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過年焦慮

27 Jan 2013

對人對己期待過高 過年焦慮找上門(上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農曆新年跫音漸近,你是焦慮過年,還是快樂過年?  過年前,不少人出現焦慮症狀,包括擔心如何找到額外收入應付新年開銷、已婚女性的妯娌相處問題、老人家期盼孩子回家過年、年輕人擔心遭親友追問何時嫁娶等。
 這些焦慮成因大多數是因為對自己和別人過度期待,如果你準備過個不一樣的年,就要考慮好好面對和調適它。
今年元旦過后 ,愛心樹家庭成長中心創辦人林秀枝打了通電話給一位家長,向對方說“新年快樂”,對方回應(大略):“不要嚇我,還沒過年呢!”
 要過年了,不是應該高高興興的準備迎接它,怎么變成驚嚇了?原來,過年也會讓人焦慮。
 林秀枝向對方送上陽曆新年的祝福,卻讓對方誤以為是提醒他農曆新年就要到了,需要做更多的準備,這或許正是典型的過年焦慮,期待過年,卻又憂慮過年。
 對于這種過年焦慮的情況,不禁要發出問號:新年真的快樂嗎?
 “過年前有些人開始有焦慮,焦慮從哪裡來?是從大家祝福彼此‘新年快樂’的期待而來。”大馬註冊與執政心理輔導師林秀枝這么分析。
快樂定義各有標準
 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各有標準,但總脫離不了這些範疇:孩子要聽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沒遇上什么困難、能幫助他人、萬事順利如意、證明自己做得很好等等。
 如果我們與這些“快樂”擦身而過,心裡就會想:新年哪里會快樂?
 在林秀枝看來,出現“焦慮”因個人內心有著不和諧狀態,若不是對自己期待過高,就是對他人期待過高。 
 過年的焦慮,就這樣在無形中出現,累積下來使得過年意義走了味,甚至“期待”年趕快過去。
 過年不一定要焦慮,那是一種選擇,選擇快樂還是焦慮,全在一念之間。
 新的一年,家人健康生活,自己有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你還活著,這不就是值得快樂的事嗎?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要過個快樂的新年嗎?一切就由你自己做主吧!人的念頭只能在一個時間內有一個想法或情緒,如果你選擇‘焦慮’過年,那你內心都是焦慮。”林秀枝表示,相反的,如果認定快樂就是那么簡單,那內心都是滿滿的快樂。
 如果以年齡劃分,基本上各有不同的焦慮,林秀枝將它劃分為三個階層,分別如下:
爺爺奶奶(上了年紀的一群)
 上了年紀的人,孩子和孫子回家過年與否,成了主要的焦慮,也許他們口裡不說,但心裡總會這樣的盼望著:
 “孩子和孫子們幾時會回來?”、“回來多久?”、“會不會回來?”。
 然后,他們也許又會這么想:“這些年輕的,工作這么忙,我們不應連累他們。”
 又或者,“去年孩子們常常爭吵,有不同的意見,該怎么辦?”
爸爸媽媽(成年人)
 這個年齡層的人士是家庭經濟支柱,除了為錢煩惱,女性也要為打理家務,以及過年時與夫家相處的問題掛心。
 兩夫婦會想:“很多東西要準備,物價又漲!”
 做人妻的會想:“工作這么忙,家裡還沒打掃,如何是好?”
 年關越來越近時,工作還未忙完,又要擔心還未買孩子的衣物,一根蠟燭兩頭燒,教女性怎么開心過節?
 更有,婚后女生想到要回婆家,或會想起不喜歡的人而非常煩惱,左思右想,不免暗忖:過年真煩,去旅行更好!
 此外,如何分配娘家和婆家的紅包,才不致于使一方覺得不公平,也是其中一種焦慮呀!
兒女/單身一族
 過年期間,長輩總想瞭解后輩的婚戀狀況,以及比較各自的職業,從工作好不好到薪水多少,這成了年輕一代想要新年時“閃人”的原因。
 雖然說人人各有所長,但同儕之間的比較也是一種焦慮,長輩說哪一家的孩子如何的出色,聽在年輕人耳裡,成了一種無形壓力。
 “為什么還不換工、為什么還不快點找個人嫁娶?”長輩關心的慰問,再順道講些道理,年輕人就是擔心要過這樣的年。
因比較而產生焦慮
 不要焦慮,告訴自己:今年新年是屬于我的新年!
 當人人都忙于準備過年,在這個過程中,是為誰而準備?為了自己,還是別人?
 林秀枝指出,一些成人覺得過年是讓小孩子快樂,自己早已麻木,成人可想過小孩為什么快樂呢?
