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顯示具有 商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商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微型創業

20 Jun 2013

想當老板?其實不難…(上篇)



文: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你是否厭倦了每天重復汲汲營營的工作?是否受夠了老板的氣,但是為了糊口,還是得忍氣吞聲?薪水是否永遠只加那麼一丁點,工作量卻增加許多?  工字不出頭,你是否很想創業自己當老板,卻礙于資金有限?
 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主席拿督李治榮給你指條明路:“微型創業”!
一間公司從無到有,叫創業。 
 創業方式多元化,有些人有新的概念、發明一些新的產品,就能創業。
 或者,一個人在一間公司工作多年,認識了供應商及顧客,又或者在一間公司內掌握了一些技術后,自己出來自立門戶的例子也有。
 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創業還是有一定的高難度,單是用想的,都足以讓人退避三舍。做員工,只需做好份內工作,每個月到時到候領薪水就對了,但是,換個身分做老板,要操心的事可就多了。
 員工下班了,時間是自己的,可以去打球運動或和朋友吃飯談天,心情是輕鬆的,但是變成老板后,可能工作時間以外,還在操心公司的事,特別是資金不足的公司,每到月尾要發糧的日子,老板就要煩惱何處找資金來出糧。
 一位創業的朋友就說:“我每天都希望當天是月頭,一旦接近月中,我就要想辦法這個月要從哪裡找到錢來出糧。”
 李治榮也說,“做餐廳、飲食、服裝店,都會給租金和員工干掉你。”租金和員工的問題,是大部分創業者最大的問題,也是這領域創業者容易招致失敗的主因。因此,小規模做法比較實際。
 他說,有鑑于此,有些商家將擴展模式進行緊縮瘦身,做成銷售亭模式,一些著名的咖啡店也朝這種模式發展。
微型創業門檻低
 日本與台灣由于租金貴,很早以前已採用這種模式經營,日本甚至有立食餐廳,讓客人站著吃飯,省下放置椅子的空間。“即使是士林夜市(台灣餐廳)進軍大馬,來到這裡也是只放兩三張桌子罷了,讓人吃完即收,這樣就能把成本減到很低。”
 一旦瘦身后,就大大減少了創業資金,讓許多人都有能力創業,“微型創業”概念因勢而起。
 他指指身邊的特許加盟盟友謝素儀說:“她每天問:幾萬令吉能做什么?開鐘錶店要八萬多令吉,開新穎的咖啡連鎖店要三四十萬至九十萬令吉不等,幾萬令吉似乎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微型創業能協助資金很少的人實現創業夢想。
 “微型創業的條件很寬,21歲到65歲的大馬公民,只要在銀行或法律訴訟方面沒有不良紀錄,都有機會獲得批准。”李治榮指出,微型創業的門檻其實 很低,而且只需五萬或更少的資金,即使不幸創業失敗,也不會因此而背負大筆債務,頂限五萬的債務,是許多人重新打工領薪,都可以負擔的債額。
 他明白創業是許多人的夢想,加上世界趨勢如此,他引領的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順勢推出微型創業方案,協助人們創業。
危機感造就創業慾望
 李治榮說:“每個年齡層,都有不同的危機感,21歲甫從學校出來的年輕人,滿懷希望,現在這種90年代后,不愿受控制或聽命于老板,認為自己行,有自己的想法,你叫他往左走,他偏要往右走。這些人不適合打工,而適合創業。”
 三十多歲人,打從二十多歲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一天工作18個小時,還無法升職,拼到三十多歲,開始拍拖及結婚,從以前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減至 一天只能工作十個小時,太太依然不滿,加上升不了職,若是老板又拿他跟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比,指出自己的拼勁不如年輕人,他就會有很大的危機感,就會想創 業。
 四十多歲人士,剛剛升職,頭髮開始白、肚子開始凸出,這時孩子開始長大,五十多歲時,孩子報讀大學、碩士,其肩上壓力開始大,看到后面二三十歲的年輕同事,會擔心自己被取代。
 “所以,每個年齡層都有不同的危機感,許多人到最后都會想創業。”
 萬事起頭難,有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的協助,創業變得不那么困難。
 該公會跟多個領域的業者洽商與合作,盡量協助想創業者跟業者及貸款機構洽談,一方面將連鎖資金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則協助借貸,讓更多人有機會創業。
 公會電話:012-8139168
為何要創業?
1. 邁向財務自主或富裕
 工字不出頭,創業是創造財富更好的機會。
2. 厭倦辦公室政治
 辦公室政治是最令人氣餒的,有三個人或以上就會有政治。有些人不愿意面對辦公室政治,所以就出來創業。
3. 厭倦重複又煩悶的日常工作
 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令人了無生趣,若不想日日重複自己,想要些新鮮事務或突破,便想到出來創業。
4. 事業獲得保障
 自己創業的話,就不怕失業,若堅持做下去,不怕被“炒魷魚”,因此事業獲得更大的保障。
5. 薪水追不上通貨膨脹
 對一般打工仔來說,這種情況幾乎是肯定,“薪水不可能追到通貨膨脹”李治榮相當肯定地說。
 “現在吉隆坡地點較好的地區,工作室式的公寓都賣四十多萬令吉,所以薪水怎能追得上屋價?” 
6. 個人或家境上的變化
 一些女性出來創業,是因為一家之主的丈夫去世或重病。有人之前靠父母養,父母去世后被迫出來創業;也有打工人士在經濟風暴中被栽員而出來創業。
7. 有新的構想或機會
 李治榮的一個朋友,以前在一家報館擔任主任,因為工作壓力大,手機不能關機,最后決定轉換跑道開幼兒園,面對小孩子。
8. 提升各方面的滿足感
 自己做生意,有滿足感,構思要如何把顧客引進來?如何把公司管理得更好等,如成功,都會帶來滿足感。
9. 時間自由
 自己當老板,工作時間由自己做主。
10. 擴大交際圈

 在工廠做工認識的也只是那幾位同事,在外做生意可認識供應商、顧客等人,交際圈子更大。
11. 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如飲食、服裝、教育等各類,個別投入所興趣的領域。
12. 不適合的工作性質
 入錯行是很痛苦的事,與其天天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過日子,不如跳出原有職場,投身自己興趣的領域。
13. 其他。
創業最好從微型模式開始
 謝素儀曾經打過工,后來自己當老板,開了兩家會計樓,由于對融資顧問工作感興趣,半年前,她取得李治榮的融資顧問特許經銷權,以一人操作的方式為人解決融資疑問。
 “由于打過工,所以我知道人們要出來創業的心態,但我會鼓勵年輕人,如果真的要創業,就從比較微型的模式開始。”
 他說,就算是失敗,就再打過工,還有能力還債。前提是一定要從小開始,不要一開始就做大。
 她雖是一名專業人士,最后卻選擇了微型創業,投入知識型經濟領域。
 他向李治榮的融資顧問公司申請連鎖,獲該公司批准及發信,很快便申請到貸款一萬八千余令吉,每月只需還百余令吉。更棒的是,幾個月后,他便從顧問工作中回本。 
 他笑說:“這樣做還容易過做大型生意,我連員工都不必聘請,也不必有辦公室。”一切的知識就存在他腦海及筆記型電腦中,他只需帶著筆電,便能跟客人講解。
 謝素儀的專業背景成為對他有利的微型創業條件。一般人若是沒有一定的專業背景,或許難以投入知識型經濟領域,但是他們還是可以選擇其他適合及興趣的領域。
 李治榮坦承,他花了整十萬令吉將其融資資訊系統化,因此有利于謝素儀這類個人操作者,連辦公室都省下。
 謝素儀笑著回應說,總得要有人先砸了一筆錢把系統建立起來,才方便后來者。
 “因此,我會建議要創業的人拿那些有品牌的公司(的特許經營權),這樣我才會比較放心。”他說。




本小風險小利益大(下篇)

文: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創業,往往難在第一步,很多人想了又想,就是鼓不起勇氣踏出第一步。  該選擇哪個行業?融資怎麼辦?創業前要有什麼考量呢?
 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主席拿督李治榮大方分享創業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公會能提供的支援,協助大家勇敢跨出第一步,敢敢創業!
很多人要創業時,都會猶豫:如果自行創業,是否會成功?
 李治榮坦白相告:那是沒有一定的。我們今天可做到的是:如何提高成功率、降低失敗率?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要從事哪個行業呢?如果推出一個產品或服務,是否會獲得大眾的認同?如何確保持續的銷售量以賺取利潤?另外還有租金、員工,貸款之類問題如何解決?
 有些產品,紅極一時,但熱潮一過就乏人問津。李治榮解釋:“消費者純粹貪新鮮,這些產品沒有中心價值,只賣一個新鮮感,一旦消費者的新鮮感一過,這些產品很容易就被市場淘汰。”
 做生意講長遠,產品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做好生理與心理準備
 “所以,做生意要考慮很多問題,講到底,就是你的心理和生理,做好準備了嗎?”他打個比方說:“如果開餐廳,一天需要工作十個小時,可是我身體虛弱,只能做五個小時,那會怎樣?又如開幼兒園,你是否對小孩子有足夠的耐性?”
 他進一步舉例:如果要開安老院,要自問是否有足夠的愛心?老人失禁時,需要處理他們的尿,這些尿的味道重過小孩的尿,自己是否做好這個心理準備?
 “所以,創業本來就不容易,由于這個因素,很多人都打退堂鼓。”他說。“但是,一旦你很確定適合創業,那你就要選擇,要從事哪一個行業。”
 他以個人為例,指出他以往在銀行工作,后來在政府的融資機構工作,掌握了如何獲得貸款、了解中小型企業的弊病,后再成立私人融資企業。他所累積的豐富經驗,為他創業奠下良好的根基,因此,創業及之后的事業發展都很順利。
 “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會站在想創業者的立場設想,從為他們鑑定他們感興趣及適合的行業,到協助他們與對象洽商,再到融資等事項,伸出援手。”
腳踏實地才是王道
 李治榮說,利益是看回酬率,若丟下100令吉,賺到10令吉,回酬率是10巴仙。若是丟下1000令吉,賺到20令吉,回酬率則只有區區2巴仙。
 如果採用小規模方式經營,投下的資金是5萬令吉,回酬率是10巴仙,那會比大手筆砸錢幾百萬令吉創業,但回酬率只有2巴仙來得強。
 與此同時,他強調,利潤是可以以數量來倍增的,舉例,如果開一家咖啡店,上手后,能開第二、第三、第四、第n間,如果一間讓你賺一萬令吉,十間就能讓你賺十萬令吉。又如開一家幼兒園,若一家賺5000令吉,上手后開十間就能賺5萬令吉。
 “我們不鼓勵人們有太大的夢想,而是志在讓人有收入有保障,不用再面對辦公室政治,那個目標沒有一下設得太高,我們沒有要你擁有私人飛機或受封拿督。”實實在在、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邁進,才是踏實的做法。
微型貸款好處二小一大
 李治榮指出微型創業的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是二小一大,即本小、風險小而利益大。
 “我會鼓勵人家從事五萬令吉及以下的小額創業,因為即使有一天你改變主意,也不致于會破產。”他說。
 “我以前做貸款,好些申請者的創業基金可以去到300萬令吉,結果倒閉的人很多。所以,假如今天你要借300萬,你找我可以嗎?當然可以,可是我不會很鼓勵。因為,這個貸款,是個雙面刃。一個全盤計劃,借到300萬當然很開心,可是萬一生意倒了,這個債務就很龐大了。”
 “所以,我鼓勵人們借微型貸款,借五萬令吉,一個月才還兩三百令吉。可以如果做得成的話,至少你能財務自主,或是至少你的收入會追得上通貸膨脹。”他坦誠,今天他是有目的地把人們導向這個概念。 
 貸款根據貸款額不同而劃分,例如0至5萬是微型貸款,其他小型到大型的貸款分別有5至50萬、50至100萬,以及100萬以上。
 微型貸款作為款額最低的貸款,借貸門檻也極低,是一般有志創業者最易負擔的貸款。
 李治榮鑑定了多個5萬或以下可以從事的領域,其中包括小型美容院、教育中心、飲食、零售等。
 他以美容院為例指出,美容院最貴的投資是器材,業者可以從小做起,例如只買一張美容床,而非五張。一開始時,創業者親自下手,再請一位員工即可, 待生意擴展了再增聘員工。“一開始不要做大型或裝修很美麗,貨不要囤太多,同個產品囤十瓶到十二瓶就好,但要找有名氣的品牌,這樣消費者會放心讓你把產品 用在他們臉上。”
為什麼要微型創業?
 1.二小一大(本小﹑風險小﹑利益大)
 微型創業的範疇在五萬令吉及以下,因此享有本小﹑風險小而利益大的好處。
 不要小看五萬及以下資本,它們雖是很小的資本,只要運用得法,卻可發揮小刀鋸大樹的效果。
 2.完善的管理系統
 著名的連鎖店都有完善的管理系統,不管是裝修、付款系統、員工福利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
 完善的管理系統讓操作更為簡易方便,創業者只需付錢買特許經營權,就可以直接享有這些便利。
 3.被認可的經營模式
 一個品牌能獲得公眾接受,建立起其口碑,也意味著其經營模式被公眾認可。
 4.知名的品牌
 提到炸雞、漢堡等快餐,都有大家熟知的著名品牌,創業者若是經營著名品牌,就能享有這些品牌效應,省卻前面打品牌的辛苦草創階段。
 5.提供全面培訓
 6.持續性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促銷﹑廣告﹑技術等等
 7.協助鑒定策略性營業地點
 8.其它
表 1
創業前,須認真探討的問題:
 1.自行創業是否肯定成功?
 ──如何提高成功率及減低失敗率?
 2.從事哪一項行業的生意?
 ──你的產品和服務是否獲得大眾的認同?
 ──如何確保持續的銷售額以賺取利潤?
 ──有哪些必要的財務承諾?
 3.在生理和心理上是否做好準備?
表 2
微型創業,目前鑑定可選擇的行業:
 1.美容與保健 (Beauty & Health)
 2.服裝 (Clothing)
 3.電腦與網絡中心 (Computer & Internet Centres)
 4.教育 (Education)
 5.教育中心 (Educational Centre)
 6.飲食 (Food & Beverage)
 7.零售 (Retail)
 8.服務業 (Services)
 9.文具 (Stationary)
表 3
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角色
 ─挑選免息政府貸款及鑒定最佳政府創業基金
 ─鑒定個人興趣與能力選擇最適合的連鎖
 ─成為個人創業的指南
 ─申請基金(由申請貸款,批准至發放)
表 4
政府提供的創業基金
 ─AgroBank
 ─Bank Rakyat
 ─Perbadanan Nasional Berhad
 ─Perbadanan Usahawan Nasional Berhad
 ─Yayasan Tekun Nasional
 ─MARA
 另外,各政黨也有提供這類基金。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新聞革命

5 Jun 2013

網上收費好壞難料(第1篇)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時代衝擊,報業市場萎縮,許多老牌媒體被逼轉戰網絡市場。  經歷十多年無數次失敗實驗,美國報業去年終于止血,首次靠線上訂閱收費和數碼廣告救市,報業前景初露曙光。
 這是否意味著線上訂戶收費模式可行?日后網絡上還有免費新聞嗎?
網絡剛崛起,就像當年廣播電台和電視出現時,很多人預言報紙終有一天會消失。
 在美國,報業近年裁員成風,一些報館就算大肆裁員減薪,依然止不了血,最后被逼停刊,關門大吉。一些報章則已停止印刷報紙,只發行網絡版電子報。
 就算那些還在印報紙的媒體,也面對嚴重虧損問題,不只是美國報業,不管哪個國家的報業,或多或少都面對銷量下跌、廣告減少的問題。
轉戰網絡是趨勢
 轉戰網絡,已經是全球平面媒體的趨勢,現在不管哪家報章,都會搞個網絡版的電子報。
 只是大部分平面媒體的電子報,都面對同樣問題,如何在網絡上獲利?電子報如何收費和爭取廣告?
 在網絡時代,資訊對網民來說是免費的,網民已經被寵壞,甚至不願意付錢換取資訊。
 美國最具權威性的報章之一《紐約時報》,從1996年1月就成立報章網站,提供在線閱讀,該網站多次被評為最佳網站,但卻“叫好不叫座”,只要說到收費就趕客。
 《紐約時報》和美國其他媒體,不斷實驗各種線上收費模式,歷時十多年,才獲得初步成功。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傳統報業已經走出網絡時代的陰霾?這套模式,是否適合應用在其他國家的媒體?
付費網絡版言之過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傳統媒體初步登上網絡,當中《華爾街日報》是最早實施電子版新聞收費制,也就是所謂的“付費牆”(paywall)。
 1996年8月起,《華爾街日報》就向網絡版讀者收費,成為第一個收費的報章網站,也是第一家就算線上收費,網絡版讀者依然持續增長的報章。
 但是,其他報章根據這種經營模式,開始在線上收費時,多半面對很多挫敗。
 例如《紐約時報》最初上線時,本來開放給美國國內用戶免費瀏覽,只對國外用戶收費。
 然而,國外讀者馬上流失,該報不只無法從網絡版獲利,還削弱它在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一年以后,該報重新對全球讀者免費開放網站。
 2005年5月,該報網站推行“部分收費模式”。普通新聞依然開放給所有讀者免費閱讀,但是讀者想要閱讀社論、評論、專欄作家的作品以及一些獨家報導,就必須付錢。
 然而兩年以后,該報網站再次免費開放。直到2011年3月,該報網站才再次收費。
 這次該報換成更有彈性的收費模式,提供不同“訂閱套餐”。這項策略獲得空前成功,該報線上訂戶節節上升。
 隨著線上訂戶穩建成長,該報在報紙和網絡版的總發行量均大幅增長,擠掉《今日美國報》,成為美國第二大報。
 不過,目前為止,在美國只有《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等權威和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能夠通過“付費牆”獲利。
 其他媒體在實施“付費牆”時,不是“踢到鐵板”無疾而終,就是還在實驗階段。
硬付費存在風險
 美國報業最初在電子版新聞建立“付費牆”,採用的是傳統的“硬付費”收費模式。
 所謂“硬付費”就是讀者必須支付規定的訂閱費,才能閱讀電子版新聞內容。
 《華爾街日報》之前都是採用這種收費模式,網站所有內容都要收費,一直到2007年以后,該報網站才開放部分內容供免費閱讀。
 這種收費模式完全把沒有付費的網民,隔絕在新聞網之外,其實有一定風險。網民可能轉去其他提供“免費午餐”的新聞網,從此一去不回頭。
 《華爾街日報》當年能夠成功實施這種“硬付費”收費模式,因為該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財經媒體,許多企業家、金融界專才都需要依靠該報的資訊做出決策。
 所以不管收費多高,這群讀者仍然會付錢訂閱,對于他們來說,訂閱《華爾街日報》是“投資”的一部分。
 但是一般的報章卻沒有這種條件採取“硬付費”模式,他們面對其他免費新聞網站的激烈競爭。
軟付費留住讀者
 相較于《華爾街日報》早年的做法,《紐約時報》從2011年起,建立的“付費牆”則是一種“軟付費”的收費模式。
 隨著該報網站目前取得初步成功,“紐約時報模式付費牆”成為時下焦點。
 其實《紐約時報》的讀者,都會發現該報網站的“付費牆”存有漏洞,只要施一點小花招,就可以免費盡情閱讀該網站文章。
 該報開始實施收費以后,沒有注冊及付費的網民,依然可以登入該報網站,閱讀一定數量的文章,如果要閱讀更多文章,就必須付費。
 該報最初限定,網民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20篇文章,后來改為每個月10篇為限。
 儘管如此,網民就算在一個月里看了10篇文章,想繼續看其他文章,但不想付費的話,還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免費看更多文章。
 一般而言,如果你的朋友給你發一條《紐約時報》文章的鏈接,你點擊閱讀,該報網站的“cookies”(數碼存根)就會開始記錄你的資料,扣除你一篇文章的額度,接下來你只可在該報網站免費閱讀9篇文章。
 但是如果有人把該報網站的文章鏈接上載到面子書,你從面子書點擊進去閱讀,該報網站就不會扣除你免費閱讀的額度。
 除了通過社交網站鏈接,網民還有其他方法可在該報網站吃“霸王餐”。
 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清空瀏覽器的“cookies”,該報網站就會把你當成新用戶,讓你繼續免費閱讀另10篇文章。
 你也可以分別用辦公室電腦、家用電腦、手機等上該網站,這樣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30篇文章。
 這些漏洞是《紐約時報》的疏忽,還是該報故意給讀者開的一道方便之門?
設計漏洞開拓客源
 《紐約時報》“付費牆”漏洞百出,經常遭網民吐槽,許多網民還得意洋洋的教大家如何免費閱讀《紐約時報》網絡版。
 不過,行家懷疑,《紐約時報》網上的漏洞,其實是一種特殊設計。
 綜合各界分析,該報網站在牆上留下漏洞,讓不肯付費可是喜歡瀏覽該報網站的讀者,輕而易舉看到想看的內容,主要有兩個目的。
 其中一個目的是避免硬性收費,網站流量會大幅度下降,讀者群流失。再來比起強制收費,該報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獎勵付費的機制。
 該報專欄作家大衛卡爾(David Carr)說過:“如果你非常喜歡我們的內容,就會打開我們的網址,掀開我們的外衣,一窺究竟。最終,你是會為我們的內容付費。”
 該報在“付費牆”開了個洞,目的是從眾多網友當中,找到肯付錢的“真正朋友”。
 目前該報的線上付費訂閱收入,已經超越在線廣告收入,證實網民其實願意為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和文章付費。



