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公佈財產?

21 Apr 2013

推動財產透明化 神州貪官驚弓鳥(第1篇)

文: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全球,公職人員公佈財產的做法,在國際上被稱為“陽光法案”,1766年發源于瑞典,被公認為政府遏制貪腐、保障公眾知情權的有效措施。  今天,只要上網搜索,美國總統奧巴馬有多少身家財產,一目了然。
 換句話說,公職人員公佈財產,已不是新聞。不過,2012年年尾才上台的中國中央新政,最近打出反腐口號,推動官員公佈財產,還是相當令人詫異。
 畢竟,近幾年來,大多數中國貪官實錄,都是經由小三錄像醜聞,才一一揭發。現在,中央新政鼓勵官員公佈財產,嚇得不少官員變賣豪宅,捲款外逃!
中共中央紀委內部通報“反腐敗鬥爭工作的新動向”指出,從去年11月開始,發現:(一)各地官員緊急拋售房屋;(二)中國非法資金外流突破1兆美元(約3兆令吉);估計今年將創下1.5兆美元(約4.5兆令吉)新高。
 同時,另有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僅在去年的中秋節和國慶日兩個假期中,申請出境的公職人員之中,竟有逾1100人沒有按時返回,其中714人,確定為外逃。
實施“追逃”措施
 中共中央紀委並指出,中國45個大、中城市,出現驚人的拋售豪宅、別墅現象;房源市價動輒千萬元人民幣起跳。這些業主當中,一部分為國家公職人員和國有企業高層。
 而在官員拋樓套現最嚴重的11個城市之中,廣州和上海,分別以4880套和4755套房產領先。此外,更改業主情況,則是數百倍的驟增。
 目前,廣州市政協副秘書長范松青已遞交提案,籲說:“廣州要在全國率先試行官員家庭財產公開申報制度!”這位副處級官員願意以身作則,率先公開自己的房產狀況。
 針對官員和國企高管捲款外逃趨勢,中國政府實施“追逃”措施:防逃、追逃、追贓,通過國際合作,堵住貪官外逃之路。
鼓勵官員公佈財產
 另一邊廂,針對官員公佈財產,首先從廣東開始,而非從北京中央做起,深圳作家朱建國的看法是:這是中央的一個緩兵之計!
 有鑑于中國傳統是,一定要領導帶頭,底下才會跟從。現在,北京的中央領導不率先公佈財產,卻讓底下(廣東)來做,這不過是敷衍百姓,讓底下官員申報財產而已,並不可能打擊貪污。
 更何況,中央上級都沒做,省級主管就算很有心,確也很難去監督部門官員認真地公佈財產。
 雖然,中央新政鼓勵官員公佈財產,但在上月底,北京4名公民在西單文化廣場拉起撗幅,要求官員公開財產,馬上被警方強行帶走,其中一名公民袁冬,他的家屬證實他被刑拘。
批駱家輝鬧出笑話
 說起來,中國中央新政推動官員公佈財產之前,發生了一則有趣的前傳:
 兩年前,到北京赴任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遭到署名“wood-bell魏志奇”的網民在微博發難:駱家輝住的是耗資上億美元修建的美國大使官 邸。出行代步的是特製防彈豪華專車。家人連傭人開銷由美國納稅人支付。這樣的奢侈豈能算簡樸?請問駱大使這些為何不發佈?只公佈喝咖啡,坐經濟艙,不是作 秀是什么?
 《北京日報》的官方微博,立即引用這段微博帖文,大事批評駱家輝,還在標題要求“請駱家輝公布財產”。
 這隨即引來包括微博名人李開復(曾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在內的眾多網友,反將一軍:駱家輝自擔任美國商務部長起,就已公布個人財產,還附上可供查閱 的網址鏈接(http://www.opensecrets.org/)。同時,這班網友還籲請《北京日報》發社論:“讓中國官員公布財產”。
 多位網友調侃:《北京日報》會這么做,是因為在很多官員心中,當官就是要享受:出門有專人拿行李、三公消費(公幹經費、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招待費)、貪錢、包二奶,這才符合中國官員形象。
公佈財產引起反彈
 北京高舉反貪旗幟,各省各地有不少官員,主動表態願意公佈財產。這也引發不少爭議,有人大鬧家庭革命,有人則被同事責罵“破壞行規”。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法院副院長趙耀彤,向地方媒體坦言“早就想公佈財產”,並且強調,“大丈夫做事,不在乎自個兒的仕途得失”。然而,妻子得知丈夫想公佈個人和配偶財產后,大發雷霆,還揚言:公開,就離婚!
 曾被評為“十佳法官”的趙耀彤,最看不慣官員的豪奢行為,不過,因為他的職務,經常被人單打:“你一個法院副院長,肯定會這樣那樣的啦……”因為氣憤不過,才讓他動了公佈財產念頭。
 然而,他妻子所在的機關,薪酬福利優渥。道義和情義交戰之下,他說:“作為家屬,我算是沾了媳婦單位的便宜,卻因為自個公佈財產的主張,把人家單位放在火上烤,那我算什么人呢?”
 另外,江蘇省宿遷市某縣科技局副局長劉信禮(化名),在微博曬了財產,但很快就刪掉了。
尼克遜首開先例
 公佈財產的律法,1766年先從瑞典展開,隨后被引介到全球各國。
 1978年,美國制定《政府倫理法》,規定自總統以下的民選和任命官員,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公佈自己的收入、資產和受禮等訊息。任何偽造賬務和逾期申報都要處罰。
 政府倫理法是在尼克遜水門事件爆發后,在公眾強烈不滿政府隱瞞醜聞的氛圍中制定的。
 實際上,尼克遜可是第一位公佈財產的候選人。1952年,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時,挑了時任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尼克遜為副總統候選人,引起很多人疑慮:39歲的窮小子,哪來的競選經費?
 紐約一家報紙爆料:有批富人為尼克遜設了個秘密基金,讓他維持遠超其收入的生活方式。尼克遜不願因為流言葬送政治生涯。為了快速闢謠,他直接上電視宣讀一份獨立會計樓的審核報告:沒有發現尼克遜私用基金。
 “會不會我做得太巧妙,瞞過審核者?現在,我要做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向全國觀眾公開我的財政狀況!”
 他打趣說:我確實做過私用捐贈的事。有人在廣播裡,聽我夫人說:孩子想要一條狗,就真的寄來一條毛色黑白相間的小狗。6歲的小女兒為狗取名“切克斯”(Checkers,黑白棋盤遊戲)。不管媒體怎么講,這條狗我要定了!
 尼克遜的大坦白,被美國當代史稱作“切克斯演講”。當晚,很多民眾撥電至共和黨競選總部:我們支持尼克遜當副總統。
俄傚仿美尋求刑事問責
 目前,美國對不及時、如實公示財產的官員,可尋求刑事問責,並可判刑。
 俄羅斯實行公佈財產多年,但無判刑之說。可是,總理普京日前宣佈:俄國也要像美國一樣,對財產、收入、股票等提供不真實訊息的官員,追究刑事責任,法律已在制訂中。
 普京說:“政府的廉潔,是取信于民的基礎。一個為民執政的政府,沒有任何理由不主動公佈個人和家庭財產,否則,沒有資格執政。不願意公開個人及家庭財產的,先到司法部去接受調查。一個失去民心的政府,談何長治久安?”








大馬式公佈財產 屬小兒科掀爭議(第2篇)

文: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假如你說:大馬官員沒有公佈財產。相信內閣成員第一個跳起來反對:胡說,我們有向首相申報財產。  確實,內閣成員有向首相一人申報財產,但從未對外公佈。
 嚴格說起來,官員第一次對外公佈財產,應該是在2009年,雪州民聯政府在官方網站公佈大臣和10名州行政議員的財產申報。3年后,檳州民聯政府才履行308大選承諾:公佈財產。
 對比國外公佈財產的規格,兩個民聯州屬官員申報的財產,未免小兒科,不過,時評人陳亞才和凌國文均表示:至少,大馬踏出公佈財產的第一步。
也是隆雪華堂執行長的陳亞才透露,第四任首相敦馬哈迪掌政時代,敦馬已要求內閣成員向他申報財產。
 “不過,那只是由敦馬自己收自己看,並無對外公佈。這跟國際上,國家要求特定官員公佈財產的做法,有很大差別。”他說。
 國際上,比如美國,政府行政部門財產申報制度規定:GS15級以上公職人員,包括經由總統提名、國會審議任命的官員,以及其他一些崗位的官員,需 要公開申報家庭財產和收入。根據2012年生效的STOCK法,上述公職人員和官員的申報,一定要直接上網,公民無需提出申請,隨時可上網查閱。
有助監督議員
 “讓人民隨時查閱官員的申報材料,這才是公佈財產的真正意義。大馬內閣成員只向首相一人申報財產,便失去公佈財產的意義。”陳亞才繼說。
 敦馬卸任后,民聯各政黨在2008年大選前,信誓旦旦承諾:公佈財產,讓人民有效地監督議員的廉潔。
 308政治海嘯之后,雪州民聯政府于2009年宣布:3月13日起,在雪州政府官方網站,公佈大臣和10名州行政議員的財產申報。遲至2012年1月12日,檳州民聯政府才公佈首長和10名州行政議員的財產。
制定公正透明機制
 總括來說,兩個民聯州政府公佈財產,主要公佈大臣和州行政議員的“個人”收入(月薪、津貼及各項官職津貼)和支出(貸款),以及銀行存款,並不概括“家庭財產”。
 這不禁讓人好奇:誰應該公佈財產?應該在向誰公佈財產?公佈範圍應概括那些動產和不動產?是否應全面至配偶及子女?
 “接下來,我們便要指望朝野官員,共同制定一套公正透明的公佈財產機制,讓全民有效監督。”凌國文說:“現在,我最想知道,首相又向誰公佈財產?”
無法有效監督議員
 民聯議員對外公佈財產,足以證明廉潔嗎?
 陳亞才說:“民聯州政府,只是公佈議員名下的收入和支出,並不涉及海內外的資產和股票投資,無法讓人民有效監督議員。”
 凌國文進一步指出,“公職人員公佈財產,不能只聚焦一方,必須朝野都做好。目前,朝野都做得不好,但是,比起國陣政府,民聯州政府算是踏上不完美的第一步。最起碼,公佈給人民看,不是首腦自己看。”
 如今,第13屆大選將至,檳州民聯推出競選主題,強調“在能幹、公信及透明施政下,檳州民聯政府2008年開始推行公開招標、公開州政府合約讓公眾審查、強制檳城行政議員公佈財產,遏制貪污及朋黨。”
 凌國文提醒朝野政黨:“請別忘記兩線制的牽制力量。就算人民善忘,但敵對黨也會記得。因此,不管哪個陣營執政,都應步步為營,清廉治國。”
應涵蓋配偶及子女
 陳亞才笑說,大馬現象是:身家簡單的政客,第一時間搶著公佈財產,身家豐厚的,倒不樂意公佈財產。
 實際上,看著民聯兩州公佈的財產清單,大多數民眾認為:大臣和議員公佈收入和支出,只是為了博取民心,藉此爭取更多選票,人民看看就算了,不能盡信。大家心知肚明:官員只公佈個人財產,不公佈家庭財產的話,他或她的財產,都可轉到配偶或子女名下。
 凌國文說,“公佈財產是最基本的反貪手段,應從從政者自身做起。不過,除了個人財產,官員更加應該公佈配偶和子女的財產,以示清廉。那么,我們就可避免重蹈養牛案中,拿督斯里莎麗扎的委屈:不知枕邊人和子女,從事何種行業。”
 當然,也有人民同意:官員的配偶和子女,和政治活動無關,憑什么要他們公佈財產?不應侵犯官員的家屬隱私,引起家庭糾紛。
 “吃得鹹魚抵得渴。就憑官員享受最多的國家資源,掌握比常人更大的權勢,就有責任公佈個人和家庭財產。硬要捍衛家人隱私,大可不必當官。何況,財產合法,為什么怕公佈?”他說。
透明化財產免猜疑
 《2011年反貪污委員會報告》建議,授權反貪會主席,審查所有聯邦政府官員及其家屬,向首相呈報的財產賬目。
 對此,原任首相署部長拿督斯里納茲里強調:內閣成員向首相申報財產已足夠,部長及其家人無須向反貪污委員會申報財產,以免自身及其家人曝露在公眾面前,帶來危險。
 “官員公佈個人和家庭財產,會構成人身安全,這是荒謬的說法。歷年來,大馬也有公佈十大富豪的身家財產,當官的比十大富豪還怕,除非他比十大富豪還要富有。”凌國文認為,假若官員沒有信心保護全家,人民還敢指望官員暢談國家治安?
 然而,陳亞才不認為“公佈財產危害全家”是多余的擔慮,“反對者認為,這侵犯家人隱私,並且擔心家人成為勒索打劫對象。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荒謬說法難以服眾
 2012年3月,人民公正黨策略局主任拉菲茲,揭發國家養牛公司失信政府2億5000萬令吉貸款,以及動用政府所批給的貸款購買新加坡公寓等醜聞后,一躍成為爆料天王。同年9月,他便被控牴觸《1989年銀行及金融機構法令》。
 凌國文透露,“我國制定官員公佈財產的機制,讓官員財產透明化,那么,我們便不需要爆料天王告訴我們:承包政府工程,可以比私人公司更自由地挪用資金。”
 陳亞才指出,掌握實權的執政黨,在決策上佔有更大的便利,可以批准工程項目,可是,在野黨也不乏利益交換的機會,比如說,政客會收買爆料者,讓他閉嘴。
 也因此,普羅大眾印象中:大馬沒有窮人政治家,即便是在野黨,只要從政久了,也能夠累積財富。這個根深蒂固的印象,吸引很多人前僕后繼,奢望當官發達。
 他繼說:“霹靂州行動黨倪氏堂兄弟,被指以霹靂州務大臣職交換吉蘭丹一萬多英畝土地的爭議,只要公開財產,便不會‘你猜疑,我否認’。”
不透明人民更怕
 砂拉越首長泰益瑪目的前媳婦爆料:泰益是東南亞最有錢的人。雖然,公眾知道泰益富有,但還是為此瞠目結舌。
 凌國文就此指出,假如官員不公佈財產,納稅的人民更要害怕:什么時候,政壇又要爆出像泰益這樣的隱形巨富?
 “當然,從政者不一定要兩袖清風。原任八打靈北區行動黨國會議員潘儉偉,從政之前,便已是千萬富翁。”他說:“我認識一名受委任的市議員,因為政治理想,毅然從政,收入卻比從政前低。從朋友角度,我覺得他不應在此時從政,但從國民角度,我欽佩他為民服務的精神。”
 “雖然,議員領的是人民交的稅金,可是,人民不能苛求議員自掏腰包來服務人群,這不公平。議員的財富和生涯規劃要平衡,才能義無反顧為民服務。”他說。


候選人力證廉潔 競選基金應透明(完結篇)

文: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獨立50年后,雪州民聯政府總算跨出官員公佈財產的第一步。  可是,人民已經沒有耐心再等多一個50年,以讓朝野制定公職人員公佈財產的機制。
 時評人凌國文和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不約而同指出,從308大選至505大選,最讓人民深痛惡絕的課題,仍是貪污舞弊。
 因此,在決定國運的來屆大選之前,朝野候選人自發地公佈財產和競選基金,必能讓選民了解他們打擊貪污的決心。
“全球許多國家,公職人員公佈財產,最初的動機是:杜絕來歷不明的財產,以及拒絕利益交換;最終目標則是打擊貪污和濫權。”陳亞才說。
 “公佈財產,最重要還是在大選前,要求候選人公佈財產,尤其是競選基金。”
 總括來說,公佈和選舉有關的財產,主要在三大環節上:(一)公佈個人和政黨政治獻金的來源和收支;(二)公佈候選人財產;(三)選舉過后,除了當選的議員和部長,也要把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比如法官等,納入公佈財產範疇。
規定競選捐款
 目前,美國嚴格規定競選捐款有,如果民眾想要捐款,必須:(1)給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2400美元(約7302令吉);(2)給政黨的捐款不得超過3萬7500令吉(約11萬4090令吉)。
 過去到現在,各國的經驗是:人民捐款給個人或政黨,作為競選基金。當選后,掌握職務和決策官員,便會給予主要捐款人“方便”;對方又會禮尚往來,給予官員“回扣”。
 美國限制人民的捐款上限,從根本上杜絕當選后,掌握國家資源和權勢的官員,利用職務之便和決策權限,進行官商勾結:我幫你,你幫我。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限制有個前提:政府要有一個公共競選基金,讓候選人申請補貼,以便能有基本能力去競選。大馬還未建立公共競選基金機制,只是由朝野政黨補貼參選經費。”
個別國家規定不同
 與此同時,美國規定所有的公共競選基金,必須公佈捐款人名單,捐款收入(誰捐多少錢)和支出(製作宣傳海報,購買電視時段等等)。
 “關于競選基金的收支,個別國家的規定不同,台灣要求超過一萬台幣(約1016令吉)的支出,都要註明細節。低于1萬台幣的項目,比如交通費,便不必註明。”
 陳亞才說:“此外,美國禁止銀行、公會及法定機構捐款。這是因為相關機構和國家機制,有直接利益關係,恐怕捐款影響政策決定。”
 看回大馬:關于公佈競選基金收支的要求,沒有明確規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捐款,並且沒有捐款上限。最弔詭的是:候選人不必公佈募款收支明細。
追求透明廉潔參政機制
 “在大馬,明明有個候選人的支持率低落,注定當炮灰;偏偏他還是搶著要上陣。這真令人納悶。真相是,除了追求個人政治理想,競選基金也是這類炮灰參選的最大因素之一。”陳亞才說。
 包括大馬在內,打著參選旗幟,籌募到競選基金后,保留一部分公共捐款當作個人財富的候選人,大有人在。
 甚至,在進步國家,亦有爆發總統選舉的競選基金舞弊事件。舉例來說,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將部分競選基金,保留為個人財富,結果貪污罪名成立;英國前首相布朗亦被揭發收取部分競選基金,作為私用。
 凌國文強調:“今天,除了看候選人能力,我們更要看他的清廉指數。因此,候選人參選前,先公佈財產;當選之后,再公佈財產;便能讓人民有效檢驗其清廉。”
 他和陳亞才均強調:我們不需要追求公平的候選人,只需要追求一個透明廉潔的參政機制,這才是對選民最好的保障。
國外經驗值得借鑒
 陳亞才表示,所謂政治獻金,除了人民捐款,還包括:貸款、物品,以及各種設備便利。
 “美國總統競選中,每位候選人都會獲得同等的電視論政時間。因此,候選人會動用很大部分的競選基金,來購買更多的電視時段。”
 大馬情況是:新聞、通訊與文化部長拿督斯里萊士雅丁宣布,所有政黨在國會解散后,可以通過國營電視台,發表10分鐘的“預錄”競選宣言。
 人民有目共睹的是:首相拿督斯里納吉,用兩小時直播時間,發表國陣轉型宣言。
 “國家正在轉型階段,非常迫切需要探討公佈財產,包括競選基金的機制。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比如日韓的做法。像韓國,給了全球很大啟示:首腦下台后,也可追究責任。”
公佈財產讓民評價
 公正黨爆料養牛案后,執政黨接著爆料:公正黨領袖安華擁有20個銀行戶頭,存款超過30億令吉。
 副首相慕尤丁要安華交代財產來源,安華一記回馬槍:大家一起公佈財產。結果,再沒聽到誰再要求誰公佈財產了。
 目前,朝野都沒有公佈財產的“正”氣。只有伊斯蘭黨和社會主義黨(PSM)候選人,敢在大選前公佈財產。凌國文坦言,“候選人敢于公佈財產,便可看出他們對本身清廉的信心。”
 他繼說:“安華曾是巫統官員,甚至官拜副首相,擁有資產不是問題。朝野別再鬥嘴了,請把政見論述清楚,然后再補上大馬民主裡缺失的‘公佈財產’這塊,選民便可從中做出選擇。”
賺錢有道無懼評估
 凌國文和陳亞才認為:“沒錢不代表清廉,有錢不一定貪污。”
 “清廉的官員,可以很能幹,又很會累積財富。”凌國文笑說:“財務規劃不好的官員,人民才更加擔心吧?”
 對于他們來說,官員財產逐年增長很正常。但是,官員必須公佈財產,合法解釋財富倍增的來源;那么,人民才能監督所投選的官員,是否忍受不了誘惑,對不起我?
 陳亞才補充,“在一些國家,創造財富很快,像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參選人羅姆尼便很會累積財富,他並不怕讓人民知道他有錢。”
 從商致富,退休從政的羅姆尼,估計身家是奧巴馬的50倍。甚至,美國前8任總統的財產總和,都不及他一人。
反貪委會有待改進
 全球各國想要利用公佈財產打擊貪污,都必須借助反貪委會一臂之力。
 “香港廉政公署(ICAC),不需有人投報,都可以主動針對來歷不明的財產,進行調查。”陳亞才說:“但在大馬,這似乎不行。大馬反貪委會必須接到實名投訴,才會介入調查。”
 然而,新近發生在原任砂拉越首長泰益馬目和反貪委會之間的風波,嚴重打擊陳亞才和凌國文對反貪委會的信心。
 去年,國際反貪腐組織“全球見證”派人喬裝商人,通過暗中錄影方式,揭露砂州發出伐木執照涉及貪污濫權,並影射泰益馬目及其家族成員牽涉砂州土地的買賣。
 這段錄影短片曝光后,有人舉報反貪委會,要求調查泰益。
 “反貪委會並沒就此展開調查。更加離譜的是,泰益高姿態表示:不會和反貪委會合作。就這點上,反貪委會已可控告泰益妨礙調查。”陳亞才說。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中國太太本地經

