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顯示具有 婚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婚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同性戀爭議

21 Jul 2013 

同性婚姻波折重重(上篇)


文:劉林李
 全球越來越多國家承認同性婚姻,最近,紐西蘭、法國、巴西這些國家陸續加入這個行列。  同性戀不是新鮮話題,卻是永遠的議題。
 講到同性戀權益、同性戀婚姻,總有支持和反對的聲音。
 然而,這些國家還是以行動打破傳統婚姻形式,賦予同性戀相等權利。
婚姻這東西,像錢鍾書著作《圍城》所說的: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頭的人想出去。
 全球很多國家離婚率都在飆升,很多現代人已經推遲結婚時間,不婚主義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全球很多同性戀者卻在爭取走入婚姻的權利。
 雖然我們說婚姻的本質是愛和承諾,其實婚姻還包括法律賦予的地位和權利,這僅是相愛、同居的伴侶無法享有的。
 美國出生,澳洲長大的的卡拉法(Martin Karaffa),在日本東京工作多年,2004年,公司邀他到美國紐約上班,他毫不猶豫答應了。
 雖然紐約是美國其中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州,但當時美國聯邦《捍衛婚姻法》(Defense of Marriage Act)對婚姻的定義仍然是婚姻只能由一男一女組成。
 卡拉法的公司無法為他的日本伴侶辦理配偶簽證,他只好放棄紐約的工作機會。
 他們后來去了德國,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他可以此條款為同性伴侶獲得配偶簽證。
拒絕承認婚姻關系
 美國的伊迪斯溫莎(Edith Windsor)和希婭斯派爾(Thea Clara Spyer)自1963年相識,就開始相愛並共同生活了42年。
 2007年,希婭斯派爾診斷出硬化症,只有一年左右的生命,于是她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結婚。
 兩人曾經共同購買房產,2009年,斯派爾去世,把房產留給溫莎。
 根據美國聯邦和紐約法令,配偶在繼承財產時可以豁免繳交遺產稅。
 但是在免除州級稅務后,聯邦政府卻以《捍衛婚姻法》第三條款,把婚姻定義為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的依法結合為由,拒絕承認她和斯派爾的婚姻關系。
 她不能享有聯邦級賦予合法夫妻的稅務優惠和社會福利,必須繳付36萬美金(約114萬6000令吉)的聯邦房產稅。
 她開始尋求法律援助爭取自己的權益,當時她已經是將近80歲的婦人。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她不只贏得自己的權益,還改寫美國同性伴侶的命運和歷史。
美國 -- 通過法律爭取權利
 現年84歲的伊迪斯溫莎跟自己的伴侶生活40多年,好不容易結了婚,老伴去世以后,她卻無法享有合法伴侶的權利。
 她只好通過挑戰聯邦法案,爭取自己的權益。
 美國國會1996年通過一項《捍衛婚姻法案》,把定義婚姻的權利留給各州,然而,法案規定在聯邦層次上,只承認婚姻由一男一女組成。
 這項法案由當時的總統克林頓簽署。
 也就是說,就算在同性婚姻合法的美國各州結婚的同性伴侶,聯邦還是不會承認他們婚姻的合法性。
 隨著溫莎的斗爭,今年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5比4的判決,宣佈《捍衛婚姻法》中關于婚姻只能由一男一女結合的定義違法,也就是說婚姻不需要界定為一男一女。
 這意味著在美國聯邦級別法律層面上,同性婚姻已經不是問題。但這不能解讀成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化,美國採用聯邦制,同性婚姻是否合法看各州規定。
 不過從此以后,聯邦政府必須平等對待在同性戀合法的州結婚的同性婚姻伴侶,提供他們跟異性婚姻伴侶一樣的稅收、保健和退休福利。
 美國走到這步,同性戀平權的前路似乎越來越明朗,有人將之譽為彩虹的勝利。
 奧巴馬親自打電話祝賀溫莎,曾經親手簽署《捍衛婚姻法案》的克林頓,據說立場早就改弦,不僅對自己簽署這項法案造成眾多同性戀者的痛苦感到懊悔,還大力支持同性婚姻。
逃不過與政治掛鉤
 截至今年7月,美國共有11個州通過同性婚姻法,另外像哥倫比亞特區、一些印地安人部落等地方,也已承認同性婚姻。還有羅德島和明尼蘇達這兩個州,也將在今年8月1日加入這個行列。
 洛杉磯加州大學法學院人口統計學家蓋茨(Gary Gates)估計,美國現今大約有78萬同性戀者,當中有10%正式結婚或民事結合。
 很多人認為美國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家,然而就算在這個大家心目中民主自由的國家,說起同性戀,依然會引起兩極的爭議。
 尤其是該國一些宗教人士,無論如何都無法認同性戀者的權力和同性婚姻。
 即使今天美國許多地區已經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同性婚姻在美國依然是一種政治和法律議題,政客公然支持某一立場,都可能斷送他們的政治前景。
 據說克林頓當年就是在避免連任受阻的壓力下才簽署《捍衛婚姻法案》。
荷蘭 -- 首個承認同性婚姻先驅國家
 全世界第一個承認同性之間民事結合的國家是丹麥,但第一個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是荷蘭。
 2001年愚人節午夜那天,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有三對男同性戀伴侶和一對女同性戀伴侶,在當時的市長見證之下締結婚姻。
 在同性戀運動分子積極爭取之下,荷蘭于1998年1月1日,開放注冊伴侶制度,不再限制注冊伴侶的性別,讓同性伴侶也可以注冊為同居伴侶。
 2001年,該國正式通過同性婚姻合法性。
 今天,荷蘭人要是告訴別人自己已婚,對方通常會問,你的另一半是男的還是女的。
 對荷蘭同性伴侶來說,當中最大的意義是,該國不是另闢同性婚姻專法,而是修改原有的婚姻法律條文,認可“婚姻可以發生在兩個不同性別或相同性別的人之間”,這表示同性之間的婚姻,跟異性之間的婚姻一樣自然。
推動過程備受壓力
 跟全世界所有國家一樣,荷蘭在推動同性婚姻合法的過程,受到宗教團體強大的壓力,一些教會甚至拒絕讓同志舉行宗教婚禮,倒是荷蘭天主教教會的立場,起著關鍵性作用。
 該教會雖然不認同社會認可同性婚姻的合法,但表示應該公開尊重同性戀,同性戀也能夠受到上帝同等的關懷。
 荷蘭被視為全球最尊重同性戀人權的國家之一,不過這不代表整個荷蘭社會都接受同性戀,近幾年來,阿姆斯特丹區經常發生同性戀者受攻擊事件。
 有人故意在大街上暴力攻擊同性戀者、在同性戀者住家信箱中塞入男女親熱的照片,或以挑釁的言語,問同性戀誰是“男的”,誰是“女的”。
 在其他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許多同性戀者也一樣會面對搔擾,目前為止,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一片真正的同志樂土。
紐西蘭 -- 同性婚姻獲得保障
 紐西蘭是亞太地區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早在1986年,紐西蘭就對同性戀大開綠燈,承認同性戀合法,該國同志再也不需要偷偷摸摸相愛。
 紐西蘭擁有龐大的同性戀群體,該國許多政治人物和演藝界名人都大方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分
 2004年12月,該國國會通過“民事結合法案”,(Civil Union Act),允許同性之間的民事結合。
 “民事結合”這個名稱和概念的由來,是因為在一些基督教悠久的國家,某些教會反對把同性婚姻稱為“婚姻”,所以才在法律上採用“民事結合”字眼。
 其實在許多國家,“民事結合”權利等同或接近婚姻,但無婚姻名分。
 該國隨后修訂財產關系法,讓同性伴侶在財產關系中,跟異性伴侶享有同等權利。
 最近,該國進一步通過婚姻法修正案,承認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並允許同性伴侶共同領養小孩。
宗教界強烈反對
 儘管紐西蘭民事結合法和財產關系法早就認可同性婚姻,但是該國宗教界和一些教徒,依然強烈反對同性婚姻。
 他們反對同性婚姻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為“婚姻是神聖的,並非一種人為的制度,婚姻必須體現為一男一女的結合”。
 也有一些保守人士擔心,同性婚姻會衝擊傳統家庭價值觀,他們認為,一個擁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和擁有同性雙親的家庭,意義迴然不同。
 不管怎樣,隨著時代改變,紐西蘭大部分民眾和政治人物,已明顯對同性婚姻抱著更為寬容及開放的態度。
 大部分支持同性婚姻的人認為,無論對同性戀或異性戀來說,婚姻是一種基本人權。


