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熱浪來襲

人在蒸籠熱壞了(第一篇)

15/07/2012

報導: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熱!熱!熱!   踏入今年6月尾,北半球就似乎被推進火爐裡烤,環視國際新聞,似乎就離不開“熱”這個字眼。配合這個主題,報章充斥各地民眾在噴泉泳池與河水中玩樂降暑的圖片。
 這一股熱浪,在全球各地已帶走不少生命,令人無法忽視,進而探討,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生活模式,是否促成越來越大波的熱浪。
 無可避免的,全球暖化課題再次被挑起,支持的反對的爭議也持續不斷。不過,不管是何種聲音壓過另一種聲音,地球不斷發高燒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美國,2012年的氣溫,恐怕會打破該國的紀錄,成為該國過去117年,自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從年初的暴風雪,到后來的颶風與暴雨,再來到現今的熱浪,以及預測熱浪之后隨之而來的強風、冰雹以及龍捲風,極端的氣候,輪番在美國上演。  
 這一股趨勢,難保不蔓延到其他國家去,如果人類只顧著爭執而不協力積極為地球降溫,最終各種爭議的結果恐怕只有一個:全部被熱浪蓋過,人類最終步上恐龍的后塵,在地球滅絕。 
今年上半年,美國氣候狀況頻仍,接下來的半年會風平浪靜嗎?情況恐怕不是那么樂觀。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nstration,簡稱NOAA)的統計顯示,2012年恐怕是美國自1895年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換言之,下半年應該也好不到 哪裡去,至少在深秋之前,天氣恐怕還會很溫暖。(★備註)
 NOAA指出,2011年6月到今年6月的平均氣溫,比以往高出攝式3.2度(3.2°C)。自今年6月底至7月上旬,約半個月的時間內,全美各地有超過3500項高溫紀錄被打破。
 美國今年比較狼狽的是,其東部地區之前遭到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肆虐,導致多處斷電,電流還來不及恢復供應,就迎來破紀錄的一波熱浪,三百多萬人在攝氏四十多度的“大蒸籠”苦熬,沒有風扇與冷氣空調解暑,苦不堪言。
 受這股熱浪沖擊,美國很多城市的氣溫達到或接近40°C,截至7月10日,美國持續超過10天的高溫天氣已造成74人死亡,死者多數為老年人。
 高溫也導致當地多條高速公路的路面扭曲;馬里蘭州一些鐵路鐵軌變形,以及科羅接多州發生森林大小,逼使兩萬多人撤離家園。
人為因素加劇熱浪現象
 盡管持續高溫在美國歷史上並非罕見,但氣象學家表示,高溫出現時間之早,且持續時間之長都非尋常。
 帶來高溫的熱浪是種自然現象,熱浪泛指天氣持續保持過度炎熱的現象,也有可能伴隨著很高的濕度。在熱帶國家,日常溫度達攝氏三十多度算正常,但去到溫帶國家,這種溫度若是持續,就算是熱浪了。
 在夏干冬冷的地中海氣候,特別容易受到熱浪的襲擊。
 人為的因素,例如工廠及空調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都可能加劇熱浪現象。
 自21世紀以來,熱浪頻頻到訪,其中,2001年、2003年、2006年、2010年以及今年,熱浪都來光顧,有時只是侵襲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時則橫掃數大洲,甚至大半個北半球。
 這一團火焰,令人招架不住,紛紛寬衣解帶涼快去,或是跳進泳池或噴泉,或下河下海,或是飲冰喝冷,或是開大空調、調快風扇。
 這一種熱法,真教人難受!令人不禁問:地球,真的發高燒了嗎?
