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騎行天下倡環保


26/12/2011

報導:涂素燕 
攝影:劉潔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弗迪約里茨馬(Fedde Jorritsma)的腳車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家、辦公室。

他騎著腳車從印尼耶加達啟程,一路上,他為一些農場、度假村工作,換取住宿和食物,並主辦自制太陽能熱水器工作坊,宣導環保理念……

弗迪自稱是個腳車騎士,他曾經騎車幾千公里,完成歐洲、非洲、拉丁美洲之旅。

 這一次,他從印尼啟程騎了2000公里,乘搭渡輪到新加坡,再從新加坡一路騎到柔佛加亨。

 他在加亨有機稻米生態農場逗留6個星期,“我為農場主辦了兩次自製太陽能熱水器的工作坊,並為農場裝置太陽能熱水器,換取住宿和食物。”

 目前他已經離開馬來西亞,在泰國繼續他的旅程。

 隨后他將騎腳車到寮國、中國、吉爾吉斯、哈薩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匈牙利、捷克、德國,最后回到荷蘭。

 在展開這趟旅程之前,他曾經為環境組織WECF(Women in Europe for a Common Future)工作,負責在一些鄉區地方推廣再生能源的應用,還有建造生態廁所。

教授太陽能熱水器製造法

 在四季氣候分明或寒冷的國家,天氣寒冷的時候,洗菜、洗碗、洗鍋、清洗流理台、廁所等都要用到熱水,至于洗澡、洗手、洗臉就更不用說了。

 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很多家庭沒有能力裝置熱水器,還是靠爐火燒水來解決洗澡、洗臉等所需的熱水。

 洗碗、洗衣則通常直接用冷水,所以很多家庭主婦做家務時,因為雙手長時間浸泡在冰冷刺骨的凍水中,皮膚變得粗糙紅腫。

 弗迪的任務就是在這些鄉區指導當地人,如何以最低成本、循環利用資源的方式,製造太陽能熱水器。

 這趟旅程,他依然會在所到之處,教導當地人如何應用簡單便宜的材料自製太陽能熱水器。

收集鋁罐製太陽能

 太陽能集熱器的作用原理,是吸收太陽的輻射能量,用以加熱水溫。

 弗迪表示,許多材料都可以製成太陽能集熱器,如PVC塑料、銅、鋁、鋼、玻璃瓶、啤酒罐等,這些材料可以是循環利用的資源。

 “你只需要在喝完啤酒過后,把瓶子或鋁罐收集起來,就可以再利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陽能熱水器只適合用來洗澡或用作日常洗滌用途,不適合飲用或用作煮食。

 他解釋,各種材質都有其優缺點,就視乎個人成本預算選擇合適的材質。

各種材質優缺點

 *PVC──最便宜的材質,但是效果沒有金屬集熱器好,而且遇高溫時塑膠管會變形。PVC還有一個最大問題是,其添加的塑化劑和安定劑會危害人體;廢棄以后,如果焚化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嚴重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

 *鐵──有更好的集能效果,不過必須動用燒焊工具。

 *鋁──比鐵有更好的傳熱效果,不過需要很純熟的焊接功夫。

 *銅──可以很快傳熱,不過成本很高,而且需要動用燒焊工具和很好的焊燒技巧。

辦工作坊傳授技藝

 弗迪這次逗留在加亨有機稻米生態休閒農場,為農場的度假屋製造了兩個太陽能熱水器。

 其中一個是用黃銅製成的太陽能板集熱板,另一個則是以農場的一些廢棄物如玻璃瓶、橡膠輪胎、銅管、魚缸的玻璃等製成。

 他也于10月中在農場舉辦的太陽能熱水器工作坊,跟學員一起動手試做了簡易的太陽能熱水器。

如何保溫蓄水桶?

 太陽能集熱器只在白天才能集熱,而我們一般要到晚上用熱水洗澡,所以需要保溫蓄水桶,把白天加熱的水貯存起來。

 最好選擇不鏽鋼材質,避免水桶生鏽腐蝕。也可以選擇成本較低的塑膠桶,但是必須選擇PP或HDPE,避免使用PVC或PE。

 桶外可以包上海綿、薄膜、廢棄的綿被等有保溫作用的材料,以便保溫熱水。

如何裝置太陽能熱水系統?

 這種裝置法是利用熱虹吸原理,利用集熱器和蓄水桶的溫差,使水在系統中循環。

 這個系統結構簡單,不需要利用電力,為了保證系統循環運作,蓄水桶必須置于集熱器上方。

 系統運作過程,水在集熱器受太陽能輻射加熱,會從集熱器上循環管進入蓄水桶上部,與此同時,蓄水桶底部的冷水由下循環管流入集熱器。

 直到蓄水桶的水形成溫度分層,上層熱水會先變熱,漸漸整個蓄水桶的水都會變熱。

 集熱板最好裝置在屋外空曠地方,避免有任何東西遮蔽了陽光輻射。

備注:

 *馬來西亞緯度在北緯3.08度到3.16度之間,位于亦道區域,日射強烈,裝置太陽能集熱器時,只要朝南方傾斜5度就可達到很好集熱效果。

簡易太陽能集熱板製作過程

材料:PVC管、7支玻璃瓶、T字型接頭、膠紙、粗繩、玻璃門框架。

製作步驟:

1.先除去玻璃瓶的底蓋。先煮沸可以蓋過瓶底部位分量的食用油。把瓶子放入約10秒鐘,取出用濕布握著底部,輕輕一轉,瓶蓋就會脫落。

2.用爐火燒熱PVC管使之熱漲,把玻璃瓶塞入管內。

 重複以上步驟,把7支玻璃瓶塞入PVC管。過后用粗繩和膠紙固定PVC管和玻璃瓶。

3.用T字形接頭,把水管接連成一排。

4.把玻璃瓶和PVC管漆成黑色,裝進玻璃門框架。

備注:

 *框架上面必須用玻璃罩著,以便產生綠屋效果,可以集熱和保持溫度。框底可以用能夠反光的材質如鋁,以便把光反射到集熱器。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民宿出頭天


18/12/2011

本地民宿為何熱不起?(第1篇)


報導:楊潔思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時值學校年終長假,又是旅游旺季,在馬新兩地學生的帶動下,國內民宿(homestay)旅游正值大旺季節。

 體驗在地生活,是本土民宿旅游的重點,不管是到橡膠園割膠、出海捕魚、在菜園或農村生活、製作糕點、參與友族的婚禮等,對城市小孩來說,都會是新鮮獨特的經驗。

 一個半月的漫長假期,民宿旅游會為國內民宿業者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

 往深一層想,旺季固然可喜,然而,淡季的日子,民宿業者又該如何吸引旅客,以提升經濟效益?  

 一般上,民宿業者絕大部分都是巫族同胞,華族與印裔民宿主人,似乎少之又少。到底是什麼因素阻撓他們投入這個領域?

 現有的民宿業者,又面對什麼挑戰?

民宿一詞,源自日本的Minshuku,就是就是由民宅提供給旅客的住宿。

 讓來客住進自己家,與自己一同生活,民宿旅游,是其中一種最能讓旅客接觸當地人、與當地人深談及融入當地人生活的旅游方式。 

 四五年前,因為想到台灣旅行,筆者在網上發現台灣民宿這塊珍寶,許多民宿不但很有特色,照片也美不勝收,單是欣賞照片,便是一趟賞心悅目的精神之旅。

 這讓筆者萌生到台灣訪民宿的念頭。

 台灣之行,在當地民宿協會主席的安排下,筆者走訪了三十多間民宿,每晚都入宿不同路線的民宿、每天在不同風格的民宿進餐,與民宿主人溝通交流。 

 他們都很樂意分享,從民宿的設計與硬體構思、到將概念落實、經營理念與方式、市場行銷與宣傳方法等,侃侃而談,無私分享。

 當然,當地傑出的民宿很多,未能一一到訪,難免有遺珠之憾,然而單是走訪這些民宿,也算是收獲豐富了,讓筆者得以完成11篇的台灣民宿系列報導。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民宿的成功,令人聯想到本地人是否能向台灣取經,把台灣民宿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大馬來,令國內外旅客增多一種旅游體驗。

 馬來西亞氣候穩定,沒有颱風或大雪,一整年都是出遊的好日子,照說經營條件應該很好。

 后來,有心人士曾苦心安排成功的台灣休閒農場主人前來半島巡迴演講,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與心得,以期激勵本地人、特別是華裔加入休閒農場與民宿行列,開拓商機。

 然而,講座辦了,聽眾回響很好很熱烈,媒體也大篇幅宣傳了,最終卻礙于各種客觀條件,無法讓中式民宿發光發熱,殊為可惜。

民宿詮釋各有表述

 民宿這個詞雖源自日本,然而,它並不限于日本,事實上,世界多個地區或國家都有類似的住宿選擇。

 在生活水平較高昂的歐洲,也有這類住宿,屋主一般上會供應早餐,收費比旅店便宜,吸引不少背包旅行者。

 說回東方的民宿,民宿經營概念從日本傳到台灣去,並在台灣大放光明,現今台灣民宿的多元化與普及化,令人目不暇給。

 台灣當局估計整個台灣有逾2000家民宿,然而業者透露,實際數目應遠遠超過這個數據,甚至有三四倍之多。

 當然,對民宿有不同的詮釋,也造成這個數目有極大的落差。

 有者把客棧(guest house)、旅舍、旅店等,只要是提供住宿的,一律都通稱為民宿。

 有者則認為,符合“提供住宿服務的民間住宅”標準的,才算是民宿。例如像傳統日本民宿,主人也住在該處,讓客人來自家居住,如同住在親人家般。

 馬來西亞人對民宿的詮釋,也各有表述。有者把出租屋子也歸為民宿,因此,吉膽島、龜咯(Kukup)、丹絨加讓(Tanjung Karang)度假村屋,也歸類于此。

 但也有人認為,那類旅游屬于生態旅游,非民宿旅游。

 導遊林福麟指出:“民宿旅游應該是概括一個人在其中進行日常生活,又或是包涵某些民族的生活作息與生活習慣,很多人參與民宿旅游,就是要了解當地人的生活作息。在亞洲,這類旅游主要是在第三世界國家。”

 另一種劃分法,則將民宿分為“有主題性的”和“無主題性的”,后者是一般提供民宿的普通民間住宅。

 主題民宿,則指那種從建築風格、客房設計、環境氛圍、服務、食物、活動等,都依循特定主題規劃、風格統一的民宿。

 在台灣,主題民宿漸漸崛起,主題與定位清楚、風格鮮明的民宿,成為旅客的新寵兒。

 當地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民宿、舊火車廂改裝成的火車民宿、陳家古昔、童話式民宿泛水淩山、強調山居野趣的卓也小屋、整間房子都是古董文物的大隘山莊等,都是屬于主題民宿。

 多元化的主題民宿,也顯示當地民宿業者的創意無限,為這個行業注入一股生氣。

台灣民宿興起緣由

 台灣早期的民宿是“出租房間”的形式,主要集中于特定熱門旅游景點,當地居民為那些在旅游旺季租不到酒店客房的遊客提供住宿,順便賺取外快。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實行公務員工作五天制,即公休二日制,才為當地國民旅游打開了方便之門。

 此項措施大大提高了當地人周末出遊的意愿,各景點客房需求量激增,民宿也因而趁勢而起,分享旅游業蛋糕。現今許多民宿主人都是全職經營者。

 台灣人在自家土地旅游觀光時,住宿首選都會找民宿,而非酒店或是旅社。

 主要是當地民宿類旅游已成熟,不但種類眾多、選擇多元化,而且其軟硬體也相當有水準,高品質民宿,在硬體方面甚至打造得比酒店還細緻。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主題民宿越來越普及,風格獨特,能給客人新鮮感。反之,酒店的裝潢大都一成不變,不會比民宿特別。

 而在軟體方面,由于民宿大多數是小規模經營,均由民宿主人或專業管家親自打理,能提供客人更貼心、個人化的呵護與服務,讓客人有家的感覺。

 許多會把自己的家打造成民宿的主人,都是喜歡與人交往的一群,他們會比較親切、熱情,讓客人倍感窩心,也讓年輕旅客能從談話中受益。

 而一部分旅客,則是因為感覺民宿比較便宜而選擇住民宿。

政府協助推動計劃

 馬來西亞政府鼓吹民宿旅游,時間上也與台灣相去不遠,只是稍后,即在90年代中期。

 事實上,我國最早的民宿起始于1988年,即彭亨州淡馬魯縣的蒂沙慕尼(Desa Murni)。

 蒂沙慕尼由當地五個郊區鄉村組成,離淡馬魯市區15分鐘路程,初衷是讓國內外旅客體驗鄉下及傳統的馬來人生活方式,並期許村人通過此計劃從旅游業中獲益。

 第一年,蒂沙慕尼的5個家庭迎來10位旅客,10年后,參與該項民宿計劃的接待家庭超過100家,每年接待超過3000名旅客,大部分旅客為日本人,這或許與民宿負責人在日本有聯繫相關,隨后,歐洲、澳洲與美國旅客的數量也日愈增加。

 1995年,馬來西亞文化、藝術及旅游部與州經濟策劃單位及蒂沙慕尼社區成員及甘榜長老一起協手推動該項計劃。

 政府頒發文憑于接待家庭、印刷傳單,協助宣傳及將該項計劃“拷貝”到國內其他地區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馬來西亞民宿協會因而誕生了。 

 馬來西亞的民宿類似學生交換計劃,以領養家庭的方式接待來客,即讓年長的家長扮演客人領養父母的角色,其孩子就成為客人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讓客人以此融入該家庭中,短暫地與該家庭成員一起生活。 

 這期間,客人換上當地傳統服裝,與領養家人一同進餐,參觀或體驗村內經濟活動、日常生活、鄉間運動、休閒、文化活動等。 

 由于地緣上的迥異,不同的鄉村提供不同的活動,它與生態旅游(eco-tourim)或農牧旅游(agro-tourism)有一些重疊之處。

 例如河邊及海邊民宿有許多是捕魚家庭,鄉區則多從事農業或經濟農作物行業,旅客到此很自然會參觀捕魚活動或農活,若是鄉村附近有天然美景如山洞或瀑布,生態旅游活動也不能免。

參與者多為巫裔

 本地民宿經營者多為鄉區的巫裔友族,在政府鼓勵與扶持下,踏足此行業,主要為增加收入。

 政府這些年來,為鄉村居民提供訓練及撥款,提升硬軟體設施。

 其實,這是不錯的概念,可以讓外國人充分體驗本土馬來甘榜風光與生活。唯,美中不足的是,它過于強調單一民族。

 十多年過去,時至今日,在傳統馬來甘榜或漁村,民宿仍是屬于補貼收入的外快,無法取代全職而成為業者主要收入來源。 

 即使是在全馬有名的馬來民宿村Banghuris,民宿收入雖然很可觀,旅客也絡繹不絕,但是相關回酬還是無法與正職收入相提並論,更違論取而代之了。 

 反觀許多台灣民宿業者,把它當正職來經營,吃粥吃飯全靠它,心態上就有天淵之別了。

 在用心設計、取長補短以及輔以軟體的貼心呵護、細心的經營下,原本地點不美,不受看好的地方,也能創造出一個個奇跡,這一點,或許是我們可向台灣業者學習的地方。  




19/12/2011

馬來甘榜引客有道(第2篇)


報導:楊潔思 
圖:楊潔思、互聯綱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雪蘭莪州雪邦國際機場附近,有一個辦得很成功的民宿村Banghuris Homestay。

 該民宿村計劃由3個甘榜聯合一起,共有80戶人家參與,一年接待8000名旅客,包括住宿及參訪式旅客。

 民宿旅游平均每個月為每戶人家帶來2000至3000令吉的額外收入,對甘榜村民來說,頗為可觀。

旅客絡繹不絕,村內接待家庭每隔兩三天就迎來新旅客,這不禁令人好奇。對旅客來說,這些樸素的馬來甘榜民宿,魅力在哪裡?

夕陽西斜時分,當記者驅車來到半島著名民宿村邦湖麗(Banghuris Homestay)時,空氣中悠閒的氛圍,讓人不自覺放慢了腳步。

 小鳥飛過,留下清脆的鳥鳴聲,四周一片青翠養眼的綠,小溪輕輕流淌,村童在路旁嘻哈玩笑,村人忙完一天的活,紛紛回家。

 就在這當兒,兩名皮膚白晢的年輕男孩在馬路上溜達,他們是兩名日本學生,剛參觀過村民的農業活動,包括如何割膠及壓膠片、油棕園收割情況、搗咖啡籽等。

趁著沐浴與晚餐之前的空檔,他們在村子周圍游逛,體驗與其家鄉不同的異國情調。

 在不遠處的另一個村子,兩名日本女學生,在民宿領養家庭處剛換上傳統馬來服Baju Kurung,坐在高腳屋的落地木窗圍欄上,眺望馬來甘榜風景。

 這個畫面,讓人眼熟,原來它就好像是民宿旅游手冊上的圖片一樣。

只有80戶人家參與

 邦湖麗民宿計劃共由三鄉村組成,于1997年開始,從初時的16戶人家參與,發展至今天的80戶人家。

 “當時這類旅游未普及,村人抱著靜觀其變的態度,足夠信心后才加入。”村長兼民宿計劃負責人哈芝巴西爾(Haji Basir)說。

 1993年,該村獲選為雪蘭莪州最佳鄉村,國內一些人開始到該村考察參觀,當時他們就開始探討,要如何收費,后來決定通過配套方面,收取參觀加飲食費。

 “最重要是對方前來,我們招待他,讓他開心。”這些經驗,可說是民宿計劃的熱身吧。

 哈芝巴西爾指出:“我們會鼓勵有空房的村民參與民宿計劃,我們這3個村莊有700戶人家,目前只有80戶人家參與,比例上還是很低。”

 當孩子們長大后,為了各自的理想及生活紛紛往外移時,房子裡空出來的房間,正好可以作為民宿客房,增加收入。

 他期望村中每戶人家,若是條件允許,都能參與該計劃,大家共享民宿旅游這塊大蛋糕

 目前該民宿村吸引的旅客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美國、荷蘭、澳洲和意大利。

除了參觀農業活動,該民宿計劃也安排馬來文化表演、示範馬來婚禮、參觀當地小型食品加工業、手工藝活動等等。

享受體驗不同生活

 在承襲米南加保母系社會的森美蘭州,峇冷宮(Pelenggong)是其中一個當地著名的民宿村。

 這是一個相當有特色的民宿,離森州首府芙蓉不遠,但是甘榜卻很有隱世獨居的味道。

 訪客首先經過一個火車站,車子須上橋越過火車軌道,走一段青蔥鄉間小路,來到一段暗暗、巴士過不了的小隧道。過了小隧道,景色頓然開闊,顯眼的牌匾迎迓你:歡迎來到Pelenggong民宿村。

 這裡果樹成蔭,花草茂盛,家畜悠閒地走過,有條小小的溪流穿過鄉村,沿河而上,可去到一個小小的激流戲水。

28戶家庭加入計劃

 峇冷宮鄉民以務農維生,1996年起,民宿計劃成為部分村人的副收入。

 當地民宿計劃源起于大學生領養計劃,當時農業大學的30名學生分別入住村中家庭,自此,開始了民宿計劃。

 “初創階段,只有8個家庭加入,民宿計劃正式展開后,參與的房子也從領養房子(rumah angkat)易名為民宿(homestay)。”當地民宿計劃委員會委員萬伯(Pak Wan)說。

 委員會主席阿都拉迪(Abdul Latif)透露,目前參與該項計劃的家庭已增至28戶人家,同一時期可容納約一百人入住。新加坡學校假期是旺季,學生族群涵蓋小學生到大學生。

 團體入住,委員會一般會安排文娛表演,如傳統樂與舞蹈、米南加保族婚禮及文化表演。

 “民宿旅游的好處,是可以在短短的兩三天內有許多不同的體驗,如馬來族生活方式、馬來佳餚、馬來文化、馬來民間遊戲、自然生態等等,非常豐富。”拉迪說。

每年吸引逾1500位旅客

 除了新加坡人,該村也吸引了一些日本及韓國旅客,他指出,語言並不成問題,可以用手語及動作作為輔助,只要對方明白就行。

 萬伯笑著說,該村加入民宿計劃17年,村人的英語已大有進步。

 他指出,初時有部分村人擔心純樸的甘榜文化會受污染,唯這些年過去,他們擔憂的事並沒有發生,民宿計劃得以繼續下去。

 “我們每年的目標是最少吸引1500位旅客前來,這幾年每年都達標。”拉迪說。

 除了參與本地旅游展,他也跟隨旅游部到日本宣傳,花個兩三千令吉買機票,往往能吸引到三四個日本團前來,為村子帶來二三萬令吉的收入。

 未來他期望進一步拓展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服務項目。“旅游業其實能帶來可觀的收入,我期望通過旅游業,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流甘榜。”

賓主互動才不會悶

 日本語導遊楊淯清(Evon Yong)多次帶日本學生去邦湖麗(Banghuris)甘榜民宿,每年也會帶學生去淡馬魯的蒂沙慕尼民宿村。

 邦湖麗民宿由于接近吉隆坡,環境也很干淨,市場行銷不錯,因此比較熱門。

 “一般上我所帶的邦湖麗民宿旅行團分兩種,一種是有過夜留宿的民宿旅游(home stay),另一則只是到甘榜逗留三四個小時的參訪(home visit)。”

 他說,旅客跟民宿主人的互動,包括參觀房子、試穿傳統馬來服裝、玩一些傳統遊戲如馬來播棋Congkak。但是,這類棋的玩法有一定的難度,旅客比較難明白。

 “我們會安排4至8人參訪一戶人家,礙于語言不通,賓主間大多數時候你看我、我看你。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超過一個小時,客人就會覺得悶了,因此,我覺得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剛剛好,讓旅客們有一個傳統馬來甘榜的體驗。”

各個甘榜有本身特色

 “我們安排的參訪,一般是早上11時到下午2時,賓主見面講幾句話,玩一些遊戲、在屋內及戶外走走看看,讓旅客見識本地果樹,看看木瓜樹、香蕉樹等是什么樣子,吃上一頓馬來手抓飯。”

 “我會鼓勵日本學生嚐試與體驗用手吃飯,好吃不好吃,都不妨去試試本地食物,體驗后回去寫作文也比較容易。”

 當局特設的邦湖麗民宿活動區,則可以讓旅客了解本地經濟作物如橡膠樹、油棕樹及傳統咖啡制作講解,另外,也可參觀炸芋頭片工廠,這家工廠的產品銷售全國。

 在政府一村一品的政策下,各甘榜發展本身的產品,加上各個甘榜本身的特色,給旅客不同的感覺。

 楊淯清舉例,適耕庄的哈芝多拉妮(Haji Doraini)民宿以美麗的稻田景色及灌溉運河著稱;森美蘭州蘆骨的Pachitan民宿,佈滿椰園,主要活動為剝椰、品嚐椰汁及以椰肉做成果凍。

 森州另一民宿金馬士民宿(Gemas Homestay),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推出適合回教徒的“宰牲節配套“(Program Hari Korban)。

體驗傳統穆斯林生活

 金馬士位于森美蘭州南端,為半島東部火車路線與半島西部火車路線交匯之處。

 在旅游部促使之下,金馬士民宿村因“火車民宿旅游配套”而受惠。

 由于有南下新加坡的火車途經此地,該民宿村成功吸引新國馬來友族,體驗在新國已消失不見的甘榜風情。

 除了新國的學校假期,哈芝節也是該民宿村的旺季。

 當地其中一位民宿主人依布拉欣(Encik Ibrahim)說:“依照傳統,穆斯林在哈芝節宰牛羊(因此該天也叫宰牲節),本地有濃烈的佳節气氛,因此,新國回教徒喜歡選在哈芝節,到來體驗此項傳統節慶活動。”

 “新加坡旅客喜歡來金馬士,該地來這裡的火車車程大約是3小時,他們喜歡這種傳統的馬來甘榜風味。”他說。

 金馬士民宿村由4個甘榜組成,村民的工作主要為割膠、種稻及公務人員。

 通過互聯網宣傳,該民宿村除了吸引本地學院生,也吸引中國、非洲等地的學生到來。由于學生團眾多,民宿村內的學生也在民宿旅游上獻上一份力,帶旅客一起加入各種運動,例如在收割后的稻田內玩水球,玩得渾身濕淋淋,其樂無窮。

經營民宿基本條件

 雖然說國內外旅客沖著甘榜特殊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而入住甘榜民宿,但是原汁原味的傳統馬來高腳屋,卻不符合經營民宿的資格。

 原始甘榜使用井水、廁所在外面,不與房子連結、就不符合經營民宿的資格。還有進屋之前要洗腳等,旅客不見得能適應。

 今年2月,森美蘭州旅游局曾披露,州內有32間民宿沒有註冊,目前只有8間民宿獲得正式的民宿經營准證。

 因此,不是說要做民宿就可以做,經營者須先參加政府舉辦的課程、向當局申請,由官員來檢查房屋有多大、有多少間房,屋內是否附有沖水廁所及浴室、是否干淨等。

 一旦獲批,當局就會發出民宿標志,讓屋主掛在屋子前門處。

 有利經營民宿的條件:

 1.房子使用自來水,其潔淨度有保證。

 2.最好有熱水器,民宿經常接待外國旅客,對方可能習慣用溫熱水沖涼。

3.房間干淨及安全。

 4.擁有風扇或冷氣機,讓旅客比較舒服。





20/12/2011

原貌或創新各有說詞(第3篇)


報導:楊潔思 
圖:本報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民宿旅游,讓旅客來體驗我們的生活,還是要讓他們覺得舒服舒適最重要?

