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顯示具有 資訊工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訊工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手機交友

17 Jul 2013

你手機交友了嗎?(上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當今世上,人氣便是王道,亦可變成利潤。  尤其是即時通訊應用程式(Messaging Apps),更是靠人氣通吃四方。
 目前,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成為智能手機用戶最依賴的溝通方式,並因此搶奪了全球電訊商高達230億美元(約733億令吉)的收入!
 全球競爭激烈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除了低價(比如WhatsApp),還有免費的KakaoTalk和Line,以及時下最夯的WeChat。
如果說,手機交友發燒戶都有下載WeChat,這說法應該不會引起太大爭議!
 全球用戶超過3億的微信(WeChat),不只在大中華圈獨領風騷,甚至,用戶遍布五湖四海,成為新馬印泰、菲律賓、墨西哥,以及少數西亞國家的智能手機用戶中,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Apps)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WeChat,是由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供應商騰訊公司開發的。雖然,騰訊開發的通訊軟體QQ,在13億人口國有極大市佔率, 但它並不安于國內現況。為此,騰訊在2011年推出微信,將微信海外版命名為WeChat,並且花百萬美元買下wechat.com域名,積極搶攻國際市 場!
海外用戶7000萬
 今年6月,海外版WeChat的註冊用戶數,宣告衝破5000萬大關。之后,在短短一個月時間,海外用戶新增2000萬,突破7000萬人次,並且下載量“持續升高”。
 深諳此道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包括WeChat,利用各個領域的名人分享WeChat的使用體驗,人氣響應推高至極致,轉變成源源不絕的利潤。
 以中華圈為主力市場的WeChat,去年起,便讓偶像藝人羅志祥和楊丞琳合體代言,打造WeChat的知名度;今年五月,又讓罩著金鐘影后光環的楊丞琳,以煽情的母親節生日篇廣告,俘虜大媽用戶。
 接著,再推出羅志祥一邊通“Chat”、一邊救援麻吉脫離險境的耍帥廣告,來標榜WeChat語音訊息即時對講功能的便捷、即刻性和創意。
 最近,WeChat將人氣名人效應升級──邀請世界足球先生梅西(Lionel Messi)助陣,廣告將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上線。WeChat用戶只要添加心儀名人的官方賬號,就能時刻關注偶像的視頻、語音信息、最新照片和消息。
梅西WeChat哄寶寶絕技
 2012年11月喜獲麟兒的梅西,變成名副其實的 “絕世好爸”。
 WeChat抓緊粉絲想看偶像哄寶寶的心理,讓梅西在廣告中展現哄寶寶絕技!而“梅西WeChat哄寶寶”的廣告主題,確實很得新手爸爸歡心,因為他很快便入戲,還一直逗樂現場工作人員。
 宣傳片畫面中,金孫不停啼哭,“奶奶”無奈向梅西求援。足球巨星靈機一動,通過WeChat,向寶寶展示讓人目眩的高超球技,來逗樂“寶寶”。最終,“寶寶”亦拜倒老爸的球技之下,開懷大笑,而梅西也露出自滿笑容。
 據悉,梅西老爸曾經提議讓梅西三兄弟一起上陣拍攝這個廣告,可惜時間協調關係,只能作罷。
方便價廉即時短訊服務
相信許多智能手機用戶,第一個下載的即時通訊程式,便是需要付費的Whatsapp。
Whatsapp是由兩位前雅虎員工開發的。當初,兩人開發Whatsapp的目的,相當令人感動:只是為了提供方便、低價、無廣告的即時短訊服務。
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發展至今,功能都類似。具體來說,程式可以支持一對一交流、群組聊天、分享音頻、圖片以及視頻。
此外,Whatsapp會顯示“對方已經收到消息”,同時,你可以查詢好友最后在線時間,知道他什么時候在忙。
手機內存號碼方便管理
國際經驗豐富的即時應用程式,包括WhatsApp、KaKaoTalk和Line。
有人喜歡用韓國開發的KaKao Talk,因為想要支援他們的韓國偶像Bigbang。
有人喜歡用日本開發的Line,因為它有電腦客戶端,沒有智能手機也能用Line。
有人喜歡用中國開發的WeChat,因為結合了“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並且,可以隨機交朋友。
有人喜歡用美國WhatsApp,因為不會有亂七八糟的未知名短訊邀約,以及氾濫的商業廣告。
總的來說,WhatsApp和KakaoTalk是以手機內存的電話號碼來管理好友。一旦手機通訊錄的朋友下載了這兩個應用程式,他們便會自動出現在你的聯繫人欄目裡,你們便可展開通話。
將人氣變成利潤
想將人氣變成利潤,除了要聚集個人用戶,還要爭取企業用戶。這點上,即時通訊應用程序開發商,都會特地開通企業賬號的功能,並且完全免費,以便讓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溝通互動。
個人用戶幹嘛需要關注企業用戶呢?實際上,只要個人用戶成為企業用戶的好友,就可以即時接收商家最新的促銷資訊,以及享用特定優惠,實現一個雙贏局面。
當然,哪個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最合你意,還是得下載使用才能知道。



禁止不如加強教育(下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手機出現隨機交友功能后,誰也不能擔保交到的朋友,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起,國內外報章陸續爆出手機交友詐騙案。
 對此,心理輔導專家李志祥表示,年輕人沉迷手機交友,喪失在現實生活中的正常交際,以及辨識朋友的能力。
 不過,他的年輕朋友提醒說:未來10年,手機交友才是正常的交際方式。
 這是當頭棒喝,沒錯!大馬人,尤其是家有小孩的父母,必須以開放心態看待手機交友,避兇就吉,化解手機交友引發的問題!
手機交友詐騙層出不窮,隨手拈來便有:
 一名到香港公幹的34歲商人,用搖一搖隨機交友功能,認識一名22歲北京女子。他邀請女方到他在尖沙咀入住的酒店見面,結果一見如故,雙宿雙飛,還說好一起出游北京。
 隔幾天,商人辦公回到酒店,便發現女方不告而別,逾30萬港幣(約12萬令吉)財物失竊,方知誤墮桃色陷阱。
 另外一單令父母提心吊膽的手機交友詐騙案,同樣發生在香港:一名男救生員假冒女性,使用隨機交友功能結識多名少女,混熟后便約她們見面,訛稱是網上女子的男性朋友,威逼利誘少女們援交賺錢。
 最可惡的是,他藉詞“培訓”,強姦少女,再安排接客,少女若不從,他便強拍裸照,逼她們就範。
兩類人最易受騙
 想要隨機結交朋友,但又怕受騙的用戶,會事先強調:非誠勿擾。可是,李志祥認為,“用戶可以舉報違法或不良訊息。可是,幾億人用戶的程式,開發商根本無法監控內容。”
 非誠勿擾警告,但還是不乏用假身分的莫名其妙邀約,手機交友用戶主要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正處于求偶找對象的年齡階段。
 一些年輕人從論壇上聽聞“有人用手機交友‘釣’到女生”,便蠢蠢欲試。報章天天提醒:手機交友風險高,還是有人受騙。這算不算咎由自取?
 “有兩類人最易受騙。首先是心存僥倖,總認為自己不會那么倒霉受騙的人;其次是自認聰明的人,他們自詡懂得分辨真偽。”
 “算是吸取教訓吧。”他說:“但很多人並沒從別人的教訓中學習,主要是因為心存僥倖心態:我沒有那么不好彩,詐騙案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以及自認聰明:我會分辨真假。這兩類人會肆無忌憚去嘗試手機交友,更易受騙。”
 他強調,“不管以前或現在,只要有溝通管道,騙局一定會發生。只不過,時代改變,詐騙管道改變而已,即是從面對面詐騙到電郵詐騙,變化到現在的手機詐騙。便當是一個教訓,不要一錯再錯即可。”
錯誤價值觀衍生問題
 手機交友之騙財、騙色、騙情案,不一定由集團操作。
 “大馬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一下班便躲進房間玩手機。每天晚上,他都會用‘搖一搖’功能,找出附近也在‘搖一搖’的用戶,然后邀約見面。”李志祥說:“過程中,如果對方拒絕邀約,他便會發飆,破口大罵。”
 手機交友用戶,不盡然只想尋找一夜情,也有人希望發展為長久關係。只不過,這位年輕人喜歡“打獵”,覺得你情我願沒什么不可。這是年輕人的其中一種交際形態。
 手機交友衍生的社會問題,到底要怪誰?
 “新生代把異性關係看得太隨便,我們不能就此責怪溝通工具。我們更要擔心和反思:如何導正新生代的價值觀。”
以身作則改掉壞習慣
 中港台有不少父母發現:孩子變成低頭族,24小時手機不離身,容易精神恍惚和焦慮,對于父母的提問,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很多父母便向專家求救。
 對此,李志祥坦言:“現代網癮,不單指上網或打電腦游戲,還包括沉迷手機。手機交友雖怕遇到騙子,但沉迷手機最棘手問題是:在手機世界裡很活躍,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懂如何和人交際。”
 孩子一頭栽進封閉的手機世界,現實生活中很少接觸朋友,造成人際能力下降,並且,無法從人的語氣和表情,來辨識對方是真心還是浮誇欺騙,這些孩子更易受騙。
 “過去,處理網癮問題,父母可以把電腦收起來。現在,父母把手機沒收,孩子會更加焦慮難受,父母也難保孩子不去偷買新手機。這點上,事事干涉反而適得其反。甚至,父母禁止孩子接觸流行文化,會讓孩子變成朋友群中的‘怪物’。”他說。
 很多70后或80的父母,本身都是手機控。想要鼓勵孩子少用手機,最好以身作則,家庭活動中,堅決不當低頭族。
知己知彼提高說服力
 新生代通過手機與人互動和表達自己,已經勢不可擋。
 李志祥說:“現在,中港台相當重視網絡和手機上癮問題。現在,大馬的手機上癮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不做好預防,未來將會大爆發。”
 處理手機成癮問題,必須了解案主在現實生活中,屬于不容易結交朋友,還是好奇心太大一類。假如案主很難結交朋友,那么,李志祥便會教導他人際社交,協助他拓展生活圈子。
 “避免手機上癮,父母和老師必須親自了解新生代愛玩手機的趨勢,了解手機交友的利弊,再協助孩子掌握正確的人際社交知識。”他說:“父母不可高姿態說:玩手機,你錯了!這會製造出更多想逃離現實問題,躲進手機世界的隱蔽男女。”
 實際上,善用媒介可加強親子溝通,比如說,和孩子成為手機好友,便可了解孩子的活動和表現。
 網癮的預防工作,最好還是從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做起;在輔導課上,教導孩子人際社交知識,包括使用網絡和手機的利弊,以及應有的保護意識。
父母如何面對低頭孩子?
 1.不要馬上評斷或指責,而是:
 ·嘗試瞭解孩子究竟在沉迷什么?(是電子游戲、面書、聊天室…?)
 ·在上述沉迷活動中,是什么吸引孩子?(刺激感、志同道合的朋友……)
 ·請教孩子一些手機科技疑問(包括手機功能、如何使用軟體程式、一些不明訊息等。)
 2.對資訊科技有基本認識和瞭解,才能找出和孩子溝通的共同話題,並適時做“機會教育”,提醒孩子應該注意的事項;
 3.買“足夠功能”的手機給孩子就好(孩子沉迷的往往是網絡游戲、面子書和無限制聊天),如果要奢侈手機,以后工作自己買!
 4.安排沒有手機干擾的家庭活動(定下規則:每天或每週的特定活動,不准接聽或回應手機)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網友分享遺產?

網絡詐騙皆因貪(上篇)

  24 Oct 2012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由你來繼承或分享素未謀面者的遺產,這種小說或電影才會有的情節,你會相信嗎?  騙子通過電郵或面子書,隨機“釣魚”,以百萬或千萬令吉的巨額數目為餌,只要交出一定數額稅金或保險金,就能享受遺產,如此彌天大謊,依然有人對號入座。
 試想,哪來這麼多別人的遺產留給你呀?
1600萬美元(約4800萬元令吉)的遺產,你心動嗎?
 住在美國紐約的楊姓婦女,接到一封來自英國的電郵,指她獲選為西班牙某富豪的繼承人;由于該富豪去世時,未有親人接收1600萬美元的遺產,因此她是最適合的繼承人。
 其實,這類繼承遺產的電郵漏洞百出,以楊女士的個案來看,即使富豪離世未有子嗣,多半有親屬會出來爭,怎么可能輪到毫不相干的人來繼承?
 而且,如果財產托管人有心將富豪財產佔為己有,根本用不著和不相干的人合作,增加遭人舉報或拆穿的風險。
 騙子能夠以撒網捕魚的方式,釣到許多“魚兒”,只有一個關鍵,即抓住人性的“貪”!
 如果楊女士不是動了貪念,也以為自己真的這么幸運,她就不會損失1萬1000美元(約3萬3000令吉),以及來回飛機票和住宿費。
 該封遺產繼承電郵聲稱,楊女士可以提供資料或親身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辦理領取遺產的手續,楊女士最終選擇直飛馬德里。
 在馬德里騙子的戲做足全套,有一名非裔男子接待她,助她完成手續和繳付萬余美元,然后請她回到紐約等待銀行過賬。
 三天后,騙子致電指她沒向西班牙交稅,無法匯款,要求她再匯3萬2000美元(約9萬6000令吉);她依照指示匯款后,不知何故突然驚覺受騙,要求銀行停止匯款。
 由于騙子提供的銀行戶口號碼有誤,匯款不成功,楊女士才只是以1萬1000美元買個教訓,而非付出4萬3000美元的代價,純屬不幸中的大幸。
利用愛情魔力
 騙子通過電郵找“遺產”繼承人,也有直接與受騙者先交往,取得情感上的基礎,才用電郵騙錢。
 澳門就有這樣的案例。2009年,當地一名從事制衣採購的30多歲女生,在香港與一名韓國男子相識后,雙雙墜入愛河。
 交往約一年后,韓國男子回國,兩人通過電郵聯絡;今年年初,該男子在電郵透露染上重病,無錢就醫,隨后就失去聯絡。
 不久,女事主接到一封電郵指其男友已逝世,她可以領取100萬澳幣(32萬令吉)的保險金,唯需先付16萬港弊(約6萬3000令吉)“遺產稅金”。
 此時,一般人或會猶豫,因未拿到保險金反而要先付錢,左思右想后,或會放棄這筆錢,避免成為羊牯。
 但是,女事主和該男子已有感情基礎,人去世后把保險金留給她,天經地義,因此就把“遺產稅金”匯了過去。
 結局當然是音訊全無,保險金石沉大海,傷心的女事主只有報案求助警方。
 以上兩大網上遺產騙案,一個是利誘,另一個是利用愛情魔力使人失去理智,兩種方法皆是騙子常用的招數,在互聯網風行的時代,使用起來更“快捷有效”。
 其實,只要民眾緊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個原則,騙子大多數會束手無策;但是,人心的欲望和相信自己會是幸運兒的心態,為騙子制造許多機會。
澳洲人
遺產騙子新目標?

 網上遺產騙局歷久不衰,而且不斷有“新血”成為受騙者!
 最初,騙子以歐美、亞洲人和美洲人為主要目標。如今,騙子盯上澳洲人。
根據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9月中旬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就有42名澳洲人成了遺產騙局受害者,損失達300萬元澳幣(約944萬令吉)。
 別以為42個受害者不算什么,因為該委員會還接到另外1200人投訴,還在調查當中,未確認是否受騙。
 化名鮑勃(Bob)的退休人士是受害者之一,他接到一封請求他“幫助”的電郵,只要他能協助一名香港銀行官員轉移一筆巨額遺產,就能分得其中一部分遺產。
 騙子指一個伊拉克準將逝世后,留下2000萬美元(約6000萬令吉)遺產,只要該名香港官員成功轉移,他也能受益。
 即使只是獲得6000萬令吉中10%的遺產,也有600萬令吉,何況騙子表示不只是這個數目,鮑勃受不住誘惑,同意先付出一些費用,以協助獲得相關財產。
 結果,鮑勃押了房子,花光一生積蓄,最后一分錢都沒得到。
 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向該國人士提出的警戒,值得民眾借鑑,即當收到陌生人的電郵指獲得大筆遺產,或者能從遺產中獲利,但要先匯錢支付各種奇怪的費用,即是遇上了騙子。
 其實,上述道理淺白易懂,人人皆知,但在巨額金錢的誘惑下,不少人都會失去理智。
被人騙轉而騙人補償?
懷疑,卻不仿一試?今年年初,一個加拿大男子收到電郵指他可繼承一個石油商人20億加元(約61億令吉)的遺產,他雖然有所懷疑,但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匯出20萬加元(折約60萬令吉)作為律師行政費。
 隨后,騙子煞有其事的向他發出銀行和律師行提供的證明文件,並且要該名男子到香港領取遺產。
 該男子在香港左等右盼,始終不見有律師或銀行人員與他接觸,方知受騙。
 隨后,他到澳門賭錢時,遇到同樣賭輸錢的40歲張姓裝修工人,他惡念一起,決定從張姓男子身上撈一筆錢,于是謊稱他在尼日利亞經營20億加元的石油生意,最近在投資外幣賺了數千萬加元,卻被人偷偷轉賬至香港,遭到海關扣押。
 他向張姓工人遊說代付通關費,然后分出一些所賺的錢;前者信以為真,還招來兩名朋友出資50萬港元(約25萬令吉)。
 加拿大男子食髓知味,再要三人付出100萬元手續費,引起三人懷疑,報警求助,于是警方逮捕該名加拿大男子。
 從受害人變成加害人,加拿大男子的起心動念全因貪而起,同時也說明網上遺產騙局害人不淺。
假冒林梧桐遺產騙外國人
本地企業家林梧桐離世后,也有騙子冒用他的名字行騙,謊稱留下一份1200萬令吉遺產,捐給由律師樓挑選的慈善家。
 大馬人熟悉林梧桐,因此騙子特別在電郵中聲明大馬人不具資格,只有非大馬人才能因常做慈善而獲得這筆遺產。
 大馬人接到這個郵件,一看即知是騙子,也有人把它貼在網上論壇(或稱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BBS),警惕網友勿受騙。
 有人嘗試依循電郵上的大馬電話號碼播打詢問,發現騙子操非洲口音,因此相信與一般網上遺產詐騙電郵的集團,或有一定的關係。
 冒用林梧桐名譽發出的網上遺產電郵,擺明是要騙非大馬人的錢,可見騙子也“與時併進”,利用離世的富人來詐財,民眾需要小心謹慎看待這類網上遺產電郵。
小心處理減少垃圾電郵
 有人或會好奇的問:騙子是如何知道我的電郵,然后發出網上遺產詐騙電郵給我?
 在互聯網上,想要收集網民的電郵的商家和騙子,只要釋放出網絡機器人(機器人程序),在網上四處搜索,把符合電郵程式的資料,即擁有@符號前后的資料,收集起來,就能得到許多人的電郵地址了。
 即是說,如果你曾在網上公開電郵,就會連續不斷收到商家廣告和詐騙電郵。
 如何能減少收到這類電郵的機會呢?
 一般上有兩個方法,分別書寫電郵后,存成圖片檔,如JPG或GIF,才放上自己的部落格或網站,或者在論壇公開電郵時,使用附檔圖片方式,這能有效減少收到各種奇奇怪怪和騙子的電郵。
 其二,一些網站提供電郵加密的服務,即把電郵地址變成網頁開放的腳本語言(Javascript),把它貼在網站或部落格,網絡機器人發現它只是一連串的亂碼和字串,就不會收集這些資料,但網頁呈現出來的還是電郵地址。
 第二種方法有它的風險,即這些所謂電郵加密的網站,可能就是收集網民電郵資料的“大鱷”,收集這些電郵再轉賣給商家或騙子。
 因此,第一種方法雖然比較煩瑣,也不方便,但最為實用,不啻是減少垃圾電郵和騙子電郵的有效方法。


