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剖析小學速成班

確定學生心智才跳級(第1篇)

18 Sep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盧淑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學速成班”計劃(Program Laluan Pintas)在校方和家長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雖然,這項擬在高表現學校推行的計劃展延推行,但從小孩學習能力與心智表現角度去看,速成教育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本系列將從各角度探討“小學速成班”的影響,以及各相關領域人士的意見和看法。
小學一年級學生只要通過一項跳級測試,就能為直通三年級做準備,在速成班內完成一和二年級的課程。
 教育部已在特定高表現學校試跑這項計劃,如果正式推行,預計每所高表現學校約有20%學生進入速成班。
 這個計劃與多年前推行在小學三年級直升小五制度相似,后者通過鑒別學生智商(IQ)的評估考試挑選跳級生,但此制度推行數年后取消。
 以上兩種跳級制度有兩個分別,首先是年齡方面,小三直升小五制度在學生9歲時,才有跳級選項,小學速成班則是在小孩進入一年級不久,就要測試他們的“跳級”能力。
測試“跳級”能力
 其次,前者的學生多是以插班方式進入五年級,后者則是以集合成一班方式進行。
 “小學速成班”為一年級學生跳級至三年級準備,加速完成一和二年級課程,這種方式好不好呢?
 尤秀月曾在小學執教近20年,目前是擁有300余名學生的幼兒園園長,從她的教學經驗中,跳班與否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學生準備好了沒有(Ready or not)。
 她認為只要學生能力所及,跳班並無大礙,因為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出色,才有機會跳班。
 但是,學校方面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學生跳級后,校方如何引領學生的心智發展。
 “幼兒園是小組性質(教導小孩),老師可以關心每個學生;幼兒園有自己的文化,小學則是另一種文化,從一個文化跳到另一個文化,學生要面對的是環境的改變,以及能夠獨立與否。”她解釋幼兒園和小學環境的差別。
確定情商跟得上
 才進小學不久,學生來不及適應小學環境,就要面對速成班評估的重大考驗,過關后又要面對課業壓力,小孩的情緒能否負荷,也應在各方考量範圍。
 如果學生的學業進度不俗,但是情緒時好時壞,無法適應跳級后的改變,心智發展與學習發生衝突,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願上學、變得暴燥等,這將成為校方和家長的棘手問題。
 尤秀月認為,一般上,家長的心態是期待孩子能夠跳級,如果校方發現孩子成績特出,但心智還有待加強,即需慎重檢視;若不確定孩子能夠適應跳級后的改變,就不應該冒險。
 “確定孩子(情商)能夠跟得上,才讓他上(跳級),上了再下(回到原本級別)就是師長判斷錯誤。”她相信,只有校方和孩子都準備好了,才可以讓孩子跳級。 
類似當年跳班制
 當年,小三跳小五的制度下,已有學校由于符合跳級資格的資優生人數較多,能夠組成一班,因此學生無須個別插班,這與現在政府擬推行的“小學速成班”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年24歲的陳軒泰,當年就是小三直升小五的資優生,在五年級和同是跳級生的三、四十位同學,度過沒有四年級,需要不斷補課的小學五年級生涯。
 “不是沒有四年級,而是用五年級的下午時間補回。五年級讀早上班,補課需要補至下午4時。”1997年,陳軒泰在三年級通過小三評估考試,五年級開學后,陳軒泰和其他同班同學,就需要花比同級學生多一些時間上課。
 他在三年級時,已是精英班學生,同級10班約四五百人,其中只有三、四十人直升小五。
 這樣的人數能自成一班,校方無需把學生安插在不同的小五班內,這讓陳軒泰覺得慶幸。
 當時的四年級開始上科學,直升小五等于錯過了這個科目,必須在五年級補回,加上其他語文和數理科,跳級生的功課量可想而知。
 如果,跳級生分散在各小五班級,老師未能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功課進度就會受到影響,增加學生的壓力。
 從教育制度來看,現在的“小學速成班”與當時小三直升小五跳級制相似,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超越同儕,快人一步進入下一個學階段。
須顧及學生心智
 不論是小三升小五的制度,或是小學速成班計劃,老師能否顧及學生跳級后的學習能力和心智變化,至為關鍵。
 “如果老師能夠照顧這些學生的落差最好;孩子有能力,也需要鼓勵,老師要注重的不是學習過程,而是帶領過程(Learning Process)。”尤秀月相信跳級生需要能夠帶領學生經歷這個成長階段的老師。
 老師像是學生的燈塔,指引前進方向,對于跳級生來說尤為重要;尤秀月指出,孩子潛能無限,老師帶好學生,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即使是天才,情緒智商(EQ,簡稱情商)卻無法‘跳級’,學術可以有捷徑,兒童身心發展卻沒有。”尤秀月堅信老師不只是扮演教學的角色,引導孩子的能力更加重要。
能力情商須平衡
 跳級評估考試的準備度,遇上不同的學生,有時會產生相反效果! 
