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公屋看歷史

報導:劉拓
圖片:互聯網

14/06/2011

平民百姓安身天堂(第一篇)
 “公共房屋”是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社會產物。戰后,世界人口大量膨脹,各國政府開始建造公共房屋,以便安置最多人數的基層人民,謀求社會安定。

 華人世界對于公共房屋的情感印象,來自香港電影裏對屋村的刻劃印記──樓上包租婆扯破喉嚨高喊“樓下關水喉”,樓下房客仍舊繼續各自的活動。

 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目前走在區域的前列;她是香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更是香港奮鬥精神的典範!

報導:劉拓
圖片:互聯網

從戰后至今,香港最大的包租公,應該就是“香港政府”,因為半個世紀以來,香港政府已向半數的香港居民提供公共房屋(以下簡稱公屋):廉租公屋和可售公屋(包括居屋、私人參與發展計劃等)約佔50.8%,其中可售部分佔19.5%。

 “為何香港會有屋村?”原來,1949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大批難民湧入屬于英國租借地的香港,難民居住問題,開始成為最棘手民生問題。寮屋數量激增。一家幾口就擠住在環境欠佳的寮屋。

居住公屋逾30年

 1953年,九龍石硤尾寮屋區無情大火,造成超過5萬名居民一夜之間失去家園。為了安置災民,政府開始有系統地斥資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一年后,8 幢6層高的第一型徙置公屋大廈在石硤尾落成,首批災民入住。政府還成立了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廉租屋給于中下收入家庭。1958年,香港的第 一個屋村──北角村落成。

 香港的公屋政策,給了半數居民一個家。由于居民在公屋內居住往往超過30年,經歷二至三代,在這種共同生活的空間裡,孕育出獨特的“屋村”文化,也衍生出可貴的鄰里關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是昔日屋村的人情寫照。

 在屋村長大的香港網友這般地記述石硤尾,“在麻將桌做功課、在陽台看街景、和鄰居談天乘涼、在空地上踢球……屋村的每個小角落,都充滿開心的記憶!”當然,公屋也有不開心故事:發生在天水圍屋村的倫常慘案,讓多少努力向上生活的家庭,都留下傷心印記。

人情味已不如昔

 五十多年來,香港政府先后推出自置公屋物業、居者有其屋、全天候的通用設計屋村等。最具代表性的石硤尾村、蘇屋村和牛頭角下村,見證了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然而,隨著時代變更,公屋設計和管理、居住裏頭的人心已然改變,人情味已不如昔。

 老一輩人用濃濃的廣東口音感嘆:“以前樓上有賊,所有鄰居都會拎著掃把和棍子出來幫忙捉賊;現在公屋有保安,治安反而不及從前!”

 20年光景一過,年久失修的公屋始祖──石硤尾村,也變得老舊殘破。香港政府在1973年展開第一及第二型屋村“重建”工作。第二個20年光景,早期的屋村如今都已完成使命,迎來清拆時刻。

 香港公屋,本來是政府用來安置人口,最后變成城市規劃的一部分,與時俱進。有居民希望政府清拆舊屋村后,會有更完善的房屋政策。縱使老建築被拆掉,但老屋村居民的感情,還有他們為生活拼搏的精神,始終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和驕傲。

世界公屋各有特色

 中國的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居者有其屋”的理想;1000年后,美國的羅斯福則提出“一個居者有其屋的國家不可戰勝”這樣的執政名言。東方和西方哲人,在不同的時間長河裏,提出“家,是穩定社會的重要一環”。

 人類從遊牧到定居,努力追求“居住安穩“。有了家,就能維持社會穩定。不同國家的公屋法例、居住條件,或多或少,可反映當地市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政府的管治思維。

 全世界最早出現的公屋,據說是建于1909年芬蘭赫爾辛基的4間木房子。公屋居民均來自城內勞動階層,大部分家庭育有數名小孩,每個居住單位可住5至8人。單位內設有自來水、小廚房、廁所等基礎設施。

 荷蘭的廉租公屋”Sociale huurwoningen”,由政府定立法例監管,但交與非牟利機構運作。目前,荷蘭公屋佔市內房屋總數的一半──穩定了一半的社會。法國歷來都有平衡房 產市場政策的傳統,早在1940年代便曾立法制止樓房租金上漲,最近更立法要求每個新建設的市郊城鎮,保留20%土地建做公屋。

