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放手讓孩子自由做主

14 Jun 2013


報導:楊潔思
攝影: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代父母經,易讀難精。   比起媽媽,現代爸爸的角色更不易當,現代人講究親子教育,爸爸不能豁免,不能再把教養責任全部推給媽媽。 
 我們處在時代轉折點上,無法沿用祖父輩那套傳統的教養模式,只能參考書籍或育兒教養專家所說,自行摸索。
 偏偏,針對爸爸的工具書與資訊比較少,況且,男性普遍上比女性更不擅于溝通及流露柔性一面,令他們親子教育路上更難行。 
 為此,這個父親節,我們請來本地親子教育的先行者之一邱茗峻,分享爸爸經;同時也請其兒子邱煜倫,分享兩人的親子互動……
邱茗峻不但熟悉營養醫療,在孩子的教養上也有一套,在二十年前本地還不流行親子教育時,他已率先實行,他的實戰經驗,或許可以做為爸爸們的參考。 
 邱茗峻跟兒子邱煜倫在一起,像兄弟多過像父子,
 這也難怪,邱銘峻才四十五六歲,兒子卻已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工作。
 邱煜倫在澳洲唸大學,學成后原本可留在當地工作,好好享受生活,然而,看到父母創業、辛苦打拼,他于心不忍,回國幫忙。 
 在邱煜倫身上,我們看到許多現代青少年不易見到的誠懇有禮、開朗與盡責,以及生機勃勃的生命力與熱誠,就像一株甫成熟的小樹,正在長出它自己。 
把決定權交回給孩子
 這種生命力與熱誠,透露出一個訊息:他的懂事成熟、有禮盡責,並非自小被硬拗、壓抑而來。
 果然,一問之下,邱茗峻坦誠,他致力培養孩子品格與價值觀,與此同時,卻給孩子很大的自由,他把決定權交回孩子手上,讓孩子自行決定要如何做。
 先告訴孩子不同選擇的后果,再敢敢放手,讓他們自由選擇。
 “這是倒回來的教育,給孩子的自由度越高,孩子的壓力越大,我一直以來都以這個方式帶孩子。”他說。
 邱茗峻早婚,21歲時大兒子出世,他還在夜校攻讀會計課程,最后再考取會計師資格。為早日存夠錢開廠,他到新航當了三年空中少爺,這段日子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養成孩子性格較獨立。 
 自煜倫四五歲時,便已能單獨搭飛機到新加坡與父親會合,六歲時更是單獨從吉隆坡飛到新加坡轉機再飛香港,煜倫迄今還記得,當時因為暈機,嘔得不清不楚。 
對孩子有信心
 雖說飛機上有機組人員照顧,但讓這樣小的孩子在沒有親人陪伴下單獨上機,孩子少一份堅強與獨立、大人少一份放心與信任,恐怕也辦不到。“我對孩子有信心,我們要對人有信心,並且要懂得放手。”邱茗峻說。 
 他自小家貧,父親生活擔子重,沒有什么親子互動概念,如今雖然生活改善了,但父子間始終有一點距離,難有很親密的溝通。他不無感慨地說:“如今與父親坐下來……”頓一頓,難以銜接,他換個說法:“有些東西過去了,是追不回來的。” 
 上一代的人事物我們不可追,但我們可以讓這一代的遺憾,就在這一代中止,並經營好我們的下一代。 
 邱茗峻的例子,不正是最好的詮釋嗎? 
 如今,他與兒子合作無間,併肩作戰、共同開創未來,在意義深重的父親節裡,這一份深厚濃郁的父子情,會比鮮花蛋糕來得馨香甜蜜……
邱茗峻教養三件事
 ◆培養基本生活技能   
 窮人孩子早當家,邱茗峻在鄉下度過拮据的童年生活,生活的磨練讓他自小學會獨立,什么都自己來、自己做。 
 成家立業后,家中的門、水喉等壞了,他都是自己動手DIY。 
 回憶與父親相處的時光,邱煜倫腦海中總是有一幕與父親一起修理東西的圖像。 
 在澳洲課余打工時,公司的東西壞了,他也自己修理或替換,令他的老板好奇:“這些都不是你的工作,你怎么自己做?”
 在澳洲,這些工作都是找技師來做,員工是不做的,況且,現今很多員工不會做。但對煜倫來說,這些都是普通不過的事。
 煜倫的生活技能與良好工作態度讓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他要離職回大馬時,老板不捨挽留,眼見留不住了,還說:“你回去后哪天你想要回來,我公司的門都為你而開。”  
 ◆培養品格 
 品格培養是邱茗峻極為看重的事項。“性格培養比學術重要,這是孩子帶著一世的東西,反之,技術上的掌握只是當時用到的技能吧了。”  
 “一個人的品格,待人處事,決定他得不得到前輩的提拔,我也是靠別人提拔。”他口中的提拔,其實也是信任與賞識。 
 像邱煜倫的例子,掌握多方面技能,不介意額外多做工作崗位以外的工作,愿意為公司付出,獲得老板賞識,加速他的起薪。
 ◆培養價值觀
 “從小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很重要,讓孩子自行判斷對錯。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灰色地帶,一旦孩子培養起自行判斷的能力,他們以后碰到這種情況就懂得 怎樣做比較好的選擇。”邱茗峻說。 以家庭價值觀來說,華人父母比較有依賴心,希望孩子一直在身邊。邱茗峻卻鼓舞孩子往外飛,四海為家,最后反倒是兒子自 己想回來協助父母。 
我從未被父親打過
 訪談中,邱煜倫說:“我從沒被父親打過。”
 我印象中的邱醫師,向來都是溫文爾雅,但我沒想到他的功力竟然高深到不曾打孩子的程度,不死心,問他:“那你可曾試過對孩子很生氣?”
 他反問:“我們為什么會對孩子生氣?是認為他達不到你的要求,沒有做到你認為對的東西。我們對人有要求,要硬塞自己的想法給對方,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我很少會這樣,我會尊重別人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但我會尊重你,你有資格繼續保有你的想法。” 
 他以抽煙吸毒為例子,說:“我告訴他(孩子)哪些東西是絕對不可碰,例如吸毒或中愛滋病,中了就沒有回頭路。至于抽煙可以嗎?我沒有答案,我自己也曾抽過煙。我只能告訴孩子抽煙的可能后果。對我來說,抽煙沒有好或壞,但它對健康有影響,要不要抽,讓孩子決定。” 
 他說,很多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一樣東西,這時是好的,以后可能是壞的,所以他只陳述他所知的后果,讓孩子自行決定與選擇。“我只是告訴他要畫線,但是,線要畫在哪裡、要怎樣畫,讓他自己決定。”
享受自由學會承擔
 邱煜倫坦言,父親放手讓他自由決定,會讓他凡事先考慮后果,看自己是否要承擔風險。“他讓我自由決定,我反而更掙扎,壓力更大。”更大的自由,等于更大的責任。他知道,一旦錯了,是自己的責任,不能將責任往爸爸身上推。   
 他說:“直到今天,爸爸還是採用這一套方式,我的工作,只有大綱,沒有詳細的工作內容與細則,這些都要自己想,若是大方向偏離了,他就會提醒我。” 
 父子倆同事,意見不合時如何處理? 邱煜倫認為這方面問題不大,因為父親一直把他視為一個人般看待,尊重他。
 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做生意要憑良心,他說。 
從三方面培育孩子
 二十多年前,邱茗峻在本地的台資公司上班,當時適逢台灣把教育轉成以生活為基礎的教育,並且推動親子教育,他通過工作環境的關係,接觸到這些新穎的教養書籍。 
 閱讀,加上自己的想法,形成一套教養方法,即三方下手:培養基礎生活技能、品格及價值觀。  
 他認為這些非學術性的元素比學術來得重要,因此對孩子的學業反而要求不高,讓孩子自由發揮。 
 除了閱讀,邱茗峻也藉工作之便,在異國汲取當地好的文化與價值觀,再與華族好的文化與價值觀相融合。
 在孩子很小時,他便帶著他們遊走多國,開拓孩子視野。
 他也讓孩子了解他的工作,孩子自小便去父母的工廠,親睹父母辛苦工作,凡事親力親為。 
 “有錢的家族,生意文化濃,他們的孩子耳薰目染下,創業比較容易;我來自鄉下,根本沒有生意的概念,創業時相對困難。因此我讓創業變得生活化,讓孩子多接觸,等于是給他們一個平台,讓他們認為創業是很普通的事。”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追逐龍捲風

12 Jun 2013


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前不久,美國著名追風工程師蒂姆薩馬拉斯(Tim Samaras),在追逐龍捲風時不幸罹難。 他的死,是風暴研究領域的損失,同時也再次敲起這種高風險活動的警鐘。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熱衷玩命追風者,不會因這位專家之死,而對風暴卻步……
在本地,提到追風者,我們說的是飆摩哆一族。
但是,在美國,追風者是真正的追風一族,他們是玩真的,追著龍捲風或威力更巨大的颶風跑。為了啥?好奇、好玩、刺激、迷戀颶風威力、做研究、攝錄了公諸同好、炫耀者有之。
像薩馬拉斯這種認真做研究的人,追風無可厚非,但是,令人擔憂的是,業余追風者越來越多,他們純粹為了好玩、興趣及追求緊張刺激,加入追風行列。
這種極為危險的活動,竟然吸引這些追求刺激之徒,在刀鋒邊沿游走,挑戰死神。
這也難怪,有多少玩意兒比被直徑一兩公里的大颶風或龍捲風追趕著跑,冒著可能被這個超級大旋渦捲上天的巨大風險,來得令人顫慄與激動?
性命誠可貴 刺激價更高?
颶風或強大龍捲風一過境,無堅不毀,陸地上的動植物與建築物,片甲不留,人類薄弱身軀,豈能抗擋得住其威力?只有極為少數的幸運者,得以倖存。
奪走薩馬拉斯性命的颶風,便放過了另一輛卡車上的追風者與氣象學家麥克貝特,他們連同卡車被風捲起,再拋到田地上,因而逃過死劫,只是受了傷。
是風暴的魅力真的無法擋,還是“性命誠可貴,刺激價更高”?近年來,美國玩命追風之徒數量越來越多,竟然到了令各追風地點塞車的程度!
許多業余者,追風純為興趣,他們不為錢財,只是為攝錄颶風的錄像,放上共享影音網站YouTube。
更離譜的是,追逐風暴竟然被開發成為旅游商機,好幾個旅游公司提供這類服務,帶領旅客到危險風暴眼中,有家旅行社甚至接受年齡低至12歲的客人,真不知該為這些旅客寫個“勇”字,還是該為他們禱告?
風暴的脾性難測,連薩馬拉斯這種追風追了數十年、行事分外謹慎的老手,都因錯誤判斷而埋送性命,甫上路的新手,又如何摸得著變幻莫測、瞬息萬變的風?追風,無疑于拿命來玩!
攝錄鬥精彩 越玩越驚險
風暴的威力帶給人莫大震撼,吸睛效果十足,引來廣泛矚目與評論,更帶來另一種副作用。
基于好勝心,大家競相拍攝更接近颶風中心的錄像,換言之,大家越追越接近颶風,玩命程度一次比一次危險!
這種挑戰終極極限的玩意,只會把人更推向死神懷抱。
麥可斯維茲(Michael Schwirtz)在“追逐風暴,但希望不要抓住它”一文中,提到,當今,人們追逐風暴的興趣激增,壓倒性的業余視頻攝像者和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都在YouTube中較勁,比拼看誰能獲得最接近和最引人注目的風暴捲動的圖像。
風暴追逐已經達到一種類似真人秀的流行文化頂峰,而死神正追隨它而來。薩馬拉斯正是憑藉現身“發現頻道”真人秀“風暴追逐者”而聞名。
最終,薩馬拉斯死于他最鐘愛的追風事業中。
一代名家殞落,但不損更多追風者崛起。
而風,繼續吹………
壯志未酬喪命風暴中
薩馬拉斯是一名工程師,他最有名的,就是所設計的一個設備,成為第一架獲取龍卷風內部影像的裝置。
除了研究風暴,他也研究閃電,去年八月,他還帶著當地記者驅車800公里,橫跨數州以期拍攝到閃電剎那。
那時,他剛研發出或許是全球最快的相機Kahuna,Kahuna可在一秒內捕捉140萬幀慢動作照片,以它來拍閃電更有效。
薩馬拉斯出事當天,他也志在拍攝閃電。他希望此行能讓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拍攝到颶風引發閃電一瞬間景象的攝影師。
可惜他未能如愿,反而賠上性命,與兒子保羅以及另一位追風搭檔卡爾楊 (Carl Young)三人一同遇難。
他的車子被捲進風暴中,車子被壓縮了三四十巴仙,他死于車內,兒子與楊的屍體則分別掉到離車子半里外的東西兩個不同方向。
警察巡邏車聽到他們臨死前的驚呼:“我們就要死了!我們就要死了!”
在追風界,薩馬拉斯鼎鼎有名,他成立了一個名為Twistex的組織,以研究龍捲風的形成、生命與消逝。
他自行設計偵測器,並將它設置在龍捲風路徑,測量風速及在風暴底部的氣壓。另一個偵測器則有攝錄相機,以提供龍捲風內部影相資料。
他將這些珍貴及難獲取的數據資料,提供給美國氣象協會及國家地理雜誌。
老手罹難敲響安全警鐘
據說,薩馬拉斯出事前,他所追蹤的龍捲風突然左轉,人們懷疑他與伙伴措手不及而喪命。
薩馬拉斯的死亡,引起一些專家擔心,一般追風者那種越來越接近風暴,以及妄顧安全的做法。
當地氣候頻道的氣象學家格勒福布斯說:“當一位像薩馬拉斯這樣謹慎及經驗老道的老手也遇難,我希望這會警惕所有追風者,即追風可以有多危險,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死。”
薩馬拉斯是位頭腦清醒的科學家,而非單純狂熱的追風者,他對安全的注重是行內所知的,有時看到追風人潮及車輛過多,他甚至寧可放棄追蹤研究工作。因此,人們很難接受他會出事。
他深明追風的危險,一次接受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談,他指出,接近風暴是工作的一部分,他必需把器材放在龍捲風路徑上。“事實上,我相當注重安全,當然,我也專注于取得數據及處于正確的位置。你只有一次機會。”
去年,接受一位女記者採訪時,他曾說:“有時,我對追逐風暴百感交集,一方面,它們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另一方面,這些威力龐大的風暴,可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並且可永遠改變人們的生命。”
他說的沒錯,風暴永遠改變了他與家人的命運……
科技普及促成追風潮
1996年出品的好萊塢的影片“龍捲風”(Twister),讓世人見識到龍捲風的威力與追風者的狂熱與執著。
過去十年間,在美國大平原上龍捲風季節伊始時,便吸引大批追逐者。特別是在風暴頻繁的俄克拉何馬州,新的龍捲風才開始,追逐者便足以多到造成匯聚點塞車,而且這些追風人數還日愈增多。
追風風潮這十年間走向高潮,與攝錄技術日愈先進及網絡的普及有關,它們是追風活動的推動者,大家競相捕抓最精彩的風暴影像,攝錄者甚至可以馬上上傳發放颶風大肆破壞的錄影片。
身歷其境最可怕經驗
說起奪走薩馬拉斯性命的那場龍捲風,天氣頻道的氣象學家麥克貝特仍心有余悸。
他與同僚所乘的追逐風暴卡車,被龍捲風橫掃而過,拋出200碼外,並砸在田野上。
“我想,這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龍捲風,我覺得它的體積和速度改變得非常、非常快,它前行的方向也轉變得很快。我想,有很多人在那裡,最終被卡住……”他說。
他形容那是他生命中最可怕的經驗。“我看到生命中出現的人,在我眼前閃過,它似乎只是短暫片刻,所有東西都變成慢動作,特別是當我們在漂浮的時候。我有個感覺,似乎自己被昇抬到天堂那樣。”
他雖然記得整件事的每一個過程與事件,但他仍覺得那一刻是不真實的。但他與同僚們身上傷痕累累倒是挺真實的,其中一人還骨折呢!
經此一役,他不確定是否還會再去追逐風暴,但他不曾懷疑追風的價值:協助發出預先警告、輔助天文部門的氣象警告、提供地面真實情況、實時信息等,讓人們提前準備。






冒險拍震撼畫面(下篇)

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危險可怕的地方,就是景色最壯觀魅麗、神奇得讓人窒息的地方!  在美國,超級危險的颶風及龍捲風,魅力其大無比,引來眾多粉絲亡命追蹤,而這種現象下更離奇現象是:“風暴追逐者”或“惡劣天氣追逐者”也可以成為一種職業!
攝影師傑姆裡德,是全職的風暴與惡劣天氣攝影師,追風經驗豐富,足蹤遍及全美,拍攝最前線的大自然惡劣天氣照片,包括數百次龍捲風、超級氣囊雷暴以及雹暴,其照片震撼性十足,令人敬畏、嘆為觀止乃至心跳停止! 
 為了拍攝完美的風暴照片,裡德常以身涉險,有兩次甚至差點兒沒命回。  
 數年前他將17年的作品結集出書《風暴追逐者:一名攝影師的旅程》。
 一般單純的惡劣天氣追逐者,很容易被標籤為“腎上腺素吸毒者”,認為他們只為了緊張刺激,拿命來玩,但是裡德卻跟他們不同。他的出發點是本著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他的拍攝作品,讓人領略天氣和氣候發生的不可預知的變化。 
做足準備 其他就靠臨場
 “實際上,我並不追逐所有天氣現象。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準備、評估、猜測和預測。如果是一名職業天象攝影師或者是一名風暴追逐者,你的內心會有一種自豪感,在風暴預警發佈前,你就已經帶著相機出現在野外。”他說。
 小心駕得萬年船,裡德這些年來能安然走過諸多險境,絕非純靠運氣,每次出發前,他都做足功課,小心地制定好拍攝計劃。“在潛在的風暴出現前一天,我會認真研究電腦模型、地圖及相關數據,就像電視上的任何天氣預報員一樣。”
 然而,這些科學研究數據只供參考,人到了現場,還是要靠臨場發揮。“一旦進入現場,拍攝工作就需要更多經驗、勇氣和機敏。在現場,我會認真觀察天空和地形。”
 他憑現場觀察來決定使用什么類型的相機及鏡頭,並判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放置三腳架、是否必要堆沙袋。“所有這些問題,你必須在幾秒鐘內作出決定。此外,我還要決定究竟要靠得多近。” 
 然而,大自然的變幻豈是人所能掌握?再精細的盤算,也有失算的時候。 
陷入險境 屢次幾乎喪命
 2004年,他與搭檔在佛羅里達州拍攝查理颶風時,颶風突然改變方向,並且從二級颶風一下去到五級颶風,令他們陷入險境。“我們遭到碎片的猛攻, 那種感覺就好像被彈片擊中一樣。在此之前,我曾經拍攝過一段錄像,向母親告別,這是拍攝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我當時認為自己完蛋了。” 
 地上的樹被連根拔起,人怎堪折騰?幸好他們處於颶風中心區域,這裡反而是相對平靜的地方,他們在經歷一次死亡之旅後,得以倖免於難,並且被躲在龍捲風避難所內的人拉了進去。
 2005年,在密西西比州拍攝卡特麗娜颶風時,他入住熟悉的酒店,這家酒店在設計上據說可耐受得住五級颶風,然而沒想到颶風引來巨浪,離海岸64米的酒店無法逃過水劫。
 巨浪高達7.9米,接近兩層樓,將理德等人圍困住在酒店樓上。
 洪水退卻時速度特快,猶如有人拔掉浴缸的塞子一般,退卻的強大水力拉扯下,將許多東西都扯離混凝土地基。“我們的酒店損毀了一半,只留下能夠站立的地方。我們被嚇壞了,現在仍會在夢中回到這家酒店。”
追逐颶風險墮深淵
 美國人沃倫法德勒是全球首個“職業風暴追逐者”,他於1987年“出道”追逐拍攝龍捲風,職業追風生涯迄今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這顛簸驚險的生涯中,不乏千鈞一髮、死裡逃生的經驗。 
 2004年,追逐五級颶風伊萬時,他險些墮落深淵。
 他的日記記下這凶險一刻: 
 “我從后視鏡看到,天空中的烏雲像雪崩一樣迅速地把整座山裹在其中。過了沒多久,呼嘯的狂風開始在我車周圍打轉,車裡的紙片像失去地心吸力一樣到 處亂飛。此刻,我並沒有驚慌,甚至還有點高興,因為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著它形成的過程。突然,一個猛烈的撞擊讓我的車子搖晃不止,車裡的紙片頃 刻全都飛出窗外。過了一會,我重新回到那個地點,紙片也不見了……”。 
飛機追風收集資料 
 美國追逐颶風者主要是對惡劣天氣有興趣的人,在台灣,也有一群追逐颱風者,他們的追逐,並非刺激好玩,而是為了工作。
 他們是一群科學家,是由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組成的“追風計劃”研究團隊。
 追風計劃採用4人座的噴射機,在颱風天冒險風行,飛繞颱風,並在不同時候地方投擲十多枚大氣偵測儀“投落送”,以送即時回傳的颱風觀測資料,以便更能掌握與瞭解颱風,大幅提高颱風預報路徑的準確度。 
 由於颱風的主要生命週期,抱括從醞釀、發展、增強、行進、減弱,大部分都在海面上發生,陸地上能觀測到的資料極少,預報誤差也相應較大。
 因此,追風及空中偵測,有助于提供更詳盡的颱風資料,包括颱風環流的風速、風向、濕度、氣壓等大氣資料,同時也協助改善全球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的問題。 
 台灣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以飛機追逐颶風颱風的國家。
颶風背景資料

 颶風或颱風都是風速達到每秒33米以上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由雲、風、雷暴等組成的巨型大氣旋轉系統。在太平洋生成的就叫颱風(Typhoon),是左旋的,主要肆虐中國台灣一帶;在大西洋生成的則叫颶風(Hurricane),右旋,主要盤旋在美國。
 一般上,颶風的威力會比颱風來得大。2005年8月登陸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就是第五級颶風,最高速度為每秒77米,亞洲颱風的風速一般都不會去到如此強,例如2006年登陸的桑美颱風,算是極強的颱風,最高速度也只是每秒60米,相等於美國的四級颶風。 
颶風/颱風分級法
 美國將颶風分為一至五級,最低的一級颶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33-42米;最高的五級颶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超過70米。
 五級颶風足以摧毀大部分建築物,並導致大範圍洪澇。 
 中國將颱風分為六級,依次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
 熱帶低壓底層中心一帶平均風速為每秒10.8-17.1米,相等于6-7級風力;超級颱風平均風速為每秒大于51米,風力達16級或以上。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食在安心

9 Jun 2013

聞粉色變 食在不安心(第1篇)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毒澱粉事件”延燒全台,市民聞粉色變。臺灣媒體指稱,這是繼2011年爆發塑化劑事件后,臺灣面對的食品安全大危機。  塑化劑食品危機,讓全球饕客對台灣飲料、糕點和麵包等,望而卻步;毒澱粉事件,再次敲響台灣食品安全警鐘。
 當地專家人民因此痛批政府執法不力:有毒食品損害台灣信譽,人民“食”在不安心……
2年前,台灣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技術人員楊明玉,在檢驗康富生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DDS-1 六淨元益生菌”,是否違法摻雜安非他命或減肥西藥成分。結果,檢測項目沒有違法西藥,不過,她卻看到不正常波峰。
 一般檢驗員會因檢測項目結果合格,就當工作完畢。可是,楊明玉主動提出進一步檢驗要求,運用下班時間抽絲剝繭分析30余種原料、包材,赫然發現產品竟含有高達600ppm的塑化劑DEHP,查獲起雲劑遭污染事件。
 這次爆發的順丁烯二酸事件,則是因為某位立委收到民眾密函檢舉:台南一位退休化學老師“王老師”發明了不法技術,教導廠商在澱粉中添加“順丁烯二酸”,來增加食品的彈性口感與延長保質期。
 檢舉函透露,食品業內使用毒澱粉已超過10年之久,獲利廠家不惜奉上逾百萬台幣(約十萬令吉)的學費。甚至,王老師還遠赴越南、中國,傳授不法技術。
 這次被揭發的順丁烯二酸風波,問題出在:不法商人修飾澱粉,加入有毒的順丁烯二酸,以增加下游食品的“口感美味”,企圖以此提升銷量。
順丁烯二酸酐不可加在食物
 最先被檢出的問題食品,包括:粉圓、芋圓、地瓜圓、粉粿、粄條、黑輪、肉圓、豆花、天婦羅、湯圓、肉羹。較后,在市售年糕、蚵仔煎粉及在來米粉中,也檢出順丁烯二酸。
 就此,台灣衛生署迅速啟動“食品安全專案計劃”,追查非法添加“順丁烯二酸”的澱粉流向,以及追查源頭廠商。截至5月底,該署共檢出316公噸含有毒澱粉原料,全部查封回收。
 同時,台灣衛生署通告:比照塑化劑事件,販售者須張貼澱粉原料安全證明;問題食品如涉及輸出至其他國家,將立即通報輸入國家及相關單位。
 專家指出,違法加入食品中的順丁烯二酸酐,屬于工業用化製澱粉,遇水會轉化成具毒性的順丁烯二酸,影響人體腎臟功能,只可應用于包裝原料或容器,不可直接加在食物裡。
波及鄰國要求下架
 台灣毒澱粉已波及鄰國,但並未引起恐慌,部分以澱粉為主要食材的台灣美食,仍受國外消費者歡迎。
 截至5月尾,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暫未對任何台灣食品發出“食物警報”。不過,新加坡、汶萊已查出部分自台灣進口的粉圓和麵線等澱粉製產品,含有順丁烯二酸。兩國政府已敦促商家回收商品,並籲請消費者退貨或將產品丟棄。
 大馬方面,衛生部則禁止入口11種含有“順丁烯二酸”成分的台灣食品,並敦促商家馬上將產品下架。
 不過,針對新加坡的檢驗結果,有台灣業者喊冤:在國內自行檢驗合格!針對這些羅生門投訴,台北衛生局公佈再檢驗結果:上智關廟麵合格,但龍口米粉真的含“毒”。
毒澱粉傳授者仍逍遙法外
 據悉,台南地檢署僅以證人身分訪談毒澱粉傳授者“王東清”。由于他不是業者,並無製造和販售違法產品,衛生局無法援引《食品衛生管理法》,對他開罰。
 王東清對檢方表示,1971年初在北門高中研發出添加順丁烯二酸酐在澱粉的技術,並曾到將軍鄉協進公司,提供技術指導2個月。
 因此,除非證明他仍持續傳授技術,否則依照他提供技術的年份,是在42年前,這已超過追訴期。他還對檢方強調,用他的方法製造修飾澱粉,不會有毒性。
 而在2008年,台灣食藥局確曾接到“王東清”向政府申請“食品用修飾澱粉之製造方法”專利技術,其中關鍵成分正是“順丁烯二酸”,但當時申請未獲通過。
毒澱粉食品更Q更美味
 用澱粉製成的食品,範圍很廣,包含粄條、關東煮、關廟麵、黑輪、肉圓、甜不辣、芋圓、粉圓等小吃。
 值得注意的是:含有順丁烯二酸成分的毒澱粉製成的食品,具有“不尋常”的久煮不爛、耐保存、口感更佳的特性。
 台灣屏東市品信魚丸廠老闆蕭豊慶曾感嘆:三年前,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產品,放棄原本採用的便宜澱粉,採購更貴的澱粉來調配甜不辣,獲得顧客回饋:食物比較不會爛,更有彈性及好吃。同時,食物可存放較久。
 雖然,他也覺得:這澱粉好神奇,但沒料到竟會是毒澱粉。
肉粽餡料防腐劑超標
 每年端午節之前,台灣市衛生局必定對市售肉粽餡料進行抽驗。今年,台北衛生局抽驗結果顯示:10件餡料中,有3件菜脯被檢出防腐劑超量。其中2件菜脯,就來自嘉義縣的泉利農產食品廠、原泉利。
 最令人咋舌的是:3件問題菜脯之中,最高者超標5倍以上!台北衛生局更以“惡名昭彰”來形容其中一名違法業者,因為這已是該業者生產的菜脯,連續4年被驗出不合格。
 接二連三爆發食品安全問題,已讓消費者每咬一口齒頰留香的好料,就要自我安慰一次:應該是無毒。
嚴懲重賞杜絕毒食品
 6月1日起,台灣政府規定澱粉原料商、製造廠,須提供安全證明,讓下游小商販公開張貼,才能販售產品。違者最重罰15萬元(約1萬5000令吉)。實際上,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中,該政府已祭出這招。
 就此,台灣專家批評:兩次食品安全危機,證明政府不能用“食品安全證明”來讓業者自律!相反的,政府應比照美國的管理方案,讓化工專家進駐化工廠、讓食品技師、食安人員進駐食品廠;加強原料管控和生產安全,來保障食品安全。
 當地衛生署長邱文達曾說,台灣食品項目至少有50萬種以上,光靠衛生單位將查不勝查,因此,決定祭出“嚴懲重賞”──修法將不法食品業者的最高罰款,提高至1000萬元(約100萬令吉),以及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檢舉獎金。



