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國荼毒發展中國家 (上篇)
17/07/2011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隨著環保意識提高,很多工業國受到民間環保呼聲的壓力,提高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但是會造成污染的工業並沒有消失,反而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這幾十年來,越是先進的國家越講環保,發展中國家人民卻要接收先進國「輸出」的污染……
工業污染引發的公害問題,早就不是一個新鮮課題。
20世紀中后期,因為重工業排出的有機汞廢水,導致德國、日本、美國等工業國的人民陸續因為汞中毒而得到水俁病。
當時大家已經發現,不當排放工廠污水,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水俁病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潛在性和胎兒性。患者會手足麻痺,步行困難、運動障礙、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
嚴重的話會痙攣、神經錯亂,最后死亡,至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法。
日本從1965年發現水俁病,至今仍沒有絕跡,該國每年都要為此付出昂貴醫療費用。
20世紀后半期,工業國家人民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問題,展開大規模抗議行動。
“轉嫁”公害
幾個主要工業國家如法國、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等,開始制定和修訂環境法,出台水、空氣污染防治法及工業廢物處理法等。
但是這些先進國家一方面強調環保,另一方面卻把公害“轉嫁”給發展中國家。
許多發展中國家急于發展經濟,對許多可能造成污染的外資產業來者不拒。
以中國為例,該國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同時,也付出沉重的代價。
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2007年公佈的數據,中國受污染的農耕地多達1億5000萬畝,面積大到超乎我們所能想像。
近年癌症更是像當年的水俁病,奪走中國沿海工業區居民一條又一條人命。自1997年以來,癌症已經是中國第一死因。
癌症跟工業污染有關
儘管沒有科學理論直接證實,癌症跟工業污染的關聯,但是從數據紀錄來看,癌症死亡率跟工業發展確實有著密切關系。
一般而言,工業污染地區的癌症病發率,通常比普通地區高。
1970年代,癌症死亡率高踞榜首的多數是工業國家。
1990年代末期,中國男性癌症死亡率跟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旗鼓相當,到了2002年,中國癌症死亡率已經高過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
這十多年間,正是中國代工業高速增長階段,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設廠,該國工業區如雨后春筍林立。
近年中國患癌人數更是持續增長,癌症已經名列中國死因榜首。
其實從1990年代中后期,中國27個省份就出現兩百多個“癌症村”,這些“癌症村”都是在工廠包圍的工業區,不難讓人聯想癌症死亡率跟工業污染的關聯。
這些“癌症村”的共同點是村民大多罹患同種癌症,而且患癌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河川附近和工業區下遊一帶。
中國《鳳凰週刊》曾經製作“癌症村”地圖,標出已經證實為“癌症村”的村子,地圖上的標示讓人震撼及心痛。
癌症村多在工業區
中國為何會出現這么多“癌症村”?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官方的說法。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癌症村”都是在工業區,而且多數是化工廠、印染廠、制藥廠、皮革廠、造紙廠、酒精廠、發電廠、石灰窯等容易造成污染的工廠。
這些“癌症村”本來都是魚米之鄉,但是在發展成為工業區以后,河流都成為污水,空氣盡是彌漫著惡臭之味,根本不適宜住人。
許多“癌症村”只是小村莊,村里人口只有一兩千人,但是卻有多人不約而同患上癌症。
就以河南省東部的省丘縣而言,根據該縣醫院紀錄,1972年當地120萬人當中,只有12位癌症患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縣里許多村莊患癌人數劇增。從1990年到2005年之間,縣里的黃孟營村2470人,就有116人死于癌症;孟寨村2366人中有103人死于癌症;擁有1300人口的陳口村,則有116人死于癌症。
