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難唸兒女經


中國獨生子女寵壞了(第一篇)

22/02/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代比一代好,是每個家庭的夢想。以貧窮方式養子女好?還是花大錢富養子女好?這可是每個家庭裏難念的經,父母頭疼問題,尤其是,當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時,問題變得更棘手。
對此,美國托萊多大學教授冉伯恭特別指出,中國的獨生子女現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個現象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
計算起來,中國已經累計出生超過一億名獨生子女;而1980年代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邁入社會,開始面對沉重的成家立業挑戰。
在中國,無論是貧窮或富有家庭,都會發生溺愛獨生子女,造成子女好吃懶做、自私專橫等性格問題。甚至,一些被家庭富養的90后子女,還大肆在社交網絡上炫富,不免令人擔心──孩子到底是怎么啦?
日前,湖北武漢一名自稱15歲初中男生“叨叨”的炫富動作,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他在騰迅微博,發出大量炫富微博,聲稱住豪宅,擁有法拉利、瑪莎拉蒂、寶馬等名車,還有VIP才能買到的西甲勁旅巴塞羅那訓練背囊、限量版法拉利的iPhone 4S手機套。
他在微博聲稱,過年收四部iPhone4,要當枕頭用;並且上傳砸爛的iPhone4照片說:“過年收了這么多iPhone,現砸一臺。”;又稱要送愛馬仕(Hermes)手袋給愛犬,並嗆聲,“你們這些窮人有么!你們連我家狗都不如!”
叨叨在網上炫富,引來網民大量回響。網民直呼:“這才是真正的炫富啊,郭美美算啥。”網友獨釣少翁說:“這話靠譜嗎?沒準這孩子還真成了個坑爹的──坑他自己的爹。”
炫富事件鬧大后,2月8號,叨叨在微博上說:“近期我的QQ號被盜!1月份以后我沒上過微博!別人在我的微博中發了許多與我無關的照片和文字,現在我已經刪除它們。我的爸爸媽媽已向轄區公安機關報警。”
影響非常深遠
事實上,炫富,只是富養獨生子女家庭的其中一個負面影響。定居美國的獨立評論人士康正果指出,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問題,還包括:在獨生子女這一代人中,男女出生比例嚴重失調、人口老齡化,以及未來年輕勞動力人口匱乏。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表示,獨生子女現象對個人和家庭層面上的影響將非常深遠,並已經成為中國轉型時期的一個風險要素。他特別強調,“獨生子女家庭不是理想的家庭結構模式,這在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時表現得最為明顯!”
然而,他不認同一些人士把1980年代后出生的獨生子女的行為方式,以及思想價值觀念中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問題,簡單地歸結為獨生子女現象的做法;畢竟,目前並不清楚,究竟這是因為獨生子女化家庭所導致,還是由于改革開放后,劇烈的社會變革所引發。
有求必應助長氣焰
專家指出,當家長給于獨生子女超量的愛和呵護時,教育理智就會被嚴重淡化,結果出現教育失誤,包括:孩子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
要什么給什么,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當他的要求都得到滿足,他會以為生活沒有約束,只懂接受愛,不知給予愛,最終變得不考慮別人感受。此外,當孩子受到家人過多的關懷時,他會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惟我獨尊、缺乏愛心和任性。
同時,家長教育不得法,對越軌行為採取過于溫和的態度,使得孩子對行為沒有正確認識,不只缺乏紀律、責任心和義務感,內心還無善惡的界線。甚至,長期放縱孩子,使孩子有了一套對付父母的辦法,並以此控制父母來達到目的。
教育專家因此認為,這些毛病表現在孩子身上,但主要原因卻是家長造成的。因此,家長應從自身找原因,防患于未然。具體來說,創造讓孩子多和小伙伴交往的機會,讓他在集體生活中成長;把過量的愛護降溫,對待孩子更理智一些,才不會讓孩子太自我中心。
美國的冉伯恭教授亦說:“中國父母,除了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外,還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過高—要上最好的幼兒園、考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成長期間就會有這種壓力,對他們的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兒子犯錯父親求情
