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在教育中找到自己(上篇)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中國成都的劉麗霞老師,原本在大學教書,結果卻放棄大學教職,從頭摸索教育之道,最后到小學去,從小一教起。
她將「我」放慢腳步,拋棄「這個我早懂」、「我已知道」、「我已曉得」等心態,讓心歸零,虛心學習,教育路上,重新出發。
這一切,原來是一趟心靈尋根之旅,尋尋覓覓,原來所尋找的,是她自己……
前不久,劉麗霞老師受邀到大馬,擔任第二期華德福師資培訓課的其中一位導師。
老師容顏婉約,長髮披肩,衣著飄逸,溫文爾雅,充滿古典美。
她愛笑,往往說著說著就很自然地展開笑靨,親切迷人。與此同時,她也是性情中人,情感豐富,容易感動,真性情流露。
她主修哲學與美學,在大學帶學生遊走哲學殿堂與賞析電影,令人好奇的是,她緣何放著大學生不教,轉去小學一年級重頭教起?兩件事,令她做了這項決定。
首宗,發生在象牙塔裡。
學生在回答道德問題時,可以洋洋洒洒、長篇大論,寫得有條有理,頭頭是道,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么回事。最明顯的,是放學后,在大學校園巴士上,許多坐著的大學生對站著的教授及助教視若無睹,沒有尊師重道與讓位這回事。
這令她思索:到底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對教育議題深感興趣
在這之前,她已對教育議題深感興趣而進行研究,她好奇,怎樣的教育才是好的?能真正關注人的發展,就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那樣。
當她找到這種教育,非常開心,剛好她孩子在公立學校適應困難,多番溝通無效下,第二年她就把孩子轉到成都華德福學校。
這一轉,也意味著她必須辭去大學教職,舉家搬到成都。
在孩子接受這種全人教育之際,她自己也一頭栽進這個領域中,認真學習,一年以后,她當上華德福小一主帶老師。
目前,她是七年級的主帶老師。華德福教育體系源自德國,在這個體系下,同一位主帶老師,會從學生一年級開始,一路往上帶,帶到八年級。換言之,劉老師已在成都華德福學校執教七年了。
降級教小學更快樂
從教大學,自愿“降級”倒回頭去教小學,而且學習全新的教育知識,不是很多人能做到。
談到這一段心路歷程,劉老師在課程上曾分享:唯有“虛懷若谷”,才會“有容乃大”,最后再到“道”。
“我覺得,會去尋找華德福的人,都有靈性上的追求。”她說。
她坦誠:“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是教育很失敗的例子,即使到了21歲,該擁有‘自我’的時候,我都沒有,連我大學畢業了,我都不知道我是誰?可以做什么?對什么事,自己的看待是什么?說出來的意見,感覺上都是老師告訴我的。”
她略為提高語調:“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認識了丈夫后,情況開始有變,例如她說:“我喜歡教育。”丈夫就會問:“為什么呢?”
“欸,從這個‘為什么’開始,我才會深入我的內心。接觸華德福以后,我開始尋找我自己。”她感性地說。
我沒有問,這些年來,在華德福,劉老師可曾遇見了她自己?
我在師訓課堂上看到的是,這位外表纖瘦而柔弱,帶有一絲我見猶憐氣質的女子,輕易征服了全體學員的心。
當她用柔美的嗓子,配上動作,吟唱著先秦古詩,那風采、那神韻,連一旁經驗豐富的西洋老師也為之傾倒……
肢體接觸傳遞關愛
華德福教育並沒有現成課本,老師得自己準備教材,要如何呈獻,也很考個人創意。
相比其他主流教育,有明確的課本內容,華德福老師自由發揮的空間無疑大得多。
但,更大的自由,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老師要自行備課,主帶老師是最主要的老師,盡量要能文能武,在負責各項主要科目之余、還得包辦各類活動,如繪畫、編織、運動、音樂等,幾乎包山包海。
雖然有些學校會聘請一些老師協助分擔教學工作,主帶老師的擔子仍然不輕。
劉老師即是主帶老師,也是一位媽媽,這些年來,她如何在照料別人的孩子(教育工作)與照料自己孩子(家庭)間取得平衡?