 英國的公屋,由地方政府負責建設和管理,泛稱”Council house”或“Council Estate”。19世紀末,美國出臺公屋政策來提供建房標准,經歷經濟大蕭條后,才大量為勞動階層和中產階級提供住所,維持社會穩定。

居住正義知易行難

 古今中外,具有進步思想的社運人士,都會努力捍衛“居住正義”--公平、公正的公屋政策。

 英國、美國等大多數西歐國家,以及香港,由于是基于社會發展及社會公義而介入,屬于社會型的房屋政策。它們的有關資源與政策重點集中于低收入戶, 一般概括最低收入的20%至50%住戶不等。他們的居住正義,由憲法和法律條例來闡述和保障,並有相應的行政部門執行,及足夠的經費支持。

 對于低收入住戶的住房問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則較為被動。具體來說,巴西、墨西哥、泰國、印度等國家,在未有巨大問題爆發前,大多是項目式的臨時措施。臨時措施容易無疾而終,缺乏系統和有力的政策。

 號稱自有房屋率達85%的臺灣,實際的無殼蝸牛高達30%,很可能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輿論批評,政府興建房屋,再以較低價格出售的“國宅政策”,早已推行數十年,最后無以為繼。

 當地評論人士指出:如果30年前政府就以建公屋出租為政策主軸,台北市內菁華區的國宅掌握在政府手上,可以出租給弱勢民眾;就不會變成弱勢者“被驅離市中心”。這些經濟弱勢者,才是政府要實現居住正義的主要“服務客戶”。

 可悲的事實是:即使有相關的政策,不過因為缺乏執行力度,“居住正義”只能是空泛口號。

德國公屋世界遺產

 公屋居民也是社會組成的重要部分,和其他住宅居民同樣,有權追求“居住美好”。居住美好的公屋,是一個城市政府對于市民,特別是中低下層百姓的關注和責任。

 聯合國文告指出:公屋被視為福利依賴文化的一個固有部分,被視為代表了現代城市設計最糟糕的問題。在今天,公屋基本上被理解為“窮人和邊緣群體的住房”。在美國,公屋就被視為貧民窟。這種觀點必然影響政府的項目規劃和住房選項,影響到對公屋的社會態度。

 高級豪華配套設施或者市場升值潛力,都不是公屋的關注焦點;公屋要老實回到生活的基本之上,思考什么才是令人們生活得舒適又安全的居住空間,以及所需要的配套設施,包括:空間面積的大小、空氣流通、陽光充沛;以及公共空間的安排、和睦融洽的鄰里關係等等。

 任何房屋,設計幾乎決定了居住者的生活模式。說到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公屋設計,當然得提德國包豪斯主義建築大師Martin Wager和Bruno Taut。他們于1920年時在柏林建造的公屋Hufeisen Siedlung,位于柏林邊緣的貧民區,外貌儼如馬蹄。

 Hufeisen Siedlung已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透過巧妙的空間規劃,不單令住戶擁有設備現代化的獨立間格,大大改善衛生和採光問題,也保留小村落般的鄰里佈局,自成一市。




活化公屋人人有責(第2篇)

 宇宙物種都要面對“成、住、壞、空”的生命循環,包括公共房屋。公共房屋管理維修得宜,安穩住個30年沒問題。算起來,戰后建成的公共房屋,和嬰兒潮世代同樣已步入遲暮晚年,難免得面對“都市更新”的挑戰。

 公屋的生命力,首先由設計師賦予;然后就靠政府和私人的維修管理。有遠瞻的建築師,在過去的時代,就給未來的世代作設計,比如英國倫敦著名模範公租社區Golden Lane Estate;再不然,得靠政府來活化公屋,就像香港美荷樓41座。

 1950年的英國倫敦城,被德軍閃電戰轟長達76天后,淪為滿目瘡痍的廢墟。這座廢墟城裏,僅剩下500位居民,他們都是倖存下來的醫生、護士、公務員、警察和老師等人。

 500名倖存者,構成了倫敦戰后重建的主要力量。英國政府想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重建家園、重建城市,決定為他們建造優美、安靜,並且具有凝聚力的安 身之所──公租社區Golden Lane Estate。為此,英國政府決定公開招標設計方案,並為這項全英矚目的比賽命名為“Golden Lane Competition”。