只問政績不問性向(下篇)


文:劉林李
過去,一般只有藝人、藝術家、設計師等公眾人士,才會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分。  今天,全球各地政壇也越來越多政治領袖“出櫃”,他們坦然做自己,並以行動告訴大家,我的政績如何,跟我的性向無關……
說到冰島前總理西于爾扎多蒂,媒體對她的形容詞,總是圍繞在“冰島第一位擔任總理的女性”、“第一位公開同性戀身分的國家首腦”、“第一位在就任國家總理期間結婚的同性戀者”。
 西于爾扎多蒂的性向曾是世界各國媒體的焦點,她今年4月到中國北京進行訪問,更是成為中國民間熱門話題。
 同性戀對中國官方來說,依然是個“禁忌話題”,大家都在猜測及熱烈討論,中國官方媒體會如何稱呼及報導冰島總理的配偶?
 許多中國同性戀組織都期待,可以藉冰島總理和同性伴侶的訪問,引發中國官方及公眾對同性戀群體處境的關注。
 結果中國官方媒體低調報導,在正式新聞中都沒有提及總理伴侶的名字,中國同志團體都對此感到失望。
不提總理性取向
 儘管全世界媒體都喜歡拿西于爾扎多蒂的婚姻說事,但是在冰島,媒體幾乎不提總理的性取向,他們關心的是她的政績。
 同性戀在冰島是一件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根本不值得成為話題。
 在全球很多國家仍視同性戀為“敏感課題”的今天,很多人也許無法想像,冰島從1940年就宣佈同性戀不違法。
 這個北歐國家,1996年開始允許同性戀者民事結合,享有跟異性伴侶一樣的法律權利。
 2010年6月11日,冰島國會以49票贊成,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一致通過“不論性別”的婚姻法案,並于6月27日正式生效。
 當年68歲的西于爾扎多蒂和同性伴侶萊奧斯多提爾,在那天成為法案生效后冰島首對結婚的同性伴侶。
冰島前總理勇於公開出櫃
 冰島前總理西于爾扎多蒂1942年出生于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高中畢業以后曾在職業高中修習商業,沒有上過大學。
 1962年,她進入航空公司成為空中服務員,當時就是工會領導人。
 1978年,她當選冰島國會議員,從政黨領袖、部長,后來成為總統,在政壇活躍三十多年。
 她在擔任部長期間,謝絕政府為內閣成員提供的專用轎車和司機,一直是自己駕車上班。
推動性別平等運動
 多年來,她致力推動性別平等運動,為殘疾人士和老年人爭取權益,政績卓越,深得民心。
 私生活方面,她于1970年代結過一次婚,嫁給一位銀行家,育有兩個兒子。
 離婚以后,她和現在的伴侶萊奧斯多提爾相戀,萊奧斯多提爾本身也結過一次婚,育有一位兒子。
 萊奧斯多提爾是位作家兼編劇,寫過多部劇本和小說。
 兩人于2002年辦理民事結合,但她們非常注重隱私,甚少在公眾場合一起露面。直到西于爾扎多蒂成為冰島總理,她們才一起在外交場合亮相。
比利時首相同性戀無損政途
 2011年12月6日,比利時結束長達541天的無政府狀態,社會黨黨魁迪魯波宣誓就職成為首相。
 他除了是比利時三十多年來首次出生法語區的首相,以及該國近40年來首位社會黨首相,他還是繼冰島前總理西于爾扎多蒂以來,第二位公開同性戀身分的國家最高領導人。
 迪魯波從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政治,曾任大學學生會主席。1987年起,他相繼擔任議員、歐洲議會議員、參議員、市長、教育部長、副首相等要職。
 他于1996年公開自己的性取向,他“出櫃”的原因說來其實很戲劇性。
 當時,他陷入一宗嫖男妓醜聞,媒體對他窮追猛打。不管他去到哪里,都有一堆記者和攝影師追著他。
沒有受到任何歧視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他:“儘管他們說你是同性戀者……”他忍無可忍,突然轉過身來大聲回應:“沒錯!是同性戀,又怎樣?”
 結果所有記者竟然驚呆了,大家沉默了一陣子,不知該說什么。
 他后來接受傳記作家訪問,提起這件事時表示:“那是我發自內心最真摰的回答。”
 他說過,自己“出櫃”以來,沒有受到任何歧視,比利時是個寬容的國家,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沒有人會干涉你的私生活。
 事實證明,就算公開同性戀身分,他的政治生涯依然不受影響,他還是當上國家最高領導人。
日本社會對同性戀者改觀
 日本社會普遍對同性戀的態度仍舊很保守,該國很少人會公開談論同性戀課題,日本同性戀“出櫃”需要面對很大的社會壓力。
 不過這幾年,卻有幾位同性戀政治人物勇敢“出櫃”,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
 尾逵加奈子是日本首位公開同性戀身分的議員,2003年,她首次當選大阪議員。
 她在參選之前並沒有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經常為無法說出真相而感到焦慮。
 2005年,她終于公開自己同性戀的身分。兩年后,她被提名為參議院選舉候選人,雖然敗選,但她獲得提名,仍然被視為日本社會接受同性戀者的開端。
 在尾逵加奈子首次當選議員的2003年,日本其實還有一位跨性別者(Transgender)上川綾,在政壇冒出頭。
參選前公開性取向
 上川綾在參選之前,就公開自己是位跨性別者,后來高票當選。
 2011年,又有兩位“出櫃”的男同性戀者,成為日本地方議員。
 他們是石川大我和石阪渡,兩人都是“LGBT”(備注)和少數族群平等權利的倡導者。
 作家石川大我,曾出版一本自傳體小說,書名是《我的男友在哪里》。他以真實姓名及第一人稱,訴說自己的成長經歷。
 他長期活躍于“LGBT”人權活動,並不隱瞞自己的性取向。
 石阪渡則長期以來從事著關懷老人、特殊孩童、同志團體的工作。
 2007年4月,他首次參選東京都中野區議員選舉落敗,2011年,他重披戰袍,成功當選。
 備注:LGBT為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 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縮寫。
美國運動員出櫃受支持
 演員、設計師、政治人物等公眾人士公開自己同性戀性向已是越來越普遍的事,但是職業運動員“出櫃”是少有的事。
 美國職籃聯賽(NBA)中鋒柯林斯(Jason Collins),是北美職業運動史上第一位公開承認性向的現役運動員。
 最近他在體育權威雜誌《運動畫刊》撰文宣佈自己是同性戀者,文章開頭如此寫到:“我是一位34歲的NBA中鋒,我是黑人,而且我也是一個同性戀者。”
承認性取向 人氣大升
 柯林斯在NBA的名氣本來一般,在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以后,人氣大升,連他自己都受寵若驚。
 他的許多戰友均對他公開性取向大表支持,在社交網絡上留言贊賞他的勇氣,及祝賀他能夠做回自己。
 美國總統奧巴馬、前總統克林頓均公開表示支持他,他的贊助商也發表聲明,為他是旗下運動員而感到自豪,並相信在公平的球場上,球員的性傾向絕非首要考量。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中國太太本地經