中國農藥泛濫 菜農拒吃自家菜(第2篇)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
 毒澱粉事件爆發后,2331萬台灣人擔心: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吃?  實際上,台灣人可以吃的很多,除了天然食品,還有符合安全標準的加工食品。
 說起來,對岸13.5億人口大國更急,最近,因為施打禁藥,菜農兒子拒吃自家菜……
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中國網民“作業本”有則微博帖子被廣傳:
 “祝史上最堅強的一代:兒童節快樂。你們要躲開毒奶粉,打敗有毒疫苗,扛得住甲醯胺(Formamide)玩具,消化掉重金屬大米,躲開拐賣你們 的人販子,坐得住危險校車,挺過豆腐渣教室,避開好色校長與流氓保安,戰勝虐童教師……你們能活下來,就是最堅強一代,但願這天全國能下雨,讓你們呼吸一 天干淨空氣。 ”
 10件令人笑中帶淚的祝福中,第一件就是攸關食品安全:你們要躲開毒奶粉。
 2008年爆發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官方公佈:毒奶粉導致6名嬰兒死亡﹐30萬名嬰兒患上痛苦的腎結石,讓全球聞之心酸。現在,中國家長還是無法恢復對國產奶粉的信心。
 去年,中國媒體便揭露1942起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人們擔心:食用“中國製造”產品,會否不小心把毒吃進肚子裡?
菜農施打禁用農藥
 令人嘆為觀止的食品醜聞之中,目前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必然是廣州傳媒揭發:市郊番禺、白雲區的多處菜地,毒菜氾濫。
 《新快報》報導,“由于廣州雨水多,害蟲生長快,菜農便大量使用藥力強勁的農藥。”
 報導還指出,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南浦島的菜地,污水溝道內漂浮著廢棄的農藥瓶,包括政府禁用、限用的:氧樂果、硫丹和滅多威,還有劇毒農藥甲基對硫磷。
 這些在廣州菜地裡施打的禁用農藥,多數生產廠家來自農業大--山東。而近期在網絡上熱傳的一份中國食品安全地圖裡,山東省位列“黑榜”第一名──累計爆出17種有毒食品。
 最叫人瞠目結舌的是:山東省菜農濫打農藥,連兒子都拒吃自家菜。
兒子拒吃父親種的菜
 在山東省,一名在醫院工作的男子張帆(化名)坦言,拒吃父親種的菜,因為目睹父親施打大瓶小瓶的劇毒農藥,便再也吃不下他種的菜,選擇上市場買菜。
 這名兒子說:“雖然無法保證市場蔬菜無農藥。不過,不知道實情,起碼心裏舒服。”
 對于兒子的行為,65歲菜農父親張春新(化名)認為很無稽:誰家的菜地沒有施打農藥?我施打的農藥量,反而比較少的,外面買的藥更多。
 隔壁菜地的菜農王孟祥(化名)表示,“我種的菜,大部分賣掉,但自己也吃。沒聽說有誰吃了有問題的,就是韭菜吃了容易拉肚子。誰種的菜,一樣有農藥,難道就不吃菜了嗎?”
 他們收割的蔬菜,裝了車就運到相熟的市場和超市,完全沒有其他檢查環節。
毒菜潛規則首批採摘不要吃
 對于禁藥的毒性,山東省菜農們心知肚明。他們稀鬆平常表示,“氧樂果”對付蚜蟲;“滅多威”對付菜青蟲、蚜蟲、菜蛾;至于劇毒農藥“甲基對硫磷”和“硫丹”,菜農說:“基本上什么蟲都能殺死。”
 還有菜農透露毒菜“潛規則”:每棵菜的成長速度不一樣,菜心往往要分三、四批採摘。為確保后幾批蔬菜沒有蟲害,菜農往往在採第一次前噴灑農藥。農藥有效期7天,第三、四批菜剛好一星期后成熟,因此,第一、二批採摘的菜心,最容易殘留農藥。
 菜農忠告:第一批採摘的蔬菜,最好不要吃。
 可是,除了菜農,有誰能確保買的不是第一批採摘的蔬菜?
有機菜昂貴
毒菜仍有市場

 濫打農藥的蔬菜,為何還有人要購買?
 在蒼山縣,堅持綠色種植模式的菜農周江寧坦言,“要菜農都不用農藥,這也不現實。要是菜價都像我(的綠色蔬菜)這么高,普通老百姓吃什么?十幾塊錢一斤的菜,他們怎么吃得起?”
 過去,周江寧也是高度農藥用戶,但5年前,他棄用高毒農藥,改用低殘留藥品種綠色蔬菜,並且,他還特地到日本待了一個月,學習先進種植技術。
 低效農藥需要多次噴灑,並且為了確保沒有殘留在農產上,施打時間和數量控制,都要人工把關;加上,一些農產只用人工除蟲,大大加重人工成本。
 “逆著潮流種菜,太難了。”他說:“就說草莓吧,其他園地都賣七、八塊錢一斤,但我這裏,必須賣到二十多塊錢才能收回成本。批發市場的菜販不敢進貨,只能努力吸引開私車的高消費群,來我的大棚現採現賣。”
毒藥偷偷賣
有需求有供應

 較早前,山東省濰坊爆發的毒生薑事件,問題出在薑農使用的高毒農藥“神農丹”。神農丹成分裡的“涕滅威”,屬于劇毒農藥,50毫克便可致死50公斤重的人士,不能直接用于蔬菜瓜果。
 雖然,毒生薑弄得人心惶惶,但菜農仍“使勁用”神農丹來防止蟲害。
 在西瓜、黃瓜和芹菜等播種前,菜農把神農丹撒在地裏,一畝地的西瓜,第一批收成能收割5000斤;一畝地的芹菜能收穫一萬斤。
 “這裡種芹菜的,沒有不用神農丹的,因為芹菜太容易生根瘤了。不放神農丹,芹菜想收3000斤都難。所以,不少菜農才使勁用。”張春新說。
 當然,施打禁限農藥的非法性,人人心知肚明。因此,生產廠家接到電話,才送貨上門;農藥店老闆也只敢偷偷賣給熟人。
 有農藥店店主說,“1公斤瓶裝液態的甲拌磷,價格是12元人民幣(約6令吉),500克袋裝的顆粒只需3元(約1.5令吉)。我們都是薄利多銷,農忙的時候,都是一箱一箱地賣。”
 聽到這裡,愛吃蔬菜的人肯定血液循環加激。
菜農缺乏認知
無心之過害人

 除了人為施打禁藥,製造出海南毒豇豆、山東毒生薑等食品安全問題,中國蔬果還屢屢被驗出重金屬超標。這是因為菜農施用未分類的垃圾施肥。
 根據報導,在廣州番禺,高達80%的菜農,施用未分類的“垃圾肥”。這些“垃圾肥”,都是菜農從鄰近垃圾堆填區免費取得、各種未經分類的生活垃圾,其中包括:塑膠、廢棄輪胎、藥物及電池等。
 菜農將“垃圾肥”垃圾堆放在路邊任其發酵,較后將其與多種化學肥料混合,然后施用在菜地裡。“垃圾肥”種出的蔬菜,外觀和一般蔬菜一樣。有菜農表示,“垃圾肥”比化肥更加天然無害。實際上,“垃圾肥”種出的蔬菜,均含有重金屬及高致癌物質。
 顯然,菜農並非存心害人,只是,他們嚴重欠缺對“垃圾肥”危害的知識。有專家強調,中國農產重金屬嚴重超標的主因是:工業污染。這是政府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的連鎖反應。
中國十大食品安全醜聞
 1.三聚氰胺牛奶
 2.地溝油
 3.充滿殺蟲劑的豇豆
 4.有毒一次性食品容器
 5.有毒豆芽
 6.皮革奶
 7.“鋁”餃子
 8.發光豬
 9.健美豬
 10.“鎘”米



食物把關 靠人不如靠己(完結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針對近期爆發的食品安全課題,有人鬆口氣說:幸好,國內食品沒有發生類如兩岸三地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  實際上,大馬沒有爆發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並不表示大馬食品比他國安全。
 原因是:向來,大馬衛生局沒有“主動”到菜市場或超市,針對生鮮食材或加工食品進行抽驗的習慣。
 也因此,大馬人民應做好本身的把關工作:認識毒素來源,以及做好預防工作……
在大馬私人食品化驗中心擔任化驗師的小李表示,關于食品安全,我國衛生部確實有在做把關的工作,即是會抽檢國外食品。可是,在這個階段,產品已上架售賣,一些都已被吃進肚子裡消化掉了。
 “其實,很多食品安全課題,都是別的國家爆發,在全球引起關注后,各國政府才會針對上架的相關食品,進行抽檢。台灣爆發的塑化劑和毒澱粉事件,也是如此。”他說。
 一般上,在大馬進行的食品化驗,一般只是檢驗:(1)重金屬和;(2)細菌。而在一些私人化驗中心,都是商家將產品送來,檢驗成分,以便做出營養標籤,以及證明產品符合安全規格,以便投入國內外市場銷售。
 “台灣的毒澱粉事件,和3年前爆發的塑化劑很類似,都是因為不法商家在食物內加入有毒化學物質。像塑化劑和順丁烯二酸,本來就被禁止加入食品內,不在‘食品添加物’範疇,所以,有關單位並不會特意去做檢驗。”小李說。
 畢竟,食品裡的化學物質就有好幾百種,不可能做到一一檢驗;都是等到爆發食品安全問題,引起全球關注,衛生部才會被動地去抽檢涉及食品。
港新積極把關
 相比大馬,香港和新加坡相當“積極”:
 台灣5月中爆發毒澱粉時間,新加坡農糧局在5月26日就要求進口商,回收11種含有順丁烯二酸化學成分的台灣產品。兩天后,大馬衛生部才做出相關 宣布。5月31日,新加坡農糧局又再指示下架另4種含順丁烯二酸的台灣食品;3天后,大馬衛生部亦宣布下架這4種不合格台灣食品。
 “我國衛生部有在為食品安全把關,關鍵只在于執行上,到底有多積極。”他說。
 較早前,大馬衛生部食品安全與品質組主任諾萊妮披露,國內的台灣食品進口商,如果沒法向我國衛生部出示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出的安全證書,便將由我國進行檢測。同時,衛生部警惕食品業者,提高本身對食品安全的管制,以確保所進口的食品可安全食用。
消費者要主動把關
 大馬衛生部長蘇巴馬廉計劃從明年起,加強管制加工食品與執法,以確保大馬食品的安全跟得上時代。
 小李說:“關于食品安全檢驗,大馬很被動:食品要出口,廠商會送檢;不滿產品,公眾會投訴;或者是,外國爆發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才會抽檢涉及食品。通常,食品不出口的話,商家不會主動將產品送檢。”
 迄今,大馬較常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應該就是牛奶感染細菌引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這方面,可以追查產品生產的源頭,是否符合安全規格,同時,檢查牛奶流向過程中,是否發生收藏問題,比如說,沒有根據指示來冷藏。
 現在,大馬消費者能夠“主動”做好的把關是:多吃天然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同時,留心食品添加物資訊,以及,小心檢查非買不可的加工食品上的安全標籤。
事前準備足排除殘余毒素
 現代環境、生活習慣所致,想要身體“零毒素”是不可能任務。那么,人人應做好之后的工作──好好排毒。
 從中醫角度,身體各器官皆有各自排毒時間:膽的排毒時間為晚上11時至1時;肝的排毒時間為凌晨1時至3時;肺的排毒時間為凌晨3時至5時;而大腸則是清晨5時至7時。
 假如有晚睡的習慣,便會導致身體器官無法正常排毒。
 此外,家庭主婦在烹飪時,可以做好去除廚余農藥的功夫,比如說,清洗蔬菜時去除外葉,先用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再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接下來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也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
 一些食品防腐劑,大多數為水溶性,烹調前可用水浸泡40分鐘,丟棄浸泡水,然后才烹調。同時,烹煮食物時不加蓋,使其揮發。
 已知,在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蘋果酸或反丁烯二酸,也可能驗出些微的順丁烯二酸。這些順丁烯二酸毒性很低,不會蓄積在體內;只要多喝水,便有助將其排出體外。
理性看待防腐劑勿成驚弓鳥
 食品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合法和不合法的食品防腐劑。目前,一般國家都禁止在天然食物中如新鮮蔬果使用無機防腐劑,已禁用的有硼酸、甲醛、水楊酸、苯酚、焦碳酸二乙脂等。而在華人社會,最常加入傳統美食中的非法防腐劑,就有硼砂和甲醛。
 對此,台灣林口長庚醫院林杰樑醫生曾指出,“消費者應理性看待防腐劑,了解防腐劑除了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外,也可防止食物中毒的發生;但防腐劑由人工合成,長期過量攝入會有害健康。”
 他強調、兒童、孕婦,還有肝功能不好的人等,避免攝入過多的防腐劑。此外,不要輕信不知名食品標籤上的“本品絕對不含任何防腐劑”,盡量選購有信譽的產品──會清楚標示產品中使用的防腐劑用量及人工添加劑,安全性較有保障。
5大類非法食品添加劑
(摘自《吃了會死?食品添加物速查》)
1. 硼砂-早年常添加在年糕、油麵、燒餅、油條、魚丸等食品中,以增添食物的韌性和脆度,以及防止酵素產生的黑變。硼砂毒性較高,現已被禁用于食品中。
2. 甲醛-多用于工業清潔劑及防腐劑,具有防腐與漂白的功用;用在食物(豆腐、豆芽菜、腐竹、蘿蔔干、米粉、粉絲、蘿蔔干、蝦米等),有助于漂白、使蛋白質凝固、及保鮮防腐的作用。甲醛攝入身體,能擾亂細胞代謝,帶來大破壞,已被禁止添加于食品中。
3. 螢光增白劑-一般使用在印染、洗滌、造紙、製造映像管等方面。用在食物(吻仔魚、四破魚、魚丸、洋菇、白蘿蔔等)上,目的是使食物增白,賣相好。國際間對 于螢光增白劑,是否會對于人體產生致癌毒性尚無定論,但對于嬰幼兒、皮膚敏感的人,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症狀。目前,螢光增白劑禁止添加于食品中。
4. 非法使用色素-以下列出兩種常見非法色素:(1)鹽基性介黃:將食品(糖果、黃蘿蔔、酸菜、油麵等)染黃;以及,(2)鹽基性桃紅精:將食品(糖果、蛋糕、紅薑、話梅、肉鬆等)染紅。由于毒性強,兩者禁止添加于食品中,無容許攝取量。
5. 甘精-甘精是人工合成調味劑,甜度約為蔗糖的250倍。用在蜜餞類食品上,可添增食品甜味,減少糖的使用。甘精與酸味食品共同食用,會造成代謝不易,產生 血液毒性,並有誘發腫瘤的危險。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皆禁止于食品中添加甘精。即便包裝上無標示有甘精,但口感過甜或有奇怪甜味,都應停止食用。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新聞革命

5 Jun 2013

網上收費好壞難料(第1篇)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時代衝擊,報業市場萎縮,許多老牌媒體被逼轉戰網絡市場。  經歷十多年無數次失敗實驗,美國報業去年終于止血,首次靠線上訂閱收費和數碼廣告救市,報業前景初露曙光。
 這是否意味著線上訂戶收費模式可行?日后網絡上還有免費新聞嗎?
網絡剛崛起,就像當年廣播電台和電視出現時,很多人預言報紙終有一天會消失。
 在美國,報業近年裁員成風,一些報館就算大肆裁員減薪,依然止不了血,最后被逼停刊,關門大吉。一些報章則已停止印刷報紙,只發行網絡版電子報。
 就算那些還在印報紙的媒體,也面對嚴重虧損問題,不只是美國報業,不管哪個國家的報業,或多或少都面對銷量下跌、廣告減少的問題。
轉戰網絡是趨勢
 轉戰網絡,已經是全球平面媒體的趨勢,現在不管哪家報章,都會搞個網絡版的電子報。
 只是大部分平面媒體的電子報,都面對同樣問題,如何在網絡上獲利?電子報如何收費和爭取廣告?
 在網絡時代,資訊對網民來說是免費的,網民已經被寵壞,甚至不願意付錢換取資訊。
 美國最具權威性的報章之一《紐約時報》,從1996年1月就成立報章網站,提供在線閱讀,該網站多次被評為最佳網站,但卻“叫好不叫座”,只要說到收費就趕客。
 《紐約時報》和美國其他媒體,不斷實驗各種線上收費模式,歷時十多年,才獲得初步成功。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傳統報業已經走出網絡時代的陰霾?這套模式,是否適合應用在其他國家的媒體?
付費網絡版言之過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傳統媒體初步登上網絡,當中《華爾街日報》是最早實施電子版新聞收費制,也就是所謂的“付費牆”(paywall)。
 1996年8月起,《華爾街日報》就向網絡版讀者收費,成為第一個收費的報章網站,也是第一家就算線上收費,網絡版讀者依然持續增長的報章。
 但是,其他報章根據這種經營模式,開始在線上收費時,多半面對很多挫敗。
 例如《紐約時報》最初上線時,本來開放給美國國內用戶免費瀏覽,只對國外用戶收費。
 然而,國外讀者馬上流失,該報不只無法從網絡版獲利,還削弱它在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一年以后,該報重新對全球讀者免費開放網站。
 2005年5月,該報網站推行“部分收費模式”。普通新聞依然開放給所有讀者免費閱讀,但是讀者想要閱讀社論、評論、專欄作家的作品以及一些獨家報導,就必須付錢。
 然而兩年以后,該報網站再次免費開放。直到2011年3月,該報網站才再次收費。
 這次該報換成更有彈性的收費模式,提供不同“訂閱套餐”。這項策略獲得空前成功,該報線上訂戶節節上升。
 隨著線上訂戶穩建成長,該報在報紙和網絡版的總發行量均大幅增長,擠掉《今日美國報》,成為美國第二大報。
 不過,目前為止,在美國只有《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等權威和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能夠通過“付費牆”獲利。
 其他媒體在實施“付費牆”時,不是“踢到鐵板”無疾而終,就是還在實驗階段。
硬付費存在風險
 美國報業最初在電子版新聞建立“付費牆”,採用的是傳統的“硬付費”收費模式。
 所謂“硬付費”就是讀者必須支付規定的訂閱費,才能閱讀電子版新聞內容。
 《華爾街日報》之前都是採用這種收費模式,網站所有內容都要收費,一直到2007年以后,該報網站才開放部分內容供免費閱讀。
 這種收費模式完全把沒有付費的網民,隔絕在新聞網之外,其實有一定風險。網民可能轉去其他提供“免費午餐”的新聞網,從此一去不回頭。
 《華爾街日報》當年能夠成功實施這種“硬付費”收費模式,因為該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財經媒體,許多企業家、金融界專才都需要依靠該報的資訊做出決策。
 所以不管收費多高,這群讀者仍然會付錢訂閱,對于他們來說,訂閱《華爾街日報》是“投資”的一部分。
 但是一般的報章卻沒有這種條件採取“硬付費”模式,他們面對其他免費新聞網站的激烈競爭。
軟付費留住讀者
 相較于《華爾街日報》早年的做法,《紐約時報》從2011年起,建立的“付費牆”則是一種“軟付費”的收費模式。
 隨著該報網站目前取得初步成功,“紐約時報模式付費牆”成為時下焦點。
 其實《紐約時報》的讀者,都會發現該報網站的“付費牆”存有漏洞,只要施一點小花招,就可以免費盡情閱讀該網站文章。
 該報開始實施收費以后,沒有注冊及付費的網民,依然可以登入該報網站,閱讀一定數量的文章,如果要閱讀更多文章,就必須付費。
 該報最初限定,網民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20篇文章,后來改為每個月10篇為限。
 儘管如此,網民就算在一個月里看了10篇文章,想繼續看其他文章,但不想付費的話,還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免費看更多文章。
 一般而言,如果你的朋友給你發一條《紐約時報》文章的鏈接,你點擊閱讀,該報網站的“cookies”(數碼存根)就會開始記錄你的資料,扣除你一篇文章的額度,接下來你只可在該報網站免費閱讀9篇文章。
 但是如果有人把該報網站的文章鏈接上載到面子書,你從面子書點擊進去閱讀,該報網站就不會扣除你免費閱讀的額度。
 除了通過社交網站鏈接,網民還有其他方法可在該報網站吃“霸王餐”。
 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清空瀏覽器的“cookies”,該報網站就會把你當成新用戶,讓你繼續免費閱讀另10篇文章。
 你也可以分別用辦公室電腦、家用電腦、手機等上該網站,這樣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30篇文章。
 這些漏洞是《紐約時報》的疏忽,還是該報故意給讀者開的一道方便之門?
設計漏洞開拓客源
 《紐約時報》“付費牆”漏洞百出,經常遭網民吐槽,許多網民還得意洋洋的教大家如何免費閱讀《紐約時報》網絡版。
 不過,行家懷疑,《紐約時報》網上的漏洞,其實是一種特殊設計。
 綜合各界分析,該報網站在牆上留下漏洞,讓不肯付費可是喜歡瀏覽該報網站的讀者,輕而易舉看到想看的內容,主要有兩個目的。
 其中一個目的是避免硬性收費,網站流量會大幅度下降,讀者群流失。再來比起強制收費,該報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獎勵付費的機制。
 該報專欄作家大衛卡爾(David Carr)說過:“如果你非常喜歡我們的內容,就會打開我們的網址,掀開我們的外衣,一窺究竟。最終,你是會為我們的內容付費。”
 該報在“付費牆”開了個洞,目的是從眾多網友當中,找到肯付錢的“真正朋友”。
 目前該報的線上付費訂閱收入,已經超越在線廣告收入,證實網民其實願意為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和文章付費。



