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智能當道


3 Apr 2013

智能科技生活化 你準備好了嗎?(上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智能當道,你準備好凡事都和智能扯上關係了嗎?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皆是智能科技的初階產品,即將在各智能科技公司之間開打的智能市場,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汽車,以及智能家居,將把智能生活推至另一個高峰。
 當然,那還不是最終的智能科技運用,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斷推陳出新,智能科技就會不斷的突破!
有一天,智能科技運用成熟后,也許你的生活就有以下場景。
 踏出家門后,對著智能手表說一聲:“鎖門”,門就鎖上了。走到泊車場取車,汽車內置偵察系統,偵測到智能手表內發出無線射頻(RFID),自動解鎖。
 上車綁好安全帶后,對著汽車下指令:“啟動引擎,自動導航,目的地:KLCC”,開車后,你就通過手機或手表檢查電郵,撥打幾個電話。
 到了和老朋友相見的地點,就利用智能眼鏡拍下對方的樣子,把照片上傳至雲端儲存,然后設定轉存到手機內聯絡簿,成為老朋友手機號碼的相片顯示。
 想要和老朋友在商場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就啟動智能眼鏡搜索功能,直接在網頁上訂票,然后走到電影院,智能手表對著取票機器,認證身分后就入場。
 如果智能科技能夠結合聲控、藍牙、無線射頻、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二維碼等技術,生活結合各種智能科技產品,想要達到上述情況非異想天開。
 以智能手表來說,市場研究機構預測,穿載式智能產品將是下一個智能市場潮流!
智能手表也將登場
 最近,韓國三星(Samsung)不只是推出新一代智能手機引起關注,計劃研發結集電腦、手機和各種生活功能的智能手表,也讓三星繼續成為活題。
 三星智能手機市場對頭蘋果(Apple),早前也放出風聲,計劃推出iWatch,也想在智能手表市場分一杯羹,雖然並沒有正式宣佈,但卻吸引不少媒體和企業關注。
 智能手機成功普及,使得智能科技運用進入另一個層次,智能手表成為各大科技企業想要分享的另一個大蛋糕。
 在生活中,智能手表會有怎樣的便利?當你搭飛機時,智能手表具有身分認證功能,購物不需要掏腰包,對著商家的近距離無線通訊儀器掃描就可付款。
 智能科技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了,現在已不是考慮能不能使用,而是如何使用的問題,就如搜索網絡巨頭谷歌去年宣佈將推出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把上網、搜索、拍照、雲端存諸、無線通訊等結為一體,全部都在“一只眼睛”內解決。
 智能眼鏡搶先出閘,智能手表也將登場,從商業角度來看,智能市場另一場戰役即將來臨,但從消費人角度來看,卻另有期待,希望這些智能科技產品,能使生活更便利。
時機成熟后市看起
 智能手機的熒幕觸碰技術,早在十數年前已經應用在掌上電腦(Palm),以及商場、購物中心或旅旅景點的說明機器上,由于觸屏技術未成熟,以至無法普及運用。
 即是說,雖然科技商家早有智能科技概念,並且能夠制成較為基本的產品,但礙于技術不足,以致未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同。  舉例,三星在1999年就 已推出一款手表手機測試市場水溫,結果反應不佳,說明時機未到;10年后,三星于2009年再推一款超薄的手錶手機,還是激不起消費者購買欲而宣告停產。
 其實,微軟也想在智能手表佔有一席之地,2003年聯合一些國際知名手表品牌,研發智能手表,最終因為這個概念未能吸引市場,在2008年宣布放棄研發。
 然而,在過去5年間,智能科技市場因為智能手機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者對于智能科技認同度大大增加,加上以創新著稱的蘋果和谷歌,紛紛在智能科技產品“下重注”,智能科技產市場展現前所未有的生機。
監控血液預知疾病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如果能用智能手機即時掌握身體狀況,一定有不少人願意使用。
