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死角之口味是首要(第1篇)
8 Jan 2013報導:殷淑欣
攝影:李志強、岑家豪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本地電影不是沒有產量,只不過好像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導演的作品,能夠被看得見,其他小電影似乎依然處于曾經上映,又已經下畫了都沒有人察覺的慘況。
沒有票房的本地電影,是怎麼了呢?有些人說,那是因為沒有被大力推薦;有些人則說沒有吸引力,所以電影根本不可能被關注。本地中文電影不是濫到不能看的地步,但是卻很難收服大馬約600萬華人的眼睛……
如果看過去一兩年來的賀歲片,最好的例子是《阿炳心想事成》,幹掉了同檔期上映的《逆戰》、《2012我愛HK:喜上加囍》和《最強囍事》。另外,像有李連傑這大卡士的《白蛇傳》,在大馬的票房也只是才三百多萬令吉。票房,最重要的決策是來自觀眾的選擇,一些電影卡士大到嚇死你,卻票房平平,有的雖然全數新人,票房卻多到能夠讓這些人頓時爆紅。
本地戲院上映的電影種類選擇那么多,要不要選擇看本地電影,的確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為什么好像還有大馬人不想主動看本地片的現象呢?
要怎么樣才能讓我們的觀眾,心甘情願給力支持本地中文電影呢?
●我們有話說:
監製兼導演林德榮:宣傳可以拉票房
一部電影,拍完后宣傳很重要。
宣傳也是電影的另一部分,你看國外的電影就知道。我會注重宣傳,也是因為我們採用美國電影的那套宣傳手法。當然我們沒他們那么仔細而已。
我也在電影上映的時候,選擇親自跑宣傳,很辛苦的,但是這么跑宣傳,不但能夠幫助電影拉票房,也能夠連帶性幫助自己建立人氣。
這樣,在比較偏遠地區的家庭主婦們,也會因為這樣認識你,就可以在圈內建立起名氣,接下來拍電影,別人就知道你是誰了。
藝人許亮宇:藝人要領先支持
本地有好的電影,但仍然有很多沒有水準的,不能怪本地人不看,的確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拍得爛,這些不好的電影會影響國人對本地電影的看法,因而造就 沒有人看本地片,這是連貫性的,沒有票房,沒有錢,就沒有人要拍,沒有拍就沒有進步,這是一個循環的動作。我覺得要鼓勵本地人看電影,藝人要先帶頭看,這 樣支持你的人也會去看,就能夠一傳十;十傳百。
監製兼導演鄭建國:觀眾要eye candy
觀眾進戲院看戲,一就是很天方夜譚,如《Transformer》、《StarWar》、《Avatar》,第一,就是很多eye candy的,所謂的eye candy就是眼睛看了很爽的,像以前王晶的戲就是那種波濤洶湧的美女;第二,看鬼戲,嚇自己、或者緊張的動作片,都是eye candy的;第三,我就要看我熟悉的東西,我熟悉的場景、地方、演員。好像《結婚那件事》,香港有個影評人,他寫的影評標題“《結婚那件事》好看又如 何?”
“他告訴我,電影有吸引到他,但這電影從海報設計,到陣容、預告片,無論他怎么推薦給他身邊的朋友,都沒有人想要去看。因為可能阿牛和江若琳在香港還沒去到大家都爭相想要去看的那種,然后題材說大馬結婚的東西,也沒讓他們有太吸引的地方。
到《初戀紅豆冰》,在台灣有人認識吧?但是他的故事鄉村情懷太重了,所以在海外的票房也沒有很理想,這個市場的東西,真的要看得很準才行。
藝人童冰玉:競爭多對本地片不公平
我覺得我們自己在這個行業,都會支持,不管評語好不好我們都會去看,因為我們拍片不容易,但觀眾不是,他們是去看影評、看排場,有觀眾可能會說“本地電影我等DVD好了”,我覺得這有點不公平,因為我們需要跟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電影競爭。
這幾年來,我的感觸很深,因為你看泰國、韓國、日本的東西,每個人都能接受,但都聽不懂,為什么我們一定要講標準的華語,去迎合國際化?而不是本土化一點呢?我覺得不要把本土的東西弄得全球化,一定要紮穩根基,不然就會不湯不水。
影評人楊劍:我為什麼選擇你?
