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顯示具有 災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災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閃電水災逃生術

10 Nov 2013
報導:涂素燕 
攝影:連國強


在水中央,人車進退兩難 如何是好?(上篇)

 雨天行車,路面積水深,該不該涉水而過?

汽車在停車場被淹,應該如何處理才能避免損失慘重?
 現在經常發生閃電水災,購買二手車時如何避免買到泡水車?
近年來,國內很多地方只要一場暴雨,就會閃電水災,汽車就有被淹浸的風險。
 雪隆一帶,午后只要持續下一兩小時暴風雨,就會聽聞某購物廣場、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或各區主要道路淹水。
 去年3月,梳邦再也USJ 1一棟公寓的底層停車場淹水,里頭逾200輛汽車因為泡水而損壞,損失慘重。
 今年2月,雪州白蒲大道位于蒲種IOI購物廣場路段發生閃電水災,許多車子浸泡水中,水深近乎至車窗。
 4月,檳城清晨一場4句鐘豪雨,一些低漥處一片汪洋,泊在路旁的車輛幾乎沒頂。
 最可怕的是行車遇洪水,人困在車里,隨時可能丟命。
 不久前,彭亨文積路23英里路段凌晨發生水患,一輛國產休旅車隨著前面的大囉厘涉水而過,半途突然拋錨。
 更糟的是洪水淹沒車輛,過后急流更將車輛沖入河中。
該不該涉水而過?
 車內4位男女受困,所幸對面車道的過路者奮不顧身,跳入河中把他們救出來。
 本地藝人陳昭敏,有次跟友人路經國家博物館一帶,路面積水,車子進退兩難。
 汽車引擎熄火,不到一分鐘,雨水就流入車內。當水快淹到腳部,她想下車逃命,卻發現車門打不開。
 她臨危不亂,打開車窗減低車內氣壓,終于成功撞開門逃離車子。
 其實,雨天行車,道路到處積水,該不該涉水而過?
 近年氣候異常,暴雨不斷,市民都應該具備雨中行車的安全和自救常識。
遇積水低擋慢速行
 雪隆一帶在下午或下班時間,經常下起暴雨,很多時候,大家下班趕著回家,加上大塞車,就算遇到路面積水,也被逼硬涉水而過。
 這樣其實有一定的風險,如果積水太深,車輛說不定會進水或被淹。
 每一款汽車的構造不一樣,但是從車燈和車輪的位置,大概可以判斷積水有多深,能否安全通過。
 Initial-NG汽車修理及服務師傅黃種文表示:“汽車的進氣道(Air Intake )一般跟大燈高度差不多,要是積水超過半個車輪,就差不多到大燈位置,最好不要勉強開過去,應該想辦法U轉或停下來。”
 根據他的經驗,如果水位在半個輪胎之下,可以嘗試小心通過積水。
 很多顧客告訴他,經過積水路段時,因為擔心汽車進水或引擎熄火,會猛踩油門加速。
 但是他建議:“經過積水路段時,最好使用低擋(low gear),降低車速緩慢穩定通過。”
 如果加速沖過去,阻力增大,可能激起水花,提高汽車進氣道進水的風險。
 所以不管手動或自動車型汽車,都必須轉入低擋,讓引擎發揮最大扭力,控制油門,抓緊方向盤,維持平穩車速前進。
 很多人擔心涉水時駕得太慢,排氣管會進水,他說,這是錯誤的觀念,除非引擎熄火,否則車子行駛時,排氣壓力很大,水無法從排氣管進入。
切斷電供減少損壞
 汽車通過積水路段時,如果中途熄火,最好不要重新啟動引擎,避免引擎受損。
 如果在等待維修員到來之前,沒有辦法把車子推到無水或水淺的地方,黃種文建議切斷汽車電池正負極接頭,可以降低汽車電子系統和車內電器損壞的風險。
 就算沒有發動汽車引擎,電池還是有微量電流供應汽車電子、防盜系統、車上電器等用電,切斷電池供電,可以避免這些電子系統、電器因為進水導致短路。
 去年梳邦再也USJ 1公寓地下停車場淹水事件中,逾200輛車子被淹,大多數損失慘重,很多車子動輒就修了兩三萬令吉。
 他有位顧客,平時出國公幹時,擔心汽車電池壽命縮短,都會切斷電池正負極接頭。水災那天,他的車子雖然遭殃,但因為切斷電池電源,保住車子的許多電子零件,損失沒有其他車主嚴重。
 現代的車子,很多零件都採用電子系統,“比起以前舊款的汽車,現在的新款汽車,尤其是名貴車子,如果被淹,損失會更大。”
車越先進影響越大
 汽車嚴重泡過水后,座椅、內飾用品配件、引擎等通常都需要拆洗,並且需要檢查電子零件,尤其是電子主機板是否受損。
 一般而言,停駛狀態中被淹的車子,通常只是內飾設備和電子系統損壞,維修費用比較低。
 在行駛狀態比如涉水時被淹,或熄火后再次啟動車子,引擎可能進水,活塞、連桿和氣門等也可能損壞,維修起來比較複雜。
 名貴的豪華車,有更多先進電子配備功能,進水后需要更繁雜的檢測和修復,損失往往也更慘重。
 汽車浸水后,不管內飾裝備、引擎蓋內的零件配備等,都會留下泥漿污泥,需要仔細清洗。
 座椅、地毯等內飾裝備在拆卸清理,修復甚至更換以后,一般上還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如果變速箱進水,就必須拆洗重新灌入變速箱油,煞車油、機油等也要重新更換,還有必須確定油箱是否進水。
 電子設備受損,問題一般比較棘手,不只維修費用成本很高,維修不當,電子系統的插頭、開關、電阻、保險絲等遇水可能造成短路。
 黃種文表示,更換所有電子系統或電線費用非常高,一般車主會更換損壞的零件或線路,沒有損壞的部分通常吹干以后繼續使用。
 但是這可能留下一些后遺症,“金屬浸過水,久了以后會氧化,日后可能會出現電線短路等問題。”
 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修車員懷疑,我國經常有一些車子無故燒毀,可能跟車子泡過水,電線短路有關。
普通人難辨泡水車
 近年經常發生閃電水災,現在買二手車最怕就是買到泡水車,網絡上有許多方法,教我們辨認和避免買到泡水車。
 這些方法包括打開引擎蓋,檢查水箱、冷氣散熱片、電線插座等各處是否有污泥或泡過水留下的痕跡。
 還有查看車廂中的前后座椅、椅套、地毯、行李廂等是否殘留污泥。
 黃種文表示,車子雖泡過水,不過要是徹底清洗過,表面很難看出痕跡。
 “除非專業維修人員把地毯拆出來仔細檢查,或者檢查一些插座接逢處等細微地方,才能看出是否殘留泥跡,但是這樣做很費功夫。”
 他說,浸過水的車子,需要用泡沫清洗劑洗去污泥,就算多么仔細洗,一些很細微的部分還是無法清洗干凈,會留下泥跡。


災害發生前全身而退 自救意識不可無(下篇)

 以前只有住在河邊、海邊地區的人需要戒備水災。

近年大馬很多地方,一場大雨就閃電水災,不管住在哪里,都應該具備水災自救的常識。
還有,萬一路面淹水,汽車進水,人困在里面應該如何自救?
我國以前只有在季候風來臨時,一些受影響州屬的低漥和河邊地區才會發生水災。
 但是,近年不管鄉區還是城市地區,都頻繁發生閃電水災,幾乎沒有所謂的真正“安全區”,到處都可能發生水災,沒有一點自救及逃生常識,真的不行。
 如果連續下幾個小時或數日豪雨,住在低漥地帶的市民,就應該做一些準備,以便在災害發生時可以全身而退,以及降低財物損失。
 根據我國民防局提供的水災自救指南,水災發生之前,應該留意廣播或電視,確保是否有災情的相關報導,並且規劃逃生路線,搞清楚最靠近住家的避難中心和高處地帶。
 這時候,也要著手準備一些物資以及救難背包,以備水災期間,無法外出或必須逃生時所用,並且採取一些防範措施,防止洪水大量涌進屋內。
食物食水置高處
 為了預防水災斷電,冰箱里的食物腐壞,在水還沒有淹上來之前,應該把冰箱溫度調到最低,這樣就算斷電,食物也可以保存比較久。
 用干凈的容器儲存食水,置放在屋里高處。如果飼養寵物,也應該準備好寵物的飼料。
防水入屋備防災沙包
 為了避免洪水涌入室內,可以在麻袋、布袋、塑料袋里塞滿沙子、泥土、小石頭做成防災沙包,堵住門、窗檻下面所有空隙。
 如果沒有防災沙包,可以用膠紙密封所有門窗縫隙,最好多封幾層。
 還有廁所、浴室、廚房、流理台底下等有排水孔或洞穴的地方,都要用塑膠袋和膠紙密封塞住。
救難背包應裝些什麼?
 ‧至少3天的食水和食物
 ‧個人衛生清潔用品,包括牙刷、牙膏、衛生用品
 ‧醫療急救包,包括防蚊蟲叮咬藥品
 ‧若有嬰孩,必須準備嬰孩用品
 ‧雨衣及雨傘、手電筒、電力足夠的手機與手機電池
準備逃生不可不知
 發生水災之前,若有機會應該把車油添滿,沒有交通工具的人應該聯繫親友協助。
 時間允許的話,把家中的貴重物品、電器轉移到屋內高處牢固的地方。
 準備好救難背包,及把重要文件收到防水的膠袋或容器,方便隨身帶著逃生。
 如果雨一直下,外面水位上漲,或者政府機關宣佈撤離及疏散,務必盡量配合,轉移到安全地帶。
 離開屋子之前把所有電器插頭拔掉、關閉桶裝煤氣。緊關門窗,要是家里使用電動鐵門,保持開啟並切掉電源。
 要注意如果水已經淹進房子或者身體潮濕的時候,就不要接觸電器用品及電插頭,避免觸電。
 家中有寵物,應該安頓在安全的高處地帶,為了避免疾病感染和衛生因素,我國的災難避難所不收留寵物和其他動物。
往高處逃避觸電纜
 如果連續降雨多天,要注意是否引發暴洪。
 發現住家附近的河水突然漂浮許多樹葉或枯枝,就要提高警惕,隨時準備撒退到高處,這可能是洪水或土崩的跡象。
 要是來不及等待救援人員,非得自行撒離,涉水時,可以用長條樹枝或長棍,試探前方水面地下是否穩固、有沒有其他水中漂流物,才走過去。
 盡量往高的地方逃生,遠離廣闊地方、河流或流水道,避免觸碰掉下的電纜。
 要是開車避難,同樣應該駛到高處地方,避免開進淹水地區。要是汽車在涉水時熄火無法啟動,應該下車鎖好車子,往安全的地方走去,避免跟車子一起被水淹沒或沖走。
 水災過后,細菌、病蚊媒滋生,要是沒有好好處理善后工作,可能引發衛生問題和傳染病。
 就算水退以后,屋子里還是有許多潛在危險,進入屋子時,一定要穿鞋子或拖鞋,仔細檢查屋子四周。
 首先要檢查牆壁、門窗、地板等是否損壞,地上是否有玻璃等尖銳物品;留意石膏、天花板是否塌陷,並且注意屋內是否有蜈蚣、蛇等有毒動物。
 檢查屋子時要使用手電筒,千萬別划火柴、點蜡燭或抽煙,因為水災期間煤氣可能洩漏。
 另外,注意被水淹過的電線和電器,其他易燃液體如汽油、柴油,是否在水災時流入屋內。
 還有檢查化糞池是否損壞溢滿,恐有滋生病媒源之虞。
 丟完所有被水淹過的食物和食水,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喝水災污染過的水源。
備救生錘破窗逃生
 發生閃電水災時,汽車被水淹,引擎熄火,人困在車里應該如何逃生?
 汽車受困在積水中,最好趕快下車到高的地方等待援助,不要留在車子里面。
 要是來不及逃生,車子泡在水中,車內外壓差大,車門又打不開,要趕快打開車窗,方便自救或外界的救援。
 如果連車窗都打不開,外面水位又繼續升漲,可能淹沒車子,就要當機立斷砸車窗逃生。
 Initial-NG汽車修理及服務師傅黃種文表示:“DIY店有賣一種車內逃生的救生錘,可以敲破車鏡,這種錘一般還有安全帶割刀,可以割斷安全帶。”
 但他說,本地車主多數不會在車里準備這種東西,畢竟這種東西平常很難派上用場。
 如果沒有救生錘,就要想辦法用尖銳的東西敲碎車窗玻璃邊緣,不要敲擋風玻璃,因為擋風玻璃比較厚,不容易敲碎。
 “其實,只要尖銳的東西就可以敲破玻璃。”用尖銳的東西敲擊,玻璃受力面小,比較容易破碎。
車內進水盡速離開
 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播放的《日常生存自救手冊》,曾經示範過汽車淹水時的逃生技巧,就是拆下座椅頭枕,用頭枕的兩支金屬柄,敲打側面玻璃。
 去年7月,中國北京暴雨襲擊,造成37人遇難,其中有人因為汽車淹水打不開車門溺斃,中國人開始對汽車遇水時的逃生法大為關注,用頭枕敲窗的方法也在網絡廣泛流傳。
 這或許是無計可施之下的對策,但是水涌入汽車,車里的人一般都會慌亂,車內空間狹小,未必能夠輕易拆下頭枕。
 再說,多數頭枕的柄下方,都是圓頭設計,就算成功拆下車枕,未必能敲碎玻璃。
 車窗加壓實驗顯示,汽車沉入水中時,只要車內有空隙,車窗就無法打開。要等到車內灌滿水,車門兩側壓力相等,才能打開門。
 但除非你對自己的游泳技術有一定的把握,並且能夠冷靜待在車內,等水灌滿馬上打開車門游出去,否則最好不要留在車內等車身完全進水。
 打破車窗水會更快流入車內,讓車子內外壓力平衡,車內的人比較容易逃生。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靠近河邊或海邊,城市發生的閃電水災,很少會有突如其來的大洪水,多數是城市內澇。
 車子駛入水位深的地方時,引擎熄火,就算水位繼續漲高,車輛通常不會瞬間淹沒,車上的人還有機會逃生。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雷擊不死,不可思議! 全球最雷人紀錄


