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讓老店重生
許多人的腦海中,綠色或環保相關的關鍵詞,不外是愛護地球、節能、再循環、減碳、高科技等字眼,極少與盈利扯上關係。即使是能提高建築物資源,如能量、水及材料使用效率的綠建築(又稱生態建築,Green building),由于成本普遍較傳統建築為高,造成投資者不願涉足于此。
綠建築需要時間發酵,它無法在短期內看到實效,需要馬拉松式的堅持,但它卻隱藏著巨大回酬!
綠建築需要時間發酵,它無法在短期內看到實效,需要馬拉松式的堅持,但它卻隱藏著巨大回酬!
擁有80年歷史的“企鵝書店”,以綠建築姿態出現后,贏得市民與附近地區的好口碑,同時為小鎮帶來許多周邊利益。 |
原本就想投身公益的麥克丹爾夫婦接受這個建議,並動用100萬美元(折約350萬令吉)重整書店。
關閉一年裝修
經過一年“閉關”后,“企鵝書店”重新開張,脫胎換骨,以綠建築的形象,呈現在小鎮民眾面前。
未知是否上天刻意考驗這間書店,2008年8月開張后,9月就碰上全球金融海嘯來襲,惡劣的大環境考驗著麥克丹爾的能耐。
小鎮人民支持
拆除舊屋得法,不但省下一大筆費用,能夠再使用的物件也能賺取額外收入,這是綠建築概念的神奇之處。 |
如今,這小店在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比過去全年最好的營業額高,現在還計劃擴展地下室,以應付龐大的需求量。
企鵝書局三度易主
開張第二年,該書店即碰上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各行各業陷入苦海,民眾選擇先飽肚才做其他事,書店這個儲存精神糧食之地面對衝擊。
雖然行情不佳,但歷任“企鵝書店”的業主皆苦苦經營,50年內經歷2次易手,並且搬離原址,最終僥幸的生存下來。
1981年,這間老店第3次轉售,經營者將書店遷回舊址畢佛街420號(420 Beaver Street)。
1987年,書店再度易手,第4任經營者瑪歇爾經營20年后,面對經濟不景和大型連鎖書店的夾擊,不得不像其他小型獨立書店一樣,來到轉型或黯然結業的關口。
瑪歇爾一直經營至2007年,終于迎來令書店大放異彩的新主人──麥克丹爾夫婦,老書店才重現生機。
環保拆屋大有可為
創立“再利用顧問公司”(Re-Use Consulting)的大衛班寧克(David Bennink),15年前就對將舊屋拆成一堆垃圾的方式不以為然,因此特別成一間公司來扭轉傳統的做法。
該間拆屋公司以各種工法和技巧,減少廢棄物,屋主從中減少開支,而該公司將這些二手物件,以轉售他人的方式,賺取不俗的收入。
今年4月,該公司拆除一棟擁有90年歷史,占地726平方公尺,以及擁有145平方公尺車房的老屋時,將其中80%屋子建材,化為二手物品,為屋主省下80%的垃圾處理費,相等于2萬美元(折約7萬令吉)。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省下的開銷可以作翻新屋子之用,怎能不令屋主喜出望外?
拆下房子的建材中,以建築造型物,如門廊、圓柱、壁爐架,以及櫥櫃、門、地板和木材最受歡迎,許多建材商和個人屋主皆愛購買這類建材。
幫人拆屋省錢,又可以銷售房屋二手建材,環保又能賺錢,難怪班寧克堅稱自己是“綠領工作者”。
該公司共有6名員工,15年來已拆除450棟建築物,從中掌握不少拆屋技巧,從原本2星期才能拆一間屋子的速度,可以提升至最快3天即拆除完畢。
這種拆屋行業屬于綠建築產業的一環,根據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的報導,美國在2010年綠建築的商機可達600億美元(折約2100億令吉)。
這可是巨大商機,誰說綠色產業不能賺錢?綠建築就是一個“金雞母”!