一張戲票RM10,別人的片子也是RM10,如果同樣題材,那么買你的本地片,和看大明星的,當然會選明星的。你要讓觀眾認為,你的電影很值得。
你想想,觀眾進場看戲就是不要悶,所以大多數的觀眾會選擇商業片。看戲本身就是一種娛樂,如果買票進去悶,為什么要去看呢?
電影人最重要的是問“我為什么選擇你?”只要電影本身不會太差,進電影院看的觀眾,看了覺得好,自然介紹給別人,但如果不好,這些人一定會跟身邊人說不好。
影評人莊若:看電影是個人喜好
本地電影可以說是劇本有點偏向電視劇的感覺,因為看電影看題材,有的人喜歡娛樂性,有些人喜歡藝術性,但是對觀眾來說,娛樂性的當然好啊!
也不能說是沒有什么吸引力,只是沒有什么人要買票進場看,因為看電影是個人喜好,有的人喜歡看,有的人不喜歡看,像我自己的話,我也比較少看本地電影,除非本地電影有適合我,有我想看的題材。
電影發行兼院線GSC發言人:看電影跟吃飯口味一樣
觀眾口味的東西,很個人的,就跟吃飯一樣,看戲你看了很開心的,就對你的口味,這也是為什么有本地電影,在本地很好,但是出去國外卻不怎么好,因為口味像吃飯,有些人愛吃有些人不愛。
一部電影還要靠宣傳,宣傳其實就是帶隊入場的,你進去看了一部電影,好不好看,你一定會跟身邊的人說,好看的話,一定會跟朋友分享,不好看的,你 一定會叫他們千萬不要去看。即使沒有直接說,現在網絡發達,人人都愛在FB留言,電影好不好看,常常會在FB上面寫,所以電影好就會票房好。
電影發行商RAM Entertainment:本地觀眾愛大眾化影片
其實,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電影票房,例如製作質素,故事題材、宣傳、上映日期等等,其實不只是本地電影,外國電影也是一樣。
我以前是覺得本地電影票房不好,不過近幾年我覺得現在的本地觀眾,都很支持本地中文電影了,只是現在的觀眾越來越聰明,對本地電影的要求也提高了。
不過,對目前的市場來說,本地大部分觀眾看本地片,或外國片都一樣,都比較喜歡動作電影、喜劇、驚悚、災難、特技、怪物等等這種比較商業和大眾化的片種。
●手記/點評:
先做有共鳴的
的確,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是個人口味。電影好不好看,跟食物好不好吃一樣。就像某某說某家餐廳的雞排好吃,但並不是任何人去都會覺得好吃,吃重口味的人會覺得太淡;愛清淡的人會覺得太鹹;電影好不好看,跟好不好吃一樣。
先做人人愛看的,人人就會去看,這樣才能夠拉高看本地電影的人數。如果人人都愛看感動人心的片子,就做一部可以哭到飽的。人人愛看笑片,就做一部讓人笑到滾地的,但是前提是笑點是大眾化的。
與其為了要收買全部觀眾的心,而做出什么元素都有的“管太多”電影,倒不如專心做出一種共鳴還比較重要,即便電影沒有濃厚的意義。
就像周星馳早期的“無厘頭”笑片,有多少部是要告訴觀眾裏頭有莫大的人生哲理?又有哪一部是要透過“無厘頭”來傳達社會訊息?但是大家會想要看,就是因為人人都覺得好笑,這樣專攻愛“無厘頭”的觀眾市場,就成功為自己在電影業佔一席之位。好笑,好銷,就這么簡單。
票房死角之卡士不夠大(第2篇)
報導:殷淑欣攝影:李志強、岑家豪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的電影之所以少人氣,除了題材合不合口味,另一個關鍵,還是主角合不合口味的問題。題材合口味了,但是負責演繹主角的人選,如果不夠美,不夠帥,但起碼要會演,而且要有足夠分量的人撐場,才有分量“吸睛”。
不要拿那些已闖蕩國外市場,上了“神台”的藝人來做比較,對那些鮮少留意本地娛樂事業的本地人來說,本地大多數藝人,名字都念不出來,或者名字到
嘴邊,卻怎麼也叫不出來,再不然就是只記得電視劇看過的角色名字。也許因為這樣,許多電影人都決定找海外演員來拍戲,難道本地演員真的如此“平民”嗎?怎
麼才能夠讓他們“大展鴻圖”呢?