她說,華德福老師得有些犧牲,這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周日她就無法有太多時間陪伴兒子。
但是,在兒子低年級時,她儘量安排每周三晚,替兒子做一些睡前腳部按摩。
雖然只是肢體接觸,彼此話不多,孩子還是會覺得很舒服。濃濃的母愛,透過輕柔的按壓傳遞給孩子,似乎在說:“孩子,媽媽再忙碌,心中仍有你。”
待孩子大一點,就可通過較多的溝通與交流,傳遞關愛,促此親子感情與加深彼此間的了解,例如了解孩子的計劃與想法,表達本身的想法。
無所要求反而進步
華德福小學教育在馬來西亞萌芽,還算是很新的事,許多家長對這個新興的老教育(華德福教育迄今有接近百年歷史),仍抱有遲疑。
好些人想靠近了解,又對它的未來沒有信心,疑慮不安。
劉麗霞老師認為,本地家長對華德福教育的擔憂是正常的。她指出三點:
一、這個教育在全球都是非主流的,所以這很正常。
二、它在馬來西亞又還沒有培養出一批人才,讓大家看得到,有一個好的先例,讓人信服這個教育不錯。
三、華德福教育,要真正信任它、相信它,還有賴個人靈性的成長,假如一個人在靈性上沒有追求的話,是不會相信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無論如何,她也分享,在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有一批孩子,識字量不是很好,但他們的家長心態非常好,他們自己走過的路很辛苦,就希望孩子快樂一點,加上他們自己有靈修,靈修到一定層次,不會要求孩子(拼學業),也認為沒有必要要求孩子。
在這種心態下,孩子反而一年年進步,越來越健康。
或許可說,教育孩子不是最難的,讓家長放心與信任,才是這項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挑戰。
教學就是接納孩子
于劉老師來說,做華德福老師,一定要對這個教育很熱愛,並且接納孩子。“有的孩子太自我,有的孩子對于別人過于敏感,有的則沒辦法影響到人,我們的教學就是盡量要去平衡這一些。”
老師可完全欣賞與接納孩子,並看到孩子的特質,“我們要盡量去看到孩子的品質,他有不好的方面,但是他也有好的方面。”
華德福將人分為四種主要的氣質:風土水火。各種氣質的孩子都有他們的優缺點,例如:
火向的孩子說話很直接、很沖、情緒很大,但是他會帶領班級去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
土向的孩子,看上去很抑鬱,但是他做事很細緻,會考慮很多東西。
水向的孩子,學得比較慢,但學的東西很扎實。
風向的孩子,你看他似乎沒做什么,但他會讓班級很開心,他愛講話,注意力飄來飄去的,孩子們都會跟著他走。
一個班級,各種氣質的孩子齊集,就很精彩,假如只有一種類型或兩種類型,並不理想。
接受培訓大量閱讀
華德福主帶老師,一般八年為一輪,即完成一年級帶到八年級的“超級任務”,這種做法,與主流學校每年換級任老師的做法,明顯不同。
第一輪當主帶老師,肯定比較辛苦。
首先,老師可能得跟自己之前所接觸到的教育模式“打架”,這些模式包括學校與家庭教育模式,都會帶給人比較固化的東西。這些都會影響個別老師,老師有必要加以轉化,但並不容易,甚至會碰到一些障礙。
再來,學習華德福教學,理論上懂了,實際上沒做過,就易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
劉老師指出,解決方案,一、就是接受培訓,學習步驟。二,是本身需要大量閱讀,看很多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
另一個,就是團隊,教師隊伍的合作,老師們可聆聽前輩老師的分享。還有,就是請外國指導老師觀察及指導。
“至于老師個人,在態度上一定是熱愛這份工作,對要的東西有圖景,心裡有數以后,再找教學的步驟,思索怎樣一步一步帶出來。帶出來以后還得做回顧:我今天的教學這方面做得怎樣,哪方面做得不足,我明天得怎樣做?然后,我有一些問題,我還要帶到教師會議中解決。”她一口氣說。
她指出,老師的教材因人而異,個別老師會選擇他最有感觸的部分,帶給孩子。“關鍵是,這個老師是不是愛孩子?帶著那個愛,去找令你有所觸動的故事,對孩子講,孩子就會很容易進腦。”
劉麗霞:注重均衡發展非功利(下篇)
報導:楊潔思
圖:李玉珍、楊潔思
圖:李玉珍、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會讀書的孩子,不等于是優秀的孩子。
在過于偏重學術的趨勢下,造就我們有許多會讀書,卻稱不上優秀的大學生。
更教人婉惜的是,好些大學生學術成績頂呱呱,身心部分卻長久被忽略,失衡的人生,最終影響他們的工作、婚姻、家庭,乃至人生的幸福感。
華德福老師劉麗霞說:「假如你現在就希望孩子考個高分、考上好的大學,謀一份好的職位,這些東西,孩子可能暫時會擁有,但是它不長久。」
劉麗霞,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七年級主帶老師,擁抱這項全人教育多年,她指出,華德福能讓孩子更均衡的發展,幸福感較強。
“要接納華德福的話,要把功利放一邊,要把人的健康成長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她說。
華德福教育體系源自歐洲的哲學家兼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它以人不同階段的發展來設計教育內容,其中一個重點便是引導孩子朝向健康的方式成長,並希望孩子一生受用。
“華德福的孩子,普遍特質是孩子的學習興趣比較廣,在興趣驅使之下,他們對有興趣的科目會主動自學與研究,掌握得深。他們的交際能力好,更易接納他人、能做事,想到就去做。由于他們運動課多,有一定的運動量,身體也較健康。”劉麗霞老師說。
