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顯示具有 身心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身心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花卉療法

解心鎖排毒素 特殊兒童教養不馬虎(上篇)

21 Nov 2013

報導:許雅玲 
圖:劉潔雲、本報資料中心

今天,英國的學校,每5名小孩,就有一名被列為必須特別照顧的特殊小孩。
 特殊兒童不能像普通孩子般正常長大、工作繳稅,結婚生子,他們需要被照顧。
 誰來照顧特殊兒童?必然是社會來照顧他們。
 特殊兒童劇增,說明小孩健康每況愈下。大馬人或許覺得:這只是英國的情況。確實,大馬醫學情況比英國遲了至少20年,但英國面對的社會負擔,大馬很快也會面對。
 對此,來自英國的戴安娜摩索教授(Professor Diana Mossop)表示,只要找出孩子健康每況愈下的主因,便可做好預防。
 她不辭老遠來到吉隆坡分享經驗,希望通過花卉與植物生物能量療法(Phytobiophysics),幫助特殊兒童打開心鎖,排除體內毒素,提升生活素質。
 因此,計劃生養下一代的男女,請了解特殊兒童問題的前因后果,最大程度上防範問題……
氣喘、過敏、過動、腦癱、癲癇、殘障,自閉症等身心障礙,都歸納為特殊兒童。
 戴安娜教授坦言,雖然醫學可以確診特殊兒童,但是,因為特殊兒童的成因複雜,至今仍沒有一個藥物可以快速治療特殊兒童,也沒有單一藥物可以對治所有特殊兒童的問題。
 “特殊兒童之中,自閉症是最嚴重的診斷。美國疾病和預防控制中心(CDC)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在6歲至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平均每50名就有一名自閉症患者。80%以上是小男孩。我們必須搞清楚,什么因素導致自閉症,以便更好地因應問題。”
 醫學界定義:自閉症是嚴重的精神發育障礙,一般在3歲前表現出症狀,比如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復刻板;以及活動和興趣范圍具有顯著局限性。
自閉症最嚴重
 1970年代,一萬名美國兒童中,只有一名確診自閉症。對此,CDC資深科學家、同時也是這份報告主要撰寫人史提芬披露,報告顯示,14歲至17歲孩童之間,確診數據普遍性地增加,是因為人們對于自閉症征兆的認知意識有所提升,並非孩童們有此症狀的風險因素增加所致。
 然而,戴安娜教授另有不同意見,“實際上,無處不在的化學毒素和不良生活習慣,讓特殊兒童問題加劇。目前,英國仍無重大政策來因應這個問題。最令 我覺得可怕的是,英國重新評估自閉症,並把準則提高,10年前被斷定為輕微自閉症的,現在卻不被列為自閉症,而被列入其他症狀。實際上,問題遠比數據來得 嚴重!”
 一個明顯的問題是,資質優異的特殊兒童,跌出自閉症範疇,被父母當作“天才”來培育,結果,長大后,即便學術成績優秀,但卻因沒按照特殊孩子的方法來教養,以致心智成長失衡,無法融入社會生活。
自閉症要及早治療
 美國有一位華人母親,當女兒確診自閉症后,她立刻為女兒尋求每周40小時的專業治療。現在,她的女兒學業和才藝都很突出,高中兩年均是全校第一名,SAT考試還考取2310分高分。
 這位母親說:“大家都不相信我的女兒是自閉症患者,讓我也懷疑這是否誤診。但是,我很清楚,這是及早治療的結果。我只想告訴艱辛地對抗自閉症的父母,希望仍在!”