多媒體報導虜讀者心(第2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傳統媒體搞電子報,不過是把報章新聞搬到網絡。  來到網絡時代,電子報只是沿用平面報導方式呈獻新聞,並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說故事方式。
 在美國,成功的新聞網站像《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所提供的資訊,都超越文字和照片報導,他們重新定義了新聞生產模式……
滑雪,對大馬人來說,是一種“奢侈”的運動。
 這種在雪地里享受速度快感的運動,看來有趣好玩,但其實是一種非常容易發生意外,造成身體傷害的運動。
 另外,滑雪時隨時可能遇到雪崩,要是被崩塌及快速滑動的雪堆淹沒,一般而言,半小時內沒有獲救的話,生存希望就會很渺茫。
 在歐洲、美國的滑雪勝地,雪崩吞噬滑雪者的意外時有所聞,對滑雪者是嚴重的威脅。
 去年12月,《紐約時報》作者大衛布蘭奇(David Branch)以專題報導方式,把一起發生在美國華盛頓州喀斯開山脈的大災難,重現在媒體。
 這個名為《雪崩:特納爾溪事故》的專題,于今年4月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立茲專題報導獎。
生動的講故事方式
 《雪崩》活用網絡時代的講故事手法,除了文字和照片,還結合採訪視頻、幻燈片和3D圖表等,把滑雪者罹難過程、生還者訪談、事發現場通話記錄、雪崩科學原理、滑雪運動資料、知名滑雪家傳記等,製造成生動、充滿感官效果的多媒體專題。
 《紐約時報》選擇先在網絡推出《雪崩》,過后才刊登在報紙上,成功引起話題,一週之內,就吸引290萬名訪客。
 現在,《雪崩》已經成為美國媒體中一個熱門的“動詞”,它意味著一種創新、轟動、成功的報導模式。
 《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吉爾阿布拉姆森說:“現在人人都想‘雪崩’,每天,每個編輯都如此。”
 有人說《紐約時報》重新定義現代新聞生產模式,創造了一種適合網絡、手機和平板電腦觀賞的新聞。
 這種有深度、記錄片式又生動的講故事方式,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的界線,真正迎來一個“全媒體”的年代。
隨時點擊暢心內容
 《紐約時報》于1996年就成立網站,不過有10年時間,他們只是把報紙的內容,稍微修改一下,轉換成數碼版本。
 電子報對他們來說只是大勢所趨,他們並沒有投入太多心思在這塊,大概也沒有想過,報紙有一天可能會死去,他們需要寄居網絡存活下去。
 一直到2007年8月,他們終于決定在網絡來真的,建立一個記者加程式師的編採團隊。
 從那時候起,《紐約時報》開始採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新聞不僅限文字報導,還有視頻、音頻,以及集合以上多種呈現方式的報導。
 去年10月,珊蒂颶風(Storm Sandy)襲擊美國紐約市,《紐約時報》編採人員靈機一動,直接在自家大樓擺一部攝像機,把視頻上載到新聞網站,網民透過視頻,看到狂風如何把攝像機吹得東倒西歪,不難想像出颶風的威力。
與網民有很好互動
 該報借鑒推特等社交網站的更新功能,在網站首頁嵌入自動更新新聞的區域,時刻更新和“珊蒂”相關的新聞,還讓網民直接把照片發到網站上。
 這看起來跟電視現場新聞已經沒有多大分別,但比起電視的現場直播,新聞網站的優勢是可以跟網民有很好互動,而且新聞網站的“現場報導”,可以做到很好的分類,網民可以隨時點擊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要是看電視的話,就無法選擇想看的內容。
 比如倫敦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把奧運特輯內容分成新聞、日程表、集錦(Highlights)、照片、比賽成績等5大內容。
 該報在網站上呈獻比賽現場情況、成績、各國獎牌排名、運動員的新聞報導和資訊等。
 現今資訊爆炸,大家都被過多的新聞和訊息疲勞轟炸,分類服務無疑分外貼心,網民知道,登錄這個網站,可以輕鬆選擇自己想看的資訊。
多元呈獻即時新聞
 縱觀美國所有成功的新聞網站,幾乎都不是那種只是簡單把報紙新聞搬到網上的網站。
 現今新聞在網絡的傳播平台,包括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所以,它說故事的方法不應該還停留在文字和圖片,必須結合視頻、音頻、3D圖表等適合網絡時代的方法。
 今天,美國報紙多數要求記者寫完稿后,第一時間把新聞發到網絡,最好可以一邊寫稿一邊發稿,提供“滾輪式”新聞報導,讓不管任何時候登錄網站的網友,都可以掌握第一手情報。
 除了文字新聞,在一線記者的背后,通常都會有一個圖表中心,隨時把記者採集到的新聞,重新整理、分析,製成一目了然的互動圖表、漫畫、視頻等,發表到網上。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紐約時報》就以一張地圖,分別以紅色和藍色來顯示美國兩大黨在各區的得票率。
 網民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哪幾個州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共和黨的票又是來自哪個州?
 另外,只要在地圖上點擊,就能放大及看到更多詳細的資料。當地圖逐漸填滿,就能直接看到選舉結果。
 在過后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其他媒體機構也跟著採用這種多媒體報導方式。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許多共和黨支持者表明會倒向民主黨,把票投給奧巴馬。
 《紐約時報》在地圖上,利用紅藍線條代表兩大黨,配上動態的箭頭,讓網民清楚看到,兩黨支持者投票傾向如何變動。
編採人員條件提高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已經完全打破界線,集文字、視頻、圖片和互動功能于一體。
 這意味著,媒體工作者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不只要能寫、能說,還要會拍攝、剪接等。
 過去,記者的工作是採訪、寫稿,編輯修改打題,印刷成報紙;網絡編輯的工作則只是用滑鼠把文章“剪”、“貼”,把圖片調整到規定像素,把標題弄得比較吸引。
 然而,當今美國許多電子報幾乎都是24小時提供最新訊息,比如奧運會、奧斯卡金像獎時,《紐約時報》都是“現場直播”各種新聞和信息。
 還有《華爾街日報》,他們的編採室,幾乎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是亮著燈開工,分秒必爭。
 當今美國媒體,傳統編採部和網絡編採部的合作非常密切,經常會合作報導新聞,記者和網絡編輯的職責經常會重疊。
 所以,不管記者或網絡編輯,最好能夠擁有很好的新聞觸覺,同時具備編程基礎知識。
 《華爾街日報》聘請網絡編輯的要求,除了編程技術,還要有新聞素養,能夠重新組織一篇文章。
 至于記者,需要能夠在報導時,綜合各方面的訊息,善用網絡科技,把平面媒體無法呈獻的複雜訊息呈獻出來,例如使用3D製圖。


廣告收入左右生死(完結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老牌媒體轉戰網絡初嘗甜頭,網絡能夠為報業殺出一條血路嗎?  事實上,網絡多媒體是一種昂貴游戲,媒體來到網絡時代,依然需要靠廣告養活,但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卻不斷蒸發。
 目前,多數國家的報業都在削減成本,全球越來越多媒體人丟飯碗……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方式,集合文字、視頻、圖片、動畫和互動功能等,也許已是大勢所趨。
 美國《紐約時報》打造的《雪崩》專題報導,讓大家見識到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模式。
 《雪崩》式的報導與呈獻方式,會不會成為新聞網站未來呈獻新聞的樣板?
 相信沒有人會質疑《雪崩》是個好專題,但它同時也是奢侈的大製作,很難成為新聞網站的常規內容。
 據說,《雪崩》是由一支11人組成的團隊,花了6個月時間制作,制作費高達25萬美金(約77萬3628令吉)。
 行內人認為,這種報導模式難以複製,不管金錢成本,還是技術層面都太高。
 另外,《雪崩》創下的高點擊率,可能是出于網民的好奇心,還有社交網站上的討論、媒體評論引起的效應。
廣告收入是大問題
 如果不斷複製這種模式,受眾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再說,這種感官式報導,跟好萊塢大制作一樣,很快會讓人視覺疲勞。
 所以行內人認為,這不會是《紐約時報》未來的出路,也不會是新聞業未來的出路。
 最大的問題是,《紐約時報》就算創出《雪崩》神話,還是無法靠廣告收入抵消投入的製作成本。
 廣告收入是目前《紐約時報》面對的最大問題。
 儘管他們的網站好評如潮,但是現在的廣告收入,遠不及印刷時代。
 美國傳統媒體,過去80%收入來自廣告收入,剩下的才是來自訂閱業務。
 目前,《紐約時報》線上跟印刷版的訂閱收入,已經超越廣告收入,但該報仍然需要靠削減預算及裁員維持營運。
 這也是傳統媒體轉戰網絡普遍面對的困境,廣告商在網絡打廣告,往往都會先想到谷歌和面子書,甚少會選擇傳統新聞媒體。
壹傳媒亞洲開先河
 說到媒體轉型,亞洲媒體當中,香港黎智英創辦的壹傳媒要屬先驅。
 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是香港最早搞電子報的報社之一,1998年已經提供線上服務,2001年7月起開始線上收費。
 2008年,該報推出蘋果動新聞,用影像和公仔報導新聞,在新聞網站開創新的呈獻新聞方式。
 動新聞把社會新聞、意外新聞、娛樂新聞,甚至乏味的財經新聞,製成影像,用說故事的方式播報。
 除了現場採訪報導,動新聞還用3D動畫,鉅細靡遺“重演”新聞發生過程,包括性侵犯、暴力、凶殺罪案場面的細節。
 這種傳播模式,雖稱不上首創,一些歷史紀錄片就曾用過類手法和技術來記實,然而在新聞傳播來說,這是一種大膽嘗試,讓同行大開眼界。
 只是動新聞經常以“性侵犯”、“性擾攘”、“家庭暴力”等社會犯罪說事,突出“腥色羶 ”,也引起民眾的爭議。
 動新聞穿插3D動畫和故事情節報新聞,這種“演出”虛虛實實,動搖新聞真實性的根基,被認為已經背離新聞專業,充其量是一種披著新聞外衣,販賣色情暴力的產品。
 不管怎樣,在報業面對網絡嚴苛挑戰的時代,壹傳媒靠動新聞,走出一條轉型之路。
動新聞助報業重生?
 動新聞推出將近5年,黎智英對它依然信心滿滿,認為壹傳媒可以靠它走出報業寒冬,成功轉型。
 他說:“很多人認為報紙雜誌已是夕陽產業,但我們不是賣“報紙”,而是賣“新聞”,所以,壹傳媒要盡快將報紙轉型,未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讓紙媒數碼化,將文字轉成影像。”
 這種影像新聞,能否成為其他傳統媒體借鏡,作為他們在網絡生存的“救命仙丹”?
 其實,動新聞的製作、動用的動畫團隊,相當于一些專業製作動畫影片的公司。
 製作動畫是一種浩大工程,一定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成本非常高。
 壹傳媒為此特別成立一家動畫有限公司,動畫團隊養兵、練兵一年半,製作過無數實驗品,才讓第一支動新聞正式登場。
 再說,動新聞是壹傳媒因應網絡時代開創的產品,屬于黎智英的“蘋果日報模式”,對其他傳統媒體來說,也許難以複製。
媒體人前途無亮?
 美國就業網站“CareerCast”最近公佈本年度美國最差工作排行榜,記者“名列榜首”,比伐木工人還慘。
 一直以來,這個排行榜以收入、工作前景、工作環境和壓力為指標,為美國各種職業排名。
 今年排行榜排名全美第二差的工作是伐木工人,理由顯而易見,伐木工作環境危險,工人可能因為意外嚴重受傷。
 但是素有“無冕皇帝”之稱的記者,為何會淪為全美第一差工作?
 媒體工作截稿時間緊迫、工作壓力大,而且隨時可能需要到惡劣環境採訪,這些媒體人從入行那天就應該心知肚明,照理說沒什么好抱怨。
 但是,相較于其他高壓高風險的行業,記者薪水低,尤其近年報業萎縮,前景更是一片漆黑,很多記者都擔心自己飯碗不保。
 “CareerCast”2011年公佈的排行榜,記者在200分最佳工作中,僅排名第188名,去年滑落到195名,今年更是成為倒數第一名。
 從2000年到今天,美國報章的編採人員總數下跌30%。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去年10月,台灣壹媒體集團大規模裁員,解雇504人。
 根據歐洲議會公佈的數據,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從2008年到2012年,歐洲就有1萬2353位記者失業。
 其他國際大牌媒體像英國廣播公司(BBC)、湯森路透集團,都是動輒就裁掉數百甚至數千位職員。
 看來不只美國,不管哪個國家,媒體人的未來都相當暗淡。
先保品質再談改革
 最近幾年,全球多家媒體靠裁員“救亡”,希望精兵簡政,推行變革,然而,許多媒體過度裁員導致新聞品質下降,反而導致讀者流失,讓媒體業雪上加霜。
 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3月公佈《新聞媒體狀況》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美國成人放棄報紙和電視新聞來源,理由是這些媒體沒有他們想看的新聞,提供的訊息不完整。
 以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來說,眾所皆知,它的賣點是“全天候滾動新聞”,但是,從早到晚提供現場新聞,需要很高的營運和人力成本。
 這家媒體近年大幅削減人手,因而很難對一些新聞進行深度報導,現在該台的許多現場報導,不過是記者把場景敘述一遍,已經無法做到深入調查和分析報導。
 在最近發生的波士頓爆炸案中,CNN以及美國多家傳統媒體,為了搶發消息,更是擺了個大烏龍,誤傳警方已逮捕爆炸案嫌疑人。
 不管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網絡媒體時代,媒體還是必須先提供有品質的新聞,才有條件談其它方面的變革。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通訊專利大戰

 

蘋果三星各有勝負(第1篇)

23 Sep 2012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韓國知名電子公司三星(Samsung)在2010年推出Galaxy智能手機以來,就和蘋果(Apple)發生專利權糾紛。  來到2011年4月,蘋果率先在老家美國,控訴三星侵犯其關鍵專利;三星隨后在韓國向蘋果做出專利侵權提告。
 迄今,蘋果和三星,已在全球四大洲的10個國家,提起五十多起專利訴訟案件,互指對方侵權。而在經已結束的一審訴訟中,雙方各有勝負。
 就在今年,美國時間8月24日,美國聯邦地方法院裁定三星侵犯蘋果6項專利,要求其向蘋果支付10.5億美元(約32億令吉);韓國時間8月24日,韓國地方法院則做出雙方互相侵權的判決。
 分析人士指出,一審結果並非終結。兩造都不是靜靜挨打的軟柿子。敗訴一方肯定會上訴。預計,已在多國上演的專利大戰,可能蔓延到蘋果第二大市場──中國。
 這場被視為“世紀專利大戰”的侵權訴訟,肯定是一場長期抗戰!
在美國,蘋果控訴三星7項專利侵權,陪審團裁定:三星侵犯蘋果的6項專利,要求三星向蘋果賠償10.5億美元;只有侵犯iPad外觀設計專利的指控不成立;而三星對蘋果侵權的5項反控,全部不成立。
 判決過后,蘋果立即向法院申請,禁止三星銷售涉案的8款智能機,法院將在12月6日舉行聽證會。有了侵權判定,蘋果只需向法院證實,若不禁售這些產品,將會折損蘋果利益,基本就能實現禁售訴求。
戰場不同結果不同
 蘋果最初向三星索賠25億美元(約76億令吉),而陪審團裁定的賠償金額,不到這一數額的一半。以三星公司目前上千億美金的年營業額來看,10.5億罰金只算是 “小痛”,但是指標性意義很重大:這是蘋果最大一次的勝訴!
 兩方專利侵權訴訟,始于去年4月──蘋果率先在美國對三星“下手”,指責三星侵犯與iPhone和iPad有關的7項專利;同月,三星則在韓國提控蘋果侵犯其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戰場不同,訴訟結果大不同:美國場上,蘋果在對三星訴訟中,取得全勝,三星涉案產品在美國或遭禁售;韓國場上,三星獲得部分勝訴。
 在三星老家,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決:蘋果和三星互相侵權,需要針對彼此侵權範圍,支付賠償金,同時禁售相關產品。
 同時,法院下令,三星必須立即停止銷售10項產品,包括Galaxy SII,蘋果必須停止販售iPhone 3GS、iPhone 4、iPad 1和iPad 2。由于被禁售的機型,沒有一款是三星或蘋果的最新產品,估計對兩大公司的銷售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對此,中國知名IT法律專家趙佔領分析說:“雖然韓國法院判定結果是:雙方各打50大板,但韓國法院還是傾向于三星,專利訴訟過程中,韓國和美國的判決結果有可能都出于保護本國企業的用意。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兩國關于專利保護的法律制度不一樣造成的。”
在日本扳回一城
 蘋果在美國勝訴不到一周,三星在日本又扳回一城:8月31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宣判,將電腦硬碟檔案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同步的技術,並非蘋果特有的專利發明;而且,蘋果和三星,在判別裝置同步檔案是否一致的方式上,也不相同;因此,三星並無侵犯蘋果專利。
 三星仍可在日本販售相關產品。不過,法院僅就“檔案同步技術”做出判決,並未審理兩造提出的其他訴訟案。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全球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市場,美國法院的判決產生的影響,大于其他國家;所以,此次蘋果在美國取得對三星專利訴訟的勝利,可能會影響其他地區的訴訟結果。
韓國判決三星佔優
 聖克拉拉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拉夫(Brian Love)說,“如果說蘋果發起的專利戰針對的是智能手機的外觀設計,那么三星提出的反訴,則取決于那些涉及智能手機工作原理的智慧財產權。”
 美國場上,陪審團就產品外型設計,以及包括“橡皮筋”(Rubberbanding)等觸控技術,判決蘋果勝訴。不過,陪審團認為,三星並未侵犯一項與iPad設計有關的專利。蘋果有關該專利的訴訟僅針對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
 在韓國,三星的5起專利侵權提告,首爾法院判定蘋果侵犯原告三星的兩項技術專利:“CDMA通迅系統相關975號專利”和“流動通迅系統相關的900號專利”;三星則侵害蘋果一項“橡皮筋”技術專利。
 不過,蘋果提出侵犯設計的主張,被法院駁回,法院認為三星的智能手機圖標沒有侵害蘋果的專利。
 
訴三星為新品鋪路
 蘋果為什么頻向三星出手呢?《中國計算機報》指出,蘋果之所以對三星下手,主要還是為蘋果新一代產品鋪路。
 迄今,蘋果有許多外觀專利和操作專利,但其在通迅方面的專利較少,比如說長期演進技術(LTE)專利。LTE是第四代通迅技術(4G)的其中一種標準格式。未來,很多智能手機品將最終升級至4G網絡。
 確切來說,去年,蘋果沒有任何的LTE專利;惟在今年,蘋果從收購Nortel和Freescale等公司,得到274項LTE專利,加上蘋果今 年自主研發的44項專利和蘋果專利執行公司RockstarBidco財團持有的116項LTE專利,目前蘋果一共擁有434項專利,才躋身LTE專利排 行榜前十。
 目前,三星位列LTE專利排行榜第一,擁有819項LTE專利。值得關注的是:三星的LTE專利,很多都是關于底層架構。蘋果的新產品,如果要支持LTE技術,顯然繞不過三星專利。
 因此,三星才撂出狠話:如果蘋果發佈LTE產品,三星將“立刻訴訟”。三星能否通過LTE專利反制蘋果,將決定未來幾年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
 
判三星沒濫用權利
  今年9月6日(韓國時間),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表示,該機構針對蘋果的一項投訴,調查三星,是否通過利用無線技術專利的主導地位,展開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該機構一名不肯透露身分的官員表示,蘋果在今年初提交這項投訴。
 與此同時,歐盟監管者也在調查三星,是否因為濫用技術專利而違反當地的反壟斷法規。
 早在1998年,三星向歐洲通訊標準組織(ETSI)承諾,將根據FRAND(公平、合理且不帶歧視)條款,讓對手使用3G技術。而三星表示,在對外授權電信標準相關專利時,一直遵守這一承諾。
 而在今年8月24日(韓國時間),韓國法院裁決:三星接受FRAND授權條款后,再次向蘋果提出訴訟,並不能斷言其有悖誠信原則或違反社會秩序,因此不能說其是濫用權利。








混戰改變合作模式(第2篇)

