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老街風情畫

 

老吉隆坡 美味回憶!(第一篇)

15/04/2012

報導:涂素燕
攝影:謝委潼、李玉珍
老吉隆坡的故事,少不了蘇丹街、茨廠街、思士街等一帶老街的篇章。 老吉隆坡的人文風情,盡濃縮在此。
本系列突破以往文字報導的格局,首四篇將以圖片說故事方式,帶大家到這些老市區走一回,看看老街的老店、老東西、那些我們熟悉的景象,當然,也嚐嚐那些難以忘懷的美食……
那些年,嘗過的老吉隆坡庶民真味,不管多少年以后,
上過多少高級餐廳,吃過多少美食,依然懷念。
一杯羅漢果,一碟福建面、一塊嫁女餅,吃的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記憶……

.清晨在做餅的老板,帶點自毫地說:“你們報章拍我做餅拍了幾十年了。”

.在老街老市區找尋一塊「老餅」…


.懷舊的老招牌,只有以前的人才會如此講究招牌的美感。

.吃一碟永遠的福建炒面。

.茨廠街美食版圖不可或缺的一塊──金蓮記。

.傳統的海南式咖啡店,關一間就少一間了。

.巷弄美食「臥虎藏龍」。

.用一杯冰涼羅漢果,回應馬來西亞長年的夏季。

.說到茨廠街就想到四眼仔燒鴨, 看到四眼仔燒鴨就知道來到了茨廠街。

 

老字號堅守傳統(第2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謝委潼
當我們開始逐漸淡忘老市區曾有過的風光繁華過去,當許多人已經不在乎它的存在,老街還緊抓住舊日的尾巴,寫著自己未完結的故事。 走進吉隆坡老市區,還有許多不為時代齒輪牽動的老店和老字號,依然哼著自己的旋律……

.人家說茨廠街已經不是原來的茨廠街,花街還有你撐著。

.洋溢著生活味的海產海味老店。

.蘇丹街老字號鄺福榮和亞華洋服,他們的故事中有蘇丹街,蘇丹街的故事中有他們。

.隱藏在茨廠街熱絡人潮中的李霖泰菜市場。

.老鼠巷的跳蚤市場,摸黑為老街的一天拉開序幕。

.很多人家里都曾有過的雜貨:“guli”(玻璃彈珠)、公雞碗、吉祥圖案的碗和杯,以前的日子再次被喚了出來……




老街景拼湊回憶(第3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謝委潼
城市發展匆匆,城市人行色匆匆,偶然放緩腳步抬頭四望,熟悉卻被忽略的老街景色,盡是時光碎片,等待著誰來撿拾拼湊。 下次來到這里,不妨調整腳步靜下心,尋訪那些逐漸被我們遺忘的美好景物……

繁華依舊的蘇丹街,人事已非。

建築年齡是一種驕傲,需要大聲公告天下。


老街的舊味,獨有的歲月深度。

 早安,蘇丹街!

天未破曉的清晨,只有街燈、車燈與蘇丹街守候。

我們從1938年開始營業……

旅社關了,招牌還在……

 一個允許多元信仰和文化薈萃一地, 一個有包容的社區, 才是馬來西亞原有的輪廓……

百年前已經存在這里的教堂。

人鏡慈善白話劇社,蘇丹街最美的建築物……

靜默的小巷,喧嘩鬧市中寧靜的一角……



老街坊照片分享(第4篇)

文、圖說:涂素燕
照片提供、口述:杜志昌
記錄:張吉安
為了守護蘇丹街,老街坊杜志昌醫生出力不少,並拿出許多珍貴的老照片跟大家分享。 老建築或老店的深度和豐厚文化,是靠歲月和一代又一代的人堆砌出來的,但是只需片刻瞬間,就可摧毀一座老建築或一家老店。
誰說我們沒有美麗的老建築和老店?
我們曾有過的美麗吉隆坡老社區,今天剩下的已經不多,未來我們還要失去更多嗎?

