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中醫+自然醫學


 

年輕預防年老逆轉(上篇)


02/05/2012 


報導:許雅玲 
圖:連利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年4月18至19日,在雪蘭莪展開的“2012世界中華自然醫學高峰論壇”,邀請了逾百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共襄盛舉。  會上,總共有23位專家,從四個層面:哲學層面、心性層面、基礎理論、實踐層面,分享了中華自然醫學對非傳染性疾病(即慢性病,或稱不良生活習慣病)防治的研究論文及專題研討。
 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出:醫療的發展,是在全世界製造供不起和不公正的醫學。11年后,即2007年,美國第17任首席醫師理查 (Richard H.Carmona)指出,美國的疾病醫學已經破產,人類必須用健康醫學(自然醫學)來預防慢性疾病,改善健康。
 現在,參與論壇的專家學者們不約而同指出,全球邁入老齡化社會,慢性病已成為全世界的重大負擔;與其在病痛纏身的時候,希望能夠獲得立即有效的藥物治療;倒不如從自然醫學著手,提升免疫系統功能,維持健康不生病,節醫減葯。
 今天和明天,《十分專題》將節錄其中數位專家的研究論文內容,供讀者參考……
從全世界看,在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為第一死因,佔2005年全部死亡人數的39%,第二為二型腫瘤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疾病,必不可免為各個國家帶來高昂的生命代價和經濟損失。
 針對棘手的心血管疾病,美國芝加哥自然康復中心主任陳厚琦教授坦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產生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帶來幾方面的問題:首先,血管內壁增厚和血流通道狹窄。血栓一旦形成,就出現阻塞。其次,血管內壁存在嚴重的慢性炎症。此慢性炎症導致血液中血栓形成的傾向大于溶解,血液進入高凝狀態,血液淤積且血栓很易形成。
 “如果慢性炎症未被有效控制,硬化斑塊將從穩定走向不穩定演變。這是形成血栓的又一途徑。此外,血管失去擴張功能,一氧化氮合成的活性被抑制。因 此,逆轉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及與此相關的冠心病(最常見的心臟病)和腦卒中(腦中風),是一件相當艱巨的事情,必須採取綜合性干預才能奏效。
防心血管粥樣硬化
 他續說,“心血管粥樣硬化的預防和逆轉(讓它康復),是中醫和自然醫學的重要任務。並且,半個世紀以來,分子生物醫學、抗衰老醫學和自然醫學的研究與臨床實踐,在預防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和逆轉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
 綜合多年豐富經驗,陳厚琦教授強調,對于健康人士而言,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從年輕時起,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運動、飲食、睡眠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過,40歲之后,單靠預防還不行;畢竟,已知,中老年的死亡率當中,100個慢性死亡案例中,有40個是死于心腦血管疾病。這年齡階段,就要懂得‘逆轉’。”
了解成因 五點預防
 陳厚琦教授透露,不管預防或逆轉,都要深入瞭解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三大主要誘因:膽固醇氧化、同型半胱氨酸水準升高,以及動脈血管內壁的慢性炎症。
 “瞭解誘因有助于預防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清除動脈血管內壁的粥樣硬化斑塊、控制動脈血管內壁的慢性炎症,以及恢復動脈血管內皮層的正常功能。在臨床中注重這些措施的應用,不僅可減少冠心病與腦卒中急性死亡,同時協助心腦血管疾病領域醫學理念的更新。”
 預防上,可從五個方面來預防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包括:(1)抗氧化;(2)清除體內有毒氨基酸—同型半胱氨酸;(3)控制慢性炎症;(4)恢復血液促栓與抗栓之間的動態平衡;(5)減輕或控制血管內壁的鈣沉積。