●我們有話說:藝人童冰玉:我們要包裝卻被說耍大牌
別人的國家,他們有把藝人包裝成明星,會打造明星成為一般人很難才能看到的人。我們在馬來西亞做藝人要很刻苦耐勞,即使你去很大的event,也猶如路人甲乙,因為我們沒有保鏢隨身,沒有那種包裝出來的架勢。
而且在大馬當藝人,有一個助理就會開始被說你耍大牌,像我曾經因為開車睡著,所以要請助理幫忙,順便幫我安排工作的東西,可是卻被人說耍排場,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沒有這樣的空間去做那種架勢。
藝人許亮宇:我們的演藝圈就像在家
我們跟港臺的藝人不一樣,當然會羨慕他們的成就,走出來就有巨星架勢。不過,我們畢竟在不一樣的環境生存,別人一開始當藝人的時候,就已經在那樣 的環境,他們的工作環境也不一樣。我們的演藝圈,就像在家,我們沒有狗仔隊,別人一開始當明星,就要面對狗仔隊了。我們不是靠這些來打造明星氛圍,而是做 藝人的謙卑態度。
監製兼導演林德榮:提高身價就能提升架勢
我也是電視演員出身,我也拿過“兜”,我現在問過目前演員最高薪水多少,最紅牌的那些,一集2000令吉不可能,他們說只有1000令吉一集,給你拍13集,1萬3000令吉,然后一年才拍一部,一年1萬3000令吉,買衣服都不夠。
所以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提高本地藝人的身價,通過藝人的曝光率和提升他們在這個市場上的基本待遇,比如除了給“市價”,再加花紅。我給花紅是要提高他們(藝人和電影從業員)的身價,相對的,這個電影業的價值就會提高,就可以幫助這個圈子。
監製兼導演鄭建國:接job決定身分
說真的,光良、梁靜茹也是浸了很多年才有那個味道,所以這需要經驗。我個人覺得像海外藝人的情況是,我簽你做我的藝人,你就等接我的戲而已,你不 能夠接拍別人的戲,少過一兩百萬的小廣告不能接,有一兩千萬的才點頭,這樣就會把他塑造有價值,當然前提是他們的市場夠大,他們知道千多萬的廣告常常會 有。可是本地演員廣告兩千塊你不接有人接,其實廣告的大小真的會影響一個藝人的市場。
影評人楊劍:大牌明星,還是要看劇本
其實,不能從表面的層次來看,本地電影剛剛起步,不否認本地電影在努力奮鬥中,作為觀眾,當然有明星的,會有更好的票房保證,有大牌明星的,一定是這樣,因為會有明星效應嘛!