14 Apr 2013

扮演馬中橋樑 一樁婚姻兩地情(第1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昝瀟瀟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越來越多大馬男人娶中國太太,也許你我身邊就有人娶中國女性,同樣的,也有許多大馬女性,嫁給中國男人。  這些遠嫁而來的中國女性或千里娶妻的中國男性,在這里定居,成為我們社會的一分子。
 他們跟我們同文同種,在同一片土地生活,靠得那麼近,但我們有多了解他們?
 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抱著怎樣的心情在這里生活?我們如何看待這群新居留朋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大馬人娶中國人、嫁中國人,相信這種現象還會越來越普遍。
 中國騰訊QQ群中有個“中馬婚姻愛情群”,經常都有中國女孩在這里留言,表示“自己交了大馬男友”、“自己快跟大馬男友結婚了”,要求加入這個群組。
 QQ群中另一個只限中馬婚姻已婚者加入的“中馬婚姻群”,就有逾500位群員。
 除了這兩個群組,QQ群還有各個由不同群主開辦的中馬婚姻交流平台。
扮演民間親善大使
 雪州的黃穎豐在跟一位中國女性交往,兩人已到談婚論嫁階段,他說:“我身邊許多朋友是娶中國太太,老朋友見面的話題時常是誰娶了中國太太。”他笑稱自己也快加入這個行列。
 來自中國湖南的李艷10年前嫁給大馬人,在本地定居9年,她說:“剛來這里第一二年,要是在移民廳、機場遇到一兩位中國人,就覺得很有親切感,近五六年,不管在哪里,尤其是機場,都可以遇到很多嫁過來的中國人。”
 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嫁來大馬后,一般嫁雞隨雞,都會在大馬定居,成為我們社會的一分子。
 大馬華人跟中國人同為炎黃子孫,儘管本地華人還保留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但畢竟大馬跟中國,不管氣候、飲食文化、生活習慣都大不同,我們對彼此其實非常陌生。
 這些在本地生活的中國太太、中國女婿,正好扮演民間親善大使,讓彼此有機會接觸,互相了解對方。
廉航互聯網牽紅線
 馬中關系向來密切,本地有許多人到中國升學、經商,也有許多人喜歡到中國觀光。同樣的,許多中國人也在本地投資、留學,或前來旅遊。
 兩國男女通過業務、旅遊、留學,有許多接觸交流機會,因而互生好感擦出愛花火,其實也不是什么讓人意外的事。
 蕭德勝10年前跟昝瀟瀟戀愛時,互聯網未普及,兩人只能靠長途電話談情,那個年代長途電話費用高,他每個月的電話費高達兩千多令吉。
 這個時代有網絡“作媒”,隨時可以即時溝通,而且費用低,更是方便許多馬中男女越洋談戀愛。
 黃穎豐表示,馬中男女交往,QQ群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還有廉價航空公司開設中國各地航線,也是讓兩地男女千里相戀的“鵲橋”。
 他在大學時期通過同一所大學的中國朋友介紹,開始活躍于各個QQ馬中群,跟中國人分享本地生活、旅遊資訊等,后來更通過QQ群認識現在的中國女友。
 他認為,QQ跟本地人經常使用的MSN、面子書比較起來,更容易認識新朋友。
 “在MSN、面子書里我們主要跟相識的朋友在聊,但QQ群是讓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交流的平台,所以就算陌生人,大家有共同愛好話題就可以聊起來。”
 陌生的馬中男女,在通過QQ這種工具相識后,如果有意發展,一般會兩地往來,從虛擬世界走到現實世界交往接觸。
本地人抱異樣眼光
 談戀愛只要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結婚卻會有兩個家族的成員來囉嗦給意見,嫁給外國人或娶外國新娘,更是好像整個社會都可以對你評頭論足。
 嫁到西方發達國家,別人說崇洋愛慕虛榮;娶越南新娘大家說這是買賣婚姻;嫁娶中國人,可能連那種平時老死不相往來的親友,都會突現身跟你說教。
 蕭德勝當年要跟來自中國內蒙古的昝瀟瀟結婚,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反對,“很多人都說你小心戴綠帽、中國女人都是來騙錢的、會離婚、改天會走掉啊一大堆。”
 儘管近年中國經濟快速起飛,中國很多城市水平已經超越吉隆坡,本地人普遍還把馬中婚姻跟娶東南亞籍女性的婚姻相提並論,認為嫁到本地的中國女性,都是因為家鄉生活條件不好、為了出國為了大馬護照才嫁來這里。
 然而“中馬婚姻QQ群”的群員中,每對馬中通婚男女都是以戀愛為踏腳石,邁向一段跨國婚姻。
 許多嫁娶本地人的中國人,本身經濟能力和生活條件都相當優越,而他們也跟我們一樣,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蕭德勝說:“我們擔心中國女人不正經,中國家庭要把女兒嫁給我們,也一樣擔心我們不知是什么人。”
 很多中國太太其實是經過一番“家庭抗戰”,才說服家人讓她們嫁到大馬。
馬中婚姻牽扯國家事
 有人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跨國婚姻不只是兩個人、兩個家庭的事,還是兩個國家的事。
 航空業發展、網絡普及,縮短異國男女的距離,讓雙方更容易進入對方心門,但是一旦論及婚嫁,就要面對如何入“國門”、入“家門”的問題。
 昝瀟瀟曾是“百度知道”達人,經常有網友在“百度知道”這個全球最大中文互動問答平台,詢問她有關中馬婚姻問題,比如如何辦跨國結婚手續?婚后如何在大馬獲得居留證?
 這些都只是跨國婚姻問題的開始,真正嫁到這里,在這里生活以后,要面對的是更多問題和考驗。
 她隨大馬丈夫在本地生活,非常理解那種人在陌生環境,只有老公是唯一依靠,家人不在身邊,沒有朋友,所要承受的心理和情緒壓力。
 “很多中國太太在這里語言不通、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未來生活沒有保障,可能又面對婆媳問題,就算跟老公吵架,也不能跟中國的家人、朋友傾訴,有人因而得了憂鬱症、家庭關系不和睦、鬧離婚。”
 有中國太太更因為憂鬱症自殺,看到這種現象,她非常難過,因而興起設立一個平台的念頭,讓中國太太在大馬認識更多同鄉,彼此互相交流及扶持。
 2006年,她在中國著名交流論壇QQ群設立“中馬婚姻群”,提供各種本地生活資訊,並讓中馬通婚的男女,通過這個平台互相交流及扶持。
 很多人想要加入這個群組,為了避免別有居心者渾水摸魚,瀟瀟把關很嚴,僅限中馬婚姻已婚者加入,並會查明群員真實身分。
 不過,太多中馬戀愛的人,對于該如何辦結婚手續、居留證等有很多疑問,她后來又增設“中馬愛情群”,以及“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除了讓在本地工作的中國人有個交流平台,也為在本地生活的中國太太、中國女性,提供本地工作相關資訊。
 中馬婚姻已婚者或戀愛中的男女,可以加入相關群號,獲得更多有關在兩國注冊結婚、定居生活等相關資訊。
中馬婚姻QQ群一群:37837545
中馬婚姻QQ群二群:299198601(僅限中馬婚姻已婚者加入)
中馬婚姻愛情QQ群:118264469(歡迎諮詢並討論結婚事宜,及了解注冊手續者加入)
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46673881(僅限已在大馬工作的中國人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minnie.zan





