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打破迷性


從性開始尋求知識 (第一篇)


報導:潘有文
圖:謝委潼、互聯網

性教育已不是能不能教的問題,而是要怎么教!

談及性方面,許多人視之為齷齪難以啟齒之事,除了自己不能說,旁人提及也會覺得羞恥及面紅耳赤。

然而,以教育角度談性並不可恥,反而使人與人之間學會互相尊重。

與其對性觀念一無所知和遮遮掩掩,不如開放心態瞭解和面對,從“性”開始展開新視野!

一名處在發育期的13歲女生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從撫摸生殖器官找到一絲異樣感覺。

 然而,傳統家庭視這種行為為大忌。其母親發現女兒的舉動后大發雷霆,狠狠責打了她一頓。

 某次,有客人到訪,瞥見女生在房內撫摸私處,母親也見到這一幕。后者怒氣沖沖地走到女生房內,撂下狠話說:“等下給我小心!”

 客人離開后,母親回到房內欲責罰女兒,卻驚見女兒躲在房間角落自殘,雙手皆抓出傷痕。

 該女生無法自制而多次撫摸生殖器官,但又害怕母親處罰,同時不懂得避開他人視線,最終只能以傷害自己來解決問題。

 小女生的母親束手無策,唯有向台灣性學會大馬分會理事長吳啟銘求助。

 “每個人都有觸摸自己生殖器官的權利,但要知道如何照顧衛生,不要使生殖器官受損,而且要在對的時間和場合做對的事。”吳啟銘這么表示。

 男女皆在發育期有著少年維特的煩惱,問了大人找不到正確答案,同儕之間不是難以開口,就是得到似是而非的答案,觸摸性器官或和尋找相關資訊,又像是墮入萬惡不赦的深淵。

對性教育存有盲點

 上述個案中,兩者皆對性教育存有盲點,母親持有傳統性觀念,認定女兒舉動大有問題。其女兒則因未有人告知正確態度,以致在外人面前做出不雅行為。

 換言之,如果他們能從性教育中掌握正確性觀念,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性教育涵蓋三個部分,即生理、心理和社會,但一般人只注重生理,即性器官和性行為。”吳啟銘指出社會大眾對性教育認知不足之處。

 實際上,性教育範圍極廣,包括異性交往、婚姻與家庭、自身生理瞭解、性行為、兩性的相處與尊重、如何與社會價值觀共處等,皆屬于性教育層面,從中瞭解清楚后,就能發展一套避免與社會抵觸,自己也可以接受的價值觀。

教孩子正確了解性器官

 大人教小孩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器官,皆會告知正確稱謂,例如眼睛、耳朵、嘴巴等,唯獨到了生殖器官,就以“小鳥”、“Bird bird”、“小雞雞”等動物類名詞取代。

 吳啟銘身為性教育工作者,極力反對這種做法,“性教育人士要求父母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器官,否則若遭遇性侵害事件,孩子就未能清楚指出性器官名稱,而是以‘有人摸我下面’等模糊方式回答。”

 他指出,如果孩子被性侵犯卻又支吾以對,甚至不敢指出遭侵犯的部位,這不利小孩自我保護。

 教育小孩不能含糊,尤其是性教育更不能敷衍以對,讓孩子像認識身體其他器官一樣瞭解性器官,也是一種教育責任。

 “請讓孩子清楚瞭解性器官的名字、功能和衛生,包括如何清洗自己的性器官,夢遺或月經來時應如何處理等等,父母不應跳過這個部分,而且需要在孩子學齡前就給予教導。”

學前與學齡期性教育

 學前就應開始性教育,因為不同年齡對性教育有著不同的認知!

 吳啟銘表示,初生嬰兒時期已是向小孩灌輸性教育的時機,因為母親為嬰兒洗澡時,口中唸唸有詞告訴寶寶不要害怕,以及撫摸和按摩其肌膚,這種互動也是一種性教育。

 “現在的社會,不只母親照顧小孩,父親也被要求參與換尿布、為嬰兒洗澡等,這些都與性教育環環相扣。”

 學齡前灌輸性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因為這是生活教育。因此,父母需要多閱讀相關書籍,否則就會繼續沿用上一代的“性教育”,不開放且具有不少誤導成分。

父母灌輸性教育

 “如果父母想要在性教育有所認知,自己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可從性教育相關書籍和活動中去學習,面對孩子提問時,就知道如何回答。”吳啟銘建議家長應主動學習掌握性教育。

 學齡期間,學校應該提供有系統的性教育,但我國在這方面尚有不足,政府並未有完整的性教育架構和課綱。

 “目前學校只有身體和安全的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足夠和沒有實際用途。而且,老師也不太懂得教導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就會自己去搜索,可能在這方面的認識還比老師來得多。”

 他指出,學校的課程綱要中或附有性教育相關的課程,但相信許多老師未必懂得應用,因此選擇以道德方式去談性教育,事實上不應如此

從性教育學習尊重

 與孩子在家裸體相對,當孩子養成習慣,萬一在其他地方也喜愛一絲不掛,那不就糟糕了?