 “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得到預防,也就遠離了冠心病和腦中風。至于已經產生了較重程度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中度和重度亞健康患者,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才能逆轉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及由此相關的冠心病和腦卒中。 ”
 最后,他強調,“逆轉誘因,有三點綜合性干預措施:首先,清除動脈血管內壁的粥樣硬化斑塊,保持血液中促栓與抗栓之間的動態平衡;其次,控制動脈血管內壁的慢性炎症;最后,恢復動脈血管內皮層的正常功能。”
護好脾胃 延年益壽
 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榮譽院院士高富芝表示,人若是想延年益壽,必須維持先天的腎和后天的脾功能的協調。
 提到后天之本的脾,還是必須先瞭解它最親密的伙伴—胃。他說:“一個人胃不好,一定跟脾有關。脾胃表裡一致,才能發揮人體健全的功能--接納水分和食物,完成消化,吸收營養,完成運化,以濡養五臟六腑和各部組織。”
 脾臟有一個對人體最大的作為,為歷代醫家從未提及並忽視的,那就是它為人體溫度最高的一個臟器,實為胃腑下的一座火爐。人們吃喝下去的食物和液體,靠它提供熱量來進行初步消化,即腐熟,以完成整個消化過程。
 高富芝分享指出,“慢性疾病漸漸形成,使人不易察覺,一旦醫師診斷后告知:你營養不足,養分不平均。患者會理直氣壯說:我營養好得很,常有人請我到餐廳吃大餐。患者說的是事實,但醫師診斷的結果也是事實。
少吃多餐細嚼慢咽
 高富芝說:“后天的脾胃照護不好,對先天的腎,幫助不大;因為不管攝取再好的營養,都無法完好吸收,最終會跟隨大小便流失,白白浪費掉。后天不足,先天就難以獲得補充,造成腎臟功能萎縮,惡性循環下,所有疾病一天天加重。”
 “脾胃保護好,飲食習慣很關鍵:多餐少吃,可以確保營養都能吸收;細嚼慢咽,可以減少胃的工作和負擔,並且,營養容易被吸收。”他續說:“大馬是熱帶國家,人們要注意:長期有冰冷飲食習慣,會造成脾胃功能下降。”
 也是富園診所院長的高富芝強調,“所以,我治病有三步驟:首先,加強脾胃功能,讓脾胃功能正常運作,能夠吸收營養;第二、加強營養攝取,鼓勵多餐少吃,三小時吃一次,少吃澱粉類、碳水化合物、脂肪,多吃蔬果。最后才是治療。”
黑木耳 排毒清血管
 來自臺灣的豐元中醫診說院長王靜修醫師,分享了一個便宜又容易實踐的健康方法--“黑木耳是血管清道夫”。
 他率先指出,“常吃黑木耳有益健康,其蛋白質含量是米、麵、蔬菜等無法比擬的,其維他命B2的含量是米、麵和大白菜的10倍,比豬、牛、羊肉高了 3至4倍;鐵質比肉類高1000倍,且鈣的含量是肉類的30至70倍;每克又含有維他命C達200mg。新的研究發現,黑木耳含有酸性多,對心血管的疾病 有效。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患人數增加,健保(醫藥保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用藥屢創新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加上肥胖,所衍生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是國人健康的大患,從日常生活中,只要妥善運用黑木耳,血脂問題就能改善,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隨之下降。
控制體重理想食品
 新的研究發現,黑木耳能減低血液凝塊,緩和冠狀動脈硬化,有防止血栓的功能。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行血凝機制研究發現:黑木耳有延緩血液凝固劑化解脂褐素(老人斑)的作用,以黑木耳加上蔥、蒜做成菜餚,有助于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症;中國亦有研究指出:木耳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並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
 另外,黑木耳還是現代男女控制體重的理想食品!
 台灣菇類研究專家陳啟楨博士,利用黑木耳膠質戲水膨脹的特性及酸性多醣體,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以特殊萃取技術與奈米技術理論配合而成的產品,食用者平均一周瘦了2公斤,兩週后腰圍瘦了1至2寸,有效率高達85%!
 最后,他總結:“黑木耳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更有補氣、耐飢、活血之功;它的膠質能清胃、滌腸,幫助消化纖維類物質;其抗血小板凝聚與降膽固醇的 功效,對老年人的心臟血管系統很有助益,又有提升免疫與抗癌功效,是抗衰老健身的聖品,老年人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應該經常食用。”