報導:劉拓
 自從推出iPhone手機開始,蘋果就很忙──忙著和競爭對手大打專利訴訟。  時至今日,關于通訊科技產品的專利大戰,可以一句“混戰”來形容。
 業界人士認為,當今通訊科技專利混戰,必不可免改變既有的“競爭和合作”關係。
先看最近的戰役:今年8月,谷歌摩托羅拉移動再接再厲,再告蘋果侵害多達7項專利,包括Siri語音操作系統等。同月,三星遭美國法院判決6項侵犯蘋果專利。
再把時間往后移至2010年,據知:韓國三星並非第一家被蘋果起訴的提告電子公司,蘋果更早控告臺灣宏達電(HTC)。
蘋果專利訴訟場外,此起彼落的還有:微軟和安卓(Android),甲骨文和Android的專利訴訟等等 。
對于由蘋果在全球點燃的專利大戰,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蘋果、三星、HTC等的混戰之中,蘋果此輪訴訟的目標並不僅限于三星,而是廣大的Android生態系統。
自2007年,iPhone手機上市以來,帶動手機觸控式熒幕風潮;而手機已成為蘋果最大事業營收。隨著谷歌免費提供Android作業系統給予手機廠商使用,Android手機所呈現的驚人成長,對蘋果造成不小威脅。
喬布斯惱火
當其時,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非常惱火,認為Android系統赤裸裸剽竊蘋果技術,矢言摧毀它及其合作伙伴。
此前,蘋果與谷歌並未就此展開過直接交鋒。在三星敗訴后,蘋果甚至還發表聲明稱,所涉及的專利並不是Android的核心專利。實際上,蘋果對三星發起的訴訟,主要針對的就是三星和谷歌聯合開發的Galaxy Nexus,未來矛頭將對準熱銷的Galaxy S系列。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蘋果追擊三星,將矛頭更加直接地對準了谷歌。業界人士分析,三星以Android系統陣營“馬前卒”的身分應戰,接下來要認命接受,還是延續擴大戰事,除了涉及它自行的決策,還要看背后的谷歌打算如何和蘋果過招。
另覓廠商擺脫三星
以最矚目的三星和蘋果為例:當今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三星是蘋果最大的對手;同時,三星是蘋果產品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蘋果的龐大訂單,亦是三星最賺錢的業務之一。
而在蘋果和三星劍拔弩張的專利硬戰過程中,可以看到:蘋果正在“改變”完全依賴三星作為唯一的供應商。有消息指出,去年底,蘋果就積極布建自有半導體元件(IC)設計團隊,想要甩掉過度依賴三星手機晶片設計能力,轉至其他代工廠生產。
與此同時,韓國時報(Korea Times)援引三星旗下零組件供應商一名未具名的主管透露,三星要求蘋果支付更高價格,才能使用其德州奧斯汀(Austin)廠生產的流動應用處理器。
業界人士不約而同指出,在核心零組件上,比如技術難度高的處理器,目前仍由三星獨家供貨。因此,蘋果暫時還不能擺脫對三星的依賴:iPhone 5採用的A6處理器,仰賴三星以32奈米代工。
不過,蘋果尋求其他代工廠勢在必行。市場多數研究機構認為,比較各家的技術能力與獨立性,專攻晶元(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代工的台積電,承接蘋果處理器訂器的幾率最高。
目前,三星和蘋果並未對于“走味”的關係,做出置評。但雙方互控對方抄襲產品專利的密集動作來看,兩造很快走向“難堪分手”。
爭取專利同盟翻盤
分析人士指出,三星在美國敗訴后,必然面臨幾種選擇:一、繼續使用這些被判侵權的專利,支付蘋果一定費用;二、把產品撤出美國市場,重新設計。
目前混戰,蘋果官司頻頻報捷,甚至還打贏了最關鍵性的美國官司,觀察人士認為:谷歌暫居下風 。
目前有種趨勢:全球的跨國通訊科技企業,踏進專利戰場的跨國IT企業,為增加專利數量,紛紛聯手組成“全球專利聯盟”,展開激烈的競爭。有專家直指,韓國企業想在全球專利戰場上取得勝利,還需更加活躍,最重要的是,爭取戰略性“專利同盟”。
據悉,今年第四季度,三星將擴充產品線:結合微軟的Windows 8,以旗艦機種Galaxy S3與Galaxy Note 2,來與iPhone 5對決。
這讓蘋果措手不及,三星竟先于Windows Phone的“鐵桿”諾基亞,推出Windows Phone 8手機。假如三星的Android手機在美國被禁售,也還有Windows Phone 8的產品填補缺失。
關稅法殺傷力更大
早在三星之前,臺灣的宏達電已被蘋果狠狠修理:去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判定HTC侵犯蘋果US5,946,647號專利,並且援引關稅法337條例,在今年4月19日,正式對侵權的HTC產品,實施進口禁令。
宏達電從手機代工開始,在2006年轉型推出自有品牌“HTC”智能手機,成為台灣人的驕傲。可是,宏達電並未因此一帆風順,不斷被國外專利權人圍 剿,面臨一起又一起的專利侵權指控。ITC的判決,對HTC的影響深遠,因為一度超越諾基亞,躍升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的HTC,從此在美國市場一蹶不 振。
觀察家指出,宏達電的遭遇,凸顯美國專利法規與實務的發展,對台灣,甚至中港臺以出口為導向業者的重要性:關稅法337條例闡明,若有侵權問 題,ITC 可以頒發禁令禁止侵權產品進口。因此,對于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而言,該關稅法337的殺傷力,甚至更大于法院訴訟,畢竟判決未必會禁售涉案產品。
ITC判決出爐后,兩家企業的糾紛還未完結:根據蘋果和HTC向ITC遞交的資料,兩家公司自8月13日以來已經舉行了兩次和解談判,但迄今尚未達成協議,但雙方計劃繼續進行談判。
此際,宏達電的反擊是:指控蘋果侵犯其公司擁有的兩項大量傳輸資料專利。這兩項專利技術對于所謂的4G技術,亦即長程演進技術(LTE),至為重要。一旦勝訴,宏達電將可尋求在美國禁售相關的蘋果產品。
微軟坐收漁翁之利
針對蘋果在對壘三星的專利權訴訟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這表示,目前採用Android系統的廠商,未來將需要評估該系統的法律風險;國外媒體就此評論:這給微軟視窗(Windows)平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今年7月,微軟推出了自主品牌的Surface平板電腦,採用微軟全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8,引入新的觸控界面和雲算技術。
之后,短短一個月內,微軟陣營的硬件廠商先后發布了基于新視窗系統的旗艦品:8月30日,三星率先推出4.8英寸大屏ATIV S;9月5日,諾基亞發布Lumia 920與Lumia 820;9月19日,HTC同樣以8X與8S兩款品出擊高端和中端市場。
雖然,目前尚無法判斷Windows 8是否能成為Android和iOS的有力競爭對手;但蘋果勝訴,必定加大市場上的移動設備廠商,對Windows系統的興趣--因為不必擔心搭載Android被蘋果提控!
硅谷智慧財產權和投資專家勞裡(Laurie)表示:“微軟將從這場專利權糾紛中受益,成為除Android之外的選擇。不過僅僅這樣還不夠,你還需要能吸引消費者。”他認為,現今的消費者,還是偏愛外觀類似蘋果產品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專利戰致產品漲價(完結篇)

報導:劉拓
 3C市場前途無量,國際通訊科技巨頭新一輪的競爭戰略,已完全從“價格戰”轉向“專利戰”。  勝訴的原告,信誓旦旦高喊:我們是為了保障創新權益;敗訴的被告說:判決是扼殺創新。
 分析人士不約而同認為,專利大戰的背后,實際就是大型商業巨作。
 專家分析,未來,不管競爭者是選擇向蘋果支付專利費,或者另闢蹊徑開發與蘋果不同的產品;最終只會造成產品售價上升。
今年8月底,美國加州法院陪審團裁定三星侵犯蘋果6項專利;蘋果勝訴后,旋即向法院申請在美國市場禁售八款侵權產品,包括:Galaxy S 4G、S2 AT&T、S2 Skyrocket、S2 T-Mobile、S2 Epic 4G、S Showcase、Droid Charge和Prevail。三星則表示,將上訴到底!
 至此,蘋果無疑是獲得美國法院背書:在法院遵循先例原則下,只要提告的相關軟體專利,和蘋果曾勝訴的6項專利相同,那么,蘋果贏面很大。相信蘋果會乘勝追擊其他企業。
 美國市場,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具有決定意義:這是最大的利潤市場,也是資本市場評估企業價值的重要依據。業界認為,蘋果勝訴,除了完成創始人喬布斯“摧毀谷歌安卓(Android)”的遺願,更是藉此對外重申:我才是智能手機老大。
 話說2007年時,“外來者”蘋果推出首款智能手機iPhone,卻被整個手機行業恥笑。不過,短短5年多,iPhone就號令全球市場,讓當年小看蘋果的廠商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等廠商一籌莫展。
戰場不同結果不同
 手機的流動數據服務,十年前早已出現;但卻遲至蘋果推出iPhone,流動數據才實現了從桌上電腦走進消費者手掌的夢想。
 勝訴后,蘋果發表聲明:“本案審理期間出示的大量證據表明,三星抄襲的嚴重程度甚至超出我們原來的想像。蘋果和三星之間的法律訴訟不僅僅關乎專利和金錢,更多的是關乎價值。”
 聲明還強調:“在蘋果,我們十分重視原創和創新,為了打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品,我們傾注了所有的心血。我們製造這些產品是為了讓我們的用戶滿意,而不是為了讓競爭對手大肆抄襲的。對于法院最終認定三星侵權,並發出剽竊是不當行為的明確信號,我們表示讚賞。”
 三星亦表明立場:“判決不應視作蘋果的勝利,而是美國消費者的失敗。不幸的是,專利法被操縱,使得某家公司可以壟斷圓角矩形的外觀,以及三星和其他公司每天都在改進的技術。”
 三星將上訴,“這並非該案的結局,也並非這場全球法律大戰的結局。一些法院已經駁回了蘋果的很多主張。”三星還補充:“專利法竟然會讓一家公司壟斷圓角矩形的設計,實屬不幸。”
 不管當事人是為了創新還是權益而戰,現在,有專家指出,專利的存在實際上是讓消費者的處境變得更加糟糕了,判決未必對三星造成致命影響,反而消費者可能因此“買貴機”。
蘋果訴訟掌主導權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最新數據顯示,三星和蘋果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前兩名,總共佔據了49.5%的全球份額。
 雖然,三星是智能手機領域的后來者,但是憑藉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快速推出多款品,已在今年第一季超過蘋果,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廠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三星未來依靠整合,將會徹底成為電子業的龍頭老大。”而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直指,三星掌握主要零組件設計技術,這讓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獲得很好的成本優勢。
 相信不只蘋果,所有競爭企業均不願看到三星崛起,尤其是在主導力量大的美國市場。 全球觀察家不約而同指出,由蘋果掀起的專利大戰,本質就是商業大片—鞏固其在智慧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姑且不管后來的禁售令結果如何,三星在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開始傳導給股市:蘋果股價在場外交易時段上升2%,三星在韓國股市交易中,股價大跌7.5%。
 IDC駐多倫多分析師雷斯蒂沃(Restivo)表示:“判決和現實有很大差距。短期內,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先地位不太可能被蘋果和其他廠商取代。只要Galaxy系列產品沒有在全球範圍內被禁售,那么情況就不會改變。”
 蘋果選誰訴訟,在什么時間訴訟,在什么區域提起訴訟,都是一種商業選擇。這場商業大片,蘋果遊刃有余。
追擊三星褒貶不一
 蘋果大動作追殺三星,連美國的官員和專利專家也看不下去了,開始評論,“完全禁售三星產品,恐將扼殺資訊與科技產業的創新!原本實力雄厚的蘋果,將獲得更多優勢,競爭的意義便消失。”
 美國司法部轄下反托斯拉法(Antitrust)部門主管李德(Read),在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FTC)舉辦的首爾國際競爭論壇(SICF) 上表示:“像三星這樣重要的企業,能夠藉由競爭銷售其產品,將有助創新。我希望三星不至因陪審團的裁決而無法在美國銷售產品。”但他強調,他的談話代表個 人意見,並非美國官方立場。
 英國《衛報》卻憂心忡忡指出,蘋果勝訴,恐怕將進一步加強蘋果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產業的主導地位,並利用失控的專利訴訟打壓對手,阻礙市場競爭。
 此外,外界對于美國陪審團的公正性亦存疑。智慧財產權律師暨加州大學的法學院教授費勒德曼(Feldman)在《美聯社》上投書表示,“這些陪審團成員怎能在短時間內詳閱百余頁複雜專業文件。我的法律系學生都做不到,遑論是一般民眾。”
 不過,也有相反聲音:CNN網站認為蘋果勝訴的影響是:“競爭對手必須從頭開始,讓他們的設計師展開更多創新。他們必須創造與不同的視覺體驗,這可能對消費者大有裨益。”
天下產品一大抄!
 有人認為,iPhone在全球廣受歡迎后,其他的行動裝置廠商,紛紛仰賴Android為核心,不足處則一一倣傚iPhone。其中,佼佼者三星,成功登上全球智慧手機龍頭。
 只有別人倣傚iPhone嗎?這不盡然。
 在對壘蘋果的官司中,三星的爭論是:在蘋果獲得iPhone和iPad專利前,這些設計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美國法院拒絕了將蘋果iPhone抄襲索尼的元素,列為證據;這個證據可以大大削減蘋果專利的合法性。
 有人提出證據指出,當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時,其他廠商也已想到其中的多項創新,但因為蘋果大量使用專利制度,在全球專利大戰中打壓搭載Android系統的多家廠商。
 同時,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蘋果並非如外界普遍認為的是一創新者,因蘋果內部文件顯示,蘋果在2007年1月發表iPhone前,疑似曾參考三星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的手機設計。
 有消費者打算棄用蘋果產品,因為“蘋果恃強凌弱,將未來的運算和通訊技術,鎖在它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中”。而佼佼者三星,瞭解開放社群文化的箇中價值,靠著開放平台的策略,讓所有的高手甘願為它寫程式碼,交出傲人銷售佳績!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網上團購潮

交易額增 前景看俏(第1篇)

27 Aug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的網上團購熱潮,你感受過了嗎?  網上團購與一般網購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價格極有吸引力,因為許多人一起購買,使得商家願意薄利多銷,同時藉此打響名堂。
 消費人從團購網找到廉宜的服務和用品,商家獲得客源和宣傳機會,網站以平台角色賺取佣金,各取所需。
 網上團購風潮引起的利弊,值得留意,本系列將探討網上團購的吸引力與影響力,看看網上團購是否已迎來了春天?
近兩年,大馬的網上團購熱度直線上升,除了消費者瘋狂參與,團購網如雨后春筍,開了一家又家,市場上約有近百家團購網站,活躍和受歡迎的團購網,大約有三四十家。
 團購網的吸引力在哪?價格比市場便宜就是其中的關鍵!
 例如,美容服務一次需兩三百令吉,通過團購網祭出相等價值,卻只需付出三、四十令吉就能得到一次服務,怎能不令消費者趨之若鶩呢?
 汽車服務如洗車、打蜡、磨光等,一攬子配套需百余至三百令吉;透過網上團購,就能以五十令吉至八十多令吉得到相等價值服務,這對車主是不小的吸引力。
低價讓人心動
 此外,從家用品、電子產品配件到日常用品,團購網的價格使許多人看了心動,忍不住按下“購買”(Buy)的選擇鍵。
 本地團購訊息聚合網站Deals.bigsale.com.my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團購市場近三個月都在增長,它們抽樣調查其中6家網站,發現 今年首七個月銷售數額達到1億203萬4374令吉7仙,為消費者省下2億1363萬8133令吉54仙,節省高達67.68%。
 這只是數家團購網站的數據,與該聚合網合作的另十數個網站並不計算在內。因此,相信目前國內團購網的銷售數額是現有數據的一至兩倍,甚至更多。
 Deals.bigsale.com.my這個聚合網站原本是提供雪隆一帶各種倉庫式銷售(Warehouse sales)訊息,去年團購大熱時,開始與近20個團購網站合作,提供聚合訊息,讓消費者在這個網站找到各個團購網的銷售項目。
 該聚合網創辦人是溫耀漢與郭濰鳴,去年11月開始搜集各個團購網的訊息,兩人對于團購市場抱持樂觀看法,而且從團購抽樣調查數據來看,銷售數據幾乎每個月上升20%,說明團購這塊蛋糕不斷增大。
 溫耀漢指出,該網站把消費人的團購喜好分為九大類,分別是美容與健康、汽車照顧與服務、時裝與手錶、食物和餐館、家居與電器、工藝資訊科技與數碼、學習與活動,旅行與酒店,以及其他選項。
薄利多銷招徠
 其中,食物與餐館一直名列團購榜冠軍,可見大馬人把民以食為天進行到底,沒有什么會比找到好吃又便宜的食物重要,從5月份314萬令吉銷售額躍升至7月份的373萬令吉,即可見一斑。
 其次則是美容與健康類別,女為悅己者容,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現代男女越來越注重自身健康,捨得花錢購買健康食品,使得這個團購項目受到重點觀注,七月份的銷售額達到340萬令吉。
 至于其他類別方面,大部分介于每月一二百萬令吉,較弱的汽車服務也有四五十萬令吉,也處在上升水平。
 團購體現薄利多銷,能吸引龐大的消費者,同時增加經濟活動,並且可成為商家開發客源的管道,一舉三得;由于這些因素,團購市場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有一番作為!
百花齊放分一杯羹
 早在2010年中下旬,我國團購風潮已經開始,隨著美國、中國、台灣地區的熱潮,已有本土團購網爭相亮相。
 從消費者的反應來看,2011年可說是大馬團購“發燒”時期,除了許多人在網上團購各種服務和產品,外國團購網站,如Groupon,也開始關注本地市場,併購本土團購網站Groupmore。
 此外,英特爾資本也注資另一家團購公司Dealmates,為本土團購市場帶來更多期待。
 本土團購網站也不遑多讓,保守估計市場上至少有近60余家,若把一些知名度不高或屬于區域性質,如把只注重某個州屬市場團購網站計算在內,可能已超過百余家團購網站,消費者不愁無處團購。
 通過本地兩家團購訊息聚合網站deals.bigsale.com.my和Dealshelve的記錄來看,獲得消費者大量觀注的約有二三十家。
 以下收錄一些網站瀏灠量較高,以及在面子書獲得較多連結(Links)的本地團購網站(排名不分先后),供讀者參考。
*Groupon Malaysia
*LivingSocial (前名Everyday)
*Mydeal
*MilkAdeal
*Dealmates
*Webuy
*Jackcow
*Streetdeal
*ILoveDiscounts
*Hulala
*Stardeal
*Ezivoucher
*Myimart
*GoodDeals2u
*Dealhangat
*Jvbuyer
*Madnessdeal
*GroupMe(本地老牌拍賣和銷售網Lelong的團購網)
*superdeals
集合力量爭取優惠
 在互聯網還未興起前,一些市井小民為了省錢,找到批發商的通路后,呼朋喚友集體向批發商或供應商購賣大量價格廉宜的產品。
 網絡時代來臨后,這種做法開始出現在一些網絡論壇(BBS或Forum),互不認識的網友購賣同一樣產品,以取得優惠的價格。
 進入新世紀后,團購不再局限只尋找生活必需品,而是各種服務和產品,開始成為另一種消費模式,
 2008年,美國人安德魯梅森結合團體(Group)和優惠券(Coupon)的概念,創辦Groupon,推出一天一種交易(One deal a day)的方法,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
 這個概念要求每一種產品需要有足夠的買家(例如20個人)才能達成交易,網站從中賺取佣金。
 后來,這種模式演變成現在的團購,不再局限一天一種交易產品,這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分析全球團購趨勢
 Groupon引起全球團購潮,當時在美國本土就有超過60家同性質網站,向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發起衝擊。
 相比中國,美國的團購網站數量就顯得保守許多;當團購熱潮吹入中國,單在2010年一年內就出現逾2600家團購網!
 根據中國團購訊息聚合網站團800的數據顯示,去年團購高峰期,多達5058家團購網在線!
 然而,今年中國團購網數量面對資本虧損和營運不當等問題衝擊,目前每月就有一二百家停站,當地團購業面對洗牌。
 台灣地區的情況看來較為穩定,除了Groupon在當地佔有一席位,其在地強大競爭者Gomaji(夠麻吉)也有不俗表現,中國一些團購網也把觸角伸入台灣,團購在當地人的生活已佔有一席之地。
 至于大馬,目前團購網站情況屬于百花齊放,各有各精彩,雖然Groupon、LivingSocial等資金穩定和較久的團購網佔有優勢,但其他本土網站也開始突圍而出。
本地團購趨勢改變
 大馬的團購消費情況,開始從服務項目,例如美容、汽車服務等,轉至購買產品居多?
 常逛團購網站者或已發現,與去年和前年的團購網比較,今年產品數量大增,開始與服務項目並駕齊驅,甚至一些網站大部分都在銷售大量產品。
 這或和不少服務項目出現較多投訴有關,一些服務類商家在網購顧客上門兌現服務時,未完全實現在網上團購預定注明的服務,反而注重向顧客大力推銷產品和配套服務,引起消費者不滿。
 當消費者向團購網反映后,網站開始審核和過濾有問題的服務項目商家,以維持網站的素質。
今年首七個月Bigsale.com.my抽樣調查6個團購網站數據:
月份 交易(產品)種類(Deals) 購買(Bought)次數
*注:一個人可能重覆
購買多次同樣產品
產品原價(令吉) 銷售總額(令吉) 節省(%)
1 1522 21萬7501 3326萬0712.1 999萬6423.91 69.95
2 1625 25萬3479 3335萬9221.13 1174萬8330.57 64.78
3 2228 30萬4157 4547萬2681.8 1472萬3237.53 67.62
4 2554 27萬2490 4246萬4435.93 1308萬6495.77 69.18
5 3231 31萬2718 4729萬9838.22 1615萬0028.44 65.86
6 3698 30萬4389 5522萬0971.91 1756萬8521.73 68.19
7 4340 37萬1900 5859萬4646.52 1876萬1336.12 67.68
總數 19198 203萬6634 3億1567萬2507.61 1億0203萬4374.07 67.68