 吳啟銘指出,教會孩子懂得在適當時候做適合的事,這就是性教育要教的重點。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何時可以裸體,而非隨處皆可。一名小孩習慣在家裡裸體跑來跑去,當去到別人的家,就要給他知道並非每個人喜歡看別人裸體,不是你的家就不能這么做,需要尊重別人。”

 由此延伸開來,可以教育孩子談戀愛、發生性行為,要選擇對的時機和地點,不在不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做不適當的事,這才是性教育。

生理上趁早啟蒙

 美國某所學校的性教育課本出現性交圖像,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精卵子如何結合而引起爭論,這種做法是否已過于露骨和急進呢?

 吳啟銘分析說,小孩需要性教育知識,但又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循序漸進,且有系統讓他們瞭解性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若孩子從小沒有任何性知識,突然就看到上述圖像,確實會嚇壞。反之,如果父母和學校已逐步灌輸性教育,一步一步教授性知識,出現男女性器官結合的圖像,並不會令學生太驚訝或害羞。

 “我的女兒從小與我共浴,當我洗澡后裸身回到房間,女兒並不當一回事,更加不會說‘羞羞,沒有穿衣服’,因為她已瞭解身體的構造,知道父親有陰莖,她的是陰部,一個是站著小便,一個是蹲著或坐著馬桶小便,這是從小就知道的事。”

 然而,他強調父母需要調整自己心態,並非不顧后果就與孩子裸體相對。在他們面前換衣服,讓他們知道成人與小孩的區別,甚至同性之間的差異,包括媽媽為何有乳房而小女生沒有。

 性教育啟蒙于身體部分,當滿足孩子在這方面的好奇后,就會視為平常事,不會追問不休。

不應讓性別刻板化

 是誰規定有些事只有男生可以做,女生不能做?只要合理且不傷害他人,兩性之間就不應存在性別刻板化印象,這也是性教育中的社會層面教育。

 吳啟銘的女兒愛看咸蛋超人(Ultraman)影片,但當她在保姆的家中卻不能觀看,因為保姆認定那是男生看的影片,女生不能看,“于是,她回到家中就會迫不及待看她最愛的咸蛋超人影片。”

 他表示,這是性別刻板化印象的實際例子,如果社會長期擁有這種心態,兩性角色會僵硬和膠著,缺乏彈性。

 長期以來,男性具備勇敢、敢做敢為和有幽默感的特質,才能贏得異性青睞,女性則需要溫柔體貼,才會被認為是賢良淑德。

 然而,若兩性角色較為彈性,男生也能溫柔體貼,女生可以很能干,同樣可以獲得另一方的歡心。

 “兩性角色部分需要調整,女生只是依賴男生,在追求男女平等上,沒有任何好處。”吳啟銘認為通過性教育可以使兩性角色更具彈性。






與其禁止不如坦白(第二篇)

“小孩子,不要問這么多!”“不要問,長大了你就知道。”

這些你我耳熟能詳的生活對白,皆是孩子接收正確性教育的障礙。

父母和師長把性當成不能說的秘密,報章和雜誌的健康版、色情片、互聯網,就成了孩子尋找性知識的平台。

從似懂非懂,到覺得自己很懂,像是走在鋼線上,平安度過者有驚無險,失手者或成為色情的俘虜。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對性的要求其實只要一個答案,往往卻只能在迷霧中摸索。

給他們正確的性教育,真有那么難嗎?

對性充滿好奇,並非青少年的專利,兩三歲的小孩已開始探索“性”趣,只是家長不願正視。

 21歲的溫霜琴和20歲的林成耀在大專院校唸書,回想起自己對性好奇的記憶,分別可以追溯自兩歲和三歲。

 “印象中兩三歲就會想:為何媽媽會有乳房?長大一些再追問媽媽時,她就會說小孩子不可以看這樣多。”當時,溫霜琴對于母親的乳房充滿好奇,卻又得不到答案。

 同時,偶爾看見父親上廁所,發現其身體構造與自己有異,滿腹疑問詢問雙親,卻又不得其所,因此至今對這段記憶印象深刻。

 林成耀三歲時就上幼兒園,老師特別交代男生不能與女生過于親密或有身體接觸,小小腦袋瓜滿是問號,不明白為何要有這種限制。

 進入小學階段,就會問“我從哪裡來”這個經典疑問,父母也給了經典答案之一:“從垃圾桶撿來”。

 “雖然我有疑惑,但因只有六七歲,依然選擇相信。因為父母已算是回答了我的疑問,就沒有進一步去追問。”

小學時期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師長會不厭其煩一再提醒──“女生要有女生的樣,男生不要和女生太親密”,只提及不可以這樣或那樣,卻未告知理由,小男生和小女生一頭霧水卻又不敢多問。