26 Oct 2012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雷人」(遭雷擊者)的故事很「雷」人(令人驚訝和震撼)!  進入年終,除了雨量增加,伴隨而來的是雷鳴閃電,雷電交加時,找個地方躲起來避免被雷劈,但有些人天生是「雷人」,或者命中帶「雷」,他們自己或身邊的人遭雷擊的幾率高于一般人。
 誰都不想和大自然的雷電有任何瓜葛,以免惹雷上身,但如果通過遭雷擊者的經歷,能夠明白雷電的危險,能夠警惕自己必須更加小心……
全球被雷電擊中次數最多的人是誰?此人非美國人羅斯蘇利文(Roy Sullivan)莫屬!
 他曾是美國公園管理員,在1942年至1977年之間,雷公劈了他7次,竟然次次不死,這使成他了健力士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保持者,還多了兩個綽號──“閃電避雷針”和“人類閃電導體”。
 1912年出生的他,30歲開始與雷電結緣,隨后35年中,7次在雷擊下逃生,世上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奇跡般經歷。
 1942年,在森林內的防火瞭望塔上,正當他全神貫注觀望遠方森林,一個旱天雷打了下來;不幸中的大幸是,雷未擊中他腦部,而是擊到他的左腳,鞋底也“雷”出個大洞。
7次雷擊都無事
 這次之后,25年內老天爺都沒有再“雷”他,一直到1969年,他在山路上駕車,一個閃電擊倒了路邊樹木,打中他的車門鏡,他被迫絞下車窗,結果雷公趁虛而入,再來一個閃雷,把他震出門外,擊昏了他。
 醒來時,他發現頭髮、眉毛燒焦了,所幸人無大礙。
 此后,上天就一直和他“開玩笑”(這個玩笑也未免開得太久太恐怖了),有機會就來“雷”他一下。
 1970年、1972年、1973年、1976年和1977年,不斷遭雷劈,不管是樹林中、在船上釣魚、在家門外劈材,雷公都可以精準地找到他,不是把他雷擊在地,就是擊到他身旁的東西。
 當別人問他有何感想,他淡淡地幽了自己一默:“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可惜,他遭到7次雷擊都無事,卻在他71歲那年失戀時,吞槍自殺,親手終結自己的生命。
 羅斯蘇利文的雷擊事件表面看來很有趣,實際上非常驚險,雷公稍為一次“失手”,就足以致命。
 有些人經歷一次特別的雷擊,就已痛苦不堪,雖然過程有些滑稽,卻是一生難忘。
 克羅地亞女子娜塔莎蒂瑪羅維(Natasha Timarovic)就是這樣,她有一個啼笑皆非的雷擊經歷,幸運的是一雙浴鞋救了她的命。
 那一天,她在水龍頭前刷牙,由于過于靠近水龍頭,並不小心碰到它,恰巧閃電進入水龍頭,擊中她的嘴,再沿著身體穿過他的直腸,從肛門出來,然后再經接地浴簾出去。
 這個過程造成娜塔莎的肛門嚴重燒傷,醫生告訴她,如果當時沒穿浴鞋,閃電直透腳底,等于接通死亡天地線,那時她就不在人世了。
另一半皆被雷劈死
 “雷人”遭雷擊,痛苦自知,另外一些可能因為自己“命中帶雷”,“克”住其他人,造成他人雷殛而死,也一樣會痛苦不堪。
 不管命中刑克他人是否屬實,就是有人經歷類似的情況。
 保加利亞婦人瑪塔麥基亞三任丈夫都被雷擊身亡,這使她非常傷心,並且患上嚴重的憂鬱症;其他男生知道她的經歷后,再也沒有人要“冒生命危險”成為她的下任丈夫了。
 瑪塔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國旅行家藍道夫伊斯特曼,兩人結婚兩個月,后者就遭雷公取命。
 之后,她和第二任丈夫在西班牙旅行時,丈夫在一場雨中遭雷擊而死。
 由于兩任丈夫皆因雷而死,她患上憂鬱症,接受一名德國醫生治療,兩人一見鍾情結了婚;最后,這名醫生也難逃雷擊命運,在法國邊境遭雷殛。
 這些“雷人”的經歷,顯示雷鳴閃電不容小覷,大自然的威力隨時使人遺憾終身或身亡;因此,不要把雷電當小事,尤其是在空曠的地方,一有閃電就要提高警戒,找適合的地方躲起來!
雷擊汽車有危險?
 今年9月,在YouTube和各影像網站上,有一個汽車遭雷擊的視頻引起網友討論。只見該輛在雨中行駛的汽車,突然遭一道閃電擊中,爆出刺眼火花,該輛汽車只是稍微停了一下,就繼續向前行駛。
 一輛尾隨在后的汽車,其行車記錄器(Car Recorder)拍下上述過程,該車主把視頻放上網后,許多人瘋狂轉載,也討論人在車中遭雷擊真的不會有危險嗎?
 其實,科學家已針對這種情況做出實驗,證明雷擊車子時,車內駕駛人士不會受傷。
 科學家在空地制造一個百萬伏特(Volt)電壓的類似閃電發射設備,行駛中的車子遭人造雷電的80萬伏特雷擊后,駕駛員安然無恙。
 原來,天空打雷閃電時,汽車外會形成法拉第屏罩(也稱法蘭第籠,Faraday Cage),可以疏導電流和隔絕電場,擊中車子的雷電電流只會沿著車子表面流過,不會影響車內的人和物件。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由于金屬具有靜電,能夠屏蔽外電場干擾,因此可形成法拉第屏罩,即使外部有多高的電壓,內部不會有電場,金屬雖具導電性,但依然可以有效阻止電磁波進入屏罩內。
雷擊奇蹟因禍得福
 行雷閃電時,一般人避之則及,避免遭雷劈,卻有一些人因禍得福,因此治好頑疾,見證奇跡時刻!
 從統計數據來看,雷電絕對是危險的,每年夏季時,約有兩萬人因遭雷擊而亡,因此雷電的可怕程度絕不可小覷。
 但是,就像一些電影或電視劇,有人因遭雷擊而使生命出現轉機,只是現實不像影片劇情誇張,突然能有特異功能或變成天才,而是醫好遭雷擊者身上的頑疾。
 以下是數個“雷公醫生”醫好的個案:
 ●1980年,印度一名患白內障而失明的老人,遭雷擊醒來后,視覺恢復了。
 ●一名法國旅館經理患上嚴重風濕病,手腳已不能動,一個雷打在他身上,病就沒有了。
 ●英國一名癱瘓20年的男子,遭雷擊后竟然可以起床走動。
 ●失明多年的西班牙七十多歲的老人,遭雷擊一次后看得見了,接著每次天空劃過閃電,他的視力就增加一分。
 ●意大利一位聽障者,在猛烈雷聲陣陣后,恢復了聽覺。
雷電也能化為能源?
 閃電之后,雷聲隆隆,令人忍不住捂住耳朵,但你可知道,如果能把雷電化成電能,將使人類從電雷中獲得電能。
 雖然,至今為止,把雷電化為能源還是夢想,但是科學家已嘗試研究,如果有一天成真,把自然界的能源收集使用,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好處。
 全球每秒有超過100次雷電現象,全年下來約有17億5000萬千度電,如果一度電費約15仙,全球每年的雷電價值就超過2億令吉。
雷公最愛劈男生?
 早在1999年,美國就有科學家提出報告指男人易遭雷劈,另一份美國1995年到2008年的雷擊報告指出,在這13年間,有648人遭雷擊而亡,82%是男性,女性只佔28%,男性遭雷擊的數量近女性三倍。
 該國氣象學家指出,這不關雷公的事,而是男生太愛耍帥,以及想要表現自己很有男人氣概,下雨打雷閃電時,都不找地方躲起來,雷聲隆隆還到處跑,甚至不停止露天活動或體育運動,例如繼續打高爾夫球、踢足球,所以就容易遭殃。
 至于女生,就會在雷聲四起時,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大為減少遭雷擊的幾率。
 男生們,不要逞強和愛現了,如果人在露天的地方,行雷閃電時就找地方躲一下吧!
雷擊之最
最容易遭到雷擊的地方──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印尼爪哇島,后者每年有300天出現打雷閃電。
歷史上最猛烈的雷電──
 1975年,辛巴威鄉村烏姆塔里一小屋內,遭雷擊后死了21個人。
平均每年最多人遭雷擊的地方──
 中國江西南昌市雷公壇自然村是著名的“雷公村”,平均每年數十人遭雷擊而死,最嚴重的一次在2006年6月22日至28日,7天內有23人被雷擊身亡。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科學背后

氣候科學戰爭開打!(上篇)