服務品質更勝價錢(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網上團購市場,低價雖是吸引消費人的方法,但服務才是業者和商家贏得人心的關鍵!  消費人懂得貨比三家,也知道如何投訴和爭取自己的權益,如果團購網經營者和商家,只想賺錢而不提高服務素質,最終將失去消費人的支持。
 消費人紛紛上網找好康,他們要的不只是價錢廉宜,想要讓他們成為回頭客,更重要的是服務!
互聯網上常有新發現,偶爾一個點擊可能就會發現新東西。
 去年中旬,室內設計人員陳玉珊在面子書上,發現日本餐半價折扣的廣告,對日本餐情有獨鐘的她,即刻點擊瞭解詳情,這一點擊開啟了她網上團購的日子。
 當時的兩大團購網Groupon和Everyday(現已易名為Living Social)是她最常瀏灠的網站,而且團購網越開越多時,她就通過訂閱最新資訊的方式,瘋狂的訂閱各團購網的團購訊息。
 她每天一開電郵,各種團購訊息源源不絕,電郵變成迷你“百貨公司”,任她慢慢挑選想要買的服務或商品。
 于是,當她看到價格誘人的團購,只要喜歡就買下來,平均一個月可以花一兩百令吉,最低的消費是十多令吉,最高可以達到兩千多令吉。
團購有好有壞
 “兩千多令吉是清邁五星級酒店5日旅遊配套,我到有關酒店的網站比價后才買的。”當時,她正規劃著與丈夫的結婚紀念日旅行,看上了這個旅遊配套,就訂了下來。
 這個旅行配套是她團購中的最高花費,一般團購花費介于20令吉至50令吉。
 雖然僅有年余的團購資歷,但她一開始就瘋狂的投入團購,從購買餐廳用餐折扣、美容、戶外活動(如攀岩)、日常用品,累積而來的經驗足以使她成為“元老級”的團購買家。
 她坦言,團購有愉快和不愉快的經歷,使她懂得謹慎挑選自己想要購買的物品或服務。
 “開始團購時,買過一個用餐折扣,買了之后才發現離住的地方很遠,打電話預訂又一直安排不到適合的時間,結果過了期,浪費了那張50令吉兩個人餐券。”
 還有一次,陳玉珊訂了一家卡拉OK的唱K服務,誰知在她還未兌現服務,團購公司電郵告知靠近她住處的卡拉OK分行停止營業,只能到離她很遠的分行去唱K。
曾有貨不對辦
 相比她碰上的一個貨不對辦的水療服務(SPA,結合美容與休閒的水療),以上兩種情況還能接受,因為並非商家的服務出問題。
 在她上門兌現美容公司提供的水療服務時,發現與團購網列出的條件不符,因而她選擇不接受服務,並要求團購網站退款。
 她在網上向其他參與過團購水療的網友瞭解,一些美容院提供的水療團購,重點在于讓登門的顧客買產品和簽配套,對于團購者的水療服務草草了事。
 由于這個不愉快的經驗,美容服務不再是她的團購選項,她把團購主力放在餐券和戶外活動。
 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陳玉珊對于大馬的團購依然有75%的滿意度,不少團購都讓她覺得物有所值。
花多眼亂反難抉擇
 團購網站讓消費者越多選擇,反而越讓人越沒有信心?
 也許並不完全是這樣,但對白領人士趙慧姍來說,從她去年年終開始參與團購,只有為數不多的團購網,但現在到處都是團購網,讓她對團購沒有太大的信心。
 “現在太多選擇,以前可以比較Focus(聚焦某些網站),現在沒有信心,不懂(它們)會不會騙人的錢。”
 她現在只把主力放在一家名為Jackcow的網站,主要的原因是其使用的電訊服務商與這家網站合作,能夠因此獲得10%的團購折扣。
 趙慧姍是一名務實和謹慎的消費者,比市價便宜40%至70%的優惠折扣,才能吸引她。
 例如,美容洗臉服務,原本超過90令吉,能夠以30令吉團購,便宜60令吉,這就成了她購買該項服務的原因。
 “但是,這種服務只能做一次,因為美容院不會讓第二次團購相同服務者使用,它是屬于試用產品服務性質。”因此,如果她購買兩次同一間美容公司的服務,就會把它轉讓給他人。
服務欠佳降低購興
 團購用餐折扣,最常面對的問題之一,就是預約不到位子,因為訂購者太多,而且消費者多在周六或周日才有時間使用票券,以致位子爆滿,許多團購者只能望門興嘆。
 在趙慧姍的團購經歷中,有一家韓國餐館的預約服務不佳,使她不再輕易團購餐廳折扣。
 “那是折扣60%后,共三百多令吉,供十多人用餐的團購。我們已提早兩三個星期預約,但還是預約不到,餐館人員還怪我們不提早預約。”
 為了避免餐券過期,她唯有致電向團購網站投訴,之后餐館才給他們安排一個用餐時間。
 趙慧姍說起這事來似乎還有余怒,坦承這次經驗使她不再輕易團購用餐折扣,“如果沒有這個問題,其實我還是很喜歡買餐券的。”
 因此,她的團購多以戶外活動性質為主,至于上館子用餐,與其團購遇上預約的麻煩,不如直接上門更好。
 各團購網的用餐折扣非常受歡迎,尤其是數家知名度高的團購網,餐館用餐券售出量可以數以千計,可想而知餐館會忙不過來。
 趙慧姍認為,如果是客人太多而不能提供良佳的預約訂位服務,商家就應該限制在團購網的預訂數量,避免讓團購者一直訂不到位子。
 預約訂位也是一種服務,如果消費人只能像無頭蒼蠅般不斷亂飛亂撞,不停致電預約,又訂不到位子,這只會影響餐館的形象,進而使它流失許多顧客。
先付后用積壓金錢
 團購付費的概念,類似手機預付服務──即先給錢,才給你服務。
 趙慧姍表示,在網上付了團購費用后,並不一定立刻使用折扣券,因為某些個人原因或商家的安排,可能要等一兩個月的時間。
 換句話說,就是錢被“綁”著,沒有及時用到該用的地方。
 因此,趙慧姍初期經常網購,后期則盡量維持在每個月一兩次,避免忍不住衝動團購太多服務或活動,以致過多金錢積壓在團購上。
要有自制力免超支
 團購經驗豐富的陳玉珊,雖然近期已控制自己的團購念頭,但還是會忍不住買了一些不能即刻使用的團購用品和服務。
 雖然,每個月一兩百令吉的團購費用,不會影響她的經濟狀況,但她擔心的是不能如期使用,浪費金錢。
 “本來是想團購省錢,變成這樣反而花更多的錢。”因此,她會小心選擇有需要的才買,不會看到便宜就買,否則呆在家裡上網,還是會不知不覺花掉很多錢。
 她的團購以吃的為主,遇到有些餐館推出優惠價格的團購,偶爾還是會忍不住購買。
 “當做去試試味道也好。”看來,她還是受不了吃的誘惑,先買了和吃了再說。


團購網成溝通橋樑(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消費者和商家在網上買賣東西,一方要找便宜東西,一方要促銷商品和服務,團購網成為重要平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團購網是一個仲介,消費者和商家信任它的功能,從此處各取所需。
 即是說,團購網是網上團購風潮的推手,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團購這回事上,商家和顧客的關係,許多時候都不願通過電郵“面對面”解決問題,這時,網站就是中間人,成為兩者的溝通平台。
 “有時候,顧客偏偏只要電郵給我們,不要電郵給商家,我們就需把電郵轉發給商家;商家又不要直接電郵給顧客,又是我們轉發。”本地著名團購網MilkADeal創辦人柯勁企,道出團購網的另一個重要工作。
 消費人和商家的交易,有時因為溝通問題產生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肯直接說清楚,講明白,團購網就要挺身而出,協助雙方找到解決方法。
 “消費人在網上買東西,我們就有責任幫他們解決問題。”柯勁企相信通過瞭解雙方的說法,能夠找到解決方案。
提供服務協調
 例如,某項團購水療服務(SPA)出現爭議,購買這項服務的消費人,認為商家沒有完成協議中的兩個小時服務,憤而向團購網告狀。
 經向商家瞭解后,才發現是買家遲到,商家才無法提供相等時間的服務,買家也承認遲到。
 “我們建議商家補回買家遲到的時間,商家也願意這么做。”雙方和氣收場,這也是柯勁企樂意看到的結局。
 在這類事情處理上,商家往往不願得罪客人,只要團購網從中協調,都能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商家不能依照協議提供服務,或者沒有送出貨品,消費人投訴后,團購網就會執行退款程序。
 “我們不會隨便退款,但只要出現上述情況,或者商家主動要求退款,我們就會這么做。”柯勁企這么表示。
 一些商家會因為某些理由,不想服務有關顧客,因此願意以退款方式來處理。
消費者是“老闆”
 至于退款的方法,一般上包括銀行轉賬、支票或信用卡過賬,以及網站的分數機制,即當成分數加入消費人的網站戶口,下次購買其他產品或服務時可以使用。
 柯勁企強調,該網站的做法稍有不同,會員付款的方式就是退款方法,一般上沒有選擇;例如,使用信用卡付費,金錢數額就會退回信用卡戶口。
 他表示,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冒名使用,出現要求重複退款的情況。
 使用信用卡付費的用戶,如果遭人盜用,買家退款時要求以其他方式退款,萬一原持卡人也要求退款,網站就必須付款兩次。
 團購網從商家銷售的商品中取得佣金,但它服務的不只是商家,消費者才是“老闆”,如果沒做好售后服務和處理工作,即使找到再多的商家提供團購產品也無濟于事。
鼓勵直接留言商家
 消費人團購時,非常注重口碑和評價;本地團購風行初期,不少團購網站都有提供公共評論功能(Pubilc Comments),消費者可到相關產品網頁留言,說出用后感和意見。
 但是,最近許多團購網都關閉這項功能,這令消費者議論紛紛,為何不讓提供一個評價空間。
 Stardeal網站創辦人依斯干達依查胡汀(Iskandar Ezzahuddin)認為,消費人通過電郵告知商家或團購網意見或投訴,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現在的消費人已不是省油的燈,知道如何投訴,或者向有關方面提供意見。
 “一些買家不滿商家的服務時,電郵告訴我們有關商家的問題,並沒有提出退款的要求。”依斯干達指出,對于這些善意的提醒,他們也會跟進,經調查確認后,一樣會退款給買家。
 去年一月開始營業的MilkADeal網,今年四五月間關閉產品留言功能,創辦人柯勁企表示,主要是因為鼓勵買家直接到商家的面子書留言。
 “當初開放留言時,我們希望商家可以直接回應買家的疑問,但效果並不好,商家不能(在團購網)及時回覆顧客的提問,反而去面子書留言反應更快。”
 至于是不是擔心如果買家在團購網留下負面言論,將會引起法律問題,柯勁企表示雖然有這個可能性,但該網站關閉留言前,並不曾面對商家因買家言論而提告的問題。
 他相信商家並不會由于買家的留言,輕易把事件帶上法庭。
設法吸引顧客回頭
 商家提供團購商品或服務,主要是希望借此宣傳自己,吸引更多顧客上門。
 因此,他們期待團購顧客的回頭率,能夠達到預想中的要求,有者還希望能夠達50至100%的回頭率!
 依斯干達曾在國際銀行信用卡部門工作,瞭解顧客如何使用信用上,也在大公司負責行銷工作,熟悉顧客的回頭率標準。
 “當商家在各地派發產品樣本(Sampling)給大眾時,因為樣本而購買該商品比例可能只有1%至2%,同樣的,通過團購使商家服務或產品的顧客,其回頭率也不高。”
 因此,在他看來,在Stardeal進行團購的商家,如果100人能有20人回頭,那已是很高的數據。
 換句話說,商家可能因為一次的團購,而有數百人或數千人上門,但如果他們沒有以最好的態度,提供最好的服務,就無法爭取更多顧客回來光顧。
 顧客擁有嘗鮮的心態,而且現在市場上有太多的選擇,顧客的回頭率並不是依靠多少人團購而定。
價錢高難吸引買家
 團購以價格吸引人,商家需要降低盈利,同時又要付給團購網佣金,因此,有些商家可能選擇抬高價錢(Mark Up Price),再減價來迎合折扣要求。
 柯勁企表示,由于商家營運成本各有不同,進行團購時,難免就會抬高一些價錢,但必須是還在市場可以接受的範圍。
 “商家提出銷售價格后,我們會在網上比價,尋找相同產品在市場上的差價和折扣價,如果高過市場價格,就會拒絕有關服務或產品加入團購。”
 也有一些產品面市時,市場上還未有產品可以比價,屬于比較主觀(Subjective)的價格,唯有嘗試讓它放上團購。
 “如果放上網無人問津,表示這個產品的價格有問題,消費者會比較,不會買貴的東西,便宜的才會買。”
 即是說,他相信團購的價格在市場上還是有競爭性,商家過度提高價格,然后再打折的做法,無法逃出消費者的法眼。
同商品要良性競爭
 “咦,怎么這個商家團購服務和另一家的一模一樣的?”當你多逛幾個團購網站,就像發現各大團購網不少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大同小異。
 同行如敵國,商品出現在不同團購網,卻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那不只是對商家有利,對團購網也有好處,消費人又可從不同管道買到物有所值的東西。
 “反而是同樣產品或服務,以不同價格出現在不同網站才不能接受呢!”柯勁企這么表示。
 同樣廉宜的價格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商家生意興隆,團購網也樂見其成。
 從商業角度來看,團購網不強求商家的商品比另一個網站低價,即是不掉入惡性競爭的漩渦,雙方皆有利益,消費者也能以優惠價格購買產品,一舉三得。


友族市場正待崛起(第4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團購市場以華人佔大多數,馬來市場正等待崛起,把團購市場推向另一個高峰!  信心是網上購物的關鍵,我國華裔接受網購的程度和速度,整體上較友族同胞來得高和快,因此成為團購網和商家聚焦對象。
 目前,大馬團購市場看似飽和,如果馬來同胞大舉加入團購,這塊蛋糕將變得更大!
讓我從團購網的訂閱和購買數據,看看友族同胞的團購現象。
 Stardeal是本土團購網,它與一般團購網較為不同的是:訂閱該網站資訊一半的顧客是巫裔,另一半是華裔和其他種族。
 瀏覽國內團購網時,只要稍微留意這些網站的內容,不難發現都是“無國界”的產品,看似誰都可以購買和使用。
 套用一句話──“國情不同”,大馬友族同胞注重Halal(清真,穆斯林可食用),除了在生活中遵循,上網購買時更加謹慎,不只是確認是否穆斯林可食用,還必須要有相關單位認證證明。
熟悉度有待提升
 “穆斯林會問:是不是Halal(Halal or not)?真的是Halal嗎(Really Halal)?”Stardeal創辦人依斯干達(Iskandar Ezzahuddin)因此只把獲得伊斯蘭發展局(JAKIM)的認證食品,放上網讓人團購。
 就他觀察所得,華裔是大馬各團購網站的鐵杆(Hardcore)支持者,與巫裔的比例是80%比20%,“從Deals.bigsale.com.my(本地團購聚合網)連接到Stardeal的數據,也可說明這點。
 “馬來人在團購市場的滲透率不高,因此其醒覺意識(Awareness)有待提升。”依斯干達嘗試分析巫裔未融入團購的原因。
 最初,網上團購在美國興起,從語言和生活角度來看,它是屬于英文源流的文化;不少華裔在這方面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能夠聚焦于此。
 “馬來人對網絡的熟悉度有待提升,對網上產品也沒有太大的信心,同時對信用卡詐欺情況感到憂心。”依斯干達解釋團購在馬來市場慢熱的原因,但是,他相信,現在已是時候灌輸和教育巫裔這方面的意識和觀念。
 Stardeal今年三月開站后,鎖定巫裔為重要消費對象,但初期的巫裔買家只有10%,另90%幾乎都是華裔(有少量印裔)。
馬來市場前景佳
 經過近5個月的努力后,該網站的巫裔買家增加20%,即佔了團購總人次30%。
 這個增長對該網,以至整個大馬團購市場來說,無疑是一項好消息,因為已有更多巫裔逐漸接觸團購。
 市場上,針對巫裔社群而設的團購網不多,Stardeal算是少有的例子,依斯干達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團購網出現,一起努力提升巫裔的團購意識,“更多的網站出來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
 他並不擔心競爭者增加,目前許多網站皆把目標對準華人市場,馬來市場因此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越多人參與,才能營造更大的市場環境,大馬團購市場也是這樣,只要擁有能力和提供良好服務,就能吸引越多不同種族的消費者!
怕被欺詐消費慎重
 金錢交易一點也馬虎不得,巫裔對團購的遲疑,並不能說明他們不想參與,而是謹慎看待這個消費方式。
 對于此現象,團購聚合網Bigsale創辦人之一溫耀漢指出,這或許和巫裔消費方式和觀念有關。
 全球各地網上消費的方式,信用卡過賬最為方便和簡單,但也有不少欺詐個案,難免讓使用者小心翼翼。
 大馬不少巫裔消費者上網購物時,選用電話預先聯絡的方式確認賣家,然后再把錢通過銀行提款機(ATM)存入賣家戶口。
 在溫耀漢看來,另一個原因或是有不少巫裔較少使用電子商務(E-Commerce)的習慣,因此對于團購的態度有所保留。
 此外,也有可能是不少巫裔沒有申請信用卡,以致不能網上購物,自然也不會把團購視為消費方式之一。
 “如果馬來人開始(對團購)活躍起來,市場會很大!”溫耀漢相信,只要巫裔同胞解除對團購的心理障礙,大馬團購市場指數就會直線上升。
女性市場不能忽略
 女性是否天生喜歡購物,各有各說法,但不管是職場女性或家庭主婦,許多時候由于家庭需要而到購物商場,卻礙于時間不夠,無法精挑細選家用品,上網購物成了另一個不錯的選擇。
 精打細算的女性,對于網購,特別是團購情有獨鐘,本地著名網購網之一MilkADeal創辦人柯勁企指出,該網站的數據顯示,女性顧客佔了60%。
 換句話說,網上消費也是許多女性的選擇,團購擁有許多優惠品,自然吸引了女性的目光。
 依斯干達當初設立團購網的目的之一,包括利便女性購物,除了相信女性喜歡和適合使用折扣券上網購物,也可減少女生出外購物的麻煩。
 “女生要照顧孩子和家庭,忙這忙那的,網購很適合她們,不用一家大小上車,還要帶上女佣,才能出門購物。”
 按鍵“購買”比市場上便宜一些的產品,不用出門耗費車油,不用為找停車位兜圈子而煩,可以省下不少金錢和時間。
上班時間團購黃金期
 如果你覺得周休、公假或長假越多的時間,就是團購的黃金期,那就大錯特錯了!
 溫耀漢指出,依照他們抽樣調查國內六家受歡迎的團購網的已購買(Bought)數劇顯示,假期反而是團購的低潮期。
 今年6月和7月份並沒有太多公假或長假,這兩個月成為今年的七個月內團購量和消費額最高的兩個月份。
 7月份的團購網抽樣調查,團購量是35萬人次,消費近1800萬令吉,其次為6月份,也有28萬人次,消費額達1600萬令吉。
 他猜測:“周休和公假時,大家都去約會和到商場購物了。”
 另外,根據Bigsale記錄到的瀏覽量,早上11時過后、臨下班四五時,晚上九時過后,皆是團購黃金時間。
 其中,早上的時間是團購高峰期,溫耀漢相信上班族處理手頭上的事后,檢查電郵看到來自不同團購網的電郵資訊,就會點擊進入觀看。  
優惠產品團購搶手貨
 “給我優惠價格,其余免談!”在團購過程中,這或是消費人最堅持的原則。但,優惠價格能否等同低價呢?
 在依斯干達的觀念中,最好的優惠價格,並不只是低價,“開始是低價和便宜取勝,但最后我發現,優惠才是重點!”
 數令吉至數十令吉的產品或服務,能吸引消費者眼球,但價格介于兩百至三百令吉的優惠產品,有時反而成為團購的搶手貨。
 這是因為關鍵不在于價錢,而是消費者認為它物超所值,即以低于市價獲得有關服務或產品,已經是“賺到”了。
 “如果是一個好的交易,消費人並不會看它是否廉價。”他說。
 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團購的價格還是有一個底線,兩三百令吉即是臨界點,依斯干達坦言,超過這個價格,即使價格非常優惠,依然少人問津。
喜歡團購年齡層
 Bigsale的面子書共有逾19萬1000名網友,大多數是團購支持者,從中分類,得出首三名最愛團購的年齡層如下:
排名 年齡層 巴仙率
1 25至34 31%
2 18至24 24%
3 35至44 8%



社群網是潛在競爭者(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未來,如果社群網業者加入團購戰場,以及網上百貨公司形成風潮,團購業將面對不小的衝擊!  在團購紅紅火火時,國外一些網上百貨公司已悄然入駐大馬,與團購業者分一杯羹。
 至于擁有強大社群作為后盾的各社交群網,目前雖然未有涉入團購市場的跡象,但它們卻是最有條件發展團購市場。
 也許,消費人應該期待這一波網上較勁,因為最后得益的依然是消費人!
網購的兩大特點,分別是價錢和其推荐性質。
 在這個需求下,消費人想在網購上獲得優惠價的服務和產品,網站和商家聯手推荐優惠選擇,獲得更多消費人青睞。
 網上買家不認識彼此,卻因為以上兩項原因而購買共同的東西,彰顯民眾只要聚合一起,力量特別強大,團購業也因此受益。
 “但是,團購還是有其局限。”拉曼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兼資訊工藝學者尤芳達博士指出,社交網絡(Social Media)或者是團購網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
 從各方利益角度來看,消費人從網購找到物有所值的產品,團購業者以推荐產品方式,從中抽佣得到利潤,商家以銷售產品引起顧客注意。
社交網絡層層相連
 在尤博士看來,像面子書這樣的社交網,由于社群緊密相連,社群網業者更容易通過團購盈利。
 “我說的不是用戶使用社群網當宣傳工具,而是社群網業者自己來做團購!”雖然他還未發現有社群網開始行動,但這確實是一個極佳的商業機會。
 社交網絡層層相連,集合社群關係和共同推荐性質,影響力極大,經過用戶不斷推荐或轉發,發揮出來的群體互動力量不容小覷。
 以面子書為例,若它推出名牌包包折價團購,如果某用戶的朋友恰巧是名牌包包的鑑賞者,並且把它買了下來,將影響社群內的人,因為其他人相信他的眼光,也會信心滿滿買下該款包包。
 這種社群或朋友推介的力量,影響力必然遠大于任何商業機構或專家所說,朋友的介紹詞,等于專家十句話。
 又如,某人在面子書內看見他的朋友們大讚某電影值得一看,這樣的推荐比影評人推介更為有效,讓他更加相信有關電影非看不可。
尋覓商品更加便利
 而且,面子書這類跨國界的社群網,有能力與商家洽談比團購網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除了吸引一大批消費人購買,商家也因為銷售大批商品而獲利。
 社群網站能夠掌握用戶喜好,從中提供精準的商業訊息,而且擁有良好的付費系統,用戶不只是可在社群網找朋友,尋覓商品也更加便利。
 尤芳達博士指出,社群網絡不一定是指面子書,它只是其中一個網站,以后也不會只有一個面子書社群網。
 當某個社群網站過于普及,使用者就會要求更多附加價值,到時更多不同特性的社群網站就會應孕而生,甚至取代原有的社群網。
 有朝一日,社群網加入團購的戰圍並不稀奇,因為它本來已擁有強而有力的條件。
網上百貨公司衝擊團購網
 如果稍有留意電子和平面媒體廣告,或者網上購物趨勢,可能發現類似團購的網上百貨公司已經出現,它們強調節省多少巴仙,卻又不標榜是團購網。
 這類網站上的商品價格優惠,不至于低于團購價格,但比市場上的產品價格稍低,而且即買即有,現貨量充足。
 這類網上百貨公司不少是從外國進駐大馬,準備在網購市場大展拳腳,目前已知的有Lazada和Zalora。
 網上也冒現本土的網上百貨公司,其中一間是Posmo,方浩全是負責人之一,他表示,這類網站公司早在半年前就已經出現,而且陸續有來。
 從外國網上購物網站紛紛涌入大馬的情況,他相信大馬網上百貨公司市場前途光明;于是,他與霹靂州班台一個傳統雜貨店合作,以本地傳統咖啡店成功轉型成全馬連鎖店為藍本,創建大馬網上百貨公司。
 然而,這些網上百貨公司和較早前的網上購物商店又有怎樣的分別呢?
 方浩全指出,可用團購網作為分水岭來區分兩者;團購網出現前,網店多是銷售單一種類貨品,例如服裝網店。團購網出現后,強調銷售多種商品的即是網上百貨公司。
 在他看來,團購以大折扣吸引消費者,長期來說對商家是一種傷害,因為這種折扣方式只適合短期促銷。
 此外,消費人想要獲得團購優惠,需在指定時間內才能購買和兌現,也會為消費人帶來某些不便。
 他認為,網上百貨公司的價錢具有競爭力,並且有更好的品質保證,不會因為壓低商家價格,出現偷工減料、質量不佳的商品。
洗牌效應在所難免
 今年,中國團購網站出現骨牌效應,陸續因各種原因倒閉,逾5000家網站剩下兩千多家,而且倒閉情況還在持續下去。
 反觀大馬,我國的團購網數量雖不能與中國相較,但也有數十至上百個網站,是否也會面臨洗牌呢?
 尤芳達博士指出,每個商品面市,都會經歷消費人的購買經驗,以檢視其素質和售后服務,大馬團購也不能倖免,相信也會經歷這些過程,汰劣留良。
 “長久來看,團購有其價值和需求,以及它的立足條件。”但是,他認為網站大前提是建立品牌,獲得消費者信任,才能站得住腳。
 大馬已有網上購物的基礎,許多人已有網購經驗,對延伸出來的團購也有適應能力,因此只要團購業者建立口碑,就能好好地大展拳腳。
團購前路依然寬廣
 作為大馬團購市場“大哥級”網站,Groupon相信大馬的團購業的前景,依然是一條康莊大道!
 Groupon東南亞和印度副總裁兼總經理梁友仁接受電郵訪問時指出,大馬人已理解團購帶來的價值,以及節省金錢的好處;同時,商家也發現參與團購,能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經濟和市場價值。
 這家團購網共在48個國家設網站,擁有3800萬個訂閱用戶,大馬則有170萬個訂閱用戶。
 梁友仁和另7人開始經營GroupsMore(大馬Groupon前身)時,當時大馬人還是只有上網訂機票的習慣;他們把互聯網上獲得的經驗,應用在大馬市場,並且積極向商家推銷團購的理念。
 至今,商家和消費人認同這種網上購物方式,因此,他相信大馬的網購市場前路依然寬廣。
團購網也在轉型?
 團購網依靠消費人的熱度支撐,其實也在尋找另一個出口?
 方浩全指出,西方國家大型的團購網站,表面看上去風光,其實也可能正面對轉型的壓力,開始啟動其他類型網站。
 “團購要找(消費人繼續支持的)恆溫,不然消費者會覺得很‘顯’(悶,沒有新意)。”他說。
 西方團購網站需要價格優勢來撐起大旗,如果能找到擁有充足盈利空間的商品,例如來自中國制造的貨品,就能繼續維持下去。
 但是,方浩全表示,長久下去,西方的團購網或會變成代購網,即替消費人或商家向中國購買貨品,然后再轉售出去。
 對中國的團購業者來說,就不能使用這種方式;由于當地消費人和商家已能輕易取得廉宜貨品,如果團購業者不以低價取勝,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他指出,台灣方面,團購行業強調家鄉風味特色,能夠通過完善的運輸和遞送通路,以及真空包裝技術,把家鄉特產帶到遊子手中,團購業因為能夠扮演這個角色,而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本地團購業者的情況又如何呢?一些本土團購網也另設網上百貨商店的網站,打開另一條通路,MilkADeal團購網的另一個網站White.my,即是例子之一。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龍鄉葡萄酒