▲照片背景是早年的蘇丹街福音堂,當時的人都喜歡選這個景拍照。

▲1950年代,中央藝術坊一帶的繁華景觀。

▲1939年,杜志昌的祖父杜南舉殯。杜南早年在美國檀香山教導當地官員學習粵語和華文,同時開辦華文夜校,跟當時12歲的孫中山有段師生之緣。

▲蘇丹街大中華映戲院,孫中山曾在此公開演講。

▲杜志昌醫生近照。

▲1930年代的蘇丹街,看起來像質樸版的老上海。

▲茨廠街當年熱鬧的景象,擁有漂亮的建築物和充滿生活氣息。

▲80年前的人鏡慈善白話劇社,靜看時光荏苒。

▲中國“梅花歌舞團”在蘇丹街大中華映戲院的宣傳明信片。中國著名歌舞團體“梅花歌舞團”最初叫“梨花歌舞團”,創辦于1920年代,曾在中國北京、南京、福建、四川、浙江以及東南亞各國演出,所到之處皆引起轟動。

▲1940年代的茨廠街,散發著市井小民的生活氣味。

 



守住老吉隆坡的根…(第5篇 )

報導:涂素燕 
攝影:李玉珍、謝委潼
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保證,蘇丹街店屋將列為文化遺產。 這是否意味,守護和捍衛蘇丹街活動,可以就此告一段落?
打從蘇丹街讓路捷運風波掀起后,要不要守護蘇丹街,其實有兩種聲音。
一種認為蘇丹街是吉隆坡歷史文化軌跡,必須捍衛。
另一種覺得蘇丹街又舊又臭又髒又雜又亂,有什麼好捍衛?
今天的蘇丹街,確實不是過去的蘇丹街,對于負載著數代人歷史和記憶的老市區,當它老化沒落,我們就遺棄它?
打造一個新市區是財力物力的問題,一個老市區的靈魂,卻積澱了幾代人的生命力,難以隨意取代。
情的開始,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了,吉隆坡捷運計劃駛進蘇丹街,蘇丹街商家必須停業,讓路給捷運工程。
最初是受影響的商家反對征收,一群文化與藝術工作者組成的“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跟著發動系列守護蘇丹街活動。
他們認為,蘇丹街、茨廠街是吉隆坡最早的社區,擁有許多歷史和人文價值,必須保存下來。
隨著媒體和各界關注,守護蘇丹街發酵成一場全民運動。
今年年十四,“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舉辦“燈佑蘇丹街”活動,來了好幾千人,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名副其實的一個馬來西亞。
因為捷運風波,在蘇丹街生活、經常在蘇丹街出入,對蘇丹街乃至茨廠街一帶有深厚感情的人,站出來為蘇丹街說話了,蘇丹街逐漸為人所遺忘的老故事,再次翻出來。
踏足蘇丹街尋找回憶
許多很久沒踏足蘇丹街的人,也再次來到蘇丹街,有人來這里尋找回憶、年輕人來這里參加守護蘇丹街活動、攝影發燒友來這里拍照、新婚的人來拍婚紗照。
只是,攝影師往往要百般遷就,才能避免把垃圾攝入鏡頭;尋訪記憶中味道的人,吸入的總是難忍的尿騷味。
今天的蘇丹街畢竟不是以前的蘇丹街了,那些老蘇丹街的故事情節,怎么都無法跟現在的蘇丹街疊上。
只有建築物保留得相當好的人鏡慈善白話劇社,還有蘇丹街戶外停車場旁那面畫滿圖的黃色牆,是今天蘇丹街最具特色的地標了。
身體力行投身護祐
張吉安,作為守護蘇丹街的中堅分子,在說到當今蘇丹街面貌時,直言不諱今天蘇丹街有“六多”,他一口氣數完這“六多”:外勞多、流浪漢多、妓女多、癮君子多、乞丐多、垃圾多。
吉安也是“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成員之一,他道出的是大多數人今天對蘇丹街的印象。
這也是為什么,在一片捍衛蘇丹街呼聲背后,還有另一把聲音,認為蘇丹街業者並不珍惜蘇丹街的歷史價值,任其淪落為“外勞街”、“垃圾街”。
曾有一段淵源
他們對社團、公眾人士費力“救助”蘇丹街覺得不置可否,像吉安以及參與守護蘇丹街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在他們心目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熱血青年”。