自給自足式社區

 戰后的復蘇重建工程,進度相當緩慢。然而,這項比賽確實吸引全英社會的目光:不只吸引來自廢墟各個階層人士的參與,還有很多提案,由四面八方的建 築師操刀設計。就在1951年三位建築師好友:Chamberlin、Powell 和Bon,各自向政府遞交了本身的獨立設計圖。

 這3位年輕建築師,深受現代建築史上最重要的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影響。來自瑞士的勒柯布西耶,一生致力實踐現代建築美學和微型都市概念──自給自足式社區村落佈局。他曾說:“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

 3人將勒柯布西耶的建築理念,傾注入Golden Lane Estate設計之中。他們私下達致協議:無論最終誰的設計中標,他們都將以3人共同的力量來完成這個項目!

 1952年,Powell 的設計勝出。3人遵守了諾言,各自承擔建築師、工程師與勘測員的任務,在10年時間裏將設計圖紙變成生命力十足的公屋結構微型城市──在屋苑中混合生活所需的商店、體育、休閒設施,讓住宅空間可以和屋外互動。

組成“微型都市”

 1962 年,Golden Lane Estate 竣工,它最終被建造成為以9棟住宅和3棟公共娛樂服務大樓共同組成的“微型都市”。同時它也成為倫敦首個以不同建築類型,組合而成的住宅區。

 在“互動”價值上,Golden Lane Estate被比勒柯布西耶做得還要好,因為透過把不同活動類型的建築分佈在屋苑內,大大地增加了情味的街道生活,強化社區關係。

 Golden Lane Estate不僅是模範公屋典範,更是英國現代建築的榜樣—以優良的建築設計和完善的周邊配套設施見稱,展現微型城市自給自足的活力。

 這種雙層複式公寓的現代化、藝術性之生活空間設計,更體現出公屋對人們精神生活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可見,過去給未來設計的建築物,即使在建造50年后,還是充滿生命力!

Golden Lane Estate設計周到

 Golden Lane Estate共有559 套公寓,內有185 套公寓與174套複式公寓。其中的一半,已在1996年公房自購政策下,出售給低收入群體;剩余的一半,現今仍作為公屋形式租予市民。

 對于倫敦人來說,成為Golden Lane Estate公屋居民,是值得自豪之事!目前,這座被列入受保護的二級歷史建築物,是市內不少藝術、設計創意人士的理想居所首選。由于輪候入住的申請者眾 多,有的甚至要等上逾10年時間。所以說,自豪之前,你必須有天大的好運氣!

 假若有機會步入Golden Lane Estate社區,必然發現不同面積的公寓單位,全是為了不同年齡的住客而設,從單身、結婚、組織家庭、年老等人生階段,都一一照顧到。在這棟高達十六層 的密集型住宅大樓中,每戶都擁有面向大街的大窗,讓陽光能夠照進每一戶套房的窗戶。

 環視外部環境,站在Great Arthur House頂層的屋頂花園,能夠一覽整個北倫敦。除了公屋本身所提供的建築和藝術理想,它還緊挨著Barbican 藝術區,讓藝術走入每個人的生活空間。

活化美荷樓延續生命

 香港早期建造的公屋,因為老舊不合時宜,面對清拆的結局。為了保留一代港人的集體記憶,以及獨有的屋村精神,當地人民用文字、影像來記錄香港屋村的歷史和故事。

 建于1953,有近60年歷史的公屋始祖—石硤尾村美荷樓(當地人俗稱41座),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亦得到保留但要“活化”的機會。美荷樓將展開全面活化計劃,改建成富本土特色的青年旅舍和市民生活館。

 當局宣稱,活化工程可讓美荷樓大廈得以延續生命,市民不但可重溫當年居民的生活點滴,更可以上一堂活生生的香港歷史課。同時,各地旅客亦可瞭解這座代表香港房屋政策轉變的標誌性建築,如何開公共房屋之先河及影響日后的房屋政策。

 活化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配合香港發展局共同策劃,預計于2012年下半年完成。青年旅舍將完整重現1950至70年代住宅單位、公用浴室、廁格及小商舖的原貌,而生活館的展廳負責闡述深水埠和石硤尾的歷史發展和徙置區生活。

 此外,美荷樓舊居民網絡負責匯集口述歷史和收集文物,聯繫昔日居民,保留他們的生活故事和獨有公屋文化。

都市更新面對挑戰

 早期建立的公屋,現在已經老舊,有者甚至快要成為危樓。為此,“都市更新”(簡稱都更)應運而生!