擊敗法國揚眉吐氣(上篇)

29/01/2012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近,中國北京舉行一場葡萄酒蒙瓶品試(blind tasting)大對決,中國葡萄酒竟然擊敗法國頂級葡萄酒品牌。

中國人近年瘋葡萄酒,但真正品嚐葡萄酒的人少,“豪飲”葡萄酒的多,喝葡萄酒還加可樂、檸檬,讓法國人傻眼。

這個幾乎沒有“葡萄酒文化”的國家,今天竟然釀出擊敗法國的葡萄酒,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去年12月,中國北京舉行一場葡萄酒對決賽。

 中國葡萄酒挑戰法國酒鄉波爾多葡萄酒,雙方各拿出5瓶葡萄酒一決高下。

 比賽以俗稱“盲品”的蒙瓶品試方式進行,10位評審在不知道葡萄酒品牌情況下,以酒的色澤、香氣、味道和風格等素質,為10瓶酒評分。

 為表公平,所有葡萄酒年份都是2008/2009,零售價介于200人民幣(約96令吉)到400人民幣(約192令吉)。

 結果排名冠亞季殿的都是中國葡萄酒,第五名才是法國波爾多梅多克的拉菲酒莊“傳說”(Saga)。

 中國一些媒體認為,這場比賽重演36年前,寂寂無聞美國加州葡萄酒擊敗法國葡萄酒那一幕。

 1976年,一位英國酒商為了向法國人引介他們看不起的加州酒,在巴黎舉行了一場被稱為“巴黎之評”的“盲品”試飲會。

 當時還是紅酒舞台中小配角的加州,拿出12瓶葡萄酒,跟8瓶法國著名釀酒區波爾多和勃艮第頂級葡萄酒同台競技。

讓法國人難以置信

 結果專家們“盲品”后,評定加州納帕谷鹿躍酒廠(Stag’s Leap Wine Cellars)的紅酒與蒙特雷納酒莊(Chateau Montelena)的白酒,更勝法國知名酒莊葡萄酒,讓法國人難以置信。

 從此以后,新世界酒登上世界葡萄酒舞台,跟舊世界酒分庭抗禮。

 這場革命性品評會在葡萄酒界中影響深遠,極具代表性。

 現在中國葡萄酒戰勝法國葡萄酒又是怎么一回事?

 事實上,比起當年美法頂級佳釀決戰巴黎,這場中法大戰比的只是價格大眾化的商業產品,所以中國葡萄酒擊敗的只是法國葡萄酒中的“二打六”,還未擊敗法國頂級葡萄酒。

 不過,沒有顯赫和悠遠歷史傳承的中國葡萄酒,能夠有這樣的成績,說明中國葡萄酒品質大有提升,值得期待。

品酒文化有待提升

這幾年來,富裕的中國人紛紛愛上葡萄酒,葡萄酒消費需求量暴增,成為世界葡萄酒消費大國之一。

 市場估計,今年中國人會喝掉10億瓶葡萄酒。現在新舊世界紅酒商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如何在這片大蛋糕嚐上一口。

 不過,他們面對的一個難題是,現在中國人喝的葡萄酒中,90%是中國產葡萄酒。

 今天,中國葡萄酒不管消費量或產量,都是世界排名十大。

 近十多年來,中國國內興起一陣酒莊酒熱潮,很多葡萄酒商紛紛打造自家品牌,2011年中國葡萄酒酒莊已經有大約600家。

 只是中國酒莊酒市場,一直存在魚目混珠的現象。

 一些連葡萄園都沒有的廠商,為了迎合中國人追求酒莊酒風潮,膽敢把一些雜牌,甚至偽劣葡萄酒冠以酒莊酒標籤。

 儘管近年中國人大力追捧葡萄酒,可是大部分還是屬于那種“喝葡萄酒是為了喝給別人看,彰顯自己不凡”的酒友。

 很多人還是在葡萄酒里加軟飲一起喝,把葡萄酒當啤酒豪飲。

 他們無法識別真正高檔酒,對他們來說,廣告賣得越多,越有知名度的品牌,就是好品牌。

 不過,經過多年追趕潮流,也會日久有功,這幾年,中國“葡萄酒文化”略有提升,許多中產階級都更加成熟理性消費葡萄酒,漸漸懂得欣賞品味葡萄酒。

 該國也有幾家酒莊,釀出的葡萄酒品質已達到國際認可水平。

脫穎而出絕非僥倖

 這次中法葡萄酒大戰,脫穎而出擊敗法國葡萄酒的幾家酒莊,都是中國國內甚有名氣,也受到國外紅酒愛好者認同的酒莊。

 比如山西怡園,在這次的品評中出戰的兩瓶葡萄酒,同時摘下冠軍和殿軍。

 這家酒莊來頭本來就不小,是目前唯一一家入駐香港著名酒店半島的中國葡萄酒品牌。

 排名第二的寧夏銀色高地的“闕歌”,是由中國少數女釀酒師高源釀造,這個位于海拔1200公尺的酒莊屬于她家族所有。

 拿下季軍的寧夏賀蘭晴雪2009年份的“加貝蘭”,曾在2011年度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獎(Decanter World Wine Awards)脫穎而出摘下大獎,也是多項國際比賽的長勝軍。

喝葡萄酒歷史悠久

 西方國家的葡萄酒歷史久遠,好像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葡萄酒文化已經融入當地人生活中。

 相較之下,中國是近年來生活水平提升后,大家為了趕時尚,才一窩蜂學喝葡萄酒的。

 其實不然,中國人喝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早在商代就有葡萄酒。

 1980年,河南省發掘的一個商代后期古墓里有個密閉銅鹵,經過化驗和考古證實,銅鹵里的酒就是葡萄酒。

 唐朝和元朝,就有人引入葡萄釀酒方法。元朝時,山西太原曾經大規模種植葡萄和釀制葡萄酒,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就衰敗了。

 清末時代,張弼士創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從西方引入優良葡萄品種,並引入機械化生產技術,中國近代葡萄酒業正式起步。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從保加利亞、匈牙利、前蘇聯引入釀酒葡萄品種。該國本身也開始葡萄育種。

 目前中國有10大葡萄酒產區,分佈分散,不像一般國家的葡萄酒釀酒區都非常集中。

 這10大葡萄酒釀酒區生態環境氣候差異大,有依山的、有傍水的、有溫涼氣候的、有靠沙漠的,種出的葡萄種類,風格、風味各異。

葡萄釀酒區多而散

 中國葡萄酒釀酒區多而散,說到真正受矚目的應該是山西、寧夏、新疆這些地方。

 這些地區雨量適宜、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氣候、土壤、地勢適合種植釀酒葡萄,所以很多酒莊都在這里買地做為基地。

 其中寧夏賀蘭山出產的釀酒葡萄品質優良,釀出的葡萄酒連續幾年入圍中國百大葡萄酒評選,也曾參與世界葡萄酒評選。

 山西氣候條件則接近波爾多地區,富含沙壤土,適合栽種赤珠霞(Sauvignon Cabernet)這種原產自波爾多的釀酒葡萄。

 赤珠霞是最受歡迎的黑色釀酒葡萄,也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著名葡萄品種。

 新疆是中國9大釀酒葡萄生產地之一,生態環境土壤條件具有明顯優勢,加上工礦企業少,污染少,主要是以天山雪水、地下水灌溉,成本小容易栽培管理。

 新疆釀酒品種主要是歐洲品種,如赤珠霞、品麗珠(Cabernet Franc)、蛇龍珠(Cabernet Gernischt)。



獨有風格才是好酒(下篇)

30/01/2012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葡萄酒講求產區和工藝,好像法國、意大利、德國這些舊世界產地,都有數百年悠久釀酒歷史。

中國雖然有最古老完整的釀酒工藝,不過說到葡萄酒,畢竟還是舶來品西洋玩意。

中國真的釀得出葡萄美酒嗎?

英國《金融時報》撰稿人簡希絲羅賓遜(Jancis Robinson) 曾經在她的文章里提到,2008年她訪問中國時,喝到的葡萄酒口感仍像品質極差的波爾多紅(Bordeaux Rouge),有些還因為欠缺厚度、酸澀,分辨不出是葡萄酒。

 十多年前,香港企業家陳進強打算到中國開酒莊釀葡萄酒,就有許多人笑他水中撈月,質疑中國怎么可能釀出好的葡萄酒?

 近年很多中國富豪和名人在葡萄酒界插一腳,他們大多數直接到法國著名產酒區收購酒莊。

 之前有網友爆料,中國演員趙薇在波爾多購入一家葡萄酒酒莊。

 但是陳進強卻選擇中國山西太谷縣做為基地,因為他想做中國特色葡萄酒。

兩款紅酒奪下第一

 他創辦的山西怡園,不管在紅酒世界還是在中國,都是個年輕酒莊。

 這家酒莊卻成功入駐香港著名酒店半島、香格里拉,其中一款紅酒也是國泰航空公司頭等和商務艙首度採用的中國紅酒。去年年尾更在中國和法國葡萄酒品評大賽中,憑出戰的兩款紅酒奪下第一和第四頭銜,擊敗法國葡萄酒。

 簡希絲羅賓遜更稱怡園是中國最成功的葡萄酒生產商,她在中國邂逅的一款100%中國葡萄酒,就是怡園的協奏曲(Symphony)。

 很多人把怡園喻為中國波爾多,陳進強卻說中國沒有波爾多,老說中國波爾多是沒有信心的人講的話,沒有自己的風格就永遠沒有顛峰,他要培育出有特色的中國好酒。

找對路線信心十足

 怡園酒莊1997年成立,採用法國酒莊管理模式,釀製家族式的葡萄酒。

 該酒莊由農戶分散種植葡萄,以統一技術管理葡萄品質,並聘請資深法國釀酒師帶領年輕團隊運作。

 酒莊從世界各地找出跟自家酒莊葡萄味最和諧的橡木桶,並且堅持每兩年更換橡木桶。

 這種法式傳統管理模式,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代價。

 2003年,酒莊推出第一批葡萄酒,中國國產葡萄酒,又是名不經傳的品牌,根本連送帶賣都賣不出去。

 不過既然已經付出這么多,酒莊對自己產品素質有一定信心,並不急著賣酒或推銷,反而投注巨款,改進包裝,把消費目標聚焦在中國中產階級身上,走中高端路線,找到自己在市場上的生存空間。

靠口碑贏得顧客心

 山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葡萄酒產區,元朝就已大規模種植葡萄和釀製葡萄酒。

 這里也是中國著名煤鄉,所以很多人總是懷疑,這里釀出的葡萄酒,會不會混著煤灰味道?

 這是山西怡園酒莊少莊主陳芳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葡萄酒是品嚐的,是不是滲雜煤灰味,只有品嚐以后才懂,她一般上除了解釋之外,也會讓客人品酒。

 中國盛行付款邀請記者採訪,怡園不借助這類宣傳,靠的是口碑效應。

 酒莊的客戶,很多是在蒙瓶品試(blind tasting)以后,靠自己味蕾分辨酒的品質,放下對中國葡萄酒的成見。

 香港半島酒店品酒團,當年是經過一試再試,才拍案採用怡園的酒,這是該酒店首次引入中國葡萄酒。

 國泰航公公司也是先邀請一批酒評家經過盲品,最后才決定採用怡園葡萄酒。

 隨后,香港、北京、上海其他星級酒店,也開始引入這家酒莊的葡萄酒。

 有了這些酒店的“加持”,怡園開始由高端市場走入一般消費群圈子。

 不過怡園並沒有進駐超市,而選擇自建專賣店。

 一來超市已經給一些著名中國品牌葡萄酒佔據,二來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認知還不成熟,通過專賣店,正好一邊賣酒一邊進行消費教育。

法國學藝自種自釀

 中國寧夏省賀蘭山東麓,是世界公認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的產區之一,近年吸引不少國內外葡萄酒業巨頭投資建廠。

 2010年,只是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就達到32萬4000畝,該省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規模100萬畝的葡萄走廊。

 寧夏眾多葡萄酒加工企業和酒莊當中,名聲最響亮的要屬銀色高地酒莊。

 銀色高地跟怡園一樣,也是父女檔經營。

 銀色高地主人高源是中國少數女性釀酒師之一,在父親高林的安排下遠赴法國波爾多學習釀造葡萄酒。

 高林早年在中國農業系統管理部門,從事葡萄栽種和管理,因為看好寧夏氣候環境條件優勢,跟妻子一起在這里種植了一小片葡萄園。

 他把女兒送到法國時對她說:“你去法國一定要好好學習,我在家種葡萄,等你學成回來,做咱寧夏的好酒。”

 高源果然不負父親期望,在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獲得法國國立釀酒師資格,又攻讀葡萄酒貿易課程。

 2007年,她回中國創辦銀色高地酒莊時,父親當年栽種的葡萄已有10年樹齡,她正好可以釀造自己的葡萄酒。

銀色高地媲美法國酒

 銀色高地主人和釀酒師高源,在法國受過嚴格葡萄酒釀造訓練,曾經在多個酒莊實習。

 她的葡萄酒延續舊世界風格,酒莊設備、使用的原料和橡木桶等,都是法國標準。

 她釀造的銀色高地“闕歌”(Summit),很多人單憑盲品,都誤以為是法國酒。

 歐洲評酒委員會主席弗朗索瓦莫斯(Francois Mauss)品嚐過她的葡萄酒后,曾經對她說:“中國人以后接待政要,不需要法國拉菲,只要銀色高地就可以了。”

 比起怡園,銀色高地規模較小,每種葡萄酒年產量也只有幾千瓶,價格定在每瓶三百多美元(約九百多令吉),但品嚐過的人都覺得超值,有陳年的潛力,值得投資。

屢次獲獎潛力無窮

 賀蘭晴雪是寧夏另一代表酒莊,曾在國際葡萄酒大賽中得過許多獎項。

 去年9月,這家酒莊在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獎(Decanter World Wine Awards,簡稱DWWA) ,以2009年份葡萄酒“加貝蘭”擊敗阿根廷、美國、澳洲、法國波爾多等,獲得10英鎊(約48令吉)以上級波爾多風格紅葡萄酒國際大獎。

 DWWA是世界最具聲望的 葡萄酒競賽,由世界頂級品酒師盲品評比每一款參賽葡萄酒。

 賀蘭晴雪還是一家很年輕的酒莊,但從2005年第一次出酒,每個年份的葡萄酒都曾在不同國際大賽獲獎。

 賀蘭晴雪走的都是精品路線,每年出產的“加貝蘭”約4萬瓶左右,目前僅在中國市場出售。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用對微型貸款收效大


30/10/2011


文: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想借錢做小生意,銀行評估你還債能力不足,拒絕貸款,你又不想借高利貸(俗稱大耳窿),怎么辦?

近年,政府和私人界推出微型貸款計劃,也許正是要經營小生意人士的佳音。

顧名思義,微型貸款即數目較小的貸款,雖然款項不多,但也是負債,它能協助借貸者嗎?或者反而會出現更多「負翁」?

新出爐的2012年財政預算案中,馬來西亞計劃信託基金(Amanah Ikhtiar Malaysia,簡稱AIM)將以微型貸款方式,提供21億令吉融資給企業家,希望人民,特別是女性申請有關貸款創業。

 即是說,政府已發現微型貸款是協助低收入者擺脫貧窮,以及想要創業人土的融資管道。

 市面上越來越多不同的微型貸款,除了中央政府和州政府,社團和商會組織也推出微型貸款,協助相關領域人士。

 公眾對于微型貸款還存有一些疑問,例如貸款數額不高,從一兩千令吉、5000令吉至萬余令吉不等,對于想要經營小生意的人士能有多大幫助?

 再者,是否會增加窮人債務,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

不會有太大風險

 理財專家兼ISI理財培訓機構創辦人黃凱順指出,只要懂得好好管理和使用貸款,通過微型貸款協助發展生意,不失為選擇之一。

 微型貸款一般采用固定利率(Fixed Rate),利率維持在5%至10%左右,款項也不會太高,因此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他強調借貸者需清楚知道借貸目的,例如這筆錢是用在購貨或與生意相關的事項,不是借錢換車或做不妥當的事情。

 借貸款項越大,背負的債務越大,微型貸款無法提供太大金額,但這也使得借貸者不會有太多負債,不至于因生意週轉不靈無法還錢而被迫宣告破產。

 另一方面,借貸人每月償還的款項介于一百至兩三百令吉,一般都有能力按月繳清,無形中獲得不少小本經營者的青睞。

無須抵押是優勢

 大馬策略信託基金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首5個月,已向26萬7209名人士發放微型貸款,借貸償還率高達99.49%。

 這項數據顯示,微型貸款不止是放貸者有利可圖,只要借貸者認真經營生意,還債能力不是問題。

 此外,它的另一個優勢是,借貸者往往無須抵押,免去借貸者另一層憂慮,即使生意不見起色,只要準時攤還債務,不會失去其他資產。

 每個人經商手法不同,數千令吉的生意有自己的做法,數十萬或數百萬則有另一套經營方式,大前提是賺取盈利,關鍵在于如何經營而已。

 微型貸款或許不能讓小商人在短期內獲得大盈利,但只要願意投入和積極經營,積少成多,依然有機會在商場上掙得一片天。

無需抵押單憑信用

 近年,微型貸款一片火熱,不止在大馬燒起了火頭,在其他亞洲地區,如中國、台灣、香港、印尼、印度等等,也是紅紅火火。

 你可知道,微型貸款概念(MICROLOAN)源自誰?答案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

 早在1976年,孟加拉獨立建國5年后,由于國內外政治風波不斷,國家建設緩慢,該國人民的生活處在世界銀行定義的貧窮水平以下,即每日生活費少于兩美元。

 莫哈末尤努斯教授創辦格萊民銀行(Grameen Bank),向貧窮人士,尤其是女性發放微型貸款。它不像商業銀行需要擔保人,而是憑著“信賴”的原則,接受窮人貸款。

 歐美經濟學者對此概念嗤之以鼻,因為他們認為窮人不具信用價值,沒有還款意願,而這也與西方資本市場運作大相徑庭。

 同時,由于格萊民銀行強制借貸者存款,貸款人可成為銀行股東之一,而被歐美經濟學者形容為“吸血鬼手段”。

 孰料,這個概念在孟加拉取得空前成功,還款率超過98%,讓歐美經濟學者大跌眼鏡。而且,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擔任州長期間,特地向莫哈末尤努斯教授請教,北歐國家芬蘭也來取經以重振該國沒落的魚村。

 窮人不具信用價值,這是在侮辱窮人的品格。窮人缺少的是機會,機會就是窮人需要的金錢,當格萊民銀行信賴窮人,發出微型貸款,等同為他們創造賺錢機會,窮人賺錢了自然會還錢。

 微型貸款能獲得窮人或創業者歡迎的原因,就是因為信賴,這也體現了人性光明的一面。

孟加拉格萊民銀行創造數據:

──協助數十萬孟加拉的低收入家庭脫貧;
──截至2010年10月2日,格萊民銀行在孟加拉有834萬個借款者;
──幫助8萬條村發展;
──國內逾90%人口都靠該銀行的資助脫貧。


設基金助婦女創業

 莫哈未尤努斯教授的微型貸款計劃聚焦窮人,但也特別注重女性,希望她們能貸款創業自主,擺脫窮困。

 在大馬的各種微型貸款中,也開始把女性列為優先考慮,其中大馬策略信託基金會計劃透過微型貸款,在2012年培育更多女性企業家,以協助國家經濟發展。

 此外,今年年中由丹斯裡林順平發起的大馬華裔婦女創業轉型基金會(Malaysian Chinese Women Entrepreneurs Foundation,MCWEF,簡稱婦創基金會),也是以協助女性創業為前提。

 這是首個由公共、私人及非政府非組織共同推動成立的基金,政府將撥出3000萬令吉,使華裔婦女有機會通過微型貸款創業。

 該基金會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時,婦女創業率從目前的8%提高至35%。

 凡是18歲以上至60歲的大馬華裔婦女公民想要創業或擴張業務,皆可以申請這項微型貸款,合格申請者可獲得5000令吉或一萬令吉貸款,攤還期限各為兩年和三年。

 然而,這項微型貸款需要一名直系親屬作為擔保人,並且須通過華團組織申請貸款,以便讓婦女瞭解華團,提升她們加入華團的意願,為華社服務和塑造和諧社會。

 此兩項申請條件會否降低欲借貸者的意願,目前還是未知數,但以微型貸款協助婦女創業為出發點,說明這類貸款概念已獲得認同。

金額低非土著冷待

 大馬的微型貸款開始獲得欲創業者的關注,吸引不少土著人士申請,卻未得到非土著,尤其是華裔的熱烈響應。

 大馬策略信託基金會的數據顯示,華裔借貸者比例極少,這是由于借貸金額偏低,造成華裔興趣缺缺。

 該基金會主席拿督阿米漢查阿莫與華社交流時,告知后者能夠借貸的金額后,原本深感興趣華社人士皆打退堂鼓,表示寧願向銀行或其他金融公司借貸。

 其他非土著同樣冷待微型貸款,只有馬來族群對這個計劃反應積極。

大馬提供微型貸款單位(部分)網址:

 ●大馬策略信託基金會 www.aim.gov.my  
 ●大馬華裔婦女創業轉型基金會http://chinesewomenfoundation.org 
 ●國家銀行推出的微型貸款計劃(Small Debt Resolution Scheme ,SDRS) www.smeinfo.com.my 
 ●雪州城市貧窮微型貸款計劃 www.mimbarselangor.org


鼓勵當舖借機轉型

 從前的人,家中沒錢了,就把家裡值錢東西拿去當舖當,換取一筆錢。至于是否能夠贖回有關物品,就得聽天由命了。

 銀行貸款也採用“當舖式”的作法,即你要借錢,須有擔保人和可抵押的不動產,才有資格貸款。

 微型貸款突破了這種當舖式的借貸定律,借出微小數額而不需抵押或擔保人,因此一些銀行也以個人貸款型式發放微型貸款。

 如果當舖也來發放微型貸款,那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房屋與地方政府部長拿督斯曹智雄就提出當舖轉攻微型貸款,以提高行業形象和競爭力的想法。

 隨著高利貸(大耳窿)事件頻傳,已使一些人不敢向非法放貸者借貸,他指當舖可以藉此機會轉型,提供微型貸款服務。

 也許有朝一日,當舖可仿效銀行發放較少金額個人貸款,成為民間窮人和創業者另一微型借貸管道。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殭屍粉


你付錢,我給你粉絲!(上篇)

06/10/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不可以造假的。

 雞蛋可以是假的、酒可以是假的、燕窩可以是假的、記者招待會可以是假的,微博粉絲也可以是假的!

