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癌到末期

29-03-2010
特約:凡霖
圖:本報資料中心




陳學瑜:病人主控最后權力
有道是,生死由天定,無論醫學如何先進及發展,人始終無法逃開死亡的定論。幾千年前,以武力掌權天下的秦始皇無法完成其長 生不老的願望;幾千年后,癌症侵襲下的現代人也無法掌控自己生命的美好本質。
生命在癌症的面前,突然變得如此渺小與無助,而在籠罩著癌症末期的陰 影當刻,是誰最有權力來主宰下一步棋子。是醫生?是家屬?還是病人?然而,無論是誰做出最后的決定,最終需要捱上一切及承受皮肉之苦的人,只有病人自己。
癌 症末期的病情一路惡化,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再加上藥物引發副作用,病人的生活素質肯定大受影響。末期癌症不斷侵襲體內的器官及細胞,除非成功研發更新的醫 學科技來扭轉病情,或者奇蹟的出現,否則病人彷彿只是等著死神的叩門。
癌症末期的病人及家屬,究竟該如何度過這生命最關鍵性的難關?


“啊! 痛死我了!很痛呀!醫生救救我!”那痛苦的哀嚎聲,那撕裂般的吶喊,從癌症病房中傳出,護士無奈地搖搖頭,家人心痛地在哭泣,怎么辦?

錢 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錢不能解決的呢?末期癌症,病灶轉移,器官衰竭,再加上之前歷經化療、手術、電療的痛苦,病人的生活素質肯定受到了極大影響, 疼痛、恐懼及無助彷彿與每天的生活都劃上等號。

減輕舒緩病人痛苦

肝腸胃內專科陳學瑜醫生曾診救過無數癌症末期 病人,也曾無助地接受上天安排。身為一名專業醫生,他秉持醫生的專業醫德,即使是屬于末期癌症,依然致力于為病人提供最好的醫療建議,與家屬探討對病人最 好的治療選擇。

“一般上,若末期的癌症治癒率不樂觀,且病人的年齡是超過80歲,身體狀況衰弱,醫生不會強烈建議病人接受任何積極性治 療。”末期癌症病患,若醫學角度了解積極性治療並無法對病情帶來很大的改善,且積極性的治療對病人僅能帶來更多痛苦,那醫生將會以症狀治療方式,竭盡所能 減輕及舒緩病人的痛苦。

“倘若進行手術或者是一些積極性治療,僅能短暫延長末期病人的生命,醫生會告訴病人或者家屬所有治療的可能性副作用 及功效性,醫生在這時候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醫學的建議,給予病人最大的醫療輔助,但不會強逼病人接受治療。”

化療胥視病況體質

陳 醫生表示,醫生的職責就是告知一切專業知識及治療選擇,很多時候,病人主控最后的選擇權。“末期癌症意味著病灶隨處轉移,病人體內很多器官都可能已受到癌 細胞侵害,若病人體質允許,化療是其中一個方案,因化療有助于殺死全身的癌細胞。”

雖然如此,化療的有效性依然是胥視病人病況及體質而定, 若化療有效打擊癌細胞,那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若化療無效,也可能對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他說,很多時候醫生會胥視病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治 療方案,若年邁體弱,且體內許多器官受到癌細胞的極大侵略,手術可能並無法改善任何病況,反而徒增病人的痛苦。

唯有愛,點燃生命熱情


末 期癌症病患仿彿都與疼痛挂上等號,病人最基本的需要,是身體舒適。如果癌症已來到末期階段,且病人的疼痛仍然無法獲得最有效舒解,這將讓他產生無助、憂 鬱。

家屬無法代替病人承擔其肉體的痛苦,在病人不斷痛苦哀嚎中,家屬可能也會因無助而逃避。病人在承受疼痛難耐經驗后,會越害怕疼痛的來 臨,促使他變得更加焦慮,大大降低生命的素質。