 維基網站對都更的定義是:指一個都市之內,為早期欠缺規劃或是建築物日久失修而作出全面或部分地區性的重建或整修動作。一般包括整建、重建與維護。在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都需要都市更新來解決原有市中心功能萎縮的問題。

 香港政府設立市區重建局實行市區重建政策,以“4Rs”來推動都更:重建發展(Redevelopment)、樓宇復修 (Rehabilitation)、文物保育(Preservation)、舊區活化(Revitalisation)。市區重建局亦招請社工隊,為受影 響的居民提供資料、訊息等。

 雖然,各國政府宣稱都更“提高公共利益和城市生命力”,然而,實行必然招致反對--社區居民批評都更會破壞當區本土文化以及既有的社會網絡,地價提高也造成經濟收入低的原有民眾,無能力繼續留在原地居住,喪失本來權益。

 臺灣都更是其中一個極端。當地網民控訴:“大新北、臺北市積極推動都更,但黑道介入都更、放火燒屋、恐嚇等等新聞也佔滿了各大媒體版面……都更背 后的黑幕和利益多么龐大!台北市捷運永春站旁的都更案,黑道介入威脅剩余住戶的爭議還在訴訟之中時,該區的都更程序卻已進行到拆除階段。”




先租后買圓置家夢 (第三篇)



 觀看大馬房屋發展史,可以發現,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採取了相應的房屋政策和措施,提供公共房屋給中低階層人民。

 城市規劃專家吳木炎認為,過去為傳統中低家庭,打造3萬5000令吉至7萬5000令吉的廉價屋或廉租屋,已經不符合市場潮流。今天,政府應該關注建造房屋給4至5人的小型家庭、2人世界的新婚夫妻,同時也要建造房屋給單身的年輕人,因為他們都是日后經濟主流。

 他有信心,只要政府願意建立一個協助年輕人“先租后買”房屋機制,年輕人就可以免掉房貸痛苦,按部就班地擁有第一間房屋,消除年輕人對“一屋難求”的不滿……

報導:劉拓
圖片:互聯網

大馬公共房屋,俗稱廉價屋和廉租屋,向來由公共領域即政府,以及私人領域的建築商承建。

 自1982年起,政府就強制要求符合條件的房屋開發商,承擔起全年低成本房屋建造額度的30%,並將其作為企業一項社會責任。私人建築商的出售價格,與建造成本基本平行,甚至略有虧損,他們主要還是從出售其他高檔樓盤的收益中補回。

 “不管是公私領域,建造公共房屋都是他們對社會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我覺得,十多年來,政府和私人發展商,都有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解決了中低入息民眾的房屋需求。政府也發展出一套房屋機制,確保公共房屋計劃的執行。然而徹底探究下去,機制仍有漏洞被人濫用。”

 “至今,政府對公共房屋的觀念,仍停留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至于單身人士的居住問題,並非政府會優先關注的方向。”吳木炎說:“在這房屋政策底下,政府完全忽略這一批在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中,最有魄力的主流年輕人。”

需要政府人力支援

 他笑著表示,“實際上,這一批主流年輕人,不管是社會新鮮人,或者即將成為專業人士的年輕人,他們正需要政府的人力支援,包括居住的支援。為此,政府應該建立更好的房屋機制,讓單身的個人、年輕夫妻獲得居住安穩,那么,他們才沒有后顧之憂去拼搏。”

 “政府可以向剛剛進入社會工作的新鮮人,提供第一階段,即‘過度’的房屋需求。具體來說,就是在他們的事業或生活踏上正軌之前,提供他們所需要的 廉租屋。這些廉租屋,他們起碼住上5年。所以,政府可以征收他們同价甚至更貴的租金,等將來他們購置房屋時,再給回租金裏的一定巴仙利率,比如說 20%。”

 一旦他們步入正軌,或者想要組織家庭時,他們就會考慮提升現有的居住條件,這時,他們就已經來到“穩定”的第二階段。這時候,因為政府給回的部分租金,他們就能夠解決全部,或者部分的頭期錢。