明星的問題是存在,但除了明星,其實還是要看劇本,有好的劇本和好的機會很重要,有這些就有好處。如果大明星拍不知所謂的片,你也不會看。
電影發行兼院線GSC發言人:大馬娛樂圈還是baby
別人在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也跟我們一樣,他們剛剛做電影業的時候,哪裡來的明星?我們現在還是屬于baby的階段,而香港你看他們很蓬勃,因為他們的這一個行業很老了,我們仍是(還屬于)baby,需要成長。
本地中文電影不被觀眾接受,是因為還新,馬來電影他們發展已經很久了,所以他們已經過了需要熬的大波浪,中文電影現在還處在這個波濤洶湧的階段,但是一旦經過了,就有一個出頭天了。
電影發行商RAM Entertainment發言人:需要發掘演藝人才
其實本地確實是少了大銀幕的演員或者是明星,可能我們大馬真的需要多一點平台,去培養或發掘更多可以演戲的電影演員。
◎給導演的一席話
多試探市場口味
經驗其實就真的是要拍越多才會變得越好,就像運動員一樣,如果運動員沒有多練習,他不會知道自己的水準到哪裡,導演可以嘗試多類型拍攝,要電視、MV、電影什么都嘗試,多去試探本地觀眾和本地市場的口味,磨多了你就可以知道什麼可以什么不可以。
──電影發行兼院線GSC發言人
◎給觀眾的一席話愛護支持是力量
若你現在拿本地電影和海外的電影來比,就好像你叫3歲小孩,剛學會跑的小孩子,跟一個100米的賽跑選手Usain Bolt比,當然是Bolt贏!但你又錯誤地期待要3歲的小孩贏過他這是不可能的嘛!所以你可以批評這個小孩跑得不夠快,但你一定要支持他,因為如果你不 支持他,他跌倒后不再跑,就永遠不可能跑贏Bolt。所以本地電影我一定看,有些看了之后也會罵,但這就是支持。
──監製兼導演鄭建國
◎給監製的一席話善用資金保素質
不是每部電影都賺錢的,電影經費要好好利用,你必須集資然后一定預留一些空間,以防自己預支。現在有很多人的做法是,資金不足,比如籌集了50 萬、100萬就開工,雖然這是足夠開工,但也要考慮,之后的“結賬”、宣傳費用。一些人並沒有這么想,他們把贊助商的錢先自己拿一部分,用剩余的去拍攝, 這樣做會把素質降低,就會影響票房。
──監製兼導演林德榮
◎給演員的一席話努力推銷至海外
我們有好的演員,但是他們沒有一種巨星的感覺,他們一直都在馬來西亞,若一直都得在馬來西亞,我就沒有辦法把你賣到海外,除非我們有馬來西亞經營藝人的公司,努力把藝人推到海外,然后作出成績,那么我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監製兼導演鄭建國
●手記/點評:一“爆”而紅要有EQ如果有機會到國外,特別是中、港、臺這大中華區域,你會發現走在路上到處都是明星肖像。從平價的礦泉水到國際知名品牌,都是用明星打廣告。人形紙牌一個個站在店舖,走到哪裏都會看到明星。
這樣灌輸性質的“曝光率”,也許是國外藝人比大馬藝人紅的因素之一,如果我國商家效仿大中華地區,每個商家都用本地的藝人來代言,讓大馬藝人的代 言做到無孔不入的情況,那么本地觀眾總有一天會習慣,也自然而然地“深入民心”,試問有哪一個國家的明星,不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也許因為大馬沒有狗仔文化,也沒有讀者爆猛料的文化,所以在大馬藝人很難“一爆而紅”,如果藝人們真的要迅速像港台藝人一樣紅,就得把隨時被爆料的EQ訓練好,然而重點是,舒服過日子多時的大馬藝人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發展局限之題材死板(第3篇)
報導:殷淑欣《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本地電影和電視劇近幾年有蓬勃的發展,從《阿炳心想事成》的755萬令吉票房開始,掀起了大馬電影業另一篇章。這個好現象讓本地人在聽到影視“國貨”時,也比較少出現“嚇”一聲的窘境,這個就像本地電視劇,走過了低糜,漸漸走出好成績的情況一樣。
不過,目前的本地中文電影,說要發展起來,卻依然有它的局限,因為本地電影要面對的,不只是觀眾的接受度、還要迎合市場的成熟度,最重要的是要應付政策的朝令夕改。我們的電影,何時才能熬出頭呢?