 小男生精力充沛和活潑亂跳,可能不把性疑問當一回事,一些較早發育的女生如溫霜琴,面對初潮(月經)首次報到,則多了一層心靈困惑。

 “當我來初潮時,媽媽指導我如何用衛生棉,然后就說:‘你已經長大了’,即使我心裡還有疑問,也沒有再問下去。”母親還特別交代不要隨便向同學提起初潮之事。

青少年對性疑惑

 處于發育期的中學生對于性這回事,像是紙包不住火,即使老師和父母不提,同學之間也會分享電視節目、報章雜誌,或是從互聯網上得來的性資訊。

 “我在初中時一般會和朋友討論,較懂的朋友就會成為諮詢對象,可能他們是從互聯網上獲取這些信息。”林成耀表示。

對于自己的生理變化,他視之為困擾,想要找到答案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若有朋友談起就會多去瞭解一些。

 初中生對于懷孕生孩子這回事相當重視,因為電視劇常播男生親吻女生,過了一個晚上,女生就會懷孕了。

 電視或電影往往略過最關鍵但又不能據實搬演的情節,以致像林成耀這樣的中學生誤以為口水能令女生懷孕,因此,即使和女生交往也會有所避忌,不敢過于親密。

 林成耀被這個迷思困擾了好些時候,直到高中時期思想上較成熟,覺得口水和接吻就會使女生懷孕不合邏輯,因此就不太相信這種說法。

 最終,他在網上看了色情短片后,才赫然發現性行為是怎么一回事。色情片使林成耀瞭解性愛這回事,打破口水致孕的迷思。

家庭和校方把性當成禁忌,對孩子的性疑問敷衍了事,甚至絕口不提,孩子必須自己尋找性迷惑的突破缺口。

 在日漸強調性教育的時代,應該讓孩子按部就班厘清性知識,遮遮掩掩不敢宣之于口,只會使青少年對性更加疑惑。

性知識模糊影響社交

青少年對于性知識似懂非懂,把某些誤區當成真實,即會影響自己的社交關係,局限交友範圍。

 老師要男女生之間不太靠近的提醒,成為小男生小女生之間一道無形之牆,雙方不敢交朋友,時時步步為營。

 “師長要男女不要太接近,又沒清楚說明原因和后果,這個困擾使我不敢過于靠近男生。初中時,我發育后擔心不小心懷孕,因此變成不想和男生有太多互動。”溫霜琴表示,當時的朋友皆以女性居多,男生朋友寥寥無幾。

 這種情況維持三四年,直至她高中時透過報章雜誌瞭解到一些性知識,才不再對男生太過拘謹。

 林成耀也面對相同情況,因為男女生之間有著一套不要太接近的緊箍咒,初中時期的他不敢對女生逾越雷池半步。

 “中一或中二看見有男女同學關係較佳,就會取笑他們談戀愛,自己也因為擔心遭人取笑,不敢和女同學建立較好的關係。即使有東西要談,也是通過家中電話聯絡,不會在學校溝通。”

 他坦言,這形成他在社交上的困擾,一直到高中才逐漸改善。

從哪裡獲取性知識?

 青少年在家中和學校未能獲得性教育,唯有向外汲取,報章雜誌、電台和互聯網皆是重要管道。

“國營電台有一個性教育節目,我從中也吸取不少性知識。當時是偷偷在聽電台節目,因為我感到害羞,就裝成是在做東西,但耳朵卻是在留意電台節目內容。”溫霜琴分享。

 她透露,她從電台節目獲得約30%的性教育知識,報章雜誌則佔了60%,其余就是從互聯網上去瞭解。

 林成耀恰恰相反,他從互聯網上獲得許多性方面的資訊,佔了80%,其余20%則是來自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

年輕人對性教育態度

 許多年輕人長期在性教育匱乏的環境薰陶和成長,對于性教育的態度顯得比較保守,無法放開胸懷接收性教育資訊。

 在新紀元學院輔導系就讀的溫霜琴與林成耀,參與系內主辦的兩性展覽會,發現許多學生還無法大方且主動瞭解性資訊。

溫霜琴指出,有關活動的內容包括戀愛、婚前性行為和避孕,現場也指導如何戴安全套,並且有陰莖和陰部模型,有同學非常驚訝為何要擺放這些用具。

“當我們教導同學正確性知識,不少人相當害羞和抗拒,當然還是有人很勇敢,主動要求學習。”

 林成耀指出,大約僅有20%出席者勇于主動瞭解,但當現場進行如正確戴安全套之類的比賽,需要輔導系學生先參與才能帶動其他學生加入。

溫霜琴補充說,現場的學生通常不會獨自一人主動要求參與活動,而是三四個朋友經過兩性展會場時,其中有一人興致勃勃想要嘗試,才會鼓動其他人一起參加。

何時該接觸性知識?