多媒體報導虜讀者心(第2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傳統媒體搞電子報,不過是把報章新聞搬到網絡。  來到網絡時代,電子報只是沿用平面報導方式呈獻新聞,並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說故事方式。
 在美國,成功的新聞網站像《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所提供的資訊,都超越文字和照片報導,他們重新定義了新聞生產模式……
滑雪,對大馬人來說,是一種“奢侈”的運動。
 這種在雪地里享受速度快感的運動,看來有趣好玩,但其實是一種非常容易發生意外,造成身體傷害的運動。
 另外,滑雪時隨時可能遇到雪崩,要是被崩塌及快速滑動的雪堆淹沒,一般而言,半小時內沒有獲救的話,生存希望就會很渺茫。
 在歐洲、美國的滑雪勝地,雪崩吞噬滑雪者的意外時有所聞,對滑雪者是嚴重的威脅。
 去年12月,《紐約時報》作者大衛布蘭奇(David Branch)以專題報導方式,把一起發生在美國華盛頓州喀斯開山脈的大災難,重現在媒體。
 這個名為《雪崩:特納爾溪事故》的專題,于今年4月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立茲專題報導獎。
生動的講故事方式
 《雪崩》活用網絡時代的講故事手法,除了文字和照片,還結合採訪視頻、幻燈片和3D圖表等,把滑雪者罹難過程、生還者訪談、事發現場通話記錄、雪崩科學原理、滑雪運動資料、知名滑雪家傳記等,製造成生動、充滿感官效果的多媒體專題。
 《紐約時報》選擇先在網絡推出《雪崩》,過后才刊登在報紙上,成功引起話題,一週之內,就吸引290萬名訪客。
 現在,《雪崩》已經成為美國媒體中一個熱門的“動詞”,它意味著一種創新、轟動、成功的報導模式。
 《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吉爾阿布拉姆森說:“現在人人都想‘雪崩’,每天,每個編輯都如此。”
 有人說《紐約時報》重新定義現代新聞生產模式,創造了一種適合網絡、手機和平板電腦觀賞的新聞。
 這種有深度、記錄片式又生動的講故事方式,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的界線,真正迎來一個“全媒體”的年代。
隨時點擊暢心內容
 《紐約時報》于1996年就成立網站,不過有10年時間,他們只是把報紙的內容,稍微修改一下,轉換成數碼版本。
 電子報對他們來說只是大勢所趨,他們並沒有投入太多心思在這塊,大概也沒有想過,報紙有一天可能會死去,他們需要寄居網絡存活下去。
 一直到2007年8月,他們終于決定在網絡來真的,建立一個記者加程式師的編採團隊。
 從那時候起,《紐約時報》開始採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新聞不僅限文字報導,還有視頻、音頻,以及集合以上多種呈現方式的報導。
 去年10月,珊蒂颶風(Storm Sandy)襲擊美國紐約市,《紐約時報》編採人員靈機一動,直接在自家大樓擺一部攝像機,把視頻上載到新聞網站,網民透過視頻,看到狂風如何把攝像機吹得東倒西歪,不難想像出颶風的威力。
與網民有很好互動
 該報借鑒推特等社交網站的更新功能,在網站首頁嵌入自動更新新聞的區域,時刻更新和“珊蒂”相關的新聞,還讓網民直接把照片發到網站上。
 這看起來跟電視現場新聞已經沒有多大分別,但比起電視的現場直播,新聞網站的優勢是可以跟網民有很好互動,而且新聞網站的“現場報導”,可以做到很好的分類,網民可以隨時點擊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要是看電視的話,就無法選擇想看的內容。
 比如倫敦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把奧運特輯內容分成新聞、日程表、集錦(Highlights)、照片、比賽成績等5大內容。
 該報在網站上呈獻比賽現場情況、成績、各國獎牌排名、運動員的新聞報導和資訊等。
 現今資訊爆炸,大家都被過多的新聞和訊息疲勞轟炸,分類服務無疑分外貼心,網民知道,登錄這個網站,可以輕鬆選擇自己想看的資訊。
多元呈獻即時新聞
 縱觀美國所有成功的新聞網站,幾乎都不是那種只是簡單把報紙新聞搬到網上的網站。
 現今新聞在網絡的傳播平台,包括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所以,它說故事的方法不應該還停留在文字和圖片,必須結合視頻、音頻、3D圖表等適合網絡時代的方法。
 今天,美國報紙多數要求記者寫完稿后,第一時間把新聞發到網絡,最好可以一邊寫稿一邊發稿,提供“滾輪式”新聞報導,讓不管任何時候登錄網站的網友,都可以掌握第一手情報。
 除了文字新聞,在一線記者的背后,通常都會有一個圖表中心,隨時把記者採集到的新聞,重新整理、分析,製成一目了然的互動圖表、漫畫、視頻等,發表到網上。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紐約時報》就以一張地圖,分別以紅色和藍色來顯示美國兩大黨在各區的得票率。
 網民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哪幾個州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共和黨的票又是來自哪個州?
 另外,只要在地圖上點擊,就能放大及看到更多詳細的資料。當地圖逐漸填滿,就能直接看到選舉結果。
 在過后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其他媒體機構也跟著採用這種多媒體報導方式。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許多共和黨支持者表明會倒向民主黨,把票投給奧巴馬。
 《紐約時報》在地圖上,利用紅藍線條代表兩大黨,配上動態的箭頭,讓網民清楚看到,兩黨支持者投票傾向如何變動。
編採人員條件提高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已經完全打破界線,集文字、視頻、圖片和互動功能于一體。
 這意味著,媒體工作者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不只要能寫、能說,還要會拍攝、剪接等。
 過去,記者的工作是採訪、寫稿,編輯修改打題,印刷成報紙;網絡編輯的工作則只是用滑鼠把文章“剪”、“貼”,把圖片調整到規定像素,把標題弄得比較吸引。
 然而,當今美國許多電子報幾乎都是24小時提供最新訊息,比如奧運會、奧斯卡金像獎時,《紐約時報》都是“現場直播”各種新聞和信息。
 還有《華爾街日報》,他們的編採室,幾乎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是亮著燈開工,分秒必爭。
 當今美國媒體,傳統編採部和網絡編採部的合作非常密切,經常會合作報導新聞,記者和網絡編輯的職責經常會重疊。
 所以,不管記者或網絡編輯,最好能夠擁有很好的新聞觸覺,同時具備編程基礎知識。
 《華爾街日報》聘請網絡編輯的要求,除了編程技術,還要有新聞素養,能夠重新組織一篇文章。
 至于記者,需要能夠在報導時,綜合各方面的訊息,善用網絡科技,把平面媒體無法呈獻的複雜訊息呈獻出來,例如使用3D製圖。


廣告收入左右生死(完結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老牌媒體轉戰網絡初嘗甜頭,網絡能夠為報業殺出一條血路嗎?  事實上,網絡多媒體是一種昂貴游戲,媒體來到網絡時代,依然需要靠廣告養活,但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卻不斷蒸發。
 目前,多數國家的報業都在削減成本,全球越來越多媒體人丟飯碗……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方式,集合文字、視頻、圖片、動畫和互動功能等,也許已是大勢所趨。
 美國《紐約時報》打造的《雪崩》專題報導,讓大家見識到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模式。
 《雪崩》式的報導與呈獻方式,會不會成為新聞網站未來呈獻新聞的樣板?
 相信沒有人會質疑《雪崩》是個好專題,但它同時也是奢侈的大製作,很難成為新聞網站的常規內容。
 據說,《雪崩》是由一支11人組成的團隊,花了6個月時間制作,制作費高達25萬美金(約77萬3628令吉)。
 行內人認為,這種報導模式難以複製,不管金錢成本,還是技術層面都太高。
 另外,《雪崩》創下的高點擊率,可能是出于網民的好奇心,還有社交網站上的討論、媒體評論引起的效應。
廣告收入是大問題
 如果不斷複製這種模式,受眾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再說,這種感官式報導,跟好萊塢大制作一樣,很快會讓人視覺疲勞。
 所以行內人認為,這不會是《紐約時報》未來的出路,也不會是新聞業未來的出路。
 最大的問題是,《紐約時報》就算創出《雪崩》神話,還是無法靠廣告收入抵消投入的製作成本。
 廣告收入是目前《紐約時報》面對的最大問題。
 儘管他們的網站好評如潮,但是現在的廣告收入,遠不及印刷時代。
 美國傳統媒體,過去80%收入來自廣告收入,剩下的才是來自訂閱業務。
 目前,《紐約時報》線上跟印刷版的訂閱收入,已經超越廣告收入,但該報仍然需要靠削減預算及裁員維持營運。
 這也是傳統媒體轉戰網絡普遍面對的困境,廣告商在網絡打廣告,往往都會先想到谷歌和面子書,甚少會選擇傳統新聞媒體。
壹傳媒亞洲開先河
 說到媒體轉型,亞洲媒體當中,香港黎智英創辦的壹傳媒要屬先驅。
 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是香港最早搞電子報的報社之一,1998年已經提供線上服務,2001年7月起開始線上收費。
 2008年,該報推出蘋果動新聞,用影像和公仔報導新聞,在新聞網站開創新的呈獻新聞方式。
 動新聞把社會新聞、意外新聞、娛樂新聞,甚至乏味的財經新聞,製成影像,用說故事的方式播報。
 除了現場採訪報導,動新聞還用3D動畫,鉅細靡遺“重演”新聞發生過程,包括性侵犯、暴力、凶殺罪案場面的細節。
 這種傳播模式,雖稱不上首創,一些歷史紀錄片就曾用過類手法和技術來記實,然而在新聞傳播來說,這是一種大膽嘗試,讓同行大開眼界。
 只是動新聞經常以“性侵犯”、“性擾攘”、“家庭暴力”等社會犯罪說事,突出“腥色羶 ”,也引起民眾的爭議。
 動新聞穿插3D動畫和故事情節報新聞,這種“演出”虛虛實實,動搖新聞真實性的根基,被認為已經背離新聞專業,充其量是一種披著新聞外衣,販賣色情暴力的產品。
 不管怎樣,在報業面對網絡嚴苛挑戰的時代,壹傳媒靠動新聞,走出一條轉型之路。
動新聞助報業重生?
 動新聞推出將近5年,黎智英對它依然信心滿滿,認為壹傳媒可以靠它走出報業寒冬,成功轉型。
 他說:“很多人認為報紙雜誌已是夕陽產業,但我們不是賣“報紙”,而是賣“新聞”,所以,壹傳媒要盡快將報紙轉型,未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讓紙媒數碼化,將文字轉成影像。”
 這種影像新聞,能否成為其他傳統媒體借鏡,作為他們在網絡生存的“救命仙丹”?
 其實,動新聞的製作、動用的動畫團隊,相當于一些專業製作動畫影片的公司。
 製作動畫是一種浩大工程,一定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成本非常高。
 壹傳媒為此特別成立一家動畫有限公司,動畫團隊養兵、練兵一年半,製作過無數實驗品,才讓第一支動新聞正式登場。
 再說,動新聞是壹傳媒因應網絡時代開創的產品,屬于黎智英的“蘋果日報模式”,對其他傳統媒體來說,也許難以複製。
媒體人前途無亮?
 美國就業網站“CareerCast”最近公佈本年度美國最差工作排行榜,記者“名列榜首”,比伐木工人還慘。
 一直以來,這個排行榜以收入、工作前景、工作環境和壓力為指標,為美國各種職業排名。
 今年排行榜排名全美第二差的工作是伐木工人,理由顯而易見,伐木工作環境危險,工人可能因為意外嚴重受傷。
 但是素有“無冕皇帝”之稱的記者,為何會淪為全美第一差工作?
 媒體工作截稿時間緊迫、工作壓力大,而且隨時可能需要到惡劣環境採訪,這些媒體人從入行那天就應該心知肚明,照理說沒什么好抱怨。
 但是,相較于其他高壓高風險的行業,記者薪水低,尤其近年報業萎縮,前景更是一片漆黑,很多記者都擔心自己飯碗不保。
 “CareerCast”2011年公佈的排行榜,記者在200分最佳工作中,僅排名第188名,去年滑落到195名,今年更是成為倒數第一名。
 從2000年到今天,美國報章的編採人員總數下跌30%。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去年10月,台灣壹媒體集團大規模裁員,解雇504人。
 根據歐洲議會公佈的數據,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從2008年到2012年,歐洲就有1萬2353位記者失業。
 其他國際大牌媒體像英國廣播公司(BBC)、湯森路透集團,都是動輒就裁掉數百甚至數千位職員。
 看來不只美國,不管哪個國家,媒體人的未來都相當暗淡。
先保品質再談改革
 最近幾年,全球多家媒體靠裁員“救亡”,希望精兵簡政,推行變革,然而,許多媒體過度裁員導致新聞品質下降,反而導致讀者流失,讓媒體業雪上加霜。
 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3月公佈《新聞媒體狀況》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美國成人放棄報紙和電視新聞來源,理由是這些媒體沒有他們想看的新聞,提供的訊息不完整。
 以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來說,眾所皆知,它的賣點是“全天候滾動新聞”,但是,從早到晚提供現場新聞,需要很高的營運和人力成本。
 這家媒體近年大幅削減人手,因而很難對一些新聞進行深度報導,現在該台的許多現場報導,不過是記者把場景敘述一遍,已經無法做到深入調查和分析報導。
 在最近發生的波士頓爆炸案中,CNN以及美國多家傳統媒體,為了搶發消息,更是擺了個大烏龍,誤傳警方已逮捕爆炸案嫌疑人。
 不管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網絡媒體時代,媒體還是必須先提供有品質的新聞,才有條件談其它方面的變革。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投訴有道事半功倍

2 Jun 2013

報導:許雅玲
圖:李文源、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08年大選之后,公民意識抬頭,人民走上街頭發聲:我們要這個!我們不要那個! 人民不要的相當棘手:貪污腐敗濫權;人民要的相對簡單:照顧我們的民生。
關于你的民生問題,你該向國州議員投訴,還是向地方政府投訴?
對此,士拉央市議員林晉伙表示:現代人民的市民意識很高,都懂得向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訴;再不然,便會向票選的國州議員,以及受委任的地方議員申訴。
不管通過何種投訴管道,最終,所有的民生問題,都是要回歸到問題所在的地方議會去解決。因此,直接投訴地方議會,是最直接有效的管道……
住家附近的垃圾桶臭氣通天,撥打一通電話到地
方議會:請清理。
 學校前面的道路裂開一個大洞,打電話到地方議會:請修補。
 公司附近的路邊,突然多了很多非法檔口,打電話到地方議會:請取締。
 歸納起來,從道路(包括路燈)、溝渠、非法小販、非法廣告到非法擴建,非法霸占土地等問題,都是地方議會負責處理的民生問題。
 任何投訴,市議會都受理?
 “2008年受委為士拉央市議員之后,接過很多人投訴和反對公寓樓下的店屋賣棺材。這也是市議會要處理的問題。市議會有權力收回長生店的准證。商洽后,業主同意將生意搬離上述地點。”林晉伙說。
 不過,“我兒子不養我”,這個便要投訴福利局。
成立人民投訴熱線系統
 “目前,雪州政府成立了雪州人民投訴熱線系統(簡稱STARS),來提升服務效率。不管是STARS還是地方議會熱線,每項投訴都會儘速處理,並且記錄在案,以方便跟進工作。”
 他說:“這裡,我要特別提醒雪州人民,關于最令大家提心吊膽的道路破爛問題,還有最快速的直通車:撥打維修道路行動(Ops Tampal Jalan)的免費熱線1800882824。”
 當然,個別州屬的縣市議會,都有提升本身效率的不同策略。
 像士拉央市議會,便劃分8個小組委員會,由市議員出任:“企業、發展與執照小組”、“財務小組”、“投資與私營小組”,“職位事務與服務小組”、“城市交通與旅遊小組”、“文化、體育小組”、“人文建設小組”,還有“一站式小組”。
 另有兩個小組委員會:“估價小組”和“招標小組”,市議員不得出任,由州政府直接監督,目的是杜絕市議員利用職權輸送利益。
全天候處理民生投訴
 林晉伙同時兼任“企業、發展與執照”、“財務”,以及“投資與私營”小組委員會。
 “士拉央市議會為了避免一些隸屬灰色地帶的民生投訴,無人受理,出現各組推卸責任狀況,便將原本分派在各組別的逾120名執法人員,統一到‘透明 化執法小組單位’。”他說:“除了20名負責交通違規執法,其余的執法人員,分成兩班,全天候處理民生投訴,以及出巡6個轄區。”
 假如地方上發生緊急災難,執法人員便會火速通報相關部門,例如:土地局或公共工程部,來加速展開疏散、清理和救災行動。
 “總之,市民將投訴文件序號告訴市議員,市議員便可幫忙跟進投訴,甚至在會議上質問市議會主席:問題為何還未解決?假如市議會主席仍不處理問題,市民可以直接向首相署公共投訴局(BPA)投訴。”
花小錢容易解決
 每位士拉央市議員都會獲得4萬至6萬令吉的轄區撥款,解決各區面對的民生問題。
 小錢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買個1000令吉以下的垃圾桶,林晉伙都會馬上動用撥款來解決,可是,遇到大錢才能解決的民生問題,便只得輪候等撥款被批准。
 “民聯執政的州屬,中央已減少撥款,幸好雪州政府有儲備金支援。”他笑說,“雪州民聯政府,便創下28年來最高的州儲備金,即從2008年的4億令吉,逐年提升至2012年的26億令吉。國家總稽查司在其年度報告也認可雪州擁有很好的經濟管理。”
 林晉伙所在的士拉央市議會,將垃圾清理工作直接交給承包商負責后,節省很多中介費,提高整體收入。
 “夜市的垃圾清理費,已從前朝的幾百令吉,下降至一個攤位24令吉,並且,沒有開檔營業的小販,均不必支付24令吉的清理費……過去,小販要支付‘跑腿人’100至200令吉,但現在,小販只需向民聯政府繳付10至20令吉的手續費。”
 當然,也有市民埋怨雪州民聯政府:怎么我的門牌稅貴了那么多?
 “這是一場誤會:市民在沒有通報市議會的情況下,更改土地用途,建了房子或工廠。這么做,門牌稅當然不一樣。對于這些市民,市議會並不刻意懲罰,只是追加呈報文件,以及重新調整門牌稅。”
無法完全解決有因
 市民的投訴,是否都能100%解決?
 林晉伙透露,國陣政府掌管士拉央市議會時,投訴案件超過8000宗;民聯執政后,投訴下降至3000宗。從地方議會每月呈交的進展報告來統計,有70%投訴獲得解決。
 30%未獲解決的,包括需要輪候等待大額撥款的民生問題,以及一些雪州政府想管也管不了的問題,比如:非法侵占土地問題等。畢竟,只有縣土地局才有權援引第425條文來取締非法侵占土地問題。
 “有市民投訴,第二中環公路垃圾問題影響衛生,市議會為何不去清理?實際上,大道歸中央政府底下的大馬工程局(JKR)管理。我們並沒袖手旁觀,而向JKR建議:請將半年一次的清理,改為兩個月一次。”
 甚至,某些嚴重情況下,市議會聘請承包商去清理垃圾,然后向JKR請款。
 還有,最令家長抗議的非法電玩中心,市議只能發出傳票,並不能封店。林晉伙強調,“警方的取締,才能一勞永逸封店。最好還是制定法案來取締業主,那么,業主就不敢貪圖高租,租給非法電玩中心。”
兩挑戰阻解決問題
 林晉伙坦言,解決民生問題時,雪州民聯政府面對最大壓力主要來自:(一)地方官員的不合作心態;以及(二)滋事分子的蓄意挑釁和破壞。
 “民聯委任的市議員,很多都已服務選民十多年,擁有豐富的民生經驗。可是,很多心向國陣的公務員,都會刻意輕忽不合作。”他說:“在最棘手的非法侵占土地問題上,滋事分子不只阻擾執法,甚至恐嚇執法人員,就連土地局都怕了他們。”
 然而,最令他失望的卻是:“警方不竭力配合我們,對付阻擾執法的滋事分子。”
 2008年年尾,有不法人士宣稱:只要繳付5000至2萬令吉費用,可以代為申請甘榜斯里鵝嘜英達的土地。很多外勞,還有少數本地人,繳交錢后,便在各自圈好的土地上建屋子。
 士拉央市議會接到居民投訴“有人在高風險山區違法建屋”,便採取取締行動。當時,很多屋子才蓋到一半。市議會執法遇阻,但警方只是奉勸執法人員收隊,押后取締。
 “繼續押后處理問題,會讓滋事分子認為:市議會怕了我們。假如當初警方配合來取締非法建屋,便不會發展至今天棘手地步。現在,要拆毀26間非法屋子,會面對多大頑抗?萬一土崩,發生人命傷亡,更是最大遺憾。”他說。
YB和市議員應協調
 有人指責:YB(對國州議員尊稱)不是選來看溝渠的,他們還有更重要的立法工作要做。
 對此,林晉伙有話說:“YB是民選的。所有民生問題,都是他們會優先解決的問題,包括看溝渠。況且,州議員都會獲得50萬令吉的選區撥款,來解決民生問題。”
 貴人事忙的YB,可以在議會上立法,至于在街上解決民生問題,只要聘請助理來解決即可。立法和解決民生問題,兩者並不相勃。
 “不過,直轄區只有國會議員,他們把在國會辯論國家事務,視為最重要的責任,這無可厚非。但我相信,所有票選的YB,都會以民生為優先處理課題。”
 受委市議員的責任,便是幫助州議員處理民生問題。假如YB和市議員加強協調合作,比如說,一些需要幾十萬撥款,等待多年都解決不了的民生問題,一旦獲得YB撥出10萬令吉,加上市議員的撥款,便有望儘速解決問題。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亂世自保不談人性文明

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人緊抱鎗械不放,強烈反對總統奧巴馬加強管制槍械。  馬來西亞嚴管槍械,我們難以理解美國人對持槍自由的堅持與想法。
 一位經歷戰亂的波斯尼亞人,或許可解釋這點。
 且聽他的精彩分享亂世保身術……
不要說美國離我們太遠,不要說美國人的擁槍情意結跟我們丁點兒關係都沒有,當處于亂世中,人性與文明被放一邊,最原始的獸性啟動,放諸世界各地皆準。
 前不久,美國生還者網站執行編輯Joe Marshall 在PHOTOS.COM網站上載一篇文章“在地獄的一年”。
 他曾經數次在網上看過這篇文章,也試過要找出故事源頭而失敗。故事經過雙重翻譯,從當事人的原始語言,由蘇聯翻譯員翻譯成法文,再由法文翻譯成英文,來源不可考。
 然而,他說,即使無法核實故事的真實性,這篇文章都值得一讀。
 波斯尼亞戰亂,爆發于1992,距今已有20年,然而,縱使過了20年,有些東西,例如戰爭的恐怖、人性在嚴峻環境下的考驗,是不會因翻譯、歲月流逝、以及找不到故事源頭而退色的……
在地獄的一年… 
 我們姑且給說故事的主人翁一個名字──阿當。
 阿當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我來自波斯尼亞,在1992年至1995年間,那裡是地獄。長達一年,我住在一個6000人口的城鎮裡,沒有水電、汽油、醫療輔助、保安民防、配送服務,傳統的服務或任何形式的管治。
 我住的城鎮被軍隊封鎖,城裡的生活糟透了,沒有軍隊或警察,只能自己組織武裝團體來保護家園。
 一開始時,只是少數人有充分準備,大部分鄰里家庭只有數天糧食,一些人有手鎗,只有少數人有AK-47步鎗或獵槍。
 一兩個月后,一些搶匪幫派開始出現,摧毀一切。他們把醫院變成屠宰場。市裡已沒有警察,80巴仙的醫院職員已離開。
 我算幸運,當時,我家裡成員多,15人住在一間大房子裡,有6枝鎗、AKs三枝步鎗,我們大部分人得以倖存。
 每十天,美國會在被封鎖的城市投下救濟品,但數量永遠不夠,畢竟只有少數家庭擁有庭院。約三個月后,有人死于饑餓和寒冷的流言開始傳播開來。
 沒有電源供煮食與暖氣,只消兩個月,市鎮公園的樹都被砍光來當燃料,過后人們再燒任何能燒的東西。我們從廢棄的房子拆除了所有的門及窗框,並挖開地板,以這些木生火取暖。
 許多人死于疾病,特別是水源引起的疾病。我家中有兩個人也死于此。我們主要喝雨水、吃鴿子,甚至老鼠。
大家結伙自保…
 很快的,錢幣失去價值,我們回到以物易物的時代。例如一個罐頭食品,可以換取一個女人的性服務,大多數出賣肉體的女人是走投無路的母親。
 武器、彈藥、蜡燭、打火機、抗生素、汽油、電池和食品是搶手貨,為了獲得這些物品,我們像動物一樣打鬥。一切都變了,在這種極端情況下,男人變成了怪物。
 人數就是力量,獨居的男人,即使擁有武器,被殺與被搶只是遲早的事。
 現實經驗讓我及家人學會了充分的準備,我擁有精良的武器,面對未來任何可能發生的事。
 我的經驗是:你不能單單靠自己。不要與家人分開;要一起作好準備,並且選擇可信任的朋友。
沒有好壞人之分
 對于如何在一個危機四伏的城市行走,阿當經驗豐富。他說:
 這個城市的社區沿街劃分。我們那條街有15至20間房子,我們安排每周有5個人巡邏,以防備武裝團體或敵人。
 所有的物物交換于街上完成。5公里之外是商業街,那兒一切井然有序,但是,由于有狙擊手,要去那兒太危險了。而且,途中也可能碰上土匪搶劫。我只到過那條街兩次,都是為了一些罕有及重要物品,例如抗生素之類藥物,才甘冒這個險。
 城鎮裡沒人駕車,街道上堆滿殘骸及廢棄的車子,汽油賣得很貴,如果有人需要去哪兒,他只能在晚上去。即不可一個人單獨行動,也不宜一大堆人出動,兩個到三個人一起行動就好。每個人都要佩帶武器,行動要快速,在廢墟中及影子的掩飾下走過街道,而非在空曠的街心中行走。
 有人以10至15個健壯男人組成一伙,有者甚至多達50人一伙。但也有許多普通人,如你我、父親與祖父一起合作,殺人搶劫。人已經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大多數人處于中間,並且已作最壞的打算。
解決問題技能珍貴
 我們沒有近郊或郊區農場,敵人位于近郊,我們是被包圍的。即使是在城鎮裡,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敵人是誰,位于何處。
 我有一罐煤氣,但我並沒有拿來生火,它太昂貴了。我給它裝了一個自制的噴嘴,替人填滿空打火機來換取一罐食物或一枝蜡燭。
 我是一名輔助醫療人員,我的醫藥知識就是我的財富。擁有好奇心及技術熟練,懂得解決問題把東西修理好的能力也很重要,它甚至比黃金還更有價值。
 用具和用品將不可避免地耗盡,但你的技能將能餵飽你。例如我的鄰居懂得如何做煤油燈,他就不曾挨餓。
槍械比任何物品重要
 經此一役,阿當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已有充分的準備,他囤夠六個月的糧、衛生物品及電池,並擁有武器。
 除了所居住的安全小組屋外,他在離家5公里外的鄉村也有間可充作庇護所的房子。
 他悲觀地相信,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夕間瓦解,他相信自己的直覺,多過親友政客們的安慰話語。
 “我有力量做任何需要的事情以保護我家人。當(治安等)崩解時,你必須準備做‘壞’事,來使你的孩子存活及保護你家人。”
 他認為,在戰亂中,宜選擇最簡單的武器來自保,當時波斯尼亞沒有嚴格的槍械管制,他把家中所有金器都拿去兌換鎗火。他擁有4把槍,以及2000發子彈。“我的忠告是:(在那種情況下)你首先需要鎗彈,其次,才是其他東西。”
囤積小物件方便物易物
 針對應囤積的物品,他指出,食物、衛生用品、電池、蓄能器、能良好保存的酒精、小件方便交易的物件(如刀、打火機、打火石、肥皂及最便宜的威士忌酒)。
 “許多人死于衛生問題,因此,你需要大量囤積簡單物件,如為數眾多的垃圾袋、廁紙和即用即丟杯碟。這些東西我們完全沒有,所以我知道它們有多重要。”他們沒有廁紙,只能以鐵鍬挖洞來解決大便問題,並以雨水沖洗。
 “對我來說,準備衛生用品比準備食物來得重要,你可以射殺鴿子來吃,也可以找植物來吃,但你可找不到或射殺不到任何消毒劑。”
 他的衛生用品清單包括消毒劑、洗滌劑、漂白劑、肥皂、手套與面罩。而個人也必須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術,如清洗傷口和處理燒傷。“或許你可找到一位醫生,但你卻沒有能力支付他。”
 他鼓勵人們學習使用及囤積抗生素。
 “你必須擁有小件、不易發現的物件,一個發電機很好,但1000個打火機更強,發電機容易引人矚目,1000個打火機更為精簡、便宜及容易拿來交易。”香煙也是易收藏易交易的物品。
 還有就是儲水工具,他們將雨水收集到4個大桶裡,供飲用洗滌。離他家不遠有條小河,但河水很快就變得很髒。 
 “有時,我以武器換取食物,數周后再以食物換取武器,其中一個交易守則就是不要在家中進行,也不要大數量交換,這是避免讓人知曉你家中藏有什么。最重要的事,就是在空間和金錢允許下,收集越多東西越好。”
隨時處于備戰狀態
 亂世中,保安是一大頭痛問題,在炮火中,阿當家窗口都破了,屋頂也狼狽不堪,他們用沙袋和石頭把所有的窗戶都封死。“我用廢墟殘骸和垃圾把籬笆門 堵死,改用梯子翻牆而出。當我回家時,則叫家裡人把梯子遞給我。我們街上有個伙伴更是完全把家封閉起來,再在牆上罊個洞,通過鄰家的廢墟進出。”
 或許這看起來很怪異,但是,事實就是:保護得最周全的房子卻是最先被洗劫一空及破壞的。人們最先攻擊那些漂亮的房子。因此,最好就是把家弄得越不起眼越好。
 “任何時候,我家中至少都會有5位家庭成員處于備戰狀態,還有一位成員在街道上,藏匿著觀察街道。我們整天呆在家以避開狙擊手的槍火,在白天,街道是空的,出門打探消息是危險的,而我們沒有資訊,沒有收音機或電視廣播,有的只是傳言。”
 “每個男人都要打鬥,我們沒得選擇,必須武裝起來保護自己。身上名貴優質的東西,包括好看的武器,都可能引人垂涎,進而招惹殺身之禍。”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呼吁無障礙

