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真假食品


造假雞蛋疑云…(第一篇)

26/02/2012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這幾年中國傳出假雞蛋,我國檳城消費人協會也指我國市面上有假雞蛋,后來雖證實是誤會,但已搞到大家吃蛋都不安。
事實上,中國人至今還在為有沒有假雞蛋爭論,不管“假雞蛋”是真是假,中國市面上確實有很多“怪蛋”。
這些“怪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否可以安全食用?
中國黑心食品見怪不怪,只是事情發生在老遠的中國,跟我們沒有切身關系,所以大家只當“奇聞”來看。
沒料到去年我國也傳出假雞蛋新聞,后來證實只是誤會一場,事情告一段落。
事實上,雞蛋到底可不可以造假,雞蛋成本低售價也不高,到底有沒有必要造假?
就算在以“山寨”、造假、黑心商品聞名的中國,到底有沒有商家無良又無聊到去製造假雞蛋?
中國相關部門已經宣稱假雞蛋製作難、成本高,迄今檢測過的雞蛋都是母雞下的。
不過,中國專家對是否存在假雞蛋看法不一,坊間則有許多人相信假雞蛋確實存在。
相信有假雞蛋的人,主要是因為不相信國家官方的說詞,加上在中國這個社會,沒有什么是不能假的。
雞蛋成本低
理論上來說,人造雞蛋不是不可能。
碳酸鈣、石蠟和石膏粉可以製成蛋殼,“蛋白”部分可以用海藻酸鈉製成,問題是海藻酸鈉加熱條件下是很凝固的。
還有,要知道蛋白真假,只要在生化實驗室做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定性實驗,就可以知道答案。否則靠成分檢驗,要知道雞蛋是不是化學原料制成也不難。
中國化工材料和食品添加劑相關業者估算,要是用海藻酸納製成假雞蛋,原料成本大概是1毛錢人民幣(約0.049仙)。
不過雞蛋本身成本就很低,除非供應短缺,否則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根本沒有必要造假。
怪蛋何其多勿食用
橡皮蛋就算不是假雞蛋,但是煮熟后摔在地上,竟然能蹦跳幾十厘米,絕非尋常雞蛋。
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表示,這些雞蛋哪怕是雞所下的,也是不合格的雞蛋,他建議最好是丟棄別吃。
他表示,其中“棉酚”的功能之一,是作為男性的避孕藥,中國曾經將之列為國家研究項目,研究多年,發現其確實有避孕效果,但因副作用太大而放棄。
即使“棉酚”造成的橡皮蛋,所含“棉酚”含量未必達到有害地步,但是我們還是把這種蛋扔掉好。
除了橡皮蛋,中國市場上還出現過有兩層蛋殼、沒有蛋黃、蛋殼內膜厚而白的異常雞蛋。
這些都可能是母雞生理機能出現異常,才生下的異常雞蛋,所以最好別吃。
橡皮蛋未必是偽造
先不說中國到底有沒有假雞蛋,眼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確實有很多“怪蛋”。
比如有一種雞蛋,煮熟后像香港電影《食神》的瀨尿牛丸,摔在地上彈性特強,可以當乒乓球打。
瀨尿牛丸是極品美食,這種雞蛋煮熟后卻咬不動,中國人為這種雞蛋取了個形象化又貼切的名稱──橡皮蛋。
消費者懷疑這是一種假雞蛋,科學松鼠會成員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在他的文章中表示,橡皮蛋是蛋黃異常的一種雞蛋,是一種不合格的雞蛋,並非外界傳聞的假蛋。
科學松鼠會是匯集了華文世界里最優秀青年科學專才的一個非營利機構,會員包括中國、香港、美國、英國等地的優秀科學專才,他們以華文撰寫跟科學有關的文章,為中國多家媒體供稿。
雲無心指出,造成橡皮蛋的原因,可能是雞蛋在低溫下保存時間過長,也可能是雞食用的飼料成分有問題,導致蛋黃變硬。
雞隻飼料中通常會添加一種棉籽提取油之后的殘渣“棉籽餅”,作為蛋白質來源。
棉籽含有一種叫“棉酚”的色素,低含量的“棉酚”並不會對雞隻的生長和產蛋造成影響,由于它價格廉宜,又富含蛋白質,所以對雞農來說有很大吸引力。
但是,棉酚含量如果控制得不好,加得過多,棉酚會抑制雞隻腸胃中的蛋白活性,影響雞的生長,以及下蛋的產量和質量。
許多數據都顯示“棉酚”含量過高,會導致母雞生下橡皮蛋,還有,“棉籽餅”含有一類“類環丙烯脂酸”的物質,也可能導致橡皮蛋出現。
“棉酚”過高不只是會導致橡皮蛋,也會導致蛋黃顏色異常或不均衡。
多種因素影響蛋品質
飼料會影響雞隻健康,母雞本身健康有問題,下的蛋可能也就有問題。
為了控制蛋的重量、蛋殼硬度、蛋黃顏色等,除了“棉籽餅”,現今添加在母雞飼料中原料成分很多,例如高鈣、高礦物質成分、特殊添加劑等。
添加含量要是控制不當,缺乏某種成分或某種成分過多,還有飼料中的藥物、殺蟲劑都可能造成母雞下的蛋異常。
此外,母雞的生長環境、母雞本身的一些疾病,也會影響蛋的品質和安全。
由于母雞生長環境,雞蛋透過兩種途徑受到污染:經卵巢的直向傳播;或經蛋殼滲透的橫向傳播。
在直向傳播的情況下,蛋是在蛋殼形成之前受到細菌感染。橫向傳播則通常跟蛋殼上糞便污染有關,雞蛋是經泄殖腔產出,該處正是雞隻排糞的地方。
另外,雞蛋還會因為環境媒介如雞農、寵物或齧齒目動物,而受到污染。細菌可能會透過蛋殼上的小孔或裂紋進入蛋內。
蛋殼本身雖有許多我們肉眼難見的小孔,但雞蛋有一層“表層膜”的保護外膜,可阻止蛋殼上的細菌滲進蛋內。
不過蛋殼的裂紋,卻可讓細菌進入蛋內,所以購買雞蛋時要注意是否有裂紋。
消費者一旦買到有血斑、蛋殼過硬過軟過薄或蛋殼蛋黃蛋白顏色不尋常、形狀古怪的雞蛋,也應該丟棄。
開班教授假蛋製作技術
世界無奇不有,雞蛋造假已經令人難以置信了,竟然有人利用假雞蛋“風潮”,開辦“假的”的假雞蛋培訓班,賺取學費。
早前網絡上流傳製作假蛋過程,還有所謂的“傳授假蛋製作技術”的廣告,中國央視《焦點訪談》記者假扮學員,繳足學費去上課,結果揭發這不過是個“騙中有騙”的大騙局。
課程根本就沒有教授什么假雞蛋製作技術,其實是在教授過程中,用“掩眼法”把真雞蛋拿來當假雞蛋,學員就算上完課,也做不出假蛋。
2009年向中國官方投案自首的山東假雞蛋大王任永興,也供述並未造出一粒雞蛋。
他曾經在當地記者暗訪學習製造假雞蛋時,指自己是中國惟一掌握蛋殼技術的人,一天能造三四千粒假蛋。
不過,他在自首供述卻表示,自己花30元人民幣(約15令吉),買了兩張傳授化工原料造雞蛋技術的光碟,多次試驗光碟教導的方法,但所造蛋黃太稠,均不成功,沒有造出一粒假雞蛋。
雞蛋需要清洗嗎?
雞蛋可能因為蛋殼表面細菌受到污染,那么,我們把雞蛋買回家后需清洗蛋殼嗎?
雞蛋弄濕以后,微生物可能會更容易進入蛋內。殘留在蛋殼表面的水,也會讓細菌更容易滋生。
市面上的雞蛋,在商業加工過程中,通常已經對雞蛋表面進行清理,而且就算蛋殼含有細菌,並不代表食物含有致病菌。
所以一般情況下,蛋殼並不需要清洗,自家母雞產的雞蛋,如果因為蛋殼沾有糞便,可用水清洗,但清洗后應該馬上烹煮。

藥材一分錢一分貨(第二篇)

27/02/2012
報導:涂素燕 
攝影:謝委潼、劉金富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中國頻頻傳出黑心藥材新聞,豬皮仿冒的燕窩;灌沙、加鐵絲的冬蟲夏草;木薯製成的山藥;染色的枸杞子等。
這些黑心中藥是否“入侵”我國?市面上的中藥是不是都薰過硫磺、外觀飽滿顏色鮮艷的枸杞子會不會染過色?
中國的黑心雞蛋、黑心奶粉、黑心地溝油,我們也許都可以“隔岸觀火”,不過講到黑心藥材,就不能不管了。
我國的藥材大部分從中國進口,中藥材又是入菜下藥煮茶等都常用的,中國要是有毒藥材假藥材,我們可能也會殃及。
雪隆華人藥業公會會長楊程智表示,相較于假藥材氾濫的中國,我國,尤其是巴生谷一帶,比較少有售賣假藥材的情況。
但是他承認,有些藥材店可能賣次貨,然而只是品質比較差,不至于像假冒藥材,可能對身體有害。
藥材來自不同產地,年份品質不一樣,可分成不同等級,價格也不一。
楊程智本身也是一位中醫師,他說,有時候顧客嫌藥材太貴,要便宜貨,一些藥材店為了生存,只好賣比較便宜的藥材。
也有一些藥材店拿次等貨充上等貨,價格高可是賣的是次等藥材,這看店家良心。
藥材店未必精通所有藥材
一些藥材店則是經驗不足,進貨時被騙,自己賣次等藥材都不自知。
藥材市場有一定行情,一分錢一分貨,所以不可能有“價廉物美”的藥材。
他以冬蟲夏草為例,現在大條的冬蟲夏蟲,我國售價約一兩四千多令吉,如果有藥材店賣一兩幾百令吉,就不可能是真品,可能是以其他蟲草冒充。
藥材種類繁多,他本身的藥材店,售賣的藥材種類就有五百多種,就算最一般的藥材店,至少也會賣百多兩百種藥材。
如果不是經驗老到,對藥材下過一番苦功,就算開藥材店的,也未必精通所有藥材,自己也可能被批發商所騙。
所以他鼓勵消費者,到老字號、信譽好、相熟的藥材店買藥材。
暴利誘惑賣假蟲草
近年中國人把冬蟲夏草當成高檔保健品,有錢人喜歡以冬蟲夏草互相送禮,認為是“送健康”又有面子。
尤其是佳節期間,冬蟲夏草市場需求大增,價格也節節上升,同時不排除有遊資炒作市場,中國頂級冬蟲夏草價格,去年年底起漲幅驚人。
冬蟲夏草是名貴藥材,所以有“軟黃金”之稱,根據中國《長沙晚報》報導,現在頂級的冬蟲夏草,一公斤價格最高賣到40萬人民幣以上(約19萬1800令吉),別說比黃金還貴,這個價格相當于在長沙買套小戶型住房了。
暴利誘惑之下,很多假貨開始充斥市場。
冬蟲夏草是一種昆蟲與真菌的結合體,這種蝙蝠科幼蟲,在感染蟲草真菌后,會慢慢僵化,死亡后就變成蟲菌的結合體。
這種奇特結合體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一般存活在海拔3800米到5000米高山草甸帶上,例如中國的青海、西藏、四川以西、以北等地。
由于其生長環境要求高,形成方式又特殊,所以一直是極為珍貴的藥材。
好藥材不能只看外表
中國藥農向來有硫磺熏製、烘干某些藥材的傳統。
據說藥材熏過硫磺,可以避免生蟲,有利保存,而且賣相更好,更受顧客歡迎。
楊程智不否定,我國市面上一些藥材確實薰過硫磺,也有一些藥材如枸杞子、紅棗、龍眼干等,為了讓味道更甜,則可能添加了糖分。
硫磺本身是一種藥物,用于殺菌清血,常用于皮膚治療,使用過量有毒性。
藥材熏過硫磺會產生二氧化硫,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人體每天攝入的二氧化碳應該是每公斤低于0.7毫克,這是非常低的限量。
近年,藥農和經銷商為了延長批量大的藥材保存壽命,用過量工業硫磺熏製藥材,而且可能反復熏蒸,在中國引起媒體關注和擔憂。
一位名字不願曝光的藥材店老板認為,這種現象發生,主要是顧客喜歡“以貌取藥”,認為藥材顏色越白或鮮艷,品質越好。
他抱怨:“很多顧客喜歡外表美觀的藥材,所以是他們自己‘選擇’了熏硫磺的藥材。”
他還說,多數顧客都要求藥材價格便宜,拿好的貨給他們,他們就覺得這家藥材店標高價錢。
他跟顧客解釋得都累了,認為相信他們的顧客自然會上門,不相信者解說也沒用。
近年,香港、台灣等地都檢驗出中國進口枸杞子、紅棗、人參等藥材含有殘留農藥,楊程智相信,這些藥材可能也會流入我國。
“除非中國當局嚴格監控,或者我國檢驗所有進口藥材,否則很難避免農藥殘留超標的中國藥材進口。”
蟲草花廉價營養高
中醫師文正球認為,冬蟲夏草雖有其營養價值,但今天價格飆到如此高,完全是因為炒作。
他鼓勵大家,與其食用價格天文數字的冬蟲夏草,不如食用價格廉宜,營養成分卻接近冬蟲夏草的人工培殖蟲草花。
他解釋蟲草花是以蛹蟲的菌培殖出來的蟲草,某些營養成分雖不如冬蟲夏草,但某些營養成分卻比冬蟲夏草高。
最重要的是,蟲草花價格大眾化,一般民眾也有能力經常食用,畢竟進補保健不能靠一年吃一兩次名貴藥材。
蟲草花的蟲草酸含量雖比冬蟲夏草低兩倍,但蟲草素含量卻比冬蟲夏草高20倍。蟲草素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癌細胞生長。
3招造假冬蟲夏草
1.以假亂真:用蚕蟲草、香棒蟲草、涼山蟲草、古尼蟲草、新疆蟲草、大團囊蟲草等當成冬蟲草。
2.摻假使假:浸泡明礬,一種食品改良劑和膨鬆劑增加重量。
也有在冬蟲夏草體內插入鐵絲、銅絲、保險絲,或加鐵粉、泥粉、複合粘粉、有機複合劑、色素、填充劑等增加重量。
用硫磺保鮮或漂白已經發霉變質的冬蟲夏草,改變外觀相貌。
3.精心造假:黑心商家利用有機複合劑可塑劑、賦形劑、黏合劑、色素、填充劑等加工製造假冬蟲夏草,或用其他蟲類粘上枯枝,外觀形態非常接近冬蟲夏草。
從感官辨識真品
市面上充斥冬蟲夏草假貨,文正球醫師教導讀者如何從感官辨識冬蟲夏草真品。
⊙聞
味道:聞起來帶有干燥腐爛蟲體的腥臊味和參雜草菇的香氣。
⊙看
顏色:蟲的部位表面呈深黃到淺黃棕色,草的部分則是像枯樹枝般的深棕色和淺褐色。
斷面:蟲體折斷面呈乳白色,和僵蚕斷面相似。
外形:蟲體為圓柱形,顏色較淺,表面有螺旋紋。頂部和草連接部分稍稍膨大,草的部分較細小,顏色較深。
藥材膠囊可靠嗎?
市面上流行人參、泡參、冬蟲夏草膠囊,一罐膠囊價格從數十令吉到數百令吉都有。
這些膠囊可靠嗎?里面是否含有真正上述藥材成分?
人參、冬蟲夏草價格貴過黃金,文正球醫師說,所謂的人參丸、冬蟲夏草丸價格如果太便宜,就不可能是好東西。
他不排除市面上這些膠囊,可能是以較劣質的藥材磨成粉,也可能摻雜其他成分。
購買這類膠囊得看運氣,就算人參、泡參成分不足,摻雜了其他藥材,吃了可能不是大問題,但摻雜的如果是其他化學物質,可能就進補不成反傷害身體。
“要磨成粉或吃膠囊,最好是買完整形狀的藥材,然后站在一旁看對方幫你磨、裝進膠囊,這樣才安全。”
楊程智醫師本身的藥材店並沒有賣藥材膠囊,他說,要是顧客要求他製造膠囊,他可以特製給他們,不過價格是根據藥材本身市價,如果是名貴的人參、冬蟲夏草,價格自然很高。


辨識優劣藥材有技巧(完結篇)

28/02/2012
報導:涂素燕 
攝影:劉金富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市場上充斥著加工、熏過硫磺、染色、造假藥材。
中醫師文正球和徒弟劉振祺特別為本報搜集了市面上的加工和造假藥材,向讀者授招,如何辨識優劣藥材。
中國是中藥材故鄉,本該是買藥材的天堂,但是該國假藥材流竄,真真假假外行根本難辨,經常有大馬人到中國旅遊時買到假藥材。
中醫師文正球再三叮嚀讀者,到中國旅遊,如果導遊帶大家去買藥材,要“身動、眼動,但手不動、口不動、心不動、荷包不動”。
他看過太多身邊朋友從中國買回來的假藥材,那些藥材到底用什么仿製冒充的連他都看不出來,也聽說過不少遊客去中國買藥材,跟商家起口舌之爭,商家對遊客動手動腳。
“導遊要我們去買藥材,不去他們會不高興,所以應該去,這叫身動。去到眼看就好,手動弄壞東西就不好,口動講對方對方可能不高興會跟你爭吵。”
他也提醒讀者,千萬別跟那些私自帶藥材進來大馬兜售的外國人購買藥材。這些藥材大部分是有問題的,沒有保障可言。相較之下,本地市面出售的藥材,品質比較有保障。
熏過硫磺藥材有何變化?
我們常用的藥材中,許多是熏過硫磺的,文正球醫師教我們如何通過顏色和味道分辨藥材是否熏過硫磺。
1.枸杞子
枸杞,其果謂“枸杞子”,是寧夏最著名的特產之一。
枸杞子有很好的滋補和治療作用,但它溫熱身體的效果很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別吃。
味道:寧夏枸杞味道甘甜,口感純正無苦澀和其他異味。硫磺熏蒸過的枸杞子,吃起來味酸、苦澀、吃多會噁心,對身體有害。
顏色:枸杞子原來的顏色是呈紫紅色,薰過硫磺后顏色會比較鮮艷,所以也經常被認為染色。
其它:寧夏枸杞不會結塊,抓一把在手里輕輕一捏,再松手,很容易就會散開。
2.紅棗
紅棗是非常普遍常見的藥材,營養豐富,能補氣養血。
味道:紅棗味道清香甘甜,硫磺熏過的紅棗味道帶酸且有刺鼻味。
顏色:紅棗顏色呈暗紅色,熏過硫磺后顏色明顯會變鮮艷。
3.玉竹
玉竹養陰潤燥,生津止渴,是常用來煲湯做菜的一種藥材。
味道:帶有淡淡甜味,硫磺處理過的玉竹,拿近一嗅就可嗅到刺鼻的酸味,用來煮湯湯的味道也會帶酸。
顏色:玉竹本來的顏色偏黃,熏過硫磺顏色會變得較白。
4.山藥(淮山)
山藥又名淮山,中醫常用于入藥治病,坊間也常用來煮湯。
味道:帶有點甜味,硫磺處理過的山藥帶有酸澀味。
顏色:山藥顏色偏淡黃或灰白,硫磺熏過的山藥,顏色很白。
熏硫磺或變色變味
除了提防買到假冒藥材,也應該避免購買硫磺熏製的藥材。
文正球醫師說:“熏過硫磺的藥材,藥性可能會改變,而且硫磺吸附到藥材里,就算水洗浸泡也洗不掉。”
他指長期食用硫磺殘留分量過高的藥材,可能會影響身體。
藥農、中藥經銷商稱以硫磺熏製藥材,是為了有利保存和防腐,但他認為,只要溫度掌控得好,藥材不一定要靠熏硫磺來保存和防腐。
我們日常做菜煲湯煮菜下藥常用的某些藥材,可能是熏過硫磺的,購買時需要特別留意。
他傳授如何判斷藥材是否熏過硫磺,最簡單的方法是聞看是否有酸味。
一些藥材本身不該有酸味,但熏過硫磺后味道會變酸,就算煮過煲過,湯或藥還是帶有酸味。
還有就是觀察藥材的顏色,好像山藥、玉竹熏過硫磺后,顏色會變白,而枸杞子、紅棗等,熏過硫磺顏色則會變得更鮮艷。
或加工染色的藥材──田七
傳言市面上許多藥材如枸杞子、紅棗等都經過加工染色,文正球醫師認為這不太可能,“枸杞、紅棗本身是很便宜的東西,沒有必要這么做。
他認為一般會染色的藥材都是價格較高,利潤較好的藥材,好像田七這類藥材,市面上許多田七都浸泡過青礬,青礬是一種藥材也是一種染料。
田七又名三七,有“金不換”之稱,主要功效是針對各種血症,比如止血、散血、跌打瘀血等。
在我們的印象中,田七應該是帶黑色的,而且很多人以為田七顏色越黑才是越老的,越老越好。
黑色的田七其實是經過加工的田七,其中一種加工方式是浸泡青礬使之變黑。
文醫師當場示範把幾顆泡浸過青礬的田七放入一碗水中,不稍片刻,整碗水就變成墨綠色。
他說,買田七要選擇沒有加色的,就是灰褐色和土黃色的。
常見造假藥材──阿膠
阿膠是馬科動物驢的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功效。
文正球醫師說:“女性如有手腳發冷毛病,食用阿膠最好。”
正品驢皮阿膠價格較高,商家為了牟利,常以牛皮膠、豬皮膠、雜皮膠冒充阿膠。服用后不僅無益,還會危害健康。
真假阿膠可從顏色、光澤、質地、對光透視的顏色和氣味來辨別。

難唸兒女經


中國獨生子女寵壞了(第一篇)