14 Apr 2013

扮演馬中橋樑 一樁婚姻兩地情(第1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昝瀟瀟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越來越多大馬男人娶中國太太,也許你我身邊就有人娶中國女性,同樣的,也有許多大馬女性,嫁給中國男人。  這些遠嫁而來的中國女性或千里娶妻的中國男性,在這里定居,成為我們社會的一分子。
 他們跟我們同文同種,在同一片土地生活,靠得那麼近,但我們有多了解他們?
 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抱著怎樣的心情在這里生活?我們如何看待這群新居留朋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大馬人娶中國人、嫁中國人,相信這種現象還會越來越普遍。
 中國騰訊QQ群中有個“中馬婚姻愛情群”,經常都有中國女孩在這里留言,表示“自己交了大馬男友”、“自己快跟大馬男友結婚了”,要求加入這個群組。
 QQ群中另一個只限中馬婚姻已婚者加入的“中馬婚姻群”,就有逾500位群員。
 除了這兩個群組,QQ群還有各個由不同群主開辦的中馬婚姻交流平台。
扮演民間親善大使
 雪州的黃穎豐在跟一位中國女性交往,兩人已到談婚論嫁階段,他說:“我身邊許多朋友是娶中國太太,老朋友見面的話題時常是誰娶了中國太太。”他笑稱自己也快加入這個行列。
 來自中國湖南的李艷10年前嫁給大馬人,在本地定居9年,她說:“剛來這里第一二年,要是在移民廳、機場遇到一兩位中國人,就覺得很有親切感,近五六年,不管在哪里,尤其是機場,都可以遇到很多嫁過來的中國人。”
 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嫁來大馬后,一般嫁雞隨雞,都會在大馬定居,成為我們社會的一分子。
 大馬華人跟中國人同為炎黃子孫,儘管本地華人還保留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但畢竟大馬跟中國,不管氣候、飲食文化、生活習慣都大不同,我們對彼此其實非常陌生。
 這些在本地生活的中國太太、中國女婿,正好扮演民間親善大使,讓彼此有機會接觸,互相了解對方。
廉航互聯網牽紅線
 馬中關系向來密切,本地有許多人到中國升學、經商,也有許多人喜歡到中國觀光。同樣的,許多中國人也在本地投資、留學,或前來旅遊。
 兩國男女通過業務、旅遊、留學,有許多接觸交流機會,因而互生好感擦出愛花火,其實也不是什么讓人意外的事。
 蕭德勝10年前跟昝瀟瀟戀愛時,互聯網未普及,兩人只能靠長途電話談情,那個年代長途電話費用高,他每個月的電話費高達兩千多令吉。
 這個時代有網絡“作媒”,隨時可以即時溝通,而且費用低,更是方便許多馬中男女越洋談戀愛。
 黃穎豐表示,馬中男女交往,QQ群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還有廉價航空公司開設中國各地航線,也是讓兩地男女千里相戀的“鵲橋”。
 他在大學時期通過同一所大學的中國朋友介紹,開始活躍于各個QQ馬中群,跟中國人分享本地生活、旅遊資訊等,后來更通過QQ群認識現在的中國女友。
 他認為,QQ跟本地人經常使用的MSN、面子書比較起來,更容易認識新朋友。
 “在MSN、面子書里我們主要跟相識的朋友在聊,但QQ群是讓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交流的平台,所以就算陌生人,大家有共同愛好話題就可以聊起來。”
 陌生的馬中男女,在通過QQ這種工具相識后,如果有意發展,一般會兩地往來,從虛擬世界走到現實世界交往接觸。
本地人抱異樣眼光
 談戀愛只要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結婚卻會有兩個家族的成員來囉嗦給意見,嫁給外國人或娶外國新娘,更是好像整個社會都可以對你評頭論足。
 嫁到西方發達國家,別人說崇洋愛慕虛榮;娶越南新娘大家說這是買賣婚姻;嫁娶中國人,可能連那種平時老死不相往來的親友,都會突現身跟你說教。
 蕭德勝當年要跟來自中國內蒙古的昝瀟瀟結婚,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反對,“很多人都說你小心戴綠帽、中國女人都是來騙錢的、會離婚、改天會走掉啊一大堆。”
 儘管近年中國經濟快速起飛,中國很多城市水平已經超越吉隆坡,本地人普遍還把馬中婚姻跟娶東南亞籍女性的婚姻相提並論,認為嫁到本地的中國女性,都是因為家鄉生活條件不好、為了出國為了大馬護照才嫁來這里。
 然而“中馬婚姻QQ群”的群員中,每對馬中通婚男女都是以戀愛為踏腳石,邁向一段跨國婚姻。
 許多嫁娶本地人的中國人,本身經濟能力和生活條件都相當優越,而他們也跟我們一樣,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蕭德勝說:“我們擔心中國女人不正經,中國家庭要把女兒嫁給我們,也一樣擔心我們不知是什么人。”
 很多中國太太其實是經過一番“家庭抗戰”,才說服家人讓她們嫁到大馬。
馬中婚姻牽扯國家事
 有人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跨國婚姻不只是兩個人、兩個家庭的事,還是兩個國家的事。
 航空業發展、網絡普及,縮短異國男女的距離,讓雙方更容易進入對方心門,但是一旦論及婚嫁,就要面對如何入“國門”、入“家門”的問題。
 昝瀟瀟曾是“百度知道”達人,經常有網友在“百度知道”這個全球最大中文互動問答平台,詢問她有關中馬婚姻問題,比如如何辦跨國結婚手續?婚后如何在大馬獲得居留證?
 這些都只是跨國婚姻問題的開始,真正嫁到這里,在這里生活以后,要面對的是更多問題和考驗。
 她隨大馬丈夫在本地生活,非常理解那種人在陌生環境,只有老公是唯一依靠,家人不在身邊,沒有朋友,所要承受的心理和情緒壓力。
 “很多中國太太在這里語言不通、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未來生活沒有保障,可能又面對婆媳問題,就算跟老公吵架,也不能跟中國的家人、朋友傾訴,有人因而得了憂鬱症、家庭關系不和睦、鬧離婚。”
 有中國太太更因為憂鬱症自殺,看到這種現象,她非常難過,因而興起設立一個平台的念頭,讓中國太太在大馬認識更多同鄉,彼此互相交流及扶持。
 2006年,她在中國著名交流論壇QQ群設立“中馬婚姻群”,提供各種本地生活資訊,並讓中馬通婚的男女,通過這個平台互相交流及扶持。
 很多人想要加入這個群組,為了避免別有居心者渾水摸魚,瀟瀟把關很嚴,僅限中馬婚姻已婚者加入,並會查明群員真實身分。
 不過,太多中馬戀愛的人,對于該如何辦結婚手續、居留證等有很多疑問,她后來又增設“中馬愛情群”,以及“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除了讓在本地工作的中國人有個交流平台,也為在本地生活的中國太太、中國女性,提供本地工作相關資訊。
 中馬婚姻已婚者或戀愛中的男女,可以加入相關群號,獲得更多有關在兩國注冊結婚、定居生活等相關資訊。
中馬婚姻QQ群一群:37837545
中馬婚姻QQ群二群:299198601(僅限中馬婚姻已婚者加入)
中馬婚姻愛情QQ群:118264469(歡迎諮詢並討論結婚事宜,及了解注冊手續者加入)
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46673881(僅限已在大馬工作的中國人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minnie.zan





請勿亂貼標籤 中國太太有真愛(第2篇)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許多中國人通過假結婚來到大馬,所以只要說到馬中婚姻、中國女性,很多人會歸納為同一個群體,並給她們貼上“愛錢”、“假結婚”、“勢利”等標籤。  這道理跟掠奪匪多數騎摩哆,只要看到摩哆騎士,我們就想到掠奪匪一樣,但是大家知道,不可能每一位摩哆騎士都是掠奪匪。
 每段馬中婚姻都是個案,每一位中國女性都跟你我一樣,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有自己的故事。
 如果因為有中國人跟大馬人假結婚,或有中國女性從事不道德行業,就要所有中國女性背上這些罪名,這種想法未免太片面冷漠。
也許是媒體有許多關于中國女性從事色情行業的報導,讓許多本地人對中國女性存有負面印象。
 一說到中國女性,很多人問,她們是不是很嬌嗲?她們是不是很懂得討好男人?她們是不是很勢利?她們是不是……?
 事實上,記者走訪來自內蒙古、廣州、北京、湖北、湖南等嫁到大馬來的中國女性,每一位給我的感覺和印象都不一樣。
 她們的確有共同經歷,都是嫁給大馬人,成為新移入這片土地的一分子,在這里遭遇許多共同的問題。
 但是每位在這里生活的中國女性,故事都不一樣,每個人都用著自己的方式,走著自己的路,沒有所謂一個餅模出來的“中國女人”或“中國太太”。
 如果一定要用“集體”、“群體”看待中國女性,在中國13億人口中,女性撐起了社會半邊天。經濟獨立、生活自主,這些標籤更能代表當今大部分中國女性。
放下一切當越洋新娘
 本地許多人視中國女性為“小龍女”、“找吃的女人”,對很多中國太太來說是非常意外的,許多中國太太異口同聲告訴記者,她們嫁來大馬之前,根本不知道或沒有想過,本地人會如此看待中國女性。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以及城市生活水平提高,組織和支撐家庭成本增加,中國城市家庭都趨向雙薪家庭。
 中國女性跟我國女性一樣,大部分完成學業后投入職場,婚后也會繼續工作,跟丈夫一起負擔家庭費用。
 “中馬婚姻QQ群”群主昝瀟瀟表示:“中國男女社會分工比較平等,在中國有很多男性當護士、從事育嬰工作,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德士司機、巴士司機都是女性,在建築業中也有很多女性,在大馬,這種情形則比較少見。”
 “中馬婚姻QQ群”中,許多中國太太,就是典型中國時代女性,因為跟大馬男人相遇相識相愛,才放下中國的一切當越洋新娘。
出得廳堂入得廚房/font>
 中國網民對新時代女性列出的標準如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寫得代碼,殺得了木馬,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子……”
 先不說寫代碼、開好車之類,大部分中國女性至少都出得廳堂,入得廚房。
 昝瀟瀟在中國從事貿易工作,嫁來大馬以后,依然協助丈夫開拓中國業務,經常馬中兩地跑。孩子出世以后,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才減少在中國的業務。
 她是獨生女,母親是醫生,父親是律師,兩人工作都很忙,她從10歲起就自己做飯,“對許多獨生子女來說,如果不自己照顧自己,身邊也沒人可照顧你。”
 “90后”、“2000后”的中國獨生子女,很多被寵壞成“小皇帝”、“公主病”,可是瀟瀟表示,他們那代的獨生子女,一般出生在雙薪家庭,從小就培養出生活自理能力,成年后都能輕鬆兼顧家庭和工作。
 有位中國女友的黃穎豐說:“中國大部分女性就算是職業婦女,回到家還是會做飯,中國人少有外食的習慣。”
 根據他的觀察,個性獨立但仍然保留傳統家庭價值觀的中國女性,最吸引大馬男性。
婚姻事業都得經營/font>
 嫁到大馬的中國女性,當選擇愛情和婚姻的同時,也意味她們必須放棄許多原來在中國擁有的東西,比如工作,許多中國太太嫁來本地,形同失業。
 我國法令準許本地人的外國配偶,以依親居留簽證在本地工作,但是中國太太還是很難在本地就業。
 首先國家政策不同,中國許多專業不受本地政府承認,就算受承認的專業或在私營界工作,在職場上也會面對語言問題,所以很多中國太太在經濟上必須依靠丈夫,因而被本地人視為看中丈夫的錢財。
 昝瀟瀟說:“事實上,真正嫁給本地富豪的中國人,100個人里可能只有兩三個,其他大部分是小康家庭。”
 從另一方面來看,娶中國女性的本地男人,相對要承受比較大的經濟壓力。
婚姻需要面包/font>
 黃穎豐坦承,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維繫一段跨國婚姻是很難的事,我們必須考慮婚后家庭經濟負擔問題,要是外國妻子無法外出上班,丈夫需要獨力撐起整頭家。
 他的女友在中國有很好的工作,不希望女友將來為了婚姻犧牲事業,所以決定把自己的事業轉移到中國。
 他本來是打工族,為了方便將來到中國定居,毅然辭去工作自己創業。
 有情可能飲水就飽,但是婚姻需要面包,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瀟瀟經常勸告群里一些熱戀中的男女,貧窮夫妻百事哀,如果沒有一定經濟基礎,不如打消異國婚姻念頭,否則雙方的未來都會很艱辛。
 她看過有些中國女性嫁過來以后,因為丈夫經濟條件不好,幾年都沒有辦法回一次中國,要是有一天丈夫不在了或離婚,本身沒有任何經濟基礎,處境會更困難。
薪金低難維持開銷/font>
 儘管中國太太可以依親居留簽證在本地就業,但是還是必須辦理相關手續。
 所以,除非特殊專才和特優人才,否則本地公司都會聘請本地人工作,而不願意費工夫聘請外國人,因為手續冗長麻煩。
 許多公司就算願意聘請中國太太工作,但會以辦理手續為借口,壓低薪資、不給津貼,拒繳公積金等。
 來自廣州的馮秀麗,未婚前在廣州從事出口貿易,有幾位大馬客戶,嫁來大馬后,其中一位老客戶邀她到公司上班,她連薪水條件都沒談就上班了,后來才知道公司一個月只付她1000令吉薪水。
 中國女性嫁到大馬,除非自己做生意或者協助丈夫打理業務,或者從事一些本地人不願做的工作如銷售員、侍者、收銀員等工作,否則很難找到其他工作。
 來自江西的黃小艷說:“在這里當服務員、銷售員的工資一般很低,只有大約1000令吉。中國一位服務員的薪水,2000人民幣,折合令吉雖然也是約1000令吉,但中國公司或工廠一般提供宿舍,而且可能包兩餐。”
 她嫁來大馬后,覺得沒有工作,生活沒有保障,嘗試找過工作,但是薪水都太低,無法維持基本開銷,最后打消工作的念頭。
 大馬城市交通不方便,生活費用也不低,對許多中國太太來說,就算她們不介意打一份薪水低的工作,但一個月1000令吉,扣除交通費、伙食費就已七七八八了,要是有小孩的話,保姆費都不夠付。



為婚書居留證煩 遠嫁大馬缺歸屬感(第3篇)

報導:涂素燕
圖:李志強、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我國的出入境與入籍法,對中國人有諸多限制。  中國女性嫁來大馬或中國男性娶大馬女性,需要過關斬將才能換來一紙結婚證書,婚后依然要為居留證疲于奔波。
 大部分中國太太嫁到大馬,已經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她們期待我國政策可以平等對待她們,讓她們在這片土地找到歸屬感。
也許是許多假結婚的案例,我國出入境規定和入籍法,對馬中婚姻設下很高門檻,中國男女跟大馬人通婚,非得“過關斬將”。
 種種繁文縟節,未必防得了假結婚的“有心人”,但卻給真心相愛而結合的馬中男女,帶來許多障礙。
 2003年,蕭德勝跟瀟瀟決定結婚時,資訊沒有今天發達,該辦什么手續才能注冊?應該到哪里辦?問誰?他完全沒有頭緒。他形容這種心路歷程如同沿著山路摸著石頭開出一條路。
 他聽人家說,中國單身女子來大馬比較難入境,一旦被拒絕入境,下次要來大馬就更難,最好先在中國注冊,再把新娘子接過來。
證件過期須重新申請
 他打聽到在中國注冊必須在大馬婚姻注冊局先辦一張單身證明,就騎著摩哆闖到布城、外交部、中國駐大馬大使館。
 “這個部門把我推到另一部門,另一部門又把我推到這部門。”
 搞了3個月好不容易拿到單身證明,要飛去中國娶親,爆發沙斯(SARS)病毒,許多航班都停飛。
 “這些證件的有效期限是三個月,等到沙斯過去能夠飛中國,證件已經過期,結果必須重搞幾個月才能結婚。”
 他說只是結個婚已經累死,結婚以后又要開始為居留證問題疲于奔波。
為居留證提心吊膽
 “中馬婚姻QQ群”中最熱門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你的居留簽證批了多久?”
 有人答批了半年,有人說批了一年,有人批了兩年,也有人只批一個月。
 蕭德勝表示:“我國給中國籍配偶的居留證,有一段時期說有小孩的給5年居留證,一段時期又給兩年、一年,對各國外籍配偶標準又不一樣。”
 昝瀟瀟說,因為每次批的期限都不一樣,很多人都覺得很混亂,簽證幾時過期有時都搞不清。
 “前幾天群里有個太太,簽證本來是在今年一月過期,她看錯了以為是7月,結果馬上趕去更新,移民廳差點就把她逐出去,后來罰款幾千令吉才能更新,她的小孩還小,要是被逐出境怎么辦,嚇死他們一家人了。”
 大部分中國太太接受訪問最擔心的就是居留證問題,有人控訴“沒有居留證始終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家在哪里?”
 一位中國太太卻反駁:“馬來西亞怎會不是我家,我老公孩子的家都在這里,如果這里不是我家,那我家在哪里?”大家聽后沉默無言。
 很多中國太太,嫁來大馬多年,跟老公孩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已經把這里當成家,但是長期為居留證折騰,讓她們跟丈大煩不勝煩。
 她們最大的心願,是我國政策能夠像對待其他外籍配偶一樣,平等對待她們,讓她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
為了婚書孩子流產
 訪問寶兒那天,我們談了很多,包括她跟老公從相識相愛到嫁過來的過程、她跟本地人的相處、她在這里生活的一些感受等,當中甜酸苦辣,她都開朗的說著笑著。
 幾天過后她給我傳來電郵,說有件事想補充,這是一封相當沉重的郵件,傾訴她在辦結婚手續過程,和老公的第一個寶寶流產的故事。
 她跟老公2007年11月認識,那年她19歲,一個在中國一個在大馬,兩人只能通過電話傳情訴情。
 她說當時一天可以打10通電話,訪問時說起這事她笑得特別甜蜜。“現在一天打一兩通,只問今天有煮嗎?幾點回來?”
 這種日子持續一年,第二年,兩人難忍相思之苦,為了相聚,她當起空中飛人,持30天單次往返個人旅行簽證,每個月往返一次深圳和吉隆坡。
來回馬中辦手續
 2009年5月,他們決定結婚,她老公開始在大馬準備結婚所需的文件,同年6月,她驚喜地發現自己懷孕。
 7月,她回四川老家辦理結婚所需的單身公證認證。辦好單身證明后,她飛來大馬等待辦相關手續。
 9月時,醫生告訴她,她懷的是個女嬰,當時她開始感覺到胎動,沉醉在當母親的幸福中。
 這期間,她在大馬和中國之間往來辦手續,好不容易排在10月13日注冊,10月1日她旅遊簽證到期,必須先回國。
 在深圳一下飛機,她就覺得胸悶冒汗,晚上躺在酒店床上,感覺到寶寶都不動了,她很緊張,希望寶寶只是偷懶在媽媽肚里睡著。
 第二天一早她到醫院做了超音波,醫生告訴她寶寶已經沒有心跳,必須住院引產。
付出太大代價
 她無法相信事實,在醫院里崩潰,當時老公因為需要等候辦簽證,無法馬上趕到中國陪她。
 她一個人躺在手術台上,面對著陣痛折磨,以及喪女之痛,她說:“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整整掉了一個晚上,老天爺似乎也在為我哭泣,下了整整一夜的雨。
 第三天媽媽趕到,擔心她做傻事,不斷陪她聊天,開導她。
 醫生說寶寶死因不明,極可能是這段日子她為了辦結婚手續,不斷來回奔波,也可能是一直乘搭飛機導致寶寶缺氧。
 10月7日,她出院,她身體其實非常虛弱,但是還有6天她就要披嫁衣了,她跟老公知道,好不容易辦好一切手續排到期注冊,要是錯過不知要等多久,所以她拖著疲累的身體飛來大馬。
 10月13日,他們順利完婚,她表示為了這紙證書,她跟老公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跨國婚姻聽來浪漫,但是從戀愛到結婚,不管雙方見面相聚還是結婚辦手續,都要跨過重重難關,當中許多酸楚難以對外人所道。
 她呼籲我國政府簡化馬中婚姻手續,讓真心相愛的男女可以順利結合,不希望有人的遭遇跟她一樣。
厚此薄彼受盡委屈
 為了避免外國人假結婚入境,跨國婚姻手續固然應該嚴謹處理,但是很多馬中通婚者投訴,我國針對中國配偶的入境和居留政策朝夕令改,沒有明文規定,讓他們無所適從。
 其他外籍配偶可在各自州屬的移民廳處理居留簽證手續,但是中國籍和非洲國家配偶卻必須到布城移民局總部,給很多住在其他州屬的馬中通婚者帶來不便,也讓中國人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平等待遇。
 跨國婚姻手續嚴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他國家也有人通過假結婚途徑來大馬,蕭德勝認為,我們的政策應該對各國外籍配偶一視同仁,而不是針對某個國籍配偶。
 根據我國移民條例,大馬公民的外籍配偶,只要在大馬居住5年以上,就有資格申請永久居留權。另外,《聯邦憲法》條文15(1)闡明外籍妻子只要在大馬連續居住兩年以上,就有資格申請永久居留權。
 但是目前為止,甚少中國籍配偶能夠申請到我國永久居留權,根據過去記錄,一些中國籍太太就算嫁到我國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都無法獲得永久居留權。


依親者沒保障 命運押在配偶身上(第4篇)

報導:涂素燕 
圖:連國強、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除非本身有優厚經濟條件,大部分中國太太,甚至其他國籍的太太,遠嫁來大馬,命運其實是押在老公身上。  在獲得永久居留權之前,她們只是大馬配偶及孩子的“依親者”,一旦離婚或老公去世,她們可能失去這里的一切,包括持大馬國籍的孩子,只能獨自一個人回中國。
李艷20歲嫁給大馬丈夫,育有3個分別9歲、7歲和兩歲的孩子,去年10月丈夫去世,一夜之間,她經歷很多,中國太太嫁來大馬最擔心的事,好像全都發生在她身上。
 她持的是依親居留證,居留期限是2015年,身邊很多人擔心現在她丈夫不在了,她的居留證還有效嗎?
 她于2003年跟丈夫注冊,2004年來馬生活,在大馬生活9年,丈夫一直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
一朝喪夫頓失依靠
 剛來大馬時,她曾到附近的黏土班教課,但是薪水一個月只有200令吉,當時丈夫經濟過得去,不需她分擔家計,所以她就沒繼續出外工作。
 過去家里一切開銷、財務問題都是她丈夫在管,丈夫沒有固定給她家用,丈夫去世之前他們家庭已面對財務困難,丈夫去世時,她身上一分錢都沒有。
 丈夫的兄弟姐妹已經各自成家,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她家翁家婆已70多歲,過著退休生活,無法提供她經濟援助。
 來不及悲傷,沒有時間驚慌,她說:“我當時要想的,是如何撐起一頭家?”
親友支持紮根大馬
 丈夫去世后,李艷的父母從中國來看她,覺得她一個人沒有能力在大馬撫養3個小孩,要接她和孩子們回中國。
 中國養育小孩的開銷很大,不管生活費、教育費都很高,“就算一個孩子我都養不起,別說3個。”
 再說她3個孩子都是大馬國籍,先不說他們從小在大馬成長,能否適應中國的生活,他們要在中國上學生活就必須面對很多國家政策問題。
 “但爸爸提議接我們回中國,媽媽幫我照顧孩子,我可以出外工作,而且他今年五十多歲,還有一份工作,他覺得自己可以再拼個十多二十年,直到我的孩子們二十多歲能夠自立為止。”
 然而,她考慮到家翁家婆很疼愛3個孫子,不想她把孫子帶回中國,她最終不忍心帶3個孩子回中國。
 她親眼看到枕邊人去世后,家翁家婆有多難過,“他們已經失去兒子,我不想他們連孫子也失去。”
 “中馬婚姻QQ群”的姐妹們也勸阻她:“你不能夠這樣就回去,這里是我們的家,不能因為發生事情我們就這樣走。”
 姐妹們先是為她籌了一筆款項,為她解燃眉之急,接著還為她找工作,協助她創業,她丈夫的家人、附近的鄰居也給她很多支持,才讓她有勇氣繼續留在大馬,展開新生活。
自製小吃養家活兒
 決定留在大馬撫育3個小孩后,李艷想過各種解決生計的方法。
 她住在雪州邊緣地區丹絨加弄,“中馬婚姻QQ群”姐妹本來在吉隆坡城里為她找了一份工作,但是一位平日只是點頭之交的鄰居,聽說她要到城里打工,特地上門找她談了許多。
 “他說如果我到城里打工,就無法照顧小孩。小孩還小,剛沒有了父親,如果母親又不在身邊,可能對他們有不良影響,他介紹我到附近酒家捧餐,這樣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
 她覺得對方說得有道理,決定留在丹絨加弄工作,陪伴孩子成長。
 但是這份工作只限周末,收入有限,群里的姐妹建議她另做一些小吃生意,增加收入。
 她想起自己以前在深圳時,最喜歡的一種早餐就是抽屜腸粉,就在住家門口擺檔口賣抽屜腸粉,群里的姐妹也另外教她做北方餃子、水蒸包等中國特色小吃,讓客人可以配著腸粉一起吃。
 開檔以來,很多鄰居都特地來光顧她,並幫她派傳單,家婆時常過來幫她照顧最小的孩子,忙不過來的時候,相熟的鄰居太太也會來幫她。
 “附近一些嫁過來的越南太太,介紹許多同鄉來光顧,初一十五大家吃素或其他地方有早市的日子,這些朋友知道我生意不好,她們一定會選擇這個時候來幫我買。”
 她的住家在花園一帶,人流比較少,所以最近她也騎腳車到附近一帶兜售。
 目前靠這門小生意及周末周日捧餐,還可以維持家計。
嘗盡煎熬也不抱怨
 丈夫去世5個月,李艷的生活被逼到另一軌道,訪談的時候,她一句也不抱怨當中嘗盡多少煎熬,每一步走得多苦,反而一直笑臉盈盈,處處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
 明明承受巨大喪夫之痛,她卻說:“比起家翁家婆、老公的家人,我沒有資格悲傷,他們家人感情很好,失去相處幾十年的家人,承受的悲傷比我更大。” 
 很多同鄉覺得她現在一無所有,沒有老公,沒有永久居留證,連她自己也說:“我們的一切是綁在老公身上的,有老公,我們才有孩子,有家庭,有一切,要是老公不在了,孩子、家庭、這里的一切可能就不再屬于我們。”
 但是她始終覺得,自己來大馬9年,並非一無所獲,而且得到很多很多。
 “我很年輕就嫁過來,年紀跟我小姑差不多,家婆一直把我當小女兒一樣照顧我。”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流產,剛從醫院回來,人還迷迷糊糊的,感覺有人不斷搓著她的腳底,耳邊傳來家婆的聲音,是家婆發現她腳底發冷,不斷為她溫熱腳底,她當下非常感動。
 她說自己很早就出嫁,9年來幾乎日日夜夜跟夫家的人在一起,自己發生什么大事小事,娘家遠在中國,在身邊的都是夫家的人。
 還有左鄰右舍,還有“中馬婚姻QQ群”的姐妹,一直都不遺余力幫助她,給了她許多溫暖。
最擔心失去居留證
 李艷在大馬最近的一次居留證,是2010年辦的,居留期限是2015年。丈夫去世后,身邊的人都擔心她的居留證無效,她會變成非法逗留。
 她問了許多人,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她到布城移民廳詢問,移民廳官員說她的簽證無效,需要馬上更換。
 她要小姑問清楚對方,更換以后是持什么簽證,對方說換旅遊簽證給她。
 她覺得不妥,決定問清楚才更新,“中馬婚姻QQ群”的姐妹為她諮詢律師,律師說她的簽證仍有效,她可以以現有的簽證逗留到2015年。
 有人告訴她,大馬移民局提供伴侶離世或離異的外籍人士10年居留證,以讓他們留在這里照顧擁有大馬國籍的孩子,建議她找政黨人士為她申請。
 “我找了這里一個政黨幫忙,一直沒有回復,朋友建議我到政黨的總部去,對方說我目前的簽證依然有效,至于10年居留證,可以嘗試申請,但是他們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因為一般不會批。”
 現在她還不知道居留證到期后自己的命運會如何,但她相信,自己有3個小孩,移民局無論如何會更新她的居留證,只是手續可能比較麻煩。
嫁來大馬父女失和
 李艷當年為了嫁來大馬,其實鬧了一場“家庭革命”,一度傷透父親的心。
 她高中畢業從湖南老家到深圳打工,認識因為業務經常到廣州的大馬丈夫,交往一年,就決定結婚,當時父親反對得很凶。
 “爸爸希望我高中畢業繼續升學,沒想到我直接就到深圳工作,后來還要嫁到馬來西亞那么遠。”
 她父親曾是軍人,個性倔強,把她的戶口本藏起來,不讓她辦結婚手續。
 她知道不可能說服父親,跟老公(當時還是男友)轉走“岳母策略”,希望母親可以向父親求情。
 “我老公對媽媽做了很多保證,說一定會好好對我,媽媽才答應我們的婚事,后來媽媽3天不吃飯,爸爸才把戶口本丟出來給我。”
 父親把戶口本丟給她時,問了她一句:“我問你最后一次,你要他還是要我?”
 “當時看到爸爸終于交出戶口本時,我馬上衝過去撿起,還露出一副鬆了口氣的表情,爸爸應該是看到我的表情,他流淚了,轉過頭說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我這個女兒。”
 現在說起來,她覺得自己當時年紀太小,一心想要跟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加上一直以來對父親的寵愛視為理所當然,完全沒有顧慮過他的感受。
 那之后,她父親一直沒有跟她說過一句話,她要跟丈夫到大馬生活,離開老家那天,父親故意一早就出門,最后只有媽媽跟弟弟送她。
 一直到兩三年后,第二個兒子出生,她帶著孩子回家,父親才再次跟她說話。
 如今回想起這一切,無限唏噓。