10/07/2012

報導: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踏入今年,地球上的極端氣候狀況似乎更形惡劣,元月與二月,在北半球多地經歷十數年乃至百年難見特大暴風雪,似乎預示了今年也將是個氣候如過山車般動蕩不定的一年。  這廂暴風雪肆虐才過去不久,那廂,卻有好些地方遭熱浪光顧。在我國,上個月,國人也體驗到酷熱的天氣,令人大喊吃不消。
 而颶風、洪澇與干旱,也在地球輪番上陣,隨著全球氣候脫序演出越來越明顯,老天爺的脾氣愈發令人難以捉摸,氣候極端陰晴不定,一路追蹤氣候變化的專才顯得愈加重要。
 然而,以人類有限的生命,來探測地球古老歷史,採集這許多年來氣候變化的數據,來推斷現今地球是自然發燒,還是因人類活動而“被發燒”。
 他們面對的,不只是技術問題,更大的考驗,是與時間及死亡的競賽。
 而,那還不包括氣候暖化懷疑論者乃至財團的抨擊、阻撓干擾,滋擾訴訟、甚至死亡威脅與恐嚇,這一場氣候科學的戰爭,已經開打……
還有一個星期,就是美國著名氣候科學家史提分亨利史耐德,去世兩周年的日子。 
 他的死亡標志著世界又失出一位傑出環境科學家,同時也意味著20世紀后期傑出科學家的凋零。
 史耐德生前是史丹佛大學的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教授,是溫室效應學說支持者;在環境課題上,是美國公共機關的顧問;也服務過多任美國總統,從尼克遜時代起直至現今的奧巴馬總統。 
 在上世紀80年代,他倡導大幅度削減溫室氣體,以應對全球暖化。史耐德享年65歲,曾于數年前抗癌成功,當時他患上一種罕見的癌症。無論如何,他逃過了癌症追擊卻逃不過血凝塊,2010年7月,在歐洲發表氣候變遷演說后,他因血凝塊而與世長辭。
 以現今人均年齡為準,65歲不算老,史耐德的逝世,對世人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損失,不過卻也帶出那個世代科學家凋零的現實。
環境素質日愈變差
 讀者或許會好奇,那個世代的科學家,有什么特別或過人之處,值得一書? 
 是時代,造就他們的獨特。 
 上世紀最后二三十年,全球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包括大馬,開始大事發展工業,各種工廠紛紛設立,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廢氣、廢水等,污染環境。 
 當時,許多發展中國家沒有正視這類污染,沒有加以管制,全球的環境因而日愈受污染,時至今日,空氣、土壤與水源污染、噪音、光害、輻射、電波等污染,已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現今即使許多國家有了管制,環境素質日愈變差,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正是那個世代的環境與氣候科學家,本質上發現了全球暖化這個問題。 
 特別是收集數據的氣候科學家,得以蒐集到這數十年來環境變化的證明。這些數據,在國際氣候變遷議題與會議上,是有用的佐證。 
 那世代的環境與氣候科學家,有些到了七八十歲,還在工作崗位上,不過這批精英已買少見少了,僅存的,則跟死亡競賽,試圖在死神喊卡之前,再做些什么,貢獻些什么。 
研究冰川與時間賽跑
 美國的羅尼湯普森博士,是那世代其中一位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現年64歲,在跟時間與死亡進行拉鋸戰。 
 他在1970年代開始在俄亥俄州際大學教地球科學,他精專于研究冰,是當代第一位見證與記錄全球地面冰融的科學家之一。 
 為了工作,他的足跡遍及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的高原冰川,在數千年形成的冰川上採集冰柱,千里迢迢送回美國進行研究。
 每一年,他有兩個月的時間是在冰川上度過,每次出差,他與小組工作人員都要拖著六吨重的器材前進。
 就像泥層考古一樣,一層層的泥土有不同年代的紀錄,從冰川採集回來的冰柱,也一層層留下不同時期的紀錄,其中所包涵的塵土、火山灰、水中化學分子微妙的變化,偶爾出現的昆蟲尸體,就像樹幹中的圈圈一樣,帶著許多訊息,可透露出氣候與地質變化的資料。
 湯普森博士採集的冰柱,可追溯到數百年、千多年,乃至十數萬年之久,它們有助于驗證目前全球氣候暖化,是地球自然的周期性活動,還是異常現象,是近期這數十年來人類經濟活動所致。
高峰採集冰柱樣本
 1991年,在秘魯安第斯山脈採集冰柱時,他發現這個世界最大的熱帶冰帽開始融解,這意味著其他冰帽也可能開始融解,換言之,隨著這些冰帽的融解,其所藏有的過去氣候紀錄,也跟著消失不見。
 很可能,在科學家還未有機會從中學到什么前,這些冰帽已融解消失。這一刻,讓他深深意識到他的工作原來已成為一項與時間的競賽。 
 時間真的不多了,隨后20年,他不辭勞苦積極帶領團隊去各主要最高峰採集冰柱樣本。 
 去年十月,湯普森博士心臟出問題,動了一次心臟移植手術,這一次,除了感受到時間的緊迫性,他也感受到死亡的貼近。 
 史耐德去世時才65歲,他要比史耐德年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應該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借冰川證明全球暖化
 二三十年前 一開始要研究熱帶冰川時,很多人都不看好他。
 不明白的人,甚至會問:熱帶哪會有冰? 
 行內人則問:熱帶哪有什么好研究的?他們認為,熱帶氣候相對穩定,在這裡進行研究,找到差異性的機會不大,沒有什么看頭可言。  
 然而,湯普森證明他們錯了,原來地球的塵土,是全球性飄移的,熱帶的冰川,帶有地球其他地區的訊息。自此,他的研究才備受重視。
 而在全球暖化課題上,他可以借助冰川證明,這些冰川融化是突然,集體融化的,不是如全球暖化質疑者所說的,是一項例行的,三五百年周期性的自然變化。
 科學家可以指出:湯普森采集的冰在以前並沒有融化,它是現在才融解。
官商勾結污染科學精神
 這十多年來,溫室效應的說法,在環保課題上一直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同時也備具爭議性,支持與反對的聲音都很大。
 支持者一大論點是,大氣層圍繞著地球,就如同溫室一般。大氣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釋放的長波輻射,再反射回地面,藉著這種自然的溫室效應,維持地表 溫度。近年來由于人類經濟活動快速增長,排出的廢氣或所製造的化學品污染空氣,造成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逐漸升溫,也就是全球暖化。
抹黑打壓科學家
 無論如何,反對者並不認同,一個“熱門”的說法是地球氣候有其周期性,例如每隔三五百年,氣候就會自然變熱,過后又會自然變冷。這種說法,廣受工業界,特別是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與熱量的石化工業所歡迎,這有助于化解他們是溫室效應主要元兇的指責。
 一直追蹤著氣候科學家們在此課題上,就能以他們的發現,來推斷目前激烈的氣候變化,到底是我們的地球自然發高燒,還是被人類活動搞到發高燒。
 無論如何,這樣的說法,似乎過于一廂情愿,現今科學界已不是以證據為王道的單純,商業機構的插手與干擾,官商勾結、利益相護等各種因素之下,污染了科學精神。
 一些氣候或環境科學家,受抹黑打壓、滋擾訴訟、恐嚇、威脅等事件,時有所聞。
報告為企業漂白
 事實上,不乏報導指出,有些科學家是被企業養的,作用就是專門研究或找出種種對企業有利的證據,來為企業漂白,並反擊對企業不利的科研報告。   
 對那些中老年科學家來說,死亡與年老固然是一個問題,然而他們坦誠,其中一個糾纏他們的問題,是持續下去的困難。“難道,多一個發現或多一次遠征考察,便能改變公眾的主流意識或醒覺?” 
 或許,對許多忠于科學、忠于崗位的科學家來說,現今這金錢至上與紛亂的世界、扭曲的價值觀,肮髒的手段,才是科研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全球暖化戰越演越熾(下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近年來,關于氣候變遷,科學界風波不斷--先是氣候門(Climate Gate)事件中,有少數人聲稱“全球暖化是場世紀大騙局”;后來,還有澳洲科學家接到死亡威脅。  科學研究背后,不管是氣候科學家,支持暖化論者,還是暖化論懷疑者,不斷上演一幕幕“打生打死”的故事;過程中,必不可免牽扯到商業利益和政治議程。
 丹麥宇宙氣候學家史文斯馬克(Henrik Svensmark),曾在科普書籍《冰冷的星辰》中提出,太陽活動及宇宙射線對地球氣候造成的影響,遠比人類活動顯著,因此人類不用自責,不應限制溫室氣體CO2的排放。
 撇開氣候變遷的風雨話題,現代人的生活中,有哪一位“人類”不是在“忍受”忽冷忽熱的氣候變遷的惡果?人類不自責反省,難道還可以期待身邊的貓狗嗎?
氣候變遷背后,科學界可謂風風雨雨--先有“氣候門事件”,今年,再有權威氣候組織出大瑕疵。
 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開議之前,有駭客入侵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的電腦,竊取了上千封電子郵件,並宣 稱該中心的主任菲爾瓊斯(Phil Jones)刻意竄改數據,來誇大全球暖化的嚴重性。深知,暖化懷疑論者將此事件與美國著名的水門案相比,稱之為氣候門事件。
世紀大騙局
 這之后,有媒體指出,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出版的報告中聲稱,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前消失,其實引用了非學術文獻,是一重大瑕疵!
 一時之間,暖化懷疑論者的聲勢大振,許多公眾與媒體輿論也隨之起舞,少數人甚至聲稱全球暖化是場世紀大騙局。
 就此,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團的部落客劉仲恩的第一想法是:“科學的誠信與正確,當然極為重要。”因此,他認為,“任何人都應該用嚴格的標準來檢視這些研究。”
 日前,IPCC主席已坦承:報告撰寫過程,的確存在些許瑕疵。然而,他重申,這些(瑕疵)事件並不影響整份報告的公信力,也改變不了地球正在暖化的事實。
 正當我們用嚴格的標準來審視氣候變遷科學的同時,更加不能忽略在全球暖化議題背后,可能牽涉到的錯綜複雜的政商利益──劉仲恩提醒。
“氣候門”事件
 半個世紀以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國際組織有了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強調綠能新商機,倡導更簡單的樂活生活形態。
 這樣的改變,自然也影響到許多高碳排放企業的利益,首當其衝的就是石油公司。
 全球最大的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石油公司,也因此成為環保人士眾矢之的。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還特地設立了一個名為“艾克森的秘密”(Exxonsecrets.org)的網站,詳細列出了該公司對于美國保守派智庫與反暖化科學家的錢流支援,錯綜複雜的石油銀彈網絡,內容令人咋舌。
 就此,劉仲恩總結:“長期以來,社會習慣以最高標準要求科學家與環保人士,任何道德瑕疵都會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但卻鮮少用相同的標準去檢驗氣候懷疑論者和石油公司。”
 會不會在多年以后,當冰川消失、小島沉沒之時,我們才發現,現在這些為了利益否定暖化的聲音,才是一場真正的“氣候門”事件?他說。 
氣候科學家面對恐嚇
 科學背后,“氣候門”事件,激起了一些人的憤怒,此后,對氣候科學家的威脅便開始增多。恐嚇者將科學家描述為“納粹氣候兇手”,要讓他們“用刀片漱口”。
 科普作家湯姆克萊茵斯因而質問:氣候科學家經常面臨死亡威脅,仇恨郵件,妨害訴訟和政治攻擊。他們的情形,還能再糟嗎?
 “氣候門”事件中,電郵被竊取的菲爾瓊斯教授,一周內兩度收到死亡威脅,並因此萌生自殺念頭。同時捲入“氣候門”事件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已故氣候學 家史蒂芬施耐德(Stephen Schneider)披露,“我收到上百封惡郵。”他還注意到,只要氣候科學家們受到格倫貝克(Glenn Beck)和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等知名的美國右翼評論家的責難,電子郵件數量就會出現顯著上升。
有些人精神錯亂
 “恐嚇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施耐德當時坦言,“他們中有些人精神錯亂。他們是時刻持槍的右翼分子……”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氣候學家的門口,被人 傾倒動物屍體,他現在外出都有保鏢隨行。面對死亡恐嚇,但地區警方基于“言論自由”,毫無作為;使得科學家陷入恐懼,甚至想帶槍防身。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氣溫變化“曲棍球棒曲線”的主要支持者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的體驗,和施奈德的描述“驚人地相似”。他說:“電郵攻擊的時間,與電台訪談和其他邊緣媒體發起高調攻擊時間吻合。”
 包括曼恩在內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幕后製造者對科學家的計劃性刁難,因為郵件在2009年被竊取后,並沒立即發表,反而選擇在國際氣候談判展開前,才公佈這些材料,以對峰會造成最大干擾。
氣候變遷各有論調
 科學背后,來看各方對氣候變遷的看法吧。
 支持暖化論者援引報導指出,美國著名石油公司長期利用政治公關公司和遊說團體阻礙減碳法案,透過保守媒體發動攻勢,並提供數百萬美元的巨額資金給超過40個研究機構,進行反暖化研究,或釋放暖化懷疑論以混淆視聽。
 並非只有支持暖化論者才會提出“混淆視聽”的責難。更早時,氣候懷疑論者已援引英國廣播公司第4頻道播出的自製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向持相反意見的科學家和支持者發難:全球暖化是大騙局!
 《全球暖化大騙局》採訪了9位科學家,稱全球暖化是由太陽活動加強引起,而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影片指出:全球暖化的背后,其實是一個由狂熱的反工業化環保分子創造出來的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全球產業,是人類當代最大的騙局。
 影片一播出,立刻受到全球媒體批評,因為影片沒有解釋出這100多年來太陽運動並無多大變化,而地球溫度卻變化很大的原因。
 以人類有限的生命,要說清楚無限的氣候真相,確實不容易。目前,客觀存在的暖化現象,只有在加入人為溫室效應后才能解釋。科學界目前有90%以上的信心確認:20世紀的地球暖化現象,是由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
 另有一方表示:無論全球是否變暖,人類都應節約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澳洲摧毀論掀風波
 科學背后,看“氣候門”事件,猶如一部膽戰心驚連續劇。
 和事件有關的歐美及澳洲氣候科學家,飽受死亡威脅和恐嚇。
 澳洲國立大學,還因而把一些氣候科學家,轉移到更安全的地點,並增強了安全措施。該大學的年輕校長伊安楊(Ian Young)透露,“坎培拉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收到大量電子郵件,包括死亡恐嚇和辱罵電話,威脅這些學者們,如果繼續他們的研究,將上街攻擊他們。”
 自2011年起,澳洲科學家不斷接獲威脅電郵及電話威脅。伊安還指出,關于人類福祉的氣候科研,已變成敏感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公共辯論。但完全不能容忍的是,(科學家們)受到這樣的侮辱和威脅,這是完全荒謬的。”
 澳洲澳大利亞科學與技術協會聯合會(FASTS)也對這一死亡威脅進行了譴責。會長阿拉比阿(Anna-Maria Arabia)說:“上議院成員將科學家比作納粹,獨立議員在試圖參與民主辯論時,受到死亡威脅,我們也已看到了欺凌和發生在美國的暴力反應……政治領導 人必須制止歪曲宣傳。”
 這次的死亡威脅,據說是由于一項由澳洲政府委託的新氣候變化報告所稱說“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將摧毀澳洲沿海成千上萬的建築物和重要基礎設施”引起。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要電不要核

 

酷夏無核能考驗日本(第1篇)

20/05/2012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日本第一座核電站,東海核電站投入商業營運四十多年后,福島第一核電站,在去年3月11日遭到毀滅性大地震打擊,發生核洩漏事故。福島核事故的14個月后,日本最后一座運轉的北海道電力泊核電站3號機組,已在今年5月5日接受定檢而停機。  這表示,5月5日,日本國內所有核電機組全面停止。至此,日本“暫時”迎來了“零核電時代”。
 零核電之后,日本的災后重建和國力振興,該如何實現?日本這個經濟巨人是否因此跛腳前行?日本政治和社會,是否因此陷入“分崩離析”?
2012年5月5日,數千日本民眾走上街頭遊行,慶祝日本進入零核電時代,當天恰逢日本一年一度的男孩節。遊行民眾表示,日本在這一天停止使用核能,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兒童從此可以免受核輻射的危害。
 翌日(6日),又有千人參加“國民和平大遊行”,計劃從東京都江東區出發,準備用三個月的時間從東京走到廣島。一位遊行者宣稱:“日本是原子彈爆炸受害國,去年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又使日本蒙受巨大損失。所以,我們將堅持‘廢除核武和去核電化’ 的信念一路前行’。”
多米諾骨牌效應
 簡略回溯日本在過去14個月的核電發展吧。311福島核事故之前,核電在日本的電力供應中已佔30%的比例。日本政府的本來計劃是--到2030年,核電的占比將提高到50%。
 事故后,日本民眾對繼續發展核電的反對聲浪,一直居高不下。當時,日本全國共有54臺核電機組,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30%。事故兩個月后,即2011年5月9日,日本中部電力公司宣佈全面停止濱岡核電站,推倒了日本核電站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到了今年4月底,日本政府表示,日本西部福井縣大飯核電廠已經下線的兩座反應爐,可以重新啟動,以便因應夏季用電短缺的問題。但反應爐要重新啟動,必須通過國際能源總署(IAEA)的壓力測試,以及征求地方居民同意,而征求民意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電力供應不足
 來到5月5日,隨著北海道電力泊核電站3號機組停機,日本邁入“零核電時代”。
 缺少了“核電”的日本,將面臨怎樣的困局?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的一項預測顯示,如果到2030年,日本徹底實現“零核電”,屆時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被拉低1%至5%。
 時評家不約而同指出,從目前來說,“零核電”帶來的最大問題不是對經濟的打擊,而是如何度過今年夏天的電力需求高峰。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就此表示,核電缺失的狀況可能導致今年夏季電力供應不足。日本政府就此測算,在夏季用電高峰時段內,僅東京電力公司管區就將面臨13%供電缺口。今年夏天的全國電力供給總量,將比去年減少5%。
尖峰用電問題可解決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預測,“如果遇上去年那樣的酷暑,今年夏天大阪將面臨9%的電力缺口,而如果今年與前年一樣熱,電力缺口則會擴大到19%,再加上必須留出10%的機組備用,大阪今年將可能面對最多達29%的電力缺口。 ”
 支持“零核電”的批評者表示,日本的反應爐愈來愈少,但供電至今不成問題,如今就不要再回頭了,應該往再生能源和促進能源效率的方向努力。
 日本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關閉所有反應爐,日本的電力供應並沒有受到威脅,只要加強能源效率、負載平衡和節能,2012年夏季的尖峰用電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該組織表示,最近相關機構多次警告日本:隨時可能再來一次大地震;這表示日本不能再信靠核電科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則認為,日本政治家支持或反對棄核,主要並不是從經濟出發,“他們做出的是政治判斷,一方面是核電是否安全,及與安全相關的民意,另一方面,則是他們與電力企業的關係”。
共度長夏限制用電
 
