報導:楊揚
圖:本報資料中心
讓孩子出走.體驗生活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平時孩子們通過課本汲取知識,難免有紙上談兵的感覺,假期正是讓他們 親自體驗生活的最好時機。
不想讓孩子成為書呆子或沉溺網絡的“阿宅”? 那就帶孩子走出家門,體驗真實去吧!
過于沉迷電腦電玩,讓人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甚至喪失在真實世界中建立人際關係的技 能,成為阿宅。 |
阿 宅一詞是日本“御宅Otaku”的中文寫法,指喜歡長時間窩在家,沉迷于動畫、漫畫及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
隨著電腦的普及與網際網絡的發 展,現今許多孩子都與電腦電玩為伍,甚至可以不出家門半步,靠一隻老鼠(滑鼠),來拓展生活圈子。
然而,網絡上的生活,畢竟是單向、虛擬 的。很多阿宅通過電腦與人交往時自在,在網上很健談,天南地北與網友侃侃而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面對面時,他們卻是沉默寡言,拙于交際。
在 台灣,這種情況尤為普遍,年輕一代認為,電腦就是世界,他們樂于透過小熒幕去認識世界。
無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流通程度前所未 有,通過網際網絡,孩子們可以輕易接觸到各種知識。
然而,物極必反,過于沉迷網絡,可能讓孩子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甚至因此而失去了一些基 本的技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喪失在真實世界中建立人際關係的技能。
台灣近年積極推動生命教育,為的就是把這些“迷途羔羊”拉回真實世界。
實 際的做法是讓孩子從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開始,進而肯定自己的生命。純粹在課堂上,是無法有效進行生命教育的,因此學生得走出課堂。
以安排孩子 拜訪老人院為例,孩子們得以親眼目睹院中老人的生活、親耳聆聽他們的故事,生命貼近生命,心弦直接被觸動。
台灣中央大學教授洪蘭一直以來 關心教育相關課題,對于現在的孩子,她最深的感觸就是他們缺乏感動。
感動源自于實際體驗的過程,沒有經歷這個過程,就無法產生同理心和感 動。
生命教育值得推廣
生命教育,有助于把迷失于電玩及網絡的孩子拉回真實世界。 |
明年,生命教育正式成為台灣 高中生的必修科,課程內容涵蓋生死學、愛情、倫理、婚姻等。
台灣教育體系向來過于偏重學術成績,雖培養出不少英才,但卻也造就許多迷失的孩 子,他們看不到人生的方向,迷網而失落,甚至因此而患上憂鬱症、乃至自殺。
有鑑于此,逐有學者提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鼓吹生命教育。
台 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便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推銷員”,他以三個問題作為生命教育的核心,這三個問題是:我為什么活著?我該怎樣活著?以及我如何活出該活出的 生命?
9年前,台灣教育部長曾志朗已致力推動生命教育,唯當時是以機會教育的方式進行。
學術與生活須平衡
黃凱順: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生活體驗對孩子的重要性。 |
黃凱順的機構在3年前開始辦兒童理財營, 接觸過許多孩子,他認為現今孩子對生活的體驗較為貧乏,而這與父母沒有這方面的認知有關。
華人父母在閒時往往帶孩子去逛購物中心,反觀巫裔 則比較“聰明”,他們會帶孩子到郊外,既不必花錢,又可讓孩子從大自然中學習。
為了讓孩子體驗生活,凱順的生活營都作出特別安排,選擇在森 林中舉辦,讓那些從未或鮮少走進郊野的孩子,有個全新的體驗。
剛結束的生活營,對象是小學生,不方便在森林中舉辦,就安排在城裡,但是第二 天則帶孩子們外出,到原住民村及殘障中心,目的就是增添他們的生活體驗。
來到充滿原始味道的原住民村,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有些孩子甚至跳進 河里玩,直至上岸時才發現自己並沒有攜帶替換的衣服。
沉迷電腦自我封閉
馬六甲年少情生活營于森林中舉行,讓營員們有個難忘的體驗。 |
其顧問陳文松發現,營員中,阿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他們 都是被父母安排來參加營,因此會有抗拒心理,有者甚至認為營內的活動很幼稚。”他說。
他透露,以前一個營可能有兩三個營員無法投入,但是現 在數量翻三倍,約10人,前年更是超過20人。
通過談天的方式,文松嘗試去了解他們無法投入的原因,然而,他坦承,這群孩子中,成功被感化 而繼續留下的,不到一半。
“以前我們沒有電腦,課余愛參加課外活動,這些都是群體生活,現在電腦普及,反而令一些孩子不再參加群體活動。”
網 絡時代,造就越來越多阿宅,世界多遼闊,天大地廣,阿宅們卻寧可守著小小的電腦熒幕,活在虛擬世界中。
即使沒有成為阿宅,新一代的想法也很 特別,文松就說,以前辦生活營,他總愛加入營員的小圈圈去,和他們打成一片,現在面對這些新生代卻沒有勇氣這么做,因為“不知他們在想什么,怕接不上他們 的話題。”
他也觀察到,這批孩子普遍上自我中心強,比較不愿付出。當他們在營中學習到互助的精神,明白到朋友之間原來可以無私地互相幫忙, 往往很感動。
會讀書未必會生活
不能怪那些孩子,他們的認 知裡,雞就是那個模樣,有美國孩子甚至把雞畫成6隻雞腿。
相比之下,生活營中有營員對水蛭完全沒有概念,就不足以為奇了。
台 灣近年流行民宿旅遊及農場旅遊,其中一個最大的賣點正是生活體驗,讓城市人到鄉下、郊野、牧場、農村、魚寮地等去體驗在地生活。
生活體驗豐 富的孩子,跟生活體驗貧乏的孩子,有些什么分別?
每個學校假期都會帶孩子去旅行的凱順分享:他看到的最大分別,是前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 強。
舉例,叫孩子在屋外過夜,對他的孩子來說,不成問題。
換成生活體驗貧乏的孩子,很可能就會手足無措,方寸大亂了。
會 讀書的孩子,不一定會生活,人生除了學術知識,還有許多,為人父母者,不應只把孩子栓在課本上,應給孩子接觸更多事物的機會。
畢竟,生命是 一種體驗,重要的是整個過程,而非目的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