小心尼日利亞騙局!(下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本月中旬,本報記者獨家報導揭發疑似非洲愛情騙子在面子書上,以必須結婚才能獲得百萬遺產手法,引誘他人上當;這極可能是其中一種尼日利亞騙局! 此外,網上遺產騙局也是“尼日利亞騙局”,同時最為常見;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局(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統計,“尼日利亞騙局”每年詐騙金額數以億(美元)計!
尼日利亞騙子舉世皆知,許多國家的國民都曾栽在他們手裡!
遺產騙局、愛情包裹、網購詐騙等,皆是尼日利亞騙子的拿手好戲。
為何總是尼日利亞人?
讓我們從網上遺產騙局的歷史,去看尼日利亞騙局所帶來的影響……
以下是網上遺產騙局經典電郵之一:
 “我的先生是一名州長,他因為國內政變而不幸身亡。生前,他藏匿的4000萬美元,目前還未被新上台的軍政府發現,現在我急需將這筆錢以別人的名義作為投資款項匯出境外。希望能夠得到您的幫助,事成之后,我將給您這筆資金的25%作為回報。”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尼日利亞騙子不知把這封或這類電郵轉發幾百、幾千萬次,有人收到后把它視為垃圾郵件刪件,但依然有人上當!
 上述是一封經典的419騙局電郵。何謂419?它是尼日利亞政府針對預付款詐騙(Advance Fee Fraud ,AFF)而制定的法律,在該國刑事法典第4-1-9中,大多數用來對付“尼日利亞騙局”的罪犯。
 因此,國際上把尼日利亞騙子策劃的網上遺產和其他相關騙案,稱為尼日利亞騙局或419騙局。
專業騙子設計布局
 對于網上遺產騙案,或許有人會嘲笑說:“怎么會有人這么笨,這樣容易上當,一看電郵內容就知道是騙局啦!”
 研究尼日利亞騙局的美國經濟犯罪問題研究專家彼得理壘指出,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簡單,這不是一般騙案,因為它是一群有組織的專業騙子設計出來的騙局。
 尼日利亞是世界第六大兼非洲最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石油是該國最大的外匯收入。
 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大跌,這令極度仰賴石油出口的尼日利亞經濟受創,國內的石油商人栽了個大筋斗。
 這些從事石油生意的尼日利亞人,受過高等教育,能操流利英語,面對石油衝擊后,有人想出利用自身熟悉國際貿易的特長,轉而從事國際詐騙這種無本跨國生意。
 換句話說,這些人落草為寇,像是中國經典小說《水滸》中形容──上了梁山;但他們跟《水滸》最大的不同是:梁山好漢專殺惡人、貪官,尼日利亞這群落草的專業人士,則是騙人不用本,搞到他人兩手空空,甚至使人走上絕路。
 最初,這群尼日利亞騙子針對西方國家的小型企業設計騙局,精心炮制一層又一層的陷阱,把這些商家騙得叫苦連天,損失慘重。
1%人上當騙款不少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尼日利亞騙子從電話、信件、傳真著手,加上各種幾可亂真的政府部門印章,以及仿冒專業律師行的信件,把人騙得暈頭轉向。
 進入網絡時代,尼日利亞騙子更加無往不利,而且能夠隱蔽得更好,雖然越來越多人知道尼日利亞騙局,但因為發送電郵的速度更多更快,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上釣,就能騙到許多金錢。
 試想,只要通過個人電腦或在網吧的電腦,以特制軟件發送千百萬封詐騙電郵,若有10%的人心動並回復電郵,其中有1%的人上當,累積起來的款項,已是不小的數目。
 騙子利用人的貪念和同情心,請求受害人以少量金錢的幫助,能得到大筆金錢回報;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定的做人原則,或者想貪便宜,就可能成為任騙子屠宰的羔羊。
 不要相信有人會輕易給你一筆遺產,尤其來自尼日利亞或非洲國家,在不勞而獲的背后,往往有著意想不到的危險!
變種集團橫行亞洲
 尼日利亞騙局橫行全球廿余年,從沒有互聯網到互聯網時代,從來沒有在國際騙案名單中落榜,尼日利亞騙子可謂全球騙徒界的天王級人馬!
 隨著被騙的人越來越多,警惕尼日利亞騙子的意識提升,尼日利亞騙子開始拉其他非洲國家人民參與,一些騙子的大本營轉到其他非洲國家,因此“變種”成“津巴布韋騙局”、塞拉利昂騙局”、“象牙海岸”騙局等。
 以其他非洲兄弟國家名譽幹案,主要是因為尼日利亞騙局或419騙局太過“深入民心”,稍有警惕者已不理尼日利亞來的詐騙電郵,對于其他非洲國的電郵就沒有太大的戒心。
 美國一個專門與騙子斗法,名為“419大聯盟”組織收集的資料顯示,僅是在1985年至1999年14年間,美國共有50億美元流入尼日利亞騙子口袋,平均每年3億美元,這令美國情何以堪。
 早在2000年,瑞士聯邦警局已發布一項電子郵件詐騙的數據,指尼日利亞在網上行騙所得達到每年4000萬美元。
 2003年,美國政府再也受不了人民的錢平白送給尼日利亞騙子,向該國政府下達最后警告:再不管一管,就實施經濟禁運!
 這些情況顯示歐美國家對于尼日利亞騙子極為懊惱,除了嚴刑執法和教育人民,另外還施壓要求尼國政府管制,才能減少這類騙案。
 如今,尼日利亞騙子的遺產騙局,已轉而在亞洲和大洋洲一帶橫行,這兩個地區的政府會為子民采取怎樣的對策,只有拭目以待了。
受騙者怕恥笑拒報案
 超乎想像的一大筆“巨額遺產”,讓許多人失去判斷能力,遭騙取金錢后,擔心遭親友嘲笑,不敢報案,讓尼日利亞騙子逍遙法外,有機會騙取更多人的金錢!
 尼日利亞騙局受害者並非一開始就失去理智,往往會有些懷疑,但在“巨額財產”的誘惑下,總會覺得不妨試一試;當付出了第一筆錢后,就開始像被下了迷藥般,無法自拔。
 這是一種心理連鎖反應,每付給騙子一筆錢,更加認定那筆“遺產”會屬于自己,尼利日亞騙子正是抓準這一點,才把人騙得團團轉。
 美國經濟情局分析指出,這是跨經濟犯罪組織,非一般騙案,背后集團包括已買通的尼日利亞政府官員,因此只要開始掉入圈套,就如瓮中捉鱉。
 有些人不甘就此受騙,根據電郵上的地址直奔尼日利亞,找騙子算賬,美國經濟情報局特別提醒公眾不要這么做,因為這些騙子手段毒辣,往往去找他們的外國受騙者,都是一去不回。
 不管已經被騙或只是收到電郵,最適當的做法應該是向執法當局投報,由執法人員跟進處理。
文采出眾獲搞笑諾貝爾獎?
 收過網絡遺產詐騙電郵的人,看到騙子的信件內容,是否像是在看著極短篇的精彩小說呢?其中,騙子杜撰出來的人物,寫來也血有肉,經歷也令人動容,難怪能夠打動不少人的心,上了騙子的當。
 每年,在諾貝爾獎宣佈各項得獎者前,搞笑諾具爾獎也來搞新意思,頒發搞笑和創意得獎者,在2005年的得獎名單中,尼日利亞騙子組成的“網絡騙徒作家”竟然得了一個文學獎,這可讓許多自認文筆出眾的作家和小說家無地自容了。
 搞笑諾貝爾獎宣佈這群網絡騙徒得獎原因,看來也有些道理;他們指出,這群“創業”專家不只是騙子,而且能夠利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創作力,通過電子郵件虛構出數位有錢有勢的人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些虛構人物的存在。
 不是嗎?如果你常閱讀這些詐騙郵件,對于“阿巴契將軍”(General Sani Abacha)、“阿巴契將軍夫人”(Mrs. Mariam Sanni Abacha)和“律師姆貝基先生”(Barrister Jon A Mbeki Esq.)一定耳熟能祥。
 更重要的是,網絡騙徒“協助”這些虛構角色賺錢(其實是進他們自己的口袋),如此非凡“成就”,難怪分量不輕,頗受諾貝爾獎得主看重的搞笑諾爾獎舉辦單位,也忍不住頒獎給這些騙子。
騙子被耍網上曝劣行
 尼日利亞騙子一心要騙人,結果反被人耍,不只露出真面目,還被人放上網任人討論和揶揄一番!
 英國一名電腦工程師麥克貝里,接到一封又一封遺產詐騙電郵,令他不勝其煩;他的工作已經忙不過來,還要花時間去刪除這些郵件,終于忍受不住,決定利用他業余的時間,整治一下這些騙徒。
 他回信給這些騙子,希望對方做出一些可讓他相信的事,例如,拿著一些紙張寫一些東西,對著鏡頭拍照、或者抄寫《哈利波特》整本小說,再電郵給他看,才會匯出金錢給他們。
 不知是騙子騙人心切,還是不夠聰明,結果真的有不少騙子依言去做,這可讓麥克貝里樂壞了;他把這些照片和騙子的作品,全都上載到他開設的曝光騙子行為的網站──www.419eater.com,讓全世界的人也樂一樂。
 不久后,騙子們知道上當了,除了寫電郵罵他,還有人直接撥電給他,發誓有機會就要宰了他;但,麥克貝里根本不當一回事,只要不把自己送上門,到尼日利亞找他們,他才不怕這些騙子。
 其實,除了邁克貝里,網上還有不少網站是以尼日利亞騙局為主題的網站,除了有人定期公佈收到的騙子電郵內容,還有人把這些電郵內容文字唱成饒舌歌呢!
 尼日利亞騙案的影響,不只是負面而已,這些人用趣味的方式,警戒民眾和開了騙子玩笑,也算是一種另類玩笑吧。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通訊專利大戰

 

蘋果三星各有勝負(第1篇)

23 Sep 2012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韓國知名電子公司三星(Samsung)在2010年推出Galaxy智能手機以來,就和蘋果(Apple)發生專利權糾紛。  來到2011年4月,蘋果率先在老家美國,控訴三星侵犯其關鍵專利;三星隨后在韓國向蘋果做出專利侵權提告。
 迄今,蘋果和三星,已在全球四大洲的10個國家,提起五十多起專利訴訟案件,互指對方侵權。而在經已結束的一審訴訟中,雙方各有勝負。
 就在今年,美國時間8月24日,美國聯邦地方法院裁定三星侵犯蘋果6項專利,要求其向蘋果支付10.5億美元(約32億令吉);韓國時間8月24日,韓國地方法院則做出雙方互相侵權的判決。
 分析人士指出,一審結果並非終結。兩造都不是靜靜挨打的軟柿子。敗訴一方肯定會上訴。預計,已在多國上演的專利大戰,可能蔓延到蘋果第二大市場──中國。
 這場被視為“世紀專利大戰”的侵權訴訟,肯定是一場長期抗戰!
在美國,蘋果控訴三星7項專利侵權,陪審團裁定:三星侵犯蘋果的6項專利,要求三星向蘋果賠償10.5億美元;只有侵犯iPad外觀設計專利的指控不成立;而三星對蘋果侵權的5項反控,全部不成立。
 判決過后,蘋果立即向法院申請,禁止三星銷售涉案的8款智能機,法院將在12月6日舉行聽證會。有了侵權判定,蘋果只需向法院證實,若不禁售這些產品,將會折損蘋果利益,基本就能實現禁售訴求。
戰場不同結果不同
 蘋果最初向三星索賠25億美元(約76億令吉),而陪審團裁定的賠償金額,不到這一數額的一半。以三星公司目前上千億美金的年營業額來看,10.5億罰金只算是 “小痛”,但是指標性意義很重大:這是蘋果最大一次的勝訴!
 兩方專利侵權訴訟,始于去年4月──蘋果率先在美國對三星“下手”,指責三星侵犯與iPhone和iPad有關的7項專利;同月,三星則在韓國提控蘋果侵犯其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戰場不同,訴訟結果大不同:美國場上,蘋果在對三星訴訟中,取得全勝,三星涉案產品在美國或遭禁售;韓國場上,三星獲得部分勝訴。
 在三星老家,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決:蘋果和三星互相侵權,需要針對彼此侵權範圍,支付賠償金,同時禁售相關產品。
 同時,法院下令,三星必須立即停止銷售10項產品,包括Galaxy SII,蘋果必須停止販售iPhone 3GS、iPhone 4、iPad 1和iPad 2。由于被禁售的機型,沒有一款是三星或蘋果的最新產品,估計對兩大公司的銷售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對此,中國知名IT法律專家趙佔領分析說:“雖然韓國法院判定結果是:雙方各打50大板,但韓國法院還是傾向于三星,專利訴訟過程中,韓國和美國的判決結果有可能都出于保護本國企業的用意。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兩國關于專利保護的法律制度不一樣造成的。”
在日本扳回一城
 蘋果在美國勝訴不到一周,三星在日本又扳回一城:8月31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宣判,將電腦硬碟檔案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同步的技術,並非蘋果特有的專利發明;而且,蘋果和三星,在判別裝置同步檔案是否一致的方式上,也不相同;因此,三星並無侵犯蘋果專利。
 三星仍可在日本販售相關產品。不過,法院僅就“檔案同步技術”做出判決,並未審理兩造提出的其他訴訟案。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全球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市場,美國法院的判決產生的影響,大于其他國家;所以,此次蘋果在美國取得對三星專利訴訟的勝利,可能會影響其他地區的訴訟結果。
韓國判決三星佔優
 聖克拉拉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拉夫(Brian Love)說,“如果說蘋果發起的專利戰針對的是智能手機的外觀設計,那么三星提出的反訴,則取決于那些涉及智能手機工作原理的智慧財產權。”
 美國場上,陪審團就產品外型設計,以及包括“橡皮筋”(Rubberbanding)等觸控技術,判決蘋果勝訴。不過,陪審團認為,三星並未侵犯一項與iPad設計有關的專利。蘋果有關該專利的訴訟僅針對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
 在韓國,三星的5起專利侵權提告,首爾法院判定蘋果侵犯原告三星的兩項技術專利:“CDMA通迅系統相關975號專利”和“流動通迅系統相關的900號專利”;三星則侵害蘋果一項“橡皮筋”技術專利。
 不過,蘋果提出侵犯設計的主張,被法院駁回,法院認為三星的智能手機圖標沒有侵害蘋果的專利。
 
訴三星為新品鋪路
 蘋果為什么頻向三星出手呢?《中國計算機報》指出,蘋果之所以對三星下手,主要還是為蘋果新一代產品鋪路。
 迄今,蘋果有許多外觀專利和操作專利,但其在通迅方面的專利較少,比如說長期演進技術(LTE)專利。LTE是第四代通迅技術(4G)的其中一種標準格式。未來,很多智能手機品將最終升級至4G網絡。
 確切來說,去年,蘋果沒有任何的LTE專利;惟在今年,蘋果從收購Nortel和Freescale等公司,得到274項LTE專利,加上蘋果今 年自主研發的44項專利和蘋果專利執行公司RockstarBidco財團持有的116項LTE專利,目前蘋果一共擁有434項專利,才躋身LTE專利排 行榜前十。
 目前,三星位列LTE專利排行榜第一,擁有819項LTE專利。值得關注的是:三星的LTE專利,很多都是關于底層架構。蘋果的新產品,如果要支持LTE技術,顯然繞不過三星專利。
 因此,三星才撂出狠話:如果蘋果發佈LTE產品,三星將“立刻訴訟”。三星能否通過LTE專利反制蘋果,將決定未來幾年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
 
判三星沒濫用權利
  今年9月6日(韓國時間),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表示,該機構針對蘋果的一項投訴,調查三星,是否通過利用無線技術專利的主導地位,展開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該機構一名不肯透露身分的官員表示,蘋果在今年初提交這項投訴。
 與此同時,歐盟監管者也在調查三星,是否因為濫用技術專利而違反當地的反壟斷法規。
 早在1998年,三星向歐洲通訊標準組織(ETSI)承諾,將根據FRAND(公平、合理且不帶歧視)條款,讓對手使用3G技術。而三星表示,在對外授權電信標準相關專利時,一直遵守這一承諾。
 而在今年8月24日(韓國時間),韓國法院裁決:三星接受FRAND授權條款后,再次向蘋果提出訴訟,並不能斷言其有悖誠信原則或違反社會秩序,因此不能說其是濫用權利。








混戰改變合作模式(第2篇)

報導:劉拓
 自從推出iPhone手機開始,蘋果就很忙──忙著和競爭對手大打專利訴訟。  時至今日,關于通訊科技產品的專利大戰,可以一句“混戰”來形容。
 業界人士認為,當今通訊科技專利混戰,必不可免改變既有的“競爭和合作”關係。
先看最近的戰役:今年8月,谷歌摩托羅拉移動再接再厲,再告蘋果侵害多達7項專利,包括Siri語音操作系統等。同月,三星遭美國法院判決6項侵犯蘋果專利。
再把時間往后移至2010年,據知:韓國三星並非第一家被蘋果起訴的提告電子公司,蘋果更早控告臺灣宏達電(HTC)。
蘋果專利訴訟場外,此起彼落的還有:微軟和安卓(Android),甲骨文和Android的專利訴訟等等 。
對于由蘋果在全球點燃的專利大戰,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蘋果、三星、HTC等的混戰之中,蘋果此輪訴訟的目標並不僅限于三星,而是廣大的Android生態系統。
自2007年,iPhone手機上市以來,帶動手機觸控式熒幕風潮;而手機已成為蘋果最大事業營收。隨著谷歌免費提供Android作業系統給予手機廠商使用,Android手機所呈現的驚人成長,對蘋果造成不小威脅。
喬布斯惱火
當其時,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非常惱火,認為Android系統赤裸裸剽竊蘋果技術,矢言摧毀它及其合作伙伴。
此前,蘋果與谷歌並未就此展開過直接交鋒。在三星敗訴后,蘋果甚至還發表聲明稱,所涉及的專利並不是Android的核心專利。實際上,蘋果對三星發起的訴訟,主要針對的就是三星和谷歌聯合開發的Galaxy Nexus,未來矛頭將對準熱銷的Galaxy S系列。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蘋果追擊三星,將矛頭更加直接地對準了谷歌。業界人士分析,三星以Android系統陣營“馬前卒”的身分應戰,接下來要認命接受,還是延續擴大戰事,除了涉及它自行的決策,還要看背后的谷歌打算如何和蘋果過招。
另覓廠商擺脫三星
以最矚目的三星和蘋果為例:當今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三星是蘋果最大的對手;同時,三星是蘋果產品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蘋果的龐大訂單,亦是三星最賺錢的業務之一。
而在蘋果和三星劍拔弩張的專利硬戰過程中,可以看到:蘋果正在“改變”完全依賴三星作為唯一的供應商。有消息指出,去年底,蘋果就積極布建自有半導體元件(IC)設計團隊,想要甩掉過度依賴三星手機晶片設計能力,轉至其他代工廠生產。
與此同時,韓國時報(Korea Times)援引三星旗下零組件供應商一名未具名的主管透露,三星要求蘋果支付更高價格,才能使用其德州奧斯汀(Austin)廠生產的流動應用處理器。
業界人士不約而同指出,在核心零組件上,比如技術難度高的處理器,目前仍由三星獨家供貨。因此,蘋果暫時還不能擺脫對三星的依賴:iPhone 5採用的A6處理器,仰賴三星以32奈米代工。
不過,蘋果尋求其他代工廠勢在必行。市場多數研究機構認為,比較各家的技術能力與獨立性,專攻晶元(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代工的台積電,承接蘋果處理器訂器的幾率最高。
目前,三星和蘋果並未對于“走味”的關係,做出置評。但雙方互控對方抄襲產品專利的密集動作來看,兩造很快走向“難堪分手”。
爭取專利同盟翻盤
分析人士指出,三星在美國敗訴后,必然面臨幾種選擇:一、繼續使用這些被判侵權的專利,支付蘋果一定費用;二、把產品撤出美國市場,重新設計。
目前混戰,蘋果官司頻頻報捷,甚至還打贏了最關鍵性的美國官司,觀察人士認為:谷歌暫居下風 。
目前有種趨勢:全球的跨國通訊科技企業,踏進專利戰場的跨國IT企業,為增加專利數量,紛紛聯手組成“全球專利聯盟”,展開激烈的競爭。有專家直指,韓國企業想在全球專利戰場上取得勝利,還需更加活躍,最重要的是,爭取戰略性“專利同盟”。
據悉,今年第四季度,三星將擴充產品線:結合微軟的Windows 8,以旗艦機種Galaxy S3與Galaxy Note 2,來與iPhone 5對決。
這讓蘋果措手不及,三星竟先于Windows Phone的“鐵桿”諾基亞,推出Windows Phone 8手機。假如三星的Android手機在美國被禁售,也還有Windows Phone 8的產品填補缺失。
關稅法殺傷力更大
早在三星之前,臺灣的宏達電已被蘋果狠狠修理:去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判定HTC侵犯蘋果US5,946,647號專利,並且援引關稅法337條例,在今年4月19日,正式對侵權的HTC產品,實施進口禁令。
宏達電從手機代工開始,在2006年轉型推出自有品牌“HTC”智能手機,成為台灣人的驕傲。可是,宏達電並未因此一帆風順,不斷被國外專利權人圍 剿,面臨一起又一起的專利侵權指控。ITC的判決,對HTC的影響深遠,因為一度超越諾基亞,躍升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的HTC,從此在美國市場一蹶不 振。
觀察家指出,宏達電的遭遇,凸顯美國專利法規與實務的發展,對台灣,甚至中港臺以出口為導向業者的重要性:關稅法337條例闡明,若有侵權問 題,ITC 可以頒發禁令禁止侵權產品進口。因此,對于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而言,該關稅法337的殺傷力,甚至更大于法院訴訟,畢竟判決未必會禁售涉案產品。
ITC判決出爐后,兩家企業的糾紛還未完結:根據蘋果和HTC向ITC遞交的資料,兩家公司自8月13日以來已經舉行了兩次和解談判,但迄今尚未達成協議,但雙方計劃繼續進行談判。
此際,宏達電的反擊是:指控蘋果侵犯其公司擁有的兩項大量傳輸資料專利。這兩項專利技術對于所謂的4G技術,亦即長程演進技術(LTE),至為重要。一旦勝訴,宏達電將可尋求在美國禁售相關的蘋果產品。
微軟坐收漁翁之利
針對蘋果在對壘三星的專利權訴訟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這表示,目前採用Android系統的廠商,未來將需要評估該系統的法律風險;國外媒體就此評論:這給微軟視窗(Windows)平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今年7月,微軟推出了自主品牌的Surface平板電腦,採用微軟全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8,引入新的觸控界面和雲算技術。
之后,短短一個月內,微軟陣營的硬件廠商先后發布了基于新視窗系統的旗艦品:8月30日,三星率先推出4.8英寸大屏ATIV S;9月5日,諾基亞發布Lumia 920與Lumia 820;9月19日,HTC同樣以8X與8S兩款品出擊高端和中端市場。
雖然,目前尚無法判斷Windows 8是否能成為Android和iOS的有力競爭對手;但蘋果勝訴,必定加大市場上的移動設備廠商,對Windows系統的興趣--因為不必擔心搭載Android被蘋果提控!
硅谷智慧財產權和投資專家勞裡(Laurie)表示:“微軟將從這場專利權糾紛中受益,成為除Android之外的選擇。不過僅僅這樣還不夠,你還需要能吸引消費者。”他認為,現今的消費者,還是偏愛外觀類似蘋果產品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專利戰致產品漲價(完結篇)