英國小鎮貝丁頓零能源開發社區是綠建築概念的典範。 |
綠建築社區受肯定
在英國倫敦南方,有一個名為貝丁頓(Beddington)的沒落城鎮,卻有一座全英首座綠建築社區──貝丁頓零能源開發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簡稱BEDZED)。
整個社區計劃于2003年完成,采用綠建築的標準,從屋子的結構設計,到週邊的生活設施,皆是以節源和永續居住為概念。
這個社區由倫敦最大的住宅協會巴比利信托(Peabody Trust)、英國著名環保顧問組織BioRegional,以及建築師比爾丹斯德(Bill Dunster)共同發起,銷售目標為中低收入者,因此建築設計少見高科技蹤影,無形中降低建築成本。
社區建峻后,所有單位在9個月內銷售一空,並且獲得英國政府的重視,規定2016年之后建造的房子,皆需要依據這個社區的標準。
如此一來,這個綠建築社區成為焦點,許多國家爭相參考其設計,它也一躍為英國的新旅遊點。
5原則建屋節源環保
美國綠建築的商機,在2010年可達600億美元(折約2100億令吉)。 |
由于該處位于高海拔地帶,氣溫偏低,因此為避免大量使用暖氣,屋子與外隔絕的牆壁厚達30公分,此舉是開啟暖氣時,防止暖氣大量外流,以維持室內的溫度。
此社區不只貫徹使用太陽能發電,同時交通系統也以不會排放廢氣的腳車或電動腳車為主。
阿聯酋籌建綠建築城
綠色力量能改善地球的未來,但許多國家苦于財力和物力有限,推行綠建築或各種環保工程,往往事倍功半。一間屋子采用綠建築概念,已經困難重重,建立一個綠建築社區更是買少見少,一個完全綠築的城市,那,不可能吧?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石油能源大國,首都阿布達比即將于2016年誕生一個綠建築城市──馬斯達爾,而且在這個未來城市內,不用一滴石油!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石油能源大國,首都阿布達比即將于2016年誕生一個綠建築城市──馬斯達爾,而且在這個未來城市內,不用一滴石油!
馬斯達爾城內,每200公尺就設有交通網點,與半空中軌道上行駛的公共電車接軌,城內因此無需任何汽車。 |
來到城門入口,不管你擁有什么身分,即便是駕著名貴轎車,官員皆會請你下車,步行或搭規定的交通工具進城。
“先生,歡迎來到沒有汽車的城市,你可以步行到城市任何一處,或者騎腳車,也可以乘搭在半空中軌道上行駛的公共電車,請放心,我們在每一個200公尺的距離,都設有交通網點。”
這個城市以再生能源運作,太陽能、風力、氫能源,因此縱觀城內,全是綠建築設計。
2016年完成綠建築城市
無疑,這是一個夢幻城市,但你相信這會是真的嗎?
2008年1月底,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首都阿布達比舉行“世界未來能源高峰會”(The World Future Energy Summit)期間,阿聯酋政府宣佈,將于2016年完成一座綠建築城市,達到零二氧化碳排放和零廢棄標準。
與會者或通過媒體閱讀此消息的人,口中高聲叫好,心裡可能這么想:“這也許是一個天大的夢話!”
構想中的綠建築城市有1200個足球場大小,可容納5萬個居民和1500個企業,預計建城成本高達220億美元(約700億令吉)。
就一般國家而言,花費巨額金錢打造一個無碳城市,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對一個供應全球9%原油和5%天然氣的城市而言,阿布達比政府連眉頭都不皺一下,220億美元不過是常人的22美元(折約70令吉)。
證明零碳城市非夢想
與其說這是阿聯酋的綠建築計劃,不如說是阿布達比這個城市,向臨近城市迪拜或卡達較勁的方式,同時向表示要打造零碳和零廢棄物的城市或國家示威:“你們只是說說而已,我卻已開始去做!”
