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石化夢魘

05/06/2012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國光石化開發案在台灣因環境風險遭抵制,爭議6年,最后敗給民意,黯然出局。  轉個身,傳言國光石化轉戰大馬,引發我國民眾反彈,台灣方面發言人隨后表示,國光石化在大馬的投資並不是最終定案。
 台灣人為什麼不要國光石化,他們如何把國光石化“趕出”台灣?
國光石化開發案,是台灣國光石化公司于2005年提出的大型石化投資開發案。
 本來計劃在台灣中部雲林縣離島工業區興建石化工業區,但是因為環境評估無法通過,2008年轉往與雲林縣相鄰的彰化縣。
 彰化縣是台灣農業大縣,盛產火龍果、葡萄、鮮花、雞蛋、魚產等。
當地農民紛抗議
 開始時站出來反對國光石化的是當地農民,他們擔心石化工業會造成污染,使他們的農產品變成有毒農產品。
 但是沒有多少人在乎他們提出的理由,台灣經濟部用公帑刊登“如果沒有石化業”廣告系列,宣揚石化業對台灣的重要性。
 地方民意政府更發動群眾支持國光石化,宣稱彰化大城鄉親全力支持國光石化。
影響白海豚生存
 本來台灣人對這起事件很冷漠,國光石化引起的爭論只是局限于彰化縣本地,后來是白海豚的魅力,引起全台灣人關注反國光石化運動。
 台灣海峽較淺的海域,苗栗、台中、雲林、彰化海域,是白海豚的居住環境。
 中華白海豚也稱粉紅海豚,漁民稱之為媽祖魚或海豬,是一種剛出生時呈黑色,年輕時呈灰色,成年后會變粉紅色的海豚。
 中華白海豚主要生存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目前已知的數量不多,在各海域的生存都受到水質污染和填海的威脅,被聯合國列為最高保育等級野生動物。
 環保分子擔心,在彰化縣海岸興建國光石化工業區會破壞當地生態,影響白海豚生存。
白海豚發酵拒設廠
 為了守護彰化海岸生態,長期在彰化海岸進行鳥類生態研究的蔡嘉陽博士,想到以“濕地信托”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
 “環境信托”發源自英國,1895年,英國人想到以全民幕集基金方式保護環境,發起國民信托運動。
 國民信托目前在國際上,已經是讓全民參與維護國民共有財產如生態環境、文化古蹟的一種重要工具。
 蔡嘉陽仿傚這一做法,發起旨在守護白海豚的“濁水溪口溼地環境信托”計划,讓台灣民眾認股買下台灣白海豚棲息的濁水溪口溼地。
 這項計劃預計通過3個階段,買下台灣白海豚的迴游廊道、八百公頃溼地及周邊1000公頃的泥灘濕地,把這些土地留給白海豚和其他溼地生態,不讓國家隨便以便宜價格變賣土地給財團開發。
 這是第一次,台灣的人民集合出資要向政府買地,但是他們提出的申請,夾在國有財產局和內政部中間,最后國有財產局以“尚無明文規定可讓售國有土地予以公益信託之受託人”為由拒絕人民。
 儘管如此,從發起認股行動以來,就有許多台灣小孩哭著要父母救白海豚,3個月以來,認股的人已經超過3萬5000人。
 在對內政部送出認股書的前一天,兩百多位民眾自願頂著烈日,走上直通總統府的凱達格蘭大道,合力拉開長達數公里的認股名單,要馬總統不要因為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石化工業犧牲白海豚。
 來到總統府前的還包括小孩,他們天真的說道:“白海豚很可愛,我們要保護白海豚。”
 台灣總統馬英九最后宣佈,國光石化不可在彰化縣開發,白海豚“功不可抹”。
齊心合力救白海豚
 台北一位國小志工媽媽張育憬,從來沒聽過世上有白海豚。
 2010年月底,她收到兩封“反國光石化搶救白海豚募股”的電子郵件,上網查閱才知道何謂白海豚,而且近在台灣就有白海豚。
 她覺得白海豚實在太可愛了,大家怎么可以不保護它?