肢體無礙環境才是障礙(第1篇)

26 May 2013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這個社會對殘疾朋友來說,到處是牆。  殘疾朋友從成長過程到踏入社會,上學、工作、旅游休閒,都面對一道又一道的牆。
 肢體或生理障礙,不是殘疾人士參與社會的障礙,環境的障礙才是變相隔絕他們參與社會的癥結……
第13屆大選之前,各政黨均許下各種美麗承諾,卻有殘疾團體控訴,這個國家勾勒的美麗圖像里面沒有他們。
 其中“殘障人士崛起組織”控訴,政治人物不重視殘疾人士課題,沒有照顧殘疾人士的福利。
 在我國,長久以來,殘疾人士面對的問題,不只是肢體的限制,而是“殘疾”的環境。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殘疾人士因為公共設施的障礙和社會觀念缺陷,長期被社會變相隔離。
 Say IT網絡公司創辦人黃世凌,是一位肌肉萎縮症患者,需要依靠電動輪椅活動。
 他說:“我到台灣旅遊時,到處可以看到殘疾人士出遊活動,但是本地的殘疾人士通常很少外出,不是因為台灣殘疾人士特別多,而是他們的公共設備對殘疾人士比較友善。”
 我國早在1993年,就修訂法案規定國內所有建築物,包括新建的建築物和已經建峻的建築物,都必須建設殘疾人適用的設施。
 可是我們留意身邊的建築物,是否所有建築物都達到標準?
 先說公共建築物就好,很多學校、學院這些教育場所,就沒有提供殘疾人士設施,導致許多殘疾小朋友因而失去接受完整教育的機會。
成為社會弱勢族群
 美門就業與福利主任潘銀珠表示,許多肢體殘障的孩子,因為學校沒有殘疾人設施,往往上完小學,中學就輟學。
 “很多殘疾人士小學時是家長抱他們上學,隨著年紀增長體重增加,家長抱不動了,只好讓他們輟學。”
 一些學校因為不想麻煩,甚至拒絕錄取殘疾學生,剝奪他們上學的權利。
 “我是后天殘障,但我的副校長和老師很好,他們勸我繼續上學,把課室安排樓下,並借出教員廁所給我用,我才能繼續上學。”
 可是她上學院時,面對很多環境障礙,向校方爭取改善,卻沒有得到回應,需要靠自己克服重重環境問題。
 例如學院沒有適合輪椅使用者使用的廁所,所以在學院時她都盡量不喝水,儘管如此,還是經常要忍尿。
 教育機會的限制和環境的障礙,直接影響殘疾人士日后的就業及社交活動,使他們成為社會弱勢的一群。
 這種問題一環扣一環,給殘疾人士跟社會之間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高牆。
無法享平等就業機會
 我國大部分殘疾人士,都無法跟非殘疾人士一樣享有平等就業機會。
 潘銀珠說,一些殘疾人士因為生理或心理障礙程度嚴重,不適合工作。許多殘疾人士也因為個別生理或心理障礙程度,能夠從事的行業有限。
 最大問題就是前文提到的教育機會,我們的社會有許多殘疾人士,因為教育程度低,沒有特別技能,很難找到工作,她指出,這類殘疾人士需要先接受培訓才能投入職場。
 但是,他們就算成功找到工作,也只能從事一些工資較低的行業,一個月900令吉、1000令吉薪水,在一些高消費的地區,可能不足以負擔房子租金、交通費、膳食費等基本開銷,很難生存。
 更殘酷的是,殘疾人士就算跟非殘疾人士有同等資格,尋找工作時也不能跟非殘疾人士一樣得到同等對待。
 黃世凌有位殘疾朋友,學院畢業以后找工作,在電話里跟對方暢談甚歡,但一提到自己是殘疾人士,對方就沒有下文。
 “一些企業就算願意聘請殘疾人士工作,也會開出很多條件,比如只是聘請障礙程度比較低的殘疾人士。”
工作環境充滿障礙
 世凌發現,許多殘疾人士本身就算有高學歷,但是在面試工作時,也不敢像非殘疾人士那樣跟雇主談薪資福利。
 “許多雇主在雇用殘疾人士時,有一種心態,我給你一份工作已經不錯了,而不是看這位員工的能力,平等對待他。”
 還有一些情況,一些殘疾人士即使可以勝任一些工作,但工作環境充滿障礙,也會讓他們無法上班。
 有位中風后癱軟的經理,雖然有能力繼續工作,但是因為辦公室在二樓,所以無法上班。
 類似情形,是人的障礙,還是環境的障礙?所以有人指殘障的“障”,指的非殘疾人士本身的“障礙”,而是外在環境不利條件構成的“障礙”。
 潘銀珠說,儘管政府提供聘請殘障人士的私人企業稅收優惠,不過,目前只有一些知名連鎖企業、著名酒店,長期招聘殘障人士工作,一般企業很少招聘殘障人士。
 “許多殘障人士就業以后,在工作崗位上也會面對很多問題,比如人際關系、同事之間的配合等問題,很難持久做一份工作。”
美門培訓及提供就業機會
 美門殘障關懷基金會,從1990年代中期,就成立職訓中心,提供殘疾同胞職業培訓,及協助他們投入社會。
 除了內部提供就業機會,及成立教育中心、藝術中心、關懷中心等,以各種方式協助殘疾人士參與社會,自2005年以來,它也充當雇主和殘疾人士之間的橋樑,提供殘疾人士和企業就業配對、在職支援及輔導等服務。
 雇主跟求職的殘疾人士,只要分別向美門登記職位空缺及求職需求,美門就會根據雇主的要求,以及求職殘疾人士的需求,為雙方配對。
 潘銀珠表示,殘疾人士靠自己找工作非常困難,通過這樣的配對成功率比較高。
 “我本身也是殘疾人士,比較能夠理解殘疾人士對工作環境的需求。”
 去年2月起,美門聯合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拉曼學院和Say IT網絡公司,推出www.okujobs.com.my網站,方便尋找工作的殘疾人士和有意聘請殘疾同胞的公司,登記本身資料。
殘疾人士依組別分類
 我國根據殘疾人士生理功能障礙,把他們區分為數個組別,分別為:聽覺障礙人士、語言功能障礙人士、視覺功能障礙人士、肢體殘障人士、學習功能殘障人士、精神障礙人士及多重障礙人士。
 根據潘銀珠的觀察,目前最難找到工作的殘疾人士,包括全盲的視障者、自閉症患者、學習功能障礙者及有精神疾病的人。
 “其中自閉症患者、學習功能障礙者,很難跟別人溝通,雇主也很難理解他們。”
 精神疾病患者普遍上面對社會異樣眼光,很多雇主對精神疾病不理解,多數不願意聘請精神疾病患者工作。
 還有許多殘疾人士是后天殘障,除了必須克服生理障礙,往往也面對很大心理障礙,“如果年紀又大了,找工作會更難。”
 通過美門尋找工作的,還包括一些中風人士,“他們當中有些是經理、專業人士等高等知識分子,但是中風后因為心理障礙,不容易繼續出來工作。”
環境限制殘疾者就業
 企業有意聘請殘疾人士工作,向美門或到www.okujobs.com.my網站登記后,美門的代表或“就業輔導員”會到該企業實地考察,確認公司地點環境是否適合殘疾人士就業。
 潘銀珠表示:“許多登記聘請殘疾人士的公司,環境其實並不適合殘疾人士上班。”
 比如一些公司是雙層建築物,卻沒有電梯,輪椅使用者就不可能在這些公司上班。
 一些地點偏遠的公司,附近要是沒有公共交通,視障者或沒有交通工具的輪椅使用者,也不方便上下班。
 她說:“只要辦公室位于底層,沒有梯級,就算高樓建築但有電梯,以及只要有空間較大的廁所,就能符合輪椅使用者的需求。”
 如果公司硬體設施可以配合殘疾人士的需求,美門會引荐求職的殘障人士跟雇主面試。
 殘疾人士受聘以后,“就業輔導員”會為他們及雇主提供在職支援,“包括幫助殘疾人士勝任他們的工作、調解他們跟雇主跟同事之間的問題。”
就業輔導員任重道遠
 在日本、美國,為殘疾人士指派“就業輔導員”(Job Coach),為殘疾人士和雇主提供支援的制度行之有年。
 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出一套完善的系統和指南,成功為殘疾人士和雇主調解許多工作及人事問題。
 近年,我國福利部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攜手推行這項計劃,從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中挑出代表,派送到日本接受訓練,成為“就業輔導員”。
 潘銀珠本身就是一位合格的“職業輔導員”,曾經到日本接受訓練。
 她的職責,除了協助殘疾人士尋找工作,還會繼續跟進他們的就業狀況,並針對他們或雇主面對的問題,給予全面支援。
 還沒有接受“職業輔導員”培訓之前,她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調解殘疾人士和雇主之間的問題,但往往遇到很多棘手問題,無計可施。
 她指出,這項計劃推行后,確實幫到許多殘疾者成功就業,最重要的是,成功協助殘疾人士和雇主解決許多問題,讓殘疾人士可以持續留在同一工作崗位。




執教鞭視障不是負擔(第2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練國偉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除了充滿障礙的空間,把殘疾朋友跟社會隔離,一般人和殘疾人士之間築起的心牆,也是殘疾朋友無法參與社會的障礙。  中學教師楊國順是位視障者,他覺得很多時候,企業不聘請殘疾人士工作,是因為不了解殘疾人士的狀況和能力,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跟殘疾人士相處……
殘疾人士的世界跟一般人的世界一樣,當中有熱愛學習、有創意、運動細胞好、社交型的人,也有內向、不喜歡學術理論、討厭運動的人。
 如果讓殘疾人士跟一般人站在同一起跑點,享有平等接受教育及就業的機會,他們一樣可以發揮自己的所長。
 楊國順是位失明人士,從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畢業后,就在吉隆坡一所中學執教鞭。
 在他執教的學校,只有他一位失明人士,“我們學校的校長,副校長都明白我的能力,同事也樂意協助我,校長和副校長經常鼓勵我,學校需要我的存在。”
 可是他另一位視障朋友,在其他學校執教,該校的校長卻視他為一種負擔。
和學生一起合作教學
 “失明人士尤其像我是全盲的,教書肯定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以他本身的經驗,學生基本都滿意他的表現,不會覺得老師是視障者對教學有何影響。
 倒是他自己,必須克服許多工作上的不便,我國的學生目前還是手寫作業,他無法通過語音電腦批改作業,需要通過義工為他念出作業內容以便批改。
 每個星期有一天到兩天,他會帶著作業到十五碑盲人協會,跟義工一起批改作業。“如果是選擇題,我通常會請高年級的同學幫忙批改。”
 我國學校還未實行電腦教學或投影機教學,他目前用點字教材教書。
 “如果是一些圖表、地圖,我一般會找班上一些同學幫忙畫,跟學生一起合作教學。”
互相輔助組成社會
 許多殘疾人士的生活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以視障者來說,他們多數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進出自如。
 但是因為視覺的限制,他們也會有需要他人協助的地方,楊國順說:“失明人士不管多么自立,都有需要人家協助的時候。”
 他說,平時在學校會議填寫一些表格,就需要同事代寫,有時學生的作業簿混在一起,也需要其他同事幫他整理好。
 “午餐時在食堂拿飯菜,如果亂撈很不衛生,所以每次就看有哪位同事在場,請他們幫忙。”
 還有等候巴士的時候,視障者無法知道巴士的號碼,需要旁人告訴他們;巴士到站時他們無法知道,通常都會問身邊的人或巴士司機。
 “好像去到南湖鎮巴士站,雖然建築物里有導盲線可以引導我們到櫃台前,但是我們不知道哪一個是自己要去的櫃台,一定要問人。”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到陌生的地方迷路,需要人家幫助一樣,周圍的人只要抱著平常心給予他們協助就好。
 他覺得我們的社會還算有人情味,多數時候都有人願意對殘疾人士伸出援手。
 出生時就沒有手腳,以自身成長經歷寫成《五體不滿足》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日本作者乙武洋匡曾說,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是一片拼圖,很多拼圖才能構成一個社會。
 每片拼圖都有凸出來和凹進去的地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凹進去的部分,可以藉別人凸出來部分幫助達成。
 一般人也有擅長的事和不擅長的事,做得到的事和做不到的事,大家都是互相輔助,組成一個社會。
鮮少接觸造成隔閡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殘疾人士,你會上前幫忙,還是視若無睹?
 有時候公眾人士不願意接觸殘疾人士,未必只是因為冷漠,而是不懂怎樣幫助他們或如何跟他們相處。
 我們的社會,長期以來忽視“傷健共融”的理念(“傷健”意指傷殘與健全人士),輪椅使用者黃世凌表示,平時一般人很少會接觸殘疾人士。
 他說,殘疾人士在工作場所,很難跟人打成一片,有時候是雙方的問題。
 一些殘疾人士本身有心理障礙,可能很難打開心房接受其他人,“很多人也不懂得如何跟殘疾人士相處,擔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所以,很多時候,在職場上,雙方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楊國順也覺得殘疾人士跟一般人很少接觸,原因是雙方都不了解對方。
 他建議學校可以在團體活動中,增加“傷健共融”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各種組別的殘疾人士,了解殘疾人士的生活,改變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士的負面印象。
 “有時候也不能只怪社會不理解殘疾人士,我也遇過殘疾的老師,總是以肢體障礙作為藉口,不願意好好工作,讓校長覺得殘疾人士不能勝任教書的工作,破壞了殘疾人士的形象。”
 他認為,殘疾人士應該好好把握工作機會,盡責做好本分。
學習融入正常社會
 不只是一般人需要了解殘疾人士的需求,打破彼此之間的隔閡,殘疾人士也需要機會學習融入社會,跟一般人相處。
 楊國順認為,許多殘疾人士小學時可能需要上特殊學校,可是中學后如果學習程度沒有問題,最好能夠進入附有特殊教育班的普通學校,因為他們也需要跟同學相處。
 其實,視障者可以在一般學校就讀,不需要太多特別輔具或器材。
 他中學時就讀檳城再那阿比汀中學(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Haji Zainul Abidin),學校設有視障學生融合課程,一直以來,他都是跟同學上課,在學業上一起競爭。
 而同學已經習慣跟視障者一起相處,從來沒有發生欺壓這類不愉快的事情。
 他中學時,是由學校輔助的老師,把作業和考卷使用打字機打成點字,他完成的功課和考卷,再由輔助老師翻譯成一般語言,交給教授該科目的老師批改。
 上到大學就可以選擇盲用電腦,更方便整理筆記和做功課,並不需要輔助老師協助,遇到一些困難,多數是請同學幫忙。
 大學時只需要為視障者準備小房間,方便他們考試或做功課即可。
 視障不是阻撓一個人學習、升學的障礙,在我國有許多視障者,都能夠順利接受高等教育,只擔心學校不了解他們的狀況,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機會。
讓學生學習互愛互助
 楊國順在學校里,學生對他相當熱情,上課之前,經常會到辦公室“接”老師到課室,下課時也會“送”老師到辦公室。
 他在熟悉的環境其實“健步如飛”,不過他一般不會辜負學生的一番貼心。
 他笑說:“一些學生可能是因為同情心,一些可能是因為在課室里呆悶了,想趁機出來走走。”
 他把這當成一種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協助殘疾人士,希望他們養成這種習慣,在外面看到殘疾人士,也可以很自然地協助他們。
 他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影響學生對殘疾人士有一種正面的看法,“他們有一天離開學校以后,想起自己有位老師是視障者,也一樣可以教書、就業,而平等對待其他殘疾人士。”
 教育,除了學術以外,應該包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互愛互助、待人處事等範疇,他跟學生的互動相處,就是一種很好的社會化學習。




要自強開創新生活(第3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覃福榮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一些視障教育辦得較好的國家如美國、芬蘭,許多視障者可以順利完成高等教育,投身各種專業領域,例如律師、作家、教師、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等。  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視障者,比例不是很高,大部分視障者依然面對很大就業困難……
視障者楊國順認為,相較于其他殘疾人士,視障者,尤其是全盲人士,最難找到工作。
 他認識一些視障者,擁有碩士、博士學位,可是很難發揮自己的專長。
 “輪椅使用者只要在無障礙空間就可以從事各種行業,弱視的人也可以通過一些輔具,從事文書、行政工作,可是全盲的人,有許多東西做不到。”
 大部分的視障者,目前都是從事按摩行業。儘管如此,他鼓勵視障者,不要放棄升學的機會,如果有學歷文憑,至少有較多出路和選擇。
 PB按摩中心老板李成就,是我國盲人按摩中心的創始人。
 1983年,他跟師父聯手開辦全馬第一家盲人按摩中心,成功為盲人開闢一條就業和創業之路。
可以獨自勝任工作
 他說:“目前90%盲人從事這個行業,盲人技職培訓中心的學員,大部分都是選擇按摩課程。”
 他認為,按摩確實是最適合盲人的一種行業,盲人不需要旁人協助,可以獨自勝任。
 “一些小規模的按摩院,完全不需要聘請非盲人工作,可以靠自己經營,當然大規模的按摩院,還是需要聘請非盲人打理一些業務。”
 目前很多盲人靠當按摩師維持生計,他中心許多按摩師,都是夫妻檔,靠兩個人的薪水,養活一個小家庭不是問題。
 但他強調:“按摩師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願意打拼,才能有更好的生活,盲人中也有勤勞和懶散的人,懶散的人不管在哪個行業都很難生存。”
學習按摩自力更生
 李成就21歲雙眼失明后,到柯尼盲人訓練中心接受技職培訓,選擇了學習盲人按摩。
 在日本、台灣,長久以來,盲人都是透過按摩、指壓、針灸的行業得以自力更生。
 他說:“柯尼盲人訓練中心從1973年起開辦盲人按摩課程,我的師父周鶴聲,也是一位盲人,他是首位到台灣接受按摩培訓的本地人,然后在盲人訓練中心當指導老師。”
 那個年代,我國還沒有盲人按摩中心,許多人完成按摩課程后都找不到工作。
 “很多按摩中心都不請盲人工作,那時候,盲人的就業機會很少,多數當接線員、打字員,及工廠員工。”他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位,在武吉免登一家按摩中心找到工作。
 1983年,他打算出來創業,在師父的協助之下,自己開設按摩中心。
 “我失明以后就在十五碑接受訓練,對這帶環境比較熟悉,加上當時這帶的店租比較便宜,所以決定在這里開店。”
 不過,那個年代,大部分人對按摩行業印象很差,認為這是“特種行業”,“我找了很多間店舖,一聽說我要開按摩院,店主就不肯把店舖租給我。”
 后來,他找到一間有意出售的店舖,向親朋戚友借錢,東借西湊湊夠錢,把店舖買下來,裝修一番,買了一張二手沙發擺放在招待處,買了一架二手冷氣和兩張全新的床,和師父兩個人,就開始做起生意。
 “開始的6個月里,只來了四五位客人,當時大家對盲人按摩不了解,沒有客人上門,師父說堅持下去吧!”
 現在回想,他說如果不是當時自己年輕,充滿衝勁,可能早就放棄。“加上我是運動員,運動精神講求的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也許是這樣,我挺了過來。”
 今天說起這一切,他對自己的成就,仍然感到很自豪。
設規則保障女員工
 李成就的按摩中心開始營業的前三年,客人很少,一直面對虧損。
 他說:“那時由師父一個人守店,我則在外推廣市場,寫信、打電話給一些協會、社團,向他們介紹盲人按摩,他們舉辦活動時,我要求他們讓我去演講,讓更多人了解什么是盲人按摩。”
 按摩中心一直開了三四年,生意才開始有點起色,陸續有越來越多客人上門。
 很多客人后來成為熟客,靠口碑行銷,口耳相傳,生意越來越好,他開始增聘許多盲人按摩師。
 坊間一般按摩院都是女按摩師服務男性,為了保護女按摩師,他為自己的按摩中心立規則,女顧客可以選擇男性或女性按摩師,但女按摩師只服務女顧客,男顧客不能選擇由女按摩師服務。
 這個不成文的行規定下來后,其他盲人按摩中心也不約而同遵守,現在所有盲人按摩中心都有這樣的規定,“這樣很多女性盲人的家人也比較放心讓她們從事按摩行業。”
自我增值提升技術
 李成就的按摩中心至今已經營將近30年,從當年只有兩個按摩床位,到今天增加到40多個床位,是十五碑規模最大,經營最成功的盲人按摩中心。
 這30年來,他不斷進修,把日本、中國、印尼、泰國的按摩技法,巧妙結合成一套完整按摩法。
 他對自己的按摩技法非常有信心,“現在我們的按摩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對那些有運動傷害者有很大功效。”
 到今天,他依然親自為顧客按摩,許多顧客都會點名要他按摩。
 他也是盲人按摩協會主席,盲人按摩協會經常都會舉辦一些進修班、提升課程,從國外邀請講師,讓專業按摩師進修人體學、中醫基礎理論,以及提升按摩技法。
面對競爭需靠實力
 所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李成就成功經營盲人按摩中心后,1990年代,十五碑一帶盲人按摩中心如雨后春筍四處林立。
 他表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美國911事,以及沙斯等影響經濟,那幾年很多盲人按摩院生意一落千丈。”
 他說,也有許多盲人按摩院,因為手藝不精而逐漸被市場淘汰。
 “早期盲人按摩大受歡迎,很多人爭相出來開店,一些只學過一點按摩的人,看到生意好做就大膽出來開店,按摩中心當然無法持久經營。”
 近年越來越多腳底按摩、水療中心崛起,盲人按摩院面對競爭激烈,許多按摩師的生計都受到影響,只有信譽好的盲人按摩中心,及像他的按摩中心這種老字號,才抵得住這股衝擊。
 “這幾年十五碑重新包裝打造成小印度,吸引許多外國遊客到這帶遊玩,一些外國的旅遊作者也來訪問我的按摩中心,文章在網絡上宣傳,這幾年也開始有外國遊客上門。”




自修展才華創業當老板(第4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李文源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科技縮短世界的距離,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黃世凌而言,科技更是打破他跟社會的藩籬。  他靠僅能活動的右手,以滑鼠創辦自己的網絡公司,他說:“科技是上天賜給殘疾人士最好的禮物。”
生命,表面看來建立在具體肢體之上,但是肢體的物質真的是生命的全部嗎?
 來自檳城的黃世凌,患有肌肉萎縮症,目前僅剩右手手指能夠移動,他這一路走來,證實肢體的限制,囚禁不了一個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靈魂。
 現年34歲的他,和朋友經營著一家叫SAY IT的網絡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網頁設計、廣告設計、電子商務等服務。
 殘疾人士因為環境、交通、企業設備等障礙,在社會就業面對很多困難,要創業當老板更是難上加難。
 從為工廠做手工活計、在資訊科技領域當上班族、到創辦自己的網絡公司,他跨過肢體、大環境、學歷門檻等重重障礙,一步一步達成自己生命中的各個目標。
 科技資訊領域是屬于專才的天地,在這學歷至上的年代,他只上過六年小學,卻成功投入這個領域。
把握進修機會
 小學六年級畢業以后,家人因為交通問題,無法送行動不便的他上中學,他只好輟學在家,從工廠接一些手工活計。
 他很喜歡電腦科技,那個年代中文網絡不普遍,英文是網絡通用語,他勤學英文。
 他把自己做手工的薪資儲蓄起來,19歲那年,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台電腦,認真研習程式設計。
 “電腦的書籍很貴,我一般上網搜索資料學習。”那時候我國寬頻服務不普及,他還記得上網一分鐘需要4分錢,費用很高。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正因為一直以來不斷自修,當綠野集團為殘疾人士開辦電腦資訊工藝培訓班時,他才能把握住進修的機會。
 從培訓班畢業以后,他進入企業當過上班族,三年前跟朋友一起創辦屬于自己的網絡公司,自己創業當起老板來。
感激父母堅持讓他上學
 跟黃世凌聊天很舒服自在,他年紀不大,卻經歷了很多很多,但不管說起什么,他的語氣總是非常平靜祥和。
 黃家七位兄弟姐妹當中,世凌跟其中兩位姐姐是肌肉萎縮症患症,其中一位姐姐在18歲那年去世。
 他從小不良于行,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是黃媽媽騎著腳車送他上學,抱著他進出教室。
 “學校離我們家里的距離大約15分鐘(腳車車程),有一次媽媽載我去上學時騎腳車摔倒,還好我們是摔到內側的草地,如果摔到馬路上,后果真不堪設想。”
 到了學校,他只能坐在椅子上,無法在校園範圍里活動,不能自己去上廁所,經常要忍到放學為止。
 小學五六年紀,他的身體越來越重,媽媽抱著他,乘搭學校巴士或鄰居的德士送他上學。
 他以優良成績通過小六檢定考試UPSR,可是中學離住家很遠,家人無法再送他去上學。
 “小學時,有些人看到媽媽帶我上學,諷刺她,身體都這樣了,還要去上學,難道將來可以當律師或醫生嗎?”
 媽媽不理會這些冷言冷語,繼續抱著他去學校。到今天他依然非常感激父母當年的堅持,給了他六年上學的機會。
 “雖然只上過六年學校,可是這六年的小學基礎,讓我日后能夠繼續進修語文和電腦。”
突破框框才有機會
 綠野集團的丹斯里李金友認為,資訊工藝是上天賜予殘疾人士最寶貴的一份禮物。
 該集團從2004年起創辦綠野世傳學院,給殘疾學生提供平等教育機會,讓他們通過資訊工藝培訓課程,開發個人獨特潛能。
 2005年,黃世凌從朋友哪里得知這間學院招生,從來不曾離家的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自己可以出去看看世界。
 他遊說同樣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姐姐,跟他一起從檳城到吉隆坡報讀培訓課程,“當時姐姐沒有信心,她認為只要一輩子在家做手工就好,從來沒有想過可以走出家門。”
 他好不容易說服姐姐跟他一起走出來,結果報讀電腦職業培訓班,成了他和姐姐走進社會的踏腳石,讓他們一直封閉的人生,來到轉彎處。
 現在回想,他覺得以前的自己和姐姐,就像困在井里的青蛙,沒有方向,不知何去何從,以為自己永遠跳不出來。
 “真正走出社會以后,才發現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姐姐現在也覺得,只要走出來就有機會……”
擬出自傳激勵他人
 肌肉萎縮症患者,隨著年齡增長,肢體退化和無力的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黃世凌一歲時發病,小時候還能在地上爬動,到了五六年級卻必須坐輪椅。
 8年前他來吉隆坡上電腦職業培訓班時,肢體障礙程度已經很嚴重,當時媽媽陪伴他和姐姐兩人一起來上課,負責照料他們的起居住食。
 后來媽媽病倒,無法再照料他們。他參加某報館舉辦的許願活動,希望有一位介助人,協助照料他們姐弟的生活。
 許願活動實現了他們的夢想,有位善心人士贊助他們頭期錢,聘請女佣作為介助人。
 “我現在的情況是無法自己上下床、上廁所、沖涼、打理生活上各種事項。”目前是佣人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他已有心理準備,自己有天可能全身退化無法動彈,到時他希望成為一位激勵演說者。
 他向來有到學校做一些激勵分享,“我的演說技巧可能不是很好,但我用生命在演說。”
 除了電腦科技,他從小喜歡寫作,早年經常投稿報社,文章多次刊登在報章上,他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的生平寫成自傳,一圓當作家的夢想。
努力工作努力玩樂
 從資訊工藝培訓班畢業以后,黃世凌當過一陣子上班族,后來穫得一筆提供殘疾人士創業的微型貸款,跟朋友一起開辦自己的網絡公司。
 “像我們這種網絡公司,經費一般是花在基本電腦器材,還有人力成本。貸款主要是用在器材上,還有公司開始營運時,客戶比較少,需要靠貸款來給自己發工資,以及維持一些基本開銷。”
 他的公司成立兩三年來,目前有一些固定的客戶,再來就是靠口碑及朋友介紹,爭取新的客戶。
 “公司目前沒有聘請員工,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別人工作8個小時,我經常要工作12小時。”
 除了每天長時間工作,他也沒有忽視日常的休閒活動。
 休閒時間他會跟義工去泳池玩水,跟其他殘疾朋友出國旅遊、到海島度假等。
 “我每次出游都需要義工和介助人陪伴。我的肢體沒有力,無法游泳,去泳池一般是泡在水中。”
 他說,本地公共設備對殘疾人士還是有很多不便的地方,相較之下,台灣為殘疾者打造的設施,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台灣有很多專為肢體障礙者設計,具輪椅載送功能的特殊交通工具“複康巴士”,當地殘疾人士或老年人,平日不管上醫院還是出遊都很方便。
 “本地只有一家公司提供‘複康巴士’,而且只載送輪椅使用者去醫院,沒有載送出遊或戶外活動。”
 殘疾人士在本地出遊,往往面對許多障礙,導致他們很難自在享有休閒生活。但是他在義工的協助之下,到過本地許多地方遊玩,留下美好的回憶。



