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追逐龍捲風

12 Jun 2013


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前不久,美國著名追風工程師蒂姆薩馬拉斯(Tim Samaras),在追逐龍捲風時不幸罹難。 他的死,是風暴研究領域的損失,同時也再次敲起這種高風險活動的警鐘。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熱衷玩命追風者,不會因這位專家之死,而對風暴卻步……
在本地,提到追風者,我們說的是飆摩哆一族。
但是,在美國,追風者是真正的追風一族,他們是玩真的,追著龍捲風或威力更巨大的颶風跑。為了啥?好奇、好玩、刺激、迷戀颶風威力、做研究、攝錄了公諸同好、炫耀者有之。
像薩馬拉斯這種認真做研究的人,追風無可厚非,但是,令人擔憂的是,業余追風者越來越多,他們純粹為了好玩、興趣及追求緊張刺激,加入追風行列。
這種極為危險的活動,竟然吸引這些追求刺激之徒,在刀鋒邊沿游走,挑戰死神。
這也難怪,有多少玩意兒比被直徑一兩公里的大颶風或龍捲風追趕著跑,冒著可能被這個超級大旋渦捲上天的巨大風險,來得令人顫慄與激動?
性命誠可貴 刺激價更高?
颶風或強大龍捲風一過境,無堅不毀,陸地上的動植物與建築物,片甲不留,人類薄弱身軀,豈能抗擋得住其威力?只有極為少數的幸運者,得以倖存。
奪走薩馬拉斯性命的颶風,便放過了另一輛卡車上的追風者與氣象學家麥克貝特,他們連同卡車被風捲起,再拋到田地上,因而逃過死劫,只是受了傷。
是風暴的魅力真的無法擋,還是“性命誠可貴,刺激價更高”?近年來,美國玩命追風之徒數量越來越多,竟然到了令各追風地點塞車的程度!
許多業余者,追風純為興趣,他們不為錢財,只是為攝錄颶風的錄像,放上共享影音網站YouTube。
更離譜的是,追逐風暴竟然被開發成為旅游商機,好幾個旅游公司提供這類服務,帶領旅客到危險風暴眼中,有家旅行社甚至接受年齡低至12歲的客人,真不知該為這些旅客寫個“勇”字,還是該為他們禱告?
風暴的脾性難測,連薩馬拉斯這種追風追了數十年、行事分外謹慎的老手,都因錯誤判斷而埋送性命,甫上路的新手,又如何摸得著變幻莫測、瞬息萬變的風?追風,無疑于拿命來玩!
攝錄鬥精彩 越玩越驚險
風暴的威力帶給人莫大震撼,吸睛效果十足,引來廣泛矚目與評論,更帶來另一種副作用。
基于好勝心,大家競相拍攝更接近颶風中心的錄像,換言之,大家越追越接近颶風,玩命程度一次比一次危險!
這種挑戰終極極限的玩意,只會把人更推向死神懷抱。
麥可斯維茲(Michael Schwirtz)在“追逐風暴,但希望不要抓住它”一文中,提到,當今,人們追逐風暴的興趣激增,壓倒性的業余視頻攝像者和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都在YouTube中較勁,比拼看誰能獲得最接近和最引人注目的風暴捲動的圖像。
風暴追逐已經達到一種類似真人秀的流行文化頂峰,而死神正追隨它而來。薩馬拉斯正是憑藉現身“發現頻道”真人秀“風暴追逐者”而聞名。
最終,薩馬拉斯死于他最鐘愛的追風事業中。
一代名家殞落,但不損更多追風者崛起。
而風,繼續吹………
壯志未酬喪命風暴中
薩馬拉斯是一名工程師,他最有名的,就是所設計的一個設備,成為第一架獲取龍卷風內部影像的裝置。
除了研究風暴,他也研究閃電,去年八月,他還帶著當地記者驅車800公里,橫跨數州以期拍攝到閃電剎那。
那時,他剛研發出或許是全球最快的相機Kahuna,Kahuna可在一秒內捕捉140萬幀慢動作照片,以它來拍閃電更有效。
薩馬拉斯出事當天,他也志在拍攝閃電。他希望此行能讓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拍攝到颶風引發閃電一瞬間景象的攝影師。