 憑著一股衝動,她在西門町紅樓前租來一個小單位,每個週六和週日都跟丈夫帶著兩個分別8歲和5歲的女兒,在這里講白海豚的故事和發放傳單,懇請大家認股買地救白海豚。
 她把收集到的資料和商借的照片交由丈夫製成短片,在攤位上向逛街的行人解說白海豚面對的危機。一天下來,同樣的故事可能要重複幾十遍。
 在台灣,很多人不知道有白海豚的存在,更不知道白海豚面臨生存危機,但是在看到白海豚可愛的模樣,都會為之動容,想要拯救白海豚。
 除了育憬媽媽一家人,有些學校老師也帶著孩子加入這個行動,她們用童稚的聲音向人來人往的行人呼喊:“救救白海豚!”
學術界連署盡棉力
 台灣學術界發起“護農環保反國光石化建廠行動”,連署教授人數有五百多位。
 其中台灣中央研究院有18位院士,共同提出了反國光建廠提案,送到行政院、環保部等相關部門。
 提案指出,“為維護全民健康,環境生態品質,並落實節能減碳之國家政策,建議政府停止興建耗能源及大量產生碳量之國光石化工廠”。
 彰化縣多位醫生,基于石化污染易罹癌,造成人體精蟲缺陷等理由,也公開站出來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縣設廠。
 他們高喊“只要健康,不要國光”口號,許多醫生連署之外,也干脆在診所面前插出“愛健康不要國光”的旗子。
反對背后感人溫馨
 台灣反國光石化嚴肅的公民運動,背后有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
 首先是台灣學術界藝文界人士紛紛站出來抗爭,當中有感性訴求,也有來自專業領域的聲音。
 來自彰化的詩人吳晟,為了保護他心愛的故鄉,寫了一首名為《只能為你寫一首詩》的詩。
 溫文儒雅的吳晟,寫的詩一向很溫和,但在寫《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時,卻忍抑不住激憤,他在記者招待會公開念出這首詩時,更激動的哽咽落淚。
 這首詩帶來的反響很大,吳晟老先生后悔以前沒有站出來抗爭,他說自己以前被經濟發展的大帽子扣死,不敢“正當”抵制。
 如今環境意識覺醒,經濟發展方向需要重新檢討,他再也不能沉默了。
 除了吳晟,其它著名詩人如席慕容、鄭愁予等也加入抗爭,那段時期,台灣主流媒體幾乎每隔兩天就可看到一首以反國光石化,保護溼地為主題的詩歌。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這裡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濕地舞台
白鷺鷥討食的家園
白海豚近海迴游的生命廊道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后一塊泥灘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我的詩句不是子彈或刀劍
不能威嚇誰
也不懂得向誰下跪
只有聲聲句句飽含淚水
一遍又一遍朗讀
一遍又一遍,向天地呼喚....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吳晟



反對設廠 義正辭婉(第2篇)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台灣反國光石化的力量,從在地居民到全島居民,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學術界到藝文界,從網絡部落格到主流媒體都在反。  他們反國光石化的理由,從搶救中華白海豚,搶救民眾健康、搶救濕地生態、搶救水資源到搶救糧食都有……
國光石化開發案一度是台灣最轟動的環保議題,全台灣到處有反國光石化的聲音。
 反對的理由有很多,小孩可能是受到可愛白海豚感召而反國光石化,醫生界是基于健康理由,環保分子是為了生態環境。
 但是他們的目的都一樣,不要石化工業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影響生態環境,進而危害動植物生存和居民健康。
 台灣民眾對石化工廠的安全疑慮,來自頻頻發生事故的雲林縣台塑六輕廠。
 六輕是台灣歷史上最大石化項目,近年來屢屢污染、毒氣外泄、爆炸、火災事故。研究顯示,園區附近居民健康明顯惡化。
 2010年7月,雲林麥寮的六輕一個月內連續發生兩次嚴重火災。
 大火過后,臨近一帶空氣非常差,一場大雨過后,附近養殖業者的鴨子、文蛤大量暴斃,業者懷疑是六輕火災落塵造成的。
 政府和廠方遲遲不給任何交代,當地居民怒火中燒,憤而湧向六輕台塑廠外抗議。
 去年7月,六輕大爆炸剛滿一年,竟再次發生爆炸意外,附近居民連夜買蛋糕,集合在六輕大門口前,把蛋糕砸向六輕大門,當成給六輕的“週年慶回禮”。
健康風險引爭議
 儘管支持國光石化一方的人表示,六輕火災和國光石化是兩碼事,問題是,六輕的火災已經燒掉台灣人對石化業的信心。
 另外,環保分子在推動反國光石化運動以來,健康風險就是一個爭議不休的課題。
 台灣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國光石化運轉后,每年會造成234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和肺癌死亡,加上其他疾病,死亡人數可能高達565人,並且估計台灣每人平均減少壽命23天。
 莊秉潔教授的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研究報告,引起廣大台灣民眾關注。
 儘管台灣環保署否決莊秉潔教授的評估法,認為他的報告不夠完整和正確,但是反對國光石化的民眾,依然沒有改變立場。
 大力反對國光石化的詩人吳晟更是質疑環保署保護環境的立場,因為整個過程當中,環保署發表的言論多是有利國光石化。
污染影響糧食供應
 彰化縣大城和芳苑是溼地地區,也是台灣地層下陷嚴重、嚴重缺乏水源的地區。
 高耗水的石化石業卻選擇在這里落腳,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質問:水從哪裡來?如何解決淹水問題?土壤鹽化怎么解決?海水來了造成侵蝕惡化該怎么辦?