 30年前,大馬人都沒聽過“自閉兒”字眼,有對本地夫婦發現資質優異的孩子很“特殊”,他們大量收集國外資訊,以照料特殊孩子的方式養育他。現在,這名自閉兒不只健康長大,還在知名大學教學。
 戴安娜語重心長表示,“醫學用鎮定劑來治療特殊兒童。鎮定劑是用來醫治頭腦傷殘的人士,可是,大多數的特殊兒童,並沒有腦傷,甚至資質優異,他們只是被鎖在他們的頭腦裡。我們的研究發現,花卉與植物生物能量療法,有助特殊兒童解開心鎖,排出毒素,達致心智成長的平衡。”
食物影響孩童舉動
 家有特殊兒童,第一件要事,便是察看:大人給小孩吃了什么食物,以及用了什么。
 不是危言聳聽:假如給特殊兒童食用添加了人造加工劑的食品,比如說糖果或汽水,只需5秒,他或她便會變得過動。
 “我們應該給小孩,包括特殊小孩,天然新鮮食物。尤其當小孩不舒服時,新鮮木瓜便是最好的食物,因為木瓜肉有助腸胃消化系統,木瓜皮有強大抗氧化功能,雖然有點苦,但有助肝臟。像特殊小孩,一般都有腸胃問題,所以,最好可多吃木瓜。”
 “很多家長把汽水零嘴,當作對小孩的獎勵,其實,這是垃圾食物。我們必須回歸到傳統天然食物。這不容易,但改變飲食習慣,改善小孩健康,你會覺得改變很值得!“
 此外,現代文明社會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人造雌激素。今天,人造雌激素已充斥在食物鎖鏈中,醫藥用品和護膚美顏產品之中。
受孕女性須注意
 準備懷孕的女性,必須注意幾點問題:避孕藥、人工授孕和產檢掃描。
 “避孕藥是人造雌激素,研發至今才50年,但已對女性帶來巨大風險,因為人造雌激素會對小男孩的染色體造成破壞。”戴安娜說。
 懷孕后,心急的孕婦想要觀察胎兒的成長過程,會進行產檢掃描。
 “過多的產檢掃描,會影響嬰兒的心臟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象,因為美國有研究指出:自閉症兒童會有心臟雜音問題。”
 “現代女性不易受孕。其實,我們需要教育年輕人,好好照顧身體,以便養育下一代,而不是告訴他們:沒關係,給一些藥你吃讓你懷孕,或者讓你人工授孕。大家都知道,人工授孕生下的小孩,都要特別照料。”她繼續說。
麻醉針或帶來風險
 “母親生產會痛,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和反應。產婦的痛會激發12種重要賀爾蒙的產生,12種賀爾蒙會從媽媽的血液循環,流進胎兒體內,讓出生的小孩健康。”戴安娜說。
 臨盆那一刻,不管是打入產婦脊椎的麻醉針,還是催生用的化學藥物,都會影響腦部賀爾蒙的正常產生。萬一產婦打了麻醉針后,需要剖腹生產,嬰兒便會面對腦震盪風險。
 “麻醉針和催生藥物的副作用,統統都有記錄在醫學課本上,但醫生還是繼續施打這些藥物。生下的嬰兒身體不好,醫學界又創造新藥物來保命,新藥物又帶來新問題。”
 此外,麻醉針會引發血小板問題,因此,醫學界便給嬰兒施打維他命K點滴。這個藥物會激發身體過敏和睡眠問題。一旦嬰兒腸胃不舒服,不能睡覺又不能吸奶,只好高音尖叫。
 “試想一下:產婦面對產后憂鬱症、腰椎疼痛,還有初生小孩的問題,哪能不精神崩潰?”她說。


解心結要耐心 配合療法修補身心(下篇)

 花卉植物生物能量療法創始人戴安娜摩索教授形容,特殊兒童好比一團糾結的結,想要治療他們,必須耐心地把一個又一個的結打開。  今天已成為愛心祖母的戴安娜,一直希望這套療法能夠幫助兒童,特別是特殊兒童們,擺脫環境污染、病毒以及疫苗的威脅,建立健康有素質的人生。
 5年以來,戴安娜分別在英國、蒙古、愛爾蘭和泰國的孤兒院或特殊兒童中心,義診幫助特殊兒童。兩年前,她把義診帶來文冬玻璃口特殊兒童中心。
 這一趟,走訪彭亨州文冬玻璃口特殊兒童中心,看到教授、義工治療師,細心義診特殊兒童,只有一個總結:感謝你們幫助特殊兒童!