22/02/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代比一代好,是每個家庭的夢想。以貧窮方式養子女好?還是花大錢富養子女好?這可是每個家庭裏難念的經,父母頭疼問題,尤其是,當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時,問題變得更棘手。
對此,美國托萊多大學教授冉伯恭特別指出,中國的獨生子女現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個現象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
計算起來,中國已經累計出生超過一億名獨生子女;而1980年代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已經邁入社會,開始面對沉重的成家立業挑戰。
在中國,無論是貧窮或富有家庭,都會發生溺愛獨生子女,造成子女好吃懶做、自私專橫等性格問題。甚至,一些被家庭富養的90后子女,還大肆在社交網絡上炫富,不免令人擔心──孩子到底是怎么啦?
日前,湖北武漢一名自稱15歲初中男生“叨叨”的炫富動作,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他在騰迅微博,發出大量炫富微博,聲稱住豪宅,擁有法拉利、瑪莎拉蒂、寶馬等名車,還有VIP才能買到的西甲勁旅巴塞羅那訓練背囊、限量版法拉利的iPhone 4S手機套。
他在微博聲稱,過年收四部iPhone4,要當枕頭用;並且上傳砸爛的iPhone4照片說:“過年收了這么多iPhone,現砸一臺。”;又稱要送愛馬仕(Hermes)手袋給愛犬,並嗆聲,“你們這些窮人有么!你們連我家狗都不如!”
叨叨在網上炫富,引來網民大量回響。網民直呼:“這才是真正的炫富啊,郭美美算啥。”網友獨釣少翁說:“這話靠譜嗎?沒準這孩子還真成了個坑爹的──坑他自己的爹。”
炫富事件鬧大后,2月8號,叨叨在微博上說:“近期我的QQ號被盜!1月份以后我沒上過微博!別人在我的微博中發了許多與我無關的照片和文字,現在我已經刪除它們。我的爸爸媽媽已向轄區公安機關報警。”
影響非常深遠
事實上,炫富,只是富養獨生子女家庭的其中一個負面影響。定居美國的獨立評論人士康正果指出,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問題,還包括:在獨生子女這一代人中,男女出生比例嚴重失調、人口老齡化,以及未來年輕勞動力人口匱乏。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表示,獨生子女現象對個人和家庭層面上的影響將非常深遠,並已經成為中國轉型時期的一個風險要素。他特別強調,“獨生子女家庭不是理想的家庭結構模式,這在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時表現得最為明顯!”
然而,他不認同一些人士把1980年代后出生的獨生子女的行為方式,以及思想價值觀念中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問題,簡單地歸結為獨生子女現象的做法;畢竟,目前並不清楚,究竟這是因為獨生子女化家庭所導致,還是由于改革開放后,劇烈的社會變革所引發。
有求必應助長氣焰
專家指出,當家長給于獨生子女超量的愛和呵護時,教育理智就會被嚴重淡化,結果出現教育失誤,包括:孩子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
要什么給什么,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當他的要求都得到滿足,他會以為生活沒有約束,只懂接受愛,不知給予愛,最終變得不考慮別人感受。此外,當孩子受到家人過多的關懷時,他會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惟我獨尊、缺乏愛心和任性。
同時,家長教育不得法,對越軌行為採取過于溫和的態度,使得孩子對行為沒有正確認識,不只缺乏紀律、責任心和義務感,內心還無善惡的界線。甚至,長期放縱孩子,使孩子有了一套對付父母的辦法,並以此控制父母來達到目的。
教育專家因此認為,這些毛病表現在孩子身上,但主要原因卻是家長造成的。因此,家長應從自身找原因,防患于未然。具體來說,創造讓孩子多和小伙伴交往的機會,讓他在集體生活中成長;把過量的愛護降溫,對待孩子更理智一些,才不會讓孩子太自我中心。
美國的冉伯恭教授亦說:“中國父母,除了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外,還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過高—要上最好的幼兒園、考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成長期間就會有這種壓力,對他們的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兒子犯錯父親求情
1月31日,知名演員、導演張國立兒子張默吸毒被抓。隨后,張國立發出聲明,稱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愧疚,代表兒子和他的行為為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道歉,並懇求媒體能夠寬容對待張默,給他一個痛改前非的機會。
張國立承諾會督促張默痛改前非,遠離毒品。最后,張國立稱已心力交瘁,不再接受任何採訪。坦白說,娛樂圈明星后代的成長經歷,備受各方關注,明星父母的壓力,比平頭老百姓父母更大。
在中國媒體眼中,“星二代”張默,自出道以來的“事跡”,可謂是劣跡斑斑──毆打女友、挑釁記者、違法駕車……有媒體指出,張默叛逆的星路歷程,已經成為反面教材。而父親張國立則像救星一樣,一次又一次為兒子的行為向公眾道歉,請求原諒,不得不說是用心良苦。
父母親“恨鐵不成鋼”的遺憾,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無時無刻不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裏上映。只不過,假如發生在名人家庭裏頭,會更加被放大來看而已。
老美一代不如一代
把場景拉到自由生育的美國:一代比一代好,也是典型的美國夢。但隨著經濟情勢改變,這個美國夢卻逐漸變質,變成富爸爸與窮兒子的諷刺對比。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分析顯示,1984年,美國一家之主在65歲以上的家庭,財富總值是35歲以下家庭的10倍左右。但現在這個差距卻已經擴大到47倍,令這 兩個世代的財富落差創下歷史新高,造成社會上普遍存在富爸爸、窮兒子現象。
對此,密西根大學公共政策教授丹斯格(Sheldon Danziger)指出,在各地政府經費拮据等因素之下,美國大學學費不斷飆漲,也是許多年輕人財務困窘的主要因素之一。
顯然,無論是出于個人選擇或是因為經濟疲弱,美國年輕人越來越遲獨立。他們身上的債越背越多,住在父母家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就業、結婚與成家等目標達成時間,都一再延后。



窮養男富養女引爭議(第2篇 )

23/02/2012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中國的社交網絡上有這一段微博,大約如下:
一名姐姐對妹妹說:出門別老讓男生付錢,你不知道父母都是窮養男富養女啊,他們花錢哪有我們多啊?都是打腫臉充胖子,請你吃一頓他們一個月都別想吃肉了。一男生聽了之后,有感該姐姐說中心酸事,涕零跪下!
看來,傳統的“窮養男、富養女”育兒經,在現代中國仍被貫徹始終。縱然如此,還是有家長不認同這種論調,尤其關于“富養女”,各大論壇還就此展開唇槍舌劍……
中國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廣泛流行“窮養男、富養女”育兒理論:女兒要“富養”,盡可能為她創造優越條件,讓她學鋼琴懂藝術,上最好的學校、穿最好的衣服,同時培養她高雅的舉止和不凡的品味。兒子就要“窮養”,讓他吃苦,養成堅韌性格,以便將來創下一番大事業。
對此,上海市一位家有3歲小公主的媽媽,以及重慶市一位有一歲兒子的爸爸,腦海心中盤旋很大的困惑──應該“窮養男、富養女”嗎?她的擔憂是:富養的女孩該如何面對逆境、坎坷?他的煎熬是:窮養的男孩,會不會因這些壓力而性格扭曲?
這位媽媽坦言:兒子愛搗蛋的話,爸爸會拉長臉,掏藤鞭。可是,女兒發嗲,爸爸就會束手無策。爸爸的千依百順,會不會讓女兒過于嬌滴滴,有“公主病”?
此外,一名“80后”父親萬先生,“富養女”算做到了極致──剛剛結束的農曆新年假期,他給女兒買名牌服裝、買iPad 2,帶著妻女赴海南旅遊。7天假期下來,萬先生花掉了3萬人民幣(約1萬4412令吉)的年終獎,但他認為很值得:“女兒一定要富養,給她最好的。”
對于萬先生的做法,不少教育專家表示“不提倡”。專家認為,家長養育孩子應該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讓孩子在精神上富起來,這遠比在物質上富起來,更加利于健康、利于成長。
不能溺愛孩子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註冊與執證輔導師黃美團坦言,“窮養男、富養女的育兒經,已經被大馬華人家庭淡忘。大多數父母都表現出過度保護兒女的態度,只有少部分醒覺:需要讓孩子經歷生活歷練和磨礪。”
很多大馬父母認為,子女不要有太多外出活動,只要肯乖乖待在家裏,給他們一部電腦陪伴就行了。結果弄巧反拙,孩子玩電腦玩上癮,還荒廢學習。
她強調,隨著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大馬父母想讓孩子過得好,無可厚非。然而,不管窮養或富養,她強調:一定不能溺愛孩子。
“有心理學家說過:可以疼愛子女,不能溺愛子女。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子女,自理生活能力低,性格毅力不強,並且無法抑制內心的欲望。結果變成只會講不會做,面臨眼高手低的劣境。”
缺乏磨練無法獨立
子女少的家庭,孩子會理所當然認為:父母的資產,以后一定留給我,我又何必辛苦奮鬥……
對此,黃美團認為,父母太為孩子著想,不只準備好未來的教育費,就連子女的創業基金,也替他們安排好。結果發現:孩子長大后,沒有奮鬥的動力,因為他會覺得“我的父母都為我做好了”。
“舊時代父母,窮養子女的做法還是滿好的,讓孩子去接觸更多磨礪,培養他們的毅力和鬥志。”她說。“現時代,‘窮養兒,富養女’一定好嗎?我還是有所保留。”
畢竟,現代社會已經改變,女性獲得了同樣的教育機會,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已經不再靠丈夫來養活自己,成長過程中,她們也需要“窮養”的磨練,讓自己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曾經,有位嬌生慣養的女兒,離開家裏上大學,卻因為不懂得清洗衣物,搞到壓力大哭,令人感慨。
觀念不同屢生衝突
上海一位姓孔的媽媽,因為小時候上的是簡陋的小學,造成自卑的性格。她發誓要讓女兒妞妞接受最好的教育,還不惜代價地搬到高尚地段,托人把女兒送進重點小學;還讓女兒學繪畫、音樂、外語。結果,大家都讚說:你女兒氣質真好。
“花錢,實在太容易了。妞妞到了初中,零花錢到手就用光,到了高中,幾千元壓歲錢放在身邊,想用就用。這時,我才覺得問題嚴重了,女兒已經變成一個貪圖享受的女孩。”
窮養長大的母親和富養長大的女兒,開始發生衝突,于是母女爭執不可避免。“母親的本事就是有耐性,我不屈不撓地糾正她的思想,讓她知道,享用好東西沒錯,但不應大花父母的血汗錢,應靠自己本事爭取。”
“說實話,我和她爸爸多想無條件地寵她,但是我們不敢。我們擔心,富養大的女孩,光有高眼界,沒有實在本事,無法經濟獨立,那父母富養的結果就是害她。”
夫妻理應分擔責任
傳統印象中,孩子的教育,多數由媽媽安排負責。不過,教育專家徐浙寧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爸爸參與孩子教育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對于女兒的成長來說,爸爸的參與,很大程度影響女兒的計算、體鍛,以及左右腦使用能力。
黃美團認為,“雙薪家庭,父親和母親會一起承擔家庭責任。所以,爸爸帶著孩子到公園遊玩,讓家裏的媽媽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更多爸爸願意分擔教育和照顧孩子的責任,卻讓上代人看不過眼,也接受不了:我的兒子沒結婚前,根本不必做家務,結婚后卻要做這么多的家務……
“坦白說,家庭裏,丈夫能夠分擔家庭責任的話,夫妻關係會變得更好。”她說。
鬆緊拿捏要有分寸
上海長寧實驗幼兒園園長周劍表示,在對孩子教育中,高要求、急躁是很多爸爸的通病。
“有些爸爸,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好,就希望自家孩子一樣好,甚至比別人好。可是,每個孩子個性都不同,教育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論。建議爸爸們,不妨給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成長空間,那么,爸爸們也能從容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他說。
此外,在幼兒園裏,經常會看到有很多爸爸,會跪著和女兒交流、講話,就連玩遊戲,都還是跪著。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員徐浙寧看法是:“爸爸對女兒的寵愛要把握一個度,要給她空間和尊重。”
他說:“爸爸的‘跪’式服務,表面上看是將孩子當成了公主,實際上,是‘高控制型’,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機會。建議爸爸蹲著,這比跪著更合適──適度樹立父親的權威形象,同時表達平等感覺。”

股神另類財富贈兒女(完結篇)

24/02/2012
巴菲特經常打電話給小兒子彼得、參觀他的音樂產業,並且最喜歡聽到有關他音樂事業的消息。
Send to friend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股神巴菲特的財富,僅次于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這位在全球金融市場叱吒風雲的股神,其3位兒女並沒繼承父業:大兒子霍華德是農場主人,二女兒蘇茜是家庭主婦,小兒子彼得則投身音樂創作。
巴菲特何以不盡其所能,幫助兒女成為股神二代?彼得后來公開坦言,父親巴菲特給3名孩子的最重要幫助,不是金錢,而是愛和尊重,還有價值觀……
很多人問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你為什么不去華爾街,繼承父親的事業?
后來,彼得在本身的自傳《做你自己》中詳盡回答:“富有的家長為子女鋪路時,最常採用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加入家族企業,或引導他們進入先輩的成功領域。這種做法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善意,不過,我們對這一現象進行深思,隱藏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
“這些表面的善意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彼得繼續反問:“這是兒子的夢想,還是父親的權威和對繼承問題的考慮?真正的動機是想幫助兒女嗎,還是為了跟權威的同事進行利益交換,從而重申自己的重要性?”
彼得最記得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有時你給孩子一把金湯匙,沒準是把金匕首。有能力的父母給子女的財產,應該夠做任何事,卻遠遠不夠無所事事。”在他看來,父母給予自己最重要的幫助不是金錢,而是對每個孩子的愛和充分尊重,以及價值的培養。
給予孩子愛和充分尊重
生活裏,巴菲特經常鼓勵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專注其中。所以,3名子女才能無拘無束成為農場主、家庭主婦,以及音樂人。
17歲時,彼得進入斯坦福大學就讀,但這事一直讓他很糾結,他自覺:本身是由于巴菲特家族的姓氏,還有巴菲特老友,即華盛頓郵報發行人格雷厄姆的推薦,才得以邁進斯坦福的。
大三時,他選擇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從斯坦福大學退學,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坦言,入學時的陰影,不是退學的主因,重要的是,他遺傳了父親個性基因──致力追求熱情所在的志願!
“我要不要進華爾街呢?”對于這個問題,彼得曾經考慮過15分鐘──如果一腳踏進父親的領域,他至少可以少奮鬥10年。“如果我提出要求,父親會幫助我嗎?”
彼得說:“我相信他會,父親會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我安排好一切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無論如何,我都有責任證明自己具備從事該領域工作的才能,否則他就會拒絕。”按照巴菲特的價值定律,“這並不是善用優勢,而是在自身貶值了。”
教育方式有褒有貶
說小巴菲特們沒有繼承父業,還值得再斟酌。不信,請聽彼得的說法:“事實上,我和父親做的是一件事——我們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 ”
彼得透露,“父親鼓勵我們做出自己的選擇,關鍵是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決定。假使我宣佈撿垃圾是我最大的樂趣,我父母看見我整天坐在垃圾車上,也會感到很欣慰。”
當彼得告訴父親做音樂的決定時,心中沒有一絲忐忑;皆因他的哥哥和姐姐,都是從大學退學,自由地追求志願──哥哥霍華德從小就喜歡挖掘機,成為農場主;姐姐蘇茜則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股神的家庭教養方式可取嗎?在美國,還是有人批評:巴菲特只會賺錢,不會做父親。因為他們家的后代,遠遠比不上洛克菲勒家族裡的孩子們:子承父業,在財經界大有作為。
倒不如聆聽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對這個家庭的評價吧。比爾蓋茨曾說:“我認識彼得很多年了。以前,只知道他是一個激情的音樂家。很多人都以為彼得會從父親那裡繼承到很多錢,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他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要求舒適不求奢侈
巴菲特家庭的小孩,也和其他家庭一樣: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吃過父親“原則”的苦頭。
巴菲特曾經給大兒子霍華德,買下了他現在經營的農場,並且提出一項“原則”──霍華德必須按期繳納租金,否則立即收回農場。這對于退學不久,又沒有經營農場經驗的霍華德來說,是很艱難的原則。
不過,艱難的處境,鍛煉了霍華德的堅毅個性。巴菲特一家世交朋友延瑞,評價霍華德說:“他非常聰明,在政治上具有高度敏銳感。尤為重要的是,他繼承了他父親身上那種誠實、正直的美好品質。”
巴菲特的3個兒女和父親一樣,都不是錢財迷。和那些經常出現報章版面的炫富子弟比起來,小巴菲特們顯得非常樸素。最明顯的一點是:3名兒女和父親一樣,都愛住得舒適,但不奢侈。
面對成功父親的“原則”,小巴菲特們都有自己的“不滿”,然而,他們更多表現出的是:寬容和理解。隨著年齡增長,巴菲特對孩子,也不再如以往過于堅持原則。
工作態度發掘自己
回憶本身和兄姐的成長經歷,彼得自言“很幸運”。“其實,大多數的人生恩賜,都與金錢無關,包括父母的關愛、親密的鄰里關係,以及溫暖人心的友誼。父母從小灌輸給我們的價值觀,才是最穩定的貨幣。”他說。
從小,巴菲特就要求子女:每個人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態度。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態度,首先就是“發掘自己”。
當巴菲特還是一名年輕小伙子時,他就“發掘”到:股票是我唯一熱愛的智力遊戲。在彼得看來十分枯燥的股票課題,父親卻可以長時間專注地統計分析,並且“近乎神聖的狀態”。
2006年時,巴菲特宣佈把370億美元(約1124億令吉)捐贈給蓋茨基金會,連蓋茨本人都非常吃驚。巴菲特對諸多心存疑慮的億萬富翁說:“慈善能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的三個孩子就正在用我的方法, 來教育他們的子女。”
巴菲特的身教,讓子女們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在于用慈善來幫助世界,而不是對父親的億萬財產展開爾虞我詐的爭奪。


暴風雪


19/02/2012


下雪,不一定浪漫…(第1篇 )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近一個月來,大風雪登場成為主角,歐洲、美洲、日本、中國等多個地區都被風雪佔領,氣候酷寒不說,大雪下個不停,令人寸步難行,甚至雪深數公尺,一副冰雪封天的模樣。
其實,這個延續自去年的北半球風雪,已多次成為媒體追蹤報導的對象。
早在去年10月尾,它以超級暴雪神高姿勢提早強硬登陸美國,一出場便聲色奪人,成為國際新聞主角。
在熱帶國家生活的人,不到溫寒帶國家,無從體會下雪的感覺,也無法感受到暴風雪的威力。
雖然如此,我們或許有必要對這些暴風雪有一些了解,它可能沒有直接影響到我們,但卻可能帶來間接影響。
去年,歐美特大的暴風雪已使到許多班機被迫取消,許多人滯留機場,趕不及回家過聖誕。當然,空郵的物品與郵件也跟著延誤了。
近幾年來,媒體每年都有風雪的新聞,例如某地超大的暴風雪或雪災、數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數十年來最早降臨的冬雪等等。
一些專家進而預測,這些情況,只是開始,不是偶一為之的特例,地球,就要邁進長達最少20年的小冰河時期了……
最近幾年,美國冬季暴風雪都不甘寂寞,要跑出來亮相一下,而且來勢洶洶,不比之前的風雪差,經常要在媒體上軋上一腳,創下什么什么紀錄。
2011年2月初的風暴,就是冬季惡劣天氣的典型代表。暴雪、冰霜、凍雨、寒風,讓三分之二的美國如處身冰窟之中。
美國首都華府地區降雪量達到創紀錄的兩呎半(75公分)以上,這場雪災地是芝加哥百年歷史上第三大暴風雪。
同年10月尾,洋人鬼節,即萬聖節期間,美國東部海岸地區出現罕見暴風雪。
這場雪導致當地海陸空交通幾乎癱瘓,多個地區大停電,220萬人在寒風中度過漫漫長夜,新澤西州甚至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冬季死傷人數多
其實,當地10月下旬,是秋天轉向冬天之際,這期間鮮少出現暴風雪,狂風暴雪突然且提早來報到,令許多當地民眾措手不及,包括紐約中央公園等地,創下有史以來最早初雪的紀錄。
非比尋常的風雪,讓街道上應節的南瓜都披上雪衣,唯風雪肆虐下,白色萬聖節可不輕松浪漫。大雪壓垮或是大風吹倒了樹木與電線杆,大規模影響電力供應。
這一個冬季實在冷,從2011年年終跨年到2012年初,風雪持續肆虐,它已不限于北美洲,日本、歐洲,特別是東歐,都遭遇特大風雪或是數十年來最冷的冬季,死傷數百人計,令人不敢小覷。
猶記得,在那個還盛行交筆友的年代,筆者剛邁入中學,也趕時髦交了幾個外國筆友。其中一位是法國男孩。
魚雁往返數次后,法國男孩提到他們國家當時下雪了,天氣很冷。我忍不住向往,羨慕地對他說:“多好哇,你可以去玩雪,我還沒見過雪呢。”
結果換來的是他怒氣沖沖的回信:“有沒有搞錯,下雪好?你可知道一個冬天裡,要凍死多少個人嗎?”
從此,他就再也沒有回信了。
這個結果真出乎我意料之外,對當時的我來說,想到冬天,就想到童話故事中輕柔的雪花飄飄的浪漫白色聖誕,可完全沒有料到,現實中的冬天不見得這么浪漫美好。
這是無知及國情不同下的誤會。長大一些,開始接觸媒體,才開始了解到冬天純潔無瑕銀白色世界背后,冰雪與寒風的無情,許多貧窮衣不御寒及無家可歸的人,在白雪中漸漸失去溫度。
掉到雪裡逃生難
人工清除積雪,是項費時費勁的工作,而且有一定的危險,特別是對于不熟悉的地形,更是危險,因為個人很難判斷出雪的深淺,容易失足掉進雪堆裡。
這次2011年終延續至今年頭的冬季,便有許多在清理積雪時失足受傷或死亡的案例。
若是不小心掉到雪裡,逃生十分困難,這種情況並不限于人類。
雪暴好發于冬春季節,雪暴發生時,氣溫極低,大雪隨風彌漫,到處一片白茫茫,能見度極低。畜牲往往被這種情景嚇得驚恐不安,因無法辨認方向而隨風狂奔,容易因掉進湖泊或墮下山崖而摔死或凍死。
1856年12月初,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便發生一起相關的風雪事件,暴風雪把20頭牲畜趕到山谷裡,這些牲畜被高達整9米厚的積雪所困,無法逃生。直到次年二月,農場主人才找到它們。一些牲畜靠吃樹枝而存活。
暴風雪如何形成?
下雪形成的原因類似下雨,只是雨水變成了雪。在冬天,由于天氣冷,云中溫度很低,云中的小水滴結凍。結凍的小水滴撞到其他小水滴時,就會變成雪,雪又持續與其他小水滴或雪相撞,當雪變大,就會往下落,也就是下雪。
暴風雪天除了下雪,還伴有強烈的冷空氣氣流,風雪下得大且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五六千米,溫度降到攝氏零下5度,天空大量下雪,暴風雪形成的條件便俱足了。
如何測量降雪量?
一般報導冬雪的新聞,都會提到降雪量若干、積雪幾公分或幾寸等。
到底降雪量要如何測量?是不是走到戶外,拿把尺量量積雪多厚就可以?
答案當然並非這么簡單。
雪不像雨,雨是流動的液體,無法被壓縮,如果沒有遮蔽物或干扰,20毫米的降雨在哪裡都一樣。
雪則不同,雪不會流動,它會堆積,當風把雪吹到特定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積雪就會比別處厚。所以,同一個地區,積雪可能都不會統一,可能某一處積雪深達30公分、不遠處只有1 5公分,在某一房子面北的外牆卻有70公分,另一些地方則根本沒有雪。
在這種情況下,降雪量該以何者為標準?
並非所有的雪都一樣,濕潤的呈薄片狀、干燥的呈粉末狀。由于雪的顆粒之間有空隙,所以它是可以被壓縮的。
如果要更明確,除了降雪量以外,還應該提及是哪一種類型的雪、測量位置位于哪裡、及這類型的雪是否是該地區典型的降雪。
氣象人員的作法,是細心選擇一個地方來測量雪的深度,然后把降雪當成降雨來測量。他們收集了雪,進行融化,報出的降雪量是等量的雨水。
一次強大暴風雪的降雪量會有多少?美國著名城市芝加哥過去124年來排名前5大暴風雪及其降雪紀錄,或可給我們一點提示:




排名

日期

降雪量
1 1967年1月26-27日 23英吋(58.428公)
2 1999年1月1-3日 21.6英吋(54.86公分)
3 2011年2月1-2日 20.2英吋(51.31公分)
4 1930年3月25-26 19.2英吋(48.77公分)
5 1979年1月13-14 18.8英吋(47.75公分)

風越大雪量越多?
一場特大的暴風雪或雪暴,一天下來可能帶來一兩公尺的積雪。
而連續多天大雪紛飛,降雪量可以累積到非常可觀的程度,三數公尺至八九公尺。
1977年,發生在美國水牛城和紐約周圍的地區的暴風雪,相當特殊。
水牛城位于美國五大湖東部雪帶,一個冬季有數英尺的雪是常事。
1977年,來自北方加拿大的濕潤風以1小時113公里的速度吹了5天。原本就有整米厚的雪上,因此多堆積了1.2米的雪,有的地方竟然堆積了高達9米的雪!
如果單單是下雪,並非那般可怕,無風的時候,雪是垂直降落的,在裸露的地表覆蓋上等量的雪。
許多時候,爆風雪的可怕在于強風的威力,狂風可以帶來大量的雪,並令雪花胡亂飛舞,打在行人臉上如刀刮般,能見度極低,低于150米甚至接近零,加上濕滑的雪地、深深的積雪也叫人寸步難移。
風搬移雪的能力令人望而生畏,像水牛城的例子,強風把積雪從結冰的Erie湖面上捲起,把它們摻雜在正降落的雪中,悉數傾倒在水牛城中。
風能夠攜帶多少的雪,取決于它有多大的能量,就像河流能攜帶多少淤泥與沙石,取決于該河的流動速度與能量,一旦能量降低河流減速,便有越來越多物質沉底成為沉積物。
因此,載雪的風減速或失去能量時,雪就會飄落,風碰到障礙物如樹與建築物,就會降下它所攜帶的雪,這些地方的積雪往往比較高。





風雪大襲擊,誰搞怪?(第2篇)

20/02/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暴風雪是自然現象,冬季偶爾出現暴風雪也屬正常。
但是,不尋常的是,過去四五年來,北半球暴風雪的密度似乎越來越頻密,受波及的範圍似乎越來越大,也就是很多地方同時期出現雪災,媒體上也不時出現最冷的冬季字眼。
這是否預示,咱們的地球,出現了什麼問題?
敏感的氣象專家,隱約嗅到地球所透露、不尋常的味道,而紛紛為日愈極端的冬季天氣把脈。
對于北半球愈來愈多暴風雪的現象,多位專家或個人也提出見解,試圖提出令人滿意與接受的答案。
眾說紛紜,到底他們提出什么解答?以下是數種說法:
一、太陽活動
(1).太陽活動的低潮
這個說法是說,暴風雪是自然規律,地球的冷熱和太陽活動有一定關係。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個太陽活動的低潮,地球就會特別冷。
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然而它以10年為周期,指出每10年就有特別冷的一個冬季。
然而,事實上2009年迄今,涉及範圍廣大、大規模的寒冬持續到今天已經有三四年了,挑戰了每10年一遭的說法。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另一個說法,還是跟太陽有關,說是太陽的活動影響到地球,這個說法與前一個說法有別,它沒有10年一遭之說。
出家人也來探討天氣?針對今年初的暴風雪,中國啟東市佛光寺的師父釋覺修特地寫了一篇文章《造成分析2012年初全世界嚴寒暴風雪的因緣》。
他認為,太陽上輻射的高能粒子流到北半球上空,再與氧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后,在高空的極低溫度作用下,在下降過程中成為冰雪,而形成北半球極大範圍的大暴風雪天氣。
他指出,2011年及2012年初之間,太陽活動頻繁,太陽上的高能粒子大量地向宇宙發射高能氫離子流。有部分高能氫離子流在射向地球過程中,與地球四周的大气發生急劇碰撞產生化學與物理反應,形成大量水份子流。
他說,在高空,氣溫極低,于是水分子就急劇凝結成冰雪下降,冰雪形成固體空間增大,氣體空間減小,形成高壓超低溫氣壓南下形成寒潮,並下降形成暴風雪。再加上,高空的水冰雪帶來極低溫度的冰雪下降,于是地球北部就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嚴寒極端天氣了!
這種說法是否獲接受,還有待證實。
亂了歐洲擴及俄羅斯
今年初,在歐洲的暴風雪,似乎有點作弄人。
去年尾,歐洲經歷了50年來最熱冬天,位于阿爾卑斯山脈,法國與瑞士等國多個滑雪勝地,為了沒有積雪而發愁,然而,踏入今年1月初,大風雪就來了。
大概是天神聽聞當地人的苦水而想出手相助,不料卻下手太重,降雪變成了舖天蓋地的暴風雪,結果現在反而因雪量太大,擔心會引發雪崩。
暴風雪一下就下個沒完沒了,肆虐到2月,整個北半球就像個超大冰箱,歐洲籠罩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溫度低達攝氏零下30度,逾400人喪命。
俄羅斯靠近黑海的諾瓦羅西斯克港,竟然還出現狂風巨浪,不少住家屋頂整片被掀開。
多個國家如俄羅斯、羅馬尼亞等地,都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風雪下不停,積雪厚度高達兩三公尺,部分村落慘遭封村,民房幾乎被大雪吞噬。
著名的多瑙河有超過9成面積結冰,商業水運無法操作。塞爾維亞甚至得利用炸藥破冰,以免融雪后引發水患。
二、全球變暖下的極端天氣
(1)全球變暖極端現象
一些支持全球暖化說法的科學家指出,全球變暖並非指溫度一直升高,有些地方、有些時候會變熱,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時候會變冷。在歐洲,它會體現為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
中國遼寧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韓江文從大氣環流理論分析,極端天氣增加與全球變暖有關。
全球大氣能量基本不變,但大氣不斷流動,有些地方溫度特別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會出現相反情況,溫度降得非常低。這顯示出極端天氣與全球暖化的關係。
(2)北大西洋暖流變緩
由于地球溫室效應,減緩海洋暖流速度,進而影響海洋周邊的歐洲國家氣候變冷。
德國氣候變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指出,歐洲城市的冬季氣溫普遍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攝氏9至18度,應歸功于北大西洋暖流。然而如今該大洋的洋循環出現問題,使周邊國家冬天越來越冷。
英國南安普敦國家海洋學中心科學家哈里布萊登,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其研究成果。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巴哈馬群島和加那利群島間,沿著北緯25度取樣調查海水的鹽分和密度。
檢測數據和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紀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1957年來,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顯著下降,特別是1992年以來下降速度特快。
現今,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已比50年前慢了31%。
氣象專家把這種現像歸咎于全球暖化,英國氣象辦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家指出,人類活動引發的溫室效應使北極及格陵蘭島的冰蓋快速消融,這些淡水大量流入北大西洋。
淡水含鹽分少,比海水輕、密度也較低,下沉速度慢、也不會沉到太深度,海面充滿淡水,導致大西洋的暖流流失向北移動的動力,速度逐步變慢,甚至最終會停止。
這種情況並非空想,古代的確曾發生同樣的情況,即洋流速度減慢或停止,當時的結果是北方的空氣溫度在幾十年頭降了10度!而冰河期也是同樣情形下而造成的。
哈里布萊登等科學家預測,如果洋流流速減慢現象持續,英國的冬天將在未來10年下降2度,如果洋流完全停止,則未來20年,北歐和西歐的平均氣溫將降低6至10度,並會讓冬天變得異常寒冷。
三、北極濤動
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約北緯45度)與北極地區之間氣壓差別變化,影響北極地區大氣流向的重要氣候指數。
北極一般受低氣壓系統支配,中緯度地則受高氣壓系統影響。
當北極濤動處于正位相時,這些系統的氣壓較正常強,限制了極區冷空氣向南移;反之,北極濤動處于負位相時,冷空氣較易向南侵襲。
四、艾爾尼諾作崇
也有人把冬季嚴寒現象,視為艾爾尼諾作崇。
2010年初,美國出現超級暴風雪,該國首都華盛頓的降雪量,甚至達到創紀錄的60到91公分,有氣象學家指出,這是300到400年一遇的情況。媒體甚至稱它為“暴風末日”。
氣象學家喬巴斯塔迪認為,這次暴風雪的嚴寒程度,至少是2002年至2003年冬季以來最嚴重的,也很可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寒冷的。
他並不認為這是異常信號,只不過表明地球氣候變化“具有周期性”罷了。
他認為這次超冷的寒冬,是艾爾尼諾現象引起的,這與上世紀60、70年代非常相似,這可能預示著未來的冬季,將更加寒冷、多雪。
巴斯塔迪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學院Accu Weather氣象預測機構工作,他認為這次創紀錄的降雪,艾爾尼諾現象要負起大部分責任。
艾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范圍水溫升高引起的一種周期性異常氣候現象,一般周期是3到7年,它發生時足以影響到全球氣候異常,經常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降雨過多。
每當艾爾尼諾現象嚴重時,常發現全球一些地區暴雨成災、洪水泛濫,而另外一些地區則是久旱無雨,農業歉收。
巴斯塔迪聲稱目前的艾爾尼諾現象“非常強大,導致美國中大西洋地區暴風雪頻發。”艾爾尼諾也改變了高空氣流,將冷空氣從加拿大北部推移到美國上空。
五、大氣環流異常
美國國家數據中心的專家認為,對北極冷空氣具有限制作用的大氣層氣流,最近在北半球上方出現異常扭結,導致大量北極冷空氣南下及一些地方的暖氣流北上,造成北半球一些國家在2009年到2010年初的冬季出現極端天氣。
六、正常現象
為寒冬找說法的人固然不少,然而也有專家認為媒體誇大其詞,過度強調冬季的寒冷。
以去年初為例,他們認為當時北半球多個國家遭遇的嚴寒天氣,並不算反常。
美國著名氣象服務网“地下氣象員”創始人傑夫馬斯特斯針對美國的情況指出,按照氣候的自然變化,美國每隔10到20年就會遭遇一次類似的特大寒流,2010年初的天氣狀況,並未超過1977年年初和1989年年底美國遭遇極度嚴寒時,創下的低溫紀錄。

地球變暖還是變冷?(完結篇)

21/02/2012
  • 層層冰雪遮蓋下的泥土是虛是實,表面上看不出來,容易構成意外。
  • 到底地球是越來越冷,還是越來越暖? 
  • 水晶宮?
  • 這幾年的冬天都很寒冷,因此有地球變冷之說。
Send to friend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月以來,歐洲和亞洲多個地區都在冰雪嚴寒淫威下,歐洲有四百余人因而喪命;日本失去數十條人命;中國自去年12月入冬以來,氣候偏冷,全國平均氣溫為過去15年以來同期第二低紀錄。
縱觀這幾年的暴風雪新聞,似乎讓人有一個印象:雪災從某一個區,演變成北半球越來越多國家同時期受災,暴風雪威力極大,而且多地創下數十年仍至百多年最低溫紀錄。
這令部分專家學者懷疑,地球變暖這個學說,是否是弄錯了,地球的冬天似乎越來越冷,與變暖之說互相矛盾。
到底,地球是變暖還是變冷?
今年1月,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報導《忘掉全球變暖:第25個太陽活動週期才是我們要擔心的》,爆出地球可能即將進入長達數十年的“小冰河期”!
這則新聞令人聞之驚悚,進而聯想到成片的冰川及難以抵禦的寒冷,不必說,這篇文章引起了轟動,全球多家媒體跟進及轉載。
文中,一些氣候學家與全球變暖學說支持者唱反調,指出地球已停止暖化,未來二三十年,世界的氣候將逆轉並迎來寒冷時期。
德國氣候學家莫季布拉蒂夫帶領的一支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隊伍,對海洋表面以下1000米左右的海水冷熱周期循環交接組進行測量和研究,得出結論為:全球未處在氣候暖化理論所說的“無可逆轉的崩潰邊緣”。
拉蒂夫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要成員之一,他在1月9日受訪時指出,他與團隊得出結論,在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間,甚至20世紀早期,地球所經歷的暖化現象,也許有一半都是由于海洋冷暖交替的周期引起的。
海洋將進入冷狀態
他們分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循環周期后認為,海洋有自己的冷暖周期,這個周期主宰全球氣候,當海洋處于“冷化模式”(cold mode)時,全球氣候就會變冷,當海洋處于“暖化模式”(warm mode)時,即使沒有溫室效應,全球溫度都會上升。
他們認為,20世紀以來,海洋的暖狀態目前來到尾聲,海洋將進入冷狀態,因此接下來的氣候會變冷。
文中指出證據包括:美國國家冰數據中心的數據,自2007年,北極夏季的海冰面積增加了106萬平方公里,增幅超過25%,“這意味著海洋在向‘冷化模式’邁進。”
溫室效應阻變冰河期
氣象史上的“小冰河期”,是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出現的“相對寒冷期”。
其表現為全球大範圍氣溫顯著下降,冰河期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冰川在大陸上不斷擴張,顛峰時,歐洲、亞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都為冰層所覆蓋。
今年寒流看來來勢洶涵,實際上此次降溫無論是程度還是範圍都和“小冰河期”相差甚遠。應該說,它只是一段寒流極端天氣,跟氣候逆轉無關。
事實上,歐洲已迎來多個嚴寒冬天,但它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最熱的年份,前13位都發生在過去15年中。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科學家指出,2011年全球平均氣溫處于最高氣溫排行榜的第9位,過去最熱10年中有9年落在2000年以後。2011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20世紀中葉的基準溫度高攝氏0.51度。
專家派定心丸,指出現今的溫室效應,將能阻止冰河形成。
劍橋大學古氣象學家盧克斯金納在去年1月的《自然-地球科學》中就指出:即使現在停止碳排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仍會在至少1000年內處于升高狀態,所儲存的熱量可以阻止下一次冰河形成。
理論兩極備受爭議
然而有部分科學家或專家卻駁斥這種說法,有人把它與2010年盛行一時的“千年極寒”之說相提並論,認為它們都是謠言,是媒體誤讀之后,再以訛傳訛炒作放大的產物,不值得相信。
據悉,這篇報導講的並不是歐洲近期的寒潮,而是根據一些氣象資料稱“地球在過去的15年就已經停止了變暖的趨勢”,並引述一些專家的話,稱“地球會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
事實上,在文章中,並沒有專家提及“冰河期”這個字眼,有的只是作者本人寫的:“這些數據顯示,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這篇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權威專業研究機構和科學家。
其后在其他媒體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
這篇文章出街后,英國氣象局迅速在其官方网站部落格撰文反駁,指該記者對氣象局的回答斷章取義,文中有“多處錯誤”,包括全球氣溫在過去15年裡沒有升高是完全誤導。事實上,多家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2010年是全球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逐步向冰河期改變
無論如何,拉蒂夫不是唯一支持地球變冷論的人,在2008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托馬斯克羅利和多倫多大學威廉海德,聯合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克羅利教授以萬年為時間單位,對冰河紀周期進行研究,他推斷,地球如今處于一個間冰期,正逐步向新的冰河期轉變。
從提出假說,到創立模型,不斷以數據論證到發表論文,他用了近20年時間。
全球變冷說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初,1947年至1976年全球性寒冷天氣,使一些氣象學者驚呼小冰期的到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承繼成向來懷疑“全球變暖論”,但他也不見得就全然支持“全球變冷論”,他認為,現階段說地球在變暖或變冷都為時過早。
他以竺可楨于1972至1973年發表的一系列有關《中國過去5000年溫度變化》的文章舉例說,無論是近幾十年持續升高的氣溫,抑或最近一個月出現的極端天氣,都是地球氣候的正常波動。
“地球正在變冷、變暖還是異常,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論證,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別有用心。盡管最近20年,地球的均溫在上升,但是並沒有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溫度,這和極端天氣一樣仍屬于正常的氣候波動。”他說。
“即使新冰河期到來,我們沒什么可擔心的。現在的地球平均溫度是14-15攝氏度,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均溫6-7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下,也照樣挺過來了。”他說。
北極濤動影響所致
世界氣象組織最近在日內瓦發佈消息說,根據其成員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寒冷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冰川融化等條件下,北極地區的氣壓異常改變,導致冷空氣持續南下,影響歐洲和亞洲。
相反的,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氣溫偏高,北美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高,類似現象在過去10年中曾發生數次。另外,艾爾尼諾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速亞洲出現寒潮。
無論如何,歐亞的嚴寒天氣只是正常的氣象變化,被誤讀為“冰河期”的開端,只是美麗的誤會。
歐洲嚴寒不但極不可能是全球變暖結束的證據,更多的證據都顯示近期的極端氣候變化,大多數與全球變暖有關。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新年症候群

難招架恐懼回鄉過年(第1篇)