資源短缺的日本,以往有30%電力來自核能發電。311大地震和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災變,激起民眾反核聲浪。全日本50座商用反應爐現已停止運作,目前仍不確定何時或是否會重新啟用。
 日本“暫時”成為無核國家,今夏可能面臨供電不足的窘境,為此,日本政府要求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的企業和家庭,要比2010年減少20%用電量。目前,各種製造業都擔心面臨難熬長夏。
 政府專門小組預估,在8月的預估用電高峰期,關西電力公司供電量恐比需求量短缺14.9%。該公司供電範圍涵蓋中西部地區,包括大阪、京都和神戶等商業重鎮。
 有鑒于日本夏季天氣時常悶熱難受,民眾紛紛打開空調,通常是用電高峰期。關西地區去年夏天有部分辦公室和廠房,減少約15%用電,對許多企業來說,15%已經是幾乎難以達成的目標,遑論20%。
 製造蠟筆的櫻花美術用品公司發言人說,該公司去年“把辦公室電燈量維持最低限度,半數電腦維持關機狀態,也停用電梯。”該公司現正考慮如何因應今年的限電,選項包括將部分作業移師中國大陸,“否則我們無法達成用電量降低20%的目標。”
擁有經驗面對節電
 針對日本零核電挑戰,中國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經濟學部副教授張玉來認為,“以東京為中心的東京電力公司服務區域在去年已經度過了一個零核電的夏 天,因此,今年他們經驗豐富,應該不會有問題。”她還指出,日本今年大的挑戰在關西,即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電力公司所服務的區域。
 關西電力公司位于福井縣的大飯核電站是受關注的焦點。今年1月,日本政府專門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評估,而關西電力公司亦自信滿滿地表示,大飯核電站的兩座反應堆可以承受的地震及海嘯強度,超過科學研究對這一地區的最大假定強度。
 因此,現任首相野田佳彥積極推動大飯核電站重啟,希望其成為日本重啟核電站的開端。但是,大阪市長橋下徹堅決反對,聲稱只有在得到方圓100公里以內的地方政府的同意后,該核電站才能重啟。
 “目前來看,大飯核電站重啟的可能性很小。大阪只好盡可能向東京學習節電措施了。”張玉來表示,“好在一年來,日本在節電方面的措施力度非常大,比如LED燈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了。”
停用核電牽連甚廣
 核電在日本的能源政策中佔據了主要地位--佔全國總發電量的30%。專家估計,核電站全面停止,日本不得不依賴火力發電,電價面臨進一步上漲的壓力;並且,核電站全部停止還可能拉低就業數字,衝擊地方經濟。
 日本核能發電從1960年代開始起步,在經歷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核電建設駛入了“快行”線。關西電力公司和東京電力公司競相建起了核電站,其他公司也不甘落后。到了1990年代,除沖繩電力公司以外的9家電力公司全部擁有了核電站。
 原本,經歷311大地震、海嘯“摧殘”,以及日元升值帶來的重創后,日本經濟已然面臨能源供給的嚴峻挑戰。如今,再受核電站停止的影響,首先衝擊就是擁有核電站的電力公司。
 除此之外,日本各地商用和民用電力價格將大幅上漲,可能進一步導致製造業競爭優勢減弱甚至喪失;甚至,日本國內生產將由于缺電而大面積停產;旅遊行業將由于缺電喪失大量客源,企業外逃加劇。
 有分析還稱,“零核電”對日本工業憂多于喜—能源成本上升持續的話,甚至可能成為日本債務危機的引爆點!畢竟,去年,運用于火力發電的液化天然氣、原油等進口猛增,日本首次出現1.6兆日圓(約614億6510萬令吉)的貿易赤字。
 日本政府因而估計,2012年度,火力發電燃料費成本將增加3.1兆日圓(約1192億800萬令吉)。為彌補損失,東京電力公司公司已宣佈從今年4月起,把簽約大客戶電價提高17%,並計劃于7月將家庭用電價調高10%。

 

福島危機衝擊核發展 (第 2 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12年5月5日,日本“暫時”進入零核能時代。  對此,國際媒體稱:日本的這一轉變“令人吃驚”!畢竟一年多以前,日本還是世界上最積極推動利用核能的國家之一。
 顯然,日本福島核電危機,對此前良好的國際核電發展大環境,帶來巨大影響,尤其是,核安全規劃近期再嚴格審議。
 放棄核能?這讓國際核電壓力加大。世界各國的核電之路,已經處于十字路口……
日本福島核電危機后,部分國家出于核安全、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考慮,或繼續支持核電發展,或選擇放棄支持核電。
 各國該致力提升核電技術水平,還是充分利用更安全的可替代能源?這把世界核電發展推向一個交叉路口,核電發展的未來路向,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去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其境內專家,會怎樣看待日本告別核能的做法?
歐盟有143座核電站
 “日本暫時進入零核電,是迫于輿論壓力。這只說是‘暫停’,並不是說要將核電趕出日本全境。”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他(日本)希望借助國際力量,來擺脫這一困境。”
 他特別指出,“目前全球核電發展,都緊盯著英、法、美等幾個擁有先進核電技術的國家。”
 目前,核能佔歐盟能源總量的14%。歐盟境內有143座核電站,分佈在14個國家,其中,法國有58座核電站,英國有19座,德國有17座,瑞典有10座,西班牙有8座。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芬蘭和瑞典等國,都計劃新建或增建核電站。中國目前在建的反應堆便多達28座,約佔全球在建核反應堆總數的40%。
 根據了解,福島核事故后,包括德國和瑞士等國家,同樣迫于國內壓力,已經決定關閉境內的所有核電站。意大利也公投否決了重啟核電發展的計劃。
歐盟面臨地緣政治壓力
 有分析指出,在歐盟內部,無論是“挺核”還是“反核”國家,都面臨地緣政治壓力。“一方面是民眾對安全的質疑,另一方面則是政府對能源獨立的考量。”一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擺脫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正是波蘭支援核電發展的重要原因。
 法國與英國擁有的反應堆總數,超過歐盟國家核反應爐總數的一半。兩國對繼續發展核電持有堅定信念。不過,法國大選后,新任總統奧朗德曾經承諾,當選后會在2025年前將法國核電比例,從75%降至50%,這相當于關閉24座核電站。
 此外,德國成為首個放棄核能的主要工業大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家,也相繼表示要逐漸淡出核能。然而,還是有國家表示要建立核電站,波蘭、斯洛文尼亞、捷克等等,都決定繼續建造新的反應堆,獲取能源。
 最后,林伯強說,“按照歷史經驗,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的公眾對核電安全性的擔憂,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消散,這決定了今后10年國際核電發展進程的不確定性。”
中國致力發展核電

 林伯強認為,從種種跡象來看,中國仍致力于發展核電。他說:“日本福島核事故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使得中國確立了發展AP1000等第三代核電技術的道路。”
 此前,中國國務院曾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暫停審批核電項目。不過,世界核能協會相關人士也預計,中國將在5月重啟核電審批。據悉,中國也在加緊海外佈局。
 據報導,中國有兩家公司正參與了從德國東家手中購買Horizon財團的談判,這意味著中國可能會在英國核計劃中持股。此外,中國也在角逐土耳其在黑海之濱建設核電站的競標。
 中國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曾表示,核電技術仍然安全可靠,且能夠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核電發展不能因噎廢食,“我們能源消費佔了全球能源消費的20%,核能在能源的比例才1%,低于國際上5.5%的比例。”
 “不過,核電項目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很大。再加上投資大、工期長,現在投資者仍在觀望。”林伯強繼續分析指出,“受此影響,此前制定的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為8000萬千瓦的目標難以實現。”
美加強核安全管理

 雖然,日本核電事故推高了美國民間的反核情緒。不過,今年2月,美國核管理委員會,三十多年來首次批准了美國南方電力公司兩台AP1000核電機 組的建造和運行聯合許可證。美國能源部還將為這項目建設,提供83億美元(約256億令吉)的貸款擔保。專家因此推斷,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仍將持續大力 發展核能。
 林伯強認為,在福島核事故影響,以及美國民間反核情緒高漲的背景下,美國重批核項目,意在顯示其對AP1000核電機組的安全性有充分信心。
 他補充說,“現在就認為美國著力在本土發展核電為時尚早,大多數核電投資者還在觀望。要說明美國的核電復興,還需要見到更多新核電項目獲批,甚至投產運行。“
 過去,奧巴馬政府一直強調,核能是美國未來能源政策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奧巴馬政府一方面表示大力發展核電的立場不會改變,另一方面也採取措施加強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和管理。
 目前,美國有64座核電站,104座商業核反應堆,其中69座為壓水反應堆,35座為輕水反應堆。供電比例達20%。這些核電站均建于1970及 80年代。直至發生三里島核事故,才凍結美國核電建設。儘管美國政府自2009年以來先后駁回31個核電站的建設申請,然而政府並未禁核。
 (備註:三里島事件爆發在1979年3月,是核能發展史上的第一起爐心熔毀事故;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美國人對核能安全性的認知深受影響;之后30余年,美國都沒建起新的核電站。)
德國民眾支持棄核

 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促使德國宣佈迅速淘汰核電的決定,即時關閉德國全境17個核電站中的8個,並定下2022年底之前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這個果斷決議,獲得80%德國人民的擁護。
 1986年蘇聯切爾諾拜核事故發生后,核電存廢在德國就成為爭論不休的敏感話題。福島核事故無異于一支催化劑,不僅使德國國內的反核情緒空前高漲,也促使德國政界和核工業界重新審視核能未來。
 受訪德國核能專家認為,德國放棄核電背后既有經濟考慮,也有廣泛的民意基礎。經過數十年發展,德國的能源結構及其發達程度使它具備了能源轉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德國是歐洲乃至全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迄今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研發、生產傳輸和入戶消費體係。去年年底,德國宣布可再生能源發電 量佔全國總量比例已突破20%。德國不少人把核電看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障礙,認為德國應首先擺脫對核電的依賴,再談綠色經濟發展。
 德國政府設想,放棄核電后,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滿足國內的電力需求;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全國總量的35%,並在2050年前達到80%。
 難能可貴的是,德國民眾普遍支持“棄核”。經過多年討論,德國社會對核電已形成基本共識,即核電是造福社會的手段,但不是目的。核電站運行的高風險及核廢料處理的難度,決定了它只能是一種過渡性技術,德國終究要用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核能。
 雖然,放棄核電可能帶來電價上漲等問題,但超過70%的德國民眾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福島核危機后患擴大?(第3篇)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俄勒岡州參議員羅恩維登(Ron Wyden),以及包括克里斯汀娜康索洛(Christina Consolo)、伊桑赫夫(Ethan A. Huff)在內的自然健康倡導者,不約而同警告:福島核電站,是目前人類面對的第一號危機。  儘管日本福島核電危機是重大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可是,這種已不在人類控制範圍的科技惡果,已為人類帶來巨大創傷。
 最令人震驚的是,維登、克里斯汀娜康索洛和伊桑赫夫還指出,福島核事故發生的14個月以來,核電站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危機,一直被有關當局掩蓋。現在,福島核電站被掩蓋的真相,被稱為Plume-Gate。
日前,伊桑赫夫在養生和保健信息網站(NaturalNews.Com)上報導,“核專家說,福島仍釋放大量輻射,美國會有巨大麻煩!”
 報導披露,美國俄勒岡州參議員羅恩維登(Ron Wyden),在最近一次的國會代表團出訪日本時,親眼見證了福島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可怕后果;這些后果是近幾個月來,媒體都很少提及的。
 維登認為,顯然,福島損害嚴重!他已經以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身分,寫信給日本駐美大使藤崎一郎,吁請日方針對福島核事故,進行更多的清理和重建工作。同時,他敦促日方接受國際援助,來遏制和解決危險的核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的問題。
福島核物質正橫跨太平洋
 維登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儲存在緊鄰海洋的不合理結構中,用過的泛核燃料棒之處置問題和風險,以及,在未來地震威脅下,核電機組的不穩定狀態,將招致何種風險。
 在核專家眼中,維登的信,針對嚴重的實相,說出了迫在眉睫的凶兆:福島核物質正橫跨太平洋到大西洋彼岸。
 “福島核電站4個出問題的反應堆,仍然嚴重受損。”他在信中暗示:過去數月被報告“瀕臨倒塌邊緣”的第4反應堆,如今已經“接近災難性爆炸”。第4反應堆一旦崩潰爆炸,將會為地球的人類和動物,帶來大規模滅絕事件。
  維登援引克里斯汀娜康索洛,一個屢獲殊榮的生物醫學攝影師和“核爆電台”主持人的說法指出,事故后,第4反應堆一直處在惡劣的狀態,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地震,也可以迅速令建築結構暴露在外,造成1565根未用過的核燃料棒之燃料,暴露于空氣之中。
核專家不斷發出警告
 第4反應堆充滿著放射性物質MOX核燃料。這種燃料是鈽和鈾的混合物。由于鈽比鈾更活躍(可用于製造原子彈),MOX比常規核燃料更具危險性。
 “這種潛在的爆炸后果,可能遠遠比迄今已發生過的地震和海嘯的結果,來得更糟。”維登援引康索洛資料指出,“假如這些‘新鮮燃料’是含有6%鈽的MOX核燃料,那么,一個燃料棒,就有殺死28億9000萬人命的殺傷力!”
 迄今,核專家不斷警告,這些“脆弱”的核燃料棒,只要再遭遇一次地震或海嘯,將釋放出巨額的核輻射。
 污染問題有增無減
 不久前,“核爆電台”主持人克里斯汀娜康索洛就指出:距離福島核事故的14個月后,美國的參議員終于肯移動身體,親往福島觀災后情況。
 “參議員說,他看到可怕真相。諷刺的是,去年3月11日起,我們就已陷入這堆可怕危機之中。準確地說,是3月17日,核洩漏的放射性輻射物質,開始污染加利福尼亞的西岸、俄勒岡州、華盛頓州、英屬哥倫比亞省,之后,還到達緬因州和歐洲。”
 關于核輻射污染土壤的最初報告,是由美國地質調查局發佈的,顯然,該局並不情願分享這些信息。目前為止,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波特蘭、俄勒岡州,還有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市,是美國境內,被驗出擁有最高放射性粒子核素的地域。
 “話雖如此,全美各地接受檢驗的所有單一城市,都顯示了福島核輻射污染的數據。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檢驗數據,均是在去年4月5日採樣的土壤標本。”她進一步透露,日本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最近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3次反應堆爐心熔毀事故。
 “14個月后,核事故造成的問題,還是有增無減。東京電力公司並沒作出努力去遏制問題。”她說:“我們需要開發技術來解決高熱反應堆的爐心熔融物 熔穿問題。不然,東京電力公司會繼續做他們一直在做的救災方式:不斷灌水( 水面掩蓋過燃料棒,就可以讓反應爐降溫,並且阻止輻射污染)”
或面臨再崩潰威脅
 今年4月,東京電力公司已透露,從受損的核反應堆輸送到外面的儲存罐的管線,中途出現破裂洩漏。洩漏的高濃度污染水中含有放射性鍶90等物質。核污水流進海洋,在分秒中蒸發,進入大氣,並且被風和雨水帶到周邊地區,造成山林、水土、植物和建築物的污染。
 克里斯汀娜康索洛透露,“這些核污染物質,主要被雨水帶至北半球,尤其是北美西岸,從阿拉斯加,下至巴哈和更遠的區域。”
 “從去年3月11日之后,碘、銫、鍶、鈽、鈾,還有機組的其他裂變產物,持續不斷從日本遠播到美國西岸。事實上,《科學美國人》今年已報導,美國西岸外海海草遭放射碘污染。但主流媒體對此危機依然保持沉默。”
 另有研究報告指出,和日本同樣位處于地震帶的南加州,已檢測出來自日本的放射性物質。所以,在南加州戶外呼吸的男女老幼,都可能把它吸進身體。
 “14個月以來,從日本飄來的核裂變產物,還有被核輻射污染的食用水、雨水、魚群、蔬菜和牛奶,就在我們身邊—你開始看到危機了嗎?”
 她說:“這還不算最大危機。最大危機,是讓參議院維登憤怒難平的憂慮:福島核電站可能再次遭遇災難性爆炸。核電站第4反應堆,瀕臨倒塌邊緣:即使是小型地震,也可能讓它變成瓦礫。”
 顯然,這不是第一次的說法:一年以來,獨立研究人員和核專家,就不斷針對這點,提出警告。
 “如果福島核電站再次崩潰,美國佛州資深工程師崗德森(Arnie Gundersen)和著名反核人士海倫凱爾特(Helen Caldicott),已準備好將家人撤離到南半球。情況就是這么的嚴重。”她說。
蓄意掩蓋危機真相
 養生和保健信息網站(NaturalNews.Com)特派作者伊桑赫夫(Ethan A. Huff)撰文指出,秘密文件證明,全球被掩蓋的福島核污染事實。現在,福島核電站被掩蓋的危機實相,被稱為Plume-Gate。
 《資訊自由法案》(FOIA) 、地球之友(FoE)、關注社會責任醫生協會(PSR)和核能資訊中心(NIRS),發掘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新證據,證明了全球被掩蓋的福島核污染事實。
 私人電子郵件、會議記錄和其他重要文件揭露:奧巴馬領導的白宮和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清楚福島核事故,從初期到現在的糟糕發展,以及面對的危機;但他們並沒有就此向公眾發出警告。
 伊桑赫夫譴責,“數百頁從NRC收集的電子郵件,電話會議和秘密會議檔案,顯示兩位核心人物:大衛麥金太爾(David McIntyre)和埃利奧特布倫納(Elliot Brenner),從事故后就竭力分散公眾對核災難的注意力—假裝核輻射污染不存在,同時向媒體發送錯誤信息。”
 “被掩蓋的關鍵信息,本可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他譴責,“直至今天,美國聯邦政府和核工業的利益輸送關係,讓不公平繼續上演。迄今,關于Plume-Gate的犯罪調查,並無完整展開。”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打撈沉船記憶