吉安跟蘇丹街有一段淵源,他早年參與海南劇社,經常出入海南會館,當年的海南會館就在蘇丹街南洋酒店樓上。
他來自吉打,每逢週末前往富都車站乘搭長途巴士回鄉,也會經過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
說來哪個游子不是這樣,哪個游子不曾在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留下自己的足跡?
蘇丹街臨近富都車站、舊巴生車站、前往八打靈再也、雙威一帶路線車站,以往乘搭公車的上班族、學生,游子返鄉都必路經此處。
早上上班轉車路過蘇丹街,順便轉進茨廠街打包豬腸粉;炎熱午后路經這帶,來一杯羅漢果龍眼茶消暑,是很多人的集體回憶。
探究衰敗因由
老吉隆坡人就更不用說了,這一帶曾是吉隆坡市中心主要的商業市集,老吉隆坡人以前吃喝消費,從出生到死,所用到的東西都可以在此找到。
不管爭取捷運繞道放過蘇丹街,還是走入蘇丹街、茨廠街一帶搞社區藝術活動,吉安和他的伙伴付出的一切,確實附有情感成分,但也不是純為滿足自身的一股熱血。
今天蘇丹街的問題,大家都看得到,髒、臭、雜、亂,但是有誰試圖探究過,昔日繁華的蘇丹街、茨廠街一帶衰敗的因由?
有誰真正的走進了這些老市區,嘗試關懷這個老社區,給它一點幫助?
老街保存才有戲唱
不只是無關痛癢的人質疑蘇丹街的保存價值,張吉安和伙伴們最初走進蘇丹街搞活動時,連蘇丹街、茨廠街的商家、小販們都不了解守護蘇丹街的意義。
他說:“一直到‘燈佑蘇丹街’后,當地的人才漸漸認同我們的活動,有越來越多人打開門讓我們進去,跟我們講這里的故事。”
捷運風波之前,吉安和他的伙伴們已經先后在半山芭、檳城姓氏橋搞過“社區藝術計劃”。
茨廠街本來就在他們的計劃名單里,是捷運風波加速了他們啟動“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的步伐。
但也是捷運風波讓他們無法真正把心力投入關懷茨廠街、蘇丹街一帶居民和環境之上,因為他們必須先向捷運公司傳達保存蘇丹街的意義和價值,確保老街得以保存。
尋認同感組凝聚力
就算是一個冷漠的城市,也是由一群“個人”所組成的,只是現代的生活形態,讓“個人”的痕跡隱藏在大都市的多維空間里,叫我們無法感受到人情和生活感。
“社區藝術計劃”的目的,是在都市的皺褶間,把人、事和物的形跡拉回出來,找回社區的凝聚力,以及大家對社區的共同認同感。
當大家都對自己的社區有了認同感以后,也許就會共同愛惜和守護這個社區的環境。
吉安和伙伴們一直在做的,是拜訪當地的人,請他們講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用鏡頭文字音樂藝術記錄和分享老市區故事。
護祐老街非反捷運
張吉安記得很清楚,去年9月,他和伙伴們看到媒體報導,由于MRT鐵路建設,有關當局將拆毀蘇丹街及武吉免登一帶部分建築,他們馬上展開守護茨廠街活動。
開始時,茨廠街一帶的人都懷疑他們的動機,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想為茨廠街做一些事。
“有次我們在茨廠街吃早餐,一位認識的小販不知道我們在,跟一位老人家說到,這里又臭又多外勞,拆掉吧,我都不知道為什么要保留下來。”他回憶當時的情景,語氣中仍透露著氣餒。
他說,也不能怪他們,試想像他們長期在到處是垃圾、乞丐的地方做生意,這是他們真實的感受。
問題是,很多人認為發展可以解決蘇丹街、茨廠街的問題,但是多少人看到根本問題?是不是把這帶連根拔起,骯髒雜亂的問題就消失了,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我們不是反對捷運,而是不贊成犧牲老吉隆坡。”
他說,蘇丹街、茨廠街一帶不到200歲,比起其它市區,它算年輕,可這里就是吉隆坡的起源,是活的博物館、活的資料館,如果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人都不想變老,但是,一個城市越來越年輕,不是一件好事,它會變得很空洞沒有內涵。”
我們要的是這樣的一個吉隆坡嗎?



