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陪伴阻止悲劇 任何問題都有管道解決(上篇)
報導:楊潔思
圖:張文輝、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近甫發生的拉大生跳樓身亡事件,事主事發前兩周,已多次撥電向昔日同窗和好友道歉,似乎早有輕生計劃。
朋友群先后接獲電話,有同學感覺他萌生消極念頭而勸阻,可惜仍阻止不了悲劇發生。
有自殺傾向的人情緒不穩,起伏很大,親友長時間的陪伴至關重要。
一旦一個人情緒極度低落,萌起強烈輕生念頭,親友一時的勸阻,或許只能一時緩和其情緒,但是當下一波低落情緒來襲時,若是沒有人陪伴,可能就會走上不歸路。有自殺傾向的人情緒不穩,起伏很大,親友長時間的陪伴至關重要。
上例事件,有接觸死者的同學指出,對方事前已出現一些異常現象:“近期表現得非常沉靜,看似正在面對很多問題的困擾。”
死者之前也曾向至親哭訴,無法融入朋友群。
“有自殺傾向者,需要有人陪伴,陪伴者也要找管道協助。”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余瑩櫻老師說,她指出,全程陪伴極為重要。
家長要關心孩子
“青少年碰到課業、人際關係、感情等問題,若是找不到人談,會誤以為問題解決不到,其實,任何問題都有管道解決。家長要關心孩子,如果孩子突然變靜、哪兒都不想去、一直鎖在房間裡,家長就要開始改變一些東西。”她說。
生命線協會另一位輔導督導張慶鋒指出,如果情況已很緊急,孩子說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如:“我不在了,什么東西可以怎樣安排……”如做身后安排之 類話語,一定要很注意。還有,對方可能不說話,精神狀態非常不好等,父母就真的要放下手上所有東西,陪伴孩子,要有人看住他,關心他的狀態與改變。“這也 是我覺得輔導中心做不到的部分,需要親人才做得到。”
余瑩櫻老師建議,平常與親戚要維持良好的關係,在緊要關頭,叔叔、阿姨也可以幫上忙。特別是單親媽媽,更要在周遭找到可以作為孩子偶像的男性,一些問題,男人與男人之間,更易溝通。
親情挽回孩子性命
余瑩櫻老師看到,至少有兩個有意自殺的少年,都是因為當事人至親一察覺不對勁,採取果斷行動,馬上放下工作全程陪伴,經歷數個月的時間,最終成功把當事人拉離自殺邊緣。
例如,一名15歲的孩子因壓力而消極悲觀,語氣悲憤地說出:“要做一個了斷。”
母親眼看孩子情況不對,立刻向公司申請無薪假,陪伴孩子左右。 在余瑩櫻建議下,這位媽媽積極找校長、老師及輔導老師商談,取得校方的全力配合,並讓孩子休學一段日子,告訴孩子,課業在這個時候已不重要。
媽媽也安排親子個別心理輔導,為孩子解心結。
親情發揮了莫大的效果,其實,這名孩子曾在高樓徘徊,但是想到母親這些年來的陪伴,而沒有往下跳。
在這個非常時期,孩子如同返回幼兒期,對母親極度依賴,老粘著媽媽,媽媽也盡力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接受與理解。
數個月后,直到孩子認為可以了,才重返校園,媽媽特別為孩子打劑強心針:“如果你幾時想要回來,都可以。”
這大大解除孩子的壓力及后顧之憂。
這位偉大的媽媽愿意為孩子犧牲,結果救了孩子的性命。
同儕支援效果良好
在一些自殺個案中可看到,輕生的青少年,生前在面子書留言或向朋友傾訴家中情況時,跟家長的說詞有很大的落差。
雙方似乎處于不同的頻道中,家長自認對孩子的許多安排或決定,都是為孩子好、都是愛孩子的表現。
但是,孩子卻不認同家長的做法,無法從父母的安排與決策中,感受到他們的愛,反而因家人不理解、家中壓力大,或是課業等壓力,最終自尋短見。
一旦發生這些令人遺憾的事,網上往往眾說紛紜,也不乏矛頭指向家長。
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張慶鋒說,看到這類新聞,我們往往很心痛。家長已很自責,我們不能說完全是家長的錯,畢竟孩子長大了,命在其手上,只是可惜,他們從家長那兒得不到支援,卻不懂得從其他方面尋求協助。
余瑩櫻老師也在一間小學擔任輔導老師,三年前她在學校內設立輔導小兵,培養自愿的學生成為小小輔導員,當他們發現有同學需要他們或老師幫助的,就通報輔導老師。
“這方法很有效,他們會跑來建議我去找某位同學,並列出對方的情況,結果當我們前往了解,果然發現對方真的有問題。”
今年,一些六年級的小小輔導員更進一步,從通報為主提升到陪伴與調解者,協助在學校被欺負及適應不良的同學,結果取得卓越的成效。
這方法如果廣泛推廣到中學,或許可以協助許多中學生,減少悲劇發生。
勇敢面對驅走憂鬱
憂鬱症病患是自殺率高的族群,因此,病患的親人,宜更加留意,充分陪伴。陪伴者本身的心智要很強。
“憂鬱症病人很需要身邊人的包容、允許。”余瑩櫻老師說,當事人做的一些東西,明明是不對的,但其身邊人還得允許他去做,然后跟他談、跟他溝通,肯定他,才能更有效協助他。再加上病患本身也要做很多運動,才有望走出憂鬱症幽谷。
張慶鋒指出,憂鬱症的症狀包括行動遲緩、睡眠障礙或睡太多、對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想做工、不想與人接觸、對人生有很多負面想法、失去信心、害怕。
在醫學上,以上症狀要有數個一起出現,連續兩周,才屬憂鬱症。這時父母需帶孩子看醫生,並非只是致電輔導中心。余瑩櫻老師提醒,憂鬱症患者必須要吃藥,以緩解病情。