“若病人完全放棄西醫的治療,醫生會盡力舒緩病人不適及疼痛的問題,讓病人依然可以享有生命 的素質。”陳學瑜醫生說。雖然放棄治療看似不人道,然而一些病人仍會選擇這條路,而醫生則會以症狀治療方式來繼續“醫治”病人。

不會 阻止尋求其他治療

“所謂症狀治療,就是病人出血時就輸血,病人疼痛時就施予嗎啡止痛劑。”

西醫的理論雖然與另類療法 不同,然而陳學瑜醫生並不會阻止末期病患尋求其他方面的治療。“若末期病人非常舒適于接受某種療法,醫生並不會反對,只要此療法並不會傷害病人的身體,醫 生會鼓勵病人去嘗試,因為這些都是病人的希望。”

許多人認為,癌患在末期肯定是痛苦難耐,陳醫生破解了這個迷思。“由于近二十年來歐美對疼 痛有大量研究,因此一些癌症止痛藥已能發揮非常大的止痛功效,大大地解救了病人的痛苦。”

每個人在面對自己生命終點時,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陳學瑜醫生表示,末期癌患除了最擔心最愛的家人外,還有就是擔心更痛苦的時刻來臨。因此,在照顧病人時,家屬最重要是給予最大的耐心及關心。

因 為,唯有愛,才能讓病人重新獲得對生命的熱情。

趙 田雍: 生命可貴,一線希望也不放棄


西 醫佔領醫學領域的大半江山,在拯救癌症的病例上,一向是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中西醫在過去治療癌症的合作上,一直互相排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研 究也證實了中西醫雙管齊下,更有效對抗癌症。

中醫腫瘤主任趙田雍教授指出,中醫在治療癌症上,並不主張放棄,只要還有一線希望,都希望病人 可以勇敢去面對。“生命可貴,若還有1%希望,就要有100%努力。”

癌症末期所帶來的損耗並不僅是病人己身的生命素質,影響家人的生活, 因為一人得病,全家都煩惱,更何況是末期癌症。

趙教授指出,他曾經治療一些末期癌症病人,雖然年歲已大,然而非常樂觀看待自己的病情。”對 末期的癌症病人,最重要的是必需仍然持有對生命的意志力,才能讓自己勇于繼續抗癌。”

中醫所採取的癌症治療,都以溫和的食療為主, “因此,即使是癌症末期,只要病人有信心接受治療,就有可能延長生命。許多個案證明,有很多癌末病人依然可以與癌共存多年。”

趙教授表示, 癌末病人最怕是面對疼痛,也擔憂死亡來臨,更多時候,他們是擔心成為家人的負擔。“病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信心、活力及毅力, 雖然癌末的生活素質必受影響,但病人依然不可輕易言棄。”

坦然面對,活出新見解

在中醫治療癌末上,疼痛的治療依然是仰賴西藥的輔助,中醫是強調以正氣為主,並主 張調理排毒、胃腸消化及氣血功能,只要病人可以吃飯,肚子不漲風,氣血有效循環,至少還有生存的希望。

“中藥在治療不同程度的癌症上,有不 同的療法,而很多時候,拯救癌症病人是需要病人的合作及信心,因為病人的心情及情緒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癌症並不是絕症,但癌末在醫學上 仍然無法找到最新解藥,對癌症病人而言,從患症到走上癌末,雖然是生命上不可逆轉的事,然而把握活著的每一天,坦然與癌共存,或者能開拓對生命的不同見 解。

據實以告,須視性格病情


癌 症末期,有些人以樂觀看待,有些人以悲觀看待,性格決定命運。很多人說,許多癌症的患者並不是病人,而是被自己的病情嚇死。

醫者父母心,陳 學瑜醫生在醫者生涯中,看過無數末期患者,也了解不同性格的人,對本身遭遇都各有不同的態度去應對。“醫生會視情況,決定是否要跟病人說出病況實情,若病 人性格悲觀及易焦慮,那告知所有病情徒增他的憂鬱及煩惱,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那么醫生會選擇跟家屬探討,以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他說, 在面對病況較微或仍屬初期的癌症患者,醫生一般是沒有給予病人多大選擇,“這時候,醫生的專業知識及所提供的治療方案,著重讓患者快速消除癌細胞,重新獲 得健康的生命素質。”