 從學生平常的表現,老師大多時候能預估學生的成績範圍,學生考試成績往往符合學習能力表現。
 但是,尤秀月還是遇過學生表現“失常”,平時學業成績和表現普通的學生,考試時如有神助,成績大好,令老師抓破頭皮也找不到原因。
 另一些平時表現穩定的學生,考試成績則令人大跌眼鏡。
 這兩類學生參加速成班鑒定考試,如果出現上述這種情況,將直接影響跳級后的學習情況。
 因此,她指出,應從孩子的心智是否已準備好來評定,學習能力和情商同時達到要求才予以跳級。
5年制或更恰當
 教育部于9月11日推出的《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指出,政府將研究推行“精英學生”計劃,讓中小學成績表現優越的學生提早完成學業,縮短中學和小學一年課程。
 換句話說,即是未確定是否繼續推行“小學速成班”,需要另作決定。
 擁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尤秀月認為,從教育角度出發,與其讓一年級優資生趕完兩年的課程,不如研究小學五年制。
 許多幼教工作者已為幼兒生準備小一的課程,上了小學等同複習,如果把一和二年級的課程合而為一,學生就不必為跳級而在一年內完成兩年的課程。
 “重新調整,好好規劃,兩年的課程合併起來,讓大家(學生)一起上(跳級)吧!。”她強調學習在于過程,不在于成績,妥當規劃和安排,小學縮短一年並非不可行。


成績好得只剩下分數(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從小學速成班、精英班到曾經的小學三年級直升五年級制度,教育部、校方和家長三方,有沒有“征詢”過學生的意見呢?  答案肯定是:沒有!
 “小孩就好好讀書,其他事不要理”、“我們是為了你好”,究竟是小孩在讀書,還是大人?
 為人父母者,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學這個、補那個,小孩成了“機器人”。
 好學生、好成績,全由分數來決定,加速孩子學習的腳步,是不是在教育路上超速了呢?
有一本書,書名叫《窮得只剩下錢》;2008年,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把這本書帶去看守所給他看而爆紅,書名變成“只知累積財富”的代名詞。
 此書內容表達生活富但生命貧窮,日子豐衣足食卻不安空虛,如是把它套用在我國的教育制度,以及各方對孩子的要求,或許可以改成“成績好得只剩下分數”!
 家長要看到的是高分數、校方要看到的是高及格率、教育部要看到的是高表現,全以分數為指標。
 有一個孩子,問他的補習老師:“為什么我考試時,我不緊張,我媽媽卻這么緊張?”
 也許可以這樣回答小孩:“爸媽為你好,才會緊張,不然將來找不到好(高薪)工作,不能過到好(不愁錢的)生活。”
分數大于一切
 現代人的教育觀點,以上這些全部合情合理,教育不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嗎?至于教育的重點是否是在塑造一個人和人格時,未必會被考量在內。
 考試成績、分數大于一切,沒有高分數和好成績,一切免談! 
