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你的鑽石染血嗎?

23 Oct 2012





特約:普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管制國際鑽石原石貿易的“金伯利流程認證制度”,在其官方的網站上貼了一份警告,謂最近有些商家在買賣鑽石時,賣方出示偽造馬來西亞政府發出的“金伯利流程證書”。  什麼是金伯利流程證書?
 金伯利流程證書以及另一項“保證書機制”,是聯合國推行的管制鑽石交易機制,保證買賣的不是沾染血腥和無數怨靈的戰爭鑽石,間接資助軍閥發動戰亂。
于1998年,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發布了《野蠻交易》報告,詳細披露在安哥拉內戰中,鑽石在提供軍火資金來源的重要角色。這份報告使得國際鑽石的骯髒秘密交易首次成為世人的焦點。
 這些用來資助戰爭的鑽石,被稱作血鑽,也稱衝突鑽石或戰爭鑽石。
 血鑽主要產地來自佔世界三分之二鑽石產量的非洲,涉及的國家包括了利比里亞、安哥拉、塞拉利昂、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多年來這些國家的內戰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或流離失所。
 聯合國把血鑽定義為來自軍閥控制地區,用來顛覆資助受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府,或違背安理會決策活動的鑽石。
 除了顛覆政府,許多非政府組織把帶來負面相應的貿易的鑽石都歸類為血鑽,這些鑽石的交易牽涉到違反人權、洗黑錢、流血衝突、支持恐怖活動等。
販賣鑽石獲資金
 1998年,安哥拉反對派安盟違反之前簽署的和平協議,導致內戰爆發,為了平息戰亂,聯合國安理會對安盟進行制裁。
 然而調查發現,安盟依然從販賣鑽石至國際市場獲得資金。
 實際上,不只是安哥拉,當時非洲發生戰亂的好幾個國家的軍閥都依靠輸出鑽石購買軍火。為了維護非洲地區的穩定與和平,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嘗試杜絕衝突鑽石的貿易,截斷非法組織的資金來源。
 經過幾年的籌備,聯合國終于在2002年通過“金伯利流程”(Kimberley Process) 以及“保證書機制” (System of Warranties)的設立,設立機制管制鑽石買賣。
 金伯利流程主要管制未經加工的毛坯鑽石或鑽石原石的進出口;保證書機制則負責鑽石原石加工過程以及製成品的買賣。不過一般把兩個機制一起稱作金伯利流程。
何為金伯利流程?
 2000年5月,世界主要的鑽石生產國在南非的金伯利開會,研究如何停止血鑽的貿易,確保鑽石買賣不會用來資助叛軍顛覆合法政府。
 經過聯合國的從旁斡旋,2002年11月,各鑽石主要生產國、鑽石界主要業者以及非政府組織正式成立“金 伯利流程認證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ion Scheme)。
 金伯利流程認證制度簡稱“金伯利流程”,管制鑽石原石的貨源,確保惟有通過合法途徑的鑽石原石可以在會員國間交易。
 會員國必須以金伯利流程設定法律,禁止不合法的鑽石流通。同時,會員國也不准與非會員國進行鑽石貿易,使得血鑽無法在國際市場流通。
 2003年1月,金伯利流程正式投入運作。目前共有77個會員國,馬來西亞也是其中一員。會員國包括主要的鑽石生產與消費國,生產的鑽石原石佔了全球99.8%的產量。
 任何會員國如果不遵守相關規定,將被開除,無法在國際市場進行鑽石交易。這對許多生產鑽石的貧窮非洲國家,會是個致命的經濟打擊。
 金伯利流程設施以來效果顯著,目前,安哥拉、塞拉利昂、剛果民主共和國、利比里亞等戰亂國家的局勢已相當穩定。唯一還受制裁的非洲鑽石生產國是象牙海岸。
 除了平定戰亂,金伯利流程也改善鑽石生產國的經濟,例如在塞拉利昂,90年代內戰時期,政府無法得到任何鑽石收入,然而在2006年,該國的鑽石出口共達1億2500萬美金,10%人口參與鑽石業。
 根據官方報告,自從金伯利流程運作以來,血鑽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從4%跌至目前的不到1%,也就是說全世界超過99%的鑽石是通過合法途徑開採的。
世界鑽石理事會
 2000年7月,在金伯利流程醞釀的同時,“世界鑽石交易聯盟”與“國際鑽石加工廠商協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開會,通過一項決議,聯合成立“世界鑽石理事會”(World Diamond Council, WDC)。