報導:劉拓
 3C市場前途無量,國際通訊科技巨頭新一輪的競爭戰略,已完全從“價格戰”轉向“專利戰”。  勝訴的原告,信誓旦旦高喊:我們是為了保障創新權益;敗訴的被告說:判決是扼殺創新。
 分析人士不約而同認為,專利大戰的背后,實際就是大型商業巨作。
 專家分析,未來,不管競爭者是選擇向蘋果支付專利費,或者另闢蹊徑開發與蘋果不同的產品;最終只會造成產品售價上升。
今年8月底,美國加州法院陪審團裁定三星侵犯蘋果6項專利;蘋果勝訴后,旋即向法院申請在美國市場禁售八款侵權產品,包括:Galaxy S 4G、S2 AT&T、S2 Skyrocket、S2 T-Mobile、S2 Epic 4G、S Showcase、Droid Charge和Prevail。三星則表示,將上訴到底!
 至此,蘋果無疑是獲得美國法院背書:在法院遵循先例原則下,只要提告的相關軟體專利,和蘋果曾勝訴的6項專利相同,那么,蘋果贏面很大。相信蘋果會乘勝追擊其他企業。
 美國市場,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具有決定意義:這是最大的利潤市場,也是資本市場評估企業價值的重要依據。業界認為,蘋果勝訴,除了完成創始人喬布斯“摧毀谷歌安卓(Android)”的遺願,更是藉此對外重申:我才是智能手機老大。
 話說2007年時,“外來者”蘋果推出首款智能手機iPhone,卻被整個手機行業恥笑。不過,短短5年多,iPhone就號令全球市場,讓當年小看蘋果的廠商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等廠商一籌莫展。
戰場不同結果不同
 手機的流動數據服務,十年前早已出現;但卻遲至蘋果推出iPhone,流動數據才實現了從桌上電腦走進消費者手掌的夢想。
 勝訴后,蘋果發表聲明:“本案審理期間出示的大量證據表明,三星抄襲的嚴重程度甚至超出我們原來的想像。蘋果和三星之間的法律訴訟不僅僅關乎專利和金錢,更多的是關乎價值。”
 聲明還強調:“在蘋果,我們十分重視原創和創新,為了打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品,我們傾注了所有的心血。我們製造這些產品是為了讓我們的用戶滿意,而不是為了讓競爭對手大肆抄襲的。對于法院最終認定三星侵權,並發出剽竊是不當行為的明確信號,我們表示讚賞。”
 三星亦表明立場:“判決不應視作蘋果的勝利,而是美國消費者的失敗。不幸的是,專利法被操縱,使得某家公司可以壟斷圓角矩形的外觀,以及三星和其他公司每天都在改進的技術。”
 三星將上訴,“這並非該案的結局,也並非這場全球法律大戰的結局。一些法院已經駁回了蘋果的很多主張。”三星還補充:“專利法竟然會讓一家公司壟斷圓角矩形的設計,實屬不幸。”
 不管當事人是為了創新還是權益而戰,現在,有專家指出,專利的存在實際上是讓消費者的處境變得更加糟糕了,判決未必對三星造成致命影響,反而消費者可能因此“買貴機”。
蘋果訴訟掌主導權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最新數據顯示,三星和蘋果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前兩名,總共佔據了49.5%的全球份額。
 雖然,三星是智能手機領域的后來者,但是憑藉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快速推出多款品,已在今年第一季超過蘋果,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廠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三星未來依靠整合,將會徹底成為電子業的龍頭老大。”而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直指,三星掌握主要零組件設計技術,這讓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獲得很好的成本優勢。
 相信不只蘋果,所有競爭企業均不願看到三星崛起,尤其是在主導力量大的美國市場。 全球觀察家不約而同指出,由蘋果掀起的專利大戰,本質就是商業大片—鞏固其在智慧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姑且不管后來的禁售令結果如何,三星在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開始傳導給股市:蘋果股價在場外交易時段上升2%,三星在韓國股市交易中,股價大跌7.5%。
 IDC駐多倫多分析師雷斯蒂沃(Restivo)表示:“判決和現實有很大差距。短期內,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先地位不太可能被蘋果和其他廠商取代。只要Galaxy系列產品沒有在全球範圍內被禁售,那么情況就不會改變。”
 蘋果選誰訴訟,在什么時間訴訟,在什么區域提起訴訟,都是一種商業選擇。這場商業大片,蘋果遊刃有余。
追擊三星褒貶不一
 蘋果大動作追殺三星,連美國的官員和專利專家也看不下去了,開始評論,“完全禁售三星產品,恐將扼殺資訊與科技產業的創新!原本實力雄厚的蘋果,將獲得更多優勢,競爭的意義便消失。”
 美國司法部轄下反托斯拉法(Antitrust)部門主管李德(Read),在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FTC)舉辦的首爾國際競爭論壇(SICF) 上表示:“像三星這樣重要的企業,能夠藉由競爭銷售其產品,將有助創新。我希望三星不至因陪審團的裁決而無法在美國銷售產品。”但他強調,他的談話代表個 人意見,並非美國官方立場。
 英國《衛報》卻憂心忡忡指出,蘋果勝訴,恐怕將進一步加強蘋果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產業的主導地位,並利用失控的專利訴訟打壓對手,阻礙市場競爭。
 此外,外界對于美國陪審團的公正性亦存疑。智慧財產權律師暨加州大學的法學院教授費勒德曼(Feldman)在《美聯社》上投書表示,“這些陪審團成員怎能在短時間內詳閱百余頁複雜專業文件。我的法律系學生都做不到,遑論是一般民眾。”
 不過,也有相反聲音:CNN網站認為蘋果勝訴的影響是:“競爭對手必須從頭開始,讓他們的設計師展開更多創新。他們必須創造與不同的視覺體驗,這可能對消費者大有裨益。”
天下產品一大抄!
 有人認為,iPhone在全球廣受歡迎后,其他的行動裝置廠商,紛紛仰賴Android為核心,不足處則一一倣傚iPhone。其中,佼佼者三星,成功登上全球智慧手機龍頭。
 只有別人倣傚iPhone嗎?這不盡然。
 在對壘蘋果的官司中,三星的爭論是:在蘋果獲得iPhone和iPad專利前,這些設計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美國法院拒絕了將蘋果iPhone抄襲索尼的元素,列為證據;這個證據可以大大削減蘋果專利的合法性。
 有人提出證據指出,當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時,其他廠商也已想到其中的多項創新,但因為蘋果大量使用專利制度,在全球專利大戰中打壓搭載Android系統的多家廠商。
 同時,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蘋果並非如外界普遍認為的是一創新者,因蘋果內部文件顯示,蘋果在2007年1月發表iPhone前,疑似曾參考三星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的手機設計。
 有消費者打算棄用蘋果產品,因為“蘋果恃強凌弱,將未來的運算和通訊技術,鎖在它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中”。而佼佼者三星,瞭解開放社群文化的箇中價值,靠著開放平台的策略,讓所有的高手甘願為它寫程式碼,交出傲人銷售佳績!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網絡言論秩序

按讚遭解僱掀爭議(第1篇)

2 Sep 2012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09年,美國弗吉尼亞州漢普敦市警長辦公室的2名職員,在面子書(facebook)“讚”(like)上司的競選對手,而被上司解僱。  相信以自由民主沾沾自喜的美國人,從未想過用鼠標按“讚”,會丟失飯碗吧?
 2名被解僱的職員,入稟區域法院,控告上司因不同政見而解僱他們,違反美國第一修正案保障他們的言論自由。
 2012年春天,區域法院判處他們敗訴。他們決定上訴,並且獲得面子書,以及著名民權團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聲援。8月6日,面子書對上訴法庭提交文件,正式出面替用戶討公道:按“讚”應獲言論自由的權利保障。
 未來,不管聯邦上訴法院做出何種裁決,此案將形成美國司法上的判例,並將為社交網上的言論秩序,奠定重要基礎。
在2009年夏天,美國維吉尼亞州漢普敦縣長官改選時期,市警長辦公室的2名職員,包括縣長官副手卡特(Daniel Ray Carter Jr.)和同事麥科伊(McCoy),和百萬網民一樣,輕鬆地登錄面子書,進入上司競爭對手亞當斯(Jim Adams)競選網頁,按下“讚”。
 控狀指稱,競選連任的縣長官羅伯茨(B. J. Roberts),發現卡特等人按“讚”行為,非常憤怒,傳召下屬舉行會議。會議結束后,羅伯茨向卡特說:“你是自作自受,競選后你毋須留下。”
 在羅伯茨當選后約一個月,卡特、麥科伊,以及另外4名被指責在競選活動中不活躍的同事,均被解僱。
入稟區域法院
 卡特和麥科伊入稟區域法院,控告羅伯茨因不同政見而解僱他們,違反美國第一修正案保障他們的言論自由。
 羅伯茨的律師則否認解僱有政治動機,指部分人被炒是因助選影響工作環境和諧,或工作表現欠理想。
 今年1月,聯邦法官傑克遜(Raymond Jackson)判處他們敗訴。判詞指出,在面子書“讚”一個網頁,不足以構成可獲憲法保障的言論(speech);法院過往裁定可獲憲法言論自由保障的 面子書貼文,有可記錄在案的“實質敘述”(actual statement)。
 法官還指出,即使原告以第一修正案入稟區域法院,但縣長官是在職務時解僱下屬,獲得第十一修正案,即“州及其公務員的司法豁免權條款”的保障。
 目前,卡特正入稟聯邦上訴法院,爭取翻案。社交媒體及人權組織都高度關注此案,他們擔心,此例一開,網上任何點擊動作,包括在推特(twitter)轉載推文,也不受言論自由保障。
 卡特獲得面子書,以及著名民權團體ACLU大力聲援。面子書及ACLU向法院提交獨立書面陳辭,力撐“讚”是重要言論,應受憲法保障。
每天30億次“讚”
 面子書陳辭指出,每當用戶“讚”任何網上資訊,其朋友都會讀到相關訊息,因此“讚”是重要言論;卡特用滑鼠表達支持某個候選人的想法,與他站在街上宣佈支持某人的言論無異。
 面子書還稱,在21世紀按“讚”,就像過去的連署簽名。並且,用戶每天按“讚”多達30億次,加之,數以千萬計美國人,每天利用面子書溝通;如果“讚”不受憲法保障,那么憲法可保障的言論範圍將極為有限。
 隨著溝通媒介的改變,尤其是社交網的廣泛流行,網絡言論自由引發的憲法爭議日多,面子書按“讚”是否受第一修正案保護,關鍵在于用滑鼠點擊圖標的動作,是否算是“言論”。
上訴法院或有轉機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發表聲明指出,“面子書捍衛用戶,這值得掌聲鼓勵。面子書已成為重要通訊工具。面子書按讚,不在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那么,第一修正案能保護的就有限了……一個‘贊’,就像汽車保險桿上的口號貼紙,都應受《憲法》保障。”
 ACLU的弗州法律總監格倫伯格(Rebecca Glenberg)表示,“第一修正案的詮釋應保障新的溝通形式,我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按‘贊’鍵相當于其他形式的言論,就如在T恤掛上寫有候選人名字的小徽章。”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法律教授沃洛赫 (Eugene Volokh) 預期,上訴法院很可能推翻原有裁決,因為無論聲明長短,甚至是像燒國旗這種象征性言論,都受第一修正案保障。
網絡搜尋是否受保障
 目前,司法界對于網絡搜尋器的搜尋結果篩選,是否受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保障,亦爭論不休。
 最近,歐盟及美國政府,正在調查谷歌(Google)的搜尋結果,是否偏幫生意合作伙伴、妨礙競爭對手,違反壟斷條例。谷歌並非第一次被質疑:早在2003年,一家公司因不滿谷歌搜索結果排名,而對谷歌提起民事訴訟。
 當時,谷歌委託的法律教授沃洛赫 (Eugene Volokh) 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谷歌、雅虎(Yahoo)等搜尋引擎,會判斷哪些資料最切合用家需要;這與媒體處理新聞的做法一樣,應受第一修正案保障。而在一份未正式公佈的判決書裡,法院宣判谷歌獲勝。
 不過,谷歌並非次次幸運:今年初,史丹福大學研究生梅爾(Mayer)揭露谷歌利用技術漏洞,侵犯蘋果公司Safari網頁瀏覽器用戶的私隱,而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處以最高的2250萬美元(近7000萬令吉)罰款。
網民轟推特涉偏袒
  今年年8月1日,推特(twitter)涉嫌偏袒合作商戶,惹來網民炮轟“扼殺言論自由”。
 英國《獨立報》駐洛杉磯特派員亞當斯(Guy Adams),在推特狠批: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在奧運轉播上,為賺廣告錢而犧牲觀眾利益,將奧運開幕禮及焦點賽事,押后至黃金時段才放播。他並公 開節目負責人曾克爾(Gary Zenkel)的公司電郵地址,發動網民投訴。
 作為NBC奧運合作伙伴的推特,接獲NBC投訴后,結果竟遭推特以披露別人電郵地址“違反私隱守則”的技術理由,暫停亞當斯賬戶。亞當斯否認違規,原因是:所列郵址是公開資訊,上網搜索皆可獲得。
 他質疑推特是向NBC壓力低頭,“NBC顯然試圖打壓抨擊其奧運報導手法的記者。”但NBC堅稱,那是推特自行做出的紀律處分。
第一修正案扮要角
  在美國,許多涉及網絡言論自由的官司,主要都是以憲法的第一修正案來裁斷。
 200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高中女生,在面子書設網頁批評校內老師,被校方停課3天;她控告校方違反第一修正案。2010年,法院判她勝訴。此案被視為網絡自由的重要勝利。
 來到201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名中士,在面子書惡搞奧巴馬總統的照片,被軍方以違紀革職。涉事中士的律師,指控軍方違反第一修正案,侵犯其表達自由。
 其實,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 (James Madison) 草議第一修正案時寫道:法案保障“言論權利、寫作權利、發表意見的權利”。
 1789至1798年,最高法院法官威爾森 (James Wilson) ,將“發表意見的權利”應用于出版書籍以外的用途,包括公開展示圖畫或符號。甚至,1989年,美國最高法更院裁定,得州示威者燒國旗行為,屬于第一修正案保護的“象征性言論”。