不同國籍考驗大 生活必須磨合體諒(第5篇)


報導:涂素燕
圖:練國偉、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娶老婆、嫁人是個人的事,跨國婚姻牽涉兩國政策,可能搞到兩家人,甚至兩國人議論紛紛意見多多,可是回到婚姻生活,甜酸苦辣只有自己嚐到……
一對夫婦只是擠牙膏方式不同,都可以擠掉一段婚姻。
 就算同一個國家出生、同樣環境成長、同樣教育背景的夫婦,在婚姻中難免產生磨擦。
 別說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男女,面對不同國情文化、不一樣的生活習慣、迥異的思想價值觀,婚姻中必須接受的考驗和磨合更大。
 異國婚姻,只是遷就對方飲食習慣的保“胃”戰,就是一大難關。
 人活著,吃喝拉撒睡是基本需求,誰說吃飯不是大事?炊煙隨時燃起戰火,考驗家庭和諧。
 昝瀟瀟來自內蒙古,在這個草原國度,羊肉、牛奶製品就是當地最大飲食特色。
牛奶當水喝
 瀟瀟說:“我們在內蒙古,每餐都是吃羊肉,很少吃蔬菜米飯,平時牛奶當水喝。”
 可是本地人都吃米飯,要吃羊肉也不容易找,她說剛到大馬時,餐餐都吃不飽。
 “現在飲食強調多菜少肉才健康,經常又有一些研究說什么奶也不能喝,可是我們內蒙古人一直都是吃肉喝奶,如果有問題,內蒙古不就已經沒有人了嗎?”
 內蒙古人就算做月子時也是吃羊肉和喝牛奶,她在內蒙古生小孩,坐月期間都是喝牛奶,母乳充足。
 她反而覺得自己來到大馬后,為了適應這里的飲食習慣,腸胃和皮膚都變差了。
飲食習慣口味迥異
 林艷嫁來大馬兩三年,對這里的飲食還是不習慣。
 她來自湖北,湖北飲食口味重鹽偏辣,跟這里的口味有很大差異。“儘管本地人也吃辣,但是湖北菜的辣跟本地的辣不一樣。”
 還有就連切菜的方法也不一樣,好像四季豆、羊角豆,本地人習慣斜切,她老家都是直切。
 中國人日常很少外食,多數在家用餐,就算雙薪家庭,夫婦放工回家還是會做飯,本地人較常外食,也令她很不習慣。
 她嫁來大馬之前在深圳工作,深圳已經很少大排檔、路邊攤,大部分都是餐廳,而且餐具都會經過消毒。
 但是本地還是有很多路邊攤,她吃得不安心,都盡量選擇有門面或商場里的餐館。
 馮秀麗來自廣州,婚后跟老公的家人同住。開始時她煮的飯菜老公家人吃不慣,家婆煮的她也吃不慣。
 “總之,所用的材料醬料都不一樣,煮出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
 后來她逐漸適應這里的飲食習慣,現在家里都是家婆做飯。但是她還是經常會從家鄉買一些湯包、海味、醬料等回來,偶爾給自己加菜,不過老公家人對她的家鄉菜仍然興趣缺缺。
 生孩子坐月子時,本地的方法跟她家鄉的方法也完全不一樣。
 “但是我覺得本地的方法比較好,所以照著本地方法坐月子,我妹妹從中國來為我煮坐月餐,但是煮法食譜全是我家婆教她,雖然吃不太慣,但是為了身體著想,還是照吃。”
本地華人更會歧視
 幾乎每一位嫁來大馬的中國太太,都有過被本地華人公然歧視的經歷。
 大白兔曾是本地中國留學生,畢業后在本地工作過一段時期,后來嫁給本地人,前后在大馬生活8年。
 大白兔是她在“中馬婚姻群”中的昵稱,在我國生活多年,她深切體會到,本地華人對她們懷有一定歧視,倒是馬來人對她們比較友善。
 初到大馬時,一位本地朋友介紹她認識另一位本地朋友,對方一知道她是中國人,馬上就說:“這些‘小龍女’都是漂洋過海來‘找吃’的。”
 她當時聽不懂對方說什么,覺得很奇怪,追問朋友:“他在說什么,什么是‘小龍女’,什么是‘找吃’?”朋友只說別管他,他亂說話。
 搞懂對方說什么之后,她覺得很無辜,認為:你們怎么可以這樣看待我們?
 有一次,她和妹妹搭德士,德士司機從望后鏡看她們,知道她們是中國人,就問:“小姐,你們一年是怎么收的?”
 她以為對方是問她學費一年多少,就答:“大概幾萬塊吧!”
 對方卻說:“哎喲這么貴啊,如果我有錢就包養你們。”
 氣得她跟妹妹馬上要對方停車讓她們下車,對方才趕快道歉:“原來你們不是做這行的,對不起。”但她們已怒不可遏,堅持下車。
 她也曾試過被本地女性指著問:“你們中國人嫁來這里,我們要嫁去哪里啊?
 她覺得這種指責不公平,回應對方:“安娣,你不能這樣講,我們也是付出自己的青春時光嫁到這里,我們跟你們一樣在為家庭付出。”
治安問題最大困擾
 很多中國太太嫁來大馬多年后,還是會被老公的親朋戚友問:“中國的廁所是不是沒有門?你們是住在山里的嗎?”
 其實,嫁來本地的中國太太,大部分來自中國城市,或在中國城市就業,如果以硬體設備來說,吉隆坡遠不如她們原來居住的城市。
 今天中國很多二線城市像天津、重慶、武漢的硬體建設,都比這里進步很多,但是她們來到大馬卻要被人家看不起,覺得好氣又好笑。
 很多中國人來到大馬,都覺得很不方便,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統非常“破爛”;物資方面,買個東西也不如在中國方便。
 娶大馬籍女性的張生說,目前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的銜接網絡很便利,不只乘搭地鐵方便,就算乘搭公車,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上網查詢公車在哪個位置,預估公車到站時間。
 在大馬,自己不開車,好像哪里都去不了,尤其是中國人來到這里語言不通,就算有駕照,路牌也看不懂,乘搭德士也不好跟司機溝通。
 不過這些問題都好說,對她們來說,大馬最大問題是治安不靖。
 許多中國太太在這里都有被掠奪、被搶的經驗,李艷在丹絨加弄的住家就進過兩次賊。
 馮秀麗剛嫁來大馬時,老公和家翁就不斷提醒她,一進屋子就要馬上鎖門,自動門不可以全開等,“我們在廣州的時候,就算半夜,街上還是很熱鬧,就算一個人走在街上,也不覺得不安全,但在這里就不行。”
 治安問題,加上中國太太在這里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很多中國太太的丈夫因而不放心讓她們單獨出外或到外工作。
好人壞人無關國籍
 大白兔說,許多中國人來大馬從事不正當行業,不只大馬人反感,中國人也很反感,她笑說:“正是這些風塵女郎,影響我們良家婦女的形象。”
 她認為,因為這些害群之馬,也影響到中國籍配偶在本國的居留權益,這對她們來說很無辜及不公平。
 她說,哪里都有好人和壞人,她試過找本地人修冰箱,結果對方再也沒有把冰箱還回來,也試過借本地朋友錢,對方從此消失。
 她認為,好人壞人是個人品德問題,跟國籍沒有關系,不能一支竹竿打翻全船人。
 中國國土很大,人口十多億,把部分中國人的行為,加諸在所有中國人身上,對他們是非常不公平的。
 她希望我國執法機構,可以加強力度,打擊來馬從事不正當行業的中國人,禁止他們入境,讓他們受到法律制裁,而不是因為有中國人從事不正常行業,就禍及所有中國人。
 “我希望在大馬沒有中國騙子,沒有中國乞丐、沒有中國妓女,也希望大馬可以安定團結、治安更好,小家庭幸福。”
介意他人詆毀中國
 就算同樣國籍的夫婦,談政治都可能談到翻臉,對不同國籍的夫婦來說,國家大事更是敏感話題。
 中國爆發奶製品污染事件那段期間,李艷的老公每次看到報章報導,都會跟她說:“你看,你們中國奶粉都有毒。”
 她聽了氣不過,回應老公:“中國的奶粉都有毒,我怎么長得這么大?”
 寶兒說:“我們姐妹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聊到中國奶粉不安全、醫療不安心等問題,但反過來聽別人這樣說中國時,心里總覺得不舒服。”
 她頓了頓,繼續說到:“不管怎樣,中國還是我的母親,我自己說中國的不好,可能沒怎樣,但聽到別人說自己的母親不好,心里就不舒服。”
 一些中國太太會跟老公定下協議,老公不說中國不好,老婆不說大馬不好,避免雙方引起爭議。
 馮秀麗是廣州人,平時習慣說廣東話,她如果不說自己是中國人,很多本地人都無法察覺她是中國人,可是她每次都會跟初相識的人說自己是中國人。
 “多數人聽了的反應都是‘原來是中國妹’,我覺得我是中國人,我很驕傲,沒有必要隱瞞這個事實,至于別人怎么想,我就無法控制了。”


用心守護家園 無悔異國婚姻生活(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何謂國何謂家,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有家才有國。  中國太太為了愛情遠走他鄉,在這片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她們也是這個國家的一分子。
 許多中國太太其實都積極面對異國婚姻的試煉,努力融入這個社會……
訪問楊秀紅那天,她才從醫院回來一兩天,但是精神看來很好,她摸著自己的頭,豪爽地問記者:“我今天沒戴假髮,你介意嗎?”
 記者反而摸不著頭緒:“為什么要介意?”她聳聳肩說:“有人會介意啊!說我沒戴假髮,看了讓人覺得好像很慘的樣子。”
 她于去年9月發現自己得乳腺癌,做了手術並剛完成化療,目前身體狀況還不錯。
 她的故事應該如何說呢?
 她不是以一位抗癌戰士身分受訪,要說她是以外籍太太身分受訪,我也覺得不是。
 不是說她看起來不像中國人,而是訪問的過程,她讓我忘記國籍、文化差異、民族特性這些事,她的從容,她的爽朗,也讓我忘記她其實剛生了一場大病。
 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家庭、跟家人朋友相處的點點滴滴,坦然的言談,讓人覺得就像一位朋友,在說著你跟我都會有的故事,這跟大馬人或中國人沒有關系,人性是共通的。
 2006年她決定結婚時,就像許多中國太太要嫁給大馬人一樣,家人“照例”反對了一下。
需要用心溝通
 “我父母覺得嫁得太遠了,一個人在異國沒有家人沒有朋友,被欺負了也無處傾訴。但是見過我先生以后,父母比我還喜歡他。”
 婚后第一二年,他們夫婦在北京做生意,后來第一個女兒出生,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成長,他們覺得要趕快把落腳的地方定下來。
 “是我提議回來馬來西亞的,這里的生活壓力沒北京大,孩子的教育費也比較低,這里學習英語等各種語言的氛圍也比較好。”
 對他們夫婦來說,在哪個國家生活他們都能適應,也有這個生存能力。
 “我先生只是不習慣北京的冬天,其他各方面都沒問題。北京人走路很快,他剛到北京時,我遷就他總是慢慢走,一個月后變成我在后面追著他說你等等我啊!”她笑說。
 她丈夫人緣好,在北京跟她的朋友都打成一片,有次她自己帶著孩子回中國,朋友還說:你丈夫沒回來,你回來幹嘛?大家就是想見她丈夫。
 她在這里也跟丈夫的朋友、朋友的太太混得很熟,跟丈夫的家人,也處得像跟自己的家人一樣。
 她坦承這里的生活方式肯定跟中國有很大差異,“自己的牙齒都會咬到自己的舌頭,自己的內心都有很多糾結,跟別人怎會沒有磨合?這要看自己怎么面對。”
 對她來說,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不管對家人、朋友、鄰居都一樣,需要用心溝通,用心去感覺彼此的付出。
雙方負責經營婚姻
 楊秀紅去年3月生下小女兒,9月時做身體檢查時發現得了乳腺癌,當時她還在哺乳期,知道癌症后很意外,一時也接受不了。
 “癌症最可怕的是患癌時是沒有感覺的,發現后做了手術還沒有完,化療、電療過后也不保證痊癒,所以要定期做身體檢查。”她語氣平靜地說道。
 她很快就接受患癌的事實,倒是丈夫很緊張,晚上都睡不好。“先生帶我看了很多醫生,他妹妹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幫我找到最適合的醫生。”
 治療癌症期間,丈夫和他的家人一直在行動和精神上給她很多支持,“我剛動完手術時,女佣還沒來,先生的姐姐每天都載她的女佣來我家幫我照顧小孩,家婆也來照顧我。”
 家婆知道她手術過后很疼痛,難過得掉下眼淚,她說,所謂母親,不就是這樣嗎?
 她感性地說:“我真的很愛先生的家人,在我面對問題時,他們一直照顧我和幫助我。”
 她覺得婚姻也好,家庭關系也好,是雙方面的付出,注冊結婚那天,她拍著丈夫的肩膀,對他說“我會對你負責任的。”
 “夫妻本來就是有相互責任,不只是丈夫有責任,妻子也有妻子的責任,還有做一位母親的責任,選擇了對方,就要堅持你的愛情,守護你的婚姻,雙方努力走下去,用心過下去。”
入鄉隨俗互相學習
 來自中國陝西的阿芳,除了皮膚白皙這點看起來像中國人,其他方面看來其實非常像本地女性,要是她不說自己是中國人,甚少人可以看得出來。
 她的華語說得比本地人標準,但口音相當本土,說話的語氣、方式也很像本地人。
 其實,她剛嫁來大馬時,因為一些文化差異,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鬧過許多笑話。
 她說:“比如這里的人喜歡說‘關火’,第一次聽到時不明白什么意思,一直看哪里點火,為何要‘關火’,后來才知是指‘關燈’。”
 她表示,中國人一般比較直率,講話很直接,連珠炮又大聲,而且中國流行酒桌文化,不管談生意、談業務都習慣一邊喝酒一邊談。
 剛到大馬時,她說話聲量較大,講話一針見血,她老公經常提醒她:“講話不要這么大聲,這里的人沒有這么大聲講話的”、“說話太快了,語速放慢點”、“講話不要這么直,婉轉一點,人家會受傷”、“吃飯時就吃飯,不要說這么多話,口水亂噴”。
 她覺得說的也是,環境不一樣,就要入鄉隨俗,“這里好的文化就要學習,中國好的文化我老公也會學,夫妻之間互相學習。”
 現在她一年回中國一兩次,中國人反以為她是外國人了。別說中國人當她外國人,中國這幾年的變化很大,她每次回娘家,都覺得跟以前不一樣,自己也覺得不習慣。
 她感嘆自己現在看起來倒像邊緣人,大馬人還當她中國人,中國人卻當她外國人。
積極融入本地生活
 今年33歲的林艷,嫁到大馬3年,目前是位準媽媽。
 專訪她之前,在其他場合已見過她兩次,她是個特別認真的人,跟她約好上門做訪問后,她就把想談、想表達的事,全部記在筆記本上。
 為了跟記者交流,讓記者更了解她家鄉的文化,訪問當天她還特別準備餃子的材料,教記者包餃子。
 結婚之前,她在中國一家美容公司擔任市場經理,婚后嫁雞隨雞,到大馬定居以后,受到語言、環境、本地入籍法等限制,反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無法在職場發揮所長。
 她丈夫工作的待遇不錯,無需她分擔家計,可是她從一位職業女性,搖身成為家庭主婦,非常不習慣。“以前生活總是很忙錄,現在在家里太閒,覺得人變得懶散了。”
 她覺得,既然來到這里,就要融入這里的環境,所以一直在尋找各種工作機會,嘗試各種目前環境所能做到的事。
 她在早市擺過小攤位、搞網絡商店、曾為小販中心的熟食檔口供應餃子,也在柏威年廣場(Pavilion )當過售貨員。
 “有次在柏威年廣場逛街,看到一間店貼著招聘啟示,就給對方打電話,告訴對方我相信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對方聘請了我。”
 工作一段日子,她因為懷孕而辭職,這算是她正式在本國體會職場生涯的一份工作,“薪水雖然很低,但是有機會接觸到本地人和外國遊客,是個很好的經驗。”
 她坦承,要是在中國,不可能打這些工,“我在深圳上班時,有自己的小房間,手中有幾位文員,但來到這里不可能像以前一樣,所以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去嘗試。”
努力克服語言問題
 林艷是“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管理員,負責解答有關中國人在本地就業的疑問。
 中國太太要在本地工作,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障礙。雖說大馬很多華人說華語,但是大馬有馬來人、印度人、外勞等不同族群的人,並不是一個單一語言環境。
 她說,中國人普遍的問題是,就算英文書寫強,但在中國沒有講英語的環境,所以口語一般比較差,馬來文更是一竅不通。
 她嫁過來后一直努力克服語言問題,她把自己在中國求學時的許多英文參考書都搬來大馬,並通過一些網絡教材複習英語。
 她還買了小學馬來文課本,自學馬來文,目前可以用簡單的馬來文跟馬來同胞交流。
 她總是主動跟附近的鄰居交流,跟巴基斯坦籍、印尼籍的保安、清潔工人打招呼。
 鄰居也對她很好,看她經常一個人呆在家里,平時出門也會邀她同行。
 她鼓勵本地的中國太太勇敢走出家門,不管就業也好,跟本地人交流也好,一定要融入本地生活,不要孤立自己。
 “尤其是跟婆家要搞好關系,家庭穩固,才有力量走入社會。有機會的話,多結識本地朋友,要是我們主動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我們好。”
 她非常感謝老公和婆家,“雖然我還不太適應這里的生活,但是因為我老公讓我不愁生活,婆家也對我很好,我才能夠享受這里的生活。”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大選面面觀