 12/02/2012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春假期結束,回到工作崗位,興致勃勃大談新年美事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也有不少人是大吐苦水。趨前一聽,許多媳婦談論的是婆媳、妯娌間的緊張關係;未婚男女申訴被問婚催婚;沒小孩的夫婦被長輩逼生小孩;上班族被探薪水花紅等……  新年本該熱熱鬧鬧、開開心心,但很多人都不快樂、愁出精神壓力,長達半個月的春假結束了,這些新年症候群卻不見得全然消失,有些還遺下可大可小的后遺症,嚴重者,可能需要找心理輔導……
近年來農曆新年臨近,中國都會出現一群“恐年族”,為春節回家而煩惱不已。
 根據中國媒體調查,“恐年族”最怕的是被拷問幾時結婚、薪水多少、什么時候買房子、孩子考第幾名等問題。
 這種現象不只中國才有,在我們身邊,很多人也面對同樣尷尬處境。
 新年團聚,親朋戚友之間的話題來去皆:念書的圍繞在成績;就業的問工作工資;適婚年齡被催婚;沒有小孩的被問何時生;已有一個小孩的又被問何時追第二個。
 我們華族重視新年的團聚,很多時候,親戚朋友之間只是一年才聚那么一次,感覺分外珍貴。然而,不幸的,原本應該感覺良好的團聚,卻對一些人構成壓力及心理負擔。
價值觀不一樣
 資深心理輔導師李志祥博士說,不同世代的人價值觀不一樣,新年時我們因為團聚,必須跟不同世代的人在一起,有時長輩過度關心,我們可能就覺得隱私受到侵犯,這種現象是難以避免的。
 他說,有些人對此一笑置之,但有些人則不勝其擾,負面情緒甚至延續到新年以后。
“有些人因而選擇避年不回鄉過年,但是避得了一年,避不了一世,總有一天還是要回鄉過年。”
個案1:害怕親人追問隱私
 今年新年,永祥(化名)以工作為藉口,沒有回家鄉過年。
 他就職的公司每年農曆新年,都要做到最后一分鐘才能休假。
 有一年,他除夕那天五點多收工,直接從八打靈再也開車回怡保老家,塞了差不多9個小時才回到家,回到家時家人已經接完財神,更別說吃團圓飯了。
 大年初一,還沒有補回睡眠,家族中的大家長大姑一家就來拜年,把他吵醒。
 大姑辟頭第一句就是追問他工作怎樣了,現在月薪有多少,打了這么多年工有沒有升級,你弟弟妹妹在新加坡工作,薪水兌換回來高你幾倍。
 接下來的話題不用聽,永祥都知道對方要說什么。
 他跟戀愛8年的美美(化名)分手后,感情就處在空窗期,此后他的戀情婚事就成為長輩最關心的事。
 “你年紀也不小了,要求不要這樣高,你選人人選你”、“美美其實很不錯啊,你們都在一起這么多年,為何要分手”、“我早就叫你們結婚的了,早早結婚就不會分手了。”
 他所有過年歡慶的情緒和休假的心情就這樣被破壞了,他知道這幾天要是碰上八卦的四姑,隔壁的阿嫂,同樣的問題又會再被拷問。
 他想,這些人為何就是喜歡管別人的事,就不知道何謂隱私嗎?
個案2:為了生育心煩意躁
 阿平(化名)跟美君(化名)結婚5年,夫婦倆是典型的“丁客族”。
 1950、60年代,歐美許多雙薪家庭不願生育,因此被稱為“雙薪水,無子女”(Double Income No Kids,英文縮寫為DINK,直譯為華文就是丁客族)。
 夫婦倆結婚之前就協議不生小孩,阿平也曾經跟自己的父母談過他們的決定。
 但是他的父母是傳統觀念很重的人,一定要他“傳宗接代”,而且最好有個男孫。
 隨著阿平跟美君結婚越多年,年紀越大,他的父母就越心急,更加緊張催促他們生孩子。
 他們知道直接逼兒子跟媳婦,兒子只是會重申自己的立場,所以他們轉換方式催逼兒媳兩人。
 比如乘著兒子媳婦回家時,炖補品給媳婦吃,悄悄跟媳婦說:“養好身體容易生孩子。”
 再不就在親戚聚會時,當著姨媽姑姐面前說:“你就好啦,孫子都有幾個了,我等了很多年,都沒有孫子抱。”
 阿平家庭是大家族,姨媽姑姐叔伯嬸嬸,加上表兄弟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女,每年新年都會聚在一起。
 這時候姨媽姑姐叔伯嬸嬸也會加一把口催促他們生孩子,“沒有孩子,老了沒人照顧你們”、“現在不生,過多幾年要生可能生不出”、“不生孩子長輩會失望”。
 就算阿平和美君非常清楚自己的立場,也打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但是他們覺得並不需要跟每位親戚交代自己的事,而且就算交代了他們也可能像父母一樣無法接受和理解。
 不過這種每年都要上演一次的戲碼,已經讓他們夫婦煩不勝煩,一想到新年回家過年就提不起勁。
技巧應對免傷和氣
 李志祥發現,面對長輩拷問隱私問題,要是沒有演變成劇烈的不愉快情況,許多當事人還是會覺得反正只是這幾天的時間,就忍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度過新年。
 “有時候,長輩問起我們的薪水、對象等問題,其實只是要找個話題,並不是真的要追問我們的隱私。”
 他建議,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要稍微交待,比如工作忙碌,不適合談戀愛,長輩也不至于窮追猛打的。
 但是長輩要是真的窮追猛打,他指一般人會採取三種態度應對:退縮溝通方式、攻擊溝通方式或果斷溝通方式。
 退縮型的人,不管別人說什么他們都逃避、不回答、不應對、不理會。
 “這是一種壓抑的態度,很容易因為過度壓抑反彈,產生衝突和摩擦。”
 攻擊型的人面對不愉快的場面則會馬上爆發,“他們會挑釁對方:你問這么多做什么?不用你管。”
 他說,攻擊型的人跟退縮型的人一樣,情緒很容易擦槍走火。
 至于果斷型的通常都是比較清楚自己立場和想法的人,他們一般會以“破唱片方式”應對長輩的窮追猛打。
 “他們願意溝通,針對他人的提問,他們尊敬他人也尊敬自己,能夠回答的他們就回答,無法回答的他們就不答。”
 要是長輩還是不斷嘮叨,他們也會像刮花跳針的破唱片,無論你問什么,他們都重複自己的立場和說自己能夠透露的事。
 他覺得三種應對方法里面,果斷溝通和“破唱片法”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如果長輩還是不賣賬,我們可以輕鬆把話題帶開,新年要一團和氣,長輩一般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引發衝突。”
新年團聚仍有意義
 “新年症候群”過節的壓力,不是過年期間才開始的,李志祥說,從年關將近,準備迎接新年那段日子,很多人就已經開始承受“佳節壓力”。
 “新年期間數天假期,上班族為了休假,需要趕工加班,還要買車票、準備送禮、打掃房子等,籌備過年就已經有很大壓力了。”
 到了過年期間,許多人的精神已經非常緊繃和敏感,面對親友問三問四,觸及自己不想透露的隱私,情緒可能就很容易爆發。
 他建議,過年期間最好先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準備好身心狀況,才去拜年。
 “如果長輩追問隱私,還不至于引起我們的恐懼和抗拒,我們是可以乘這個機會,去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這種尷尬情景。”
 畢竟新年的團聚,還是有它的意義,比如親友之間一年難得相聚,可以互相了解彼此這些日子的生活近況。
 還有家里的長輩仍然健在,能夠跟我們一起過年,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
 要是這種過節的壓力,已經造成我們很大的心理負擔,則可能需要尋求心理輔導。
 “在西方國家有一個現象,每逢聖誕節或元旦假期之后,尋求輔導的人就會增加,這跟我們在農曆新年團聚面對的壓力較大,及人際關系衝突比較多是同樣的道理。”

 

婆媳妯娌家事煩人…(第2篇)

13/02/2012

 

報導:涂素燕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年假期才結束,開工第一天,辦公室的茶水間就“怨氣衝天”。  女同事之間見面,打開話匣子就是投訴新年期間在婆家受了什麼委屈。
 婆媳妯娌過招,是粵語殘片永不過時情節。
 隨著傳統大家庭架構瓦解,婆媳妯娌可能一年才因新年聚那麼一次,但是同樣免不了“你來我往”過幾招。
個案1:回婆家比上班還累
 麗萍(化名)一年回婆家兩三次,可是每回一次就滿肚子怨氣。
 平日跟家婆同住的大嫂,認為自己一年365天已經負責家務,妯娌回鄉時,家務就應該交給他們負責。
 每次麗萍和丈夫孩子回鄉,大嫂就理所當然把自己一家五口,還有家翁家婆及麗萍一家三口一日三餐,全交由麗萍包辦。
 麗萍要是沒有主動掃地抹地,大嫂事后也會跟家婆及其他妯娌抱怨。
 麗萍是職業女性,平日回家也要照顧孩子打理家務,難得休假回婆家,反而要做更多家務和照料更多人。
 她認為大嫂長年住在那個家,又是全職家庭主婦,負責家務和煮飯也是應該的。
 但是大嫂覺得自己一直在照顧家翁家婆,其他妯娌很少回鄉,回來更加應該負起責任。
 農曆新年假期,丈夫兩個弟弟分別一家五口和一家四口都回來,兩個弟媳都不願煮飯,但是她們跟大嫂關系要好,大嫂也不出聲,結果全家大小19人的伙食,就交由麗萍負責。
 她跟丈夫付錢買菜買肉,然后由她一人洗菜切菜煮菜張羅一切。
 飯菜上桌,其他兄弟的家庭總是自己先坐下來開飯,小孩有時嘴刁偏食,還會一邊吃一邊嫌飯菜不合胃口,吃飯時全挑雞腿雞翅膀,留下雞背雞腳給麗萍一家人。
 麗萍開伙做家務已經非常勞累,還要面對這種狀況,令她更難受,每次一個新年假期下來,她都身心疲憊不堪,比上班還辛苦。
轉個念頭讓心好過
新年家庭的團聚,張羅吃喝家務事其實是很勞累的事。
 許多家庭往往為了全家吃喝應該由誰準備、家務事由誰負責而結下心結。
 婆媳、妯娌、大姑小姑或兄弟之間,可能都會認為應該由對方來負責。
價值觀不一樣
 婚姻心理治療師表示,家務最理想的是分配,如果分配以后還是沒有人要做,我們無法逼別人做,一就是不做,再不就全由自己來做。
 “許多人認為不做不行,所以還是會做,可是一邊做就一邊怨,心情很矛盾。”
 她說,在心理治療里,我們指行為源自思想,如果我們覺得委屈、很無奈,被逼去做一件事,自然就會做得很負氣、不高興。
 “心理治療里我們說三個好:好心態、好心情、好行為,如果可以調整心態,有正面的想法,就有好心情,好心情就會做好事。”
 現實有時是無奈的,如果我們無法接受現實,心理就會不平衡,她建議不如轉念一想,把新年做家務煮飯,當成是難得有一回大顯身手,這是我表達愛和關懷的機會,這樣就可以好心情做出好的行為。”
個案2:婆媳衝突和解無期
美芬(化名)是位單親媽媽,自丈夫四年前于一場車禍去世后,她便獨力撫養兩名年幼的兒子,拉拔著,兩名孩子總算上了小學。
 但是男孩子畢竟比較皮,常要母親操心,偶爾打罵難免。
這一次農曆新年,美芬循例帶兩名孩子回丈夫的家鄉,年初一當晚晚飯時,美芬要咳嗽的小兒子戒口,對著滿桌煎炸的佳餚,小瓜很不情愿,發起哥兒脾氣來。
 隨后小瓜又跟哥哥搶玩煙花而大鬧別扭,美芬屢勸不聽,終于忍無可忍,帶孩子進房間用藤鞭教訓一頓。
 不料,家婆心疼小孫子被打,出口責怪美芬之余,還向眾位親戚批評美芬的教育方法不對。
 房間內的美芬將家婆的話都聽進耳,多年來母兼父職以及家婆指指點點所累積的壓力與情緒終于決堤,走到客廳反駁奶奶,奶奶自覺顏面無存,也奮力反擊,兩人毫不相讓,令眾親友錯愕,氣氛一度極僵。
 后來還是一兩名親友說好說歹,將婆婆推拉進廚房,而美芬也回房痛哭。
 第二天一大早,趁眾人未醒,美芬悄悄將孩子抱上車回娘家,悄悄地離開。
 迄今,她與家婆都不曾通電話。
 這個場面要怎樣收拾?她不知道。
 雖然母親與朋友都勸她向家婆道歉,以彌補撕開的裂縫,但她不想道歉,這會讓她覺得很委屈。而家婆呢?更不愿意拉下老臉道歉了。
 這種膠著的狀態,該如何破冰?
將心比心扭轉關係
 婆媳相處問題是千年來就有的問題,黃秀蓉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般同住的婆媳容易有問題,少聚的就比較少吵。”
 尤其是農曆新年,大家都希望可以和和氣氣,就算有不滿都會強忍,比較少發作。
 不過好像美芬這種已經產生衝突的,就要看她是否願意重新思考,定位自己和家婆的關系。
 她說,如果家婆批評我們,我們認為是她有意為難我們、干涉我們,或否定我們,那么我們自然就很難接受她的行為。
 她表示,美芬會把小孩帶到房里教訓,是出于關愛他,想要教導他,為他好。
 站在家婆的立場來想,家婆責怪美芬鞭打孫子,也是出于疼愛孫子,不捨孫子被打,想要保護他。
 兩人的出發點其實是一樣的,就是關愛孩子,希望孩子好。
 她建議美芬可以重新定義家婆在自己心中的價值,要是她把家婆當成親人,認為丈夫的母親就是自己的母親,那么她也許可以接受母女之間會吵架、母親會罵女兒。
 要是她想跟家婆求和,也許可以制造機會友善的和家婆溝通。“比如主動打電話給她,關心她的需要,或借助身邊的親友,向家婆解釋她鞭打孩子的動機。”
感情靠平時建起來
 現代家庭都是核心家庭,年輕一代很少會跟公婆一起住。天匙關懷與輔導中心主任林淑娟表示:“新年回鄉團聚其實是個機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跟老人家相處,學習尊重、包容和接納。”
 她說,我們對長輩的態度怎樣,孩子都在看,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
 不管婆媳還是妯娌之間的關系,是不能靠一年一次,新年期間的相處維繫。
 “要是大家平時都沒有碰面,只是把風光一面給對方看,報喜不報憂,沒有互相扶持支持,關系生疏,新年時相處當然沒有話題。”
 這是為什么親戚之間新年見面,只能說一些表面的話,比如你的孩子考幾個A、今年考第幾名等。
 “要是婆媳妯娌之間平時都有相聚,有打電話互相慰問聊天,新年聚在一起時,關系就不會這么緊張。”
 她認為,平時就把感情基礎建立起來,新年的時候才可以享受親情,新年要過得開心,親友之間平時就應該互相關心。



同學會比出壓力…(第3篇)

14/02/2012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年期間,朋友相聚或舉辦同學會,你是否擔心別人會問自己不想回答的問題呢?  平時,朋友各散東西,對于這類久久一次的聚會,不去就錯過見朋友瞭解近況的機會,出席卻又顧忌別人的詢問,去或不去都有壓力。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長速度有別,當放在同一個平台上談論,有人會覺得矮人一截,有人則沾沾自喜。如何面對和平衡,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
方振雄(化名)中學畢業后,就從霹靂到吉隆坡打拼,從替人打工到近年自己當上一間店的小老闆,但業績並不理想,還在苦苦經營。
 新春佳節對他來說,越短越好,朋友聚會能免則免,因為每當問到工作和生活,他都不知要如何回答。
 中學畢業后,他的同學有的負笈台灣、英國、美國、新加坡,修讀專業學科,有人已是醫生和執業律師,或者其他專業人士,即使沒有出國,在本地唸書者,不少人已在大公司工作,薪水收入可觀。
 另一些與他一樣選擇做生意的朋友,也把生意經營的有聲有色,像他十多年后還在工作中浮沉的例子不多。
被同學視為假想敵
 他出席過一兩次同學會,與朋友談話時,總覺得自己的地位不如人。而且,他在中學相當活躍,成績也不錯,一些把他視為假想敵的同學,在同學會見面找機會探詢他的近況后,竟然說一些嘲諷的話。
 例如,“當年的方振雄可是風頭人物,現在是還沒賺大錢的小老闆,也不錯啊,有前途”,讓他想要揍人,但又不能發作。
 雖然,新年期間的同學會,還是有他想見的朋友,但如果能私底下見面更佳,同學會給他難以負荷的壓力。
 新年與朋友的聚會,演變成無形的壓力,可以有怎樣的方法處理,或能以何種心態面對呢?
 大馬註冊輔導員許丹平表示,一些人在朋友聚會做出蓄意挑釁的行為,可能以前受過某些委屈,如今發達或事業有成,終于出人頭地,就會藉此渲泄情緒。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認為可以在出席這種場面時,嘗試瞭解這類人的心態,如果對方的態度太過糟糕,下次可選擇不出席有對方在的聚會。
 但,關鍵並不在于出席或不席這類聚會,而是如何看待自己。
 她以自己為例,從事輔導行業的收入不高,但她在乎自己選擇的這個行業,因此,老朋友或老同學見面時,不管已是專業人士或收入高過自己很多,她都一視同仁。
話語能傷人于無形
 即是說,對方的身分、地位和收入,不會讓她覺得不舒服,大家都可以有說有笑分享生活和工作。
 但她坦言,有些同學的生活和工作不如意,會長時間不和老同學相見。后來,當她再出現在同學聚會,就知道對方已接納自己。
 人的話語能傷人于無形,有人會被一句話傷害得體無完膚,心靈崩潰;有些人則不會在意這些攻擊性語言,笑笑不當一回事,或者以幽默的方式化解。
 許丹平認為,這與個人的自我形象高低有關,“有人的自我形象比較低,不喜歡自己,就會有壓力。”
 她相信,懂得自處、接納和享受自己的選擇,就可以面對這些事情,這取決于以何種心態看自己和看問題。
過分關心惹反感
 趙喜麗(化名)是一間公司的財務人員,收入不錯。她雲英未嫁,未有看對眼的白馬王子出現。
 身旁的姨媽姑姐和朋友都開始關心她的終生大事,尤其是在過年回家或朋友相聚時,總是會成為眾人的話題。
 因此,過年留在家裡,不去應酬這些親戚朋友,就是她最大的福氣,她心裡想:“我都不急,你們急什么?”
 對趙喜麗來說,還沒男朋友和結婚看來是一個問題,這是關心她的親友的問題,而她自己不趕快找人嫁掉也是一個問題。
 問題不一定要解決,需要的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問題就不會是問題。
 已過40歲的許丹平,其親友在十多年前就已對她依然單身感到不解,不停追問感情狀態。
 她從不把單身當成是問題,因此當親友關注的她的感情事項,她就會幽默的說:“等你介紹啊!”
 因為享受和接納自己的狀況,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任別人如何把它當問題,自己一點問題也沒有。
試把詢問當成關心
 別人關心自己的生活細節,包括感情狀況或工作情形,如果情緒智商不高,或者不擅以另一種角度看事情的人,將會造成極大的壓力。
 許丹平在面子書和朋友討論時,有人認為把詢問看成是關心,就不是壓力,這點她相當認同。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系越佳越關注對方的生活,希望能在對方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至少能以言語給予支持。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關心和擔心可以是一個等號,因為擔心而關心,因為關心就會開口詢問。
 當然,許丹平坦言有人會詢問別人不想說的事,純粹是“雞婆”(多事),屬于那種口快或口爽,無心傷害他人,但這樣還是會令聽者不悅。
讓好朋友擋駕解圍
 同學聚會說東道西,聊著聊著難免就會觸碰一些人“敏感地帶”,如果有人可以及時扯開話題或接過話頭,就能解圍了。
 許丹平表示,如果有些事情不想公開在朋友間談論,找一兩個較好的朋友或老同學,先告訴他們你的狀況,以及不想別人提問的事,至少能免于氣氛變僵。
 這些懂得你的狀況的好朋友,看到不知就理的朋友發出你不想回答的問題,就會幫忙擋駕,避免引起不快。
改變並非一朝一夕
 許多時候,我們知道應該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關心我們的人,但知易行難,往往有些事被問急了,例如工作不順利時,還一直被問有沒有加薪,感情失意時還有人問幾時結婚,人就會失去耐心,大發脾氣。
 許丹平指出,改變心態非一朝一夕能行,也不是一句話或重複的說就可以達到,而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克服。
 她相信,最重要的是要去接納和享受自己的狀況。即是說,接受自己才能夠改變心態,否則一切都是徒然。



比一比壓力壓壞你…(第4篇)

15/02/2012

報導:程為、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代人過年,怎一個比較了得!  每個家庭過年,彼此之間好像在比較誰能夠花更多錢;兄弟姐妹之間,誰能給父母最多紅包錢,也在彼此間形成壓力。
 從購買衣裝、送禮、派發紅包、比較工作,以及誰又換了車子,新年像是一個100公尺短跑,要在最短的時間,比完能夠比較的事情,怎能不令人壓力重重呢?
個案1:年關難過借錢過
 台語有句俗諺:大人煩惱無錢,囡仔歡喜過年。
 意思是說小孩歡喜過年,大人卻煩惱無錢過年。
 過一個傳統的農曆新年要花的錢可多:辦年貨、送禮、買新衣新鞋、紅包,手頭上沒有閒錢的人,過個年經濟壓力可大。
 華耀(化名)是典型“月光族”,妻子是家庭主婦,靠他一人養家。
 每個月一出糧,車貸、房貸、兩個小孩的學雜費補習費、生活費、伙食費就花光他所有薪水。
 每年農曆新年,他都是靠花紅才解決辦年貨、送禮、封紅包、回鄉汽油費過路費等花費。
 公司虧損嚴重,今年沒有發花紅。有沒有花紅,新年要過,家鄉要回。
 自己家的年貨可以少辦些、小孩的新衣可以只買一兩件、自己跟妻子的置裝費可以省下,但是還有很多費用省不了。
 比如一年才那么一次孝敬父母、岳父母的大紅包不能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的小孩紅包要給、回家鄉及太太娘家的車馬費、親友送禮回禮等。
 結果今年新年,他向好友東借西湊湊了2000令吉,才度過“一個年關”。
個案2:心存比較壓力大
 其翔(化名)是家中老大,大弟夫婦在新加坡工作、小弟經營自己的生意,兩個弟弟生活都得比自己寬鬆,駕的車子住的房子都比自己好。
 其翔只有一個小孩,農曆新年時,大弟小弟都封200令吉紅包給其翔的孩子。
 大弟有兩個小孩、二弟有三個小孩,往年其翔都是每人封50令吉給姪兒姪女。
 不過有一年,小弟的小兒子,一拿到紅包,就打開來看,童言無忌說出:“只有50塊而已?”
 讓其翔夫婦和在場的人都尷尬不已,此后,其翔封給姪兒姪女的紅包每封都是200令吉。
 每年大弟和二弟都會給父母大紅包,其翔給的紅包雖然比較小,父母也沒說什么。
 但是一些鄰居親友有時跟母親聊天,當面就說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多少錢,還問你老二老三這么本事,一定給你們很多錢了。
 其翔的母親通常會回答:“他們做工也是很辛苦的,只是他們比較拼吧了。”
 其翔的妻子聽在耳里,經常會解讀為你媽是說我們不拼,所以錢賺得少,為此而對其翔碎碎念。
 一些八卦的親友,看到其翔弟弟換新車了,也會走來問其翔,你弟弟又換新車了,你這輛駕了幾年啊?幾時要換新車?
 新春期間,三兄弟三個家庭跟父母一起出外用餐,兩個弟弟雖然都會搶著出錢,但是做為大哥的其翔,也不好意思總是由弟弟付錢,有時一餐飯吃下來就是一筆大數目。
 每過一次年,其翔不管心理和財務方面,都要面對很大壓力。
個案3:親友逼供氣氛尷尬
 陳志興(化名)身為家中長子,還是單身一人,新年回到家中,除了要面對父母和親戚“大逼供”:何時要帶個老婆回家過年?另一個讓他受不了的就是與別人比較收入。
 他本來就不是想賺大錢的人,能夠舒服工作,定時拿錢回家,剩下的錢足夠自己使用,一切都已足夠。
 然而,回到家鄉小地方,哪一家的年輕人賺了多少錢,誰出了哪款新車,都會成為話題。
 對于他這種從大城市回來的人,父母親和親戚總愛拿他和當地同輩人比較。
 “在大城市做工嘛,薪水總不會低過我們這些鄉下人吧?”三姑六婆七嘴八舌一番轟炸,總會讓陳志興落荒而逃。
 因此,有時會忍不住氣和家人親戚頂撞兩句,難免就會令氣氛變得尷尬。
 因此,新年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個被拿來比較誰賺比較多錢的日子,這使他越來越不想回家過年。
做回自己最重要
 現代社會先敬羅衣后敬人的心態日益嚴重,別人有的你不能沒有,互相比較排場更是屢見不鮮,容易使人在這種比較和競爭中失去自己。
 大馬註冊輔導員許丹平表示,現在任何時候存在相互比較,鄰居買了一輛新車、同學升職比你快等,任何情況都可以發生。
不管別人怎么比較,最重要的是你自己選擇,以及肯定自己的選擇,“做回自己最重要!”。
 她相信,只要清楚知道自己選擇什么,處于怎樣的狀況,再多的比較都不會使自己不舒服。
主觀衡量形成不公
 家人對于家中成員的期待,常常因為各自的生活環境和成長方式有所不同,產生不小的誤差,以至無意中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
 現在,許多人一年才回家相聚一次,各自在不同地方發展,生活價值觀和生存能力已有改變,因此已不能用同一種方式來評價對方。
 然而,許多人無法認清這一點,總會使用以前的標準,或者某個家庭成員的能力為標準,衡量其他的家庭成員,造成彼此心中有一股無法擺脫的壓力。
 例如,二弟的賺錢能力最強,能夠為家庭提供最多的經濟支援,但這不代表他最孝順家中兩老;至于其他無法提供相同金額的兄弟姐妹,或許在金錢上不能做到最好,但卻能時常陪伴家人,何嘗不是金錢難以買到的價值呢?
價值觀各異生誤解
 生活背景改變,造成家人之間的價值觀各異,對事情各有見解,因此也會產生誤解。
 許丹平指出,由于某個家庭員已有所不同,其他家庭成員可能沒有跟上步伐,因此新年回到家中,難免在看待各種事情的心態上各有分歧。
 “這是因為他們不知你已經改變,他們還是用從前的方式來看待你。”
 其次,家人之間的談話,有時候會因一句無心之失,而使另一名家庭成員無名火起,使整個場面充滿火藥味。
 “有些話,家人講的時候是無意的,可能是出于關心,也可能是無知。”許丹平表示,他們有時只是“講爽的”,就也不用太在意。
 外在因素會不斷刺激一個人的情緒,但最重要的是要調整自己,用另一種想法使自己過得舒服一些。
 她建議案主學習去接納和享受自己現有的狀況,以免使自己有許多脾氣。
 即是說,承認和接受現在的自己,才不會因受刺激而容易滋生負面情緒。
入院過年尋求心靈慰藉
在醫院過年,常人會大喊“大吉利是”,但是台灣一些人因無法找到可讓自己安心過年的環境,或者無法忍受孤單過年,竟要求入住醫院,在醫院與其他病患一起過年,在心靈上相互取暖。
他們沒有勇氣去面對春節假期,無法享受與家人團聚的幸福,有者是不能以正面心態來享受佳節,因此不能好好過年,新年對他們就像是自我問題檢視的關卡。
主修心理學的Maple Su指出,選擇在醫院與其他病友一起過年的人,他們的自我覺察能力有限,未能領悟自己在何種狀況,也不能瞭解問題所在,甚至沒有決心和採取行動去改變自己,日復一日的讓問題持續下去。
人生的劇本應該由自己書寫,抱持著消極心態確是非常可惜,只能期待某一天,他們能覺醒,認真的去面對和解快自己的問題。