協助就業融入社會(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腦麻痺患者因為腦部受創傷,一般會影響肢體運動功能,導致動作不協調,出現不同程度的手腳無力、僵硬,緊縮及不自主動作。  不同傷害程度的腦麻痺患者,面對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精細活動、溝通、社交、認知和學習障礙,往往是最容易被社會隔離在外的一群……
愛.關懷之家,是一家專于關懷殘疾人士,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
 該中心總幹事林國強,根據多年以來援助殘障人士就業的經驗發現,很多腦麻痺患者,就算智力沒有問題,社會也很難接納他們,他們是最難投入職場的一群,也不容易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還有智障人士、各種程度學習障礙或身心多重殘障礙人士,都很難找到工作,是最需要工作機會的一群。
 他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只要為他們找到適當的崗位,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等,一樣可以貢獻一己之力,打破跟社會之間的隔膜。
 “所以這幾年我特別把焦點放在這群人身上,協助他們就業。”
 愛.關懷之家于2007年成立工作坊,主要就是提供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唐氏症患者等培訓和工作機會。
 工作坊成員,一般肢體都有嚴重障礙,能夠從事的行業有限。
從工作中找到存在價值
 我國福利部每月提供150令吉津貼給提出申請的殘疾人士,為鼓勵殘疾人士出外工作,月薪1200令吉以下的殘疾人士,可獲得多150令吉,也就是總共300令吉津貼。
 工作坊除了提供這些無法在外就業的成員工作機會,也助他們申請每月300令吉的福利基金。
 “有幾位成員,因為肢體比較弱,來到我們這里之前,連翻報紙都沒有力,但是經過訓練,現在已經能夠勝任工作。”
 他也發現,很多成員從工作中找到自我肯定和存在價值。“雖然一些成員連自己一個月拿多少薪水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很在意自己的工作,希望繼續工作。”
 他表示,自己從這幾位成員身上看到希望,從而更深信工作可以藉由身心方面,提升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的生命力。
參與社會更重要
 愛.關懷之家工作坊目前有29位成員,員工的年齡從18歲到30多歲,他們的工作主要包裝快餐店所需的餐具,及為金馬崙菜農折疊報紙。
 工作坊的成員每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會在早上9點之前抵達愛.關懷之家,打好卡后準時開工。
 林國強說:“這里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跟一般公司、工廠一樣,員工需要打卡,表現論功行賞。”
 除了幾位成員體力不好,一周只上班一兩天,所有成員如有特別原因無法來上班,需要正式請假,新成員需要通過3個月試用期。
 這種有系統的工作制度,可以幫助成員培養生活自律和責任感,讓他們融入社會。
 工作坊把商家付給的酬勞,根據成員個人工作量分配給他們,並且每月津貼每位職員工100令吉,及提供他們免費早午餐。
 成員每月薪金加上津貼,及福利部提供的每月300令吉福利基金,雖然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活,但是對他們來說,參與社會及勞動的意義更為重要。
需要更多志工協助
 工作坊成員,肢體運動功能、智力情況都不一樣,適合的工作也不一樣。
 “開始時,我們接到的工作主要是包裝快餐店餐具,但對一些肢體沒力、手部不靈活的成員來說,這份工作很困難,我們后來又找到為菜農疊報紙的工作。”
 包裝快餐店餐具,有好幾個步驟,需要放進紙巾、包裝辣椒醬及甜醬,以及即棄餐具。
 一些手部緊縮的成員,無法自如應用雙手,很難把這些東西裝袋,一些嚴重學習障礙的成員,則無法記住把東西裝袋的步驟,及難以專注工作。
 “工作坊有兩位指導老師,如果成員記不住工作的步驟,老師就要一次又一次重複指導他們,及為他們檢查完成的包裝工作。”
 他說,工作坊需要更多志工協助,因為資金有限,無法聘請更多指導老師。
靠資源回收二手貨籌款
 愛.關懷之家創辦以來,以資源回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該中心通過志工,向公眾回收可循環物品,售賣給回收廠家,維持組織運作經費,不只為環保盡一分心力,同時也為部分殘疾朋友製造工作機會。
 開始推動資源回收時,該中心靠著志工挨家挨戶,向居民講解資源回收的目的,並要求居民捐獻可回收循環物品。
 目前該中心每個月都會在五個地點回收可循環物品。
 2009年4月,他們正式成立一個資源回收中心,存放回收物品,另外,他們也有專人上門回收一些大件循環物品。
 除了靠資源回收的收入作為中心經濟來源,該中心也于2012年8月,在八打靈再也SS26/8,開辦一家專賣二手物品的店鋪,名為“愛.關懷”跳蚤市場。
 林國強表示:“跳蚤市場賣的物品包括二手電器、家具、衣物、畫等,都是一些公眾人士捐贈的物品。”
 開辦二手物品店鋪,除了鼓勵顧客貫徹資源回收的環保理念,顧客在購買二手物品的同時,也是對愛.關懷中心的殘疾人士,做出實際支持行動。
 他最大的期望,是有一天中心能夠靠資源回收和跳蚤市場的收入維持營運,自立立人。
 然而,我國人民的資源回收意識有待加強,資源回收中心每個月收到的物品中,幾乎有20%屬于垃圾。
 另外,我國消費者對二手貨品的接受度還不是很高,“可能是宣傳不足,目前店舖的反應還不是很好。”
 愛.關懷之家熱線:03-78739622
冀建庇護中心照顧患者
 對不能就業或者收入微薄的殘疾人士,未來的生活,幾乎沒有保障可言。
 林國強說,殘疾人士沒有保險,只有部分正在就業的殘疾人士有公積金,許多殘疾人士,長期需要依靠家人生活。
 很多殘疾人士的家長,最擔心的是,自己不在了以后,孩子怎么辦?“我母親也是這樣,總是擔心我的下半生怎么過。”
 所以一直以來,他有個心願,就是創辦一家庇護所,給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建立一個溫馨家園,讓他們有尊嚴度過晚年。
 目前有一群殘疾人士的母親,自掏腰抱創辦了“馨媽皂屋”,製造天然手工香皂。
 她們的理念是透過這門手藝,為殘疾人士創造機會,並希望捐出50%凈賺盈利給愛.關懷之家,日后建立一所庇護中心,給腦麻痺患者一個避風港。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習武風潮

23 May 2013

學武為興趣或趕潮流?(上篇)

報導:許雅玲 
圖:李文源、李玉珍/本報資料室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08年,《葉問》電影票房大收,掀起全球學習詠春拳的熱潮。  5年后,各種各樣的《葉問》電影還是充斥市場,學習詠春拳的熱潮,在葉問大師的家鄉,更加炙熱。
 把場景拉回大馬,我們的青少年,也受到流行文化影響,習武趕潮流呢!
 實際上,潮流很快過時,可以支撐青少年習武不輟的動力,還是本身對武術的真正熱愛。
90后的青少年,看了電影《葉問》,便興致勃勃想拜師學藝。因此,何若賓接到不少家長的詢問電話:請問何教練你有教導詠春嗎?
 非常抱歉,何教練學的是傳統周家拳,現在積極將競賽武術南拳、南刀、南棍發揚光大。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影響青少年的功夫明星,我們的父輩,都曾經因為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偷練截拳道呢。
 大馬知名武術教練何若賓,也是從小受到成龍的武打電影影響,對中國功夫產生濃厚興趣!
 “我是檳城人,小時候,因為崇拜成龍的中國功夫,便對武術產生興趣。恰好我家附近有個廟宇有組織醒獅團,我的武術啟蒙便從這裡開始。之后,我還追隨師父學習周家拳。”
 陳學勉,這位曾在國家隊擔任教練,帶領何若賓等運動員征戰國際大小賽事的武術前輩,則是被朋友拉去習武,“我和大家一樣,一開始只是玩玩,后來覺得防身健身挺好,便繼續學下去,還有幸代表大馬到日本參賽。”
大馬名列前4名
 其實,1985年,中國曾經邀請多國參加其主辦的武術節,不過,礙于外交關係,大馬無法參加。兩年后,中國邀請日本主辦武術節,大馬武總才得以參與,陳學勉有幸代表參賽。
 當時,大馬武術界還是很散亂,各家練各家拳法,不過,為了參加比賽,大馬武總展開了培訓競賽套路人才的計劃。何若賓,正是被吸納在此計劃下的其中一位武生。
 何若賓表示,很多大人和小孩,受到電影《葉問》的影響,一個個都想變身葉問大師。因此,他經常告訴學生,“不管什么派別,只要堅持下功夫,你都可以練到好像電影中的英雄般,有功夫有武德有修養。”
 他笑著表示,青少年看了電影,在一起比手劃腳,根本就像打架架式,開通的父母看到了,便會想:倒不如找個正規的老師,讓孩子習武健身。
 最后,陳學勉和何若賓強調,大馬的體育武術發展,真的“沒得頂”(廣東話,意思是非常好)。來到國際競技場上,大馬是名列前4名之內的武術強國。
招術可變武德不變
 不管什么年代的父母,都會擔心孩子沉迷“課業”之外的活動,何若賓的父母和外婆也不例外。看到13歲的何若賓將課外時間都用來練習舞獅和武術,不免擔心:習武能成為一技之長嗎?玩玩就好呀!
 “我現在擁有的,都是武術帶來的。”何若賓說:“2006年,成功贏取國際上重要賽事的金牌,圓滿大滿貫的目標后,我從賽場上退下,展開新的培育英才目標。”
 武術發展史上,不管動作難度怎么變化,不變的是:武德,即尊師重道的品德。學生的武德,可是最讓陳學勉、何若賓等武術教練自豪。
 “武生把教練當作武術偶像,教練會更加律己,以身作則來引導學生。因為這種重任,教練在做任何不良舉動之前,會警惕自己:要做好榜樣。”
如今習武多為競賽
 傳統武術流派繁多,都沒有統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區命名,比如,河南派心意六合拳;一些按山脈、河流,比如武當派;亦有以宗師姓氏命名,比如洪熙官洪家拳。
 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正統承傳及武館傳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門派的武術,被編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學校教授學生。改革開放后,一般按其內容分為套路和搏擊格鬥兩個類別。
 何若賓說,“從1990年至今,中國總共制定了3個競賽套路,其中,允許選手自選,即是:選手在符合規定的動作和難度,可以自由地編制套路。不過,選手的拿手動作只能重複兩次,第三次之后,做得再好的動作都不計分。”
 現代的青少年武生,大部分只接觸競賽武術,以參加比賽為目標。
學習武術講究天分
 包括陳學勉、何若賓在內的武術高手,都是為了比賽,練習競賽武術。
 陳學勉笑說:“現在,傳統武術的師父,為了讓學生能參加比賽,都會教導競賽套路。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畢竟,這在過去的年代,想要多學其他拳法,都會被逐出師門。”
 像何若賓,從小學習傳統周家拳;幸好,他遇上開明的師父,將15歲的他和其他師兄弟,推薦進入檳城武總接受競賽武術的培訓。
 “學習傳統武術真的很辛苦,師父只是口傳心授,天分不高的,可能紮馬3個月,都沒有機會學到一個拳法或一個動作,便很快放棄。”親身體驗新舊武術的他繼說:“競賽武術根據體育科學的訓練方法,系統化地加強學員的能力,很快見到效果。
 何若賓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習武天分:別人苦練3天,才把招式的感覺抓到,但他一下子就掌握了感覺。就連中國的武術師父都會稱讚他:攻防很好。
城鄉學武各有特色
 競賽武術通行,會否打壓傳統武術的發展?
 這點上,陳學勉和何若賓不約而同指出:大馬的傳統武術並沒有退步,還是保存得很好,民間還是有很多武館和鄉團教授傳統武術。
 “大馬武總為了推廣傳統武術,每兩年都會主辦一次傳統武術大賽。武生在賽場上一出手,大家便能很快辨識出誰使了虎鶴雙形拳,誰又是打洪拳,證明傳統武術套路,還是傳承得很好。”
 哪種武術套路比較吃香,則要看地區:在鄉下,由鄉團或者老師父帶動的傳統武術,比較普遍;來到城市,競賽武術更受青少年歡迎。
這些年,我們追過的功夫明星…
★李小龍:
 全球戲友都難忘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和《死亡遊戲》。這5部動作電影震動全球影壇,掀起中國功夫熱。
 李小龍學了很多功夫。他的截拳道脫胎于詠春,又吸取了各國各門派的優點,自成他的一派功夫思想。武術界有句:“詠春拳顯于梁讚,勝于葉問,聞于李小龍”。
★洪金寶:
 成龍的師兄洪金寶,雖然身材肥碩,但身手卻驚人地矯健,動作剛勁威猛。他對詠春、截拳道、空手道等力度剛猛的拳法,都加以創新,是宗師級動作指導之一。功夫代表作包括詠春電影《讚先生與找錢華》、《敗家仔》,《葉問2》。
★成龍:
 自小進入武生班學習的成龍,11歲成為片場龍虎武師,繼李小龍之后,他創造功夫喜劇潮流,將嚴肅的功夫轉為輕鬆詼諧的動作,加入體操動作、雜耍動作、舞步。功夫代表作包括《醉拳》、《師弟出馬》、《龍少爺》等。
★李連傑:
 《黃飛鴻》中展現的洪拳和佛山無影腳招式,跟真實中的黃飛鴻有很大不同。黃飛鴻的洪拳腿法比較少,步穩勢烈,拳勢威猛剛勁有力;不過,電影中用了很多特技,李連傑表現的不是洪拳的具體手法,他更多是揚長避短地體現導演徐克的理念。
★甄子丹:
 甄子丹擅長混合格鬥,在電影《殺破狼》中拳拳到肉,令觀眾血脈賁張。不過,《葉問》中,他一改肌肉男風格,表現出詠春大師儒雅、內斂、仁者無敵氣質。他快速打在日本兵身上的數十拳,是詠春拳的“連環日字衝錘”,已成經典畫面。


走入校園發掘武術新苗(下篇)

報導:許雅玲
攝影:李文源、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近十多年來,在大馬武總的推動之下,武術開始走入校園,發掘明日之星。  而在武術打著課外活動名堂走進校園的過程中,武術同仁均感嘆:這條路真的很不容易走呀!
 然而,為了尋找武術好苗,武術同仁都會堅持難行能行。
 他們呼籲:請校方給予通力配合,一起為國家培養更多好苗……
目前在大馬武總幫忙,無職一身輕的陳學勉披露,“現在,大馬習武人數增加很多,因為大馬武總相當積極地將武術推廣進學校。目前,武術已被列入馬來西亞運動會(SUKMA)項目,下個目標,便是進入馬來西亞學聯運動會(MSSM)。”
 對此,何若賓表示,“大馬武術的發展,必須感謝大馬武總前任總會長拿督斯里紀永輝的帶領和付出。畢竟,舉辦不同年齡階級的競賽,來提升武術水平,這不簡單,需要龐大人力物力財力。”
需要校方配合
 武術走入校園,最需要的是校方的配合。有了校方的配合,便會事半功倍。
 2008年轉型成為自由身武術教練后,為了實現武術育人志願,何若賓便積極向中小學自薦:我曾經是國家隊代表,是合格的武術教練,有意願在貴校教導武術……
 5年期間,他先后在不同的中小學開辦武術班,深切體悟:武術走入校園不容易。
 將競賽套路武術推廣到中小學,做起來不容易,收入又不優渥,私人武術教練何必自討苦吃?
 何若賓笑說:“我最喜歡小學生,因為他們有最大本錢──年紀小。學校是發掘人才最佳地點。”
 學校老師不願犧牲週六時間監督武術班,然而各種問題,例如:學校在週六補課,被逼取消武術班等,這些都需要校方配合來解決。
南開華小鼎力支持
 當然,武術進入校園,也有配合度很高的中小學,比如說,南開華小,武術便獲得校方的鼎力支持。
 和藹可親的南開華小校長張美容透露,“2011年我到南開華小擔任校長,南開已有武術班。我的任務是將武術班繼續發揚光大。”
 現在,南開華小有數位武術界的明日之星,包括10歲、就讀小五、乖巧可愛女生歐瑞晶,目前她亦是吉隆坡武術州隊的小隊員之一。
 “感恩學校老師的配合推廣,學生才多了一個發光發熱的領域。”張校長說:“現在,我有一個構思:將南開華小打造成武術學校基地,讓有潛質的武術小學生,發揮所長。”
 去年,張校長特地邀請武總教練,為學生進行武術潛能測試,並因而發掘了32位好苗,鼓勵他們接受培訓。
發揮所長變得自信
 南開華小將禮堂租借給吉隆坡武術隊作訓練場所,方便小瑞晶在課業和武術的學習:每逢周一、周三和周五;上完課后,她便留在學校的安親班,由老師幫忙複習功課;之后,沖個清爽的涼,吃個點心,便可精神充沛地開始武術練習。
 張美容校長欣喜透露,“瑞晶在武術比賽中,都有很好的名次表現。得到這方面的肯定后,內向的小女生,變得自信、活潑,不只功課突飛猛進;喜歡國語的她,還在演講比賽中獲得第四名,順利晉級州際比賽。”
 瑞晶的潛能被發掘,奶奶、父母和師長都高興不已。而小瑞晶說:“從小,看到姐姐練習武術,覺得動作很美,便很喜歡。現在,我的專項是長拳、刀術和棍術,但我最喜歡長拳,因為分數最好。”
攸關體能習武宜年少
 “所有體能運動活動,都跟年齡攸關。所以,我覺得,身體能力強又想得獎的青少年,應該嘗試競賽武術。等到年紀增長,便可轉向傳統武術。畢竟,在競賽武術鍛煉中打下的基本功,能夠幫助武生輕鬆上手傳統武術。”何若賓說。
 陳學勉透露,現階段,並非每間學校都設有武術班。不過,今年3月南開舉行“2013年哥妹倆雪隆武術賽”,得到雪隆逾120間學校支持,從這現象看來,武術作為健康課外活動,已獲得學校的肯定。
 此外,在何若賓的200名學生中,有一名10歲的馬來小孩萬努艾曼,已經跟隨他習武3年。這名仰慕李小龍功夫的小孩,便是在母親鼓勵下習武。小萬有不少同學亦對武術有興趣,只不過,他們都沒有跨出第一步來接觸武術。
學會堅持控制脾氣
 很多學生,因為習武,人生中產生很大改變,包括17歲的中學生馮嘉俊,還有20歲的羅威勇。他們自2008年起,便跟隨何若賓習武。
 習武之后,馮嘉俊的父母強烈感受:兒子不亂發脾氣了。這對父母是多么大的喜訊!
 馮嘉俊靦腆表示,“習武讓我更好地控制脾氣。不發脾氣,和朋友相處便不會發生衝突,改善人際關係。同時,習武讓我學會運動精神,即是專注完成每件事情。”
 目前在泰萊大學修讀會計與金融學課程的羅威勇,曾在練習時弄斷膝關節的十字韌帶。受傷,是運動員最大致命傷。幸好,在父母、教練和同儕的鼓勵下,羅威勇經歷一段辛苦康復之路,又重新在武術場上馳騁。
 今天,他很自豪表示,“習武過程中,我學會的堅持,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對于學生的變化,何若賓說:習武后,學生會發現,自己和身邊同學不同:我有一門技術,懂得團隊合作,也學會了武德。因此,他會鼓勵同學:好好察覺自己的改變吧!
競賽武術中看中用
 武術套路可分為競賽、傳統兩大類,並且主要有拳術、器械和對練三種形式。而現代青少年,大多數都是接受競賽武術鍛煉。
 他們可以參加的武術比賽項目,包括:長拳、南拳、太極拳、劍術、刀術、棍術、槍術、南棍、南刀、太極劍、對練。比賽項目名目,看得外行人眼花繚亂。
 “其實,只要記得‘長南太’便可。‘長’有長拳、刀槍劍棍;‘南’有南刀、南棍和南拳。‘太’有太極劍和太極拳。”何若賓說。
 競賽武術,參賽者練的都是同一個套路,評審便很容易打分。同時,為了評分,還創造了難度。傳統套路追求實用,但競賽套路追求藝術難度,后者必不可免被視為“花拳繡腿”。
 “競賽武術的套路表演,不是花拳繡腿,而是藝術加工才能。尤其在自由搏擊類別,必須近身接觸,攻防上均不輸其他拳類。甚至,更加有爆炸力。”他說。
轉任教練貢獻所學
 很多傑出的武術運動員,從運動場上退下后,都會選擇擔任武術教練。
 比如說,來自砂拉越的黃俊傑,從國家隊退役后,曾經嘗試武術之外的職場工作。后來,他覺得:如果我不將17年所學的,好好回饋社會,著實可惜。這樣一想,他又重投吉隆坡武術州隊的懷抱。
 比他年少5歲的伙伴教練吳國坤,因為年紀超過21歲,無法參加馬運會,便轉型擔任吉隆坡武術州隊教練。而即將從亞太工藝與創意大學學院(APU)資訊工藝課程畢業的楊永耀,也將武術教練當作最大志願。
 這裡,必須說多點楊永耀的經歷:小時,看到功夫明星的厲害后,便很想習武。直至進入循中,才有機會參加武術團。
 那一年,正好武術團要進行表演,因此,剛加入的菜鳥,都有機會練習刀術,成就感更大。可是,拿刀動棍,都要用右手,這對左撇子的楊永耀,可是痛苦的折騰,但他克服了,今天還被任命為吉隆坡武術州隊教練。
 關于大馬武術的發展,真的要仰賴這些有技藝、熱情和奉獻精神的武術同仁呀。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營養醫療