 林成耀和溫霜琴以過來人身分看回新一代接受性教育的時間表,皆認為從小就應有性教育,再經學前、小學、中學等階段,一步一步給孩子該有的性觀念。

 “若在小學才開始讓孩子知道,就要解釋許多基本性知識,花費更多時間。”林成耀認為越早接觸性教育對小孩越有好處。

 他認為學齡前家長的角色較為重要,入學后校方需共同扛起這個責任。

 校方和家長也應該有共識,因為若其中一方在性教育方面較為保守,另一方則開放,雙方步伐不一,會使孩子覺得困惑。

 “學校和家長應主動教導孩子性教育,孩子不問不說不代表他們沒有疑惑和困擾。可能他們就通過其他管道獲得錯誤的性知識而誤入歧途。”

 然而,小孩年紀太小接觸性教育會不會有不良影響呢?溫霜琴認關鍵在于教導者的態度!

 “不以開玩笑和遮遮掩掩方式教導,而是以正面和嚴肅方式告訴他們性器官名稱或性知識,小孩自然也會認真看待和學習。”





真誠解答互相尊重(第三篇)


報導:潘有文 
圖:張文輝、互聯網

親子之間談性教育的距離,可以是這么近,也可能那么遠。

關鍵在于父母要大大方方談性教育,孩子就會意識到那是大方之事,才能以正面心態吸收性知識!

 與其讓孩子在壓抑中尋找性知識,可能因此接觸錯誤資訊而走錯方向,不如正確滿足他們,就無后顧之憂。

李善淣在小學時參加一個派對,遭男同學摸了胸部,當時她氣憤之極,感覺非常不好,卻不知那是性騷擾,沒向家人提及,也不知向誰投訴。

 “那男生可能不懂這不對或只是好玩,甚至是與同學打賭敢不敢這么做。”她猜測那位小男生的動機。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件事情中,不管是性騷擾或遭性騷擾者,兩者的共同點即是缺乏性教育!

 李善淣的性困惑不止于此,還包括身分上的認同,也因為母親說她是“從屋后的垃圾池撿回來”而困擾了好多年。

 她在家排行最末,上有5個姐姐,但只有她近視,她以此印證“垃圾池撿回來”的說法后,認定並非母親親生,並且不斷去找證據證明這個想法。

“當然,我沒有怪我的母親,因為當時的她也不懂怎樣回答我的問題。”后來,她瞭解一切皆因家庭缺乏性教育之故后,早已淡然。

 這些經歷使她堅定地相信,性教育應從小開始,並且以正確態度去瞭解自己和異性。

 因此,她與現年12歲的孩子,從小時開始就有性教育方面的互動,例如,告訴孩子性器官正確名字、與孩子共浴等等。

 她的孩子對性的態度相對其他孩子較為成熟,也看過生命如何形成的書籍和圖片,知道媽媽懷孕的過程以及腹中胎兒如何成長。

“他曉得女性成長變化如來月經、乳房發育等,男性成長過程聲音有變化、性器官會長出毛髮等。看到一些過于年輕懷孕者的個案,我也會告訴他已有能力使女生懷孕,要不要做爸爸?他的答案是:不要!我還是一個孩子,我還要玩。”

共同成長共同學習

 性教育重要的一環是學會互相尊重,這一點也可從親子共浴中去學習。

 李善淣從小和孩子一起洗澡,但並沒有刻意脫光衣服在家走動,孩子也看她如何處理女生月事,一切皆順其自然。

 “與孩子一起洗澡,有人問會不會覺得不舒服?有位性教育老師說,只要有一方覺得不舒服,就可以停了。因為從中學習尊重,不能強行,不喜歡就說不。同樣,若孩子覺得不舒服,一樣要停止共浴。”

 她強調,每個孩子皆獨特,引導方式各有不同,某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洗澡,但另一個家庭卻不一定適合,一切胥視親子雙方的態度而定。

 如果親子有一方對共浴這回事覺得不舒服,但又被強逼去做,這等同性騷擾或性侵犯。

 性教育能夠進行與否,與父母態度有著直接關係。父母態度保守,不願和孩子談性教育,孩子就失去最有利的性教育教導者。

 性教育也是一門學問,父母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教導孩子,兩者共同成長。

引導孩子分辨愛與喜歡

 許多父母聽到孩子,尤其是小學時期喜歡某位異性女同學,可能就會向孩子大吼:“讀書就讀書,什么喜歡別人!”

