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顯示具有 青少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青少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青少年自殺

25 Jul 2013

極陪伴阻止悲劇 任何問題都有管道解決(上篇)


報導:楊潔思 
圖:張文輝、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近甫發生的拉大生跳樓身亡事件,事主事發前兩周,已多次撥電向昔日同窗和好友道歉,似乎早有輕生計劃。   朋友群先后接獲電話,有同學感覺他萌生消極念頭而勸阻,可惜仍阻止不了悲劇發生。 
 有自殺傾向的人情緒不穩,起伏很大,親友長時間的陪伴至關重要。
一旦一個人情緒極度低落,萌起強烈輕生念頭,親友一時的勸阻,或許只能一時緩和其情緒,但是當下一波低落情緒來襲時,若是沒有人陪伴,可能就會走上不歸路。
 上例事件,有接觸死者的同學指出,對方事前已出現一些異常現象:“近期表現得非常沉靜,看似正在面對很多問題的困擾。”
 死者之前也曾向至親哭訴,無法融入朋友群。 
 “有自殺傾向者,需要有人陪伴,陪伴者也要找管道協助。”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余瑩櫻老師說,她指出,全程陪伴極為重要。
家長要關心孩子
 “青少年碰到課業、人際關係、感情等問題,若是找不到人談,會誤以為問題解決不到,其實,任何問題都有管道解決。家長要關心孩子,如果孩子突然變靜、哪兒都不想去、一直鎖在房間裡,家長就要開始改變一些東西。”她說。
 生命線協會另一位輔導督導張慶鋒指出,如果情況已很緊急,孩子說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如:“我不在了,什么東西可以怎樣安排……”如做身后安排之 類話語,一定要很注意。還有,對方可能不說話,精神狀態非常不好等,父母就真的要放下手上所有東西,陪伴孩子,要有人看住他,關心他的狀態與改變。“這也 是我覺得輔導中心做不到的部分,需要親人才做得到。”
 余瑩櫻老師建議,平常與親戚要維持良好的關係,在緊要關頭,叔叔、阿姨也可以幫上忙。特別是單親媽媽,更要在周遭找到可以作為孩子偶像的男性,一些問題,男人與男人之間,更易溝通。 
親情挽回孩子性命
 余瑩櫻老師看到,至少有兩個有意自殺的少年,都是因為當事人至親一察覺不對勁,採取果斷行動,馬上放下工作全程陪伴,經歷數個月的時間,最終成功把當事人拉離自殺邊緣。 
 例如,一名15歲的孩子因壓力而消極悲觀,語氣悲憤地說出:“要做一個了斷。”
 母親眼看孩子情況不對,立刻向公司申請無薪假,陪伴孩子左右。 在余瑩櫻建議下,這位媽媽積極找校長、老師及輔導老師商談,取得校方的全力配合,並讓孩子休學一段日子,告訴孩子,課業在這個時候已不重要。 
 媽媽也安排親子個別心理輔導,為孩子解心結。 
 親情發揮了莫大的效果,其實,這名孩子曾在高樓徘徊,但是想到母親這些年來的陪伴,而沒有往下跳。  
在這個非常時期,孩子如同返回幼兒期,對母親極度依賴,老粘著媽媽,媽媽也盡力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接受與理解。
 數個月后,直到孩子認為可以了,才重返校園,媽媽特別為孩子打劑強心針:“如果你幾時想要回來,都可以。”
 這大大解除孩子的壓力及后顧之憂。 
 這位偉大的媽媽愿意為孩子犧牲,結果救了孩子的性命。 
同儕支援效果良好
 在一些自殺個案中可看到,輕生的青少年,生前在面子書留言或向朋友傾訴家中情況時,跟家長的說詞有很大的落差。  
 雙方似乎處于不同的頻道中,家長自認對孩子的許多安排或決定,都是為孩子好、都是愛孩子的表現。
 但是,孩子卻不認同家長的做法,無法從父母的安排與決策中,感受到他們的愛,反而因家人不理解、家中壓力大,或是課業等壓力,最終自尋短見。 
一旦發生這些令人遺憾的事,網上往往眾說紛紜,也不乏矛頭指向家長。 