 “成績是家長要看的。”溫琇是安親班負責人,也是補習老師,曾經在小學當臨教,對于家長的要求,她非常清楚。
 她在雪蘭莪州萬達鎮開設安親班,學生多數來自附近的學校,學生成績總平均八十多分,依然只能排在全校三百多名。
 一些家長眼見孩子成績總平均只在85分,反應是:“很糟糕,要增加孩子的補習了。”
 學生的課業成績加強了,得到了什么?除了分數提高了,實際上並沒有再獲得什么。
 基本上就像是機器人,把課本的東西背起來,寫在考卷上,就會拿到高分數;機器人,不也是可以輸入什么,出來什么嗎?
欲速則不達
 “成績好的只是好成績,課本以外都不懂。”當了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溫琇只能如此感嘆。
 一份報章舉行的常識比賽初選,她教導的一位學生獲選進入總決賽,當學生告訴他常識比賽的成績時,她笑不出來。
 70道常識題,學生答對了31題,不到所有題目的一半,卻以第三高分進入總決賽,對她來說,有些難以置信;同時,說明了學生常識貧弱的情況。
 “這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很好,總平均在97分以上,常識就……”溫琇沒再說下去。
 從教育角度來看,只以好成績做為學習標準,其盲點或在于只能從一個角度觀察學生,有點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象的哪一個部位,就覺得那就是大象的外觀。
 欲速則不達,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許真的不能只以分數來決定;就如小學速成班,政府和校方是否應該重新制定呢?
 對于溫琇來說,學生循序漸進完成學業較佳,即一級一級的上完小學和中學。
父母心態影響孩子
 “父母有兩種心態,一種是要最好的,即好勝和愛面子,另一種是怕落在別人后面的。”華社研究中心(下稱華研)副研究員黃集初這么表示。
 黃集初畢業于台大歷史系,也是武漢華中文師範大學教育碩士,曾在獨中服務長達17年,目前在華研的研究重點是教育及華社。
 家長以上兩種心態,在生活中已見慣不怪,但這樣的影響讓人憂心,因為他將影響下一代和教育發展。
 “它將增加孩子之間的競爭、家長與校方的矛盾,對教育管理造成大問題。”黃集初一口氣提出因為家長的心態帶來的后果。
成績好因父母加持
 當出現精英班或小學速成班,父母為孩子進入小學做準備時,幼兒園方面也會提出各種如何讓孩子進入精英班的教學模式,吸引家長把孩子送進去就讀。
 孩子進入小學前兩年,甚至更早,家長已先把孩送入幼兒園,擔心沒唸幼兒園,上小學時孩子就會吃虧。
 黃集初指出,中高收入階層就佔了優勢,因為可以從兩方面培養孩子,一是把孩子送去辦學績效優秀的幼兒園,而這種幼兒園通常學費都很貴,以致只有這 個階層的人才付得起學費。二是家長本身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及協助孩子的學習。所以,孩子的成績表現,除了孩子的天分和努力外,家長的收入和時間也有極大 的貢獻。
 “所以往往是父母厲害,不是孩子厲害。”因此,他相信長期下去,會造成社會流動性下降,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 
統一學前教育更實際
 政府考慮推行小學速成班,在一年內讓符合條件的學生,上完一年級和二年級的課程,這意味著這兩年的課程可以合而為一嗎?