可惜他未能如愿,反而賠上性命,與兒子保羅以及另一位追風搭檔卡爾楊 (Carl Young)三人一同遇難。
他的車子被捲進風暴中,車子被壓縮了三四十巴仙,他死于車內,兒子與楊的屍體則分別掉到離車子半里外的東西兩個不同方向。
警察巡邏車聽到他們臨死前的驚呼:“我們就要死了!我們就要死了!”
在追風界,薩馬拉斯鼎鼎有名,他成立了一個名為Twistex的組織,以研究龍捲風的形成、生命與消逝。
他自行設計偵測器,並將它設置在龍捲風路徑,測量風速及在風暴底部的氣壓。另一個偵測器則有攝錄相機,以提供龍捲風內部影相資料。
他將這些珍貴及難獲取的數據資料,提供給美國氣象協會及國家地理雜誌。
老手罹難敲響安全警鐘
據說,薩馬拉斯出事前,他所追蹤的龍捲風突然左轉,人們懷疑他與伙伴措手不及而喪命。
薩馬拉斯的死亡,引起一些專家擔心,一般追風者那種越來越接近風暴,以及妄顧安全的做法。
當地氣候頻道的氣象學家格勒福布斯說:“當一位像薩馬拉斯這樣謹慎及經驗老道的老手也遇難,我希望這會警惕所有追風者,即追風可以有多危險,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死。”
薩馬拉斯是位頭腦清醒的科學家,而非單純狂熱的追風者,他對安全的注重是行內所知的,有時看到追風人潮及車輛過多,他甚至寧可放棄追蹤研究工作。因此,人們很難接受他會出事。
他深明追風的危險,一次接受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談,他指出,接近風暴是工作的一部分,他必需把器材放在龍捲風路徑上。“事實上,我相當注重安全,當然,我也專注于取得數據及處于正確的位置。你只有一次機會。”
去年,接受一位女記者採訪時,他曾說:“有時,我對追逐風暴百感交集,一方面,它們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另一方面,這些威力龐大的風暴,可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並且可永遠改變人們的生命。”
他說的沒錯,風暴永遠改變了他與家人的命運……
科技普及促成追風潮
1996年出品的好萊塢的影片“龍捲風”(Twister),讓世人見識到龍捲風的威力與追風者的狂熱與執著。
過去十年間,在美國大平原上龍捲風季節伊始時,便吸引大批追逐者。特別是在風暴頻繁的俄克拉何馬州,新的龍捲風才開始,追逐者便足以多到造成匯聚點塞車,而且這些追風人數還日愈增多。
追風風潮這十年間走向高潮,與攝錄技術日愈先進及網絡的普及有關,它們是追風活動的推動者,大家競相捕抓最精彩的風暴影像,攝錄者甚至可以馬上上傳發放颶風大肆破壞的錄影片。
身歷其境最可怕經驗
說起奪走薩馬拉斯性命的那場龍捲風,天氣頻道的氣象學家麥克貝特仍心有余悸。
他與同僚所乘的追逐風暴卡車,被龍捲風橫掃而過,拋出200碼外,並砸在田野上。
“我想,這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龍捲風,我覺得它的體積和速度改變得非常、非常快,它前行的方向也轉變得很快。我想,有很多人在那裡,最終被卡住……”他說。
他形容那是他生命中最可怕的經驗。“我看到生命中出現的人,在我眼前閃過,它似乎只是短暫片刻,所有東西都變成慢動作,特別是當我們在漂浮的時候。我有個感覺,似乎自己被昇抬到天堂那樣。”
他雖然記得整件事的每一個過程與事件,但他仍覺得那一刻是不真實的。但他與同僚們身上傷痕累累倒是挺真實的,其中一人還骨折呢!
經此一役,他不確定是否還會再去追逐風暴,但他不曾懷疑追風的價值:協助發出預先警告、輔助天文部門的氣象警告、提供地面真實情況、實時信息等,讓人們提前準備。