 

回婆家娘家吵不停…(第5篇)

16/02/2012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以往,媳婦一入門,就是理所當然住婆家,只在年初二回娘家兩天或三數天。隨著大家庭制度瓦解,小家庭林立,現今城市夫婦,新年前其中一個熱門討論,很可能是“回你家幾天、回我家幾天”。  一個新春,如果只是討論這類問題,那就簡單多了,事實上,許多個案都沒有如此簡單,婆媳妯娌間牽扯的糾葛,令“清官”也頭痛。
 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王琛發博士,本著對華人傳統與文化的深入研究,從筆者提供的個案著手,以社會學與歷史角度,為我們剖析婆媳及妯娌的關係……
個案1:
曉雯(化名)三姐妹都已出嫁,家中只剩媽媽一人。
 有鑑于小妹嫁到國外,二妹嫁到外坡,曉雯不忍見母親孤伶伶一個人,特地搬回母親家附近,孩子放學后搭放媽媽家,她與丈夫放工后也回媽媽家吃飯。
 丈夫的家鄉在遙遠的吉打,丈夫一年只在農曆新年回鄉一次,由于難得回鄉,他這一回鄉就回一個星期。
 曉雯隨丈夫回鄉,一顆心卻牽掛著自己的媽媽,小妹幾年才回鄉一次,二妹則要年初二才回娘家,想到媽媽單獨一個人吃年夜飯,曉雯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她想要在年初二回娘家,但丈夫卻認為他本身難得回鄉,回久一點並不過分,幾乎每一年,兩人都為同樣的問題吵架,回吉隆坡途中,兩人總是臉黑黑互不理睬,小孩成為兩人的傳話筒。
■※王博士解:
傳統中變通解難題
 古時已婚婦女初二回娘家敘舊,初三一整天日夜都在娘家,是藉節日打破例常規範的習俗 ,也是一種與節日配合,不使女子與娘家親友親情脫節的“制度”。
 傳統社會是把婚姻視為兩個家族的關係,所以也要平衡,保護媳婦免受婆婆欺負。所以,新年習俗必允許長居婆家的媳婦,在初二由丈夫陪同回娘家,給岳 父拜年,以示岳父是家中父母叔伯以外,外邊最受尊重的長輩、岳家是第一尊重的家庭。此外,新年期間,從初三起,即使丈夫先回婆家,為人媳婦的也可以自己留 在娘家過幾天,夫家有什么事都可稟告父母問意見。
 這一習俗在男權統治的時代,也含有維護著女方的調節作用,暗示夫家說:你過門的妻子依舊是岳家的女兒,她不是孤立的,她還有娘家人對她噓寒問暖,也有父兄派人護送回夫家。這一習俗提醒夫家不能對嫁進門的女子過苛。
找尋先人維持和諧的智慧
 若是妻子的娘家人從她的言談舉止中發現有問題,也會向丈夫追究。此外,也有習俗,凡是女子去世,夫家要等娘家兄弟或長輩前來驗視才能封棺。
 另外,傳統社會希望新年好意頭、節日好意頭,只說好話、做好事,尤其這新年的十五天大家要互相謙讓、尊重、合作,所以,就製造了一再的學習互相磨合、彌補矛盾的空間。
 可是,現代的家庭,核心家庭只有夫妻和孩子,而且人們過年的時間又遇上工作的制約,尤其是夫妻各自要工作,家鄉又不同地方;一到了新年,可能就會出現“你媽”還是“我媽”家的矛盾。
 我們不必要提倡傳統社會的家婆威權,更不希望它陷入男權/父權/夫權的極端,但是,從傳統之中找尋先人維持和諧的智慧,還是有可供借鑒和繼承的優點。
 傳統的新年習俗提示,一旦女子嫁后,人際關係出現巨大的變化,而且是影響一生,所以,婆家就變成日常一定要長期經營的相處之地,而娘家又是在“日常”以外的特殊節慶日子一定要回去的地方,包括丈夫也有陪妻子回去的義務。
 現代的通訊發達,女子嫁后,即使是居住在婆家之外,身在外地,要主動增加和家婆聯誼以及持續和娘家聯繫,條件更充裕。這樣一種同時兼顧婆家娘家兩 邊的日常的親切來往,而新年期間按老規矩辦事,更易辦到。重點是,到了初二初三,丈夫可以送妻子回娘家后自己先走,變成夫妻各自在自己母親家過幾天,過后 丈夫在初四或以后,再到妻子娘家接妻子。傳統本來就有這樣一個做法。
個案2:
妯娌暗鬥怕回婆家
為什么人與人的相處那么困難?
 看別人似乎都很期待農曆新年,總得忙得不亦樂乎,雅雪(化名)就特別失落。記得在還沒有結婚以前,自己也是快樂地迎接新年的到來,但在結婚后,新年就變成了一點也不enjoy(享受)的事。
 想到要跟丈夫回鄉,面對難搞的妯娌與家婆,她就禁不住反胃,心情也沉重起來。
 今年,在極度反感與厭惡下,她終于勇敢向丈夫提出自己不想回夫家過年。
 丈夫再三遊說無效,只能依她,並為她編了個生病無法回鄉的藉口。
 丈夫回鄉,自己回娘家,娘家人丁少比較冷清,雅雪卻快樂無比,並趁這個難得的假期休息。
 結婚5年來第一次在娘家吃團圓飯,她覺得自己革命成功了,新時代了,何必拘泥于傳統?誰說過年女人就一定要跟丈夫回夫家?為什么不能“你回你家鄉,我回我家鄉”?
 明年,她暗暗發誓,明年她也要堅持回娘家吃團圓飯,即使有了孩子她也要堅持立場。
■※王博士解:
回家為團聚非度假
按傳統的新年要求,它的精神本來就不是夫妻“你回你家鄉,我回我家鄉”,而是你我家鄉都要回齊,它也不勉強丈夫一定要留在妻子娘家,但要做到送去和接回,如此才能促進女婿和妻子娘家有來往和溝通。現在交通發達,應該更方便丈夫盡妻子回娘家的接送義務才對。
問題在,現在很多人是受到外國節日放假的觀念所影響,把新年當成休假,而不是過去“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傳統,把新年變作放下一切,去建設親友關係和計劃一年的日子。
 結果夫妻在一起,不是想好如何給婆家和娘家捎去最快慰的問候,變成是有的人純粹想找一個感覺到親切的放鬆休息之地;有些人因此什么你父母我父母和親友都不見,干脆出國旅行。這是新年傳統的內涵變質了。
婆媳矛盾無可厚非
 社會變遷造成傳統社會裡的婆媳關係定位出現了變化。
“我們必須承認,婆媳關係在現實中,是一個女人接受一段婚姻人生后,不能沒有義務去面對新的‘親密’關係。它在本質上既不是建立在血緣上,也不是建立在感 情上,又不是建立在思想一致的共同體上產生,甚至沒有互相的經濟利益。但兩個女人之間,偏偏從此有了照顧對方的義務。”王琛發博士解說。
 丈夫如果處理母子關係和處理夫妻關係不能取得平衡,就會造成婆媳雙方委屈,但是婆媳雙方都會針對夫妻或母子雙邊關係而多出來的這個“外人”。
試想,兩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南轅北轍的人,忽然被迫由于互相沒有直接關係的“夫妻關係——母子關係”轉變為想像而知必須長久相處的“親人”——命運共同體,雙方肯定都會對這段實質上原本互不認識的新“親密”關係有想像、有要求。
 “從傳統到現代的母女關係,建立在血緣和長期相處的情感上,都不可能一致及和諧,何況原本來自不同生活方式、家庭文化背景的婆媳?不能強求兩個生活方式、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有一致。
回到傳統社會,傳統社會是以社會和家庭制度的強制,壓制著婆媳矛盾難以存在,婆媳關係緊張也在制度壓力下難于浮現。然而,現代婦女有了經濟和生活自主后產生更大的自由選擇。”他說。
配合比對抗更實際
傳統社會既是以男性勞動為主的社會、又是父權主導,它對處理婆媳關係的解決方案,是以婦女“出嫁從夫”作主導意識。
 王博士指出,婆媳關係原本不是血緣關係,卻由于整個社會賦予她們互相之間,傳承著維護夫家傳宗接代、包括維護和管理夫家財產的使命,也教育和熏陶她們自覺地扮演這一角色,死后也同進夫家的祠堂,婆媳就成為一個家庭中“替代型”的母女關係。
 根據這種傳統的關係格局,女兒反而是律法與制度上的“外人”,未嫁女兒死后進不了自家的祠堂,也沒有夫家的祠堂可進。
 “女子在她在自己父家地位,不比嫂子和弟媳,一般不准持家,也沒有發言權。持家和發言的是在夫家的婆媳,如此就迫使婆媳成為互相有共同歸屬、共同認同、利害關係的命運共同體,開出較多放棄自己主見和自覺主動去互相磨合的空間。”
 “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比起母女更加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又是由‘從一而終’的觀念加強,它迫使來自不同父家的媳婦,放棄各自從父親家庭受到的熏 陶,轉向學習夫家的文化、接受夫家的歸屬與認同,固然可以讓媳婦減少各自行其是造成磨擦給家族帶來傷害,完成媳婦們一致為夫姓傳宗接代的任務;但同時間, 它因此也賦予家婆比母親更威權的角色,家婆是代表夫家認同的示範兼教導者,婆媳關係在一再是‘媳婦熬成娘’而成就新的長輩威權的家庭政治秩序中循環。”
 而且,他說,古時的家族制度,媳婦和婆婆住在一起,是作為沒有經濟自主能力的人物,又是繼承婆婆負責家庭理財和人事管理的繼承者,也較容易接受這套威權,甚至希望自己快點學會婆婆教的一切,繼承到一切,早點獲得夫家的信任和肯定。



按照傳統解決矛盾…(完結篇)

17/02/2012

報導:楊揚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春佳節,牽扯出好些家庭的婆媳與妯娌問題, 令人不禁想,現今的婆媳關係是否特別複雜?  以往,咱們的祖先如何避免與解決這類問題?祖先們的智慧,在生活環境與條件大大不同的今天,是否還能派上用場?
 華人民俗文化學者、孝恩文化基金會總執行長王琛發博士,給大家講述老祖宗的做法。
以往的媳婦婚后就住婆家,沒有什么選擇,更不會有新春要不要回婆家的考量,現今媳婦自主權大得多。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對節日本身的內涵不清楚,或是個人太任性過于自我獨尊,可能就會做出一些顛覆傳統,讓周遭親人無法認同的選擇。
 王琛發博士有感而發,分享他見過的一個個案:一個現代女性,不曉得按照傳統,她在死后是屬于夫家的“歷代祖先”,應該在婆家的姑子前擺出大嫂風 範,幫家婆一起準備過年的團圓飯,也是製造和家婆培養感情的機會;她偏要懷念娘家過節的風味,嫌家婆家人少單調,年三十帶了孩子回到娘家吃團圓飯,又搶了 嫂子和弟媳與母親在廚房協作溝通的空間。
 “這一來,當然兩邊都有人覺得她不好。尤其是她的嫂子比家婆更迷信,為了丈夫和孩子,更比家婆認同婆家,認為外嫁女帶外家孩子回到婆家下廚和吃團圓飯,會搶掉娘家的福分,結果大嫂為了維護她父兄祖先傳給后代的福分,和自己家婆的女兒爭論起來。”
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后來告訴她,是她自己把自己的定位搞錯,忘記行使自己在婆家的‘長輩’身分,又忘了自己和孩子對父母家而言是屬于姻親的家庭,在娘家是介于‘親’與‘客’兼具的身分。”
 他相信,如果對方能按照傳統,堅持自己在婆家有“主婦”的身分,在年三十趕到家婆處配合家婆下廚,讓未嫁姑子和小叔感覺到她身為嫂子對他們的照 顧,又在初二之后回去娘家享受嫂子和弟媳準備妥當的一切,讓自己和孩子以“親密”的“客人”身分接受她們款待,不吝嗇稱讚她們持家有道,那就不會被指責強 搶兄弟家人的福分。
 他指出,事實上,傳統上會有“搶福分”的說法,涉及以前大家族以至宗族村落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需要,正是怕嫁出的女兒插手娘家事,導致外孫或女婿 也會介入,形成外戚干權,如果幾個女兒都如此,家裡就形成外戚意見紛紜的戰場。同樣的,要眾媳婦不能干涉娘家,只能一心一意成為夫家的人,也是避免各自把 自己的娘家文化帶來,導致夫家后人分化;甚至因媳婦的認同還在娘家,也可能導致不同姓的外家勢力滲透影響入宗族內部,一樣會出現分化。
堅持回祖屋妻不滿
麗菁(化名)的家公家婆去世好幾年了,丈夫的兄弟姐妹,大多數已在吉隆坡發展,並且都在首都置業買了房子。
 令她不解的是,老家的房子已丟空,但是每年農曆新年,大伙還是不辭老遠、攜老帶幼地,駕數個小時的車回鄉,大洗大刷一番。
 這是個名不經傳的小鄉村,沒有什么特色與景觀,而妯娌間也沒有什么話題,麗菁每每回去都悶得發慌,覺得大好新年就這樣浪費掉了,實在可惜。
 反觀丈夫,每每新年回鄉就緊黏著沙發看電視吃年餅零食,傍晚時分駕著摩哆在不大的新村閒逛,或去看看別人的果園菜園,也沒見他找朋友,但他卻樂在其中。
 她忍不住問:丟空的老家,有必要回去嗎?縱使那邊有丈夫和他們兄弟姐妹的童年記憶,但那個地方對她來說是全無意義的,對于丈夫他們的回鄉之舉,她只有一句話回應:無聊!
 她曾通過丈夫向兄弟姐妹們建議留在吉隆坡過年,但是他們都不同意,堅持要回鄉。
王博士解:回鄉見故人尋根
實際上,每個人都可能藉著新年等特殊日子,回到故地見故人,滿足他心中的“尋根”感覺。
 有些人可能回到小時的老房子聚會,有些人可能回到他心中有某種特殊象征意義的地方,哪怕在別人眼中毫無意義。所以,陪同對方去感受對方的心靈深處,又或者尊重對方,讓對方有時間去追尋感受,都無可厚非。
從傳統看現代婆媳關係
 我們之所以應當重視傳統社會如何通過節日、習俗來規制婆媳關係,正是由于社會變遷后,我們需要對比,也可以從傳統中找到一些穩定婆媳關係、夫妻關係的價值觀和方法。
 王博士指出,目前影響婆媳關係的社會演變,主要還是父權/夫權社會的衰退。女子可以經濟獨立,同時,受過教育的女子各自可以有自由的思考,而核心 家庭制度建立在夫妻為主軸,雙方關係更平等。這一來,嫁進來的媳婦和家婆日夕相互依存度低,婦女也不再是留在家中管理家庭經濟而沒有掙錢能力,明顯也不必 依賴和附屬在宗族/大家族。
受西方思想影響
 “現代婆媳都有經濟保障,媳婦不再只能跟隨家婆學習,以至繼承家婆在家族管理家務/財務的角色。同時,現代婆媳雙方主觀上都知道平等和相互尊重的 重要。可是,現代婆媳關係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影響,往往視個人感受和個性自由發展為自己的權利,很少考慮自己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家庭責任,只想到要別人尊重卻 又不願意包容、了解毫無血緣卻被綁在一起的婆媳關係。”他說。
 加上原生家庭教育出現的文化差異,造成媳婦和婆家的家庭道德價值觀念總有差距,使得現代婆媳關係調適難度增大。
 傳統社會強調個人歸屬和定位自己的“本分”,強調有定位就有相應對他人的義務,無疑是有助主動維繫關係。
學習體會對方處境
 “婆媳關係等于兩個互不認識的女人認同進入另外一種必需親密的長期社會關係。古人要求婆婆懂得愛護、耐性教導,媳婦懂得謙讓和尊重,這個道理不見 得現在就要相反。而古代的婆媳同在一個屋簷下,同時要一起應付宗族成員的諸多事情,婆媳當然容易及時溝通。而且,古代社會環境變化不劇烈,婆婆是由當媳婦 的經驗熬成的娘,只要真做到將心比心,也容易和媳婦換位思考。”
 “但現代的婆媳不一定在一起,婆媳之間如果缺乏溝通,就不可避免被誤傳或誤解;因此,對比起傳統社會的婆媳,雙方之間的主動溝通和多做換位思考,更為重要。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分析和思考問題,理解對方的感情,體會對方處境。”他總結說。
兒子丈夫雙角色夾心人
 古人說“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當然你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把權力給了男人,但它的本源其實也是放在現實的人際關係脈絡上,說明男人身為丈夫也身為兒子,在男女關係當中應負主動的責任,當婆媳發生矛盾時,兒子確實是確保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
 王博士分析,傳統倫理同時也強調對父母“孝道”和夫妻“互敬”的基礎上,“從”不能理解為男人可以亂說話、魯莽決定兩個最親女人的命運。他應該要 有解決問題的耐性,更要洞悉家庭人事的點滴細節,也要敏感掌握婆媳之間位置不同的微妙心態,不能以考慮母親養育之恩為由而欺負妻子,也不能因為妻子的要求 而對母親不孝,更不能怕傷感情採取迴避態度,任其矛盾發展。
 “兒子要主動幫助婆媳做好心理溝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指出各自的對和錯,有些問題還要主動承擔責任。”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隱私生財

隱私時代已經過去了?(上篇)