徐克成:治療著重改善生活質量
癌症已成為全人類的威脅,面對這可怕又無奈的疾病,除了積極地面對外,我們幾乎都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末期癌症在醫 學上是絕症,而終日面對癌末病人的醫生及護士,他們又以什么態度去應對呢?對于病人,他們又有何建議?

■徐克成教授
腫 瘤外科專家徐克成教授曾治療一位94歲老人張女士。2004年她突然感到背痛逐日加劇,兒孫帶她到某醫院看病,CT檢查發現為肺癌,已轉移到脊椎骨,疼痛 是由腫瘤壓迫神經所致。醫生問她多大年齡啦?兒孫回答94歲,醫生大吃一驚,自言自語說:“94歲,我能活這么長就好了”。隨之開了12片止痛藥,囑她兒 孫帶回家“好好孝順”。

癌症不是不治之症

“但老人背痛一天天加劇,終日呻吟不絕。兒孫帶她到我們醫院,我們為 她做了冷凍治療。冷凍后三十分鐘,疼痛就停止;一個月后,腫瘤縮小一半,現在幾乎消失。老人今年已100歲有余,目前正在頤養天年。”

徐教 授說,癌症已成為人類最常見的疾病,老年人患癌更多。有人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三分一的人將會在人生某個階段因癌症而尋求醫學治療。有人推測,如果人類壽 命達到120歲,可能80%以上的人死于癌症。

“但癌症不是不治之症。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綜合多方面結果達成以下共識:癌症 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一類與冠心病、糖尿病類似的慢性病。這種慢性病有兩種涵義:一是指癌症發展是一漸進慢性過程,二是指在免疫“監管”下,癌症可以“休 眠”,與人體“和平共處”。

化療手術慎重施行

對于年邁老人患了末期癌症,而且不是早期,徐教授的觀點是一切的 治療均應以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一般對75歲以上老人,不應施以化療,手術也應慎重施行。”

“若癌末病人仍然希望可以通過積極性 的治療來延長生命,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微創(如冷凍)治療和免疫治療,可達到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生命,往往比疾病更堅強


患 癌后,病人最擔心的是對未來的無知及不可預測,癌症帶給病人最悲慘的后果是死亡,但死亡之前,疼痛卻是有些病人最感受痛苦的事。

徐教授說, 有人曾對晚期癌症病人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如果你有嚴重癌症疼痛,此時你最關心的是止痛還是延長生命?結果是超過70%病人回答是止痛。”

“俗 話說:痛不欲生,這話一點不假。有人說癌症病人死亡病例中,四分一是嚇死,四分一是痛死,四分一是餓死,只有四分一是因癌症本身而死。”

“因 此,我們應千方百計緩解病人的疼痛。‘三階梯止痛’已在臨床上常規應用,合理應用可協助大多數病人獲得良好止痛效果。在此要澄清關于止痛的誤區。有人說, 痛無所謂,‘忍一忍就好了’,有人說,嗎啡用了會成癮。正確的看法是:要千方百計止痛,沒有疼痛是不能制止的,必要時要用嗎啡,嗎啡的劑量以完全止痛為 準。”

癌症病人並不脆弱

徐教授表示,醫生面對“晚期癌症”病人,不能輕易判為“晚期”“末期”,在此,醫生的 愛心和細心極為必要。“醫者父母心”就是醫生要為病人獻出發自內心的關愛和誠懇。

“如果說,人的生命是大自然賜予的一塊高雅寶石,那么大自 然在給人類恩賜的同時,也不斷地在人的生命旅途上製造荊棘,埋沒陷阱,這就是疾病。但生命往往比疾病更為堅強,人們一生始終在與疾病鬥爭,維護生命的尊 嚴。”