突然炎夏措手不及
 過去10年來,有好多股熱浪侵襲,都造成不少人命傷亡及農作物歉收。
 例如2003年的熱浪,就奪走許多人命。熱浪加上干旱,也令南歐的農作物短缺。
 當年,歐洲錄得最熱的夏天氣溫紀錄,令南歐洲共有3萬5000人喪生,單是法國,就有1萬4802人丟命,其中大部分是老人,60%死者高于75歲。
 法國為什么災情特別嚴重呢?她是熱浪主要受災區固然是個原因,而且,法國房屋設計、醫療制度也是一大主因。 
 這一股熱浪,來勢洶洶,氣溫比以往30年的平均氣溫高達10°C,即使在夜晚,溫度也居高不降。這是法國,特別是該國北方地區不常見的炎夏,有7天氣溫持續超過40°C。  
 由于過去的夏季氣候都比較溫和,面對突如其來的炎夏,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應付,無法有效降低體溫。 
 當地大多數單戶住宅,在過去50年沒有配備冷氣空調。雖然該國有列出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應急預案,但是高溫從來沒有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造成執政當局與人民都沒有足夠的防範與應對方案。
 在法國,8月正值暑假,很多屍體停放多個星期,因為親戚在度假而無人認領,屍體冷藏庫供不應求,到了9月3日,57具無人認領的屍體只好直接埋葬。 
法國熱死人數因素
 2010年,法國在熱浪中的高死亡率有數個因素。 
 首先,該國許多房屋是用石頭,混凝土或磚瓦建築的,夏涼冬暖。而且,即使是在夏季,法國的夜晚大多很涼爽,冷氣空調通常並不必要。
 然而,這一波熱浪,溫度處于創紀錄的高溫,即使在夜間,溫度也沒有回冷。
 許多人從來沒有遇到這樣居高不下的高溫,不知道如何對應,身體適應不來,特別是體質較弱的長者,最終挨不過高溫肆虐而喪生。 
 那些與家人同住,或是居住在養老院、療養院及醫院的老人,或許還有家人、護理人員及醫護人員為他們做出調整。
 但是那些獨居老人就少了這層照應,應對不得法的就丟了性命。
 8月,不但當地政府機構、學校與私人企業、診所也休假,包括政府部長和醫生,都在度假。家庭醫生在休假中,人們求醫不容易,估計也是導致死亡率高的原因。 
 當時,法國的反對派系 ,以及當地報紙的社論,紛紛將高死亡率指向當地政府。衛生部長馬泰未能從休假中返回工作崗位,使他備受抨擊。馬泰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在次年的法國內閣改組中失去了他的部長職。
 不過,在輿論一面倒指責政府之際,也有人提出另一種聲音,他們認為法國家庭觀念淡薄,隔代更是容易有隔閡,老年人獨居或住養老院比率很高,一旦有任何危機事件,獨居者孤立和等不到援助,可能因此而喪命。 
520C全球最熱
 以往,熱浪似乎只侵襲某一兩個大洲,如歐洲與北美洲,但是過去兩三年來情況似乎有變,令受災範圍進一步擴大,殃及大半個北半球。
 像2010年,情況就很明顯,美國、歐洲、亞洲,甚至位于高緯度的俄羅斯都紛紛淪陷。
 當時各國都紛紛報出高溫紀錄,台灣用電量創新高,當地人直呼:“沒冷氣不能活!” 
 無論如何,像台北市這種處于人體發燒的溫度(超過38°C)跟他國比較已屬小兒科。美國紐約及歐洲各國溫度都直探或超過40°C,北京也不遜色,創下 43.8°C。  
 不過,這些地區的溫度跟伊朗及印度比起來,還是輸了一個馬鼻,伊朗的阿巴丹以52°C“居冠”,印度西北部也不差,創下近50°C的高溫!