李善淣認為壓抑孩子喜歡別人,除了造成親子衝突,也等于把孩子往外推,因為他以后不坦誠相告某些事,卻不代表他不會去做,“如果他私底下與對方互傳情書,然后再搞出大件事就更麻煩了。”

 她的12歲孩子在學校有喜歡他和他喜歡的女同學,李善淣就會詢間孩子喜歡別人和被別人喜歡的原因,然后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

 “有人喜歡他,我就會告訴他就要做好自己,因為每個人都喜歡更好的人,沒禮貌、不孝順、功課不好,女生就不會喜歡你。被喜歡是很美妙的感覺,因為表示自己有值得被人喜歡之處。”

 另一方面,當孩子告訴他有喜歡的人,她會詢問喜歡那個小女孩的原因,然后也會與孩子分享以前喜歡的人,互相交流。

 喜歡一個人沒有錯,這是自然反應,並不需要壓抑,但大前提是要有正確態度,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孩子清楚喜歡和愛的分別,因為前者是一種欣賞,后者則需要承諾。

讓孩子決定想知道什么

 這是一個有關性教育的趣味小故事

 有一天,一個孩子問母親:“我從哪裡來?”。母親聽后心想:“來了,終于問這個問題了。”

 于是,這位母親大費周章向孩子解釋生命如何形成,把自己所能知道的性知識都告訴孩子。

 但,孩子聽完后,只說:“隔壁小明說他從甲洞(Kepong)來的”。

 其實,孩子要的答案未必如大人想像般複雜,他們並不一定想要知道太多事情。

李善淣覺得給孩子多少性知識不是由父母決定,應該由孩子決定。“他問就給他知道,而且大方的說就可以了。”

偶爾,電視劇會播出一男一女進房脫衣服的畫面,父母就會很緊張想要遮住孩子視線或轉台不讓孩子看。

 事實上,孩子可能會說:“他們沒把衣服掛好”,說明孩子的角度與大人不同。

因此,李善淣相信父母可以藉著任何機會去教育孩子,特別是性教育,不需要過于緊張或急進。

教孩子拒絕性騷擾

 性教育使孩子懂得向性騷擾說不,保護自己免于成為受害者!

 之前,發生學校男老師摸女學生胸部事件,這令李善淣非常氣憤。她表示,若是相關女生清楚自己身體的界限,就不會讓老師摸胸。

 “女生可能是礙于老師而不敢說不!”她說。

 她指出,許多性侵案例子,皆來自受害者周遭熟人,這與孩子常受到否定有關,因他們不信任自己,不敢否定別人的性騷擾。

 一些小孩向家長投訴說:“叔叔摸我”,這可能就是孩子覺得不舒服,不想再受到相同對待的投訴。然而,大人總會否定他們,說:“叔叔疼你才會摸你嘛!”

 李善淣在孩子很小時就告訴他,當有人對他做出不喜歡或不舒服的事,就要警告他人,“不要否定孩子,當孩子跟你說,你需要信任他。”

 性侵或性騷擾案中,有小孩說有叔叔請他吃“Bird bird”,向大人投訴卻不被當一回事,大人以為是有人請小孩吃乳鴿之類的飛禽類食物,其實那是孩子被迫口交啊!

 李善淣在一個性教育生活營中問一些小朋友:“家人、親戚、父母的朋友可能是性侵你的對象嗎”,小孩全都說不會。

換言之,這是一個極大的危機,因為從一些性侵案數據顯示,性侵小孩者多是相熟之人,不可不防。

 因此,讓小孩學習正確的性教育保護自己,以免發生不愉快事件才來后悔莫及。

親子參與性教育營

 想教導孩子性教育無從下手,那就和孩子一起參加性教育生活營吧!

 台灣性學會馬來西亞分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小孩,不定期舉辦性教育生活營,小孩從中可學習到性教育,父母也會受益。

 李善淣兒子參加過性教育生活營后,一直念念不忘,從中學到更多正確的性教育觀念。

 “當時的小豆豆性教育生活營在馬六甲舉行,對象是四、五、六年級學生。我的孩子參加過性教育生活營后,知道性侵和拉手的分別。”

 他笑言,生活營開始時,眾小孩初次看到有關性教育圖片皆不太能接受,咦呀聲和大呼小叫此起彼落。

 此生活營按著孩子的年齡使他們明白性教育,學會愛惜自己和尊重別人的身體。

其中,有一個活動是給孩子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哪一部分可以給人觸摸,哪一部分則是禁區。

 “孩子以交通燈三種顏色紙貼在人體部位上,何處可讓人觸摸,何者不能。營會負責人鼓勵小孩要依自己意思而非大家都認為的意思去處理,每個人界限不同,但特別強調女生胸部、陰莖等不能隨意讓人觸摸。”

這個有趣的活動讓小孩自己有權力決定別人可觸摸之處,例如許多小孩皆在頭部貼上青紙,但若有小孩貼上紅色,並沒有問題,因為只要覺得不適合或不舒服,都應該拒絕別人撫摸。

 “在這個生活營,小孩學會去體恤異性,不應有歧視,當男生或當女生皆有各自的好處。”

 李善淣相信,如果從小不剔除錯誤觀念,長大成人在兩性相處上就可能出現問題。






坦蕩面對冀普及化(第四篇)


我國性教育前進速度匍匐前行,學齡前和學齡期的教育單位談性色變,以另一個代名詞來取代性教育,避免造成大眾激烈反彈。

 但依然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和推廣性教育的人士,以各種方式引導家長和學生,避重就輕努力把性教育普及化!