 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張慶鋒說,看到這類新聞,我們往往很心痛。家長已很自責,我們不能說完全是家長的錯,畢竟孩子長大了,命在其手上,只是可惜,他們從家長那兒得不到支援,卻不懂得從其他方面尋求協助。
 余瑩櫻老師也在一間小學擔任輔導老師,三年前她在學校內設立輔導小兵,培養自愿的學生成為小小輔導員,當他們發現有同學需要他們或老師幫助的,就通報輔導老師。 
 “這方法很有效,他們會跑來建議我去找某位同學,並列出對方的情況,結果當我們前往了解,果然發現對方真的有問題。”
 今年,一些六年級的小小輔導員更進一步,從通報為主提升到陪伴與調解者,協助在學校被欺負及適應不良的同學,結果取得卓越的成效。 
 這方法如果廣泛推廣到中學,或許可以協助許多中學生,減少悲劇發生。 
勇敢面對驅走憂鬱
 憂鬱症病患是自殺率高的族群,因此,病患的親人,宜更加留意,充分陪伴。陪伴者本身的心智要很強。 
 “憂鬱症病人很需要身邊人的包容、允許。”余瑩櫻老師說,當事人做的一些東西,明明是不對的,但其身邊人還得允許他去做,然后跟他談、跟他溝通,肯定他,才能更有效協助他。再加上病患本身也要做很多運動,才有望走出憂鬱症幽谷。 
 張慶鋒指出,憂鬱症的症狀包括行動遲緩、睡眠障礙或睡太多、對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想做工、不想與人接觸、對人生有很多負面想法、失去信心、害怕。 
 在醫學上,以上症狀要有數個一起出現,連續兩周,才屬憂鬱症。這時父母需帶孩子看醫生,並非只是致電輔導中心。余瑩櫻老師提醒,憂鬱症患者必須要吃藥,以緩解病情。
 最后,張慶鋒呼籲,若孩子不幸患上憂鬱症,父母切莫認為孩子患上精神病而恥于求助,他們的態度必須開明,面對、處理與解決問題。
幫助有輕生傾向者
 1.信仰──當事人若有精神上的寄托,對他幫助很大。 
 2.同伴──當事人須開拓人際關係,以便有更多支援管道。
 3.運動
4.調適想法──在想法上調適與改變,要懂得如何從牛角尖中走出來。 
用愛陪伴用心聆聽
 本地輔導中心固然對求助者大開門戶,義工也希望能幫助求助者走出陰霾,但是,中心無法24小時陪伴或看守著求助者,這有賴于求助者的至親,或退而求其次,親戚及較好的朋友。
曉玲(化名)就曾有兩次擔任陪伴者的經驗。
 曉玲在就讀學院時,一位同學Y由于學業一直跟不上,原是三年課程,Y卻需要花六年時間來讀。 
 在唸到第三年時,Y忍受不了課業壓力,萌起自殺念頭。曉玲知曉后,很擔心,每天課后陪對方吃晚餐,一起度過睡前時光,有時到深夜一兩點,她才自行駕摩哆回家。  
 “我陪了她幾個月,每天聽她講重复的話,直到她情緒平穩后才停止陪伴。”她說。 
 數年后,曉玲的姐姐因生活壓力患上憂鬱症。對方遠在新加坡,每天不同時段都會來電,不停傾訴,內容重复,一天累積的通電時間,高達三四個小時,曉玲卻非常有耐心地借出耳朵。 
 不但如此,每個周末,她還遠赴新加坡陪伴姐姐,時間接近一年。
 回顧這段歷程,她說:“生命非常重要,我不想因對方自殺而后悔,所以就用愛心陪伴,不過,坦白說,對方不容易抽離,我那時很年輕,不能很成熟地處理,只能陪伴她,聽她說話,認同與附和她的說法,一直說:yes, yes, yes。”
 她坦誠,除了耐心之外,性格也很重要,她是樂天派的人,姐姐的悲觀言語,聽過就算,沒有放在心上,所以才能陪伴對方一段頗長的時間。
明日:
 不擅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遇上問題較易選擇不歸路?給予關心和聆聽,讓他們知道不是孤單一人……


內向孩子風險更高 父母須做孩子后盾(下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擅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遇上問題較易選擇踏上不歸路。  如果父母未能與孩子建立溝通渠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找自我肯定和價值的路上,遇上困難又無可解開心結的朋友,或會以結束生命來解決問題。
 因此,請多多聆聽及給予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幫助他們走出黑暗!