 中心主任楊麗清說得很好:幫助特殊兒童,不怕慢,只怕站;只要持之以恆,一定會看到他們的進展……
三十多年精心鑽研能量學科,戴安娜教授自創了一套花卉植物生物能量療法(Phytobiophysics),運用花卉及植物的顏色頻率,來調整身體各層次細胞組織頻率,幫助人體恢復自愈能力,找回健康。
 療程中,治療師先通過肌肉測試,找出創傷遺傳因子的部位,接下來,測試心鎖,了解孩子與家庭成員的關係 ;之后,便能給出能量配方,即糖果與花卉配方口服液。最后一環,治療師會以脊椎平衡療法(Podo Rhacidian Theraphy),調理骨架與肌體架構失衡症狀。
 皇天不負苦心人,5年前,她終于研製出一套幫助特殊兒童的特別護理能量劑(Special Care Formulas)。特別護理能量劑共有7種配方,這些配方是由7種能量強大的樹叢精華製成。
平衡能量調理身體
 臨床研究過程中,戴安娜教授發現:每一個特殊兒童,都會有不平衡的能量中心點,而這些中心點剛好也就在任督二脈上。因此,只要使用能量劑打通任督二脈,在加以調理身體其他部位,就能有效平衡能量,改善他們的健康。
 “特殊兒童只是生病的小孩。他們好比打結的繩子,大人要有耐心地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心結。不過,每個特殊兒童都很特別,情況亦各自不同,所以配方自也不同。有的小孩,只需要兩個配方,有的則需要7個配方。”
 戴安娜強調,“具體來說,我會先解決抽筋的結,然后再決定下一個結。最重要是,生物能量療法非常安全,幫助平衡能量,修補身心問題,而非一而再再而三地給更多藥物他們服用。 ”
特殊兒童成因複雜
 兩年前,特別護理能量劑引進大馬后,本地多位治療師發現:特殊兒童服食配方劑后,明顯改善消化系統,營養吸收變得更好,加上心鎖被打開,情緒變好,笑容增多。與此同時,大部分家長感動回饋:孩子的專注力提升,學習能力加強。
 特殊兒童的成因複雜,心結需要慢慢解開,但是,很多家長會心急追問:這個要治療多久?幾時可以停止?最令戴安娜教授和治療師感到挫敗的是:一些特殊兒童的父母,因為看不到他們想要的大進展,因而放棄。
 彭亨州文冬玻璃口特殊兒童中心主任楊麗清坦言,“中心有39個特殊兒童,現在只剩下18個孩子接受花卉植物生物能量義診。只要不放棄,都對孩子有幫助。有父母對我說:我的孩子不可能學會寫字的啦!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義診后,孩子寫出自己名字,讓父母感動不已。”
 在這裡,必須高度表揚玻璃口特殊兒童中心的主任和5位老師。畢竟,很多公務員心態是:我只要朝九晚五。可是,這6位公務員卻不計心力,放工后仍細心跟進記錄特殊兒童的治療和進展,才讓義診發揮作用。
改善健康挽救家庭
 5年義診特殊兒童,最令戴安娜感動的是蒙古一個個案。
 “這是一個特別可憐的家庭,產后發胖的媽媽被丈夫嫌棄,大兒子每天晚上會抽筋,小女兒不能走路,還一直流口水。”戴安娜說:“醫生告訴這名媽媽:你女兒出生時臍帶纏頸,你必須接受腦殘的她,此生須靠藥物來生存。她並沒認命,繼續尋求治療女兒的機會。”
 戴安娜用3個配方來幫助她的小孩。小男孩服用一天,就停止抽筋,學習成績從最差變成最好;腦傷的妹妹較嚴重,教授用較長時間幫助她,她不只學會講話唱歌,還能走路,並且不再失控流口水。
 “雖然,他們還沒恢復得和普通小孩一般,但是,他們都擁有了素質生活。同時,我們也調理媽媽。丈夫看到妻子變瘦變美,孩子健康改善,又重歸家庭。”
把療法融入美容護理
 許多人,包括林沛孜,剛接觸花卉植物生物能量療法時,都覺得:這個療法很抽象!