 世界鑽石理事會的成立目的在于設立一套追蹤鑽石買賣的機制,以減少血鑽流入市場。
 成立之后,世界鑽石理事會即與金伯利流程密切合作,配合金伯利流程認證制度,設立一套“保證書機制”,確保屬下會員遵守這兩項機制。
 由于“世界鑽石交易聯盟”與“國際鑽石加工廠商協會”的會員包括了全球幾乎所有鑽石業界的重要商家,因此“保證書機制”基本上涵蓋了全世界的鑽石從工廠到零售商的主要渠道。
 除此之外,世界鑽石理事會也是金伯利流程的觀察員,它遣派專家團到各金伯利會員國觀察調查,審核會員國是否遵守金伯利認證制度。
機制問題與漏洞
 雖然金伯利流程取得可觀的成效,但要真正杜絕血鑽交易依然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因此金伯利流程也經常受到非政府組織的批評。
 2011年12月“全球見證”宣布退出金伯利流程,全球見證是第一個挑起血鑽課題,引起世界矚目的非政府組織,也是金伯利流程的發起成員之一。
 “全球見證”聲稱金伯利流程徹底失敗,其主席古赫說金伯利流程的做法過時,充斥著漏洞和缺陷,根本無法有效阻止血鑽交易。
 特別是像牙海岸、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這3個會員國嚴重違法條例,然而金伯利流程從未認真採取行動對付這些會員。
執法能力不足
 全球見證的退出對金伯利流程是個重大的打擊,但也把認證制度面對的問題抬上檯面:
 首先,金伯利流程並沒有自身的官員執行認證,真正執行者是會員國的政府官員,金伯利流程根本無法監管整個程序。
 政府執法人員的貪污腐敗使得鑽石原石的來源鑑定出現漏洞,許多血鑽都被混入合法渠道中出口。
 例如,根據曾在剛果進行鑽石貿易的凱倫里安的說法,剛果的執法官員每天進袋50至100美金(約150至300令吉)貪污費,專門辦理各種包括金伯利流程在內的手續。
 有些國家雖然有心制止血鑽的流通,但是鑽石原石容易走私過境。盛產鑽石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邊界長達一千多公里,根本難以追緝走私活動。
 金伯利流程也沒有軍隊或警力,無法強制會員國遵守條例。例如,2008年津巴布韋獨裁者姆卡比所屬的軍人強奪新發現的鑽礦區馬蘭治,殺死200多名礦工。
 對此金伯利流程禁止該國出口鑽石,姆卡比政府恫言把所有存貨拋入非法市場,津巴布韋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出口國之一,果真如此,則整個市場價格將大亂,而且充斥違反金伯利流程的鑽石。
 金伯利流程拿姆卡比政府的威脅沒辦法,只好開禁,允許馬蘭治區符合條件的公司出口鑽石原石。這也是全球見證退出金伯利流程的導火線。
順應時勢改善問題
 金伯利流程成立的初衷,是切斷非洲軍閥推翻合法政府的資金。目前,這個目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達成。
 然而鑽石生產衍生的其他問題,例如人權、非法開採、洗黑錢等卻一籮筐,有些會員國也認為受到不公平對待。另外,對于什么是“血鑽”,哪些鑽石應該禁止,哪些符合條例,也充滿爭議。
 對此,金伯利流程今年剛上任的主席,美國的米洛万諾維奇也同意,該組織許多做法已過時,它應該隨著局勢的變化而作出改變,否則將被淘汰。
 要確保市面上所有的鑽石都是“干淨”的,金伯利流程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金伯利流程認證程序
 ●鑽石原石開採出來之后,就送到相關的政府部門。
 ●在這裡鑽石原石被鑑定不是源自衝突地區,即裝入一個密封防竄改的容器內,每一個容器上都有自身的獨特序號,執法官員會發出一份同樣序號的金伯利流程證書。
 ●鑽石原石只可以在金伯利流程會員國之間進出口,過境時鑽石原石必須原封不動儲藏在防竄改容器內,同時附上金伯利流程證書。
 ●任何沒有金伯利流程證書,或容器已被篡改的鑽石原石,將被海關沒收或退回。
保證書機制
 ●鑽石在通過不同的鑽石加工廠商、批發商和珠寶零售商等,每一次轉手都得在發貨單上保證該鑽石不是源自衝突地區。這項設施稱作“保證書機制”。
 ●公司年度審計時,審計這些發貨單上的保證是審計程序之一,相關記錄必須保存5年。
 ●珠寶零售商在銷售鑽石給顧客時不必在收據上註明這項保證,但是作為消費者,顧客可以要求他們作這項保證,以確保購買鑽石時沒有間接成為戰亂的幫兇。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夢游中殺人有罪嗎?