癌症病人並不脆弱,往往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堅持活下去,所謂“安樂死“,其實並不是多數病人的選擇。

廖春英:白衣天使撫平病人傷痛

■廖春英護士長
在 醫院,除了醫生外,護士在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上舉足輕重,他們的存在慰藉了不少的病人與家屬。

擁有數十年照顧癌症患者經驗的廖春英護士長表 示,在面對癌末病人,護士都會扮演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橋樑之角色。

“我們可以通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方式解除患者因知識缺乏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同 時營造輕鬆及舒適的環境,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室內光線要柔和,要減少噪音,也要有適當的幽默語言。”

廖女士認為,癌末病人一般都會有 癌症疼痛的問題,因此在護理時,動作要準確及輕柔,盡量減少疼痛刺激,“如換敷料、灌腸、導尿、更換床單、翻身時應給予支托及協助,使其保持舒適的體位, 減少疼痛刺激。”

她曾經照顧過無數癌末病人,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晚期肺癌的母親痛苦地對她說:“不願意拖累兒女,想自我了結”。 “我說:母親對于兒女來說是一種精神支柱,有母親就有家的溫馨、家的歸屬感。她突然把我擁抱在懷抱裡,說:“孩子,母親永遠永遠活在你的心中”! ”

協助建立信心,積極治療

許多癌末患者都會 對未來感到恐懼無助,許女士有自己一套對症方案,“針對悲哀,可通過與患者交談,讓患者把心中的悲傷講出來,在合適的時間場合,讓患者發洩自己的悲傷(比 如大哭一場),並表示充分理解和同情;引導患者面對現實,認識到只有悲傷是無濟于事的,積極配合治療或戰勝疾病才是應該做的。”

她說,護士 可以給予病人心理上的護理。“主要內容是以熱情誠懇的態度及科學樸實的語言與患者交談,暗示其病情有好轉,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她認 為,護士必須盡量樹立戰勝癌痛的信心,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盡量滿足對方各種要求,並對他們的各種疑慮耐心解釋,爭取他們的信任與配合。通過支持式的心理 護理,可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使患者癌痛減輕,積極配合治療。

專業付出,隨時施予援手

許女士認為,家屬和護士都是患者的照顧者,有著同樣的義務和責任。“但作為護 士,是患者的專業照顧者,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我們全心全力地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而家人則可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 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這對緩解疼痛具有積極作用。護士或家屬盡量多陪伴患者,彼此談心交流,根據其愛好進行力所能及的健身、娛樂活動,讓患者身心放鬆及心 情平靜,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痛苦。

癌症末期有時逃不了死神的召喚,在面對緊急狀況時,作為護士,最重要的是能預見性地評估患者病情變 化,當病情有向危重轉化的可能時,能及時向醫生反映情況,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而使患者轉危為安。

護士也具備專業急救知識,能隨即給予 患者急救,只要有一線希望,堅持不懈地急救,生命不言放棄。

終日面對許多癌末病人,雖然對生命感到無奈,但對許女士而言,最重要是關愛生 命,積極為他人付出。









安寧療護 病人過得更有尊嚴
當年邁病患被診斷出已到癌症末期,醫生又宣佈治癒幾率非常低時,他是否應該接受具攻擊性的化療,還是選擇以較舒緩的安寧療護,舒服的走完人生的最后階段? 其實,患者接受治療與否,周圍的人包括醫生在內,都只能給于意見,病人有完全的決定權。


“我 不想再接受化療了!”