 中國微博橫霸網絡,這一兩年,造假粉絲也遍佈微博。只要給錢,要多少粉絲都可以……

微博已經改變了人際互動方式,改變明星、政客,甚至企業品牌宣傳累積人氣的方式。

 中國網絡流傳著這樣的段子:粉絲超過100個,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00個,就是一個布告欄;超過一萬個,就是一本雜誌;超過10萬個,就是 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個,就是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個,就是知名電視台;超過一億,恭喜你,你是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

 在網絡世界里,你的微博有多少粉絲,代表你有多紅、多有人氣及影響力。

 “得微博粉絲者,得天下”,當明星的、政客的、深諳廣告宣傳的企業,沒有不懂這個道理的。

 在微博走紅,不只是虛名,還可能賺大錢。

 中國一位90后男孩趙成,去年開始玩微博,他的微博“糗事大百科”,不到一年就坐擁六十多萬粉絲。

 他只要每月在微博上發一點廣告,就有兩萬人民幣(約9899令吉)入袋。

造假粉絲易如反掌

 微博紅人成功背后,靠的是粉絲人數。

 好比說微博轉發廣告,價碼就是取決于你有多少粉絲。

 一般而言,粉絲人數100到500人之間,每條廣告是5毛錢人民幣(約24仙);1001到2000人之間,每條一人民幣(約49仙);一萬到兩萬之間,每條就有4人民幣(約1令吉90仙)。

 累積微博粉絲人數,可以靠勤貼文,定時貼些有創意、有見地、有趣的圖文。

 要是那些微博擁有百萬、千萬粉絲的名人,看上你的貼文轉發,借助這些人的免費宣傳,就事半功倍,粉絲會增長很快。

專門微博營銷公司

 微博本來是個人發表平台,不過,腦筋轉得快的中國人,很快就利用這個平台做起生意來。

 中國網絡有專門的微博營銷公司,在微博上開一堆賬號,請來幾位員工定時發微博“養賬號”,每個微博都有不同主題,可以是美容、學語文、兩性課題、時尚等。

 這些賬號分別累積龐大粉絲群體,廣告客戶很快就找上門來,付錢請他們發佈嵌有廣告連接的微博。

 以上都是“腳踏實地”累積粉絲的做法。

 就算微博營銷公司,背后還是由人在貼文、追蹤關注微博動態和“養賬號”,然后吸引粉絲,等待商家“上鉤”。

 不過,以上方法都需要時間和心思經營,若要馬上有一大票粉絲,最簡單便捷的方法,當然是造假刷粉絲人數。

 明星開演唱會都可以花錢買粉絲捧場,網絡世界的粉絲,雖然可能有名字、頭像、個人資料,但卻不需要真身示人,要造假還不容易?

供求促成專業刷粉

 中國人把微博上的虛假粉絲,稱為“僵屍粉”或“空頭微博”。

 靠自己一人注冊多個賬戶充粉絲不是不可以,但你注冊得了多少個賬戶?

 有需求就有供應,市場上就有專業“刷粉”公司,一夜里就可造20萬“僵屍粉”。

 只要在中國購物網站“淘寶網”搜尋“微博”兩字,會跳出1萬7000個商品,多數都是所謂的“刷粉”服務。

 這些“刷粉”公司,靠電腦程序來刷粉絲,不管你要多少粉絲,只要付錢,他們都可以在短時間里為你刷出來。

 程序除了可以“批量注冊”僵屍粉,還可以自動為“僵屍粉”上傳圖像、發貼文,甚至讓“僵絲粉”之間互相關注彼此動態,讓“僵屍粉”看來像真正粉絲。

 購買“僵屍粉”的客戶,主要是一些商家、選秀明星、想要出名的博主、舉辦活動的單位,“刷粉”公司會和客戶簽保密協議,保護客戶身分。

零售批發任君選擇

 成立“僵屍粉”公司的門檻很低,只需要一台行內稱為“刀片式服務”的設備。

 只要有這套設備,加上幾台電腦,就可以投入運作。

 公司一般至少有三個人在運作,一位是技術員,負責寫程序和日常維修;一位業務員,負責推廣和宣傳公司;一位是與客戶接洽的客服。

 這只是小規模的公司,大規模公司每個部門可能就有好幾個人負責工作,底下還有零售代理。

 如果客戶買的“僵屍粉”太多,比如50萬以上,就需要找大規模的“批發商”,小公司可能無法“生產”這么多“僵屍粉”。

 “批發商”通常會把散單交給零售代理處理,后者會通過淘寶網招徠客戶,也會在微博上發送廣告。

小成本高回酬獲青睞

 小規模僵屍粉公司整套硬體和軟體配置,加上店租、員工開銷,大概只要10萬元資金(約4萬9700令吉)。

 越來越多人發現,這是門“小成本,高回酬”的生意,所以行內競爭很激烈。

 只是半年里,粉絲價格就從1.3人民幣(約14仙),跌到一分錢人民幣(約0.05仙)一個。

 這些公司通常以100個粉絲為一個產品單位,每個產品售價一元人民幣(約0.49仙)。

 另外,還有套餐服務,有“轉發┼評論”、有每月限定轉發多少次評論的,價格各不同。

 這些都是通過電腦軟件設定,只要輪入資料和轉發時間,就會定時轉發和評論。

僵屍粉打擊商家信心

 微博上購買粉絲成風,已經成為中國微博公害,打擊微博公信力。

 商家找上微博紅人發廣告,是因為他們的粉絲多,所謂粉絲就是客戶。

 但如果粉絲都是程序刷出來的“僵屍粉”,根本不會看內容,那廣告的意義在哪里?

 嘉興一位從事服裝業的商人,投入10萬人民幣(約4萬9900令吉)透過微博推廣自己的網絡商店。

 很快就有兩百多萬人轉發他的廣告,但是網絡商店的生意絲毫沒有起色。

 這打擊了商家在微博發廣告的信心,現在微博“廣告員”對商家招廣告,只要說自己手上有多少粉絲,商家就會反問:“‘僵屍粉’佔幾成?”

 “僵屍粉”現象已經引起微博營運商關注,新浪、搜狐、騰迅等,已經開始對“僵屍粉”宣戰,也有網民自組“反僵屍粉聯盟”,抵制微博這種不良現象。

 去年,淘寶網也通過封殺搜索關鍵詞如“僵屍粉”、“微博粉絲”等,關閉售賣“僵屍粉”的網店。

 但是,這些公司很快就換上“微博公關”、“微博推廣”等名字重現淘寶網,這種貓抓老鼠的遊戲沒完沒了。



死粉進化活粉難分真偽(下篇)

07/10/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微博粉絲中,到底有幾成真幾成假?

 到底有多少微博用戶靠僵屍粉絲“注水”提高人氣?

 微博營運商對“僵屍粉”忍無可忍,近來展開打擊行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僵屍粉”也從“死粉”進化到“活粉”。

陳傳亮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搜索和數據挖掘研究。

 有次他跟朋友談起,誰在新浪微博的粉絲比較多,大家都認為自己的真實粉絲比較多,僵持不下。

 有人提議製造一個工具,過濾掉“僵屍粉”,就知道誰的真實粉絲較多了。

 他們說到做到,製出一個“僵絲粉”統計器,結果發現各自微博竟然都有一大堆“僵絲粉”。

 他們因而興起念頭,選了10位名人的新浪微博作為統計對象,結果發現,他們的粉絲中平均有17%是“僵絲粉”,其中網絡界名人李開復的微博,就有近百萬“僵絲粉”。

 他們也統計了騰訊微博,發現“僵屍粉”數量多達56%。

一發帖,就會增5到20位粉絲

 他們的統計數據,讓微博用戶開始關注起自己的粉絲群中,是否存在“僵屍粉”。

 很多用戶發現,近來突然很多陌生人成了自己的微博粉絲,而且只要一發帖,就會一下子增加5到20位粉絲。

 這些粉絲的共同點是只關注或追蹤,但是從來不發言。

 儘管粉絲人數大增,用戶卻不覺得高興,反而對這種“有名無實”的人氣厭煩不已。

 新浪、搜狐、騰訊等微博營運商已經表態,會打擊微博上這種不良風氣。

 新浪已經以科技手段,甄別和刪除那些長期沒有動態,或以同一IP地址申請多個微博賬號的用戶。

刷粉公司新招對抗

 微博營運商對“僵屍粉”開戰,“刷粉”公司不肯就此坐以待斃,相繼推出升級版“僵屍粉”──“活粉”。

 最早的“僵屍粉”一般以英文名注冊,沒有發言或貼文,也沒有粉絲,關注或追蹤對象是名人及僵屍用戶。

 這樣很容易引起微博用戶和營運商的懷疑,為了逃過營運商的識別系統,第二代“僵屍粉”開始有頭像,有貼文和動態,還有粉絲,不過,貼文少過5篇,粉絲數量100個以下,關注和追蹤所有真實用戶和僵屍用戶。

 到了第三代,已經是有頭像,有粉絲每天定時更新幾條貼文和動態,關注和追蹤的多數是真實的一般用戶,粉絲數量甚至多達300以上,而且每個賬戶都顯示不同IP地址。

無需花錢,“粉絲”自動送上門

 陳傳亮和朋友聯手發明的“僵屍粉”統計器,界定的“僵屍粉”其中兩項標準:粉絲數量低于5個、微博動態低于5條,對第三代“僵屍粉”來說已經不適用。

 微博營運公司一般也是根據用戶關注的人數,發表動態活躍程度等,判斷一個戶口是不是“僵屍戶口”。

 不過,“僵屍粉”只要關注和追蹤真實微博用戶,往往就可以避過微博營運公司管理員的關注。

 另一方面,一些用戶出于“禮尚往來”,也會關注和追蹤回“僵屍粉”,這樣“僵屍粉”本身粉絲人數就會增加,看起來就更像真實賬戶。

 這也是為什么,陳傳亮、李開復,以及許多用戶,就算不花錢買粉絲,“僵屍粉”還是會自動送上門來,追捧他們的微博。

或有誤傷良民隱憂

 第三代“僵屍粉”,表面看來跟真實粉絲幾乎沒有分別,往往連微博營運公司的識別系統和管理員都分辨不出其真偽,所以稱為“活粉”。

 “活粉”有些是電腦程序刷出來的,背后由專門人員管理貼文和轉發。

 也有一些是盜用微博用戶賬號的,用戶不知道自己賬號被盜,不知不覺被強制關注他人。

 一般擁有許多關注對象的用戶,突然多出幾個關注對象,一時半刻是無法察覺的。

 很多“活粉”甚至比微博上一些“冬眠用戶”表現得還活躍。

 微博上本來就有許多不活躍的用戶,有的用戶是為了追蹤名人和微博動態才注冊微博,不一定會貼文或發表意見。

 也有一些剛注冊的用戶,可能對微博功能不熟悉,所以表現不活躍。

 因此微博營運公司在打擊“僵屍粉”時,也有“誤傷良民”的隱憂,左右為難。

政界催人氣造假粉絲

 不只中國網絡世界才有“僵屍粉”,國際上許多政府,為了製造人氣,也會假造粉絲數目。

 美國大選將至,選戰未開打,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政黨,就先為兩黨政客在推特(Twitter)上粉絲真假問題吵個不休。

 正在極力爭取成為美國共和黨下屈總統候選人的金里奇(Newt Gingrich),推特粉絲接近133萬人。

 他的兩位競爭對手,前麻省州長羅姆尼(Mitt Romney)和女議員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粉絲加起來還不到20萬人。

 他曾經抱怨媒體無視他在推特上的受歡迎程度,表示自己推特的粉絲是其他所有候選人的粉絲數量總和的6倍。

 可是,不久之后他被踢爆,他的粉絲中92%造假。

 根據紐約一家社交搜索公司PeekYou的資料顯示,他的推特粉絲中只有8%是真實粉絲,另92%是僵屍粉絲。也就是說,他的粉絲人數實際上只有十多萬人。

不活躍未必是假粉絲

 金里奇的競選團隊極力否認粉絲造假的指責,也有媒體認為,金里奇的粉絲人數是得益于推特的推薦用戶名單。

 推特在2009年推出推薦用戶名單,許多名人在被列入推薦名單后,粉絲人數都暴增。

 這起事件讓美國人開始對名人社交網站中,到底多少粉絲是假的大感興趣。

 社交媒体研究公司“Topsy”經過分析和統計發現,幾乎所有推薦用戶名單上的政客,都跟金里奇一樣,擁有一大票冬眠粉絲。

 他們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參義員麥凱恩、紐瓦克市長布克等。

 他們的粉絲中,許多沒有在個人檔案中提供信息,74%到90%在過去一個月里沒有說過話,有30%到41%從未發過言。

 但是這並不能證實這些就是“僵屍粉”,要辨別推特用戶真偽不容易,這些可能只是本身不活躍,為了追蹤推特資訊,才注冊的用戶。

或有澳前總理粉絲受質疑

 不只是美國政客陷假粉絲疑案事件,澳洲外長陸克文,在推特上的100萬位粉絲,也被置疑當中許多是“僵屍粉”。

 這位澳洲前任總理,雖然已經被革除澳洲領導人一職,但仍深受澳洲人歡迎。

 今年9月,他的推特粉絲衝破百萬,不僅成為澳洲最受歡迎的推特用戶,也入圍全球首500位推特紅人名單。

 澳洲總理吉拉德的推特粉絲,也不過只有12萬6000人。

 不過,隨后有人發起調查,發現陸克文的百萬粉絲中,只有46%用戶處于活躍。

 調查單位抽取110位用戶,發現很多用戶只用過一次賬號,因而懷疑這些可能是“僵屍粉”。

 反之,吉拉德總理的粉絲數量雖不多,但多數處于活躍狀態。

 陸克文的發言人表示,推特粉絲作假的指責是子虛烏有。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德國模式


歐洲病夫 吐氣揚眉(上篇)

28/09/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歐洲引爆主權債務危機,我們印象中,富強的歐洲世界,現在還真正民富國強的所剩無幾。

 

德國從“歐洲病夫”搖身變歐洲最富裕國家,當歐洲陷入風霜雨雪中,該國依然屹立不搖。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德國模式”,如何造就今日富強的德國…

最近歐洲金融市場騷亂不動,經濟前景黯淡。

 葡萄牙(Portugal)、愛爾蘭(Ireland)、意大利(Italy)、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 ),這幾國經濟停滯不前、財務狀況一塌胡涂的國家更是像骨牌效應般,一個個倒下。

 刻薄的媒體和債券分析家,把這幾個國家名稱首個英文字母“P、I、I、G、S”組合起來,取其諧音“PIGS”,稱之為“歐豬5國”或5隻小豬國。

 專家預測,隨著歐洲經濟動盪,另一輪經濟危機已經隱然成形,全球人心慌慌。

 在這一片淒風苦雨中,德國經濟卻一枝獨秀,成為歐洲經濟最后堡壘。

 十多年前,德國因為東西德統一,為了重建東德,以及把高福利制度擴展到東德,不斷對東德輸血構成財政壓力,導致經濟大衰退,淪為“歐洲病夫”。

 當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愛爾蘭都在學華爾街,追求金融資本主義,德國像個保守的老人,擁抱著“實體經濟”。

 該國繼續以製造業為支柱,跟那些新興國家如中國生產的低廉產品拼過,很多人擔心,這個古老的工業國,遲早被擠出製作業舞台。

 然而,現在歐洲多個國家,還有跟歐洲亦敵亦友的美國,都掉入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漩渦,德國經濟卻靠后勁突圍,成為歐洲發電機。

爭相研究成功模式

 現在,整個歐盟以德國馬首是瞻,那些落難的歐洲國家,希望德國可以出手拯救他們。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德國在提供資金援助的同時,會提出相對條件,而且這意味著德國將名正言順成為歐洲老大,歐洲可能從此逐漸“德國化”。

 這些國家,怪罪德國留在歐元區佔盡便宜,德國和其他富裕的歐洲國家,因為歐洲一體化,貨幣被低估,有利出口享盡貿易盈余。

 反之,希臘、葡萄牙等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國家,因為高估的貨幣,無法利用較低勞動力成本留住代工廠,還需要不斷向外國投資者借貸。

 他們認為德國應該退出歐盟。

 不過,德國人站在相反立場看待這起事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置疑:“為什么要拯救我們的懶鄰居?”