 在俄羅斯這種長期偏寒的國家,即使只是30°C,對他們來說也是酷熱了,因此這一波熱浪對他們來說格外難受,人們紛紛到自然山水或泳池消暑,不料卻有多達300人因想消暑而溺斃。 
21世紀主要的熱浪
年份 熱浪侵襲地區
2001年 北美洲東部
2003年 印度
歐洲
2006年 歐洲
北美洲
2007年 歐洲
亞洲
2009年 澳洲
太平洋西北部
阿根廷
2010年 北半球
2012年 印度
北半球
 ★備註
 秋季,並非整個秋天都是天高氣爽的,一般有 “秋老虎”之說,即立秋后重新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持續天數一周至兩周。
 此時,因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連日萬里晴空,日照強烈,重新出現暑熱天氣,溫度有時高達攝氏三十多度,天氣熱得很兇,如老虎般,因此中國人稱這種現象為“秋老虎”,北美人稱為“印第安夏”,歐洲人則稱“老婦夏”。 

極端氣候難預測(第二篇)

報導: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統計顯示,在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各種氣候導致的死亡率普遍下降,唯極端氣溫死亡率卻例外。  單單2003年一場歐洲熱浪,便造成3萬5000人死亡,不但令死亡率急速攀升,也讓全球人見識到熱浪的威力:不發則已,一發威力驚人。
 近10年來全球熱浪頻傳,這與全球暖化脫離不了關係。
 熱浪造成的衝擊,城市要比郊區來得大,這主要跟“都市熱島效應”有關……
爆發力強勁的龍捲風、颶風及大洪水,瞬間可以擊毀一切,無堅不摧的大自然能量,令人震撼。
 相比之下,酷熱和寒冷的爆發力就小多了。但是,小刀可以鋸大樹,比起前者,它們其實奪走更多人命。
 根據全球公民社會氣候變化報告顯示,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各種氣候導致的死亡率都在下降,唯,極端氣溫造成的死亡,卻逆流而上。而且,“與大肆報導的龍捲風、颶風和洪水危害相比,平均每年有更多人死于酷熱和寒冷。”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熱浪令歐洲措手不及,無法適應,導致3萬5000人死亡,威力震驚世人。
今年或再創高峰
 次年,美國氣候研究人員米赫爾和特巴爾迪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預測,連續襲擊巴黎、芝加哥以及其他城市的熱浪,今后很可能愈演愈烈,而且,接下來,炎熱的夏季將會像烤爐一樣難熬。
 米赫爾和特巴爾迪並沒有危言聳聽,接下來的多個夏季,地球好些地區或大洲都遭到熱浪襲擊。2010年創一個高峰,今年也有再接再厲之勢。
 2010年,歐美多國處在40℃以上的高溫烤爐裡,伊朗阿巴丹更直探52℃。
 現今,溫帶國家春夏秋冬的規律雖然還在,變動幅度卻很大。同一個城市,這一個月與上一個月的溫度可以相差二十多℃。
 氣候也變得更加反覆無常了。不但一般氣候規律改變,極端氣象事件的發生也更加難以捉摸,像熱浪就不容易預測,難以提早提醒民眾,讓他們防範及採取對應措施。
 地球的天氣頻頻跟氣象局開玩笑,預測錯誤的情況時有所聞,例如本來預測可能會有雪災,結果卻來一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
全球暖化不無關係
 全球熱浪頻傳,與全球暖化脫離不了關係。
 氣候科學家認為,致命熱浪與全球暖化有關,今后夏季熱浪恐怕將會成為常態性氣候。
 觸及敏感的全球暖化課題,總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例如說到熱浪,就會有一批科學家一直大開安慰劑,指出熱浪寒冬等極端氣候屬于“地球的自然現象”,並非自然反撲。
 他們指出,冰河時期來到前也曾一度出現高溫氣候,不必太緊張,而這波熱浪,“不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熱浪”等等。
 更多科學家反駁這種說法,他們擔憂,在可見的未來,地球將遭到更多致命的熱浪襲擊,而且氣候異常情況,只怕會變本加厲。
 他們預測,到本世紀中期的時候,歐洲隔年就會出現2003年夏天那般熱,或更熱的夏天。