 民宿旅游的一個爭議點,就是主人是否有必要為經濟收入妥協,為了牽就客人方便或讓他們舒適,而改變原有房子格式或添加些什麼?

 到底,民宿旅游應該保持原汁原味還是要裝修調整?

在鄉下,若想申請辦民宿,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廁所要連著房子,若依然保留古早期,廁所離住家有一小段距離的形式,申請將無法獲得通過。

 廁所要有沖水設備,家中要有自來水,不可以像以前,在屋外挖口井,就在那兒沖涼洗滌,或是在附近的河中沖洗。 

 現今,半島大部分鄉下地區,都有水電供應,但是在比較偏遠的山區或郊區,特別是東馬,原住民茅屋或長屋內沒有廁所的情況並不罕見。在現有條例下,這些充分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始住宅,反而沒有資格申請為合法民宿。

 “民宿旅游應該保持原汁原味還是裝修調整?”這個問題拋出去,得到的是兩極化的答案

 如果不要說得太遠,就近的來說,就說甘榜民宿吧,甘榜房子原本並沒有冷氣機及浴室熱水器這些設施,那到底需不需要為旅客的舒適而安裝呢?

 單是這個問題,都有迥然不同的見解。  

 邦湖麗(Banghuris)民宿村其中一位村長哈芝巴沙爾指出,他會鼓勵有意加入民宿行列的家庭安裝冷氣與熱水設備。這會讓旅客住起來感覺比較舒適。他並不認為這有何問題。  

 資深導遊吳建華(Paul Ng)認為有必要提昇甘榜傳統村屋設備:“西方人來到這裡,不習慣這裡的炎熱天氣,而晚上開窗睡覺的話又有很多蚊子,民宿房子有必要安裝冷氣機這些基本設備。”

屋主抱著隨緣心態

 “甘榜村屋普遍上很簡單,有些房子的沖涼房是以水糟盛水,而非淋浴設備,對許多西方人來說,是很大的文化沖擊,他們可接受簡單地坐在地上吃飯,沖涼如廁設施過于簡單卻難以接受。除非是背包客又另作別論。” 

 他指出,有些民宿主人堅持房子保留原狀,不作任何添加調整,結果旅客很難受,有些人習慣使用熱水沖涼,結果民宿沒熱水器,也令他們覺得不方便,甚至大煞其遊興。  

 “我曾試過向他們提供意見,但是他們的回復是:‘無所謂啦!’”他遺憾屋主過于自我,沒認真看待旅客的需要及聽取意見,並認為抱著這種過度隨緣的心態,恐怕無法把民宿經營好。

 吉隆坡導遊公會前會長簡敬誼說:“我認為最重要是要讓旅客有的選擇,他可以選擇有冷氣或沒有冷氣的房間。或許他可以先入住沒有冷氣的房,但是當他熱得受不了時,可以轉到有冷氣的房間去。”

 同時也是GHTT環球假期馬來西亞高級經理的簡敬誼指出,民宿應該提供旅客選擇,要住冷氣房或普通房,以熱水或是冷水沖涼?這總好過旅客三天兩夜在房子裡備受煎熬。

 “有的選擇比完全沒有選擇好很多。”他笑說。“因此,如果家中有兩間空房,可以只在一間房裝冷氣,讓客人有的選擇。”

原汁原味更能體味

 另一廂,也有導遊同行持相反意見。

 例如導遊林福麟就堅持,應保持傳統甘榜的原汁原味:“馬來甘榜本來就沒有冷氣,所以不應有這樣東西。要知道,民宿旅游,目的是去體驗當地生活,而非享受。要享受,就不要參與民宿旅游,住酒店好了。”

 “相同的,如果是參加生態旅游,目的就是體驗大自然,住方面就應該是自然的,而非一方面要親近大自然,一方面卻要享有五星級酒店住宿。”

 他指出,民宿是給真正想要了解文化的人,有錢人比較適合住五星級酒店。

  另一位同行黃茀耀也持相同見解,他認為,好些人被寵壞了,即使到民宿旅游,也期待有星級酒店的享受,要有冷氣與熱水設備。“選擇民宿旅游就是要看到真正的甘榜環境,真正的甘榜房屋。”

 “其實我們應抱持著:我來到這兒來體驗它,而非享受它。亞洲人的通病是有太高的‘值回票價’的期待。其實鄉村人是很簡單的,相對的城市人就很計較。那些父母比較傾向于親近大自然的孩子,也比較不會計較甘榜房子是否舒適好住。”

 他說,到甘榜民宿,人們要體驗的是甘榜的生活,鄉下樹木多,空氣清新,應該感覺涼快才對。

 不過他也坦承,若是村民將木板牆換成石灰牆,加上又有許多蚊子,來客的感覺就會大打折扣。

因應需求作出調整

 吉隆坡導遊公會前會長簡敬誼說,為順應不同旅客的需求,民宿產品也作出相應調整,除了有住在民宿的百分百的民宿旅游,也有一半住酒店、一半有民宿活動的配套選項。

 后者的對象是那些只想近距離觀察與體驗甘榜生活,卻不想入住甘榜的旅客。他們或許看看村人如何賺取生計,進行哪些經濟活動,再品嚐道地風味餐與小吃,玩玩傳統遊戲玩意或是欣賞文化表演就離去,回到市區的酒店居住。

 導遊吳建華指出,有一些旅客的確是如此,他們白天參訪甘榜民宿,了解馬來甘榜村民的生活習俗,住宿方面卻選擇住酒店,“他們的要求是廁所要過得去,房間有冷氣,至于吃,他們倒不是那么在意。” 

 位于東海岸的丹絨加拉度假村(Tanjung Jala Resort)便有相關安排,將高檔酒店與民宿活動結合在一起,讓那些對住宿品質要求高的旅客也能親近甘榜民宿。

 無論如何,隨著國民收入提升,鄉村的衛生與水質也會跟著提升,或許能讓更多旅客接受入住鄉間民宿。

融入生活志在體驗

 針對本土住宅,包括原住民的簡單木屋或長屋,導遊林福麟常聽到的一句話是:“為什么不弄美一點?”

 所謂的美,包括將簡陋的浴室或廁所改裝讓它現代化。

 對此,林福麟認為:“生態旅游點及民宿的設施,只需要稍微提升一點就夠了,無需大改裝。像伊班人、卡達山人的長屋,甚至有些連廁所都沒有。”

 “高腳屋並不需要冷氣,它本身就有通風的設計,不會太悶熱。”同樣地,關于馬來食物辣,許多外國人難接受的問題,林福麟也指出,食物辣味可調整一些,但不宜變化太多,而且去到馬來甘榜一定是吃馬來食物,如果變化大,就太商業了。

 “這就好像我們去云南,當地人歡迎你一定會要你喝酒。”入鄉隨俗,免不了。不過他也強調,馬來菜餚,並非每樣皆辣,所以旅客不致于因為過辣而道道菜都無法入口。

 最后,林福麟說,民宿計劃最重要的是讓旅客感受與體驗在地人的生活,它與旅游不同,后者強調享受、要吃好住好,民宿旅游就不是這么一回事。

發揮創意設計配套

 林福麟認為,吉隆坡的甘榜峇魯(Kampung Baru)深具民宿旅游的潛能。這個甘榜就在吉隆坡直轄區內,交通方便,不像其他甘榜民宿都在外圍鄉下地區。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大城市中竟然有這樣一塊保持原始風貌的寶地,在當地還可看到高腳屋及木板屋,仍保有絲絲甘榜的味道。 

 黃茀耀則看好龜咯(Kukup)與吉膽島(Pulau Ketam),認為當地條件好,還可進行生態旅游,加上可以一年到頭營業,進行民宿旅游有利可圖。 

 除了這兩地,他也看好檳島的姓氏橋。有一次他去到姓周橋,看到很多屋子閒置著,逐建議村人將它們改裝成民宿,近來當地果然出現了一些民宿,給旅客帶來新鮮又另類的住宿體驗。 

 他指出,旅游可以很有創意,像泰國曼谷是次極為罕見的水災,其實可以將它設計為水災之旅。

 又例如我國東海岸,每年年尾的季候風季節,也可設計出別出心裁的‘季候風之旅’。前提是做出周全與良好的規劃。

 而民宿旅游,何嘗不可發揮創意,讓它變得不一樣?





21/12/2011

缺乏風格難引共鳴(第4篇)


報導:楊潔思 
圖:楊潔思、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數年前,台灣休閒農場配合雪州政府,探訪了好幾間民宿,結果台灣業者相當混淆,感覺上這些民宿似乎更像文化村。

 “到底我們的民宿是怎樣的?”這是一個疑問,各個民宿的特色展現不出來,換言之,各個民宿並沒有建立起本身鮮明的特色與風格。這在宣傳上自然會相對吃虧。

 馬來民宿,雖大同小異主打馬來文化習俗與佳餚,但至少還有個重點,相對之下,本地華人經營民宿,似乎更難找定位了。

馬來甘榜做民宿,固然可以以其文化習俗為賣點,然而,華族辦民宿,可以賣什么?

 先是有機菜園,其后增添民宿房間,未來,則是朝向身心靈方向拓展,彭亨州貞德拜(Janda Baik)古法有機農場這一路走來,充滿挑戰。

 每一個轉彎,都是一個希望,從有機菜園到舉辦身心靈課程的場地,主人林添財期待,這一次轉變,將會帶來轉機。

 何添財投入有機耕種這些年來,深深體會有機農業的艱辛。氣候不好收成差,菜量不夠配給訂購的客戶,氣候好產量高時,卻又無處可銷。

 其后,由于承辦生活營,該農場開始投入民宿行列。

 “但是,客房的住宿率相當低,許多人只是周末來參觀菜園就走。”女主人林慧清說,只有學校假期才旺季。

單打獨鬥難發圍

 林添財只有不斷思索農場的未來發展與出路,后來,由于承辦身心靈生活營,逐漸讓他看到出路:辦身心靈教育及有機與環保教育。

 只是,農場的住宿相當簡樸,有必要提升,要經營設備較好的民宿,費用不小啊,他說,並陷入了沉思:“或許有哪個人哪家公司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

 華人民宿數量極少,而且向來受忽視,資源及資金不夠,或許易陷入單打獨鬥難發圍的局面。

 我國旅游達人李桑指出,各個部門的支持對民宿業很重要。

 “台灣民宿雖是屬于個人經營者,然而卻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觀光局的配合度也很高。當地地方政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提供各種便利,另外還有民宿協會協助當地觀光推廣,並與酒店協會連結起來。像台灣休閒農場,歸農委會管,但各政府單位都能緊密攜手合作。”他說。

 而本地卻有各自為政的問題。例如旅游部繞過地方政府,極力推廣與宣傳,但卻因沒有與地方政府合作,地方上的設備沒有相應提升。

確立主題招徠游客

 要打造出一家別具特色、叫好叫座的民宿,殊為不易。

 民宿愛好者李麗萍坦承,要炮制出有風味的民宿,的確會比較困難,但在這之前,本地最基本的東西也還沒弄好。“我們的基本功沒做好,包括經營管理仍有待提升。”

“本地民宿主題性不夠,經營者魄力也不夠。其實華人可以做新村的民宿,印度人可在印度村庄做民宿,原住民也可經營長屋民宿。”他說,政府大部分工作都花在宣傳上,結果似乎淪為“宣傳先做,產品好不好不要緊。”

 “其實,民宿是文化創意行業,華巫印的住家與文化,都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他曾在雪州依約(Ichok)一帶,路過時看到牛群從車子兩旁走過,當地印度村莊剛好有人舉行婚禮,當時他就想,要是那個村子有一家民宿,讓外國人體驗印裔文化該有多好!

 之前,為了接待台灣朋友,麗萍曾上網找民宿資料,並安排朋友們到雪州靠近丹絨加讓的甘榜西利(kampung Sireh)馬來民宿參訪。

 這個地方是稻田區,馬來人的稻田與華裔的稻田有不同,馬來人喜歡將房子建在稻田上。因此,稻田上會有高腳屋與樹,與華人稻田的純粹一片稻海景致相異。

 當地民宿可安排多項活動,包括讓旅客收谷打稻或玩馬來風箏wau、彩繪峇迪、玩陀螺或到河流劃舟,並在高腳屋享用馬來風味手抓飯午餐,對外國旅客有一定的吸引力。

整合資源提供便利

 除了執政行政相關單位,民宿業者本身止是否主動積極也影響結局。

 李麗萍指出,台灣人很會為生意舖路,好些民宿主人會跟計程車司機及同業合作,安排交通事宜。

 民宿也擺出各種旅游小冊子資料,各種行程,乃至自由行的行程都有,客人可依本身興趣及方便前往不同地方。

 而行李,則可留在原先的民宿那兒,過后憑卡拿回行李。在在為客人提供方便。

 而且好些民宿網站會用中英文,民宿主人會站在門口等客人,讓客人覺得受重視。

 李麗萍之前為記者,他曾花很大心機書寫與報導台灣休閒農場。也曾協助安排雪州政府與台灣休閒農場業者會面交流,他希望國人向海外成功範例取經,進一步促進我國旅游業。

 “有經營的思維,出來的成品就不同了。”他再三強調,要有經營理念。

 而經營手法,自是必須,“人都會貪方便,旅游要方便與舒服,民宿能提供客人各種便利自是最好不過,旅游就是資源整合。”

 民宿主人固然要懂得資源整合,主掌大權的政府各單位與部門更是要資源整合。

 針對資金問題,他說,既然要做生意,就要想辨法與資金找出來。有心要做好生意,應排除萬難,此路不通,必有另條路可走。“資金,是課題,而非問題。”

商業經營也可以很溫馨

 拿督李桑分享,民宿主人分兩種,一種是開民宿打發時間,主人有分享的心態,會介紹當地景點美食及分享生活情趣。

另一種是商業化的經營手法,民宿是門生意。

 很多人一看到商業化這個詞或許就有比較負面的印象,事實上,商業化經營也可以做到很溫馨感人。

“就如台灣宜蘭的逢春園,它是商業化的民宿,然而難能可貴的是管家給人感覺溫馨,她經過專業訓練,採用專業管理手法,縱使主人不在家,管家也能很好地把民宿經營好,讓客人去了再回頭。”他說。

 他最念念不忘的民宿是日本合掌村民宿。

 當地有許多400至500年歷史的老房子,那般樸實卻又那般獨特,村裡有十至二十多家由民房改成的民宿,旅客跟主人一起住,生活方式還有沿用古老模式,很原汁原味的感覺,叫人難忘。

 在此,李桑強調,很多人一提起民宿就聯想到價格比較廉宜,事實上民宿不等于廉價酒店,民宿應有其價值。

 它讓人體驗在地生活,然而,旅客的吃住都是要花費的,而非像那種只提供床位與早餐的廉價住宿。

 目前許多本地人都不清楚國內民宿,很難向外國朋友推薦。

 李桑本身曾試過替外國朋友找本地民宿,后來也沒敢介紹,因為“自己也沒有信心”,畢竟存在飲食、語言與環境方面的差異。

向台取經有利經營

 李麗萍對民宿有特別的感情。

 他在台灣金門住過四合院改裝的民宿、在柬埔寨住旅舍、在中國住客家土樓、在馬來西亞住馬六甲的出租屋,也去過貞德拜民宿及丹絨士拔華人經營的靈芝菇場附屬的民宿,當然,還有一些馬來甘榜民宿。

 他認為金門的民宿經營得非常不錯。

 與大部份鄉間一樣,金門也面對人口老化、年輕人外流的問題,許多老房子也因此荒廢。

 台灣政府進而提出將老房子改為民宿。當局將老房子翻修,再讓有興趣經營民宿者投標。這一計劃使破舊房子得以重生,又為當地製造了一些工作機會,也促進當地旅游業,可說是一箭多雕。

 看過眾多民宿,這李麗萍覺得本地民宿比較簡陋,我們不妨向台灣民宿取經,提升住宿環境,或會吸引更多旅客留宿。

 “出外旅行的人,一般要求好住好玩好吃,住得舒服很重要,房子要有熱水器及冷氣。客人來玩自然要求好玩,經營民宿一定要安排活動。至于吃方面還是其次,即使客人吃不習慣還是可接受的,畢竟那是新的品嚐經驗。唯,食物的衛生非常重要。”

用熱情全民拼旅游

 李麗萍也分享另一次台灣民宿之旅的經驗,那次他到以掏金發跡的沒落小鎮瑞芳去,當地云山水民宿的主人二姐親自到火車站接他,並讓他選擇搭公車或坐私家車去民宿。

 “我選擇搭公車,二姐就教我如何搭公車,巴士司機知我是旅客,到站時特別提醒我下車。”

 “我發現,那個小鎮全鎮都在拼旅游,那邊的阿公阿嬤都是好的導遊,都很樂意協助旅客,我會給對方加分。相對的,我發現馬來西亞人少了這種熱情。”

 “有些人會認為,旅游業關我什么事,這樣的心態下,旅游經濟要怎么拼?”

 全民拚旅游,需要全民的熱情,大馬人不錯是有熱情,但卻不會善用這種熱情,讓旅客替我國加分。

 “大馬的旅游,還有很多方面要改善,除了有熱情還不夠,不只臉上笑,還要在行動上證明,例如做生意不砍菜頭、德士照表收費等。”

 再說柬埔寨,這個國家的民宿比馬來西亞的更簡陋,但是他就是通過一家簡陋的賓館式民宿,把去其他城市的車票住宿都搞定。

 雖然當地人英文不是很好,許多人屬低教育水平,但是他們卻也很努力拚旅游,當局做了一些小卡,內含旅客常問的問題,卡上有英文與柬埔寨文對照,旅客指著要問的問題,當地人就能從卡上柬埔寨文讀懂旅客的問題。

 這種用心,令旅客特別受用。她笑說。





22/12/2011

提升素質前景看俏(第5篇)


報導:楊潔思
圖:攝影組、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東馬,民宿村多為原住民的長屋民宿,他們獨有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很有特色,也很吸引人。

 西馬半島的民宿,主要是甘榜民宿,另有一些漁村民宿。民宿數量不在少數,唯大多數為馬來民宿。

 目前民宿旅游計劃創造的經濟收益已超過千萬令吉,如何進一步提升及加碼,將決定該計劃未來的吸金力及創富能力。

 擺在眼前的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提升素質、有良好的品管以保持品質,以及包裝與推銷?