7 Apr 2013

懸峙國會不利國家?(上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年4月3日,首相宣佈解散國會,大選“終于”來了!  用到“終于”這個字眼,因為這兩年來,各方預測國會的解散日期,都是“屢敗屢戰”,這次不對,繼續再來;首相宣佈解散國會后,大伙才鬆了一口氣。
 趁著我國處于鬧哄哄的大選熱潮時,且來看看其他國家選舉時發生的意外事件或趣事,對比我國大選,另有一番滋味……
2012年,全球近20個國家舉行大選,我國沒有搭上這趟選舉列車,但過去兩年來,約五六百個日子中,國人不定時被大選“熱”一下,不時有國會即將解散的消息傳出,別有一番“樂趣”(或是怒氣?)。 
 歐洲國家比利時的人民,對于這種似幻疑真的情況深有體會,由于大選后各政黨無法組成政府,在541個日子中,他們天天等,天天問:“幾時才能成立新政府?”
 2010年6月13日,比利時全民投票,票箱開出來后,政黨全都傻眼了,因為150個下議院席位中,領先的荷語區分離主義政黨新弗拉芒人獲得27席,法語社會黨緊隨其后,取得26席,這兩個語系不同的政黨被迫商討組閣。
組內閣波折重重
 荷語和法語是比利時的兩大語系,北部屬荷語區,人民較富有,南部是法語區,人民整體收入較低,雙方早有嫌隙,選舉成績竟也這么“糾結”,結果可想而知。
 兩黨籌組內閣波折重重,誰也不肯吃虧,于是不斷刷新政府難產的紀錄。
 首先,在2010年12月25日,他們破了比利時自家于2007年創下194天才能組閣的歷史,兩周后超越荷蘭人于1977年創下的208天才能成立新政府的“輝煌”紀錄。
 半年后,比利時再打破柬埔寨于2004年創下353天組閣紀錄,接下來,比利時人每天都在刷新政府難產的世界紀錄。
 2011年12月,歐債問題延燒到比利時,各政黨看勢頭不對,才一人讓一步,放低身段談合作,12月6日正式組閣成功,荷語和法語系政府各佔一半的閣員。
影響國家經濟
 出任比利時首相的是法語系政黨黨魁伊里歐迪魯波(Elio Di Rupo),但他上任時,四年的任期已剩兩年半,並沒有太多時間大刀闊斧改革或推動一些工作。
 政黨之間對立,不以國家和人民福祉為重,結果就是使國家陷入真空狀態,嚴重者還影響國家經濟,這或可讓我國各政黨引以為鑑。
 去年3月,我國財政部前部長敦達因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如果朝野政黨頻密爭吵,人民“沒眼看”,因此厭倦而造成不少人放棄投票,或可能出現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也稱少數派國會),即沒有一個黨派占有絕對多數席位。
 每個候選人都應為自己爭取選票,但不要“茅招”百出、口不擇言或人身攻擊,人民有眼可看,如果當真發生敦達因所說的懸峙國會,國家將如比利時般,面對政府難產的局面和更多困難。
競選期長短影響勝算?
 自1986年大選開始,我國的競選期都維持在8天至13天之間,上一屆(2008年)大選競期“最長”,共有13天,前一屆(2004年)最短,只有8天,皆是由前首相阿都拉領軍時創下的紀錄。
 1955年至1969年的全國大選,競選期維持5周至6周(42天),1974年至1982年3屆選舉,也有超過兩周的時間,因此近數屆選舉的競選期時間不長,成為在野黨抨擊的話題。
 其他國家的競期,如澳洲長達5周,英國也有一個月,美國的總統選舉時間更長,從黨內選出總統候選人,到正式投票那天,時間可長達一年。
 競選期的長短是否影響人民的決定呢?也許有它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候選人或政黨的表現才是選民投出手中一票的關鍵因素。
是否該設冷靜日?
 新加坡總統選舉和大選,皆設有“冷靜日”(Cooling-Off Day),即投票前一天,各政黨和候選人,禁止進行競選活動。
 例如,不能再到住家或工作場所“拉票”、不可展示或刊登之前的廣告,網上廣告也禁止、不準舉辦競選集會,以及不能展示或戴著有政黨的標誌、廣告、傳單等等。
 新加教政府認為,經過競選期激昂和熱烈的情緒,選舉前一天需要冷靜一下頭腦,深思熟慮后再做投票決定。
 相較我國只是投票當天不能有競選活動,新加坡的“冷靜日”或許值得借鑑,雖然可能影響原本競選期的時間,但至少有24小時的時間“想好好才投”, 或許更能彰顯投票的意義。
紐西蘭選舉最冷靜?
 紐西蘭選舉,除了大選,一般市長或市議員選舉,可以使用郵寄投票,即使人不在紐西蘭,也可以投票。
 不管是大選或是地方選舉,競選期的選情都不熱烈,甚至是靜悄悄,不見旗海飄揚,也不見戶外大型競選集會,一些候選人只在購物中心發表政見。
 候選人的宣傳方式,包括在社區看板上、電子或平面媒體上刊登廣告,少有鬧哄哄的助選活動。
 競選期間,候選人或政黨不能胡亂使用競選費用,因為除了有上限,還要付高達12.5%的稅金。
 如果一個總人口12萬8000人的地區,競選費用上限就是12萬令吉,相當于該區總人口的數目,這個數據還包括政治獻金。 
 如果要在某戶人家的籬芭外,放上一個宣傳看板,需要繳交12.5%的消費稅,舉例,看板價格100令吉,就要額外付出12令吉50仙。
 相較大馬大選時,無所不用的競選方式,從競選講座、傳統媒體廣告到互聯網的互相攻擊,紐西蘭的情況就顯得非常理智,少了競選期的激情。
 但,我們是要激情或舉動失控的候選人、助選人員或“槍手”,還是擁有政治熱情,能夠貫徹政治理念的人呢?
美國總統大選必涉性?
 雖然美國人的性愛觀念較為開放,但當遇上總統大選,有人挑出候選人的性愛醜聞,也會對候選人帶來不小的衝擊。
 美國近乎每屆總統大選都有性愛醜聞“助陣”,早在1913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伍德羅威爾遜就遇上了,當時坊間盛傳他與一名叫瑪麗佩克的女生有染,但最終並沒有影響威爾遜當上總統。
 2004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一副老實樣,但也逃不過性醜聞的指責,《德拉吉報道》新聞網站指克里與一名女子于2011年開始地下情,甚至有報章指他趁妻子不在家,帶一名金髮女子回家。
 2008年的總統候選人希拉莉也曝出性醜聞,有報導指她與競選班子中,一名年輕美的女競選員出雙入對,懷疑兩人搞上了。
 當時,希拉莉在民主黨內的競爭對手,前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並沒有因此落井下石,因為他自己深明要吃下性醜聞這隻“死貓”的痛苦。
 較早時,愛德華茲已性醜聞纏身,一家小報指他和競選助手日久生情,不理身患癌症,到處為他奔波助選的妻子,這可惹怒了愛德華茲,破口大罵有關報導荒謬與可笑。
 美國總統選舉的性醜聞,真假難分,究竟是對手之間的打擊手段,還是支持者的失控行為,亂發假消息藉此幫助支持對象撈選票?至今為止,這些性醜聞大多數都在傳了一陣子后落幕,大選之后,也沒有多少人會繼續關注。


把話說好選情加分?(下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選真好玩,口號、條例、宣傳花招百出,讓人大開眼界!  選舉不乏口號,越鏗鏘有力或簡單明瞭,越能引起選民的注意和認同,不只贏得勝利,也成為傳世之句;至于選舉條例,各國皆有,只是巧妙略有不同,無非是要減少行賄幾率,讓選舉公平進行;宣傳招數不絕,反映候選人和競選團隊的能力,但不知會否讓選民眼花繚亂。
 選舉聚焦的地方,在于會發生任何可能性,一句話、一件事,都可以改變結局……
怎么把話說好是政治人物的基本功,說出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好話,則是政治人物贏下選舉,甚至因此帶領所屬政黨執政的關鍵之一。
 “你的生活有沒有過得比四年前好?”(Are You Better Off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這是美國已去世的前總統里根,于1980年說的一句話,它成了一粒強而有力的炮彈,把當時尋求連任的民主黨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轟下台。
 當時,美國通貨膨脹失控、貸款利率狂飆,卡特的支持率也“插水”,但他尋求連任時,竟要求以樂觀主義自居的美國人“找回自我”,種下敗因。
觸動美國人心靈
 演員出身的里根發揮他的演戲專業,在電視辯論前,以溫柔的口吻向著在場觀眾和全國電視觀眾提問:“你的生活有沒有過得比四年前好?”觸動美國人的心靈。
 里根上完電視辯論后,“你的生活有沒有過得比四年前好?”這句話,成了當時共和黨競選口號,里根因此以489張選舉人票,坐上美國總統寶座,可憐的卡特只有49張選舉人票。
 一句話變成一句口號,影響之大,超出意料之外。12年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林頓“照版煮碗”,競選總統時,抓準共和黨總統老布什沒把國家經濟搞好的弱點,以“笨蛋,問題是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為口號,把老布什攆走。
 克林頓這句口號的影響力,至今猶在,它已不只是政治語言,而是影響全球的金融界,甚至一些地區政治人物尋求執政時,都會向在任者喊出這句話。
 縱觀全球,經濟問題是人民最想要當政者解決的事情,國家經濟狀況滑坡時,政治對手向當政者提出克林頓這句口號,還真讓后者啞口無言,這句口號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以口號奠定優勢
 在亞洲地區,台灣總統馬英九5年前競選總統時,也以口號奠定優勢,爭得不少中間選民。
 台灣國民黨和民進黨支持者壁壘分明,藍綠雙方都有穩固的票源,中間選民的重要不言而喻,因此打動這一批人極為關鍵。
 雖然,當時在任總統陳水扁口碑不佳,但民進黨還是有不少忠堅支持者,馬英九在競選期尾聲,在電視廣告“改變的力量”中,讓18位藍軍縣市長告訴選民“我們準備好了”,撼動了不少中間選民的心,把馬英九送上總統大位。
 “我們準備好了”這句口號,看來平凡無奇,但卻簡潔有力的告訴選民:“我們準備就緒,不用擔心,請給我們機會!”
 在大選競選期,政治人物話到唇邊留半句,只會讓選民覺得怕事,沒有治國理念,說得太過浮誇,選民也會質疑其能力,把話說得恰好,化成口號表達的理念,才能深植選民腦海。
日本:防行賄怪條例
 在日本,為了不讓候選人和其大選團隊在競選期有機會行賄,許多奇怪條例出現,連日本人自己也受不了。
 其中,有一個條例最讓候選人和支持者垢病,就是即使只是一杯茶,都有賄賂的嫌疑。
 在大馬,支持者到政黨的行動室,助選人員有時會給他一杯茶或包裝水解渴,這在日本可使不得,因為送茶的人會構成行賄罪。
 因此,日本的競選辦公室不奉茶給訪客,來訪的人會自備飲料,不然雙方都要被警方請去“喝茶”。
 另一個條例也讓日本的候選人有苦自知,這個條條就是每個候選人只能有一輛宣傳車,而且車上除了司機外,只能坐四個人,包括候選人。
 此外,候選人不得在車內或站在貨車上,公開向民眾演說,只能在汽車慢駛時,與路人握手或揮手,說:“你好,我是某某某。”說得太多也可能牴觸條例。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發達,許多政治人物都有推特或部落格,但在選舉期間,全部派不上用場,因為法律禁止利用互聯網宣傳。
 在2012年年終的大選,就有280人違反競選條例遭警方調查,早于2009年的大選,也有多達570宗違例案件,這些競選條例一直都困擾著日本各政黨。 
 1998年至今,已有議員數度提呈修改競選條例,而且獲得不少朝野議員認同,但由于國會內還有許多老一輩的議員,反對修改這些條例,以致于日本大選的奇怪條例延用至今。
莫桑比克:褪色液體涂了再投
 我國第13屆大選正式推行點墨制,投票者塗上不褪色墨汁,防止重複投票。
 非洲國家莫桑比克早有大選點墨制概念,但因為執行不嚴謹,以及只是涂上可褪去的黑色液體,以至出現重複投票。
 該國的投票程序是:展示身分證、十指張開、取得選票、投票,最后是在食指涂上黑色液體。
 投票前,選民張開十指的用意,就是讓選舉官員檢查是否已投票,但是這些液體並不難去除,只要花些時間洗干淨,又能再投一次!
 由于該國投票的核對程序不完整,一般上只認手指無黑色痕跡,即可投票,以至有選民投多幾次,破壞了選舉制度的公正。
香港:送靚湯也防行賄
 選舉期間,官方皆會防範候選人賄賂,香港的廉政公署(ICAC)舉世聞名,揪出行賄者絕不手軟,因此候選人和競選團隊更加打醒十二分精神。
 香港現任特首梁振英勝選后,其妻梁青儀和團隊出版一本分享競選點滴的書──《零距離接觸CY(梁振英的縮寫)》,道出連送靚湯都擔心賄選的事實。
 話說某日,梁太太請家傭送湯到丈夫的競選辦公室,並且已在字條上寫明是“梁太太”所送,但競選團隊還是不放心,再三致電詢問,確保並非外人所送,才把湯轉交給梁振英。 
 嚴格執行防賄,也許會造成一些不便,但過于放任也不對,因此我國執法單位應仿效香港,選舉時不分政黨,做好防賄工作。
美國:利用第一狗籌款遭轟
 2008年,奧巴馬當上美國總統后,兌現買一只寵物狗給兩個女兒的承諾,這只狗叫波(Bo),成了全美人民,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心目中的第一狗狗。
 去年,奧巴馬尋求連任,在籌募競選基金時,把這只狗擺上台,希望民眾因為波被收養3周年,“給它丟根骨頭”,即捐10美元(約30令吉)給它。
 一般民眾對于這個看來有些創意的手法,沒有太多反彈,反而是總統寵物博物館的負責人克萊爾麥克利恩(Claire McLean)指責此舉非常粗俗。
 在他看來,寵物在競選活動中,屬于無黨派,純為大家帶來歡樂,但是奧巴馬這個舉動,像是在拍賣第一狗狗,破壞了它扮演的角色。
 也許,奧巴馬以為是自家養的狗,用來籌款不礙事,但美國總統家裡養的狗,就不一樣了,那是屬于全美國人的狗,奧巴馬看來還搞不清楚這回事。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專家指點防狗大法

5 Apr 2013
報導:許雅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3月底,英國一名14歲少女,到朋友家留宿,獨自一人吃肉派時,惹來女主人養的四頭惡犬“垂涎”,群攻致死。  在全球,狗咬死人的慘劇,屢有聽聞。自1994年起,大馬總共發生六起狗咬死人的慘事,受害者多數是老人和小孩,並且,慘事發生在晨運或玩耍之際。
 資深訓犬師劉家慰表示,只要了解狗兒的品性和脾性,那麼,遇上兇猛大狗,也能不激怒狗隻,全身而退……
先來回溯狗咬死人新聞:2012年5月8日,梳邦再也一名74歲老翁,晨跑時碰上從垃圾通道溜出來的牛頭梗(Pitt Bull,台灣稱比特犬),因為出聲喝止,遭遇惡性大發的惡犬咬死。
 目擊的男女鄰居,嘗試用雨傘和藤條鞭打惡犬,救出老翁;可是,惡犬仍死咬老翁頸項和耳朵,直至他斷氣。驚悚的攻擊過程,完全不到3分鐘。
 劉家慰表示,“牛頭梗咬合力高達數百磅,加上痛感神經太差,任何鞭打都不會讓牠疼痛至鬆口;一旦咬上獵物,便致死方休。因此,全球政府都禁止民間飼養牛頭梗。”
避免和狗只對視
 其他犬類,都是咬一下,放一下,受害人只要保護好頸項,還可趁著狗隻放開嘴巴之際,將身邊物件推給牠咬。
 他繼說:“訓犬常用上麻袋,因此,男士可除下恤衫防衛狗隻攻擊。要是逃脫不了,應想辦法掏出口袋裡的鑰匙,或者抽出褲帶來反擊。這時候,女性用來防狼的胡椒噴霧,也不失為很好的防狗工具。”
 另一方面,熟悉犬類習性的他強調,狗會攻擊人類,主要是為了捍衛領土,不然,便是因為性情生變。
 “出門活動,看到兇猛的狗隻或者流浪狗群,請繞道而行吧。假如遇上目露凶光的大狗,別因為緊張害怕而奔跑,這會增加被狗攻擊的風險。同時,避免和狗只,尤其流浪狗對視,因為陌生人的眼光會讓牠更有攻擊性。”
 總括來說,狗怕比牠龐大的“敵人”,這時候,只要盡量張開身體,自然地行走,便可安然離開。
多遛狗避免攻擊人
 “防範愛犬與人打架,狗主要多撥時間去遛狗。”劉家慰說。
 這是因為,經常受困狗籠的愛犬,性情會變得不穩定,可能會攻擊狗主或旁人。其次,讓愛犬熟悉家以外的場所,那么,牠便不會因為興奮好奇,釀成攻擊事情。
 當然,遛狗時,狗主必須做好防範:確保狗兒佩戴執照,盡可能戴上口箍,以及,一定要綁上強韌繩子。同時,狗主必須確保牠的活動,在本身視線範圍內。
 “看到可愛的狗隻,大家總會情不自禁從上而下觸摸牠。這是危險的動作,會讓狗兒誤會:有人要打我。正確做法是,先詢問狗主:你的狗咬人嗎?可以摸牠嗎?狗主點頭后,先讓狗嗅聞你的手掌,之后才撫摸牠。”
 萬一不幸被狗咬傷,請趕快到鄰近的診所或醫院,注射破傷風預防針。雖然,國內很少聽聞狂犬病案例,但誰都不能擔保,咬人狗隻不帶病毒,尤其是從未注射狂犬疫苗的流浪狗隻。
駕馭愛犬地位分明
 劉家慰表示,狗被視作人類最好的朋友,因為牠不像人類,不會出賣朋友。
 根據大馬養狗協會的統計,國內允許飼養的狗類,大致有七類:運動犬、獵犬、工作犬、普通犬、玩賞犬、非運動犬及畜牧犬。
 然而,包括劉家慰在內的訓犬師均認為,狗,仍然是動物。動物不識性,無法察看事物,辨別是非。因此,沒有一種犬類是100%馴良,沒有攻擊性。
 “狗的始祖是1萬5000年前的東亞灰狼。狗和狼一樣,都是聽命于領袖。所以,狗主必須讓愛犬知道:我是主人,才有辦法駕馭愛犬。很多狗主喜歡和愛犬同眠,這會讓牠認為‘我是主人’,要主人聽命于牠。”
流浪狗不定時炸彈
 過去20年間,大馬只發生過一起流浪狗咬死人案例。這單慘劇發生在2002年的亞庇,一名7歲男童,慘遭村內的流浪狗咬死。
 然而,隨著流浪狗數量劇增,流浪狗咬人事件頻傳。市議會針對投訴,逮捕流浪狗只,送去人道毀滅。
 “其實,有很多好心人,會打包很多食物,到某個地方去餵養流浪狗。這會讓流浪狗群將該地視為棲息地,不必疲于尋找食物,並且不斷繁殖出更多的流浪狗后代。”
 一只雌狗一年三產,一窩生6至8只狗崽,因此,流浪狗數目只增不減。因此,有人建議:不如將餵食費用,拿來替野狗進行閹割,以遏制流浪狗繁殖。
 劉家慰坦言,“非政府組織閹割一隻狗,大約花費50令吉,獸醫閹割更貴。總之,流浪狗是很複雜的社會課題,需要市議會花費很多金錢和時間來解決。”
你是否適合養狗?
 劉家慰認為,養狗之前,請搞清楚目的:要有伴,還是要防盜?“想要養狗防盜,倒不如裝個防盜系統,這比養狗容易,並且,還能記錄賊人長相。
 “可惜,前來上我的訓犬課程的狗主,大多數都是一時心血來潮而養狗。比如說,看了電影《101斑點狗》,便有了養狗衝動,或者是,因為子女喜歡而養狗。”
 這些狗主,沒認真想過養狗的責任和后果。結果,發現狗不聽話、亂咬東西、到處大小便……便想把麻煩狗兒轉送他人,或者“放生”到山區郊外。
 他說,“有三大條件,可衡量你是否適合養狗:你是否非常愛狗,能夠容忍狗兒的屎尿以及滿地的破鞋;你是否有時間讓狗兒學會與人溝通;你是否有空間讓狗兒自由活動。”
 沒愛心、沒時間、沒空間,那么,請趁早打消養狗念頭吧。
 “狗主必須掌握飼養狗兒的品性,最好多花時間坐在寵物店內,觀察目標狗兒,是否愛吠或容易躁動不安。此外,想養很兇的大狗,請先衡量狗隻性情大發時,你是否有能力壓制牠們。”他說。
狗襲人狗主難逃其咎
 狗兒攻擊他人,狗主難逃其咎。
 目前,惡犬攻擊人案件,都援引刑事法典289條文(對動物之疏忽)來調查。一旦罪成,狗主可被判處監禁6個月或罰款2000令吉,或者兩者兼施。
 而在2011年發生兩隻菜狗咬死50歲愛爾蘭籍男義工的訴訟中,涉案狗主夫婦俯首認罪后,兩隻菜狗被人道毀滅,而狗主則被判罰款4000令吉或監3個月。
 劉家慰說,“這可是攸關人命!我國司法應加重對狗主的懲罰,狗主才會更加小心看好狗隻。同時,市議會亦應加強對養狗執照的監控。”
 牛頭梗屬禁犬,為何能被民間飼養?原來,申請養狗執照過程中,只要經過獸醫局檢驗狗只健康后,狗主只需親自上門到執照部,填寫本身及狗隻的基本資料,即可領取執照。
 一般上,執法人員不會上門突襲檢查狗隻。牛頭梗狗主,只要把狗隻資料填寫為“芝娃娃”(Chihuahua),便可瞞天過海。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智能當道


3 Apr 2013

智能科技生活化 你準備好了嗎?(上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智能當道,你準備好凡事都和智能扯上關係了嗎?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皆是智能科技的初階產品,即將在各智能科技公司之間開打的智能市場,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汽車,以及智能家居,將把智能生活推至另一個高峰。
 當然,那還不是最終的智能科技運用,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斷推陳出新,智能科技就會不斷的突破!
有一天,智能科技運用成熟后,也許你的生活就有以下場景。
 踏出家門后,對著智能手表說一聲:“鎖門”,門就鎖上了。走到泊車場取車,汽車內置偵察系統,偵測到智能手表內發出無線射頻(RFID),自動解鎖。
 上車綁好安全帶后,對著汽車下指令:“啟動引擎,自動導航,目的地:KLCC”,開車后,你就通過手機或手表檢查電郵,撥打幾個電話。
 到了和老朋友相見的地點,就利用智能眼鏡拍下對方的樣子,把照片上傳至雲端儲存,然后設定轉存到手機內聯絡簿,成為老朋友手機號碼的相片顯示。
 想要和老朋友在商場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就啟動智能眼鏡搜索功能,直接在網頁上訂票,然后走到電影院,智能手表對著取票機器,認證身分后就入場。
 如果智能科技能夠結合聲控、藍牙、無線射頻、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二維碼等技術,生活結合各種智能科技產品,想要達到上述情況非異想天開。
 以智能手表來說,市場研究機構預測,穿載式智能產品將是下一個智能市場潮流!
智能手表也將登場
 最近,韓國三星(Samsung)不只是推出新一代智能手機引起關注,計劃研發結集電腦、手機和各種生活功能的智能手表,也讓三星繼續成為活題。
 三星智能手機市場對頭蘋果(Apple),早前也放出風聲,計劃推出iWatch,也想在智能手表市場分一杯羹,雖然並沒有正式宣佈,但卻吸引不少媒體和企業關注。
 智能手機成功普及,使得智能科技運用進入另一個層次,智能手表成為各大科技企業想要分享的另一個大蛋糕。
 在生活中,智能手表會有怎樣的便利?當你搭飛機時,智能手表具有身分認證功能,購物不需要掏腰包,對著商家的近距離無線通訊儀器掃描就可付款。
 智能科技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了,現在已不是考慮能不能使用,而是如何使用的問題,就如搜索網絡巨頭谷歌去年宣佈將推出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把上網、搜索、拍照、雲端存諸、無線通訊等結為一體,全部都在“一只眼睛”內解決。
 智能眼鏡搶先出閘,智能手表也將登場,從商業角度來看,智能市場另一場戰役即將來臨,但從消費人角度來看,卻另有期待,希望這些智能科技產品,能使生活更便利。
時機成熟后市看起
 智能手機的熒幕觸碰技術,早在十數年前已經應用在掌上電腦(Palm),以及商場、購物中心或旅旅景點的說明機器上,由于觸屏技術未成熟,以至無法普及運用。
 即是說,雖然科技商家早有智能科技概念,並且能夠制成較為基本的產品,但礙于技術不足,以致未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同。  舉例,三星在1999年就 已推出一款手表手機測試市場水溫,結果反應不佳,說明時機未到;10年后,三星于2009年再推一款超薄的手錶手機,還是激不起消費者購買欲而宣告停產。
 其實,微軟也想在智能手表佔有一席之地,2003年聯合一些國際知名手表品牌,研發智能手表,最終因為這個概念未能吸引市場,在2008年宣布放棄研發。
 然而,在過去5年間,智能科技市場因為智能手機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者對于智能科技認同度大大增加,加上以創新著稱的蘋果和谷歌,紛紛在智能科技產品“下重注”,智能科技產市場展現前所未有的生機。
監控血液預知疾病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如果能用智能手機即時掌握身體狀況,一定有不少人願意使用。
 瑞士科學家今年研發一種醫學移植產品,即在皮膚下置入一個只有14毫米(MM)的感應器,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監測人體健康。 
 這個微小的監測器適合心臟病和糖尿病患者使用,置入皮下組織的軟件稱為“智能修補程序”(Intelligent Patch),它能監測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如果人體的特殊蛋白質增多,即會傳送至智能手機,以讓醫生能以此檢測病患的情況。
 如此細小的植入體,沒有電池怎么充電呢?不必擔心,它可經無線感應充電,每次充電10毫瓦(Milliwatt,MW)即可。
應用範圍超乎想像
 你如何使用智能科技,關鍵在于你想怎么用它?如果只把科技當成生活娛樂或休閒用途,那可真是大錯特錯,因為智能科技產品可以發揮的功能,肯定超乎你所能想像。
 谷歌近日要求網民寫出想用谷歌眼鏡做什么,從中選出的8000人,可用4500令吉價格購買未面市的谷歌眼鏡,不少人發表了不錯的意見,讓我們去看這些人如何運用智能科技產品。
 一名叫著沙潤魯尼(Shannon Rooney)的網民,想讓年事已高,無法遠行的的日本裔老奶奶,透過谷歌眼鏡,看到她所記錄的日本活動、風景和聲音。
 至于大衛墨立亞迪(David Moriarty)則希望谷歌眼鏡使醫生和病人的互動交流更加密切。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身為動物園管理員,想一面餵食企鵝,一面以谷歌眼鏡拍攝,記錄下這些珍貴的鏡頭。
 消防員麥斯伍德(Max Wood)希望谷歌眼鏡能協助他的工作,讓消防員在建築物內能見度低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看到詳細的逃生路線圖,減少消防員的危險,此外,即時拍攝像可讓指揮官做出準備判斷。
智能家居不再是夢
 試想,有一天,廚房里煮著的水滾了,在沙發休息的人只要通過手機按一下程式,即刻切斷電源,確實非常方便。
 在谷歌的設想中,智能科技可取代許多生活中的細節,包括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甚至谷歌眼鏡控制家居家電使用。
 兩年前,谷歌已發佈Android@Home的技術概念,可以利用Android的應用軟件程式(Apps),讓手機和平板電腦變成搖控器,操縱家中的照明燈、洗碗機、落地燈、噴水器、冰箱等電器。
 目前,這項技術依然在研發之中,但谷歌一貫開放程式工具應用,廠商可以根據需求研發各種家居操控配件,例如耳機、遊戲控制器或健身器材等,因而引起不少企業和消費人關注。