 “孩子能夠展現自己,認定‘新年是我的’,也發現新年能夠收到‘愛’(從大人為他們準備各種東西表現出來)。“她表示,孩子因為每年可以得到新衣而感到喜悅,因為這些事情就真實的發生在他們身上。
 成人並不覺得每年過節有何不同,所以不會因為新年而快樂,反而因為這樣而焦慮。
 每個人的年齡逐年增長,這即是一種不同和改變,不把新年當成屬于自己的新年,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怎么會快樂起來呢?
 “新年是來評估自己的成績,怎么知道自己的成績呢,就是和他人做比較。”林秀枝指出讓人不快樂的個中關鍵。
 新年須大掃除把家里整理得干干淨淨,如果一整年都忽視家的存在,沒有定時打掃整理,當然會覺得很吃力,因為必須用最短的時間,做完平時需要做的事。
 “到底新年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才會帶給自己真的快樂?怎樣的整理方式和態度才帶給自己很多正面能量,而不是一直給自己更多的負擔。”她指出種種需要反思的問題。
高度期待陷緊繃狀態
 想用過年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可以扮演好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的角色,這種過高的個人期待,往往就會產生許多焦慮!
 林秀枝表示,過年前,當母親的會要求自己把家務做好、工作交待好、處理好孩子事物、過年時要管理好婆家關係,這像是要求自己當一位“聖人”,使自己走向崩潰邊緣。
 “要求自己什么都要盡量做好,焦慮出來了是要提醒主人,是否超乎自己的能力了。”
 大年初一過后,許多人赫然發現“年”不也就這么過了,但自己並未享受過程,反而處于緊繃狀態。
 原本是想人人快樂過年,最后有做到嗎?至少自己都快樂不起來,反而焦慮重重。
親友關心四種慰問
 年輕人不喜在過年期間,長輩或親友問:“有沒有男(女)朋友?工作怎樣啊?”,因而過年前就在“策劃”要怎么避開,或是怎樣答才好,這可說是不少年輕人共同的過年焦慮。
 這種過年被“關心”的經驗,讓年輕人在過年前就已擔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或者不想回答這些問題,使得他們不願與父母一同去親友家拜年。
 林秀枝指出,這種慰問通常是長輩或親友想多聊幾句,大多時候並非真想知道更多內容,因此簡單回應即可。
 舉例,親友問道感情事:“為何還沒有男(女)朋友啊?”,簡單的回答如“今年會有吧,不知道呢。”
 又如,“工作如何啊?”,簡單回答“還好”即可。
 林秀枝笑言,一般上,回答“還好”后,對方應該不會繼續問“還好在哪裡”,因為大多數人在拜年問這些事,不外是增加談話主題,不會追根究底。
 就她而言,聚會拜年的親戚朋友們分為四種,即純屬因為要拜年而拜年,即上述所說,其二是評估和比較他人,第三種是不懂雙向溝通或建立信任關係的客套問候,第四種才是真正關心和聆聽者。
 如果遇上第四種慰問,即可從言談中發現對方的關愛,才決定深入談論相關話題與否。


事前規劃過年活動 自我調適掃除焦慮(下篇)

報導:潘有文
圖:連利元、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凡事盡力而為,換個角度看待農曆新年,化過年焦慮為動力,現在開始規劃一個不一樣的新年!  過年前的焦慮,像“憂鬱星期一”(Blue Monday),不是一種病,只要在心靈上做出一些調適,或者尋求心理輔導人員協助,新年一樣會很快樂……
過年有些焦慮,不知怎么處理,你會找誰協助?心理輔導是選擇之一,但在我國卻極少人會這么做。
 人和工作室心理輔導師陳如湘表示,以她的輔導個案數據來看,過年前尋求心理輔助的個案增加,但並不是因為過年焦慮的問題。
 她指出,由于過年前有連續假期,或者銷年假,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處理自己的事,包括尋求心理輔導,以調整自己的生活。
 然而,這並不表示過年焦慮不存在,從財務、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工作至生活上的各種事情,皆會衍生不同的焦慮。
 “覺得想逃避,不想過年,要提醒自己這是過年焦慮。”陳湘指出,有人一想到過年就要面對家庭關係、財務、妯娌相處等問題,就會忍不住皺眉。
 生活中,每個人除了扮演“自己”,還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包括父母、孩子、上司、職員等,平時已倍感壓力,過年時更加擔憂是否能讓別人看到最佳的自己。
 此外,過年期間家庭成員的相處問題,也是另一個焦慮爆發點;陳如湘認為,如果家人間有一些衝突,不應選擇逃避,反而要在一起過年。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化解衝突當成家人新春見面的首要“任務”!陳如湘認為,那不是最佳時機,重點是不要讓事情惡化。
趁新年鞏固家人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一定的時間建立關係,當關係出現裂痕,與其急著在新年修補,不如維持在原有狀況,等待機會或慢慢的找到改善關係的機會。
 陳如湘認為,可以趁著新年鞏固家人的關係,例如透過事先安排的活動,全家人從老到少一起參與,花心思安排適合的活動,過一個不一樣的年,比起注重新年消費或去一些地方遊玩更有價值。
 即是說,新年不該只是吃吃喝喝,規劃新年活動對于減少過年焦慮有著一定的幫助。
 轉捩點全人發展中心心理輔導師李志祥博士同樣認為,現代人應該學習把年過得有意義一些,“先規劃有意義的過年活動很重要,傳統的消費和吃大餐,缺乏了營造家庭和親子關係的空間。”
 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如果是三代同堂,可以讓長輩分享過去的生活經歷,后輩當成是在聽精彩的故事,親人間增加交流與精神上的交集,或者可以改善許多僵硬的關係。
 在這個即將來臨的農曆新年,換一個角度,用另一種方式過年,掃除了不必要的焦慮,這個年一定會過得很不錯!