民宿旅游的崛起,得歸功于旅游部。

 旅游部對民宿旅游這項產品相當關注,1996年政府推介民宿旅游后,遂在2001年成立鄉村旅游總體規劃。

 在第9大馬計劃(2006~2010年)下,政府其中一個焦點是社區發展,而鄉村旅游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近年來,全球社會與文化變遷,導致人們對文化遺產、生活方式及環境更為關注,保留傳統生活方式的民宿旅游需求量也日增。

 相應的,政府也更關注民宿旅游,投入更多資源于這個以社區為基礎的旅游產品,同時也期待它能為鄉村經濟注入活力。

 1995年,經已營業數年的淡馬魯民宿成為國內民宿範例與版本,次年旅游部推介馬來西亞民宿計劃,當時只有兩民宿村註冊,現今國內已有148個民宿村。

 據旅游部的資料顯示,2009年,參與民宿旅游的旅客為16萬人,其中有3萬名海外旅客。

 民宿旅游可帶來可觀的收入,舉例,2008年為640萬令吉,次年即增至1090萬令吉,同時期,旅客人數也激增77%。

 旅游部不遺余力向外宣傳民宿,同時也積極推動本地民宿旅游,包括推介民宿旅游網如www.go2homestay,推介通過火車游民宿等配套。

 唯目前為止,本地民宿,主要客戶仍是本國人,外國旅客只占20%左右。

攸關位置與地理環境

 東馬兩州雖然民宿村數量比西馬多,然而以回酬計算,西馬民宿的吸金力明顯比較強。

 不過,西馬民宿村多是由數個甘榜數十個家庭組成,相比之下,客房數量多,容客量相應大,東馬許多民宿為原住民長屋或房子,容客量比較小。

 就拿前述的2009年為例,當時沙巴州有19個民宿村,砂拉越以18個次之,再來是雪蘭莪州與柔佛州分別以15個居殿。

 同年,彭亨州共吸引1萬5000名旅客,創造250萬令吉收入,名列前茅,雪蘭莪州排第二,收入為230萬令吉,森美蘭州雖然只有8家民宿,卻也創下120萬令吉的亮眼成績。

 明顯可見,各州民宿旅游的收入與民宿村數量並不成正比,當然,民宿村的位置與地理環境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與首都吉隆坡毗鄰的雪州及森州,都從絕佳的地理位置中受惠。當然,也不容否認,森州獨有的米南加保(Minangkabau)文化,也為他加分,成功吸引萬多名旅客。

打造市場做好宣傳

 活動策略人李麗萍指出,其實馬來西亞的民宿在海外的曝光率並不低,旅游部長有達到宣傳效果,只是本地民宿產品尚有許多可提升的空間。

 說到底就是我們的品質管理(品管,QC)沒做好,他認為,地方政府應該跟房屋部、州旅游局、工程部、農業部等進行資源整合,政府各部門要協調。

 各州針對民宿的管制不盡相同,法令也不同,然而各方面都是環環相扣的,因此各部門間的協調很重要。“站在國家的利益前提之下,不管你是什么政黨,國家利益為前提,各人或各部門須放下成見。”

 李麗萍鐘情民宿,到各國旅行也常住在民宿,他指出,本地民宿本身普遍有宣傳不到味的問題,頗為可惜。

 例如一些民宿的網頁竟然只用馬來文,無法做到使用者友善(user friendly),畢竟絕大部分外國旅客都不懂得馬來文。

 他指出,民宿網頁一定要使用者友善,要用國際化的語文,中文、日文及英文。“東西在地化,但宣傳卻要國際化。”

 他認為,馬來西亞在國際市場行銷方面非常缺乏,國人比較沒有這種想法,有者想法過窄。

 無獨有偶,本地旅游達人拿督李桑也有著同樣看法,認為本地民宿應加強宣傳力道。

 “本地民宿宣傳不夠,反觀台灣休閒農場的宣傳就很到味,很吸引人,媒體大力報導,帶來大量團體旅客。在開拓海外市場時,第一年吸納500海外旅客,6年后,就吸引到超過15萬名海外旅客。”

 他指出,民宿與當地社區唇齒相依,它必須跟整個社區連結,而且它必須關注到生活每一個環節。

 就拿環境衛生來說,即使民宿內窗明幾淨,但是民宿外的整個社區卻是肮髒的,旅客肯定留下壞印象。主人無法抱著自掃門前雪的心態。

 “我本身鼓勵這類民宿旅游活動,希望國人及每個家庭以身作則,從我們的原點開始,把自己這一塊做好,而地方政府加以配合,媒體加以宣傳,把民宿做好。

帶動整體就業機會

 “2000年旅游部大力推動民宿旅游計劃時,我並不看好這個計劃,當時只覺得它不過是其中一個輔助友族的計劃。后來看到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及優勢,才慢慢改觀。”吉隆坡導游協會前主席簡敬誼(Kenny Khan)說。

 他指出,我國有一定的先天條件,反觀鄰國,泰國國民的英語不那么好,社會風氣也不大適合小孩,印尼則面對交通安排問題,相對之下,馬來西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事實證明,只要經營得當,民宿旅游可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一位彭亨州的導游朋友向他透露,這一次學校年終假期,他本身便安排了千多位學生入住當地民宿。

 “城市人去到甘榜,會感覺震撼,我承認以前自己小看了民宿旅游,其實,它真的有一定的吸引力,也能帶動村人的收入。”他由衷地說,並指出,我國以“領養家庭”的方式切入民宿旅游是個好主意。

導游應陪伴隨時解惑

 唯,他指出一個本地旅行社普遍忽略的事:導游應該陪伴客人一起住在民宿村。“這有助于即時給旅客知道各種習俗或知識,例如當地傳統習俗、房子內的擺設、鄉間玩意、各種花草樹木等等。

 他指出,一旦旅客有疑問,現場給予解答是最佳的,而非等到事后見到導游時才來詢問。

 村人或許礙于無法良好地掌握英語及其他語言,而無法即時解答或給予深入講解,導游若在場,就可以即時講解或擔任翻譯。

 他也說,民宿旅游最終的目的,並非賺多少錢,而是帶動整體的就業機會。他看好國際學校及新加坡學生團,認為這類團體應該可以繼續對民宿旅游做出巨大貢獻。

 “華人民宿的宣傳明顯不足,其實可以量身定制出一些民宿旅游項目,讓海外華人來參加會議后,去華人住宿區,如新村看看。”

 美國、加拿大或法國華僑來我國,他們都會對本地華人的生活感興趣,而一旦了解了本地華人的生活后,他們就會想知道馬來人的生活。

民宿資訊有待改進

 李麗萍看好民宿旅游前景,他說:“台灣、日本及中國的大城市,人口都很密集,這些大城市居民都會想體驗小鄉村的風貌,只是很可惜,本地很多甘榜都要自由行,旅行社似乎都不把民宿配套納入行程中。”

 以中國旅客為例,他們的行程往往都是吉隆坡、布城、馬六甲與云頂。

 他指出,有些民宿在網上或宣傳單上,地理位置沒有標記清楚,除非是識途老馬,否則連國人也未必找得著,何況是人生地不熟的旅客?這方面,國內民宿經營者,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其實我也不會想要一天有三四輛旅游巴士登門,把寧靜的甘榜搞砸。但是基本的行銷是需要的,例如在網上可讓旅客把地理環境搞清楚一些。”

 他建議,國內旅行團也要把民宿產品放進旅游項目中,民宿大多分佈于鄉間,讓外國旅客自由行,尋訪民宿是相當困難的事。

保留傳統吸引游客

 李麗萍的家公住檳城喬治市,這裡的房子都是老房子,是檳城第一批雙層排屋。挾著世遺的光環,老房子改建成民宿大有可為。

 他勾勒著退休生活的憧憬:將來用這間老房子來做民宿。

 這間房子原屋主是其家婆的媽媽。“我會讓旅客知道這間房子的歷史,如有誰曾住過。在裝修時,我會保持其原貌,保持其水磨石牆壁,但可將它做得比較舒服,而且廁所要干淨。”

 “我會安排到機場載旅客,並準備早餐,主要是馬來餐或南洋餐。旅客在家中的時間不多,我要收買他的心,盡量給他舒服及家的感覺。”他期許自己要做當地最好的導游,找合作伙伴,充分將資源整合。

 “經營民宿要很用心,要有很好的計劃,並隨時隨地改變。可惜馬來西亞少了做策略的人。”

 “是時候思考,越文明的東西是否越受外國旅客歡迎?”他提問,又似是自問自答,繼續說下去:“我們要保留南洋風味、馬來西亞特有的文化及馬來民族文化。”




23/12/2011

人力流失發展受限(完結篇)


報導/攝影: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民宿旅游,是否能吸引年輕一代回流鄉村?

 我們該如何培養起懂得及珍惜文化遺產的新一代,並將它們落實到生活中。

 當它成為我們呼吸的一部分,旅客將為之深深著迷。

 民宿旅游,並非只是一場流于表面,花花綠綠的文娛表演或婚禮示範,它還可以擁有更多深層的內涵……

早上11時,陽光明媚,阿布伯單獨一人在屋前門廊閒坐,時間似靜止不動,百無聊賴。

 由他親自建造的木板屋,大門旁還貼著“民宿”標誌,事實上,這幾年來他家已沒有接待旅客了。

 歲月不饒人,曾經壯得像頭牛的身子已逐漸老化,現在,他連走路都有困難。

 望著民宿標誌,他眷戀那段接待許多外國學生與年輕人、熱熱鬧鬧的日子:“本來我們還可以經營,但是同住的女兒沒有興趣,其他孩子都到外地生活,我的太太一個人做不來,只好停止接待了。”

 像阿布伯般退休了,農活太累人,上了年紀的老人做不來,甘榜就有一些荒蕪的田地,村子也少了稻田景觀與相關活動作為賣點。

 阿布伯的例子,帶出民宿旅游的一個隱憂,當鄉村人口外移,老的老去,年輕的不愿回來,甘榜民宿何以為繼?

鄉下人口老化

 除非鄉下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及工錢可觀,否則,年輕人很自然往城市跑,活力漸失的鄉下,隨著人口老化,接待能力會否越來越成問題?

 隨著老人逝去,消失的不只是老年人口,也包括了一些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與習俗、故事、歌謠、食譜、技能、智慧等。

 愛好民宿旅游的李麗萍有一次帶台灣朋友到雪州一家民宿參訪,途中一行人竟看到村民在搬家,多名村民合力把整間屋子抬起扛著搬走。

 台灣朋友看到這一幕,眼睛都發亮了,馬上衝下車拍照,還自動請纓要幫忙搬家。

 這個,才是外國人,乃至本地旅客格外興趣的“馬來西亞風情”呀!

 但是,當年輕一代無法看到傳統古物與文化背后的價值,而不予以珍惜,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就隨著一代代的逝去而流失。

 當傳統文化流失,流于表面與形式化,沒有深層內涵。當高腳屋都換成了石灰水泥“無腳屋”,甚至獨立洋樓,我們鄉村的房子,跟外國人的住宅,也就越來越接近了,甘榜風情與特色,也逐漸遜色。這樣下去,民宿旅游恐怕也逐漸失去吸引力。

兩代隔閡有待解決

 民宿旅游,其中一個好處,就是為鄉村制造就業機會。

 鄉村人口流失,是全球許多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隨著年老的村民逐一逝世,鄉村逐漸沒落。

 讓年輕人回流鄉村,鄉村才會有生機。民宿旅游或會是其中一種有潛能的行業。

 在鄉村搞民宿旅游,不只是住宿,膳食與照顧方面需要人手,交通安排、在地向導帶旅客參觀當地經濟活動、文娛表演、傳統食品與手工藝品制作,都需要人手,無形中增加了好些工作機會。

 當鄉村名堂夠響、旅客夠多,村人收入可觀時,就具備留住年輕人的條件。

 在台灣,一些地方如九份與瑞芳,民宿帶動了當地旅游業,制造了許多工作機會。

 但是,在馬來西亞,這種情況還未普遍出現。

 金馬士民宿村(Gemas Homestay)其中一名負責人依布拉欣就說:“民宿計劃並沒有涉及工作機會,它只是增加村民的收入吧了。”

 國內著名的民宿村邦湖麗(Banghuris Homestay)一年迎來8000名旅客,然而村人也只是把它當成是外快收入,並沒有幾個人認真思考要把民宿當成正職。

 少數例外的,或許面對一定的阻力。

 一名受訪的年輕領導人,就雄心勃勃要把當地的民宿旅游這個社區活動帶到另一個高度:辦自己的旅行社,購買旅游巴士,提供巴士租用服務,一旦建立好網絡,再踏足其他行業,例如甘榜食品加工業。

 “旅游業可以帶來高收入,希望因此而能夠吸引年輕村民回流甘榜。”他說。

 然而,他並不知道,一些村內年長的村民並不認同他的理念,一名退休村民就暗地裡向筆者吐苦水:“以前我們辦民宿,出發點很單純,以只希望有人來陪陪我們,並沒有想到要賺大錢,但是自他上位后,一切都變了,我寧可退出民宿計劃。”

 年長者加入民宿計劃只希望有人陪伴,或是增加一點外快好過日子,年輕人卻希望大展拳腳,大事發展,彼此步伐不一致,如何同步前行?

 這,或許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保留特色但勿設限

 一般民宿休閒與文娛活動,包括馬來棋、跳舞及結婚等文化表演,吉隆坡導游工會前會長簡敬誼認為,其實民宿的活動可以再深入一點。

 例如加入生態旅游元素及傳統手工藝,採蜂蜜、捉魚、種菜、織布等,另外,主人要親手示範制作糕點,而非從外面買回來。

 本地菜餚咖喱,讓遠方客人看到以椰汁煮咖喱,對他們來說也很新鮮。

 “業者要有獻身精神,不要那么短視與計較,要呈獻傳統的東西,同時,也要注重衛生。特別是以手抓飯,衛生很重要。”

 他說,華人要做民宿,自己要想點子,如果是客家人,可以提供客家菜。

 他說,每個地方與鄉下都有本身的東西與特色,必須想辦法突出個別特色。

 像武吉丁宜(Bukit Tinggi)這個古老的小鎮,就可以安排讓旅客騎腳車。

 “另外,吃也能凸顯當地文化,不同地方有自己的小吃或美食,到怡保我們吃芽菜雞、去美羅吃雞仔餅、去文冬吃豆腐,它們都展現自己的特色。”

 “以此類推,不同的馬來甘榜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不一定說去到每一個甘榜都要吃馬來糕、文化節目都要呈獻馬來婚禮,不要自我設限,要保持開放態度,不要有太多框框與宗教的限制。”

 簡單一句,他說,就是要保留原始鄉下的本色,與此同時,要發展本身村子的特色。

 “我覺得大家應努力、盡力把民宿做好。”他也呼籲國人要有倫理道德觀,要有條規,確定民宿村裡的孩子不能向旅客討錢,“若是沒有文化素養與素質,將會破壞國人的形象,影響非同小可。”

社會生活方式變遷

旅客參與民宿旅游,到底是真正想體驗在地生活?還是純粹赴一場色彩繽紛媚俗的所謂文化盛宴,熱鬧熱鬧一番吧了?

 這個問題或許值得我們省思。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導游說:“有些甘榜都已不是用傳統方式生活了,給人的感覺像在做戲,游客這邊一走,年輕村人馬上脫下傳統馬來服,換上T恤牛仔褲。”

 他也認為,安排一場婚禮讓旅客了解馬來婚禮形式,做秀味道過濃,流于造作。

 “這都是后代沒有妥善保存傳統文化習俗之故,導致沒有很多東西可呈獻給旅客看,也沒有很多活動可進行,文化內涵有欠豐富,結果搞到后來要做戲給旅客看。”

 “相比之下,東馬的民宿就比較真實,做民宿旅游的條件比西馬強,許多卡達山族與伊班族還是過著傳統生活,入山找生計。”

 資深導游林福麟說,日本民宿,很多媽媽桑還是沿襲古式生活,用著舊式東西,仍用舊的方式操作,過著以前的生活。像日本京都就有很多文化老屋。

 “傳統民宿保持原始原貌,還有火爐、榻榻米,而且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動手做,而非買現成的。民宿的媽媽桑還會教客人怎樣舖床、示範茶道等。”他說。

 “本地若將本來忘記的文化,硬硬加進民宿活動配套裡,就會顯得太刻意。”

 他認為,本地的民宿計劃尚有許多可進步的空間。“目前我國的民宿旅游偏向單一民族,而且安排上也傾向簡單,不過是讓旅客體驗一下鄉村生活,有些活動過于刻意。”

 他指出,這項政府津貼的計劃,一開始時很好,后來就略嫌草率。

 一向來,我國爭取海外游客時,都會再三強調我國是多元種族文化,林福麟認為,政府鼓吹民宿旅游時,也宜呈現多元文化風貌,除了安排旅客去馬來甘 榜,也應該讓旅客去體驗華人、印裔同胞乃至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與文化。“例如,可讓旅客入住華人新村。還有,為什么不安排他們住峇峇娘惹的家?”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自主機器人 好壞兩極化


16/12/2011

文: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機器人自主,這是人類的福音,還是惡夢的開始?

 自主機器人(Autonomous Robots),可以幫助人類處理許多事,但當它用在軍事用途上,卻又是另一回事。

 它擁有自主能力后,會把人類推向另一個深淵嗎?抑或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甚至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呢?

現年14歲的中學生林頓巴蒂住在美國一個叫著諾克斯的小鎮,由于身患重病不能上課,幸好他有一個負責代替他到校上課的自主機器人,週圍的人都稱它的“替身”為機器巴蒂。

 巴蒂從小患有多囊腎疾病,7歲換腎后,有7年時間健康狀況不錯,但最近因為腎移植出現嚴重排異反應,再次臥倒病床。

 數年前,一名照護巴蒂的護士,通過在遠程教育產品公司工作的丈夫協助,送了一個自主機器人給巴蒂。

 現在,小巴蒂每天早上都會興奮的喊媽媽說:“再見媽媽,我要上學去啦!”機器人巴蒂就會走出家門到學校上課,小巴蒂可以透過機器巴蒂的視像系統,看到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以及上課的情形。

當上班族替身

 機器人替身這個概念不止出現在遠程教育,美國和日本已研制出上班族的機器人替身,讓“替身”在交通擁擠時替自己到公司上班,自己則在家中透過機器人視頻處理公事。

 這種辦公機器人站在電動滑板車上,以激光掃瞄前方物件,避開障礙物。上班族的“真身”可以在任何地方透過網頁瀏覽器,遙控機器人的行動。

 當然,在辦公室上班的人也可以經機器人的反向視頻,看到上班族的樣子。

 自主機器人和非自主機器人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有感應器、控制器,無需外界輸入信息或遙控,可以獨立完成任務。

 這類機器人擁有負責感知週遭的視覺系統、能夠分析的決策系統、接收上述兩種指示以控制行動的底層控制系統,以及經由無線網絡連系外部(機器人擁有者)的系統。

 現今的自主機器人能力雖無法比擬人類,但已顯示其潛能,當科技越來越發達,自主機器人的自主能力將更加強大。

 現在的自主機器人,不止在生活中展現能力,也在真實戰場上插上一腳!

 美國自主機器人制造商之一iRobot在這方面已有不小的成就,該公司預計兩年內就能提交給美國政府測試產品,預計四五年后能達到更高的技術水平。

機器人也會“失控”

 機器人執行能力高,但遇上障礙或被絆倒后,難以擺脫困難重新站起來,這正是自主機器人需要克服的問題。

 只要自主機器人能自動報告身處地點、擁有脫困技能,以及與控制方失去聯系后,自動建立通信方式,就能更廣泛的用在軍事用途。

 早在2008年,美軍已嘗試使用自主機器人,它比一般機器人精明,但也有“失控”的時候。

 當時,3個名為“劍”(Swords)的美式地面作戰機器人在伊拉克“當差”,但未上戰場就被送回美國。

 這3個機器人不知何故,竟自行把鎗口對準友軍的指揮官,這種鎗口對內的機器人,怎可上戰場?雖然沒有任何人受傷,但這個驚魂使得美軍重新考慮自主機器人在戰場上的角色。

 人類發明機器人,也越來越使他們像人類,懂得自主和思考,如果機器人也出現人類愛鬧情緒的問題,時而正常,時而發飆,尤其是運用在軍事用途時,發生問題可就一個頭兩個大!

憑良知和道德研發

 俄裔美籍科幻小說家兼生化學家以薩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其小說中,向機器人下了三個像是緊箍咒的要求,首先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對人類見死不救。

 同時它必須服從人類命令,以及基于前兩個原則下,機器人也必須保護自己。

 雖然這三個原則來自小說,但也適合作為現實世界中人類發展自主機器人的指標。

 根據現有機器人技術發展,人類並不看重這三個原則,反而爭相發展戰爭機器人,毫無道德的濫用機器人,也不為機器人設定道德標準程式。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專家夏基(Noel Sharkey)教授對此憂心忡忡,非常擔心軍事機器人對人類構成威脅。

 他在人工智能領域浸淫數十年,並相信人類若不提升道德水平,不憑良心發明和制造自主機器人,未來的機器人可能會陷人類于萬劫不復。

軍用機器人有利恐怖分子

 每一個新創造,等于開始更多模仿機會,如果先進的軍用自主機器人面市,也等同給恐怖分子捎來好消息!

 創造難度較大,模仿難度較小,恐怖組織使用的伎倆,也是藉用不少發明家或軍方的科技,自主機器人的使用看來也難逃這個定律。

 英國機器人專家夏基指出,如果有國家成功研發軍用自主機器人,其他國家怎會不仿效?這即是成了一場機器人軍備研發競賽。

 可以預見,自主機器人將在戰場上擁有生殺大權,就像士兵一樣,決定何者為敵人該殺,但如何判定何者不該殺,卻是機器人的弱項。

 夏基表示,一名士兵可以判定一名可疑女子是否是懷孕或身懷炸彈,機器人恐怕就無法判定,做出錯誤的決定。

 而且,難保這些機器人會落入恐怖組織手中,啟動自殺式襲擊,造成更多傷亡。

 夏基呼吁全球各國重視機器人走入戰場的后果,以免后悔莫及。

 以現在全球對于發展自主機器人的投入程度,若是只往利便生活的方向前進,或可免除不少危機。

 但,人類已瘋狂地在軍備上用盡心機,讓機器人上戰場,恐怖分子也會隨著加入,似乎已可預見未來的機器人大戰非常慘烈。

用愛心打造機器人

 人類自稱萬能,想給機器人智能,如果也把愛心給機器人,人類的生活應該會更美好。

 當人類發揮愛心,將會制造許多貼心的自主機器人,甚至機器動物,例如日本科學家因該國人口老齡化而發明的機器導盲犬。

 目前,這個自主機器導盲犬尚處試驗階段,負責研發的日本精工株式會社和電氣通信大學已于今年11月提前公佈試驗視頻,令許多人相當期待這款機器導盲狗。

 它能幫助視障者和老人上下樓梯,走在不平坦的路上會放慢步速,並且能避開障礙。

 視障者可用手柄操控機器狗,后者會通過女性合成聲音告知主人路況,而且附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增加機器導盲狗指路的準確度。

 此外,日本豐田公司也研制兩款自主機器護士,一種是協助病人行走,另一種則是負責搬運不能起床的病患,減輕護士工作量。

 在生活中,自主機器人能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其中的關鍵在于發明或研制者的心態。從愛心角度研發自主機器人,其成品也是愛的產品。

機器人和人類交友?

 機器人與人類的關係,並不止于制造與被制造,特別是在有關自主機器人的電影中,已提出機器人可能具備思想和愛的想法。

 機器人能夠自主,是好是壞,至今未有定案,有人認為它會使人類變得無能,也有人相信它能與人類建立與眾不同的關係。

 1999年的好萊塢電影《機器人管家》(Bicentennial Man),以及2001年的《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把機器人塑造成能與人類分享愛的角色。

 《機器人管家》中的機器人安德魯(羅賓威廉斯飾),其“生命”歷時兩百年,不斷追求一個像人的生活,從目睹主人老死到改變自己的樣子,更像一個人,以及爭取他身為“人”的法律定位,最后使自己可以像人類一樣老死,皆在表達自主機器人良善的一面。

 《人工智能》的機器小孩大衛,它與其他先進機器人不同,制造它的電腦公司為它注入愛的程序,並讓它和一對夫妻共住,后者將它視為己出。

 然而,它發現自己與人類的想法有越來越多隔閡,于是開始到處旅行,尋找適合它的地方。

 這兩部電影探討能夠思想的機器人,如何為自己做出選擇,而這或也是未來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自主機器人能夠以愛和人相處,人類是否能以愛相待呢?

 以現今的科技想要達到電影中制造自主機器人的技術,還需要一段時間,但相信遲早會成為現實。到時,人類生產自主機器人是讓它們參與生活,還是投入戰爭,就看人類自己如何選擇了。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一手科學,一手信仰


科學是宗教臨床證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科學與宗教給人的印象是:火星撞地球,水火不相容。

 但是,對梁斐生這位曾在加拿大國防部主持國防太空、通訊衛星、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究與發展工作的軍事專家來說,一手科學拿資料,一手拿宗教經典,反而助他理解更多科學與國際時局的變動。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宗教和科學之間,也許前者是代表開始和結束,后者則是過程,同時是宗教的臨床證明。


梁斐生博士畢業于加拿大亞伯達省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並且在該國國防部擔任要職,1991年獲得國防部特殊貢獻獎,1996年曾以出色表現獲得北大西洋公約(NATO)特殊貢獻獎。

 當年,華裔能夠加入西方國家的國防部已是異數,何況獲得重用主持通訊衛星、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究和發展,梁斐生博士表示那是他的殊榮。

 他的工作和國家軍事有關,他的生活卻與宗教信仰緊密結合,前者強調科學思維,后者則是精神支柱,兩者會否不咬弦,著實耐人尋味。

一手資料,一手聖經

 對于梁斐生博士來說,他的工作反而是一個使他驗證自身信仰的機會,一手拿著資料,一邊對照聖經,使他成為非一般的國際時事觀察家。

 科學與信仰之間,如何能不衝突呢?他引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創始人澤斯杜魯(Robert Jastrow)寫過的一段話,詮釋科學與宗教看似衝突,實則互補的角色。

 澤斯杜魯這樣寫道:“對于一個靠理性的力量而生活的科學家而言,這故事的結局像是惡夢。他一直在攀登無知的山,並且快要到達巔峰。他攀上最后一塊石頭時,竟受到一群神學家的歡迎,他們已在那裡恭候無數個世紀了。”

 梁斐生博士在他的作品《從聖經揭開動蕩世代的奧秘》提及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這位發明微積分、光學、發現萬有引力和運動三定律的科學家,一生的科學著作佔所有著作的10%,86%以上是神學作品。

 以上兩個例子,也許無法完全證明科學與宗教互補的關係,但至少說明兩者也非完全對立。

並非事事都能驗證結果

 科學研究著重臨床證明,以過程驗證結果,然而並非事事都能如此,有時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才能相信某些事。

 “這世界有月亮嗎?有沒有?真的嗎?你怎么認定?若你是天生的瞎子,(你相信)有沒有月亮?”梁斐生博士指出,失明人士因為眼睛的局限,以及不具備這樣的認識,或會要求他人不要瞎說天空有月亮。

 當失明人士走入畫廊,別人告訴他蒙娜麗莎的畫像多么傑出,畫家多么偉大,但失明人士可能會直斥:我都看不見,不要瞎說有偉大的畫家!