 牛津氣候動力集團主管,以及研究小組負責人邁爾斯艾倫就說:“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些相對來說很罕見的天氣,現在變得不稀奇了。如果不是全球變暖,這樣的熱浪是不會出現。全球變暖增加了熱浪形成的幾率。”
熱島效應衝擊城市
 很多時候,高溫對城市的衝擊要比郊區來得大,這主要跟“都市熱島效應”有關。
 都市熱島效應(heat island effect),是全球各大城市共通的區域性氣候異常現象。無論白天或黑夜,都市溫度都比周邊地區更高,而且難以散熱。
 台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曾指出,一個對比,過去百年來,台灣都會地區平均增溫1.5℃,比北半球增溫(0.7℃)高出約2倍,這個數數顯示“全球暖化只是大背景,各國主要城市的增溫現象,明顯是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
 那些建城時期較早的都市,由于普遍上沒有空調施備,遭到熱浪侵襲時,顯得更為脆弱。
 都市熱島效應所產生的原因及因素有:市內密集的建築、鋼骨水泥吸收較多太陽輻射、深色建築物與地面,參差不齊的建築之間、建物與地面之間多次的反射與吸收,形成都市溫度偏高。
 此外,都市每天釋放大量熱氣,如空調、汽車及工廠排放熱量,造成空氣嚴重污染,空中污染物質善于吸收地面輻射,最終形成都市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原因
 1.鋼筋水泥建築林立與柏油路面──這些人造物易傳導熱及吸熱,吸收大量太陽輻射。
 2.水泥與柏油取代了草地植被──植物與土壤能吸收及保存水分,在日曬時能提供水汽蒸散功能、使周邊地區降溫,一旦水泥及柏油取而代之,該地區無法透過自然蒸散的方式降溫。
 3.高大的建築物林立──降低了都市的通風效率。
 4.汽車與冷氣──運轉時釋放大量廢熱。
 5.空氣污染嚴重──懸浮微粒易在都市上空形成雲霧,阻礙熱氣散開。
污染物質難抵銷陽光
 本來,科學界有一種說法,是說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或許有助于反射或抵擋掉一部分太陽光,使照到地表的太陽光減少,而降低溫度。
 然而,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米赫爾和特巴爾迪,通過觀察與電腦模擬研究,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們的觀察,也排除了這些污染物質能抵消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影響的可能性,並指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具備這樣的抵消作用。
 他們指出,若是各國沒有採用重大及有效的措施,以扭轉地球變暖趨勢,美國中西部、東南部和歐洲的地中海地區,將發生更多的熱浪;其他地區如美國西北部、法國、德國和巴爾幹地區,可能發生更嚴重的熱浪,造成更大衝擊。
防暑設施未來趨勢
 若是熱浪已變成常態性氣候,我們就得找出對應之道了。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公佈的熱浪定義,是一個地區或城市必須連續5天出現39.3的高溫,才算是符合熱浪的天氣定義。
 雖然我國不在熱浪受害國的名單上,但是氣候越來越熱卻是大家普遍的感受。
 因應這樣的趨勢,將來,房屋建築設計或許有必要增添防暑設施,而且通風也要列入考量。 
 綠肺地段有助于降溫,要減少都市熱島效應,城市中有必要積極植樹及保留草地。城市邊緣地區甚至要植樹造林,擴大綠地面積。
 此外,也宜多建游泳池,讓市民得以到泳池消暑。
 當局也應考慮熱浪的預防措施,包括水供、電供及防暑藥物等。
作物受害不亞人類
 高溫不只影響人類,也對動植物帶來可大可小的影響,除了人類,動物一樣也會因中暑而病倒或喪命。
 滾滾熱浪中,植物受到的傷害,也不亞于人類,因此足以對農民帶來重大打擊。
 例如,結穗而未成熟的稻米,可被高溫酷熱催熟,使稻粒重量減而減產。高溫也令棉花蒸騰作用加大,因水分供應不足而萎縮及花蕾凋零。
 高溫害對蔬菜和作物的成長都極為不利。就以全球最普遍的糧食玉米為例,美國今年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在市場一片看好玉米盛產的情況下,孰料這一波熱浪來襲,使玉米生長大受抑制,高度只及一般高度的一半,年尾的產量自然不可有太大寄望了。