喝下污染水陸續患癌
中國“癌症村”分佈在全國27個省,其中以河南省數量最多,超過39個。
這些村子多坐落在該省淮河支流沙穎河、衛河、洪河、黑河沿岸附近。
淮河長期以來因為工業排污問題,支流污染嚴重,那一帶附近的井水多數混濁不清,根本無法飲用。
其中一個村莊孟寨村因為很靠近沙穎河,村里的井水都有一股化肥味道,水燒開后上面會漂著一層好像油的沫子,下面全是白糊糊的沉澱物。
村里陸續有村民患癌病逝,村民擔心喝井水得病,平日都買桶裝純淨水喝。
村里雜貨店的商品中,賣得最好的就是桶裝純淨水,不過,當地村民其實生活條件不好,並沒有能力天天喝純淨水,很多家庭都是跟雜貨店賒賬買水。
化學廢氣瀰漫村民胸悶
江蘇省鹽城阜寧縣古河鎮洋橋村,村里從2001年到2004年,3年內就有二十多人死于癌症,當中多數是肺癌和食道癌。
村子附近有一家農藥廠和化工廠,平日排放的廢氣很難聞,村民每天晚上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才能入睡。
工廠里的廢棄液體都是透過排污管,直接排到麥田,排污管附近的麥苗很多都死掉,河面經常飄著死魚蝦,井水也常有紅色飄浮物,當地自來水有時也有農藥味。
當地80%居民,因為受廢氣氣味影響,經常有肺部不適、暈眩、呼吸困難等問題。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經常咳嗽和感覺胸悶。
三年里就有超過20位村民先后死于癌症,過后又陸續有人被診斷患癌。
毒水源導致村人患癌
沙穎河邊一個叫黃孟營的村子,村里的河流從1990年代以來,就開始變黑變臭。
郭賀勤十多年前嫁到黃孟營村,就一直喝不慣當地的水,一喝就拉肚子,后來又發展到惡心嘔吐,不管吃什么藥都不見效。
后來她到市內醫院檢查,醫生確診她是直腸癌,她動了3次手術,花了七八萬人民幣治療,目前還欠親友六七萬人民幣,病情仍然沒有起色。
她家所在的胡同,幾年里就有8個人得癌症,其中6個已經去世,村里的人都管叫這個胡同“癌症一條街”。
除了患癌,村里多數育齡夫婦都有不孕問題,近年人口出現負增長。另外,也有許多人生下畸形兒、痴呆兒。
很多人知道村里根本住不下去,不過大部分村民因為經濟和生活問題,無法搬離村子。
博帕爾人禍釀悲劇(下篇)
18/07/2011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1970年代,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為了避開美國限制生產有害物質的法律規定及大筆環保稅,在印度創建印度聯合碳化物公司。
工廠發生意外泄漏毒氣,造成當地生靈塗炭,受到事件影響人口多達150萬。
眾所皆知,許多化學物質都會危害人體,但是究竟是哪些化學物質,多高濃度才會威脅人體,就不是一般教科書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了。
別說工廠工人不懂,就算工廠里的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都未必能掌握這方面知識。
很多住在工業區的居民,每日進進出出看到各家工廠外觀大同小異,這些是什么工廠、生產什么東西,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也不關心。
1970年代,印度中部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Bhopal)北部一個貧民區,有一家規模很大的工廠,是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開辦的工廠。
只看名字很多人搞不懂這是家怎樣的工廠,這其實是一家專門生產殺蟲劑的農藥廠。
產品的化學原料是一種叫異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的劇毒氣體,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是使用這種毒氣殺害集中營的猶太人。
很多郊外和農村的貧窮居民,都在這家工廠當工人,很多家庭都靠這家工廠吃飯。
每分鐘都有中毒者死去
1984年12月3日凌晨,工廠毒氣突然泄漏,很多熟睡中的人,被怪異氣味嗆醒,開始咳嗽、呼吸困難、有人眼睛灼傷。
沒有人知道發生什么事,很多人本能地奔到大街,街道都是亂闖亂撞的人群,四周是驚恐的哭叫聲。
天亮后,博帕爾市像似經歷過一場戰亂,很多房子的門是開著的,主人不知去向,街道上人和動物的屍體橫七豎八、不計其數。
每分鐘仍然有中毒者死去,他們的屍體一個壓一個堆砌在一起,然后由卡車運往火葬場和墓地。
存活下來的人,許多眼睛已經瞎了,很多人呼吸困難,當地醫院和急救站堆滿求醫的人群。
根據印度政府官方數字,毒氣泄漏的首3天,有3500人死亡。然而,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獨立數據顯示,事故發生后的3天,死亡人數高達8000人到一萬人之間。