曝露資料侵犯隱私 利弊兩相隨(下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智能科技利便生活,但也曝露了個人數據和資料,這值得嗎?  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到穿戴式電子設備(Wearable Device),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使用后都會形成一堆個人數據,這或成為智能產品的軟肋。
 智能產品的數據來源,來自智能產品消費者,即是說:智能科技提供便利,我們提供個人資料…… 
智能產品衍生兩大問題,分別是曝露不必要的個人資料,其次是侵犯他人隱私!
 以電腦或手機上網,網站和企業就能透過電腦技術,掌握使用者的數據,包括哪一類人喜愛造訪、購買什么產品、何時瀏覽等等,這些數據對使用者而言,沒有什么意義,但對商家卻是寶藏。 
 智能產品與互聯網有著緊密關係,說得好聽一些是“放上網分享”,不好聽則是隱私外泄,智能科技產品商家和其他企業,都會把這些“分享”變成數據,儲存在雲端作為“參考資料”,甚至互相交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與好友分享稱為交心,但任何人可以隨意知道,就是一種傷害。
 互聯網巨頭谷歌在國際消費電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上,提及有關讓衣服也能聯網的概念,這和智能眼鏡一樣,屬于“穿戴式設備”智能產品。
 能聯網的衣服,功用有哪些?對丈夫不放心的女性來說,這可是好東西,買一件讓丈夫穿上,即使上個廁所也能瞭如指掌,甭說想要偷偷到酒吧喝喝酒放鬆一下,或是悄悄找紅顏知己傾訴心聲,百分百會“穿煲”。
現實和虛擬沒分隔線
 智能眼鏡是谷歌今年的重頭智能產品,但一些人卻視如蛇蠍,美國西雅圖一間酒吧就是這樣,酒吧老闆為了顧客的隱私,即使谷歌眼鏡還沒面市,老闆就已“昭告”天下:不歡迎戴谷歌眼鏡者入場!
 谷歌眼鏡能夠聯網、拍照、錄影、搜索、上傳資料,萬一有人在酒吧現場未經允許,以谷歌眼鏡錄影或拍照,侵犯他人隱私,惹怒顧客就不得了。
 有人認為:“我坦蕩蕩,不怕人偷拍,也不怕讓人知道我在哪裡”,那是個人選擇和喜好,別人未必這么想,你愛被拍是你的自由,別人不愛曝露自己也是別人的自由,需要互相尊重。
 英國倫敦一個名為“制止半機械人”(Stop The Cyborgs)運動的組織,認為一些智能產品,例如谷歌眼鏡正在摧毀人類之間的信任。
 在他們看來,智能產品和網絡結合后,現實和虛擬沒有了分隔線,人和人的交往,或者做出的決定,已不能由自己掌控,個人變成是互聯網之間的感應器而已。 
 這個團體的看法有合理和爭議的地方,因為任何工具應用的關鍵在于人,如何使用全在人的一念之間。
 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智能科技產品使用價值毋庸置疑,但人性才是侵犯隱私與否的重要因素。
穿戴式智能設備藏隱憂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些智能產品,都是以手操控,但在“穿戴式”電腦(Wearable Computers)技術成熟時后,前者可能成為歷史。
 任何智能科技都可以穿戴在身上,並且與人的思想和動作合為一體,這或是穿戴式設備的終極應用目標。
 說得淺白些,穿戴式智能設備就像是動畫中的機械超人,或是電影《鋼鐵人》(Iron Man),把這些裝備穿在身上,就能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
 目前,眼鏡和手表成了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先鋒,未來數年內或能看到其影響力,隨后而來的各種可穿戴智能科技品,如智能衣服、鞋子、智能手臂外殼,甚至內褲或都會一一出現。
 這些智能產品結合起來后,儼然是超人裝備,全部穿在身上,至少是半個超人,想要遙控、偵察、上網搜索,只需指頭碰觸,甚至一個眼神就可以完成。
 但是,智能設備使用者需要清楚的是:超人不受任何人控制,現實中使用“半個超人”(穿戴式)裝置的人,后果可能是個人資料外泄,人人皆可搜索、記錄,失去個人隱私。 
勿變成傷人武器
 隨時拍照、錄影和記錄,做一本自己的影像日記,那種感覺很棒吧?慢著,對其他人來說,他們的生活不希望被你記錄,而你卻強行記錄,這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生活呢? 
 去年十月,瑞典一群創業家發表名為Memoto迷你相機,只有郵票般大小,可以掛在衣領前或鈕扣上,每30秒自動拍一張相片,記錄生活細節。
 Memoto也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功能雖不及谷歌眼鏡,但相信能夠吸引熱衷以影像記錄生活的人。 
 從積極面來看,當智能產品記錄到一些不公平的事件或罪案時,它可協助執法單位找到更多線索,或還原一些真相。 
 但是,在一些場所,例如住家、餐館、俱樂部等,這種智能產品多數不受歡迎。
 換句話說,使用智能科技產品要尊重他人隱私,否則智能科技將會變成傷害他人的武器。
智能手機增犯罪率?
 香港地鐵偷拍裙底案上升,都是智能手機惹的禍?
 去年,港鐵警區處理101宗偷拍裙底案,較前年78宗來得高,上升幅度為百分之二十九。
 在101宗案件中,其中94%涉案者使用智能手機,當地警方認為這和智能手機普及有關。
 在日本,智能手機成了色情犯罪平台,這是由于從網上下載的手機應用程式中,有些存在漏洞,罪犯可從手機內竊取個人資料,強制機主付費。
 日本國民生活中心統計,2012年4月到今年1月,共有1萬3396宗智能手機被害案件,2011年僅有98宗案件,相差140倍。 
 去年,有關色情網站的案件佔了63巴仙或8400宗,一些智能手機機主原本使用軟件觀看動畫,突然轉成“啊啊呀呀”的畫面,讓機主措手不及。
 從港日兩地的智能手機犯罪案件來看,罪犯利用智能手機的功能犯罪,並不能完全歸咎于智能工具,因為那存在人為因素。
 立法和執法單位應配合科技步伐,隨時做出適當調整,讓法律予罪犯迎頭痛擊,殺一儆百。
確保不濫用資料
 智能家居,聽起來多么高尚和先進的名詞,家中的設備都和網絡串連起來,甚至可在他處遙控家裡的一切。
 許多國家的建築風潮,已朝向智能家居發展,但其中牽涉到不少數據,例如這個家庭的用電量、使用何種產品、何時打開冰箱、冰箱有多少食物等,皆會生成生活數據,儲存在智能家居公司的伺服器內。
 誰想看這些數據呢?一般上,屋主對這些數據的興趣不大,反而是駭客或者是執法單位會有興趣。
 如果,執法單位懷疑某個智能家居屋主涉及不法活動,卻又苦無證據,是否可以直接調閱這些數據和影像呢?
 即是說,智能科技產品不只是以利便人類生活為大前提,提供智能產品服務者,也有責任保護用戶隱私。
 同時,國家立法單位應配合智能科技的迅速發展,制定更多相關標準,確保使用者不會因為科技而失去了隱私。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德士業告急

31 Mar 2013

公眾無需恐慌 警民合作打假德士(第1篇)



報導:許雅玲
圖:劉金富、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3年前,警方宣告逮捕連環德士色魔后,大馬女性不再花容失色,可以安心舒適地使用德士服務。然而,有關德士犯罪,還是層出不窮  邁入2013年,警方通緝“德士黨”,讓司機乘客精神緊繃,互相打量:你是“假”的嗎?
 大馬德士業告急了嗎?對此,吉隆坡刑事調查主任拿督邱震華強調,德士犯罪未至猖狂程度,只是一小撮“假司機”犯法;為此,公眾應提高警惕,但無需恐慌。
 警方冀提高執法透明度,加強警民合作,已取得成果,把惡名昭彰的“德士黨”一網打盡!
3月20日,雪州總警長拿督敦希山宣佈,成功瓦解幹案累累的“德士黨”,逮捕11名匪徒。11人德士匪黨自今年3月開始,便以偷回來的德士,聯手幹下逾37宗罪案,包括全國矚目的擄姦美國籍女教師一案。
 37宗罪案中,雪州有19宗,吉隆坡18宗。為此,雪隆警方跨州合作,成立專案小組,一舉逮捕11人德士匪黨。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受害者大部分為女性,其中一宗案件涉及強姦,幹案者只有一人。
 邱震華分析,“過去,匪徒假扮德士司機,當場打劫乘客;不過,現在,這類犯罪已經升級,匪徒挾持受害者到自動出納機前領取大筆金錢,或者將受害者暫時禁錮起來,勒索家屬取得金錢后,才會放人。”
 禁錮他人和勒索金錢的犯罪,一律從綁架犯罪角度進行調查。至于涉及外國人的禁錮案件,警方將援引刑事法典3(1)條文調查;一旦罪名成立,可被判處終身監禁。
冀提高執法透明度
 邱震華表示,罪案數據上升,並非罪案已臻猖狂程度,只是警方冀望提高執法透明度,讓公眾了解最新進展,加強警民合作以打擊犯罪;所以,公眾無需恐慌。
 根據雪隆警方的調查,涉及德士犯罪的匪徒,並非真正的德士司機,而是一小撮不法人士,假借司機身分,接近受害目標。涉案者大多數擁有犯罪前科,他們輕易向德士業者或第三者租借德士載客,伺機幹案。至于11人德士匪黨,則是偷竊德士,然后假扮司機犯案。
 “對于曾經犯罪,接受司法懲戒后,重新投入社會的德士司機,請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他們,他們未必會再犯罪。”他強調,“各行各業都有害群之馬,因此,也有德士司機違規犯法。”
 吉隆坡警方曾接獲數宗外國游客投報,因為不滿德士司機魯莽駕駛,以及拒用計程表漫天開價,而被司機毆打。同時,亦有投訴指說:本地司機和阿拉伯籍司機,因為爭搶阿拉伯乘客,發生鬥毆。
 一旦接到這些投報,警方便會展開調查。至于“政府機構沒有做好監控管理,胡亂發出德士執照”,以及“德士公司沒有嚴格篩選司機”等投訴,超出警方執法範疇,無法受理。
 “我相信,擁有本身德士執照的司機,一定會捍衛本身專業和形象,不會作姦犯科。”邱震華說。
提高警覺避免受害
 德士黨落網,但公眾人士,還是要防範德士犯罪。
 邱震華坦言,防範罪案要靠個人警覺,“我們要有街頭智慧(Street Smart),注意觀察德士司機的行徑,拒絕搭乘可疑的德士。”
 不要搭乘霸王車,這是防範德士罪案的第一條守則。接下來,還未踏入德士內之前,乘客要判斷司機和車輛是否可疑。
 上車后,不要怕麻煩,立即記下或拍下車牌號碼,以及車內的司機證件資料(Kad Pemandu),撥電或發短訊告訴家人或朋友;發現不對勁時,致電警方求助。
 “假如在路途中,德士司機突然說要添油、或者藉詞德士故障,還是突然兜路接載友人,那麼,乘客便要警惕,最好想辦法逃離德士。”他說。

電召德士保障安全

 聯邦直轄區德士司機福利公會副主席林育賢鼓勵乘客:電召德士保障安全。
 相比在街上攔截德士,電召德士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因為熱線人員會記錄乘客資料、電話,上車地點和目的地,以及德士資料。倘若發生事情,可詢問相關司機。
 目前,巴生谷流域,已有超過10個電召德士服務公司。不過,仍有半數的司機和半數的乘客,不想使用電召德士服務,因為想“省錢”。
 “司機要加入電召德士服務公司的話,每月要付150至180令吉費用。乘客要電召德士,需多付2令吉服務費用。我們鼓勵乘客,尤其是單身女性,多花2令吉來保障人身安全。”
司機也怕遇假乘客
 2012年10月,一名印裔德士司機誤載劫匪乘客,逃跑過程中,負隅頑抗,被劫匪砍傷,失血過多而死。
 顯然,乘客可以電召德士來保障安全,但司機可以如何保障安全?
 記者來到時代廣場,和德士司機閒聊。發現5位司機之中,3位有被搶經驗。這個世道,乘客怕假司機,司機也怕假乘客。
 “我們也怕被打劫,可是,不能因此而不開工吧。只好提高警惕,選擇可靠的顧客來載。”31歲的司機劉添成說:“乘客額頭沒有刻上‘賊’字,也有斯文顧客,一上車就迅速把巴冷刀架在司機的脖子上。”
 一些見過鬼怕黑的司機,從此不敢綁上安全帶,以便及時脫逃。更有一些司機,車上帶備木棍防身。
 除了怕劫匪,司機也怕霸王客:“我身上沒錢,我上樓取錢給你。”一下車就消失無蹤,司機只能大嘆倒霉。
女司機計劃不可行
 2011年,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副部長王賽芝宣布推展女德士司機計劃,為更多弱勢女性(單親媽媽、退休婦女、家庭主婦)提供多一項職場機會,以及保障女性乘客和女性司機的安全。
 事實上,包括日本、英國在內的國家,為了讓女性享有安全舒適的搭乘德士經驗,先后推出女性專用德士服務。
 不過,林九和林育賢均表示:不可行!
 林育賢說:“女德士計劃荒唐。目前,大馬的女性司機,還不到10%,假如女性乘客趕時間,她難道要等到女德士司機出現嗎?”
 林九認為,德士司機若不懂得自保和警惕,容易成為不法之徒的目標。因此,從職業安全來講,女性成為德士司機,風險比男司機更大,也讓女性止步。
 林育賢指出,首相署商用車輛註冊局(LPKP)保留900個德士執照讓女性申請,但迄今只發出246個執照。
審核疏忽招來匪徒
 林育賢透露,德士車牌和一般車牌不一樣,必須通過電腦驗車中心(PUSPAKOM)和陸路交通局(JPJ)委任的兩家公司製作。
 他說:“簡單來說,德士車牌是鐵質的,私家車牌是膠質。可惜,兩家公司沒有嚴格審核前來訂製德士車牌者的資料真偽,以至于一些不法人士輕易用‘假’資料申請‘真’車牌。真車牌一掛上賊德士,乘客不疑有假,便會誤上賊車。”




惡性循環主因 租賃模式大有問題(第2篇)

報導:許雅玲
圖:李玉珍、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12年,London Cabs.co.uk網站根據日本、西亞及非洲各地游客的投訴,將大馬德士司機標榜為“全球服務最差”的國家。  此外,全球知名旅游指南出版社Lonely Planet,還在指南裡告誡:到大馬游玩,搭乘德士要提高警覺。
 無可否認,一小撮大馬德士司機的違規表現,已經損害國家形象,並且打擊旅游業。有人批評:這是因為政府處罰太輕,執法不嚴!
 這句批評對嗎?身在此業的德士司機五味雜陳,他們說:這批評說得對,但也不對。歸根究底,德士租賃模式,才是德士業惡性循環的主因!
早在1588年,英國倫敦已有人出租四輪馬車,不過,遲至32年后,當地才出現第一家四輪馬車出租車隊。然而,時至19世紀后期,隨著三輪汽車和計程表在德國面世,全球第一家出租汽車公司,才在德國應運而生。
 “大馬半島的德士,是被英殖民政府引進的。當時,都是由公司經營,並未出現自僱的私人德士。”吉隆坡德士工友協會名譽主席梁牛,1990年代開始投入德士司機行列,他追溯說。
 在他印象中,我國獨立之后,便有德士租賃的行業出現,但無太大的發展。后來,德士變成吃香行業,才有更多人考取德士駕駛執照(俗稱手牌),向公司或個人租賃德士。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透露,1990年代之前,政府為了保障退役警察和軍人的生活,便向符合資格的退役軍警,發放個人德士執照。
 在貿工部前部長丹斯里拉菲達在任時期,發出500張德士執照給德士公司。這些擁有德士執照,但沒有司機的德士公司,便讓那些想要駕駛德士維生的人士,以租買或租賃的形式使用。
中間人受益最大
 同時,亦有個人獲得數張德士執照后,購買德士出租給沒車的司機,或者出租執照給有車的司機。
 目前,德士公司向租買德士的人收取首期,並且每天征收40至65令吉租金,等至4年合約期滿后,車輛便歸于租買者,但德士執照仍屬公司擁有。租賃者想要繼續駕駛,便得繼續繳付執照租金。
 “政府當時大規模發出德士執照給德士公司,所持的最大理由是:發放執照給公司,政府便能系統化管理德士行業。”吳木炎說:“可是,從現有的德士租買合約來看,只有中間人(即德士公司)受益最大”
 “政府應該檢討發放德士執照給德士公司的做法。畢竟,這項政策無法讓德士司機真正受惠,早已失去政府想要保障人民生活的本質。”他說。
 現下,最值得關注的是:政府發放德士執照給德士公司,德士公司又征收高昂的租金,才是讓德士業惡性循環的主因!
昂貴租金壓垮司機
 駕駛德士二十多年,並在2009年獲得德士執照的林育賢表示,“向德士公司租買德士,到最后,司機實際付出的車價,會比市價貴很多。一些德士司機 為了保證繳付昂貴的租金之后,還能賺很多錢,便會做出違規行為。比如說,保守一點的,偷偷在計程表上動手腳,大膽一點的,便直接向乘客漫天開價。”
 也是聯邦直轄區德士司機福利公會副主席的他補充,“任何人士,只要擁有手牌,並且付得起抵押金,便可租賃德士。由于缺乏嚴格過濾司機人選,造成假司機利用真德士犯法。”
 假如政府發給個人德士執照,那麼,司機便不必為昂貴租金頭痛,並且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執照和車輛,不會輕易違規犯法。
罰款無法解決問題
 無可否認,確實有德士司機心想:我只是被剝削的租賃德士一族,只需拼命賺錢,不必理會什麼守則素質。
 那麼,德士司機違反職業守則,應該由誰取締?
 2010年之前,外國旅客投訴漫天開價,陸路交通局(JPJ)說“那是旅游部的事”;旅游部說“那是首相署商用車輛註冊局的事務部(LPKP)管轄”;商用車輛註冊局說 “那是陸交局的職責”;到最后,有人建議:直接找警察處理吧!
 2010年6月1日后,政府把所有陸路交通事務整合,交由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以下簡稱SPAD)掌管,一切有關德士的投訴,均歸SPAD管理。
 包括林育賢在內的司機均說:SPAD處罰不輕,罰款從500令吉至5萬令吉不等。一旦接到公眾投訴,調查屬實,SPAD開出1000令吉罰單,絕不手軟!至于忘記用5令吉更新司機卡,亦將換來500令吉罰款。
 然而,用錢解決問題的Malaysia Style,卻是“執法不嚴”的根源。
 “商用車輛註冊局執法時期,罰款介于50至300令吉,但對嚴重違規者,則會吊銷執照半年或一年。”林育賢說:“第一次違規,罰款;第二次違規,重罰;第三次違規,應暫時吊銷執照。對于屢勸不聽者,直接吊銷執照,才能殺一儆百。”
收費分類多易混淆
 在發展中國家,德士司機向外國游客漫天開價的現象,屢見不鮮。
 雪隆無線電召德士公會主席林九透露,“國內仍有很多遵守行規的德士司機,照著計程表收費。不過,德士分類太多了,城市就有7種德士,並有不同收費,才會造成外國游客誤會:為何每次車資都不同!”
 實際上,外國游客若是搭乘從3令吉起跳的德士,隔天卻攔截一輛豪華德士,看著計程表從6令吉起跳,難免心生不滿,向旅游部投訴:司機不老實。
 為此,旅游部應該好好地向游客說明本地各類德士的車價,還德士司機清白。最好只保留兩種分類:普通和豪華;那么,外國乘客就不會混淆。
 此外,酒店禮賓部多征服務費,但沒跟乘客解釋,造成乘客指責德士司機不按表收費。
德士司機也有苦處
 北馬一位國會議員,到首都公幹,遇到漫天開價的德士司機,只好下車另找德士。她沒有投訴的做法不對,只會助長司機惡行。
 然而,資深德士司機林九和林育賢說:我們不是壞人,請不要輕率投訴我們。害群之馬只有百分之十,請公平對待百分之九十的司機。
 年輕的德士司機劉添成坦言,“我們也有權利照顧本身的福利吧?遇到塞車嚴重時段,乘客為了自身利益,反倒要講價;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拒載?或者,放工返回蕉賴住家,乘客攔截要去蒲種,不順路,可以拒載嗎?”
 此外,塞車時,乘客不想照表付費,又想講價。這又怎麼說?曾經,林育賢遇到無理取鬧的顧客,但SPAD卻不受理他的投訴。幸好,警方接受他投報,才能力證清白。







長期欠缺福利 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完結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3月艷陽天,記者來到吉隆坡德士總站,訪問駕駛德士近10年的司機大叔:請問政府給了你們什麼福利?  大叔回答:有呀!308政治海嘯前,政府重新調整德士收費,並且在去年,還給了我們四粒輪胎。不過,我最渴望的德士執照,始終沒有下文。
 50年來,大馬德士司機沒有社會保險(SOCSO)、沒有公積金(EPF)、沒有退休金、沒有年假和花紅、沒有醫藥福利,福利問題一籮筐……
“去年,首相承諾要發給西馬7000張個人德士執照,可是,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下稱SPAD)遲遲沒有動靜,他們只是售賣申請表格,但是沒有審理申請。眼看大選要到了,狗急跳牆啊……”2013年3月15日那一天,德士司機這么告訴記者。
 一周后,這些話還迴盪耳際之時,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宣布,頒發1000張個人德士執照,以證明政府“一諾千金”。不過,政府強制1000名執照新主,購買國產普騰Exora休旅車充作德士,並給予他們5000令吉津貼。
 首相冀望通過落實德士行業新模式,改變備受批評的租賃德士機制,以便提升德士司機福利和收入。同時,首相促請德士司機提升專業服務,塑造良好形象和聲譽。
 SPAD主席丹斯里賽哈密亦指出,1000張執照是由一些德士公司退還,然后轉型為個人德士執照。因此,並未對飽和的德士市場,造成更大競爭壓力。
 目前,巴生谷流域,大約有3萬7000張德士執照,其中55%屬于公司執照。
 對于這項好消息,公共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表示,“德士司機最大的困境,便是沒有自己的德士執照;辛苦賺來的收入,都貢獻給德士公司了。”
屬于高壓行業
 “撇開所有的政治因素,政府做出這樣的決策,說明政府領悟現有德士執照制度存在弱點,現在做出糾正。就像居者有其屋,德士司機擁有自己的德士執照和車輛,這是很草根的做法。希望日后,政府將它發展成有機制的政策。”他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回收德士公司1000張執照,重新發給個人德士司機,只是糾正現有的弱點,走回早年一種發放德士執照給退休軍警,那種“對”的做法。
 吳木炎說:“司機這個行業,屬于不容易承受的高壓行業。一般人偶爾長途駕駛6小時,便會精疲力竭。尤其是大馬氣候炎熱,加上塞車問題,這對司機而言,更是惡劣的生存環境。”
 一位向德士公司租賃德士的司機,一天載客低于6小時的話,不容易賺取足夠收入來繳付租金和日常費用。
 他繼說,與其一次津貼司機購買特定車款,倒不如有系統地給予德士司機稅務上的折扣。至于已在路上行駛的德士,最好獲得零件免稅優惠,以此鼓勵司機時常維修保養德士。
承受沉重職場壓力
 勤勞的司機,每天會載客6至8小時確保賺取一定的收入。這種長期駕駛的壓力,並不容易承受!
 同為駕駛人士的吳木炎,能夠體會高壓工作條件,對德士帶來的影響,“尤其是,有家庭的德士司機,在新學年開始的時候,更是沒法專注工作。他們既要擔心入息不夠,又要煩惱子女的開學費用,一時恍惚,便會發生事故。我曾經兩度遇上心不在焉的司機父親,追撞過車尾。”
 “德士司機所承受的職場壓力,以及他們的辛勞付出,根本和他們獲得的社會福利不成正比!假如政府認同司機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那麼,請嚴正看待德士司機的社會福利,尤其是他們的退休福利!”他說。
手停口停只有硬撐
 吳木炎表示:“長久以來,我觀察所得是:政府和社會,長期忽視德士司機的退休福利。”
 在路上,留心來來往往的德士車內,不難發現:大部分司機都是已屆退休年齡的人士。甚至,小部分司機駕駛經驗超過30年,高達60、70歲的年紀,他們不正是退休,在家安享天倫,弄孫為樂嗎?
 “德士司機無法享有社會保險、退休金、公積金等福利。他們辛苦一輩子,最后卻是一場空。 ”
 他說:“司機是手停口停一族,沒有子女負擔他們的晚年生活,也只能硬撐下去。可是,年紀大的司機,身心狀態已很難支撐這種高壓工作。”
成立基金保障晚年
 全國德士司機人數不多,但政府為何不能以撥款方式提升司機的退休福利?
 吳木炎說:“新一批加入的司機,待遇已比前輩司機好。所以,政府最需要關注的是:駕駛了幾十年的受苦司機。“
 “與其等待德士公會捍衛會員的普通權益,倒不如呼籲政府保障所有司機退休福利。”
 例如,政府撥款成立基金會,有一定駕駛年資,年齡超過55歲的司機,收納在這個體制下,讓他們在退休后,仍獲得基本收入。同時,政府可以用非基金形式,如發放德士執照給駕駛超過15年的司機,讓他們退休后,依靠德士租金過活。
 “沒有不良嗜好的司機,都是生活節儉,生活費不高的人,政府應該讓他們工作到退休年齡,安穩地從工作線上退下來。”他說。
冀每5年調整車費
 提升德士司機福利,政府還可以怎麼做?
 聯邦直轄區德士司機福利公會副主席林育賢說,“308大選前,政府調整了德士收費。那可是我們等待13年后,政府才做的調整。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定期5年調整車費,以便舒緩司機面對的經濟壓力。”
 去年,首相宣布,政府通過新聞通訊與文化部,設立一個超過100萬令吉的基金,為全國10萬名德士司機提供個人意外保險。首相強調,這是政府為了減輕德士司機負擔,所採取的短期措施。
 雪隆無線電召德士公會主席林九透露,“最近幾個月,SPAD確實已為更新司機證件的司機們,購買個人意外保險。這是令司機們欣喜的福利。我希望,這不只是短期措施,而是對司機們提供的長期福利。”
 改善德士司機的長期福利--這是每位司機心底最殷切的期盼。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特殊教育