華德福孩子有較多戶外學習機會,生活自理能力相對強,遇到困難會想辦法克服。他們的參與感也比較強,例如在外露營,會主動做飯,培養出一定的生存與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是長遠的路
由于課程以人為出發點,這樣體系下的孩子,普遍上幸福感會比較強。
然而,教育是長遠的路,而且,華德福教育沒有考試,所以無法時不時以成績驗收成果,這個過程中,家長對這個教育的放心與信任很重要。
對比之下,主流或公立教育的成效是比較看得見,注重的是流水線下的產品,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孩子弄出來,就很像標準,都差不多。
“但是,它的危險性是:標準在那兒,看似孩子也接近這個標準,然而,孩子的身體跟心靈這一塊,就被忽略了。他只有思考、知識的這一塊,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不協調的那一塊,其實會一直影響到孩子的工作、婚姻、家庭,甚至以后人生的幸福感。”她說。
但是,許多家長都不考慮這些,他們比較功利,傾向要看到眼前的好處。
劉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假如你現在就希望孩子考個高分、考上好的大學,謀一份好的職位,這些東西,他可能暫時會擁有,但是它不長久。”
會讀書不等于優秀
雖然從主流教育轉向另類教育,但是劉麗霞不會否定主流教育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生。
她發現,優秀的學生,主要有三種背景,一是家庭給孩子很寬鬆及很激勵他的環境。在她的家鄉,高考最高分的學生,往往來自工人家庭。反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考試成績都不是很好。
而另一現象是,音樂教授的孩子,鋼琴都不太好,她說,“這可能是家長太專業了,反而給孩子造成壓力。反觀工人家庭,家長可能沒什么文化,反而更會欣賞孩子。所以,需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
第二種,是獲得學校老師特別欣賞而加以栽培的學生;第三種,則是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他們肯學、主動,會得到更多機會,這種機會會使他們很好的發展。
綜合這些因素,在公立學校,很優秀的人才,都帶有偶然性,而且一般都有類似的特質,如很肯學、能承受一些壓力、心理比較健康、開放等等。
“單單是成績好的,我覺得不能稱他為優秀,因為他只是偏于一些方面,但是,在大學裡,往往這類學生很多,就是成績非常好,但是,心理方面,並不是那么健康。”
心理方面又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同理心、同理心可能是良知、道德的前奏;這類學生不能同理別人,大多顯得比較自私、自我;另一種是心理不健康,例如很壓抑,患有抑鬱症、分裂症等,有者甚至在遭到一些打擊后走上自殺路。
華德福教育因材施教,它:
1.培養孩子健康的成長方式,希望孩子以后成人后,能繼續以這方式長遠地發展。
2.它發展每個孩子的潛能與特長,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3.協助孩子發展技能以貢獻社會,讓孩子有實際的能力服務社會。
低年級注重體驗和感受
在華德福低年級,孩子學的是體驗與感受層面,而非知識性的。
在一二年級時,數學及語文都沒什么書寫,但他們的感受卻很豐富。一旦他們去到公立學校,需要從事數學練習及漢字書寫,他們還是可以應付,她認為那是因為他們有感受和體驗的基礎,比別人可能還學得快。
劉老師本身的孩子,中學轉去公立學校,初二才開始學物理。他在華德福學校小六時,已開始學物理,但那時所做的都是實驗,沒什么物理的理論與概念。
他在公立學校學的物理,卻沒有什么實驗,反而都是理論為主。
他跟其他同學比較,會顯得不一樣,他會很容易理解那些物理的概念和理論,並將它們跟之前所做的實驗連結起來,結果,更容易理解。
再加上,他對物理很感興趣,結果,他的物理成績全班第一。
以此類推,數學等科目的學習也一樣。
劉老師指出,孩子越大,基礎越穩,他在這時才去主流學校,學習的效率會越高。
高年級激發孩子思考問題
華德福教育概念,認為孩子7歲到14歲,是心靈發展階段,14到21歲,則是理性發展階段。
因此,華德福高中時期,是培養起孩子理性思考的關鍵期,課上會有很多討論,會讓孩子思考:“這世界是什么?怎么樣?及為什么?”這哲學上的三大問題。
六七年級的學生會上社會學、經濟學,他們會關心世上發生的事,例如世界災難及環境問題,讓孩子看到他們自身之外的、人們生活的狀況。
在學生七八年級時,他們一般都會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明確自己接下來要走的路向。
在這個體系的教育下,他們的身心比較平穩。
在人際關係上,由于同學間互動多,孩子們面對與人交往的沖突也多,從中學到跟人交往合作的技巧。“沒有這種沖突,談不上合作。這種沖突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和別人相處與合作,而打好基礎。”劉老師說。
待他們在12年級(18歲)高中畢業時,他們必須展示畢業設計,有人呈獻一套時裝設計、有人改裝一輛腳車、有人建造一艘船等,將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例如科學知識、具體應用呈獻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