2008年2月9日,馬斯達爾城正式動土,今年內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另6個階段則在2016年之前完工。
阿布達比邦王儲穆罕默德親王(H.H. 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在“世界未來能源高峰會”信心滿滿的表示,建立馬斯達爾城,即提供能源解決方案,也是該城市向全球展示能力的機會。
阿布達比以馬斯達爾這個未來城市,證明零碳城市並非夢想,同時也向全球詮釋“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的硬道理。
自然能源舉足輕重
綠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親自操刀設計馬斯達爾城,顯見這個綠建築計劃極受矚目。 |
一座未來城市,尤其是綠建築城市,無法不仰賴太陽能與風力,以及其他自然能源。
身為全球盛產石油的地區,阿布達比預見石油枯竭,以及能源污染問題,藉著開發馬斯達爾這個未來零碳和零廢棄物城市,阿布達比已率先掌握未來能源之匙。
綠建築:新建築顯學
阿布達比的未來零碳之城──馬斯達爾的四方城鳥瞰圖。 |
美國總統奧巴馬極重視這個概念,上任不久后,為了鼓勵各州採用美國LEED綠建築標準發展屋業,答應提供相關補助。
歐洲各國鼓吹綠建築概念,但西亞國家阿聯酋卻是身體力行,不惜重本投建綠建築城市,令環保組織讚賞有加。
馬斯達達爾城的綠建築概念好評如潮,為此還獲得綠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青睞,親自規劃這個全球首座零排放量的環保城市。
環保學校意義深長
奧巴馬上任后,為鼓勵國內城市實行綠建築標準,答應提供補貼。 |
舊校舍多處龜裂及漏水,重建之后,不只空間明亮不少,由于採光佳,白天的課室內已無需開燈,而且課室的設計寬敞通風,室內無需長期開著風扇,該校每月可節省至少20%的電費。
同時,校方善用來自教育部6000萬新台幣(約600萬令吉)的撥款,不只採用綠建築概念,同時把校園設計的充滿童趣,例如請雕塑家用4張椅子組成風車葉片,建成能隨風轉動的風車。
各國綠建築驗證機制及標準單位
台灣雲林縣大美國小以建築概念翻新校園,不只節省能源,而且校園設計極具創意,用椅子當風車葉片就是例子。 |
●英國:
BREEAM英國的熕媬v研究所環境評估法(BR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台灣:
EEWH(Ecology、Energy Saving、Waste Reduction、Healt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
●澳洲:
Nabers澳洲國家建築評估系統(The 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ystem)
●加拿大:
綠地球(Green Globes,The Green Globes assessment and rating system)
●法國:
HQE法國高環境品質評價體系(High Quality Environmental)
●德國:
DGNB德國可持續建築認證體系(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ertificate,簡稱源自德文)
●香港:
HKBEAM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 Hong Kong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新加坡:
Green Mark綠標,新加坡頒布的綠建築標準。
德國政府以身作則
想要創造風潮或改變某一些社會習慣,領頭者是關鍵!德國政府對綠建築的態度,可說是眾多國家中的典范,因該國早在15年前,就藉著重建國會大廈的機會,將綠建築概念進行到底。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決定國家大事的殿堂推崇綠建築,此種效應將逐漸在民間發酵,產生正面影響。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決定國家大事的殿堂推崇綠建築,此種效應將逐漸在民間發酵,產生正面影響。
此舉嚇了這名新來者一跳,未料德國人重視節源至斯,從此之后,就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
尋找低耗能建築可行性
由于德國一直為能源消耗而煩惱,所以德國人絕不輕易浪費任何一個節源的機會,因此當綠建築概念出現后,輕易俘虜了德國人的心。
該國冬天平均氣溫介于攝氏1.5度至12度,夏天最高溫也只在攝氏18度至20度之間,這樣的氣候極需龐大的暖氣能源,才能使人民生活得暖和一些。
德國不斷尋找低耗能建築的可行性,而最好的方法即是集眾人的智慧,發揮最好的創意。
進行各種建築計劃招標活動,以及國際建築展,成了德國覓得各種先驅概念的捷徑,許多優良的建築點子也由此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初期,德國國會大廈改建即以這種方式,找到適合的人選設計這座國家殿堂。
早在1993年,德國政府公開招標大廈設計,共有80余份建築作品參與競標,最后由現為國際建築大師的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奪標。
國會大廈綠建築設計
1995年7月,經歷大火和希特勒時期納粹蹂躪的德國國會大廈,開始改頭換面。
德國政府一開始即把透明度、清晰度和模範性的能源技術,列為建築標準,而這也促使建築大師們絞盡腦汁,以交出不影響建築的歷史痕跡,卻又具備生態概念的現代建築。
1999年4月19日,國會大廈改建完成,並于同年9月7日正式啟用,同時宣告德國的綠建築概念跨出一大步。
國會大廈綠建築設計,象征德國帶領民間投入各種節能方式的決心,雖然未能在短時期內取得極大的改變,但已為該國的綠建築發展方向,注入一股強大的推動力。
3大特色為人稱頌
德國人非常謹慎看待節源,因此綠建築能在該國有所發展。 |
其次,四季分明的德國,對于冷熱水的需求量極高,因此必須未雨綢繆。
國會大廈在夏天收集攝氏20度左的溫水,儲存在地下300公尺的溫層,留備冬天使用。反之,在冬天收集冰水,存在地下60公尺的地下水層,供夏天使用。
當冬夏兩季來臨時,只需直接抽取已儲備的水源,供國會大廈內使用。
以上兩項有利生態環境的措施,民眾無法親身體會,但國會大廈的玻璃圓頂,通過頂內的圓錐形柱子采集光線的方式,卻能讓民眾一睹為快。
這個設計使得國會大廈成為德國另一個旅遊點,平均每天有8000人前來參觀。
玻璃頂內的圓錐形柱子,把室外明亮的光線反射到室內,成為國會會議廳仰賴的光源。
一次國會會議需要冗長的時間,電源耗費不少,但把自然光采集室內,全面凸顯綠建築的功能。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陽光過亮或過熱,那國會議員不是汗流夾背或感到刺眼嗎?”