09/02/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互聯網,網民凡走過(瀏覽)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網絡營運商的寶藏!  網民到過哪一個網站、使用過什麼工具、應用過什麼軟件、最愛看什麼影片和圖片,網民自己都不想去記,但這些個人資訊和隱私,到了網絡商家手上,就等同掘到一桶又一桶的金礦,可以用這些資訊,爭取商家向用戶投放相關廣告。
因此,社群網站面子書(Facebook)有8億用戶,可以上市賺錢,谷歌(Google)將于3月修改隱私條例,以更準確的收集用戶資訊,最終目的是利用用戶隱私生財!
讓我們先從面子書談起……
2012年2月,號稱擁有8億4500萬的社群網站面子書宣佈上市,集資50億美元(約150億499萬令吉),這比2004年谷歌上市時集資19億美元(約57億令吉)高出兩倍,同時成為至今為止集資額最大的科技網絡公司。
上市后,面子書市場價值估計高達1000億美元(約3010億令吉),為谷歌當年上市時的5倍,一個又一個的天文數字,讓人看得張口結舌。
用戶就是金蛋
面子書為何這么有價值?答案是它擁有超過8億的用戶!換句話說,用戶就是它的金蛋。
使用者加持了面子書的賬面價值,用戶的資料和隱私使面子書能夠爭取更多廣告,提升網絡地位。
面子書創辦人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10年1月曾說過:隱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The age of privacy is over)。
如果從生意的角度進一步解讀這句話,即是說用戶還要隱私有何用,既然沒用,就讓網站用它來賺錢!
稍有生意頭腦的網民可能會問:那面子書用我們的隱私賺錢,是不是應該分紅給我們?
原則上應該是這樣,事實卻不是!不管面子書上市后值多少,用戶一分錢也得不到,除非你有本事買它的股票,不然就繼續當用戶,提供你的隱私吧!
最近,朱克伯格配合招股書向公眾寫了一封公開信,年紀27歲的科技新貴重申了面子書的核心價值──“面子書的存在是為了讓世界更加開放,連接更加緊密,而非僅僅是建立一個公司。”
讓世界更開放和連接更緊密,這要如何做到?想當然爾,就是要掌握每個人的資料、動向和喜好,才能讓大家“開誠布公”,把自己赤裸裸的脫給面子書看!
他信中提到印刷媒體和電視發生變革,社會到了新的臨界點,這似乎在暗示讓世界更緊密連繫的方法,就是不要隱私,只是不坦白說明而已。
面子書出現這7年,其不注重隱私手法引起隱私權益保護者不安和不滿,甚至發現面子書在使用者電腦置入一個記錄使用者網上活動的軟件,它會悄悄的回報面子書。
雖然面子書已否認將把用戶資料售給商家,但面子書欲掌握用戶行蹤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些隱私將是面子書爭取更多廣告來源的關鍵方法。
掌握用戶行蹤
根據面子書公佈的文件顯示,2011年的營業收入達到37億1100萬美元(約111億7000萬令吉),淨利潤達10億美元(約3億900萬令吉)。其中廣告收入佔31億5400萬令吉,為總收入的84.99%。
廣告商不會選擇一個沒有人流量的網站投放廣告,而且現代廣告商還要求根據用戶需要投放資訊,不要漁翁撒網式,抓到許多不想要的“魚”(消費者)。
像面子書這類掌握用戶大量資訊的社群網站,只要動一些手腳,加入一些神不知鬼不覺的軟件,更精確的收集用戶隱私,並沒有太大難度。
用戶必須清楚隱私不一定是個人秘密,你登陸過哪一個網站、在面子書和誰是朋友、說過什么話,只要你不願意隨意公開,那就是你的隱私!
你可以使用社群網站連繫他人,但不應是讓網站未經你的同意使用你的隱私謀利,與人分享很快樂,但不需要用自己的隱私交換。
增功能掌握用戶訊息
知道用戶在什么時做過什么事,就更加容易賺錢!
面子書從變化原本頁面,到增加各種看來協助用戶記錄生活的功能,目的只有一個:掌握用戶的一切動向,才能投放更精準的廣告賺錢!
例如,推出已有一段日子的“時間線”(Timeline)功能,即是面子書鼓勵用戶建立在線生活檔案庫,以掌握用戶偏好,適時顯現相關廣告能吸引用戶眼球,以達到點擊查詢或成功交易的目的。
這個做法確實達到效果,面子書目前成為美國在線顯示廣告市場的領導者之一,相較其紅遍全球之初,在線廣告收益不理想的情況,已是天淵之別。
況且,現在說自己沒有面子書的人,就好像在這個潮流掉了隊,有人會投以異樣眼光,因此不得不建立和使用面子書,就難以逃過面子書的廣告轟炸了。
按一按,金礦就會來?
面子書上的讚或者外掛(Add on)插件,也是收集個人資料的工具,關鍵在于面子書要不要把它當成貨品,賣給廣告商,作為投放廣告的考量。
當用戶使用面子書,在面子書內或第三方網站按讚,電腦內就會生成一個印象日誌(即有一個特有的文件夾),綁定用戶的身分,記錄其網上位址(IP)、網址、日期、時間和瀏覽器等信息,以便讓面子書讀取。
面子書方面指這個印象日誌不會與第三方共享,也不會銷售出去。但它卻已實在記載了用戶隱私,而且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
這些數據信息派上用場,將為面子書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即使不與廣告商分享,依然可以通過內部安排,爭取商家廣告后,向用戶投放適合的廣告。
例如,面子書可以向鞋子廣告商拍胸口保證,你的廣告將有最好的效益,因為我們可以知道哪一個用戶需要這樣的信息。
這種變相售賣用戶隱私的方式,即能撇開售賣隱私的嫌疑,又可以協助顧客獲得最佳廣告效果。
此外,不少網站或部落格喜歡在站內加入面子書的讚按鈕,這等于為面子書免費收集用戶隱私,因為這些數據不會落到網主手中,只會流向面子書資料庫,可能成為面子書增加收入的籌碼。
年輕網民忽視隱私
國際研究調查機構顧能(Gartner)一項調查發現,較年長的網絡使用者關心隱私權遠高出青少年。即是說,青少年不注重隱私,寧願讓網絡營運商利用個人隱私賺錢?
這項調查在11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進行,共有6295位社群網站使用者受訪,年齡介于13歲至74歲。
顧能這份報告顯示年輕一群不重視隱私,但同時也有年長者關注隱私,並且會減少使用社群媒體。
年輕網民是社群網站重要用戶,現在也許未對隱私保護醒覺,但無可否認他們會迅速成長,累積人生經驗,以及從年長者身上學到的知識,或有一天突然醒覺,開始注重隱私,到時可能就是收集用戶隱私的社群媒體的末日。
濫用隱私或自討苦吃
互聯網營運商和用戶互惠互利,如果前者想要吸引更多用戶,卻又從用戶身上搾取更多價值,總有一天會一拍兩散。
不管是社群網站或其他類型網絡營運商,用戶本來就是他們的財神,后者會因喜歡網站提供的服務,而願意付費使用其他功能,或購買一些產品,這就成了網站的另一個經濟來源。
以面子書為例,目前大部分依靠在站內顯示廣告的收入,卻又不斷使用用戶的隱私,爭取廣告客源和收入,像是踩在凌空鋼線上,隨時有翻跌的危險。
現在,還有許多人不知網站可以使用他們的個人隱私,有朝一日,用戶突然發現這個事實,憤而放棄網站服務,網站可就自找苦吃了。
面子書滲透數據
面子書即將上市,在上市文件中提及在某些國家的滲透率,也顯示哪一些國家是面子書“金主國”,現列表如下:

國家    滲透率
智利、土耳其和委內瑞拉  超過80%
英國和美國等國家  60%
德國、巴西和印度等國家  20%至30%
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等國家 低于15%

 

 


利益當前欲罷不能…(下篇)

10/02/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
href="http://series888.blogspot.com"target=_blank>http://s
eries888.blogspot.com
「我收集你的隱私,但不會賣給別人!」這樣的說詞看來沒有一點說服力,但它卻是網站最愛向用戶提出的保證。  從谷歌、面子書,到其他名不經傳的網站,如果你細讀其隱私條款,基本上都會出現類似句子,但有多少人真正細讀這些條文,而且即使網站不守規定,一般用戶也根本不會知道。
網絡營運商以他人隱私生財,看來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和方式,守不守隱私規定,也要看他們的良心,一般網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只要你使用互聯網,你的隱私就會晒在網絡上;即使你不使用互聯網,你的朋友也會把你的隱私晒出來!
美國《約約時報》一篇評論的開頭寫的就是“隱私即將壽終正寢”,作者因為某人在iPhone評論他的一款照片,想知道此人的身分,通過網絡只花了10分鐘就找到這人的身分。
他先從對方留下僅有姓氏的身分和照片,確認此人來自美國舊金山,然后利用谷歌搜索,發現他和一個朋友對話的內容,也因此找到他的全名。
他再用谷歌搜索,對方的住址、電話和公司等資料,全都輕而易舉找到了。甚至因為對方使用和他一模一樣的手機應用程式(Apps),發現他每天晨跑的路線圖!
吸引更多廣告商
以上隱私暴露在網絡的例子,如果各家網站將之搜集成為資訊,再把它運用在網上廣告上,那可是是一筆不小的生意。
互聯網巨頭谷歌以搜索聞名,現在想讓用戶得到“完善且簡單”的體驗,將于今年3月1日修改隱私條款,收集用戶使用谷歌各種服務的資料,以向用戶投放更準確的市場廣告。
例如,你在YouTube影音網站觀看過的影片,可能就是你的喜好,谷歌會把它“紀錄在案”,當你使用其他谷歌提供的服務,就會出現相關廣告。
在搜索內容出現簡單的文字廣告,原本就是谷歌的強項,如今根據用戶喜好,發出更精準的市場廣告,將能吸引更多廣告商,谷歌也因此獲利更多。
谷歌提供的服務極多,從手機的Android系統到網上的影音、Google+、電郵、文件處理功能、部落格等,皆受到用戶喜愛,能夠有效整理用戶的使用記錄,成為投放廣告的參考,將能挖到更多金礦。
在新的隱私條款下,用戶沒有選擇的權力,只要你登入谷歌戶口,即是答應把隱私交給谷歌,這令人擔心谷歌會濫用用戶的隱私。
美國國會議員對谷歌隱私條款感到憂慮,要求谷歌作解釋。谷歌在書面回答時指出,該公司仍以“不作惡”為原則,不會出賣用戶隱私。
谷歌反複強調不會把用戶數據賣給其他營銷公司,只供自家使用。換句話說,只有谷歌能獨家應用用戶訊息。
較令人擔心的是,當駭客入侵谷歌用戶戶口,也等同獲得用戶所有隱私,谷歌在這方面並沒有安全的保護措施。
不擔心遭用戶唾棄
谷歌電郵是開啟谷歌所有服務的鑰匙,若遭到駭客攻擊,等同大開城門,任駭客為所欲為。谷歌指出,用戶的電郵經過兩次步驟認證,即電郵認證和手機短訊認證,才有可能在受到駭客攻擊后,取回谷歌戶口。
如果用戶不想谷歌記錄和追蹤自己的一舉一動,在搜索資料或使用YouTube時,不要登入即可,就不會受到谷歌“監視”。這點看來較面子書把追蹤程式置入用戶電腦,以便獲取用戶資料為佳,至少前者讓用戶有選擇要不要被“監視”。
谷歌對于用戶這隻會生金蛋的鵝,已是欲罷不能,因為用戶隱私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且使用者越來越多,難怪谷歌在寫給美國國會議員的信中大言不慚地說:“如果用戶不喜歡這些規定,只要刪除谷歌賬號即可。”
已有億萬隻金鵝在谷歌手裡,少一些金鵝也沒有任何損失,這也許正是谷歌致力收集用戶隱私,而不擔心遭用戶唾棄的原因。
多數網站具追蹤軟件…
追蹤網民隱私,以瞭解其喜好,才能賺大錢。因此,當你登陸某些網站,可能就會被置入許多追蹤軟件,而你還茫然不知。
美國《華爾街日報》不久前聘請一間科技顧問公司,分析全美50個最多人瀏覽的網站,竟然發現一個電腦可被置入3000多個追蹤檔案!
這些追蹤檔案以Cookie、Flash cookie或Beacons(皆是能記錄資料的程式)方式存在,若電腦用戶發現可以刪除,但有一些則使用精密的程式,刪除后程式會自行復活。
在這些網站中,Dictionary.com最可怕,一登陸后就有多達234個檔案置入電腦內,至于另一個同樣受歡迎的維基百科,則是50個全美最受歡迎網站中,唯一一個不安裝任何追蹤檔案的網站。
在電腦置入追蹤程式,雖然不像病毒會破壞電腦操作,但也具有和木馬(Trojan)病毒一樣的功能,就是收集資料。
市面上已有追蹤公司和數據交易商,他們和一些網站合作,利用追蹤技術獲取用戶使用紀錄,然后把它轉賣出去。
這種做法美其名為“給互聯網使用者更好的資訊,當廣告正確地向著目標用戶,它不再是廣告,而變成重要資訊”。但是,說得直接些,就是販賣隱私!
追蹤技術無所不在
瑪特林想要買一雙鞋子,于是他瀏覽一個鞋子網站,看上一些可愛的鞋子,最終她並沒有買下,未料,這是她惡夢的開始。
之后,不論她到哪一個網站,該品牌的鞋子廣告就陰魂不散的跟著她,像一個死纏爛打的推銷員,而且她不能向該產品說不。
雖然,瑪特林認為這是相當聰明的市場工具,不過這種追蹤方式還真令她毛骨悚然。
美國田納西州26歲的貝蒂也面對同樣問題,她電腦內被置入一個追蹤文件后,她喜歡看什么電影或喜歡怎樣的娛樂新聞,都掌握在紐約一家網絡公司手中,而這些資料就當成貨物售出,讓商家可以投放相關廣告。
像貝蒂這樣的用戶,可視為一個檔案,每1000個案案可售1美元(約3令吉),而且不是單一用戶售賣,而是分門別類銷售,例如美國南部喜歡某電影的26歲人士可獨立成為一個組別。
以隱私賺錢,谷歌幽自己一默…
谷歌以搜索聞名和賺錢,也以不作惡為原則,但兩者之間能否共存,也許以下這則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可以從中看出一二。
在540平英尺方大銀幕上,谷歌前總裁埃里克施密特化身沿街售賣冰淇淋的卡車司機,他免費派冰淇淋給孩子時,側臉對鏡頭邪笑低語:“你應該知道,世界上哪有免費冰淇淋這等好事啊?”。
于是,他要求躲在車內的同伴對孩子全身掃瞄,轉頭對孩子說:“你知道你爸爸整天沒工作,泡在體育網站嗎?你知道你媽媽又在網上搜尋她的前男女嗎?”
在孩子聽得目瞪口呆時,施密特說出他的經典名句:“如果不想人知,也許就不要去做那件事。”
然后,他得意洋洋拿起印著谷歌商標的大望遠鏡,說:“我可以看見一切東西!”
此時廣告的旁白出現,說道:“今天就給國會打電話, 要求成立‘不要追蹤我’清單!”
這樣的廣告說明谷歌對自己的搜索和追蹤能力信心滿滿,不怕用戶拒絕被追蹤。同時,也表示谷歌提供免費服務,背后的目的是以廣告賺錢為大前提,因此,必須收集用戶隱私。
保護隱私權招攬客戶
今日,許多人已開始接受隱私權縮小的事實,也使得整個社會越來越透明。同時,人們又意識到不能放棄保護隱私,在保護與不保護隱私的矛盾下,使它成為網站公司吸引客源和打擊對手的工具。
互聯網兩大巨頭微軟和谷歌向來勢不兩立,后者計劃在3月調整隱私保護協議,前者自然不能放棄這個打擊對方的機會。
微軟正在推廣雲端應用的Office 365,藉著嘲諷谷歌的機會,也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一舉兩得。
該影片以Gmail先生的名字上載至YouTube,影片中的Gmail先生邊走邊看他人信件內容,一名小女孩質問他為何看“我們(寄信人)的信”,Gmail先生打哈哈后說:“不是,我是看所有人的信。”
小女孩以不能置信的神情問:“怎麼可以這樣?”Gmail先生表示,當某些人特別喜愛Gmail,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廣告。
對于這種解釋,小女孩感覺噁心,警告Gmail先生他是郵差,不可以這麼做,Gmail先生不以為然的說,他不是郵差,他是G郵差(I not a Mailman. I a G-Mailman)。
微軟這樣的廣告指出對手對保護用戶隱私有問題,結尾就打出Office 365是做生意更好的選擇,藉此爭取對手的客源。

雖然人們越來越不重視隱私,但又不願讓人輕易獲得隱私,恰好讓互聯網商家有互相攻擊對手和吸引使用者的機會。用戶隱私可以讓網站公司生財,但也可以是攻擊對手的工具。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母乳有價


網上買賣母乳正夯(上篇)

07/02/2012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母親一心一意想餵母乳,卻不能盡如願,許多母親卻母乳過剩。

 有沒有想過購買其他母親的母乳或把過剩的母乳分給其他嬰孩?

 這種想法並非異想天開,美國母乳交易市場給母乳過剩的母親帶來了巨大商機。

 中國有毒奶粉也使奶媽行業復興,年輕奶媽大受歡迎。

母乳哺育好處多,大受推崇。

 越來越多母親想要給孩子餵母乳,不過不是所有母親都能夠順利餵母乳。

 美國的切莉斯諾2009年1月生了孩子,就非常關注網絡上母乳哺育的資訊。

 她看到許多新生兒的母親,都說自己急需母乳,詢問應該從何處找到母乳。

 但是網絡上很多分類廣告和網絡市集eBay都禁止人類體液交易。她靈機一動,決定在網絡上建立母乳交易平台。

 她和丈夫合力建立“唯有母乳”網站(Only The Breast),一年半時間吸引了3000位會員。

 按入“唯有母乳”的網站,可以看到里頭有數千條“賣母乳”的帖子,另還有“買母乳”、“捐母乳”、注明“只為嬰兒服務的奶媽”等帖子。

 出售的母乳,有0~2個月、2~6個月、6~12個月階段的母乳,售賣價格從1盎司1美元(約3令吉10仙)到3美元(約9令吉30仙)不等。

並非時髦概念

 賣母乳的多數是一些年輕媽媽,她們大多數稱自己是健康媽媽,有幾位健康寶寶,有者還附上自己和寶寶的照片。

 有些媽媽注明是素食者、關注飲食均衡,有的表明只賣給有嬰兒的家庭,也有寫明不介意賣給男人或不理會購買者買人乳的理由。

 除了“唯有母乳”,美國還有許多婦女組織,通過面子書或網站,作為母乳捐獻平台,把那些母乳過剩的婦女組織在一起,提供有需要的新生兒免費母乳。

 其實,“母乳共享”並非網絡時代才有的時髦概念,早在1909年,奧地利維也納就有了第一家“母乳銀行”。

 “母乳銀行”有類似血庫般的功用,只不過血庫收集的是血液,“母乳銀行”收集的是母親們過剩的乳汁。

 這些乳汁經過處理,會捐獻給有需要的嬰兒,如早產兒、領養的嬰兒、母親產褥期因疾病感染無法哺乳的嬰兒,或母親無法成功哺乳的病兒等。

人奶好處數不盡

 隨著科學推進,科學家對母乳懂得越多,母乳的好處越受推崇。

 母體免疫系統跟外界環境病原體鬥爭時會產生各種抗體,這種抗體可以通過乳汁傳遞給嬰兒,讓他們對疾病產生抵抗力和抵禦感染。

 對嬰孩的種種保護特性,只是母乳眾多功效之一。

 母乳中的低聚糖,因為不能被嬰兒腸胃消化,過去一直被科學家誤以為沒有用處。

 不過近年,科學家發現這種低聚糖會附在嬰兒腸道黏膜,幫助吸收益生菌,把害菌堵在人體外。

 另外,母乳中還有很多科學家至今都不了解的因子,配方奶粉根本無法複製,這是為什么,有人說母乳是上天給嬰孩最好的禮物,也是為什么美國人對母乳的需求越來越高,催生了網絡上的母乳交易市場。

 美國一位19歲年輕媽媽,透過網絡賣母乳,不出三個月,賺到的錢就可以買一台新的筆記本電腦,和自己婚禮上穿的婚紗。

 母乳是嬰孩的食物,這個不用多說,不過,透過網絡購買母乳的,除了無法親自以母乳哺育嬰孩的母親,還有許多是成年男士。

 許多男士認為,喝母乳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以及增強抵抗力。

 美國一位男士柯蒂斯,當了父親之后有次嘗了一口母乳,竟然上了癮,從此每天跟寶寶搶奶喝。

 他在部落格上寫下自己喝母乳的心得,表示自從喝了太太的母乳,解決了多年來治不好的腸胃道問題。

 母乳對新生兒的發育和抵抗力有很大幫助,這點無需置疑,但對成年人是否也有同樣功效?這點就有待研究證實了。

網購母乳憂品質

 中國近年因為毒奶粉事件,搞到許多家長都不敢給孩子吃內地奶粉。

 一些家長因而組“奶粉團”到香港澳門搶購奶粉,也有一些家長到鄉下租乳牛、訂羊奶解決嬰孩喝奶問題。

 有的哺乳媽媽生意頭腦轉得快,趁機在網上打廣告賣母乳,或提出“奶水共享”計劃。

 這些母親多數是剛生了孩子兩三個月的年輕母親,基于“乳汁多,不想浪費”的理由,在網絡社區登廣告或貼告示賣母乳。

 很多媽媽對網絡上出售的母乳有興趣,卻擔心質量沒有保證,跟美國媽媽比起來,真正購買母乳的不多。

 這主要是這幾年中國人被黑心食品嚇怕了,很多媽媽懷疑網絡上的母乳是真的還是假的,無法驗證到底是不是母乳。

 也有媽媽擔心賣家的母乳冷凍保存得不好,經過運輸會變質等,還有考慮到母乳安全問題的,擔心供應母乳的媽媽是否有傳染病、健康問題等。

 中國許多醫生也覺得通過網絡購買母乳不可靠,不提倡媽媽網購母乳。

奶媽分級供選擇

 儘管中國媽媽網上賣母乳不太受落,不過,奶媽這種中國自古就有,后來因為被視為腐朽而沒落的行業,卻因為毒奶粉得以重生。

 只要在搜索引擎打“中國奶媽”的字眼,就會出現許多專職奶媽網站。

 一些比較有規模的奶媽中介網站,還會根據奶媽的身體狀況、育嬰技能、學歷背景和樣貌等,把奶媽分成“普通級”、“星級”、“特星級”供客人選擇。

 聘請一位“普通級”奶媽的價格,一般是每個月6000人民幣(約2800令吉)到8000人民幣(約3800令吉)。

 “星級”奶媽月薪則高達萬元人民幣(約4800令吉),“特星級”的奶媽會拿到萬五元人民幣(約7200令吉)。

 當奶媽的多數是從鄉下到城里打工的民工,大部分是剛生了孩子,為了掙多點錢而賣奶。

 民工的薪水一般只有一兩千人民幣(約480到960令吉),當上奶媽卻可以多賺幾倍。

請奶媽條件刁鑽

 在中國,奶媽行業是合法的,不過聘請奶媽價格不便宜,只有富裕的中國家庭才雇得起奶媽。

 現今中國許多城市婦女,因為就職,還有擔心身材走樣及受到配方奶粉廣告影響等因素,都比較少親自哺乳。

 該國毒奶粉事件,讓許多家長對配方奶粉卻步,有錢的家庭因而想雇用奶媽。

 許多富有的中國家長推崇優生學,迷信嬰孩飲用年輕貌美、學歷高媽媽的母乳,可以“以形補形”,小孩也會長得好看又聰明伶俐。

 他們聘請奶媽時特別刁鑽,有些奶媽中介公司招聘奶媽時,通常會對奶媽身高、樣貌有相當高的要求標準,學歷一般也要求高中以上。

 不過太過漂亮的奶媽也不行,容易引起女雇主吃醋。

 也有許多富有成年男性聘請奶媽,他們的理由是母乳補身,實際意圖是什么外人就不知了,所以很多奶媽都表明只賣奶給嬰兒。





喝代母人奶有風險(下篇)

08/02/2012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母乳是嬰孩最天然的食物,嬰兒吃別人的母乳還算「天然」嗎?