請勿亂貼標籤 中國太太有真愛(第2篇)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許多中國人通過假結婚來到大馬,所以只要說到馬中婚姻、中國女性,很多人會歸納為同一個群體,並給她們貼上“愛錢”、“假結婚”、“勢利”等標籤。  這道理跟掠奪匪多數騎摩哆,只要看到摩哆騎士,我們就想到掠奪匪一樣,但是大家知道,不可能每一位摩哆騎士都是掠奪匪。
 每段馬中婚姻都是個案,每一位中國女性都跟你我一樣,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有自己的故事。
 如果因為有中國人跟大馬人假結婚,或有中國女性從事不道德行業,就要所有中國女性背上這些罪名,這種想法未免太片面冷漠。
也許是媒體有許多關于中國女性從事色情行業的報導,讓許多本地人對中國女性存有負面印象。
 一說到中國女性,很多人問,她們是不是很嬌嗲?她們是不是很懂得討好男人?她們是不是很勢利?她們是不是……?
 事實上,記者走訪來自內蒙古、廣州、北京、湖北、湖南等嫁到大馬來的中國女性,每一位給我的感覺和印象都不一樣。
 她們的確有共同經歷,都是嫁給大馬人,成為新移入這片土地的一分子,在這里遭遇許多共同的問題。
 但是每位在這里生活的中國女性,故事都不一樣,每個人都用著自己的方式,走著自己的路,沒有所謂一個餅模出來的“中國女人”或“中國太太”。
 如果一定要用“集體”、“群體”看待中國女性,在中國13億人口中,女性撐起了社會半邊天。經濟獨立、生活自主,這些標籤更能代表當今大部分中國女性。
放下一切當越洋新娘
 本地許多人視中國女性為“小龍女”、“找吃的女人”,對很多中國太太來說是非常意外的,許多中國太太異口同聲告訴記者,她們嫁來大馬之前,根本不知道或沒有想過,本地人會如此看待中國女性。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以及城市生活水平提高,組織和支撐家庭成本增加,中國城市家庭都趨向雙薪家庭。
 中國女性跟我國女性一樣,大部分完成學業后投入職場,婚后也會繼續工作,跟丈夫一起負擔家庭費用。
 “中馬婚姻QQ群”群主昝瀟瀟表示:“中國男女社會分工比較平等,在中國有很多男性當護士、從事育嬰工作,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德士司機、巴士司機都是女性,在建築業中也有很多女性,在大馬,這種情形則比較少見。”
 “中馬婚姻QQ群”中,許多中國太太,就是典型中國時代女性,因為跟大馬男人相遇相識相愛,才放下中國的一切當越洋新娘。
出得廳堂入得廚房/font>
 中國網民對新時代女性列出的標準如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寫得代碼,殺得了木馬,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子……”
 先不說寫代碼、開好車之類,大部分中國女性至少都出得廳堂,入得廚房。
 昝瀟瀟在中國從事貿易工作,嫁來大馬以后,依然協助丈夫開拓中國業務,經常馬中兩地跑。孩子出世以后,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才減少在中國的業務。
 她是獨生女,母親是醫生,父親是律師,兩人工作都很忙,她從10歲起就自己做飯,“對許多獨生子女來說,如果不自己照顧自己,身邊也沒人可照顧你。”
 “90后”、“2000后”的中國獨生子女,很多被寵壞成“小皇帝”、“公主病”,可是瀟瀟表示,他們那代的獨生子女,一般出生在雙薪家庭,從小就培養出生活自理能力,成年后都能輕鬆兼顧家庭和工作。
 有位中國女友的黃穎豐說:“中國大部分女性就算是職業婦女,回到家還是會做飯,中國人少有外食的習慣。”
 根據他的觀察,個性獨立但仍然保留傳統家庭價值觀的中國女性,最吸引大馬男性。
婚姻事業都得經營/font>
 嫁到大馬的中國女性,當選擇愛情和婚姻的同時,也意味她們必須放棄許多原來在中國擁有的東西,比如工作,許多中國太太嫁來本地,形同失業。
 我國法令準許本地人的外國配偶,以依親居留簽證在本地工作,但是中國太太還是很難在本地就業。
 首先國家政策不同,中國許多專業不受本地政府承認,就算受承認的專業或在私營界工作,在職場上也會面對語言問題,所以很多中國太太在經濟上必須依靠丈夫,因而被本地人視為看中丈夫的錢財。
 昝瀟瀟說:“事實上,真正嫁給本地富豪的中國人,100個人里可能只有兩三個,其他大部分是小康家庭。”
 從另一方面來看,娶中國女性的本地男人,相對要承受比較大的經濟壓力。
婚姻需要面包/font>
 黃穎豐坦承,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維繫一段跨國婚姻是很難的事,我們必須考慮婚后家庭經濟負擔問題,要是外國妻子無法外出上班,丈夫需要獨力撐起整頭家。
 他的女友在中國有很好的工作,不希望女友將來為了婚姻犧牲事業,所以決定把自己的事業轉移到中國。
 他本來是打工族,為了方便將來到中國定居,毅然辭去工作自己創業。
 有情可能飲水就飽,但是婚姻需要面包,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瀟瀟經常勸告群里一些熱戀中的男女,貧窮夫妻百事哀,如果沒有一定經濟基礎,不如打消異國婚姻念頭,否則雙方的未來都會很艱辛。
 她看過有些中國女性嫁過來以后,因為丈夫經濟條件不好,幾年都沒有辦法回一次中國,要是有一天丈夫不在了或離婚,本身沒有任何經濟基礎,處境會更困難。
薪金低難維持開銷/font>
 儘管中國太太可以依親居留簽證在本地就業,但是還是必須辦理相關手續。
 所以,除非特殊專才和特優人才,否則本地公司都會聘請本地人工作,而不願意費工夫聘請外國人,因為手續冗長麻煩。
 許多公司就算願意聘請中國太太工作,但會以辦理手續為借口,壓低薪資、不給津貼,拒繳公積金等。
 來自廣州的馮秀麗,未婚前在廣州從事出口貿易,有幾位大馬客戶,嫁來大馬后,其中一位老客戶邀她到公司上班,她連薪水條件都沒談就上班了,后來才知道公司一個月只付她1000令吉薪水。
 中國女性嫁到大馬,除非自己做生意或者協助丈夫打理業務,或者從事一些本地人不願做的工作如銷售員、侍者、收銀員等工作,否則很難找到其他工作。
 來自江西的黃小艷說:“在這里當服務員、銷售員的工資一般很低,只有大約1000令吉。中國一位服務員的薪水,2000人民幣,折合令吉雖然也是約1000令吉,但中國公司或工廠一般提供宿舍,而且可能包兩餐。”
 她嫁來大馬后,覺得沒有工作,生活沒有保障,嘗試找過工作,但是薪水都太低,無法維持基本開銷,最后打消工作的念頭。
 大馬城市交通不方便,生活費用也不低,對許多中國太太來說,就算她們不介意打一份薪水低的工作,但一個月1000令吉,扣除交通費、伙食費就已七七八八了,要是有小孩的話,保姆費都不夠付。



為婚書居留證煩 遠嫁大馬缺歸屬感(第3篇)