年前年后調整焦慮失落
 過年前會焦慮,過年后會有失落感,想要讓自己回到該有的狀態,除了自我鼓勵或找好友傾談,尋求專業的輔導可列為選擇之一。
 李志祥指出,西方人慶祝佳節后,往往喜歡尋求輔導,調整自己。
 西方人不似東方人,尤其是華人,過年過節講求團圓和氣,西方人直來直往,佳節間會與親友發生一些衝突,需要在心理輔導人員的協助下,找到一個消除情緒的管道。 
 另外,李志祥指出,過年前赶著回鄉,以及過年后上班前一天又赶回城市,這種由于疲憊而產生的壓力,需要做出調適。
 他建議過年后上班,首先要做的就是盡量在上班前一兩天就回到家休息,這樣才能避免上班當天工作提不起勁。
 至于已婚者從夫家或娘家回來后,夫妻兩人需要讓對方有渲泄的出口,因為不管是男方或女方,在對方的原生家庭或會因習慣不同,即使只是短暫的相處也會出現一些不滿,卻又不想引起衝突,不在當場發作,強忍了下來。
 這股“氣”需要出來,因此,兩夫妻返回住家后,應該互相聆聽各自的不滿,把壓抑的情緒表達出來,才不至于影響接著下來的生活和工作。
量力而為即時教育孩子
 春節前,生活開銷驟增,對一般的家庭形成不小的壓力,為過年花費焦慮不已。
 陳如湘指出,與其想方設法找尋財源,不如量力而為,無法負擔龐大的開銷,那就過一個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內的新年。
 “而且,這可以是父母給孩子的即時教育,可選擇和孩子分享財務狀況,教育孩子學會分擔及了解家裡的狀況。”她指出,應該讓孩子知道家中財務狀況無法滿足他的期待。
 每個人都想開心過年,花費越多金錢,不代表越快樂,適當花費,不單減少過年前財務方面的焦慮,同時也讓孩子更加瞭解新年的意義。
過年焦慮不是病症
 焦慮症是一種病,但過年的焦慮並不是病症!
 輔導人員從健康(Wellness)的角度去看精神狀況,並不是以疾病為準,陳如湘指出,心理輔導界在精神疾病上有一套自己的準則,如果不在準則內,就不算是疾病。
 “以健康模式去看,即便某個人患上某疾病,這個疾病落在心理健康標準內的情況,舉例,我們幫助一個憂郁症患者,不是只看他的憂郁症,還要看他沒有憂鬱和很好的時候。”
 她強調,心理輔導要幫助一個人活得更好、更快樂、更健康,不只是生病吃藥而已。
 “輔導追求全人健康,而且從人是有價值和可以改變的哲學觀出發,就不會把過年前的焦慮,當成是很重要的疾病或症狀來看待。”
 她表示,民眾需要稍微提高對過年焦慮的覺察程度,不要把它當成是一種病症。
 至于過年焦慮而需要服藥的個案,她相信那是因為焦慮症需要服藥,不太可能是過年引起的焦慮,大多數屬于過度焦慮或早已患上焦慮症。 
 “焦慮症或憂鬱症患者,遇上過年前后有許多事情需要處理,更易複發而需要再服藥。”因此,陳如湘指出,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回到藥物治療。 
過年期間陪伴喪親者
 有人的親友在過年前離世,一般人都認為其他人不要在過年期間探訪對方,以免對方觸景傷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喪失親友的人也會出現過年焦慮,因此身旁的朋友和親人,更應該陪伴他們。
 “失去親人的人,佳節不要讓自己孤單,這點非常重要。”陳如湘指出,他們不要讓自己陷入在新年前后情緒低潮,可以有人陪伴最理想。
 即是說,不管是安慰者或需要安慰的人,應該有一個共識,而非前者擔心勾起后者的回憶,不敢上門拜訪,后者也不要想要獨自緬懷親人,避而不見其他朋友。
 過年過節最易觸動心底的思念,因而產生焦慮,失去親友者更應主動與人相處,減少傷感的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