 泥灘地上孕育了數以億計的生命:招潮蟹、彈塗魚、牡蠣、蛤仔、魚蝦貝類等;附近棲息的鳥類、白海豚等何去何從,也都是台灣人關心的問題。
 還有,台灣大部分雞蛋、文蛤;40%豬肉和蔬菜、30%稻米等糧食,都是產自國光石化開發地區附近的彰化、雲林一帶,近海的養殖業更是當地人的經濟命脈。
 台灣人擔心,石化工業污染會隨著空氣、水源進入食物生產鏈,影響台灣糧食供應。
 另外,國光石化開發案經濟效益也受到反國光石化學者質疑,環球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張子見以雲林六輕為例指出,六輕開發前3年根本沒帶動就業人口,而今雲林成為台灣人口外移第三嚴重的地方,連低度開發的苗栗人口外移都沒這么嚴重。
 民眾長期的抗爭,最后在馬英九總統一句“世代正義”,國光石化開發案喊卡。
 國光石化事件在台灣表面看來是落幕了,事實上,石化工業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究竟會造成怎樣的衝擊,爭議永無休止。
分割白海豚危及繁衍交流
 從台灣人反對國光石化以來,白海豚就是最受矚目的課題。
 中華白海豚估計已經在台灣西部海岸存活很長的時間,直到2002年,台灣才證實它們的存在。
 台灣中華白海豚分佈的區域北從苗栗龍鳳漁港、南到台南將軍漁港,在人類長期開發環境干擾白海豚生態下,目前估計只有八十多只,數量非常稀少珍貴。
 國光石化預定所在的彰化縣沿海,正好是白海豚的重要生態廊道。
 一旦國光石化在此設廠,會把南北兩區白海豚的活動廊道阻斷,把它們分隔成兩個族群,影響它們繁衍交流。
 國光石化委托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所做的報告,指如果把白海豚族群永久分割,族群將在13到75年內達到“功能性滅絕”(完全滅絕)。
 如果暫時分割,15年內也會減少6%到50%,她建議如果把白海豚分割,最長不要超過7年,否則會危害白海豚生存。
荒謬建議引人詬病
 在白海豚課題中,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于周蓮香教授報告針對國光石化開發案對白海豚衝擊提出的“解決對策”。
 她的報告建議,通過訓練或者用食物誘導方式,讓白海豚穿越國光石化廠區留下的700公尺寬的水道,降底開發案對白海豚生態的衝擊。
 不過她坦承,全球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事,實驗性質很高,不一定會成功。
 國光石化董事長和台灣相關政府官員隨后表示,白海豚會轉彎避開國光石化開發地。
 專家和環保組織強烈反擊這一建議和觀點,台灣研究鯨豚已經超過50年的學者楊鴻嘉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台灣海峽不是水族館,而且白海豚在找到路之前,可能就已經先餓死了。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指在自然環境,不可能訓練野生海豚做到此舉,世界上沒有類似實驗。
 他批評,這份報告忽略大規模填海造陸,對白海豚覓食及維繫族群分佈的棲地所造成的嚴重衝擊。
 他以香港機場和大嶼山之間一條一公里寬的水道為例,這本來是白海豚棲息地,但鄰近地區填海造陸后,再也看不到白海豚的蹤跡,更何況是國光石化這條700公尺寬的水道。
何謂石化工業?