 4年前,因為疏于照顧身體,加上美容工作需要長期站立,林沛孜L4和L5的脊椎嚴重受傷,醫生告訴她:你有兩個選擇:開刀動手術,不然靜臥床上休養。
 “動手術的成功率雖然很高,可是傷痛會復返,並且,一點小差錯,也可能導致半身不遂。剛好,好友江佩紋是花卉植物生物能量療法在大馬的負責人,她鼓勵我嘗試不開刀的能量療法。我心想:也好,就把手術作為最后的手段。”
 親身接受療程后,她感嘆:療法不抽象,很實在。不只恢復健康,情緒也改善。后來,她把療法融入美容護理,得到很多客人的讚賞。
 “后來,有顧客帶著小孩來美容,我便不小心碰觸特殊小孩義診這塊。從此,便義無反顧投入。”這名單親媽媽笑說。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繪畫滋養

13 Oct 2013
報導:楊潔思 
攝影:劉志勝、楊潔思


讓色彩與內心對話(上篇)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色彩治療,色彩具有一定的療效,或至少,讓我們達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色彩對應我們的內在,如果你真的走進去,它經常會啟動我們深層的、隱藏在裡面的一些情緒。”台灣莎拉芙藝術學苑指導老師蔡仁芳說。
 她所帶領的人智學濕水彩課,將色彩玩得淋漓盡致。
 從英文老師,化身為藝術老師,蔡仁芳在色彩間自在游走。
 色彩人生,幾許的學問,幾許的領悟,盡在其中……
蔡仁芳,原是台灣一位英文老師。
 執了8年教鞭,放下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到英國學藝術去。 
 原先只打算上2年課程,最后卻變成滯留當地13年。唸了基礎課,再唸藝術治療課,畢業后結婚,留下擔任美術老師及藝術治療師。
 13年后,她才落葉歸根,攜丈夫回到台灣。
 如今,她是莎拉芙藝術學苑創辦人之一,從事藝術指導及藝術治療。 
 其所教授的人智學藝術課,濕水彩佔大部分。
 濕水彩是直接在潮濕的畫紙中上色,事先並沒有用鉛筆勾勒出線條。
沒有太多硬性技術手法
 蔡老師說:“水彩畫中的畫面,是你自己創造、畫或呈現出來的,那是直接的色彩和我們內在對話。我常講說,它其實就是一個對話,我們用內在聲音或感覺跟它對話。它其實是一個很活的過程,而非一早用鉛筆勾勒好要往哪個方向走,而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由的創意。”
 人智學(★註)藝術課,並不主張給學員太多指導,特別是孩子,不會教導太多硬性的技術手法,而是讓他們體驗色彩的流動與變化,因此,即使是同一個作畫手法,例如藍加紅,每一個學員的作品,風格與樣貌都不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學員跟她分享,在畫第一幅畫時,用了很重的藍,那塊藍一直壓在她心中,回到家中,她突然很傷心難過,一直哭。
 第二天上課,是使用藍加黃的畫法,該學員發現藍色原來可以被黃色松開,心情也隨之釋懷了一些。
重視分享視為學習契機
 畫畫時,有人覺察到,每次看自己的作品,都會關注在不好的地方。這樣的情形同樣會呈現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有了這個覺察,個人便可慢慢學習善待自己。
 于她,她看到的每一幅畫,都覺得很滋養。
 她很重視學員的分享,視為學習契機。“通過他人的分享,會有不同的體驗,會發現:原來也可以有這樣的生命的連結。”
 她指出,在濕水彩中,很多學生都可以接觸到他生活或生命中要處理的一些點,當他們豁然開朗時,會愿意分享。“這是藝術給我們的,很正面的力量,跟我們主流的藝術學習是不一樣的。”
 主流藝術比較多理論,如色彩理論、遠近圖法等,會有很多方法,如先有構圖、比例等技巧,要畫到很像。