國內近期發生的青少年輕生個案,似乎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事主都較內向、不擅與人溝通或沉默寡言,甚至較為孤僻。
 註冊與執證輔導員及檀香愛心福利中心義工彭開賢指出,根據國內一些研究顯示,輕生者90巴仙以上患有心理病,例如憂鬱症,青少年輕生個案也不例外。
 個性較為內向的青少年,人際關係雖不如同儕,患上心理病前,生活與常人差異不大;但是,當患上心理病后,就不只是性格在影響他們,心理病也是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沉默寡言的孩子,患上心理病后,外人並不輕易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師長應更關注較為內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
 彭開賢指出,這類型孩子並不是不要說出自己的狀況,而是他們無法表達自己。
 個性內向的青少年,由于不擅表達,累積各種負面情緒,這像是計時炸彈,未知何時引爆。
 生命線協談督導陳雲娟表示,這類青少年不懂消除負面情緒,又無法得到他人協助,感覺世界變得灰暗,最后可能選擇逃避,或者放棄自己的生命。
 她表示,13至21歲是人類青春期,也是處于人格發展期,此時的青少年正在尋找個人的定位與價值。
 “此時,他們無法肯定自己,找不到生命意義,累積已久的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出來。”她表示,如果他們認為生存在世上不重要,可能就會輕視生命,以死解決問題。
參與生活營
 在她看來,不擅于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輕生幾率比一般青少年高,因此,她指出,家有類似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鼓勵,並且盡量安排各種活動,讓他們學會和人互動。
 除了參與學校活動,能夠親近大自然,或者參與生活營,也能使內向青少年發現結交朋友的樂趣,調整思想和心態。
 “更重要的是:親子應該緊密溝通,例如父母使用繪本說故事、討論報章上的一些話題,交流彼此的想法等。”她指出,此舉是要引發孩子思考,以及幫助他們表達自己。
 父母和孩子關係越親密,孩子遇上難題時,父母就會成為傾述對象,這將能幫助較為內向的孩子,解決許多不如意的事。
 陳雲娟強調,應及早為孩子建立這個觀念:“即使全世界不要我,還有父母”,他們為青春期煩惱,不只是朋友知道,父母也可以和他們一起面對!
網上互動輔導切入點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未必能有良好溝通,朋友變成他們抒發情緒的對象。
 目前,年輕人喜愛在社交網站上互動,這成了輔導人員協助青少年的切入點,希望教育青少年對輕生醒覺,能夠及時發現有輕生傾向的朋友,勸告他們向專業輔導人員求助。
 彭開賢表示,青少年在面子書上回應和鼓勵朋友,這種間接的互動,有時比面對面更有用。
 一般青少年面對師長和父母,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和衝擊,但在互聯網上,即使是內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朋友在面子書的留言,可能改變他們某些決定,包括輕生意圖。
 “青少年面對問題,原本是想‘殺死’問題,結束痛苦,並不是想要結束生命。”彭開賢表示,他們卻誤以為生命停止后,問題也就不見了。
 遇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青少年內心滿是痛苦和無助,他們需要向值得信任的人,說出內心感受。
 因此,能夠引導他們表達內心的想法,聆聽他們的心聲,就能防止他們出現輕生念頭。
大專輔導老師極少
 中學生和大專生不只是面對課業壓力,這段期間需要面對許多選擇和決定,使他們成為輕生風險群體,尤其是后者,輕生幾率高于前者。
 彭開賢指出,國際醫藥大學研究團隊于2005年發表的報告指出,12至18歲接受調查的中學生,其中7巴仙曾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此外,2006年大馬衛生部全國健康與病發率報告顯示,11巴仙年齡介于16至25歲的青少年,具有較高的輕生意圖,其中20至24歲的青少年,高達10.8巴仙的人,一度想走上絕路。
 “大專生離家獨立生活,可能面對一些壓力和困難,身心疲憊,遠在另一方的家人,未及能及時發現。”他認為,大專生的輕生風險因而更高。
 人在異鄉,能有三五好友相伴,互相分享生活的快樂和煩惱,有助減少出現負面思想。
 內向和不擅結交朋友的大專生,遇上難解之事,更加不易跳脫情緒漩渦,如果沒有可談心的朋友在身旁,又沒有其他管道可以即時求助,可能就此走上輕生一途。
 “政府規定中小學學生和輔導人員的比例是500比1,即500名學生就要有一位輔導老師;大專院校則是2000至5000比1。”他指出,大專生與輔導老師的比例,明顯不足,需要有所改善。
 因此,他建議大專老師應有基本的輔導知識,如果發現大專生的情緒不妥,應該及時轉介給專職輔導老師。
突然說“我想開了”更要小心
 一般人或內向的青少年,長期鬱鬱寡歡,突然有一天,對著身旁的人說:“我想開了”,反而要小心他們走上絕路。
 彭開賢指出,這有兩個可能,一是真的想通了,其二則已做出輕生決定。
 意圖輕生者,可能都有一套計劃,向親人朋友交代各種東西的處理方式,即是一種征兆。
 “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將會經過害怕和考量階段,如果親人朋友或輔導人員此時介入,大有可能改變對方的決定。”反之,他說,一旦事主做出決定,旁人以為他已走出低谷,想要再介入就有不小的難度。
“一定可以”,未必可以
 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大,讓人難以捉摸,因此父母需要將心比心,在與孩子溝通時,把自己當成是青少年人,嘗試理解他們的心態!