“我的無能反而局限了我對月亮的認識,除非認識我的無能,沒有辦法認識真理的事實。”梁博士指出其中的關鍵。

 認定有或沒有,前者看來更加容易,例如要知道一間房子有沒有一隻貓,只要最終能在屋內找到貓,不管是之前已在裡面或半途被人放了一隻貓進屋,就可以證明有一隻貓在屋內的事實。

 科學與宗教也存在有或沒有、看見或看不見的問題,如果只是想證明某些事物,分清兩者的定位,說不定科學或真的會是宗教的“臨床證明”。

梁斐生博士簡介:

──畢業于加拿大亞伯達省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曾任職于加國國防部,主持國防太空,通訊衛星,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究與發展工作。
──1991年曾榮獲加拿大國防部特殊貢獻獎。
──1996年榮獲北大西洋公約(NATO)航太諮詢委員會貢獻獎。
──曾以加國首席代表身分參加國防太空科技發展委員會, 西方國家高科技產品管制(COCOM)委員會,以及北大西洋公約國四個科技發展委員會的工作。

氣候暖化非人為結果?

 日本環境物理化學家伊藤博士(Kiminori)參與起草聯合國氣候報告,曾發表這樣的言論:“人為變暖的趨勢是歷史上最糟糕的科學丑聞!”

 換句話說,他並不認為人類行為會對環境造成太大的破壞。

“天氣暖化是事實,但是把天氣暖化認為是人類行為的結果,我就不認同。”梁斐生博士與這名日本環境物理化學家的觀點一致。

 他指出,自然界有熱力學第二定律,即指凡事會越來越混亂。例如,一輛車放在原處不動,一百年或一千年后,就會越來越壞。

“所以這個定律也告訴我們,自然界的東西會越來越壞。”他表示,這也如聖經其中一段章節所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因此,他認為不管科學或宗教角度來看,氣候暖化並不是由于人類的行為,人類只是加速它的破壞而已。

“我們要做環保的工作,但火山爆發的破壞力很大,產生二氧化碳,增加溫室效應。而且,內有二氧化硫,形成化學反應后就會破壞臭氣層。”

 他舉例,1991年的菲律賓賓那突坡火山(Pinatubo)爆發,造成7公里高和含有50億立方米的灰柱,火山灰噴發的高峰期達到30公里的高度。

“這個需要做多少次環保,才抵得過它的破壞呢?從聖經角度來看,上帝允許自然界落在嘆息勞苦的詛咒中,怎么做也沒辦法。”

聖經預示國家分裂合併?

 梁斐生博士從聖經看國際時勢,雖不斷然忍為完全正確,但作為國防太空專家,他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當年,他從聖經中一段有關“尼布甲尼撒王夢見人像”的章節,對照上世紀80和90年代的國際局勢發展,發現分裂的國家再合併的現像。

 聖經其中一段章節是:“ 一半是泥 ,一半是鐵,你既見像的腳和腳指頭,一半是窯匠的泥,一半是鐵,那國將來也必分開。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也必有鐵的力量。那腳指頭,既是半鐵半泥,那國也必半強半弱。”

 在梁斐生博士來看,泥是指民主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鐵是指極權和集中計劃經濟體係,兩者攙雜的個案,就如當年的東德與西德、北越與南越,后來皆合併成一國。

 現在可能半泥半鐵“攙雜”的國家和地區則是朝鮮和韓國,以及中國和台灣地區。

 他觀察南北韓雙方的現有局勢,朝鮮自去年12月發表“ 基于核遏制力的朝鮮式的正義的聖戰”政治立場,以及韓國為統一備戰銀彈,盼籌百億美元,雙方確有“泥鐵攙雜”的可能。

 至于中國和台灣地區,以前許多人相信只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但現在越來越多人相信,只有中國才能救資本主義,因此他不排除雙方也正在走上泥鐵混合之路。

科學並非萬能?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曾多次在‘美與物理”的演講中說到:“物理學研究到了盡頭就是哲學,哲學研究到了盡頭就是宗教。物理學研究到深處是越研究越混沌,到了最后物理學家都要瘋了。”

 梁斐生博士認為,理性和科學是可以證實或者證偽的東西,它們不怕進行理性的自由討論,只有非理性的東西,或者是錯誤的理性,才害怕批評和討論。

 因此,科學萬能與否,宗教是否不科學,都可以通過自由討論而獲得深入的瞭解,言論如“一切現象都可被自然科學解釋”或“宗教只是無知的產物”,都有待商榷。

“中世紀的天主教實行思想專制反對科學研究,是錯誤的。當時的天主教徒不准看聖經,因為認定教皇無誤。中世紀的基督教和當代的馬列主義,不幸被專制主義者變成信仰,變成不準批評的東西。”梁博士指出,宗教在某個時期確實面對問題和缺陷。

 然而,他也指出科學的限制,即科學只能發現自然律,卻不能創造或改變自然律;其次,對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如質量守恆定律,科學家只能知其然(HOW),而不知其所以然 (WHY)。

“自然科學只能研究分析可被重複的現象,那些不可重複的事件和現象就超脫了自然科學的範圍了。”他說。

科學家對宗教更虔誠?

 科學家不止“信仰”科學,原來也有不少科學家擁有宗教信仰。科學成就越大,例如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宗教信仰者反而不在少數。

 箇中原因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科學與宗教之間,似乎有著一些未能理解的吻合之處。

 梁斐生博士從《The Who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一書中,舉出一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的數據,或可作為參考。

1901~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共計161人,其中有明確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

極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

無宗教信仰者5人(無神論者1人)。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網絡消費安全嗎?


大馬人網購漸成風 (第一篇)

11/12/2011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互聯網編輯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國際市場調查研究公司尼爾森新近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人民去年在網購方面的花費直衝18億令吉,當中,網購機票高達4億3500萬令吉,高踞榜首。尼爾森公司還預測,我國人民的網絡消費,在2014年或將突破50億令吉。

 本地網絡達人均認為,大馬網購剛邁入第二個10年,網民消費形態從追求“便宜”,轉型到追求質量;並且,女性網購潛力無限!

今年年初,尼爾森針對400名年齡18歲及以上的網絡消費者,調查他們去年的在線(網絡)和流動(智能手機)購物交易活動。這項調查報告,由線上付款業務中介PayPal委託進行。

 調查還發現,大馬網民傾向在國內網站購物──國人在國內網站的網購交易達8億2500萬令吉,比國外網站紀錄的6億2700萬令吉,多出1億9800萬令吉。

 大馬網民的消費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型是在國內網站購買機票,其次使用線上金融服務,以及網購時尚用品和化妝品;第二類型則是從海外網站網購書籍、音樂和下載電影。

 這項調查還指出,去年,超過25萬4000名網民在網絡消費100萬令吉,其中包括支付各種賬單,購買戲票、書籍、電影DVD、音樂CD,還有,在智能手機上下載音樂和遊戲。

 談到大馬的網絡消費形態,倒不如請大馬第一個拍賣網站Lelong.com.my(簡稱Lelong)創辦人韋國盛,現身說法。

 “1998年,拍賣大行其道,我就創辦了Lelong網站。10年后,當年喜歡挂在拍賣網站的20歲網民,都邁入30歲。他們正為事業拼搏,根本無暇上網等待冗長的拍賣過程。所以,2007年,Lelong轉型成buynow網站,讓網民直接購物。”

25歲至35歲網購幾率高

 “在大馬,25歲至35歲,是最大群的網絡消費群,他們有能力,又習慣上網,網購幾率高。至于他們喜歡買什么?就視乎他們去的網站了。”

 Lelong網民的消費形態,可從年齡層切入。30歲以上,有經濟能力的網民,喜歡購買3C科技產品:電器手機電腦。同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超過50歲的退休人士,會把網購當興趣,最喜歡網購手機和電腦。他們會買很多產品,之后又上網賣出去。”

 “我們沒有追蹤什么商品不受歡迎。即便是介于5至10令吉的低價位商品,還是會有交易。衣服、鞋子、化妝品,單價低的交易總額,或許沒有科技產品高,可是交易流量卻很高。”他說。

 去年,Lelong開始做零售,自己出貨給客戶。“Superbuy主要售賣3C產品:相機、手機、電腦。商家把產品擺上網,我們幫忙策劃、處理網購事宜,還負責出貨。我們計劃做到一個數量,就交回給商家出貨,只抽取回佣。”

 未來,Lelong將把主力放在購物廣場,但亦不會放棄拍賣這塊。韋國盛有信心,只要商品定位分清楚:中小消費群選擇Lelong,中上消費群鎖定Superbuy,必定達致三贏(買家、賣家、網站)局面。

首重方便價格其次

 網絡達人韋國盛、柳樹吉(佳禮網站創辦人)不約而同指出:10年前,網絡消費者追求“最便宜”的商品;10年后,價錢已不是網民考慮的主要因素。

 十多年前,大馬才開始出現購物網站,剛剛接觸網購的網民,都是追求低價格為主。有了好的網購經驗,他會開始想購買其他東西。網購多幾次后,網民會覺得:網購太方便。畢竟,即便去超市買幾樣東西,也會撲空而回,或者要兜遠路去其他地方買。

 大馬網絡消費者的網購經驗,都從追求低價格開始,最后越來越強調“方便”:最好可以在網上完成整個付款程序,不必將存入單據傳真給賣家,或者等待對方確認網上轉賬后,才來發貨。

 柳樹吉透露,“大馬網民傾向通過國內網站消費,他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商品。瀏覽海外購物網,還是想尋找本地沒有的產品。像我,就是從中國淘寶網購買紫砂茶壺,太太則從淘寶網,找到尋找已久的嬰兒安全椅。”

 尤其現在,更多商家都提供網上預購服務后,網購比到店裏消費,更快拿到新產品。柳樹吉和韋國盛坦言:通過網上比價,以更低價格買到同樣質量商品,當然最高興不過。

實體商店不會淘汰

 網民貴賀,平時都有使用網上購物和網上銀行的便利。“目前來講,我的網上購物和網上銀行經驗,都沒有發生任何影響心情的問題。即使身邊朋友,也沒聽說有誰因為上網購物,個人資料被盜竊,所以還會覺得安全。”

 進行網購的他,希望得到的消費保障是──購買的物品,完全符合網上所提及的規格。貨不對辦,最容易讓他抓狂。

 “我希望網上商家可以用心刊登有關商品的資料,還希望提供網購服務的商家:Lelong、Mudah、Groupon等,可以更嚴厲監督網上商家,確定商品符合所指定的標準。至于網上銀行,個人覺得目前都做得滿好,只是還不能全面應付所有上網付費的商店。”

 基本來說,貴賀沒有固定的網購時間。“可能是每兩三個月一次吧。喜歡買一些在本地市場難找到的商品,好像衣服,玩具。我在網上買過最貴的商品是手機,最便宜是團購固本。”

 “不會網購的(產品),應該沒有。不過,絕對不會在信任度不高的網站網購。”他笑說:“相比起來,我更喜歡在本地購物網消費,因為本地網站更了解本地市場需求,運費也比較便宜。”

 經濟能力穩定的他,最滿意的網購商品是手機,最不滿意的網購物品,則是手機的附屬產品──電池。“電子商務確實有改變我的消費模式。不過,實體商店是不會被網絡商店取代的。我還是喜歡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去逛街。”他說。

省時省力最大好處

 女性網民游曉蓮和瑪蒂瓦妮透露:網購的最大好處,就是省時省力。她們強調,網絡消費越來越廣泛,以至于,很多行業都競相提供網上購物管道。也因此,網民可以直接在網上看產品、比價格,不必親自駕車從一間商店,轉去下一間商店。

 她們和大馬多數網民一樣,最常光顧的網購產品,包括:機票、車票和戲票。就說買車票吧。現在,消費者不必提早一周去車站買車票,一周后又回到同一個車站搭車,節省一趟往返車站的時間。

 除了網購,游曉蓮也常使用網上銀行服務,繳付國家高等教育基金局 (PTPTN)貸款、水電費,還有各式各樣賬單。“不管是網購還是網上銀行,真的提供了一個方便。從此,我不必駕車出門,到銀行,再排隊等待繳費了。

 Lelong數據庫分析亦顯示,女性網購潛力無限!韋國盛說: “在Lelong,3C產品銷售數額最高,這是因為,3C商品單價最高。以手機為例,最便宜的手機,都要300令吉上下。雖然說,網絡消費,目前還是男性 多;不過,女性消費者已從10%提升到超過30%了。”

 他繼說:“未來,假如不講銷售額,女性網購頻率,肯定比男性高。男性很久才買一次手機或電腦,可是,女性買完手機,她會繼續買化妝品、服裝、鞋子等。”



安全夠,更多人願網購(第2篇)

12/12/2011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去年,大馬網購花費直衝18億令吉。不管以前或現在,網絡消費安全性,仍然是網絡消費者最頭疼的課題。

 國際市場調查研究公司尼爾森調查指出,10名接受的網絡消費者之中,就有7人表示,只要互聯網上的安全措施得以加強,他們願意進行更多在線購物活動 。

 買家先付款,擔心受騙;買家不先付款,賣家亦不敢發貨。究竟有什麼兩全其美方法,提升買家和賣家的信心?

 對此,少數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風暴下,成功存活下來的本土網站創辦人柳樹吉(佳禮)和韋國盛(Lelong),有共識地強調:網站對賣家的身分認證,以及網站提供的安全付款系統,可以提供一個更為安全的網絡消費生態。

大馬一項針對網民投訴的調查指出,大馬網絡消費者,每個月損失的金額達20萬至30萬令吉,主因是向不存在的欺詐賣家網購商品。估計這筆損失佔總消費額的5%至10%。

 通過信用卡、銷賬卡(debit card)、銀行付款,或者面對面交款的網絡消費,每個月高達250萬至300萬令吉。平均來說,網絡消費者每天上網購買大約10萬令吉商品。

 網購的安全順序為:(1)尋找商品、(2)確認交易、(3)運送商品、(4)付款。大馬網購欺詐案屢有發生,主要是因為網民沒有遵循順序,先付款,但遲遲收不到商品。

 國內最大電子商務網站之一,Lelong創辦人韋國盛表示,“以前,最常發生的是用假資料注冊成會員,收了買家的錢,但不送貨。后來,實施了嚴格的身分認證和交易規則,幾乎沒有網民投訴過網拍欺詐。”

 Lelong的賣家認證,分3種層次:(1)沒有認證的會員,(2)有認證的會員和(3)有認證的商店。

 網站初創期,Lelong未有對會員進行身分認證。到了2000年后,為了提升網購安全性,Lelong開始提供會員身分認證;接受認證的會員,每年只需繳交10令吉費用。

推出“買家保證”

 “2003年,Lelong讓認證會員升格成為認證店家。關于更加嚴格的店家認證,很多會員都不滿意,他們說:我要開店,你為什么撥電來我家,還有我公司?這點我們不會妥協,會員不接受,可以不要開店。”

 目前,只在Lelong買賣一年的賣家,都無法升級到店家認證。目前,逾2000個賣家中,只有200家提升到店家認證諮詢。

 “Lelong的顧客服務部門,經常處理的投訴事件,並非網民投訴網站,而是買賣雙方交易上發生的糾紛。賣家捲款逃走,一年可能有一單。這些賣家都是真實的,生意失敗才失蹤。不管網上或網下,賣家捲款逃走,須用商業法處理,網站會配合提供賣家資料。”

 認證店家,一年要繳費168至248令吉,有什么好處?韋國盛回答說:“假如有30個會員賣iPhone,買家首先會進行比價,然后,他會去看誰有賣家保證。就算賣價偏高一些,買家更有信心和有認證的商店交易。”

 去年,Lelong將網絡消費安全更上一層樓,推出“買家保證”(Buyer Protection Programme):網民向有“BPP”標誌店家購物,遇到騙錢行為,Lelong會負責賠償買家損失;陪款上限為1000令吉,唯不賠償運輸費。

兼顧買賣雙方利益

 Lelong有一個買家評分系統,由買家來監督賣家,賣家也不敢隨便誇大本身的產品。有的商家在1000個評價中,獲得兩個負面評分,都會耿耿于懷,一直想方設法除掉負面評分。

 “Lelong不會隨便刪除買家的評分,除非證實買家的惡意行為。賣家可做的,就是去解決買家不滿,讓他把負面評分刪除。”韋國盛說。

 初創時期,接到網民投訴受騙,Lelong同仁都很痛心。他強調,“Lelong的網絡生態還不算完美,但在兼顧買賣雙方利益,我們盡力做到平衡,包括從2000年起,平行展開‘賣家身分認證’和‘安全付款系統’。”

 “使用Lelong安全交易服務(Safetrade),那么,買家付款后,系統會自動通知賣家:買家已付款。店家就可以準備發貨。7天或14天后,估計買家已經收到商品,系統就會自動把這筆錢釋出給賣家。”他說。

善用第三方支付工具

 網絡消費,安全嗎?“網絡消費交易,數量驟增,受騙次數增多,這是正常現象。”柳樹吉說:“網絡消費,基本還是安全的,只要購物網都能做好賣家身分驗證。”

 他繼說:“B to C交易(公司賣給用戶),只要選擇信譽良好的購物網站,就相對安全。至于發生在C to C(用戶賣給用戶),則是‘零’安全。假如網友想要轉售二手產品給你,那么,建議你們安排會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然,要求他轉去有身分認證的電子商 務網站,在那裏繼續交易。”

 “大馬網民對網購的接受度提高,為了保障買賣雙方利益,肯定要大力推動更加安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一般來說,大馬購物網的付款方式,大致一樣:信用卡、銷賬卡、Maybank2U,以及線上付款商Paypal。”他說。

網購10大安全措施

 1)遠離可疑網站。一發現網頁設計差,有奇怪或無意義網址,以及彈出多個無法關閉窗口,請馬上關閉。

 2)連接要安全。避免點擊嵌入在電子郵件中的超鏈接。同時,在提交任何關于你自己的敏感信息或私人信息--尤其是你的信用卡號之前,一定要確認數據已經加密,並且是通過安全連接傳輸。

 3)選擇有口碑網站。選擇經營時間較長的網站,信用和服務比較好;欺騙性的網站一般成立時間都不長。

 4)管好個人資料。信用卡號碼和身分證號碼不要輕易洩露,更不要輕易地把信用卡和身分證交予他人。同時,一定要確保交易完成,才離開你的電腦。

 5)使用安全支付方法。請充分利用銀行提供的信用卡自動身分盜竊保護服務。檢查你的信用卡賬單,一有錯誤收費,立即要求銀行調查和解決問題;用銷賬卡或現金,就沒有以上服務。

 6)保護你的密碼。請勿使用容易破解的信息作為密碼,比如生日或電話號碼。密碼至少包含5個數字、字母或其他符號。同時,請時常更換密碼,以降低賬號被竊取風險。

 7)知悉你的權利。檢查購物網站的證書和標誌、銷售條款、稅款和運費等。產品無法按時發貨,消費者有權取消訂單並獲得退款;以及,拒收質量有缺陷或貨不對辦的商品。

 8)謹慎使用智能手機上網。手機版本的縮短網址,更容易“誤導”網民訪問有害網站。此外,使用公共WiFi上網,會留下個人信息,提高駭客入侵風險。假如必須使用公共熱點上網,避免輸入密碼和信用卡號碼。

 9)遠離社群網站上的陌生郵件。直接視作垃圾郵件--刪除。

 10)避免點擊假冒的節日賀卡。假卡可以傳播病毒,建議刪除未知寄件人的賀卡。

走得太前難獲接受

 據知,佳禮網站在3個月前,正式關閉“購物廣場”,到回最初讓網友在論壇上自由交易的方式。佳禮不參與網友之間的交易,是否就能置身度外?

 柳樹吉苦笑表示:“當然不能置身度外。我們竭盡所能教育網友認識網絡買賣的風險,同時教導大家如何減低並預防網絡騙子事件。甚至,購物廣場,就是為了提升網絡消費安全而設。只不過,我們做得太早,五試五敗。”

 佳禮第一次推介購物廣場時,網友上網消費的意願不大,店家上網賣東西的意願也不大。整體來說,買賣雙方都沒準備好--網購生態是消極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推動購物廣場,還是面對“買賣雙方無意願”問題,同時還遭遇信用卡付款和物流問題。

 “兩年前,第五次推出購物廣場,向賣家征收3%交易費用。這次關閉,沒有前述的問題,只不過走得太早,網民成熟度還不足夠,不願被扣3%費用,私底下去跟買家交易。也因此,我們沒法達到預期的成本效益,內部才決定關掉。”


小心,躲開釣魚式攻擊(第3篇)

3/12/2011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年以來,美國花旗銀行、韓國農協銀行、紐約股票交易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港交所,先后遭到黑客攻擊。

 究竟網上銀行,安全嗎?網上銀行用戶柳樹吉、瑪蒂瓦妮、游曉蓮和韋國盛,不約而同表示:只要做足防範措施,網上銀行還是相對安全的。

 他們強調:網上銀行安全條款第一條,就是──不要點擊電郵內的超鏈接(Hyperlink),精明躲開“釣魚式攻擊”(Phishing)。

消費者研究及資料中心(CRRC)項目經理游曉蓮語重心長表示:“想要躲開釣魚式攻擊,千萬不要點擊電郵或即時通訊的超鏈接!”

 黑客會成立看起來很真的假冒網站,這會導引你到URL與介面外觀與真正網站幾無二致的假冒網站,輸入個人資料;那么,黑客就會非法安裝擊鍵記錄軟件,捕捉你的用戶名和密碼。

 即使對方聲稱是來自信譽良好的網上銀行、電子支付網站、社交網站、拍賣網站,或網絡管理者,千萬不要點擊其電郵內的超鏈接,最干脆做法是──直接刪除這些電郵!即便朋友電郵,亦可能被黑客入侵,發送假冒超鏈接。

 她強調:“銀行絕對不可能通過電郵,要求客戶點擊超鏈接。假如要登陸網上銀行,一定要重新鍵入銀行的網址,這是最基本的網上銀行安全措施。”

 即使電郵看起來似乎來自銀行,也不要直接點入,而應動手鍵入銀行的網址。對朋友轉來的可疑電郵亦應照此辦理。駭客還會偽裝社交網站發電郵,然后竊取你的私人資訊。

假冒網站防不勝防

 以前到現在,游曉蓮不時接到可疑電郵。有電郵聲稱是銀行,發現她賬戶出問題,要求她點擊超鏈接去檢查賬戶;也有電郵要求她填寫個人調查,答應事后支付200令吉;不然,就是外國人聲稱收到遺產,需要借用她的銀行賬戶來接收遺產……

 對此,國家消費人投訴中心(NCCC)資深經理瑪蒂瓦妮說:“請馬上向銀行通報這事,並且把相關電郵轉寄給銀行。”銀行檢查后,證實是假冒網站,就會去關閉它。僅此而已。假冒網站還是防不勝防,這邊廂關了,那邊廂又冒出一個來。

 這點上,游曉蓮認同瑪蒂瓦妮的看法:“銀行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網上銀行越來越普及,竊取資料和金錢詐騙的投訴,亦有逐年增加趨勢。”瑪蒂瓦妮續說:“除了主動做好防衛‘釣魚式攻擊’,用戶應培養檢查賬單習 慣,因為身分被盜的跡象之一,就是銀行賬戶出現可疑支出。只要及時向銀行報告欺詐,法律規定用戶需承擔的虧損上限為250令吉。”

 有好奇用戶覺得:想用假冒網站來騙我!好,我就看你怎么玩把戲。最終,還是中招受騙: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網絡欺詐者的手段,是越來越逼真!避免網絡騙局,就是遠離一切的假冒網站和可疑電郵。

比親自上銀行更安全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資料庫被黑客侵入,這無疑令消費者心驚膽戰。顯然,很多涉及數據庫洩漏的網絡安全問題,和信用卡用戶如何保管賬戶無關。那么,在網上處理或查看銀行交易或是理財,是否仍然安全?