虛擬失序現實麻煩(第2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發生的面子書(facebook)按“讚”(like)惹言論自由的爭議,絕對不可能在人口大國──中國發生;因為面子書在中國,屬于被封鎖網站。 當然,在逾5億中國網民中,少數人還是會“翻牆”使用面子書。  雖然,大多數中國網民,連面子書長成什麼樣子,絲毫沒有概念;但有一些中國網絡業者,開發了中國版的面子書:人人網、開心網等 。隨后,新浪、騰訊、搜狐及網易等,先后推出的中國版推特(Twitter):微博,成功吸引數億名用戶。
 甚至,在全球華人網民世界,新浪公司于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已經成為影響輿論的社交網絡平台:現在已有超過3億註冊的使用者,使用者每日發博量超過一億條,橫跨中港臺和馬新地區。
 現在,每時每刻都可推文的情況下,微博介面必不可免出現:不知詳情,大推特推的“言論失序”局面。
中國社交網絡上大千世界的風貌,新浪微博用戶“琢磨先生” 的一則帖文,讓人莞爾。其帖文如下:
 “每次點開一個評論過千的帖子,你就發現中國永遠不可能有一致的意見。五毛二毛(註:指被網絡公關公司雇用在網上發帖回帖造勢的群體)互相爭鬥, 腦殘凶殘咬成一片,夾帶著求關注的、賣粉絲的、淘寶店促銷的,構成一幅動人的場景。你只要仰天長歎:做人真他媽的難。只有蒼井空帖子下評論比較一致:今天 我又在硬盤上看你了,期待新作品。”
網上經營粉絲團
 中國少見的意見一致,只會發生在日本AV女優蒼井空的微博上。至于意見不一致的網民,都會群起圍剿特定博文,尤其是名人的微博。因此,能夠開博,並且逗留至今的名人,都有承載負面批評的強心臟。
 剛剛結束的奧運期間,發生不少微博失序事件,順手拈來就有:蔡卓妍、方力申、趙薇、孫燕姿和梁靜茹事件。其中最矚目的,必屬“倫敦奧運竟唱孫燕姿的《Hey Jude》;中國網友:備感自豪”和“梁靜茹開心大馬選手奪銀;中國網友竟批她不愛國”兩件事。
 不管是經營粉絲團,製造人氣,宣傳作品等,微博不失為一個即時又有力的工具;因此,華人明星愛玩微博,倒不出奇。
 兩個博文的失序情況,主要源于:發帖者不知詳情就直抒胸臆,圍觀網民群來起哄。幸好,兩個失序博文的后果,只是“貽笑大方”。
 在家安胎的孫燕姿,本人並沒推文,但一個獲得新浪微博認證(加V)網友“大頭和他的朋友們”,發了博文:
 “剛看完奧運會直播,雖然沒有08年大氣,但是我覺得最后一個節目最能感動我,一個外國舉辦奧運會,唱的居然是中國歌星孫燕姿的《Hey Jude》,身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感覺北京奧運會依然在繼續,在薪火相傳,是中國人的轉起,不轉不是中國人!”
 事實上,孫燕姿是新加坡藝人,而《Hey Jude》是英國搖滾團體“披頭四”(Beatles)最膾炙人口的歌曲之一;本次倫敦奧運則由歌曲創作者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自彈自唱。
網友圍剿掀罵戰
 博文引起海內外網友瘋狂討論,有人笑這博文:錯誤資訊很無知,但也有人跳出來辯解:這是中國人的黑色幽默。
 這之后,歌手梁靜茹在本身微博發帖表示,依然為奪得銀牌的大馬羽球選手李宗偉感到驕傲,卻被中國網友大罵“不愛國”、“寧夏之恥”。
 顯然,罵梁靜茹的網友,都不知道她是馬來西亞華人。甚至,還有網友因為她唱了首《寧夏》,就誤認她是寧夏人。梁靜茹再發微博澄清“我是馬來西亞華人”,這才避免國籍烏龍事件,釀成瘋狂的粉絲罵戰。
過半中國網民用微博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億3800萬,使用微博者過半。當中,有90%以上的微博用戶在微博上搜索資訊。其中,有28%的搜索用戶,每天都在微博上搜索。
 這項報告證明:設有發表、評論、分享功能的微博,已經成為數以億計網民的搜索新入口。
 在微博搜索內容上,搜索比例最高的是“熱點新聞事件”,接下來,分別是“朋友信息”和“名人信息”。報告指出:這和中國現有的微博網絡的信息功能和社交功能相吻合。
 與此同時,報告發現,上網媒介不同,搜索查看的內容亦有很大不同。使用電腦上網的人士,檢索最多是新聞、影音娛樂及飲食生活類資訊;至于手機網民,檢索最多的則是新聞和小說。
 另外,逾40%的手機搜索用戶,每天都用手機搜索信息。其中,17%的手機網民,每天搜索5次及以上。
虛假廣告入侵微博
 在中國,微博用戶超過3億。不法之徒利用微博轉發詐騙鏈接,虛假廣告讓消費者連連上當,“受騙人數以萬計”。
 學生小陳看到一個微博“大號”(擁有較多粉絲的微博賬號)轉發的“正品耐基休閒鞋”廣告,沒想到下了單卻買到假貨。
 他的遭遇並非單獨個案。不久前,一則由多個帶“V”用戶(新浪微博認證用戶)發佈的“魔音麵條耳機打1折”的廣告,被大量轉發。
 較后,中關村在線音樂頻道編輯王樂親自購貨驗證,基本判斷所售產品為假貨。就他和同事們的非正式統計,賣假耳機的網站,3天內成交超過7000次,獲利將近70萬人民幣(大約35萬令吉)。
 王樂還透露,有記者在某微博上搜索其中一位轉發廣告的帶“V”用戶“絕世BADY”,發現此用戶已經被註銷。再搜索“魔音耳機”,發現此類廣告微博依舊存在,只不過換了種說辭;由另外一位被認證為“職業模特”的帶“V”用戶“香奈潔兒”發佈,轉發量近3000次。
 微博廣告氾濫,虛假廣告更是無孔不入。許多微博用戶埋怨:“舉報也沒用,一直有虛假廣告出現。”
加V認證或遭牟利
 中國的微博與推特一樣,實行認證制度:對名人、企業、機構等進行認證;然后在使用者名后加上一個字母“V”。
 《中國青年報》記者王夢婕表示,“點開新浪、騰訊、搜狐等幾大微博平台,‘媒體記者V’、‘知名演員V’、‘獨立導演V’、‘公司董事長V’、‘律師V’……這些加V認證,比比皆是。他們的粉絲,往往少則數千、多則數萬。”
 由于“加V”意味著微博運營商認可了這些賬號的真實性, 草根用戶對他們的發言,天然地有好感和信任度,以至于他們的發言往往會被成百上千地轉發。王夢婕強調,“有些人的加V身分,未必如粉絲想像的表裡如一,可能只是一件迷彩裝。”
 對于加V的虛實,2010年就在中國數家知名微博平台服務的李菲(化名)告訴王夢婕,“目前,微博運營商的認證服務中,有一些漏洞正被濫用...對用戶的加V申請,有審核權的人太多了,就很難避免有人借此牟利 。”
 此外,一些用戶出于保護個人隱私、區分職務角色與私生活等考慮,希望能隱去“精確定位”自己的身分信息。微博運營商權衡后,決定放寬身分認證的描述信息,只加V為‘電台編導’、‘演員’、‘作家’等。
 這又變成加V商機。王夢婕向淘寶賣家提出,想花錢被認證成“北京電視台××頻道編導”精確身分時,則遭拒絕,理由是:萬一被人家單位舉報,我們不負責。



源頭預防立法管制(完結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無孔不入,虛擬世界的失序,也會造成現實生活的麻煩──不實指責、瘋狂的人肉搜索、惡意轉載等等,網民覺得是便利,還是苦惱?  《憲法》賦予公民包括言論自由在內等權利,換句話說,任何保障權利,超出憲法許可範圍,即是非法。
 當網民失序地濫用網絡自由,理性合理的法制,必須出場來維護健康的社會秩序和言論環境。這點,西方發達國家,亦與時俱進,針對網絡言論,明確法律界限,以便進行有效管理。
 正面來看:社交網絡改變人類溝通方式,而新的網絡秩序,必然在爭議之中,走向完善。
打開電腦,登陸社交網絡,最常看到各路網絡大俠轉個帖文,附註:我還沒看的喲,先轉!“我還沒看的喲,先轉!”還有一個后續意思:粉絲解讀錯誤,帶來任何不便,本人一概不負責。
 這裏頭,大有“網絡是自由平臺,你要焦頭爛額,我還能阻止你嗎?”的隱喻。
 虛擬世界的失序,造成現實生活的麻煩,哪一位經常挂在網上的網民,沒有經歷過?
 中國青年報的專文《誰能扼住網絡暴力的脖子》指出:現實與網絡,距離幾何?有時候,很近。一條微博,可以為需要急救的人“開道”,幾個小時就能為窮困的孩子籌到善款,愛心接力一棒接一棒地傳遞著正能量。
情緒與輿論集散地
 有時候,又很遠。網上可以有掘地三尺的人肉搜索,無憑無據的猜疑指控,花樣百出地侮辱詆毀,卻不需要有“言責自負”的顧慮。
 尤其當微博用戶數量超過3億的時候,網絡失序現象,更應被關注。今年3月初,微博爆發兩大動作明星:趙文卓和甄子丹開罵風波,導致雙方粉絲瘋狂“混戰”。
 就此,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欒軼玫說:“網絡傳播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它形成了一個一個‘話語場’。這個場是一個沒有多少人關心事實、沒幾個人願意核實真假的浮躁語境。”
 “互聯網形成了一個情緒與輿論的集散地,它能很快地點燃情緒,傳遞情緒,放大情緒,激化情緒。”他繼說:“他們(網民)有一腔道德義憤和很容易被 激起的正義沖動,更習慣于作道德判斷而非追問真假,情緒很容易被炒作的‘魔彈’所擊中並操縱,易于被人編造的故事和場景所迷惑。”
 欒軼玫強調,當情緒可以無障礙表達的時候,理性顯得無力,所謂監管也成了難題。
 再以這則微博為例:山東女子賣淫助學300貧童,愛心感動無數人!--山東沂水縣泉庄鄉郭家官庄村有一個賣淫女子,10年來資助了從小學到大學共300多位貧困學生。”這條微博,經搜狐微博查證,純屬造謠,搜狐微博在今年5月刊登辟謠博文。
是法制出場時刻
 實際上,這是5年前的造謠舊聞:2007年3月,這篇網帖一度登上許多論壇的首頁,轉載網站多達200多家。5年后,還有人謠聞重提。
 中西網絡觀察家不約而同指出,當網絡監管成了難題時候,就是法制出場時刻。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曾表示,言論自由的內涵之一就在于多樣性。具體來說,網絡言論,只要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不涉及誹謗、侮辱;網民就可以自由表達不同看法,可以質疑和批判。
 他坦言,“受害人維護權益成本高,因此,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才能逐步遏制網絡暴力現象。下一步,立法應該重點考慮如何降低受害人的維護權益成本。”
網絡自由不能濫用
 社交網絡失序,造成的社會秩序和言論環境等問題,究竟可以去到多遠和多久?
 劉德良教授認為,聳人聽聞的網絡假信息,一旦出現在互聯網上,就有被復制傳播的可能性,即使刪除原帖,后續的傳播行為也無法有效控制。
 這無非因為,濫用網絡言論自由成本低:一部可以上網的3C產品即可;並且,匿名發帖,被追究的幾率也很低:受害人想找到數量龐大的侵權者非常困難。
 劉德良說:“發生在互聯上的謾罵、侮辱、詆毀他人的一些行為,如果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當事人可以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即使找到了侵權人,《民法通則》是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只有造成精神侵害才有少額賠償。”
 他強調,“這並不是說要控制網民正常發言,而是說妳的言論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不能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最重要的是,網民要懂得區分:合法的言論自由和道德評價;以及,捏造事實、或侮辱誹謗等侵權行為。
 目前,中國有很多網絡平台,並沒行使“內容審核”權力,大都是根據相關政府部門的要求進行事后控制。“實踐中,往往是涉及批評、監督類的信息被刪除、被屏蔽。”他說。
人肉搜索好壞兼具
 喜歡進行人肉搜索的網民,相信亦擔心:我會不會被“人肉搜索”?
 中國濟南市民孫先生,正在遭遇“人肉搜索”的苦惱:他在微博轉發新聞並評論,結果遭到網友的攻擊和“人肉搜索”,影響到他和家人的現實生活。在多次向微博管理人員投訴無果后,他正式“以監管不力為由”,控告微博運營商。
 劉德良教授表示,人肉搜索作為一種網絡信息搜集方式本身具有“價值中立性”,它既可以被用作合法、正當目的,也可以被用作非法目的,“目前,人肉搜索的問題是,網民言語過激或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犯被搜索者的名譽權。”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披露,“當人肉搜索發生后,確實有損當事人合法權益者,管理部門應積極介入,協助維護當事人的權利,讓當事人在網絡無力感中尋找到現實支撐,這樣才能強化網絡規則……不過,公眾不必患上人肉搜索恐懼症。”
 劉德良強調,公布個人信息的行為與后續的個人信息濫用行為,不能混為一談。沈陽的看法則是,“我們對于人肉搜索要一如既往從多個信息源進行邏輯考辨,既不妨礙網友利用人肉搜索進行正常輿論監督的權利,又要防止人肉偽搜索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網絡法制說易行難
 在完善互聯網法制的過程中,必須捍衛公民基本權益,包括備受爭議的網絡實名制。
 今年8月,韓國憲法裁判所8名法官一致做出判決,裁定網絡實名制違憲;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將根據判決,修改相關法律,並將廢除網絡實名制。
 自2007年7月,韓國政府開始實施網絡實名制,要求日訪問量達至10萬人次以上的網站,都要實施實名登錄註冊。2010年,部分韓國網絡媒體公司和網民,聯合入稟憲法裁判所,控訴網絡實名制侵犯個人言論自由,違反憲法賦予公民的權益。
 韓國憲法裁判所判詞指出,網絡實名制實行之后,網上的惡性言論和非法信息並沒有明顯減少,反而促使網民們選擇使用國外網站,讓國內網站與國外網站的經營產生差距,沒有實現預期的公益性。
 同時,考慮到網絡實名制實施后,個人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沒有韓國身分證的外國人不能註冊登錄韓國網站;還有,網民個人信息通過網絡洩露的危險性增加等情況,無法衡量網絡實名制的公益性;因此,裁決網絡實名制違憲。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網上保安


嚴防被釣! 勿點擊來歷不明連接(上篇)

12/07/2012

報導:程為
不要成為釣魚網站的那條魚,想好好才按電郵網頁連接,以及不要隨便輸入資料! 互聯網服務越便利,風險越高,資料或密碼外泄,可能就讓你損失慘重。
駭客釣魚(Phising)侵襲網上銀行和企業,已是不爭的事實,用戶點擊網頁連結前,先檢查其真實性,才能避免荷包失血……
“請點擊這裡(網頁連接網址)更新您的網上銀行資料和密碼,以免影響您的戶頭操作!”
 現代人使用網上銀行服務已不是新鮮事,收到以上這種電郵通知,難免擔心無法使用該服務,于是即刻點擊連接。
 用戶跳轉至假造的網上銀行界面,輸入密碼和資料,結果讓躲在暗處的駭客有機可乘,偷龍轉鳳取走銀行存款。
 目前,駭客假冒大馬各銀行的電郵已多不勝數,各銀行也在網站發出聲明,提醒用戶小心此類電郵。
 可能你會說:“明明看到電郵發信人處是銀行的網站,怎么變成是假網站呢?”
喬裝銀行電郵戶口
 這是駭客狡猾的地方,他們技巧地喬裝銀行電郵戶口,制造一個相似度極高的銀行網頁,才能釣到更多魚!
 在電郵發信人一欄,並不難找到疑點,因為各種電郵服務網站,都列有完整的電郵來源,只要點擊發信人詳情,就能知道銀行電郵的真偽。
 電郵系統只顯現發信人的名字,如Andy,在名字后可方以點擊查看其完整電郵郵址,如andy@XXXX.com。
 如果電郵來自釣魚網站,假冒銀行意圖套取用戶資料,只要檢查其完整電郵位址,就能知道事有蹊蹺。
 假設某間名為ABC銀行的郵址是abcbank.com,假冒銀行的釣魚電郵郵址,可能會在abcbank前后加入不同的英文字,如frabcbank或abcbank_i,目的就是模糊焦點。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點擊任何來自“銀行通知”或“更新通知”的連接,先把滑鼠指著網頁連接點(不要按),電郵底端左下角就會顯示真實的網址,藉此檢視網頁的真實性。
裝防木馬病毒軟件
 駭客另一種釣魚方式,就是直接讓用戶的電腦中毒,置入能夠遠端監視的木馬病毒(Trojan),獲取電腦用戶資料。
 因此,上網前啟動防毒軟件和防火牆(Firewall),甚至裝上防木馬病毒軟件,才能降低中毒危險。
 電腦用戶不小心進入某些釣魚網站,若有防毒準備,木馬病毒就不容易入侵。
 木馬病毒進入電腦后,駭客可藉機置入鍵盤控制程式,電腦用戶用鍵盤輸入的文字和號碼,都會以記事本(notepad)的文本格式(Text file),偷偷傳送給駭客。
 即是說,你的電郵、網上銀行戶口的用戶名和密碼,駭客都會隻字不漏的知道,這與連接假銀行網站,輸入密碼和資料無異。
 因此,當你登入任何網上戶口,尤其是網上銀行戶口,請使用虛擬鍵盤(On screen keyboard),或者是銀行網站提供的虛擬鍵盤。萬一電腦內藏有木馬病毒或鍵盤記錄軟件時,才有可能免于密碼被盜取的可能性。
 少點擊來歷不明的連接,以及多使用虛擬鍵盤登入網上戶口,這是避免“被釣魚”的重要原則!
★啟動虛擬鍵盤的方法:
 1)按著鍵盤上視窗標誌(一般在Ctrl和Alt中間),再按R;
 2)跳出輸入框后,輸入OSK,按回車鍵(Enter);
 3)出現虛擬鍵盤,以滑鼠點擊輸入。
別輕信手機短訊通知
 近年,駭客套取網上銀行用戶的手法,已從電郵擴大到手機短訊,他們以撒網捕魚的方式,隨意選取手機號碼發送,誘騙手機用戶登入假銀行網站。
 因此,收到任何來自銀行的手機短訊戶口更新通知,千萬不要匆忙登入手機內的網站,先清楚銀行的正確網址,才能免于受騙。
 如果不確定手機短訊內的銀行網址真實性,宜上網搜索,輸入銀行的完整名字,就能找到銀行的網址。
 不要急于更新網上戶口,確認通知來源的真偽最重要,真正的銀行不會因為你不即刻更新資料,而取消戶口服務!
借縮址置木馬病毒
 微博的私人通知信件也是駭客釣魚的管道;以推特(Twitter)為例,除了發送公開信息的頁面,還有一個“直接信息”(Direct message)部分,與電郵功能相近,推友可以私下閒聊。
 駭客向推友發送“直接信息”,指稱某網站有人在說著你的壞話,要你連接去看看,並且附上縮址(Shorten URL,可縮短網址)連接。
 當推友點擊連結,登入相關網站才發現並非如此,以為只是惡作劇時,可能就此遭置入木馬病毒或廣告插件,輕則是向其他推友發送相同“有毒”信息,重則遭盜竊推特戶口,甚至把木馬病毒引入電腦內,向駭客無限量發送各種資料。
 因此,如果懷疑微博上的縮址,就應該通過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找到一些還原縮址(Unshorten URL)的網站,檢查縮址的真正網址,再將它放到搜索引擎,檢查其危險性,確定安全才登入。
 互聯網服務越來越便利,但也同時為駭客大開方便之門,因此多做檢查和確認工作,才能在網上安全漫遊。
回覆確認信要謹慎
 互聯網的交友或社交網站,如面子書(Facebook)、Linkedin、Foursquare等,都有不少用戶,駭客也藉由假冒這些網站的交友確認信,盜取用戶資料。
 許多人把電郵當成一個樞紐,收集各種網上服務的通知,因此,當收到一些網站服務,如面子書的電郵通知,迫不及待的點擊回覆。
 其實,回覆各種網站的通知信最好方法,就是登入原有網站,檢查和回覆這些信件。
 電郵通知只是提醒,如果不小心連接了釣魚網站,電腦遭置入木馬病毒,那就得不償失了。
駭客盯上網上奧運門票
 即將于7月27日舉行的倫敦奧運會,也是駭客四處“放毒”的良機;這次,駭客做賊喊捉賊,以列出假門票售賣商的文件檔,吸引電腦用戶開啟,再置入惡意程式!
 首先,駭客會在電郵中通知你,有人售賣假奧運門票,請欲購買者小心為上;如果要看詳細名單,就要點擊附件中的文件檔觀看。
 但是,這個Word的文件檔並非真正的文件檔,而是電腦病毒執行檔(.exe)偽裝而成。
 著名防毒軟體趨勢科技,于今年5月公佈這個消息。它們發現這個電郵內附有惡意程式,一旦開啟后,電腦用戶就會被置入后門程式,輕者只是電腦感染病毒,重則資料外泄。
 因此,關注奧運的人士必須小心這類電郵,以免成為受害者!