 而人智學藝術會回到原點,從色彩開始。
 ★註: 人智學(Anthroposophy)是由在德國的奧地利籍哲學家及社會改革家魯道夫史代納所創的一派哲學。
 史代納認為人智學是一種靈性科學,他希望借此扭轉這個世界過度朝向唯物主義發展的趨勢。 
★重點摘要: 
 ☆☆☆在不斷的色彩探索中,藝術的養分將滋養心靈,並沉潛內化成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畫的過程猶如一場場發現之旅,也同時啟發我們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藝術潛在能力。 
無心插柳 受人智學藝術薰陶
 “再不出去,年紀就老了。”因為這個想法,蔡仁芳當年毅然放下教職,去英國留學。
 這個決定,可是經過一番心理掙扎,也鬧了場家庭革命。
 她留學的,是英國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一家人智學學院。
 從人智學理念衍生出來的,有體制外的華德福教育、人智學醫學、生機互動農業、藝術和人智學建築。
 好玩的是,蔡仁芳赴英之前不知道人智學,她會選擇愛默生學院,是之前聽聞過一位朋友轉述該學院的林林總總,覺得這間學院很可愛。
 就這樣無心插柳,誤打誤撞下,她接受了人智學藝術薰陶。
 回台后,她原想實現年少時的夢想,開家下午茶館子。不料,輾轉有華德福單位向他伸出觸角,從而開展了她在台灣藝術領域的發展。
發現之旅 啟發藝術潛在能力
 蔡仁芳指出,藝術扎根的基礎很重要,首先要先認識色彩,繪畫時不要有太多圖形,以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反之,宜讓人把注意力或感官放在純粹的色彩上。誠如藝術課宣傳單描述:
 “透過與色彩本質的真實相遇,經驗色彩與大自然,宇宙間微妙且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領會不同色彩的各自內在力量……”
 色彩可直接呼應到我們內在心靈,如來到一個空間,整個空間是藍的或是火紅的,我們當下會有很強烈的感受。
 人智學藝術課並沒有為報名者設下門檻,不必要會畫,只要愿意學,因為“在基礎鍛練過程中,創意與想像力逐漸找到發揮的空間,作畫的過程猶如一場場發現之旅,也同時啟發我們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藝術潛在能力。”
 先從內心感覺著手,而非理論,是這種藝術教學的特色,這也應用在素描或炭筆畫上,老師不會一開始就讓學生畫石膏像,而是可能會帶學生到戶外,觀察明跟暗的景色,讓他們先經驗明跟暗的感覺。
自我滋養 參與活動與鍛煉
 現在的蔡仁芳,跟以前的個性分別很大,天生的憂鬱,也改善許多。“以前我是很內向的人,不大敢跟人聊天,現在可以很自在的跟人聊,也越來越喜歡自己,越活越快樂,越活越自在。”
 她自認變得比較有彈性,較少擔心,沒有焦慮,不會往負面思考,她形容自己“體內有正面的‘流’在流動”。 
 “我過去都沒太去想,我這幾年走這條路,收獲是什么,但我回想過去十幾年來的一些改變,會覺得現在的改變,一定是跟我的色彩工作很有關係。”她說。
 “這幾年,藝術的色彩給我很大的力量,我覺得那是比較大的收獲。”  
 “繪畫本身就是一個‘流’,而非一項用腦、思考、邏輯的事。”我們進行藝術活動與鍛煉,就是在滋養我們自己。
 她強調滋養這個字眼,“滋養,Nourish,我滿重視這東西,藝術課中,繪畫的過程滿重要,因為我們從色彩進去,而不是從頭腦進來。繪畫本身會跟內在心靈的部分、情感感覺部分以及感官部分起作用。”這會有很大的滋養。
 而全方位的滋養,還包括好的環境、天然有機的食物等,從而獲得好的能量,思想、情感日愈干淨,很多東西就日愈正面。


不教孩子畫畫創意反而多(下篇).