報導:涂素燕
圖:李志強、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我國的出入境與入籍法,對中國人有諸多限制。  中國女性嫁來大馬或中國男性娶大馬女性,需要過關斬將才能換來一紙結婚證書,婚后依然要為居留證疲于奔波。
 大部分中國太太嫁到大馬,已經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她們期待我國政策可以平等對待她們,讓她們在這片土地找到歸屬感。
也許是許多假結婚的案例,我國出入境規定和入籍法,對馬中婚姻設下很高門檻,中國男女跟大馬人通婚,非得“過關斬將”。
 種種繁文縟節,未必防得了假結婚的“有心人”,但卻給真心相愛而結合的馬中男女,帶來許多障礙。
 2003年,蕭德勝跟瀟瀟決定結婚時,資訊沒有今天發達,該辦什么手續才能注冊?應該到哪里辦?問誰?他完全沒有頭緒。他形容這種心路歷程如同沿著山路摸著石頭開出一條路。
 他聽人家說,中國單身女子來大馬比較難入境,一旦被拒絕入境,下次要來大馬就更難,最好先在中國注冊,再把新娘子接過來。
證件過期須重新申請
 他打聽到在中國注冊必須在大馬婚姻注冊局先辦一張單身證明,就騎著摩哆闖到布城、外交部、中國駐大馬大使館。
 “這個部門把我推到另一部門,另一部門又把我推到這部門。”
 搞了3個月好不容易拿到單身證明,要飛去中國娶親,爆發沙斯(SARS)病毒,許多航班都停飛。
 “這些證件的有效期限是三個月,等到沙斯過去能夠飛中國,證件已經過期,結果必須重搞幾個月才能結婚。”
 他說只是結個婚已經累死,結婚以后又要開始為居留證問題疲于奔波。
為居留證提心吊膽
 “中馬婚姻QQ群”中最熱門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你的居留簽證批了多久?”
 有人答批了半年,有人說批了一年,有人批了兩年,也有人只批一個月。
 蕭德勝表示:“我國給中國籍配偶的居留證,有一段時期說有小孩的給5年居留證,一段時期又給兩年、一年,對各國外籍配偶標準又不一樣。”
 昝瀟瀟說,因為每次批的期限都不一樣,很多人都覺得很混亂,簽證幾時過期有時都搞不清。
 “前幾天群里有個太太,簽證本來是在今年一月過期,她看錯了以為是7月,結果馬上趕去更新,移民廳差點就把她逐出去,后來罰款幾千令吉才能更新,她的小孩還小,要是被逐出境怎么辦,嚇死他們一家人了。”
 大部分中國太太接受訪問最擔心的就是居留證問題,有人控訴“沒有居留證始終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家在哪里?”
 一位中國太太卻反駁:“馬來西亞怎會不是我家,我老公孩子的家都在這里,如果這里不是我家,那我家在哪里?”大家聽后沉默無言。
 很多中國太太,嫁來大馬多年,跟老公孩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已經把這里當成家,但是長期為居留證折騰,讓她們跟丈大煩不勝煩。
 她們最大的心願,是我國政策能夠像對待其他外籍配偶一樣,平等對待她們,讓她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
為了婚書孩子流產
 訪問寶兒那天,我們談了很多,包括她跟老公從相識相愛到嫁過來的過程、她跟本地人的相處、她在這里生活的一些感受等,當中甜酸苦辣,她都開朗的說著笑著。
 幾天過后她給我傳來電郵,說有件事想補充,這是一封相當沉重的郵件,傾訴她在辦結婚手續過程,和老公的第一個寶寶流產的故事。
 她跟老公2007年11月認識,那年她19歲,一個在中國一個在大馬,兩人只能通過電話傳情訴情。
 她說當時一天可以打10通電話,訪問時說起這事她笑得特別甜蜜。“現在一天打一兩通,只問今天有煮嗎?幾點回來?”
 這種日子持續一年,第二年,兩人難忍相思之苦,為了相聚,她當起空中飛人,持30天單次往返個人旅行簽證,每個月往返一次深圳和吉隆坡。
來回馬中辦手續
 2009年5月,他們決定結婚,她老公開始在大馬準備結婚所需的文件,同年6月,她驚喜地發現自己懷孕。
 7月,她回四川老家辦理結婚所需的單身公證認證。辦好單身證明后,她飛來大馬等待辦相關手續。
 9月時,醫生告訴她,她懷的是個女嬰,當時她開始感覺到胎動,沉醉在當母親的幸福中。
 這期間,她在大馬和中國之間往來辦手續,好不容易排在10月13日注冊,10月1日她旅遊簽證到期,必須先回國。
 在深圳一下飛機,她就覺得胸悶冒汗,晚上躺在酒店床上,感覺到寶寶都不動了,她很緊張,希望寶寶只是偷懶在媽媽肚里睡著。
 第二天一早她到醫院做了超音波,醫生告訴她寶寶已經沒有心跳,必須住院引產。
付出太大代價
 她無法相信事實,在醫院里崩潰,當時老公因為需要等候辦簽證,無法馬上趕到中國陪她。
 她一個人躺在手術台上,面對著陣痛折磨,以及喪女之痛,她說:“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整整掉了一個晚上,老天爺似乎也在為我哭泣,下了整整一夜的雨。
 第三天媽媽趕到,擔心她做傻事,不斷陪她聊天,開導她。
 醫生說寶寶死因不明,極可能是這段日子她為了辦結婚手續,不斷來回奔波,也可能是一直乘搭飛機導致寶寶缺氧。
 10月7日,她出院,她身體其實非常虛弱,但是還有6天她就要披嫁衣了,她跟老公知道,好不容易辦好一切手續排到期注冊,要是錯過不知要等多久,所以她拖著疲累的身體飛來大馬。
 10月13日,他們順利完婚,她表示為了這紙證書,她跟老公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跨國婚姻聽來浪漫,但是從戀愛到結婚,不管雙方見面相聚還是結婚辦手續,都要跨過重重難關,當中許多酸楚難以對外人所道。
 她呼籲我國政府簡化馬中婚姻手續,讓真心相愛的男女可以順利結合,不希望有人的遭遇跟她一樣。
厚此薄彼受盡委屈
 為了避免外國人假結婚入境,跨國婚姻手續固然應該嚴謹處理,但是很多馬中通婚者投訴,我國針對中國配偶的入境和居留政策朝夕令改,沒有明文規定,讓他們無所適從。
 其他外籍配偶可在各自州屬的移民廳處理居留簽證手續,但是中國籍和非洲國家配偶卻必須到布城移民局總部,給很多住在其他州屬的馬中通婚者帶來不便,也讓中國人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平等待遇。
 跨國婚姻手續嚴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他國家也有人通過假結婚途徑來大馬,蕭德勝認為,我們的政策應該對各國外籍配偶一視同仁,而不是針對某個國籍配偶。
 根據我國移民條例,大馬公民的外籍配偶,只要在大馬居住5年以上,就有資格申請永久居留權。另外,《聯邦憲法》條文15(1)闡明外籍妻子只要在大馬連續居住兩年以上,就有資格申請永久居留權。
 但是目前為止,甚少中國籍配偶能夠申請到我國永久居留權,根據過去記錄,一些中國籍太太就算嫁到我國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都無法獲得永久居留權。


依親者沒保障 命運押在配偶身上(第4篇)

