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隱私生財

隱私時代已經過去了?(上篇)

09/02/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互聯網,網民凡走過(瀏覽)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網絡營運商的寶藏!  網民到過哪一個網站、使用過什麼工具、應用過什麼軟件、最愛看什麼影片和圖片,網民自己都不想去記,但這些個人資訊和隱私,到了網絡商家手上,就等同掘到一桶又一桶的金礦,可以用這些資訊,爭取商家向用戶投放相關廣告。
因此,社群網站面子書(Facebook)有8億用戶,可以上市賺錢,谷歌(Google)將于3月修改隱私條例,以更準確的收集用戶資訊,最終目的是利用用戶隱私生財!
讓我們先從面子書談起……
2012年2月,號稱擁有8億4500萬的社群網站面子書宣佈上市,集資50億美元(約150億499萬令吉),這比2004年谷歌上市時集資19億美元(約57億令吉)高出兩倍,同時成為至今為止集資額最大的科技網絡公司。
上市后,面子書市場價值估計高達1000億美元(約3010億令吉),為谷歌當年上市時的5倍,一個又一個的天文數字,讓人看得張口結舌。
用戶就是金蛋
面子書為何這么有價值?答案是它擁有超過8億的用戶!換句話說,用戶就是它的金蛋。
使用者加持了面子書的賬面價值,用戶的資料和隱私使面子書能夠爭取更多廣告,提升網絡地位。
面子書創辦人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10年1月曾說過:隱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The age of privacy is over)。
如果從生意的角度進一步解讀這句話,即是說用戶還要隱私有何用,既然沒用,就讓網站用它來賺錢!
稍有生意頭腦的網民可能會問:那面子書用我們的隱私賺錢,是不是應該分紅給我們?
原則上應該是這樣,事實卻不是!不管面子書上市后值多少,用戶一分錢也得不到,除非你有本事買它的股票,不然就繼續當用戶,提供你的隱私吧!
最近,朱克伯格配合招股書向公眾寫了一封公開信,年紀27歲的科技新貴重申了面子書的核心價值──“面子書的存在是為了讓世界更加開放,連接更加緊密,而非僅僅是建立一個公司。”
讓世界更開放和連接更緊密,這要如何做到?想當然爾,就是要掌握每個人的資料、動向和喜好,才能讓大家“開誠布公”,把自己赤裸裸的脫給面子書看!
他信中提到印刷媒體和電視發生變革,社會到了新的臨界點,這似乎在暗示讓世界更緊密連繫的方法,就是不要隱私,只是不坦白說明而已。
面子書出現這7年,其不注重隱私手法引起隱私權益保護者不安和不滿,甚至發現面子書在使用者電腦置入一個記錄使用者網上活動的軟件,它會悄悄的回報面子書。
雖然面子書已否認將把用戶資料售給商家,但面子書欲掌握用戶行蹤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些隱私將是面子書爭取更多廣告來源的關鍵方法。
掌握用戶行蹤
根據面子書公佈的文件顯示,2011年的營業收入達到37億1100萬美元(約111億7000萬令吉),淨利潤達10億美元(約3億900萬令吉)。其中廣告收入佔31億5400萬令吉,為總收入的84.99%。
廣告商不會選擇一個沒有人流量的網站投放廣告,而且現代廣告商還要求根據用戶需要投放資訊,不要漁翁撒網式,抓到許多不想要的“魚”(消費者)。
像面子書這類掌握用戶大量資訊的社群網站,只要動一些手腳,加入一些神不知鬼不覺的軟件,更精確的收集用戶隱私,並沒有太大難度。