打開記憶寶盒 曾經輝煌…(第6篇)

 

  • 永遠是吊帶西褲裝打扮的鄺錦流,是蘇丹街“代表人物”,看到他就想起老蘇丹街。
報導:涂素燕
圖片:攝影組
今天的蘇丹街和茨廠街早就人事已非,可畢竟是個孕育多代人的老社區,有過多少人的生活痕跡,還保留著許多只有在這里才找得到的故事。 只要我們還珍惜,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打開這老吉隆坡的記憶寶盒,喚出老吉隆坡的過去和美麗……
本文4月18日截稿時,蘇丹街的命運仍是未知數。
捷運公司已發律師信給34位武吉免登和蘇丹街業主,限令他們本月底搬走。
距離月底不足兩星期,記者去了鄺福榮洋服店走一趟,東主鄺錦流埋首在一堆布料中忙著,看不出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征兆。
跟鄺錦流聊起,搬還是不搬,他仍沒有頭緒,也沒找到新店面。
他語氣平淡地說:“那些人一時說一樣,有人說不用搬,有人說搬,我們能怎樣,只能做一天是一天,只要一天在這里,就繼續做。”
他說一口老吉隆坡口音的廣東話,接起顧客的電話,又換了一口流利英國腔英語。
畢竟是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還有蘇丹點名的裁縫師,見慣大場面,就算這關頭也沒亂陣腳。或者只是逼于無奈?
精神內涵從未變
回到現實層面,就算搬,也不是這么容易的事。“現在租店都要簽兩年合同,有誰願意把店租給你6個月讓你放貨?”
鄺福榮洋服是鄺錦流的祖父鄺福榮1918年打下的江山,傳到他父親手中,再由他繼承。
將近100歲的老店,堅持手工縫紉的精神內涵從未變過,連店里的裝潢也沒多大變化。“做生意最重要實實在在,店面裝潢不重要。”
“蘇丹是親自來你們店里,讓你量身的嗎?你在店里哪里招待蘇丹?”記者好奇的問。
“是啊!以前的吉蘭丹蘇丹,很隨和,只是帶著一位保鏢,就走進店里,正是坐在你現在坐著的位子跟我談天啊!”
他還記得,當年上首相府為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量身的經過,當時的首相夫人也就是現任首相納吉的母親,自己開著一輛老舊的小汽車出門,他一時難以置信首相夫人竟然親自開車,而且是一輛老舊的小車。
鄺家一家三代把情感和歲月都投注在手工縫紉洋服上,如沒有意外,老字號的故事,也許會一直書寫下去,直到100年,至少他許多顧客都這樣期待著。
五代看盡風雲變幻
今天蘇丹街還有幾家像鄺福榮洋服這種有“歷史背景”的老店,如樂安酒店、隆盛酒莊、百代影社。
樂安酒店是一間擁有73年歷史的老建築物,現在樓上經營背包客酒店,樓下經營傳統海南咖啡店。
許多搬離蘇丹街、茨廠街一帶的老街坊,早上還會到回來喝早茶,下午也喜歡坐在這里閒聊,老咖啡店,散發著懷舊氛圍。
有次走在蘇丹街,遇到樂安酒店的員工在派傳單,以為記者是遊客,一邊把傳單交給記者,帶點自豪指著自家酒店說:“這是我們的酒店,我們的建築是老建築物。”
他很清楚一家上了年紀有故事的建築或老店是最大賣點,任時光流去,一家老店一座老建築,可以依然保留原貌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難抵時代洪流
你看,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多少店家因為抵不住時代洪流而被吞沒了。
鄺福榮洋服的鄺錦流,是蘇丹街“養大”的孩子,從祖父年代就跟蘇丹街結緣,今天自己都當了公公,經歷了五代,一路看著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風雲變幻。