19 May 2013

無面粉之面健康吃(第1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如果說,有一家餐廳備有面食,但面之中卻沒有用面粉;備有蛋糕,但蛋糕沒有用面粉和糖;飯菜有滋味,賣相也好,但沒有用糖或鹽調味。  你可以想像,這是一家怎樣的餐廳嗎? 
 “100巴仙不含面粉的蛋白質麵條──全馬首家,或許也是全球首家”,該餐廳如是宣稱。
 這家餐廳,就位于雪州蒲種中心,名叫Hei健康食府(Hei Wellness Cafe),甫成立數個月。
 餐廳內,不但食物非常營養及健康,連環境也很健康,裝潢都採用天然無泡浸化學藥物的竹制成……
沒有面粉的面,就像沒有咖啡粉的咖啡一樣,有點不可思議。
 再看看餐廳待者端來的一碟熱騰騰的面食,一條條略粗的面,形狀不太規律,像手作板面。
 炒面上有色彩鮮艷的蔬菜,入口清淡,透出蔬菜的原汁原味、食材天然的新鮮滋味。
 我從中特別挑出面條來,想試試看這“不含面粉的面”有何特別。結果,這些炒過的“面條”QQ的,彈牙且爽口,相當美味,說不出什么原料制成,唯一能肯定的是,它們少了面粉味。 
 餐廳主人邱茗峻補助醫學醫師解釋,這是蛋白質面條,由植物蛋白質制成。“它沒有使用面粉或防腐劑,屬于100巴仙無麩質食物(gluten-free),幾乎是“0”血糖生成指數,還有溫和的消炎作用。”
不易引起過敏反應
 換言之,即使是糖尿病病人也一樣可以吃這種面,不必擔心吃了會血糖升高。由于不含麩質,此面條也不易引起過敏反應。
 邱茗峻是補助醫學醫師,擅長營養醫療,他解釋,HEI植物蛋白質面條的主要成分為非轉基因大豆分離蛋白(isolated soy protein)。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把這種蛋白列為其中一種品質最好的蛋白質。它能提供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數量,容易消化,也容易被人體吸收。 
 事實上,HEI Wellness Cafe內,備有多種健康食物,如無面粉面食、健康小米飯、健康飲料等。
 “我們除了供應健康食物,也供應特定的食物,如糖尿病餐、瘦身食品、抗衰老食品及抗癌飲食等。”
 餐廳才營業數個月,邱醫師坦承,這數個月都在貼錢,但他堅持做健康食館,不為迎合大眾口味而改變健康烹調方式,例如加鹽加糖。不過食客若想加咸味,可自行添加醬油。
植物蛋白質扭轉病情
 全球最早的面條,于2005年在中國青海出土,長而薄的黃色面條,成分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黍米(俗稱黃米)及栗米(俗稱小米)。這些成分,比其他谷類,含有更高的蛋白質及礦物質。
 過去2000年來,在許多地域,面條成為主食。然而,現今,隨著食物生產技術進步,面條制作方式也有了改變。今日,採用精緻谷類制成的面條,成為慢性病的主要貢獻者。
 在中國青海古早面條出土的同時期,在相隔千里外的馬來西亞,有一對伴侶,正踏上一段發現之旅:革命性的面條吃法,從而改善我們的健康。
 邱醫師與太太Mindi,就是這革命新面的創始人!
 無面粉面條的構思,始于邱醫師,他早期有牛皮癬的問題,在主流醫學,這是難以醫治的皮膚病,一般也只是用類固醇將狀況壓下,嚴重個案,無法好好控制病況,更違論根治。
 邱醫師卻在自行鑽研下,通過一種植物蛋白質,扭轉其病情。這讓他信心大增:“這種神奇的食物,該讓人每天都能吃到,做成面條或許是個好主意。”
 在2010年,世界上第一種100巴仙沒有面粉的蛋白質面條終于在士毛月誕生。
 邱醫師坦言,要研發這項產品並不容易,大豆分離蛋白不像面粉充滿韌性,制作不易。
 再加上,此面食須符合健康食品條件,在研發初期,他們便制定嚴格的成分遴選條件,不可使用面粉、防腐劑和食鹽,以及只採用無麩質食材,也增加制作難度。
 如此講究,無怪乎,除了飽腹效果,此面條也有健康功效,邱醫師指它可協助保護心臟、使血液平衡、對腎臟友善,也有助于對抗肥胖及幫助身體苗條。
 Hei健康食府電話號碼:013-3334304。
設計簡單隨時都可吃
 市面上,各種谷類及精緻面粉是各種加工食物的主要成分,而且,其中許多食品都是普羅大眾每日都會攝取的食品。
 信手拈來,就有面包、蛋糕、餅干、印度煎餅roti canai、面、米粉、香腸、肉丸等。
 邱醫師最常被客人問的一句話是:“你叫我少吃面粉、淀粉和谷類產品,包括白米飯,那我能吃什么?”
 考慮到一般人的便利,邱醫師夫婦研發了適合一般人日常食用的健康食品,包括健康面條、健康蛋榚及餅干。
 他們致力把產品設計得非常簡單易用,以面條為例,一個包裝內有五小包面,只要解凍后撕開包裝便能食用,他鼓勵人們外食時,只取湯料,面條則用本身攜帶的健康面條,這樣,人們還是可以照舊享受他們喜歡的亞參咖吵、咖喱面、清湯等。
 當然,面條也可以拿來炒,無需清洗,炒的過程中也不用加水。
健康蛋糕病患適合吃
 蛋糕,是許多人的最愛,若說要戒食蛋糕,相信很多人會很痛苦。
 “好吃的食物通常不健康,健康的食物通常不好吃。”這是很多人的共識。
 要如何讓人享受蛋糕美食之余,卻不會賠上健康?如何讓人吃得開心而不會心存內疚?
 這是邱醫師夫婦在研發健康食品時最大的考驗。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兩人最終還是成功研發出健康的面食與蛋糕。
 其實,坊間不乏健康蛋糕,但HEI的蛋糕卻與眾不同。
 以南瓜蛋糕為例,這個蛋糕沒有採用面粉、糖、人工色素與調味、改良劑及防腐劑,也沒有轉脂肪、氫化脂肪或是植物起酥油。
 后面三者其實是最強的健康殺手,美國醫藥局于2003年曾報告指它們並沒有人類安全食用水平。
 因此,除了一般人,這個蛋糕也適合糖尿病患、心臟病患者、癌症病人、麩質和酪蛋白過敏者、乳糖不耐者、自閉症、過動症、注意力缺乏,以及過重者食用。
面粉易引起代謝問題
 談及面粉的問題,邱醫師說:“首先,面粉與糖的效果相近,主要是它很快就會轉化成葡萄糖,吃多了容易引起代謝病問題。”
 “其次,面粉在加工過程中,不但所有營養都會被去掉,面粉制的食品在吃進肚子后,人體還需要動用自身的營養來分解它。”
 在麥粒加工過程中,磨麥時,會磨掉表皮的鉻(Chromium,★註二),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的糖代謝和脂代謝中發揮特殊作用。
 胰島素無法單獨工作,它需要鉻的合作,來把營養(血中糖分)帶進細胞。
 磨光的麥及面粉,在人體很快就轉化成葡萄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以控制血糖平衡。
 年輕時,我們吃面粉,並沒有問題,因為體內還有許多定期存款(鉻),但是,當我們年紀漸長,吃上十多二十年后,身體中定存越提越少時,加上日常飲食又沒有補回鉻,就出問題了。
 這時,缺乏銘,將導致糖無法進入細胞,血中糖分過多,將導致胰島素反彈。
 若問題持續惡化,久而久之,人體胰島素不足,就必需人工注射。 
 “長期大量吃澱粉,不管精不精化,都是問題。”他說。
 他也指出,糖尿病人不只是降低血糖,找出其根本原因,如腎上腺、代謝、細胞或甲狀腺不平衡問題,再對症下藥,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註二:啤酒酵母、糖蜜、干酪、蛋、肝、蘋果皮、香蕉、牛肉、麵粉、雞以及馬鈴薯等為鉻的主要來源。)
HEI健康食物,一律不含:
精緻面粉
麩質
谷類
食糖
食鹽
轉脂肪
氫化脂肪
植物起酥油



食物營養須符合身體操作(第2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時候,我們對食物有太多誤解和迷思。  大家都知道吃健康的食物對身體好,但是,何謂健康食物?
 食品標上健康兩個字,就是健康食物嗎?
 來到這個時代,資訊爆炸,各種對的、錯誤的、不完整的訊息舖天蓋地,我們如何明智地分辨真偽?
關心健康的人,或許聽過“食物是最好的藥物”這個概念,的確,運用得當,食物確實可以成為最好的藥物。
 這一點,營養醫療或營養療法(Nutritional Theraphy)體系,有很好的詮釋,都是運用營養及食物,來達到醫療保健的效果。
 要強調的是,營養醫療雖然與營養學相差兩個字,兩者可是有分別,不可混為一談。
攸關本身疾病
 營養療法,在我國還很新,國內的營養醫師,人數有限,十根指頭數得完。
 到底,什么是營養醫療?它可以如何在不使用人工合成藥物的情況下,幫助我們保健,甚至達到一定的改善健康效果?
 俗語說:久病成良醫,這句話對邱茗峻醫師來說,可真不假。他會踏上營養醫療這行,跟本身的疾病有關。
 早期,他有長期的牛皮癬問題,成年后,又面對高膽固醇問題。
 邱醫師記得,剛被醫生診斷出有高膽固醇問題時,他馬上改變飲食習慣,改吃印象中較為健康的高纖營養面包以及水果。
 然而,一段日子下來,他的病情並沒有起色,這讓他大為不解。
 他不斷鑽研,不斷尋找可以滿足他的答案,一次次的失望,並沒有打擊他的尋找熱枕。
 最后,他終于了解,面粉這類澱粉食物,多吃無益!而熟透的水果,糖分太高,多吃也會引起血糖升高。
 由于越研究越精深,他終于義無反顧地栽入了營養醫療領域,聽他侃侃道來各種疾病或症狀的前因后果,以及身體的機制與轉化,是一種啟發,也是一種享受。
推出無谷食物
 簡單來說,營養醫療,就是運用營養及食物來達到醫療的效果。
 但是,若深入一點了解其主張,卻會發現這門科,有一些東西會跟坊間健康館的健康保健方式有出入。
 最明顯的,就是谷類。谷類食物很健康,是許多人的認知,坊間許多谷類食品,都以健康食品自居。
 大部分的養生館,都提倡五谷、十谷等高谷飲食,但是,邱醫師的養生館就完全沒有提倡谷類食物,不但如此,他還推出無谷食物(grain-free food)。
 “營養專家,講究的是平衡的營養,但是在講究營養時,必須注意它們是否能符合身體的操作。”邱醫師解說。
 因此,營養醫療除了談營養,也注重身體的操作,以及這些營養或食物與身體的關係。
攝取不得法健康受損
 營養是一門學問,而這個營養進入身體后,身體產生什么化學作用,又是另一門學問,而這兩個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只顧慮到營養而忽略了身體機制,最后反而“好心做壞事”,給身體增加負擔。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好油(好脂肪)的例子。
 有一種普遍的保健方式,是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法。
 但是,油有好壞之分,好的油其實對身體很重要。察覺到這一點,有些人就開始大量攝取油。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攝取不得法,好的東西不但幫不到身體,反而使健康受損。
 目前可見的情況是:由于歐美加6(Omega 6)是人體必需脂肪,我們就提倡攝取大量歐美加6,而沒有相應地攝取歐美加3(Omega 3),結果導致體內脂肪失去平衡,最終容易引發血管及心臟病變。
攝取好油要懂竅門
 單單是攝取好的脂肪,並不足夠。我們不但要攝取好油,還要懂得如何攝取,否則,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有涉獵保健知識的人,應該都知道人體需有歐美加3-6-9(Omega3-6-9)的好脂肪。
 歐美加9的脂肪,其實人體可以自行制造,因此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是在歐美加3與6。
 現今人容易陷入一個陷阱,就是一聽到哪樣東西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量攝取,而忽略了其他問題,例如身體是否能取得平衡。
 歐美加6的情況也一樣。它大量存在于向日葵花油、玉蜀黍油、大豆油中,以及谷類、玉蜀黍及家畜肉中。由于全球玉蜀黍產量多,現今,許多家畜如牛、豬、雞等都用玉米餵養,從而改變了這些動物體內的脂肪結構,人食用這些動物的肉,也間接攝入許多歐美加6。
 “因此,一般人不太可能缺少這種油脂,相反的,許多人對歐美加6是攝取過多了。它們不是不好,我們身體需要它們,但在攝取時要顧及平衡,沒有它們不行,但是單單只有它們也不行。”邱醫師解說。
 他說,歐美加6過剩,將導致PGE2賀爾蒙過高,進而壓迫到血管及令血液過濃。
 事實上,歐美加6需要歐美加3的平衡,后者在轉換后產生PGE3賀爾蒙,有助于放松血管及稀釋血液。
 亞麻子油及魚油中含有豐富的歐美加3,邱醫師建議,歐美加3與6的攝取比例以1對3為佳。
 目前,一般人對歐美加3與6的攝取比例有極大的落差,甚至達到1對35之鉅!
 無論是3或6哪一種油脂,身體都需要使用同一種酵素來轉化,歐美加6攝取過量,也等同跟歐美加3搶轉換時使用的酵素,造成歐美加3無法順利轉換成PGE3賀爾蒙。
不宜多吃谷類食物
 東方人向來以米飯為主食,但是,若在營養醫療的觀點,它並不鼓勵人類長期及大量攝取谷類糧食。
 邱醫師解釋,谷類或澱粉食物,有兩大問題:
 第一,大量吃澱粉,不管個人是吃基本的還是加工精緻的澱粉食物,都不受鼓勵,因為長期攝取高分量澱粉,會導致代謝問題。
 但是,他澄清,他不是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碳水化合物一般指:富有澱粉(如穀物、麵包或麵食)或簡單的醣類的食物(如食糖)。
 “我們提倡的是,好的蛋白質、好的脂肪及好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
 與此同時,他強調,碳水化合物也不宜長期大量攝取。
 其次,谷類會刺激發炎反應,導致身體內部細胞發炎。
 “現代醫學已證明,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這些現代文明病,主要起因,都是發炎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樣注重谷類的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谷類含有很高的歐美加6(Omega 6,為多元不飽和脂肪,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也是每個細胞膜的主要構成成分。)
 攝取歐美加6過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平衡,反而易導致血管及心臟出問題。
飲食修改解決文明病
 談到發炎,邱醫師也順帶指出三文魚的問題:“三文魚的肉越紅,代表其發炎因子越高。”我們一般攝取的三文魚多是人工飼養,歐美加6比較高。
 日本人多攝取野生三文魚,歐美加3比較高,這或許是他們心臟病幾率很低的原因。
 一般上,人們都認為日本人的飲食清淡,好生食、相對健康。
 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可能忽略了另一點:日本人雖然心臟病幾率低,胃癌幾率卻是最高的,這跟他們攝取較多生的食物及鹽分有關。
 如果連日本人的飲食都不健康,那健康的飲食豈不很少?
 “的確,世上沒有完美的飲食,無論如何,減少面粉、減少糖分與鹽,攝取好的油、好的蛋白與適量、好的碳水化合物,是比較理想的飲食法。”他說。
 談到肉類攝取,他指出,吃太多動物蛋白質及乳質蛋白,血管容易硬化,最主要的問題是,許多人嗜吃肉,卻不吃青菜,其實,身體需要維他命B6和B12,或葉綠素,以便把肉轉化成進一步成分來分解掉。
 營養療法有所謂的飲食修改(diet modification),其中包括抗發炎飲食法、抗菌飲食法、低血糖飲食法及抗癌飲食法,從食物下手,解決文明病問題。
 採用健康的飲食法,加上生活習慣的調整,能使人尋回久違的健康。


男性捐血可避免鐵過高(第3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每個人都應該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多一點。  補助醫學醫師邱茗峻期許,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營養醫療的基本知識。每一名學生都應該多少汲取一些這方面的知識,這可是讓孩子們受惠一生的寶貴知識呢!
步入中年,男人要健康,避開心臟病與中風殺手,就要大方點,多多捐血!
 “體內鐵質過高,是心臟病與中風的主因。高鐵分也破壞腎,同時易使微血管硬化。”邱茗峻醫師說。
 作為營養醫療師,邱茗峻指出,人體含鐵量高,通常與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男人一旦超過三十歲,特別是到了四五十歲時,特別容易面對這個問題。
 “平日愛吃高鐵食物,如紅肉、動物內臟、面粉、面包等食物,都容易導致體內含太多鐵。”他說。
 若說紅肉,人們不難理解,但是,說到面粉面包,人們可能就難以明白,何以這些食物會帶來“鐵害”?
 原來,面粉制作過程中,會把原料中的營養都破壞完,因此政府規定必須在面粉及面包中加入5種營養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鐵。
 然而,在自然形態,鐵跟其他礦物一起存在,單一補鐵,是短期的補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大量吃面粉,其實是吃下單一礦物質,就沒有辦法達到天然食物中相生相剋的天然均衡狀態。”他說。
捐血排出過量鐵
 例如,食物中的半胱氨酸(cystein),會協助把鐵排出體外,許多天然食物通常具有綜合礦物質,例如同時含有鐵和錳,因此,會自然地將攝入的鐵排出。
 但是,加工食物就沒有這種優勢,容易造成單一礦物質攝取量過高。
 也是Hei健康食府創辦人的邱醫師指出,成人血癌,骨髓錯亂,成因主要也是跟體內含鐵量太高,損壞骨髓有關。
 女性由于每月排經的關係,比較不會有含鐵量過高問題,然而,到了更年期停經后,就容易面對這方面問題。
 為了個人健康著想,邱醫師建議男性定期做體檢檢查他們的鐵質水平,並且大方一點,去捐血,就有助于把過多的鐵排出體外。 
針對起因而非症狀
  許多時候,我們生病去問診,只領取到鎮病的藥物,並沒有辦法詳細地知道身體機制與發病原因。而營養醫療可以填補這一個缺口。  雖然營養醫療源自西方,但它與西方傳統醫學有個分別,就是它比較著重研究疾病的起因,而非針對症狀。
 邱茗峻醫師舉例:“針對糖尿病患者,並非只是把他的血糖壓下就算,因為營養療法認為,血糖高是一個症狀,不是一個問題,糖尿病的主因在于腎上腺出問題,甲狀腺的賀爾蒙不平衡,或是代謝的賀爾蒙不平衡等,所以我們要解決它的根本原因。” 
 文明病,如心臟病跟血管阻塞,目前的解決方法,主要在解決症狀,如膽固醇、油脂等。
 營養醫學的看法,除了解決以上問題,也要解決鐵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有許多醫學證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會導致人體血管硬化,它跟心臟病有直接關係。)問題。
 同型半胱氨酸來自動物蛋白、瘦肉、乳汁蛋白等。
 但是,同樣吃肉的人,有者同型半胱氨酸偏高,有者卻沒有這個問題,經研究發現,那些吃肉不吃菜的人,都普遍面對高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管硬化問題。
人體猶如化學工廠
 原因何在?
 原來,人體需要維他命B6、B12及葉酸,來把同型半胱氨酸轉化成進一步成分,再分解掉,如果不吃青菜,就無法攝取到這些協助轉化同型半胱氨酸的營養素。
 同型半胱氨酸的問題,目前尚無法透過藥物解決,而是需要從營養及飲食及方面下手處理。 
 談到這項療法是否有運用化學材料,邱醫師說:“身體本來就是一個化學工廠,每樣東西,一進到人體,就成為化學成分了。”
 他以雞蛋為例,說,人一旦吞下肚,它就會慢慢變成氨基酸。
 無論如何,這些化學過程是自然的,而非在工廠加工合成。
 最后,邱醫師強調,他並沒有提倡人們完全不吃肉或蛋。“例如雞蛋就有好的一面,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吃了之后要懂得如何平衡其酸性。”
蒜頭蛋黃排毒高手
 不論男女,體內若是含有過高的營養礦物質,都可以攝取半胱氨酸(cysteine)。
 半胱氨酸屬于20種天然氨基酸之一,是一種含硫(與甲硫氨酸一樣)的非必需氨基酸。動物體內可經由蛋氨酸和絲氨酸合成。它在人體內有範圍廣泛的解毒作用。
 藉著半胱氨酸,肝臟可以順利排出過量養分或毒素,食物中,蒜頭、蔥頭和蛋黃都含有豐富的半胱氨酸,其中,雞蛋其實同時含有高鐵質與高半胱氨酸,因此,它可以取得自我平衡。
 肝使用半胱氨酸排毒,這涉及兩個過程,過程一是P450,即是將不能分解的東西及油溶性物質化解為可以排出的物質。
 第二個過程,是排毒的過程,即把毒素,特別是油溶性的毒素排出體外。這時,人體需要一些營養輔助成分,以讓排毒過程順暢,進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最后,邱茗峻醫師說:“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都是同一個問題,其實,慢性病是完全可以避免、可逆轉(reversible)及可以治療的,全看我們現在能做什么。”
壓力遲睡小弟不舉
 現代人很大的問題,是缺乏運動及代謝紊亂。
 “代謝紊亂問題,主要是現代人普遍上睡眠不足。”邱茗峻醫師笑謔:“很多人‘很早’睡覺,每天早上一點、兩點‘就’睡著了。”
 原來,驗血還可以驗出一個人的睡眠狀態。“長期睡眠不夠的人,身體壓力水平高,刺激腎上腺,身體會分泌科體松賀爾蒙,這是人面對壓力時的正常反應,但是,長期睡眠不足,形成生活習慣,就會導致腎上腺很快耗盡。”他侃侃而談。
 腎上腺耗盡,身體就無法對壓力反應。長期不夠睡,等同讓身體長期處于“緊急的備戰狀態”,而科體松接到身體有急的訊息后,應對之道就會產量上升,並制造糖。
 人體內的糖存量(肝糖)並不多,一般只有兩天的量,供人緊急使用。
 科體松製造糖,是要提供額外的能量,這會導致人體血糖增高。
 有些人吃得健康,但卻有糖尿病,原因就在這裡。 
 與此同時,為應付身體的緊急狀況,要“把所有的能量集中以打敵人”,科體松會停止人體一些操作(例如停止消化工作、性欲等),再另行激發另一些操作,這會讓人心跳加快,以便能把血液泵到全身去,備戰使用。
 也因此,長期面對壓力的人,男人易面對勃起障礙、女人易面對性冷感的問題。
 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多人飲食亂來,再加上以上問題,情況更為嚴重。
壞油脂禍害大
 前文有提及,平衡及明智攝食好的油脂歐美加3及6的重要。而不好的的脂肪則要避免。
 到底,不好的油脂有哪些,它們會對身體造成哪些破壞?
 基本上,反式脂肪或轉脂肪(trans fat) ,以及氫化脂肪(Hydrogenated fat),都不是好東西。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反式脂肪與氫化脂肪關係密切,人類攝取的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部分氫化的植物油。“氫化”是在20世紀初期發明的食品工業技 術,部分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它有助于讓油更耐高溫、不易變質,並且增加保存期限,然而,氫化過程也將一部分的脂肪改變為反式脂肪。
 氫化脂肪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脂肪,其主要成分与動物脂肪相同。由于常溫下液態的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不耐長時間高溫烹調,為了提高油的穩定度,便以氫化方式加工處理,使其轉為半固態的形式,而成為氫化油。目前市售氫化脂肪中含有反式脂肪。
 例如菜油是液化,而非固化的東西,製作時便需要打進氫,以做成假的飽和脂肪。
影響人體細胞接收器
 邱茗峻醫師指出,不好的脂肪會影響人體細胞的接收器。“細胞膜的功能是讓殘渣排出,以及讓營養進來,而壞的脂肪便包圍這一層膜,使廢物無法排出,糖分這些營養則無法進入。”
 細胞不夠糖,便會一直發出“我要糖!”的訊號。腦部接收到這個訊號,便會通知身體補充多一點糖。
 結果變成,人體內血糖很高,但細胞卻收不到糖。人體內的血糖高,刺激胰臟生產很多胰島素,以降低血糖,最終,低血糖將導致當事人很疲累。


檢血報告透露玄機(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我國衛生部的歸類中,營養醫療(Nutritional Therapy)屬于傳統與另類療法領域(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Therapy,簡稱TCM)。  營養醫療發源自西方的療法,相對講究科學。
 因此,營養醫療醫師不以單純的問診或外觀來了解客人的問題,而是以科學的診斷如對方的驗血報告為準。
 對于這門療法,營養療法治療師邱茗峻說:“營養醫學不是要取代主流醫學,只是西醫中有一些缺少的環節,營養醫學可以填補這些缺口。”
營養醫學治療師協助客戶,是以對方的驗血報告為準。
 原來,我們的血液裡透露很多玄機,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
 或許,更正確地說,我們不知道要怎樣驗,才能從中讀出身體玄機。 
 客人第一次上門,陳述其所面對的健康問題,治療師心中或有數對方大概是什么問題,但他不以此作準,而是給對方列張清單,以便去驗血中心驗哪些細項。
 “雖然我心中大概估計到對方碰到哪些問題,但是我還是要等驗血報告出爐,以驗血報告為依據,採取下一個步驟。”邱茗峻醫師說。
 參考驗血報告,是比較科學化的做法,而且過后治療師們可以具體明確地看到對方的健康發展。
每個月驗血
 邱醫師會針對個別情況提出建議,以進行哪些飲食上的調整,若是有需要,再上加一些營養輔助品。 
 一個月后,客人再進行第二次驗血,以驗證進展,接下來,都會以每個月一次的驗血報告來了解進展,直至情況改善再另行調整。
 “我們對身體健康的要求,會比一般公認的健康標準為高,我們致力將客人的健康調整至理想的範圍裡。”他說。
 他進一步指出:“我們不採用一般的驗血報告,這是因為現有的報告有許多細項沒有檢驗,從而做不了判斷。”
 舉例,這些細項包括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鐵蛋白(Ferritin 或stoned stored iron)、高敏感性(hCRP)、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脂蛋白(a)(Lp(a))、糖化血(HbA1c-glycetion)、禁食 時的胰島素(fasting insulin)等等。
健康不只注重當下
 他抽出一份驗血報告為例,指出:
 “這個人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指數是20,以我們的標準來說,超過9.5就算很高了,最好是能下到6.3。指數20是相 當危險的,心臟病的幾率很高,但是,我們不能單看一方面,與此同時,我要看他的鐵,他的鐵指數是158,有點過高,一般標準是300,我們的標準則在50 以下,這是最健康最安全的水平。”
 同型半胱氨酸與鐵都超標,套邱醫師的說法是“不得了”,過后,他再看對方的科體松及胰島素。“這個人的血糖跟胰島素都很高,。雖然他目前沒有糖尿病,但我們知道再這樣下去,他遲早會得糖尿病。”
 他解釋:“血糖,為什么驗HbA1c,而不看驗血前一天的血糖,那是因為我對你在前一天吃了什么沒有興趣,我要知道你一個星期前、一個月前、兩個 月前、三個月前,你吃些什么,那個才重要,因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能看到你三個月血糖的平衡及平均、飲食習慣、血糖已對身體造成多大損害等等。”
 他進一步講解身體機制:“吃了淀粉,一個人若是血糖很高,胰島素也跟著很高,這個就是標誌著胰島素反彈的一個開始,你不看這個,你看什么?難道要等到血糖從尿中出現,才說:‘喔!你患上糖尿病。’這是不是已經經過了20年的時間?”
察先機防患于未然
 馬來西亞營養醫療師協會把營養醫療詮釋為“營養與健康科學的應用,以讓人最大限度地提高他的健康潛力”。
 基本上,營養醫療就是不動手術不用藥,而是採用復雜以及科學的診斷之后,針對求助者的營養與生理需要,設計出一個適合對方的醫療方案及飲食法。
 若是有需要,醫師也會指導對方改變其生活模式、排毒及補充一些營養素。
 除了主力于對治慢性疾病與各種健康問題,營養醫療另一重點是預防醫學,在疾病產生之前先下手清除。
 營養醫療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其主要的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宏觀和微觀營養、保健食品、食物營養價值、生活方式類疾病、排毒、慢性病的診斷與對治方略。
 除了理論知識,營養療法治療師也需要到醫院或保健中心一段時期,以汲取臨床經驗。
 由于這門學科在大馬還很新,所以目前馬來西亞營養醫療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Nutritional Medicine Practitioners Malaysia,ANMP)的成員很少。
 不過,幸運的是,目前國內已有相關課程,有興趣者不需要到國外去唸這門科系。
 該協會網站為 www.anmp.org.my,電話號碼:03-42700107或013-3139319。
選對食材健康吃
 邱醫師會鼓勵人們吃小米、蕎麥(buckwheat)以及印地安人常吃的藜麥(quinoa,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藜麥是最適宜人類的完整全營養食品。)。
 他說,如果無法100巴仙食用小米,只要能吃上50巴仙小米再配上50巴仙糙米,就算不錯了。
 如果說谷類、麵粉多吃不利健康,那我們早餐可以吃什么?
 邱醫師建議可攝取小麥胚芽(wheat germ)、燕麥麩(oat bran)、麥麩(wheat bran)、大豆分離蛋白。
 他解說,如果是單純麥片,由于酸性高,不鼓勵常吃,但是燕麥麩則是含有高礦物質而不導致身體酸性。
 他建議大家使用紅色的棕油或椰油作為烹飪油,在飲食中也多使用薑、南薑、香茅、酸柑、辣椒之類本地容易找到的材料。
 最后他說,一般人以為沒痛就沒病、醫生則認為沒症狀就等于健康,但對營養療法醫師來說,目前身體處于最佳健康狀態,才叫健康。
借助營養改善病情
 一位高齡婆婆面對長期的腎問題,腳的行動也不便。其腎的過濾功能已下降至廿多巴仙。換言之,她洗腎的機會相當高。
 借助營養醫療2至3個月,其尿酸情況好轉,手腳不再疼痛,行動自如了。4至6個月后,她的腎功能已成功回復到六十多巴仙,毒素也下降。
 邱醫師指出,營養醫療可以逆轉腎的功能,只要腎還剩下15至20多巴仙功能,都有大幅度改善的機會,而不必去到洗腎的地步。
 另一位馬來婆婆,姐姐患有血壓,血糖和心臟問題,長期服藥早年死亡,由于怕步上姐姐后塵,縱使她患有嚴重糖尿病、心跳不規律、呼吸辛苦、身體極為衰弱時,她還是拒絕到醫院就醫。
 家人無法可施,把她帶來見邱醫師。
 邱醫師追溯:“當時她血壓很高(上面超過200,下面超過100),血糖18、心跳90多。”
 這種病況其實相當嚴重,但是由于她沒有吃過壓抑性藥物,反而比較容易處理。通過改變飲食,食用健康無面粉面條與營養素,她慢慢回復了健康。
 兩年多后的今天,她的情況已改善了六七十巴仙,重新恢復活力。目前,她還是乖乖地遵循醫師囑咐,戒吃或少吃不健康食物。
 戒口,對很多人來說是很痛苦的事,邱醫師分享他自身的經驗:“當時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要睡在床上,或是也吊著尿袋或洗腎機,也享受美食,還是要戒掉一些食物,但可以享受生活?我覺得后者才有(生活)樂趣。”
 換是你,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名帥影響力