用戶必須清楚隱私不一定是個人秘密,你登陸過哪一個網站、在面子書和誰是朋友、說過什么話,只要你不願意隨意公開,那就是你的隱私!
你可以使用社群網站連繫他人,但不應是讓網站未經你的同意使用你的隱私謀利,與人分享很快樂,但不需要用自己的隱私交換。
增功能掌握用戶訊息
知道用戶在什么時做過什么事,就更加容易賺錢!
面子書從變化原本頁面,到增加各種看來協助用戶記錄生活的功能,目的只有一個:掌握用戶的一切動向,才能投放更精準的廣告賺錢!
例如,推出已有一段日子的“時間線”(Timeline)功能,即是面子書鼓勵用戶建立在線生活檔案庫,以掌握用戶偏好,適時顯現相關廣告能吸引用戶眼球,以達到點擊查詢或成功交易的目的。
這個做法確實達到效果,面子書目前成為美國在線顯示廣告市場的領導者之一,相較其紅遍全球之初,在線廣告收益不理想的情況,已是天淵之別。
況且,現在說自己沒有面子書的人,就好像在這個潮流掉了隊,有人會投以異樣眼光,因此不得不建立和使用面子書,就難以逃過面子書的廣告轟炸了。
按一按,金礦就會來?
面子書上的讚或者外掛(Add on)插件,也是收集個人資料的工具,關鍵在于面子書要不要把它當成貨品,賣給廣告商,作為投放廣告的考量。
當用戶使用面子書,在面子書內或第三方網站按讚,電腦內就會生成一個印象日誌(即有一個特有的文件夾),綁定用戶的身分,記錄其網上位址(IP)、網址、日期、時間和瀏覽器等信息,以便讓面子書讀取。
面子書方面指這個印象日誌不會與第三方共享,也不會銷售出去。但它卻已實在記載了用戶隱私,而且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
這些數據信息派上用場,將為面子書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即使不與廣告商分享,依然可以通過內部安排,爭取商家廣告后,向用戶投放適合的廣告。
例如,面子書可以向鞋子廣告商拍胸口保證,你的廣告將有最好的效益,因為我們可以知道哪一個用戶需要這樣的信息。
這種變相售賣用戶隱私的方式,即能撇開售賣隱私的嫌疑,又可以協助顧客獲得最佳廣告效果。
此外,不少網站或部落格喜歡在站內加入面子書的讚按鈕,這等于為面子書免費收集用戶隱私,因為這些數據不會落到網主手中,只會流向面子書資料庫,可能成為面子書增加收入的籌碼。
年輕網民忽視隱私
國際研究調查機構顧能(Gartner)一項調查發現,較年長的網絡使用者關心隱私權遠高出青少年。即是說,青少年不注重隱私,寧願讓網絡營運商利用個人隱私賺錢?
這項調查在11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進行,共有6295位社群網站使用者受訪,年齡介于13歲至74歲。
顧能這份報告顯示年輕一群不重視隱私,但同時也有年長者關注隱私,並且會減少使用社群媒體。
年輕網民是社群網站重要用戶,現在也許未對隱私保護醒覺,但無可否認他們會迅速成長,累積人生經驗,以及從年長者身上學到的知識,或有一天突然醒覺,開始注重隱私,到時可能就是收集用戶隱私的社群媒體的末日。
濫用隱私或自討苦吃
互聯網營運商和用戶互惠互利,如果前者想要吸引更多用戶,卻又從用戶身上搾取更多價值,總有一天會一拍兩散。
不管是社群網站或其他類型網絡營運商,用戶本來就是他們的財神,后者會因喜歡網站提供的服務,而願意付費使用其他功能,或購買一些產品,這就成了網站的另一個經濟來源。
以面子書為例,目前大部分依靠在站內顯示廣告的收入,卻又不斷使用用戶的隱私,爭取廣告客源和收入,像是踩在凌空鋼線上,隨時有翻跌的危險。
現在,還有許多人不知網站可以使用他們的個人隱私,有朝一日,用戶突然發現這個事實,憤而放棄網站服務,網站可就自找苦吃了。
面子書滲透數據
面子書即將上市,在上市文件中提及在某些國家的滲透率,也顯示哪一些國家是面子書“金主國”,現列表如下:

國家    滲透率
智利、土耳其和委內瑞拉  超過80%
英國和美國等國家  60%
德國、巴西和印度等國家  20%至30%
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等國家 低于15%

 

 


利益當前欲罷不能…(下篇)

10/02/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
href="http://series888.blogspot.com"target=_blank>http://s
eries888.blogspot.com
「我收集你的隱私,但不會賣給別人!」這樣的說詞看來沒有一點說服力,但它卻是網站最愛向用戶提出的保證。  從谷歌、面子書,到其他名不經傳的網站,如果你細讀其隱私條款,基本上都會出現類似句子,但有多少人真正細讀這些條文,而且即使網站不守規定,一般用戶也根本不會知道。
網絡營運商以他人隱私生財,看來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和方式,守不守隱私規定,也要看他們的良心,一般網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只要你使用互聯網,你的隱私就會晒在網絡上;即使你不使用互聯網,你的朋友也會把你的隱私晒出來!
美國《約約時報》一篇評論的開頭寫的就是“隱私即將壽終正寢”,作者因為某人在iPhone評論他的一款照片,想知道此人的身分,通過網絡只花了10分鐘就找到這人的身分。
他先從對方留下僅有姓氏的身分和照片,確認此人來自美國舊金山,然后利用谷歌搜索,發現他和一個朋友對話的內容,也因此找到他的全名。
他再用谷歌搜索,對方的住址、電話和公司等資料,全都輕而易舉找到了。甚至因為對方使用和他一模一樣的手機應用程式(Apps),發現他每天晨跑的路線圖!
吸引更多廣告商
以上隱私暴露在網絡的例子,如果各家網站將之搜集成為資訊,再把它運用在網上廣告上,那可是是一筆不小的生意。
互聯網巨頭谷歌以搜索聞名,現在想讓用戶得到“完善且簡單”的體驗,將于今年3月1日修改隱私條款,收集用戶使用谷歌各種服務的資料,以向用戶投放更準確的市場廣告。
例如,你在YouTube影音網站觀看過的影片,可能就是你的喜好,谷歌會把它“紀錄在案”,當你使用其他谷歌提供的服務,就會出現相關廣告。
在搜索內容出現簡單的文字廣告,原本就是谷歌的強項,如今根據用戶喜好,發出更精準的市場廣告,將能吸引更多廣告商,谷歌也因此獲利更多。
谷歌提供的服務極多,從手機的Android系統到網上的影音、Google+、電郵、文件處理功能、部落格等,皆受到用戶喜愛,能夠有效整理用戶的使用記錄,成為投放廣告的參考,將能挖到更多金礦。
在新的隱私條款下,用戶沒有選擇的權力,只要你登入谷歌戶口,即是答應把隱私交給谷歌,這令人擔心谷歌會濫用用戶的隱私。
美國國會議員對谷歌隱私條款感到憂慮,要求谷歌作解釋。谷歌在書面回答時指出,該公司仍以“不作惡”為原則,不會出賣用戶隱私。
谷歌反複強調不會把用戶數據賣給其他營銷公司,只供自家使用。換句話說,只有谷歌能獨家應用用戶訊息。
較令人擔心的是,當駭客入侵谷歌用戶戶口,也等同獲得用戶所有隱私,谷歌在這方面並沒有安全的保護措施。
不擔心遭用戶唾棄
谷歌電郵是開啟谷歌所有服務的鑰匙,若遭到駭客攻擊,等同大開城門,任駭客為所欲為。谷歌指出,用戶的電郵經過兩次步驟認證,即電郵認證和手機短訊認證,才有可能在受到駭客攻擊后,取回谷歌戶口。
如果用戶不想谷歌記錄和追蹤自己的一舉一動,在搜索資料或使用YouTube時,不要登入即可,就不會受到谷歌“監視”。這點看來較面子書把追蹤程式置入用戶電腦,以便獲取用戶資料為佳,至少前者讓用戶有選擇要不要被“監視”。
谷歌對于用戶這隻會生金蛋的鵝,已是欲罷不能,因為用戶隱私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且使用者越來越多,難怪谷歌在寫給美國國會議員的信中大言不慚地說:“如果用戶不喜歡這些規定,只要刪除谷歌賬號即可。”
已有億萬隻金鵝在谷歌手裡,少一些金鵝也沒有任何損失,這也許正是谷歌致力收集用戶隱私,而不擔心遭用戶唾棄的原因。
多數網站具追蹤軟件…
追蹤網民隱私,以瞭解其喜好,才能賺大錢。因此,當你登陸某些網站,可能就會被置入許多追蹤軟件,而你還茫然不知。