他憶述,1950年代、1960年代這里真正是華人生活的一個地方,一個人從出世到去世所需用的東西,都可以在這區找到。
“從街頭到街尾,有嬰兒用品、雜貨店、洋貨店、藥材店、中醫館、棺材店、‘喃嘸佬’,是真正的‘唐人街’。”
老吉隆坡人不管喜事、白事、過年過節、購買日常用品,都要往這區走一回。
市區老化外勞進駐
曾幾何時,蘇丹街、茨廠街一帶的嬰兒用品店關了、洋貨店關了、雜貨店越來越少了。
以前茨廠街尾端有條棺材街,陳氏書院方向走到茨廠街中心都會經過這條街,平時很少看到棺材,經過一間間棺材店,看到一副副棺材,那種感覺怪怪,說不出個所以然。
多年不曾走入那一帶,再走進去時,棺材店全消失了,方向感不好的人,已經搞不清棺材街原來是在哪條街了。
鄺錦流淡淡地說:“老街老店死的人死了,老得退休的退休了,現代人喜歡到購物商場購物,不喜歡來老街了,這里的店都跟以前不一樣了。”
他說,就算穿衣,現代人講求的是“時裝”,每季要換,不像以前的人一套洋服,大學畢業穿那套,結婚也是那套,孩子彌月還是那套。
這個速食年代,懂得欣賞有質感、經得起歲月考驗好東西的人越來越少了。
蘇丹街、茨廠街一帶的華人小販、行人臉孔,從十多年起,開始換上印尼人、緬甸人、尼泊爾人等,那些有生活感的老店,也變成一般人被拒于門外,只限商販的批發商店、首飾店。街上檔口堆滿的都是翻版名牌商品。
蘇丹街、茨廠街一帶的轉型,其實正是整個時代、社會、城市硬體設備變化和價值觀改變的縮影。
居民改變后代命運
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曾經是馬來西亞最典型的“唐人街”,早年生活在這里的老居民,有著華人傳統思維模式。
上一代華人,不管剛從中國來,還是已經在本地落地生根,一般都辛勞勤奮苦干,抱著自己吃苦,也要下一代子孫安樂過好日子的心態。
以前華族家庭凝聚力強,鄺錦流說,以前的小生意多數是家庭式經營,老爸開咖啡店,一家大小在店里捧咖啡。
說起以前的日子,他說話的語氣也變得充滿感情:“樓下店面做生意,樓上自己一家大小住,或把房間租出去。”
他指以前環境不好,大家都克儉,幹活很努力,住也很簡單,“很多人是一家四五口住一個房間,一間屋子住很多人,就像72家房客那樣。”
他問記者:“你記得麗的呼聲嗎?麗的呼聲早上6點開播,一直播到晚上12點。”
當時的咖啡店,就是從早上6點做生意,一直到晚上12點麗的呼聲播放結束才關店。
“打工的人6點就去咖啡店喝早茶,晚上放工后,沒有娛樂,又到咖啡店坐坐,抽煙、閒聊、聽麗的呼聲,直到半夜回家睡覺。”
前人勤奮討生活累積了一些錢財,就在吉隆坡市區周邊買房子,養育孩子供讀書,希望教育可以改變孩子命運,讓他們無需窩在老市區討生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逐漸搬離老市區,他們的子孫,也大多數接受良好教育,在各領域開拓自己的人生,老市區則慢慢老化受到忽視。
捷運風波喚回老街坊
不少上一兩代華人,在蘇丹街、茨廠街起家、發跡,生活好轉后,就把自己的孩子從這個老市區“送出去”。
有次跟樂安酒店業主的第三代成員之一聊天,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的她,表示自己其實已經幾十年沒踏足蘇丹街一帶了。
“老一輩的人辛勤工作,找到一點錢就送我們出外讀書,畢業以后,我們就在外發展,已經沒有在這里生活了。”
老天跟他們開了個玩笑,卻是蘇丹街捷運風波把他們喚回蘇丹街,眼看充滿祖父、父親回憶的老市區可能失去,大家都想抓著點什么。
他們再次走進這個老市區,搜集爺爺、父親當年在這里生活打拼的點點滴滴。
每當有任何有關守護蘇丹街活動,他們家族成員一定浩浩蕩蕩出席,代表一定最多,也最熱心,過去沒有機會為老街出力,這刻正是時機了。



老街注新能量 讓它走更遠… (完結篇)