“孩子本來就有被教育的權力,獲得性教育也是他們的權力,他們應該知道如何保護和尊重自己,如何與別人互動。”

 緣野幼兒園(Tadika Sri Puncak)園長兼性教育作者李淑儀表示,不管個人社會地位如何,皆要回到孩子本質,教育他們懂得互相尊重和尊重自己,性教育就是方式之一。

 “幼兒園是教育第一線,一開始就要引導小孩去面對和尊重自己,並非發生事情才來亡羊補牢,那時已經來不及了。”

 十多年前,李淑儀在台灣留學時,接收不少當地的性教育觀念開放的社會風氣,影響她日后投入幼兒園工作的理念。

 14年前,她回到大馬經營幼兒園工作,就逐漸引入性教育工作,除了身體力行,在家中與孩子互動,成功取得性教育學者專業身分后,將這個理念付諸于幼兒園內。

 目前,性教育僅是幼兒園的分享項目,並非正式課程,但學生和家長的良好反應促使她決心加速步伐,考慮在近幾年內把性教育列為幼兒園課程。

 對于學齡前的小孩,教授性教育會否無從下手呢?李淑儀斬釘截鐵的說:不會!

 她表示,關鍵在于教導性教育者本身坦然與否,只要坦蕩面對,不會無從下手。

大人心態是關鍵

 “我要教育他們的東西太多了,我要教他們尊重生態和瞭解海龜,現在我要教他性教育,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對待和尊重自己的身體,我就以這樣的態度跟小孩說。”

 引導小孩接受性教育,重點不在小孩的接受程度,大人的心態問題才是關鍵。

 該幼兒園有百余位學生,家長對于幼兒園向孩子分享性教育一事,並沒有太多意見,反而不少家長非常驚喜,甚至有約五分之一的家長加入家長會,一起接受性教育和溝通技巧課程。

 “每年的三月至七月,我都會撥出時間與家長一起上課,12堂課內容包括性教育課題探討、如何鼓勵孩子、蒙特梳利的居家教育等。”

 由于課程人數有限,目前僅有二十多位家長參與,另有三十多位家長在等候名單,她開玩笑說:“明年看來就要全部家長一起參加了。”

 幼兒園的兒童性教育有利孩子,家長需要瞭解這個方向,透過家長和院方的互動,將更有效推動兒童性教育,有利孩子學習。

性教育從幼兒開始,幼兒園負起這個責任等同為家長分擔工作,而且可以更有系統的引導孩子認識性知識,減少孩子踏上歧路的機會。

學生師長各有角色

學生、家長和校方這個三角關係,在性教育這個習題上各有需要扮演的角色。進入中學階段后,學校的角色更為吃重,必須與家庭性教育有更緊密的配合。

 森美蘭芙蓉中華中學校長蔡親煬表示,學校方面的性教育屬于科學性性教育,主要是使學生透過科學課本,例如生物內的生殖器官教育,清楚瞭解性方面的知識。

 “器官性性教育,內容有生命的誕生和成長過程,包括器官方面成長,即繁殖部分。”

 此外,有關于性教育思維方面,則會不定時邀請一些性教育講師到校舉辦講座,灌輸學生道德思維層面的性教育。

 “學生面對環境利誘,一旦掌握不好性教育,出現思維偏差,就有犯罪心態。”

 這個時代的青少年,越讓他知道不能做,越躍躍欲試。因此,蔡親煬校長表示,必須讓他們知道會有怎樣的后果。

 家長方面,學校性教育活動獲得不俗的反應,“例如,我們在學校有教孩子如可運用保套,家長致電學校讚好。因為他們在家難以開口指導,學校卻代為解決這個問題。”

 學校教導學生使用保險套僅是在技術層面,即讓學生知道如何使用,但在思維上還是教育他們這個年紀並不適合有性行為。

 他說:“教導使用保險套自初中一開始,主要輔導老師負責,但道德和科學老師也會協助,甚至一些班導師也會自動自發教導。”

中小學性教育情況

 縱觀我國學齡前和中小學的性教育情況,只能以不足夠來形容。正式教育體系不把性教育列入重要考量,官方訂制的性教育內容有待加強,反而是學校本身採取課外補足的方式,嘗試填補學生在性教育方面的缺陷。

 台灣性學會大馬分會理事長吳啟銘坦承,目前我國中小學雖有嘗試進行性教育,但依然不夠完整,因此一些老師會私底下傳輸這方面的知識。

 他指出,現今教育部在中學課本內的社會及生殖健康課程,若就正式性教育而言,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那,究竟我國中學是否已算是擁有性教育課程呢?吳啟銘表示,從狹義角度而言,目前學校沒有性教育課程,“但從廣義來看,卻已是早就開始,只是不夠系統,相關課題僅是點到即止。”