50萬人因而受傷,有122例流產和死產記錄,77位新生兒出世不久死去,9位嬰兒畸形。
事故發生至今,估計超過55萬人死于和化學中毒有關的肺癌、腎衰竭、肝病等,二十多萬居民永久殘疾。
安全措施雙重標準
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並非一場純粹的意外事故,這其實是一場人禍。
事故發生的前一天下午,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一位維修工人,在進行例行保養工程,失誤讓水流入裝有異氰酸甲酯的儲藏罐里。
異氰酸甲酯是一種氧化物,遇水會產生強烈化學反應,所以水一滲入儲藏罐,罐內就會產生壓力。
當罐內氣體壓力太大,儲存罐的閥門終于頂開,氣體泄漏,博帕爾上空形成一個蘑菇狀氣柱,濃烈的毒氣,隨著風勢瀰漫博帕爾上空。
事實上,一家工廠儲存大量異氰酸甲酯如同儲存計時炸彈,一般工廠不會長期大量儲藏這種化學過渡物質。
事故發生以后,媒體揭露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工廠和美國西弗吉尼亞工廠,採用了雙重安全標準。
該公司在美國西弗吉尼亞的工廠,建在遠離人口稠密的地方,除了有儲存化學毒劑的安全場所,還有電腦警報系統。
不過印度工廠卻是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而且為了節省成本,只有一般安全設置,過去就有發生泄毒事故毒死一名工人,以及熏倒工人的記錄。
但是廠方表示一切正常,這種氣體只會使眼睛發癢,只要用冷水沖洗就沒問題,很多工人都不知道自己每天接觸的是毒氣。
工廠也從來沒有向週邊居民告誡發生事故時的應對方法,就連事故發生以后,工廠管理人成功把工人轉移到安全地帶,但竟完全漠視市民生死。
工廠里的工人成功逃生,主要是廠方要他們用蘸水的濕布保持眼睛的濕潤,快速逃離城市。
不知情的市民,卻因為亂跑亂闖,或熏傷眼、或中毒身亡。
訴訟拖延輕判了事
印度政府在博帕爾事件發生后,組成一個由印度律師和另外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參與的委員會,代表博帕爾受害者,把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告到美國紐約聯邦法院。
有12位相關人士被控上法庭,他們包括美國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總執行長、公司的8位印度籍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公司本身和旗下兩家小公司。
紐約聯邦法院接到訴訟后,一直拖延不開庭,1986年5月,紐約聯邦法院接受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提案,鑒于案件發生在印度,應由印度司法机構審理,把球踢回給印度法院。
當時,案件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印度法律中又沒有條文可以作為此案審案依據,所以官司一打就是25年。
期間一位受起訴的印度高級管理人員已經死亡,其他被告在判決時也已經七十多歲,按照罪名,他們最多被判處兩年監禁。
對事件的受害者和家屬而言,這項遲來又太輕的判決,不只換不回他們親屬的性命和健康,甚至無法慰撫他們的心靈,他們圍在法院門前,舉著橫幅表達他們的不滿。
金錢無法彌補傷害
1989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支付了4億7000萬(約14億1324萬3000令吉)賠償金給印度政府。
許多因為事故失去工作能力或患上慢性病的受害者,獲得1000到2000美元(約3000到6000令吉)不等的賠償,但是多數受害者一分錢都沒有拿到。
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1999年被陶氏化學收購,該公司在2009年,博帕爾事件25週年紀念時表示,聯合碳化物公司已經盡所能協助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並指印度政府有責任提供當地居民干淨飲水和醫療服務。
同年,博帕爾一項環境檢測顯示,工廠周圍依然有化學殘留物,這些有毒物質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繼續影響著當地人的健康,很多人因而生病。
事件的遺害和影響深遠,當地人就算過了25年仍然難逃毒害。
這次大災難,喚醒全球環保組織和民眾對化工廠安全問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民眾都反對把化工廠建在臨近民宅地點,每每一個地區要建設新化工廠,民眾都會站出來抗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