顧慮普羅大眾的市場,本地電影題材本土化,讓我們的電影一直在本地打轉,即使在本地的票房會飛,但同樣的片子拿到國外,票房卻馬馬虎虎而已。問題在
哪裏?有人說,本地電影的題材很普通,來來去去就那幾種,一定是親情,然后加一點愛情,然后沒有了。但是,對剛起步的本地電影來說,要在題材上發展新的領
域,會不會是“還沒有學會跑,就先學飛”的情況呢?要求本地電影在題材上做創意變化,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呢?●我們有話說:
藝人童冰玉:電視放大不叫電影
我們這裡常常把電視放大就叫做電影,我們真的還很需要有電影感,要在短短的幾秒,幾分鐘把東西表達出來,這是大家要一起努力才能達到的。我覺得有 電視劇的感覺,包括拍攝的手法,少了impact,少了一種感動力,可能大家都拍小品,就大家看了嘻嘻哈哈的那一種,不是說不好,就是嘻嘻哈哈,然后感動 然后結束。
我也覺得我們的電影,最近有氾濫的感覺,可是我害怕飽和,然后到了一個泡沫飽和點,然后會突然間“砰”破完,然后到以后要拍電影,沒有人要看,沒有人要投資了。
電影監製兼演員林德榮:我們不能一步登天
沒錯,我們現在拍很重本土色彩的電影,但我們現在是剛起步,不能夠一步登天。如果你現在給我10億,叫我拍《Transformers》,我不會 拍,我不知道到底要多少億用在哪個項目裏。但我們至少現在有開始學如何把電腦特技做好,比起之前只重視親情的《阿炳》,又多了一些東西,我們需要慢慢改 變。
監製兼導演鄭建國:練好啤酒量才試烈酒
本地的中文片才剛起步,本地觀眾對本地中文片的期待還不是那么高,也不能那么高,好像剛剛學習喝酒的人,他只能夠喝啤酒,不能喝紅酒或者烈酒,那 么本地片目前大家都在喝啤酒,就是喜劇、恐怖片、動作片,這種類型是比較能夠被接受,在投資方面也比較能夠看得到錢能夠拿回來,香港的市場不一樣,他們的 市場不止香港,所以(出現)像《桃姐》、《維多利亞一號》這種特別種類的戲劇,因為他們可以接受這種題材。
影評人楊劍:檢討呈現手法營造共鳴
電影本土化不是問題,國外很多本土化電影到別的國家,也賣得很好,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年》,他的情節、時間背景都很台灣文化,但為什么在大馬、 香港都那么好賣?是因為共鳴。題材就像聽歌,你不能說別人喜歡聽什么歌,你就去唱什么歌,所以其實一樣的題材,可以用有新鮮感的呈現方式,即使電影說著親 情,卻可以不老套,是要看你怎么鋪排,怎樣呈現出來,你看《桃姐》,不也講親情嗎?
影評人莊若:拍攝技巧很重要
我認為本地電影市場,的確是編劇的人數很少,但其實也不能夠只說本地,編劇人數其實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不夠的。不過,其實一部電影,拍攝技巧才真 的重要,因為好不好看,就要看拍出來效果怎樣,那不單是題材的因素而已,表現手法很重要,如果簡單的劇本但有很好地呈現手法,一樣可以很成功。
電影發行兼院線GSC發言人:要生動變通地呈現
美國的好萊塢、香港、台灣的電影,任何地方的電影都是在用親情、愛情這些元素。這些電影中,有很多甚至我們看到大概70、80%的時候,就已經猜 到電影的結局是怎樣了。電影有個程式,很多人說故事,都用abcde的秩序,我們叫linear模式,如果要電影成功,導演和監製要有一套新鮮的講故事能 力,比如將故事的順序倒過來,將c這個中間部分的內容,移去當開場,而且導演需要多向本地觀眾解釋,你拍攝的電影有何意義。
電影發行商RAM Entertainment發言人:題材之外,電影團隊也是關鍵
現在的市場不一樣了,以我的看法就是一部好的製作,有素質和誠意的電影可能就會對電影票房有保障,像我們發行,也會以製作人和團隊的背景,及電影 的製作素質來考慮合不合作,並不只看票房保證。電影故事題材只是其中一個讓我們考慮發行的因素之一,好的電影故事題材是會間接影響電影票房的成敗,所以如 果我們對一部電影的題材缺乏興趣及信心,我們還是會拒絕合作。
近年部分本地賣座電影和題材
|
||
電影 | 上映年份 | 主要題材元素 |
《初戀紅豆冰》 | (2009) | 愛情、親情 |
《大日子WooHoo》 | (2010) | 友情 |
《天天好天》 | (2011) | 親情 |
《結婚那件事》 | (2011) | 愛情、親情 |
《辣死你媽2.0》 | (2011) | 友情 |
《阿炳心想事成》 | (2012) | 親情、友情 |
《鬼老大哥大》 | (2012) | 愛情、友情 |
《甲洞》 | (2012) | 友情 |
全世界的片子跑不掉親情、愛情、友情。不管商業片還是藝術片,《Avatar》一樣講愛情;《Transformers》一樣談友情;《桃姐》 也是打親情牌。不一樣的是,故事中有了不一樣的元素,愛情裏面有跨時空,還有藍臉人、在機器人的戰爭中加入友情的手足情,親情的故事,不只要講孝順,還要 有加入我們常感到無奈的共鳴場面。
本土味道,並不是衝不出去的問題所在,韓國的愛情片一樣有濃濃韓國的味道,香港的警匪片一樣用香港的警察,泰國的鬼片還不是有泰國地道的民間習 俗,回望臺灣10年前的電影,有多少人想得出來?還不是因為不斷努力嘗試,把自己的電影做好,直到《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 些電影,才有許多本地人開始留意臺灣電影,但這些臺灣電影,還不都是臺灣味道濃厚的片子嗎?