22 Oct 2012 



報導:周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10月號的《科學人》雜誌推出“超越極限”專輯,其中一篇談到夢游殺手的事件,內容很吸引人。   全球各地,在夢游中殺人的例子不多,不過由于夢游事件已屬奇異,夢游中殺人更加詭異,所以一旦發生時,往往很聳動。  
 到底,那些夢游患者怎樣殺人?他們真的完全對所發生的血腥事故沒印象嗎?不知者無罪,夢游的情況下殺人有罪嗎?
案例1  2005年10月19日。凌晨3點41分。
 美國求助熱線119的勤務人員接到一通來電,詢問對方:“發生什么事?”
 電話另一端傳來一把男聲:“你來就對了。”
 勤務人員強調:“你得告訴我發生什么事了。”
 “有人死了。”
 “有人死了?”
 “對。”
 “在哪裡?”
 “在他們家裡。有人死了,快來。”
 致電的男子是亞多佑(化名),他用他太太的手機打電話,他太太則倒在他們家浴室地板的血泊中。
 他的說話方式是很特別的,稱太太為“有人”,不說“在我們家裡”,而是說“在他們家裡”,有一點好像剛被叫醒的樣子,迷迷糊糊,還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不認識死去的女子,甚至不知道發生什么事。
 當警方抵步時,亞多佑正站在前門台階上等候。
 其后,亞多佑被捕,但是,他人雖在現場,卻似乎不太清楚現場細節,還反過來問警察:“她怎么樣了?”
結果
 亞多佑被判二級謀殺罪,入獄37年。

案例2  2006年7月24日,早上7時許,新彊莎車縣,19歲的阿明(化名)醒來時,驚見自己雙手滿是血,身邊的兩人則滿頭鮮血,奄奄一息。
 阿明被嚇壞了,爆開一聲歇斯底里的驚叫聲:“殺人了!”
 人們聞聲趕來,手忙腳亂地叫救護車。
 待救治行動告一段落后,人們才開始追問第一目擊者阿明事情始末。
 阿明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醒來,就發現自己兩隻手都是血……
 再問下去,他先是搖頭說不知道,過后卻很快又跳起來大喊:“殺人了!殺人了!”
 在鄉干部的提醒下,阿明的哥哥帶領他到警局自首。
 對作案過程一無所知,卻跑來自首,當地民警還是頭一回碰到這樣的事。
 警方在現場找到一根約一米長的鋼釬,上面有阿明的指紋……
結果
 阿明的親人力指這是夢游殺人事件,他們及鄰居都能證實阿明有夢游問題。但最終警方朝向精神分裂症調查,認定阿明患有“混合型精神分裂症”,案發時他在幻覺中,因此無罪釋放,但家人必須將他送進精神病院治療。阿明的家屬也分別賠償給死傷者。

案例3  2008年7月。英國。 
 布萊恩托馬斯和太太結伴出游。這是一個一時興起的念頭,為了慶賀克里斯汀的癌症診斷只是一場虛驚,兩人即興決定駕他們的野營車到西威爾斯度假。 
 他們享受了一個浪漫美麗的夜晚。
 不料睡到半夜時,一群年輕飆車族在停車場附近喧囂,把他們驚醒。
 第二天早上,托馬斯醒來時,驚覺身邊的妻子已毫無氣息,死了。
 托馬斯事后供證時追述當夜情況:
 “后來我睡著了,我腦子里的印象已經是這個野營車不安全。我不知道多久后,我看到克里斯汀睡在車內另一邊的床上,有個人對他動手動腳。我氣得只能說出這樣的話:‘混蛋,你怎么敢進來’,接著我環著他的脖子揪著他,把他拉下來。” 
 原來,他把妻子誤當侵入者勒斃。醒覺到自己可能闖下滔天大禍,他撥電報警:“我想是我殺了我妻子,天啊,我以為有人闖進來……我當時肯定是在做夢,她是我的一切啊!我到底做了什么啊?” 