冒險拍震撼畫面(下篇)

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危險可怕的地方,就是景色最壯觀魅麗、神奇得讓人窒息的地方!  在美國,超級危險的颶風及龍捲風,魅力其大無比,引來眾多粉絲亡命追蹤,而這種現象下更離奇現象是:“風暴追逐者”或“惡劣天氣追逐者”也可以成為一種職業!
攝影師傑姆裡德,是全職的風暴與惡劣天氣攝影師,追風經驗豐富,足蹤遍及全美,拍攝最前線的大自然惡劣天氣照片,包括數百次龍捲風、超級氣囊雷暴以及雹暴,其照片震撼性十足,令人敬畏、嘆為觀止乃至心跳停止! 
 為了拍攝完美的風暴照片,裡德常以身涉險,有兩次甚至差點兒沒命回。  
 數年前他將17年的作品結集出書《風暴追逐者:一名攝影師的旅程》。
 一般單純的惡劣天氣追逐者,很容易被標籤為“腎上腺素吸毒者”,認為他們只為了緊張刺激,拿命來玩,但是裡德卻跟他們不同。他的出發點是本著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他的拍攝作品,讓人領略天氣和氣候發生的不可預知的變化。 
做足準備 其他就靠臨場
 “實際上,我並不追逐所有天氣現象。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準備、評估、猜測和預測。如果是一名職業天象攝影師或者是一名風暴追逐者,你的內心會有一種自豪感,在風暴預警發佈前,你就已經帶著相機出現在野外。”他說。
 小心駕得萬年船,裡德這些年來能安然走過諸多險境,絕非純靠運氣,每次出發前,他都做足功課,小心地制定好拍攝計劃。“在潛在的風暴出現前一天,我會認真研究電腦模型、地圖及相關數據,就像電視上的任何天氣預報員一樣。”
 然而,這些科學研究數據只供參考,人到了現場,還是要靠臨場發揮。“一旦進入現場,拍攝工作就需要更多經驗、勇氣和機敏。在現場,我會認真觀察天空和地形。”
 他憑現場觀察來決定使用什么類型的相機及鏡頭,並判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放置三腳架、是否必要堆沙袋。“所有這些問題,你必須在幾秒鐘內作出決定。此外,我還要決定究竟要靠得多近。” 
 然而,大自然的變幻豈是人所能掌握?再精細的盤算,也有失算的時候。 
陷入險境 屢次幾乎喪命
 2004年,他與搭檔在佛羅里達州拍攝查理颶風時,颶風突然改變方向,並且從二級颶風一下去到五級颶風,令他們陷入險境。“我們遭到碎片的猛攻, 那種感覺就好像被彈片擊中一樣。在此之前,我曾經拍攝過一段錄像,向母親告別,這是拍攝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我當時認為自己完蛋了。” 
 地上的樹被連根拔起,人怎堪折騰?幸好他們處於颶風中心區域,這裡反而是相對平靜的地方,他們在經歷一次死亡之旅後,得以倖免於難,並且被躲在龍捲風避難所內的人拉了進去。
 2005年,在密西西比州拍攝卡特麗娜颶風時,他入住熟悉的酒店,這家酒店在設計上據說可耐受得住五級颶風,然而沒想到颶風引來巨浪,離海岸64米的酒店無法逃過水劫。
 巨浪高達7.9米,接近兩層樓,將理德等人圍困住在酒店樓上。
 洪水退卻時速度特快,猶如有人拔掉浴缸的塞子一般,退卻的強大水力拉扯下,將許多東西都扯離混凝土地基。“我們的酒店損毀了一半,只留下能夠站立的地方。我們被嚇壞了,現在仍會在夢中回到這家酒店。”
追逐颶風險墮深淵
 美國人沃倫法德勒是全球首個“職業風暴追逐者”,他於1987年“出道”追逐拍攝龍捲風,職業追風生涯迄今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這顛簸驚險的生涯中,不乏千鈞一髮、死裡逃生的經驗。 
 2004年,追逐五級颶風伊萬時,他險些墮落深淵。
 他的日記記下這凶險一刻: 
 “我從后視鏡看到,天空中的烏雲像雪崩一樣迅速地把整座山裹在其中。過了沒多久,呼嘯的狂風開始在我車周圍打轉,車裡的紙片像失去地心吸力一樣到 處亂飛。此刻,我並沒有驚慌,甚至還有點高興,因為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著它形成的過程。突然,一個猛烈的撞擊讓我的車子搖晃不止,車裡的紙片頃 刻全都飛出窗外。過了一會,我重新回到那個地點,紙片也不見了……”。 
飛機追風收集資料 
 美國追逐颶風者主要是對惡劣天氣有興趣的人,在台灣,也有一群追逐颱風者,他們的追逐,並非刺激好玩,而是為了工作。
 他們是一群科學家,是由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組成的“追風計劃”研究團隊。
 追風計劃採用4人座的噴射機,在颱風天冒險風行,飛繞颱風,並在不同時候地方投擲十多枚大氣偵測儀“投落送”,以送即時回傳的颱風觀測資料,以便更能掌握與瞭解颱風,大幅提高颱風預報路徑的準確度。 
 由於颱風的主要生命週期,抱括從醞釀、發展、增強、行進、減弱,大部分都在海面上發生,陸地上能觀測到的資料極少,預報誤差也相應較大。
 因此,追風及空中偵測,有助于提供更詳盡的颱風資料,包括颱風環流的風速、風向、濕度、氣壓等大氣資料,同時也協助改善全球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的問題。 
 台灣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以飛機追逐颶風颱風的國家。
颶風背景資料

 颶風或颱風都是風速達到每秒33米以上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由雲、風、雷暴等組成的巨型大氣旋轉系統。在太平洋生成的就叫颱風(Typhoon),是左旋的,主要肆虐中國台灣一帶;在大西洋生成的則叫颶風(Hurricane),右旋,主要盤旋在美國。
 一般上,颶風的威力會比颱風來得大。2005年8月登陸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就是第五級颶風,最高速度為每秒77米,亞洲颱風的風速一般都不會去到如此強,例如2006年登陸的桑美颱風,算是極強的颱風,最高速度也只是每秒60米,相等於美國的四級颶風。 
颶風/颱風分級法
 美國將颶風分為一至五級,最低的一級颶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33-42米;最高的五級颶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超過70米。
 五級颶風足以摧毀大部分建築物,並導致大範圍洪澇。 
 中國將颱風分為六級,依次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
 熱帶低壓底層中心一帶平均風速為每秒10.8-17.1米,相等于6-7級風力;超級颱風平均風速為每秒大于51米,風力達16級或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