 在教育工作者溫琇來看,政府此舉極可能是由于許多一年級學生,覺得已經在幼兒園學過課程內容,感到沉悶而不能專注,擔心學生因此趕不上三、四年級后的課程,才推行速成班。
 學前教育,尤其是孩子五、六歲時,許多幼教業者已為他們準備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升上一年級等同再上同樣的課,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小孩來說,將會感到非常無聊。
 因此,溫琇認為,與其推行小學速成班,政府不如統一學前教育,調整其課程。
 “如果學生學前教育就要學A到Z,應該統一學前教課程,到了一年級,學生就不會因為覺得太容易,而表現得意興闌珊。”她說。
 在她而言,不只是統一和調整政府開設的幼兒園,也應該包括私立幼兒園;大前提是政府只是制定學習綱要,即需要教導的範圍,課本內容和呈現方式由幼兒園自行制定。
 從現有的許多幼兒園準備一年級課程情況,以及學校許多老師已認定一年級小孩已在幼兒園掌握基本能力,溫琇的提議或值得進一步探討。
 因為兩者的課程銜接過程有了共識,一年級的課程可以作出精準的調整,學生也不會因為課程重複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學生可以用從六年減至五年時間完成小學教育,另五年完成中學教育,中學畢業時才16歲,溫琇相信即使早一年畢業,學生依然可以有好的學術成績,但重要的是心智發展是否與學習能力劃上等號?兩者若不能均衡發展,對學生並不是一件好事。
造就補習老師更吃香
 進入小學速成班的學生,如果真的在一年內完成兩個年級的課程,那是非常緊迫的學習過程;僅是一個年級的課程,老師和學生已窮于應付,后者需要補習來更理解課本內容,使得補習老師從輔助角色變成主要角色。
 溫琇粗略計算,每個年級每科平均有30課,一年有190上課天,相等于三十多個星期,每個星期需教一課(不是一頁),扣除考試期間、節日慶祝,如兒童節等,不教課,全年可說都是在趕課的情況。
 一般的華小每班四、五十人,老師只能教課,難以真正顧及所有學生是否理解課程,補習老師也因此變得越來越重要。
 “以前校外補習是補弱項,現在不是,補習老師差不多是從頭到尾再教學生一次。”身為安親班和補習老師,溫琇坦言補習老師的角色已從學生課業輔助角色變成主要角色。
 現在的家長到學校為孩子拿成績單,聽老師分析孩子學業情況,不時會有老師說:“你的孩子這科較弱,需要補習”。
 仔細一想:學生不是應該在校內學習嗎?怎么補習反而成為重點了。不知不覺,補習和補習老師在教育領域中,擁有無法替代的地位了。


教育分流要看時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如果推行小學速成班,讓通過測試的一年級學生,提早進入三年級,這種教育分流方式,適合學生的心理和心靈發展嗎?  兒童心理輔導師和教育學者在這方面看法一致,他們認為雖然有些小學生能夠適應提早分流,但並不鼓勵在小學開始,中學時期才是最適合推行學生跳級的階段。
 換句話說,速成學習也需要選適當的時間,提早推行需要慎重考慮!
短期來看,小一直升小三或沒有太大問題,如果深入探討,對于小學生的心靈發展或有隱憂。
 兒童注冊心理諮詢輔導師鄭明輝指出,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課程循序漸進,未有太大的落差,跳級的學生或會面對一些壓力,但一般上相信可以應付得來。
 但是,長遠來看,卻有一些可慮之處;由于跳級生的年齡低于同級的學生,心靈發展也有所不同,當課程逐年越來越有難度,跳級生的情感和情緒也會出現波動。
反對太多“考驗”
 就如一些神童在課業方面展現驚人的學習能力,但最后精神方面卻狀況連連,這可能都與其年齡和學習能力不協調有關,造成精神崩潰收場。
 過早把小學生捧上天,告訴他們因為能夠跳級而成為精英學生,這些學生將因為這樣而產生壓力。
 “小學生哪會知道什么是進取心,他們也不知大人在搞些什么。”鄭明輝指出,在大人的安排下,他們卻要面對不該在這年齡層面對的東西。
 他從兒童的心理上來看,中學時期才適合面對學業上的測試,至少中學生已知道什么是壓力,而且也準備好面對課業挑戰,同時也有進取心。
 “小學生年紀還小,許多時候都在吸收知識,並不適合測試他們。”不管是普通考試或小學速成班測試,他都不贊成在小學時期有太多“考驗”。
 鄭明輝表示,孩子的心理發展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心理發展較為遲緩,上了中學才會開竅和大躍進。
 而且,他相信現代父母和老師,都會為孩子準備考試,當然也會包括小學速成班的測試。
影響小孩成長
 “考試準備是可以訓練的!”他形容,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學生可以經過反復地練習,達到考試的要求,因此不能作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準繩。