 “許多大馬父母都忽略了這個部分,忘了孩子需要的是無形的愛,並非物質。”陳雲娟希望為人父母者用心體會孩子的想法。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會為孩子的前途設想周到,並且鼓勵他們一定可以做到,這對青少年來說,可能出現反效果。
 “不要讓孩子當Super Boy或Super Girl,應讓他們專注在有興趣和有潛能的領域。”陳雲娟這么表示。
 而且,父母需要讓孩子清楚,勇敢和努力向前,不一定只有成功,也會有挫敗。
 “不要對孩子說:‘你一定可以的’,雖然這是一種鼓勵,但也是壓力。”她指出,最重要是讓孩子知道能否承擔結果,同時告訴他可能會面對的情況。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手機交友

17 Jul 2013

你手機交友了嗎?(上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當今世上,人氣便是王道,亦可變成利潤。  尤其是即時通訊應用程式(Messaging Apps),更是靠人氣通吃四方。
 目前,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成為智能手機用戶最依賴的溝通方式,並因此搶奪了全球電訊商高達230億美元(約733億令吉)的收入!
 全球競爭激烈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除了低價(比如WhatsApp),還有免費的KakaoTalk和Line,以及時下最夯的WeChat。
如果說,手機交友發燒戶都有下載WeChat,這說法應該不會引起太大爭議!
 全球用戶超過3億的微信(WeChat),不只在大中華圈獨領風騷,甚至,用戶遍布五湖四海,成為新馬印泰、菲律賓、墨西哥,以及少數西亞國家的智能手機用戶中,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Apps)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WeChat,是由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供應商騰訊公司開發的。雖然,騰訊開發的通訊軟體QQ,在13億人口國有極大市佔率, 但它並不安于國內現況。為此,騰訊在2011年推出微信,將微信海外版命名為WeChat,並且花百萬美元買下wechat.com域名,積極搶攻國際市 場!
海外用戶7000萬
 今年6月,海外版WeChat的註冊用戶數,宣告衝破5000萬大關。之后,在短短一個月時間,海外用戶新增2000萬,突破7000萬人次,並且下載量“持續升高”。
 深諳此道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包括WeChat,利用各個領域的名人分享WeChat的使用體驗,人氣響應推高至極致,轉變成源源不絕的利潤。
 以中華圈為主力市場的WeChat,去年起,便讓偶像藝人羅志祥和楊丞琳合體代言,打造WeChat的知名度;今年五月,又讓罩著金鐘影后光環的楊丞琳,以煽情的母親節生日篇廣告,俘虜大媽用戶。
 接著,再推出羅志祥一邊通“Chat”、一邊救援麻吉脫離險境的耍帥廣告,來標榜WeChat語音訊息即時對講功能的便捷、即刻性和創意。
 最近,WeChat將人氣名人效應升級──邀請世界足球先生梅西(Lionel Messi)助陣,廣告將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上線。WeChat用戶只要添加心儀名人的官方賬號,就能時刻關注偶像的視頻、語音信息、最新照片和消息。
梅西WeChat哄寶寶絕技
 2012年11月喜獲麟兒的梅西,變成名副其實的 “絕世好爸”。
 WeChat抓緊粉絲想看偶像哄寶寶的心理,讓梅西在廣告中展現哄寶寶絕技!而“梅西WeChat哄寶寶”的廣告主題,確實很得新手爸爸歡心,因為他很快便入戲,還一直逗樂現場工作人員。
 宣傳片畫面中,金孫不停啼哭,“奶奶”無奈向梅西求援。足球巨星靈機一動,通過WeChat,向寶寶展示讓人目眩的高超球技,來逗樂“寶寶”。最終,“寶寶”亦拜倒老爸的球技之下,開懷大笑,而梅西也露出自滿笑容。