 安全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無疑給用戶派送定心丸。專家表示,只要消費者採取預防措施,知道如何對付某些可疑跡象,保護自己的私人資訊,上網絡銀行辦事,甚至比親自去銀行更有“人身”安全。

 Aite研究集團的資深安全專家茱莉麥克納利(Julie Conroy McNelley)指出,銀行安裝的是最高級的安全設施;尤其安裝新安全設施后,美國公司2010年發生的網站被駭事件比2009年要少。

 數據保護公司科技執行人員韋伯(Webb)坦言,“用戶很難了解銀行究竟如何保管客戶的個人資料,因為銀行很少對外分享他們的安全技術,不想提供資訊來讓非法人士攻擊銀行。”

小額交易網上搞定

 佳禮網站創辦人柳樹吉覺得:“忙碌的現代人,應該很難抗拒網上銀行提供的便利。誰還願意塞車到銀行,冒著找不到泊車位,被抄罰單風險;然后連跑幾家銀行,輪候號碼等存錢、取錢或繳付賬單?”

 “使用網上銀行,幾分鐘就搞定交易。它確實改變了我的工作形態,最明顯一點是:現在很少開支票了。單筆少于500令吉的費用,直接用網上銀行來完成。”他說。

 唯一不便之處,就是商業業務需要轉賬時,A公司用這個銀行服務,B公司用其他銀行服務。結果,他一個人就申請了5間銀行的網上服務。

 他強調,“不管是使用電腦或智能手機,只要做足防範措施,網上銀行還是足夠安全的。不過,目前,我還沒使用手機來登入銀行,因為我的工作性質,每天都在電腦前面工作,不需要另外用手機來完成網上銀行交易。”

電子認證加強安全

 Lelong網站創辦人韋國盛認為,“網上銀行的系統,都算相對安全,關鍵就出在人類身上:黑客利用假冒網站去盜取受害人資料,再用資料去欺騙系統。”

 具體來說,網絡黑客用一個軟件,到購物網或論壇,篩揀出所有電郵戶口,再寄出欺詐電郵給幾千、幾萬名網民。這種大網一撒,還是有幾個網友受騙,被盜取資料。

 “說回網上交易吧。即便用手機短訊接收銀行送出的PAC認證碼,有時候都會發生接收不到短訊問題,甚至,發生手機被黑客入侵風險。”他說:“網上銀行用戶可向銀行申請,如鑰匙圈大小的電子認證系統(Dongle),來提升網上銀行安全性。”

 具有防窺伺、免電波接收、不需讀卡機、不受電腦病毒入侵等優點的電子認證系統,以隨機產生不同的密碼的方式,來認證身分,確保網絡交易安全。

複雜密碼加強保障

 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調查顯示,每年,全美約有900萬民眾遭遇身分盜竊,銀行賬戶被一掃而光。這類事件十之八九是因為銀行線上賬戶的密碼太容易被駭客破解,駭客破解后,便長驅直入取得賬戶持有人的所有個人資料。

 密碼怎么設定才安全?美國密碼管理應用提供商SplashData,整理黑客在網上公開的數以百萬計被盜密碼,總結出今年最差25個密碼;其 中,“password”超越“123456”,榮登榜首。其他最差密碼,包括:12345678、qwerty(鍵盤)、abc123等。

 北京網絡安全廠商瑞星公司,隨即公布中國式“最差密碼”榜單,驚奇地發現,中美網民“英雄所見略同”--abc123、123456、12345678、iloveyou,被認為是差勁密碼。

 安全專家建議,涉及金錢和隱私的賬號,盡量使用較復雜的密碼。比如,用“字母+數字+特殊符號”的形式;避免以生日、姓名拼音、手機號碼等與身分隱私相關的信息作為密碼;並且不要在多個網站使用相同的密碼和用戶名組合。

10個保護網絡信息安全撇步

 1)在網上不跟陌生人對話。千萬不要打開陌生郵件的附件,不要點入陌生電郵裡的超鏈接。

 2)把智能手機視為小型電腦,安裝防毒軟體,下載應用軟體(apps)時,應停止網絡理財活動,因為apps裡可能含有惡意指令。桌面或筆記電腦裡的防毒軟體應即時更新。

 3)把社交網站視為街上的黑暗角落,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誰是壞人。面子書、Gmail、Linkedln的用戶,不要點入網站包含的鏈接。

 4)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使用網絡理財的消費者,任何時候皆可檢查賬戶是否發生差錯,而無需等待銀行的每月報告。

 5)利用免費協助。許多發行信用卡的銀行,會為客戶提供免費的身分盜竊保護,這是信用卡優于銷賬卡(debit card)的地方之一。

 6)管好個人資料,尤其密碼。消費者使用的零售店、銀行網站的密碼往往逾十個,很易遺忘。應該把密碼保存在安全地點,以及經常改變密碼。

 7)絕不要透過網絡,把包括公積金賬號等個人資料告訴他人。如果某個網站以安全為由,向你索取相關資料,這很可能就是黑網站。

 8)銷毀或安全保存財務郵件。適時銷毀銀行的月報、投資文件以及其它書面財務資料,以免盜賊獲得賬戶號碼等私人資訊。利用網絡理財和網絡儲存財務資料,亦可減少資料被盜竊。

 9)迅速報告“駭情”。消費者如果被駭,應立即通知銀行,因為銀行裝有高級設施,可密切監控賬戶是否被身分竊賊盜用的情況。銀行還可關閉賬戶,提供新賬戶。

 10)相信直覺。如果懷疑某自動取款機(ATM)被壞人安裝了讀卡機側錄器,應相信自己的直覺,拒絕使用。

 ──整理自美國理財作家金伯利(Kimberly Palmer)資料



安全把關 回歸消費者(完結篇)

14/12/2011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全球知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新近發布的《全球電子商務領軍者》報告稱,去年中國的網絡消費者數量達到1億4500萬人,僅次于美國的1億7000萬人,是日本的2倍、英國的5倍。
估計2015年,中國網絡消費者將增至3億2900萬人,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
 相比13億人口大國,大馬人口只有2830萬;不過,大馬有高達41%人民有使用電腦習慣;因此,電子商務用戶瑪蒂瓦妮、游曉蓮、柳樹吉和韋國盛均認同:大馬已經無法阻擋電子商務的風行!
 他們認為,電子商務是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最能夠和最容易做到的第一關防守,還是要回歸到消費者身上。

不久之前,國際貿易與工業部副部長拿督慕克力,為PayPal在大馬的全球營運中心主持開幕時透露,預計在2014年,我國的網購數額將達到50億令吉。

 同一個場合上,PayPal全球營運高級副總裁約翰麥凱布(John McCabe)則表示,現在的消費者喜歡透過上網、零售店及流動電話購物;消費者現在可透過在他們口袋的“虛擬商場”購物,改變傳統零售店的營運模式。

 PayPal東南亞和印度市場總經理艾利亞斯迦南(Elias Ghanem)亦聲明:“大馬的本土零售商,具有和海外網站競爭潛力。因此,本土零售商應占儘先機,創立購物網站,在電子商務這塊大餅上,先分一杯羹。”

 種種論點都指:“電子商務比流動商務更大”。對此,網站經營者韋國盛(Lelong)和柳樹吉(佳禮)表示認同:大馬已經無法阻擋電子商務的風行!

 然而,兩人強調,電子商務的造化,還是要看大馬市場變化有多快速,網民對網絡的認識,以及網民的成熟度有多高。

網絡犯罪亦與日俱增

 另一邊廂,消費者研究及資料中心(CRRC)項目經理游曉蓮覺得,現代消費者要跟上21世紀的生活潮流,如臉書(Facebook)社交、網絡購物、網上銀行等。因此,想要加入21世紀的生活潮流,但不想提供自己的私人資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她續說:“隨著網絡活動豐富,網民人數增加,網絡犯罪亦與日俱增。未來,很可能社會上的嚴重罪案,不是搶劫,而是網絡犯罪。”

 國家消費人投訴中心(NCCC)資深經理瑪蒂瓦妮認為,網絡消費有一定風險。不過,只要政府加強網絡消費條例,網站經營者嚴格執行賣家身分認證,即可提升網絡消費安全性。

 無論如何,瑪蒂瓦妮、游曉蓮、柳樹吉、韋國盛還是強調:“然而,最能夠和最容易做到的第一關防守,還是要回歸到消費者身上。”

 具體來說,使用網上銀行來購買音樂產品,或者網購商品,可能比上街到實體商店購物更為“安全”,前提是:網絡消費者採取基本預防措施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並且知道如何應對任何可疑的網上活動。

 游曉蓮補充:“未受騙前,消費者要加強自我保護。受騙后,消費者不要因為覺得損失金錢很少,怕麻煩而不想投訴。消費者必須提出抗議,讓有關單位收集足夠數據,以便採取下一步行動。因為這是消費者的權利!”

團購已成紅海?

 假如你自詡21世紀生活潮流人士,你不能不知道“團購”。

 柳樹吉透露,幾乎是短短半年時間,團購在大馬夯起來。目前,至少有30至40家公司,已經加入了團購這塊電子商務競爭。韋國盛則表示,目前,大馬團購市場,主要都是消費固本。

 那么,佳禮網站和Lelong網站,有興趣加入團購戰圍嗎?柳樹吉笑著回答:“不會。其實,10年前就出現了團購概念。現在,團購是紅海,因為太 多人做了,但只有一兩家賺錢。”韋國盛坦言,Lelong暫時沒有野心爭吃團購大餅。未來,或許,Lelong會考慮進攻商品團購。

 既然虧錢,為什么還有公司要做團購?韋國盛回答:“他們認為,團購對未來電子商務有利。團購要爭取客戶,就要花錢把客戶找回來。假如爭取一個客戶要花費5令吉,你要爭取100萬名客戶,就要花費500萬令吉。這就是何以在大馬做團購的,都是財力雄厚的外資公司。”

 他說:“我有用團購消費券去吃美食,可是,卻有待遇降級的不好感覺。團購,用戶的忠誠度低--今天沒有吸引人的促銷,我就去別的網站。想要維持客戶關係,促銷要很吸引,這樣太寵壞客戶了。”

便宜莫貪始能自保

 工作上,經常要處理消費者投訴的瑪蒂瓦妮表示,不管是網上或者網下消費,都要小心—便宜莫貪!

 “有一個外國賣家,利用社群網站facebook賣美國的品牌牛仔褲,價格比市場便宜很多。結果,許多大馬網民匯款了,卻沒有拿到商品。”她說。NCCC接收到相當數目的網民投訴收,開始收集資料,向有關賣家交涉。

 “我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消費者身上,他們沒有去研究賣家的資料,其他買家的評語。外國賣家就連公司聯係電話也沒提供,但投訴者竟然相信他。”最終,有部分投訴者獲得退款,部分投訴者拿到商品。至于沒有主動找NCCC幫忙的,只能自己承擔損失。

 另一邊廂,也有消費者撥電到NCCC:“我的銀行賬戶,無端端多了一筆來歷不明的錢。我該怎么辦?”瑪蒂瓦妮就勸告他們:不管你的銀行賬戶,多了錢或少了錢,你都要通報銀行,讓銀行來調查和解決問題。”

 可是,還是有消費者一時貪心覺得:不必通報銀行。反正是飛來橫財,把錢用掉算了。結果,飛來橫財用了一半,就接到銀行通知:這筆錢不屬于你,請馬上歸還。

提高警惕降受騙率

 消費者是否可以採取基本措施來保護自己,與此同時,消費者要求政府推動更好的網絡安全條例?以美國為例,政府除了積極“參與”金融機構的網絡安全事務;美國商務部更要求互聯網公司提高本身的安全系統,奧巴馬總統在5月,還提出了新的網絡安全條例。

 目前,大馬並沒有直接條例來管制網絡犯罪。政府是否應該立法,讓網站也承擔網民受騙的責任?

 柳樹吉回答:“我不否認網絡騙子存在。不過,因為2%網民受騙,就關閉網站,失意的還是其余的98%。我這么說,不是想推卸責任,因為沒有網站可以負責網友的知識度和成熟度。假如政府立法要網站負責,這肯定會打擊大馬的電子商務。”

 “網購不是佳禮論壇的主打業務。佳禮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讓網友進行各種交流。很多網友利用論壇做生意,包括:冷氣機、汽車專家、律師、裝修;不只做得不錯,還建立信用和口碑。甚至,論壇還成為網友生活一部分,讓他們收集有用資料。”

 他說,今天,美國網友投訴“網購受騙”,那他肯定會被罵“活該”;皆因美國網絡已臻成熟,網民知識度和成熟度,已不易受騙,“大馬網民經驗尚新,但只要提高警惕,還是可以預防受騙。”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綠能萬能?


風力發電不一定環保(上篇)

08/12/2011 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綠能是老調重彈卻永不過時的課題,尤其是日本去年311大地震引發核危機以后,綠能更是再次成為焦點。

綠能究竟行不行得通,是否就如大家所說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沒污染?

從工業革命以來,就是“得能源者得天下”,在這個后石化時代,全球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求新能源。

 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等這些人類自古就懂得的能源,可以再生,又不會對空氣造成污染,一直被視為綠能,也是最有潛能的替代能源。

 許多重視環保的歐洲國家已經先后推行綠能政策,大力發展綠能產業。

 好像德國、西班牙、丹麥、意大利這些國家,都是全球最大風力發電國家。

 沒有人不知道,傳統石化能源如何污染環境,還有,大家最擔心的莫過于它早晚會用完。

 許多國家因而興建核電廠,環保分子、老百姓反對核電廠,理由相信不用多說了。

 可能你也發現了,這幾年來,說建核電廠很多人反對,不過要建風力發電廠也有人反對。

風能並不完美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要核能可以理解,風能在大家的認知里明明是一種綠色能源,為何設置現代風車,一樣有人反對?

 風力發電在歐洲許多國家行之有年,是目前技術較成熟的再生能源。

 風力發電不像化石然料會產生污染物,技術也相對簡單便宜,所以,被視為干凈能源。

 德國的高速公路旁、山坡上或田野間,到處可看到高聳的現代風車。

 該國一度是全球最大風能生產國,目前有超過1萬8000個電力發電機。

 在其他歐洲國家如丹麥、荷蘭、西班牙等海岸線,也處處可見風力發電廠。

 早幾年,風力發電國無不以自己國內的大風車為傲,因為這是環保象征。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跟進使用風力發電,大量建造風能發電機組,大家逐漸發現風能並不完美,跟石化能源一樣,有許多優點但也伴著許多缺點。

製造噪音殃及居民

 有“風電天堂”之稱的丹麥,一直都是環保人士心目中的模範生。

 丹麥五分之一電力源自風能,風力發的電還多到可以賣給瑞典、芬蘭及挪威。

 不過這幾年,丹麥許多民間團體,開始反起風力發電來,而且這股反對勢力越來越壯大。

 丹麥政府是最早對風能實施大規模補貼的國家,1980年代起,該國就啟動風力發電引擎。

 掛不掛風不是人類能決定的,風能發電不能隨心所慾。以丹麥為例,當風況好,風力發電量高時,該國就會把電力賣給德國、挪威、瑞典、芬蘭等表兄弟。

 不過,丹麥賣電是因為供過于求,鄰國買電也只是壓縮儲存備用,所以價格會被壓得很低。

 但是當老天不掛風,丹麥發電量不足,反過來跟鄰國購買電力時,就是迫于需求,不管價格多高都要買。

 所以,該國的電費因而是歐洲最貴,比英國高兩倍多,丹麥人其實一直要貼錢使用風能。這是為什么丹麥人開始怨聲載道。

 另一方面,風力發電廠發出的噪音,也導近臨近居民夜夜難眠,附近房地產更是因噪音眨值。

 英國倫敦獨立能源市場研究機構研究主任尤恩布勞維爾特就直指,風力發電的環保效益,並沒有大家想像那么大。那些風力發電國,一定有石化能源發電的備用電源。

 其實,很多發展風力發電的國家都知道,風力發電目前尚無法完全替代傳統石化能源或核能。

 許多國家實施風能政策,只是為了尋求新能源出路可能性,暫緩石化能源短缺壓力。

 也不是說因為風能有其短處,我們就必須馬上推翻所有風能政策。

 支持綠能確實值得嘉許,但值得深思的是,在落實綠能政策之前,是不是應該理性看待各種綠能的優缺點和可行性,而不是盲目的把一種綠能視為潮流,一窩蜂去追求。

風力渦輪機毀景觀

 在歐洲許多國家,還有美國,只要說到建風力發電廠,就一定有人抗議。

 主要是他們討厭巨型風車破壞綠色生態景觀。

 美國其中一項風力發電計劃,是在東岸長島(Long Island)到鱈魚角(Cape Cod)沿海興建大型的風力發電廠。

 鱈魚角是著名觀光景點,有著風景優美的海岸線,遊客喜歡徒步在沙灘上,不過,為了施實風能計劃,必須在附近建造130座風力渦輪機,大煞風景。

 法國西北海岸聖米歇爾山是集宗教和文化于一身的世界文化遺產,當政府宣佈要在距離聖米歇爾山17公里的山坡上建三座大風車,馬上引起一波波反對聲浪。

 儘管大風車跟聖山會保持一定距離,環保人士認為,矗立在山坡的大風車,凌駕聖山最高點。不論從遠處遙望聖山,還是從聖山眺望遠處,景光都會被大風車毀了。

威脅候鳥生態活動

 除了美學觀點,很多環保分子反對風力發電,因為風力渦輪機也許會威脅候鳥的生態活動。

 一部風力發電機可以改變周圍一公傾範圍內的氣流,100座風力發電機的渦輪葉片掛起的風,可以橫掃120公傾範圍。

 在美國,高度跟風力渦輪機不相上下的通訊電塔,每年估計造成四五百萬隻鳥類死亡。

 在華盛頓市區內的華盛頓紀念碑,這座169米高的方尖塔,高度跟一般風力渦輪機差不多,經常有許多鳥圍繞在塔尖的邊緣在飛。

 當風的氣流繞著尖塔打轉,這些鳥會被捲起往塔上撞,很多鳥,不是一隻或兩隻,可能是一個晚上幾百隻鳥就這樣撞死。

 美國堪薩斯州居民發現,當當地的風力渦輪機越來越多,一種叫松雞的鳥類就漸漸消失了。

 丹麥、德國、美國這些國家,已經提出許多調查報告,證實風力發電機會破壞鳥類棲息地及影響鳥類遷徙,許多鳥類在遷徙期間,因為撞上風力渦輪機死亡。

 歐美許多環保團體,為了保護瀕臨絕種鳥類,甚至採取法律行動,阻止風力發電計劃。

蝙蝠誤闖死亡區

 風力渦輪機這種隨風而動的白色風車,不只是鳥類陷阱,也是蝙蝠“殺手”。

 每年8月中旬到10月,在美國北阿帕拉契山區上空都會有大量蝙蝠 在上空飛過,這是它們的秋季遷徙期。

 2003年的這段期間,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巴克本山的風力發電中心,發現了大量蝙蝠屍體,它們顯然是因為誤闖風力發電區域而死的。

 蝙蝠是靠聲納系統“以耳代眼”的,它們為何會飛撞向大風車自取滅亡呢?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認為,是風力渦輪機機組運作時發出的高頻率噪音,干擾回音定位系統,讓蝙蝠失去方向感,誤撞向大風車,被風車鋒利的葉片殺死。

 然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生物學教授伊林貝爾蘭德卻有另一種見解。

 他在加拿大風力發電廠收集了188個蝙蝠屍體,發現其中90%是因為內傷而死的,許多根本就沒有外傷。

 他認為這可能跟風力發電導致的高空低壓有關,風力渦輪機旋轉時,附近空氣氣壓會降低,蝙蝠在進入這個區域時,脆弱的肺部會爆炸死亡。



太陽能板生產過程造成污染(下篇)

09/12/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許多所謂的綠能,其實“不綠”,非但無法拯救地球,反而加速全球暖化。

當越來越多人投奔綠能市場,當對綠能的了解越來越多,許多綠能光輝背面的陰影,也開始拉長。

太陽能看來就是老天恩賜的,免費、取之不竭、看不出會造成任何污染。

 今天,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太陽能政策,贏得環保美譽。

 德國人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發電賣給電力公司,聽來環保又可賺錢,何樂而不為?

 不說可能很多人沒想過,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太陽能板,其實是在中國製造。

 為他人作嫁衣的中國,確實一度因為外銷太陽能板到歐洲,掙了不少錢,對他們喜歡掛在口中的“GDP”(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不少。

 然而,這背后的代價是工廠工人的健康,以及中國人自家的河川、土壤、水源等。

 這一兩年,中國媒體陸續揭露太陽能板企業帶來的污染問題。

 在四川一個太陽能設備原料產業廠區附近,魚塘的魚死了、水溝的鴨子死了,附近種植的生姜也死了。

 江西相關廠區附近居民也投訴:“出現胸悶、噁心、眼紅、四肢無力的狀況。”

 大家都說太陽能是環保能源,但是對于太陽能板生產過程的污染,大家似乎都避而不談。

有利也有弊

 太陽能在轉換成電能和使用過程,確實不會造成污染,問題在于生產和製造太陽能設備的過程。

 就好像核能發電來自核分裂產生的熱能,效能高,其實沒有污染問題,所以才有專家認為是綠能。

 可是核分裂過程會產生大量放射性物質,正常運作的核電廠,排放的放射性物質劑量,輻射可能小于環境輻射,可是一旦發生事故,釋出大量放射性物質,就會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烏克蘭切諾拜爾核災,給核電歷史寫上黑暗的篇章。

 日本核能危機更是再次讓我們見識到,一度被視為綠能的核能發電潛藏的風險。

 不管傳統石化能源還是所謂新的綠能,都是有利也有弊。

 所以不是說,只要支持綠能,使用綠能就是盡了環保義務,可以沒有后顧之憂消耗能源。

 也許,在積極開發各種綠能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省思的是,為何我們在一兩百年里就把地球石化能源耗得七七八八?

 接下來的路,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節源?