 在案發之前一個星期,托馬斯已經停服抗抑鬱劑一周。他自小有慢性夢游症,常在睡夢中把自己弄傷,甚至在夢中到附近的水溝游泳,令妻子非常擔心,所以晚上她會把房門鎖上不讓丈夫出房。
 托馬斯夢游,常把妻子吵醒,所以在家中他們分房睡,但是他們的感情還算不錯。
 后來,隨著托馬斯的多重睡眠障礙問題越來越嚴重,醫生給他開抗抑鬱劑,但這種藥物會影響性生活,于是托馬斯私下間歇性停藥,以便能夠每兩個月和妻子同房。
 但是,不吃藥的副作用卻是會出現幻覺,事發后他回想起來,意識到他發病的情況,大多時候都是發生在停藥后。卻不料,這一回因外來刺激而肇下大錯。 
結果
 法庭同意這是一起“非瘋狂狀態的無意識行為”案件,因此判他無罪。
醒后記不起所作所為
 夢游,又稱睡行(sleep walk),是一種奇怪的意識狀態,患者一般上的表現是反復在睡眠中起床行走活動,持續的時間不一而定,一般是幾分鐘到半小時,但也有人持續幾小時之久! 
 這種問題好發于6至12歲的孩童,但極少數成人也有這個問題。 
 最奇特的是,當事人事發時是半睜眼或眼睛全開的,但眼神凝聚,對眼前的東西卻視而不見,在這種目不視物,意識朦朧的狀況,甚至周遭漆黑一團的情況下,他們竟能避開障礙物,行走自如。 
 情況輕微的患者,或者只是起來在家中走走、喝水、打開抽屜拿東西,或是對家人念念有詞,甚至打開門走出去。但是,當旁人跟他們說話,他們是完全不瞅不睬的,而且,旁人很難叫醒在夢游狀態的人,任人怎樣搖晃呼叫,他們都很少會有反應。  
 當事人清醒時對前一晚發生的事卻完全沒有印象。
 如果只是上述情況,還算好,嚴重的患者,會作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舉動,如:
 英國老人,德里克羅傑斯,在白天是典型的紳士,到了晚上卻變成危險的野獸,亂摔家具、毆打太太及進行自殘。 
 37歲的屋頂工人詹森吉爾,在房東睡覺時撲上對方的床……事后他堅稱當時在夢游,根本不曉得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不能以強奸罪論處。 
 另外,一名中國中年男人,在夢游中竟然走了30公里的路!耗時至少3個小時。走累之后,他竟然還會翻越別人住家圍牆,在別人家屋簷下睡大覺,最后要勞動警方將他送回家。
 他的太太對丈夫能走這么遠也感意外,她說,其丈夫剛患夢游症時,常常半夜出走,天亮前會回家,但醒時完全對前一晚的事沒印象。家人每晚臨睡前,總是要把菜刀之類物件收藏好,免得他持械出外闖禍。 
 1987年,加拿大一名男子帕克斯,駕了22公里的車,去殺害岳母並致傷岳父,他以案發時一直處于夢游的無意識狀態中為由辯護,獲判無罪。 
被判無罪掀起爭議
 大多數被指控謀殺的夢游症患者,都被判無罪釋放。但是,這類事件通常會有很大的爭議性。 
 像案例2的阿明,最后因精神病而逃過定罪,死者家屬也很不服氣。
 不同人士對案例3的托馬斯案也意見相左。
 執業30年的睡眠疾病專家克里斯艾德辛科斯基博士,是托馬斯這廂辯方的專家證人,他坦承,一些辯方律師會尋求用無意識行為來企圖為被告洗脫或減輕強奸、謀殺等各種罪名。
 他為托馬斯做了兩次睡眠實驗,以測試結果作為辯護真偽──是類睡症還是睡眠障礙讓托馬斯殺妻。 
 他指出,托馬斯的案件特別難診斷,到底他當時是處于淺的睡眠形式,處于夢中,並在夢中產生意識,把夢中與侵入者搏鬥付諸真正的行動;抑或他處于深層的無夢狀態?后者發生時,在沒有意識或認知的情況之下,攻擊性行為便已經發生。 
 雖然他難以判決托馬斯在哪種情況下殺妻,他卻支持法庭的判決。