24 Mar 2013

重醫輕教育 特殊兒日后難獨立(第1篇)


報導:潘有文 
圖:陳梓健、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家有特殊小孩,父母請別沮喪,因為他們是落入凡間的小天使,等待你的呵護和關愛,讓你可以發出愛的最大能量!  聽障、視障、智障、閱讀障礙、學習遲緩、自閉兒、阿斯伯格症、過動兒、唐氏兒等,嚴重程度不一的特殊症狀,皆是小天使們面對的挑戰,他們的身心需要更多愛來灌溉。
 最重要的是,給特殊小孩教育的機會!這就像為他們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讓他們可以飛到更美好的地方。
 本系列將從特殊小孩面對的教育情況,各角度探視小天使的需要……
有一位小女孩,唸小學時,最害怕老師要她回答課文的問題。
 她並不擔心朗讀課文,只是讀一遍就回答課文內的問題,非她能力所及,她只能在讀上三、四遍后,才能找到答案。
 在拉丁文字方面,她常把b看成d、p看成q,這使她不知所措,這種內心忐忑的情況,伴隨著她的小學生涯。
 上到初中,這個問題未見改善,但因為遇上願意付出愛和鼓勵的老師,滋潤了她受傷的心靈。
 當時,一位國文老師鼓勵她參加講故事和詩歌朗誦比賽,另一位華文老師讓她寫許多文章,使她更能勇敢跨過學習路上的障礙。
需更多愛與關懷
 “我一直在尋找幫助自己改善閱讀理解的方法,直到進入了大學的門檻,我終于找到根本原因了。”
 這位小女孩是曾鳳敏,在大馬唸完中學后,遠赴北京師範大學深造,考獲特殊教育碩士,目前是特殊兒童工作者,在北京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后,創辦了“小綿羊家庭學校”。
 在大學時期,她才知道自己是閱讀障礙的一分子,這反而讓她更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決定協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人。
 從事特教工作多年,她認為特殊兒童真正需要的貴人,其實是父母。
 “我想,父母是特殊兒童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都放棄他們的話,還能對別人有任何期待嗎?”她在接受電郵採訪中,強調父母接受孩子與否,對特殊兒童至關重要。
 特殊小孩需要更多愛與關懷,父母放棄為孩子努力,小天使的未來將會面對更大障礙。
 在曾鳳敏的特殊兒童教學生涯中,看到許多特殊小孩的父母婚姻觸礁,許多時候是父親先宣告放棄,留下母親承擔壓力,獨立照顧孩子。
讓小孩享受生命
 相反的,也有父母和整個原生家庭成為特殊小孩的強力后盾,陪伴他們慢慢進步和成長,讓小孩享受生命樂趣,因此,這類小孩總會笑瞇瞇的對待其他人,旁人也感染充滿愛的生命力量。
 人生在世,不只是渴求物質滿足,能夠活得有尊嚴,獲得尊重最為關鍵;也許,父母缺乏金錢和時間,但給予特殊小孩基本的包容和關愛,不用異樣眼光鄙視自己的孩子,就已是一種偉大的愛。
 由此延伸開來,大眾對待特殊小孩的目光,也可以再寬闊一些,見面時打個招呼或握個手,說不定就能使他們快樂一整天。
 “親愛的朋友們,希望你們不要吝于你們的微笑,為他們加油好嗎?”曾鳳敏忍不住發出這樣的呼吁。 
把握教育關鍵期
 如果特殊孩子的父母不考量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專注在醫療部分,可能就此錯過孩子學習自力更生的機會。
 曾鳳敏長期在中國北京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發現即使經濟條件較佳的家長,對于特殊孩子,也不願意讓他們接受教育,只是為他們尋找治療的機會。
 “他們認為特殊孩子的未來只能找人照顧,沒有多大的前途,所以要為他們多留一些錢,準備日后有人照顧他們的下半輩子。”她說。
 特殊小孩不代表毫無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礙于各方面的資源不足,以及社會壓力下,許多家長選擇放棄特殊兒受教育機會,只讓他們在求醫的日子中度過,錯過了接受教育的關鍵期。 
社會包容很重要
 為人父母者,當醫生鑑定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有者直接反應是:“以后上學怎么辦?”
 在這個強調學術至上的時代,學業成績不如人,就像是在額頭烙印下“不能生存”的字眼。
 特殊教育成了父母的希望,如果能夠通過特殊教育班加強孩子的求生能力,可能就不必為孩子的下半生無法自立而煩惱。
 曾鳳敏雖然人在中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但也在觀注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就她來看,相比十年或二十年前的情況,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仍然樂觀。
 “我個人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大馬的特殊教育,除了政府,民間機構也在為特殊教育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她指出,政府的支持,全民對特殊教育意識的提升,才能更好改善特殊教育。
 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還有許多有待提升的空間,包括人民需要給予特教老師支持,以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項教育,同時社會人士也要關愛和寬容對待特殊兒童。
 即是說,如果一般父母或民眾能夠將心比心,疼愛自己的家人孩子時,也分一些愛心和支持給特殊群體,特殊兒童教育自然獲得更多關注,這些小天使和其父母,也就不必走太多顛簸的道路。
面對傳統觀念衝擊
 特殊兒童這個名詞,換作是三四十年前或更早時期,不會有多少人明白,例如說“孩子有自閉症”,人家還會以為你精神有問題,才會亂說話。
 隨著教育普及,特殊小孩越來越多,特殊小孩父母也開始意識到必須承認這個事實,情況才逐漸獲得改善。
 然而,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時,也時常會面對傳統觀念的衝擊。
 國立大學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治療師王以嵐指出,特殊兒童家人和公眾人士,需要糾正對特殊小孩的觀念。
 “不只是父母需要接納,身邊的人和公眾人士也要學習,不要投以異樣的眼光。”她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不理解特殊兒童的社會人士,遇上小孩異常情況,例如一兩歲的小男孩沒有說話,即斷定“男孩是比較遲說話,三四歲講話都沒問題”,可能因此使孩子錯過求醫並接受治療的黃金時間。
 更有基者,把特殊小孩的原由指向女方,例如:女方的卵子不好;有的則認為是“父母親在懷孕時做了某些事,而得到的報應”等。
 生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而且特殊病症的成因很多,醫學界都無法斷定,怎由得他人不知就理,亂下定論呢?
 換句話說,用正確的心態和積極向專業醫生尋找答案,才不會抹殺和錯過特殊孩子的學習關鍵期。
特殊教育班爆滿
 現在,設有特殊教育班的小學,尤其是華文小學,每開一班都會爆滿,等候名單(Waiting List)排得長長的,特殊小孩的教育需求可見一斑。
 臨床心理治師王以嵐從其接手的個案,以及國際上發佈的數據來看,特殊小孩的個案確有增長趨勢。
 由于大馬未有官方統計,她只能從自己接觸的個案、醫學界同僚或交流中瞭解這方面的情況分析,例如大約5至7巴仙的18歲以下孩子有學習障礙,由此推測大馬共有42萬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此外約10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自閉兒。
 在她的治療中,幾乎每天至少都會與三個或更多不同個案的小孩和父母見面,不論是複診或是新病患,感覺上都有增加的趨勢 ,並需要進行診療和評定(Assessment)。
 至于特殊病症原因,醫學上強調的是多重因素(Multiple Factor)所致,因此即使特殊小孩案例日增,至今未能確認各種特殊病症的成因。



家長輔助有方 特殊小孩也可成才(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特殊小孩通過教育學會自立,有朝一日放開父母的雙手后,才能安穩的走在人生路上!  雖然未必每個特殊小孩都能達到普通人的成績,但至少他們學會如何在社會立足后,生命將變得不一樣。
 讓我們通過成功教育特殊小孩的個案,讓人看看特殊小孩接受教育的重要!
紀蓮娜以近30年實際行動,培養特殊兒子的教育!
 27年前,她發現當時2歲的大兒子郭修鍇有自閉症症狀,包括遲至2歲后才說話,開口說話不像一般小孩牙牙學語,如重複字句“Mam Mam(要吃東西),而是較長的句子,開口第一話就是“媽媽Nen Nen”(媽媽,要喝奶)。
 修鍇三四歲時,聽媽媽教唐詩一段時間后,大人說了“床前明月光”,他不是跟著重復詞句,而是即刻接唸下一句“疑是地上霜”,這種“天分”看起來不尋常,加上小修鍇愛自說自話,能夠整天都專注畫某樣東西等,這些皆是自閉兒的症狀。
 “(自閉症)書中列出的症狀,如果有超過一半即是自閉症,他(修鍇)幾乎符合全部特征。”紀蓮娜在師範大學畢業,課程中也提及這種病症,再對照書籍上的資料,對兒子的自閉症情況心裡有數。
陪孩子走崎嶇人生路
 為了好好照顧兒子,她放棄投入職場,以一個全職媽媽的身分,陪著孩子一起走這段崎嶇不平的人生路。
 她和丈夫著手為孩子的未來教育做準備時,檳城的特殊教育班是其中一個選擇;但,她居住在柔佛峇株巴轄,檳城的特教距離遙遠,而且學費也不便宜。
 當時,她也生了第二個兒子郭修篆,必須照顧小兒子,想把大兒子送到檳城上特教班,已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她當媽媽,也當老師,負責教導孩子一些基本知識,然后在大兒子5歲入幼兒園時,開始當陪讀媽媽。
 “修鍇上幼兒園,不會靜靜坐在椅子上,常常四處走動,有時自言自語,看到老師責罵其他同學,還代為打抱不平罵回老師。”任何老師遇上這樣的幼兒,都會感到棘手,這時,在幼兒園課室外的紀蓮娜,就要出手“相助”了。
 郭修鍇第一年的幼兒園生活,就在媽媽的陪伴下度過了,第二年遇上了對小孩非常有愛心和熱心的老師,在小修鍇坐不下來時,能以餅干“引誘”他安靜下來,小修鍇第二年的幼兒園生活也就比較穩定一些。
每年都要拜訪班主任
 廿多年前,說自己的小孩是自閉兒,沒有幾個人聽得懂,也沒有多少老師有概念,因此紀蓮娜在兒子進入小學,又要再陪著孩子上課。
 小修鍇六年的小學生涯中,紀蓮娜幾乎每一個新學年開課,都要拜訪班主任,對他們說:“我的孩子是自閉兒,請多多體諒,我會跟您配合。”
 自閉兒只會聽他想要聽,做他喜歡做的事。因此,小修鍇的小學生涯,就是老師忙著教課,他也忙著做自己的事,例如畫畫、數學計算中度過。
 小修鍇的學習成績因科而異,數學考100分不是問題,華文成績也極佳,就是英文和國文成績極差,到了六年級,連國文Belakang(后面)這個詞的意思都不會。 
 以他的小六檢定考試成績,原本可直升中一,但是紀蓮娜認為自閉兒孩子應該循序漸進,決定讓他先讀預備班,再進入國民型中學。
 “他的馬來文和英文差,人又怪,進入國中會比較輕鬆,我們不會在意他的成績,只想他能自立就好。”雖然大兒子的華語不錯,但她不認為適合送入獨立中學就讀。
聆聽特殊小孩說話
 天下父母心,對于這個自閉兒孩子,當時的紀蓮娜只期望兩老走后,孩子能夠自立;而且,她一直讓二兒子郭修篆明白,哥哥的未來需要他的照顧。
 相對一般的孩子,紀蓮娜坦言,特殊小孩的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普通小孩也許說了一兩次,就知道該怎么做,特殊小孩卻可能要說上兩百次,才會做到最基本的東西。
 同樣的,聆聽特殊小孩,尤其是自閉兒的說話,需要有200倍的耐心,否則會因為不耐煩而放棄,失去引導他們的機會。
 換句話說,特殊小孩的教育,不只是教導,如何聆聽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不放棄也不期盼過高
 整體上,特殊兒不及一般小孩,卻可能有一些特殊才能,雖然父母不應該為其不足而沮喪,但也不要因為孩子某方面的天分而期望過大。
 紀蓮娜照顧兒子的方式,以不放棄也不特別期盼為原則,通過教育使孩子自立,然后為他挑選一個適合的生活方向。
 郭修鍇在中學時,其數學才能已徹底顯現出來,不管是初中評估考試(PMR),或是大馬教育文憑(SPM)和大馬高級教育文憑(STPM),其數理科成績都非常出色。
 此外,其美術和音樂也不錯,因此郭修鍇曾一度選擇要往這兩個領域發展。
 “我們覺得當老師這條路最適合他,教數學不像教歷史或華文,數學就是1+1=2,不怕誤導學生,會做出來就是對的。”
 如今,郭修鍇已是大學教育數學系碩士,擔任大學助教,正在修讀博士學位,做著他喜愛的數學研究工作,因此,紀蓮娜覺得並沒為孩子選錯路。
 紀蓮娜的特殊教育經驗,或可作為其他特殊兒家長的參考,不對特殊孩子有過高的期盼,教會他們自立才是關鍵,能夠自理自己的人生,已是特殊兒極大的成就。
激發興趣和學習動力
 郭修鍇從小學至中學,都對英文和國文缺乏興趣,但考試都能及格。
 中六那年的預考,其國文成績只有C,紀蓮娜瞭解兒子希望拿到博士學位,也想當大學教授,于是就對他說:如果不把國文考好些,如何能進入大學呢?
 不知是否母親的激將法奏效,郭修鍇特別在國文科下功夫,大馬高教育高級文憑成績爐后,他的國文成績從C躍升至B,全科成績是4A1B(他另外報考多一科高級數學),成功申請進入馬來亞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自學國文和英文,通過各種管道,例如從互聯網找到視頻、語音和資料,從中學習文法和發音。
 郭修鍇的個案,說明教育未必只能直接灌輸知識,父母曉得激發特殊兒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對一些事物產生興趣,也是另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模式須因人而異
 一種米養百樣人,特殊兒也不能例外,即使同樣是自閉兒,也未必適合同樣的教育方式。
 紀蓮娜成功教育大兒子郭修鍇,但她不認為每個特殊兒都能沿用同一套模式,最重要是確認孩子的程度,才能找到適合的教育方式。
 “如果(其程度)不需要進入特殊教育班,那就到學生人數不多的普通學校。”在她看來,這類學校會允許特殊兒家長留在學校,配合校方掌控和觀察孩子的行動。
 一般學校對于特殊孩子的要求不一,也視校長管理學校標準而定,最終或會找不到適合或願意接納特殊兒的學校。 
 紀蓮娜認為,如果最終沒有找到適合的教育方式,才來考慮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
弟拍兄故事獲得大獎
 郭修鍇的弟弟郭修篆,在2011年以哥哥的遭遇為版本,與朋友合作拍攝了14分鐘的短片“光Guang”,贏得BMW Shorties短片競賽多項大獎。
 這部短片曝光后,在社交媒體瘋狂轉發,看過的人都感動不已,甚至不少中、港、台自閉兒團體(台灣稱自閉兒為星星兒),都在熱烈分享此片,成為大眾瞭解自閉兒的一種方式。
 影片的內容講述名叫文光(莊仲維飾演)的自閉兒,擁有完美聽覺音準,四處尋找各種適合加水后演奏的玻璃杯,但也因此遭人作弄,同時因專注找玻璃杯,以致工作面試屢次失敗。
 最后,當弟弟看到哥哥成功以不同的玻璃杯演奏出經典歌劇樂曲《公主徹夜未眠》時,感動得無以言喻。
適當教育成就特殊兒
 紀蓮娜非常喜歡小孩,大學畢業后就結婚生子;誕下大兒子后,在發現大兒子有自閉症傾向,為了照顧和教育孩子,自然而然當了全職媽媽。
 由于是知識分子,加上及早發現孩子可能是自閉兒,對孩子的未來做了規劃,才能把特殊兒培養成大學助教,甚至是未來的數學教授。
 在尋找適合孩子學習的地方時,她曾在峇株巴轄四處查訪特殊教育單位,在二三十年前的峇株巴轄,已有一些智障中心,收容智商較低特殊兒,但似乎都不懂得如何教導自閉兒。
 紀蓮娜在這些教育或收容中心發現不少不同程度的自閉兒,卻由于自閉症在當時還是罕有名詞,以至把自閉兒當成智障人士。
 不少特殊兒的智力不低,而且還具有某方面的才能,只是無法自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完整的表達想法,因而失去了教育機會。
 *(只要在google.com之類搜索引擎鍵入“光Guang”,就能找到相關的影片連接)