看他鄉的電影,也能習慣,看背景熟悉的電影,原則上應該更有共鳴。台灣的電影會漸漸進步,是因為當地人都很支持自己的“本土片”,我們的觀眾如果 還在怪本地電影太local,就會把自己的電影閂死在本地市場。畢竟,沒有觀眾,電影再好也沒有好評,沒有好評,就不能激起興趣,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市場, 沒有本地市場,如何打入別人的市場?
導演們,也許無需要顧慮太多,地地道道的題材做久了,觀眾漸漸就會習慣,當觀眾開始接受后,加入創新的點子,就能夠提高口碑了,屆時就會有號召力,不是嗎?
發展局限之Wajib Tayang很礙手(完結篇)
報導:殷淑欣
攝影:李志強、岑家豪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對電影公司、監製、導演來說,擇個好日子上映,就像擇個好日子給新店開張、結婚嫁娶一樣重要。在目前,每一部電影必須遵從Wajib
Tayang政策,即每一個星期,只有兩部本地電影可以上映,而且其中一部電影必須是馬來電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選擇,相信每一位電影製作人,都
會為了“好位子”,寧願自動放棄獎掖金回扣。
一個聲稱保護本地電影的政策,卻把本地中文電影業者逼到牆角去自己打自己,這樣的“慘況”,被國外電影業者看到了,應該會對我們說:“本是同根
生,相煎何太急?”而本地電影目前在面對票房壓力之前,還要先過“命運”關,這樣的Wajib Tayang政策,究竟是“惠民”還是“毀民”?
“強制上映影片計劃”Wajib
Tayang的政策從1990年起,為保障本地馬來電影而設。在這個政策保護下的電影,不管電影規模大小、卡士多爛,院線都必須同意讓該電影上映,而且享
有兩周的強制性上映期。而且電影也可以獲得20%的娛樂稅回扣,對本地製作的小本電影,有莫大的幫助。直到2009年《初戀紅豆冰》電影申請退稅一事,加上本地中文電影市場迅速成長,本地中文電影的數量越來越多,為了一視同仁,自2011年起 Wajib Tayang單位也允許讓本地中文電影申請Wajib Tayang,也從原來的一星期只有一部電影的限制,放寬到一周兩部電影,原本的20%娛樂稅也換成獎掖金,讓超過600万令吉票房的本地電影,能夠從抽 取的稅務中,獲得50万令吉的回扣。
不過,由于同意讓多少部本地電影上映的,是由院線決定,所以,Wajib Tayang單位至今仍沒有辦法讓限制兩部電影上映的條例放寬。事因,由于強制性上映的條例,院線必須要有足夠的大型放映廳,以同時應付本地和國外電影能夠同期在大型放映廳放映。
雖然目前沒有明文規定全部本地電影都必須申請Wajib Tayang,不過,由于Wajib Tayang單位和院線,已基于安排電影上映秩序的“和諧”,雙方已經協議會要求全部電影按程序排隊。
根據Wajib Tayang單位的消息,該單位已經向內閣議會提呈改革條例的報告,強制性要求全部電影申請Wajib Tayang。至于能不能夠放寬一周兩部本地片的限制,胥視本地電影院發展的速度而定。
●我們有話說
電影監製兼演員林德榮:上映日期勝于獎掖金
Wajib Tayang要3個月前排期,這條例無可否認是在幫助馬來西亞的電影業,因為有了Wajib Tayang之后,大家都可以受到保障,至少有20%的回扣。我們現在做電影,為了能夠順利趕上Wajib Tayang的審核時間,必須很“勞累”,還要動用全部的人情牌,但是未必拿得到你要的檔期,所以,我們有時候真的會想說:不要回扣稅了,只想電影像之前 那樣上戲院。不過,我們為了尊重大馬的電影條例,唯有盡量做到最好。