  • 蘇丹街的珍貴,除了歷史建築物,還有其人文價值。
報導:涂素燕 
攝影:李玉珍、謝委潼
說得再多,蘇丹街的過去已經留不住了,它的未來,全看此時此刻我們如何把握。 捷運是否穿越蘇丹街,應該很快就有分曉。
不管答案是什麼,相信大家希望看到的,是留住老街的內涵,在老街原有的內涵中注入新能量,讓它走得更久更遠……
丹街捷運計劃,從本來的征地風波,演變到現在捷運公司(MRT Corp)表示,不對蘇丹街征地、不會拆除蘇丹街店屋,只會在地底進行工程,業者只需在施工期間遷出。
為何捍衛蘇丹街分子仍堅持要求捷運改道?
有人認為,捷運穿過地下,歷史建築物依然保存在地面,又可以改善蘇丹街交通系統,有何不好?
捷運公司已經“伸出橄欖枝”,捍衛蘇丹街的積極分子“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捍衛蘇丹街及武吉免登街工委會”(以下簡稱“捍委會”)為何還不讓步?
這個疑問,“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成員之一張集強,其實已經公開解釋過。
提供繞道路線圖
“捍委會”最初反對捷運駛進蘇丹街時,同時也提議捷運繞道穿過敦陳禎祿路,並且提供了繞道路線圖。
集強是UCSI大學建築系講師,同時也是活躍的古蹟保存工作者,他說:“這張路線圖是由建筑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經過考察,到那帶測量以后繪製出來的。”
百多年前,吉隆坡曾經有一條自吉隆坡火車站穿越市中心的鐵路,所經路線正是現今的敦辛班丹路、敦陳禎祿路、富都路,一直延伸至吉隆坡南部。
鐵路在1920年代拆除,可是也正因為如此,讓敦陳禎祿路的道路有6行車道的寬度和彎度,而且那本來就是鐵路,不至于影響附近建築。
所以捍衛會認為,敦陳禎祿路比只有兩行車道的蘇丹街,更適合用來興建地下捷運。
不過,捷運公司最近刊登廣告,指替代路線不可行,將導致29棟具有類似古蹟價值的建築被拆損。
捍委會則被一些輿論指責,為了守住蘇丹街,不惜犧牲敦陳禎祿一帶的店家。
公眾因而混淆,捷運到底是改道好,還是不改道好?
解決交通非利益個人

張集強在看過捷運公司的廣告聲明和敦陳禎祿路路線圖后認為,捷運公司在繪製這張路線圖時,把捷運站放在某座建築物上,所以這條路線才需要犧牲29棟建築物。
“我們考察的結果,敦陳禎祿路一帶其實是有空地可建捷運站,我們建議在中央藝術坊停車場興建地下捷運站和出口,根本就不需要把捷運站建在建築物里,這樣一來,就不會犧牲任何建築物。”
他說,把捷運站建在中央藝術坊,除了方便茨廠街一帶居民,也能夠為中央藝術坊週邊老街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捍委會建議重新啟用荒費十多年的人民廣場,規劃整理成交通轉運站,帶動富都路一帶人潮,並為同善醫院、華人接生院提供便利的交通。
集強曾經在台灣參與研究調查繪製工作,他表示,根據台灣的經驗,在敦陳禎祿路這種寬度的道路,只要分工進行,是不會影響附近建築物的,所以當帶店屋甚至不需要暫時休業。
捷運穿越蘇丹街的主要理由,是為了銜接我國計劃興建的百層高樓“獨立遺產大樓”(Warisan Merdeka)。
捍委會的立場,是人民付出高昂代價建造捷運,目的應該是讓捷運更有效率解決吉隆坡交通問題,直接受益的應該是廣大人民,而非“獨立遺產大樓”業主。
捍委會建議路線,從陳禎祿路─霹靂路─富都路的路線,可以更好整合未來的MRT捷運系統跟現有的輕快鐵捷運系統,提供大眾更大方便。
為古蹟或犧牲部分發展