 如果小孩在小學速成班測試及格還罷了,萬一不成功,這或成為家人和親戚朋友衡量其智力的標準,影響小孩的成長。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太多這樣的測試,不一定對小孩的全人成長有幫助。”鄭明輝語重心長地說。
 因此,對于小學速成班這類有關測試孩子學習能力或智力的考試和計劃,他希望政府應該謹慎實行,必須經過仔細研究,以及考慮周全后,才應用在莘莘學子身上。
僅對少數學生有利
 小學速成班、之前的小三直升小五、精英班等,這些方式都是屬于教育分流。
 這是一種教育上觀念,並非不好,關鍵在于何時開始,才能對孩子的教育,甚至社會發展有利。
 華社研究中心負責教育研究的副研究員黃集初指出,早分流只對少數學生有利,對大多數學生無益。
 “對早熟的學生佔優勢,但不見得他們能夠長期發揮下去。”他形容,就像學生身高發展一樣,小學長得高的學生,初中時期可能就會被其他學生“突然”超越過去,因此教育分流就和選籃球員相似,不適合在小學就做決定。
 他指出,從世界的教育思潮來看,教育分流階段都在往后推,盡量不在小學分流,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
 有些國家在高中時才進行教育分流,而且是分科方式,即按照學生各科強項劃分,非把資優生分在一班。
 有些國家則盡量在大學時才讓學生分流,如美國,除了一般四年制的大學外,還有兩年制的社區大學。社區大學的入學要求低,學費也低,學生可以選擇學術課程,二年后想再深造,可申請轉去四年制大學就讀大三課程。或者學生也可選擇職業技術課程,畢業后直接就業。
兒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法籍瑞士人簡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為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獲得現代許多兒童心理學家認同。
 他的這套理論強調兒童在不同年齡,有著不一樣的認知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即是說,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具備的學習和吸收能力。
 以下為皮亞傑提出的四個兒童發展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
 零至兩歲的階段稱為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此時的幼兒以感覺體驗週遭事物,在一歲開始有物體恆存慨念,他們的感覺具有圖式功能,協助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過程。
(二)前運算階段
 2歲至7歲是兒童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這時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能夠直接推理但不符邏輯;同時,已能使用語言和符號,但沒有可逆性,即反轉使用的概念。
(三)具體運算階段
 7歲至11歲的孩子已能瞭解水平線概念,能藉由物體的使用協助思考,這個時期稱為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四)形式運算階段
 11歲至16歲的孩子處于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開始有羅輯和抽象思維,並且懂得類推,即從不同事物中相同處,找到更多相似的地方。
別太快斷定小孩笨拙
 在十五六歲前,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孩子怎么這么笨,各方面都不比其他孩子優秀,其實,不應太早下定論,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未完整。
 黃集初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大變化,早期可能因為各種因素,以致無法發揮潛能。
 “有些孩子的發展階段比較慢,前段不出色,后段開竅,才看得出潛能所在。”他也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發展過程的順序是一樣,但速度會有极大的差异。
 孩子有早熟晚熟的分別,后者成長時期較為緩慢,但並非一直落后他人,過了這個階段后,可能就會爆發出來,追上或超越同儕。