 他們不願意掏出儲蓄,為面對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買單,主張直接把希臘這些“歐豬”國家踢出歐元區。

 說來,德國經濟富裕,並非偶然的事,而是站在一直以來打下的工業基石,一步一腳印提升競爭力,才享有今天的經濟果實。

 所以現在要他們掏錢包打救落魄的歐洲國家,勤奮的德國人難免心理不平衡。

 這種成功模式,現在被譽為“德國模式”,這陣子,各國金融、商業刊物的記者,都一窩蜂湧到德國,採訪撰寫“德國模式”的故事。

穩打穩紮聞名于世

 所謂“德國模式”,其實不是什么新經濟模式,也不是什么一夜崛起的神話。

 在德國,幾乎沒有聽過像微軟、谷歌、面子書創辦人這類一夜致富的富豪。

 美國《財富》雜誌近年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德國企業也一直是落美國、日本、法國、英國之后。

 基本上,德國經濟是靠工廠撐起,別小看這些工廠,隨便一家就是百年老店,是幾代人努力經營延續至今的。

 德國製作業佔國家經濟27.9%,是經濟主要支柱,帶動國家相關企業和服務發展。

 但是德國工廠,不是靠榨取工人血汗,製造廉價產品換取國家榮華富貴,而是以精密、高端、環保、高科技產業聞名世界。

 正因如此,德國的製造業都可以在國內生產,而不需外包到勞動成本低的其他國家,提供了國內大量就業機會。

 德國工業99.7%是中小企業,而且很多只生產單一專業產品,不過銷售到世界各地無數行業中。

德國製造品質保證

 沒有人不懂,“德國製造”等同精良產品,德國貨總是特別貴。

 只說車子就好,你看馬賽地(Mercedes-Benz)、寶馬(BMW),價格都比一般車子高幾倍,可是德國車,還是讓人趨之若鶩。

 但是大家大概很難想像,德國產品,也一度像今天的中國貨,是廉價、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英國堅持要德國貨印上“德國製造”以區分自己和德國製造的產品。

 今天市面上的英國貨已經少之又少,德國貨卻成為人人追求的高質量產品。

 德國人生性嚴謹認真,面對新興國家廉價產品挑戰,德國貨依然不妥協,堅持產品質量,不奉行大規模製造。

 該國以特殊、專業和精確定位的產品,別劈一塊專屬市場,跟新興國家製造業的不足形成互補關系。

大城小鎮發展均勻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經濟、教育、醫藥中心都是集中在首都或國內主要城市。

 德國產業卻分佈均衡,許多小城鎮里都有幾家國內首要企業的工廠,每個小城鎮的經濟特色都不一樣,工廠性質也不一樣。

 比如重工業如機械、煉鋼,是集中在西部魯爾區;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汽車工業則大部分集中在中北部。

 這提供城鎮居民就業機會,也帶動城鎮經濟、教育發展,所以德國城鎮甚少有人口外流大城市的問題。

 德國城鎮一般建有大學、大型醫藥中心、金融中心,和大城市的發展及經濟水平沒有多大差距。

 很多德國人,都是在各自城鎮成長、升學,就業,度過大半輩子。

共享成果禁止壟斷

 產業和稅收都平衡分佈在各城鎮,民主開放的制度,平等就業和教育機會,也讓德國成為世界上少數真正民富國強的國家之一。

 2010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世界第四,落后中國,但是人民平均收入卻是4萬美元(約12萬7139令吉),中國人民平均收入是4283美元(約1萬3164令吉)。

 在7大工業國中,德國是近年經濟成長率最高、貿易順差最高,預算赤字占GDP比最低、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

 德國政府全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是促成國人均可分享經濟蛋糕的重要戰略。

 該國禁止大企業合併,以及吞併中小企業,並且嚴厲監督大企業利用壟斷優勢,壓榨中小企業,這讓該國企業可以在良性競爭之下百家爭鳴。

 在德國,工廠工作的“藍領”收入跟大學教授、公務員、工程師不相上下,社會上其實沒有“藍領”和“白領”的階級觀念。



守舊創新 致勝關鍵(下篇)

29/09/2011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當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在追求快速發展和短期致富,務實的德國人,循規蹈矩,該走的路一步都不少。

傳統的手工業文化和學徒制教育體系,是“德國模式”致勝關鍵。

除了沿著祖先走出的路前進,在前進的路程中,他們也勇于追求創新和高科技,甚至大規模改革。


德國學者冉珊鶴(Ulrike Reisach)曾經這樣形容:美國代表的是一種尋求短期利潤和個人財富的商業文化;德國則代表一種努力創造持久永恆產品的手工業文化。

作為古老的工業國,德國到今天還傳承著從祖先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手工業文化。

就以有250年歷史的皇家制瓷廠(KPM)來說,在現代化工廠里,儘管已經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但是工匠們還是靠手工打造每件瓷器。

跟250年前相比,除了燒瓷的方法從燒柴換成天然氣,從製模、塑型到彩繪的方式,依然是採用老工匠一代代傳授下來的方式。

所以,每個工匠都要從學徒做起,每年都有100到200人申請成為學徒,但只有兩三人入選,沒有五年以上經驗,是無法站上產品生產線的。

儘管如此,德國人並非守舊不願前進,他們也極力追求科技和創新。

只是跟美國和一些新興國家相比,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實際應用的科技,而非致富或趕潮流,這也是為何該國能夠成為一個高科技工業國。

加班=沒效率

德國人給人的印象認真嚴謹守時,甚至過于刻板,這種形象讓人想起日本人。

但是,跟日本人比較起來,德國人更講求工作效率,而非工作時間長短,德國企業幾乎沒有加班的風氣,如果你老是加班,上司可能會懷疑你的工作效率。

德國企業的管理方式,更是靈活而且沒有等級觀念,員工隨時可以跟總裁報告工作的事,不需預約時間或通過層層通報。

在慕尼黑市寶馬總部大樓,除了財務和總裁辦公室外,員工都是在開放式空間工作,方便提高交流和溝通效率。

德國企業中,雇主和員工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企業和社區相互依存,在許多城鎮里,大半城鎮的人可能在同一家工廠上班,到處都可以看到四代人在一家公司打工的例子。

當公司面對危機時,也能夠靠股東、經銷商、員工和社區一起度過,就算面對經濟風暴,很多德國工廠也不會裁員。

裁員最少的工業國

德國被譽為“有人情味”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起追求個人財富以及短期致富的美國,“德國模式”有一套完整和公平體系,保障全民福利。

該國主導金融市場的是銀行,而不是證券交易所,銀行和企業之間有緊密關系,他們重視的是科學研究領域、製造業等的實體經濟,而不是操控數據,投機致富。

當今福利國,共同面對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養出一堆好吃懶做的國民。

過去幾年,歐洲許多福利國像法國、意大利、英國,都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福利支出已到不堪負荷程度。

2002年到2005年之間,德國其實也面對跟這些歐洲福利國同樣的問題。

但是該國前任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于2003年大膽推動改革,除了降稅鼓勵大家工作,也取消對勞工的過度保護。

失業者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無限制領取失業補助,只能在失業后領取6到12個月部分比例的補助。

連串改革獲得成功

這項改革一度引起民間不滿,施羅德因此請辭下台,全國有數十萬人走上街頭遊行。

但是跟法國、意大利比起來,德國人很少動不動就爆發大規模遊行或罷工,所以沒有因而放緩勞動市場。

接任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al)在反對聲浪中繼續推動改革,其中一項政策是把法定退休年齡延后到67歲。

與此同時,她還實施許多保障人民權益的政策,比如允許企業削減工作時間、控制企業裁員、由政府補貼職工收入等。

連串改革行動,成功提高德國企業競爭力,失業人口大幅下降,該國也是金融海嘯以來裁員最少的工業國。

擁高素質技術人員

“德國模式”的成功,其中一個重大因素,是取決于擁有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

德國企業工人的高素質,是在教育制度之下培育出來的。

德國教育系統長久以來,一直沿襲著“學徒制”傳授技藝的傳統,從學生中學時期,就開始培育他們的專業技能。

這種“學徒制”教育,從中古世紀時期就已存在,當時就已經有各行各業的公會,學徒學成出師后,必須通過公會認可,才可自立門戶開業。

從19世紀起,行業公會就要求師父,必須送學徒到學校學習書寫和計算,提升學徒水準。

一直到今天,該國仍保留這種師徒傳授技藝的優良傳統,為該國在工業和科技領域,培訓大量頂尖專業技工。

寓教于樂以玩為主

德國基礎教育是一種“玩的教育”,教育方式基本以玩為主,學校推崇寓教于樂,啟發獨立思考的教學方式。

當學生升上小學五年級到六年級時,學校和家長就會開始觀察學生的個人特質與定向。

學生大概15歲左右,就會根據個人專長和興趣,決定自己的升學方向。

他們可以選擇升上以職教為主的普通中學、職教與升學並重的實科中學,或以考上大學為目標的文理中學。

不是每個孩子都對文理科感興趣,德國教育的優點,是讓學生及早投入自己專長的領域,接受專業訓練,同時免去面對報考大學的壓力。

職業沒有等級之分

在德國,不管技工還是工程師,都是經過專業和完整培訓栽培出來的,所以德國職業沒有等級之分。

就算一位最普通的工人,都擁有很高的專業技術,是企業寶貴的資產。

所以德國技工的薪資是非常高的,每小時薪資約46美元(折約147令吉),遠高于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

很多德國人也樂于當技工,該國每年選擇雙軌制職業學校的學生佔50%,升上文理中學報考大學的學生,平均則佔全國中學生中的25%。

這些文理高中畢業的學生,約有三分之一在日后還是會轉去雙軌制職業學校就讀。

學校企業簽約聯辦

德國職業學校是和企業簽約聯辦的,選修職教的學生,有三分之二會參加雙軌制的職業培訓教育,剩下的學生,依據各自的特殊需求,進入全時制的職業學校。

參加雙軌制職業培訓教育的學生,會跟企業簽定三年學習合約,所以,有3~4天時間是到工廠學藝,另外一兩天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

職業訓練的標準,是由國家召集的學者、專家、公會和企業共同統一制定的。

企業除了提供學生機器設備,派出職訓技師指導訓練學徒,還必須支付學生大約正式員工的三分之一薪資。

該國公會強制規定,勞工必須通過這種制度培訓,才能被公司聘用。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修車業需文憑


25/09/2011

經驗抵不過文憑? (第一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給我文憑,其餘免談?修車技工或不可憑經驗修車,而是需要一紙文憑!

 傳統修車是師父教徒弟,新人向熟練技工學習,數年后才能獨當一面。

 今時不同往日,修車也要有資格證明,政府有意立法要求修車技工持有一紙文憑,衝擊傳統修車行業……

26歲的伍俊達,人如其名,外表俊朗,也是修車達人,擁有11年的修車經驗,現在是吉隆坡甲洞一間修車廠頭手。

 “15歲時就沒有興趣讀書,對車有興趣,就早點出來賺錢。”他在少年時出道,11年來輾轉在不同修車廠工作。

 其實,他的舅舅也在修車這行,理應可長期留在同一間修車廠工作,不必四處“飄泊”。

 “我想從不同的車廠中學到更多東西,因此轉換不同的環境。”他說。

 一般父母渴望孩子多唸些書,將來出人頭地,但他的家人沒有這種刻板觀念,讓孩子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需一兩年實戰經驗

 修車這條路,雖說是靠動手找收入,不斷的從修車中學習技巧,雙手總是因修理汽車引擎或零件弄得髒兮兮,但它也考腦力,少些細心就可能無法學好修車技術。

 以伍俊達的經驗,想要獨立維修一輛車子,不需熟練技工從旁指導,至少需一兩年實戰經驗。

 而且,這不代表能夠完全掌握修車工作,還需要看有關技工的學習態度,沒有責任感和學習不夠投入,都會影響一名技工的水準。

 “我開始學修車時,車廠師傅誰得空誰就教,做錯時被罵是平常事。但,只要依照師傅所教的去修車,一定沒有錯,除非人懶就沒法了。”

 傳統修車業沒有明文規定一名學徒、半工、師傅仔、師傅或頭手的級別,那只是約定俗成的說法,行內人有一套自己鑑定方式。

修車廠如雨后春筍

 隨著時代變易,官方和民間對于修車技工開始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汽車學院應運而生,有系統地培訓修車廠技術人員。

 我國政府計劃未來三五年內規範修車業,要求技工需有文憑,目前法律上未有定案,不少業者和技工靜觀其變,內心卻忐忑不安。

 近幾年,市場上修車廠如雨后春筍,常見一條街道有三四間車廠,一個花園區有十多間修車廠也見慣不怪,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行業造成競爭激烈,技工需有文憑的消息則進一步加劇情況,業者眉頭更加深鎖。

 在我國,傳統修車技能沒有白紙黑字的技術證明,以傳承方式教授技術,卻也深得認同。最重要的是,業者、師傅與技工之間往往有著不需契約的共識,技工因感激車廠師傅指導,除了尊重“師父”,也對車廠具有一定的忠誠度。

文憑制度影響車廠技工

 吉隆坡甲洞大信車廠(Mahatrust Tyre & Automobile Service)老闆之一哈菲占(Hafizan)指出,作為業者,他認同和支持政府應規範修車行業,但必須也考量如何協助修車廠內沒有文憑的熟練技工。

 他坦言,這些沒有文憑的技工,修車技術出色和對修車廠忠誠,擁有文憑的技術人員未必兼具這兩項優點。

 文憑制度廣泛影響修車技工,不止是華人修車廠受影響,哈菲占指不少巫裔技工和車廠也不能倖免。

 他指出,政府不僅需要給予適當的寬限期,同時也要顧及客戶對技工的滿意程度,“一間修車廠內全是有文憑的技工,但顧客是否滿意他們的服務呢?”

 政府規範修車廠技工資格,或是大勢所趨,如何把熟練技工認證為合乎文憑制度的技工,一點也馬虎不得。這些技工的修車經驗關乎車廠信譽與消費人的信心保證,若只為欠一紙文憑而把他們淘汰,誠屬不智,政府和相關單位或應從長計議。

一紙文憑增加營運成本

 文憑只是一張紙,汽車學院畢業的學生,憑著這一紙優勢,把它攤開在修車廠老闆面前,就有條件要求較高薪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等同增加業者的營運成本。

 有文憑的技工若擁有國際品牌大車廠工作的經驗,例如曾在國內的日本、韓國或歐美汽車原廠工作,轉到其他修車廠后,大多會要求很高的薪資,連在車廠內工作超過十多廿年的師傅,薪金都難望其背。

 如果業者亟需人手而聘用這些“名牌”技師,不只增加經濟負擔,也可能引起廠內其他員工反彈,影響工作士氣。

 傳統修車廠,學徒月薪約七八百令吉左右,隨著經驗和年資逐步調整,略有經驗者約是1000令吉,再逐步調漲至1200至1800令吉。

 一名具有汽車學院文憑的技工,起薪可以是1500令吉,卻未必能掌握和熟練修車技術,反而需向同等資格卻沒有文憑的技工學習。

 伍俊達曾聘請有文憑的員工,對他們的印象是:不熟悉如何拆除汽車零件,留下許多“手尾”。

 “讀過汽車學院的技工,較熟悉機器原理,懂得如透過汽車診斷(Diagnosis)機器,找到汽車的問題。但是,機器指出的問題,未必能100%解決,只是減輕汽車的負擔而已。”他說。

 並非每間修車廠都有能力擁有這台價值至少八千至萬余令吉的先進儀器,它可以檢查汽車電子儀板無故亮燈的原因,以最快的方式找出原因。

  然而,它非萬能機器,只能找出原因,隨后還需要仰賴修車人員的經驗修理。換言之,依賴機器只是治標未能治本,懂得原理卻不能靈活變通者,難以徹底解決汽車問題。

 但是,伍俊達相信,汽車學院畢業的技術人員,只要有責任感和願意學習,肯定能在車廠學習到許多修車技術。

未有定案唯有靜觀其變

 政府要求修車技工需有文憑資格,卻一直未有清楚指標和定案,業者唯有靜觀其變!

 由于擔心政府這項政策影響車廠,哈菲占主動向相關政府部門瞭解,唯依然沒有任何確定的答案。

 發放營業執照屬地方議會權限,因此他向吉隆市政廳打探,得到的答案是:沒有任何指示,一切照舊!

 換言之,至今為止要求修車廠的技工需要文憑政策,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現修車業需文憑的說法,至今未見完整定案,業者與其選擇向左走或向右走,不如干脆選擇按兵不動,不要到處亂走,一切拍板定案才來打算。

 哈菲占指出,政府唯今之計是詳細研究如何降低文憑制度產生的負面影響,找出修車技工在技術、經驗和文憑資格的平衡點。

 “讓我們知道何時開始和該怎么做?不是倉促進行,這會影響業者和技工。”

 此外,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數據資料庫,瞭解有多少技工具有文憑,哪些是沒有文憑的熟練技工,才能更好執行修車業的文憑制度。

未符資格修車員心慌慌

 政府要規範修車員需具備文憑資格,讓修車員憂心!

 許多傳統車廠的技工,皆是因為想學一門手藝謀生,才選擇到車廠工作。如果政府一聲令下,所有修車技工必須擁有文憑才能工作,等同要他們做出取捨,離開或留在這個行業。

 “如果政府強硬實行,許多修車人員會失業。會修車的不能做,只有文憑卻未必能修車的卻又能做。而且,有文憑的修車人員不知怎么做,就要顧客逐一換汽車零件,這對顧客是一種(經濟)負擔。”伍俊達說。

28歲的劉貴明自中五畢業后,踏入修車行業,政府打算規範修車員需具備文憑資格,他只好作好心理準備:如果無法獲得文憑,或會轉行。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就考慮換去不需文憑的工作,例如幫人家做廣告牌的工作,因為有朋友在做這行。”

 有不少年齡較長的技工,想要他們重新考試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因此他相信許多上了年紀的修車老師傅,也會因文憑制度而不做這門生意。

 “如果是這樣,再久一點,車廠都沒得做了。”劉貴明感慨地說。

怕髒怕苦修車非談理論

到底是要讀書還是修車?伍俊達和劉貴明接觸過的汽車學院學生,使他們迷惑了!

 伍俊達過去服務的車廠中,接受汽車學院學生實習,但整體表現令人不太滿意,因為抱著“讀書”心態,擔心弄髒雙手,結果有人還半途落跑,放棄汽車維修課程。

 “這不是浪費家人的錢嗎?”伍俊達忍不住發出疑問。

 劉貴明認為,如果現代年輕人是為了一紙文憑去學習修理汽車,不是因為有興趣修理汽車,就不要浪費時間上課。

 “如果是這樣,年輕人不如考其他方面的文憑,做其他工作,可以不用辛苦或弄髒身體。”

 修車這門學問,不是學院派的空談理論,而是必須實踐,而且是不間斷地工作和學習,才能找到樂趣。如果因為想要一紙文憑而學習修車,就是選錯科、入錯行了。






文憑是信心保證! (第二篇)


26/09/2011

報導:潘有文 
攝影:蔡復丞


「雖然文憑只是一張紙,但沒有就是沒有!」

以上這句對白出自電影《小孩不笨》,如果以未來修車需要認證的大趨勢來看,

這句話確實讓沒有文憑的熟練技工別有一番滋味。

文憑對現代人而言是一種保證,車主踏進修車廠,看到牆上或桌上的文憑,至少會多一些信心。

文憑並非萬能,但有了它,多少會為修車技工的實力和形象加分……

今年27歲的許榮耀是畢業自汽車學院的修車技工,雖然他相信修車經驗非常重要,但一紙修車文憑卻能直截了當向客戶證明技工資格。

 “顧客進到車廠沒看到文憑,也會有些不放心,像駕駛人士發生交通意外時拿出執照,能夠出示駕駛執照,別人的看法就不同,至少它有一個證明。”他指出,駕車需要執照,修車何嘗不是如此。

 許榮耀已在吉隆坡武吉英達花園的Cruise Power Car Service車廠工作了六年,目前已是車行頭手,他認為文憑就是向顧客證明自己擁有修車“執照”最佳方式。

經驗技術留住顧客

 然而,他承認修車經驗才是留住顧客的關鍵,掌握越多修車技術,才能獲得顧客的信任,這與時常駕車才會熟練道理一樣。

 許榮耀中學學業成績中等,數學表現還不錯,但他就是對會計這類行業提不起勁。

 他從小就愛拆卸和整合東西,修理汽車最貼近他這個愛好,可以拆零件又裝回去,能把樂趣當職業也不錯。

 “而且,現在很多人都有車,這一行業也有一定的前景。”恰巧他有朋友在Tractor Malaysia的汽車學院上課,該學院又靠近他的住家,于是就報名學習修車。

 他用兩年的時間上完三個級別和一個主管(Supervisor)課程,其中有五六個月時間在本地國際品牌寶馬汽車(BMW)車廠實習。

還要靠個人摸索

 “實習才能學到最多東西,凡事要靠事師傅(有經驗的技工),只要他們肯給你做,就可以學到東西,他們也可以省工。”

 理論和實戰的分別,在于后者從行動中獲得經驗,提升自己的技術。許榮耀坦言從汽車學院畢業確實會面對不太懂得變通的問題,累積許多經驗就后可以跨過這道關口。

 “顧客跟你講遇到什么問題,就要自己判斷。有些問題連機器也查不出來,需要靠自己檢查。”

 在課堂上學習如何操控儀器,實際工作后還要靠個人摸索,因此態度認真和投入與否,成為從學院畢業的技工提升修車技術的重要條件。

求才若渴 畢業並非失業

 畢業等于失業?不,在修車這一行,畢業就是開始努力學習和賺錢的時候!

 許榮耀畢業后,就在目前的車廠工作,當時是透過朋友介紹找到工作。

 “80%的修車廠缺人手,即使某間普通車廠已請四名員工,還是一樣會缺人。”他說。

 根據他的瞭解,車廠求才若渴,缺人的原因也包括學徒學成后,人往高處,轉投待遇更好的車廠。

 在他工作的車廠,至今已有四五個技工來又去,但他並不因此放棄訓練新進的學徒,因為只要能把他們訓練起來,就可以減輕不少工作負擔。

 他指出,擁有文憑的修車技工,由于學過修車和具備基本修車知識,薪金至少會高于學徒兩三百令吉。

切磋交流 學院派佔優勢

 俗話說,學無止盡,修車也是這樣。傳統技工從車廠師傅身上學習,學習範圍不大,學院畢業的技工除了可以仿效這個方法,另一個優勢就是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和學習。

 同學之間不在同一個車廠學習,為“學院派”技工創立不一樣的優勢。許榮耀在寶馬車廠實習,瞭解這個汽車品牌的技術,而他在其他國際車廠實習的同學,自然也掌握相關技術。

 同一期畢業的同學,遇上較為棘手修車問題,搖一通電話問一問同學即可,省下不少埋頭研究問題的時間。

 因此,能夠互相詢問和學習,擁有自己的網絡,成為學院派修車技工工作上的重要籌碼。

 從大方向來看,未來的大馬修車業,文憑和技術或缺一不可。進入學院學習取得文憑如同打下地基和取得開啟入行的鑰匙,累積經驗和提升技術,則是修車技工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門。

要求文憑 需有萬全方案

 30歲的張偉杰,24歲時用積蓄開了修車廠,6年來與車廠頭手許榮耀一主外一主內,前者負責見客戶和從國內外找汽車零件,后者則負責汽車維修工作,把車廠打理得有聲有色。

 他表示,車廠最重要的是有好員工,至于員工是否具有文憑與否,是另一回事。

 而且,政府至今尚未真正落實修車技工需要文憑的制度,因此他不為要聘請有文憑技工而煩。

 他指出,擁有文憑的技工只在學院學習,與真正投入修車學徒有所不同。

 如果政府規定修車需要文憑,他認為必須研究一套較好的方案,透過市場調查瞭解傳統修車技工的存在價值,“去調查一下這些問題,政府就知道該怎么做。”

 張偉杰成為車廠老闆有另一段故事,原本他當律師的親戚希望他成為接班人,投入律師行業,但他讀完一部分律師相關課程后,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當律師,最后選擇投入汽車業。

 他並非傳統車行技工出身,而是從汽車零件商開始,自己裝配汽車零件,最終成立自己的車廠。

 “以前我買賣汽車零件,需要其他車廠代為安裝,但有車廠因要想多賺些錢,而說這個零件有問題不能安裝,我就自己動手,最后就變成自己開一間車廠了。”

90后畢業生 怕髒表現不佳

 從汽車學院畢業的學生,有些在車廠工作表現不佳,工作態度不認真和怕髒,而遭業者垢病。

 許榮耀相信,這可能與年齡世代有關,80后在汽車學院的一群較少面對這類評語,90后一代反而會見到這種現象。

 “這些90后的學生愛干淨,讀完書就想做管理,才會出現這類狀況。”他這么分析。

 他指出,自知學業不如人或對讀書沒有興趣的學生,為了生存而肯加把勁去學習修車技術。

 讀書能力稍強的學生,往往較不喜歡動手去做,除了希望修完某個課程后繼續深造,也希望找到一份室內行政工作。

 “其實,不只是修車業,其他各類型工作都會有這種情況。”他補充。

考獲文憑 不愁沒有出路

 傳統與有文憑的修車技工的出路有些分別,前者修車技術經時間洗禮,或許在某個時候會勝后者一籌,但后者卻不只局限于修車或在修車廠工作,因為一紙文憑能協助他們開展更大領域。

 TOC大馬汽車科技學院(The Otomotif College)是本地著名汽車學院,總裁兼創辦人胡麗筠表示,從汽車學院畢業的學生,也要與其他人一樣由低做起,但因為具有文憑資格,擁有較多和較快升職機會。

 如果在國際品牌的汽車公司工作,也有機會從技術人員轉為專業銷售人員。

 該學院一名畢業生成為韓國汽車的經銷商,因為在汽車學院學到許多知識和技術,獲公司青睞派到韓國深造。

 胡麗筠指出,由于汽車技術也適用在羅厘和船隻引擎,因此擁有修車文憑,也有機會往這些方面發展,獲得相關公司聘用。




技工註冊保前途!(第三篇 完結)

27/09/2011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汽車工藝科技日新月異,其結合機械零件和電子技術,已不止是一門手藝,
用現代術語來說,它就是一種專業!