這晚,陪媽媽坐在客廳看電視時,媽媽的嘴裡突然冒出了這句話。理由是,化療了三個月並沒有縮小她體內腫瘤,只讓她非常不舒服。一聽到媽媽不想再做化療,心 裡有點抗拒。心想,化療縱使令患者身體虛弱,好歹也有機會和科學根據,來延長患者生命。

我們知道,癌症患者所進行的化療,其實是以毒攻毒的療程,屬于攻擊性治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亦會嚴重傷害患者身體,使患者日益衰弱。所以,遇到以 上的情況,是應該尊重母親的決定,讓她能以較舒服的方式迎向未來,還是遵照女兒的看法,積極但辛苦地對抗癌細胞?

給予同理心

來自慈心基金會的吳碧彬醫生和義工黃鉅安異口同聲地表示,患者接受治療與否,周圍的人包括醫生在內,都只能給于意見,病人有完全的決定權。所以,當他們接 觸病人的時候,給予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因為病患要的只是有人與他站在同一陣線,支持他。

所以,義工們成為患者的一個發洩管道,讓他們能暫時忘記身上的病痛。同時,義工們也會從旁鼓勵他們,提醒他們曾經對家人、社會所做出的貢獻。這對病人來說 很重要,因為他們在生病時會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很多事情都做不到。

讓病人自主

此外,黃鉅安也強調:“我們所提供的安寧療護是盡量為臨終病人解決疼痛、嘔吐、氣喘等各方面不適症狀。我們希望借此幫助病人延長生命,期許他們的有生之 年,過得更加有尊嚴。

所謂活得有尊嚴,就是讓病人能夠自主,讓他做想要做的事,不再強迫他去接受那些不能幫助到他康復的治療,因為這只會徒 然增加他的痛苦。當然,如果病患的意願是繼續接受治療,不怕治療所帶來的任何副作用,我們也不會阻止,義工們將會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這時,家人也沒有反 對患者的權利。”

病人,理應擁有知的權利

■吳碧彬醫生
有些患者的子女,因擔心年老的父母無法坦然地面對患癌的事實,而隱瞞病情。黃鉅安就是其中一個,他的父母差不多在同時期相繼患癌,離世的時間也僅相差兩個 月。

當他知道父母患癌后感到非常難過,除了讓父母接受正規治療以外,也找了很多偏方,希望能治癒父母。當時他還沒加入義工行列,對安寧療護也不瞭解,為害怕父 母無法接受患癌的事實,而選擇隱瞞他們。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當初做了不對的決定,完全對他們隱瞞病情,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當時,我和醫生討論他們的病情時都是用英語來交談,還盡量不提 到‘cancer’這個字眼,也千吩咐萬吩咐醫生不要跟他們說是癌症。”

“如果時光倒流,我的處理方式將會不一樣。我會讓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讓患者擁有自主權是否繼續接受積極性治療,還是尋求其他的方法,那是基本的 人權。而且選擇並沒有分對或錯,並不是所有人在接受同樣的治療方法后就能痊癒。”

雖說病人的自主權很重要,但當醫生宣佈家人的治癒幾率等于零的時候,他還是有可能勸告患者放棄接受具攻擊性的治療,如電療、化療等,讓他們在最后的階段能 生活得比較舒服。

乍聽之下好像有點冷血,但如果已經是“沒救”了,選擇安寧療護或許能讓患者擁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坦然面對即將死亡的現實,而非不斷掙扎求存,等到死亡就在眼 前時卻無措不及。

宗教信仰,有助坦然面對

當醫生宣佈一個人患癌后,他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否認,然后就是生氣,不斷地問為什么是我。接下來,他們就會嘗試與病魔協商,到最后才能慢慢的去接受這個事 實。當他們來到慈心基金會接受安寧療護時,通常已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所以吳醫生認為臨終關懷的責任並不是給與病人意見,而是聆聽。

在生病時,除了聆聽,家人與個人宗教信仰才是患者最佳精神支柱。“當家中長輩患病時,一定要細心聆聽陪伴他,就算不說話也可以,最重要讓她感覺到親人的存 在。同時,宗教的情操也不可或缺,這有時比家人陪伴更加重要。無論是信奉哪一種宗教,都能起到支持作用,他們能從宗教導師、書本處獲知該如何去面對。所以 在還沒有生病以前,就該在這方面多瞭解,選擇一種信仰,至少要瞭解、探討人生的意義。”