 各人才能不同,展現出來的時間各異,尤其是在16歲以前,因此,在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時,不要輕易抹殺孩子的潛能。
 黃集初曾在獨立中學服務17年,以他當老師的經驗,初中(16歲之前)的孩子,還看不出孩子的發展情況,直到高中時才會定型。
 “那個時候,才看得比較清楚他們會往哪一條路走。當然,會不會賺錢是另一回事,呵呵。”他幽默地表示。
退出速成班或傷自尊
 在政府考慮全國推行的小學速成班計劃中,如果發現孩子跳級后不適合,父母有權選擇讓孩子回到二年級。
 但是,現代許多父母都渴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而且能夠跳級讓父母臉上有光,如果基于形式所逼讓孩子回到原級,不只是父母“顏面有損”,孩子的自尊心或也因此碎成一片片。
 “現在的孩子很敏感,父母少生育,皆當他們是寶貝,不像以前是天生天養,因此,必須確保孩子有能力(跳級)才行。”黃集初擔心,如果沒有正確評估孩子,最后回到原級,只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成長過程重要,還是父母的顏面重要,家長要深思,而校方更要有專業的堅持。
時期
感覺動作期:0至2歲
前運思期:2歲至7歲
具體運思期:7歲至11歲
形式運思期:11歲至16歲


傾向精英教育的隱憂(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學速成班、精英班這些教育計劃,皆是讓課業成績表現出色的學生快人一步;難道,教育也在講效率,把精英主義進行到底?  “我的孩子能進精英班嗎?”“我的孩子成績這樣好,為什麼不能進精英班?”只要有任何使孩子成為精英的機會,許多家長都會爭取到底,這種現象也發生在小學,速成班計劃消息出現后,一些校方即接電話接到手軟。
 也許,在精英理念面前,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變得無用武之地……
我國推行教育計劃前,政府強調將收集人民的意見,特別是來自家長和校方,以便集思廣益,擬出適合的教育制度。
 民間能夠通過圓桌會議(人人平等,皆可發表看法的會議)向官方反映想法,但哪一個階層的人有較多的時間出席呢?
 “圓桌會議的家長多數是中高收入階層,背景不錯。先天上,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會佔優勢,並期望孩子繼續保持優勢,這種思想是很正常的。”華社研究中心負責教育方面的副研究員黃集初這么表示。
 一般白領或藍領工作者,想要出席這類活動,多數只在周休或假日;中高收入階層的家長,因較易調整工作時間,因此能出席圓桌會議和相關活動發表意見。 
精英主義強調質量
 換句話說,所謂家長的意見多是反映中高收入階層的處境和需求,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教育計劃較少考量低下收入階層的處境和需求。
 雖然不能就此說明政府完全站在精英階層考量教育制度,但至少精英階層的家長佔了優勢,影響官方的決策,使得教育傾向精英主義。
 精英政策背后注重的是效率,教育原本強調平等,人人皆有機會學習,就如中國古代教育家──聖人孔子強調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但平等往往是遷就大多數人的水準,而不是遷就少數人的水準。對這些精英階層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教育質量不夠,水準太低。”黃集初這么表示。
 精英主義者強調質量,而非數量,對于他們來說,既然自己的孩子可以學到更多和深入的知識,為何只點到即止?
 在教育理念上,平等主義和精英主義各佔一方,好比左派和右派之別。如果要贏得支持,就要有具強大吸引力的論述。
競爭激烈問題更多
 “他們不會否定教育平等,而是強調‘提高教育品質’。”黃集初指出,精英主義一方會如此強調,避免引來討伐。
 就他來看,我國的教育制度具有精英主義傾向,高表現學校(Sekolah Berprestasi Tinggi)即是一例。
 “基礎教育階段,應把資源投入較弱的學校,若把資源投入較好的學校,將會拉大(兩者)差距。”他表示,這將使“不想輸在起跑點”的競爭更加激烈,產生更多問題,之后又是不了了之。
 小學至中學十年間,學生的變化太大,與其在小學就把資源投在精英學生,不如把大學辦得有聲有色。
 “真正的人力資源是在大學!”黃集初這么表示。
 從精英班、高表現學校,到還未確定全國推行的小學速成班(小一直升小三),處處可見強調精英主義的理念,這個方向對我國的教育制度和未來培育人才的前景有利與否,也許需要下一代人去體驗,才能知道結果。
過度要求折磨孩子
 越學越難,表示小孩越厲害,才能成為精英中的精英?