建築設計者早已將此計算在內,玻璃圓頂上有調節陽光角度的屏風,隨著地球移動時的經緯線,適時遮掉過強的光線。
此玻璃圓頂另有深層涵義,人民由此俯視國會議會廳內的情形,代表人民在上方,賦予議員權力,提醒人民選出的代議士是在為人民服務。
被動屋自動調節溫度
德國國會大廈玻璃頂內的圓錐形柱子采集光源的設計,除了是綠建築的標誌,也使它成為旅遊點。 |
在貝特霍家中,有一台暖爐,但只是后備用途,因為這間屋子的設計,並不需要暖爐,只需有一個吹風筒的用電量,就能獲得暖氣與熱水。
一般屋子在寒冬來臨時,就要開啟熱呼呼的暖爐,使屋內的氣溫增高,為人體保溫。
“被動屋”使用超厚的絕緣材料和組件,保留屋內的熱氣,同時不讓冷空氣滲入,即使室外氣溫再低,也無法影響室內的溫度。
此種設計不禁令人要問:“那會不會像關在一個大盒子內,密不透風,有損健康?”
這倒不必擔心。事實上,這個社區是“被動屋”概念的發祥地,1991年就開始出現“被動屋”,已研發出一種“中央通風系統,能調節室內的冷暖空氣,不會出現污濁和潮濕發霉的問題。
此外,“被動屋”的高效能設備不只保留太陽的熱能,並且可以收集人體釋放的熱能,因此冷天氣在屋內也有暖洋洋的感覺。
目前,全球約有1萬5000棟“被動屋”大多數在德語系國家。
由于“被動屋”的價格僅比一般屋子高出5%至7%,而且非常節能,歐洲國家議會已積極推動這種建築技術,期待能在2011年前,使之成為歐洲建屋標準。
綠色獨裁惹民怨
“被動屋”的價格較傳統屋子稍高,屋內設計也無明顯差異,但卻能節源,因此開始受到歐洲國家的關注。 |
如今,市政府設下新規定,今年起全部屋子必須裝上太陽能板,否則將罰款1000歐元(約5100令吉)。
之前,該市已規定新建的屋子必須裝上太陽能板,並未引起反彈,未料如今變本加厲,規定舊屋也不能倖免,于是即刻遭市民狠批為“綠色獨裁”!
馬堡居民荀赫基于支持環保而使用太陽能,但新條例一出,他也需要更換不符合市政府規定的太陽能板,預計需另花費2萬5000令吉。
換言之,一名已擁有這類配備的市民,都要花費巨額更新,遑論未有太陽能板的市民,無端端要付出另一筆錢以符合市政府的要求。
目前,馬堡市這項舉動已引來吉森市政府譴責,準備動用行政權力,廢除這項規定。
但是,馬堡市立場強硬,甚至揚言推動修改黑森州的建築法,以支持這項環保政策。
實現綠色環境雖佳,但是過于急進,惹起人民反感,是否得不償失呢?
減溫室氣體貢獻大
2005年“京都協議書”(Kyoto Protocol)生效后,超過174個國家共同簽署這個國際環境條約,為穩定地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努力,德國是第一個達到減量的國家。
目前,德國已將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9%,並希望于201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1%,這其中的訣竅之一,即是透過綠建築來完成。
綠建築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它最初可能是一項負擔,但長遠來看,卻是一種強勁的綠色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