 石化工業是石油化學工業的簡稱,是以石油或天然氣為原料,制造各種化學品的工業。
 石油原料可以轉換成烯烴類(如乙烯、丙烯、丁二烯)和芳香烴類(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原料,天然氣生產的石化基本原料則有烷烴類(如甲烷、乙烷等)。
 這些基本原料製成多種單體和聚合物等中間原料,經過一次或多次加工,最后會製成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塑膠用品、紡織品及其他化學用品。
 國光石化2005年在台灣提出的投資計劃,包括提煉原油與乙烯工廠。

 

 

經濟效益對抗環保(第3篇)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台灣國光石化欲在柔佛州邊佳蘭(Pengerang)建石化廠,引起爭議,讓石化工業成為焦點。 石化工業影響人們生活極廣,簡單地說,就是把石油或天然氣變成材料,如塑膠、橡膠、纖維、化學品等,再加工制成日常用品,如鞋子、輪胎、油漆等工業。
但是,它從煉油至制成成品過程中,除了耗時、耗能,也可能排出污水或污染空氣。
 從前人們的環保概念薄弱時,石化工業經濟效益被放大,反對聲音不多;現在這個工業面對環保觀念檢視,抗議聲浪日增。
讓我們從它的發展情況或制造的生活產品,一起瞭解石化工業的現實面!
許多國家樂于展開雙臂擁抱石化工業,在于其龐大的經濟價值,不止因為它巨大的產業鍊,關系人類衣食住行,同時也因為發展石化工業與經濟成長有關,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
 從衣的角度來看,石化業生產大量合成纖維,各種衣物才能以更低廉的價格出售。
 一座足球場大小(約5000平方公尺)的合成纖維廠的經濟產量,就等于一個4萬平方公里牧羊牧地,以及1600平方公里棉花種植地,因此石化工廠以經濟效益和效率勝出。
 至于吃方面,石化工業擁有催化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技術,提高這兩者的生產率;例如,制造增加稻米產量的化學肥料和農化學品,生產含更多氨基酸的飼料,刺激家畜快速成長。
石化產品無孔不入
 此外,許多人認為塑料包裝符合食品衛生,因此塑料包裝迅速成為現代人的需求,至于符合環保與否,就未必會受到業者或消費者考量。
 在住方面,現代建築業對于石化工業產品的需求極大,例如壁面、牆板、油漆和傢俱等,都來自石化工業。
 交通工具發達,輪胎使用量大增,如果100%以天然橡膠生產輪胎,就要使用更多土地和勞力,在講求效率和糧食短缺的時代,石化工業生產的輪胎就看似價值無限了。
 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與石化工業脫不了關係,例如一些娛樂設備、醫療藥品、清潔劑、化妝品等,都仰賴石化工業。
 當人類越講求便利、效率、需求后,就越發現與石化工業脫不了關係;但是,這樣的發展趨勢是否恰當呢?人類的生活要求,不應只是外在條件而已,當人類的疾病越多,居住環境日漸惡劣,也應該反思石化工業帶來的影響。
石化工業鍊四部分
 石化工業是一個統稱,它的產業鍊分為四個部分,即油源開採業、基本原料工業、中間產品工業和最后成品工業。
 其中,基本原料工業、中間產品工業和最后成品工業,在石化工業中分別被視為上遊、中遊和下遊工業。
 如果依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定義,石化工業指中、上遊,不包括下遊工業;但是,一般上談及石化工業,也會把最后成品工業包括在內。
 即是說,石化工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最初始的油源開採業,以各石油公司為代表,至于石化上遊業,主要是輕油(亦稱石腦油,Naphtha)裂解和煉油,能夠生產烯、丙烯、苯、甲苯等,目前欲到我國設廠的國光石化即是屬于這個層次的石化工業代表之一。
 石化中遊業制造石化原料,如塑膠、人造纖維、橡膠原料、石油化學品等,這類公司也可以是上遊業石化企業,例如台灣的台塑,但也可以僅是購入上遊業原料后,再自行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
 下遊業即是石化加工業,包括各種石化原料制成品,例如塑料制品、紡織制品、化學制品等,這個部分的產品直接與民眾的生活有關。
雙劍合璧超越荷蘭?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和邊佳蘭雙劍合璧,有望追赶荷蘭的石化工業中心?