報導:涂素燕 
圖:連國強、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除非本身有優厚經濟條件,大部分中國太太,甚至其他國籍的太太,遠嫁來大馬,命運其實是押在老公身上。  在獲得永久居留權之前,她們只是大馬配偶及孩子的“依親者”,一旦離婚或老公去世,她們可能失去這里的一切,包括持大馬國籍的孩子,只能獨自一個人回中國。
李艷20歲嫁給大馬丈夫,育有3個分別9歲、7歲和兩歲的孩子,去年10月丈夫去世,一夜之間,她經歷很多,中國太太嫁來大馬最擔心的事,好像全都發生在她身上。
 她持的是依親居留證,居留期限是2015年,身邊很多人擔心現在她丈夫不在了,她的居留證還有效嗎?
 她于2003年跟丈夫注冊,2004年來馬生活,在大馬生活9年,丈夫一直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
一朝喪夫頓失依靠
 剛來大馬時,她曾到附近的黏土班教課,但是薪水一個月只有200令吉,當時丈夫經濟過得去,不需她分擔家計,所以她就沒繼續出外工作。
 過去家里一切開銷、財務問題都是她丈夫在管,丈夫沒有固定給她家用,丈夫去世之前他們家庭已面對財務困難,丈夫去世時,她身上一分錢都沒有。
 丈夫的兄弟姐妹已經各自成家,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她家翁家婆已70多歲,過著退休生活,無法提供她經濟援助。
 來不及悲傷,沒有時間驚慌,她說:“我當時要想的,是如何撐起一頭家?”
親友支持紮根大馬
 丈夫去世后,李艷的父母從中國來看她,覺得她一個人沒有能力在大馬撫養3個小孩,要接她和孩子們回中國。
 中國養育小孩的開銷很大,不管生活費、教育費都很高,“就算一個孩子我都養不起,別說3個。”
 再說她3個孩子都是大馬國籍,先不說他們從小在大馬成長,能否適應中國的生活,他們要在中國上學生活就必須面對很多國家政策問題。
 “但爸爸提議接我們回中國,媽媽幫我照顧孩子,我可以出外工作,而且他今年五十多歲,還有一份工作,他覺得自己可以再拼個十多二十年,直到我的孩子們二十多歲能夠自立為止。”
 然而,她考慮到家翁家婆很疼愛3個孫子,不想她把孫子帶回中國,她最終不忍心帶3個孩子回中國。
 她親眼看到枕邊人去世后,家翁家婆有多難過,“他們已經失去兒子,我不想他們連孫子也失去。”
 “中馬婚姻QQ群”的姐妹們也勸阻她:“你不能夠這樣就回去,這里是我們的家,不能因為發生事情我們就這樣走。”
 姐妹們先是為她籌了一筆款項,為她解燃眉之急,接著還為她找工作,協助她創業,她丈夫的家人、附近的鄰居也給她很多支持,才讓她有勇氣繼續留在大馬,展開新生活。
自製小吃養家活兒
 決定留在大馬撫育3個小孩后,李艷想過各種解決生計的方法。
 她住在雪州邊緣地區丹絨加弄,“中馬婚姻QQ群”姐妹本來在吉隆坡城里為她找了一份工作,但是一位平日只是點頭之交的鄰居,聽說她要到城里打工,特地上門找她談了許多。
 “他說如果我到城里打工,就無法照顧小孩。小孩還小,剛沒有了父親,如果母親又不在身邊,可能對他們有不良影響,他介紹我到附近酒家捧餐,這樣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
 她覺得對方說得有道理,決定留在丹絨加弄工作,陪伴孩子成長。
 但是這份工作只限周末,收入有限,群里的姐妹建議她另做一些小吃生意,增加收入。
 她想起自己以前在深圳時,最喜歡的一種早餐就是抽屜腸粉,就在住家門口擺檔口賣抽屜腸粉,群里的姐妹也另外教她做北方餃子、水蒸包等中國特色小吃,讓客人可以配著腸粉一起吃。
 開檔以來,很多鄰居都特地來光顧她,並幫她派傳單,家婆時常過來幫她照顧最小的孩子,忙不過來的時候,相熟的鄰居太太也會來幫她。
 “附近一些嫁過來的越南太太,介紹許多同鄉來光顧,初一十五大家吃素或其他地方有早市的日子,這些朋友知道我生意不好,她們一定會選擇這個時候來幫我買。”
 她的住家在花園一帶,人流比較少,所以最近她也騎腳車到附近一帶兜售。
 目前靠這門小生意及周末周日捧餐,還可以維持家計。
嘗盡煎熬也不抱怨
 丈夫去世5個月,李艷的生活被逼到另一軌道,訪談的時候,她一句也不抱怨當中嘗盡多少煎熬,每一步走得多苦,反而一直笑臉盈盈,處處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
 明明承受巨大喪夫之痛,她卻說:“比起家翁家婆、老公的家人,我沒有資格悲傷,他們家人感情很好,失去相處幾十年的家人,承受的悲傷比我更大。” 
 很多同鄉覺得她現在一無所有,沒有老公,沒有永久居留證,連她自己也說:“我們的一切是綁在老公身上的,有老公,我們才有孩子,有家庭,有一切,要是老公不在了,孩子、家庭、這里的一切可能就不再屬于我們。”
 但是她始終覺得,自己來大馬9年,並非一無所獲,而且得到很多很多。
 “我很年輕就嫁過來,年紀跟我小姑差不多,家婆一直把我當小女兒一樣照顧我。”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流產,剛從醫院回來,人還迷迷糊糊的,感覺有人不斷搓著她的腳底,耳邊傳來家婆的聲音,是家婆發現她腳底發冷,不斷為她溫熱腳底,她當下非常感動。
 她說自己很早就出嫁,9年來幾乎日日夜夜跟夫家的人在一起,自己發生什么大事小事,娘家遠在中國,在身邊的都是夫家的人。
 還有左鄰右舍,還有“中馬婚姻QQ群”的姐妹,一直都不遺余力幫助她,給了她許多溫暖。
最擔心失去居留證
 李艷在大馬最近的一次居留證,是2010年辦的,居留期限是2015年。丈夫去世后,身邊的人都擔心她的居留證無效,她會變成非法逗留。
 她問了許多人,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她到布城移民廳詢問,移民廳官員說她的簽證無效,需要馬上更換。
 她要小姑問清楚對方,更換以后是持什么簽證,對方說換旅遊簽證給她。
 她覺得不妥,決定問清楚才更新,“中馬婚姻QQ群”的姐妹為她諮詢律師,律師說她的簽證仍有效,她可以以現有的簽證逗留到2015年。
 有人告訴她,大馬移民局提供伴侶離世或離異的外籍人士10年居留證,以讓他們留在這里照顧擁有大馬國籍的孩子,建議她找政黨人士為她申請。
 “我找了這里一個政黨幫忙,一直沒有回復,朋友建議我到政黨的總部去,對方說我目前的簽證依然有效,至于10年居留證,可以嘗試申請,但是他們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因為一般不會批。”
 現在她還不知道居留證到期后自己的命運會如何,但她相信,自己有3個小孩,移民局無論如何會更新她的居留證,只是手續可能比較麻煩。
嫁來大馬父女失和
 李艷當年為了嫁來大馬,其實鬧了一場“家庭革命”,一度傷透父親的心。
 她高中畢業從湖南老家到深圳打工,認識因為業務經常到廣州的大馬丈夫,交往一年,就決定結婚,當時父親反對得很凶。
 “爸爸希望我高中畢業繼續升學,沒想到我直接就到深圳工作,后來還要嫁到馬來西亞那么遠。”
 她父親曾是軍人,個性倔強,把她的戶口本藏起來,不讓她辦結婚手續。
 她知道不可能說服父親,跟老公(當時還是男友)轉走“岳母策略”,希望母親可以向父親求情。
 “我老公對媽媽做了很多保證,說一定會好好對我,媽媽才答應我們的婚事,后來媽媽3天不吃飯,爸爸才把戶口本丟出來給我。”
 父親把戶口本丟給她時,問了她一句:“我問你最后一次,你要他還是要我?”
 “當時看到爸爸終于交出戶口本時,我馬上衝過去撿起,還露出一副鬆了口氣的表情,爸爸應該是看到我的表情,他流淚了,轉過頭說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我這個女兒。”
 現在說起來,她覺得自己當時年紀太小,一心想要跟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加上一直以來對父親的寵愛視為理所當然,完全沒有顧慮過他的感受。
 那之后,她父親一直沒有跟她說過一句話,她要跟丈夫到大馬生活,離開老家那天,父親故意一早就出門,最后只有媽媽跟弟弟送她。
 一直到兩三年后,第二個兒子出生,她帶著孩子回家,父親才再次跟她說話。
 如今回想起這一切,無限唏噓。


不同國籍考驗大 生活必須磨合體諒(第5篇)