 “法庭同意這是一起無意識行為案件,這就是說,你處于一種被自動行為引導的狀態。這種誘因可能是癲癇症、低血糖症或者像托馬斯案件中的這種睡眠障礙。這樣的案例中,犯人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固然,一些律師企圖以無意識行為為他們的案主辯護,不過,要通過這種方式洗脫罪名是相當復雜的。
 像案例1的主角亞多佑便無法脫罪,他在案發之前因夢游症惡化而去過睡眠中心3次求醫,這項記錄成為他有睡眠障礙的佐證,但無法全然替他清洗罪名,最終他還是因二級謀殺被關進牢獄。
三類爭議性案件
1. 發生性行為 一些性攻擊與不適當性行為罪嫌犯以夢游為理由,逃過法律制裁。
2. 自殘 人們普遍認為夢游者不會自殘,然而,夢游從高處墮落事件時有所聞,像案例3的托馬斯便有自殘行為。在德國德明,一名住公寓第四層的17歲夢游者徑直走向窗戶,從10米高處跌落,幸而大命不死,他摔成骨折,卻還在呼呼大睡。
3. 夢游殺人 在無意識的夢游狀態下殺人,很多這類個案被告被判無罪。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小額貸款變雙刃劍

21 Oct 2012 

報導: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盛行約40個國家的小額貸款模式,因出現許多貸款者過度負債,而面對危機!  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1976年代創建小額信貸模式,協助那些遭傳統銀行拒絕貸款的窮人,改善生產力和生活。
 隨后,小額信貸模式在全球許多國家風行起來,在對抗貧窮上取得不俗的效果,尤努斯更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但是,由于機制不夠完善,貸款者過度貸款和罷還貸款,這個模式面對極大的考驗。
 各地對小額信貸質疑聲四起,這個近40年的對抗貧窮模式,在哪個環節出了錯?
最初,小額信貸有著許多讓窮人脫胎換骨的感人故事,印度的莎莉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莎莉瑪和許多印度人一樣,每天工作賺到的錢,僅能夠填飽肚子,土地、房子、讓孩子受教育這些事,想都別想!
 對于以利益為主的銀行來說,這些人別想借錢,因為把他們視為沒有還債能力的一分子。
 尢努斯推行的小額信貸方法,讓在貧窮線上的一群找到了希望,有機會脫離貧窮。
 莎莉瑪向一間小額信貸金融借了200美元買一頭牛,在市場銷售擠出來的牛奶,得到一筆不錯的收入,不用過著每天收入一美元的貧苦日子。
 一段時間后,她把儲蓄起來的錢,加上再次向小額貸款金融借貸的錢,買了另外六頭牛,牛奶量大增,賺得錢也多了,每天淨賺10美元,足以讓她成為印度的中等收入家庭。
盈利相當可觀
 這個扶貧模式不只是幫助了窮人,也讓發放貸款的金融單位有利可圖,越來越多人向這類機構貸款;通過積沙成塔的道理,小額貸款機構的盈利累積起來,也相當可觀。
 小額信貸模式不只是在孟加拉和印度等紅紅火火,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的金融單位也爭相仿效,甚至把這股風潮吹向美國。
 小額信貸勢不可擋,各國傳統銀行也不落人后,推出小額貸款服務,爭相搶奪這塊原本不起眼的蛋糕。
 在世界小額金融市場,印度認了老二,沒有幾個國家敢說他們是老大,最多是自稱是同一級的金融市場。
 僅是在印度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的首府海德拉巴,就有數家堪稱具世界規模的小額貸款機構,全印度約30%的小額貸款,皆從這裡發放!