 一般人把性教育定義為性行為教育,因此認為學校不需性教育。如果正式由教育部著手進行,也擔心家長反彈,而且小孩上完性教育課程后,回家會否因不明白而亂講,也教校方無法安心教授。

他表示,目前無法做到循序漸進教導性教育的另一個原因,也和我國擁有不同種族和宗教有關,協調上較具難度。

“現在能夠比較能進行性教育多在華校,至于國中是在事后舉辦課外的性教育活動來彌補不足之處。”

各階段性教育各異

 灌輸各年齡層小孩性教育,欲速則不達,囫圇吞棗只會混淆小孩,因此各階段性教育內容各有不同。

 吳啟銘指出,幼兒園和小學可採用動畫或繪本讓小孩去認識生命的誕生,通過圖像使他們認識性知識。

 小學以口述式為主,精簡教育學生認識生殖器官,“一下子給他們太多這方面的知識,他們也不會全懂,若是給的太少又不夠。”

 至于中學的性教育,由于此時男女學生的身體變化很大,尤其是第二性徵的改變,因此需要更深入的認識生殖器官。

易言之,幼兒園和小學是性教育基礎知識立足地,中學時期即是進入性教育大躍進期。

 然而,我國目前整體學校性教育可能還在學齡前水平,甚至有所不及,全民接受正確和正統的性教育,還是一條漫漫長路。

學校幾乎不談性?

 溫霜琴和林成耀皆來自國民型中學,在兩人的印象中,學校幾乎沒有性教育課程!

 “體育課本提到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但與性教育無關。中三上科學課時,有人體各部份器官,同學都期待這一堂課,但平常課程講解的一清二楚的老師,在上這一堂課只讓學生在作業填上性器官部分名稱后,就跳過教另一堂課。”林成耀這么表示。

 兩人相信老師只把對生殖器官的認識當成科學來教,並不把性教育考量在內。

 他們表示,對于性教育這回事,學校老師不提,輔導老師也不碰,學生也沒有主動尋師長了解這方面的問題。

遮掩因為見不得光?

 一提及有關性方面的事,許多人難以啟齒,有人還臉紅心跳加速,尤其是學校,性相關課題長久以來處于“見光死”狀態,因此錯過不少教育良機。

 育有一子的李善淣回憶當年的中學時期,每當廁所不通,校方就會要求所有女生到禮堂集合,男生必須回到班上。

 “這時,男生們就會暗自竊笑。原來,老師是要向女生說不要把用過的衛生棉丟在馬桶內,避免造成廁所阻塞。”

 最令李善淣氣憤的是:男生會戲弄月事來潮的女生,令女生又羞又怒,甚至有者會拿女生尚未用的衛生棉丟來丟去,不尊重女生。

 這是官方和學校對性教育認知不足的結果,造成學生不懂得彼此尊重,使得某方心靈受傷。






性教育引導解決不批判(完結篇)


 性教育與性道德,

前者可引導他人認識有關性的一切,后者則是判定人類性方面的對錯行為。

 兩者有著一定連系,但也有差異,胥視採用何種角度看待事情。

 在性教育和性道德之間,究竟是對錯重要,還是解決事情重要?

關鍵在于自己想要選擇哪一個方式!

 與孩子談性教育,不告訴他們有關性道德,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性教育和性道德應該是一個配套,缺一不可?

 “教孩子使用滅火器,讓他在火患發生時懂得使用,並不等于教他們玩弄滅火器。”台灣性學會大馬分會理事長吳啟銘指出箇中差異。

 與孩子談性教育,旨在指導他們認識相關內容,不會只談性行為或談戀愛,還包括兩性之間如何交往和尊重、家庭的觀念、自我保護意識等,增加他們對性的安全感。

 “性教育與道德觀有一定的瓜葛,人們會用道德角度去批判他人對性的行為。例如‘劈腿’(感情上一腳踏兩船)這回事,大部分人會以道德角度大力鞭笞,沒有多少人會詢問有關人士劈腿的原因,或是兩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只是看到行為的結果。”

 並非每件事皆能以對錯論之,因為其中或會出現例外。因此,僅是灌輸孩子對錯好壞並不足夠,還需告之何種情況無法用道德角度批判。

 提及性方面之事,性道德就有機會亮相,許多人會以此認定有關人士或事件黑與白。面對這種情形,性教育能否派上用場呢?