制作原料破壞環境

 要把太陽能轉換成電源,需要巨大的太陽能板列陣收集陽光。

 太陽能板主要製成原料是晶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單晶硅,其中,多晶硅更是太陽能產業命脈。

 多晶硅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很多能源,會造成很大污染。

 中國北京交通大學光學技術教授簡水生估計,生產一千瓦發電力太陽能,需要10公斤多晶硅,但是這些電力只夠啟動一台雪櫃一天。

 製造多晶硅,需要大量燃煤,生產一塊1m×1.5m的太陽能板,就要燃燒超過40公斤煤,一塊太陽能板平均壽命20年。

 40公斤的煤,足以讓中國最沒有效力的火力發電廠,生產130千瓦時電。這些電力可以讓2.2瓦發光三極管(LED)燈泡,每天亮燈12小時長達30年。

 另外,製造多晶硅過程會產生許多副產品,其中一種是四氯化硅。四氯化硅遇潮濕空氣分解成硅酸和劇毒氣體氯氫,會對眼睛和呼吸道產生強烈刺激,皮膚接觸后會引起組織壞死。

 這些有害物質一旦回收處理不當外漏,對工人會有重大的安全隱患,對環境也會造成污染。

 除此以外,還要考慮到太陽能板配備的蓄電池,廢棄以后會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太陽能板使用的蓄電池大部分是鉛酸蓄電池,含有大量鉛、銻、鎘、硫酸等有毒物質,會污染土壤、草原和地下水。

第一代生物燃料引爭議

 生物燃料被視為最有潛能替代石化燃油的能源,不過生產生物燃料對環境造成的問題,也是最早顯露出來的。

 第一代生物燃料以食物原料中的糖、澱粉、植物油煉成酒精燃料,引發“與人爭糧”危機。

 近年來,美國農民把玉米和大豆賣給生物燃料加工商,導致玉米和大豆供不應求,價格高漲。

 最早展開燃料革命的巴西,早在30年前,已經用甘蔗燃料生產酒精燃料,爆發“與糧爭地”問題,一直是環保分子譴責對象。

 本身也開發生物燃料的美國和歐盟,也為了甘蔗燃油比較不環保,還是玉米、甜菜、小麥燃油比較不環保的問題,和巴西扛上。

 事實擺在眼前,為了生產生物燃料,耕地需求增加,許多森林、濕地和草地因而受破壞。

 環保機構濕地國際的報告顯示,近年印尼開發大量芭地種植油棕,供應給生物燃料加工商,已經導致該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從全球第21位上升到第3位。

 由此可見,生物燃料非但無法“拯救地球”,還加速全球暖化。

非糧食作物當第二代生物燃料

 為了解決市場需求和緩和生物燃料對糧食構成的威脅,以非糧食作物或糧食中廢棄部分,作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方式,應運而生。

 一些糧食作物無法食用的部分如玉米桿、小麥桿等,含有豐富纖維質,可以通過熱化學轉化或發酵作用產生酒精燃料。

 第二代生物燃料不“與人爭糧,與糧爭地”,而且廢物利用,看來相當可行。

 科學家利用加工技術把藻類轉化為燃料,開發出第三代生物燃料。

 藻類可以大量生產,而且是非食用性原料,所以有很大潛能作為生物燃料原料。

 科學家目前也在研究開發靠基因工程改良細菌,直接把空氣中二氧化碳轉為燃料的第四代生物燃料。

 不過,不管是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生物燃料,目前仍在實驗和研究階段,技術尚未成熟。

 今天市場上的生物燃料,還是以第一代生物燃料為主。目前美國有超過50%玉米是用來提煉成酒精燃料,30%玉米給牛羊吃,只有不到20%是給人吃。

 專家預測,玉米生物燃料帶來的不良影響,已經大過傳統石化燃油。

電動汽車減燃油耗能源

 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車可以減少消耗燃油,因而一般上被視為環保汽車。

 為了舒緩燃油短缺壓力,中國近年鼓勵民眾使用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靠蓄電池驅動汽車,需要用插座充電,問題來了,電從哪里來?

 在中國,八成電力是來自燃煤,當民間大量使用電動汽車時,電力需求也跟著大幅增加,所以到最后消耗了更多燃煤。

 在德國,也面對同樣問題,該國跟中國一樣使用燃煤產生電力,最大的問題是,生產同樣電力,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燃燒汽油。

 還有一個問題是,充電時電能在轉換過程中,也會浪費掉一些電能,另外,充電器本身也會消耗能源。

 該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當地未來能源系統組織IZES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電動車只能少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電動汽車行駛時雖然不會排放污染的廢氣,但是使用燃煤電力,其實不過是把排放的廢氣轉嫁到充電階段而已。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古蹟修復


保存古物 傳承歷史和集體記憶(第1篇)

04/12/2011

報導:潘有文
圖:謝委潼、趙威德、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古蹟修復,不錯啊,可以吸引遊客,賺取外匯!”對于古蹟修復的意義,這是你唯一的答案嗎?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把我國的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后,古蹟修復成為一個流行詞,因為政府和民間認定它是吸引外國遊客的籌碼。

 古蹟保存、古蹟修復之聲不絕于耳,政府和民眾主動修復古蹟,但因為不得其法,以為只要修補和讓它們鮮艷奪目,就是修復古蹟,使一些古蹟像貨幣一樣“貶值”。

 古蹟,不止是一棟建築物,它還是一種文化遺產,不是修補就代表在保護!

人在異鄉遇上同鄉,話題總會圍繞在共有的記憶,如家鄉的巴剎、學校,或者是一棟老建築,這是一種集體記憶。

 “城市的集體記憶就較難以形成,因為住的人複雜了。例如吉隆坡華人會提到茨廠街,但對馬來同胞而言,可能就不覺得有什么重要,他們從小到大都不 去,去的地方可能是Kampung Baru,印裔同胞是十五碑或冼都。”古蹟保存工作者兼UCSI大學建築系講師張集強這么表示。

 如果放大至整個國家,大馬多元族群的集體記憶意識顯得薄弱,能夠成為各族共同認知的建築物不多,或許只有半山芭監獄、大鐘樓、國油雙塔等。

一座牆也是歷史載體

 一棟建築物建構人群對一個地方的共同認知,經歷時間的洗禮成為古物,它就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張集強指出,古蹟保存可讓上一代人的智慧和訊息,傳到下一代,如果不去維護就會出現斷層,甚至可能像中國文革后,因道德問題而產生社會秩序混亂。

 就他而言,即使只是古蹟的一座牆也是歷史載體,誠如他曾發表過的古蹟保護文章中所說:“不管是馬六甲的牆、檳城的牆、太平的牆、吉隆坡的牆,都記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訊息。”

 在大馬,許多人看待古蹟保存的問題較為表面:老房子修整得漂亮,就能吸引游客賺錢。

 “但,其深層意義是傳承歷史資訊和訊息,以及集體記憶和認同感。”張集強一語中的,點出古物保存的關鍵。

 他坦言,古蹟保存后,變成一處觀光點有它的好處,可以推動經濟活動,但它最終目的是建構一個城市集體認同感和概念,對社會和諧有很大幫助。

展現國與民存在價值

 今時今日,經濟效益掛帥,即使是古蹟也難以倖免,眾人看見的不是其文化和社會價值,外表能夠吸引人,激起別人的懷舊感覺才是重點。

 因此,當你穿過城市或鄉鎮的大城小巷,看到古意盎然的老建築,第一眼看到的是文化,走進裡面看到的是經濟利益。

 張集強坦言,不能只從單一層面看待古蹟保存,若政府和古物業者認為有關建築物不是眾人的集體記憶,把它轉成咖啡館賺錢,這無可厚非。

 “但是,有些建築本來具有重大集體記憶和認同感,卻抹殺了它的價值,變成咖啡店就不對了。”

 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等同沒有立足的根,保存古物和修復古蹟即是一種直截了當的證明方式,不止展現國家或民族的存在價值,同時也為現在和未來提供了附加功能,為國家旅遊創造收入來源!

國家認同感,毋需游客證明

 目前,我國古蹟保存的標準,一般上是以能否賺錢、吸引遊客為主,較少關注其代表性。

 這是張集強不能認可的做法,因為他深信國家的認同感並不需要遊客來證明!

 “今天你去歐洲國家旅行,導遊會向你說某棟建築物是革命黨領袖的故居,你才會知道有關歷史,這肯定是遊客陌生的東西。用一個遊客熟悉的東西來判斷你國家的歷史,不是很奇怪嗎?”

 他表示,若是這樣,這個國家沒有歷史可言,因為它無法呈現自身的內在。

 不懂文化為何物,或者不瞭解集體認同感的重要,看待具代表性的建築物觀點就會有極大落差。

 舉例,華社計劃為林連玉、陳嘉庚等人設立紀念館,有人會問:“林連玉有沒有市場啊?外國人要不要來看?”

 事實上恰恰相反,外國會推銷這些地點,因為如果想要瞭解大馬華人文化,這些紀念館才是值得觀光的地方。

古蹟修復強調感覺

 古蹟修復工作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由于戰爭造成許多歷史古蹟破損,歐洲學者開始進行古蹟修復工作。

 古舊建築物價值不在于金錢,而是藏在其間的歷史記憶,完全毀壞就不會再存在了。

 “歷史發展不是無中生有,皆是從已有的東西不斷改進,建築技術也是如此。現在居住的房子是經過不斷演變,包含人類的智慧和文明發展進程。”張集強身兼建築師和古物保存工作者,在這方面感受尤深。

 他是一名建築師,負責修復建築物的結構,但是當建築物與古蹟連系起來后,就已超越一名建築師的能力。

 因此,他必須要認識一棟建築物內所承載且隱藏著的訊息,經過修復后是否能繼續保有其精髓。

 他舉例,如果需要修復一張李光耀和東姑阿都拉曼開會時用過的桌子,把桌上刮痕研磨(Polish)得很光亮,雖然沒有換掉桌子的木頭,但碰觸時已沒有感覺,因為感覺不到訊息了。

 “建築師看到的是桌子穩固或好看與否,但時常未留意這些無形的價值。如果保留其原貌和風味,就能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例如看到桌子某部分,就會聯想當時的東姑是否在簽名時流了一滴汗在桌子上。”他指出,建築師往往會忽略這種訊息。

 一張桌子傳達的訊息已如此珍貴,遑論一整棟建築物,古蹟修復並不單止找出需要修復的結構,更重要的是懂得保留該保留的部分。

 也許有人會說:“拆掉按圖重建一個一模一樣,不是也能反映歷史嗎?”

 張集強說:“抱歉,那是沒有感覺的。”

 從古物保護工作的角度出發,即使只是剩下廚房的一堵牆,也一樣動它不得!建築師不能說因為那堵牆肮髒了就換掉它。

 “古蹟保存和建築設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要認識建築以外的價值。”他說。

團體作業仰賴集體意見

 古蹟修復過程不止依賴建築技術,不能以建築師或某一個領導人說了算,它是一項團體作業,仰賴集體意見的工作。

 張集強認為,當某項古蹟修復工程開始前,必須成立一個委員會,結集各專業背景人士,例如歷史學者、城市代表、業主、政府代表等,一起腦力激盪,討論如何修復。

 “這個過程是一種成熟的民主決策,由不同專業背景者做決定。建築師在定下決策時可能忽略歷史部分,歷史學家就會提醒他不能改動。”

 例如,政府想要挑選國家最有代表性的50棟建築物,並不能只由文化部部長一人決定,因為他也可能缺乏這方面的背景。

 張集強認為應該公開甄選,建議可以挑選20棟官方建築,另30棟由民間選出,“若要平等分成13個州和直轄區,每個州平均可以有兩個,州內要選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的代表建築物,就會經過掙扎,但這符合民主議程,能夠獲得公認。”

勿憑個人喜好修復

 張集強曾在台灣參與古蹟修復工作,發現當地一些古蹟越修復越破壞的原因是:建築師決定一切,沒人敢挑戰!

 “因此,這個工作需要很多人共同來判斷和決定,建築師在做古蹟修復時,不能是一言堂,需要受到挑戰。”

 他說,古蹟修復的最高決策權應該交給委員會,建築師需向委員會負責,而不是委員會向建築師負責。

 “建築師有時會依個人喜好做事,例如要把一面牆塗成紅色,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喜歡。原來是不是紅色?他會說那沒關係,反正他喜歡就可以了。”

 古蹟修復不是創作,而是使它恢愎原貌和保存價值,因此古蹟保存工作看來容易,似乎只要修補即可,孰不和其背后需要注意的事情還多著呢!



116年太平順德會館 踏出正確修復第一步(第2篇)

05/12/2011


  • 數十年前和現今的順德會館圖片對比。
  • 太平順德會館踏出正確修復古蹟的第一步。圖為該會館修復委員會正在開會,諮詢古物保存工作者張集強(穿白衣者)的意見。
  • 當預算不夠時,古建築不急著修復的部分先擱置,處理已不能再等的破損,才是正確的古蹟修復態度。
Send to friend

報導:潘有文
圖:謝委潼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古蹟修復不止是修繕,還原文化遺產以傳承上一代的智慧才是重點,修復得法才能使古蹟重新發出歷史和文化光芒!

 保存古建築物或文化遺產,修復前和修復過程將會影響古物的價值,不能草草了事。

 正確或錯誤的修復,將決定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遺產城市”(Bandar Warisan)──這是政府給霹靂州太平的定位。

 太平,從著名的太平湖美景,到市內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以及“雨城”這個美麗又迷濛的稱號,讓這個城市的美與眾不同。

 我國在英國殖民時期,太平是首個建立軍隊的地方,它曾經是霹靂州首府,其歷史地位和建築文化,經過百余年發酵之后,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當年,礦工在太平湖附近采錫,礦主會蓋一排排的房子,包括木屋和亞答葉屋,給礦工居住。

“后來,英國人來到太平,以先進的建築技術,使用磚瓦建造房子,取代這些不耐用的木屋。當時的新加坡和馬六甲已有這類建築,英國人只是把經驗帶過來而已。”古物保存工作者張集強也是太平人,如數家珍道出當年礦業與建築物的關係。

修復116年太平順德會館

 今年2月,張集強在太平一場文化遺產講座會上,與大馬最老的順德建築物──太平順德會館結緣。

 一方是鼓吹古物保存的學者,一方是期待能修復古建築物的會館,雙方一拍即合,皆希望在保留歷史文化上,盡一分力。

 今年11月下旬,張集強為太平順德會館進行考察工作,擬出的報告將有助后者向各相關方面,例如全球和大馬順德會館總會、政府文化單位、國際文化基金方面申請撥款,以籌資修復擁有116年歷史的太平順德會館。

 他說,大馬共有7間順德會館,其他地區的順德會館多已改建,太平的順德會館選擇以修復方式,保留原有的文化遺產價值,“我的工作就是是判斷各部位石頭、柱、木結構、磚牆結構、壁畫等,整理一份修復預算。”

 提及太平順德會館修復,就必須帶出關鍵人物──該會館修復委員會主席鄧莉珍,她一向來喜愛古舊物品,身為會館一員,想為這個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做點事,因而萌起修復順德會館的念頭。

 “發起修復委員會是在今年5月,早于2月份在太平有個文化遺產講座,我帶一個會員去聽,之后和講員之一的張集強談起,就請他向會館講解。”經過一番努力,她終于獲得會館認同。

 對她來說,古物消失就等于不能重來,也不能做回一模一樣的建築物,如果不把它修復,就太可惜了。

不易修復 需要時間耐性

 “以前的人(會館會員)不是說不要做,或做好它,而是不知道該怎么做。好像油漆,以前並不知道不適合,因為會使木料不能呼吸。”她說,現在會館會員都知道了,即使之前有反對修復的聲音,現在也全力支持。

 太平市議會也在推廣當地文化遺產,給予順德會館支持,特地發了一封支持信給后者,同時列出修復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鄧莉珍坦言,古蹟修復並不是容易做的事,需要時間和耐性,能夠獲得古物保存工作者、市政府,以及怡保和太平的文化遺產委員會等各方面支持,讓他們看到修復順德會館的曙光。

 太平順德會館踏出正確修復的第一步,若成功籌得資金,修復的過程就是關鍵時刻。如果成功修復,將會提升該會館霹靂州和全馬的文化遺產地位,並且證明古蹟修復的重要。

強求修復等于破壞

 一個國家的古蹟修復依靠經驗累積,從錯誤中不斷學習,歐洲國家已進行了數十年的文化遺產修復工作,才有效掌握使用的材料。

 “我們(大馬)的經驗才開始,而且氣候有別,即使找個意大利建築師來大馬,他也無能為力。”張集強道出古蹟修復應該注意的基本觀念。

 古蹟保存會邊做邊發現新東西,成本也會隨著調整,但大馬做法不一樣,通常會以一筆數目做為標準,如果只有10萬令吉,就只能用10萬令吉的資源修復。

 張集強感嘆地說:“若是這樣,不做(修復)更好,做了就更破壞!”

 在他看來,當古蹟修復預算不夠,不急于修復的就先擱置,先處理不能再等的破損部分,待有另一筆資金后,才修復其他部分。

“現在的科技能力有限,應把這些(力有不逮)東西交給下一代去做,下一代的科技更發達,可能可以解決這些事。”他說。

 應急勿緩,應緩勿急,也許正是想要修復古蹟者必須掌握的原則,強求只會造成更多破壞。

修復實例參考

 張集強考察太平順德會館后,舉出一些可以修復的部分,除了引導該會館整理出修復的藍圖,以作為其他有意修復古物者的參考個案。

 以下就列出一些該會館需要修復的部分、原因和建議處理方式。

天井

 以前建築物內沒有電源,需建天井通風采光,有些城市的廟宇或會館把天井罩起來,變成不能通風。

 太平順德會館並沒有上述問題,反而是天井下的地面,原本的磚頭舖上水泥后,下雨時雨水無法通過縫隙流入土內,以及會館外馬路越舖越高,雨水流入后積在天井底下的地上。

修復:

 拆掉水泥地用回原來的磚頭。

屋瓦

 在武俠影片中,兩方人馬在屋頂相斗,有人會抽取屋瓦擲向對方,當成攻擊手段。現代的瓦片雖不能用來做“暗器”,但也會被風吹落,或者因屋頂斜度不佳而容易脫落,一些承包商因此建議古建築改用鋅片。

 “瓦片鬆動找人修補不難,只是有一陣子流行鋅片,修屋頂的人懶于處理(瓦片),因此鼓勵屋主使用鋅片,拆掉原本的瓦片。”張集強認為,鋅片易熱不通風,而且不符合古蹟修復標準。

修復:

 現在有很多老房子在拆,要買到相似瓦片不難,現代瓦片已有防水技術,並設有掛鉤,降低脫落幾率。

水氣問題

 以前建磚牆 ,先在泥土挖一米多的溝,開始打木樁,然后大石壓泥土,磚塊從底處呈階級狀由下至上,由闊至窄,最底的最闊,上一層就縮一些,到地面時才直排而上。

 磚的密度值不高,下面的水氣可以進入磚,由下往上升。現在順德會館牆面部分只有最上端有水氣,下面反而沒有。

 張集強猜測可能是屋頂漏水,若是如此,修復時就要處理屋頂防水的問題。

 如果磚牆舖上灰泥,它可以透氣,水氣從地底沿磚頭上來后,天氣一熱水氣就會散掉。

 但是,灰泥需要養灰,即加入石灰、沙、糯米等材料,放置數天讓它發酵,黏度足夠才能使用,有經驗的泥水匠才能掌握得好這種技術。

 以前沒有水泥,牆的表層使用灰泥,裝飾牆壁使用墨斗,兩方拉遠,用力彈一下,就能在灰泥磚上畫一條線。

 水泥牆壁堅硬,水氣從泥土上來后不能散發,將會造成龜裂,而且太陽照晒時就像在烘烤磚塊,因為裡面的水分變熱,天氣冷時又回溫,這種“煮磚”方式容易化掉磚塊,最后就會出現結構問題。

修復:

 現在做古蹟保存工作,強調使用灰泥造牆,雖然灰泥古蹟也會有問題,但像是人的身體,需要不斷去維持,有人居住時就需花小錢維修,勝過50年才來一次大整修。

漆色

 廣東建築以青色、咖啡色、啡色為主(順德屬廣東省),后來人們以為廟就是紅色(其實不是,因會館常置放不少神主牌而遭人誤會),因此添加了紅色。

 而且,吉隆坡天后宮在20世紀80年代建好后,馳名全國,成為旅遊景點,全國各地許多廟宇都想仿效天后宮而建。

 當年,各會館建館時,一般是找中國當地工匠來馬,依其家鄉風格而建,但后來各會館互相影響,使原本以素色為主的廣東體系會館,具有更多色彩。

修復:

 去除現有漆色,使它恢復原本的顏色。

牆上的畫

 順德會館牆壁近屋頂的圖畫已被水氣破壞。

修復

張集強建議他們儘量保留畫的下半部,牆壁上半部已腐蝕的畫就要找好的工匠照舊照片重畫。




古蹟重生 官方民間皆有責(第3篇)

06/12/2011

報導:潘有文
圖:謝委潼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讓古蹟重生,不單是民間或政府的事,雙方皆各有需要扮演的角色!

 人民須提升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才能使古建築物免遭破壞;官方則需積極設定和執行保護古蹟的機制,拯救更多大馬的歷史和文化古建築物。

 換句話說,醒覺和行動,就是古蹟保存的關鍵詞!

建築物遇上歷史名人,經歷時間的化學效應,就是有價值的古蹟了。

 霹靂州太平的歷史不只有英國殖民地政府和礦工留下的記憶,孫中山和紅顏知己陳粹芬也在這個地方逗留和居住,留下一棟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

 太平人喝咖啡,全馬最老的咖啡廠──“安東”,就會掛在嘴邊。但它著名的不只是此,它的辦公室,原來就是陳粹芬在大馬的居所──長春圃。

 大約在1939至1941年之間,安東咖啡廠負責人程文鐘的祖父租下這間洋房,數年后就買下它,當成辦公室和居所。

 “買屋子時,爺爺聽別人說那是孫中山和陳粹芬住過的屋子,但不確定。之后,蔣經國曾派人前來,要買屋內的屏風,但爺爺拒絕賣出。”程文鐘表示,那時才確定這間屋子的歷史背景。

 他指出,1933年安東咖啡廠開始營運時,是在另一個地方,購買該棟洋房主要是當辦公室,旁邊就是咖啡廠。

開放屋子給大眾參觀

 “以前我父親和大姑都在這間屋子出世,我們這一代就不是。”他的父親還以這棟洋房為家,傳到他的手后,已另覓住處。

 這棟古蹟已是程家的傳家之寶,程文鐘的爺爺還特別交代必須傳承下去,不能賣掉這間屋子。

 他的大伯程道中是吉隆坡發展商,非常喜歡古物,也影響了下一代,懂得好好保護這棟古屋。

 “今年,我們才開放給大眾參觀屋子,以前只讓人參觀咖啡廠。這是因為想到這一代人已少知道有關革命歷史,希望藉此讓人知道這些歷史人物和革命的偉大。”他說。

 雖然他們有意修復這棟屋子,礙于經費相當高,估計需要10萬令吉或更多,目前還在籌集資金,以及找適合協助他們的古物保存工作者,提供專業的修復意見。

 目前,他們儘量維持屋子的本來面貌和結構,較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屋頂瓦片脫落,或瓦片太小以致雨天會漏水,因此已收集了數百片瓦片,以備不時之需。

 “有時數月,有時數年需要修理屋頂一次,如有貓跑上屋頂弄破屋瓦,就需要即刻修理。至于屋子內部木材都很耐,只要維持美觀,例如重新上漆或補回破損之處即可。”

 此外,白蟻也是另一個問題,程文鐘會放入一些藥水在屋子的結構,避免白蟻破壞屋子。

 至于台灣蔣經國曾派人收購的屏風,原本擁有四大二小共六片,其中兩小屏風拆下放在另一處,失火時成為灰燼了。他並不打算重新請人仿造,再說也沒有原圖可考。

 雖然還未能開始修復這棟具有歷史價值的屋子,他已計劃尋找作為辦公室的地方,把洋房變成小型博物館,讓更多人瞭解孫中山和陳粹芬的事跡。

蔣經國曾派人收購屏風

 雖然陳粹芬並非孫中山原配,但長期隨后者東奔西跑,參與革命工作,去世后獲得孫中山后代認可,葬在孫家祖憤。程文鐘認為陳氏在這間屋子居住17年,使該棟建築具備一定的歷史意義。

 他指出,古物修復的費用不小,需要一段時間籌錢,除非可在短期內獲得撥款資助,否則修復一事,估計只能在5年后才開始。

 即是說,對古蹟修復有所認知的民眾,想要為保存古物盡一分力,往往會遇上經濟來源這個大問題,這也是許多古蹟修復計劃的共同困難。唯有等待擁有經濟能力的人注資協助,不然就只能一步一步等找到經費為止。

公家建築愛莫能助

 霹靂州太平的街道和太平湖附近,可見到不少古建築物,從英式風格的獨立式屋子、會館、廟宇、軍人居住的屋子,各有特色,令人看得心曠神怡。

 也許有人會說: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不是更多嗎?而且還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呢!

