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華德福教育

28 Aug 2013

劉麗霞:在教育中找到自己(上篇)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中國成都的劉麗霞老師,原本在大學教書,結果卻放棄大學教職,從頭摸索教育之道,最后到小學去,從小一教起。 
 她將「我」放慢腳步,拋棄「這個我早懂」、「我已知道」、「我已曉得」等心態,讓心歸零,虛心學習,教育路上,重新出發。
 這一切,原來是一趟心靈尋根之旅,尋尋覓覓,原來所尋找的,是她自己……
前不久,劉麗霞老師受邀到大馬,擔任第二期華德福師資培訓課的其中一位導師。
 老師容顏婉約,長髮披肩,衣著飄逸,溫文爾雅,充滿古典美。
 她愛笑,往往說著說著就很自然地展開笑靨,親切迷人。與此同時,她也是性情中人,情感豐富,容易感動,真性情流露。 
 她主修哲學與美學,在大學帶學生遊走哲學殿堂與賞析電影,令人好奇的是,她緣何放著大學生不教,轉去小學一年級重頭教起?兩件事,令她做了這項決定。
 首宗,發生在象牙塔裡。
 學生在回答道德問題時,可以洋洋洒洒、長篇大論,寫得有條有理,頭頭是道,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么回事。最明顯的,是放學后,在大學校園巴士上,許多坐著的大學生對站著的教授及助教視若無睹,沒有尊師重道與讓位這回事。
 這令她思索:到底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對教育議題深感興趣
 在這之前,她已對教育議題深感興趣而進行研究,她好奇,怎樣的教育才是好的?能真正關注人的發展,就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那樣。
 當她找到這種教育,非常開心,剛好她孩子在公立學校適應困難,多番溝通無效下,第二年她就把孩子轉到成都華德福學校。
 這一轉,也意味著她必須辭去大學教職,舉家搬到成都。
 在孩子接受這種全人教育之際,她自己也一頭栽進這個領域中,認真學習,一年以后,她當上華德福小一主帶老師。
 目前,她是七年級的主帶老師。華德福教育體系源自德國,在這個體系下,同一位主帶老師,會從學生一年級開始,一路往上帶,帶到八年級。換言之,劉老師已在成都華德福學校執教七年了。
降級教小學更快樂
 從教大學,自愿“降級”倒回頭去教小學,而且學習全新的教育知識,不是很多人能做到。
 談到這一段心路歷程,劉老師在課程上曾分享:唯有“虛懷若谷”,才會“有容乃大”,最后再到“道”。
 “我覺得,會去尋找華德福的人,都有靈性上的追求。”她說。
 她坦誠:“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是教育很失敗的例子,即使到了21歲,該擁有‘自我’的時候,我都沒有,連我大學畢業了,我都不知道我是誰?可以做什么?對什么事,自己的看待是什么?說出來的意見,感覺上都是老師告訴我的。”
 她略為提高語調:“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認識了丈夫后,情況開始有變,例如她說:“我喜歡教育。”丈夫就會問:“為什么呢?”
 “欸,從這個‘為什么’開始,我才會深入我的內心。接觸華德福以后,我開始尋找我自己。”她感性地說。
 我沒有問,這些年來,在華德福,劉老師可曾遇見了她自己?
 我在師訓課堂上看到的是,這位外表纖瘦而柔弱,帶有一絲我見猶憐氣質的女子,輕易征服了全體學員的心。
 當她用柔美的嗓子,配上動作,吟唱著先秦古詩,那風采、那神韻,連一旁經驗豐富的西洋老師也為之傾倒……
肢體接觸傳遞關愛
 華德福教育並沒有現成課本,老師得自己準備教材,要如何呈獻,也很考個人創意。
 相比其他主流教育,有明確的課本內容,華德福老師自由發揮的空間無疑大得多。
 但,更大的自由,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老師要自行備課,主帶老師是最主要的老師,盡量要能文能武,在負責各項主要科目之余、還得包辦各類活動,如繪畫、編織、運動、音樂等,幾乎包山包海。
 雖然有些學校會聘請一些老師協助分擔教學工作,主帶老師的擔子仍然不輕。
 劉老師即是主帶老師,也是一位媽媽,這些年來,她如何在照料別人的孩子(教育工作)與照料自己孩子(家庭)間取得平衡?