 

 

鐵達尼號沉沒 強化統一海事求救訊號(上篇)

08/04/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百年來,眾多船難中,號稱“永不會沉沒的客輪”鐵達尼號,首航時就撞上冰山,令人難忘。  它的影響延續至今,從船身引發的技術和安全問題、故事拍成電影、各種傳說等,皆使鐵達尼號意外事件,至今依然讓人津津樂道。
每宗船難都有一個故事,以及留下許多歷史古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包括鐵達尼在內的各個船難的不同影響……
1912年4月15日凌晨2時20分,鐵達尼號船身撞及冰山而沉沒,同時埋葬了“永不沉沒客輪”的稱號。
今年是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許多有關鐵達尼的故事、傳說、小說、電影、電視劇和歌曲,早已留在至少兩代人的記憶中。
過去一個世紀的船難依舊不斷,同樣也震驚世界。但,沒有一宗船難可以像鐵達尼號,至今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鐵達尼號不止是一個經典船難,也對后世帶來許多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以海事影響最為重要。
求救訊號混淆
鐵達尼號事故,讓海事領域徹底相信,統一發送求救訊號S.O.S的重要。
當年,鐵達尼發生意外后,船上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向外發送名為CQD的遇難和求救訊號,並未第一時間發送SOS訊號。
CQD于1904年由一家名為“Circular 57”的國際海上通訊公司制定,但並非國際標準,因它與另一種電報代碼“CQ”容易混淆。
190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二次國際廣播電報公約時,德國人諾哲成(Notzeichen)提出的S.O.S.求救訊號,即三點(短音)、三橫杠(長音)、三點(短音)(發聲為“滴滴滴”、“答答答”、“滴滴滴”)獲認可為國際標準。
但是,許多英國船只喜歡使用CQD,包括從英國出發的鐵達尼號,這可能是造成鐵達尼號發生意外時,生還者數量未及一半的原因之一。
當時,鐵達尼號船上共有2208人,其中乘客1316人,船員892人,僅有710人生還。
各國下決心統一
鐵達尼出事后,船上的無線電首席官菲利普不斷發送CQD信號,直到其下屬哈羅德布萊德建議發送SOS,才在CQD中夾雜SOS信號,以至最靠近鐵達尼號的加利福尼亞號無法第一時間收到求救信息,錯失救出更多人的機會。
針對這個事件,英國倫敦特別于1913年召開首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制定條約規定船只,尤其是郵輪需使用國際標準的SOS求救訊號,同時要求海上船只的無線電通訊設備,需24小時操作。
並且,船上需備有二級備用電源,確保不會錯過其他船只的呼救訊號;同時規定從船上發射火箭時,其它客輪對它的唯一解讀就是:求救!
鐵達尼號意外影響各國下決心統一海事求救訊號,對海事領域起著指標性作用。
救生艇載客量須多過船上人數
該大會也發現鐵達尼意外發生后,生還人數不多的其它原因包括救生艇不足,因此規定所有船只必須裝備能搭載所有人員的救生艇!
當時,英國法律和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條例規定:船上需裝備共有三分之一乘客量的救生艇。但是,許多船只的救生艇數量都不達標。
而且,救生艇的目的不是救人,而是把遇難的船上人員轉載至前來救援的另一艘船上!
鐵達尼號造好后,由于船上的救生艇可搭載船上一半人數,遠遠超越國際海事安全規定,該客輪還以此作為吸引旅客上船的重點之一。未料,這些救生艇在發生船難時,所救的旅客竟未達到半數。
因此,首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決定下重藥,強行規定所有船只的救生艇數量,必需達到容納所有船上人員的指標,甚至超越標準數量更佳。
鐵達尼號意外導致千余人同時遇難,這場悲劇令人痛心,但它使到國際海事標準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也算是在不幸中帶出正面意義。
組冰山巡邏隊免悲劇重演
任你如何誇大是不會沉沒的大船,一座冰山就足以擊垮這個虛名!
鐵達尼號撞冰山后,敲響海域警鐘,尤其是歐洲與北美之間的北大西洋,冰山“神出鬼沒”,若不長期鑑察,或有更多船撞及冰山,后果不堪設想。
1913年,英國首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之后,間接促成1914年美國海岸警衛隊(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成立北大西洋國際冰上檢測組織(International North Atlantic Iceberg Patrol),定時定候巡邏北西洋,將可能威脅航船的訊息,匯報給在該海域航行的船只。
這個巡邏單位目前向17個來自歐洲(13個)、亞洲(1個,日本)國家和美洲(3個)的船只,提供北大西洋的冰山消息,至今已協助許多船只避開冰山撞擊的危險。
撞上冰山引起科學家爭議
到底是冰山的錯,還是月亮惹的禍?
100年前,鐵達尼撞冰山沉沒,100年后,科學家研究鐵達尼意外的原因,也“撞擊”得火花四射!
首先,需要先提一提月亮。比利時天文學家簡米尤斯計算后發現,歷史上,地球、太陽和月亮形成一條直線的時間,分別是公元796年、1912年和未來的2257年。
1912年1月4日月亮最接近地球的時間,約35.6375公里,2257年將會更加靠近。
月亮太靠近地球,巨大的月球引力引發大海潮,造成冰川裂開墜海,成為移動冰山。
相信月亮惹禍的科學家指出,鐵達尼號就成了受害者,成為移動冰山的“亡魂”。
但是,另一群科學家表示,如果撞擊鐵達尼號的冰山是脫落自西格陵蘭島,根據冰山漂流速度,1200到1500海里需花四至五個月的時間,從1月份到與鐵達尼號碰上的4月份,其“旅行速度”未免太快了。
換句話說,即是冰山是“赶著”來撞擊鐵達尼號的!
美國科學家提出另一個可能性:冰山可能是在加拿大北部“度假”一年后,才來與鐵達尼號“會合”。
他們指出,撞及鐵達尼的冰山可能是1911年從冰川脫落,在漂向大西洋途中,擱淺在加拿大北部海岸;1912年1月4日,罕見的天文現象和異常潮汐,使它再度浮了起來,向著鐵達尼號航行的方向前進。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科學家因鐵達尼號而掀起了爭議,也算是鐵達尼號的魅力吧!
乘客穿越時空聳人聽聞!
只要有關鐵達尼號,就會受矚目,因此許多傳說也紛紛出爐,其中以鐵達尼號船長和乘客穿越時空,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最為“真實”!
英國《太陽報》于1992年一項報導,指1990年和1991年,有人發現從鐵達尼號跨時代而來的人,引起一片嘩然。因為若一切屬實,就說明時光隧道的存在,有助科學研究。
該報導指出,1990年9月24日,一艘北大西洋拖網船,在離冰島360公里的地方,發現一座冰山上有一位穿著過時和等待救援的婦女。
婦女自稱是鐵達尼號乘客,名字是文妮考特,船沉沒時被巨浪沖到冰山。
拖網船上的船長和船員聽她這么一說,個個以為她精神失常,遂把她送到醫院檢查。
結果,醫院檢查其精神狀況后,認為她除了受到少許驚嚇,其他一切正常。
《太陽報》又稱,1991年8月9日,歐洲一個海洋科學小組在冰島西南387公里處考察,發現一名年約六十多歲,穿著白星條紋制服的男子,坐在冰山邊緣,嘴裡還叼著煙斗。
該男子自稱是鐵達尼號船長史密斯(Edward John Smith),一口咬定當時是1912年4月15日,堅持不接受救助。
這群研究人員自然不會相信他的“鬼話”,強行把他帶走和送入精神病醫院檢查。
院方“證實”這位“鐵達尼號船長”一切正常,而且《太陽報》稱經航海紀錄的指紋認證,確實是鐵達尼號船長史密斯。
以上兩個個案,成為許多相信時光隧道者的例證,但也有許多爭議,因為英國這家報章雖然銷量不俗,但新聞品質公認不佳,而且也有造假嫌疑。
以上兩則穿越時空個案,只能列為鐵達尼號的傳言,顯示許多人都愛追蹤鐵達尼號的故事,任何可能性都會引起討論,這是鐵達尼號歷久不衰的魅力!

 

 

船難面面觀 展現歷史與人性

09/04/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每宗船難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有的關乎戰爭,記錄了歷史一部分;有些則因為載有寶物或珠寶,成為后人探險挖掘寶藏的目標。  船難發生除了因為天氣和環境所致,戰爭中遭到攻擊也是原因之一。
從這些船難中,讓人瞭解歷史,也看見了人性……
“讓我們一起尋找阿托卡!”在美國,“尋找阿托卡”是堅持夢想,必會成功的意思,它與一個終生尋找沉船寶藏的尋寶人有關。
阿托卡是指一艘于1622年8月遭颶風襲擊而沉沒的西班牙船隊護衛船,載有極多財寶和寶石。
美國人梅爾費雪(Mel Fisher,21/8/1922~19/12/1998)是尋寶者,在20年打撈沉船寶藏生涯裡,賺得不少錢,但他最大的願望是找到沉船兩百多年的阿托卡夫人號(Nuestra Senora de Atocha)。
水手跳下水搶救珍寶
17世紀,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有許多金銀礦和其他資源,西班牙強行把開採后的礦產,全都運回本國。
在海上航行最擔心的就是海盜和颶風,為了防止海盜搶奪,西班牙船隊中備有大炮外,還建造了船身堅固的“護衛船”,使海盜如老鼠拉龜,無從找到船隊弱點下手。
但,對于颶風,西班牙人就沒有穩當的應對方法,唯有聽天由命;1622年8月,颶風向巧取豪奪的西班牙人展現大自然的力量。
由29艘船組成的西班牙船隊,載著滿滿的金銀財寶回國,為了穩妥起見,他們把大部分財寶放在阿托卡夫人號,即使其它船只遇上海盜或颶風沉沒,相信阿托卡夫人號能安然無恙。
在這艘船上共有40噸財寶,包括近8噸黃金和500公斤寶石,約值4億美元(約12億令吉)。
也許,上天也看不過眼西班牙人的行徑,刮起了強大颶風,把包括阿托卡夫人號在內的5艘船,一起卷入海底。
當阿托卡夫人號開始下沉時,其他船上水手紛紛跳下水,試圖從中搶救一些珍寶,但最終還是未能成功,船和水手悉數沉入海中。
詮釋人類堅持信念
費雪從尋寶行業退休后,依然不捨得放棄搜尋阿托卡夫人號的信念,他的堅持于1985年7月20日獲得回報,成功找到阿托卡夫人號殘骸。
從一開始,他就堅信能夠找到阿托卡夫人號,只是時機未到。這種信念獲得不少美國人欣賞,才會以“尋找阿托卡”來表示堅持夢想必會成功的道理。
阿托卡夫人號沉沒前,運載著人類的貪婪;沉沒后其寶藏再被撈起來,乃詮釋人類堅持信念。
海難發生時,一艘沉船代表一個故事的結束,但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從中可以學習觀察和瞭解人性各種面貌。
黃金沉海美經濟蕭條
一宗沉船事件,竟然使美國出現金融大恐慌!
這是發生在1857年的美國,一艘名為“中美洲”(SS Central America)的輪船,已出航13次,載著許多黃金,最后卻在颶風中沉沒,船上有423人喪生,倖存者有153人。
更令人驚訝的是:黃金隨著船只沉海后,美國竟然因為失去這些黃金而出現經濟蕭條現象!
當時,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找到許多黃金,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由中美洲號運走,結果這些黃金也都隨著沉到海中。
百多年來,許多尋寶人想到中美洲號沉船地點淘金,但礙于探測技術不及和器材成本過高,不敢貿然尋寶。
1986年,許多尋寶人一起成立“哥倫布探寶隊”,向各方籌借資金購買器材,其中一個稱為“尼莫”的海底打撈器材,使他們成功找到不少沉船上的黃金。
尋寶人籌錢買器材找黃金,而這些黃金回報價值遠遠高于成本,尋寶人不禁大呼值得。
打撈上來的黃金和金幣價值連城,難怪當年失去這批財寶的美國金融市場,也因為失去黃金而萎靡。
沉船位置寶藏歸誰?
如果某個人帶著黃金到你家遣失了,黃金是誰的?
按照哥倫比亞的說法,不管原本是誰,東西掉在我家就是我的!
1708年6月8日,一艘載滿金條、銀條、金幣、金鑄燈台、祭壇用品珠寶的西班牙大帆船,從巴拿馬往西班牙駛去,途經哥倫比亞海域時,遭當時的英國艦隊擊沉。
當時的西班牙、英國與荷蘭在海上勢力各有所長,處于敵對狀態;但,這艘船的船長費德茲卻天真的以為海域很大,不會遇上敵船。
結果,當他發現英國軍艦在前方等著他的大船,並“賞”他和600名船員許多炮彈,為時已晚。這艘船上的人和財寶,全數沉入加勒比海740英尺深溝中。
事隔兩百七十多年后,經過探險家和尋寶者多方確定,聖荷西號沉船地點距離哥倫比亞16海哩,哥倫比亞政府即刻義正嚴辭宣佈:“沉船寶藏是國家財產,不屬貪得無厭的尋寶者所有!”
這讓尋寶者們傻眼了,但沉船財寶在對方地界內,再說什么皆徒然。
據估計,聖荷西號上的珍寶高達10億美元(約30億令吉),打撈費用約需3000萬美元(約9000萬令吉),這筆賬怎么算都非常值得,哥倫比亞不把沉船佔為己有才是怪事。
600年前沉船防腐有一套
瑪麗羅斯號(Marry Rose)戰船于1511年建成時,獲得當時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偏愛,形容它是“海洋上一朵最美的花”。
這艘戰船是當時英國海軍的榮耀,號稱“漂浮的城堡”,打起海戰頗有一手,亨利八世一直以它為榮。
歷經“沙場”的瑪麗羅斯號,不是倒在敵人面前,而被一個超級大浪打得天旋地轉,帶著約六百多名船員沉入海中。
1545年,該戰船沉沒后,許多人開始打撈它,撈到一些槍炮和帆桁等物;1550年,船身陷入海底淤泥,已不能再打撈。
這一等就過了四百多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探險家亞歷山大麥祺(Alexander McKee)率領一支團隊開始調查和打撈工作,終于在1982年,在6000萬電視觀眾的見證下,直播打撈船骨的畫面。
由于瑪麗羅斯號船骨受到天然淤泥的保護,船骨未見損壞,打撈上來后,科學家隨即向船骨噴射聚乙二醇防腐劑防止腐爛,然后把它放在英國朴次茅斯歷史造船廠展出,讓參觀者感受它六百多年前的英姿。
二戰沉艦具歷史價值
亮相兩周的戰艦,卻極具歷史價值!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俾斯麥號(Bismarck)戰艦,為當時最大的的戰列艦(艦隊中的主力戰艦),從成名到遭擊沉,只有兩周時間。
1941年5月,德國為了突破英國海軍海上封鎖,俾斯麥號奉命進入大西洋攔截來往英國和北美洲的運輸船隊,試圖切斷英國海上補給線。
火力十足的英軍在海戰中圍剿德軍,俾斯麥竟一舉擊沉英國引以為豪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HMS Hood),一舉成名。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俾斯麥號也受到損傷,在回返基地途中遭到英國艦隊跟蹤,隨后而來的猛列攻擊使它沉沒在大西洋內,戰艦上的2200人中,僅有115人倖存。
1989年,考古隊在愛爾蘭的科克(Cork)以南約380英里每域,深及1萬5000英尺左右找到俾斯麥號列骸,船體已有極大的損壞。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稀土之爭