嬰兒吃陌生人的母乳,會傳染疾病嗎?

事實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台灣衛生署、中國許多醫生都警告,

嬰孩吃他人母乳風險高,向網絡母乳交易市場喊停……

母乳是嬰孩最天然安全的食物,所以醫學界和營養學界都鼓勵母乳哺育。

 尤其是在落后國家,嬰兒喝母乳可以避免飲用水污染引發的疾病問題,並提供比較全面的營養成分。

 不過,如果母體本身有傳染病,是否會透過乳汁傳染給嬰兒?

 這是哺乳媽媽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衛生組織、醫療單位討論得最多的問題。

 過去研究數據顯示,母親血液中的病原體,也會出現在她們的乳汁中。

 比如有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的乳汁,也會出現少量B性肝炎表面抗原。

感染病毒風險減半

 儘管如此,沒有證據指母乳哺育會增加母親和嬰孩之間傳染B型肝炎的危險性,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仍然建議所有嬰兒應完全哺餵母乳4到6個月。

 餵養母乳曾經被視為傳染愛滋病的可能途逕,可是后來的研究證實新生兒完全吃母乳,感染病毒的風險至少可以減半。

 南非克瓦祖魯納塔爾大學研究證實,感染愛滋病毒HIV的媽媽,完全以母乳哺育孩子,可以大幅降低把病毒垂直傳染給寶寶的幾率。

 不過這些研究,是針對嬰孩喝親身母親的母乳而做的,如果喝別人的母乳,是否有風險,就不得而知了。

親生娘母乳最適合

 研究發現,每一個母親的乳汁,都是為她們的嬰孩“量身訂做”。

 比如早產兒母親的乳汁成分,礦物質和脂肪比例就跟足月母親乳汁不一樣,隨著嬰兒出世后的成長,母親乳汁的成分也會跟著嬰孩營養需求改變而調整。

 回到一個問題,母親的乳汁是最適合自己的嬰孩,但是否意味著也適合他人的嬰孩?

 “母乳銀行”在世界多個國家,都是受承認和合法的“母乳庫”。

 為了降低嬰兒因為食用他人母乳受到疾病感染的風險,世界各國的“母乳銀行”不管收集或捐贈母乳給有需求的嬰孩,都是經過小兒科醫生和母乳專家嚴格把關的。

 “母乳銀行”在篩檢捐獻申請者的乳汁過程,往往會“淘汰”很多申請者。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搜集1091位加州聖羅塞“母乳銀行”乳汁捐獻申請者的乳汁數據,發現血液中含有梅毒、愛滋病、B型肝炎、C型肝炎和攜帶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的申請者,乳汁中都出現這些病原體。

網購母乳風險高

 不適合捐贈母乳的母親,不意味著不能哺乳自己的嬰孩。目前也沒有發現嬰兒食用他人母乳導致感染的病例。

 但是“母乳銀行”還是會嚴格過濾含有病原體的母乳,私底下捐贈和售賣母乳的行為並不受鼓勵。

 多數國家對于血液、精液、器官交易都嚴格監管制度,可是很少國家有法律法規明文禁止母乳交易。

 不過,台灣衛生署勤說公眾不要把母乳當產品在網絡售賣,並且有意把母乳當成食品,以“食品衛生管理法”管理,沒經過登記不能公開售賣。

 針對近年在中國網絡興起的母乳交易市場,該國許多醫生也認為風險過高,呼籲公眾不要隨意在網絡購買母乳。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經發出警告,指從網上或陌生人之處獲取乳汁餵養嬰兒,患者如果患有傳染病,可能會有乳汁污染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也曾發表聲明,母乳是體液的一部分,嬰兒喝非親身母親且未經篩檢的母乳,可能會被乳汁中的病原體、藥物或毒品感染。

母乳銀行嚴格篩選

 為了降低嬰兒因為食用他人母乳受到疾病感染的風險,世界各國的“母乳銀行”都是經過嚴格篩選,才會接受捐獻者的母乳。

 首先,捐獻者需要提交健康病史報告,及產后血液化驗單,證明本身沒有愛滋病及其他傳染疾病。

 捐獻者的乳汁不能含有非法處方藥及草藥成分,長期抽煙、喝酒和吸毒者不得捐贈。

 審核通過以后,審核者必須一次捐獻100盎司母乳,這意味著產乳量少的人自動就失去捐獻資格。

 “母乳銀行”在採集乳汁后,還會分析乳汁營養成分,保證母乳中含有符合標準的營養成分和熱能。

 為了達到標準,“母乳銀行”會用科技把營養成分不同的乳汁混合在一起,調節營養成分比例。

 最后還要經過巴氏殺菌,滅殺乳汁中的病毒和病原體,所以這些捐贈的母乳,到最后其實已是一種“配方母乳”。

冒險網購減輕負擔

 儘管許多專家已經提出警告,嬰兒隨意吃他人的母乳潛在風險高,但是美國網絡母乳交易市場依然大受歡迎,講究安全和母乳品質的“母乳銀行”,反而不再受落。

 “母乳銀行”雖多為非營利機構,但是因為收集、檢驗、消毒和配送乳汁的環節成本很高,所以會向需求者收取費用。

 以美國的“母乳銀行”來說,每盎司母乳收費大約4美元(約12令吉20仙),嬰兒如果每天喝超過30盎司奶,一天就要花超過120美元(約366令吉)。

 許多美國母親並沒有能力負擔這筆用費只好上網購買較便宜的母乳。

 其實在國外,願意捐贈母乳的熱心媽媽不少,但是很多國家“母乳銀行”存庫還是告急。

 美國多家“母乳銀行”,去年因為母乳庫存短缺,不得不臨時共用庫存。

 這主要跟“母乳銀行”嚴格的篩檢程序有關,申請捐獻的婦女,有一半因為嚴格的篩檢程序,最后無法捐獻乳汁。

 部分人是因為無法通過篩檢,許多人則是因為繁雜的手續而打退堂鼓。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母親上網購買母乳,也讓許多母乳過剩的母親,開始在網絡售賣母乳,或為了省卻繁雜手續,通過網絡捐贈母乳,所以願意捐贈母乳給“母乳銀行”的人越來越少。

癌患喝人奶有爭議

 美國“母乳銀行”不只提供母乳給嬰孩,只要有醫生開的處方,該國“母乳銀行”也會提供病人母乳。

 有一些醫生認為,癌症病人每天喝幾盎司的母乳,可以減輕癌症治療藥物對身體的傷害。

 許多服用過母乳的患者也認為,身體狀況有很大改進,也達到抗癌效果。

 母乳對嬰兒的益處有目共睹,但是母乳對成人真的有藥用價值嗎?

 美國和英國癌症專家對母乳治療方法就大表質疑,主要是迄今未有確鑿證據證明母乳對癌症患者有用。

 瑞典朗德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曾經從母乳中分離出一種蛋白質,發現這種蛋白質可以殺死試管里的癌細胞。

 但是許多化學物質都可以殺死試管里的癌細胞,卻無法治療人體內的癌症,所以很多專家並不覺得這項研究成果有何突破性。

 加利福尼亞大學腫瘤學家米歇爾梅利斯科博士擔心,透過母乳可能會傳播一些病毒。

 她認為,癌症病人因為治療削弱免疫系統,病毒對他們的威脅會更大,最好不要喝母乳。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華人情人節


元宵習俗你知多少?(上篇)

05/02/2012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關于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早在漢文帝(公元前180年登基,公元前157年去位)時期,就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到了之后的漢武帝(公元前141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位)時期,更將“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當時候的太史令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已經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民俗文化,從秦漢至今,在不同區域,經歷了不同的演變。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中國社會,元宵節其實是一個浪漫的日子:當時的年輕少女,不 被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在元宵節,她們卻可以結伴游玩,藉著賞花燈為自己尋覓對象。這一天,有情男女也會“相約燈下”,共度浪漫節日。因此,元宵節可說是 華人的情人節。

 當然,民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必不可免會根據不同區域的觀念、經驗、生活習慣,增添或刪減內容。在華人的情人節這一天,不想議論增減的利弊,只想快速重溫那些年的元宵節習俗。


統而言,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拈指算來,就有:爆竹、拜帖、燈謎、偷菜、放燈、走百病、摸門釘。

 先說“放燈”。正月十五日,當然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又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漢代展開的慶賀元宵之俗,至唐代規模更為盛大──唐睿宗曾命令作燈樹高20丈,燃燈5萬盞,號為“火樹”。

 與此同時,古代掌管京城警衛的金吾,禁止夜行。不過,在正月十五日和前后一天,開放夜禁,稱“金吾不禁”;允許市民在元宵前后,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關于“爆竹”的文獻記載,可在晉朝的志怪小說《神異經》尋獲: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山臊是個人臉猴身的妖怪,害怕竹子爆聲,于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即便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的著名煉丹家葛洪已經發明了火藥,人們仍愛在春節燃點爆竹。

 另一方面,聽起來瀟灑飄逸的“拜帖”,原來和拜年名片有關。在宋代,人們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均會貼上一個紅紙袋,上面寫著“接 福”,即用來承放飛帖之用。清代《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而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說是“拜帖”的遺風。

張燈懸謎,招引猜射

 接下來要介紹的習俗,就是現在仍然廣受歡迎的“燈謎”。古往今來,好謎的同道中人,都會組織“謎社”,尤其在清代,謎社更是文人雅士之間的流行時尚活動。

 在光緒年間,先后出現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次聚會,主要以茶館酒肆,或者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彼此之間,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

 最后要說的是讓姑娘們臉紅心跳的“偷菜”。在古代,漢人姑娘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習俗。傳承至今,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在正月十五偷菜傳情的習俗--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緣。

3個有趣傳說

關于元宵節,中國民間有3個有趣的傳說。

 第一個傳說和神話有關: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震怒,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為了不被燒死,有個老人家提議,每戶 人家都在家裏挂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焰火。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財產。

 第二個傳說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漢時名人東方朔,為了幫助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與親人團聚,設計讓其在正月十五于宮中煮湯圓,並在街市挂起的綵燈上大書“元宵”二字,前來觀燈的親友見之大呼“元宵”,宮女元宵才得見親友。

 另有一則傳說和漢文帝有關。呂后死后,周勃和陳平等人,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之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

請紫姑神習俗

 中國民間信仰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灶神、門神、火神、小兒神和廁神等等。適逢2012年流年飛星圖顯示,很多好星屬飛到女性卦位,表示女性當道;那就不免俗套,談一談清代元宵節盛行的,和女性神祇有關的“請紫姑神”習俗。

 紫姑神是“廁神”(又稱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六朝時已有紫姑神信仰,主要祭拜者,以女性為主。元宵節,居家婦女要迎廁神,便在 節前一天,準備好糞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隻插箕口,放在坑廁側設供。同時,另設供案,點燭焚香,讓小兒輩對它行禮。

 唐代《顯異錄》記載,紫姑是萊陽人,叫何媚,被李景納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妒。在正月十五那天,被殺死在廁所。后來天帝憫之,把她任命為廁神。

 紫姑雖為廁神,但並非主廁事,而是能先知。所以,民間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著衣簪花,請神降附。婦女們就把自己的心事向其訴說,或代自己未出嫁的女兒祈禱。

猜燈謎由來有趣

 元宵節除了吃湯圓、提花燈等玩樂,還有一項啟智的喜慶活動──猜燈謎。

 關于猜燈謎,有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個姓胡的大地主,人稱“笑面虎”。勢利眼的他,看人衣著光鮮,就畢恭畢敬;看人衣衫襤褸,就瞧不起人。

 話說有一天,同時來了兩個人要跟笑面虎借錢。第一個人叫做張木,他穿著亮麗、笑面虎二話不說,就拿來銀子借他。第二個進來的,是穿著寒酸的窮秀才孫五。笑面虎一見他,就喝斥將他趕走。

 孫五非常生氣,心想:一定要整整笑面虎。恰好元宵節即將來臨,孫五特地做了一個燈籠,上面提了一首詩: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元宵節當天,孫五將燈籠帶上街,讓鄉親都來猜看:詩中說誰。鄉親們都不得其解,只有笑面虎覺得詩文在諷刺他,就不高興地對孫五說:“你這首詩不是在罵我嗎?”

 孫五笑笑說:“沒有啊,您太多心了。這首詩只是一個謎題而已,謎底不就是‘針’嗎?”笑面虎不由得羞紅了臉。周圍鄉親早已笑成一團。

 此后,每當元宵節時,人們就會仿照孫五將謎語寫在燈籠上,供觀賞花燈的人猜謎取樂。

拋柑后來始盛行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元宵節習俗在中國各地已不盡相同,來到大馬的演變是:極少看到元宵花燈,但少不了猜燈謎、吃湯圓。可是,卻有很多國家看不到的拋柑習俗。

 元宵節拋柑,是大馬的年輕男女,相當喜愛的“浪漫”活動──男女來到湖邊或海邊,女生在柑上寫上名字和聯絡電話,將柑拋入水裡;男生就用網把柑撈起來。男女均希望因此覓得一段好姻緣。

 對此,檳城的文史工作者杜忠全,曾經引述19世紀檳城州(Penang)第2任清朝領事張煜南在“海國公余錄”內采錄與檳城元宵相關的詩──“拾將石子暗投江,嫁好尪來萬世將”說明,“當時並沒有提到拋柑。”

 一名60多歲的老人告訴杜忠全,早年並沒有拋柑的傳統,惟有在最近的20年前,檳州政府在官方的元宵慶典上,引用民間順口溜做為社會慈善活動后,才逐漸流行--丟柑嫁好尪,丟鼓娶好某(意思為:拋柑許願嫁個好郎君,丟鼓則娶得好老婆)。


部分地區傳統元宵習俗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正是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兩旁列市,鋪戶張挂絹紗從珠寶玉器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
安徽省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于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特別是淮南市,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等,把新年氣氛推向高潮。也因此,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說法。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至于福建南部,有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繫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香港  香港有多個大型綵燈會,而“添丁”仍是熱門話題。粵語“燈”與“丁”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所以,香港新界鄉村一些有數百年歷史的祖祠,會沿古舊習俗舉辦傳統的“添丁點燈”儀式,祈求“丁財兩旺”。
台灣  早期的臺灣,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灣話發音)。現代的臺灣,除了賞花燈活動,還有極富在地特色的大型燈會,以及新北市平溪區放天燈活動。
(網絡資料)




那些年的走百病…(下篇)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有一些元宵節習俗,因為不合時宜,逐漸被人淡忘。這些習俗,包括唐朝盛行的放燈、元代家家女兒結羊腸盼良緣的期許動作、清朝婦女迎請紫姑神庇佑,還有明清盛行的“走百病”習俗。

 這些都是快將被遺忘的古老節慶風俗,在一些地方還繼續保留,比如說“走百病”習俗,還有相當豐富有趣的文獻資料呢!

“走百病”是明清朝代盛行的元宵節習俗。當其時,描寫這種習俗的詩詞也有所多見。至今仍被傳頌的“走百病”詩詞,就有明朝時的“走百病上城頭”,以及清代的“走百病摸門釘”。

 兩首詩詞的具體內容如下:

 (明)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
    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清)走百病摸門釘:
    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后摸門釘。
    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不管是明朝的上城頭,抑或是清代的摸門釘,都有一個美好的新年願景:祈望消災延壽,人丁興旺。

 到底什么是“走百病”?網絡資料顯示: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距離明清朝代不太遠的民國人馮文洵(1880~1934年),就在《丙寅天津竹枝詞》中,寫下了“窄窄弓鞋步步嬌,銀花火樹過元宵;出門不為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的詩句,描寫婦女們回娘家,走訪親戚,閒談玩耍的情景。

賞燈散逛“除百病”

 來到現在的中國,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曾經披露,“每值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特別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婦女會三五成群,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遛彎兒‘除百病’。這天,婦女們不僅可以回娘家,還可以串門子,走親戚,到各處閒談玩耍。”

 “舊時代的婦女,多數是身居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尤其是未出閣的姑娘和年輕的少婦們,即便是要到親友家做客,也都是車載轎抬;因而,‘走百病’的這兩天,讓婦女獲得了短暫的‘解放’。”尚潔說。

 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三條河流,跨過三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幸好天津河流多、橋樑多,不然走一天下來,婦女的小腳先受不了。

符合現代保健觀念

 正月十六,老南京有個獨特的習俗,叫做“走百病爬城頭”。據悉,這個習俗源于明代。當時,朱元璋皇帝廣築城牆,並且下令人民不准登臨城頭這個士卒守備之要地。

 老百姓對朝廷不准登臨城頭頗有議論。后來,朱元璋為籠絡人心,恩准正月十六,允許百姓登上城頭遊玩一次,于是此俗相沿成習。

 逢到正月十六這一天,老百姓從四面八方湧向石城、三山、聚寶、通濟等城頭,攀登馬道,徜徉于城頭之上,此時各種攤販應運而生:攤子上有飴糖紅煮黃豆,還有吹糖人師傅吹出各種動物和人物造型。

 對于“走百病爬城頭”的說法,現代人的看法是:在春節飽食美味佳餚后,登高望遠,漫步散心,確能幫助消化,去病免疫, 謂之“踏太平”。

 不過,南京市郊農村的農人,因無城頭可爬,他們便變著招兒,把“爬城頭”換成了“走三橋”。那時的橋,多為石拱橋。橋高、坡陡、台階多。一日之中連走路帶上橋、下橋,確實強身健腿,幫助消化。

摸釘寓意人丁興旺

 走百病,幹嗎要摸門釘?原來,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門釘,就是加固城門之釘。據悉,清代以前,各個城門都有兵卒守衛,想摸門釘,還得“手攜錢賄門軍”,才能摸到呢!

 摸門釘風俗,亦稱“抹金鋪”,大概在清代才出現, 地域也限于北京等大城市裡。“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這天的夜晚,婦女們出遊,到各城門去“摸門釘”。婦女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設備,一次便摸中者視為生子的吉兆。

 此外,也有不去城門摸釘的,選擇到寺觀燒香的婦女,她們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元宵那一天,婦女均會結伴出遊“走百病”,而年輕的已婚婦女,必定會到正陽門,摸摸城門上的銅訂,口裏還要說出“宜生男”。

南北意思相差萬里

 “摸門釘”,除了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在廣東人的生活用語裏頭,代表了“吃閉門羹”的意思。廣東人把到朋友家拜訪,適逢朋友家無人,不得其門而入的遭遇,形容為“吃閉門羹”,或稱作“摸門釘”。

 有人表示,時至今日,即使大家打哈哈笑說“我又摸門釘”,大概並不知道,“摸門釘”這一俚語熟話,是在逝去的歷史年代中所發生的令人心酸的社會現象,引申出來的。

 關于這個詞的來源,廣東省中山市政協的出版物《中山文史》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在清代末年,石歧太平路的關帝廟(今已不存)門口,就是童工市場。每逢農曆三、六、九,有定期墟市,這裡就集結著大量等待僱主前來挑選的童工。

 在長達數小時的寂寞等待中,許多童工常常下意識地伸手摸弄關帝廟大門上那一排徘的碗口大的銅釘。于是,人們就把百無聊賴、無何奈何的心情喻之為“摸門釘”。

 后來,關帝廟前的童工市場不復存在,“摸門釘”的原意漸為人們所淡忘,申變化成與“吃閉門羹”同義。

 不過,“摸門釘”的詞兒,在中國北方的含義,則和南方老廣東所沿用的不同。廣東人“摸門釘”會失落,北方人“摸門釘”卻帶欣喜期盼--但願來年會添丁。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整理家居 改變生活態度


03/02/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農曆新年剛過,你在家庭及辦公室中有進行大掃除嗎?成果如何?

家居與辦公室是煥然一新,還是一切如昔,只是有些東西換了擺放的位子,或是外觀稍為整齊一點吧了?

日常生活中,你的理家能力又如何呢?家中東西是井井有條,還是亂七八糟?

如果你是那種“捨不得丟棄”,抱著“總有一天會用到”或是“現在丟了,以后萬一要用到就沒有得用”的心態,那么不必說也可以猜到,你會是那種“收拾了,東西還是那樣多”的類型。

 很多人智商高,讀書成績好,在事業上、工作上很能干,但是在生活層面上的管理卻很糟糕,甚至很白痴。

 理論上,家居打理,其實是有關生活層面物質整理的技巧,只要能掌握好這門技術,每個人都能成為收納高手。

 但是實際上,偏偏有許多人在這方面卻不及格,是他們不懂、不屑去學這門學問,還是有其他背后的原因?

 看樣子,是兩者皆有。

新生代缺生活自理能力

 現今社會,過于注重學術成績,生活技能這門不算分的課外課,被淘汰出局是很自然的事。

 多次聽聞各位愛子心切的偉大媽媽,對孩子說:“生活瑣事你不必理,有媽媽替你處理,你只要專心把書讀好就行了。”

 女佣氾濫,也加劇了這種情形,進一步構成生活瑣事,父母和孩子都不必理,交給女佣“笑笑沒煩惱”。

 過于依賴母親或女佣,培養出來的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不說,連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沒有,上了小學還不會自己洗澡、大便還不會自己抹擦屁股,不會綁鞋帶、不會自行穿戴整齊、睡醒不會收拾床舖,更諱論其他家務了。

 若是情況沒有及時糾正改善,這些“大嬰兒”在中學及大學也沒有掌握多少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即使大學畢業,怎能期待這些大學生具有生活管理的技巧與技能?他們的生活,已離不開kakak或母親了。

日本整理收納也有證照

 在寸土如金的日本,一般平民百姓居家面積特小,懂得如何整理與收納顯得特別重要。再加上,日本人是很注重整齊美觀與美感的民族,因此,生活層面的整理方法很受重視,許多日本主婦都是收納與佈置高手,能把小小的家居收拾得整潔舒適又溫馨。

 各種協助整理收納的商品更是分工精細,多不勝數,這個領域已發展成一門專業。

 日本設計規劃師協會、建築設計培訓機構、管家協會等,都紛紛推出“整理收納講座”,並安排證照檢測,以讓人考取不同等級的整理收納諮詢顧問資格。

 原本只是家庭主婦份內的家事整理,變成了專業知識,還有證照可考,生活整理顧問行業,竟成為新崛起的明日之星,日本人,還真的有一套,問你服未?