 目前,新加坡裕廊化工區是亞洲最大石化生產和物流基地,全球第三大石油煉制基地,每年生產煉油120萬桶,而全球最大的荷蘭石化工業中心每年產量為250萬桶。
 但是,未來裕廊石化工業只要能與僅一水之隔,乘船輪45分鐘即能抵達的柔佛邊佳蘭石化工業區合作,絕對有有機會超越荷蘭石化工業中心的煉油量。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新加坡裕廊島原本只有2家煉資煉油廠,但90年代后,該國政府把七個小島填土成一個裕廊島(Jurong Island),重點發展石油和化工,取得現在全球化工界佔有重要地位。
投資邊佳蘭引反彈
 今年5月13日,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宣佈,台灣國光石化投資100至120億美元(約300至360億令吉)在邊佳蘭,參與由國油主導的1200億美元(約3600億令吉)煉油廠及石油化學綜合計劃。
 煉油廠及石化綜合計劃占地1萬4000英畝,國油占6000英畝,其余8000英畝可再容納另四家投資者。
 但是,這個欲仿效新加坡裕廊工業區的石化工業,希望10年后成為世界級石化工業重鎮的計劃,在邊佳蘭這個人口僅一萬人的漁村掀起反彈,特別是國光石化的參與,更成為反對者眾矢之的。
 這項石化工業計劃成功執行后,估計每年能帶來200億令吉的收益,在2020年可創造一萬個工作機會。
 邊佳蘭人對于這項計劃的反對聲浪,是否能阻止投資者,或者使相關方面取消這個計劃,目前還是未知數;石化工業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意識對抗,許多時候往往是前者佔上風,特別在大馬這個環保意識不強的國家,其結局或早已預見。
石化業也環保?
 不環保的工業,漸漸走上環保之路?
 目前,日本在探索可降低輕油裂解時大量耗費能源的方法,該國把這項技術命名為“21世紀化學工藝技術開發計劃”,吸引一批大公司聯合參與開發。
 國際上的煉油和乙烯裝置,不斷有企業推出節省能源的工藝技術,以便減少能量消耗和污染,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年代,力求贏得更多認同。
 全球環保呼聲越來越大,雖然石化工業影響人類生活極大層面,但業者並不希望對抗環保,因此正嘗試研發新技術,減少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有毒或有害原材料。
 例如,盡量不使用光氣、硫酸、磷酸、氫氟酸、鹽酸、三氯化鋁等原材料,生產石化產品,無論如何,截至目前為止,這些想法還是處于設想和研究階段。
 與其說石化工業業者視環保為推進石化產品節能減廢技術的動力,不如說是在壓力下嘗試以各種方式減少爭議。
 如果石化工業真能發展新技術,即能發展工業又環保,也是一件好事;但在經濟利益這個大前提下,環保技術會否是業者的一個伎倆,用以減少輿論壓力,就有待觀察。



適可而止有助雙贏(第4篇)

報導: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究竟是經濟效益重要,還是人類健康和環境重要? 這個問題的答案,胥視從哪種角度出發,若是經營業者和當政者,多數認為經濟效益先行;受影響居民則強調以人類健康和環保為重。
從人類生存意義的角度來看,自然是健康與環保為重,但在以利益掛帥的社會,沒有經濟發展就輸人一籌,以致忽視了以人為本的重要原則!
去年,國光石化問題在台灣民間引發抗議潮時,1986年諾貝爾獎化學獎聯合得主李遠哲的談話,可作為石化工業和各國家領導人的借鑑。
他認為不應再增設石化企業,同時人類應朝三個方向發展,分別是:使用再生能源、過儉樸生活,以及需要有效率的社會組織!
這位台灣知名化學家認為現有的石化業已經足夠,注重人文發展才是當今社會必須強調的事。
化學是李遠哲的專業,但他不因此而站在石化工業一方,反而鼓勵人類朝人文前進,而這也是現代人不願正視的盲點。
全球消耗資源的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是石油方面,如果人類不妥善使用,100年內將面臨資源危機。
李遠哲表示,現代人必須投入更多社區發展,就如台北的地鐵系統發達,民眾就應善加利用,不需以車子代步。
在他還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就已希望看到該院研究人員能住在研究院附近,以便可以走路上班,避免駕車而排放廢氣。
放棄擴張石化廠
科技發達,各種產品迫不及待的更新技術,例如iPhone近乎每年推出新款,因此頻密更換手機和電腦也像是理所當然,因為這樣才能跟上科技潮流。
這些對李遠哲來說,都是一種不必要的習慣,過著儉樸的生活和有效率社會組織才重要。
人的數量越多,就會消耗越多物資,進而影響環境,李遠哲舉例,如果大家不用塑料袋,就可能減少石化工業的規模。
國光石化在台灣經歷重挫后,去年就傳出將轉移到東南國家的消息,李遠哲對此不以為然。
他認為,這就好像不砍自家森林,卻去砍別人的森林,這種做法並不正確。
如果連李遠哲這樣享負盛名,以及身為極有成就的化學專家,都認為石化工業應適可而止和放棄擴張,是否石化工業者和國家領導們,也應重新反省建立更多石化廠呢?