14/03/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稀土生產危害健康 包頭市案例最驚心(上篇)

稀土的爭議,除了其使用價值帶來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其提煉過程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及含輻射的廢料,危及人體健康!

在商業利益掛帥的社會,經濟效益被無限放大,危害人類健康的事實,則遭無限縮小,甚至不提,以致引起民眾憤怒。
到底是金錢重要,還是健康重要?這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人性問題!
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設有提煉稀土工廠的國家,不久后,大馬將步其后塵。我國將“迎接”遠從澳洲運來的稀土,成為全球第二個擁有稀土提煉工廠的國家。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稀土礦,但控制稀土市場97%的國家只有中國,其白雲鄂博內蒙古建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廠。
在大馬,澳洲萊納斯(Lynas)建造稀土廠事引起關注后,擁有1萬3000名會員的大馬醫藥協會發表聲明,指稀土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之一的引起的輻射劇毒,將危及附近居民健康。
該協會舉例,釷的半衰期可高達140億年,期間會放出對人體有害的α粒子,這種放射性核素殘留會傷害人類及生物;而且提煉過程中,被濃縮的釷數量難受控制,以及難以被安全隔離。
影響健康傷害環境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簡稱EPA)也針對稀土的一種──鈰提出健康報告,認為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即使只是少量攝入,也會影響肺、淋巴系統和肝。
該局于去年8月公佈的稀土提煉環境報告指出,每噸經提煉的稀土,估計會產生一噸左右的放射性廢料和2萬加侖的酸水,以及毒金屬性廢料等等。
稀土造成的健康問題不是現在才冒現,中國早在30年前就生產稀土,其中包頭市稀土工廠附近的村莊,在10年前就被當局鑑定為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許多當地人民為了生活,以及政府賠償和搬離津貼不足以讓他在包頭市以外居住,而選擇留下,過著慢性自殺式的生活。
中國稀土學會學術部主任陳占恆是稀土研究專家,他表示開采稀土首要是注重生態環境,但中國的環保部門權力有限,受到中國地方政府制衡。
因此,雖清楚放射性污染問題嚴重,卻因為稀土業可以帶來大量稅收,以及政府為了保護企業,環境污染問題只能掃在地毯下。
包頭市因癌症去世的個案越來越多,但從地方單位至最高當局,都未重點觀注這個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有關稀土的視頻指出,稀土開采和生產過程都可能有毒,更嚴重是可能具有放射性,即向外部擴張散發出去的能力。而且,每生產一噸稀土,就會流失300平方公尺的表土,不止危害健康,也嚴重傷害環境。
稀土湖附近病例多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是稀土廢料處理問題,包頭市有一村子的尾礦壩(即是收集廢料的地方),當地媒體稱它為“稀土湖”,官方說法指湖中稀土含量,已高出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區稀土礦石中的含量。
稀土湖附近,許多動物得病,農作物生存幾率極低,住在附近的人,癌症病例越來越多。
沒有選擇而留下的村民,用紗布包著水龍頭隔開水裡的污垢,紗布只用了半天,就已出現厚厚一層污漬。
當有外來者到訪,村民還會自嘲式的“挑戰”他們說:“敢不敢喝我們的水?”
包頭市的居民現況,用他們的生命和健康給欲建稀土廠的大馬最好的警告,我們聽到了嗎?還是準備讓關丹變成另一個包頭市呢?
全球稀土廠老二 大馬受得起嗎?
中國擁有廉價勞工,不重視環保,這兩個是它成為全球最大稀土市場的重要條件。 
美國早前也有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礦場,但10年前已停止開採,原因和其他國家的稀土礦場一樣,抵不過環保壓力,以及中國的低價競爭!
如今,只要大馬的萊納斯稀土廠正式運作,我國就可成為稀土提煉出口國老二,佔有全球約20%至30%的產量。
這個“老二”封號,對人民來說,將是一個惡夢,每天都要提心吊膽的擔心,哪一天出了什么問題,人民就要賠上自己的健康。
中國的包頭市稀土污染情況,堪稱經典案例。但,當你想從中國方面,或是互聯網搜索引擎中尋找包頭市的稀土對當地人民的健康問題,得到的結果大多數只是稀土如何制造經濟效益的答案。
然而,紙包不住火,當地仍有少數媒體報導包頭市遭稀土嚴重污染的事實,令人對當地民眾的健康感到擔憂,而它會不會成為未來大馬的稀土廠運作之后的縮影? 
環保法律不嚴謹 提煉稀土好地方?
“中東(西亞)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是1992年,鄧小平向中國人民說的一句話。
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句話鏗鏘有力,而且頗有霸氣,顯示中國有能力在經濟上與歐美經濟強國一爭長短。
現在,稀土的經濟價值已展露無疑,其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赤裸的暴露出來。因此,從健康角度來說,鄧小平這句話是向人類的性命宣戰。
2010年,中國出口3萬9000噸稀土材料,但去年開始基于“保護環境”理由,規定每年只可出口3萬258噸。
以環保之名,就可解決矛盾,而且出師有名,但人盡皆知,該國是擔心稀土消耗太快,最后反要向其他人買稀土,就沒有了競爭籌碼。
《國家地理雜誌》針對一項稀土的報導指出,稀土早在18世紀晚期以氧化礦物形式出現,雖是金屬,但因外觀像是石頭和沙,因此人們稱它為“土”。
稀土共有17個元素,分別是鈧、釔、鑭、鈰、鐠、釹、、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和,可應在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能源、輕工、環保和農業等領域。
從電腦、手機、家電、科學儀器,再到軍事用途,例如導彈系統,稀土幾乎無所不在,怎能不讓它身價百倍呢?
然而,因為許多國家的環保法律強而有力,嚴格控制企業不能傷害環境,而讓采礦企業縛手縛腳。因此,中國和大馬這類環保法律欠佳的國家,即成為提煉稀土的“好地方”。
稀土抗癌?富農業價值?
中國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指出,稀土作業工人的腫瘤發生率明顯低一般人群!
該報告認為,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稀土對體內肉瘤有抑制作用,可作為稀土應用在抗癌上的實驗依據。
相關報告指稀土對癌組織有“親和力”,兩者結合后可干擾癌細胞生長,甚至像是“剪刀”,可以剪斷癌細胞內的核酸鏈,使其水解和斷裂。
中國這項醫學研究尚屬于初步階段,常理來看確實難以想像,但科學研究這回事,往往存在無限可能,只希望那不是中國合理化稀土開採的藉口。
在農業上,稀土應用已證實可使農作物增產,每畝地用幾克至幾十克稀土,農作物增產約6%至15%。
只是人心難測,雖然中國政府規定稀土應用在農業不能超出限量,依然有農夫為了增加產量,把稀土當神藥施放,消費者食用后毒素長期累積在體內,神藥也變為毒藥。
去年11月,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現,其中一種著名品牌茶業稀土含量超標,掀起消費者一陣恐慌。
大量的安全性實驗結果表明,不論農業應用稀土數量超標與否,長期攝取低劑量稀土,除了影響身體新陳代謝,也會影響大腦功能,小孩則會智商和記憶力下降。
而且,長期攝人稀土者,會增加肝和腎的負擔,影響人體某些免疫功能;同時,影響女性生育,增加流產和早產的幾率。此外,稀土也會損害心臟,使心跳率減慢。
稀土的藥用和農業價值,前者未定,后者像是揠苗助長,只會有利農業增產卻有害人體健康,不要也罷。
17種稀土功用和產品:
稀土名字 功能和產品
鈧(Scandium) 航空飛機,腳車輪網,電燈泡。
釔(Yttrium) LED(發光二極體)液晶電視,iPhone等等。
鑭(Lanthanum) 電池、混合動力(hybrid)車、錄影機和望遠鏡鏡片。
鈰(Cerium) 高清電視、磁鐵製造的產品、催化式排氣淨化器
鐠(Praseodymium) 打火機,生產制造飛機所需的高強度金屬 。
釹(Neodymium) 高強磁鐵、麥克風、擴音機。揚聲器可以小,但輸出音量大。硬盤則可以比較小,運轉速度更高。
鉕(Promethium) 人造衛星
釤(Samarium) 核子發電
銪(Europium) 螢光(Fluorescent)燈
釓(Gadolinium) 核子發電、X光燈、X光照片和磁共振成像系統。
鋱(Terbium) 電視機的電光管
鏑(Dysprosium) 電腦硬碟(Hard disk)
鈥(Holmium) 微波爐
鉺(Erbium) 光纖電纜
銩(Thulium) X光燈
鐿(Ytterbium) 地震探測器
镥(Lutetium) 石油分解,治癌醫療

 