駭客持續肆虐 全球金融機構受威脅(下篇)


報導:程為
上網和現實生活一樣,需要注意安全,別讓罪犯有機可乘! 當生活和互聯網越來越脫不了關係,代表越需要重視網上安全,稍有不慎就會掉入駭客的釣魚陷阱!
提供網絡服務者也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加強網站保安功能,維護網上顧客的利益。
因此,注意網上安全是上網者和提供網絡服務者共同的責任……
生活的細節逐步與互聯網接軌,從筆電上網到平板電腦、手機連網,網上安全意識越加重要。
 網絡生活與現實世界一樣,沒有所謂的桃花源,匪徒會在你最放鬆的時候,給你一個驚嚇,讓你措手不及。
 網上服務提供者,不論銀行、網店、社交網者、雲端業者,皆與網上的平民一樣,有責任做好網上安全措施,避免任駭客魚肉。
 在網上,提供服務的商家握有客戶的資料,駭客看準這點,侵襲網站保安不足之處,竊取用戶資料,造成商家和用戶經濟損失。
650萬名會員密碼外洩
 今年六月,全球最大的商業社群網站LinkedIn的資料庫遭駭客入侵,全球約650萬名會員密碼瞬間落入駭客手裡,而且他們還將這些密碼公佈在俄羅斯一個論壇(BBS)上。
 消息傳開后,受影響的會員大驚失色,網上服務業敲響警鐘,不加強網站保安和密碼保護能力,駭客會毫不留情的給予沉重一擊。
 資料安全專家對于LinkedIn的這個事件表示擔心,認為該網站在處理會員密碼的保護能力有待加強,否則此類事件還會重演。
 幸運的是,這次的駭客行為或是一種警告,並沒造成經濟損失,如果遇上組織型駭客犯罪集團,網站和用戶的損失可能就不止是一場驚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聯網越發達,駭客的入侵網站能力也會增加,他們絞盡腦汁提升技術,無非就是要奪取更多錢財。
 上個月26日,McAfee和Guardian Analytics兩家資料保安業者一份報告指出,一個國際駭客組織把矛頭瞄準全球金融機構,以非常先進的網絡攻擊手法,入侵多國銀行賬戶,目前已從60家銀行竊取至少7500萬美元(約2億2500億令吉)。
直接進伺服器盜存款
 這個駭客行動名為“Operation High Roller”,今年一月開始活動,從竊取德國一家銀行176個賬號開始,延伸至荷蘭,再攻陷南美洲,目前再繞回歐洲,並把觸角伸至美國銀行。
 對全世界的銀行業來說,這是一項極壞消息,因為這個駭客組織的技術,已突破原有先感染電腦方式,而是有能力直接進入金融業者的中央伺服器(Server),在巧妙技術掩護下,盜取用戶存款。
 即是說,以往駭客是先下手讓用戶電腦感染病毒,再藉此竊取銀行戶口,或者感染銀行網頁,迂迴曲折盜取存款,現在是直截了當入侵銀行業者伺服器。
 因此,金融業者和其他提供網上服務的商家,必須提升自身網站保安工作,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影響銀行存戶和網站會員利益。
偽裝安全軟體以假亂真
 駭客以網上銀行之名,偽裝成安全軟體,讓電腦用戶下載安裝,在不知情下貢獻所有個人資料!
 讓電腦用戶覺得很安全,這是駭客詐騙的另一種伎倆,只要贏得信任,在電腦內做什么都行。
 著名資安公司趨勢科技今年六月初,發現一個針對網上銀行而制的木馬程式,偽裝成谷歌Chrome瀏覽器安裝軟件,下載完成安裝后,就會從瀏覽器連接到假銀行網站。
 這是一個多重組件的銀行木馬,執行后會感染系統的IP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也稱網際協議地址,即是網上位址),作業系統也會因此遭殃。
 如果中毒的電腦要連上某些銀行網站,它會將其導向假銀行的網頁資訊。
 安全軟體未必安全,可能是釣魚網站的“美人計”,這種釣魚網站以假亂真,先取信電腦用戶,以為已安裝安全軟體,因此放心輸入密碼和資料,電腦用戶需要小心提防。
教育界網上保安意識欠佳
 中學和大專院校的學生和師長頻密使用互聯網,但卻缺乏網上保安意識?
 去年,香港一間軟件公司的調查顯示,大專生和教育界資訊專才對網上保安意識不足,以致超過90%的人允許他人隨意使用其個人電腦,而學府內的網上保安工作較弱,讓駭客有機可乘。
 該軟件公司訪問127名中學生、大專生和師長,有20%的人不知學校電腦是否裝了防火牆。
 受訪50%大學生中,所屬學校並未提醒他們在電腦上裝防毒軟件,這顯示教育界網上安全意識有待提升。
 當地大學曾發生大學教授的電郵遭駭客入侵案件,駭客以教授的電郵要求學生提供個人資料,造成學生資料外泄。
 學府的網上保安資源不及一般商業機構嚴謹,雖然可用認知能力不足為由,但因為學府人數眾多,駭客虎視耽耽學生和師長的個人資料,更加應該做好網上保安工作。
 香港學府的案例或可作為全球學府的縮影,在運用網上資源時,不能忽略保安工作,否則將成為駭客收獲最豐富的地方。
化身團購網大批魚兒上鉤
 近年,團購網因能為消費者爭取廉宜的產品,掀起不小的熱潮,在中國尤其受歡迎,因此引來駭客仿冒網站,專釣團購這條大魚!
 一台韓國三星手機市價2170人民幣(約1085令吉),團購網站能以1720人民弊(約860令吉)銷售,這對許多手機迷來說,已是令人心動的價格,因而引起近200人搶先預訂。
 但是,這個團購網站竟然是釣魚網站,它冒用另一間公司的名字騙錢。
 該釣魚網站推出超過20項商品,吸引不少人付款訂購,直到訂購者發現不對勁,已經太遲了。
 團購吸引許多人,而且先付錢后取貨,獲利甚豐,難怪引起駭客關注,複制某些知名團購網站頁面,讓不察者上鉤!
防木馬防火牆不能少
 企業網站安裝防火牆,能夠降低遭攻擊幾率,私人電腦也不能忽視防火牆的重要性。
 安裝防火牆等同多了一道強力防護,以及上網時多了一個閉路電視(CCTV),隨時知道有無不明軟體干擾!
 許多付費的防毒軟體,附有防火牆功能,免費的防火牆軟體,如Comodo(www.comodo.com)也不錯,而且能夠即時監視網上環境,同時阻內部軟體隨意向外連接。
 多數防火牆軟件不具清除木馬病毒功能,但如果電腦已被置入木馬病毒,試圖向外連接傳送資料,防火牆會即時征詢用戶同意與否。
 防火牆軟件對于試圖進入電腦的來歷不明連接相當敏感,因此上網時防火牆是不可少的裝備。
 但是,也因為常常會阻擋和詢問,一些電腦用戶覺得麻煩而選擇放棄安裝防火牆,無疑是為駭客大開方便之門。
 因此,個人網上保安,防毒和防火牆缺一不可,不要因為覺得麻煩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自主機器人 好壞兩極化


16/12/2011

文: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機器人自主,這是人類的福音,還是惡夢的開始?

 自主機器人(Autonomous Robots),可以幫助人類處理許多事,但當它用在軍事用途上,卻又是另一回事。

 它擁有自主能力后,會把人類推向另一個深淵嗎?抑或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甚至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呢?

現年14歲的中學生林頓巴蒂住在美國一個叫著諾克斯的小鎮,由于身患重病不能上課,幸好他有一個負責代替他到校上課的自主機器人,週圍的人都稱它的“替身”為機器巴蒂。

 巴蒂從小患有多囊腎疾病,7歲換腎后,有7年時間健康狀況不錯,但最近因為腎移植出現嚴重排異反應,再次臥倒病床。

 數年前,一名照護巴蒂的護士,通過在遠程教育產品公司工作的丈夫協助,送了一個自主機器人給巴蒂。

 現在,小巴蒂每天早上都會興奮的喊媽媽說:“再見媽媽,我要上學去啦!”機器人巴蒂就會走出家門到學校上課,小巴蒂可以透過機器巴蒂的視像系統,看到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以及上課的情形。

當上班族替身

 機器人替身這個概念不止出現在遠程教育,美國和日本已研制出上班族的機器人替身,讓“替身”在交通擁擠時替自己到公司上班,自己則在家中透過機器人視頻處理公事。

 這種辦公機器人站在電動滑板車上,以激光掃瞄前方物件,避開障礙物。上班族的“真身”可以在任何地方透過網頁瀏覽器,遙控機器人的行動。

 當然,在辦公室上班的人也可以經機器人的反向視頻,看到上班族的樣子。

 自主機器人和非自主機器人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有感應器、控制器,無需外界輸入信息或遙控,可以獨立完成任務。

 這類機器人擁有負責感知週遭的視覺系統、能夠分析的決策系統、接收上述兩種指示以控制行動的底層控制系統,以及經由無線網絡連系外部(機器人擁有者)的系統。

 現今的自主機器人能力雖無法比擬人類,但已顯示其潛能,當科技越來越發達,自主機器人的自主能力將更加強大。

 現在的自主機器人,不止在生活中展現能力,也在真實戰場上插上一腳!

 美國自主機器人制造商之一iRobot在這方面已有不小的成就,該公司預計兩年內就能提交給美國政府測試產品,預計四五年后能達到更高的技術水平。

機器人也會“失控”

 機器人執行能力高,但遇上障礙或被絆倒后,難以擺脫困難重新站起來,這正是自主機器人需要克服的問題。

 只要自主機器人能自動報告身處地點、擁有脫困技能,以及與控制方失去聯系后,自動建立通信方式,就能更廣泛的用在軍事用途。

 早在2008年,美軍已嘗試使用自主機器人,它比一般機器人精明,但也有“失控”的時候。

 當時,3個名為“劍”(Swords)的美式地面作戰機器人在伊拉克“當差”,但未上戰場就被送回美國。

 這3個機器人不知何故,竟自行把鎗口對準友軍的指揮官,這種鎗口對內的機器人,怎可上戰場?雖然沒有任何人受傷,但這個驚魂使得美軍重新考慮自主機器人在戰場上的角色。

 人類發明機器人,也越來越使他們像人類,懂得自主和思考,如果機器人也出現人類愛鬧情緒的問題,時而正常,時而發飆,尤其是運用在軍事用途時,發生問題可就一個頭兩個大!

憑良知和道德研發

 俄裔美籍科幻小說家兼生化學家以薩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其小說中,向機器人下了三個像是緊箍咒的要求,首先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對人類見死不救。

 同時它必須服從人類命令,以及基于前兩個原則下,機器人也必須保護自己。

 雖然這三個原則來自小說,但也適合作為現實世界中人類發展自主機器人的指標。

 根據現有機器人技術發展,人類並不看重這三個原則,反而爭相發展戰爭機器人,毫無道德的濫用機器人,也不為機器人設定道德標準程式。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專家夏基(Noel Sharkey)教授對此憂心忡忡,非常擔心軍事機器人對人類構成威脅。

 他在人工智能領域浸淫數十年,並相信人類若不提升道德水平,不憑良心發明和制造自主機器人,未來的機器人可能會陷人類于萬劫不復。

軍用機器人有利恐怖分子

 每一個新創造,等于開始更多模仿機會,如果先進的軍用自主機器人面市,也等同給恐怖分子捎來好消息!

 創造難度較大,模仿難度較小,恐怖組織使用的伎倆,也是藉用不少發明家或軍方的科技,自主機器人的使用看來也難逃這個定律。

 英國機器人專家夏基指出,如果有國家成功研發軍用自主機器人,其他國家怎會不仿效?這即是成了一場機器人軍備研發競賽。

 可以預見,自主機器人將在戰場上擁有生殺大權,就像士兵一樣,決定何者為敵人該殺,但如何判定何者不該殺,卻是機器人的弱項。

 夏基表示,一名士兵可以判定一名可疑女子是否是懷孕或身懷炸彈,機器人恐怕就無法判定,做出錯誤的決定。

 而且,難保這些機器人會落入恐怖組織手中,啟動自殺式襲擊,造成更多傷亡。

 夏基呼吁全球各國重視機器人走入戰場的后果,以免后悔莫及。

 以現在全球對于發展自主機器人的投入程度,若是只往利便生活的方向前進,或可免除不少危機。

 但,人類已瘋狂地在軍備上用盡心機,讓機器人上戰場,恐怖分子也會隨著加入,似乎已可預見未來的機器人大戰非常慘烈。

用愛心打造機器人

 人類自稱萬能,想給機器人智能,如果也把愛心給機器人,人類的生活應該會更美好。

 當人類發揮愛心,將會制造許多貼心的自主機器人,甚至機器動物,例如日本科學家因該國人口老齡化而發明的機器導盲犬。

 目前,這個自主機器導盲犬尚處試驗階段,負責研發的日本精工株式會社和電氣通信大學已于今年11月提前公佈試驗視頻,令許多人相當期待這款機器導盲狗。

 它能幫助視障者和老人上下樓梯,走在不平坦的路上會放慢步速,並且能避開障礙。

 視障者可用手柄操控機器狗,后者會通過女性合成聲音告知主人路況,而且附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增加機器導盲狗指路的準確度。

 此外,日本豐田公司也研制兩款自主機器護士,一種是協助病人行走,另一種則是負責搬運不能起床的病患,減輕護士工作量。

 在生活中,自主機器人能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其中的關鍵在于發明或研制者的心態。從愛心角度研發自主機器人,其成品也是愛的產品。

機器人和人類交友?

 機器人與人類的關係,並不止于制造與被制造,特別是在有關自主機器人的電影中,已提出機器人可能具備思想和愛的想法。

 機器人能夠自主,是好是壞,至今未有定案,有人認為它會使人類變得無能,也有人相信它能與人類建立與眾不同的關係。

 1999年的好萊塢電影《機器人管家》(Bicentennial Man),以及2001年的《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把機器人塑造成能與人類分享愛的角色。

 《機器人管家》中的機器人安德魯(羅賓威廉斯飾),其“生命”歷時兩百年,不斷追求一個像人的生活,從目睹主人老死到改變自己的樣子,更像一個人,以及爭取他身為“人”的法律定位,最后使自己可以像人類一樣老死,皆在表達自主機器人良善的一面。

 《人工智能》的機器小孩大衛,它與其他先進機器人不同,制造它的電腦公司為它注入愛的程序,並讓它和一對夫妻共住,后者將它視為己出。

 然而,它發現自己與人類的想法有越來越多隔閡,于是開始到處旅行,尋找適合它的地方。

 這兩部電影探討能夠思想的機器人,如何為自己做出選擇,而這或也是未來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自主機器人能夠以愛和人相處,人類是否能以愛相待呢?

 以現今的科技想要達到電影中制造自主機器人的技術,還需要一段時間,但相信遲早會成為現實。到時,人類生產自主機器人是讓它們參與生活,還是投入戰爭,就看人類自己如何選擇了。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殭屍粉


你付錢,我給你粉絲!(上篇)

06/10/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不可以造假的。

 雞蛋可以是假的、酒可以是假的、燕窩可以是假的、記者招待會可以是假的,微博粉絲也可以是假的!

 中國微博橫霸網絡,這一兩年,造假粉絲也遍佈微博。只要給錢,要多少粉絲都可以……

微博已經改變了人際互動方式,改變明星、政客,甚至企業品牌宣傳累積人氣的方式。

 中國網絡流傳著這樣的段子:粉絲超過100個,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00個,就是一個布告欄;超過一萬個,就是一本雜誌;超過10萬個,就是 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個,就是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個,就是知名電視台;超過一億,恭喜你,你是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

 在網絡世界里,你的微博有多少粉絲,代表你有多紅、多有人氣及影響力。

 “得微博粉絲者,得天下”,當明星的、政客的、深諳廣告宣傳的企業,沒有不懂這個道理的。

 在微博走紅,不只是虛名,還可能賺大錢。

 中國一位90后男孩趙成,去年開始玩微博,他的微博“糗事大百科”,不到一年就坐擁六十多萬粉絲。

 他只要每月在微博上發一點廣告,就有兩萬人民幣(約9899令吉)入袋。

造假粉絲易如反掌

 微博紅人成功背后,靠的是粉絲人數。

 好比說微博轉發廣告,價碼就是取決于你有多少粉絲。

 一般而言,粉絲人數100到500人之間,每條廣告是5毛錢人民幣(約24仙);1001到2000人之間,每條一人民幣(約49仙);一萬到兩萬之間,每條就有4人民幣(約1令吉90仙)。

 累積微博粉絲人數,可以靠勤貼文,定時貼些有創意、有見地、有趣的圖文。

 要是那些微博擁有百萬、千萬粉絲的名人,看上你的貼文轉發,借助這些人的免費宣傳,就事半功倍,粉絲會增長很快。

專門微博營銷公司

 微博本來是個人發表平台,不過,腦筋轉得快的中國人,很快就利用這個平台做起生意來。

 中國網絡有專門的微博營銷公司,在微博上開一堆賬號,請來幾位員工定時發微博“養賬號”,每個微博都有不同主題,可以是美容、學語文、兩性課題、時尚等。

 這些賬號分別累積龐大粉絲群體,廣告客戶很快就找上門來,付錢請他們發佈嵌有廣告連接的微博。

 以上都是“腳踏實地”累積粉絲的做法。

 就算微博營銷公司,背后還是由人在貼文、追蹤關注微博動態和“養賬號”,然后吸引粉絲,等待商家“上鉤”。

 不過,以上方法都需要時間和心思經營,若要馬上有一大票粉絲,最簡單便捷的方法,當然是造假刷粉絲人數。

 明星開演唱會都可以花錢買粉絲捧場,網絡世界的粉絲,雖然可能有名字、頭像、個人資料,但卻不需要真身示人,要造假還不容易?

供求促成專業刷粉

 中國人把微博上的虛假粉絲,稱為“僵屍粉”或“空頭微博”。

 靠自己一人注冊多個賬戶充粉絲不是不可以,但你注冊得了多少個賬戶?

 有需求就有供應,市場上就有專業“刷粉”公司,一夜里就可造20萬“僵屍粉”。

 只要在中國購物網站“淘寶網”搜尋“微博”兩字,會跳出1萬7000個商品,多數都是所謂的“刷粉”服務。

 這些“刷粉”公司,靠電腦程序來刷粉絲,不管你要多少粉絲,只要付錢,他們都可以在短時間里為你刷出來。

 程序除了可以“批量注冊”僵屍粉,還可以自動為“僵屍粉”上傳圖像、發貼文,甚至讓“僵絲粉”之間互相關注彼此動態,讓“僵屍粉”看來像真正粉絲。

 購買“僵屍粉”的客戶,主要是一些商家、選秀明星、想要出名的博主、舉辦活動的單位,“刷粉”公司會和客戶簽保密協議,保護客戶身分。

零售批發任君選擇

 成立“僵屍粉”公司的門檻很低,只需要一台行內稱為“刀片式服務”的設備。

 只要有這套設備,加上幾台電腦,就可以投入運作。

 公司一般至少有三個人在運作,一位是技術員,負責寫程序和日常維修;一位業務員,負責推廣和宣傳公司;一位是與客戶接洽的客服。

 這只是小規模的公司,大規模公司每個部門可能就有好幾個人負責工作,底下還有零售代理。

 如果客戶買的“僵屍粉”太多,比如50萬以上,就需要找大規模的“批發商”,小公司可能無法“生產”這么多“僵屍粉”。

 “批發商”通常會把散單交給零售代理處理,后者會通過淘寶網招徠客戶,也會在微博上發送廣告。

小成本高回酬獲青睞

 小規模僵屍粉公司整套硬體和軟體配置,加上店租、員工開銷,大概只要10萬元資金(約4萬9700令吉)。

 越來越多人發現,這是門“小成本,高回酬”的生意,所以行內競爭很激烈。

 只是半年里,粉絲價格就從1.3人民幣(約14仙),跌到一分錢人民幣(約0.05仙)一個。

 這些公司通常以100個粉絲為一個產品單位,每個產品售價一元人民幣(約0.49仙)。

 另外,還有套餐服務,有“轉發┼評論”、有每月限定轉發多少次評論的,價格各不同。

 這些都是通過電腦軟件設定,只要輪入資料和轉發時間,就會定時轉發和評論。

僵屍粉打擊商家信心

 微博上購買粉絲成風,已經成為中國微博公害,打擊微博公信力。

 商家找上微博紅人發廣告,是因為他們的粉絲多,所謂粉絲就是客戶。

 但如果粉絲都是程序刷出來的“僵屍粉”,根本不會看內容,那廣告的意義在哪里?

 嘉興一位從事服裝業的商人,投入10萬人民幣(約4萬9900令吉)透過微博推廣自己的網絡商店。

 很快就有兩百多萬人轉發他的廣告,但是網絡商店的生意絲毫沒有起色。

 這打擊了商家在微博發廣告的信心,現在微博“廣告員”對商家招廣告,只要說自己手上有多少粉絲,商家就會反問:“‘僵屍粉’佔幾成?”

 “僵屍粉”現象已經引起微博營運商關注,新浪、搜狐、騰迅等,已經開始對“僵屍粉”宣戰,也有網民自組“反僵屍粉聯盟”,抵制微博這種不良現象。

 去年,淘寶網也通過封殺搜索關鍵詞如“僵屍粉”、“微博粉絲”等,關閉售賣“僵屍粉”的網店。

 但是,這些公司很快就換上“微博公關”、“微博推廣”等名字重現淘寶網,這種貓抓老鼠的遊戲沒完沒了。



死粉進化活粉難分真偽(下篇)

07/10/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微博粉絲中,到底有幾成真幾成假?