傳統修車是師徒傳承手藝,現代汽車學院教學強調技術認證,兩者看似存在鴻溝,

但只要跨越障礙互相接軌,修車技工的前景更加明亮。

讓傳統技工註冊認證,學院派技工多在工作中爭取實戰經驗,

將為技術人員和消費人制造雙贏的有利局面!

市場上,修車廠技工和學院派技工支持者各有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議點不外乎是技術重要,還是文憑重要?

 答案人人心中皆有,詮釋各有不同,如果回到原點看消費人為何維修車子的問題,消費人也許會說:不就是要讓有信心的技工修好車子,以便安全駕駛!

 傳統修車技工未必人人放心,但遇到手藝出色的師傅,還是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學院派修車技工有一紙文憑,增加車主信心,只是若技術一般,想要客人回頭再光顧也不容易。

 “我書讀得不多,哪里可能要我再去上課?就算可以花時間上課,也會影響自己的收入和車廠的生意。”傳統修車師傅提及技術認證證書,大多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有經驗無需經過考試

 路是人走出來的,而且政府和相關業緣團體也並非不理傳統技工的死活。

 去年開始,青年及體育部和大馬汽車修理廠商總會推出“一個大馬技青計劃”,為全國40歲以下的修車技工註冊,只要呈交個人經驗和工作經驗記錄,可以不用考試而獲得受政府承認的技術認證證書。

 大馬汽車修理廠商總會會長鄺偉光指出,該會去年已協助600多名技工註冊,估計今年人數更多。

該會各州屬會舉辦約半日的講解會,有意註冊的技工出席瞭解詳情后,必須開始準備一份包含個人資料、工作履歷、修理汽車過程的照片等文件。

 大約一兩個月內,已註冊的技工需到指定的地點,等待負責認證的政府考官審查文件。如果呈交的文件沒有問題,技工只需等待是否獲得技術證書的回復。

 若是文件資料不足,技工需再兩周內補齊資料,以便再次呈交給考官。

無需擔心影響工作

 “公會將查看申請者的Portfolio做得對不對,以及協助語文能力較弱的申請者面試。”鄺偉光表示。

 從出席講解會到面試,技工只需申請兩天的假期,無需擔心影響工作,符合資格者就可以獲得技術認證書。

 鄺偉光特別提醒申請者必須擁有車廠老闆發出的工作證明,待業的技工不具申請資格,除非再找到一份車廠工作。

 他指出,凡是一至兩年工作經驗的技工,可申請第一級技術證書;二至三年工作經驗則是屬于第二級,四年以上工作經驗則是第三級,這一個級別屬于業者和主管級員工,前者須出示公司註冊證書,后者則須業者的推荐信。

 政府欲規範修車業者的消息,雖然多年來空雷不雨,但技工為了保障自己的前途,應未雨綢繆申請技術證書,證明個人專業修車資格。

價錢廉宜 申請文憑良機

 去年,“大馬青年技青計劃”開始時,不少技工因為不曉得如何整理自己的文件,政府又不允許汽車修理廠商總會以收費性質協助,因此,許多技工因而放棄機會。

 今年,政府已取消這個限制,技工或車廠只需繳交500令吉註冊費用,即能獲得公會的協助。

 他說,申請者可以獲得一個光碟,內含完整的申請文件內容說明,同時可以獲得公會指導和協助,會員或非會員都可以申請,“技工也可直接到青體部申請,費用是100令吉。”

 三年前,鄺偉光為車廠內的員工申請第一和第二級技工文憑,通過汽車學院安排每人需要兩千多令吉,如今政府在立法規範修車技工的資格前,以較廉宜的價格讓技工申請,無疑是一個良機。

汽車學院 技術也獲認同

 從汽車學院畢業的學生,因實戰經驗不足,技術不獲認同?雖然汽車學院學生在這方面還有待提升,但由于兼具理論與實戰,依然獲得汽車商家肯定。

 舉例,TOC大馬汽車科技學院成立于2005年,如今擁有1400名學生,至今已有四屆文憑班畢業生。

 六年來,該學院700名畢業生分佈在全馬各地,海外如新加坡、印尼和汶萊也有廠商聘用他們的學生。

 該學院總裁兼創辦人胡麗筠指出,今年新一屆的畢業生就有一名學生獲新加坡法拉利汽車公司青睞,以約6000令吉月薪聘為技術人員。

 而且,這是一名女學生,在修車行業女性佔極少數,該學院也只有十多名女學生,能夠獲得國際車廠聘用,證明學院派修車技術人員水準不俗。

 這座位于雪蘭莪州八打靈19區的汽車學院,其課程理論佔30%,實際演練佔70%,在兩年半的文憑課程中,約有20%的時間學生需到車廠實習。

 “我們會有老師去查看學生表現,並從車廠老闆或頭手口中瞭解學生的不足,若是有任何提議或需要加強的部分,我們會調整課程內容。”胡麗筠表示,實習是希望學生畢業后就有工作經驗,不至于對這行業過于生疏。

 一些學生出去實習因表現良好,協助公司或車廠解決不少問題,還因此被“預定”,業者希望有關學生畢業后直接上班。

 “當然,學院不會買賣學生,這是他們之間的溝通,學生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她笑說,院方更加不可能要人下訂金預定學生去工作。

首份工作 獲院方代安排

 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出路,TOC大馬汽車科技學院透過各種管道為畢業的學生找第一份工作!

 該院在新馬一帶與近一千間大小車廠和公司合作,學生畢業后透過該校的安排,找到適合的工作。

 胡麗筠指出,這樣的安排對院方和學生都有好處,可以保障雙方的聲譽,因為院方不願意看見學生畢業后,有學生去某大樹下替人修車。

 “我們不止教手藝,它也是一種形象,因為修車本來就是專業工作。”她說。

 該院只為學生安排第一份工作,至于學生之后轉工,就無須再經過院方許可。然而,還是有畢業生轉換數份工作后,回到學院要求院方代為覓職,院方依然會盡力安排。

車廠分級 鼓勵業者增值

 車廠員工需要證書,車廠也要按星級劃分?

 這是大馬汽車修理廠商公會要給消費人一項便利,讓他們可以上網查詢,找到附近的星級車廠維修。

 總會長鄺偉光指出,由于該會資金狀況不允許使用太多網絡資源,因此將車廠分級工作交給大馬汽車維修廠行政系統與網絡管理(N.A.W.A.M)

 此計劃負責人羅大衛指出,車廠評估分為銀、金和白金三級,目前加入這項計劃的全馬220間車廠,皆從銀級開始。

 他說,該項計劃以車廠的人力、經驗、機器和原料為標準,銀級較注重儀器和人員的條件,金級則看車廠是否能應付考驗,白金級注重車廠的管理經驗,藉此鼓勵車廠業者不斷提升自己。

 預計明年一月開始,公眾就可透過N.A.W.A.M.網站查閱車廠的星級指數。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財團跨洲越國大事搜刮 農地勝黃金


19/08/2011

文:楊揚
圖:互聯網

全球股災,對比一片紅海的股市,黃澄澄的黃金愈發顯得誘人。

身為“亂世英雄”,在全球經濟大亂之際,黃金脫穎而出,也是很自然的事。英雄一出,誰與爭鋒?在全球追捧下,黃金價格一飆再飆,飆上歷史天價。

區區一黃金的價格,竟然炒到超過1500美元,突破5000令吉!

這一廂,全球各地中央銀行與投資者大搶特搶黃金,搶得不亦樂乎時;另一廂,卻有一些投資財團跨洲跨國大事搜刮農地。

買農地,是他們的策略!理由很簡單,世界鬧糧荒,糧價一漲再漲,兩年就翻一倍,回收可觀。更重要的理由是:糧食可吃,黃金不能!

如果你對三四年前全球糧食平均狂飆70%事件有印象,你可能還會對當時人心慌亂的情況記憶猶新,甚至當時你可能也在一窩蜂的情況下,不落人后地參與囤糧行動,連夜趕到商場大采購。 

 踏入今年,糧價又蠢蠢欲動,漲潮再現,又再拉緊平民百姓的神經:是不是又到了要囤糧的時候?

 美國計算出,食物通脹近年來是一年30%。

 美國大量印鈔票應對外債,導致美元快速貶值,也進一步讓美國人嚐到苦頭,貨幣疲弱,相對之下,入口糧食漲得更不像話。據預測,或許會每兩年就翻一倍,這是多么驚人的漲幅!

農地,新興成長行業

 這種現象帶出明顯的訊息:農糧有價! 

 難怪全球各地的投資家與大財團甚至對沖基金,都到世界各地掃農地,視農地為新興成長行業。

 “全球糧價飆漲時,投資者紛紛砸錢到美國、部分歐洲地區、拉丁美洲與非洲收購農地。”著名財經雜誌Bloomberg如是報導。

 報導指出,全球舉足輕重的對沖基金索羅斯掌控的一項基金,也在南美洲投資一家農地新創公司Adecoagro SA,擁有其23.4的股權。不錯,股市大跌,黃金成為世界寵兒,但是金不能直接解決飢餓問題。 

 自然新聞網頁(NaturalNews)創辦人,自稱健康遊俠的麥克亞當斯(Mike Adams)說得淺顯不過:“你不能吃金,不能吃銀。每個人都需要進食來維持生命,那意味著每個人需要一個持續食物供應來保持呼吸。這就是為什么投資于食物,是很明智的。” 

 不錯,人們可以用金來換取食物,但是在非常時期,有錢有金也未必換到食物,即使能換到,代價也非比一般。要安度糧荒,沒有一堆金子銀子,恐怕還真不容易。 

二戰期間,食物比金子更有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過這樣的經歷:食物比金子更有價值。

 戰爭結束,日軍撤退,蔣介石掌權,大量印刷錢幣,導致通貨膨脹失控。隨后,很快的,蔣介石政府又推出新台幣取代原有台灣幣。 

 戰爭結束后四年,即1949年時,舊台幣已貶值到4萬元換1元新台幣。 

 戰后那些年,不論是要租間房子、買間房子或是找地方居住,現金是沒有價值的,即使是金也不見得有多少用。唯一能顯示真正財富的,不是別的,正是食物。手上擁有食物,就能用來換取任何東西:汽車、房子、工具、衣服,乃至土地。

 沒有食物的人,就會破產,不管他手上擁有多少現錢或金子。

 當時,一隻會下蛋的母雞,價值還高過一安士(相等于31.1克)的黃金!

回酬率比股票更高

 曾幾何時,農耕地成為世界上其中一項最好的投資。

 與索羅斯共同創辦美國榖神合伙公司(Ceres)的維斯( Perry Vieth)憑其經驗透露,買農地的投資報酬率比股票還高。

 榖神成立于糧價高漲的2008年1月,目前它在美國境內管理61塊農地,價值相等于6330萬美元(約1億899萬令吉),主要收入來自農夫租地的租金和土地增值。

 雖然成立年份不久,它的盈利可觀,成立后直至今年6月底,它在扣除費用后,平均一年的回酬率為16.4%。

 反觀同時期的標準普爾高盛農產品指數,只是年漲5.3%吧了,標普500指數表現更差,下滑近1%。

 除了索羅斯外,許多投資基金,包括哈佛大學校產基金,都大大看好農耕地的潛能,押注農地上。

 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曾準確預測,1996年起,全球商品會大漲,如今他常說的是農地:“我常告訴大家,全世界最好的投資就是買農地。要選會下雨的地方,並找到熟悉農務的農夫,如果做得到,將是錦上添花,因為農作物會愈來愈有價值。”

 事實上,除了投資基金,一些國家如沙地阿拉伯、中國、印度等,也因國內農地不足或是嚴峻的氣候變遷、水源干涸等問題,而到非洲購買農地。

自供自足才是王道

 民以食為天,吃是最基本的要求,讓人民溫飽是一個國家穩定的根基。要將糧價維持在人民都買得起的水平,是政府的一大責任。

 但是,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要讓全球通行的糧食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對許多國家來說,已超出政府的能力範圍。

 唯有鼓勵國人自行種植,少依賴進口食物,才是王道。

 站在國家安全角度,食物自供自足也是國家安全一大保障。

 務農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現今這個行業面對很大的挑戰。 

 只要老天爺打個噴嚏,數以百計農民數十天的血汗很可能就付之一炬,稼庄欠收,求過于供,糧價就往上飆。

 全球氣候變遷日趨嚴重,澇就過澇,旱就過旱,同一個地方,可以前半年過旱,后半年過澇,農民與稼庄都無所適從。

 除了氣候因素,地下水流失、過分仰賴化肥農藥,也導致土地內微生物大量死亡,天然肥沃度降低、礦物質流失,並趨向鹽化,日久不再適合耕種,只能任由它荒廢或改作其他用途。 
1美元買1英畝地

 在本地,要擁有一塊有點面積的農地,最少也不下于數萬數十萬的資本吧。

 如果,你真的很想做農庄主人,這個門檻又太高的話,那你大可棄大馬轉戰非洲。

 建議你去不時鬧飢荒的埃塞俄比亞,在那兒,只需1美元(約3令吉),你就擁有1英畝(0.4公頃)土地。

 如果你有100令吉,你就可以擁有33英畝的土地,夠你圓農庄庄主的美夢了。

 該國近期再面對飢荒問題,其政府不惜賤賣數以百萬英畝計的優質土地于外國投資者,最便宜每英畝1美元,出租100年。

 這些土地包括耕地、牧草地、森林和濕地,由于土地易手,許多當地半游牧民族被迫離開他們傳統的聚居地。

 該國政府此舉引來非議,主要是很多交易只會提供少量工作機會,卻強迫數以千計的人離開該地。

 人權組織也認為此舉無助于解決該國長期的糧食危機。

投資食物5大訣竅

 在亞當斯眼中,投資于食物,可包括以下其中一項或全部:  
 *投資于可儲存的食物,可存于shelf以供未來用途或barter。 

 *投資于自己本身的庭院種植技術,以備需要時懂得如何生產食物。

 *投資于非hybrid植物種子,以便有genetic blueprints來種植能自行代代繁衍的食物。 

 *投資于農地,特別是有水源的農地,以提供養分與條件來生產食物。

 *投資于教導如何通過各種方法生產食物的課程,如wildcrafting,庭院、自行發芽等。

備註:本文只是點出國際上,農地受追捧的情況,此文並非讀者的投資建議或參考。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孔子熱喜憂參半

報導: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中國的孔子學院肩負推廣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任務,經營了近6年,如今已如雨后春筍佈滿88個國家,有人謔稱為現代孔子週游列國。
美國尤其是孔子學院的天堂,目前已超過06所,但,視孔子學院為「宗教」和文化入侵者大有人在。
「孔子」在美國遇上程咬金,形成中美文化風波!

孔子代言學漢語,學習的不只是語言,也包括中華文化。
“你好,我是仲尼,你也可以叫我孔丘,我是推廣漢語和儒家思想的代言人。”如果,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跨越時空來到現代,也許我們可以聽到以上對白。

2004年,孔子學院先在韓國起步,向亞洲國家延伸,再擴展至歐洲、大洋州、非洲和美洲,橫跨五大洲,截至2009年12月已在全球各地設有282所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和272個孔子課堂(Confucius Classroom)。

換言之,過去5年間,每年平均出現56所孔子學院和54間孔子課堂,可見這股漢語文化熱潮聲勢之甚。

以孔子之名作為漢語教學招牌,被視為中國推廣漢語和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策略。

在世界各地無“孔”不入

英國諾丁漢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姚樹潔表示,孔子主張禮儀和各國之間和平相處,而且象征中國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知名度極高,以孔子形象來推廣漢語具有優勢。

縱觀近6年來,孔子學院的發展,顯示用孔子來“代言”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確達到不俗效果,在世界各地無“孔”不入。

美國漢語熱尤甚,孔子學院令許多當地人趨之若鶩,至今已有超過60間孔子學院,冠絕其他美洲國家。

然而,這股熱潮在美國一些地區引來反彈。最近南加州就有居民抵制孔子學院,視之為“宗教”和文化入侵。

孔子怎會是一個宗教呢?由于當地人不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將這位教育家和哲學家視為宗教人物,擔心孔子會影響其他美國人和下一代的宗教觀。

最重要的是,南加州這個地區與不少美國州屬相似,華人人數不斷增加,以及中國資本改變了當地商業環境,因而擔心失去更多權利,為此拒絕中國繼商業之后,再以文化形式入侵。

美國擔心威脅當地文化

儘管反對聲音不多,但已在美國社會掀起漣漪,引起其他美國人思考是否該讓漢語文化升溫。

從前中國予人孤立、經濟實力較弱、共產國、較為獨裁、不民主等刻板印象,造成美國人擔心孔子學院帶來的漢語熱將會威脅美國人的文化。

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快餐文化、咖啡座文化等,早已深植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在內無不受其影響,何嘗不是一種文化侵略?

然而,英語是國際語言,宏觀而言它象征先進文化和民主理念,已成為全球共通語言,視學習英語為文化入侵的國家恐不多見。

漢語則不同命運,西方的“中國威脅論”也使美國人內心恐懼漢語熱,才會出現抗議之聲。

孔子的思想已深入許多國家和社會,這些良善思想和教育,是否能解除美國人的憂慮與忿怒?

老美多數崇敬孔子

孔子學院在歐美國家最受歡迎,僅在美國就有高達60所孔子學院。
從中國到國際社會,孔子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而且多屬正面評價,如今在美國少數地區出現抗拒的例子,也算正常現象,畢竟各人看待事情角度不一,總會出現一些較主觀的看法。

美國對于孔子的崇敬,上至國會,下至市井小民皆有。

去年10月,美國國會眾議會通過決議案紀念孔子2560年誕辰,以表揚其儒家思想對人文社會的貢獻。

共有361名眾議員投贊成票,僅有47人反對,顯見孔子的君子為政之道、忠、教,以及仁愛等哲學,受到美國大部分政治人物支持。

整體而言,美國小部分民眾出現排斥孔子學院現象,可能是不滿新移民爆增的宣洩。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當年的老移民來到美國,即全情融入美國社會之中,但新移民已非如此,他們是真正“移民”身分,以美國和原居國兩種身分生活,時常關心原居國議題,動輒發動支援祖國的遊行,來自中港台的華人尤為明顯,引起一些美國人不快。

孔子學院雖然以文化交流作為主軸,但對少數美國人而言,那是一種以文化軟實力侵入美國文化主流的方式,因此才會掀起這一場風波。

法英德學語言弘揚文化

通過學習語言弘揚文化的方式,法國人早在百多年開始采用,英國人也以此法建立威信,將英國文化深植在許多國家之中。

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落敗后,在社會精英的支持下成立法國語文學院,以語言文化在各地塑造影響力。

英國文化協會于1938年在埃及設立辦事處,並在二戰期間在全球各城市林立,為盟軍和難民提供教育及文化支援,儼然是一個英國文化精神堡疊。

德國在1951年創立歌德學院,同樣以語言為先鋒,作為德國在海外推廣文化代言者。

法英德三國皆以語言和文化,作為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從政治角度觀察,它可能是三軍未發,糧草先行的戰略,通過語言文化在各地紮營,立己于不敗之地。

然而,以較溫和的角度觀之,它不外是一種文化交流,讓各國從語言深入瞭解有關國家的文化。

中國的孔子學院,正是繼承法英德三國推動文化的方式,無可否認,這種軟大力量有其不可忽視之處,因可以不動用一兵一卒,而通過文化展現國家實力。

掀漢語熱三大原因

雖然少數美國人抗議孔子學院是文化和宗教入侵,但依然有許多年輕人認為學習漢語很時尚。
學習漢語形成熱潮的原因大體上有三個,首推中國因素,其次為漢語也可以很“酷”(Cool,有型之意),第三即是想要瞭解中華文化。

許多國家已視中國為新興經濟體,存在許多商機,牽動全球發展,只要懂得漢語,就有機會在中國分一杯羹,因此中國因素是漢語熱主因。

以英國為例,目前該國已有超過500所中小學開設中文課,去年英國普通中學教育文憑(GCSE)有3469人報考漢語,較前一年增加16%。

英國政府毫不掩飾對漢語的肯定,掌管兒童、學校與家庭事務大臣埃德鮑爾斯認為,未來10年英國和中國將有更密切的關係,年輕一代需要學習漢語。

而且,該國商界對漢人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加,英國工業聯合會去年的調查顯示,共有38%英國僱主以懂得漢語為受聘條件之一。

漢語也可以很“酷”,許多英國學生視漢語為時尚外語,成為漢語熱因素之一。

住在英國倫敦的維姆在父母建議下學習漢語,能用漢語和人交流后,他發現那真的很不同,而且有利自己的未來。

至于學習中華文化的因素,胥視個人對文化的渴求程度而定,對于那些喜歡瞭解不同文化者,從漢語切入將是最直截了當的做法。

孔子學院涵蓋以上三項因素條件,因此能在全球各地迅速發展,並且預期今年能達到設立500所孔子學院的目標。

孔院變孔怖分子?

美國加州一所中學將設立孔子課堂,引發十多位家長反對,他們將孔子學院視為一個“洗腦”處,認為孔子學院或學堂是中共政府的工具。

其中一名抗議家長約翰克拉瑪(John Kramar)表示,孔子課堂並非只學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反而是一種洗腦的軟實力。

反“孔”人士的言論或許過于主觀,但這正顯示推動孔子學院需淡化政治色彩,宜用溝通和實踐成果的方式,以釐清孔子學院與政治的界線。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