15 May 2013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年5月8日,曼聯球隊拿下英格蘭超級聯賽冠軍16天后,執教該球隊26年,現年72歲的傳奇主帥費格申宣佈退休,震撼國際足壇! 足壇有不少名帥,但提起費格申,幾乎沒有人不認同他的成就,即使他足球場上的對頭和球會,都不得不對他寫個服字。
球隊的主教練,就像是軍隊總司令,透過費格申的成功,讓我們一起看看球壇名帥對球會、球員、球迷,以致各方面的影響力!
1999年5月26日,歐洲冠軍聯賽現場,由費格申帶領的英超球隊“紅魔”曼聯,準備拿下該季第三個冠軍。
當年,曼聯已在5月16日拿下英超冠軍,六天后把英格蘭足總杯收入袋中,接著就是要拿下歐洲足壇最高榮譽──歐冠杯。
然而,歐冠決賽開踢后,曼聯的對手,德國強旅拜仁慕尼黑憑著一粒自由球領先,這個比分維持近八十多分鐘,直至進入補時三分鐘的階段。
曼聯主教練費格申替換了兩名替補下場,分別是前鋒謝林漢和綽號“娃娃臉殺手”的索斯加爾,在三分鐘內改變戰局。
自由球和角球高手大衛柏罕連續兩次左路開出角球,謝林漢和索斯加爾攻入,扭轉戰局,曼聯拿下冠軍,費格申和曼聯球隊完成至今為止,英超球含金量最高三冠王成績!
三分鐘,能夠做什么?對費格申來說,那就是一個機會!
當曼聯落后時,一些在電視旁觀看的拜仁慕尼黑球迷,趁三分鐘補時,上了個洗手間,結果出來時,曼聯贏了。
費格申給他們上了一堂課:不要在補時上“小號”,尤其是當對上費格申的曼聯,戰局隨時逆轉!
1999年的三個冠軍,只是費格申執教曼聯大大小小38個獎盃中的三個,但其分量不輕。
費格申=曼聯
執教一個球會26年絕非易事,何況是曼聯這類頂級球隊,主教練所要承受的壓力,肯定非同小可。
主教練的工作,不只是要帶領球隊取勝,而且需要獨具彗眼,找到適合球隊的球員,同時發掘球會內的青苗。
在費格申的執教生涯中,以上兩項工作是他的強項,也是球會邁向輝煌的關鍵因素。
1992年,英格蘭超級聯賽成立不久,費格申從另一英格蘭球會中,購入桀驁不馴的法國球員肯東納(Eric Cantona),在費格申的調教下,后者憑著出色球技,以及主教練的戰術,于翌年拿下曼聯久違26年的英格蘭聯賽頂級冠軍。
曼聯當年著名門將彼得舒梅切(Peter Schmeichel),近年的C羅納多(Cristiano Ronaldo)和范佩西(Van Persie)等,皆是費格申經典引援,使得曼聯整體表現穩定。
此外,由大衛柏罕、吉斯(Giggs)、內維爾兄弟,尼基巴特,索斯加爾等人組成的“1992年黃金一代”,則是費格申親手栽培成才的曼聯球員,如今全都是球壇傳奇人物。
26年來,費格申一手把曼聯打造成強大的球隊,他的名字幾乎等于曼聯;因為他的關係,球會對他信心十足,商家也願意投注更多資金,讓曼聯不只是成功的球隊,同時其商業收入也水漲船高,名帥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不會被炒魷魚的教練
每年全球球季開始前后,尤其是在歐洲足壇,哪個教練被炒魷魚,誰會接班等,都是熱門話題。
但是,這26年來,只有一個人不會在“炒魷魚”或“下課”的新聞內,那個人就是曼聯主教練費格申!
以英超另一個強隊切爾西為例,即使強如名帥穆里尼奧(Jose Mourinho),能為球隊帶來冠軍,但成績下滑一樣被掃地出門。
而且,該球隊近八年內,換了六位主教練,與費格申擔任26年主教練比較起來,即發現費格申在球會的重要程度。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那是球會相信費格申的能力,因為即使拿不到冠軍,曼聯歷年來的成績也不會跌出三甲,費格申有足夠的資格讓球會管理層相信他可以再多拿一個冠軍。
因此,球壇上,沒有不會被炒魷魚的教練,除了身在曼聯的費格申。
球會股價下跌
今年5月初,曼聯季度收入創紀錄,達到1億4500萬英鎊(約6億6800萬令吉),較上季提升29.5巴仙,稅后利潤也提高22.5巴仙,達到3900萬英磅(約1億7900萬令吉)。
而且,曼聯的股價已從上市時的每股14美元(42令吉),漲至18.77美元(約56.31令吉),市值高達30億9000萬美元(約92億7000萬)。
但是,當費格申宣佈退休后,曼聯的股市急跌至17.88美元(約53.64令吉),蒸發市值1億4200萬(約4億2600萬令吉),這就是費格申的影響力!不只是在于球隊,而且影響了球會的價值。
在金融市場上,投資者信心極為重要,費格申交出曼聯帥印,等同把信心也交了出來,怎能不使投資者信心動搖呢?
一名球會主教練的去留,影響球會的股價,至今為止,也只有費格申一人有此能力。
憤怒飛鞋師徒決裂
費格申剛毅的性格,讓他做好許多事情,而且取得不凡成就,但也因此會犯下一些難以彌補的失誤。
費格申摩下的球員,都知道當這個“老佛爺”發火時,就只能默默地任他“吹風”,即瘋狂地指責球員犯下的錯誤,因而費格申也有著“吹風機”的綽號。
換句話說,他罵人不留情面,即使有錯,也是球員的錯,他也很少公開道歉。
因此,一些球會內的主力球員,只要開口頂撞或有爭拗,一般上不是球員事后認錯,或留在板凳上(成為替補球員)過日子,就是離開曼聯。
最為經典的是大衛柏罕的“飛鞋事件”;2003年某一場球賽,費格申對于球員的表現不佳大發雷霆,氣得直跳腳,在一個踢腳的動作中,腳上的鞋脫落砸到大衛柏罕的眉毛上方。
這讓柏罕極為憤怒,險些和費格申大打出手,其他球員把他攔了下來;費格申和柏罕兩人亦師亦父的關係因此決裂,柏罕憤而轉會西班牙強旅皇家馬德里,數年后兩人才重修舊好。
對于這件事,費格申並沒有公開道歉,但他的解釋成了經典名句:“這是個意想不到的意外,若現在讓我再嘗試100或100萬次,這都將不可能會發生。如果真的再次發生,那我真的應該繼續踢球。”
這次退休來真的?
1996年,費格申在他執教曼聯10週年的慶典上,對于許多人猜測他退休一事,給予頑強一擊,他說:“退休年紀的說法對我來說就是個詛咒,必須立法反對它!”
當年,他55歲,這正是一般人退休的年紀,難怪讓人猜測他會退休,未料他竟然再當了曼聯16年主教練。
2002年,他的心臟有問題,一度宣佈退休,但最后他又復出,因為退休對他和妻子而言是一場“災難”,他表示,他的妻子每天在家面對他,一定會被他煩死。
2007/2008賽季結束后,這個蘇格蘭老人再度宣佈,他要退休了!結果,他又再食言,因為他發現他的父親退休一週后查出患癌,一年后就做古了,他可不想這樣。
今年,費格申又宣佈退休了,因為年事已高,加上八月要做一個手術,而且已確認接班人選,看起來已不會再食言復出,只是以他的名氣和能力,難保他一時技痒,又要用另一個理由重新執教球隊。
費格申簡介
英文名:Sir Alex Ferguson
生日:1941年12月31日
大事記:
◆1986年11月6日執教曼聯
◆1993年,曼聯時隔26年重新奪得聯賽冠軍。
◆1999年,帶領球隊獲得英超、英足總和歐冠三個冠軍。
◆2001年,連續三年奪下聯賽冠軍的主教練,前無古人,后暫無來者。
◆2011年,第12次英超冠軍,第19次頂級聯賽冠軍,超越另一英超球隊利物浦。
◆2013年,第13次英超冠軍,同年宣佈退休。



莫帥壓倒魔力鳥有因(下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國際足壇名帥比比看,不同性格決定不同成就!  足球運動,不只是球員激烈的身體和技術對抗,主教練之間也有不少競爭,從戰術、鬥嘴、心理戰等,都可搬上競爭擂台。
 不少名帥能與曼聯經典主帥費格申比肩,但能長久執教同一個球會者不多;他們各有各的魅力、能力和影響力,讓我看看他們如何施展所長,以在球壇上爭得一席之地……
近年,誰是曼聯主帥費格申接班人的傳言,一直沒有停過,新一代名帥中,曾帶領英超球隊切爾西,以及意大利甲組聯賽球隊國際米蘭贏得冠軍,現為西班牙足壇強旅皇家馬德里主教練穆里尼奧,一直是傳聞中的人選。
 穆里尼奧具有非凡領導才華,執教能力不俗,但生性狂傲,現年50歲的他,2004年在葡萄牙聯賽成名,帶領波圖(Porto)球隊,拿下聯賽冠軍和歐洲冠軍盃。
 換句話說,他帶領4個國家的球會奪下聯賽冠軍,如今掛在身上的獎盃紀錄是:7次聯賽冠軍、2次歐冠冠軍、一次歐洲聯盟杯冠軍(Euro Cup),以及9個杯賽冠軍。
 費格申用了26年,為曼聯拿下38座冠軍杯,也成了個人生涯的榮譽;年僅50歲的穆里尼奧,至今已拿下19座冠軍杯,達到了費格申一半的高度,因此,外界認為他是費格申最理想的接班人,能夠繼續為曼聯帶來更多榮譽。
 但是,曼聯宣佈費格申的接班人是執教英超球隊埃弗頓11年,與穆里尼奧同年的少帥莫耶斯。
未獲費格申青睞
 不少曼聯球迷傾向希望穆里尼奧入主曼聯,為何穆里尼奧會敗給知名度不及自己的莫耶斯呢?后者是費格申親自向曼聯管理層點名的接班人選,由于費格申和曼聯並未具體透露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謎。
 從費格申和穆里尼奧的執教生涯中,也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前者26年來,只在曼聯執教,與球會共享榮譽,穆里奧率領不同國家的球隊拿下一座又一座冠軍盃,但在每個球會任期只有三五年,這或就是穆里尼奧無法得到曼聯青睞的原因。 
 能夠帶領不同球隊拿到冠軍的主教練,未必能長久帶領一個球會贏得榮譽,外號“魔力鳥”的穆里尼奧,雖然是名帥,但卻不是費格申和曼聯的那杯茶。
 主教練執教能力和魅力,未必能與球隊風格劃上等號,即使是名帥,也不能確保可以駕馭不同風格的球員,以及為球會帶來更多冠軍獎座。
接班人須有相同理念
 另一名帥,巴塞羅那前主帥瓜迪奧拉,看起來更適合曼聯;費格申去年年尾,曾兩度找上正在休假的瓜迪奧拉,外界揣測是前者希望后者接過曼聯帥印。
 瓜迪奧拉帶領巴塞羅那球隊所向無敵,自他于2008年接過巴塞羅那帥印,幾乎打遍全球足壇無敵手, 這支球隊因此得了“宇宙隊”的稱號,意即與地球上的球隊不同級別。
 西班牙國家足球隊球員以巴塞羅那球員為主,甚至仿照巴塞羅那的戰術理念和模式,反映了瓜帥(瓜迪奧拉簡稱)的能力和影響力。
 穆里尼奧用了12年的時間,拿下19個獎盃,平均每年1.5個冠軍;但是年僅42歲的瓜帥,只用4個賽季,帶領巴塞羅那贏下14個冠軍,平均每年3.5個,從數據來上看,后者能力更勝一籌。
 曼聯主帥費格申看到的也許不是數據,而是接班人需要具有與他相似的理念,瓜帥不狂傲的心態、戰術運用,以及其出身于巴塞羅那青訓的背景,符合了費格申的要求。
 但是,瓜帥最終選擇在即將開始的新賽季,執教德國強旅拜仁慕尼黑球隊,費格申也選擇了同是蘇格蘭人,而且理念和做風相似的埃弗頓主帥莫耶斯,名帥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與情意結,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
溫格與費格申亦敵亦友
 誰都可以當自己的對手,因為比賽就需要無所畏懼;但是,如果把對手當成是敵人,即認為對方絕對有能力打敗自己,而且值得敬畏!
 當今足壇上,能夠成為費格申口中的敵人,肯定是一種榮譽,而這個人就是英超球隊阿申納主教練溫格(Wenger)。
 溫格曾在法國和日本球會執教,1996年成為阿申納球隊主教練,自此和費格申展開較勁,雖然勝少負多,但和其他球會的主教練比較,他的能力最能讓費格申信服。
 1998年至2005年間,溫格帶領的阿申納拿下3次英超冠軍,其中兩次曼聯屆居亞軍,阿申納5次亞軍,其中4次排在曼聯后面。
 從聯賽冠軍次數來看,阿申納不及曼聯,但費格申可是需要費盡力心,絞盡腦汁后,才能打敗溫格,一點也不輕鬆。
 這10年間,兩位名帥的較量,使得英超足壇精彩萬分,直至穆里尼奧在2005年異軍突起,率領切爾西拿下英超冠軍,費格申和溫格的較量才告一段落。 
 兩人10多年來的對抗和罵戰,許多時候都止于比賽結束,因此兩人私底下的口水戰不多,甚至費格申還在溫格因球隊成績不佳,面對球迷和媒體壓力時,替溫格辯護。 
 溫格與費格申最大差異,在于前者更像是一名精算師,通過交易球員賺得一大筆收入,使得球會經濟狀況穩定。
 但是,因為不斷賣出高素質球員,例如,去年把隊內首席射腳范佩西(Van Persie)交易到曼聯,雖然球會得到極大的利益,但間接協助曼聯贏得冠軍。
學院派教練另一出路
 只有足球員才能當足球教練嗎?在現代足球,已有不少學院派教練出現,一般是指未當足球員,或者短時間當足球員,其后轉為足球教練的人。
 穆里尼奧是其中一例,它是葡萄牙低級組別聯賽的后衛,隨后在大學修讀體育教育專業,然后成為球會助教。
 哪一位主教練完全沒當過球員呢?英超托登罕熱剌主教練博阿斯,即是學院派教練。
 他在16歲時,已精于研究球員和球會數據,他的才華得到當時執教波圖的主教練博比羅布森青睞,並鼓勵他考取歐洲足協的教練執照。
 博阿斯17歲考獲C級教練執照,21歲執教一個小型球會,之后成為穆里尼奧的教練團成員。
 2010年,年僅33歲的他接過葡萄牙強旅波圖的帥印,帶領球隊贏得聯賽冠軍。
 博阿斯年少得志,以學院派教練身分登陸英超豪門切爾西,但因為球隊表現不佳遭革職,隨后成為托登罕熱刺主教練。
 學院派教練或還不能成為足壇主流,但由于執教方式與球員出身的主教練不同,或可成為求變的球會另一選擇。
名帥師父──博比羅布森
 已經于2009年逝世的舊一代名帥博比羅布森(Sir Robert William “Bobby”Robson),在國際足壇執教36年,足跡遍布英格蘭、葡萄牙、荷蘭和西班牙,一度是英格蘭國家隊主帥。 
 他可算是新一代名帥穆里尼奧的“師父”,因為后者出道時,由于精通8種語言,成了前者的翻譯官,跟隨前者在葡萄牙球隊波圖,以及西班牙巴塞羅那球隊執教。
 羅布森的戰術素養和人格魅力,贏得國際足壇的尊敬,他的好友費格申更視他為學習目標,兩位名帥互相尊重和學習的精神,成為足壇佳話。
 雖然博比羅布森執教生涯中,只有10座冠軍盃,數量不及費格申,甚至不及亦師亦友的穆里尼奧,但他對足球投注的熱誠,以及獨具慧眼提拔新球員和教練,使他成為眾人景仰的名帥。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樂讀好書

12 May 2013

10大好書為老師家長打氣!(第1篇)


報導:許雅玲 
圖:張智玟、練國偉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溫馨5月,配合教師節和母親節,《十分專題》特地邀請本地喜愛閱讀的人士,包括:城邦馬新出版集團總經理周金明、教總出版與促銷組高級執行員李麗燕、青少年小說作者沈雨仙、「紅姐姐」洪秀琴,以及資深幼教工作者吳國強,一起推薦他們心目中的十大好書,為大家加油打氣!  10大好書第一響炮,率先推薦周金明和李麗燕心目中的10大好書。他們不約而同推薦台灣作家洪蘭教授的《請問洪蘭》、嚴長壽的《教育可以不一樣》,以及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的親子教養書籍。
“目前為止,台灣遠流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薩克斯醫生撰寫的三本親子教養書籍:《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浮萍男孩》(Boys Adrift)和《棉花糖女孩》(Girls on the Edge)。這三本書都是由洪蘭負責翻譯。”李麗燕說。
 雖然說,父母對待子女應一視同仁,然而,薩克斯醫生在著作中提出震懾讀者的觀念:由于大腦不同、生理結構不同,因此,男孩和女孩的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都會不同,家長及老師教養他和她的方式,亦應該不同。
 另一方面,周金明透露,“每次,洪蘭教授的講演結束后,總是有家長抓緊簽書會的時機問:我的孩子這樣那樣,我該怎么辦?”即便是在學校裡很會調教學生的老師,回到家裡,面對自身孩子的教養問題,還是會束手無策,一臉焦慮問:我該怎么辦?
沒有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
 對此,周金明和李麗燕笑著表示:安啦!閱讀洪蘭教授的書籍,大家必然可以從書中尋找到參考。最令他們感動的是:洪蘭教授認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把生命放長來看,子女遲幾年才成功,並不是問題,因此,沒有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
 相比台灣,大馬的家長及老師更緊張孩子的分數成績,無形之中造成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加劇家長和子女的緊張關係。
 李麗燕進一步披露,“洪蘭教授還從大腦結構發展,說明惡魔式的教養方法阻礙大腦的健康發展,皮紋檢測來斷定孩子的智能和性向,也毫無科學根據。甚至,懷孕時期不適宜刺激胎兒。”
 中國湖北省一位農婦,懷孕七個月時,農婦特意將擴音器貼在肚皮上,播放英文錄音帶給胎兒聽;由于胎兒的聽力在7個月大時已完成,不停地刺激聽力,便導致胎兒聽覺神經受損,一出生便有重聽問題。
 此外,三子之父周金明坦言:“我也希望孩子成才,也有這方面的困擾。現在,小學的考題,父母未必懂得解答。因此,孩子學習壓力比父母更大。一旦承 受不了壓力,孩子會出現情緒問題、自我放棄,或者,沉迷在一個按鍵就可以‘重來’的網絡遊戲時,這時,父母要花更大心力去讓孩子恢復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天賦
 因此,他特別推薦台灣作者陳之華的著作的《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旅居芬蘭6年的作者,將兩個女兒接受的芬蘭教育進行了分享。
 “芬蘭教育中,成績是每個人的秘密,這是令我震撼的教育新觀念。相形之下,大馬的家長及老師認為:考到好成績,上大學考博士,找到好工作,才是美 好的人生。實際上,成績好,只是因為記憶力好,無關天賦。一味追求成績的教育觀念,只會抹殺孩子的才能,讓孩子沒法肯定自己。這是我們一定要改變的觀 念。”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天賦,有的運動強,有的美術好。孩子的天賦,需要父母和老師去發掘和引導。
 “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模式,將所有學生塑造成一個標準格式。不然,未來的社會,就會失去多元性和創造性了。”周金明說。
 大馬填鴨式的教育下,老師為了“有效”管理五十多位學生,對沒有完成課業的學生,採取殺一儆百的懲罰方式。老師再多點“人性化”,便應試著了解,學生沒做課業,到底是因為不會做,還是懶惰。
周金明10大推薦:
《親子天下雜誌》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作者:陳之華
《養男育女調不同》作者:奧納德薩克斯
《運動改造大腦》作者:約翰瑞提醫師&艾瑞克海格曼
《教育應該不一樣》作者:嚴長壽
《理尚往來》作者:洪蘭
《媽媽教我的事》作者:鄭石岩
《回家》作者:賴佩霞、郭貞伶
《烘焙新手必備的第二本書──麵包》作者:胡涓涓
《拉筋拍打自愈法》作者:蕭宏慈
回到最初當父母的感動
 李麗燕和周金明籲請老師及家長:請回到最初當父母時的感動吧!
 孩子呱呱墜地時,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不奢望成龍成鳳。那么,孩子便不會因為父母的期盼,產生壓力和挫敗,父母也不會因為對孩子失望,輕易放棄他們。
 李麗燕說:“洪蘭教授告訴我們:不要揠苗助長,也不要輕言放棄小孩。只要讓孩子開心快樂成長,時機到了,他自然會開竅。”
 周金明指出,教養方式有八萬四千種,有虎媽的體罰教育,也有人性化的華德福教育,到底哪個作者書寫的教養方式,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家長必須從實踐和體驗過程,自己去尋找出來。
參照國外經驗取長補短
 周金明透露,“其實,我們面對的教養問題,從來已有。只不過,隨著社會變化,著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像現在,很多父母,為了讓年幼的孩子安靜下來, 都會讓他們玩iPad遊戲。假如大人放任孩子玩遊戲的習慣,在未來3年,家長要面對的問題,便是小孩沉迷網絡,不專心上課的問題。”
 過去,大馬社會的發展,總比國外慢個三五年。然而,互聯網的通行,拉近大馬和國外距離。具體來說,台灣面對的教育課題,很快亦會登陸大馬。因此,他建議大馬老師及家長,多閱讀外國的雜誌和書籍,參照國外的經驗,少走冤枉路。
 “我要特別推薦台灣出版的《親子天下》雜誌。這本雜誌會針對從小朋友到青少年的親子問題,進行不同內容的專題報導。同時,雜誌專欄和教養專家分享的意見,都是當下最重要的教育資訊。”
 第40期的《親子天下》,專題介紹了華德福教育。現在,華德福教育開始在大馬萌芽,已成立小學部,中學部正在積極推行中。
創意教學讓孩子發光發熱
 每一年,教總都會推動一系列“尊師重道”活動,包括鼓勵學校送書給老師。
 “一開始,送書活動反應相當熱烈,因為老師們都喜愛閱讀。然而,到了后期,老師不一定想要收到書了。”李麗燕說:“不過,站在關心教育者的角度上,我特別想和家長及老師們分享台灣國小老師蘇明進的《希望教室》。”
 第一次接觸蘇明進老師的書,她說:幾乎是一氣呵成讀完整本書。
 “蘇老師有一段文字最感動我:用柔軟眼神看孩子,願意為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
 除了令人感動的教學熱誠和信念,蘇明進創意的教學方法,比如佈置“大笑三分鐘”的功課,幫助幼小學生解壓。
 “《希望教室》這本書,讓我了解,老師不只是傳授知識,老師更是孩子的生命導師,在局限的教學環境內,通過創意教學,讓孩子發光發熱。”
李麗燕10大推薦:
《希望教室》作者:蘇明進
《請問洪蘭老師》作者:洪蘭
《浮萍男孩》作者:奧納德薩克斯
《棉花糖女孩》作者:奧納德薩克斯
《第56號教室的奇蹟》作者:雷夫艾斯奎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作者:王政忠
《教育應該不一樣》作者:嚴長壽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作者:李偉文
《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作者:許芯瑋、上官良治
《自由寫手的故事》作者:艾琳古薇爾



好書能感動讀者(第2篇)