 “年輕人在第一階段的‘過度’居住,只適合租住,不適合購買。到了第二個階段,他們對房屋的需求已經定型,可以確定自己到底想要擁有2間房或 2+1間房的中型房屋。接下來,不管他們是打算購買政府房屋或私人住宅,這些頭期錢,由早期租金所累積,必然會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

組屋社區是社會縮影

 現在,居住在城市,年齡30歲,工作5年,月薪3000令吉的年輕人,想要購買一間價值20萬令吉以上的房屋,只靠自己的收入,確實很難拿出10%或20%的頭期錢。

 “此外,在‘定型’的第二階段時,政府應該允許年輕人有自由買賣屋子的權利,讓他們享有房屋增值的利益。這個階段,年輕家庭的成員會增加,他們需要比中型房屋更大的居住空間了。”

 根據吳木炎的說法,組屋社區是一個社會縮影。和諧的社區模式,規劃時,必須納入周邊設備和環境條件,以及互動性強的社區活動空間。這點可以參照已為85%居民提供良好公共房屋的新加坡經驗。

 “大馬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承認:以往的房屋政策,是造成民族之間產生隔閡的因素之一。因此,健全的組屋社區規劃,最好可以納入不同領域的專 家意見,包括房屋規劃師、社會經濟學家,以及社會工作者等。只要政府打造一個和諧社區,年輕人就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結構裏頭。”

改善策略迎合需求

 吳木炎表示,“現在,傳統家庭中下家庭的居住課題,已不是我們要擔心的主題。我們應該擔心的是,這些家庭的兒女成長后,就算父母留給他們廉價屋,他們也不肯住。結果,很多廉價屋就只剩下兩個老人。大馬公屋第二代,算失敗。”

 “主流年輕人對房屋的消費形態和潮流價值,已經朝向追求30萬至40萬令吉的中等和高檔房屋。上一代的人,對房屋要求低,‘有瓦遮頭’就好;這一 代人,對屋子有高要求,他們不願住在有一大堆孩子跑來跑去的吵雜組屋。”政府繼續建造不合年輕人時宜的房屋,就會發生“有屋無人”的頭痛情況。

 “政府的房屋政策,應該照顧到這些年輕人,因為他們才是日后經濟的主流。只要房屋政策的目標明確,以及掌握年輕人的市場需求,就可建造受年輕人歡迎的房屋。

 “今天,地方政府建造的組屋,已有相當程度的改進,比如說旺莎瑪珠和Jalan Enggang一帶組屋,設計不錯,也相當舒適。然而,大部分組屋,屬于超過40年的老建築,設備幾乎都沒有。一些早期組屋,比如吉隆坡17樓組屋,已開始進行市區重建計劃。”

完善基建土地增值

 目前,房屋發展商已符合政府的要求,在興建高檔和豪華房屋時,也會興建中低階層人民購買得起的廉價房屋。然而,很多發展商埋怨:廉價屋的售價,自1998年后就沒有作出任何調整;加上建材高漲,他們連成本都收不回,無法再度入場建造廉價屋。

 同時,在房產土著固打制下,30%廉價屋保留給土著,這也引發房屋滯銷問題,導致大部分地區出現房屋空置。最后,發展商被逼面對資金流動不順及承擔高額利息等問題。

 對此,吳木炎表示,“土地價格是房屋的主要成本,尤其是巴生谷流域一帶和策略性地點,土地價格很高。今天,大馬房屋已納入高價位市場,想要發展商用策略性的商業土地來建造廉價屋,太不划算。”

 市區土地價高格,造成越來越多的中低價房屋,越建越遠離市區。難道經濟能力不好的人,只能居住在遠離市區嗎?他說:“市區需要中低階層人士,才能展現蓬勃生氣!我想強調的是,想要改變一個地點的策略性,比如說城郊地區,可從建設銜接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下手。”

 他續說:“大家別忘記,很多策略性地點,也有政府的土地。像早期的公務員宿舍、郵政局,還有市區裏的非法木屋區,今天都已變成策略性地點。只不過,這些土地價值,沒有被充分利用而已;大規模的土地,上面還是老建築。

官商合作解決屋荒

 即使有了土地,還是要回到老調:政府執行建造房屋的效率有多高?相比私人建築商,政府承建的房屋工程,效率要慢很多。甚至,建造成本也高很多。

 “政府落實建造人民房屋的目標時,應控制好設計和成本。這點上, 政府可以跟成熟穩健的建築商一起合作--政府提供土地,建築商貢獻豐富經驗。那么,政府就可履行‘居者有其屋’的承諾,建築商也可以履行社會義務。”