監製兼導演鄭建國:Wajib Tayang自找麻煩
我覺得Wajib Tayang的準繩有點兒戲,想要怎么改就怎么改。在確定本地電影沒Wajib Tayang就不能上映時,就已限定了本地所有電影的發展。
我這樣說好了,它(Wajib Tayang)是一根枴杖,給那些獨立電影的人,或者需要幫助的電影,這根枴杖給了他們,能夠走得很舒服,但是你不能夠逼每一個人去拿著枴杖走路。我覺得 Wajib Tayang遲早會負荷不了,因為本地片數量一直在增加,你再把自由上映的措施斬斷,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沒有這條例,他們根本不用煩惱。
電影發行兼院線GSC發言人:日期事小,上到才重要
Wajib Tayang這個政策是double head sword(雙刃劍),在馬來西亞沒有這個並不能,因為它能夠幫助戲院這方安排院線、拿獎掖金,但其實卻造成大家去爭奪上映檔期。不過,對我來說,爭不爭 到Wajib Tayang映期,其實就像你坐飛機一樣,你要訂早機,但是沒有位,下午班有頭等位,你要嗎?時間自然會證明一切,最重要是你的片,有market、好就 ok。
電影發行商RAM Entertainment:有信心就無需靠Wajib Tayang
我覺得用最“不必要”的條例(形容Wajib Tayang)會比較貼切,其實,備有商業條件及素質的本地電影,加上好及用心宣傳,院線和觀眾都會支持,不需要Wajib Tayang去強制上映。製作人對自己的電影製作有信心,可能不需要這個條例。
●手記/點評:
討論改革Wajib Tayang
Wajib Tayang的政策,無疑是出于好意,但若有關單位早在5年前,當時本地中文電影數量不多,如果在那時推行這樣的“惠民”計劃,也許能夠鼓勵本地電影人製作本地中文電影,幫助中文電影發展。
無奈,這政策卻在電影蓬勃發展之際才姍姍來遲,一周兩部本地片,中文電影和其他源流電影,只有其中一個名額,導致本地中文電影必須互相廝殺。《甲洞》和《金童玉女》二虎之爭,明年賀歲片《皇宮燦爛》、《結婚那件事之后》、《冠軍歌王》這“三國之戰”,就是例子。
本地中文電影如果一而再被“無視”,電影一次又一次被逼展延映期,承擔的虧損金額,或許會比得來的獎掖金還多。這值得嗎?一個聲稱是保護本地電影 的政策,是否應該檢討自己是否與時並進?如果口口聲聲說保護及推廣本地電影,卻依然用著這些咸豐年代的“限制級”條例,那么只會逼本地電影“移民”國外, 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假設獎掖金的存在,是鼓勵本地電影發展的要素之一,那么Wajib Tayang這個措施,的確需要認真地進行一次閉門會議,討論改革,並改寫某些不符合時下電影效益的條例才行。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電影業者,特別是中文 電影人,一定要親力親為,有疑問就親自解決,聽說的永遠不比親自下手強。
“強制上映影片計劃”(Skim Wajib Tayang)申請程序:
1.必須率先把影片送往國家電檢局審批;
2.“強制上映影片計劃”委員會之后將依據電檢局發出的批文日期,以先到先得的政策提供檔期;
3.申請必須在預定上映日期前3個月進行;
4.所有上訴申請則必須在接獲“強制上映影片計劃”發出通知書(Borang B)后的7天內提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