 “覺得容易就讓小孩讀難一些?學習不是這樣為難孩子的。為什么要讓小孩覺得很難,才覺得孩子很厲害呢?”曾在華小當過臨教,如今是安親班負責人的溫琇,拋出一連串讓她無法理解父母心態的疑問。
 孩子成為學校精英才是成功,而且小孩必須懂得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才懂的問題,如此才能戴上“精英”的冠冕。
 溫琇坦言,家長都想孩子成為精英,甚至精英中的精英,才能滿足家長的要求;如果某些考試全部人都可以拿到滿分,家長就覺得沒有挑戰,需要再加強。
 “到底要把孩子逼到哪一個角落?”她看過孩子一年級時開心上學,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學習太過輕鬆,就要額外學習高難度的習題。
 讓孩子受教育,掌握知識和技能,無非是希望孩子的未來有自理的生存能力;但是,要求孩子成為精英中的精英,不放棄任何艱巨的“訓練”方法,這只是在折磨孩子呀!
精英學生品格欠佳?
 “只有精英班的學生可以參加!”老師說。
 “他們都很驕傲,不要和我們做朋友。”家長問孩子為何不與精英班學生在一起,小孩做出這樣的回答。
 “我寧願在精英班考最后一名,也不要在普通班考第一名。”因在精英班成績欠佳,回到普通班的學生,繼續以回到精英班為目標,看不起普通班的學生。
 學校的精英班已讓家長和孩子自豪,如果能夠參加小學一年級速成班,隨后直升三年級,更加是精英中的精英,小小孩童的心靈在大人的精英觀念“灌溉”下,“茁莊”成長。
 溫琇因安親班關係,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孩子,雖然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認定所有精英班的學生品格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她坦承一些精英班學生的品行上確實有些問題。
 “他們會比較自我和自大,看不起其他學生,這些都是建立在成績出色的基礎上。”她表示。
 教育制度培養的精英學生,如果只在學術上出類拔萃,品格上失衡,教育也失去意義了。
分科是否優于分班?
 看過新加坡導演梁智強的作品《小孩不笨》的人,對于該國小學的小四分流制,即小四結束前,學生參與分流考試,決定下個年級是進入EM1、EM2或EM3,一定有些印象。
 在這個制度下,約有10%成績優異學生進入EM1,大部分學生進入EM2,成績較差學生就被編入EM3;由于過早把學生分類,這個制度引來批評,指會影響學生學習信心。
 這項分流制度始于1991年,2003年結束;2004年,該國政府合併EM1和EM2,2008年正式廢除上述分流制度。
 現今,該國政府採取班級間能力分組方式,在母語、數學和科學這三個科目上,學生可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課程。
 黃集初指出,在本地,班級間能力分組制稱為走班制,整體來看,新加坡小學教育制度以走班制取代原有的分流制度,雖然走班制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分流,但至少比原有的分流制度佳。
 他表示,如果在我國要實行走班制,這將考驗校方的排課功力。
 舉例,如數學課,必須把同級學生都安排在同一時段上同樣的科目,這樣學生才可以按其水平到不同的課室上符合其水平的數學課。所以,不可能每一科都採用班級間能力分組,像新加坡就只在三個科目上實行。
帶給校方的影響
 一間學校推行精英計劃,可能會產生一些棘手問題,除了需要處理家長的密切關注,詢問有關精英班的訊息,教師之間也可能因精英班的標籤,而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反應。
 黃集初指出,校長需要好好規劃和如何公正公平安排,由誰擔任精英班老師,因為這會在老師之間形成標籤效應,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不平衡。
 教育工作者是有很強烈的平等感,不似一般公司職員可能因為老闆看起來特別關照某員工,而選擇不出聲,更不會向老闆投訴,因為在私營領域講的是利潤,不是道德。
 但是,在教育領域,老師常常教導學子要平等和具有正義感,校長也時時要保持其自身公正公平的形象。因此,如何處理老師因公正平等的需求而引發的情緒問題及蜚語流言,或許也是校長在學校精英制度下的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