 到底有多少微博用戶靠僵屍粉絲“注水”提高人氣?

 微博營運商對“僵屍粉”忍無可忍,近來展開打擊行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僵屍粉”也從“死粉”進化到“活粉”。

陳傳亮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搜索和數據挖掘研究。

 有次他跟朋友談起,誰在新浪微博的粉絲比較多,大家都認為自己的真實粉絲比較多,僵持不下。

 有人提議製造一個工具,過濾掉“僵屍粉”,就知道誰的真實粉絲較多了。

 他們說到做到,製出一個“僵絲粉”統計器,結果發現各自微博竟然都有一大堆“僵絲粉”。

 他們因而興起念頭,選了10位名人的新浪微博作為統計對象,結果發現,他們的粉絲中平均有17%是“僵絲粉”,其中網絡界名人李開復的微博,就有近百萬“僵絲粉”。

 他們也統計了騰訊微博,發現“僵屍粉”數量多達56%。

一發帖,就會增5到20位粉絲

 他們的統計數據,讓微博用戶開始關注起自己的粉絲群中,是否存在“僵屍粉”。

 很多用戶發現,近來突然很多陌生人成了自己的微博粉絲,而且只要一發帖,就會一下子增加5到20位粉絲。

 這些粉絲的共同點是只關注或追蹤,但是從來不發言。

 儘管粉絲人數大增,用戶卻不覺得高興,反而對這種“有名無實”的人氣厭煩不已。

 新浪、搜狐、騰訊等微博營運商已經表態,會打擊微博上這種不良風氣。

 新浪已經以科技手段,甄別和刪除那些長期沒有動態,或以同一IP地址申請多個微博賬號的用戶。

刷粉公司新招對抗

 微博營運商對“僵屍粉”開戰,“刷粉”公司不肯就此坐以待斃,相繼推出升級版“僵屍粉”──“活粉”。

 最早的“僵屍粉”一般以英文名注冊,沒有發言或貼文,也沒有粉絲,關注或追蹤對象是名人及僵屍用戶。

 這樣很容易引起微博用戶和營運商的懷疑,為了逃過營運商的識別系統,第二代“僵屍粉”開始有頭像,有貼文和動態,還有粉絲,不過,貼文少過5篇,粉絲數量100個以下,關注和追蹤所有真實用戶和僵屍用戶。

 到了第三代,已經是有頭像,有粉絲每天定時更新幾條貼文和動態,關注和追蹤的多數是真實的一般用戶,粉絲數量甚至多達300以上,而且每個賬戶都顯示不同IP地址。

無需花錢,“粉絲”自動送上門

 陳傳亮和朋友聯手發明的“僵屍粉”統計器,界定的“僵屍粉”其中兩項標準:粉絲數量低于5個、微博動態低于5條,對第三代“僵屍粉”來說已經不適用。

 微博營運公司一般也是根據用戶關注的人數,發表動態活躍程度等,判斷一個戶口是不是“僵屍戶口”。

 不過,“僵屍粉”只要關注和追蹤真實微博用戶,往往就可以避過微博營運公司管理員的關注。

 另一方面,一些用戶出于“禮尚往來”,也會關注和追蹤回“僵屍粉”,這樣“僵屍粉”本身粉絲人數就會增加,看起來就更像真實賬戶。

 這也是為什么,陳傳亮、李開復,以及許多用戶,就算不花錢買粉絲,“僵屍粉”還是會自動送上門來,追捧他們的微博。

或有誤傷良民隱憂

 第三代“僵屍粉”,表面看來跟真實粉絲幾乎沒有分別,往往連微博營運公司的識別系統和管理員都分辨不出其真偽,所以稱為“活粉”。

 “活粉”有些是電腦程序刷出來的,背后由專門人員管理貼文和轉發。

 也有一些是盜用微博用戶賬號的,用戶不知道自己賬號被盜,不知不覺被強制關注他人。

 一般擁有許多關注對象的用戶,突然多出幾個關注對象,一時半刻是無法察覺的。

 很多“活粉”甚至比微博上一些“冬眠用戶”表現得還活躍。

 微博上本來就有許多不活躍的用戶,有的用戶是為了追蹤名人和微博動態才注冊微博,不一定會貼文或發表意見。

 也有一些剛注冊的用戶,可能對微博功能不熟悉,所以表現不活躍。

 因此微博營運公司在打擊“僵屍粉”時,也有“誤傷良民”的隱憂,左右為難。

政界催人氣造假粉絲

 不只中國網絡世界才有“僵屍粉”,國際上許多政府,為了製造人氣,也會假造粉絲數目。

 美國大選將至,選戰未開打,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政黨,就先為兩黨政客在推特(Twitter)上粉絲真假問題吵個不休。

 正在極力爭取成為美國共和黨下屈總統候選人的金里奇(Newt Gingrich),推特粉絲接近133萬人。

 他的兩位競爭對手,前麻省州長羅姆尼(Mitt Romney)和女議員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粉絲加起來還不到20萬人。

 他曾經抱怨媒體無視他在推特上的受歡迎程度,表示自己推特的粉絲是其他所有候選人的粉絲數量總和的6倍。

 可是,不久之后他被踢爆,他的粉絲中92%造假。

 根據紐約一家社交搜索公司PeekYou的資料顯示,他的推特粉絲中只有8%是真實粉絲,另92%是僵屍粉絲。也就是說,他的粉絲人數實際上只有十多萬人。

不活躍未必是假粉絲

 金里奇的競選團隊極力否認粉絲造假的指責,也有媒體認為,金里奇的粉絲人數是得益于推特的推薦用戶名單。

 推特在2009年推出推薦用戶名單,許多名人在被列入推薦名單后,粉絲人數都暴增。

 這起事件讓美國人開始對名人社交網站中,到底多少粉絲是假的大感興趣。

 社交媒体研究公司“Topsy”經過分析和統計發現,幾乎所有推薦用戶名單上的政客,都跟金里奇一樣,擁有一大票冬眠粉絲。

 他們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參義員麥凱恩、紐瓦克市長布克等。

 他們的粉絲中,許多沒有在個人檔案中提供信息,74%到90%在過去一個月里沒有說過話,有30%到41%從未發過言。

 但是這並不能證實這些就是“僵屍粉”,要辨別推特用戶真偽不容易,這些可能只是本身不活躍,為了追蹤推特資訊,才注冊的用戶。

或有澳前總理粉絲受質疑

 不只是美國政客陷假粉絲疑案事件,澳洲外長陸克文,在推特上的100萬位粉絲,也被置疑當中許多是“僵屍粉”。

 這位澳洲前任總理,雖然已經被革除澳洲領導人一職,但仍深受澳洲人歡迎。

 今年9月,他的推特粉絲衝破百萬,不僅成為澳洲最受歡迎的推特用戶,也入圍全球首500位推特紅人名單。

 澳洲總理吉拉德的推特粉絲,也不過只有12萬6000人。

 不過,隨后有人發起調查,發現陸克文的百萬粉絲中,只有46%用戶處于活躍。

 調查單位抽取110位用戶,發現很多用戶只用過一次賬號,因而懷疑這些可能是“僵屍粉”。

 反之,吉拉德總理的粉絲數量雖不多,但多數處于活躍狀態。

 陸克文的發言人表示,推特粉絲作假的指責是子虛烏有。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都怪世間 女子太寂寞


為了愛, 心擱淺在愛情海灘上(上篇)

08/09/2011

文: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問世間情為何物,教女性以錢相許網上愛情騙子!

女生為了愛,失去理智時有所聞,甚至對于素未謀面,

純以甜言蜜語討好的網友,也可以不顧一切付出愛和金錢。

想愛的女子,愛情成了餌,讓網上“愛狼”有機可乘!


上愛情騙子說的情話非常動聽,少些定力的女生都會受用,對于騙子所編造的故事也深信不疑。

今年五月,我國一名57歲退休女性,與一名美國網友相約在大馬見面。他們通過互聯網相識,雖未曾看到對方樣子,但早已是一對網上戀人。

該女子滿心期待,卻在會面當天接到“男友”電話,指大馬移民局官員因他攜帶大量現金而扣留他,並且需要5700令吉保釋金。

她二話不說,即刻把錢存入“男友”指定的銀行戶頭。未料,“官員”三番四次來電,用不同理由指需要更多費用,才允許其“男友”恢愎自由身。

終于,她付出超過七萬令吉后,在吉隆坡國際機場卻等不到“男友”,心急的她向移民局查問官員名字,惟查無此官,才驚覺這是一場騙局。

女生對于愛情,總有美麗幻想,尤其是達到適婚年齡,追求者的一言一語,有可能使她們迷失在愛情中。

無疑,表現出正義感、感性、浪漫、負責任的男生,能使女生相信對方可以托付終身。

愛情是盲目的這個道理,適用在男生和女生身上,特別是后者,戀愛后還未摸清男方背景,就一頭栽進去自己設想的美好愛情世界,這是女生戀愛時的優點,但也是她們的致命傷。

深深愛著彼此,這是愛情的最高境界。如果只是單方面深愛對方卻相當危險,因為另一方若是騙子,這場戀愛注定有一方心靈受重傷。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愛情雲彩

最近,台灣發生的網上愛情騙案,就是最佳例子。

40歲王姓女生芳心寂寞,在網上認識一名自稱在澳門賭場工作的男子亞倫,對方表示看盡賭場百態,指有人在賭場內一擲千金,賭場外卻有窮苦的賣花少女,前者賭資的一小部分,也許就是后者一整年的上學費用。

感性的想法觸動了王女內心,雙方利用網上即時通訊密切交流。不久,亞倫聲稱因知道太多賭場的秘密卻不能說,內心痛苦不已。

他聲明不要王女任何幫助,只要聽他說說內心話。王女內心洶湧澎湃,認定她已遇到可以廝守終身的人。

亞倫終于出手,他以知悉公司機密被開除、生活潦倒不堪為由,要求王女相助。他願以所知道的賭場彩票開彩成績,向王女借錢合作投注,一起賺取橫財。

王女一方面心疼愛人,一方面心起貪念,最終匯出約四萬令吉。結局如一般網上愛情騙局,男方不知所終,女方只有怪自己為何輕易相信一個騙子。

網上愛情騙子利用愛情魔力獲得錢財,揮一揮衣袖不帶走愛情雲彩,獨留下為愛付出的傷心人自怨自艾。女生需在愛情世界中帶眼識人啊!

增強自我 保護意識

俗話說:女人心,海底針。但是,愛情上腦的女生,一顆心會擱淺在愛情海灘上,變成砧板上的肉,任“愛狼”宰割。

網上騙子鎖定對象后,就會全力“攻擊”,制定完整攻略,如遇上未婚女孩,就形容自己是生活規律、孝順父母和事業有成的人;若是離婚女性,就指自己的另一半已意外身亡,博取對方同情。

甜言蜜語是騙子的必殺技,女生對男生有好感,所有對方讚美的話皆是天籟之音,騙子左一句“親愛的”,右一句“老婆”,足以使女生感覺天旋地轉。

最后,當然就是創造“實景”,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細節,逼真地說出來。然后,告訴對方想要創業或經濟陷困,女方心疼愛人,花花綠綠的鈔票就會進入騙子的口袋。

以上是網上愛情騙子行動三部曲,一般個案幾乎會出現這個方程式,想要在網上戀愛的女生不得不防。

因此,女生談網上戀愛時,必須時常提醒自己,避免陷入愛情騙局內。

首先,必須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告訴對方銀行賬號和密碼,在未深入瞭解對方前,別透露真實姓名或公司名稱等真實資料。

其次是時時警覺和反省,不斷回看兩人在網上的交往過程,對方越多甜言蜜語,越需要警覺。

最重要的是談愛情不談金錢,因為愛情不是以金錢來衡量,只要有關借貸,一切免談!

只要能緊守這些防線,談一場網上戀愛,也許未能得到相守一生的伴侶,卻能認清更多有心詐騙金錢的網上“情狼”真面目。

女人較男人 重感情

愛上了就忘不了,女生投入愛情的程度,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即使愛上的是“花心蘿卜”,依然會余情未了。

台灣一名網絡遊戲玩家羅裕翔,在兩個網絡遊戲有三個化名,同時與六名女玩家談戀愛,騙財騙色,結果是眾女生聯手把他告上法庭。

這名型男向眾網絡女友大灌迷湯,承諾一定會與她們結婚,女友們的家輪流成了他的安樂窩。

然后,他分別向女友們表示需要資金在另一處開店,共騙得兩萬余令吉。

其中一名洪姓女友因羅裕翔許久不見蹤影,心生疑竇,在遊戲網站提醒網友小心此人。羅氏另一名游姓女友發現此人原來是自己的男友,大怒之下與羅氏其他女友向警方投報。

然而,女生們洩了心頭之氣后,有女生念起舊情,還是忍不住向在偵訊中的男友虛寒問暖,一名為羅氏生了女兒的張姓女子,還四處為男友籌保釋金,因為她不想孩子出世不久就沒有父親!

女人不一定會因為男方犯錯或花心,選擇慧劍斬情絲,這或許是女人天生較男人重感情的原故。

情郎的 愛情郵包很貴

“親愛的,我已郵寄給你一份貴重禮物,但它卡在機場海關,需要付些錢才能贖回,你能幫我代付嗎?”這樣的情節,往往就是愛情郵包騙局。

根據我國警方的數據,今年首四個月就已接獲245起愛情郵包騙案投報,受害者損額達940萬令吉,嫌犯大部分是非洲裔,尤其是尼日利亞人居多。

這些非洲網絡罪犯以互聯網為平台,化身白(黑?)馬王子,以學生身分進入大馬,然后在網上造案。

他們下手的對象不止大馬人,遠至台灣也有不少女受害者。他們以送網絡情人貴重禮物為由,聲稱禮物在機場不能通關,希望“愛人”代付費用。

但是,其“愛人”付出一次又一次通關費用,禮物總是不能如願到手,受害人警覺受騙時,這些網絡罪犯早已音訊全失。

幸運的是:本地警方成功偵破多宗愛情郵包罪案,逮捕非洲裔和本地罪犯,同時本地媒體跟進報導,成功減少這類事件發生。

隱形紅娘 較網戀安全

為生活忙碌,愛情卻不能盲目。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速,工作時間佔據大部分生活時間,失去不少交友機會,許多人因而選擇透過互聯網認識朋友,或者尋覓親密伴侶。

網上交友不難,但要借此找另一半,確實存在較高風險,稍一不慎就遇上不良分子,那傳統的相親方式會更適合嗎?

台灣一間經營了16年的“相親銀行”,結合網絡和實體店面,已撮合無數男女。說白了,“相親銀行”就是傳統紅娘,但配以現代經營手法,以及做好追蹤和監督工作,使之成為較網戀有保障的愛情平台。

相對網戀只有男女雙方互動,“相親銀行”成了隱形“第三者”,通過事后關懷瞭解雙方進展,減少愛情詐騙事件發生。若其中一方露出想要一腳踏兩船的馬腳,它就會發出警告和提醒另一方。

網戀需要男女雙方主動瞭解對方背景,“相親銀行”的優勢在于掌握“客戶”身分,省卻雙方不少麻煩。更重要的是它以結婚為前提,男女參與者知道自己的戀愛目的,非如網戀般漫無目的或只是玩票性質。



社交網站變詐騙平台(下篇)


09/09/2011

報導: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網絡愛情騙子任意化身不同類型的夢中情人,然后把社交網站當成詐騙平台,

尋找渴望愛情的女性,騙走她們的錢財!

女生想找一個好男人,需要一步一步來,在社交網站與人建立朋友關係,

無須急著定終身,多花些時間考驗對方,真命天子才會從茫茫人海中現身!


情來的時候,擋也擋不住;愛情不來的時候,勉強抓著一段浮木,也得不到幸福。

許多人以面子書做為社交平台,當中不乏適婚女性,把它看成尋找情人的捷徑,抱著撒網心態交友,期待找到等待已久的羅密歐。

全球各地有不少網上戀愛平台,例如歐美的Match.com、台灣的愛情公寓網站和全球知名的面子書,皆是許多等愛者的聖地。

雖然,也有人在這些網上平台找到心愛的另一半,其中卻隱藏著不少愛情騙子,躲在暗處等待獵物出現,準備奪去他們的芳心和錢財。

林姓女子年近四十未婚,擁有高學歷和一份穩定職業,但芳心寂寞,希望得到愛情滋潤。

于是,他在台灣著名社交網站愛情公寓註冊戶口,填寫愛情檔案,寫寫日記和放一些照片。

三個月后,一名自稱是香港金融公司財務人員的楊性男子主動搭訕,兩人開始在聊天軟體上交談。

楊男逐步展開愛情攻勢,傳送溫情短訊、打電話交談等,虛寒問暖觸動了林女的心弦,兩人終于開始戀愛,林女更是喜上眉梢。

不久,楊男宣稱由于不便以自身名字投資一筆穩賺的投資項目,已用林女之名,由他出資約10萬令吉投資。

兩星期后,楊男興奮地致電告知林女,投資獲利約270萬令吉,林女開心得不得了,答應匯款先付手續費、稅金、信託保險費等金額,共約8萬令吉給佯稱是香港某銀行的負責人。

林女的銀行只剩約十令吉時,楊男還來電關心是否收到匯款,確認已榨干前者的錢后,就關閉在愛情公寓網站的戶頭和手機。

被騙心又騙金

想找一個男朋友,卻換來失去所有積蓄的下場,林女不止心靈受傷和損失錢財,更因此表示不再相信互聯網。

全球知名的社交網站面子書,也是網上愛情騙子突破等愛女生心房的平台。

一名佯稱自己是愛爾蘭籍船員米勒(Miller)的尼日利亞男子,今年年初在面子書與台灣46歲鄭姓女商人成為密友,米勒的溫柔攻勢征服了鄭女的心。

當鄭女聞知米勒遇上海難,並且惹上官非,希望把一個藏有百萬英鎊現鈔的保險箱托鄭女保管,內心更加堅定相信,米勒真的愛她。

米勒告訴鄭女他的保險箱遭大馬海關查獲,指他涉及洗黑錢,需以約32萬令吉解決此事,楊女不假思索立即向友人借貸並匯出款項。

“情狼”獲得龐大金額后,即刻消失無蹤,鄭女卻蒙在鼓里,直至她向友人炫耀愛人將來台共創事業,友人指出這是一個騙局,方才如夢初醒。

鄭女心有不甘,飛到我國報警,協助警方逮捕“情狼”和詐騙集團成員歸案。

社交網站使許多人交到新朋友,也為愛情騙子開了一扇窗口,多一個機會向女生騙心又騙金!

深入瞭解 對方身分

大馬和新加坡是非洲裔網上愛情詐騙集團的基地? 

以非洲裔,尤其是尼日利亞人為主的愛情詐騙集團,在社交網站化身歐美國家貴公子,向大馬、新加坡和台灣等地崇洋女子下手,已有不少適婚女子掉入陷阱。

這些網上愛情詐騙案,共同點是:騙子要受害人匯錢大馬或新加坡的銀行戶口!

換句話說,新馬兩地,尤其是大馬,已成為非洲裔詐騙集團落腳之處。

台灣有不少適婚女子具備英語溝通能力,希望找歐美男生當Mr. Right,這使得非洲裔網上愛情騙子有機可乘。

近兩年,台灣警方不時向當地女性發出警告,凡是在網上認識的外籍人士,要求跨國匯款至大馬和新加坡,應先深入瞭解對方身分和背景。

兩年前,當年35歲的台灣藝人溫翠蘋在國外交友網站征婚,與一名自稱英國籍男性網上交往。隨后,對方向她求婚,並願意給他百萬英鎊投資房地產,但需要到大馬拿一個裝有現金的行李箱。

由于對方一直不願通過視頻露出真面目,溫翠蘋深覺有詐,斷然拒絕繼續交往。

另一位台灣劉姓女生,在交友網站認識英國籍男子法蘭克,后者答應到台灣相會,但途中透過友人致電劉女,因沒向銀行報備,無法在大馬取出巨款,要求劉女匯出1萬2000令吉協助。

劉女匯出這筆款項至法蘭克指定的大馬銀行戶頭后,就未能取得聯系,她才發現上當。

雖然非洲裔愛情騙子頻頻造案,我國也有許多非洲留學生,但並非人人皆是網上騙子,只是非洲裔詐騙集團卻利用入境大馬的便利,以及互聯網上的交友平台詐騙,導致大馬背上網上愛情騙子詐欺基地的不白之冤。

愛情騙子 是一條虫

愛情騙子就是一條蟲!