華裔親子關係差

我們能自行決定是否要有宗教信仰,但家人的支持卻在操控範圍以外。所以,從小與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慈心基金會的許多個案發現,馬來西亞華 裔親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吳醫生繼續說道:“個案中,不乏年老患者沒有子女陪伴在側,很多是因為孩子在國外或需要工作,尤其是現今多為雙薪家庭,平常只能打電話問候或請傭人照顧, 有些甚至是遺棄了他們的父母。”

義工無私付 出,感動家人


有 時義工對患者的付出,也能影響家人多給患者一些關懷。話說有個老病人,他和太太之間的相處只剩怨氣,他們分別在兩個打通了的相連單位裡,各自生活,老病人 提到太太時是用“那個女人”或是埋怨對方曾經怎么對他,太太也不願和他溝通。

可是,最后太太卻通過女兒向丈夫表達想到醫院看他的決定,最后 他們在醫院見面了。雖然見面時並沒有什么交談,但是卻能看到老病人臉上洋溢著感動的表情。

另外,有個患者的兩個女兒本來互不溝通的,母親必須每個月輪流到其中一人的家住,因為他們彼此不要見面。已因為媽媽生病,不斷轉換環境對他不利,所以護士 就建議讓媽媽長期住在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就這樣,媽媽結束了每個月兩地奔波的日子,而另一個女兒也常來看媽媽,姐妹倆的感情也有所改善。

以善念修行,助減輕痛苦

安寧療護工作,不宜給病人一個假希望,不能跟他說你是會好的,而是對病症進行舒緩。其目的是讓病人在他們人生最后階段感到舒服,減輕他們肉體上的痛苦,同 時讓他們在精神上獲得舒解。

去年,黃鉅安見了一位30多歲的艾滋病患,當時他已拒絕再接受治療。患者是個同性戀者,覺得自己做錯事,現在躺在床上可說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也不能再修 行了。黃鉅安就與他分享,其實躺在床上也可以修行,不一定要到佛堂、打坐才算是修行。

“我告訴他能以一個善念來修行:既然你現在生病了,那么就讓世界所有眾生的病痛讓你一個人來承受。”

善終,先得學習好好生活

自小,我們就被灌輸“未雨綢繆”的觀念,但實際上是否做到了呢?一般上,大家都是要等到生病了,才懂得要去珍惜我們的身體,也要到生病了才開始擔心自己不 能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獲得『好死』。

所以,當獲知慈心基金會(Kasih Foundation)正積極推動“善終樂活”(Living Well, Dying Well)時,就開始省思,到底我們對“好死”做了哪些準備?

人必有一死,而他們所強調正是讓自己在平日就學習 好好生活,並在健康時就開始學習如何放下,那么在臨終時就不會因為執著而無法釋懷。所以,在來臨的6月,慈心基金會邀請了著名的雷久南博士,為大家講解如 何“善終樂活”。

對此,吳醫生表示,安寧療護主要是幫助臨終病患減輕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但是肉體上的痛苦能靠注射嗎啡等適當藥物獲得舒緩,精神上的不適卻不是言語上的慰 問既可解決,所以事前準備非常重要。“如果日常生活中,什么都無法放下,如何期待能在臨終前突然釋懷?”

很多時候,唯有放下,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質。






梁惠美:學習接受坦然面對


“患上癌症對我來說是一種祝福,現在我只需上半天班,另外半天在家休息;老公也答應把房子裝修得更舒服、漂亮;讓我重新與 神連接。”

因為接受,梁惠美坦然面對癌症;也因為接受,梁惠美找到了生活中的快樂泉源。所以,當家中長輩診斷出正處于癌症末期時,不論是病患或親 屬,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去接受,並坦然地面對。


由 于生命無價,臨床上“不惜一切,盡力搶救”,似乎成為規矩。即使在臨近生命的終點,年邁的癌症患者可能還在接受化療。事實上,年邁癌末病患接受化療是否道 德?