(下篇)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稀土爭議不斷,各國替代稀土的方案紛紛出爐!  今日的稀土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價格也水漲船高,中國這個稀土出口大國限制年出口量,使得各國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尤其是科技產品消費大國日本,不斷研究和推出替代稀土的方法,各國也爭相效仿。
難道是稀土危害人體健康和破壞環境,因而推出替代稀土的材料?看來並非各稀土消費大國的優先考量,環保只是稀土替代品的附加價值而已。
日本對稀土的需求欲罷不能,該國人民的科技產品消費能力極強,卻因此多了一個緊箍咒!
2010年9月7日,中日爭議已久的釣魚台(島)附近,一艘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艇發生碰撞,漁船上15人包括船長,一併被帶到日本沖繩縣,日本當局拘留船長,其余14人禁止登陸。
此事引起中國極度不滿,中日兩方堅持對方有錯,僵持不下時,中方“唸”了“緊箍咒”──停止出口稀土至日本,迫使日方放人和道歉!
結果日方最終釋放船長和船員,但中國此舉引起全球關注,因為日本90%的稀土從中國入口,全球不少國家也由中國入口大量稀土,只要中國多唸幾次稀土緊箍咒,這些國家全都要喊救命。
在各國開發供應管道
日本並非不知道仰賴中國稀土相當危險,但在其他國家和自己不生產稀土的情形下,別無選擇,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向中國示好,無非是想要獲得稀土供應。
早在2007年,日本就推出稀有元素替代品研究計劃,預見稀土是其中一個需有替代品的元素,但研究進展速度不快。
經“釣魚台撞船事件”,日本經歷了看中國臉色的教訓后,除了積極在各國開發稀土供應管道,也針對稀土其中6種元素開發替代品。
其中,常用在玻璃添加劑和汽車尾氣淨化催化劑的鈰,日本希望能在一兩年取得進展,找到或創造替代材料,並儘快投入實際用途。
今年2月下旬,由日本千葉大學特任副教授山田豐和領導的日德法三國共同研究小組,成功研發世界上最細小的高性能磁性有機分子,有望取代某些稀土元素。
它能應用在陽光電池和顯示器生產,每個有機分子只有一毫微米(十億分之一米),感應度較以往有機分子高達10倍或以上,若成功投入生產,將降低電腦原料成本,並且制造出更微型和高性能的電腦。
替代稀土的想法,在日本已是企業運動,許多企業在政府的津貼下,通過商業和學術合作,透過大學內的研發人員研究各種稀土替代元素。
去年,日本東北大學和廣島縣金屬製造業“戶田工業”公司就已成功研發製造磁鐵的金屬粉末技術。
10年內仍需靠中國
該項實驗發現氮化物(Nitride)不燃燒加固,並且不使它酸化,能製造出直徑萬分之一毫米大小的氮化物粒子,其磁性高于稀土,可以制造小于原有40%,但能力相等的電動汽車馬達,而且售價低于原有價格。
替代稀土的原料和技術,需要長時間反復研究和測試,才能確認實用與否;因此,領導研究金屬粉末技術的東北大學教授高橋研表示,估計需8年后,即2020年才有可能使用。
換句話說,近10年內,中國的稀土依然會“統治”高科技產品消費大國,除非各國人民大量減少使用科技產品,否則就要擔心中國隨時又再唸起稀土緊箍咒。
各國各領域 下決心找替代稀土
“下定決心減少使用,甚至放棄稀土,再回頭也不要你!”
這像是男女分手時撂下的狠話,但也適用在各國和各行業想要對稀土說的“分手”宣言;雖然,稀土的吸引力無與倫比,只是若不向它說再見,各國政府和稀土需求行業,可要長時間寢食難安了。
美國“技術評估”網 (Technology review.com)去年10月一份報導指出,美國在能源高級研究項目的700萬美元(約2100萬令吉)中,研究減少或避免用稀土的經費明顯增加。
該報導指出,此類研究項目中,以特拉華大學的某種納米合成材料最受關注;理論上,該材料的磁性粒子與不含稀土的錫鈷合金混合,可以產生比稀土多兩倍的磁力。
美國資助這些類別的研究,目前僅能在理論上預見其效果,實際運用則需要至少數年時間。
至于各種使用稀土的行業中,減少使用稀土已是關鍵詞,美國通用汽去年就下了不少功夫,例如推出新款引擎的汽車,已大量減少使用稀土制造的電池。
此外,由于替代稀土的研究已有不錯的成果,通用公司在許多海上的風力發電機,已不需再使用大量稀土。
在煉油業方面,稀土中的鑭在2010年價格猛飆4倍后,銷售煉油催化劑的格雷斯公司(W.R. Grace & Co.),推出使用少量稀土的煉油催化劑,其一半客戶已採用新的產品。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想要和稀土完全脫離關係並不容易,但各相關行業已嘗試踏出第一步,如果替代稀土產品的研究成績取得突破,才能正式與稀土告別。
電器循環使用 電子垃圾中淘稀土
既然替代稀土研究還未成功,那就在電子垃圾和其他科技廢棄產品中淘寶,把稀土挖出來!
日本已領悟到從垃圾挖寶的道理,今年二月開始,該國制定小型電器循環利用新制度草案,收集96個種類的小型電器,例如手機、數碼相機等,目的就是要從中取出稀土材料和貴金屬。
新制定規定,全國政府辦公樓、車站需置放回收箱,同時希望私人界配合,尤其是超級市場,一起回收這些小型電器和電子產品,達到20%至30%的回收率。
如果這項法案通過,預計將于2014年4月式實施,就能為日本收集到許多稀有金屬,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日本是科技產品消費大國,大大小小的電子和電器用品使用后,以往大部都當著垃圾丟棄。該國環境部估計,一年內廢棄的小型電器金屬高達28萬噸,總值844億日元(約33億令吉),稀有金屬佔了其中330噸,約值136億日元(約12億9000萬令吉)。
此外,德國和英國也仿效日本這種做法,而且限制電子垃圾和廢棄汽車出口,必須把這些“垃圾寶貝”留在國內,以從中提煉稀土金屬,再循環使用在新的稀土產品上。
到中國淘稀土廢料?門兒都沒!
日本不斷想方設法創造稀土替代元素時,除了收集國內廢舊的電子產品,也向中國境內伸出觸角,大量採購以稀土為原料的傳統產品廢料。
中國國內不少企業把稀土應用在冶金、機械、石化、玻璃、陶瓷等傳統領域,而且出現濫用情況,堆積不少廢棄品。
應用稀土的日本企業把握這個機會,一度大量從中國入口碎玻璃,提取稀土中重要元素,如鑭和鈰。
一年多前,中國政府發現民間出現這種不尋常的貿易現象后,即刻宣佈限制禁止44種稀土廢料出口,包括多晶硅、碎玻璃、熱壓鐵塊、鑄鐵廢碎料、廢汽車壓件等。
中國此舉截斷了日本和其他國家暗度陳倉取得稀土的方法,確保掌握稀土資源的主動權,可見該國對稀土的重視程度,也代表它在這場稀土之爭中佔了上風。
替代稀土可行性?依然是紙上談兵
中國是稀土大國,對于其他國家積極在其他地區開發稀土,以及研究替代稀土的材料,頗有“看死你做不到”的態度。
中國稀土專家、無機化學家兼科學院院士黃春輝指出,日本準備在越南開發稀土,但當地的開採成本高中國10倍以上,而且中國以外的國家稀土,具有較高的放射性,開採難度不小。
至于另一位中國學者,業界稱他為稀土新產品定位專家的北京大學稀土材料化學教授廖春生表示,應用替代稀土的可能性小,如果強行使用就要犧性稀土的性能優勢。
他舉例,日本新能源與工業技術研發組(NEDO)在2010年9月,成功研發無須使用稀土的鐵氧體磁鐵驅動馬達,但該研究組織承該馬達功率比稀土制品弱。
稀土使科技產品擁有優異性能,而這正是各國研發的替代稀土材料要克服的問題,因此廖春生相信,現在談替代稀土,看來只是對中國的一種談判手段。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暴風雪


19/02/2012


下雪,不一定浪漫…(第1篇 )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近一個月來,大風雪登場成為主角,歐洲、美洲、日本、中國等多個地區都被風雪佔領,氣候酷寒不說,大雪下個不停,令人寸步難行,甚至雪深數公尺,一副冰雪封天的模樣。
其實,這個延續自去年的北半球風雪,已多次成為媒體追蹤報導的對象。
早在去年10月尾,它以超級暴雪神高姿勢提早強硬登陸美國,一出場便聲色奪人,成為國際新聞主角。
在熱帶國家生活的人,不到溫寒帶國家,無從體會下雪的感覺,也無法感受到暴風雪的威力。
雖然如此,我們或許有必要對這些暴風雪有一些了解,它可能沒有直接影響到我們,但卻可能帶來間接影響。
去年,歐美特大的暴風雪已使到許多班機被迫取消,許多人滯留機場,趕不及回家過聖誕。當然,空郵的物品與郵件也跟著延誤了。
近幾年來,媒體每年都有風雪的新聞,例如某地超大的暴風雪或雪災、數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數十年來最早降臨的冬雪等等。
一些專家進而預測,這些情況,只是開始,不是偶一為之的特例,地球,就要邁進長達最少20年的小冰河時期了……
最近幾年,美國冬季暴風雪都不甘寂寞,要跑出來亮相一下,而且來勢洶洶,不比之前的風雪差,經常要在媒體上軋上一腳,創下什么什么紀錄。
2011年2月初的風暴,就是冬季惡劣天氣的典型代表。暴雪、冰霜、凍雨、寒風,讓三分之二的美國如處身冰窟之中。
美國首都華府地區降雪量達到創紀錄的兩呎半(75公分)以上,這場雪災地是芝加哥百年歷史上第三大暴風雪。
同年10月尾,洋人鬼節,即萬聖節期間,美國東部海岸地區出現罕見暴風雪。
這場雪導致當地海陸空交通幾乎癱瘓,多個地區大停電,220萬人在寒風中度過漫漫長夜,新澤西州甚至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冬季死傷人數多
其實,當地10月下旬,是秋天轉向冬天之際,這期間鮮少出現暴風雪,狂風暴雪突然且提早來報到,令許多當地民眾措手不及,包括紐約中央公園等地,創下有史以來最早初雪的紀錄。
非比尋常的風雪,讓街道上應節的南瓜都披上雪衣,唯風雪肆虐下,白色萬聖節可不輕松浪漫。大雪壓垮或是大風吹倒了樹木與電線杆,大規模影響電力供應。
這一個冬季實在冷,從2011年年終跨年到2012年初,風雪持續肆虐,它已不限于北美洲,日本、歐洲,特別是東歐,都遭遇特大風雪或是數十年來最冷的冬季,死傷數百人計,令人不敢小覷。
猶記得,在那個還盛行交筆友的年代,筆者剛邁入中學,也趕時髦交了幾個外國筆友。其中一位是法國男孩。
魚雁往返數次后,法國男孩提到他們國家當時下雪了,天氣很冷。我忍不住向往,羨慕地對他說:“多好哇,你可以去玩雪,我還沒見過雪呢。”
結果換來的是他怒氣沖沖的回信:“有沒有搞錯,下雪好?你可知道一個冬天裡,要凍死多少個人嗎?”
從此,他就再也沒有回信了。
這個結果真出乎我意料之外,對當時的我來說,想到冬天,就想到童話故事中輕柔的雪花飄飄的浪漫白色聖誕,可完全沒有料到,現實中的冬天不見得這么浪漫美好。
這是無知及國情不同下的誤會。長大一些,開始接觸媒體,才開始了解到冬天純潔無瑕銀白色世界背后,冰雪與寒風的無情,許多貧窮衣不御寒及無家可歸的人,在白雪中漸漸失去溫度。
掉到雪裡逃生難
人工清除積雪,是項費時費勁的工作,而且有一定的危險,特別是對于不熟悉的地形,更是危險,因為個人很難判斷出雪的深淺,容易失足掉進雪堆裡。
這次2011年終延續至今年頭的冬季,便有許多在清理積雪時失足受傷或死亡的案例。
若是不小心掉到雪裡,逃生十分困難,這種情況並不限于人類。
雪暴好發于冬春季節,雪暴發生時,氣溫極低,大雪隨風彌漫,到處一片白茫茫,能見度極低。畜牲往往被這種情景嚇得驚恐不安,因無法辨認方向而隨風狂奔,容易因掉進湖泊或墮下山崖而摔死或凍死。
1856年12月初,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便發生一起相關的風雪事件,暴風雪把20頭牲畜趕到山谷裡,這些牲畜被高達整9米厚的積雪所困,無法逃生。直到次年二月,農場主人才找到它們。一些牲畜靠吃樹枝而存活。
暴風雪如何形成?
下雪形成的原因類似下雨,只是雨水變成了雪。在冬天,由于天氣冷,云中溫度很低,云中的小水滴結凍。結凍的小水滴撞到其他小水滴時,就會變成雪,雪又持續與其他小水滴或雪相撞,當雪變大,就會往下落,也就是下雪。
暴風雪天除了下雪,還伴有強烈的冷空氣氣流,風雪下得大且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五六千米,溫度降到攝氏零下5度,天空大量下雪,暴風雪形成的條件便俱足了。
如何測量降雪量?
一般報導冬雪的新聞,都會提到降雪量若干、積雪幾公分或幾寸等。
到底降雪量要如何測量?是不是走到戶外,拿把尺量量積雪多厚就可以?
答案當然並非這么簡單。
雪不像雨,雨是流動的液體,無法被壓縮,如果沒有遮蔽物或干扰,20毫米的降雨在哪裡都一樣。
雪則不同,雪不會流動,它會堆積,當風把雪吹到特定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積雪就會比別處厚。所以,同一個地區,積雪可能都不會統一,可能某一處積雪深達30公分、不遠處只有1 5公分,在某一房子面北的外牆卻有70公分,另一些地方則根本沒有雪。
在這種情況下,降雪量該以何者為標準?
並非所有的雪都一樣,濕潤的呈薄片狀、干燥的呈粉末狀。由于雪的顆粒之間有空隙,所以它是可以被壓縮的。
如果要更明確,除了降雪量以外,還應該提及是哪一種類型的雪、測量位置位于哪裡、及這類型的雪是否是該地區典型的降雪。
氣象人員的作法,是細心選擇一個地方來測量雪的深度,然后把降雪當成降雨來測量。他們收集了雪,進行融化,報出的降雪量是等量的雨水。
一次強大暴風雪的降雪量會有多少?美國著名城市芝加哥過去124年來排名前5大暴風雪及其降雪紀錄,或可給我們一點提示:




排名

日期

降雪量
1 1967年1月26-27日 23英吋(58.428公)
2 1999年1月1-3日 21.6英吋(54.86公分)
3 2011年2月1-2日 20.2英吋(51.31公分)
4 1930年3月25-26 19.2英吋(48.77公分)
5 1979年1月13-14 18.8英吋(47.75公分)

風越大雪量越多?
一場特大的暴風雪或雪暴,一天下來可能帶來一兩公尺的積雪。
而連續多天大雪紛飛,降雪量可以累積到非常可觀的程度,三數公尺至八九公尺。
1977年,發生在美國水牛城和紐約周圍的地區的暴風雪,相當特殊。
水牛城位于美國五大湖東部雪帶,一個冬季有數英尺的雪是常事。
1977年,來自北方加拿大的濕潤風以1小時113公里的速度吹了5天。原本就有整米厚的雪上,因此多堆積了1.2米的雪,有的地方竟然堆積了高達9米的雪!
如果單單是下雪,並非那般可怕,無風的時候,雪是垂直降落的,在裸露的地表覆蓋上等量的雪。
許多時候,爆風雪的可怕在于強風的威力,狂風可以帶來大量的雪,並令雪花胡亂飛舞,打在行人臉上如刀刮般,能見度極低,低于150米甚至接近零,加上濕滑的雪地、深深的積雪也叫人寸步難移。
風搬移雪的能力令人望而生畏,像水牛城的例子,強風把積雪從結冰的Erie湖面上捲起,把它們摻雜在正降落的雪中,悉數傾倒在水牛城中。
風能夠攜帶多少的雪,取決于它有多大的能量,就像河流能攜帶多少淤泥與沙石,取決于該河的流動速度與能量,一旦能量降低河流減速,便有越來越多物質沉底成為沉積物。
因此,載雪的風減速或失去能量時,雪就會飄落,風碰到障礙物如樹與建築物,就會降下它所攜帶的雪,這些地方的積雪往往比較高。





風雪大襲擊,誰搞怪?(第2篇)