 說完效率,當然得說融資。“中低價房屋的貸款,人民借貸高,但償還貸款能力低。加上,低房價房屋,不是私人銀行的主要盈利來源,所以,私人銀行對這些建築商的融資,看法相當保守。”

 “只要政府在建築材料稅務上,給承建廉價屋的建築商折扣;簡化建築業聘請外勞的手續;還有,在申請建築圖測或土地用途轉換上,減少繁文縟節;那么,就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間接惠及人民。”

 “對于政府和建築商合作的市區重建計劃,我並不反對兩者合作去建造商業產業、高尚住宅區;但是,政府要有節制,不然到最后,政府就會面對缺乏土地來建造房屋給人民的棘手問題。”




租房買屋專家教路 (完結篇)

 享用不到政府為人民建造的廉價房屋,就只好向私人領域買房或租房。計算起來,不管租金或房貸,都已成為城市男女最大的固定開銷項目。

 那麼,買房住好?還是租房住好?每個人都有主觀想法。

 理財專家陳文博覺得:想落地生根,可以買房安定。投資專家鄭水興則教路:可以買房又租房,一舉兩得!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獨中老師小嚴說:買房最實際!5年前,小嚴買了實地排屋,月供1000令吉,他笑說:“給了房子、車子、孩子,還有老頭子,能儲蓄的錢真的很少了。不過,5年前25萬的屋子,現在起到35萬,嚇了一跳。”

 去年買下人生中第一間中價公寓的小曼則坦言,“我還是喜歡租房,因為不用給管理費、門牌稅、地稅、火警保險,也不用出席居協大會……即使幫人供屋,我也樂意!”

 買房、租房故事聽多了,還是最想知道幾千里之外的25歲美女馮加惠:為什么有本事買房住,但卻要租房住?性格外向的加惠先“哈哈哈”,然后在線上回答:我喜歡到處走,不喜歡困在一個地點。”

選擇租房更自由

 可是,精打細算的職業女性,會樂意幫人供屋嗎?“嗯。我也想過這個問題。買房需要從長計議,我實在忙得沒時間去思考這事情。”三年前,從林國榮大學的電視電影和傳播專業畢業后,加惠就直接加入大學的公關部門工作。

 “當時底薪是2200令吉,如果財務規劃妥當,應該可以買房居住。不過,我太愛購物和追求品質生活,所以,沒法存錢買房。”她說:“我覺得租房的決定是正確的。你看,三個月前,我還在吉隆坡,現在,我已身在北京了。”買房的話,她就沒法灑脫直奔北京。

 加惠的人生座右銘是“及時行樂”──體驗新事物、接受新挑戰。3個月前,獲得北京工作兩個月的機會,她毅然離開大學崗位。兩個月后,前僱主丹斯里林國榮,要求她管理北京的辦事處,她覺得機不可失,馬上答應。

 在吉隆坡時,她和妹妹及友人合組房屋,一來可以分擔費用,二來可以分享快樂。初來乍到北京,必須獨立生活,她第一次以2000令吉月租租下整間公寓套房(studio apartment),“受到美國電影的影響,嚮往住在古典復式閣樓。”

 年輕女孩還沒考慮在哪個城市落地生根:“反正時機到了,自然會主動去簽署房屋買賣合約。現在,我很享受每天面對新挑戰的生活方式!”

建安樂窩有房較踏實

 居住在梳邦再也的宅男以諾覺得,“有了房子,就有了根,就踏實很多,也有‘我的家’的成就感。自己的家,可以買很多東西放進來,也不用煩搬家再重新適應。所以,買房住好!”