 據悉,梅西老爸曾經提議讓梅西三兄弟一起上陣拍攝這個廣告,可惜時間協調關係,只能作罷。
方便價廉即時短訊服務
相信許多智能手機用戶,第一個下載的即時通訊程式,便是需要付費的Whatsapp。
Whatsapp是由兩位前雅虎員工開發的。當初,兩人開發Whatsapp的目的,相當令人感動:只是為了提供方便、低價、無廣告的即時短訊服務。
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發展至今,功能都類似。具體來說,程式可以支持一對一交流、群組聊天、分享音頻、圖片以及視頻。
此外,Whatsapp會顯示“對方已經收到消息”,同時,你可以查詢好友最后在線時間,知道他什么時候在忙。
手機內存號碼方便管理
國際經驗豐富的即時應用程式,包括WhatsApp、KaKaoTalk和Line。
有人喜歡用韓國開發的KaKao Talk,因為想要支援他們的韓國偶像Bigbang。
有人喜歡用日本開發的Line,因為它有電腦客戶端,沒有智能手機也能用Line。
有人喜歡用中國開發的WeChat,因為結合了“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並且,可以隨機交朋友。
有人喜歡用美國WhatsApp,因為不會有亂七八糟的未知名短訊邀約,以及氾濫的商業廣告。
總的來說,WhatsApp和KakaoTalk是以手機內存的電話號碼來管理好友。一旦手機通訊錄的朋友下載了這兩個應用程式,他們便會自動出現在你的聯繫人欄目裡,你們便可展開通話。
將人氣變成利潤
想將人氣變成利潤,除了要聚集個人用戶,還要爭取企業用戶。這點上,即時通訊應用程序開發商,都會特地開通企業賬號的功能,並且完全免費,以便讓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溝通互動。
個人用戶幹嘛需要關注企業用戶呢?實際上,只要個人用戶成為企業用戶的好友,就可以即時接收商家最新的促銷資訊,以及享用特定優惠,實現一個雙贏局面。
當然,哪個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最合你意,還是得下載使用才能知道。



禁止不如加強教育(下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手機出現隨機交友功能后,誰也不能擔保交到的朋友,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起,國內外報章陸續爆出手機交友詐騙案。
 對此,心理輔導專家李志祥表示,年輕人沉迷手機交友,喪失在現實生活中的正常交際,以及辨識朋友的能力。
 不過,他的年輕朋友提醒說:未來10年,手機交友才是正常的交際方式。
 這是當頭棒喝,沒錯!大馬人,尤其是家有小孩的父母,必須以開放心態看待手機交友,避兇就吉,化解手機交友引發的問題!
手機交友詐騙層出不窮,隨手拈來便有:
 一名到香港公幹的34歲商人,用搖一搖隨機交友功能,認識一名22歲北京女子。他邀請女方到他在尖沙咀入住的酒店見面,結果一見如故,雙宿雙飛,還說好一起出游北京。
 隔幾天,商人辦公回到酒店,便發現女方不告而別,逾30萬港幣(約12萬令吉)財物失竊,方知誤墮桃色陷阱。
 另外一單令父母提心吊膽的手機交友詐騙案,同樣發生在香港:一名男救生員假冒女性,使用隨機交友功能結識多名少女,混熟后便約她們見面,訛稱是網上女子的男性朋友,威逼利誘少女們援交賺錢。
 最可惡的是,他藉詞“培訓”,強姦少女,再安排接客,少女若不從,他便強拍裸照,逼她們就範。
兩類人最易受騙
 想要隨機結交朋友,但又怕受騙的用戶,會事先強調:非誠勿擾。可是,李志祥認為,“用戶可以舉報違法或不良訊息。可是,幾億人用戶的程式,開發商根本無法監控內容。”
 非誠勿擾警告,但還是不乏用假身分的莫名其妙邀約,手機交友用戶主要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正處于求偶找對象的年齡階段。
 一些年輕人從論壇上聽聞“有人用手機交友‘釣’到女生”,便蠢蠢欲試。報章天天提醒:手機交友風險高,還是有人受騙。這算不算咎由自取?