也許,有人認為不能以一人之言斷定石化企業的發展前景,但從現在地球的環境不佳,以及各種污染與文明病激增的情況看來,也該反思是否該停止擴張各種影響地球和人類健康的工業,包括石化工業!
對人體造成三種危害
石化工業對經濟很重要,但人類的健康保障更重要!
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有害物質大量排出等,這些威脅像是有害的咀虫,不停地侵蝕地球和人類健康。
以前,在環保不獲重視的時代,這些威脅像是耳邊風,聽過就算,但隨著人類發現自身健康安全出問題,環境已大不如前,才意識到需要調整心態。
石化工業是環保意識抬頭后,最受到檢視的工業之一;事實上,這個工業造成的污染,確實危害人類的健康。
石化工業原料、中間產物和產品種類繁多,制造過程稍有差錯,都可能造成極大的污染。
根據一般石化工業區空氣排放資料顯示,石化污染包括揮發性有機物、多環芳香烴化合物類、二氧化硫、硫化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微粒等,它們對人類帶來三方面的傷害。
●皮膚:
高濃度有機溶劑蒸氣會刺激眼睛,同時會滲入皮膚組織,影響生理機能;皮膚也會因此紅腫和出現水泡,如果溶劑不慎滲入人體,將破壞血球和骨髓。
●消化器官:
長時間暴露在有機溶劑蒸氣中,等同慢性中毒;污染物從口進入,引起噁心、嘔吐,進入消化系統后甚至危害器官,影響血小板、紅血球,嚴重者鼻孔、牙齦和皮下組織會出血。
●呼吸器官:
揮發性有機物進入人體后,會對呼吸道、神經系統、肺、腎、血液和造血系統產生重大毒害。
碳排放增溫高危險
2017年,如果世界各國不採取氣候因應新措施,全球溫度將上升攝氏2度,溫度上升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石化廠越建越多!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IEA)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全球仍正“努力”興健石化工廠,這表示二氧化碳濃度日漸上升,目前已達到390ppm(百萬分率,Parts Per Million,下稱ppm),距離2017年所限制的450ppm已不遠了。
現有的高碳能源架構,如果未有綠色能源取而代之,不止能源費用高昂,全球的溫度將從長期平均溫上升攝氏3.5度的情況,狂升至攝氏6度的危險狀態。
因此,石化工業增加碳排發和造成氣溫升高非危言聳聽,而是需要各國積極正視。
廢水規管刻不容緩
各類工廠排放和處理廢水的方式,包括石化工廠,各國有自己的一套,規管越多越能保障水源安全!
美國工廠流管制110種毒性化學物質,中國也規管數十種,歐盟和日本更嚴苛,連河水內的毒有機物含量都有標準。
台灣在這方面的規管有待提升,約只有十數種,因此引起台灣“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抗議,怒吼:難道要等到爆發另一起塑化劑事件或某個石化廠污染才來規管?
2010年,台灣高雄縣台塑仁武廠被指污染超標30萬2000倍,2011年塑化劑事件,才使得台灣環保署才增管12種石化業常用的石化廢水。
然而,石化工業排放廢水依然是個大問題,何種廢水可以排放,以及如何處理,如果都不受到重視,民眾健康必然受到威脅,到時就后悔莫及了。
石化廠爆炸逐一數
石化廠和煉油廠發生爆炸,是居住在其附近民眾最不想看到的事,因為燃燒產生的氣體,未知是否有毒。
如果石化工業沒有發生爆炸事件,那是一種謊言,只是看發生頻密與否。
以國家來看,中國各地石化廠的數量最多,爆炸次數也頻密,說得難聽些就是各自輪流爆炸。
下面就列舉中國、新加坡和泰國近兩年發生的石化廠爆炸和發生大火的案例。
●中國廣東大亞灣石化區的煉油廠
去年7月,廣東大亞灣石化區的煉油廠──中海油惠州煉油公司清晨發生爆炸,火柱沖天,民眾擔心產生有毒氣體,紛紛駕車逃難,造成大塞車!