捍委會聯合主席楊有為指捷運穿越蘇丹街,存在對建築物造成影響的或然率,張集強也表示,這是為什么蘇丹街捷運工程需要加固建築物,因為當中有破壞建築物的風險,歷史建築物一旦有何折損,就無法復得。
在一些國家,為了保存更有價值的古蹟,犧牲部分發展是無可厚非的。
日本城市交通系統之發達世界數一數二,可是在古都京都,捷運或地鐵等交通系統幾乎可稱為“落后”。
尤其是主要觀光景點,附近更加不會看到地鐵,理由就是為了保護古蹟。
就連那煞風景的電線桿,也是為了避免挖地破壞古蹟,而沒有挖掘地下管路,明白了這層意義后,就不再覺得這些電線桿是京都的瑕疵了。
年輕的蘇丹街跟古老的京都也許無法相提併論,但是我們現在失去了蘇丹街,它永遠就不可能成為千年古都了。
如果真的要“發展”蘇丹街、茨廠街,其實更應該解決這帶市區當前的民生問題。
贊成捷運建議“走歪”點

在蘇丹街捷運風波的課題上,為了確保蘇丹街得以保存,捍衛蘇丹街分子需要花太多時間在捷運議題上,其實“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最關注的,是蘇丹街人文的保存。
張集強表示“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並不反對捷運計劃,但他們由始至終建議捷運“走歪”點,別穿越蘇丹街,除了考慮到歷史建築物的保存,其實更是擔憂,一旦在蘇丹街啟動捷運工程,影響蘇丹街現有的店家,老吉隆坡文化就此犧牲。
蘇丹街大部分商家,只是那一帶店屋的租戶而非業者,捷運公司已經表明對蘇丹街店屋業主做出合理賠償,可是在估計6個月的施工期間,租戶命運未卜。
好像九十多年老店鄺福榮洋服的鄺錦流,至今仍不知何去何從?就算另租店舖,也不可能只租6個月,再搬回蘇丹街吧?
一些老字號,如茨廠街一帶最后一家茶樓玉壼軒,就已決定索性結束營業。
全民捍衛才有意義

在捍衛蘇丹街連串行動當中,捍委會面對的質疑也包括他們不是蘇丹街業主,整個捍衛行動,除了少數跟蘇丹街有直接關系的商家和業主以外,大部分業主至今沒公開表態。
張集強說,蘇丹街的店屋確實是私人產物,但是蘇丹街乃至茨廠街的文化和歷史,應該是屬于所有人的。“茨廠街的歷史等同大家的歷史。”
樂安酒店業主家庭成員林月嬌也對記者說:“捍衛蘇丹街已經不只是蘇丹街街坊的事了,是全國人民的事。”
鄺福榮洋服店鄺錦流的看法是,蘇丹街作為人民文化遺產,業主除了收租,也應該盡一份社會責任,維護修復歷史建築物。
張集強則表示,政府應該在政策上鼓勵業主修復歷史建築物。
“現有的文物法令,只罰不獎,建築物一旦列為國家文物,維護得不好要罰,維護得好沒獎,所以很多業者反而不希望自己的建築物被列為歷史文物。”
他說民間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支持也很重要,但是只靠民間努力是不足夠的,所以在國外,多數是政府協力保護古蹟。
守護實為展望未來

張集強的隱憂是,當捷運工程完成后,蘇丹街這些有歷史和回憶價值的老店,早就人去樓空。
“空有硬體設備有什么用,好像中央藝術坊,本來是一個老巴剎,大家生活的地方,現在改建之后只剩下外勞和外國人,看不出歷史價值和人情味。”
在鄺福榮洋服店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畫面,年輕人拿著自己祖父或父親的老照片,走進鄺福榮洋服,告訴鄺錦流:“我祖父、父親幾十年前曾在這家店訂制過洋服,我也要在這里訂制洋服。”
某個早上看到幾個年輕男女走到玉壼軒茶樓前,茶樓當天沒開店,只聽他們掃興地說:“特意要來吃點心,竟然沒開。”
蘇丹街最珍貴的除了歷史建築物,一些珍藏了幾代人記憶的老店,其實才是蘇丹街真正的“活寶”。
張集強認為只留下古蹟,內涵沒有了,這樣的老市區是很空洞的。
“守護蘇丹街並不只是一種緬懷,而是對未來的展望。”
不要等到有一天,我們懂得欣賞老街的內涵時,想追回己經來不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