及早找出根源 掌握學習黃金時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一樣的特殊兒,不一樣的學習能力,越早診斷出來,對特殊兒的教育越有利!  找到對的醫藥人員評定特殊孩子的狀況非常重要,因為孩子不只能得到有效的醫療協助,也不會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
 對于特殊兒來說,醫療和教育能互補互助,讓我們從醫療角度出發,瞭解它對特殊教育的重要。
“不用怕,有我在!”國大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治療師王以嵐10歲時,患上胃潰瘍入院,一位醫生溫柔地向她說了這句話。
 這句話給予的安慰和支持力量非常強大,在幼小的心湖中,泛起圈圈漣漪,激起她對研究小孩子心理的興趣。
 她的母親是音樂老師,在檳城開設小孩日間護理中心(Day Care Center),她因而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小孩,尤其是一些特殊兒。
 許多人都沒用對的方法教導這群弱勢孩子,王以嵐有感于這群孩子的需要,選擇走上臨床心理治療師這條路。
 “施比受更有福,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在于為錢財或個人而努力,而是把愛分享出來,讓生命成為別人的祝福。”她的信仰賦予的價值觀,也讓她更堅定這個信念。
 如今,年輕的王以嵐在工作崗位上,已協助許多特殊兒。
 不論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學習障礙、唐氏兒以至各種特殊兒,臨床心理治療師是這些求助個案的窗口,需進行評估與診斷后,將個案按程度轉介至相關的醫生。
 一些小孩上了小學,課業跟不上其他同學,可能屬于學習障礙、行為或社交問題,以及面對情緒問題等等,一些老師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求助。
引導父母觀察孩子
 “至于痙攣(腦性麻痹,Cerebral Palsy)、早產兒、體重過輕的嬰兒或唐氏兒,如果在這裡(國大醫院)出生,醫生就會一直跟進這些個案。”她表示,如果這些個案的父母不主動放棄,醫藥人員都會繼續治療。
 在特殊兒方面,許多現代父母主動認識特殊病症,一些甚至做好了研究才來見醫生,因此向國大兒童發展中心求診的特殊兒父母,大部分不會否定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
 “如果遇到不願面對事實的父母,我們會花時間與他們交談,引導他們去觀察孩子,父母最終會瞭解這個孩子。”她尊重父母的看法,但也會為孩子做一些診斷,為家長分析孩子的情況。
 教育部和衛生部已針對特殊兒童做出一些協調,受過這方面訓練的老師,若發現孩子需要醫生診斷,除了勸告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老師本身還會寫出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情況和行為,供醫藥人員參考。
應先掌握語言能力
 臨床心理治療師評定孩子的問題后,也會聯絡校方或交付一份報告,碰到棘手的個案,會與醫藥社工或心理輔導師到學校瞭解該名孩子的進展。
 經過醫藥人員檢定特殊兒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行為與情緒管理等等,再決定進入普通班或特殊教育班,其實是保護孩子的做法,以免影響孩子的學習機會。
 “一些特殊兒好像很聰明,但對言語理解程度緩慢,強行進入普通班,有時對心理並不好,他不知老師在說什么,無法正常社交和承受同學的譏笑,以及有效的保護自己。”王以嵐指出這個事實。
 特殊兒並不一定需要進入特教班,臨床心理治療師會分析孩子能力,讓父母作出判斷,王以嵐說:“有看過這樣的個案,老師會再監督孩子的學習進度行為與情緒管理,甚至社交能力等等,階段性的把孩子從特教班轉入普通班,這叫Inclusive System(融合系統)”
 在她看來,與其讓語言能力只有三四歲水平的小孩,上小學二年級的課程,不如讓他在特教班內,掌握語言能力,回到普通班后才能赶上一般孩子的學習程度。
小心驗證免誤孩子
 有句俗話:“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意思是沒有膽子,哪敢去做?但在這個時代,有膽子的人做事,也要看看是否有足夠的資格。
 隨著特殊兒個案日多,市面上出現不少自認有診療特殊兒資格的人,父母可得小心檢視,以免誤了孩子。
 “不要相信只吃維他命丸就會治好,特殊兒需要經過不同的訓練;不是看一眼就決定孩子是過動兒或自閉兒,不是會彈琴就是音樂治療師。”王以嵐希望家長不要輕信他人,而是需要了解這些人受過何種訓練。
 在這個講求功利的社會,她不排除有人藉此獲取暴利,治療需要專業背景,在政府醫療單位工作的醫藥人員,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或才是特殊兒家長的主要選擇。
 她指出,切忌亂投醫,不要輕易相信吃補充品(Supplement)可以治療特殊病症,需要檢查清楚這些食用產品是否有醫學證明,不要買了就給孩子食用。
求診程序
 父母發現或懷疑孩子是特殊兒、成長或學習能力遲緩,尋求國立大學兒童發展中心(Pusat Perkembangan Kanak-Kanak HUKM)診斷或評定(Assessment),可依照以下程序:
 1)到任何診所尋求醫生的轉介信(Referral Letter);
 2)到國大兒童發展中心預約時間,該中心不接受直接上門(Walk-In)看診。
 3)經兒科醫生和臨床心理治療師診斷后,將依據情況轉到不同單位進行檢查、測試或治療。
 4)費用:持OKU卡和政府學校證明書信者免費。
診斷費時需有耐心
 國大醫院屬于“半政府”(企業化)醫院,它與政府醫院的共同點就是廉宜和病人很多,特殊兒家長前去看診,一次完整的診療可能要花上數星期,甚至數個月的時間,家長怨聲連連。
 王以嵐希望父母諒解醫藥人員的工作情況,每個診斷並非一次就能完成,有些病症需時間瞭解,“例如,一個愛看電視,不喜歡與人社交的孩子,不能一來到我們這裡就說他是自閉兒,這不對。”
 她指出,對于特殊兒的診斷,需要各種治療師參與,長時間觀察和診斷,因此特殊兒需要不同的診療,以確診病情。
診治與鑑定特殊兒醫藥人員
 ★兒童發展專科醫生(Developmental Pediatrician)
 ──檢測孩童生理狀況
 ★兒科精神科醫生(Child Psychiatrist)
 ──檢測孩童精神狀況,提供藥物與否視情況而定。
 ★臨床心理治療師(Clinical Psychologist)
 ──以臨床心理學進行心理測驗,評定孩子智商及程度
 ──診斷后,建議和轉介給適合的治療師。
 ──與兒科精神科醫生與兒童發展專科醫生有密切的合作
 ★職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 
 ──精細動作訓練(Fine Motor Training)
 ──注意力訓練(Attention Training)
 ──行為管理:協助家長指導孩子掌握每日訓練技巧
 ★語言治療師(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ist)
 ──孩子的語言訓練
 ★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
  ──協助孩子行動更自然。
認知行為療法協助表達
 心理醫生在治療特殊孩子或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時,並非只是用言語與個案溝通,而是用各種方法,包括圖片、活動等,協助孩子表達自己。
 舉例,一些孩子屬于說話和語言遲緩(Speak and Language Delay),治療師可能就要透過圖片或遊戲,使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讓孩童清楚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並且懂得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出來。
 國大醫院的心理治療強調團隊合作,不定時成立小組,探討哪些孩童需要加入何種治療,就把有關醫療人員召入組內,一起研究治療方案。
特殊行為未必是特殊兒
 “我以前是自閉兒,現在不是了。”王以嵐並不完全相信這種說法,因為有特殊行為未必是特殊兒。
 由于至今未有數據證明自閉兒可以回復正常,因此不能否定這個可能,但她特別強調一點:內向不等于自閉!
 “內向的人因為害羞,所以不太說話,但只要找到適合的活動,就會不一樣了;自閉兒難溝通,社交困難和具有重復行為,因此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缺乏或爆滿 華小特教班需求大(第4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華小缺少特殊教育班(下稱特教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哪一間華小有開特教班,人數就會迅速飆升或爆滿,反映華小在這方面的不足。
華小缺特殊教育班,聽聽教育界人士和家長怎麼說……
特殊孩子家長找不到設有特教班的華小,唯有把孩子送入國小特教班的情況,早在廿多年前,就發生在白春梅校長身上。
1999年之前,白校長是雪蘭莪州巴生中華小學下午班副校長,當醫生鑑定她的其中一個孩子患有自閉症,需要進入特教班時,她申請調職良木園國小(S.K.Taman Klang Jaya)當特教班老師。
她在良木園國小擔任特教班七年的音樂老師,一邊教導其他特殊小孩,一邊陪著自己的孩子。
國小以國語為教學語言,華裔小孩是否難以適應?這一點,白校長並不擔心。事實證明她是對的,她的孩子進入國小后,已能操得一口流利國語。
“小孩會適應不同語言環境,尤其是特殊兒,他們能在一起談天,不分種族或語言。”白校長微笑表示,小孩會用自己的方式互動。
當孩子升上中學,白校長也離開良木園國小,輾轉當了巴生中華小學一個月的副校長、巴生縣華小督學,2009年在雪州白沙羅中華小學(白沙羅華小原校)重開時,擔任校長一職,目前她是雪州雙溪威華小校長。
華小辦特教班不易
同年三月,學校開放來年新生登記活動時,有些家長向白校長反映孩子需要特殊教育,但卻找不到可入讀的華小。
白校長自己也有特殊小孩,能夠體會家長的心情,興起在白小開辦特教班的念頭。
2010年需要進入特教班的白小學生共有六人,另外白校長知悉約有十多名特殊小孩也正等待入學,于是她向教育部申辦特教班。
“在各方面的協助,包括當時的督學李侑益,以及雪州前督學劉亞倫的協調下,教育部在同年10月批準學校開辦特教班。”白校長這么表示。
華小辦特教班的問題,除了需要足夠的教室,另一個關鍵就是需要特教老師。白小當時分別有一位華裔和一位巫裔特教老師,但只有后者擁有特教班執教經驗。
另外,還有兩位臨教,但沒有特教經驗,需要經過培訓才可以投入教學工作。
政府重視特教班
白校長不想把特教班變成托兒所,同時政府撥款未到,于是她與特殊小孩家長配合,成立一個類似家教協會的小組,安排老師接受培訓和選購特教教材。
教育部特別教育處安排專家與家長、老師會面,讓前者教導后者如何使用教材,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家長梁全達是該小組主席,參與白校長籌辦特教班的工作,從2010年3月開設特教班至今,付出不少心血和時間。
“2010年,白小有四個學生融入正課,2011年有一個,讓特殊小孩能與普通小孩溝通。”梁全達對于努力達到的成果感到欣慰。
他表示,政府推出的教育大藍圖報告書指出,希望2025年時,75%的特教班學生能夠融入普通班,顯見政府非常重視特教班。
“差不多每所學校都有特殊孩子,教育大藍圖也鼓勵學校開辦特教班,撥款也不比普通班少。”因此,白春梅校長認為華小應該開辦特教班。
雖然師資和教室不足或會成為華小開辦特教班的挑戰,但越來越多特殊小孩需要接受特教,華教工作者應好好考慮這些需求。
每間學校都有特殊兒
給特殊兒一個適當學習的空間,錯過了,影響特殊兒一輩子!
雪州沙登一校校長黃穩全有一名學習緩慢(Slow Learning)的特殊兒,非常明白特殊教育的重要。
“曾經有一位馬大教授召集校長談到特殊兒,因為很多學校並不明白這個需要。這位教授指出,每間學校都會有2~5%的特殊兒。”黃校長表示,這些都是事實,只是看特殊兒的情況嚴重與否。
如果老師不瞭解班上的特殊兒,學生上課不專心或學業成績落后,就會把他們當成是壞孩子,這並不恰當。
“老師和父母不明白特殊小孩的需要,只用藤鞭鞭打,那孩子就會累積怨氣,做出反常行為。”黃校長認為此舉並非良策,理解特殊兒的需要最重要。
沙登一校目前沒有特教班,但黃校長希望未來當地增加新學校后,學生人數能從現有的2500人降至1500~1800人之間,騰出一些教室后,就能申請開設特教班。
家長決定孩子未來
如果當年放棄讓特殊孩子在學校學習,現在可能后悔!
十多年前,何廣福把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孩子送入沙登一校時,引起當時的校方和家教協會關注,希望把孩子帶回去。
當時,家協主席也親自出面游說,認為何廣福的孩子不適合留在學校,但后者堅持自己的孩子擁有學習能力,只是面對社交困難,不容易與他人溝通。
于是,孩子上一年級時,他幾乎成了陪讀爸爸,三天兩頭留在學校,觀察孩子的行為,也和孩子的同學做朋友,希望他們明白情況后,能夠學習互相溝通。
“村里(指沙登的新村)很多人因為學校不收特殊兒,就把孩子帶回家。一些家長受教育不多,就這樣帶孩子回家,讓孩子無所事事。”
家長應多了解特殊教育
何廣福選擇不讓孩子離校,現在他的孩子才能唸完中小學,並且學習烹飪,即將在一家酒店廚房實習。由于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而且能夠自理,因此,他才堅持讓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上課;他是自雇人士,時間上安排得宜,就可以陪著孩子,一般上班族或無法依樣畫葫蘆。
他坦言,如果孩子缺乏學習能力,還是會讓孩子進入特教班,但他的孩子經過統合訓練和其他訓練后,二三年級已可以安靜聽課,因此,當時並沒有考慮特教班。
換句話說,家長對于特殊孩子的理解程度,將決定孩子的未來,對特殊教育越多認知,就懂得安排他們接受何種教育。
特教班有待增加
孩子的教育,等于他們的未來,特殊小孩也是如此。
郭素琴誕下唐寶寶(唐氏兒的另一個友善稱呼)后,一見到醫生就問:“孩子以后讀哪裡?”
醫生告訴她:“你不要著急教育,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
特殊兒的醫藥和教育,難以衡量誰輕誰重,醫藥使特殊兒順利成長,教育讓特殊兒的人生路走得更有信心。郭素琴是一名講師,這四年來,從照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到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教育單位,因為孩子而成了全職媽媽。
由于孩子是唐寶寶,她在孩子五歲時,就送孩子到著名的唐氏兒照護和教育單位Kiwanis,讓孩子在裡面學習。
孩子的說話能力不錯,Kiwanis因此建議她讓孩子上幼兒班,學習和一般小孩相處。
此時,她才發現一些幼兒園對特殊小孩缺乏認知,甚至有負責人問她:“唐氏兒(症)會不會傳染的”,讓她哭笑不得。
最終她找到一間強調融合(Inclusive)教育的幼兒園,讓普通小孩和特殊小孩共處,10名小孩當中,七人是普通小孩,三人是特殊小孩。
兩年后,郭素琴的孩子將上小學,但她詢問了數間華小,不是沒有開辦特教班,就是特教班爆滿。
現在,他把國小特教班列為選擇之一,已在吉隆坡和雪州覓得兩所較為滿意的國小,但華小特教班依然是首選。
“我們周遭需要很多特殊班。”郭素琴對此感受良深。
特殊小孩的父母,也是要為生活打拼,住家或工作地點距離孩子學校太遠,造成極大不便。
放下面子獲益良多
進入特殊教育班,需要OKU(Orang Kurang Upaya)卡作為證明!
然而,某些特殊孩子家長礙于面子問題,不想讓別人知道家有特殊兒,不願為孩子申請OKU卡。
黃穩全校長指出,經醫生確診為特殊兒后,醫生會發出一封證明信,憑此可到福利部申請OKU卡,然后再到縣教育局申請要入讀的學校。
其實,OKU卡不只是特殊兒入讀特殊學校或特教班的證明,它也協助特殊兒得到許多福利。
“有些人不願拿這張卡,不想因此標簽(Label)孩子為特殊小孩。”但是,郭素琴認為,OKU卡可以減輕家長不少經濟負擔,例如可在政府醫院免費看診和住院,企業化醫院(半政府醫院)免費看診,甚至在某些政府指定的特殊教中心上課的特殊兒,可申請150令吉津貼。



希望在華小 特教班越多越好(第5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多一間華小開設特別教育班,就給特殊兒多一個受教育機會!  現有華小的特殊班,例如吉隆坡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學生已爆滿,許多特殊兒家長帶著希望而來,失望離開。 
 「華小應多開設特殊教育班!」華小校長和教育界人士聽到呼聲了嗎?
教育部于2006年詢問沙叻秀華小是否願意開特教班,該校的答案是:“我願意。”
 當時,林泰伸校長才接掌沙叻秀華小,接下這個任務,他和同事從安排課室、尋找適合的教學工具、師資等,付出許多心血,準備迎接落入凡間的小天使們,在特教班上課。
 一晃眼,7年過去了,林校長回首這些年的努力,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和看見特殊兒的需求,他呼吁其它華小應該開辦特教班! 
 “沙叻秀華小特教班學額已經爆滿,但還是有很多無助的特殊兒父母找我們。”他感慨地說。
不要把特殊兒留在家
 由于大部分華小都沒有開辦特教班,許多特殊學生都被拒于門外,家長四處尋找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心力交瘁。
 一些家長找到沙叻秀華小特教班,當學校還有位子讓特殊兒唸書,有父母感動得流著淚說:“總算有間學校肯收我的孩子了。”
 林校長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聽著家長訴說他們的遭遇,他也差不多要隨著掉眼淚了。
 雖然,他再三強調該校特教班已經滿額,現階段已不可能再收新生,但他還是呼吁家長:不要把特殊兒留在家裡,因為這會奪走他們接受教育的黃金時間!
 “政府在小學開設特教班,就是想要讓學習環境來影響特殊兒。”他深信政府的用意就是不要孩子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機,利用這段時間協助孩子成長。
教育結合活動和治療
 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也時常互相學習,特殊兒和普通小孩也需要這樣,在學校周會、運動會、節慶活動、教師節、兒童節、義賣會時,就會聚在一起。
 特教班強調生活教育,從學習自理開始,學會穿鞋、換衣、如廁、寫地址、家中電話號碼等,建立特殊兒的基本生活能力。
 此外,特殊班老師也會帶他們出遊,例如逛逛吉隆坡天后宮、動物園,甚至騎馬,這些活動不只增廣見聞,一些還具有治療功能。
 “騎馬是一種治療,可以訓練孩子的平衡感,把孩子放進水中也是一種治療,因為一些小孩怕水,這樣可以加強他們的信心。”林校長這么表示。
 沙叻秀華小特殊教育班,把活動、治療和教育結合起來,相信對特殊兒的身心成長有一定的助益。
特教班面對3問題
 吉隆坡兩間設有特教班的華小──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皆面對名額爆滿、華裔老師難求,以及硬體設備有待加強的問題。
 沙叻秀華小現有52名特殊學生在7個班上課,已經無法容納新生;三育華小特殊班有47名學生在5個班級上課,原本只能容納35人,平均每班7人,現在被迫增至每班10人或11人。
 至于師資方面,沙叻秀華小于2006年開班時,僅有副校長是華裔,基于特殊兒都是華人子弟,林泰伸校長一直希望能有更多華裔老師加人,如今已有所改善,華裔老師增至5人,另有7位巫裔老師。
 三育華小于2011年開始特教班,目前有8位老師,其中兩人是華裔,可見華小特教班嚴缺華裔老師。
 “對于巫裔老師,我們並沒有意見,但學生多是華人,因此希望能夠混合一些華人老師。”林校長提出自己的看法。
 雖然三育華小的巫裔老師較多,但黃緧帷校長表示,他們也嘗試學習一些簡單的華語與小孩溝通,最重要的他們具有愛心,盡心盡力教導特殊兒。
 目前,該校正在進行擴建計劃,包括增建9間特教課室,以便容納更多特殊學生。
 即是說,該校將需要更多特教老師,因此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特教領域,一起協助特殊兒。
 當一名特殊老師挑戰或會比一般老師更多,但滿足感卻不少,而且教育部給予特殊老師多一些津貼,鼓勵和感謝特殊老師的付出。 
成功融入普通班
 小孩上特殊教育班,如果學術表現不錯,可以到普通班上課,並且參與小六檢定考試(UPSR),以及升上中學。
 三育華小特教班開辦兩年多來,已有兩名特殊學生參與UPSR考試,其中一人還獲得全科B,表現不俗。
 黃緧帷校長指出,該名學生屬于自我防衛意識較強的孩子,不輕易讓老師或同學接近他,但學業成績表現不錯。
 在沙叻秀華小方面,該校自2006年開班至今,已有20人升上中學。
 該校同樣採用融合(Inclusive)方式,只要學生的學業表現符合普通班標準,就可回到相關年級上課。
 “這兩年共有4位學生融入普通班,四五六年級各有一人,另一人則在去年的UPSR考試中考獲2科A。”
特教班分3種
 沙叻秀華小特教班分為三種,以學生自理和學習能力為準,分類如下: 
●第一等(高班):
 學習障礙(Slow Learner)
 目前有兩班,每班5人,程度相當于普通班二三年級或以上;如果校方認為學生已能轉入普通班,將根據學習程度而定,而非以年齡決定。
 ●第二等(中班):
 性格行為糾正(Character Behavior)
 目前也有兩班,各有8人和7人,程度相當于幼兒園至一二年級;已有自理能力,校方將視情況將學生調至高班。
●第三等(低班):
 以生活教育為基礎,學習自理能力。
 共有三班,每班8人,大多缺乏自理能力,即如無法自己如廁或換衣。其中一班是智力較低的學生。
互相交流展才華
 華小特殊班學生唱歌交流,唱出生命動聽樂章!
 特殊學生唱歌,記歌詞,踏節拍,也許都比別人艱難一些,但只要能夠唱給眾人聽,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沙叻秀華小溫月英副校長指出,該校過去兩年都在校內舉辦“特殊教育歌唱比賽”,今年邀請三育華小特教班的學生參與,兩間學校共有18人同台唱歌。
 “天地萬物都有存在這世上的意義/沒有一個人有放棄的權利/我會牽著你的手/但是路要自己走……”今年的歌唱比賽,來自三育華小的張舜翔憑著歌曲《路要自己走》拿下冠軍。
 對特殊小孩而言,這首歌的歌詞仿佛就像代言歌曲,訴說著特殊小孩、家長和師長們的心聲。
 不管誰得了獎,特殊生學勇于參與比賽,站到台上展現自己的另一面,就已贏得了眾人的掌聲。
 溫副校長表示,希望歌唱賽繼續成為校際活動,讓小學特教班學生一起參與,在這個平台上展現自己。
伍佩娟:從不適應到有期許
 2008年,伍佩娟到沙叻秀華小當特教班老師,當時她並不適應這份工作,因為她未想要投身特殊教育。
 之前,她是幼兒園老師,向教育局申請成為小學老師,卻沒想到派去特教班。
 當時,她才新婚,身旁的人“告誡”她:接觸這類小孩,可能就會生這類小孩;這種把無知和迷信當真的說法,或多或少影響了伍佩娟的想法。
 伍佩娟執教數個月后,對于特殊小孩的看法完全改觀,“我所經驗的,和別人講得不同。”
 在她看來,特殊小孩比一般小孩親切、友善和單純,她非常願意幫助這些小孩,看著他們學會自理、越來越會說話,看見每個孩子都進步,讓她覺得做這件事非常有意義。
 “這樣我就不用擔心他們上了中學不會照顧自己。”伍老師言語間對于特殊小孩的關愛,令人覺得小孩們有這樣的老師很幸福。 
家長:特殊兒重見希望
 家長在特教班看到孩子快樂成長,心裡滿懷安慰!
 在沙叻秀華小,陳太太和吳太太一起接受訪問,前者的孩子9歲,在特教班第三年,后者的孩子12歲,已在特教班6年。
 陳太太的孩子是過動兒,早在4歲時在中央醫院確診為特殊小孩,但陳太太和丈夫希望有一天回復正常,小孩直至6歲時才說話,卻還不能自理,才接受他小孩是特殊兒。
 吳太太的孩子是自閉兒,也有過動傾向,初期是幼兒園告知或有可能是特殊兒,她自己也發現孩子的情況有異。
 吉隆坡同善醫院確診她的孩子特殊兒后,她就尋訪醫生尋求治療,然后在親人介紹下,選擇進入沙叻秀華小特教班。 
 陳太太和吳太太不約而同的認為,孩子在特教班的生活開心、無壓力,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有幫助,希望更多的華小能夠開設特教班!


重視特殊兒 教育先行成績次要(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特殊兒也不例外!  全球重視特殊教育的程度日增,我國也早在02世紀08年代末,為腦部和神經系統有缺陷的小孩,開設特殊教育班,重視特殊小孩的教育需求。
 然而,我國體制內的學校,尤其是華小,是否只強調學術成績,把特殊教育拋在九霄雲外呢?
有一名高智商的9歲超常兒童,無法閱讀文字,是患上閱讀障疑的特殊小孩。
 他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新加坡華人,他因為閱讀障礙,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成了“文盲”,造成情緒非常急躁。 
 目前身在中國北京的特別教育工作者曾鳳敏,在研究所進行閱讀障礙研究時,接觸這個個案,他通過遊戲治療、互動,以及用第三者敘述方式,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點滴,逐漸進入了該名小孩的心房。
 不久,這名小孩願意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曾鳳敏再鼓勵他用幻燈片呈現作文,甚至配上和文章相關的圖片和音頻,建立孩子對閱讀和書寫的信心。
 在突破閱讀障礙的學習路上,這名小孩依然會面對一些問題,但是他的內心已不再懼怕,而是滿懷信心迎向挑戰。 
 數年后,他報考大學時,由于數理科表現出色,並且向往成為飛行員,于是申請報讀美國大學相關科系。
 雖然,大學錄取了他,但由于閱讀障礙未注意到“特殊小孩不能申請”的條文,最后只得將實情告知校方。
 美國大學調查后,竟然破例錄取了他,如今20歲的他在唸著自己的專業課程,特殊小孩的夢想就要成真了。
劃分七大特殊病症
 曾鳳敏提及的閱讀障礙(Dyslexia)小孩,也是我國特殊教育班內,僅次于自閉症的病症之一。
 我國教育部在小學設立特教班,讓七大類別特殊病症的小孩就讀,自閉症屬于廣泛性發育障礙,閱讀困難則在特殊學習障礙類別內。
 其它5種特殊病症類別,包括發音和智商問題、染色體異常、其他發育障礙、行為問題和多重障礙。(詳情請看列表)
 教育部特殊教育組主任黃木成指出,我國在1988年劃分七大特殊病症,並且在小學開設特教班,屬于教育部的綜合型方案(Intergrated Program)。
 特殊教育的定義包括失聰和失明人士教育,我國獨立前,早在1945年,在柔佛已有第一間官方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 
 至于民間以失聰和失明人士為主,自發開辦的特殊教育,1926年已在馬六申醫院出現,當時是由一群社會義工組成,讓特殊人士受教育。  
華小特教班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有28間特殊教育學校,其中雪州和吉隆坡各有兩間。
 截至今年1月31日為止,全國共有62間華小設有特教班,西馬佔55間,東馬共有7間,皆在砂拉越。
 “其中,柔佛有33間華小開設特教班,雪州有兩間,分別是白沙羅中華小學和巴生樹人小學,吉隆坡的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也設有特殊班。”黃木成這么表示。
 但是,比較國小附設的特教班數量,華小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全國共有1313間國小開設特教班,較華小多1251間,相差近22倍。
 在國民中學方面,也有686間學校設有特教班,銜接小學特殊教育,讓特殊兒可以繼續在中學求學。
 從以上數據來看,我國一直沒有放棄特殊兒的教育,至少國小特教班已達到基本要求,但華小特教班卻未達百間,造成華小的特殊教育嚴重不足,華小校長和董家教三方應重視這方面的問題。
7大類特殊小孩
 以下患七大類特殊病症的小孩,皆可在國小或華小的特殊教育班內上課。
★第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自閉症/阿斯伯格症/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
  以上三種也合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第二種:特殊學習障礙
 (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
 ●閱讀障礙/誦讀困難(Dyslexia):
 b看成p,嚴重者看第5行看成第2行。
 ●計算障礙(Dyscalculia):
 不會算比較大的數目。
 ●運用障礙(Dyspraxia):
 頭腦和手無法協調,想寫卻寫不出來。
  ●書寫障礙(Dysgraphia):
 對于似圖樣的東西有認知困難,例如難以辨識漢字。
★第三種:發音和智商問題
 ●發音不準,頭腦和嘴巴不能協調。
 ●學習遲緩/低智商(Slow Learner)
 一般人的智商介于95至105,這類特殊兒的智商低于70,不明白別人說什么。
★第四種:染色體異常
 (Chromosome Disorder)
 ●唐氏兒:細胞中少過或多過23個染色體。
 2至3巴仙的智商屬于正常或高智商,一般唐氏兒智商低過95。
 