1月31日,知名演員、導演張國立兒子張默吸毒被抓。隨后,張國立發出聲明,稱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愧疚,代表兒子和他的行為為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道歉,並懇求媒體能夠寬容對待張默,給他一個痛改前非的機會。
張國立承諾會督促張默痛改前非,遠離毒品。最后,張國立稱已心力交瘁,不再接受任何採訪。坦白說,娛樂圈明星后代的成長經歷,備受各方關注,明星父母的壓力,比平頭老百姓父母更大。
在中國媒體眼中,“星二代”張默,自出道以來的“事跡”,可謂是劣跡斑斑──毆打女友、挑釁記者、違法駕車……有媒體指出,張默叛逆的星路歷程,已經成為反面教材。而父親張國立則像救星一樣,一次又一次為兒子的行為向公眾道歉,請求原諒,不得不說是用心良苦。
父母親“恨鐵不成鋼”的遺憾,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無時無刻不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裏上映。只不過,假如發生在名人家庭裏頭,會更加被放大來看而已。
老美一代不如一代
把場景拉到自由生育的美國:一代比一代好,也是典型的美國夢。但隨著經濟情勢改變,這個美國夢卻逐漸變質,變成富爸爸與窮兒子的諷刺對比。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分析顯示,1984年,美國一家之主在65歲以上的家庭,財富總值是35歲以下家庭的10倍左右。但現在這個差距卻已經擴大到47倍,令這 兩個世代的財富落差創下歷史新高,造成社會上普遍存在富爸爸、窮兒子現象。
對此,密西根大學公共政策教授丹斯格(Sheldon Danziger)指出,在各地政府經費拮据等因素之下,美國大學學費不斷飆漲,也是許多年輕人財務困窘的主要因素之一。
顯然,無論是出于個人選擇或是因為經濟疲弱,美國年輕人越來越遲獨立。他們身上的債越背越多,住在父母家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就業、結婚與成家等目標達成時間,都一再延后。



窮養男富養女引爭議(第2篇 )

23/02/2012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中國的社交網絡上有這一段微博,大約如下:
一名姐姐對妹妹說:出門別老讓男生付錢,你不知道父母都是窮養男富養女啊,他們花錢哪有我們多啊?都是打腫臉充胖子,請你吃一頓他們一個月都別想吃肉了。一男生聽了之后,有感該姐姐說中心酸事,涕零跪下!
看來,傳統的“窮養男、富養女”育兒經,在現代中國仍被貫徹始終。縱然如此,還是有家長不認同這種論調,尤其關于“富養女”,各大論壇還就此展開唇槍舌劍……
中國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廣泛流行“窮養男、富養女”育兒理論:女兒要“富養”,盡可能為她創造優越條件,讓她學鋼琴懂藝術,上最好的學校、穿最好的衣服,同時培養她高雅的舉止和不凡的品味。兒子就要“窮養”,讓他吃苦,養成堅韌性格,以便將來創下一番大事業。
對此,上海市一位家有3歲小公主的媽媽,以及重慶市一位有一歲兒子的爸爸,腦海心中盤旋很大的困惑──應該“窮養男、富養女”嗎?她的擔憂是:富養的女孩該如何面對逆境、坎坷?他的煎熬是:窮養的男孩,會不會因這些壓力而性格扭曲?
這位媽媽坦言:兒子愛搗蛋的話,爸爸會拉長臉,掏藤鞭。可是,女兒發嗲,爸爸就會束手無策。爸爸的千依百順,會不會讓女兒過于嬌滴滴,有“公主病”?
此外,一名“80后”父親萬先生,“富養女”算做到了極致──剛剛結束的農曆新年假期,他給女兒買名牌服裝、買iPad 2,帶著妻女赴海南旅遊。7天假期下來,萬先生花掉了3萬人民幣(約1萬4412令吉)的年終獎,但他認為很值得:“女兒一定要富養,給她最好的。”
對于萬先生的做法,不少教育專家表示“不提倡”。專家認為,家長養育孩子應該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讓孩子在精神上富起來,這遠比在物質上富起來,更加利于健康、利于成長。
不能溺愛孩子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註冊與執證輔導師黃美團坦言,“窮養男、富養女的育兒經,已經被大馬華人家庭淡忘。大多數父母都表現出過度保護兒女的態度,只有少部分醒覺:需要讓孩子經歷生活歷練和磨礪。”
很多大馬父母認為,子女不要有太多外出活動,只要肯乖乖待在家裏,給他們一部電腦陪伴就行了。結果弄巧反拙,孩子玩電腦玩上癮,還荒廢學習。
她強調,隨著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大馬父母想讓孩子過得好,無可厚非。然而,不管窮養或富養,她強調:一定不能溺愛孩子。
“有心理學家說過:可以疼愛子女,不能溺愛子女。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子女,自理生活能力低,性格毅力不強,並且無法抑制內心的欲望。結果變成只會講不會做,面臨眼高手低的劣境。”
缺乏磨練無法獨立
子女少的家庭,孩子會理所當然認為:父母的資產,以后一定留給我,我又何必辛苦奮鬥……
對此,黃美團認為,父母太為孩子著想,不只準備好未來的教育費,就連子女的創業基金,也替他們安排好。結果發現:孩子長大后,沒有奮鬥的動力,因為他會覺得“我的父母都為我做好了”。