斷捨離磨練內在智慧

 在東瀛這個土地有限的島國,有關生活整理收納術的書,也跟收納商品一樣不勝枚舉,而且廣受歡迎。

 信手拈來,比較近期的幾本中文譯本,就有在2010年12月30日推出、小松易作品中文譯本《這樣整理,天天都有好事發生!日本第一整理士教你一 分鐘改變人生》;2011年8月29日,平安文化推出山下英子的熱門著作《斷捨離》;同年10月25日,方智出版社則推出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 理魔法》。

 其中,《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因著作而大紅,她以雜務管理諮詢師自居,進行講座授課及指導。

 她如此自我介紹:

 “雜物的英文是clutter,指的就是不要的廢物。我的工作,就是建議、協助客戶重新審視佈滿住宅中的物品,從自問和物品之間的關係開始,讓客 戶丟掉現在的自己覺得‘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最后,住宅整理干淨了,客戶也能順便和心中的廢物說再見。沒錯,住宅和內心雜物的顧問,這就是我 的工作。”

 他提出的“斷、捨、離”,強調重復透過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余的廢物,到最終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當然,如果山下英子寫的書,純粹只寫收納整理及淘汰廢物的技巧,肯定不會這樣受落,他的書備受推崇,主要是他賦予《斷捨離》更深的思想概念,擴大生活整理的功能,提升其高度。

 網上書屋博客來的作者辛喬評論這本書時指出,改變自己、改變內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活的慣性早已讓我們習慣了一切的好與壞,如何破除不良的慣性,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從改變眼前的環境著手。

 《斷捨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進而整理內心的廢物,藉由篩選物品讓自己覺察,面對更深層的內在。

 “由外清理至內,由心覺察至外”,讓周遭物品和環境成為自己的力量,透過《斷捨離》整理心中的混沌,也磨練內在智慧。

要捨,一切以「我」為重

 不管是住在寬敞的獨立式洋樓還是窘迫的組屋,都有人能把居住環境變成雜物堆積的“垃圾場”,關鍵原因在于人。

 若是一個人對物品和生活品質毫無感覺,他將分不出垃圾和生活物品有何差別,連丟棄的動機都失去,屋子也就很自然變成垃圾場。

 辛喬指出,探究這些屋主堆積垃圾的原因,他們多半有過一段辛酸的過去,這些事情帶來的悲痛,讓他們封閉了自己的感情,同時也失去了舒適與美好的感覺。

 《斷捨離》的精髓是貫徹自我軸心,東西要留要捨,一切以“我”為中心,時間定在“現在”。要問的問題是:“現在的我需要這件東西嗎?”

 只留下對于現在的自己最必要、最適合以及仍舊有存在價值的東西。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到”、“丟了很可惜”的東西,其實絕大部分都可以不要。

只留下能怦然心動物品

 相對于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另一位整理達人近藤麻理惠提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即只留下能令自己“怦然心動”的物品。

 她認為,整理的奧義,就是要把自己身邊的環境稍微整理得舒適一些,增加每天心動的感覺。在心動物品的圍繞下,生活就能變得幸福。

 整理家裡,不僅是想法、生活方式,甚至連人生都發生變化。她說:“若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因為這些人靠著整理家裡,順便‘整理了自己的過去’,而且也從中明確地了解到人生中什么是必要、什么是不必要,什么該做、什么又該戒。”

 麻理惠指出,整理,連小一生都會做。但如果做不到或就算整理了也仍會變亂,就可能是精神面(意識面)上的問題,個人難以持續某一個習慣。

 “整理的九成得靠精神”她指出,“如果忽略這一部分,就算丟掉再多東西、花再多心思在收納上,除了原本就擅長整理的人之外,其他的人總有一天都會原形畢露。 ”

 “就算我再怎么努力把某人的房間整理好……在真正的意義上,我並無法整理這個人的家。因為,比起歸檔法或收納法等知識技術,真正重要的是當事人本身對生活的意識與想法,‘想要在什么東西的圍繞下生活’這種極為個人的價值觀。 ”

整理,再次啟動人生

 相對于傳統上建議的一點一點培養出整理的習慣,麻理惠強調的是一股作氣的整理法,通過一口氣整理完畢,引發戲劇性的意識變化。“先體驗過能夠訴諸感情的戲劇性變化,經由這個衝擊,意識就會突然改變,生活習慣也就不得不改變。”   

 麻理惠也賦予生活層面的整理更大的意義,她說,從著手整理那一刻開始,人生就再次啟動。

“弄亂這種行為,是人類想要逃避現實時的防禦本能。如果你覺得‘太過整齊的房間,總讓人心神不定’,試著認真面對不安的感受,或許自己心底真正在意的問題就會浮現。”

“整理過后,房間變得整齊干淨時,自然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心情和內在。自己就會被迫發現一直逃避的問題,就算討厭也不得不解決。因為開始整理之際,你就被迫面臨了人生的再次啟動。而這個結果,會讓人生開始有大幅的變動調整。”

所以,她建議大家迅速地整理完畢。然后,面對自己真正應該面對的問題。“整理不過是手段,整理本身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應該是整理之后該如何生活下去,不是嗎?”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天下第一鞋


澳總理鞋紅人尷尬

02/02/2012

報導:楊揚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隻丟失的玻璃鞋是著名童話故事《灰姑娘》的主軸,午夜鐘聲響起,灰姑娘慌張而逃,趕在打回原形之前回家。失落的王子最終憑著灰姑娘遺落的玻璃鞋,找到鞋子的主人,從此兩人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為故事劃下完美的結局。

 前不久,一隻由澳洲女總理丟失的女裝鞋也同樣家喻戶曉,然而現實的故事卻不如童話般美麗,相反的,它顯得狼狽多了。


洲反對黨艾伯特出言不當,引發原住民暴力抗議,結果意外帶出連串“鞋事”,令澳洲女總理吉拉德的鞋子大紅大紫,真令人始料未及!

 事發當天,1月26日,約兩百名原住民抗議者突然對總理和艾伯特所在的議會大廳餐館發起猛攻,吉拉德被貼身保鏢“拖離”現場時,右腳上的鞋混亂中丟失。

 此則新聞,上遍全球各大報紙和電視新聞頭條。而那隻混亂中遺失的6碼深藍色小高跟鞋,落入了抗議者帕特(Pat Eatock)之手,被示威者作為戰利品展示,從而成為全球焦點,也為后續事件發展埋下伏筆。

鞋子紅透半邊天

 灰姑娘留下玻璃鞋,吉拉德則留下深藍色鞋子,有實物在手,原住民權利捍衛者極盡調侃之能事,包括將它貼上了eBay拍賣網拍賣,及在面子書(Facebook)上貼出了鞋子的照片,稱吉拉德可以用被竊取的原住民土地,來交換這只被竊取的鞋子。

 “吉拉德可以宣示對這只鞋子的所有權,大概需要20年吧。這得取決于茱莉亞(吉拉德全名為Julia Eileen Gillard)能否證明她與這只鞋子存在持續不中斷的關聯。”

 最后,他們慎重地將鞋子送回給總理,物歸原主,當然,這一連串過程,都搶佔了不少媒體版位或時段,令澳洲原住民權利捍衛者無端端博得許多宣傳,也令這只鞋子更廣為人知。

 一時之間,這款鞋子在全球紅透半邊天,就像英國王妃凱特在時尚領域掀起“凱特風格”,英國仕女瘋狂模仿,其所穿的服裝曾創下一分鐘賣一件的紀錄。

 在澳洲當地,登上了全球媒體的總理鞋子也掀起搶購熱潮,許多澳洲女性紛紛在網上搶購同款鞋。

鞋商網站被擠爆

 由于民眾反應太熱烈,該鞋商Midas的網站被擠爆而系統崩潰,與此同時,它在全澳的17家分店也被擠得人山人海,眾人只為搶得一雙與吉拉德那只爆紅鞋子同款的商品。

 Midas因此得利,大賺一筆,嘗到甜頭的鞋商豈會不懂得借風使力、大賣廣告?眼見該款鞋爆紅至如此地步,Midas已經開始計劃發佈該款鞋的新版,並準備將之命名為“Julia”。

 Midas總經理Kate Lunn受訪時透露,設計師開始討論推出同款鞋新版本的事宜。她說:“我們今天早上一邊開玩笑一邊說到這事,鞋子這樣掉下來明顯很悲劇,因此,我們可能會出一個新版本,在鞋上增加一條帶子,以確保它在關鍵時刻不會掉落。”

 發展到后來,協助跌倒的吉拉德逃離現場,護主有功的警衛人員的英俊長相也被大家拿來討論,吉拉德的失鞋事件,雖是一宗政治風波,但是發展與串連起來,卻更像是一宗諧劇!

首開先河引起仿傚

 另一宗與鞋有關的風波,就沒有這么有趣了,但是,它首開先河,奠定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引起許多人仿傚。

 話說,2008年12月14日,美國在任前總統布什到訪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在告別記者會上,一名伊拉克記者敏達哈扎伊迪突然將兩隻鞋子扔向了布什,並高喊道:“它們是來自死于戰爭的寡婦和孤兒。”

 扎伊迪此舉旋即引起國際媒體注目,並被西亞反美人士視為英雄。

 根據伊拉克的風俗,向某人扔鞋、擲鞋(Shoeing)或露出鞋底,是最大的侮辱,意思是把你踩在腳下,說你就連這鞋子的高度都不如。

 自從敏達哈扎伊迪向布什總統扔鞋后,扔鞋熱席捲全球,在歐洲、北美、印度、伊朗、土耳其、香港和中國大陸都曾發生類似事件。

 2003年美軍攻入巴格達時,成千上萬的伊拉克人就曾紛紛脫下鞋子砸向剛剛被推倒的薩達姆雕像,如今,同樣的“待遇”卻輪到了布什總統本人。有報 導說,“扔鞋子事件”發生后,這位伊拉克記者在全世界的支持者們都認為,扎伊迪是一個英雄,因為他以穆斯林傳統中最不敬的方式,大大地羞辱了美國總統布 什。為了慶祝扎伊迪扔鞋子的“勝利”,許多穆斯林舉著鞋子上街遊行。

 無論如何,2009年12月1日扎伊迪在法國巴黎出席記者會時,同樣被人丟鞋。

其他扔鞋事件:

◆溫家寶劍橋被扔鞋

2009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官訪英國,于2月2日,在劍橋大學“瑞德講壇”發表題為“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的演講時,被講師馬丁楊克擲鞋。

 馬丁楊克在扔鞋前大聲喊說:“大學怎么可以讓獨裁者在這裡!你們怎么可以聽得進他的謊言?”

 溫家寶被扔鞋后當場說:“老師們,同學們,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

 劍橋大學校長艾莉森理察評論:“我深深地認識,這個下午的這個觀眾沒有展現出我們對在劍橋演講者的尊重,他的行為也是不合適的,大學是用于爭論和辯論的,不是用于扔鞋的。”

◆伊朗總統慘遭扔鞋

2009年3月6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被身分不明的人擲鞋。當時,艾哈邁迪內賈德的車隊撞倒了一名老人卻不顧而去,引起群眾不滿。艾哈邁迪內賈德在2006年12月德黑蘭爆發的學生示威活動中,也曾被擲鞋。

◆印度內政部長齊丹巴蘭

2009年4月18日,齊丹巴蘭在新聞發佈會上被印度記者辛赫(Jarnail Singh)扔鞋。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

在齊丹巴蘭被扔鞋后不到10天,即2009年4月26日,曼莫漢辛格在競選大會演講時被選民擲鞋。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卡恩

2009年10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在伊斯坦堡向大學生演講時,被一名學生擲鞋。

◆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

2010年3月6日,唐英年出席柴灣青年廣場暨青年高峰會開幕禮時,被一名香港失業男子擲鞋。

鞋子博物館

 當然,談到鞋子,肯定不能漏了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夫人伊美黛。

 當年他與夫婿被人民力量推翻,倉猝而逃,家裡留下三千多雙鞋子,令舉世嘩然,大家都見識了這位第一夫人的奢華。

 3000雙鞋子,即使每天穿一雙,也要好幾年才穿得完,對連一雙鞋子也沒有的貧民來說是很大的諷刺,但伊美黛並不覺得搜集那么多雙鞋子有什么不對。

 她網羅的鞋子,包括法國和義大利的經典名牌高跟鞋,如Chanel、Charles、Jourdan、Bally等名牌,而據說她最喜歡的,則是在她當權時,菲律賓鞋廠特別為她度身訂造、以“伊美黛”為名的高跟鞋。

 這雙鞋,簡單大方、方口粗根,裡面加墊了厚厚的海綿,就算長時間穿著站立,也不夾腳。

 馬可斯夫婦失勢后,伊美黛的鞋子與珠寶悉數被菲律賓政府充公,其后,菲政府還特地開了一座鞋子博物館來展示前第一夫人的部份鞋子,令遊客大開眼界。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超時空時裝平台比拼 兩代王妃各有各精彩


01/02/2012

報導: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英國兩代王妃──戴安娜和凱特(Kate Middleton),在時尚潮流平台上,超時空較勁!

前者已是經典衣品人士,時尚界視為殿堂級人物,后者則以自我個性配搭,贏得各界好評如潮。

2011年,凱特王妃與英國威廉王子結婚后,迅速成為英國,以致全球時尚界寵兒,衣著平實不失高貴,贏得眾平民稱道和追捧,穩坐時尚界第一把交椅。

在戴安娜王妃和凱特王妃之間,以時尚為天平,讓我們來比較兩人的異同風格!

現代的王子和公主結婚了,不止要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還要懂得穿出時尚風格,任人評頭論足一番。

 英國,這個在歐洲相對保守的國家,民間和王室對王室成員有一套嚴慬的要求,對嫁入王室的成員,除了要舉止符合王室的標準,民間、媒體和時尚界也對王妃的時尚觸覺充滿期待。

 當年,戴安娜王妃與英國王室的關係不佳,但她的衣著穿出時尚和高貴的形象,贏得讚譽。只是紅顏薄命,令將她捧上時尚界神台的人,以及崇拜她的“粉絲”們扼腕嘆息。

 事隔多年,戴安娜王妃的兒子──威廉王子,把平民出身的凱特娶進門后,妻子延續了其母的衣砵,不到一年的時間,凱特就以平民王妃的形象,獲得時尚界和民眾的口碑,使得英國,以及整個世界時尚界掀起“ 凱特風格”潮。

 戴安娜王妃穿出高貴時裝的特質,許多著名時裝業者因她而獲利,唯,只有名流貴族和富家女們,才有機會跟著戴安娜王妃的潮流,一般平民百姓口袋沒幾個銀子,就別想要穿出“戴安娜”的風采,只能仿其型而穿,說得現代版一些,就是“山寨”版戴安娜穿的衣服。

 凱特能迅速成為時尚界新寵,並且獲得業者和平民公認為英國年度最佳衣品人士,不在于衣裝價錢如何昂貴,而是擅長以平價衣服打造奢華又親民的氣質,能夠出現在超市掃平價貨,打扮出自己的風格。

 在威廉王子迎娶凱特那天,后者一襲蕾絲婚紗已吸引著全球少女的眼球,之后官訪北美洲,運用她自己在服裝上的敏銳觸覺,連換近三十套造型,奠定她成為時裝界潮流引領者的地位。

 當時,她不靠設計師或造型師,只由一位髮型師打理髮型,憑一己之力,變換衣服配搭,就能出現近三十套造型,而且效果出色。

 業界的評語是:雖雍容華貴尚不及其婆婆戴安娜,但低調淡雅自成一格,對大眾衣著有明顯的指導作用。

向婆婆致敬

 凱特的穿著以英國當地品牌為主,偶爾會平民搭貴族的服裝,風格獨特具有個性,吸引支持者瘋狂追捧,甚至她穿過的服裝品牌,有“每分鐘賣一件”記錄。

 而且,凱特王妃不僅在衣裝搭配上顯出其敏感度,她出入各種場合淡定的態度,加上素雅的時裝選擇,有人形容那就是“凱特風格”,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即使這樣,人們還是免不了把她和戴安娜比較一番,兩人在時尚潮流的觸覺各有特色,但心細者發現,凱特王妃有意無意在打扮上,向婆婆致敬。

 例如,凱特和戴安娜都喜歡黑白套裝,這種皇室必備的行頭,莊嚴中帶些感性,低調卻又顯身材。

 再者,就是兩人都曉得在帽子上下功夫,用以襯托出服裝的特質,雖然口味不同,戴安娜喜愛使用大衣材質和顏色的帽子,凱特則偏向黑色寬簷帽,但皆以“帽子戲法”為打扮加分。

 在晚禮裙的選擇上,兩代王妃口味相近,偏愛寶藍色和艷粉色,雖然戴安娜是金色頭髮,凱特則是棕色長髮,但穿上這兩種色調的晚禮服,氣質上變得相近。

 如果戴安娜尚在人世,與媳婦一高貴一平民的時尚配搭,出現在各種場合,必然是經典中的經典。如今只能用想像力湊合兩人,在時裝舞台上互相輝映,誰都搶不了誰的風頭。

凱特王妃令人想起戴安娜?

 媒體愛戴安娜愛瘋了?

 戴安娜的魅力無遠弗屆,香消玉殞十余年,媒體不忍割愛,還幻想她如果在世,除了與媳婦凱特王妃漫步街頭,還移居紐約,並且擁有自己的面子書。

 去年7月1日,戴安娜50歲冥誕,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總編輯蒂娜布朗(Tina Brown)身為戴安娜迷,以《50歲的戴安娜》為題,通過電腦合成照,使戴安娜“復活”,還讓凱特王妃在旁邊微笑看著婆婆。

 蒂娜布朗“安排”戴安娜沒有在1997年的車禍中去世,只是搬到紐約居住和再婚,還和前夫一家人成為朋友,甚至在面子書分享近況。

 不難發現,那是蒂娜對戴安娜的情意結,而且也視凱特為戴妃接班人,讓兩人一起出現,一為致敬,其次是肯定了凱特的地位。

 但是,這種致敬方式並沒有獲得所有戴妃粉絲的支持,不少人在網上痛斥蒂娜胡搞瞎搞,怎么可以讓戴妃變成這樣?

 這個事件反映出戴妃的神聖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凱特無法擺脫媒體愛把她與婆婆比較的事實。

 從積極角度來看,經過這次合成事件,凱特王妃的潮流教主地位更加穩固,雖然不可能取代戴妃,但已獲得一定的認同,日后是否可成為經典,就看凱特自己了。

節儉不失端莊獲好評

 凱特王妃穿著不強調求新,而是求變!

 重穿某件衣服,不代表追不上潮流或沒有品味,對于萬眾矚目的凱特來說,懂得在舊衣裳加上新東西,依然可以很時尚,不失端莊優雅,還顯出節儉的一面。

 在英女王丈夫菲利浦親王90大壽時,凱特穿上兩年前喝喜酒的外套,腳上是820令吉的高跟鞋。但凱特在外套內搭了一套不同的洋裝,配上另一款帽子,就有全新的感覺,如果不是拿照片刻意比較,誰也不知道她在兩年前穿過同一件外套。

 另有一次,她穿上4年前的衣服去喝喜酒,只是皮帶有所不同,依然穿出新感覺,這就是凱特風格!

戴妃影響兒子媳婦

 戴妃和凱特在英國王室的經歷有些差異,兩人皆在萬眾矚目下嫁入王室,前者與王室關係不佳,后者則在這方面勝過婆婆,至少即使與威廉王子曾經分手,但在言行舉止上,沒有令王室難堪,因此至今與王室關係頗佳。

 而且,凱特王妃是與威廉王子經過8年愛情長跑才結婚,戴妃與查理斯王子結婚時僅19歲,而且只見過查理斯數次。

 戴妃性格較為孤僻,這與較能圓滑和大方面對媒體的凱特就有不同,最終戴妃還因躲避狗仔隊而遇車禍喪命。

 兩代王妃在生活上或有所差異,但戴妃的影響力使得威廉王子在擇偶方面,選擇了母親期待中的一面,即自由戀愛和選擇自己所愛。

 戴妃在兩個兒子威廉和哈里小時候,一直試圖讓他們嘗試“宮牆之外”的生活,如給零錢買漫畫和課本,帶他們吃快餐,即是希望孩子接觸平民生活。

 這樣的嘗試使威廉在尋找意中人時,選擇了與母親不一樣的凱特,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個依靠,不是一個像母親一樣的傳奇。

 因此,不少人相信凱特的王室生活會平順,不至于像戴妃風波不斷,這就是戴妃對孩子和媳婦的影響。

不招搖不盲目跟潮流

 從身材比例來看,戴妃比凱特更有優勢穿上各種時裝,這是因為后者的腰身太長,穿上某些一件式裙裝時,腰臀線過度不自然。

 凱特非常清自己需要什么,穿上這類裙裝時,會在腰間束上腰帶或加些點綴元素,讓上下半身的焦點分開,自然展現全身線條。

 英國本土的時尚編輯希拉里亞歷山大對凱特能夠認清自我,並且適當調整穿著推崇備致,她說:“在時尚方面,凱特有著女性特有的感覺,從來不過分招搖。她不是盲目跟隨時尚潮流,她是為自己穿衣打扮。”

 從穿衣品味來看,戴妃是天生衣架子,任何衣服穿在身上都會與眾不同;凱特則是懂得選擇衣服,讓衣服使她變得更有魅力。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