之后,該廠指火勢是由于儲油塔底泵的機械出現洩漏著火,事后已及切斷供應,並控制火勢。
但是,滾滾黑煙使得民眾擔心有毒,該廠聲稱僅為二氧化碳,不含毒素,但官方也不太相信此說法,呼吁民眾那幾天別淋雨。
●新加坡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煉油廠發生爆炸
去年9月28日,荷蘭皇家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位于新加坡毛廣島(Pulau Bukom)的煉油廠爆炸,未有人傷亡。
該廠每日煉油量達50萬桶,發生爆炸后影響對周遭國家的出口。
●泰國曼谷羅永府石化廠爆炸
今年5月17日,距離曼谷180公里的石化工業區羅永府石化工廠發生爆炸,12人當場死亡,105人受傷,濃煙遮蓋大半天空,上千名居民被迫疏散。
環保人士常批評該地工廠排放有毒氣體,並且導致2000人因癌症死亡,而法庭也勒令停止當地76項工業計劃。



強化透明度解民惑(完結篇)

10/06/2012

報導:潘有文
圖:張文輝、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大馬建設石化工廠,技術不是問題,透明度才是關鍵?  台灣國光石化來馬建廠風波,化工界專業人士認為,技術層面沒有大問題,業者的態度和有關當局處理方法,將左右民眾的信任度。
 然而,石化廠風波發展至今,邊佳蘭民眾不止對計劃欠缺透明度不滿,他們也嚴正地對石化工廠說“不”……
化工或石化工業,只要有關化學,民眾內心的警戒線就會升高!
 這有兩大原因,首先民眾不信任石化工業業者和有關當局,因為透明度不足,其次是民眾的化工常識不高,把化學和毒素劃上等號。
 諾丁漢大學大馬分校化學及環境工程系程序設計及整合教授符傳藝博士指出,民眾會提出的疑問包括:技術能力如何、資金充足與否、投資大馬是否遵守條例、條例嚴格程度、建廠后的操作能力,以及執法嚴格與否。
 這些問題都關乎對業者和有關當局的信心,讓民眾有信心,就需要透明度!
 台灣國光石化欲在柔佛邊佳蘭設石化廠,激起當地人不滿,若從民生角度來看,它是一種未獲得尊重的反應。
 從征地、賠償、村落需要搬遷,到影響當地居民祖憤,有關當局事先未咨詢民眾,甚至未設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造成反對聲浪一發不可收拾。
含糊其辭惹民憤
 從另一個角度探討民眾對于石化工廠透明度,民眾的要求是否過高呢?
 諾丁漢大學大馬分校化學及環境工程助理教授陳日佳博士表示,民眾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求獲得清楚的資訊。
 “石化工廠正式操作之前,應該有透明度,民眾並不要求知道整個過程如可處理,因為這當中可能涉及商業秘密或當局不願透露的細節;但是,政府至少要讓人知道在相關條例下,如何處理問題。”他說。
 業者或有關當局反複告訴民眾“我是最好的,你要相信我”,不能作為衡量透明度的標準,現代人已不接受這一套,他們要的是說清楚講明白,含糊其辭只會惹怒民眾。
 他認為,廠方不能只籠統的指稱執行最嚴格的條例,而是需要說明根據哪個國家的規定,這樣才有檢視的標準。
 “而且,至少要舉辦公開咨詢會,讓有興趣的人,尤其是當地民眾與組織參與,這不能少。”他認為,即使現在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不能再一意孤行。
 從技術角度來看,所有化工業,包括石化工廠的設計,皆有自己的標準,符傳藝博士也是一位化工工程師,協助廠家設計儀器、系統至整個生產過程。
視安全性設下防護
 符博士指出,目前的化工技術已臻成熟和完善,不同階段的生產過程不會只有一層保護方式,而是視安全性而定,設下安全防護。
 大馬的化工業成長迅速,政府祭出不少新條例監管,同時緊盯化工業者排放污水情況。
 “有排放污水的工廠,政府規定必須要設有處理污水設施(Waste water treatment facility),甚至規定必須有至少一位合格廢水處理工程師。”陳日佳博士這么表示。
 他說,從工廠排出的廢水已妥善處理,不至于污染自來水水源,大馬的水源供應多來自山區,民眾不必擔心自來水水質受污染問題。
 符陳兩位博士並不擔心化工業者的技術層面,因為技術已經不是問題,政府也設有適當條例規管,反而是有關當局和業者面對民眾時的態度和處理手法不佳,透明度不足,才是引起民間反彈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柔佛邊佳蘭“憤怒龍蝦自救會”負責人王天華表示,有關方面一開始未征詢當地民眾意見,就開始征地準備建立石化廠,並且不願公開評估報告內容,不透明化處理引起民眾憤慨。
 國光石化廠風波發展至今,民眾不止擔心居住地遭毀,同時也擔憂石化工廠影響環境,波及他們的生活。
 王天華坦言,當地人最終目標就是要當政者和石化業者,停止在當地建立石化工廠!