“舊時代父母,窮養子女的做法還是滿好的,讓孩子去接觸更多磨礪,培養他們的毅力和鬥志。”她說。“現時代,‘窮養兒,富養女’一定好嗎?我還是有所保留。”
畢竟,現代社會已經改變,女性獲得了同樣的教育機會,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已經不再靠丈夫來養活自己,成長過程中,她們也需要“窮養”的磨練,讓自己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曾經,有位嬌生慣養的女兒,離開家裏上大學,卻因為不懂得清洗衣物,搞到壓力大哭,令人感慨。
觀念不同屢生衝突
上海一位姓孔的媽媽,因為小時候上的是簡陋的小學,造成自卑的性格。她發誓要讓女兒妞妞接受最好的教育,還不惜代價地搬到高尚地段,托人把女兒送進重點小學;還讓女兒學繪畫、音樂、外語。結果,大家都讚說:你女兒氣質真好。
“花錢,實在太容易了。妞妞到了初中,零花錢到手就用光,到了高中,幾千元壓歲錢放在身邊,想用就用。這時,我才覺得問題嚴重了,女兒已經變成一個貪圖享受的女孩。”
窮養長大的母親和富養長大的女兒,開始發生衝突,于是母女爭執不可避免。“母親的本事就是有耐性,我不屈不撓地糾正她的思想,讓她知道,享用好東西沒錯,但不應大花父母的血汗錢,應靠自己本事爭取。”
“說實話,我和她爸爸多想無條件地寵她,但是我們不敢。我們擔心,富養大的女孩,光有高眼界,沒有實在本事,無法經濟獨立,那父母富養的結果就是害她。”
夫妻理應分擔責任
傳統印象中,孩子的教育,多數由媽媽安排負責。不過,教育專家徐浙寧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爸爸參與孩子教育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對于女兒的成長來說,爸爸的參與,很大程度影響女兒的計算、體鍛,以及左右腦使用能力。
黃美團認為,“雙薪家庭,父親和母親會一起承擔家庭責任。所以,爸爸帶著孩子到公園遊玩,讓家裏的媽媽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更多爸爸願意分擔教育和照顧孩子的責任,卻讓上代人看不過眼,也接受不了:我的兒子沒結婚前,根本不必做家務,結婚后卻要做這么多的家務……
“坦白說,家庭裏,丈夫能夠分擔家庭責任的話,夫妻關係會變得更好。”她說。
鬆緊拿捏要有分寸
上海長寧實驗幼兒園園長周劍表示,在對孩子教育中,高要求、急躁是很多爸爸的通病。
“有些爸爸,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好,就希望自家孩子一樣好,甚至比別人好。可是,每個孩子個性都不同,教育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論。建議爸爸們,不妨給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成長空間,那么,爸爸們也能從容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他說。
此外,在幼兒園裏,經常會看到有很多爸爸,會跪著和女兒交流、講話,就連玩遊戲,都還是跪著。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員徐浙寧看法是:“爸爸對女兒的寵愛要把握一個度,要給她空間和尊重。”
他說:“爸爸的‘跪’式服務,表面上看是將孩子當成了公主,實際上,是‘高控制型’,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機會。建議爸爸蹲著,這比跪著更合適──適度樹立父親的權威形象,同時表達平等感覺。”

股神另類財富贈兒女(完結篇)

24/02/2012
巴菲特經常打電話給小兒子彼得、參觀他的音樂產業,並且最喜歡聽到有關他音樂事業的消息。
Send to friend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股神巴菲特的財富,僅次于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這位在全球金融市場叱吒風雲的股神,其3位兒女並沒繼承父業:大兒子霍華德是農場主人,二女兒蘇茜是家庭主婦,小兒子彼得則投身音樂創作。
巴菲特何以不盡其所能,幫助兒女成為股神二代?彼得后來公開坦言,父親巴菲特給3名孩子的最重要幫助,不是金錢,而是愛和尊重,還有價值觀……
很多人問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你為什么不去華爾街,繼承父親的事業?
后來,彼得在本身的自傳《做你自己》中詳盡回答:“富有的家長為子女鋪路時,最常採用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加入家族企業,或引導他們進入先輩的成功領域。這種做法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善意,不過,我們對這一現象進行深思,隱藏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
“這些表面的善意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彼得繼續反問:“這是兒子的夢想,還是父親的權威和對繼承問題的考慮?真正的動機是想幫助兒女嗎,還是為了跟權威的同事進行利益交換,從而重申自己的重要性?”