報導:涂素燕
圖:練國偉、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娶老婆、嫁人是個人的事,跨國婚姻牽涉兩國政策,可能搞到兩家人,甚至兩國人議論紛紛意見多多,可是回到婚姻生活,甜酸苦辣只有自己嚐到……
一對夫婦只是擠牙膏方式不同,都可以擠掉一段婚姻。
 就算同一個國家出生、同樣環境成長、同樣教育背景的夫婦,在婚姻中難免產生磨擦。
 別說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男女,面對不同國情文化、不一樣的生活習慣、迥異的思想價值觀,婚姻中必須接受的考驗和磨合更大。
 異國婚姻,只是遷就對方飲食習慣的保“胃”戰,就是一大難關。
 人活著,吃喝拉撒睡是基本需求,誰說吃飯不是大事?炊煙隨時燃起戰火,考驗家庭和諧。
 昝瀟瀟來自內蒙古,在這個草原國度,羊肉、牛奶製品就是當地最大飲食特色。
牛奶當水喝
 瀟瀟說:“我們在內蒙古,每餐都是吃羊肉,很少吃蔬菜米飯,平時牛奶當水喝。”
 可是本地人都吃米飯,要吃羊肉也不容易找,她說剛到大馬時,餐餐都吃不飽。
 “現在飲食強調多菜少肉才健康,經常又有一些研究說什么奶也不能喝,可是我們內蒙古人一直都是吃肉喝奶,如果有問題,內蒙古不就已經沒有人了嗎?”
 內蒙古人就算做月子時也是吃羊肉和喝牛奶,她在內蒙古生小孩,坐月期間都是喝牛奶,母乳充足。
 她反而覺得自己來到大馬后,為了適應這里的飲食習慣,腸胃和皮膚都變差了。
飲食習慣口味迥異
 林艷嫁來大馬兩三年,對這里的飲食還是不習慣。
 她來自湖北,湖北飲食口味重鹽偏辣,跟這里的口味有很大差異。“儘管本地人也吃辣,但是湖北菜的辣跟本地的辣不一樣。”
 還有就連切菜的方法也不一樣,好像四季豆、羊角豆,本地人習慣斜切,她老家都是直切。
 中國人日常很少外食,多數在家用餐,就算雙薪家庭,夫婦放工回家還是會做飯,本地人較常外食,也令她很不習慣。
 她嫁來大馬之前在深圳工作,深圳已經很少大排檔、路邊攤,大部分都是餐廳,而且餐具都會經過消毒。
 但是本地還是有很多路邊攤,她吃得不安心,都盡量選擇有門面或商場里的餐館。
 馮秀麗來自廣州,婚后跟老公的家人同住。開始時她煮的飯菜老公家人吃不慣,家婆煮的她也吃不慣。
 “總之,所用的材料醬料都不一樣,煮出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
 后來她逐漸適應這里的飲食習慣,現在家里都是家婆做飯。但是她還是經常會從家鄉買一些湯包、海味、醬料等回來,偶爾給自己加菜,不過老公家人對她的家鄉菜仍然興趣缺缺。
 生孩子坐月子時,本地的方法跟她家鄉的方法也完全不一樣。
 “但是我覺得本地的方法比較好,所以照著本地方法坐月子,我妹妹從中國來為我煮坐月餐,但是煮法食譜全是我家婆教她,雖然吃不太慣,但是為了身體著想,還是照吃。”
本地華人更會歧視
 幾乎每一位嫁來大馬的中國太太,都有過被本地華人公然歧視的經歷。
 大白兔曾是本地中國留學生,畢業后在本地工作過一段時期,后來嫁給本地人,前后在大馬生活8年。
 大白兔是她在“中馬婚姻群”中的昵稱,在我國生活多年,她深切體會到,本地華人對她們懷有一定歧視,倒是馬來人對她們比較友善。
 初到大馬時,一位本地朋友介紹她認識另一位本地朋友,對方一知道她是中國人,馬上就說:“這些‘小龍女’都是漂洋過海來‘找吃’的。”
 她當時聽不懂對方說什么,覺得很奇怪,追問朋友:“他在說什么,什么是‘小龍女’,什么是‘找吃’?”朋友只說別管他,他亂說話。
 搞懂對方說什么之后,她覺得很無辜,認為:你們怎么可以這樣看待我們?
 有一次,她和妹妹搭德士,德士司機從望后鏡看她們,知道她們是中國人,就問:“小姐,你們一年是怎么收的?”
 她以為對方是問她學費一年多少,就答:“大概幾萬塊吧!”
 對方卻說:“哎喲這么貴啊,如果我有錢就包養你們。”
 氣得她跟妹妹馬上要對方停車讓她們下車,對方才趕快道歉:“原來你們不是做這行的,對不起。”但她們已怒不可遏,堅持下車。
 她也曾試過被本地女性指著問:“你們中國人嫁來這里,我們要嫁去哪里啊?
 她覺得這種指責不公平,回應對方:“安娣,你不能這樣講,我們也是付出自己的青春時光嫁到這里,我們跟你們一樣在為家庭付出。”
治安問題最大困擾
 很多中國太太嫁來大馬多年后,還是會被老公的親朋戚友問:“中國的廁所是不是沒有門?你們是住在山里的嗎?”
 其實,嫁來本地的中國太太,大部分來自中國城市,或在中國城市就業,如果以硬體設備來說,吉隆坡遠不如她們原來居住的城市。
 今天中國很多二線城市像天津、重慶、武漢的硬體建設,都比這里進步很多,但是她們來到大馬卻要被人家看不起,覺得好氣又好笑。
 很多中國人來到大馬,都覺得很不方便,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統非常“破爛”;物資方面,買個東西也不如在中國方便。
 娶大馬籍女性的張生說,目前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的銜接網絡很便利,不只乘搭地鐵方便,就算乘搭公車,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上網查詢公車在哪個位置,預估公車到站時間。
 在大馬,自己不開車,好像哪里都去不了,尤其是中國人來到這里語言不通,就算有駕照,路牌也看不懂,乘搭德士也不好跟司機溝通。
 不過這些問題都好說,對她們來說,大馬最大問題是治安不靖。
 許多中國太太在這里都有被掠奪、被搶的經驗,李艷在丹絨加弄的住家就進過兩次賊。
 馮秀麗剛嫁來大馬時,老公和家翁就不斷提醒她,一進屋子就要馬上鎖門,自動門不可以全開等,“我們在廣州的時候,就算半夜,街上還是很熱鬧,就算一個人走在街上,也不覺得不安全,但在這里就不行。”
 治安問題,加上中國太太在這里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很多中國太太的丈夫因而不放心讓她們單獨出外或到外工作。
好人壞人無關國籍
 大白兔說,許多中國人來大馬從事不正當行業,不只大馬人反感,中國人也很反感,她笑說:“正是這些風塵女郎,影響我們良家婦女的形象。”
 她認為,因為這些害群之馬,也影響到中國籍配偶在本國的居留權益,這對她們來說很無辜及不公平。
 她說,哪里都有好人和壞人,她試過找本地人修冰箱,結果對方再也沒有把冰箱還回來,也試過借本地朋友錢,對方從此消失。
 她認為,好人壞人是個人品德問題,跟國籍沒有關系,不能一支竹竿打翻全船人。
 中國國土很大,人口十多億,把部分中國人的行為,加諸在所有中國人身上,對他們是非常不公平的。
 她希望我國執法機構,可以加強力度,打擊來馬從事不正當行業的中國人,禁止他們入境,讓他們受到法律制裁,而不是因為有中國人從事不正常行業,就禍及所有中國人。
 “我希望在大馬沒有中國騙子,沒有中國乞丐、沒有中國妓女,也希望大馬可以安定團結、治安更好,小家庭幸福。”
介意他人詆毀中國
 就算同樣國籍的夫婦,談政治都可能談到翻臉,對不同國籍的夫婦來說,國家大事更是敏感話題。
 中國爆發奶製品污染事件那段期間,李艷的老公每次看到報章報導,都會跟她說:“你看,你們中國奶粉都有毒。”
 她聽了氣不過,回應老公:“中國的奶粉都有毒,我怎么長得這么大?”
 寶兒說:“我們姐妹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聊到中國奶粉不安全、醫療不安心等問題,但反過來聽別人這樣說中國時,心里總覺得不舒服。”
 她頓了頓,繼續說到:“不管怎樣,中國還是我的母親,我自己說中國的不好,可能沒怎樣,但聽到別人說自己的母親不好,心里就不舒服。”
 一些中國太太會跟老公定下協議,老公不說中國不好,老婆不說大馬不好,避免雙方引起爭議。
 馮秀麗是廣州人,平時習慣說廣東話,她如果不說自己是中國人,很多本地人都無法察覺她是中國人,可是她每次都會跟初相識的人說自己是中國人。
 “多數人聽了的反應都是‘原來是中國妹’,我覺得我是中國人,我很驕傲,沒有必要隱瞞這個事實,至于別人怎么想,我就無法控制了。”