美國《華爾街日報》不久前聘請一間科技顧問公司,分析全美50個最多人瀏覽的網站,竟然發現一個電腦可被置入3000多個追蹤檔案!
這些追蹤檔案以Cookie、Flash cookie或Beacons(皆是能記錄資料的程式)方式存在,若電腦用戶發現可以刪除,但有一些則使用精密的程式,刪除后程式會自行復活。
在這些網站中,Dictionary.com最可怕,一登陸后就有多達234個檔案置入電腦內,至于另一個同樣受歡迎的維基百科,則是50個全美最受歡迎網站中,唯一一個不安裝任何追蹤檔案的網站。
在電腦置入追蹤程式,雖然不像病毒會破壞電腦操作,但也具有和木馬(Trojan)病毒一樣的功能,就是收集資料。
市面上已有追蹤公司和數據交易商,他們和一些網站合作,利用追蹤技術獲取用戶使用紀錄,然后把它轉賣出去。
這種做法美其名為“給互聯網使用者更好的資訊,當廣告正確地向著目標用戶,它不再是廣告,而變成重要資訊”。但是,說得直接些,就是販賣隱私!
追蹤技術無所不在
瑪特林想要買一雙鞋子,于是他瀏覽一個鞋子網站,看上一些可愛的鞋子,最終她並沒有買下,未料,這是她惡夢的開始。
之后,不論她到哪一個網站,該品牌的鞋子廣告就陰魂不散的跟著她,像一個死纏爛打的推銷員,而且她不能向該產品說不。
雖然,瑪特林認為這是相當聰明的市場工具,不過這種追蹤方式還真令她毛骨悚然。
美國田納西州26歲的貝蒂也面對同樣問題,她電腦內被置入一個追蹤文件后,她喜歡看什么電影或喜歡怎樣的娛樂新聞,都掌握在紐約一家網絡公司手中,而這些資料就當成貨物售出,讓商家可以投放相關廣告。
像貝蒂這樣的用戶,可視為一個檔案,每1000個案案可售1美元(約3令吉),而且不是單一用戶售賣,而是分門別類銷售,例如美國南部喜歡某電影的26歲人士可獨立成為一個組別。
以隱私賺錢,谷歌幽自己一默…
谷歌以搜索聞名和賺錢,也以不作惡為原則,但兩者之間能否共存,也許以下這則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可以從中看出一二。
在540平英尺方大銀幕上,谷歌前總裁埃里克施密特化身沿街售賣冰淇淋的卡車司機,他免費派冰淇淋給孩子時,側臉對鏡頭邪笑低語:“你應該知道,世界上哪有免費冰淇淋這等好事啊?”。
于是,他要求躲在車內的同伴對孩子全身掃瞄,轉頭對孩子說:“你知道你爸爸整天沒工作,泡在體育網站嗎?你知道你媽媽又在網上搜尋她的前男女嗎?”
在孩子聽得目瞪口呆時,施密特說出他的經典名句:“如果不想人知,也許就不要去做那件事。”
然后,他得意洋洋拿起印著谷歌商標的大望遠鏡,說:“我可以看見一切東西!”
此時廣告的旁白出現,說道:“今天就給國會打電話, 要求成立‘不要追蹤我’清單!”
這樣的廣告說明谷歌對自己的搜索和追蹤能力信心滿滿,不怕用戶拒絕被追蹤。同時,也表示谷歌提供免費服務,背后的目的是以廣告賺錢為大前提,因此,必須收集用戶隱私。
保護隱私權招攬客戶
今日,許多人已開始接受隱私權縮小的事實,也使得整個社會越來越透明。同時,人們又意識到不能放棄保護隱私,在保護與不保護隱私的矛盾下,使它成為網站公司吸引客源和打擊對手的工具。
互聯網兩大巨頭微軟和谷歌向來勢不兩立,后者計劃在3月調整隱私保護協議,前者自然不能放棄這個打擊對方的機會。
微軟正在推廣雲端應用的Office 365,藉著嘲諷谷歌的機會,也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一舉兩得。
該影片以Gmail先生的名字上載至YouTube,影片中的Gmail先生邊走邊看他人信件內容,一名小女孩質問他為何看“我們(寄信人)的信”,Gmail先生打哈哈后說:“不是,我是看所有人的信。”
小女孩以不能置信的神情問:“怎麼可以這樣?”Gmail先生表示,當某些人特別喜愛Gmail,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廣告。
對于這種解釋,小女孩感覺噁心,警告Gmail先生他是郵差,不可以這麼做,Gmail先生不以為然的說,他不是郵差,他是G郵差(I not a Mailman. I a G-Mailman)。
微軟這樣的廣告指出對手對保護用戶隱私有問題,結尾就打出Office 365是做生意更好的選擇,藉此爭取對手的客源。

雖然人們越來越不重視隱私,但又不願讓人輕易獲得隱私,恰好讓互聯網商家有互相攻擊對手和吸引使用者的機會。用戶隱私可以讓網站公司生財,但也可以是攻擊對手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