“來,花是這樣畫的,先畫花心,再畫五片花瓣,最后畫莖和葉。彩虹的顏色不是這樣的,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你是這樣教小孩子畫畫的嗎?
 小心教得越多,孩子的創意越少!
 “對越小的孩子,指導越少越好。”台灣人智學藝術指導師蔡仁芳說。
偶爾得空時,我會準備材料讓孩子畫濕水彩。
 這一天,我如常這樣做,結果,4歲的兒子拿起我調色用的冰淋淇棒,沾色作畫,畫出了自創的八爪魚,活靈活現,令我驚嘆,我可是從沒想過用冰淇淋棒來作畫。
 這真印證了蔡仁芳老師說的:幼兒園的孩子,不要教他怎樣畫!
 “對幼兒園的孩子,我們不去教他畫畫,只是提供一個環境,講一個故事或唱個歌,給他顏色,就讓他畫,你不去教他,而且,”蔡仁芳加強語氣:“絕對不能去教他!”
孩子心中彩虹各異
 她說,只要講個故事,讓孩子進入故事中的那個感覺,開啟孩子的想像空間,畫畫時就讓他呈現內在想要用的顏色,每個孩子的表達方式都會不一樣。
 “不要太早去糾正孩子。”她說,孩子都喜歡畫彩虹,但幼兒園的孩子未必都用紅橙黃綠藍靛紫,他可能用紅黃藍,這是他的彩虹,“我們不要去告訴他說這彩虹不對,不需要,因為那就是他心目中的彩虹。”
 除非是孩子用筆用得很粗魯,快把筆弄壞了,而用講的方式,效果不大,孩子也未必會喜歡,那大人就可做示範。
 “孩子很會模仿,會看到你怎樣拿筆,他會慢慢自己修正自己。這樣就不必每次都跟他說:你不要那么用力。” 
孩子的畫要往好看
 她建議;“要帶孩子進行藝術活動以前,你自己一定要有很多對藝術、對色彩的感知。當你有很多藝術鍛煉后,你比較有方法去感知或看每一幅畫。”
 孩子的畫充滿童真,如果抱著高標準來看每一幅畫,一定可以看到許多不完美的地方。
 我們看畫,不在挑瑕疵,而專注在可取之處,例如畫中的力量、色彩等,那些很棒的部分。
 “這東西並非經理論而來,而是經過很多滋養而來,你知道色彩有這么豐富,有這么多可能性呈現出樣貌。”她說。
 這,或許會幫助我們慢慢將關注拉回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她口中所說的“回到自己”。
大人繪畫 透過藝術滋養自己
 人智學(Anthroposophy)是一派哲學,涵蓋醫學、農業、教育、藝術與建築領域。
 它的繪畫,以濕水彩及蜡塊畫極為特出,濕水彩畫作特色是色彩柔和卻鮮明,令人陶醉。
 蔡仁芳就像個藝術的播種人,在海外接受人智學藝術滋養,回到家鄉把藝術種子播出去。
 如今,她更受邀到大馬來播種,讓大馬人也能接受這種獨特的藝術滋養。
 她說,父母若愿意撥出一點時間學畫畫,自己得到滋養,回到家會比較放松,親子關係也更好。
 “我常聽到很感動的分享,學員分享自己內在一些東西的改變,本來有棱有角,現在變得比較溫和了,連帶的,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改善了。”
 “我們很強調,大人來畫畫,不要抱著說,我來畫畫是為了回家可以帶孩子,那去得太快。我覺得,你透過藝術活動把自己先滋養,先站穩,讓自己成為很自由、很快樂的人。”
 媽媽若是狀態好,甚至不必教孩子畫畫,本身無形中就會給孩子很多滋養,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我的媽媽現在狀況如何。”
創造機會 讓內力療癒自己
 繪畫,在滋養之余,也可作為治療手法。
 蔡仁芳也是人智學藝術治療師,她說,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有失衡的地方,接受藝術治療的人,不見得是生什么病,心理上有什么問題,但每個人多少有一些本身困擾,某些生命階段需要處理的一些事情……
 “了解對方哪方面失去平衡,那就知道要讓他通過怎樣的練習來達到平衡、舒服的狀態。”