臨床心理治療師梁惠美認為,年邁癌末病患是否該接受化療,及讓他們接受化療是否道德,兩者無法相提並論。患者是否該接受化療、開刀等治 療,到底是要生命還是道德,我們可從兩個不同的立場來衡量:

一、站在醫護人員的立場,他們的職責是救人,所以會運用所有懂得的醫藥知識,竭 盡所能搶救生命。當然,在進行各種治療前,他們會事先確定患者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及能否承受治療的壓力。

二、站在患者的立場,他們所要求的是 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一個80歲的癌末病患,絕對有權利選擇繼續接受治療,抑或不再進行會削弱身體抵抗力的電療、化療,或開刀,親友都應該以尊重他的意願為 優先考慮。

雖說病患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但其中有個盲點是我們給予無限量支持時應該考慮的:即患者是否在完全清醒及瞭解的情況下做決定。

患 者在做決定前,須對病情、治療副作用、治療過程等,擁有足夠認知。同時,患者精神狀態與意識必須清醒與清楚,以免在意氣用事或糊里糊塗的情況下做出錯誤決 定。如果病患處于迷糊、憂鬱、生氣等情況中,身旁親友有必要在他做決定時提供適當協助。

平心接受,舒服過日子

“或許,你沒有辦法看著至親的人放棄治療而在‘等死’, 也許會因他們放棄治療后的離世,而譴責自己沒有盡力去救他們。其實,無論是誰,都有離開我們的一天,不管我們是否願意,不管我們是否對他的離開感到不捨, 都無法阻止它發生。更何況,年邁病患在接受化療時,也面對著一定風險;一些病患離世,原因並非癌症本身,而是無法承受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

“當 我的姑丈證實患癌后,在新加坡著名醫院當護士的侄女馬上為他安排治療。經過放療與化療,成功控制腫瘤,並在之后進行了切除手術。手術后第一個星期,傷口復 原得很好,可是他卻在第二個星期時因為發炎而逝世。姑丈的逝世,讓姑媽感慨,如果當初免去開刀,他可能就不會在短短兩個星期內離開,或許還能多活兩個月或 兩年。”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請最好的醫生,接受最先進的治療就有康復機會。其實,對未來,我們所能掌握的非常有限。如果選擇治療,病人可 能無法承受副作用;選擇放棄治療,又害怕那不知盡頭在哪的無助感。這真是一個令人難以抉擇方向的路口。

所以她認為,無論選擇什么,最重要是 能平心接受。當懂得接受后,就不會再做掙扎,就能讓自己舒服過日子。也因為接受,她能把心靜下來與女兒玩,好好過每一天,而非一味吵鬧埋怨。

此 外,她還開玩笑地表示,患上癌症對她來說是一種祝福,因為現在她只需上半天班,另外半天在家休息;老公也答應把房子裝修得更舒服、漂亮;而且因為患癌讓她 重新與神連接。

接受、放下、走下去

臨床心理治療師梁惠美
針 不刺到肉不知痛。癌症或治療所帶來的不安、恐懼和不適,就是主治醫生也無法真正瞭解,只有病患本身能真切感受到那種痛苦、無助與痛楚。

病患 如果想將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減到最低,就該懂得如何接受、放下,然后繼續走下去。“我覺得接受很重要,它是一個關鍵,也是一個轉捩點。當初獲知自己患癌后首 三個月,我覺得很難受,因為無法看清楚前路,未來對我來說是個未知數,這讓我感到很無助及彷徨。不過,在接受自己患癌這個事實后,所有痛苦都變得不再那么 痛了。