20/02/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暴風雪是自然現象,冬季偶爾出現暴風雪也屬正常。
但是,不尋常的是,過去四五年來,北半球暴風雪的密度似乎越來越頻密,受波及的範圍似乎越來越大,也就是很多地方同時期出現雪災,媒體上也不時出現最冷的冬季字眼。
這是否預示,咱們的地球,出現了什麼問題?
敏感的氣象專家,隱約嗅到地球所透露、不尋常的味道,而紛紛為日愈極端的冬季天氣把脈。
對于北半球愈來愈多暴風雪的現象,多位專家或個人也提出見解,試圖提出令人滿意與接受的答案。
眾說紛紜,到底他們提出什么解答?以下是數種說法:
一、太陽活動
(1).太陽活動的低潮
這個說法是說,暴風雪是自然規律,地球的冷熱和太陽活動有一定關係。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個太陽活動的低潮,地球就會特別冷。
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然而它以10年為周期,指出每10年就有特別冷的一個冬季。
然而,事實上2009年迄今,涉及範圍廣大、大規模的寒冬持續到今天已經有三四年了,挑戰了每10年一遭的說法。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另一個說法,還是跟太陽有關,說是太陽的活動影響到地球,這個說法與前一個說法有別,它沒有10年一遭之說。
出家人也來探討天氣?針對今年初的暴風雪,中國啟東市佛光寺的師父釋覺修特地寫了一篇文章《造成分析2012年初全世界嚴寒暴風雪的因緣》。
他認為,太陽上輻射的高能粒子流到北半球上空,再與氧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后,在高空的極低溫度作用下,在下降過程中成為冰雪,而形成北半球極大範圍的大暴風雪天氣。
他指出,2011年及2012年初之間,太陽活動頻繁,太陽上的高能粒子大量地向宇宙發射高能氫離子流。有部分高能氫離子流在射向地球過程中,與地球四周的大气發生急劇碰撞產生化學與物理反應,形成大量水份子流。
他說,在高空,氣溫極低,于是水分子就急劇凝結成冰雪下降,冰雪形成固體空間增大,氣體空間減小,形成高壓超低溫氣壓南下形成寒潮,並下降形成暴風雪。再加上,高空的水冰雪帶來極低溫度的冰雪下降,于是地球北部就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嚴寒極端天氣了!
這種說法是否獲接受,還有待證實。
亂了歐洲擴及俄羅斯
今年初,在歐洲的暴風雪,似乎有點作弄人。
去年尾,歐洲經歷了50年來最熱冬天,位于阿爾卑斯山脈,法國與瑞士等國多個滑雪勝地,為了沒有積雪而發愁,然而,踏入今年1月初,大風雪就來了。
大概是天神聽聞當地人的苦水而想出手相助,不料卻下手太重,降雪變成了舖天蓋地的暴風雪,結果現在反而因雪量太大,擔心會引發雪崩。
暴風雪一下就下個沒完沒了,肆虐到2月,整個北半球就像個超大冰箱,歐洲籠罩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溫度低達攝氏零下30度,逾400人喪命。
俄羅斯靠近黑海的諾瓦羅西斯克港,竟然還出現狂風巨浪,不少住家屋頂整片被掀開。
多個國家如俄羅斯、羅馬尼亞等地,都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風雪下不停,積雪厚度高達兩三公尺,部分村落慘遭封村,民房幾乎被大雪吞噬。
著名的多瑙河有超過9成面積結冰,商業水運無法操作。塞爾維亞甚至得利用炸藥破冰,以免融雪后引發水患。
二、全球變暖下的極端天氣
(1)全球變暖極端現象
一些支持全球暖化說法的科學家指出,全球變暖並非指溫度一直升高,有些地方、有些時候會變熱,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時候會變冷。在歐洲,它會體現為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
中國遼寧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韓江文從大氣環流理論分析,極端天氣增加與全球變暖有關。
全球大氣能量基本不變,但大氣不斷流動,有些地方溫度特別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會出現相反情況,溫度降得非常低。這顯示出極端天氣與全球暖化的關係。
(2)北大西洋暖流變緩
由于地球溫室效應,減緩海洋暖流速度,進而影響海洋周邊的歐洲國家氣候變冷。
德國氣候變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指出,歐洲城市的冬季氣溫普遍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攝氏9至18度,應歸功于北大西洋暖流。然而如今該大洋的洋循環出現問題,使周邊國家冬天越來越冷。
英國南安普敦國家海洋學中心科學家哈里布萊登,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其研究成果。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巴哈馬群島和加那利群島間,沿著北緯25度取樣調查海水的鹽分和密度。
檢測數據和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紀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1957年來,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顯著下降,特別是1992年以來下降速度特快。
現今,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已比50年前慢了31%。
氣象專家把這種現像歸咎于全球暖化,英國氣象辦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家指出,人類活動引發的溫室效應使北極及格陵蘭島的冰蓋快速消融,這些淡水大量流入北大西洋。
淡水含鹽分少,比海水輕、密度也較低,下沉速度慢、也不會沉到太深度,海面充滿淡水,導致大西洋的暖流流失向北移動的動力,速度逐步變慢,甚至最終會停止。
這種情況並非空想,古代的確曾發生同樣的情況,即洋流速度減慢或停止,當時的結果是北方的空氣溫度在幾十年頭降了10度!而冰河期也是同樣情形下而造成的。
哈里布萊登等科學家預測,如果洋流流速減慢現象持續,英國的冬天將在未來10年下降2度,如果洋流完全停止,則未來20年,北歐和西歐的平均氣溫將降低6至10度,並會讓冬天變得異常寒冷。
三、北極濤動
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約北緯45度)與北極地區之間氣壓差別變化,影響北極地區大氣流向的重要氣候指數。
北極一般受低氣壓系統支配,中緯度地則受高氣壓系統影響。
當北極濤動處于正位相時,這些系統的氣壓較正常強,限制了極區冷空氣向南移;反之,北極濤動處于負位相時,冷空氣較易向南侵襲。
四、艾爾尼諾作崇
也有人把冬季嚴寒現象,視為艾爾尼諾作崇。
2010年初,美國出現超級暴風雪,該國首都華盛頓的降雪量,甚至達到創紀錄的60到91公分,有氣象學家指出,這是300到400年一遇的情況。媒體甚至稱它為“暴風末日”。
氣象學家喬巴斯塔迪認為,這次暴風雪的嚴寒程度,至少是2002年至2003年冬季以來最嚴重的,也很可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寒冷的。
他並不認為這是異常信號,只不過表明地球氣候變化“具有周期性”罷了。
他認為這次超冷的寒冬,是艾爾尼諾現象引起的,這與上世紀60、70年代非常相似,這可能預示著未來的冬季,將更加寒冷、多雪。
巴斯塔迪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學院Accu Weather氣象預測機構工作,他認為這次創紀錄的降雪,艾爾尼諾現象要負起大部分責任。
艾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范圍水溫升高引起的一種周期性異常氣候現象,一般周期是3到7年,它發生時足以影響到全球氣候異常,經常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降雨過多。
每當艾爾尼諾現象嚴重時,常發現全球一些地區暴雨成災、洪水泛濫,而另外一些地區則是久旱無雨,農業歉收。
巴斯塔迪聲稱目前的艾爾尼諾現象“非常強大,導致美國中大西洋地區暴風雪頻發。”艾爾尼諾也改變了高空氣流,將冷空氣從加拿大北部推移到美國上空。
五、大氣環流異常
美國國家數據中心的專家認為,對北極冷空氣具有限制作用的大氣層氣流,最近在北半球上方出現異常扭結,導致大量北極冷空氣南下及一些地方的暖氣流北上,造成北半球一些國家在2009年到2010年初的冬季出現極端天氣。
六、正常現象
為寒冬找說法的人固然不少,然而也有專家認為媒體誇大其詞,過度強調冬季的寒冷。
以去年初為例,他們認為當時北半球多個國家遭遇的嚴寒天氣,並不算反常。
美國著名氣象服務网“地下氣象員”創始人傑夫馬斯特斯針對美國的情況指出,按照氣候的自然變化,美國每隔10到20年就會遭遇一次類似的特大寒流,2010年初的天氣狀況,並未超過1977年年初和1989年年底美國遭遇極度嚴寒時,創下的低溫紀錄。

地球變暖還是變冷?(完結篇)

21/02/2012
  • 層層冰雪遮蓋下的泥土是虛是實,表面上看不出來,容易構成意外。
  • 到底地球是越來越冷,還是越來越暖? 
  • 水晶宮?
  • 這幾年的冬天都很寒冷,因此有地球變冷之說。
Send to friend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月以來,歐洲和亞洲多個地區都在冰雪嚴寒淫威下,歐洲有四百余人因而喪命;日本失去數十條人命;中國自去年12月入冬以來,氣候偏冷,全國平均氣溫為過去15年以來同期第二低紀錄。
縱觀這幾年的暴風雪新聞,似乎讓人有一個印象:雪災從某一個區,演變成北半球越來越多國家同時期受災,暴風雪威力極大,而且多地創下數十年仍至百多年最低溫紀錄。
這令部分專家學者懷疑,地球變暖這個學說,是否是弄錯了,地球的冬天似乎越來越冷,與變暖之說互相矛盾。
到底,地球是變暖還是變冷?
今年1月,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報導《忘掉全球變暖:第25個太陽活動週期才是我們要擔心的》,爆出地球可能即將進入長達數十年的“小冰河期”!
這則新聞令人聞之驚悚,進而聯想到成片的冰川及難以抵禦的寒冷,不必說,這篇文章引起了轟動,全球多家媒體跟進及轉載。
文中,一些氣候學家與全球變暖學說支持者唱反調,指出地球已停止暖化,未來二三十年,世界的氣候將逆轉並迎來寒冷時期。
德國氣候學家莫季布拉蒂夫帶領的一支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隊伍,對海洋表面以下1000米左右的海水冷熱周期循環交接組進行測量和研究,得出結論為:全球未處在氣候暖化理論所說的“無可逆轉的崩潰邊緣”。
拉蒂夫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要成員之一,他在1月9日受訪時指出,他與團隊得出結論,在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間,甚至20世紀早期,地球所經歷的暖化現象,也許有一半都是由于海洋冷暖交替的周期引起的。
海洋將進入冷狀態
他們分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循環周期后認為,海洋有自己的冷暖周期,這個周期主宰全球氣候,當海洋處于“冷化模式”(cold mode)時,全球氣候就會變冷,當海洋處于“暖化模式”(warm mode)時,即使沒有溫室效應,全球溫度都會上升。
他們認為,20世紀以來,海洋的暖狀態目前來到尾聲,海洋將進入冷狀態,因此接下來的氣候會變冷。
文中指出證據包括:美國國家冰數據中心的數據,自2007年,北極夏季的海冰面積增加了106萬平方公里,增幅超過25%,“這意味著海洋在向‘冷化模式’邁進。”
溫室效應阻變冰河期
氣象史上的“小冰河期”,是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出現的“相對寒冷期”。
其表現為全球大範圍氣溫顯著下降,冰河期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冰川在大陸上不斷擴張,顛峰時,歐洲、亞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都為冰層所覆蓋。
今年寒流看來來勢洶涵,實際上此次降溫無論是程度還是範圍都和“小冰河期”相差甚遠。應該說,它只是一段寒流極端天氣,跟氣候逆轉無關。
事實上,歐洲已迎來多個嚴寒冬天,但它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最熱的年份,前13位都發生在過去15年中。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科學家指出,2011年全球平均氣溫處于最高氣溫排行榜的第9位,過去最熱10年中有9年落在2000年以後。2011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20世紀中葉的基準溫度高攝氏0.51度。
專家派定心丸,指出現今的溫室效應,將能阻止冰河形成。
劍橋大學古氣象學家盧克斯金納在去年1月的《自然-地球科學》中就指出:即使現在停止碳排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仍會在至少1000年內處于升高狀態,所儲存的熱量可以阻止下一次冰河形成。
理論兩極備受爭議
然而有部分科學家或專家卻駁斥這種說法,有人把它與2010年盛行一時的“千年極寒”之說相提並論,認為它們都是謠言,是媒體誤讀之后,再以訛傳訛炒作放大的產物,不值得相信。
據悉,這篇報導講的並不是歐洲近期的寒潮,而是根據一些氣象資料稱“地球在過去的15年就已經停止了變暖的趨勢”,並引述一些專家的話,稱“地球會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
事實上,在文章中,並沒有專家提及“冰河期”這個字眼,有的只是作者本人寫的:“這些數據顯示,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這篇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權威專業研究機構和科學家。
其后在其他媒體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
這篇文章出街后,英國氣象局迅速在其官方网站部落格撰文反駁,指該記者對氣象局的回答斷章取義,文中有“多處錯誤”,包括全球氣溫在過去15年裡沒有升高是完全誤導。事實上,多家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2010年是全球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逐步向冰河期改變
無論如何,拉蒂夫不是唯一支持地球變冷論的人,在2008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托馬斯克羅利和多倫多大學威廉海德,聯合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克羅利教授以萬年為時間單位,對冰河紀周期進行研究,他推斷,地球如今處于一個間冰期,正逐步向新的冰河期轉變。
從提出假說,到創立模型,不斷以數據論證到發表論文,他用了近20年時間。
全球變冷說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初,1947年至1976年全球性寒冷天氣,使一些氣象學者驚呼小冰期的到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承繼成向來懷疑“全球變暖論”,但他也不見得就全然支持“全球變冷論”,他認為,現階段說地球在變暖或變冷都為時過早。
他以竺可楨于1972至1973年發表的一系列有關《中國過去5000年溫度變化》的文章舉例說,無論是近幾十年持續升高的氣溫,抑或最近一個月出現的極端天氣,都是地球氣候的正常波動。
“地球正在變冷、變暖還是異常,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論證,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別有用心。盡管最近20年,地球的均溫在上升,但是並沒有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溫度,這和極端天氣一樣仍屬于正常的氣候波動。”他說。
“即使新冰河期到來,我們沒什么可擔心的。現在的地球平均溫度是14-15攝氏度,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均溫6-7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下,也照樣挺過來了。”他說。
北極濤動影響所致
世界氣象組織最近在日內瓦發佈消息說,根據其成員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寒冷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冰川融化等條件下,北極地區的氣壓異常改變,導致冷空氣持續南下,影響歐洲和亞洲。
相反的,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氣溫偏高,北美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高,類似現象在過去10年中曾發生數次。另外,艾爾尼諾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速亞洲出現寒潮。
無論如何,歐亞的嚴寒天氣只是正常的氣象變化,被誤讀為“冰河期”的開端,只是美麗的誤會。
歐洲嚴寒不但極不可能是全球變暖結束的證據,更多的證據都顯示近期的極端氣候變化,大多數與全球變暖有關。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