 “人智學藝術治療的一個想法是: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我們只是從旁協助啟動這個療癒,而不是我去療癒對方整個人。這等同是我們創造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內在力量動起來,自行療癒自己,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妙的東西。”她由衷地說。
 治療師除了觀察對方的畫作,也觀察繪畫過程、現在的狀態。“我們一定要對人智學有基本了解,還要知道人是怎樣的狀態,面對一個個案時,要知道怎樣跟他相處,要怎樣觀察他。” 
自由發揮 從中了解繪者狀態
 人智學藝術治療採用一對一方式,一般上,第一次出席或上第一堂課時,任對方自由發揮,完全開放不介入,營造一個很輕鬆的氛圍,讓對方很放鬆,完全呈現自己的樣貌,治療師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對方繪畫的狀態:是否想很久?畫畫動作是快還是慢?肢體語言如何?
 第一堂課自由畫畫,其實透露很多資訊。
 “人智學藝術治療會給他一個方向或一個感覺,至于他要怎樣畫,是他自己的主意,不是我去教他。”該治療課程會畫一些連貫性的系列。
 “越小的孩子,我們越少跟他講東西,若對象是大人,我們會去了解對方面臨什么困境。”
 通常,在面對孩子時,蔡仁芳會在治療一小段時間后,跟個案的導師了解對方近期在班上的狀態,她接到反應都比較正面,例如原本比較緊繃的孩子,會變得比較放鬆。
勇敢嘗試 人生會有不一樣色彩
 藝術讓蔡仁芳體悟了什么?
 “我覺得它跟人生太有連結了。”她以上藝術課繪畫為例,畫到某個階段,個人覺得很滿意,當老師指示加入新的色彩,會有掙扎。
 這情景反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如我們找到了我們喜歡的東西,就不想要新的嘗試或改變。
 如果那是即有的觀念或想法,就會變成我們不想要接受新觀念新想法,這樣會讓我們跨不出去。
 “我覺得透過人智學濕水彩的一個鍛煉,會讓我們比較有內在的彈性,比較能超越自己的舒服區。”她說。
 濕水彩中,色彩的相遇是一大特色,上了一層色彩后,再上第二層、第三層不同的顏色,讓不同色彩的匯合相融,幻化出新的顏色,變化多端。 
 很多人可能在畫第二層或第三層色彩前,猶豫不決,深怕即將要加上去的色彩破壞了畫面的和諧漂亮。但是,勇敢嘗試的話,卻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畫到最后階段,你已在這個過程裡,充分跟自己的畫在一起,對你來說已不存在安全感的問題,那你就可以順著自己去發揮。敢于嘗試,讓這三個顏色相遇。”她說。
不設標準 欣賞物越來越多
 經過這些年的鍛煉,她覺得自己的內在力量比較強大,“不像以前一點小事就介意得不得了,會介意很久,想跨出來,卻跨不出。現在覺得,跨出來后,不是那么困難。”
 對此,她總結:“很多東西不是單一標準的,(如果能)這樣也不錯,那樣也不錯,你能夠欣賞的東西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功課。”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有人或會質疑,單是濕水彩就可以這樣?你現在不必相信這句話,但可以去體驗。”
■重點摘要:
 ☆☆☆讓幼兒園孩子畫畫,重點在提供環境與故事,開啟孩子想像空間,讓他自由發揮,避免指導。
 ☆☆☆人智學藝術治療師並沒有去療癒對方,只是協助啟動對方自我療癒的能力,讓他自行療癒自己。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