★第五種:其他發育障礙
 (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
 ●努南氏症(Noonan Sydrome)
 主要是心臟缺損、身材短小及罕見的臉部特征,屬于多發性先天異常症候群。
★第六種:行為問題
(Behavior Problem)
 ●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
 不能專注一件事太久。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一直要跑動不能停。
★第七種:
多重障礙(Multiple Disability)
 全部綜合,身患一種嚴重特殊症,但也有混合其他特殊病症。
成績分開算 減校方心理負擔
 許多華小強調學術成績,希望學生為校爭光,如果特殊學生的成績與普通班學生有極大的落差,將會影響學校整體的考試成績,成為華小不開特教班的重要原因。
 “如果校長非常重視學術成績,就不會開特教班。”黃木成瞭解這個事實,因此也向教育部總監反映。
 他指出,教育局總監已指示考試局,從今年開始分開計算普通班和特殊班的成績,至于如何計算則有待考試局決定。
 因此,開辦特教班的小學,就有兩種考試成績,第一種是普通班和特教班成績分開計算,第二種是合算的成績。
 “現在成績分開來算,將會減少校長的心理負擔。”黃木成說。
符合3條件獲準開班
 一間小學開辦特教班,校長和董家教皆可提議,然后向教育部申請,只要擁有足夠課室充作特教班、硬體設備和師資,一年后獲準即可開班。 
 黃木成指出,如果缺乏上述條件,又希望開辦特教班,可提前兩年向教育部申請。
 雖然,之前已有一些華小獲得教育部撥款,負責硬體方面的費用,但並不表示每間學校都能獲得協助,如果教育部預算不足,學校還是需要負擔這筆費用。
 黃木成認為,校方可與教育部討論,以何種形式解決經濟負擔、硬體資源和師資問題。
另類教育協助特殊兒
 特殊小孩學習路上波折重重,另類教育也開始成為某些特殊小孩家長的選擇之一。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強調按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針對意識成長階段教學,這與正統體制學校強調以年齡制定小孩的學習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有人視華德福為適合特殊兒的其中一個教育系統。
 該教育認為,讓小孩在適合的環境學習尤其重要,因為寧靜和有規律的環境下,小孩或特殊小孩能安心地學習。
 而且,這個教育系統大量使用藝術和音樂,也會在適當情況下學習數學。
 此外,對于特殊兒,也有人提出電子產品教學,即以播放影片方式吸引特特殊兒的注意力。
 由于特殊兒的專注力不足,電子教學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爭取特殊兒的注意力,讓他們吸收教學內容。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捐贈幹細胞

血癌男求延命 威廉需要你!(第1篇)

20 Mar 2013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病魔,有時叫人防不勝防。一位有理想、開朗、朝氣勃勃的年輕小伙子,怎麼一下說病就病?而且還是急性的嚴重疾病?  近來,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極為熱門的網頁:“Support William”(支持威廉)。
 一按進網頁,首頁便出現一位身穿青色 T恤的年輕男孩,濃眉大眼,臉上掛著略帶靦腆的笑容、身材健碩,曬得一身健康古銅色皮膚。照片是在艷陽下拍的,男孩的活力也似乎攤在陽光下,源源溢出,烏黑粗壯的頭髮在陽光下發亮。
 然而,照片旁的英文字卻是:威廉需要你!
 背后,是一宗罕見的白血病的故事……
威廉,中文名謝詠彪,24歲,于新加坡出生與成長,是陽光型男孩,在求學時期還是英式橄欖球校隊成員。
 服完兵役后,詠彪到美國升學,去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會計榮譽學士學位,今年繼續修讀商業稅務碩士學位。
 全球有名的會計公司KPMG也接受他,于今年秋季開始擔任稅務助理一職。
 一切都很理想。
 然而,就在短短的一周,一切都變了樣。
 謝詠彪的哥哥謝詠新(Vince)通過面子書接受本報越洋訪問時,追述事情的經過:
肚子上出現瘀青…
 今年一月十日,詠彪發現肚子上有不明的瘀青,第二天他去找醫生看診,醫生診斷那只是普通瘀青。
 既然無大礙,數天后,詠彪也就回到洛杉機南加州大學繼續他的研究生生涯。
 但是,他卻發現身上出現更多不明青瘀,于是只好再次去門診,這次他去其大學的學生保健中心,醫生替他做了一些測試,讓他回家。
 當天威廉與室友出外晚餐,回程中,他接到了那通改變他生命的電話……。
 醫生來電指出,他們懷疑事態嚴重,要他馬上到加利福尼亞醫院醫藥中心報到。經過兩天的測試,院方診斷詠彪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為ALL),將他轉入附屬大學的Keck醫學院做化療。
 令家人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詠彪診斷出血癌的同時,謝父處于淋巴瘤晚期,詠彪化療期間,父親與世長辭了……
須進行骨髓移植…
 醫生診斷,詠彪患上的是罕見的染色體易位血癌,這類癌症治療難度高,因此有必要進行骨髓移植 (Bone Marrow Transplant,簡稱BMT) ,以便脫離血癌陰影。
 一般上,要從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找到適合的骨髓以進行移植,幾率很低。 
 從兄弟姐妹間找到適合的骨髓幾率為四分之一,遠比陌生人高,唯,可惜的是,詠彪兩位哥哥的骨髓都不適合他,現今他唯有向外尋求適合的骨髓。 
 世界各地的骨髓庫都互有聯繫,每多一個人前往登記捐贈骨髓,就讓全球等著適合骨髓移植的病人多一個治療的機會。
 你愿意協助這位年輕小伙子嗎?請大家積極支持及響應以登記成為骨髓捐獻者,讓他早日找到適合的骨髓,讓年輕的生命得以延續、綻放。
呼籲亞裔捐獻骨髓
 由于謝詠彪是華人,所以擁有比較大的機會從華人或亞裔中找到適合的配對。
 前陣子謝詠彪家人越洋通過香港媒體尋求當地人協助,親友們也在互聯網上發起“支持威廉”活動(Support William,網址為 http://www.supportwilliam.com/),呼籲大家積極註冊捐贈骨髓,以期增加威廉及像他一樣等待骨髓移植者,尋找到合適骨髓的 幾率。
 “沒有血緣關係者的骨髓吻合幾率是兩萬分之一,所以我們啟動網上呼籲,協助提升亞洲人的醒覺,以便前往登記作為骨髓捐獻者。目前已登記骨髓捐獻的亞洲人仍然很低。”哥哥謝詠新說。
 他說,因為如此,亞洲人尋找捐獻者的幾率要比西方人為低。
 “我們希望許多人會前往登記,不只是增加威廉(詠彪)的機會,同時也增加所有骨髓病人的機會。”他說。
邊化療邊等合適骨髓
 目前,詠彪一面做化療對治癌細胞,一面尋求合適的骨髓,以便化療療程告一段落后進行骨髓移植。
 詠彪第一回合化療住院21天,出院后一周出現極為嚴重的副作用而入院治療。
 謝詠新透露,詠彪的癌症正在緩解,但他必須進行一系列化療以確保癌症不會再發作。
 若沒進行后續治療,他這類的白血病將很快再度發作。
 “目前他的精神很好,但是再次出現副作用,將可能再度將他扳倒。”
直擊骨髓捐贈者資料庫
 為了了解國內骨髓捐獻的情形,筆者直擊位于吉隆坡中央醫院隔壁的醫學研究所。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Malaysian Marrow Donor Registry ,簡稱MMDR),就位于該研究所內。
 坦白說,若沒熟人指點,對初次上門者來說,MMDR不容易找。
 從谷歌地圖上看,醫學研究所與吉隆坡中央醫院相毗鄰,似乎與醫院內部小路相通,事實上卻不,筆者進入醫院範圍,不得其路而入,后來才知道,醫學研究所有本身的出入口。
 醫學研究所有兩個出入口,大門位于彭亨路(Jalan Pahang),后門位于拉惹慕達阿都阿茲路(Jalan Raja Muda Abdul Aziz),后門主要是作為出口,雖然有些車子“偷雞”從后門進,但該道路相當窄,保安人員建議駕車的訪客從大門進入。
 若是駕車,從敦拉薩交通圈轉進彭亨路,左邊第一個入口為中央醫院入口,第二個入口才是醫學研究所大門口,它隔著彭亨路與四季酒店(Grand Seasons Hotel) 兩相對,門口有黑色的Institut Penyelidikan Perubatan以及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字眼,。
 訪客可向保安員說明要登記捐獻骨髓(mendaftar untuk derma sumsum),車子轉右走到盡頭再轉左,到停車場處,左邊那幢淺黃色四層的建築,便是醫學研究所的主要大樓。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位于大樓的第四樓(馬來文說法為第三樓Tingkat 3,電梯按3),出電梯轉右,便到目的地──Pusat Pendaftaran Penderma Sumsum Malaysia。
 不過,工作人員最后帶筆者到后面那幢樓採集血樣。
登記程序簡單
 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是極為簡單的事,可說是舉手之勞,其條件很簡單,就是年齡處于18至50歲,身體健康,沒有患上傳染病及慢性病。
 工作人員會先初步了解有意捐贈者健康狀態,如是否有慢性病及長期吃藥等。
 其后,對方會給予捐獻骨髓宣傳小冊子及以圖文講解骨髓捐獻事宜及解答疑惑,並讓有意登記者填同意書,同意將個人資料存入資料庫,同意書除了索取個人資料,也有健康問卷。個人資料將獲保密。
 一旦完成手續,工作人員便為登記者抽取10毫升的血液,以鑑定個人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簡稱HLA)排列方式。
 整個過程很簡單快速,約15分鐘便結束,登記捐贈者獲得一張會員卡。
 若是日后發現登記捐贈者的幹細胞與某一征求者相符,工作人員會要求對方回到資料庫去,抽取新的血液樣本以便再確定HLA,一旦再次確定兩人的白血球相符,而對方又同意的話,就會由血液科醫生進行講解及檢查健康狀況,完成后,便可正式從對方血管中提取幹細胞。
 捐贈者或許要住院一至兩天,費用全免。
易名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資(MMDR)已易名為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Malaysian Stem Cel Registry ( MSCR ) 。
 雖然在醫學研究所,我們仍看到門邊貼著的部門名稱仍沿用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資(MDDR)這個舊名字,但是,當局所派發的小冊子,都一概放 上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捐贈骨髓(Penderma Sumsum)字眼,也都由“捐獻幹細胞”(Penderma Sel Stem)取而代之。
 工作人員的名片,也已印上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字眼。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資料如下,欲登記者可事先致電預約:
 Malaysian Stem Cel Registry ( MSCR ) /
 Malaysian Marrow Donor Registry (MMD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IMR)
 Jalan Pahang, 50588
 Kuala Lumpur, Malaysia.
 電話:603-2616 2581
 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30分到下午4時。
 網站:www.imr.gov.my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今,各種血液紊亂問題日愈嚴重,小孩也免不了這個問題,其中,白血病(Leukemia),就是一個小孩群體中常見的問題。  患者體內出現白血球過多現象,進而造成白血球與紅血球失去平衡。
 白血病及其他嚴重血病,其中一種解決方案便是移植幹細胞……
白血病,俗稱血癌,在多部悲情苦情電影或電視劇裡,都截上一角。
 白血病的案例多不勝數,特別是兒童,更是成為白血病殺手最主要受害者。
 每一天,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在上演真實版白血病悲情故事,讓許多家庭為之黯然。
 今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扮演年畫娃娃的童星鄧鳴賀就被診斷患上白血病。
進行5個化療療程…
 年除夕的春晚,鳴賀發著燒依然帶病上場,完成精彩的表演。
 但是,在大年初三,他就被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和支氣管炎,而入兒童醫院治療。
 院方決定讓他進行5個化療療程,分半年至八個月進行。
 過完春節后,2月26日至3月4日,鄧鳴賀完成第一階段的療程。
 家人不讓他知道病情,只騙他說他得了感冒,必須徹底治好才能出院。
 大把大把掉頭髮是化療的副作用,為免鳴賀看到自己大量掉頭髮而傷心,院方特地給他剃掉標志性的“紅孩子頭”,家人還哄騙他說是“學校不讓留標新立異的髮型”。
 就在鄧鳴賀完成第一期化療的新聞見報當天,在中國的另一個角落,一位備受當地報章關注的13歲白血病女孩吳凡,則永遠離開了愛她的家人,以及來不及更多參與的花花世界。
與病魔對抗近3年…
 這位年紀輕輕的患者,原來是已經與病魔對抗近3年的“老患者”。
 11歲,兒童節那天,住在內蒙古赤峰市的吳凡突然暈倒,而被確診為白血病,就此展開化療。未料她在第一次療程就發生感染,此后半年持續高燒。
 化療效果欠理想,家人決定做骨髓移植手術,但龐大的醫藥費令一家人犯愁,其父母變賣家中一切,七十多歲,一起住的奶奶也到當地植物園附近跪地行乞。
 小女孩年紀雖輕,卻很懂事堅強,由于血管條件不良,札針很痛,每次護士為她抽血、輸液與打針,她都勇敢伸出手,主任醫生查房時,她也總會笑說她沒事。
 事實上,她的身體狀態一直不好,病情無法緩解,寒戰、高熱、咳嗽、間斷咯血、呼吸困難等等,更糟的是,由于嚴重喘憋,整個住院期間,她無法躺下,每天只能坐在床上睡覺。
 最終當她終于得到義款協助時,卻因為肺部感染加劇而逝世,並捐出她身上唯一不受藥物影響而還能捐出的器官──眼角膜。
找吻合幹細胞不易
就像器官移植一樣,幹細胞移植能救人一命。
幹細胞移植,涉及兩個活著的生命,可以讓相隔兩地、素未謀面的兩人,彼此間有了一個特別的連系。
例如,在中國,來自新疆、21歲的大學生阿依努爾便與來自四川、37歲的工人李勇結下特別的緣。
阿依努爾于2009年診斷出患上白血病,醫生說只有幹細胞移植能挽救她的生命。
而李勇的幹細胞剛好是最理想的配對。
李在2004年登記扇王為中國的骨髓捐贈者,他登記后不作他想,沒料到數年后自己的幹細胞有派上用場的機會。
“一位來自新疆的年輕哈薩克族女子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唯一能治療她的就是幹細胞移植,你愿意捐獻嗎?”這通來電,對李勇來說,除了說“是”以外,並沒有其他答案。
當然,對這位五歲女兒的父親以及一家生計主要源來說,他難免有一點點擔心捐獻會對健康有任何潛在風險。
釋疑后,他在北京一間醫院進行三個小時的捐獻。“我現在覺得很好,並且將在一周內回到工作崗位。對我來說,能夠救她,就像拉到積寶一樣。”
唯一令他不舒服的是為數眾多的記者爭著要採訪他。
另一廂,在天津,離家鄉數千里之遙,新疆女孩接受了救命的幹細胞移植手術,移植手術能如此快速進行,在她意料之外。
主治醫生也認為她幸運,能如此快速找到吻合的幹細胞。
事實上,許多患者久久等不到適合的幹細胞,而不幸去世了。
對捐贈者健康無礙
 中國人口龐大,當地的骨髓或幹細胞移植數據,更能充份顯現患者找到適合捐贈者的困難。
 截至2010年,向中國骨髓捐贈資料庫登記的人數約有112萬人,與此同時,約有100萬名中國患者需要骨髓或幹細胞移植,而其中,只有區區1461名患者通過該資料庫找到適合的捐贈者。
 換言之,患者與捐贈者的比例為1:1.12,然而真正找到匹配的案例不到0.15%,尋找匹配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骨髓捐贈資料庫希望到2014年時,可籌集到200萬名捐贈者,以期增加拯救人數。
 無血緣捐贈的吻合比率是萬分之一,所以,越多捐贈者,等待移植者才有越大機會獲救。
 骨髓或幹細胞捐贈對個人健康無礙,全球各地的資料庫越能找到更多不同種族與血統的捐贈者,對患者的幫助也越大。
幹細胞捐贈常見疑問…
◆誰是適合的捐贈者?
 捐贈者與病患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簡稱HLA)組織型是否吻合,是幹細胞移植成功的關鍵。
 紅血球有我們熟知的A、B、AB和O等血型。
 白血球也一樣有其組織血型,不過它與紅血球不一樣,主要只有三組,即A、B和DR。但是,這三組的每一組都包涵多種不同抗原,所以白血球抗原組織型可以多達千種,這也是患者難以尋找合適捐贈者的原因。
 所以,資料庫向登記捐贈者提取血液樣本后,必需在化驗室找出其白血球抗原組織方式,唯有其中六樣主要的成分與某一患者吻合,才適合捐贈。
◆何謂骨髓或幹細胞捐贈?
 造血幹細胞可以從骨髓或週邊血提取,以往我們多說骨髓捐贈,現今好些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已易名為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
 骨髓位于身體骨骼之內,包含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繁殖功能,它是母細胞,可用于製造各種血液,如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
 造血幹細胞可不斷分化成熟,隨時補充人體損耗的血液細胞。
 骨髓細胞不正常,會導致各種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病人會產生貧血、發燒、感染傳染病或流血不止。除了藥物及電療外,可以採用骨髓移植,以便重建正常造血機能。
◆何謂傳統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從捐髓者的骨骼(通常是盤骨),抽取健康的造血幹細胞,裝入骨髓袋內,再如輸血一樣,以點滴注射法,通過靜脈注入病人體內。
◆何謂幹細胞移植?
 除了傳統骨髓移植外,現今也採用較新穎的幹細胞移植技術。
 造血幹細胞可透過血液分離機,從捐髓者的周邊血抽取。不過,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含量很低,捐贈前數天前需要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才能將骨髓的造血幹細胞驅趕至周邊血,以方便收集。
 造血幹細胞是經由血液分離機取得,過程與一般捐血類似。
 白血球生長激素普遍應用于很多病患,以便提高白血球數目。
 整個捐贈過程需要三至四小時,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不過,如果提取的造血幹細胞數量不足,捐贈者或需進行第二次血液分離程序。
◆捐骨髓或幹細胞,會影響健康嗎?
 不會。捐贈過程只需抽取捐贈者全身1-3%的造血幹細胞,而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繁殖功能,可自行再造,健康人士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亦不會減弱捐贈者的免疫及造血能力,故基本上是沒有后遺症。
◆過程會痛嗎?
 如選擇捐贈骨髓,從麻醉狀態醒來后,被抽骨髓的部分會有一些痠痛感,但痠痛感會逐漸減輕、消失。大部分捐贈者的經驗是不需服用止痛藥。
 如果是周邊血捐贈,與捐贈成分血(如血小板)相類似,于手臂處插入針管時,捐贈者可能會有輕微痠痛感。
★資料整理自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網站


幹細胞療法有待成熟(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幹細胞療法功效有多大?  這個問題拋出去,答案南轅北轍,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這還是一個爭議性問題。
 現在不會發生的事,不等于未來不會發生。 
 但是,對這個療法過高的期待,不只對它不公平,也讓許多患者期望落空,痴痴等那永遠等不到的一天。 
 孰是孰非,我們還是有待時間證明一切…… 
幹細胞療法剛面市時,許多人對它寄予厚望。
 當它在醫療及輔助上越用越廣時,人們對它的期待與真正能達到的功效,似乎也混淆了。
 撇除對它不理解不關心的人不說,目前人們對它普遍上有兩種看法,前者言之鑿鑿說它功效卓越、似乎是人類明日救星,后者卻抱著懷疑觀望態度。 
療效有待時間證明
 目前已知,多種血液紊亂問題,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aemai)與地中海貧血,可採用幹細胞移植。
 然而,坊間不乏幹細胞驚人功效的說辭,幹細胞療法的功效,似乎包山包海──各種各樣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脊椎損傷、帕金森等等。
 另一廂,卻有醫生或專家撰文,嘗試解除人們對這種治療的迷思,以免病患對它有過高及不切實際的期盼。  
 國內著名癌症醫生Albert Lim說得好,他說,許多幹細胞療效,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從研究到真正能推出用在人身上,或許還要20年的時間。 
 另一名醫生則說,針對幹細胞療法能否達到其所承諾的卓越療效,並落實到實際的醫療上,是時間的問題。“這不是它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幾時發生。”
 他說,雖然造血幹細胞移植已落實好一段日子,但是,其他細胞治療還處于很早期的發展階段。
還處于研究階段…
 即使是領先的幹細胞研究專家,Peter Braude教授也認為,幹細胞治療必須在安全性及使用方式方面成熟,以便在未來能真正助益病人。
 換言之,目前還有許多基本的研究工作須進行。
 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也指出,除了造血幹細胞療法,目前的幹細胞治療還未真正成熟落實。 
 有醫生建議,針對幹細胞療法對各種疾病的功效,消費者可先到Quackwatch網站查詢。這個美國非營利組織致力于“對抗健康相關的爭議與迷思”。
移植費高病人卻步
 幹細胞治療在馬來西亞並不算新,但一直未廣為人知。 
 直至兩年前,這種治療方式才算是有了一個大跨越,數量激增。 
 國內的幹細胞治療主要涉及到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簡稱HSCs)能發展成各種血細胞,由于可塑性強,因此最早用于幹細胞治療上。 
 目前,國內共有11家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 
 雖然移植中心數量算相當多,然而幹細胞移植的費用高昂,對一般民眾來說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 
 衛生部長廖中萊去年指出,“在私人醫院,移植血干細胞(Allogeneic PBSCT)的費用介于20萬至25萬令吉之間,衛生部通過醫藥協助基金津貼,馬大醫院的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是每項移植4至6萬令吉。” 由此可 見,即使政府有提供津貼,幹細胞移植費仍然昂貴得令一般市民咋舌,讓許多負擔不起的病人卻步。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輔助品”形式的幹細胞產品,這些產品價格遠遠低于手術費用,其中不乏據說有口碑的產品,然而也有一些沒有註冊準證的產品。
鮮少碰到排斥問題
 “從2001年到2012年,共有2萬378名馬來西亞人登記成為干細胞捐贈者,迄今成功進行三宗非血緣干細胞移植。”馬來西亞癌症理事會(MAKNA)研究經理尤索夫莫哈末阿利斯(Yusof Mohamed Aris)受訪時說。
 2001年,馬來西亞癌症理事會與衛生部攜手成立馬來西亞干細胞捐贈者資料庫(簡稱MCSR,易名前名稱為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即MDDR)。
 過去11年間,我國只成功進行3宗非血緣干細胞移植案例,吻合幾率相等于6793:1,換言之,平均每6793名捐贈者,才有一名捐贈者的白血球抗原與其中一名患者的吻合。非血緣干細胞吻合幾率之低,由此可見一斑。
 針對細胞捐贈者資料庫的經費,他指出:“自2001年以來,國家癌症理事會花了超過100萬令吉于馬來西亞干細胞捐贈者資料庫,每年分配額是6萬令吉。”
 至于捐贈人數方面,11年才有2萬余名捐贈者,平均一年的捐贈人數約是2000人,只算是緩慢增長。
 他說:“公眾捐贈干細胞的反應有點緩慢,他們仍不覺知MCSR的重要及好處,其實那可拯救一個人的生命。”
 他說,眾多癌症中,血癌或白血病是可以採用干細胞移植法治療的癌症。
 他引用2008年國家癌症登記報告的數目指出,血癌是國內排名第七的癌症,並且也是兒童群體(零至14歲)中,最為普遍癌症。
預防失血死亡…
 10年前,幹細胞冷凍與保存技術才出現,其后才出現藥丸狀的口服型幹細胞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活細胞”治療。 幹細胞進入人體后如何操作,科學家還不是太清楚,但是,這個治療的好處卻容易觀察到。
 幹細胞治療的好處之一是能預防失血過多所造成的死亡,在器官移植手術中,這類死因相當普遍。
 器官移植經常面對患者體內排斥問題,而幹細胞則一般很少碰到這類問題,它們輕易在沒有抗拒排斥下進入患者的身體代謝中。患者身體會自然選擇那些能接受的幹細胞,拒絕不適合的,不像器官移植,一不接受就是整個器官不接受。
 人不可能移植頭腦,但幹細胞卻可以協助修復損壞的頭腦,或重新激活頭腦中損壞的細胞或組織。
MSCR與外國接軌
 一旦家中成員的血細胞排列與患者不吻合,患者就只能向幹細胞資料庫或臍帶血庫求助,以便從無血緣關係的捐獻者中尋找吻合的對象。
 有鑑于此,在2000年時,衛生部、醫藥研究所(IMR)及國家癌症理事會(MAKNA)攜手合作成立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Malaysian Marrow Donor Registry,簡稱MMDR)。
 之后,該機構易名為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The Malaysian Stem Cel Registry,簡稱MSCR)。
 MSCR是幹細胞捐獻者的電腦資料庫,與國際幹細胞捐獻者電腦資料庫有接軌,換言之,外國患者可以尋求本地捐獻者的幹細胞,本地人也可尋求外國捐獻者幹細胞。 
 血病患者找到適合捐贈者的幾率很低,在幾千或幾萬名捐贈者中才能找到一位吻合,如果白血球組織血型較為罕見,機會可能少于十萬分之一。因此,尋找過程耗費數月乃至數年,有許多人等不到捐贈者。
 目前,由于互聯網的方便,一些血液病患者都會通過網頁及社交網向公眾求助,希望更多人前往登記捐贈,以早日找到吻合自己及其他患者的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