 瑞士科學家今年研發一種醫學移植產品,即在皮膚下置入一個只有14毫米(MM)的感應器,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監測人體健康。 
 這個微小的監測器適合心臟病和糖尿病患者使用,置入皮下組織的軟件稱為“智能修補程序”(Intelligent Patch),它能監測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如果人體的特殊蛋白質增多,即會傳送至智能手機,以讓醫生能以此檢測病患的情況。
 如此細小的植入體,沒有電池怎么充電呢?不必擔心,它可經無線感應充電,每次充電10毫瓦(Milliwatt,MW)即可。
應用範圍超乎想像
 你如何使用智能科技,關鍵在于你想怎么用它?如果只把科技當成生活娛樂或休閒用途,那可真是大錯特錯,因為智能科技產品可以發揮的功能,肯定超乎你所能想像。
 谷歌近日要求網民寫出想用谷歌眼鏡做什么,從中選出的8000人,可用4500令吉價格購買未面市的谷歌眼鏡,不少人發表了不錯的意見,讓我們去看這些人如何運用智能科技產品。
 一名叫著沙潤魯尼(Shannon Rooney)的網民,想讓年事已高,無法遠行的的日本裔老奶奶,透過谷歌眼鏡,看到她所記錄的日本活動、風景和聲音。
 至于大衛墨立亞迪(David Moriarty)則希望谷歌眼鏡使醫生和病人的互動交流更加密切。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身為動物園管理員,想一面餵食企鵝,一面以谷歌眼鏡拍攝,記錄下這些珍貴的鏡頭。
 消防員麥斯伍德(Max Wood)希望谷歌眼鏡能協助他的工作,讓消防員在建築物內能見度低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看到詳細的逃生路線圖,減少消防員的危險,此外,即時拍攝像可讓指揮官做出準備判斷。
智能家居不再是夢
 試想,有一天,廚房里煮著的水滾了,在沙發休息的人只要通過手機按一下程式,即刻切斷電源,確實非常方便。
 在谷歌的設想中,智能科技可取代許多生活中的細節,包括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甚至谷歌眼鏡控制家居家電使用。
 兩年前,谷歌已發佈Android@Home的技術概念,可以利用Android的應用軟件程式(Apps),讓手機和平板電腦變成搖控器,操縱家中的照明燈、洗碗機、落地燈、噴水器、冰箱等電器。
 目前,這項技術依然在研發之中,但谷歌一貫開放程式工具應用,廠商可以根據需求研發各種家居操控配件,例如耳機、遊戲控制器或健身器材等,因而引起不少企業和消費人關注。




曝露資料侵犯隱私 利弊兩相隨(下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智能科技利便生活,但也曝露了個人數據和資料,這值得嗎?  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到穿戴式電子設備(Wearable Device),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使用后都會形成一堆個人數據,這或成為智能產品的軟肋。
 智能產品的數據來源,來自智能產品消費者,即是說:智能科技提供便利,我們提供個人資料…… 
智能產品衍生兩大問題,分別是曝露不必要的個人資料,其次是侵犯他人隱私!
 以電腦或手機上網,網站和企業就能透過電腦技術,掌握使用者的數據,包括哪一類人喜愛造訪、購買什么產品、何時瀏覽等等,這些數據對使用者而言,沒有什么意義,但對商家卻是寶藏。 
 智能產品與互聯網有著緊密關係,說得好聽一些是“放上網分享”,不好聽則是隱私外泄,智能科技產品商家和其他企業,都會把這些“分享”變成數據,儲存在雲端作為“參考資料”,甚至互相交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與好友分享稱為交心,但任何人可以隨意知道,就是一種傷害。
 互聯網巨頭谷歌在國際消費電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上,提及有關讓衣服也能聯網的概念,這和智能眼鏡一樣,屬于“穿戴式設備”智能產品。
 能聯網的衣服,功用有哪些?對丈夫不放心的女性來說,這可是好東西,買一件讓丈夫穿上,即使上個廁所也能瞭如指掌,甭說想要偷偷到酒吧喝喝酒放鬆一下,或是悄悄找紅顏知己傾訴心聲,百分百會“穿煲”。
現實和虛擬沒分隔線
 智能眼鏡是谷歌今年的重頭智能產品,但一些人卻視如蛇蠍,美國西雅圖一間酒吧就是這樣,酒吧老闆為了顧客的隱私,即使谷歌眼鏡還沒面市,老闆就已“昭告”天下:不歡迎戴谷歌眼鏡者入場!