 “7年前,我就萌生買房念頭……那時租房間,一個月都要兩百多令吉。當我發現戶口的錢足夠付頭期時,就有了置業念頭。與其幫人供房子,何不自己供一間?置業,不是想要投資,而是想要有個安樂窩。”

 “我本想買有地產業,后來聽聞不安全,入賊機會高,所以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今年,提取公積金,加上儲蓄和弟弟借的錢,提早繳清30年的房貸了!但我仍沒提升房屋的念頭,因為手頭不寬鬆。哈哈哈,往后要再置產,最好是以現金交易。”

 “繳清房貸的第一個感受是──解脫!終于鬆綁,不被銀行牽著鼻子走!”現在,看著身邊租房子的人,以諾希望他們趕緊置業,“有個家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吧。不想有家的人,是在說謊。呵呵,有些人愛面子,不肯承認自己沒能力;也有人愛五湖四海去旅遊。”

有經濟能力買屋創造財富

 租房好?買房好?宏願理財機構董事經理陳文博認為,“見仁見智。如果你是檳城人,來到吉隆坡工作。那么,你要先問自己:我會在吉隆坡工作很久嗎?如果不打算在吉隆坡落地生根,那么,就沒有買房居住的理由。”

 雪蘭莪巴生人陳文博,最早期時在彭亨州關丹經商,當時因為不確定將來打算在哪裏落地生根,就覺得租房挺好的。“無殼蝸牛如果覺得屋子不舒適,社區治安不好,那也不必煩惱,搬到更好的屋子住。”

 后來,回到巴生創業,初期經濟能力不強,他慢慢累積未來買房的資本。等到成家立業時,終于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屋。隨著經濟能力加強,加上家庭成員增加,開始小屋搬大屋;2年前還買地建築夢想家園。

 “買房子這事,你考慮越久,屋價就變得更貴。只要能力所及,又選擇對的地點,買下的屋子還可以創造財富。以前或現在,買屋子都不是輕鬆的事。不過,大馬人還是很幸福,即使在雪蘭莪州,還是找得到便宜舒適的屋子。

精明置業或帶來利潤

 房地產投資顧問鄭水興表示:“租房住好,買房住也很好;只不過,兩者的資本收益變動不一樣。只要你能租到最便宜的房子,以及買對了有價值的房子;那么,你就能享受租房和買房的好處!”

 他繼說:“剛要購買人生第一間房子的年輕人,如果立下買房來居住的目標,那么,你就可能被房屋套牢。”如果你覺得“被房屋套牢也甘願,起碼不用幫別人供屋子”,那你買房子的目標還不夠遠大。

 想知為什么?且聽鄭水興分解:

 如果你存夠30萬令吉來置業,你有兩個選項:

 (1)購買30萬的房屋來居住;

 (2)在對的地點,購買30萬的辦公室,每月以1500令吉租出。

 如果選擇(2),然后用1200令吉來租房居住,每個月可以存下300令吉。

 “10年后,辦公室可能增值到40萬。善用第一間產業帶來的利潤,你可以一間變10間。屆時,再選其中一間來居住吧。現在是租金偏低的時代,只要方法正確:租最便宜的屋子,買有潛能的產業,一間變10間就有可能。”

租房、買房Q & A

Q:租房有哪些優點?

 A:租房擁有較大的自由,包括搬遷的自由。不喜歡,可以馬上搬走。此外,租房提供你先租后買的機會,讓你明確居住地點和房子類型。沒有房貸,現金流動較鬆動,可進行其他投資。

Q:租房有哪些缺點?

 A:租房者較難產生社區歸屬感。屋主每月償還房貸,至少有一部分將變成屋主擁有的房屋價值;如果運氣好,屋主房屋會增值。租房者無論繳多少房租,房子都不屬于自己。

Q:買房有哪些優點?

 A:花大錢買房,最大優點就是擁有自主權──自己決定居住地點及生活方式,不必擔心房東提高房租,或者房子被轉賣他人,被逼搬遷。同時,不必房東批准就可釘上釘子來挂畫。入場早的屋主,可能現在已享有房屋升值利益。

Q:買房有哪些缺點?

 A:買房成本高,要兼顧的費用也很多:房產保險、房地產稅、維修費用等等。同時,買房要承擔更大責任,熱水器故障、屋頂漏水,屋主解決不了,就要花錢請人代勞。此外,屋主可能被房屋套牢,如果急用大筆錢,需要數月或數年來賣掉房屋。

Q:房租大約是薪資的15%。最近,房東又要漲房租。有何辦法讓租屋成本壓到最低,卻又不影響居住品質?

 A:最直接方法,找室友合租,分擔費用。另外,在簽新約或者續約前,不妨跟房東溝通,想辦法降低租金。簽長約或許可讓房東酌量降低月租。如果房東 不願降價,可要求把水電費或泊車費包括在租金內。平常生活要節省,尤其水電費。如果租住公寓有泳池或健身室,要善用,可省“健身”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