出事故屬人為疏忽
 當某個石化工廠發生意外,輿論多指設計不當所致,但陳日佳博士認為,問題多是出在化工設施操作者,即人為疏忽。
 “化工業有一定的危險性,萬一發生意外,死傷人數很大,但每次意外大多數非設計者造成,而是人為操作所致。”
 他說,化工界意外不多,若發生多數成為大事件,並且成為業界用以研究的案例,避免歷史重演。
 “例如,兩年前發生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並非設計出錯,而是設計者和石油公司溝通不良的結果。”
 一般上,化工工程師都會參考各種因素和案例,去除所有危險性,並且設計層層保護程序。
 符傳藝博士指出,如果設計過程中發現有問題,例如有關生產過程可能產生雙倍或三倍的危險,設計者就會增加等倍的安全因素(Safety factor),避免發生意外。
 因此,化工廠的爆炸造成的意外一般能受到控制,產生的濃煙也不會釋放大量毒素。
 陳博士說:“如果發生大爆炸,就像是英國人說的:‘所有的不幸都連在一起’,才會發生,不過這個幾率很低。”
 他指出,除非每個化工環節都出現問題,才會發生一發不可收拾的意外。
零污水排放難實現
 有來自台灣石化工業業者聲稱,石化工廠可以做到排放零污水,符傳藝博士和陳日佳博士一起搖頭說:“不可能做到!”
 “紙上談兵,技術上可以,實際上不可以。”符傳藝博士表示。
 陳博士直截了當指出,只要是合格和有常識的化工工程師,都不會說出“工廠可做到排放零污水”這樣的話。
 一切和錢有關,如果一間石化廠要做到零污水排放,其成本必然高昂,可能會把盈利都虧蝕在零污水技術上。
 現今科技確有可能做把污水變成淨水,再從工廠排放出去,但從經濟角度衡量,就力有不逮。
 如果,每公升零污水成本是2000令吉,一間工廠每天排水量數以噸計,長年累月下來,可是一筆天文數字開銷。
 陳博士指出,控制工廠排放污水,化工工程師要做的是在技術與經濟效益取得平衡。
 即是說,考量工廠實際生產情況和安全性,以及業者經濟能力,提出適當方案,以技術控制排出符合安全標準的污水。
 符傳藝博士補充說:“資金不足,條件有限,做不到就說做不到。”
下游產品使用廣泛
 環保人士指石化工業下游產品,如清潔晶、洗滌液等,污染了水源,因此不應該使用這些產品。
 陳日佳博士表示,一些有機店有售賣分解清潔劑的用品,使用者可把它列為選擇之一。
 但是,他坦言無法評論使用石化工業下游產品的優劣,只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為何人們會用石化產品,不外是有效和便宜,如同使用生物柴油或汽油一般,全因價格較低。
 陳博士指出,如果每公噸油棕2800令吉,每公斤成本就2令吉80仙,加上運輸和生產成本,估計每公升的生物柴油約在3令吉50仙左右,如果沒有政府津貼,消費者是否會選擇添加生物柴油呢?
 現有大馬Ron 95汽油價格每公升1令吉90仙,生物柴油的價格高約一倍,選擇后者對駕駛人士無疑是一個負擔。
 如果沒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現,以及人民有能力及願意付更高價錢使用環保產品,石化工業的各種產品,將繼續以其有效用和便宜的優勢,佔據每個人的生活。
優先考慮大眾利益
 大馬工程師協會(IEM)有自己的守則,要求工程師遵守;工程師為化工業者工作時,需要遵守合約協議,不得洩漏商業機密。
 陳日佳博士強調,工程師依然會以大眾利益會前提,但他坦言整個行業,包括業者、工程協會、官方都需要提高透明度,民眾才會相信這個行業。 
 我國是產油國,如果把石油輸出后,再購買他國制造的石化產品,這並不是最好的工業增值方式。
 陳博士表示,當大馬工業轉型成知識型工業,尤其是石化工業業者必須自律,政府予以監管,民眾則需要教育,以認識更多化工常識。
 最重要的是,我國石化工業起飛之際,這行業必須更加透明,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