用心守護家園 無悔異國婚姻生活(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何謂國何謂家,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有家才有國。  中國太太為了愛情遠走他鄉,在這片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她們也是這個國家的一分子。
 許多中國太太其實都積極面對異國婚姻的試煉,努力融入這個社會……
訪問楊秀紅那天,她才從醫院回來一兩天,但是精神看來很好,她摸著自己的頭,豪爽地問記者:“我今天沒戴假髮,你介意嗎?”
 記者反而摸不著頭緒:“為什么要介意?”她聳聳肩說:“有人會介意啊!說我沒戴假髮,看了讓人覺得好像很慘的樣子。”
 她于去年9月發現自己得乳腺癌,做了手術並剛完成化療,目前身體狀況還不錯。
 她的故事應該如何說呢?
 她不是以一位抗癌戰士身分受訪,要說她是以外籍太太身分受訪,我也覺得不是。
 不是說她看起來不像中國人,而是訪問的過程,她讓我忘記國籍、文化差異、民族特性這些事,她的從容,她的爽朗,也讓我忘記她其實剛生了一場大病。
 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家庭、跟家人朋友相處的點點滴滴,坦然的言談,讓人覺得就像一位朋友,在說著你跟我都會有的故事,這跟大馬人或中國人沒有關系,人性是共通的。
 2006年她決定結婚時,就像許多中國太太要嫁給大馬人一樣,家人“照例”反對了一下。
需要用心溝通
 “我父母覺得嫁得太遠了,一個人在異國沒有家人沒有朋友,被欺負了也無處傾訴。但是見過我先生以后,父母比我還喜歡他。”
 婚后第一二年,他們夫婦在北京做生意,后來第一個女兒出生,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成長,他們覺得要趕快把落腳的地方定下來。
 “是我提議回來馬來西亞的,這里的生活壓力沒北京大,孩子的教育費也比較低,這里學習英語等各種語言的氛圍也比較好。”
 對他們夫婦來說,在哪個國家生活他們都能適應,也有這個生存能力。
 “我先生只是不習慣北京的冬天,其他各方面都沒問題。北京人走路很快,他剛到北京時,我遷就他總是慢慢走,一個月后變成我在后面追著他說你等等我啊!”她笑說。
 她丈夫人緣好,在北京跟她的朋友都打成一片,有次她自己帶著孩子回中國,朋友還說:你丈夫沒回來,你回來幹嘛?大家就是想見她丈夫。
 她在這里也跟丈夫的朋友、朋友的太太混得很熟,跟丈夫的家人,也處得像跟自己的家人一樣。
 她坦承這里的生活方式肯定跟中國有很大差異,“自己的牙齒都會咬到自己的舌頭,自己的內心都有很多糾結,跟別人怎會沒有磨合?這要看自己怎么面對。”
 對她來說,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不管對家人、朋友、鄰居都一樣,需要用心溝通,用心去感覺彼此的付出。
雙方負責經營婚姻
 楊秀紅去年3月生下小女兒,9月時做身體檢查時發現得了乳腺癌,當時她還在哺乳期,知道癌症后很意外,一時也接受不了。
 “癌症最可怕的是患癌時是沒有感覺的,發現后做了手術還沒有完,化療、電療過后也不保證痊癒,所以要定期做身體檢查。”她語氣平靜地說道。
 她很快就接受患癌的事實,倒是丈夫很緊張,晚上都睡不好。“先生帶我看了很多醫生,他妹妹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幫我找到最適合的醫生。”
 治療癌症期間,丈夫和他的家人一直在行動和精神上給她很多支持,“我剛動完手術時,女佣還沒來,先生的姐姐每天都載她的女佣來我家幫我照顧小孩,家婆也來照顧我。”
 家婆知道她手術過后很疼痛,難過得掉下眼淚,她說,所謂母親,不就是這樣嗎?
 她感性地說:“我真的很愛先生的家人,在我面對問題時,他們一直照顧我和幫助我。”
 她覺得婚姻也好,家庭關系也好,是雙方面的付出,注冊結婚那天,她拍著丈夫的肩膀,對他說“我會對你負責任的。”
 “夫妻本來就是有相互責任,不只是丈夫有責任,妻子也有妻子的責任,還有做一位母親的責任,選擇了對方,就要堅持你的愛情,守護你的婚姻,雙方努力走下去,用心過下去。”
入鄉隨俗互相學習
 來自中國陝西的阿芳,除了皮膚白皙這點看起來像中國人,其他方面看來其實非常像本地女性,要是她不說自己是中國人,甚少人可以看得出來。
 她的華語說得比本地人標準,但口音相當本土,說話的語氣、方式也很像本地人。
 其實,她剛嫁來大馬時,因為一些文化差異,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鬧過許多笑話。
 她說:“比如這里的人喜歡說‘關火’,第一次聽到時不明白什么意思,一直看哪里點火,為何要‘關火’,后來才知是指‘關燈’。”
 她表示,中國人一般比較直率,講話很直接,連珠炮又大聲,而且中國流行酒桌文化,不管談生意、談業務都習慣一邊喝酒一邊談。
 剛到大馬時,她說話聲量較大,講話一針見血,她老公經常提醒她:“講話不要這么大聲,這里的人沒有這么大聲講話的”、“說話太快了,語速放慢點”、“講話不要這么直,婉轉一點,人家會受傷”、“吃飯時就吃飯,不要說這么多話,口水亂噴”。
 她覺得說的也是,環境不一樣,就要入鄉隨俗,“這里好的文化就要學習,中國好的文化我老公也會學,夫妻之間互相學習。”
 現在她一年回中國一兩次,中國人反以為她是外國人了。別說中國人當她外國人,中國這幾年的變化很大,她每次回娘家,都覺得跟以前不一樣,自己也覺得不習慣。
 她感嘆自己現在看起來倒像邊緣人,大馬人還當她中國人,中國人卻當她外國人。
積極融入本地生活
 今年33歲的林艷,嫁到大馬3年,目前是位準媽媽。
 專訪她之前,在其他場合已見過她兩次,她是個特別認真的人,跟她約好上門做訪問后,她就把想談、想表達的事,全部記在筆記本上。
 為了跟記者交流,讓記者更了解她家鄉的文化,訪問當天她還特別準備餃子的材料,教記者包餃子。
 結婚之前,她在中國一家美容公司擔任市場經理,婚后嫁雞隨雞,到大馬定居以后,受到語言、環境、本地入籍法等限制,反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無法在職場發揮所長。
 她丈夫工作的待遇不錯,無需她分擔家計,可是她從一位職業女性,搖身成為家庭主婦,非常不習慣。“以前生活總是很忙錄,現在在家里太閒,覺得人變得懶散了。”
 她覺得,既然來到這里,就要融入這里的環境,所以一直在尋找各種工作機會,嘗試各種目前環境所能做到的事。
 她在早市擺過小攤位、搞網絡商店、曾為小販中心的熟食檔口供應餃子,也在柏威年廣場(Pavilion )當過售貨員。
 “有次在柏威年廣場逛街,看到一間店貼著招聘啟示,就給對方打電話,告訴對方我相信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對方聘請了我。”
 工作一段日子,她因為懷孕而辭職,這算是她正式在本國體會職場生涯的一份工作,“薪水雖然很低,但是有機會接觸到本地人和外國遊客,是個很好的經驗。”
 她坦承,要是在中國,不可能打這些工,“我在深圳上班時,有自己的小房間,手中有幾位文員,但來到這里不可能像以前一樣,所以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去嘗試。”
努力克服語言問題
 林艷是“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管理員,負責解答有關中國人在本地就業的疑問。
 中國太太要在本地工作,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障礙。雖說大馬很多華人說華語,但是大馬有馬來人、印度人、外勞等不同族群的人,並不是一個單一語言環境。
 她說,中國人普遍的問題是,就算英文書寫強,但在中國沒有講英語的環境,所以口語一般比較差,馬來文更是一竅不通。
 她嫁過來后一直努力克服語言問題,她把自己在中國求學時的許多英文參考書都搬來大馬,並通過一些網絡教材複習英語。
 她還買了小學馬來文課本,自學馬來文,目前可以用簡單的馬來文跟馬來同胞交流。
 她總是主動跟附近的鄰居交流,跟巴基斯坦籍、印尼籍的保安、清潔工人打招呼。
 鄰居也對她很好,看她經常一個人呆在家里,平時出門也會邀她同行。
 她鼓勵本地的中國太太勇敢走出家門,不管就業也好,跟本地人交流也好,一定要融入本地生活,不要孤立自己。
 “尤其是跟婆家要搞好關系,家庭穩固,才有力量走入社會。有機會的話,多結識本地朋友,要是我們主動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我們好。”
 她非常感謝老公和婆家,“雖然我還不太適應這里的生活,但是因為我老公讓我不愁生活,婆家也對我很好,我才能夠享受這里的生活。”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