 但是,該國政府對于這個行業的監管力道不足,起初一只眼閉一只眼開,直至發生一些窮人過度借貸,無力償債而自殺的個案后,政府才有較具體的管制方案出台。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在印度的小額信貸市場卻因為太多羊亡了,即使補牢已無力回天。
無法償債而自殺
 兩年前,安德拉邦有70人因無法償債而自殺,陸陸續續的自殺個案,皆指向小額貸款政策失當,讓借貸人過度貸款,造成沒錢還債而自盡了結一生。
 而且,安德拉邦的小額貸款人出現罷還潮,使得一些金融和貸款機構宣告倒閉,近兩年來,這些事件成為全球小額金融界的焦點,對這個貸款模式的信心指數大降。
 印度和全球各地的小額貸款發生自殺事件,以及一些原本以非盈利方式經營的小額貸款機構,轉型為以盈利為主的機構或銀行,引起民眾議論和大力鞭撻。
 小額貸款之父尤努斯變成眾矢之的,孟加拉政府認為他“以扶貧的名義吸窮人的血”,該國中央銀行于去年撤去他在其創辦的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董事總經理一職,並且加強對該銀行的控制。
 協助窮人自力更生的小額貸款,變成政府眼中的“吸血鬼”,尤努斯這個近40年的對抗貧窮的計劃,繼續發展或遭人唾棄而消失,未來數年內或能知道結局。
窮人救星具吸引力
  小額信貸的對象是主流銀行不會接受的一群,這和美國超短期貸款機構和次級貸款發放機構的借貸一樣,后者成了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主角,怎能不令金融市場和各國政府有所戒備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全球經過美國次貸風暴的陣痛,小額金融界也出現類似情況,以致引發各種猜測和憂慮。
 就印度來說,該國央行統計約有四億印度人無法獲得銀行服務,這佔12億人口的三分之一,小額信貸自然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借貸方式。
 隨著各國的小額信貸問題涌現,雖然已動搖許多人的信心,但相信依然有不少人期待小額金融機構能為他們解決問題,因此小額金融還有一定的吸引力。
 
欠缺評估潛在危機
  低收入者,對一筆小額貸款或許可以負擔,但同時有數個小額貸款,債務就像雪球越滾越大,過度貸款成了小額信貸遭垢病的重要原因!
 尤努斯推行小額貸款時,提出的條件是:必須五人一組同時申請,額度多數是幾十美元,一般還款期限是一年內完成。
 由于小額貸款無須擔保,貸款額也不高,因此沒有借貸風險評價,不會評估個人的還債能力和信用,而且各小額貸款機構也沒有分享貸款者的信用紀錄。
 因此,這種聲譽風險成了小額貸款模式的優勢,但也成為潛在的危機,造成貸款人重複借貸,揹上太多債務。
 另一個過度貸款的原因與政治有關。在選舉期間,政治人物為了獲得支持,許諾當選就會要求貸款機構延長還款期限,而且還能獲得更多好處。
 因此,小額信貸在過度貸款衝擊下,逐漸出現問題,打擊了這個原本有利窮人脫離貧困的方式。
 
反而助長高利貸?
   民眾向銀行貸款遭拒,又不想向高利貸(阿窿)借錢,因為高昂的利息是無底洞,怎么也填不完,于是小額貸款成了選擇。
 在印度,小額貸款的出現,一度讓人以為放高利貸者不復見,原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當地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小額貸款出現后,傳統的民間放貸比率,從17.5%上升至29.6%。
 這個數據來自主動向政府注冊的傳統放貸者,非法放貸者相信更多,由此來看,民間的放貸在小額貸款業者的競爭下,人數不降反升。
 向小額貸款機構借貸者,因為無法從小生意中及時獲利,為了還款,反向傳統放貸者借貸“填數”,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最終受害者還是借貸人。
借貸之余指導獲利
 小額貸款在美國也有市場,該國政府在2009年通過相關法案,撥出5000萬美元(約1億5000萬令吉)給符合資格的微型企業申請貸款,2010年還建立貸款虧損儲備金,鼓勵社區推動小額信貸。
 美國金融專家認為,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小額信貸不能只是給予金錢,而是需要有教育和支援。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的孟德爾松指出,不斷發出貸款並不理智,提供資金時,也要提供教育、創業技巧和領導力等配套。
 舉例,當某人想貸款做小生意,必然需要一些相關商業知識和營運技巧,如果小額貸款機構能夠配合提供培圳,包括協助起草商業計劃書和推銷出去,才能讓小額借貸業務發揮得更好。
 換句話說,即是借貸雙方雙贏,一方能成功從商業行銷賺得更多利潤,按時攤還貸款,另一方也獲得應有的回報,吸引更多人參與小額貸款,獲得更多貸款利息。
 不只是給貸款人吃魚,而且也要教他們釣魚,這個道理或許可成為小額貸款業務的獲利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