 她說,華德福老師得有些犧牲,這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周日她就無法有太多時間陪伴兒子。
 但是,在兒子低年級時,她儘量安排每周三晚,替兒子做一些睡前腳部按摩。
 雖然只是肢體接觸,彼此話不多,孩子還是會覺得很舒服。濃濃的母愛,透過輕柔的按壓傳遞給孩子,似乎在說:“孩子,媽媽再忙碌,心中仍有你。”
 待孩子大一點,就可通過較多的溝通與交流,傳遞關愛,促此親子感情與加深彼此間的了解,例如了解孩子的計劃與想法,表達本身的想法。
無所要求反而進步
 華德福小學教育在馬來西亞萌芽,還算是很新的事,許多家長對這個新興的老教育(華德福教育迄今有接近百年歷史),仍抱有遲疑。
 好些人想靠近了解,又對它的未來沒有信心,疑慮不安。
 劉麗霞老師認為,本地家長對華德福教育的擔憂是正常的。她指出三點:
 一、這個教育在全球都是非主流的,所以這很正常。
 二、它在馬來西亞又還沒有培養出一批人才,讓大家看得到,有一個好的先例,讓人信服這個教育不錯。
 三、華德福教育,要真正信任它、相信它,還有賴個人靈性的成長,假如一個人在靈性上沒有追求的話,是不會相信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無論如何,她也分享,在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有一批孩子,識字量不是很好,但他們的家長心態非常好,他們自己走過的路很辛苦,就希望孩子快樂一點,加上他們自己有靈修,靈修到一定層次,不會要求孩子(拼學業),也認為沒有必要要求孩子。
 在這種心態下,孩子反而一年年進步,越來越健康。
 或許可說,教育孩子不是最難的,讓家長放心與信任,才是這項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挑戰。
教學就是接納孩子
 于劉老師來說,做華德福老師,一定要對這個教育很熱愛,並且接納孩子。“有的孩子太自我,有的孩子對于別人過于敏感,有的則沒辦法影響到人,我們的教學就是盡量要去平衡這一些。”
 老師可完全欣賞與接納孩子,並看到孩子的特質,“我們要盡量去看到孩子的品質,他有不好的方面,但是他也有好的方面。”
 華德福將人分為四種主要的氣質:風土水火。各種氣質的孩子都有他們的優缺點,例如:
 火向的孩子說話很直接、很沖、情緒很大,但是他會帶領班級去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
 土向的孩子,看上去很抑鬱,但是他做事很細緻,會考慮很多東西。
 水向的孩子,學得比較慢,但學的東西很扎實。
 風向的孩子,你看他似乎沒做什么,但他會讓班級很開心,他愛講話,注意力飄來飄去的,孩子們都會跟著他走。
 一個班級,各種氣質的孩子齊集,就很精彩,假如只有一種類型或兩種類型,並不理想。
接受培訓大量閱讀
 華德福主帶老師,一般八年為一輪,即完成一年級帶到八年級的“超級任務”,這種做法,與主流學校每年換級任老師的做法,明顯不同。
 第一輪當主帶老師,肯定比較辛苦。
 首先,老師可能得跟自己之前所接觸到的教育模式“打架”,這些模式包括學校與家庭教育模式,都會帶給人比較固化的東西。這些都會影響個別老師,老師有必要加以轉化,但並不容易,甚至會碰到一些障礙。
 再來,學習華德福教學,理論上懂了,實際上沒做過,就易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
 劉老師指出,解決方案,一、就是接受培訓,學習步驟。二,是本身需要大量閱讀,看很多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
 另一個,就是團隊,教師隊伍的合作,老師們可聆聽前輩老師的分享。還有,就是請外國指導老師觀察及指導。 
 “至于老師個人,在態度上一定是熱愛這份工作,對要的東西有圖景,心裡有數以后,再找教學的步驟,思索怎樣一步一步帶出來。帶出來以后還得做回顧:我今天的教學這方面做得怎樣,哪方面做得不足,我明天得怎樣做?然后,我有一些問題,我還要帶到教師會議中解決。”她一口氣說。
 她指出,老師的教材因人而異,個別老師會選擇他最有感觸的部分,帶給孩子。“關鍵是,這個老師是不是愛孩子?帶著那個愛,去找令你有所觸動的故事,對孩子講,孩子就會很容易進腦。”


劉麗霞:注重均衡發展非功利(下篇)

報導:楊潔思 
圖:李玉珍、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會讀書的孩子,不等于是優秀的孩子。
 在過于偏重學術的趨勢下,造就我們有許多會讀書,卻稱不上優秀的大學生。
 更教人婉惜的是,好些大學生學術成績頂呱呱,身心部分卻長久被忽略,失衡的人生,最終影響他們的工作、婚姻、家庭,乃至人生的幸福感。
 華德福老師劉麗霞說:「假如你現在就希望孩子考個高分、考上好的大學,謀一份好的職位,這些東西,孩子可能暫時會擁有,但是它不長久。」
劉麗霞,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七年級主帶老師,擁抱這項全人教育多年,她指出,華德福能讓孩子更均衡的發展,幸福感較強。
 “要接納華德福的話,要把功利放一邊,要把人的健康成長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她說。
 華德福教育體系源自歐洲的哲學家兼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它以人不同階段的發展來設計教育內容,其中一個重點便是引導孩子朝向健康的方式成長,並希望孩子一生受用。  
 “華德福的孩子,普遍特質是孩子的學習興趣比較廣,在興趣驅使之下,他們對有興趣的科目會主動自學與研究,掌握得深。他們的交際能力好,更易接納他人、能做事,想到就去做。由于他們運動課多,有一定的運動量,身體也較健康。”劉麗霞老師說。