 “有兩類人最易受騙。首先是心存僥倖,總認為自己不會那么倒霉受騙的人;其次是自認聰明的人,他們自詡懂得分辨真偽。”
 “算是吸取教訓吧。”他說:“但很多人並沒從別人的教訓中學習,主要是因為心存僥倖心態:我沒有那么不好彩,詐騙案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以及自認聰明:我會分辨真假。這兩類人會肆無忌憚去嘗試手機交友,更易受騙。”
 他強調,“不管以前或現在,只要有溝通管道,騙局一定會發生。只不過,時代改變,詐騙管道改變而已,即是從面對面詐騙到電郵詐騙,變化到現在的手機詐騙。便當是一個教訓,不要一錯再錯即可。”
錯誤價值觀衍生問題
 手機交友之騙財、騙色、騙情案,不一定由集團操作。
 “大馬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一下班便躲進房間玩手機。每天晚上,他都會用‘搖一搖’功能,找出附近也在‘搖一搖’的用戶,然后邀約見面。”李志祥說:“過程中,如果對方拒絕邀約,他便會發飆,破口大罵。”
 手機交友用戶,不盡然只想尋找一夜情,也有人希望發展為長久關係。只不過,這位年輕人喜歡“打獵”,覺得你情我願沒什么不可。這是年輕人的其中一種交際形態。
 手機交友衍生的社會問題,到底要怪誰?
 “新生代把異性關係看得太隨便,我們不能就此責怪溝通工具。我們更要擔心和反思:如何導正新生代的價值觀。”
以身作則改掉壞習慣
 中港台有不少父母發現:孩子變成低頭族,24小時手機不離身,容易精神恍惚和焦慮,對于父母的提問,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很多父母便向專家求救。
 對此,李志祥坦言:“現代網癮,不單指上網或打電腦游戲,還包括沉迷手機。手機交友雖怕遇到騙子,但沉迷手機最棘手問題是:在手機世界裡很活躍,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懂如何和人交際。”
 孩子一頭栽進封閉的手機世界,現實生活中很少接觸朋友,造成人際能力下降,並且,無法從人的語氣和表情,來辨識對方是真心還是浮誇欺騙,這些孩子更易受騙。
 “過去,處理網癮問題,父母可以把電腦收起來。現在,父母把手機沒收,孩子會更加焦慮難受,父母也難保孩子不去偷買新手機。這點上,事事干涉反而適得其反。甚至,父母禁止孩子接觸流行文化,會讓孩子變成朋友群中的‘怪物’。”他說。
 很多70后或80的父母,本身都是手機控。想要鼓勵孩子少用手機,最好以身作則,家庭活動中,堅決不當低頭族。
知己知彼提高說服力
 新生代通過手機與人互動和表達自己,已經勢不可擋。
 李志祥說:“現在,中港台相當重視網絡和手機上癮問題。現在,大馬的手機上癮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不做好預防,未來將會大爆發。”
 處理手機成癮問題,必須了解案主在現實生活中,屬于不容易結交朋友,還是好奇心太大一類。假如案主很難結交朋友,那么,李志祥便會教導他人際社交,協助他拓展生活圈子。
 “避免手機上癮,父母和老師必須親自了解新生代愛玩手機的趨勢,了解手機交友的利弊,再協助孩子掌握正確的人際社交知識。”他說:“父母不可高姿態說:玩手機,你錯了!這會製造出更多想逃離現實問題,躲進手機世界的隱蔽男女。”
 實際上,善用媒介可加強親子溝通,比如說,和孩子成為手機好友,便可了解孩子的活動和表現。
 網癮的預防工作,最好還是從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做起;在輔導課上,教導孩子人際社交知識,包括使用網絡和手機的利弊,以及應有的保護意識。
父母如何面對低頭孩子?
 1.不要馬上評斷或指責,而是:
 ·嘗試瞭解孩子究竟在沉迷什么?(是電子游戲、面書、聊天室…?)
 ·在上述沉迷活動中,是什么吸引孩子?(刺激感、志同道合的朋友……)
 ·請教孩子一些手機科技疑問(包括手機功能、如何使用軟體程式、一些不明訊息等。)
 2.對資訊科技有基本認識和瞭解,才能找出和孩子溝通的共同話題,並適時做“機會教育”,提醒孩子應該注意的事項;
 3.買“足夠功能”的手機給孩子就好(孩子沉迷的往往是網絡游戲、面子書和無限制聊天),如果要奢侈手機,以后工作自己買!
 4.安排沒有手機干擾的家庭活動(定下規則:每天或每週的特定活動,不准接聽或回應手機)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