 事實上,敏感的期貨市場已對此作出反應,玉米的期貨價格已飆高了。
 美國另一銷售全球的大豆作物也被熱浪打得落花流水,預測其產量也大降,全球搶購之下,它的價格也猛漲。
 玉米大豆失收,也打壞了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算盤,而等待救濟的飢荒國家,獲得更多救濟糧食的希望,似乎更黯淡了一些。
熱浪中避暑貼士
 1.盡量避免曝曬,特別是早上11時至下午4時紫外線最強的時段,最好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活動。
 2.若無可避免日曬,最好事先塗上SPF15以上的防曬油,並做足防曬工作,包括戴帽子、穿淺色、寬松的長袖衣。
 3.多喝水,即使不覺口渴也要多喝水,以補充水分來降溫。
 4.多沖涼或浸泡水中解暑。
 5.日照時不要把兒童、老人或寵物,單獨留在停泊的車上。
 6.多留意孤單老人及有特殊需要的人士。
 7.學會辨識中暑症狀。


熱疾病不可小覷(完結篇)


報導: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熱浪經常性到訪之下,高溫引起的人類健康問題風險也日漸上升。  一般的中暑,僅僅是炎熱天氣對身體的一些影響,其實高溫的傷遠不止于此,長時間處于熱浪中,會擊垮人體,進而導致死亡……
很多人或許有這個經驗,感覺到在過于炎熱的天氣,連吹來的風也是炎熱的,一點都不涼快。
 熱浪襲擊的時候也一樣,因此電風扇對真正的高溫起不了作用,最能應對高溫以及降低熱死率的方法是使用冷氣空調。
 至于熱風扇,專家說,它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使情況變得更糟,它們向人吹的是熱氣,而非涼風,結果導致人們更熱。
 人類要在高溫的天氣中存活,身體就要懂得散熱。 
 人體通過兩個方法散熱,即流汗和呼吸。
 而一些熱浪導致人體無法散熱的因素,是空氣中的濕度很高。在這種即天氣極度炎熱,與此同時卻濕度很高的情況下,人可能會一直流汗,但皮膚上的汗水卻不大會蒸發,因而沒有辦法把高溫從人體帶走,也就是無法有效降溫。
 呼吸也有助于降低體溫,一般上,呼出的氣都會比吸進的氣熱,但是如果天氣非常炎熱,人恐怕難以吸進涼空氣來降溫。
 熱浪致死的另一個關鍵是溫度,在熱浪肆虐時期,如果連晚上溫度也居高不下或是持續升高,那么就容易奪走人命。 
 夜晚,是人體休養補給及修復破壞細胞的時間,高溫不但讓人體得不到應有的休息,反而進一步加速耗損,日以續夜的“溫度壓力”,令人體不堪重負。
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
 研究顯示,老年人是熱浪中的高危險群,中暑幾率是一般成人的三倍(原因包括身體調適能力差,或活動空間裡沒有冷氣)。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者及酒癮患者,也都是高危險群。
 持續高溫,會導致人體中樞神經體溫調節機制發生紊亂並衍生病變,也就是“熱疾病”,最常見的是熱衰竭及中暑。
 當體溫迅速上升時,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會受影響。體溫高的時間一長,身體多個器官與系統都會受到廣泛的影響。
 醫護人員通過急診室觀察或住院藥物治療發現,熱浪受災者除了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其他與高溫無關的病症,如各種腎病的數量,都有上升跡象。
 須留意的是,熱疾病造成的傷害可能是永久性的,因此千萬不可小覷。
  美國國家疾病防治中心(CDC)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平均有688人死于酷暑。但當持續的熱浪襲到某地區時,其他因高溫引起的健康隱患可能會很嚴重,包括中暑,甚至是重要的器官受損。
 《內科醫學檔案》曾刊登一份1998年對熱浪的研究,針對熱疾病患者的觀察研究揭示,當時診斷出嚴重中暑者,有28%死在進醫院同年,而最初在高溫倖存下來的大部分人則患有“永久性獨立功能缺失”問題。
員工獲享高溫福利
 因為天氣太熱,所以有津貼拿,甚至可以堂堂正正放假!