 相較喬治市和馬六甲,太平在古蹟數量上或有不及,但它的風格卻與前兩者不同,多了一分簡單和飄逸。

 然而,太平的歷史建築也有它的悲傷,一些建築因非私人建築,屬于政府或軍方所有,即使文物保存工作者有心要讓它們重新發出神采,也不易闖過各種程序“施以援手”,只能看著它們逐漸黯然失色。

 太平文化遺產需要維復卻面對窘境,相信也是全國各地古蹟修復狀況的縮影,若政府能夠提升這方面的認知和執行力,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或許就會越來越多!

審核集中影響進度

 我國政府已具有維復古蹟的意識,但在古物保存工作者張集強看來,並不足夠,它還需建立更好的管理和審核制度。

 現在大馬文化部門的文化遺產單位,其下設有委員會,國內各有關古蹟或文化遺產的申請,全由這個委員會負責。

 “此委員會有固定人選,有關國家古蹟大小事都交到這個委員會,他們有開不完的會議,許多個案都需要擱置,只挑選想要處理的個案。”他指出,因為權力過于集中一處,以致影響不少古蹟的修復計劃。

 就他在台灣協助處理古蹟修復的經驗來說,這種處理方式應該化整為零,採取古蹟分級制度,由地方政府處理同級的文化遺產,屬于國家級的文化遺產才交由中央審核。

 他說:“在台灣,如果有人申請自己的建築物成為古蹟,就要提呈表格給地方政府。官員收到后,就根據法律規定去做,例如在三個月內成立由全新面孔組成的委員會,不與其他的委員會人員重疊。”

 台灣法律已有規定委員會的人數和專業領域,該委員會就負責審核,之后再提呈報告。

 “一般上,報告到頂級官員手上,都只是簽準而已,然后就會根據這個級別的建築物按法制撥款,例如可最多撥款10萬元,就會依照業者提呈的預算,才決定具體的撥款數目,超過就要自己想辦法。”

 大馬官方古蹟修復的審核工作過于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除了拖緩進度,也不能栽培更多古蹟修復專才。

 如果一些在大專院校擔任建築系講師,或有經驗的年輕古物保存工作者,能夠參與地方級或州級的古蹟審核工作,不只能加速處理,這些年輕學者還能從中汲取經驗,將來成為國家級古蹟的審核人員。

設獎掖助民間修復

 政府有責任以不同方式,鼓勵民間積極修復古蹟!

 張集強指出,政府是促成成熟機制的單位,應該想方設法保護民間和公共古蹟,例如制定條例或法令,規定每個修復工程可以免稅,甚至可以免稅籌款。

 “若是政府規定某個會館不能拆,只能修復,可以給予一對一的支持,如籌得50萬令吉,政府也津貼50萬。甚至可免門牌稅,或5年后可依據原本修復費用的巴仙率,申請一次維修費用。”

 他相信這些方法都可立法成為制度,鼓勵人民努力保護古蹟。

誤解法令古物遭殃

 2005年文物法令出爐后,其第67(1)條文賦予,文化、藝術及文物部部長有權通過憲法,宣佈有關歷史建築、道路等等事物,是否列入國家的文物名單。

 當時擁有古建築物的民眾,擔心被列入名單后,就不能自由買賣產業,因此不少人赶在法令于2006年實行前,拆掉自身擁有的古建築。

 張集強指出,他的家鄉太平市有許多老店屋快速拆除改建,這是因大部分人對古蹟保存有錯誤理解,加上政府又沒進一步向人民說明古蹟保存的概念及法令的作用,使他們產生恐懼。

 法令中明確指出抵觸法令的懲罰,而非強調成為國家指定的古蹟后,可以獲得哪些優惠或好處,使得擁有古建築物者人人自危,擔心不能進行屋業交易或有諸多限制,造成經濟損失。



古蹟為國家贏來喝采(完結篇)

07/12/2011

報導:潘有文 
圖:謝委潼、受訪者提供、互聯網、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古蹟保存阻礙國家發展步伐,事實是如此嗎?

許多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築,成為游客的指定旅游景點,不止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提升國家文化地位。

即使只是國內古蹟,也有受人矚目的一面。也許人們該用更積極的眼光看待文化遺產,因為它讓國家或城市贏得更多喝采!

修復古蹟還原其貌后,能為商業、環境、文化和國家形象帶來好處!

檳城喬治市世遺機構咨詢小組委員陳耀威指出,業者修復古蹟后,其商業價值增加,對業者有利。

從投資角度來說,一座建築物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產業價格自然不能與一般屋子相提並論,即使只是一般普通的店屋,因為具有歷史因素,也有可能在產業市場上炙手可熱。

陳耀威也是著名古蹟保存工作者,曾參與檳城兩個大型文化建築物,即韓江家廟和本頭公巷福德鎮神廟,以及10間老店屋的修復工作。

“古蹟修復后,將還原它良好的狀況,不會看來亂七八糟,展現其原貌。”他表示,古蹟修復好后也會吸引更多游客。

人們平時或不覺得古蹟有怎樣的影響,但當古蹟修復后,成為當地知名建築,就會增加認同感。當同鄉人在外地相遇,談起家鄉的一景一物,這些古蹟自然也會成為談論的話題。

在國家形象方面,古蹟越多,越能證明其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不止吸引游客賺取外匯,更重要的是使國家地位變得不一樣。

應尊重原有城市空間

然而,保存和修復古蹟產生無形的文化價值,並不能改變它現有的爭議,依然有人認為古蹟修復阻礙國家發展。

陳耀威表示,從強調發展的社會現實角度來看,古蹟修復與國家發展確實有衝突,但這並不代表不應保留古蹟,而是反映出城市規劃得當與否。

“規劃得當的城市,會把古蹟考慮在發展範圍內,它得到的效果好過只是因為需要發展而強硬拆除古蹟。”他說。

古蹟是以前比較優秀的空間場所,不論從設計或其內在的文化價值衡量,皆有值得保留的理由。而且,它不止已在過去發揮力量和影響現在的社會,也能在未來的城市發展和人文價值扮演一定的角色。

一個鋼骨水泥的城市,在古蹟的點綴下充滿生機,不會給人只是硬梆梆的感覺,使得城市更有品質。

對于陳耀威來說,新的城市發展計劃,應該尊重原有城市空間,如果非發展不可,應該優先考慮保留古蹟。另一個折衷方法是到新的地區發展,即可保有古蹟,又不阻礙發展步伐。

過去的歷史文化是人類前進的原動力,古建築是最佳的證明,它在反映著歷史現實,也可作為現代人的鏡子。

把古蹟保存下來,讓它創造更多價值,並且傳至下一代,這是凡事強調發展的社會應該反思的事。

古蹟修復,費用是問題

修復一棟古建築,又要兼顧其歷史文化內涵,費用並不便宜。

在檳城,一些老店屋的業者並不是當地人,而是外國人。他們對于古建築有著非一般情意結,把它買下后,再交給古蹟工作者或懂得修復古蹟的建築師修復。

陳耀威坦言,古蹟修復成本不低,業者若不是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想要修復並不容易。因此,已有不少古建築遭到破壞,在發展洪流中消失了。

以檳城為例,修復一間擁有歷史價值的老店屋,需要20至30萬令吉,大型的古蹟,例如曾交由陳耀威負責的潮州會館韓江家廟,當年就要花費約150萬令吉。

“隨著材料價格上升,現在修復像韓江家廟的古蹟,至少都需要200萬令吉了。”陳耀威提出修復古蹟需要考量的一個現實問題。

由于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是世界遺產,中央政府近兩三年開始撥出款項供古蹟修復用途,古蹟業主可向相關方面提出申請,在某個程度上有助保留古蹟。

陳耀威指出,馬六甲方面是由州政府負責這筆撥款,他並不知道箇中詳情。檳城方面,中央政府已委派一間公司負責,古蹟業主可以直接向該公司申請需要的款項。

保存工作反映國家水平

古蹟保存前提是先作判斷,不是一味修舊如舊或修舊如新,因而沒有特定的修復標準。

“我不全然認為老房子一定要修得像老建築或新屋,一定要先判斷,而判斷的基礎是在于許多人的共同決定,而非一個人的喜好。”古物保存工作者張集強這么表示。

他認為,古蹟修復工作的程序可以反映國家的水平,因為從建築物修復可探視城市的規劃能力和權力。

“例如要建一棟100層樓在國家體育館旁,這是由誰決定?由城市規劃專家、建築師、民間團體來蓋嗎?不是,只是領導人的喜好,因此它不符合我們的民主決策議程和倫理。”

任何的決定都會出現爭議,關鍵在于是主觀或客觀的決定,張集強指出,客觀的決定是:經過一群人討論認為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就要尊重民主的議程。

“已有代表性的委員會來做決定,即使決定要拆都要接受,這是這個時代運作方式。”他說。

他指出,我國民主已有一定的成熟度,但官方工程不公開和透明,造成許多東西不切實際,包括蓋好的體育館會坍塌、醫院出現黴菌等,這完全無法代表國家的水平。

“若是公開和透明還是面對問題,就只能承認國家的水平就只到此而已。”他說。

修復后應延續原有功能

古蹟修復后,除了成為游客旅游點,供人參觀,也有轉變成為咖啡座、餐館、旅館等,甚至有些古蹟變成畫廊或博物館。

陳耀威認為,古蹟修復后延續其原有功能較佳,才不會違背古蹟原本的性質。例如一些老店屋修復后,充作食肆或旅館,並不算偏離古蹟的本質,因為它原本就有這樣的功能。

至于寺廟、宗詞、教堂、會館等場所,他表示應該維持原本的方式,最好不要改變它們的功能,除非在某些情況下需要作出調整。

雖然外國也有不少古蹟轉換功能的例子,但他還是認為應該儘量不要破壞古蹟原有元素,才能達到修復古蹟的目的。

小知識:古蹟和文化遺產的定義

古蹟(Historical building/site)是過往的概念,現在廣泛稱為是文化遺產(Culture Heritage)。

古物保存工作者張集強指出,文化遺產強調傳承,至少必須是跨越世代,即上一代傳這一代,再傳給下一代。

它的另一個關鍵是某建築必須被發揚(Carry forward)時,例如大馬的吉隆坡雙峰塔(KLCC),雖然才有十余年的歷史,因為地位很重要,就必須傳承下去,因為它就是文化遺產。

古蹟在某個時候屬于專有名詞,必須是被認可或認定,例如受到政府肯定,或者大部分人認為擁有這個價值,才能稱為古蹟。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當氣功遇上科學


02/12/2011

報導:涂素燕
圖:明月智能氣功提供,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隨著科學家對量子力學懂得更多,古代中國人所說的氣或現代人說的能量,已經不再是玄之又玄或武俠小說里荒誕不經的想像。

智能氣功創建在古典氣功基礎,宣稱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除了養生醫療,也運用在教育、開發智商潛能、工業和農業等領域。

時下氣功鍛煉非常普遍,但是很多人對氣功的認識,還是來自武俠小說中的描述,說到氣功,一定有人會說:“練氣功會不會走火入魔?”

 人類通常選擇相信自己眼睛看得到,手觸摸得到的東西,科學家在做研究時,一般也是先從看到、觸摸到的東西著手。

 看不見的東西並不表示不存在,比如電磁場、空氣、太陽光線中的紅外線和紫外線等。

 一直到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的研究才擴大到原子、分子、次原子粒子這些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

 起初科學家認為,量子效應只是適用于微觀之物,比如分子、原子等,不過近年來,許多科學家從巨觀尺度物體如動物,也觀察到量子效應。

 如果人類正如一些量子學家所推測,是由高能量光子(已知的最小物質粒子)組成,那么一旦透視肉體,我們本質上就是一組光和訊息。

 這樣一來,通過調整能量場,來達到身心健康,就不再是荒謬不可及的想像了。

 古代中國人,早在科學還無法解釋量子現象之前,就已經通過氣功,調整人體生命脈動頻率,達到治療、養生、靜心等效果。

 今天很多東西都講究科學印證,近年氣功的發源地中國,也以科學的方式和角度,做了許多跟氣功有關的研究和探討。

存在自然無所不在

 在中國,練氣功的方法有千百種,來自河北省的龐鶴鳴,整合了傳統氣功精華、現代科學、醫學、哲學等,編制出智能氣功。

 智能氣功強調科學氣功,理論基礎是混合整體理論,修練的是人體混元氣與大自然的初始混元氣。

 馮廣德是中國華夏智能氣功培訓中心院長,這次在我國明月智能氣功老師公會邀請下,到吉隆坡來做氣功講座會。

 他解釋,混元氣就是道家所說的“道”,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種物質,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無所不在,取之不盡。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會吸收混元氣,但就好像呼吸一樣,是自然的本能,不是自覺或有意識的。

 他微笑說道:“所以才有氣功”,氣功鍛煉是人和自然融合的一座橋樑,讓我們可以通過意念,有意識攝取和應用大自然中的能量來補養生命。

 “混元氣是初始狀態,還未分辨陽陰層次混濁狀態的氣。”他進一步解釋。

 所以,在攝入混元氣時,不需要分辨身體是陰虛還是陽盛,攝入以后能夠自然平衡,陽不足補陽,陰不足補陰。

 他舉例說明,其實有時候心臟病不一定是心臟問題,可能是腎太虛弱,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

 他說,中醫是辨證識質,一般會看哪個部位需多補,是不是腎虛之類的,混元氣因為陽陰都在里頭,所以不需要分辨,可以補給整體。

 “整體變了,腦功能變了,內分泌改變了,自然就會調節我們的身體,病就會好起來了,這是為什么我們說智能氣功非常簡潔,高效。”

氣功彌補消耗能量

 混元氣分成很多層次和境界,至于我們能夠汲取哪個層次的混元氣,則在于個人造化和功力。

 馮廣德院長說:“所以有些人可以汲取這個層次的混元氣,有些人則只能攝取另一層次的。”

 按照古代中國人的說法,氣是構成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又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氣稱為元氣,“人的元氣構成物質是‘精、氣、神’。”

 我們日常生活的活動如工作、勞動等,都會消耗我們的能量,“人會衰老是因為只是消耗能量而沒有補養,消耗了太多自身的活力。”

 他說,雖然天地萬物也在給我們補養,不過那是不自覺的,修練氣功就是為了自覺補養人體的氣,旺盛生命、調節心理和精神。

 “當釋放得少,收得多,不就是補益了嗎?”

仿生氣功模仿動物

 也許你聽說過,瑜伽是一種仿生學。

 古印度,高僧經常隱居森林靜坐冥想,有很多機會接觸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

 他們觀察這些生物的生存法則,如何對抗疾病、自我療癒等,驗證到人體,發展出瑜伽。

 馮廣德院長說:“氣功是一種實踐科學,最早的氣功是仿生氣功,模仿猴子、熊、仙鶴等走路、覓食等生存方式。”

 古代的人模仿動物修練氣功,是為了生存、治病和抗病,現代很多門派氣功,還是會保留這些仿生的動作。

 “智能氣功以符合時代,更加簡洁的方法,讓我們可以把氣收為己用。”

練功要求專一純淨

 修練氣功到底會不會走火入魔?馮廣德院長承認,傳統氣功確實會發生走火入魔的狀況。

 這是因為傳統氣功是經過仿生階段,后來再慢慢演化而成。在摸索的過程,可能會受到練功者意念影響或方法運用不當而走火入魔。

 “有說‘大道無言’,古代人傳功,不像今天這么多理論,很多東西都不跟你講。”所以,在傳授過程,徒弟可能只能靠自己去體悟,運用的方法可能會出問題。

 他說,方法的運用如果“不合于道,不合于理”,就違反自然法則;還有一個人練功的心態,也會影響練功效果。

 混元氣受人的意念支配,他表示:“練功要求專一、純淨,不過,開始練功時,意識散亂是正常的。”

 他指,意識散亂的人其實是因為神弱,不過,如果跟著正確練功方法不斷修練,過程中身體的氣會充起來,可以補養神,慢慢地就能夠專注。

α波有助開發腦袋

 在中國,智能氣功除了普遍應用在健身、醫療,也應用在腦開發、提高農業收成和工業生產力方面。

 科學儀器測定,氣功師發功時可產生與遠紅外線類的波長,遠紅外線目前已普遍應用在保健美容、特殊加工業。

 另一方面,也有實驗使用科學儀器,測量氣功師練功時腦波變化,發現練功可以調整α波(ALPHA)。

 趙昶老師說:“α波狀態是最佳學習潛能狀態,α波恰好也是智能氣功治療疾病的一個腦波狀態,所以,正好從這個方向去研究腦開發。”

 趙老師這次是應邀到吉隆坡辦智能氣功孩童潛能開發班,她表示,人的大腦里有無限未開發的潛能,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的大腦只用了5%,也就是說人類95%大腦還在睡覺,要如何喚醒它呢?

 智能氣功發展了一套全腦開發方法,“把左右腦相通,腦神經、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都接通,喚醒腦細胞一起工作,達到一種超于常人的記憶力。”

 這套訓練方法包括藉由速記、提升專注力、視力方面、蒙眼看物體的能力等,開發孩童超常學習能力。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了解米飯源頭


有機稻米農夫最孤獨


報導:涂素燕 
攝影:劉潔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種稻是一種耕耘,在我國,種植有機稻米的農夫,是最孤獨的耕耘者。

現在的稻田幾乎都被農藥污染過,要找一片凈土種植有機稻田,難之又難。

在柔佛加亨,卻有一家農場一直在孤軍作戰,種植有機稻米……


我國目前僅有一家官方認證的有機稻田,就是加亨有機稻田生態休閒農場(KOREF Eco Farm Resort)。

 1999年,KOREF負責人譚柏水在加亨租下這片農地時,只是為了以常規方式耕種,偶然的機緣卻促成他種植有機稻米。

 當時,東盟有意推行亞細安自由貿易區,政府宣佈2005年后,不再提供津貼給全國8個主要稻米區以外的小農。

 他表示:“政府長期提供稻農津貼,沒有津貼意味著收入會減少60%,小農根本無法生存。”

 種植有機稻米,雖然也得不到任何津貼,不過至少可以提高售賣價格,降底成本和提高效益,他因而放手一搏。

 “結果后來亞細安自由貿易區不了了之,現在政府反而提供更多津貼給小農。”他沒好氣地說道。

 租下這片農地時,有3年時間是使用化學農藥種植,要獲得我國有機認證資格,需要3年轉換期。

需要3年轉換期

 “我們從2002年起停止使用農藥,靠雨水洗刷田地清洗污染。”前面3年的收成,以無農藥稻米名堂來賣,台灣人稱這為“準有機”。

 好不容易收割了第一造有機稻米,卻用了兩年時間才賣完,供過于求。

 他本來租賃兩百多英畝農地,兩百多英畝農地皆獲得有機認證資格,但是稻米收成了卻沒有市場,2009年他忍痛放棄百多英畝農地,保留租賃百多英畝農地。

 今天憶述此事,他仍難掩心中遺憾和不捨。

 他過去一直是農人,但對于有機稻種,完全是個門外漢。

 從控制草害、蟲害、鼠害、輪耕等方法,全部要從頭學起,靠自己去摸索。

 過程中了解有機耕種的艱難,也明白到有機農耕對環境和健康的重要性。

 花了很多心血,把稻田種起來,並獲得有機認證資格,“照顧了七八年,決定放棄百多英畝農地時,真的很心痛。”

 靠農業旅遊補貼收入

 一公斤有機米十多令吉,很多人嫌貴,買不起捨不得買。

 不過也有許多人,想吃有機米,找遍有機專賣店都找不到。

 過去幾年,礙于市場銷售和人工問題,譚柏水的農場百多英畝農地,每造只有30到40英畝農地播種,剩下農地休耕。

 可是農地租金要付,農場要運作,撐得相當辛苦。

 路不轉人轉,他在農場湖上建造“浮屋”住宿以及各種休閒設備,養牛、養魚、養兔子等,推動農業生態旅遊。

 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靠農業旅遊的收入,維持農場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也借助農業旅遊,提高消費者環保與選擇無毒食物的意識。

 譚柏水說,KOREF目前收成的稻米一般直接在農場賣,顧客多數是到農場遊玩的客人。

 多年來,農場也有了一批長期訂購的熟客,所以甚少供米給零售商店。有些客人抱怨,要吃他們家的米,很不容易。

自己承擔所有風險

 市面上,我們吃到的有機米,大多數是澳洲、泰國、台灣、美國等進口,在我國除了KOREF,相信沒有其他農場有興趣種植有機稻米。

 常規種稻的農人,幾乎不可能轉去種植有機稻米,他表示:“常規種植稻米的農人,從秧苗、化肥、農藥到收成,把稻米賣給官方米較廠,都可以獲得政府津貼。”

 但是政府沒有提供任何津貼給有機稻田,種植有機稻米成本很高,再說農人還必須自己承擔所有風險。

 “我們必須自己購置碾米、加工和包裝的機器。”因為量少,銷售成本也高,所以,有機稻米價格高是無可厚非的。

 除非有一天,有機耕種成了普遍常規耕種方式,有機農作物的價格才可能更大眾化。

 “這一造我們找到了人手,嘗試播種百多英畝,主要是想試試能不能控制草害問題,如果控制得好,接下來都會大規模種植。”他興奮地告訴記者。

 經常聽說大學生、工程師、專業人士下鄉當有機農人種植有機菜,但是種植有機稻米的幾乎沒聽過。

 他非常期待有更多農人,尤其是年輕人種植有機稻米,他願意提供各種技術上的意見和協助。

試養稻魚增加收入

 種稻最煩就是行軍蟲、鑽心蟲、稻飛虱這些喜歡以水稻作物為食的昆蟲,再來就是喜歡跟人類搶吃米的老鼠,還有野草。

 現代農人為了貪圖方便,有蟲打蟲藥殺蟲,沒蟲先噴蟲藥防蟲,有老鼠就放殺鼠的藥,野草就打草藥,種出來的稻米可說“粒粒皆有毒”。

 稻魚共生或稻魚輪作是古老的一種耕種方式,現在的稻田太多化學農藥,魚苗放進去馬上就死完,根本不可能在田里養魚。

 KOREF從2006年起嘗試稻魚輪作方式,休耕時期,在稻田注水養魚,避免野草叢生以及昆蟲繁殖,同時也可增加農場收入。

 “結果第一次養魚就遇上當年12月南馬大水災,20萬條魚都完了。”他說著,語氣盡是無可奈何。

 2007年1月和2011年2月南馬水災,也帶給農場很大損失。

 耕作一造水稻,大約需要120天,也就是4個月時間,一個水災來,稻田淹完了,沒沖走的要生不死,只能重新犁田、播種。

 他搖頭嘆息:“我們種稻真的很不容易。”

 曾經養鴨協助捉蟲

 KOREF農場標誌上印有鴨子的圖,農場早年確實採用“稻鴨”種植法,如果是前幾年去農場,可以看到成群鴨子在稻田里。

 農場開始運作時,整個生態還不平衡,沒有天敵可以對付田里的蟲,蟲害問題嚴重,所以譚柏水養了3萬隻鴨子對付害蟲。

 “目前蟲害問題已經控制得很好,不需要養鴨。”他向記者解釋農場為何沒有鴨子了。

 鴨子不吃禾本科植物,只會啄食田中的蟲和雜草,在稻田放牧鴨群,讓鴨子幫忙抓蟲,農人可以省下除蟲功夫。

 田里的蟲肥了鴨子,農人不用給鴨子飼料,日后就有鴨肉吃,一舉數得。這種人鴨協作耕種的稻米,我們稱為“稻鴨米”。

 中國、台灣老一輩種稻的人,都懂得這種融合自然智慧的耕種方法。

 但是在面積大的現代稻田,要使用“稻鴨”種植法其實不容易。“3萬隻鴨子控制起來很難,加上野狗、蛇等天敵經常會吃掉鴨子,而且鴨子本身也有一些疾病,問題很多。”

 所以,他慢慢減少了田里的鴨隻,從3萬減到1萬,再減到幾千隻幾百隻,到最后完全沒養了。

 集體種分散鼠患風險

 “老鼠愛大米”,歌都有得唱,譚柏水指田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老鼠的危害。

 出自生存的本能,每當稻米開花,老鼠就會開始在田里到處打洞準備生育,等到稻米飽滿成熟,孩子出世就有食物。

 常規稻田會用老鼠藥或毒餌誘殺老鼠,“有機稻田不會用化學藥物,只能夠在洞里灌水和蓋網捕捉老鼠。”

 田里雖有老鼠的天敵,好像蛇、貓頭鷹等,“這些動物很知足,只要吃飽了就不會捕捉獵物,因此老鼠永遠很多。”

 所以,田里的作物,或多或少都要先跟老鼠分享,才輪到人類享用。“我們一般會跟隔壁稻田一起約好播種,播種面積大可以分散風險,如果只是一小塊地在種,可能只種給老鼠吃都不夠,根本無法收成。”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婚了頭!