最后,張慶鋒呼籲,若孩子不幸患上憂鬱症,父母切莫認為孩子患上精神病而恥于求助,他們的態度必須開明,面對、處理與解決問題。
幫助有輕生傾向者
1.信仰──當事人若有精神上的寄托,對他幫助很大。
2.同伴──當事人須開拓人際關係,以便有更多支援管道。
3.運動
4.調適想法──在想法上調適與改變,要懂得如何從牛角尖中走出來。
用愛陪伴用心聆聽
本地輔導中心固然對求助者大開門戶,義工也希望能幫助求助者走出陰霾,但是,中心無法24小時陪伴或看守著求助者,這有賴于求助者的至親,或退而求其次,親戚及較好的朋友。
曉玲(化名)就曾有兩次擔任陪伴者的經驗。
曉玲在就讀學院時,一位同學Y由于學業一直跟不上,原是三年課程,Y卻需要花六年時間來讀。
在唸到第三年時,Y忍受不了課業壓力,萌起自殺念頭。曉玲知曉后,很擔心,每天課后陪對方吃晚餐,一起度過睡前時光,有時到深夜一兩點,她才自行駕摩哆回家。
“我陪了她幾個月,每天聽她講重复的話,直到她情緒平穩后才停止陪伴。”她說。
數年后,曉玲的姐姐因生活壓力患上憂鬱症。對方遠在新加坡,每天不同時段都會來電,不停傾訴,內容重复,一天累積的通電時間,高達三四個小時,曉玲卻非常有耐心地借出耳朵。
不但如此,每個周末,她還遠赴新加坡陪伴姐姐,時間接近一年。
回顧這段歷程,她說:“生命非常重要,我不想因對方自殺而后悔,所以就用愛心陪伴,不過,坦白說,對方不容易抽離,我那時很年輕,不能很成熟地處理,只能陪伴她,聽她說話,認同與附和她的說法,一直說:yes, yes, yes。”
她坦誠,除了耐心之外,性格也很重要,她是樂天派的人,姐姐的悲觀言語,聽過就算,沒有放在心上,所以才能陪伴對方一段頗長的時間。
明日:
不擅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遇上問題較易選擇不歸路?給予關心和聆聽,讓他們知道不是孤單一人……
內向孩子風險更高 父母須做孩子后盾(下篇)
報導:潘有文圖:受訪者提供、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擅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遇上問題較易選擇踏上不歸路。
如果父母未能與孩子建立溝通渠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找自我肯定和價值的路上,遇上困難又無可解開心結的朋友,或會以結束生命來解決問題。
因此,請多多聆聽及給予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幫助他們走出黑暗!
國內近期發生的青少年輕生個案,似乎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事主都較內向、不擅與人溝通或沉默寡言,甚至較為孤僻。因此,請多多聆聽及給予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幫助他們走出黑暗!
註冊與執證輔導員及檀香愛心福利中心義工彭開賢指出,根據國內一些研究顯示,輕生者90巴仙以上患有心理病,例如憂鬱症,青少年輕生個案也不例外。
個性較為內向的青少年,人際關係雖不如同儕,患上心理病前,生活與常人差異不大;但是,當患上心理病后,就不只是性格在影響他們,心理病也是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沉默寡言的孩子,患上心理病后,外人並不輕易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師長應更關注較為內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
彭開賢指出,這類型孩子並不是不要說出自己的狀況,而是他們無法表達自己。
個性內向的青少年,由于不擅表達,累積各種負面情緒,這像是計時炸彈,未知何時引爆。
生命線協談督導陳雲娟表示,這類青少年不懂消除負面情緒,又無法得到他人協助,感覺世界變得灰暗,最后可能選擇逃避,或者放棄自己的生命。
她表示,13至21歲是人類青春期,也是處于人格發展期,此時的青少年正在尋找個人的定位與價值。
“此時,他們無法肯定自己,找不到生命意義,累積已久的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出來。”她表示,如果他們認為生存在世上不重要,可能就會輕視生命,以死解決問題。
參與生活營
在她看來,不擅于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輕生幾率比一般青少年高,因此,她指出,家有類似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鼓勵,並且盡量安排各種活動,讓他們學會和人互動。
除了參與學校活動,能夠親近大自然,或者參與生活營,也能使內向青少年發現結交朋友的樂趣,調整思想和心態。
“更重要的是:親子應該緊密溝通,例如父母使用繪本說故事、討論報章上的一些話題,交流彼此的想法等。”她指出,此舉是要引發孩子思考,以及幫助他們表達自己。
父母和孩子關係越親密,孩子遇上難題時,父母就會成為傾述對象,這將能幫助較為內向的孩子,解決許多不如意的事。
陳雲娟強調,應及早為孩子建立這個觀念:“即使全世界不要我,還有父母”,他們為青春期煩惱,不只是朋友知道,父母也可以和他們一起面對!