 台灣性學會大馬分會理事之一蔡福花認為性教育和性道德之間不止沒有衝突,反而可相輔相成。

 她也是吉打州吉華獨中教師,當遇上被認為是有違道德的事件發生時,反而成為她的學生上性教育課的材料,引導學生以性教育角度去評估有關事件。

引導孩子瞭解后果

 以成年人婚前性行為例,現代社會中“先上車,后補票”的情況已蔚然成風,現在的討論重點已不在于批判它是否符合道德,因為道德的標準因人而異,難以理出一個所有人皆認可的準繩。

 她會代入這類事件給學生討論,把它當成教材讓學生思考。然后問他們是否有婚前性行為的條件,包括此舉可能造成未婚先孕,並且是否有能力撫育孩子。

 這也是一種性教育,以此引導孩子瞭解后果和作出選擇,以及學習負起責任。這種師生之間的對話平台,使他們願意向師長表達自己的疑惑,並且從中瞭解自己,選擇想要的結果。

 “讓孩子知道遠一點的事,把三思而后行這個概念更具體的表達出來,使之明白每個選擇背后的代價。”因此,她相信性教育可以輔助性道德,不會互有衝突。

 在天平上,兩邊的秤子如何平衡,在于一邊秤子過重時,一邊秤子可以選擇增加重量,而另一邊秤子也可以考量捨去一些重量。

 性教育和性道德何嘗不外如此,與其執著于是非對錯,不如適當的配合和取得共識,就能解決許多事情,同時平衡雙方的標準。

價值觀有異勿強套

  跟學生談性教育,尤其是性行為,第一道關卡即希望他們不輕易發生性行為,第二道關卡是延后發生性行為,這是第一道關卡失守時,可以考慮教導的部分。第三道關卡則是,若已發生性行為,如何讓他不會輟學。

 吳啟銘指出,許多教育部分只進行至第一道關卡,即不要發生性行為,之后就沒有下文了。

 “現實中,許多人已在婚前發生性行為,讓他們自己學習和判斷婚前與婚后性行為的好處,不要用自己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觀去劃一條線,越界者皆是壞學生或壞人,讓孩子誤以為社會就只有一種價值觀。

 當人只用一種標準看人,不在自己標準範疇內的事物皆是錯誤,又不嘗試探尋事件發生原因,只是一味指責批判,何來尊重他人?

 性教育系統除了教育,也遵重各人選擇,其基礎建立在智慧考量所作出的選擇。

異中求同相輔相成

 從宗教角度來看,性教育和性道德可以異中求 同,不一定會造成衝突,反而達到互補之效。

 霹靂州一間基督教教會牧師翁財和指出,性教育可以是一種科學研究,因為他相信性是造物者所設計,教徒應該更加深入瞭解,就如商家制造機器,使用者要看有關機器的使用手冊一樣。

 “性是美好的事,但要有界限,而非毫無限制,基督教並不排斥性這回事。”他表示。

 翁財和牧師雖是宗教人士,但也參加非宗教性質的性教育課程,如台灣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所長林燕卿博士的性教育課程,瞭解許多這方面的知識。

 “在這個時代,性教育是大家需要瞭解的學問。”他認為宗教人士應該多去瞭解,至少在這方面擁有某種程度的醒覺。

 瞭解和適當的使用性教育和道德準繩,兩者之間或可取得平衡點。

涵蓋全面隨機應變

  灌輸孩子性教育,清楚表明不該做之事,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有另一種選擇,不要以恐嚇方式阻止他們。

 “因為現實中有人會越界,一旦預防無效,就要教育和處理他,性教育必須涵蓋全面。”

談性教育是一體兩面之事,預防時就做好預防的工作,若有人越過禁區,必須進行處理教育,例如告知已談戀愛同學該注意何事,分手的人要注意什么,若已發生親密關係者需如何保護自己等等。

 吳啟銘指出,性教育涵蓋極廣,包括談戀愛、分手和避孕等,各個問題互相牽動,並非設定標準要求依樣而為,反而應告知事情發生后的現實情況,由他們自己學習去評估。

 “例如,可以讓學生知道求學時談戀愛會遇到的麻煩或事情,若是有人已談戀愛,不是去制造麻煩或捧打鴛鴦,這反而會促成羅蜜歐與茱麗葉效應。”

學習不同觀念看性道德

不學習就不知道,有些事並非只論是非對錯,而是可從另一個觀點出發!

 20歲的林成耀進入新紀元學院修讀輔導系之前,對于男性和女性同性戀的觀念南轅北轍,“我較能接受女同性戀,認為男同性戀比較噁心。”

當他開始進入性教育這片天空,用不同觀點去解讀這些行為和現象,才發現要接受它並不困難。

 “我才瞭解選擇喜歡男生或女生也是自己的權利,別人沒有資格批評,就如你喜歡喝某品牌的飲料,別人不能質疑為何你喜歡,因為各有選擇。”

 又如婚前性行為,他才發現那也是一種選擇,好壞與否在于是否被告知可以選擇,並且知道事情發生后的結果,並非一味指其不好而使人擁有負面印象,進而產生不必要的抗拒心理。

 性教育不只是指性行為,它的範圍極廣,換一個角度,就有不一樣的視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