網友對騙財騙色的愛情騙子,給予一個非常傳神的稱號,男生稱為男蟲,女生就是女蟲。

這些愛情騙子生存模式就如寄生蟲,吃干原有宿主一切后,就毫不猶豫依附另一個對象。

網上戀愛的受害者,流傳著男蟲和女蟲的黑名單,只要有人曾經受害,就會把男蟲或女蟲的名字、照片和資料,以及曾經活動的地點和網上代號寫上,警惕網友避免被蟲“咬”。

雖然,男蟲和女蟲黑名單也可能有錯誤資料,但已成為不少網友的參考資料。 

以貌取人 注定遇人不淑

網上愛情騙子以男生佔大多數,但也有女騙子出沒,她們以美色和淒涼背景吸引男網友,再騙取金錢。

本月台灣警方就偵破一單女愛情騙子案。外表平凡的李姓女子,冒用同窗美麗女同學的照片,貼上愛情公寓社交網站。

詹姓男子一見照片傾心,不理會女生編織的借口,如父母雙亡、父母得病或發生車禍是否漏洞百出,前后匯出約5萬5000令吉給李女。

當詹男身無分文轉向父母索討時,才爆出這宗騙局。詹男痴心李女假照片容貌,在警方欲逮捕李女時,還抱有一絲希望,期待她是美女,並考慮原諒她。

然而,當他和警方合作約見李女,才發現與美女戀愛的夢想破滅,黯然接受遇上女騙子的事實。

男生憑女生外表而陷入騙局,與女生相信男騙子擁有不俗身分背景,以及喜聽甜言蜜語一樣,皆是幻想愛情過于美好,而且以貌取人,注定在愛情路上跌跌撞撞。

過度投入 失去理智

網上愛情騙子詐財手段有跡可尋,但也有令人覺得好氣又好笑的手法。

中國江蘇淮安市一名44歲曹姓女性守寡多年,孩子上了大學后想找個伴,她從網絡世界開始尋覓,結識一名溫州胡姓男子。

從網上交流到胡男每天打兩次電話與曹女交談,不曾見面卻也讓女方感覺如沐春風,甚至在電話中以夫妻相稱。

今年5月25日,胡男致電曹女稱其弟弟開了一間修車廠,想請未來嫂子送花籃祝賀。

未料,原來這就是騙局。胡男稱溫州送禮習俗是送8個各別價值1800令吉的花籃,讓事主顯得體面,數日后將退禮,即可取回9300令吉,曹女就匯出款項至“花店”。

接著連續三天胡男音訊全無,最后或基于不忍心曹女苦等音訊,送了一則短訊給曹女說:“下次別相信網絡愛情了。”

過度投入愛情使人失去理智,未曾謀面的愛情更加不能相信,這個騙局其實破綻處處,但由于女方太相信網絡愛情,以致白白蒙受損失。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電子書搶灘

09-07-2010

報導:楊揚
圖:本報資料中心、網上圖片

電子書傳統圖書終結者?

你在閱報,翻著報紙,你是否能想像,10年或更短的時間內 ,同樣是看報紙,你手上握著的,卻只是一塊書本般大小,薄薄的“板”?

這塊板,不但讓你看到這份報紙,還能讓你看到全球多份報紙、著名雜誌,不但如此,它還是個小型圖書館,可以收藏超過千本書。

沒錯,這就是電子書,更正確地說,是電子書閱讀器──據說,是傳統圖書及出版印刷公司的終結者。

閱讀的一場翻天大革命,正迫在眉睫?

使用電子墨水及電子紙的電子閱讀器,擺脫傳統電子設備閱讀的費神傷眼問題。
今年四月,著名電腦公司蘋果推出iPad平板電腦,讓蘋果粉絲痴狂不已,第一時間搶購這個新產品。

這架電腦大小如雜志、具備一半iPhone与一半Mac功能,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它具電子閱讀的特色,顯然的,它是衝著電子書閱讀器Kindle而來。

Kindle(點 火)是全球最大網絡書店,亞馬遜的產品,2007年,趕在銷售旺季聖誕節前面市,馬上成為當季最紅火的聖誕禮物!2008年,Kindle創下銷售50萬 台的紀錄,媲美蘋果公司剛推出iPod的盛況,唯更勝一籌,因為iPod的銷量,是全球的銷量,而Kindle的銷量,只是全美國的銷量罷了,單是美國, 便如此好銷!

2009年2月,亞馬遜再接再厲,推出第二代電子書Kindle2,更是賣得紅火,推出兩個月,便賣出整30萬台。

據說,Kindle剛推出時,蘋果電腦總執行長史提‧賈布斯對它不以為然,並不看好,未料Kindle卻賣個滿堂紅,令后者大跌眼鏡,因此推出有閱讀器功能的iPad搶市場蛋糕。

受落因為夠傳統

薄薄的電子閱讀器卻有龐大的容量,與人分享閱讀樂趣也相應變得如此之輕。
iPad也為賈布斯掙回面子,面市不到兩個月,便售出200萬台,雖然,人們買它的原因,在于它是平板電腦,多于它是電子書閱讀器。

有趣的是,純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受落,不在于它有多in,相反的,是它有夠傳統,與傳統書本很接近。

Kindle長19cm,寬13.5cm,厚度只有1.8cm,比普通平裝書稍微大一些,但卻沒有那么厚,握在手上閱讀非常方便。

令人欣賞的是,它的顯示屏採用電子紙設計及電子墨水技術,一般電腦熒幕,很容易令眼睛感到疲累,電子紙和電腦屏幕的閃光不同,屏幕看起來更像是一張紙,並能解決反光問題。閱讀感覺,猶如看書。

“我要的是一本書,不是一台電子設備。”這是亞馬遜嘗試了解消費者的想法后,以尊重傳統為名,所創造出來,一個最接近書本的閱讀器。

電子書與電子閱讀器的出現,一再敲響傳統圖書與出版印刷業的警鐘,不少人預言,圖書與出版業將全面被取代而逐漸消失。

不過,回頭再看電子閱讀器,它沒有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反而致力模仿書本,這種做法,不正在在顯示書本地位的難以替代嗎?

廿年前已有電子書

電子閱讀器盡量仿造紙本書,以求人們將對傳統書籍的感情轉移到它身上。
電子書閱讀器的開發,看似是近三年的事,事實上,早在20年前已出現電子書雛形。

那是日本人所開發的“讀書機”,曾于80年代中期出現于東京書展。

其造型類似今天的個人數碼助理或掌上電腦,可以直排或橫排,唯日本政府雖有心推動,出版社卻似乎有欠熱情,終于因銷售數量太少而消失。

90年代初,微軟和英特爾推動多媒體電腦,英美大出版社積極響應開發多媒體光碟,造成此類光碟風行一時,並被視為電子書的想像。

在中文書市場,台灣英業達公司副董事長溫世仁,曾投下鉅資致力制作多媒體光碟及開創數位書城,可惜,當時時機未成熟而未能有大作為。

爾今,隨著Kindle,Sony Reader和 iPad的紅火,電子書熱潮再起。

Kindle的成功,與其背后雄厚的靠山有莫大關係。

亞馬遜網絡書店書本種類眾多,甫開始就推出九萬本電子書供讀者選購下載,並且隨后不斷增加,迄今超過40萬本,而且每下載一本,只收費9.99美元(折約33令吉),不啻深具吸引力。

軟硬體兼俱,串聯上中下游價值鏈,有完善的服務模式與完整的經營模式,正是亞馬遜書店在數位閱讀戰役中,跑在前頭的主因!

電子書≠電子閱讀器

蘋果公司的iPad平板電腦具有電子閱讀功能,銷量特好。
有許多人將電子書與電子閱讀器(載具)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所分別。

一本傳統的書,紙本書或實體書,例如《紅樓夢》,在“數位化”或“電子化”之后,就成為《紅樓夢》電子書。電子書可以利用電子化裝置,包括電腦、手機、掌上電腦等來閱讀。

IT達人IT黑傑克在其部落格文章《談電子書I出版業解構時代之白馬非馬篇》,對電子書有詳細的解說。

他指出,電子書只是一個或多個電子檔案,需透過特定硬體和軟體,即電子書閱讀器(ebook reader),或是電子書裝置(ebook device)來閱讀。同一個電子書檔案,其實可透過各種不同裝置來閱讀。

很多人把Kindle或Sony Reader稱為電子書,這並不正確,它們只是電子閱讀器,只是業者要把電子書賣給讀者的一個載具。

由于要確保電子書的銷售與閱讀的便利,業者通常不會把電子書局限到只能用單一機器來閱讀。像亞馬遜的電子書,除了Kindle本身外,也可以在其他機器上裝置Kindle軟體來閱讀。

電子書分3大類

電子閱讀器,能改變讀者傳統上翻報紙與書本閱讀的習慣嗎?
IT黑傑克將電子書細分為三類。

第 一類電子書比較普及,它所存的檔案,可以是最為常見的純文字檔(紅樓夢.txt)、word檔(紅樓夢.doc),或是更為複雜的HTML檔(紅樓 夢.htm或紅樓夢.html),及介于文字與圖片之間的PDF檔(紅樓夢.pdf,PDF檔介于第一類及第二類電子書之間)。

不但如此,它還可以跳出文字框框,以圖檔呈現(如紅樓夢.jpg、紅樓夢.gif等)。

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很普遍的檔案格式,複制與分享都很容易,換言之,要盜版也很容易。

第 二類電子書,採用相對封閉的格式,只能用專屬軟件(如許多網上雜誌使用的Zinio)或特定硬體設備(例如Kindle,Sony Reader等閱讀器)才能閱讀,甚至加入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簡稱DRM)技術控制其流通,讀者要付費才能取得。

由于第一類電子書商業價值極小,出版業者一般都不考慮,在他們眼中,第二類封閉型數位書籍,讀者須借助特殊閱讀器(軟體或硬體)閱讀,才能替他們掙錢。

他補充,除了上述兩類電子書,還有第三類,即網絡上原生出版的內容或網絡上免費開放內容。“這類內容絕大多數都未出版成傳統的書籍或報紙,甚至可以說與傳統出版完全沒有關係。”

第三類例子包括網絡原生媒體、部落格、個人網站、一些討論區或社區所流傳的訊息。

這些內容有些部分會因一些人在網上成名后,被傳統出版商相中而集結成書或以其他方式實體出版。

中國市場潛能無限

一機在手,千本書相隨,電子閱讀器省卻了收藏與攜帶大量書本的不便。
在中文書市場,電子書在中港台也充滿爆發力。

今年,中國電子閱讀器銷量估計將增至300萬台,占全球市場的20%,市場對中國深寄厚望,認為它可在2015年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閱讀器市場。

緊隨Kindle,2008年底,漢王科技推出中國首款電子書產品,並成功在2009年賣出五十多萬台,占據中國90%以上電子閱讀器市場。巨大的成功讓它在今年三月成功上市創業板,開盤幾天股價就宣告漲停。

如此標青的成績,吸引了眾多企業紛紛來爭一杯羹。

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預言,今年將是中國電子書爆發的一年,今后電子書閱讀器很可能會像個人電腦和手機一樣普及。

當然,這家公司有能耐拔得頭籌,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不會坐視競爭者來搶這塊大蛋糕。

它已部署妥當,以推出全球第一款彩色電子書,而全面配合高科技也成為其致勝關鍵,3G與WIFI的支援,讓讀者隨時隨地可在網上下載想看的書,甚至連幾分鐘前剛發佈到網上的原創小說也可看到。

而中國低廉的工廠生產成本得以生產低價電子書閱讀器,500至800令吉以下的電子書閱讀器紛紛出爐搶灘,使得電子閱讀市場進一步普及化,怪不得有人會把今年稱為中國電子書元年。







印刷媒體轉型迎挑戰!

一台接一台的電子閱讀工具出現,顯示電子書的風潮持續加溫中。

這股風潮會不會擴大成風暴,席捲傳統圖書、出版與印刷業,片甲不留?

屆時,是否只需人手一機,就完全取代報紙、雜誌及書籍?電子書時代降臨,就是報紙、雜誌及書籍滅亡之日?

面對電子書衝擊,出版業若不想棄守這個市場,就只有擁抱科技,變身為數碼服務的新型態內容公司。
台灣著名出版業業者,城邦集團執行長何飛鵬曾說,做傳統紙媒體的人,產業生命只剩5年。

許多業者焦慮非常,也不斷探討:出版業真的來到窮途末路?他們誓將被市場淘汰?

面對看似擁有無限可能的電子書,傳統圖書與出版業要如何應對?

未來的發展會如何,難以說得準,不過已有一些專家學者對這些行業進行預言,持悲觀看法的不乏其人,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對這些行業的耐受力與韌性抱有信心,且聽聽他們的說法。

出版業要搶搭順風車

電子書時代對出版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若能踏上電子書這趟順風車,則出版商可藉機賺錢。
電子書大賣,實體書或紙本書就萎縮?不,兩者不見得是對立關係。

2007年亞馬遜網上書店推出Kindle閱讀器時,美國雜誌《新聞週刊》也預告:“書籍不會死亡,但會走向數碼化。”

說到底,電子書也需要內容,而同個內容其實可以紙本書及電子書兩用。甚至,還可能取得相輔相成的效果。

日本的案例即顯示,在手機上越受歡迎的小說,實體書的銷售量也愈高。

例如2006年日本小說家美嘉的手機小說《戀空》,下載量超過1000萬人次,后來出版實體書,銷量也突破140萬冊,拿下日本2007年暢銷小說第10名,並跨越媒介,改編成電影、日劇、漫畫、舞台劇等文化商品。

需要編輯與行銷

何飛鵬屬下,部落格名為老貓的行家指出,電子書不會淘汰出版業,因為“書無論在紙上還是在電子書上,都需要編輯,也需要行銷。”

“我們能夠對應的就是確保電子書要上架的時候,有書可上。出版社只有一件事需要操心,就是及早確保自己手上擁有經營電子書數碼授權的合約。”

話雖如此,出版業也不見得就能掉以輕心,畢竟不是所有的書適合作為電子書。事實上,目前有些書本的確是被電子書取代。

例如百科全書,不敵網上維基百科;字典,難與網上字典分庭抗禮;食譜紙本書也在式微中;旅遊指南書更是難以存活。

老貓說:“我們看見的不是電子書取代紙張書,而是更有效率的數碼服務,取消了原先的紙市場。”

變身數碼服務公司

出版業並沒有多大選擇,他認為,要嘛棄守這個市場,要嘛,只能擁抱科技,變身為數碼服務的新型態內容公司。

他很確定地說,所有媒體公司最后都會變成科技公司,若無法克服數碼轉型的技術障礙,將慘遭淘汰出局。

放眼美國,目前電子書的銷量節節上升,增幅大,不過仍未對出版行業總體銷量帶來太大影響,出版商還有充分時間轉型。

出版界業者普遍認為,電子書時代對出版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若能搭上電子書這趟順風車,則出版商可藉機賺錢。

若不幸錯過了,或許也只能嘆:輕舟已過萬重山!

新聞來自報紙媒體


網際網絡及數碼閱讀衝擊下,全球報業都面對嚴峻挑戰,英國著名老報《泰晤士報》在2008年不支2億令吉,逼得大幅裁員。

美國多家報紙停刊,報紙為了吸引年輕網絡讀者及生存下去,紛紛開拓電子版,可以預見,電子報的角色將日愈吃重。

不過,網際網絡對傳統報業打擊雖大,卻不至于殺死報業。

IT達人,IT黑傑克就說,雖然很多人透過網際網絡知道某一項重大新聞,然而其消息源頭卻多是來自傳統報紙的網站或電視的網絡新聞。

換言之,許多網上重大的新聞,源頭都在傳統媒體。網絡雖在許多方面比傳統媒體佔優勢,卻無可否認,傳統媒體仍有許多網絡新聞無法取代的地方。

印刷業改變商業模式

無論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都需要編輯及行銷。
年復一年,有關印刷會凋零的預言層出不窮。10年過去,印刷業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持續發展,變得日愈復雜精密。

國際數碼出版論壇常務董事邁克爾史密斯說:“我還沒有看到印刷品會消失的時刻,對印刷企業而言,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適應新形勢。”

是的,面對這一波數碼化浪潮,印刷業來到另一個分歧路口:是要參與其中,抑或沿著原路提供傳統服務?

對應電子書崛起,印刷業業者不妨改變自身的商業模式。

他們可在為客戶提供傳統圖書及雜誌印刷版本時,同時制作及設計電子版本。他們可將數碼部分外包出去,也可投資新技術和重設工作流程,所有工作自己一手包辦,提供一站式服務。

為客戶提供電子書格式轉換,讓出版品可在各種電子書平台上閱讀,也將會是門賺錢生意。

可以預見,隨著數碼閱讀普及,市場對電子書格式轉換、格式化諮詢、電子書工藝開發等服務的需求,將與日俱增。

電子書的未來憧憬

今年全球電子書大熱,熱賣900萬台,年銷破1000萬台指日可待。
電子書時代已降臨?未來電子書會發展到怎樣的程度?

想像一下,未來學子無需再拖著體積比他還大的書包,他們只需人手一本電子書,所有的課本內容便已包含在內。

老師教到第二次世界的歷史,學子們依指示按一按連結,就出現了第二次大戰的紀綠影片,戰火隆隆,學子們看完影片,對二戰的情況印象深刻,老師再加以補充資料,這一堂課,讓孩子們上得津津有味,歷史課一點兒也不枯燥。

電子童書的插畫,都可連結動畫,書本與動畫片二合一。

大人看的電子書,加了備註字句,后面嵌入延伸閱讀的網站連結或視頻,讀者不需再用電腦開機關機,再上網連接網站,只需在那個字句后面按一按,網上資料與視頻影像全都出現,非常方便。

這是許多人對未來電子書的憧憬,無論如何,目前的電子書,還屬于比較原始單純的“書本”,未能支援影片播放。

盜版情況恐會惡化

電子書前景一片大好,美國電子書的銷量近來來激增,2003年大約為2000萬美元(折約6400萬令吉),此后4年,每年都增加最少1000萬美元(3200萬令吉,2009年更達到3.13億美元(10億令吉)。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預測,今年全球電子書閱讀器銷量,將由595萬台調高至910萬台。

研究機構國際數碼出版論壇(IDPF)也估計,到了2020年,電子內容的市場佔有率將高達65%,把紙本出版刊物拋在后頭。

一物克一物,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電子書,也並非無往不利,它所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盜版。

專家指出,盜版電子書猖獗,未來情況恐怕還會惡化。想靠電子書與電子閱讀器翻身的業者,期待很可能落空。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雲端運算興安全

09-02-2010

報導: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

在雲上作業漸成氣候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中國譯為“雲計算”)來了!

你準備好在雲端漫步了嗎?

雲 端即是指互聯網,電腦工程師繪制有關電腦和互聯網的示意圖時,

皆以一朵雲代表互聯網,因此雲端成為互聯網的代名詞。

在電腦的 各種作業方式,例如文件處理或數據儲存,

轉以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服務和技術運作,稱為“雲端運算”。

此舉不只能節省電腦內部空 間和營業成本,

而且只要能夠上網,即能隨時隨地存取資料。

在 “雲端”作業,如儲存資料、線上與人分享,甚至與不同國家的工作伙伴在雲端一起修改文件,輕而易舉。

谷歌的線上文件(Google Docs)即具備這種功能,而且是免費運用,只要擁有谷歌電郵戶口即可編輯文件。

這種透過與互聯網上另一端主機連線即能使用的服務,就是一 種“雲端運算”,它能令多台電腦用戶,在共同的平台上執行各種運算工作。

只需一台能夠上網的電腦

哈佛商學院教 授克里斯滕森的學生,即以雲端運算完成各種作業。這位教授認為,互聯網發展迅速和可依賴性增加,已使電腦上的軟件應用趨勢改變,轉而在互聯網上完成。

在 “雲端”上工作,只要有一台能夠上網的電腦,不用隨身攜帶太多硬件,甚至不用在電腦內安裝過多軟件。

有人或許會問:現在我們使用電郵與在網 上儲存照片,不也就是雲端運算了嗎?