平民閃婚逐年上升(第1篇)

28/11/2011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邁入2011年,從年頭到現在,差不多有40對中港臺明星,接力般舉行婚禮;有情侶趕搭百年婚禮,更多情侶閃電結婚。

 這些名人的婚禮儀式,有奢華、有低調、有感人,每一場都讓人看得目不暇給。今年,不只娛樂圈“閃婚”明星多,因為專家們均說:平民閃婚有逐年上升趨勢!


剛剛過去的11月11日,因為有6個1的緣故,被大家稱為“世紀光棍節”,有人打算在這一天離婚,恢復光棍身分,也有人認為這是百年難遇的好日子, 因為寓意“一心一意一生一世”,打算這天登記結婚,為自己討個吉利。臺灣藝人侯佩岑,舉行婚禮7個月后,才在11月11日登記當黃太。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北京、上海、深圳,登記結婚處,在這一天都已預約爆滿,而離婚預約登記也同樣爆滿。一些政府辦公處在當天貼出公告:今天只受理登記結婚。當日結婚的,不乏閃婚男女。

 閃婚,在幾年前,大家還慢條斯理叫“閃電結婚”,現在則快速稱為“閃婚”。日本叫“電擊婚”,這叫法最傳神!要談閃婚現象,就要請專家出場。

深圳香港模式一致

 香港婚戀專家的看法是: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持續良好,“閃婚”及“豪婚”現象越來越普遍;並且,深圳香港兩地婚姻文化模式,也趨向一致。

 較早之前,來自深圳香港的11對新人,選擇在香港一個商場舉行集體婚禮,當中不乏相識不到半年的新人,還有人豪花50萬港幣(約20萬令吉)添置嫁妝和新婚用品。

 與此同時,深圳婦聯鵬城之約婚戀指導中心,針對“閃婚”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100對新人中,有30%認識不到半年便結婚;50%表示,身邊 的親友有“閃婚”經歷。中心主任王麗表示,深圳“閃婚”情況普遍,年齡大多集中于25至29歲,他們有穩定經濟能力,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更有父母在子女 大學畢業前,已安排好相親。

閃婚與經濟發展有關

 香港首位婚禮顧問兼摩登大妗姐始創人歐惠芳表示,香港“閃婚”亦有上升趨勢,今年年初至今,她已為60對新人舉辦婚禮,當中逾40%拍拖半年內便結婚,較去年同期增加25%。

 她說,“這與香港經濟發展有關:很多女性願意投放更多時間去爭取工作表現,往往忽略結婚事項,當年齡越大,想完成結婚大事時,一遇到合適男士,就會毫不猶豫地決定結婚。”

 香港一對閃婚夫婦,在社交舞課室上了幾堂課程后,就開始拍拖,3個月后決定結婚。他們透露,彼此都是愛狗之人,為了一起養心愛的狗,才決定迅速建立家庭。

 至于深圳的一對閃婚夫婦,在網上聊天室認識,拍拖三個月,就認定對方是終生伴侶,並于拍拖滿100天那日,用9元人民幣(約4令吉50仙)辦了結婚證。

了解不深挑戰很大

 馬來西亞註冊與執證輔導師黃美團透露,大馬也有認識不超過半年,就結婚的情侶。只不過,今年閃婚的華人,都是為了趕在明年誕下龍子龍女。

 大馬的閃婚,有幾種類型。其中一類型是30歲上下的適婚男女,他們的心理發展成熟,也有經濟基礎;好不容易遇到心儀對象,就會閃婚。這種閃婚沒有大風險,因為夫妻都有能力承擔婚姻的后果。

 “當然,也有一見鐘情,交往3個月內就閃婚的男女。專家認為,一見鐘情是因為對方剛好是幻想中的伴侶,這種浪漫不超過3個月,都是因為身體分泌的揮發性化學物質──費洛蒙作祟。3個月后,感情平靜下來,看到對方的真實一面,到時能不能接受,就是新的挑戰了。”

 “情侶之間,有了‘激情、友情和承諾’3個成分,才踏入婚姻殿堂,就無需面對太大風險。可是,閃婚情侶,婚前沒有足夠時間了解對方;婚后,伴侶的缺失、暗沉面浮現時,可能就要承擔很大后果。”

心智成熟為前提

 雖然,大馬人閃婚逐年上升。但她坦言,中港臺名人閃婚趨勢,不會加劇大馬華人閃婚情況,因為華人社會,結婚都必須得到雙方家長的同意。而父母都會灌輸子女,有事業有房子,才來成婚。也因此,年輕一代閃婚幾率不高,除非先上車后補票。

 “假如還未完成學業,我反對你閃婚。因為你會面對棘手的婚姻風險,這對你未來人生會造成巨大影響。除非你心智成熟,有自信可以解決婚姻問題。”

 她建議,不管是閃婚還是結婚的男女,不妨考慮參加隆雪華堂,分別在4月和10月主辦的婚前教育課程(Smart Start)。這項課程獲得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贊助,每對未來新人只征收50令吉費用。

 “參加者反饋說:上課后,對婚姻有所發現。”她笑說。假如你想知道有什么發現,請撥電隆雪華堂秘書處(03-2274 6645),報名上課。

認識4天即結婚

 微博相識4天,男女決定閃婚──這消息比明星閃婚,更令人瞠目結舌。

 中國廣州《羊城晚報》報導:他,來自成都;她,來自上海。4天前,素未謀面的他們在微博上認識。4天后,他們決定結婚。女主角“4岔路口”帶著戶口本,空降成都,男主角“攝影師身后大叔”送上火紅玫瑰花和熱情擁抱。由于太多人關注,當事人雙方表示壓力巨大,拒絕採訪。

 8月14日凌晨零時50分,成都網友“colahy2011”發佈微博稱,一對在成都和上海的男女,微博認識4天后,決定給對方一個承諾,“他們打算明天結婚。”這條微博引來眾多網友圍觀:“這就是傳說中的閃婚?”

 雖然拒絕受訪,但男女主角在各自的微博裡,詳細記錄了彼此從相識、到決定閃婚的過程:8月11日,兩人都將手機聊天記錄截屏並發佈在微博上。女主角“4岔路口”在談到自己心目的男子形象時,男主角“攝影師身后大叔”笑說,自己裝一裝,就是這個樣。

 隨后,男方問道:“我求了,你會嫁嗎?”“你求我就嫁!第二天就領證!”就這樣,兩人準備結婚了:“成,娶你了!”“得,嫁你了!”8月13日 晚,“4岔路口”她搭機飛往成都,“攝影師身后大叔”手捧玫瑰花接機。14日凌晨零時,飛機落地,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的視頻,由男方朋友上傳到網上。

關鍵期3到7年

 閃婚一族看過來:中國一項針對287個城市的“2011年婚戀幸福感報告”調查顯示,結婚3到7年是吵架活躍期,一定要小心應對。

 這份調查對象,涉及公司職員、公務員等10余種職業。調查顯示,在婚姻生活中,生活瑣事成為夫妻間爭吵的最主要原因,不管是剛結婚的小倆口,還是結婚10年以上的老夫妻。專家表示,在婚姻中,既對情感有很高要求,又有很多現實需要,這是大多數中國人對婚姻的矛盾狀態。

 調查指出,婚外戀發生的可能性與性別顯著相關,遇到心儀的對象,14.8%的男性表示會“婚外戀”,比例明顯高于女性的8.1%。

 促使已婚人士產生離婚想法的3誘因,分別是:伴侶出軌、伴侶的不良嗜好,及家庭暴力。

 此外,婚外戀發生的可能性,與性別顯著相關,男性更易出軌,出軌也是離婚的最大誘因。

 “究竟是什么影響了我們婚姻幸福?”調查顯示,不同年齡段的中國人對于這一問題的答案,基本趨同──收入、情感、住房,是最受重視的3個因素。在這個基礎上,80后更重視孩子,70后、60后的受訪者相對更看重雙方溝通、理解的意願和能力。


各國離婚法寬緊不同(第2篇)

29/11/2011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全世界最節省的平民離婚,發生在13億人口大國──中國。

 中國式離婚,成本多大?最節省的就是:雙方協議離婚,只要交上9元(約4令吉50仙)的離婚證工本費就行了。領証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

 中國放鬆離婚標準,不過,很多國家,包括大馬,則從法律角度維護婚姻的莊嚴性。在美國,離婚訴訟動輒三萬多美元(約九萬多令吉)美金,讓人覺得“離不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1997年通過新的婚姻法案,規定夫妻只有在諸如通姦、性虐待、遺棄、長期分居或重罪判刑入獄等少數情況下才能離婚。

 關于離婚,究竟“放鬆”好?還是“拉緊”好?假如不必走上離婚之路,這最好!


2011年第一季度,就有46萬5000對夫妻離婚,平均每天5000多個家庭解體,較去年同期增長17.1%。這是中國離婚率連續攀升的第7個年頭了。其中,22至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36至50歲年齡段是婚姻平穩期,而50歲以上人群離婚率上揚。

 根據《聯合國人口統計年鑑》統計,10年前,中國的離婚率在86個國家排名第58位。雖然,去年只是上升至第57位,不過,專家們擔心,隨著80后、90后的大面積高頻繁的離婚,未來幾年中國人的婚姻狀況不容樂觀。

 當地專家直指,現代終身大事受到了閃婚、閃離族的衝擊。其中,中國的登記離婚制度,成為世界上最自由的離婚制度。有專家因此批評:一個把離婚支配權完全交給當事人的離婚制度,勢必造成制度被濫用,以至于損害配偶中弱勢一方和子女的利益,最后造成草率離婚等悲劇。

 當然,如果有一方想證明是對方有錯,以便在財產分割上佔有優勢,還是可以提出“婚姻忠誠度”調查,這項收費少則幾千元,多可達至數萬元。離婚不順利,被帶進法院訴訟,離婚成本就增加,胥視各地律師收費:從千元到萬元不等。

婚外情導致家庭破裂

 如果雙方對于共同所有的房產價值有較大爭議,就要由評估機構進行房產評估,並按百分比收費。此外,還有一些做親子鑒定和婚姻分析的機構,收費一般都不低。

 實際上,婚姻不光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美國暢銷書《定終身》把婚姻定義為“不僅是個人的愛情故事,也是最嚴格的社會和經濟契約。”北京曾對 一百多對35歲以上的離婚夫妻做過一個5年跟蹤調查,發現分手時,85%的孩子判給女方;5年后男方大多再娶,但女方再婚的不到15%。

 這些被稱為“拖油瓶”的中年女人,身兼父職,普遍存在心理、情感、時間、健康和經濟等多方面透支問題,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貧困單身母 親。在離婚協議上,最常“填寫”的離婚原因是“性格不合。但專家透露,很多時候,真正的原因是色誘導致婚外性行為,令配偶無法再忍受,導致家庭破裂。

 雖然,中國放鬆離婚標準,但有國家政府立法拉緊離婚標準。比如說,德國每年大約有20萬人離婚,政府意識到離婚給社會帶來的老人、兒童、單親等諸多問題,正設法“增加離婚的難度”。一旦男方提出離婚,他須將本身一半收入交給前妻。

 巴西從1988年開始取消“一輩子最多只能離婚兩次”的限制,但近年來又規定,夫婦結婚兩年后方可離婚,而且還要先分居兩年,離婚后需兩年期滿后方可再婚呢!

性格不合非藉口

 有人覺得,中國式離婚“不拖拉”;這樣,就把雙方之間的互相傷害,降至最低。對此,隆雪華堂“婚前教育課程”導師黃美團並不認同--付出4令吉50仙就離婚,讓婚姻變得太兒戲。

 “她說:“在我國,男女註冊結婚后,需要分居2年才可離婚。夫妻不能因為意見不合,就衝動說:離婚好啦!2年分居期,可以讓雙方再磨合,考慮是否可以繼續維持婚姻。”

 “我希望大家在婚前找我上婚前教育課程,而不是婚后找我解決問題。目前,離婚的華人夫妻增加,因為現代人對婚姻素質要求提高。現代女性,教育程度高,經濟基礎好,假如丈夫表現不如預期,或有外遇,她不會為了孩子和家用,忍氣吞聲來維持婚姻。”

 “好丈夫、好妻子,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夫妻需要學習如何經營婚姻和家庭。特別是在現代,教養孩子更不簡單,夫妻必須學習如何擔當起為人父母責任。”

 她認為,現代人把離婚理由歸咎于“性格不合”,這不正確,因為經營婚姻,最重要還是伴侶之間“處理衝突”和“處理差異”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以學習。

 “國內離婚案件,多數和丈夫外遇有關。現代‘小三’很高調,她有經濟能力,不必委屈等男人養她,也更有野心入侵家庭;這對在家相夫教子的原配是很大的‘競爭’。”

 “丈夫外遇,與其千依百順來挽回丈夫,倒不如提升個人能力和人格發展。千依百順,丈夫起初會高興,但之后會看輕妻子。相反的,看到妻子提升,丈夫會更尊重妻子。那么,即使不能白頭偕老,妻子也可有尊嚴地好聚好散。”

 她奉勸天下丈夫:假如你對太太失去愛意,想尋找有感覺的對象,那么,你就沒法進入婚姻的“友情”和“承諾”階段。重復追求過程中,你會累,滿足感也越低。最后,你會質疑:為什么找不到真愛?

 “穩定家庭是人生很大支持力量,讓你更有力量地去面對生活挑戰。”她說。

311地震婚姻觀現兩極

 日本每年大約有25萬對夫婦離婚,離婚率高達50%。富士電視台報導,311大地震后,一些人開始重新審視原本並不幸福的婚姻生活,離婚諮詢量增 加20%至30%。其中,諮詢者以年輕夫婦居多,主要是女方主動提出離婚。離婚理由當中,“丈夫在地震發生時拋下妻兒自己逃命”位居榜首。

 宮城縣石卷市一位20多歲的年輕母親,在地震后帶著孩子離家出外避難,丈夫則獨自回到父母處居住,並一直拒絕返回妻兒身邊。最讓人心碎的例子是:有些妻子查看丈夫的手機通話記錄時發現,丈夫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通電話,並非打給自己或孩子,而是打給情人。

 離婚夫婦增多,“離婚慶典”也悄然興起:在離婚典禮上,司儀會問雙方“是否願意”,雙方會各說一句“是的,我願意”作為分手語。典禮高潮部分是離婚雙方用槌砸壞結婚戒指,以迎接新的未來。

 耐人尋味的是,在出現離婚潮的同時,結婚率亦大幅上升。原來,大地震讓未婚男女產生強烈不安全感,他們希望從婚姻中獲得心理慰藉。有年輕女性透露:“災難中,我們不知命運如何。但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未經歷的事,比如結婚生子。”

中國人不再滿足雞肋式婚姻

 在離婚率高達50%的美國,有10%人認為自己的婚姻是“你儂我儂夫妻恩愛”,40%的人認為自己的婚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剩下的50%則認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苦不堪言。

 婚姻治療師陳玉英博士透露,“相形之下,有8.1%重慶人覺得本身的婚姻是‘你儂我儂夫妻恩愛’的高質量婚姻,有68.9%的婚姻是中等質量,‘過得下去’;還有23%認為婚姻質量很低’。”

 中國的婚姻質量研究,開始于1990年代。1999年的數據顯示,只有3%的中國夫妻認為自己的婚姻屬于“高質量”,大部分夫妻(75%)自評婚姻質量為中等,另外22%則處于“低質量”狀態。

 “將這兩組時隔11年的數據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高、低婚姻質量的數字都在提高,而中等質量的婚姻數字則被壓縮了。可以說,中等質量的婚姻是在向上下兩方面流動,有的夫妻經過調適,上升到高 質量婚姻;有的則調適失敗,下降到低質量婚姻。”

 她繼說:“從樂觀的角度來說,就是中國人已經不再滿足于雞肋式婚姻,而嘗試做出改變。婚姻質量無法提高的人選擇離婚,也使得中國的離婚率逐年上升。”



再婚豈止兩人事?(完結篇)

30/11/2011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節節攀升的離婚率,沒有嚇阻現代失婚男女們,對幸福婚姻的渴望和追求。一旦遇到合適對象,失婚男女仍願意再度步入婚姻制度。

 專家認為,再婚家庭是最複雜的家庭結構關係,因為這不僅是兩位成年人的結合,通常還包括前次婚姻中,配偶帶來的繼子女,一起共組家庭。

 逐年上升的離婚率,這表示,再婚所產生的繼親家庭數量亦跟著增加。專家建議,組織再婚家庭前,不妨諮詢專家意見,以便做好準備!


失婚男女,從帶著孩子離婚、結交新伴侶,到考慮再婚重組家庭,這裡頭的考驗重重:如何和孩子討論再婚議題、怎樣讓孩子接受新歡、如何處理雙方兒女同處的糾紛、繼父母的稱呼、前妻前夫探視態度……每一個考驗都不簡單。

 亞洲婦女福利協會家庭輔導員麗娜斯維達曾表示,很多準備再婚的家長總是以為,再婚是兩個成人的事,因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對繼父或繼母無所適從,最終成為再婚失敗的導火線。

面對兩大敏感“雷區”

 甚至,很多家長會不切實際地期待新伴侶與孩子一拍即合。然而,事實上,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與繼父母建立關係,這個過程,牽涉到適應繼父母的好惡、脾氣;同時,孩子難免擔心,這是對親生父母不忠的內心掙扎,還有瑣碎的生活習慣等問題。

 放眼全球,近年來,因再婚問題來諮詢輔導的人數,總的來說,呈現節節上升趨勢,諮詢者以女性居多。針對再婚與再婚家庭研究顯示,再婚家庭有兩大敏感“雷區”:一是對方的前配偶,另一個是和前配偶生的孩子。

 第一個“雷區”可以避開;第二個“雷區”很難避過去,處理不好往往引發矛盾,造成再婚夫妻關係緊張。

再婚家庭如“易碎品”

 有專家比喻:再婚家庭就像一個“易碎品”,不加以特殊的呵護就要破碎,而最容易出現裂縫的地方,就在繼子女和繼父母關係上。對于初婚就要當后媽后爸的男女,心裡自然不輕鬆,因為和繼子女關係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本身的婚姻幸福,也影響到自己的社會形象。

 其實,往正面樂觀角度設想:不管是什么樣的家庭,矛盾總是避免不了的。只要有心有愛,就能把“雷”排除。

 通過加倍的關懷,讓孩子和配偶對自己具有信任感,逐漸拆除情感上的藩籬障礙,就能使得繼親關係不再那么敏感,從而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

繼子女適應成關鍵

 馬來西亞註冊與執證輔導師黃美團透露,大馬華人社會的再婚現象,現在比過去多。

 “再婚,對于大人而言,絕對是好事,找到人生中相互扶持的伴侶。不管是閃婚還是再婚,只要具有‘激情、友情和承諾’3個成分,經營幸福婚姻都不是問題。”她說:“可是,對于突然之間變成‘繼子女’的孩子而言,卻是非常艱巨的挑戰。”

 再婚家庭中,繼子女是否適應良好,是家庭和諧的重要指標。“我是爸爸的女兒,為什么爸爸會幫別人的女兒梳頭髮,不幫我梳頭髮?”這是再婚家庭中,孩子的內心糾結。

 “專家認為,再婚家庭中,父母要小心處理父母和子女,子女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否則,適應不良的話,孩子的自我價值降低,課業方面都會出現問題。我的建議是,大人要跟小孩做好溝通,不斷傳達:我跟你媽媽(或爸爸)離婚,但是,我還是很愛你。要不然,孩子內心會很疑惑。”

 “社會上經常發生父母離婚,媽媽帶著孩子跟男友同居,男友不只對伴侶不好,甚至虐待小孩。我想強調,成長中的孩子,最需要家庭的愛。無論家庭結構多複雜,只要父母做好本分,給孩子足夠的愛,就不會出現問題。”

 最后,她建議:“再婚之前,請找專家或輔導員諮詢:如何扮演好繼父母的角色,以及如何給孩子足夠的愛。”

再婚家庭3種為主

 現代再婚家庭,大致有三種情況。

 第一、一方有孩子,另一方沒有,孩子撫養權不在再婚家庭這邊,配偶的孩子只是偶爾回來居住而已。專家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重組家庭中比較安靜比較輕鬆的一種了。

 第二、一方有孩子,另一方沒有,孩子的撫養權在再婚家庭這邊。現在,惡毒的繼父繼母雖然已經不多,但還存在,只不過因為現代少子化,家庭經濟條件還不錯,所以,除非繼父母本質惡毒,虐待孩子並不尋常。然而,這樣的家庭能否幸福,只是做后爸后媽還不夠的。

 第三、雙方都有孩子,大家生活在一起。這種再婚家庭最複雜,情況矛盾也最多。如果繼父母和繼子女都善良溫和,互相理解,互相關懷,日子應該好過些。

 如果雙方都帶著前次婚姻中的子女,然后又生育兩人的孩子;那么,教養子女的部分,更可能因為看法不同,成為吵架的導火線。

 相關研究指出,再婚的穩定性會低于初婚的現況;其中親子教養問題若是夫妻間觀點立場不同或處置不當,最容易再次走上離婚之途。

孩子或成第三者

 如果你再婚,孩子將成為你和下一個伴侶的“第三者”。這並非危言聳聽!

 重組家庭前,男女雙方都想努力建立幸福家庭。然而,作為后爸或后媽,對于和自己不相關的孩子(例如親友孩子)可能會很好,可是,要對現在伴侶帶來的孩子好,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在孩子身上,總是會看到配偶前夫或前妻的點滴。

 即使繼父母願意關愛配偶孩子,可是,繼子女會愛繼父母嗎?一般而言,孩子的心智,還不會成熟至會考慮和理解大人之間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他會覺得繼父母“霸佔”了他真正愛的那個親人的位置;甚至,非理性覺得:我應該對生父母效忠,喜歡繼父母是背叛行為。

 這種情況下,繼子女自然會特意和繼父母間築起一道鴻溝,變成再婚家庭的“第三者”。

 此外,親生父母對于有人要分享自己子女的愛,也極難釋懷,因而會有意無意地干涉繼親家庭的生活起居,成為新家庭的“隱形”敵人,增加了繼父母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的難度。

 這種花了心力又被視為“外人”的感覺,常令繼父母心力交瘁、挫折頻生。從輔導員過去的經驗來看,繼子女一般需要5至7年來適應和接受新家庭;所以,現代繼父母,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