報導:許雅玲
圖:連利元、陳梓健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書香世界,鍾愛閱讀的人被稱為資深讀者,他們在書海中浸淫,經已具備辨識好書的能力。 至于新手讀者,主要還是從喜好的書籍、工具書,或本身關心焦慮的課題下手,閱讀求知。
資深讀者洪繡晴和沈雨仙坦言,不管是資深讀者或者新手讀者,閱讀好書滋養心靈,讓生命更豐盛,便是人生一大美事。
這一次,她們推薦的書單中,都是深深打動各自心靈的書籍……
青少年小說作家沈雨仙透露,當她被繁忙工作、繁瑣家務和惱人車龍消磨掉正能量的時候,她便會從書櫥裡抽出經典法國兒童小說《親愛的小王子》,重拾對生命的感動和熱忱,“我覺得,不管什么年齡層,都可以從《親愛的小王子》這本書,找回生命中最初的熱忱。”
 假如碰到不公義事情,感覺洩氣的時候,她又會和其他漫畫迷一樣,向日本著名漫畫家手塚治虫求救:怪醫黑傑克,請趕快來打救我吧!
 至于一直為紅姐姐系列兒童劇絞盡腦汁的洪繡晴坦言,“最近,最讓我讚歎的好書,便是日本雜務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著作的《斷捨離》。”
改變哲學觀點
 對于紅姐姐來說,這可不是單純的收納術,而是改變她的哲學觀點的人生整理術。
 作者對《斷捨離》的三段式解釋是:“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是捨去多余的廢物。“斷”和“捨”之后,得到的狀態,就是“離”,即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歸納起來,《斷捨離》是:透過整理物品來了解自己,同時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變得舒坦開心。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用無窮。過去,進行一個項目時,我都會組織20至40人的工作團隊。光是40人的飯盒費用,我已覺得是很大累贅。直到最近,閱 讀了《斷捨離》,實踐了裡頭的方法,現在,我可以用15人來完成40人的工作。除了節省開支,團隊會更清楚工作流程,工作變得不吃力。”
變得清明敏捷
 然而,最令洪繡晴大受衝擊的是,山下英子說:打開你的抽屜,裡頭的物品,正是你的價值和你的信心,“相信你我都有這種經驗:廚房的抽屜,收藏了質量最好的湯匙,可是,我們總是選擇用完即棄的塑料湯匙。原來,我們都沒信心:我們值得擁有最好的物品。”
 至此,紅姐姐的家裡,只有當下需要的物品,居室空間變得神清氣爽,人也變得清明敏捷起來。
從感動中找到力量
 喜愛閱讀和寫作的沈雨仙,首推好書是日本知名療癒系作家吉本芭娜娜的新作《甜美的來生》。根據49歲作家的說法,雖然小說對于海嘯、地震隻字未提,卻是作家為了在311大地震中受難的人們所寫的。
 “這是近期最令我感動的小說。小說描寫女主角小夜子和戀人洋一,遭遇交通事故,但只有小夜子倖存下來。此后,小夜子覺得自己可以見到鬼魂,其實,這只是作者用來凸顯‘沒人理解我難過’的寫法。”
 后來,小夜子邂逅兩位很有關懷憐憫之心的男士,發現他們和自己一樣,同樣失去至親。她終于領悟:“這世上,每個人都背負種種悲傷而活著。活下來的,互相安慰打氣,繼續面對人生。”
 包括沈雨仙在內的讀者,都是從感動中,重新產生勇敢向前走的力量。
透過書本了解歷史
 請沈雨仙推薦最貼近大馬讀者心靈的本地創作,她毫不猶豫推薦許友彬的“大風吹過少年時”三部曲系列小說:《大風吹》、《扮新娘》和《跳房子》。目前,第三部曲《跳房子》還未出版面世。
 原來,在編輯《新村》電影書時,她一頭栽進1940年代的大馬,開始對日本佔據大馬的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因此,她特別想找一本從華人視角書寫這段歷史的書籍。
 正好,許友彬以日據時代為背景,創作“大風吹過少年時”系列,讓她重新了解大馬這片土地,以及那段艱難的歷史遭遇。
 迄今,沈雨仙創作了4本青少年小說,她最想推薦去年出版的《我們之間零距離》,“這是一本談溝通的小說,敘述一名在高壓下喪失大部分記憶的父親,和女兒的相處故事。”
 16歲的女兒,看到記憶力停留在16歲的父親,反而更加能夠了解對方,從而消除溝通的隔閡。
從美食書籍找快樂
 喜愛美食的洪繡晴,大力推薦傑米奧利佛(Jamie Trevor Oliver)的美食著作《來吃義大利:傑米奧利佛的美食出走》。
 38歲的傑米奧利佛,是原籍英國的廚師兼烹飪推廣家,以“原味主廚”(The Naked Chef)的形象,廣為人知。
 “呵呵,這是我為自己閱讀的書籍。我喜歡西式食譜,也非常喜歡傑米奧利佛這位廚師,他擅長以自己栽種的有機食材,煮出清淡健康的美食料理。”
 同時,傑米奧利佛不像其他星級名廚般,一定要堅持:“食材一定要洗得很干淨”或者“蔬菜一定要切得一分不差”的烹飪理念,也讓紅姐姐拍掌稱好。
 “總之,他對食材有充分掌握,只要隨意在佐料上作出變化,便是一道道風味獨特的健康美食。我可是有親自驗證書中的食譜呢。”她說。
沈雨仙10大推薦
《甜美的來生》作者:吉本芭娜娜
《我們之間零距離》作者:沈雨仙
《大風吹過少年時》三部曲 作者:許友彬
《繪本之眼》作者:林真美
《親愛的小王子》作者:康諾葛瑞南
《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的星空》作者:石田裕輔
《怪醫黑傑克》作者:手塚治虫
《貝納德的墜落》作者:泰絲格里森
《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
洪繡晴10大推薦
《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
《來吃義大利:傑米奧利佛的美食出走》作者:傑米奧利佛
《幼兒的工作與游戲》作者:Freya Jaffke
《安的種子》文:王早早 圖:黃麗
《我等待》文:大衛德卡利 圖:塞吉布羅什
《媽咪萬歲》文/圖:貝赫布魯克絲
《天使工廠》文/圖:郭婷(Tina Kuo)
《讓我安靜5分鐘》文/圖:吉爾墨菲
《沒關係,沒關係》文/圖:伊東寬
《動物們的選舉》文:馬丁巴爾切特 圖:克里斯蒂娜施瓦茨


親子共讀繪本兩得益(完結篇)

報導:許雅玲
圖: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人都知道:閱讀可以熏陶品性修養,建構大腦的知識體系等等……  因此,大人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多閱讀的習慣。
 可是,一旦鼓勵大人閱讀,他們便會嚷說:沒時間閱讀啦!
 對此,幼教工作者吳國強表示,別找藉口啦!就讀80巴仙都是圖畫的繪本吧!
 他還說,家長和孩子共讀繪本,不單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享受有品質的親子時間呢!
 因此,「樂讀好書」完結篇,當然要由吳國強推薦他的10大心水繪本……
10年前才投入幼教工作的吳國強,某一年到台灣觀摩當地學前教育時,發現:幼兒園流行使用繪本來輔助教學。而當時的大馬,只是流行成人愛看的幾米繪本,兒童繪本,或者圖畫書,並不風行。
 “關于繪本,圖畫佔80%,文字佔20%,就算不識字的小朋友,也會看懂圖畫。”他說:“繪本很適合幼兒園用來培養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因此,那一趟,我帶了很多很棒的繪本回來。”
 吳國強喜歡的繪本作品,大部分來自國外,“懂得原文,可以看原文,不然,可以看翻譯。我個人喜歡台灣版本的翻譯,而有些版本,翻譯讓人讀到一頭霧水。”
 “假如孩子偏愛英文,可以讓孩子欣賞英文原著繪本,讓他以最舒服的語言去享受閱讀的樂趣。最重要的是,不要逼迫孩子閱讀,或者要求他們讀懂所有的文字。”
促進親子關係
 在美國,老師和家長會讓8歲以下兒童閱讀繪本。在小三年級,便讓孩子接觸橋樑書,即是50%圖畫、50%文字的圖書。小五之后,隨著孩子的識字量增加,老師和家長可以減少書籍圖畫的成分。
 到了初中,老師和家長便可推介經典小說,讓他們欣賞文學和文字之美,以及陶冶孩子的品性。當然,如果孩子主動和父母友人討論書的內容,那就可喜可賀。
 “我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讀繪本,這可促進親子關係的親密,同時培養小孩的閱讀興趣。最想推薦的第一本繪本是《小威向前衝》”他說。
 《小威向前衝》是講述性教育的健康繪本:爸爸有一顆數學不好的精子小威,和媽媽的卵子結合后,長成數學不好的男孩小威。通過繪本,孩子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是這么誕生”,“原來我有爸爸的基因”。
勿太強調教育功能
 與此同時,吳國強特別推薦家長和孩子共讀台灣的本土繪本《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繪本講述壞蛋蚊子叮了小恐龍阿古力,阿古力生氣到鼻孔噴火。可是,因為無法停止噴火,阿古力不小心燒傷朋友和房屋。他很苦惱:噴火不停,我麻煩,別人也不愛我了。我該怎么辦?阿古力龍難過到流下傷心的眼淚,眼淚撲滅了火。阿古力又開心起來。
 “繪本以輕鬆的方式,對小讀者進行了情緒教育。因為,很多讀者看完后,都會說:我以后不要像阿古力,隨便發脾氣。”
 很多繪本都會帶出生命教育的意義,比如說《一本關于顏色的黑書》(文:梅米娜哥登、圖:露莎娜法利亞),便能讓小讀者去想像:原來視障人士的世界,和我們的不一樣。
 “繪本固然可以具有生命教育的作用,可是,大人不要太強調所謂的教育功能,不能因為孩子愛撒謊,便說:你不要學愛說謊的小木偶。不然,父母一拿出繪本,孩子馬上洩氣:這次又要責備我的什么行為。”
培養孩子觀察力
 繪本,圖畫佔最大比重,插畫家非常講究作品,以《我們的媽媽在哪裡》(文/圖:黛安娜古德)
 媽媽帶著孩子出門,準備搭乘火車回家時,帽子被風吹走了,媽媽便交代孩子;留在原地,等媽媽回來找你們。孩子還是跑開,去找媽媽。警察問:你們的媽媽長什么樣子啊?我們的媽媽很漂亮。警察找到漂亮貴婦,孩子搖頭:我們的媽媽很強壯,會自己扛行李。
 警察找來健壯的媽媽,孩子繼續搖頭:我們的媽媽愛看書,不愛看報紙。警察根據孩子的形容,找到各種形象的媽媽。最后,找到媽媽了,但警察有點錯愕:這是普通的媽媽。每位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最美好的。
 “這個繪本很有意思,孩子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插畫家也把尋找孩子的媽媽藏在畫裡。大讀者只看重點,但小讀者會把圖畫看得很仔細,然后高興指出:他們的媽媽在找他們。因此,繪本還可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假如爸爸不甘心:怎么繪本只是講媽媽。那么,爸爸可以和孩子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拒絕睡覺的小兔子告訴大兔子:我愛你這么多。結果,大兔子告訴小兔子:我愛你比你愛我多。當然,爸爸為本身父愛感動之際,也會惦念其他爸爸對自己的愛。
生動圖畫感動人心
 目前,吳國強最喜歡的繪本家是誕生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李歐李奧尼(1910年至1999年)。
 49歲之后,李歐李奧尼投入圖畫書創作。他的第一本繪本《小藍和小黃》,只以顏色來敘述故事,顛覆了圖畫書具象的表達手法。他因此被批評:孩子怎能看懂這種抽象的故事。
 可是,半個世紀過去了,《小藍和小黃》仍在全球流傳,證明孩子看得懂:小藍和小黃玩在一起后,變成重疊的綠色,兩人的家人認不出他們,不給他們進門。他們傷心哭泣,眼淚分開小藍和小黃,父母才接受他們。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愛情不被雙方家人接受的大人,讀完《小藍和小黃》,泣不成聲。
 “我也很喜歡台灣繪本家陳致元的得獎作品《想念》。這是一本無字書,翻閱到最后的部分,讀者才會懂得:原來,主人翁想念父母,他是回去拜祭父母。”
 “還有一本《夢裡一起逛紐約》(文:邁克爾勒伯朗、圖:弗德瑞克伯特蘭)。在畫面上移動神奇膠片,馬上變成有趣的動畫書。但我始終不懂繪本是怎么‘動’起來的。”
繪本創作老少咸宜
 有人說,從1歲至99歲的人,都適合閱讀繪本。同樣喜愛閱讀繪本的洪繡晴,很巧合地,推薦了吳國強推薦的《我等待》,給予成人讀者。
 插畫家用一條紅線,串起人生中的所有時光,告訴讀者:我們都是在人生的等待中過日子。小孩等待親情、大人等待愛情、老人等待親情。不同年齡的讀者閱讀后,都有不同的感觸,洪繡晴便因此流下溫熱的眼淚。
 不過,這名媽媽想要推薦其他媽媽共讀《讓我安靜5分鐘》:孩子玩得太瘋狂,媽媽跟孩子要求:讓我安靜5分鐘。可是,孩子一會要喝水,一會又吹笛子。就連小讀者看完后,也會覺得:那個孩子沒有讓媽媽安靜5分鐘呀。
 “家庭主婦,非常需要安靜5分鐘,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喝咖啡或者看報紙。看過這本繪本后,往后,我只要跟孩子說:給我安靜5分鐘,孩子便會讓我安靜5分鐘。有時,孩子還會主動建議:媽咪,我可以讓你安靜5分鐘嗎?”
成人觀念勿套孩子身
 青少年小說作家沈雨仙推薦了台灣林真美著作的《繪本之眼》。
 “這不是繪本,而是一本敘述繪本歷史和發展的文字書。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大人不應該用本身的價值觀,來局限孩子的發展。”
 一本書描寫:某天某人虐打狗隻,被狗隻咬傷大腿,只得躺在床上,看這狗隻吃完桌上的美食。就有大人緊張反應:小孩子不適合閱讀這類殘酷內容。
 也因此,在許多的繪本、小說和電影中,大人總是把他們認為殘酷的現實抽掉,只保留美好的一面給小孩觀看。
 “實際上,這只是破壞了小孩的閱讀樂趣,以及扭曲他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創作應該是自由的,但是,創作也會有束縛。《繪本之眼》讓我思考:如何在束縛之中取得突破。作品如果不突破,就不能稱為創作。”
吳國強10大推薦
《小威向前衝》文/圖:尼古拉斯艾倫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文/圖:黛安娜古德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文/圖:賴馬
《猜猜我有多愛你》文:山姆麥克布雷尼 圖:安妮塔婕朗
《怕浪費的奶奶》文/圖:真珠真理子
《朱家故事》文/圖:安東尼布朗
《受傷的天使》文&圖:馬雅
《鯨魚》文&圖:五味太郎
《張開大嘴呱呱呱》文:肯思福克納 圖:喬納森蘭伯
《不會寫字的獅子》文:馬丁巴茲賽特 圖:馬克布塔方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保麗龍禁不禁

9 May 2013

禁止有理 替代方案減反彈(上篇)


報導:潘有文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從環保角度來說,保麗龍(Styrofoam)是白色公害,因為它不能腐化、污染水源和危及海洋生物安全。 全球一些地區已禁止使用保麗龍制成品,尤其是即用即丟的容器,如飯盒和杯子;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例如飲食業者,認為官方向保麗龍開刀前,應該提供適當的替代方案。
保麗龍禁或不禁,也許還有許多爭議,讓我們從中尋找更多禁與不禁的理由!
禁止使用保麗龍容器條例出爐,執法單位開鍘不手軟,確實起著不小的阻嚇作用,讓相關業者乖乖遵守條例。
 今年4月1日,台灣台南市政府全面禁止保麗龍餐盤用具,一家陽春面店因依然故我,結果執法人員在4月23日世界地球日,向店家開出全台第一張1200元台幣(約120令吉)的罰單!
 在我國,檳城市政局已于2010年7月推行禁用保麗龍條例,不過先向市政局餐館開禁,2011年才擴大至霸級市場、夜市和私人小販中心。
 今年,檳城市政府已執行罰款條例,飲食業使用者和供應保麗龍餐具業者觸法,輕者罰款250令吉,重者吊銷營業執照。
 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指出,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禁止使用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關鍵在于執法嚴格與否,以及懲罰嚴厲程度。
 “比如說,鄰國(新加坡)禁止吃口香糖,執法很嚴和懲罰很重,那就會很有效。”他表示,反觀我國禁止燃放鞭炮,但是執法不嚴,也沒有太重的懲罰,逢年過節四週圍還是炮聲隆隆。
沒有方案,就會反彈
 罰款是法令的重要一環,越嚴厲越有效,大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合理替代方案,才能避免引起來太大的反彈。
 今年2月中旬,美國紐約市長彭博宣佈,市政府擬立法禁用保麗龍餐具,引起當地飲市業者不滿,彭博成了眾矢之的。
 紐約市政局立法的原因,包括保麗龍餐具污染環境,而且市政局每回收一噸保麗龍,需要86美元(約256令吉)的成本,加重市政府經濟負擔。
 但是,當地飲食業者表示,禁用保麗龍卻沒有替代方案,造成業者非常為難;以前使用紙盒裝食物,不耐用和食物容易漏出,而且一樣不環保。
 最重要的是,使用紙盒成本較高,因此越多人使用保麗龍飯盒,因為它完全解決使用紙盒帶來的問題。
 湯博士認為,紐約市個案是一個“沒有方案,就會反彈”的佳例,“飲食業者這些憂慮是成立的,因為關乎成本和其他種種因素。”
 在他看來,如果禁用保麗龍造成產品價格升高,變成消費人需要承擔這些成本,“任何政府,都應該有了整體的代替或解決方案,才全面禁止使用保麗龍。”
需要“震撼教育”
 縱觀全球,環保已是大趨勢,而且有利地球和環境,如果保麗龍是“白色公害”,就需要減少它帶來的傷害。
 想在極短的時間內把保麗龍就地正法,即強行禁止使用,可想而知會引起極大的反彈,或可先考慮湯博士提出的“污染者付費原則”(Polluter Pay Principle)。
 “消費者可以選擇使用保麗龍餐具,但由于使用保麗龍將會造成污染,所以使者者需要付費。”他指出,目前保麗龍飯盒幾乎都由業者免費提供,如果需要收費,比如每個50仙或1令吉,也許消費人就會逐漸習慣自備飯盒。
 消費人付出“污染費用”,卻進入商家的口袋,后者不就是大賺一筆了?當然不是!政府應該立法把這些費用充作處理保麗龍的費用,商家必須把收到的費用,繳交給有關當局。
 換句話說,雖然禁止保麗龍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也必須提出解決方案,同時也要教育民眾,通過“污染者付費”的方法,或就是一種“震撼教育”。
每年丟20億個保麗龍飯盒!
 “我國每年丟棄20億個保麗龍飯盒!”市面上有一個這樣的說法,乍看之下,猶如保麗龍飯盒軍團已攻佔了全馬的垃圾場。 
 “我國是否真的每年丟棄20億個保麗龍飯盒呢?其實,我相信這只是個推算,因為我們沒有專注在保麗龍垃圾的特別研究。”湯禮聰博士這么表示。
 他指出,20億個丟棄飯盒的數據,應該是從我國垃圾量推算而來;如果全馬每日垃圾量大概是3萬公噸,保麗龍可能就佔了其中1%,約300公噸,一年大概是11萬公噸,相等于20億個保麗龍飯盒。
 保麗龍與塑料產品一樣不能腐化,這成了它最大的環保問題;同時,由于保麗龍產品體積超過98%是空氣,以及屬于即用即丟的產品,因而遭人詬病。
 相較其他垃圾種類,如紙張和塑料,保麗龍的重量就非常輕,因此保麗龍只佔整體的垃圾數量不到1%。
 但是,由于其體積較大,即使只是佔我國垃圾量一小部分,也是不能小看它帶來的影響。 
 “其實,當中肯定有其他保麗龍垃圾,如包裝箱子用的保麗龍,真正的飯盒數量不得而知。”湯博士表示,雖然如此,保麗龍垃圾總數的推算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說保麗龍垃圾一半是飯盒,那也是很大的一個數目!
 他補充說,目前我國保麗龍垃圾,都是在全國各地的土埋場處理,或是在金馬崙、邦咯島和浮羅交怡等地方的圾焚化爐焚化。
禁用就一了百了?
 沒有保麗龍餐具,其他的替代品就一定環保嗎?
 就檳城禁用保麗龍飯盒,湯禮聰博士認為,因為禁用保麗龍飯盒,解決了相關環保問題,但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注意。
 “從全面的環保角度來看,禁止保麗龍飯盒后,用的是什么代替品?是紙飯盒嗎?那會比較環保嗎?一個紙飯盒的重量比保麗龍飯盒重幾倍,運輸會比較環保嗎?紙飯盒的製造過程更環保嗎?”他提出一連串疑問。
 保麗龍不能腐化是一個問題,紙飯盒能夠腐化又是另一個問題;因為在紙飯盒腐化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和沼氣等氣體,這也是另一個嚴重的環保問題。
 因此,檳城禁用保麗龍飯盒成功與否,還看目標而異;如果,只是以杜絕保麗龍飯盒垃圾來看,那是成功的例子。
 “但如果看其他方面,比如說紙飯盒的銷量增加了多少?民眾如果還是沒有自備可清洗飯盒,依然使用即用即丟的紙飯盒,那肯定沒有完全達整體環保的效益,只因為是沒了保麗龍垃圾,卻多了很多其他垃圾而已。”湯博士這么表示。
 他指出,最環保的保麗龍替代方法只有一個,即自備可清洗的飯盒!因為至今為止,沒有一種產品可以完全環保,並且取代保麗龍飯盒。
環保問題異于產品問題
 保麗龍接觸熱度達攝氏70度的產品后,將會釋放毒素,這是許多消費人非常關注的問題。
 湯禮聰博士表示,在環保講座上,許多人都會提問上述問題,以及塑料的耐熱問題,但這些都是產品問題,並非環保問題,許多人把兩者混為一談。
 “我的意思是,保麗龍可以耐多少度,過后會釋放什么有毒物質等,這些都是關于產品的問題,與環保無關。就是說,應該問SIRIM(大馬工業研究及 規格機構)之類的產品管制部門,如果產品不符合用于食物,該部門不應該批准這些產品面市。”他幽默地表示,他是“垃圾博士”(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不 是塑料產品博士。
使用量隨人口增加
 我國的保麗龍餐具使用量,沒有正式的調查數據,湯禮聰博士相信,人口越多的地方,保麗龍使用量越高;因此,鄉區一帶使用保麗龍的情況看起來較低。
 “我國自備可洗飯盒的人非常少,也只有少數的人願意付更多的價錢使用紙飯盒,因它比保麗龍貴了好幾倍。”湯博士指出,這造成國人普遍上都愛使用保麗龍餐具。
★保麗龍小知識
 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簡稱PS)加發泡劑后,高溫發泡即形成保麗龍,亦稱泡沫塑料。
 聚苯乙烯的化學穩定性比較差,溫度超過攝氏75到95度會釋放出苯乙烯(Styrene)。 



下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保麗龍可以再循環,關鍵是國人需要具備環保為先,利益居次的觀念和態度!
 在一些國家,保麗龍再循環是可行的環保工業,而且通過科技把它變成生活中實用的產品。
 我國人民使用保麗龍產品后,讓它成了不能再利用的垃圾;其實,我們有的選擇,應為保麗龍投下可再循環一票!
 

 “保麗龍不能再循環,丟掉又會傷害環境,所以最好禁用。”這樣的環保論調,只說對了后面部份,使用后丟棄確實危害環境,但保麗龍並非不能再循環使用。
 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聚苯乙烯,由碳和氫組成,加入發泡劑后,再加熱就可制成不同的保麗龍產品,因此它含有98%的空氣,成品重量極輕。 
  即是說,保麗龍由石油提煉出來,屬于不能再生能源,但這並不表示它不能再循環。
 “許多人抨擊保利龍時,都說它非常不環保,因為不能腐化,不能再循環。”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指出,這是民眾誤解保麗龍,因為它可以再循環。
 在大馬,環保工業也是一門行業,雖然強調環保,但還是以利益為先;尤其是我國的再循環工業,一切以利潤先行,如果沒有利潤或利潤極小,不會有人問津。
 由于保麗龍成品含有98%空氣,即使體積再大,也沒有多少重量,遇上以重量計算價格的再循環工業,保麗龍就沒有市場可言了。
 收集可再循環產品,運輸是其中一個重要過程,如果每次運輸只載保麗龍產品,裝了一整輛卡車,還要虧掉運輸費,哪有賺頭可言?
 “在我國,保麗龍的運輸費不划算,所以沒有人進行保利龍回收再循環的工作。”湯博士指出在大馬無法再循環保麗龍的關鍵原因。
 但是,在其他國家,如菲律賓和越南,活在貧窮線上的人,即使保麗龍再循環只有極少的利潤,還是有不少民眾願意踩著腳踏車或三輪車,把收集而來的保麗龍賣給再循環工廠。
 卡車運輸需要油費,踩著腳踏車只需力氣,不會加重成本,對于窮苦人家來說,以勞力來賺取微簿的收入,也是一筆重要經濟來源。
 “我曾經在菲律賓參觀過3家保利龍再循環工廠,他們(以機器)融化回收後的保麗龍,製成塑料板塊或磚頭,供建築用途,或直接賣給塑料廠,製造較次等的塑料產品。”湯博士身為廢棄物專家,對于菲律賓的保麗龍再循環工業印象深刻。
 因此,保麗龍可以再循環,只是大馬政府和大部份人民並沒有關注這回事,沒有處理善后問題。
 “塑料阻塞住水溝造成水災,是塑料的問題嗎?海龜誤食塑料袋啃死也是塑料的錯,亂丟垃圾進去水溝和海裡的人卻一點也沒錯!”
   在湯博士看來,人類對于保麗龍的態度才是環保問題主因,沒有發現自己制造許多環保問題,卻只把矛頭指向一些產品,保麗龍即是例子之一。
 
 
 
 湯博士指出,除了禁止使用保麗龍,政府應考量另一個解決法案,即提供津貼鼓勵回收保利龍 ,再循環使用!
 “有很多的垃圾種類,沒有再循環經濟效益,但一些國家如日本,為了屢行環保責任,政府提供津貼,讓環保工業變得有效益。”他指出,政府給予津貼后,就有人願意回收和再循環使用保利龍。
 反觀我國,由于保麗龍沒有經濟效益,政府也沒有協助保麗龍回收工作,因此保麗龍產品使用后,只能自生自滅,有的埋在土裡,也有不少保麗龍隨波逐流,飄浮在海上或進入海底生物的五臟廟內,危及他們的生命安全。
 
 
 
熱能高,有條件焚化發電。
 保麗龍再循環使用,融化制成塑料板塊或磚頭是方法之一,一些高科技國家如日本,則是利用保麗龍焚化后的熱能進行再循環。
 石油是保麗龍的原料,因此具備熱能,可成為焚化爐發電的能源;日本以焚化爐來處理垃圾,使用后的保麗龍產品就成了焚化爐的能源之一。
 湯禮聰博士指出,並非每個國家都能使用這個方式,因為保麗龍燃燒后會釋放有毒氣體,因此必須安全處理氣體排泄問題。
 至于我國,並沒有利用高科技來處理垃圾,大多數以土埋方式處理,保麗龍也被埋進土裡。
 “把保麗龍埋進土埋場,非常不環保,因為它不會腐化,如果遇上土埋場著火事故,保麗龍將會釋放有毒氣體。”湯博士提醒這種處理保麗龍的方法,可能面對的風險。 


腐化與不腐化的爭議
  垃圾能夠腐化或不能腐化,都有各自的危險!
 保麗龍不能腐化是事實,成為環保人士的議題;事實上,其他塑料品也不能腐化,卻沒有太多爭議。
 “許多時候,我覺得人們過度針對保麗龍,它和其他塑料一樣不能腐化,並非再生資源。人們以為一樣東西可以腐化就是好事,腐化就能解決問題。”湯禮聰博士認為,這種想法有誤。
 在他看來,腐化並不是問題的全部,因為腐化后制造出來的二氧化碳和沼氣,正與全球各國減碳呼聲背道而馳, “全球暖化,各國都在盡量減碳的年代,製造更多的碳不是明智之舉。”
 他指出,應該減少使用保麗龍無可爭議,但並不代表可用其他可腐化的產品,如紙類取代保麗龍,而是應該珍惜和善用各種資源。
 
即用即丟,環保大敵。
 在日本,保麗龍不是環保大問題,沒有禁用保麗龍,政府也沒有制定罰款條例。
 日本人注重垃圾分類,盡量自備餐盒,這兩個習慣就已大大減低保麗龍帶來的傷害。
 從日本人身上,湯禮聰博士看到一個重點,即使用觀念和態度非常重要;因此,他認為,民眾在關注保麗龍使用議題時,更應該撇棄“即用即丟”的態度。 
  “不管是保麗龍,紙盒,紙尿片,筷子,紙碗碟等,只要是即用即丟,就是環保的大敵,沒有一樣資源應該即用即丟。”他指出,許多產品利便人類,但人類使用后卻不負責任,沒有妥善處理。
 大馬人民沒有垃圾分類的概念,也少有人自備飯盒;也許,逐步禁止使用保麗龍,以及擬定條例給予適當懲罰是無奈的選擇。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