事實確是如此,基本的雲端運算在互聯網上早已存在,目前只是將雲端運算概念擴大,加強它的功能,將之運 用在企業和政府單位。

尤其是企業方面,通過使用互聯網提供商的技術與服務,能夠減少購買電腦硬件和軟件,以此降低營業成本。

雲 端運算是新瓶舊酒,不同的是,它是用更大更新的瓶子,去裝更多的酒!

谷歌IBM掀起熱潮

谷歌的在線文件、谷歌日曆和iGoogle等功能,是一種雲端運算服務。
目 前,雲端運算重點爭取企業客戶,而其賣點即是降低企業的成本,為商家省錢。

節省資源和費用,也是雲端概念最初的構想。

2007 年10月,谷歌與IBM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雲端運算計劃。

谷歌與IBM在電腦科技界各霸一方,攜手合作的目的,就是要減輕學術研究領域購買電腦配件的經濟負擔。

這兩家企業除了為大學提供軟硬體 設備和技術支援,減少校方購買硬體設備的開支,同時讓學生無償使用兩家公司的技術。

2008年1月,谷歌宣佈在台灣的台大和交通大學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劃”后,雲端運算就開始在全球延燒,雅虎、惠普和英特爾等大企業,也在半年后陸續加 入推動“雲端運算”的行列。

于是,互聯網公司紛紛秣馬厲兵,打出“雲端運算能降低企業成本”的口號,各出奇招吸引企業的目光,令雲端運算市 場一片金弋鐵馬之聲。

趨勢科技領先使用

谷歌的在線文件、谷歌日曆和iGoogle等功能,是一種雲端運算服務。
許 多互聯網使用者並不清楚雲端運算的定義,著名的電腦雜誌《電腦世界》(Computer World)也提出這個疑問。

該雜誌在一篇標題為 “雲端運算的過度混淆”(Cloud computing hype spurs confusion)的文章中,以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提出的觀點來厘清雲端運算。

分為兩大區塊

Gartner 認為,雲端運算分為兩大區塊,分別是“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和“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谷歌的互聯網服務,例如線上文件、線上日曆(Google calendar)、iGoogle等,即是雲端服務的典型例子。

即如谷歌線上日曆,這與一般的記事本或電腦內的記事本軟件相差無幾,優勢 在于無需隨身攜帶厚重的記事本,只要上網登錄戶口,就可查詢和規劃自己的工作行程。

此外,5年前就提供線上掃描病毒的防毒公司──趨勢科技(Trend Micro),在雲端運算概念提出之前,已擁有“雲端服務”,至今已是雲端運算安全領域的先鋒。

該公提供的網上掃毒和防毒技術,以不用下載 佔據電腦記憶體的軟件著稱,如今除了贏得使用者口碑,業界也競相仿效。

降低企業成本

“雲端科技”則指以虛擬化 和自動化的方式,使電腦內的各種資源能在網上使用,減少電腦的容量負擔和降低企業成本。

例如,企業無需購買高價格的數據機來儲存資料,只要 使用互聯網公司的寄存和技術服務,即可省去聘請人手管理這些硬體設備的成本。

易言之,互聯網公司將提供空間和技術,使用者像支付水電費一 樣,用多少,付多少,能夠節省不少電腦硬體設備和軟體的開銷。

谷歌微軟爭奪市場

谷歌與微 軟兩大互聯網巨擘在搜索市場爭破頭,如今跨入雲端運算市場亦互不相讓,先后推出自己的雲端運算作業系統,一較高下!

谷歌的雲端運算服務,如 在線文件、iGoogle等,推出市場已有一些時日,贏得不俗的口碑。

如今,谷歌再推出“Google Chrome OS”作業系統,以Chrome這款瀏灠器為核心,除了可收發電郵、玩網絡遊戲、看影片、即時通訊等互聯網的一般功能,其他以軟體處理的工作,例如文書處 理軟件,皆可利用谷歌伺服器的服務來完成。

微軟則在今年一月推出Windows Azure Platform,它是一個雲端運算的數據中心,宛如各家企業共同的數據儲存平台。

Windows Azure雲端作業系統則是這項服務的大門,使用者由此連接微軟的雲端運算中心,進行各種各樣的運算工作。

微軟透露在今年2月正式向使用這 項服務者征收按消費量計算的費用,搶先佔駐雲端運算收費市場,吹響競爭號角。

雲端運算的好處與顧慮

全球互聯 網業者相信2010年是“雲端運算服務元年”,預計雲端運算今年將大有作為!

信息技術諮詢公司IDC(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估計,全球雲端運算服務市場的規模達將從目前的172億美元(折約588億令吉),在2013年達到442億美元(折約1512 億令吉)。

互聯網業者對于雲端運算的信心滿滿,認為其前景相當樂觀。但是,雲端運算也有其可慮之處,處理不當也可能會栽個大跟斗。

好處與顧慮比一比
性質 好處 顧慮
安全性 在雲端數據中心儲存數據,不怕遺失和病毒攻擊。 雲端商家履行合約和保護客戶隱私與數據的能力和決心如何。
便 利 隨時隨地登入雲端存取資料,不用保持軟件的最新版本,一切由雲端上的專業人員負責。 提供雲端運算的企業是否能 在面對意外或災難導致服務中斷時,迅速恢愎服務。
持續性 無需擔心數據遺失,因提供商會備份數據,不會因系統崩潰而報銷。 若有關提供商被收購或破產,需時多久才能交還數據?或者交還的數據儲 存格式,能否導入新的提供商的雲端之中?
硬體設備 大大降低購買硬體設備的需求,以及人員管理費用,一切由提供商負責。 企業未能親自維護和更新數據,擔心數據遭盜。

雲 端運算是web3.0?

雲端運算好處不少,但也有應該顧慮之處,因此許多企業選擇先觀察才再行動。
著 名互聯網科技人李開復掌舵中國谷歌時表示,谷歌已啟動web 3.0概念,而雲端運算即是重要的方向。

Web 1.0時代是開發廠商主導內容,網上使用者只能接收資訊;Web 2.0則是一般人參與發佈權力,網絡論壇、部落格等即是web 2.0的產品。

李 開復認為,Web 3.0是人們隨時可通過互聯網獲得所需資訊的時代。

他強調,它具體表現在數據和應用可以全部存儲在網絡,不再完全依賴電 腦;此外即是何時何處,打開上網的瀏覽器,即在任何一臺電腦打開瀏覽器,就能進入屬于自己的世界。







飄在雲端最怕病毒
互聯網平均每兩秒就出現一個新的惡意程式,加上許多病毒在“雲端”上四處流竄,上網時一不留神電腦就會遭毒手。因此,雲端 運算的安全問題最受人關注,這也促使電腦防毒公司轉戰雲端安全,協助更多雲端運算使用者有效防毒。

“我相信雲端運算不會一晃而過。”趨勢科技(Trend Micro)執行長陳怡樺對于雲端運算前景充滿信心,指雲端運算不會只是一股風潮而已。

這位全球著名電腦防毒公司的領軍人物之一,在澳門舉 行的《2010年雲端安全──追蹤、未來和戰略》記者會上表示,現今全球資訊爆炸,數據不再儲存在公司內部的伺服器或電腦上,雲端運算將會是主要的選擇。

趨 勢科技獨佔鰲頭

她預測,未來三至五年內,許多人將對雲端運算改觀,造成使用量大增。屆時,企業由于頻繁的運用這項服務,面對許多病 毒的挑戰,已無法向雲端安全說不。

國際電腦和網絡安全與認證單位NSS Labs去年的一項惡意軟件測試結果,或可說明陳怡樺的觀點具有參考價值。

NSS Labs在2009年9月公佈的惡意程式(或稱惡意軟件,Malware)攔截測式的報告中,趨勢科技以96.4%的攔截率獨佔鰲頭,另三間國際知名的防 毒公司卡巴斯基(kaspersky)、諾頓(Norton)和McAfee分列第二至第四位。

這個測試對準備進入雲端運算的企業或相關領 域者具有指標性,因為在惡意程式充斥互聯網的時代,業者使用偵測效力佳的防毒公司軟件,等于減少遭惡意程式“附身”的幾率。

研發主動 式截毒技術

駭客會寄電郵惡意程式給互聯網使用者,或者設置含有惡意程式的網站,只要使用者點擊網址連接,惡意程式會主動下載,駭客 藉此盜取使用者賬號、密碼或個人重要訊息。

隨著惡意程式增長速度加劇,無形中提高雲端運算面對更大的風險,因此,趨勢科技為雲端運算而設的 《主動式雲端截毒技術》(Smart Protection Network),能即時偵察有毒網站,保障使用雲端服務的用戶。

雲端運算與 雲端安全唇齒相依,前者為后者提供了一個商業契機,后者則為前者的業務運作添加更為堅固的保護,以增加網絡用戶雲端技術與服務的信心。

NSS Labs惡意攔截測試結果

積 極研發保護程式

趨勢科技在惡意程序攔截測試中名列第一,肯定其雲端安全方面的地位。

在 電腦防毒的時代,趨勢科技已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雲端運算日漸受矚目,該公司在這塊被視為極具發展潛質的虛擬世界土地上,先下一城。

該公司 于1988年在美國創建,總部設在日本東京,全球共有4000多名僱員,2008年的營業額達到10億美元(約34億令吉),目前是全球網絡、信息、終端 和伺服器安全市場前三名領航者。

跨入雲端運算的今天,在全球擁有10間電腦網絡病毒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趨勢科技,在雲端安全方面展現雄心壯 志,重點推介雲端安全的重要性。

大眾最關注安全性

美國政府對雲端運算抱有極大的期許,因而設立相關網站使各級政府能從中獲得訊息,減少購買網絡硬體設備的開支。
“迄 今為止,大多數人最擔心雲端運算的安全問題。”IDC(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高級副主席兼首席分析員法蘭克簡(Frank Gens)指出端運算的面對的關鍵挑戰。

IDC在2008年公佈的 《關鍵挑戰/雲端問題/按需模式》調查,各領域關注使用雲端運算的問題中,雲端安全性以74.6%居首,其次為雲端運算的表現和其可用性同以63.1%居 次。

企業內部有許多不能外泄的機密,存放在雲端上是極大的冒險,互聯網提供商要能夠說服企業相信雲端運算的安全性,才能創造更多商機。

哪 一種行業領航?

采用雲端運算可減少購買電腦網絡硬件,例如數據機,因此能減少業者的採購支出。

必須收集 大量數據的行業,例如金融業和電訊業,成為最先與雲端運算接軌的行業。

趨勢科技執行長陳怡樺指出,目前這兩種行業也是該公司雲端保安的重要 客源,另一極具潛力領域是各國政府,“目前的日本和美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反應最為積極。”

尤其是美國,奧巴馬上任總統后,曾發表有關推動雲端 運算的政見,隨后,美國聯邦政府首席資訊長維威坤德拉(Vivek Kundra)指示政府總務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成立Apps.gov網站,收集受美國認可、實用、安全的雲端運算服務訊息。

Apps.gov網站並不只是 供民眾參考而已,主要目的是希望協助美國各級政府利用雲端運算服務削減不必要的開支。

美國每年採購電腦器材、規格審核、資訊安全及驗收等程 序,耗時耗費,預算額高達750億美元(約2567億6300萬令吉),令奧巴馬政府決心做出改變。

Apps.gov網站的雲端運算提供的 各項服務名單相當齊全,從商業應用、文件管理、資訊工藝運算服務,以及社會媒體皆有,美國聯邦政府投入雲端運算的程度可見一斑。

雲 端出狀況大事件

去年至今,雲端服務的互聯網提供商狀況連連,雲端運算服務的安全性不免令人生疑。

今年一 月,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遭駭,斷線十數小時,引起一片嘩然。

如此強大的互聯網商家亦難逃駭客之手,令人聯想若雲端服務的互聯網提供商遭 遇同樣情況,客戶資料因而外泄,將使許多人損失慘重。

此外,數名中國人權分子的谷歌電郵戶頭遭人攻擊不果,也令互聯網使用者驚心膽跳。

谷 歌貴為雲端運算的尖端大企業,使用其服務者數以億計,若遭駭客攻破雲端保安防線,后果不堪設想。

因此,不論是雲端服務提供商或使用者,如何 保障雲端安全已刻不容緩。

以下為去年數件雲端保安發生狀況的事件: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Google走了

08-02-2010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谷歌撤出中國或是 雙輸


網絡巨擘谷歌(Google)早前宣佈受到來自中國“精心策劃且目標明確”的黑客攻擊,考慮撤出中國市場。

在網絡世界 呼風喚雨的谷歌,來到視資訊自由如洪水猛獸的中國,過去都只能巨龍擱淺任人做主。無論如何,谷歌這次的舉動,已經引爆全球口水戰,並讓中國和美國,歷來因 國情差異而埋下的分歧,再次浮上檯面。

歌跟中國政府之間的恩怨, 從谷歌為用戶提供中文搜索服務那天就已開始。

當時,谷歌只不過是中國網絡上的一位“過客”,也不好要求對方遵守中國法令接受管制,所以中國 方面只能偶爾給谷歌來個大封殺,玩一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直到谷歌4年前正式“下嫁”中國,中國方面就名正言順對谷歌列出一堆“家規”。

但 是谷歌這洋媳婦向來就把自由掛在口中慣了,遇上中國這保守的婆家,自然是火星撞地球,久不久就來鬧個雞犬不寧。

有關谷歌退出中國的傳言由來 已久,但是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新嫁娘水土不服鬧別扭。

只是這次事件鬧大了,引起全球關注,大家都在猜測谷歌這次到底是來真的抑或又是“狼來 了”?

一些中國谷歌用戶已經做好準備,一旦谷歌退出中國,他們會“翻牆”繞過中國監管系統繼續使用谷歌服務。

但是也有許多人 預測,谷歌不會就此放棄中國這塊大蛋糕,最后一定會和中國達成協議,繼續留在中國。

無論如何,谷歌要是退出中國,中國搜索引擎百度一家獨 大,必定不利該國搜索引擎市場發展,對網民是一大損失,對谷歌和中國來說,都是雙輸的一盤棋。

考慮撤出中國有因

谷歌揚言退出中國市場,網民在谷歌中國總部前擺放花束“致哀”。
今 年1月12日,谷歌公司首席法律顧問莊孟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部落格發表一篇題為“新中國政策的聲明”,昭告谷歌考慮退出中國。

聲 明里透露2009年12月中,谷歌旗下的Gmail受到“精心策劃且目標明確”的黑客攻擊。

黑客主要入侵中國人權運動分子的電子郵件,其他 受害對象還包括金融、科技、媒體和化學等20家大型企業。

谷歌祭出尊重言論自由的原則,宣佈不願意再審查Google.cn的搜查結果,會 重新跟中國政府討論,以建立一個不過濾的搜索引擎。

要是無法達成協議,會不惜關閉Google.cn,及谷歌在中國的辦公室。

中西交鋒引爆口水戰

一旦谷歌退出中國市場,一些中國谷歌用戶打算“翻牆”繼續使用谷歌服務。
谷 歌再次揚言撤出中國市場,這次搬出“不能忍受中國政府干預網絡自由”的理由,令事件很快演變為西方“自由文化”和中國“特色國情”的交鋒,引爆一場口水 戰。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是第一個發作的西方代表,她強硬要求中國政府解釋黑客攻擊事件,並且嚴厲抨批中國政府管制網絡信息。

中 國方面也不甘示弱,表示該國只是跟其他國家一樣,依法管理網絡,同時強調中國網絡是開放的。

結果西方媒體咬住中國一直以來嚴打異見網民、封 鎖網絡新聞的前科,嚴厲抨擊中國網絡審查政策。中國媒體則指責這次事件,是美國強把該國霸權主義加到中國身上。

最近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也 忍不住表態,他說企業要在國外做生意,就必須遵守該國的法律,還說中國的網絡審查有限,很容易配合。

他對谷歌這次宣稱退出中國,贏得西方媒 體力撐,似乎很不以為意,認為“谷歌什么都沒做,卻因此大受贊揚,這是什么意思?

不只這樣,他還挑戰谷歌:“現在如果谷歌選擇退出美國,那 我才佩服他。”

谷歌作為微軟死敵,比爾蓋茨的一番話,不禁讓人覺得動機可疑,西方媒體馬上不客氣的為他貼上“中國幫凶”標籤。

但 中國媒體卻大贊他說了“公道話”,同時直指拆穿谷歌制造輿論效果的西洋鏡。

向中國讓步遭抨擊

若是谷歌退出中國,中國搜索引擎百度一家獨大,對中國網絡產業發展不利。
2000 年開始,谷歌宣佈在google.com增加簡體及繁體兩種中文版,正式對使用中文的網民招手。

中國網民只要進入google.com網 頁,谷歌的伺服器自動偵測到這是來自中國的網民,就會提供中文搜區介面。

這種方式,讓谷歌就算未在中國設立公司,就已佔有中國搜尋引擎市場 的25%,超越雅虎。

然而好景不常,在2002年9月,中國政府封鎖谷歌。雖然兩周后就解除了,不過一旦被中國網絡審查系統(俗稱防火牆) 盯上,可沒那么容易脫身。

防火牆一方面監視對付通過谷歌搜索敏感課題的中國網民,另一面也在技術上干擾谷歌在中國的操作。

當 時對谷歌來說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中國市場,再不就正式在中國成立公司,擺脫防火牆對境外網絡路線的追蹤,但這也意味著必須遵守中國政府的自我審查規 定。

谷歌最終決定在當時已有過億網民的中國版圖插下旗子,2006年谷歌在中國成立了子公司“谷歌信息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為中國網民 推出過濾版搜索引擎google.cn(谷歌中國)。

谷歌中國伺服器置于北京,也是谷歌搜索惟一一個設在美國以外的伺服器。中國網民只要輸 入google.com,就會自動被導入Google.cn。

中國政府封鎖網絡對該國不利的敏感資訊,谷歌為進軍大陸市場而不惜向中國政府 低頭,此舉招致各方抨擊。儘管已經做到這個地步,谷歌接下來在中國的路依然一波三折。

門禁史數一數

谷歌在中國短短4年,惹上一堆風波,網友引申“水門事件”,在這些事件后面冠上“門”字,並戲謔為“谷歌門禁史”,以下是 谷歌在中國的幾個重大“門禁史”。

2006年2月牌照門

谷歌被媒體揭露涉嫌“借牌經營”,非法經營的消息滿天飛。

谷歌當時沒有中 國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所以跟中國一個分類廣告平台趕集網合作,借用對方的經營許可證。

按照中國法律,任何從事網絡內容服務的網站,都必須 申請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牌照。

法律也明文規定,外資公司不得在中國境內經營網絡服務,所以雅 虎、ebay,亞馬遜等,當初進入中國都是通過“借牌”方式,使用中國網絡公司的牌照。

但是在2002年以后,《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 定》發佈后,就只有通過跟中國公司合資的方式,才能在中國經營網絡服務。

事件后來在谷歌啟動合資公司申請,正式獲得ICP批準才告一段落。

2007 年4月詞庫門

谷 歌中國實驗室正式推出新產品谷歌拼音輸入法。隨后搜狐指責谷歌涉嫌盜用搜狐拼音輸入法詞庫。

谷歌承認拼音輸入法在實驗階段,確實包含谷歌以 外的數據源,因此對用戶及搜狐公司表示歉意。

2009年6月色情門

中國網際網絡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指中國谷歌網站存在大量淫穢和低俗信息,使大量境外 淫穢的色情資訊通過該網站流入中國境內。

結果中國政府召見中國谷歌負責人,為了處罰谷歌,決定暫停谷歌境外搜索功能與聯想詞功能,同時要求 中國谷歌進行內部整改。

后來中國谷歌回應,已經和有關部門溝通,並解決大部分問題。

最后中國谷歌恢復網頁搜索中的聯想詞功 能,但是聯想詞功能會對一些敏感關鍵詞進行技術屏蔽,並提示“根據當地法規和政策,部分結果未予顯示”。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