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楊
圖:互聯網
如果這個世界多一分傻,多一分癲,也許人們會幸福點。
台灣就有一群人,流著辛勤的汗水,寶島走透透,風塵仆仆四處去,
到小鎮鄉市,免費演戲給孩子看。
這個叫作“紙風車”的團體,
在5年裡,走遍了全台灣319個鄉鎮,呈獻兒童戲劇,
完成“瘋子才會做的事”。
今年開始,它要展開新一輪工程:新表演主題為《台灣幻想曲》,
要走遍的,一共是全台368個鄉鎮!
今年尹始,1月12日,台北天氣依舊寒冷,雨一直下個不停,然而卻淋不息6500顆熾熱的心。到小鎮鄉市,免費演戲給孩子看。
這個叫作“紙風車”的團體,
在5年裡,走遍了全台灣319個鄉鎮,呈獻兒童戲劇,
完成“瘋子才會做的事”。
今年開始,它要展開新一輪工程:新表演主題為《台灣幻想曲》,
要走遍的,一共是全台368個鄉鎮!
他們絕大多數是父母帶著孩子,大家聚集在一起,忘掉了雨水,忘掉了被雨水浸泡濕的雙腳,全情投入舞台劇情中,與台上的人同哭同笑,為台上表演者落力的演出而感動。
是的,這正是2013年《台灣幻想曲》首炮開跑,獲得六千多名台北人熱情地支持,聲勢浩大。
如果說,大城市台北高雄的文化藝術表演殿堂,對鄉下孩子來說是無法跨過的門檻,那么,紙風車的責任,就是把這遙不可及的夢,帶到各鄉鎮孩子的眼前。
孩子需要打開視野
“希望台灣無論城鄉或山野的小孩,都可以分享紙風車的劇場想像世界。”紙風車在部落格上如是說。
“兒童需要兒童劇,台灣需要台灣的兒童劇場。”就是這樣簡單的理由,1992年11月,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想也不想,就找來一群藝術工作者,共同成立了紙風車劇團。
在2006年,李永豐與柯一正、導演吳念真、簡志忠這幾位文藝老青年,萌起了紙風車319個鄉鎮表演的念頭,他們的想法是:“如果大人不能改變現狀,至少要為孩子做一些事。”
“我做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原因很簡單,我覺得所有孩子都跟我高中時一樣,需要機會打開視野,知道藝術的美好,所有孩子都需要一種溫柔、一個視窗,我搞這么久戲劇,何不讓全台灣孩子都看得到戲?”李永豐說。
讓鄉鎮孩子觀戲劇
出發點就是這么單純:希望台灣每個鄉鎮的孩子都能接觸藝術,都有欣賞戲劇的機會。
劇場並非只是“說故事的地方”,它其實結合了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燈光、美術、黑光等多種元素,千變萬化,讓孩子在觀賞戲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接觸多樣藝術創意表演,進而對藝術形式有初步的認識。
誠如其團長任建誠所強調:“劇場提供的不只是教育性、娛樂性,更重要的是,在劇場裡,我們創造了一個真實卻又夢幻的奇妙空間,小朋友在這裡得到的,除了一次異于電視電影的獨特觀賞經驗,還能擁有一個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想像世界,那才是最重要的。”
民間捐款 不靠政府
“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戲劇表演活動──孩子的第一哩路(First mile kid's smile),為期5年。
在2011年12月3日,該項活動劃下句號時,整個活動奔走了約29萬公里,吸引了近80萬名觀眾、獲得超過3萬人捐款,共籌獲超過2億1000萬元(約2180萬令吉),可說是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紙風車的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堅持不拿政府撥款或經費,而是激發民間力量,靠民間捐款,去每個鄉鎮表演給孩子看,讓孩子多一個接觸藝術的機會。
其部落格寫出其心聲:“做下去的困難很多,理由更多;生活中有太多的艱難;但不能忽略孩子,成長的教育及快樂的希望;也許您也覺得很累、很辛苦;但如果我們還有一點力氣;是否可再為孩子們做些事?”
深深打動負責人、打動表演工作者,在他們腦海中縈繞不去的,是孩子們充滿期待的那句話:“你們什么時候再來?”
為著這句話,在休養生息一年后,工作人員再度揚帆出發,開啟兒童藝術的第二哩路,繼續散播藝術的種子,並把歡樂帶給各鄉各地的小孩。
募足款 即安排演出
紙風車是台灣執行藝術下鄉最徹底的團隊。該隊號召認同其理念的民眾,關心他們最有感情的地方,加入及陪伴三百多個鄉鎮市區孩子,走藝術的第一哩路。
“心之所在,就是故鄉”,它以個人捐款給自己的家鄉,讓家鄉的孩子看兒童劇的概念,凝聚個人對家鄉的關懷與回饋。
民眾了解其計劃內容后,可從全台灣三百多個鄉鎮市區中,選擇想要認捐的對象或是不分區支援經費。
估計募集到4萬5000令吉,便足以在戶外搭台及呈獻完整的劇場效果,因此,一旦某一鄉鎮募集到約4萬5000令吉,紙風車便即刻安排演出事宜,選馬路、空地、廟口或學校禮堂、操場搭建舞台。
而在演出現場收到的樂捐,數額會在網上公佈,該團隊也會在年終把一半捐出,支持寶島其余兒童劇的演出,以便灑下更多藝術種子。
藝術以外 另有目的
不管是刮風下雨,紙風車都會按照原定計劃完成表演任務,不讓充滿期待的孩子失望。
特別是偏遠鄉鎮的孩子,許多都是第一次欣賞到藝文表演。如李永豐所說:“要讓國家戲劇院等級的演出,在偏鄉地區也能看得到。”
他認為,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能力,才是未來人才培養的第一哩路,這些能力不受城鄉限制,都可從藝術欣賞中激發培養,給孩子一點與藝術接觸的機會,就有更多啟發的可能。
據他說,透過319活動,解決了很多人中年危機,因為有機會幫助家鄉的孩子,意義重大。
其實,除了藝術下鄉,紙風車另一項活動,就是名為拯救浮士德計劃的反毒活動《紙風車青少年教育劇場工程》。
這項工程期望透過一齣戲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孩子正視毒品問題,讓孩子們遠離毒品。
不是奇蹟而是努力
《台灣幻想曲》演出,獲得好評如潮,台灣《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當晚人在現場,他寫道:“看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表演,以及孩子們一陣又一陣的笑聲,你終于知道,這一切不是奇蹟,而是努力。唯有一心一意為孩子設想的努力,才可能出現如此奇蹟式的夜晚。”
對于自稱為瘋子的發起人,他形容,台灣社會始終有一群唐吉訶德,為這塊土地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即使大環境令人沮喪,他們也從不放棄希望。
在台灣的《中國報》前記者、現任專欄作者孫華楣也欣賞了這次演出,並在專欄中分享,她深深被這個演出打動,期待馬來西亞也有這類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