“在這期間,我不斷思考,並往心靈深處探索。其他一切對我來說都不重要了,房子、車子、丈夫、孩子和父母都將在我生命結束那一刻不再 屬于我。對于醫生的治療,我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因為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人對癌細胞的認知是那么微不足道,沒辦法解釋癌細胞的形成,也無法掌握它。就算我請 了最好的醫生,進行了最先進的治療,但沒有人能給我一個肯定答案,告訴我,我還能活多久。”

弄懂癌症,掌握相關知識

癌症,給人的第一個感覺往往是“絕症”,當醫生宣判是 末期癌症時,更令人覺得“世界末日”來臨了,更何況是年邁的末期病患。

常言道:久病無孝子,長期治療對身體所帶來的疼痛及生活上的種種不 便,常常令病患及其子女疲于應付,導致一些子女對病患缺乏耐心與關心。患者家屬該如何進行心靈上的調適?

曾為乳癌患者,梁醫師以乳癌為例表 示,癌症在發現以前和之后,並不會帶來多大痛苦或不便,除非是到了癌細胞已經擴散的最后階段,但那可能只是幾個月時間。“一般上,患者會在手術后的康復期 和化療階段,感到比較虛弱,只要過了治療階段,體力恢復后就能像平常人一樣。

不過,如果病患陷入不安的精神狀態中,就可能會影響自己和家人 的情緒和精神狀態。這時候,患者家屬所要學習的也是接受。人必有一死,與其每天提心吊膽擔心爸爸不知何時會離開,倒不如樂觀面對,多活一年就獲得多一年的 快樂。只有適度調整個人思維,才不會造成精神負擔。

梁惠美提了好多次的接受,那要怎么做才能懂得接受?首先,我們應樂觀看待已發生的事情, 然后多做思考。很多時候,害怕源自于不懂,只有把癌症弄懂了才能說服自己接受,才能知道她並沒有想像中可怕。

為了讓自己對癌症更加瞭解,我 們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聆聽其他人的意見,從相關書籍中獲取知識。當我們發現了他的真面目,就會知道,初期癌症只要接受治療及照顧得好,並不會奪走你的 生命。掌握越多相關知識,我們就越能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之前的恐懼與不安也會逐漸舒緩,最后就能安然接受患癌的事實。

靠信仰及專業,走出恐懼


梁 惠美用6至9個月時間,終于讓自己進入了狀況,靠著神的力量,她找到也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生活變得更豐盛與精彩。她表示:“相信祂能醫治我,因為祂覺得把 我留在這世上還有用處,還能給其他人心靈上的治療。當我找到答案后,心也安定了下來。這時候,我清楚知道自己不想這么快離開這世界,離開丈夫和女兒。”

靠 著個人信仰與專業,她從癌症的恐懼中走了出來。其實,所有癌症患者也能和她一樣找到心靈依靠。她表示,無論信奉任何一種宗教,在危急來臨那一刻,每個人的 心都會去尋找那至高力量,“因為我們瞭解到有一股超乎自己能力的力量,能幫我們解決眼前難題。例如,旱災時,人們會向上天跪求降雨;面臨車禍剎那,也會向 心中的神明祈求轉危為安,只不過大家所使用的方式不一樣。”

就如一個六十幾歲的博士,在被醫生確認為乳癌患者后,並沒有鬱鬱寡歡過日子,反 而更積極面對人生。她相信:God Make No Mistake。神選擇在這個時候讓她患上乳癌,並不是因為她不小心弄錯了,而是有某種旨意。因此,她接受這個安排,帶著安定、坦然的心情,經歷開刀、化 療的階段。

后記: 勇于接受每一個挑戰

生 老病死乃生命必經之路,是誰曾經過說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是的,人生之精彩在于生命的每個過程,而不是終點的結局。在面對生命的每一個難關,我們皆希望每一人都能勇于接受每一個挑戰, 贏了,從此開拓生命之路;輸了,我們也無愧于心。祝福所有癌末患者,平安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