養生治病先回歸自然(下篇)

報導:楊潔思、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自然醫學包羅萬有,可惜有治法,無理論。是否可以借助同幹異枝的中醫理論呢?   若將中醫的理論,結合自然醫學治法,后者將可發展成為一項更有價值的學術。
 在2012世界中華自然醫學高峰論壇上,台灣董延齡中醫師建議自然醫學借用中醫的學說充實其理論基礎。
 “自然醫學,以擷取自然界的能量與物質來保健、治病為依歸,與中醫的原理不謀而合,希望在這次‘高峰論壇’后,有更進一步做法。”他如是期許,相信這也是許多關心自然醫學人士的期許。
董延齡在論壇上發表《從中醫的五運六氣談自然醫學》一文,建議自然醫學借用中醫的核心理論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備註)學說,充實其理論基礎,補充其在理論上的空白部分。
 這些理論是中國遠古的醫學家,長期觀察人和自然的關係,推演出來的一套札根于宇宙間的醫學原理,在此學說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各種養生及治病法則。
 自然醫學的名稱是上世紀的產物,它的立論同樣根源于大自然,和中醫可說是同個源頭。
 自然醫學的最高理念是:養生,治病必須回歸自然,取法自然。採取自然的能量與物質,作用于病體。
 因此,董延齡說:“自然醫學和中醫可以說是同幹異枝的兩門大學問,說到密切處真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實在難分難解。說到生理、病理的關係,真可用一對連體嬰來形容。”
醫學模式改變
 他指出,以上所說,在《內經》和《醫宗金鑑‧運氣篇》可窺知一二。若再加上臨床診斷、處方、用藥、針灸、推拿、導引等,更瞭解到中醫即自然醫學。
 他認為,要研究自然醫學必須先對中醫的核心理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有深刻的瞭解,才能登其堂奧。 
 與此同時,論壇上,一些主講者也看好自然醫學的前景。 
 世界自然醫學會聯合總會及中國南京自然醫學會會長馬永華就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猛進,醫學的發展,疾病譜的變化,醫學模式的改變,全人類 追求‘回歸自然’、‘傚法自然’的趨勢也日益明顯,自然醫學也就更顯示出其重要意義,其發展步代也與日俱增,受到人們的關注。”
★備註
 《黃帝內經》有說“天之五運,化生地之六氣”,天之五運,是指太空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太空中恆久不息的運行,所產生的五種巨大能量,對地球乃至人類巨大的影響。 
 這五運,化生出六氣,也稱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不同的氣候現象,對人的影響更大,如是正氣則生人(助長一個人的陽氣),如是邪氣則傷人。
自然療法 五大類
 1.凡自然賦予人體的能力,通過本人局部或全身的活動,針對組織、器官、臟腑,產生效應,以達到健身、療病的功效,如吐納、摔手、散步、體操等。
 2.以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人體,即選擇大自然中的某種能量或物質用于人體的療法,如日光浴、森林浴、敷泥、溫泉等。
 3.利用自然因素通過自然醫學治療師,在人體局部下手,如推拿、按摩、美容、刮疹等。
 4.利用自然因素,用于人體全身,如中藥、斷食、生食、飲尿、飲水、芳香療法等。
 5.利用自然因素,作用于人的精神上,如心理、睡眠、音樂、藝術、宗教、符咒等。
保健口腔 健康之本
 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口腔顎面外科教授謝天渝在論文中表示:聽到牙齒有經絡,大概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
 他並指出,身體十二經絡和任督兩脈皆交會于口腔,口腔黏膜、牙齦有許多穴道可治療全身性疾病,應也可常按摩黏膜、牙齦穴道,增進全身健康。此外, 每顆牙齒都有特定的經絡鏈接到相對應的器官、關節、脊椎、皮膚、副鼻竇、內分泌、肌肉等等。當牙齒或扁桃體有病灶時,會影響到相對應的器官和組織,反之亦 然。
 1953年,德國有位曾研習中醫和針灸的內科醫生傅爾(Voll),發明了簡單的電阻器傅爾電針,來測出皮膚表面上電流和電阻的分佈。他用此方法斷定了牙齒和經絡的關係。
 在此之上,謝天渝則根據不同經絡有不同顏色,將牙齒、經絡、組織器官用顏色配對,如此只要是相同顏色的牙齒、器官、脊椎、副鼻竇、關節、內分泌等就可連在一起而輕易的瞭解到每顆牙齒和全身的相互關係。
 論文總結指出,口腔是全身十二經絡,任督兩脈之交會處,牙齒、牙齦、舌頭充滿各種經絡與穴道。口腔又十分接近大腦、腦幹和脊椎,口腔的疾病幾乎和 自律神經脫不了關係,再經由豐富的神經、脈管和經絡系統,迅速地將訊息傳到全身,影響整體。善待口腔,保持口腔健康,實為健康之本。”
音樂療法 舒緩疼痛
 夏威夷大學醫學院替代醫學系的吳慎教授,在其題為“音樂療法與癌症疼痛處理”論文中指出,作為疼痛處理的替代治療,音樂療法經多數專家研究,已經證明可以減輕患者所感受的疼痛,以減低接受治療后的痛楚。
 1999年,吳慎用氣功中的“導引吐納”原則,來訓練患者。在26個研究病例中,他將末梢神經性疼痛的患者分為兩組:其一用“導引吐納”方法來鍛煉訓練;其二為不用“導引吐納”鍛煉(即控制組)。
 兩組患者在音療專家協助指導下,接受“音樂聲波能量”。在整個研究的最后一次觀察,有接受“導引吐納”鍛煉者中,高達91%患者有減輕疼痛,100%減輕緊張焦慮,控制組僅有36%減輕疼痛,70%減少焦慮緊張。
 他總結指出,“雖然這些研究結果在圍繞著音樂治療的成果上,似有一些問題不太瞭解其對疼痛減輕的實質性機轉,但事實已顯示,患者都能確實有效地減少其緊張及焦慮,而間接地減輕其疼痛的程度,進而有效地改善患者之生活品質。”
 談及了音樂療法未來的研究方向,他認為,針對音樂療法對疼痛處理上,未來應有大規模的設計研究,來證明其具體的結論。具體來說,在癌症病人治療上,應用核磁共震檢查(MRI)來顯示臨床效果,醫師們將有更多客觀的證據來支持音樂療法有效的論點。
 他認為,有效地整合一個醫療小組,讓臨床醫生、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等專家來配合癌症治療,加上音樂療法等方法,必然可減輕患者肉體上的疼痛與心靈上的苦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