 華德福孩子有較多戶外學習機會,生活自理能力相對強,遇到困難會想辦法克服。他們的參與感也比較強,例如在外露營,會主動做飯,培養出一定的生存與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是長遠的路
 由于課程以人為出發點,這樣體系下的孩子,普遍上幸福感會比較強。
 然而,教育是長遠的路,而且,華德福教育沒有考試,所以無法時不時以成績驗收成果,這個過程中,家長對這個教育的放心與信任很重要。
 對比之下,主流或公立教育的成效是比較看得見,注重的是流水線下的產品,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孩子弄出來,就很像標準,都差不多。
 “但是,它的危險性是:標準在那兒,看似孩子也接近這個標準,然而,孩子的身體跟心靈這一塊,就被忽略了。他只有思考、知識的這一塊,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不協調的那一塊,其實會一直影響到孩子的工作、婚姻、家庭,甚至以后人生的幸福感。”她說。
 但是,許多家長都不考慮這些,他們比較功利,傾向要看到眼前的好處。
 劉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假如你現在就希望孩子考個高分、考上好的大學,謀一份好的職位,這些東西,他可能暫時會擁有,但是它不長久。”
會讀書不等于優秀
 雖然從主流教育轉向另類教育,但是劉麗霞不會否定主流教育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生。
 她發現,優秀的學生,主要有三種背景,一是家庭給孩子很寬鬆及很激勵他的環境。在她的家鄉,高考最高分的學生,往往來自工人家庭。反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考試成績都不是很好。
 而另一現象是,音樂教授的孩子,鋼琴都不太好,她說,“這可能是家長太專業了,反而給孩子造成壓力。反觀工人家庭,家長可能沒什么文化,反而更會欣賞孩子。所以,需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
 第二種,是獲得學校老師特別欣賞而加以栽培的學生;第三種,則是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他們肯學、主動,會得到更多機會,這種機會會使他們很好的發展。
 綜合這些因素,在公立學校,很優秀的人才,都帶有偶然性,而且一般都有類似的特質,如很肯學、能承受一些壓力、心理比較健康、開放等等。
 “單單是成績好的,我覺得不能稱他為優秀,因為他只是偏于一些方面,但是,在大學裡,往往這類學生很多,就是成績非常好,但是,心理方面,並不是那么健康。”
 心理方面又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同理心、同理心可能是良知、道德的前奏;這類學生不能同理別人,大多顯得比較自私、自我;另一種是心理不健康,例如很壓抑,患有抑鬱症、分裂症等,有者甚至在遭到一些打擊后走上自殺路。
 華德福教育因材施教,它:
 1.培養孩子健康的成長方式,希望孩子以后成人后,能繼續以這方式長遠地發展。
 2.它發展每個孩子的潛能與特長,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3.協助孩子發展技能以貢獻社會,讓孩子有實際的能力服務社會。
低年級注重體驗和感受
 在華德福低年級,孩子學的是體驗與感受層面,而非知識性的。
 在一二年級時,數學及語文都沒什么書寫,但他們的感受卻很豐富。一旦他們去到公立學校,需要從事數學練習及漢字書寫,他們還是可以應付,她認為那是因為他們有感受和體驗的基礎,比別人可能還學得快。
 劉老師本身的孩子,中學轉去公立學校,初二才開始學物理。他在華德福學校小六時,已開始學物理,但那時所做的都是實驗,沒什么物理的理論與概念。
 他在公立學校學的物理,卻沒有什么實驗,反而都是理論為主。
 他跟其他同學比較,會顯得不一樣,他會很容易理解那些物理的概念和理論,並將它們跟之前所做的實驗連結起來,結果,更容易理解。
 再加上,他對物理很感興趣,結果,他的物理成績全班第一。
 以此類推,數學等科目的學習也一樣。
 劉老師指出,孩子越大,基礎越穩,他在這時才去主流學校,學習的效率會越高。
高年級激發孩子思考問題
 華德福教育概念,認為孩子7歲到14歲,是心靈發展階段,14到21歲,則是理性發展階段。
 因此,華德福高中時期,是培養起孩子理性思考的關鍵期,課上會有很多討論,會讓孩子思考:“這世界是什么?怎么樣?及為什么?”這哲學上的三大問題。
 六七年級的學生會上社會學、經濟學,他們會關心世上發生的事,例如世界災難及環境問題,讓孩子看到他們自身之外的、人們生活的狀況。
 在學生七八年級時,他們一般都會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明確自己接下來要走的路向。
 在這個體系的教育下,他們的身心比較平穩。
 在人際關係上,由于同學間互動多,孩子們面對與人交往的沖突也多,從中學到跟人交往合作的技巧。“沒有這種沖突,談不上合作。這種沖突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和別人相處與合作,而打好基礎。”劉老師說。
 待他們在12年級(18歲)高中畢業時,他們必須展示畢業設計,有人呈獻一套時裝設計、有人改裝一輛腳車、有人建造一艘船等,將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例如科學知識、具體應用呈獻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