網上互動輔導切入點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未必能有良好溝通,朋友變成他們抒發情緒的對象。
目前,年輕人喜愛在社交網站上互動,這成了輔導人員協助青少年的切入點,希望教育青少年對輕生醒覺,能夠及時發現有輕生傾向的朋友,勸告他們向專業輔導人員求助。
彭開賢表示,青少年在面子書上回應和鼓勵朋友,這種間接的互動,有時比面對面更有用。
一般青少年面對師長和父母,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和衝擊,但在互聯網上,即使是內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朋友在面子書的留言,可能改變他們某些決定,包括輕生意圖。
“青少年面對問題,原本是想‘殺死’問題,結束痛苦,並不是想要結束生命。”彭開賢表示,他們卻誤以為生命停止后,問題也就不見了。
遇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青少年內心滿是痛苦和無助,他們需要向值得信任的人,說出內心感受。
因此,能夠引導他們表達內心的想法,聆聽他們的心聲,就能防止他們出現輕生念頭。
大專輔導老師極少
中學生和大專生不只是面對課業壓力,這段期間需要面對許多選擇和決定,使他們成為輕生風險群體,尤其是后者,輕生幾率高于前者。
彭開賢指出,國際醫藥大學研究團隊于2005年發表的報告指出,12至18歲接受調查的中學生,其中7巴仙曾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此外,2006年大馬衛生部全國健康與病發率報告顯示,11巴仙年齡介于16至25歲的青少年,具有較高的輕生意圖,其中20至24歲的青少年,高達10.8巴仙的人,一度想走上絕路。
“大專生離家獨立生活,可能面對一些壓力和困難,身心疲憊,遠在另一方的家人,未及能及時發現。”他認為,大專生的輕生風險因而更高。
人在異鄉,能有三五好友相伴,互相分享生活的快樂和煩惱,有助減少出現負面思想。
內向和不擅結交朋友的大專生,遇上難解之事,更加不易跳脫情緒漩渦,如果沒有可談心的朋友在身旁,又沒有其他管道可以即時求助,可能就此走上輕生一途。
“政府規定中小學學生和輔導人員的比例是500比1,即500名學生就要有一位輔導老師;大專院校則是2000至5000比1。”他指出,大專生與輔導老師的比例,明顯不足,需要有所改善。
因此,他建議大專老師應有基本的輔導知識,如果發現大專生的情緒不妥,應該及時轉介給專職輔導老師。
突然說“我想開了”更要小心
一般人或內向的青少年,長期鬱鬱寡歡,突然有一天,對著身旁的人說:“我想開了”,反而要小心他們走上絕路。
彭開賢指出,這有兩個可能,一是真的想通了,其二則已做出輕生決定。
意圖輕生者,可能都有一套計劃,向親人朋友交代各種東西的處理方式,即是一種征兆。
“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將會經過害怕和考量階段,如果親人朋友或輔導人員此時介入,大有可能改變對方的決定。”反之,他說,一旦事主做出決定,旁人以為他已走出低谷,想要再介入就有不小的難度。
“一定可以”,未必可以
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大,讓人難以捉摸,因此父母需要將心比心,在與孩子溝通時,把自己當成是青少年人,嘗試理解他們的心態!
“許多大馬父母都忽略了這個部分,忘了孩子需要的是無形的愛,並非物質。”陳雲娟希望為人父母者用心體會孩子的想法。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會為孩子的前途設想周到,並且鼓勵他們一定可以做到,這對青少年來說,可能出現反效果。
“不要讓孩子當Super Boy或Super Girl,應讓他們專注在有興趣和有潛能的領域。”陳雲娟這么表示。
而且,父母需要讓孩子清楚,勇敢和努力向前,不一定只有成功,也會有挫敗。
“不要對孩子說:‘你一定可以的’,雖然這是一種鼓勵,但也是壓力。”她指出,最重要是讓孩子知道能否承擔結果,同時告訴他可能會面對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