 谷歌眼鏡能夠聯網、拍照、錄影、搜索、上傳資料,萬一有人在酒吧現場未經允許,以谷歌眼鏡錄影或拍照,侵犯他人隱私,惹怒顧客就不得了。
 有人認為:“我坦蕩蕩,不怕人偷拍,也不怕讓人知道我在哪裡”,那是個人選擇和喜好,別人未必這么想,你愛被拍是你的自由,別人不愛曝露自己也是別人的自由,需要互相尊重。
 英國倫敦一個名為“制止半機械人”(Stop The Cyborgs)運動的組織,認為一些智能產品,例如谷歌眼鏡正在摧毀人類之間的信任。
 在他們看來,智能產品和網絡結合后,現實和虛擬沒有了分隔線,人和人的交往,或者做出的決定,已不能由自己掌控,個人變成是互聯網之間的感應器而已。 
 這個團體的看法有合理和爭議的地方,因為任何工具應用的關鍵在于人,如何使用全在人的一念之間。
 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智能科技產品使用價值毋庸置疑,但人性才是侵犯隱私與否的重要因素。
穿戴式智能設備藏隱憂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些智能產品,都是以手操控,但在“穿戴式”電腦(Wearable Computers)技術成熟時后,前者可能成為歷史。
 任何智能科技都可以穿戴在身上,並且與人的思想和動作合為一體,這或是穿戴式設備的終極應用目標。
 說得淺白些,穿戴式智能設備就像是動畫中的機械超人,或是電影《鋼鐵人》(Iron Man),把這些裝備穿在身上,就能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
 目前,眼鏡和手表成了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先鋒,未來數年內或能看到其影響力,隨后而來的各種可穿戴智能科技品,如智能衣服、鞋子、智能手臂外殼,甚至內褲或都會一一出現。
 這些智能產品結合起來后,儼然是超人裝備,全部穿在身上,至少是半個超人,想要遙控、偵察、上網搜索,只需指頭碰觸,甚至一個眼神就可以完成。
 但是,智能設備使用者需要清楚的是:超人不受任何人控制,現實中使用“半個超人”(穿戴式)裝置的人,后果可能是個人資料外泄,人人皆可搜索、記錄,失去個人隱私。 
勿變成傷人武器
 隨時拍照、錄影和記錄,做一本自己的影像日記,那種感覺很棒吧?慢著,對其他人來說,他們的生活不希望被你記錄,而你卻強行記錄,這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生活呢? 
 去年十月,瑞典一群創業家發表名為Memoto迷你相機,只有郵票般大小,可以掛在衣領前或鈕扣上,每30秒自動拍一張相片,記錄生活細節。
 Memoto也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功能雖不及谷歌眼鏡,但相信能夠吸引熱衷以影像記錄生活的人。 
 從積極面來看,當智能產品記錄到一些不公平的事件或罪案時,它可協助執法單位找到更多線索,或還原一些真相。 
 但是,在一些場所,例如住家、餐館、俱樂部等,這種智能產品多數不受歡迎。
 換句話說,使用智能科技產品要尊重他人隱私,否則智能科技將會變成傷害他人的武器。
智能手機增犯罪率?
 香港地鐵偷拍裙底案上升,都是智能手機惹的禍?
 去年,港鐵警區處理101宗偷拍裙底案,較前年78宗來得高,上升幅度為百分之二十九。
 在101宗案件中,其中94%涉案者使用智能手機,當地警方認為這和智能手機普及有關。
 在日本,智能手機成了色情犯罪平台,這是由于從網上下載的手機應用程式中,有些存在漏洞,罪犯可從手機內竊取個人資料,強制機主付費。
 日本國民生活中心統計,2012年4月到今年1月,共有1萬3396宗智能手機被害案件,2011年僅有98宗案件,相差140倍。 
 去年,有關色情網站的案件佔了63巴仙或8400宗,一些智能手機機主原本使用軟件觀看動畫,突然轉成“啊啊呀呀”的畫面,讓機主措手不及。
 從港日兩地的智能手機犯罪案件來看,罪犯利用智能手機的功能犯罪,並不能完全歸咎于智能工具,因為那存在人為因素。
 立法和執法單位應配合科技步伐,隨時做出適當調整,讓法律予罪犯迎頭痛擊,殺一儆百。
確保不濫用資料
 智能家居,聽起來多么高尚和先進的名詞,家中的設備都和網絡串連起來,甚至可在他處遙控家裡的一切。
 許多國家的建築風潮,已朝向智能家居發展,但其中牽涉到不少數據,例如這個家庭的用電量、使用何種產品、何時打開冰箱、冰箱有多少食物等,皆會生成生活數據,儲存在智能家居公司的伺服器內。
 誰想看這些數據呢?一般上,屋主對這些數據的興趣不大,反而是駭客或者是執法單位會有興趣。
 如果,執法單位懷疑某個智能家居屋主涉及不法活動,卻又苦無證據,是否可以直接調閱這些數據和影像呢?
 即是說,智能科技產品不只是以利便人類生活為大前提,提供智能產品服務者,也有責任保護用戶隱私。
 同時,國家立法單位應配合智能科技的迅速發展,制定更多相關標準,確保使用者不會因為科技而失去了隱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