 近年來,由于酷暑現象已成常態,有些國家已祭出“高溫津貼”和“高溫假”。
 中國便已將“高溫”,列入“職業病防治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該國各地方政府要求企業于每年6到10月,溫度在33°C以上時,對“中低階層、無法在有冷氣降溫的環境下工作者”發放“高溫津貼”。
 一些國家也有“高溫假”,在過于炎熱的天氣,讓戶外工作人士如建築工人、電線維修工人休假,以免中暑或死亡。
 近日飽受炎熱高溫之苦的台灣,民間掀起高溫假議題,不少聲音呼籲政府,針對戶外勞動者制訂“熱浪假”或調整工時。
 台灣在七八月酷暑時,氣溫會去到37°C、38°C,過去幾年往往有民眾因酷熱中工作而暴斃,特別是冒著酷暑下田耕作的農民。
 因此當地勞委會跟氣象局協商及評估實施熱浪假的可行性。
最普遍熱疾病
1.熱衰竭
 身體在濕熱環境中,大量排汗及流失電解質,而產生輕微休克症狀。表現為暈眩、頭痛、眼花、昏厥、全身衰弱、惡心等,偶爾因鹽分分配失調而出現局部肌肉痙攣現象。
 患者體溫通常低于39℃,只要即時處理,移至清涼通風的環境降溫,補充水分及鹽分等,就能好轉。
2.中暑
 病情比熱衰竭嚴重,人體系統因為要使身體適應高溫而變得難以負荷。患者體溫已升高超過40.5℃,由于身體已無法正常散熱,造成排汗稀少而且皮膚干燥發紅、脈搏跳動快、全身抽筋甚至意識障礙等。患者需要藥物治療。
 一旦體溫超過42℃,可能發生致死性肺水腫、心肺功能障礙或永久性腦部傷害。
趁暑天冬病夏治
 雖說炎夏易致熱疾病,不過,水可覆舟也可載舟,炎夏其實也可以治病,溫帶國家的人民其實可以趁著大暑天“冬病夏治”。
 近年來,香港流行一種叫“三伏天灸”的治療,在陽氣最盛的日子治療,幫助身體驅走邪氣。
 這種療法由中國內陸傳入香港,據說這種治療能抗寒驅病,對鼻子敏感、哮喘效果尤佳。
 此外它也適合腰痛、胃脘痛、關節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病變、部分婦女病(如子宮寒或月經不適)等。
 三伏天,是指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三天(通常在陽曆7、8月),分為初伏、中伏及末伏。三伏天的日期年年不同,有時中伏及末伏相隔10至20日。
 例如今年的三伏天就分別落在本月18日(星期三)、28日及下個月7日。
 據部分中醫指出,除了三伏的正日外,正日前后一天進行相關治療也有效,也有的中醫主張在正日治療外,正日的前后一日也進行治療(強伏)以加強效果。在中國內陸,早年已有醫師提倡在兩個正伏日之間進行強伏,延續療法藥效。
 該地醫管局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部主管謝達之認為,三伏天灸療法非在正日進行,理論上效果沒有那么好。然而現今未有科研證明非正日進行三伏天灸療效會有差異,因此遲一兩天也非不可。
 三伏天灸療法採用白芥子、延胡索、製附子、肉桂及丁香等溫,外敷患者的足太陽膀胱經穴位,藉以刺激體內經絡運行,增強抵抗力。
 據《黃帝內經》記載,一般患者于二伏后初見效果,然而建議連續三年接受三伏天灸療法,病症才得到改善。
預防中暑
熱疾病早期信號
 人類無法招架酷熱,身體容易出現熱痱和肌肉痙攣。肌肉痙攣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包括電解質沒有到達肌肉。此時應及早處理,以免病情轉重。
熱衰竭轉化至中暑的過程
 患者先是大量流汗,接著,流汗停止,身體變得很熱。大腦受影響,感覺開始意識不清,甚至失去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