彼得最記得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有時你給孩子一把金湯匙,沒準是把金匕首。有能力的父母給子女的財產,應該夠做任何事,卻遠遠不夠無所事事。”在他看來,父母給予自己最重要的幫助不是金錢,而是對每個孩子的愛和充分尊重,以及價值的培養。
給予孩子愛和充分尊重
生活裏,巴菲特經常鼓勵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專注其中。所以,3名子女才能無拘無束成為農場主、家庭主婦,以及音樂人。
17歲時,彼得進入斯坦福大學就讀,但這事一直讓他很糾結,他自覺:本身是由于巴菲特家族的姓氏,還有巴菲特老友,即華盛頓郵報發行人格雷厄姆的推薦,才得以邁進斯坦福的。
大三時,他選擇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從斯坦福大學退學,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坦言,入學時的陰影,不是退學的主因,重要的是,他遺傳了父親個性基因──致力追求熱情所在的志願!
“我要不要進華爾街呢?”對于這個問題,彼得曾經考慮過15分鐘──如果一腳踏進父親的領域,他至少可以少奮鬥10年。“如果我提出要求,父親會幫助我嗎?”
彼得說:“我相信他會,父親會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我安排好一切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無論如何,我都有責任證明自己具備從事該領域工作的才能,否則他就會拒絕。”按照巴菲特的價值定律,“這並不是善用優勢,而是在自身貶值了。”
教育方式有褒有貶
說小巴菲特們沒有繼承父業,還值得再斟酌。不信,請聽彼得的說法:“事實上,我和父親做的是一件事——我們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 ”
彼得透露,“父親鼓勵我們做出自己的選擇,關鍵是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決定。假使我宣佈撿垃圾是我最大的樂趣,我父母看見我整天坐在垃圾車上,也會感到很欣慰。”
當彼得告訴父親做音樂的決定時,心中沒有一絲忐忑;皆因他的哥哥和姐姐,都是從大學退學,自由地追求志願──哥哥霍華德從小就喜歡挖掘機,成為農場主;姐姐蘇茜則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股神的家庭教養方式可取嗎?在美國,還是有人批評:巴菲特只會賺錢,不會做父親。因為他們家的后代,遠遠比不上洛克菲勒家族裡的孩子們:子承父業,在財經界大有作為。
倒不如聆聽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對這個家庭的評價吧。比爾蓋茨曾說:“我認識彼得很多年了。以前,只知道他是一個激情的音樂家。很多人都以為彼得會從父親那裡繼承到很多錢,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他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要求舒適不求奢侈
巴菲特家庭的小孩,也和其他家庭一樣: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吃過父親“原則”的苦頭。
巴菲特曾經給大兒子霍華德,買下了他現在經營的農場,並且提出一項“原則”──霍華德必須按期繳納租金,否則立即收回農場。這對于退學不久,又沒有經營農場經驗的霍華德來說,是很艱難的原則。
不過,艱難的處境,鍛煉了霍華德的堅毅個性。巴菲特一家世交朋友延瑞,評價霍華德說:“他非常聰明,在政治上具有高度敏銳感。尤為重要的是,他繼承了他父親身上那種誠實、正直的美好品質。”
巴菲特的3個兒女和父親一樣,都不是錢財迷。和那些經常出現報章版面的炫富子弟比起來,小巴菲特們顯得非常樸素。最明顯的一點是:3名兒女和父親一樣,都愛住得舒適,但不奢侈。
面對成功父親的“原則”,小巴菲特們都有自己的“不滿”,然而,他們更多表現出的是:寬容和理解。隨著年齡增長,巴菲特對孩子,也不再如以往過于堅持原則。
工作態度發掘自己
回憶本身和兄姐的成長經歷,彼得自言“很幸運”。“其實,大多數的人生恩賜,都與金錢無關,包括父母的關愛、親密的鄰里關係,以及溫暖人心的友誼。父母從小灌輸給我們的價值觀,才是最穩定的貨幣。”他說。
從小,巴菲特就要求子女:每個人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態度。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態度,首先就是“發掘自己”。
當巴菲特還是一名年輕小伙子時,他就“發掘”到:股票是我唯一熱愛的智力遊戲。在彼得看來十分枯燥的股票課題,父親卻可以長時間專注地統計分析,並且“近乎神聖的狀態”。
2006年時,巴菲特宣佈把370億美元(約1124億令吉)捐贈給蓋茨基金會,連蓋茨本人都非常吃驚。巴菲特對諸多心存疑慮的億萬富翁說:“慈善能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的三個孩子就正在用我的方法, 來教育他們的子女。”
巴菲特的身教,讓子女們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在于用慈善來幫助世界,而不是對父親的億萬財產展開爾虞我詐的爭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