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輔奏響生態村前進曲(上篇)
31 Oct 2012報導/攝影: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是普羅大眾的理想。
年輕時,大部分人都有理想,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許多人都向現實低頭,汲汲營營為五斗米折腰,忘了曾有的理想與夢想。
一般人到了近50歲之時,都不會想到要換工,如果那是一份前景光明的工作,轉換跑道的意愿更是低之又低,畢竟已離退休年齡越來越近,不想節外生枝。
台灣時裝與平面廣告攝影師劉德輔,在接近半百人生之際,突然來個大轉彎,放下大有可為的攝影事業,從絢爛歸于平淡,學習農耕、建造自然建築等。
現今,他正朝向建立花蓮生態村的方向邁進……
“于2008年,我擁有一個頂級攝影棚,兩層樓、下層有吧台客廳,上層挑高六米、有一個偌大的電動天窗,使用五套Brocolor頂級燈光,使用大
型Para傘照,我的生意非常好,我甚至可以預見只要再努力個幾年,一定可以爬到華人時尚攝影的頂峰,就在那個時候,我毅然決然決定結束攝影棚,即使投資
的錢還未反本,揹著貸款七八百萬台幣(折約七八十萬令吉),我也決心去尋找人類的全新未來。”劉德輔老師在網誌上自述。一般人到了近50歲之時,都不會想到要換工,如果那是一份前景光明的工作,轉換跑道的意愿更是低之又低,畢竟已離退休年齡越來越近,不想節外生枝。
台灣時裝與平面廣告攝影師劉德輔,在接近半百人生之際,突然來個大轉彎,放下大有可為的攝影事業,從絢爛歸于平淡,學習農耕、建造自然建築等。
現今,他正朝向建立花蓮生態村的方向邁進……
其實,當時他的攝影棚才做了3年,表現很不錯,在台北名列首十名之內,顧客包括周傑倫、蔡依林等。
但是,他想,即使爬到華人時尚攝影界第一把交椅,他還是不會滿足,既然如此,何不毅然離開?至少他已完成自己當年想開攝影棚的理想。
無私付出,負債累累…
攝影棚結束了一年,他的前妻給他寄了份人智學(Anthroposophy)生機互動農場(Biodyanamic Farm,簡稱BD農場)的課程通知,那是3年的課程,每半年上一次課。
他雖有點不解前妻之舉,不過,由于他從小就有田園的夢想,逐決定去上課。
深入接觸史代納(人智學創辦人)的想法同時,他又去上了樸門(Permaculture,★備註)設計課程,學習了各種非常棒的農業系統與技術,包括水利灌溉、排水、種植法等等。
上完課后,他編輯了繁體版中文版的《一根稻草的革命》這本書。此后,他更了解這種講究和諧的種植法該怎樣進行。
但是,在台灣,已有相當多人從事有機農耕,因此,他並沒有冒冒然投入農業,而是再去上自然建築、學習如何造土屋、土窯,並成立天使部落營隊。
時機是那么巧妙,著名生態村影片“A New We”(譯為“全新的我們”)適時出現,這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于是,他在台灣各地走透透,分享這部影片及永續生活,並在花蓮推廣華德福教育、生態村等等。
難能可貴的,這一切他都是義務進行,套他的說法是“全職義工,自己出錢、出力、出時間,一年365天24小時服務。”
如此無私付出,令他所累積的貸款一度高達百萬令吉!
最終他和家人賣掉台北老家,還清貸款,他也正式定居花蓮,一個更貼他夢想中生態村的地方。
最叛逆的修行人…
他在多年前已踏上修行的道路,靜坐、素食,崇尚自然的生態村理念,與他的修行很吻合。
“有農場、有CSA(社區支持農業)、有學校、有市集、有自然建築、有各種永續設計、有美麗和諧的大自然生態、有自己的嘉年華會、有音樂、有歌唱、有美食、有一大群多才多藝、互助分享的社群伙伴……這就是我們要的生活。”他描繪心中的烏托邦。
這一路走來,他具備無限的勇氣,還有,一股傻勁。“總得要有人去做”,于是,他扛起了這個重擔。
“回想起來,這一路的義無反顧,都是憑藉心中有一個人類黃金時代的夢想,2012年冬至就要來到,我感覺我的努力也即將告一段落,我即將邁向更往自己內在的徹底隱居生活。……今年底完成兩三個答應的工作之后,‘靈性的探索’會是我唯一的核心。”
拋開世俗一切,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他自許本身是最叛逆的修行人。
★備註:
樸門(Permaculture),源自“永久的”(Permanent) +“農業”(Agriculture),或“永恆的”(Permanent) ┼“文化”(Culture)所構成。
它從自然界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關係,而設計出人類聚落與多年生態農業系統的方法。
它于1970年代起源于澳洲生態學家比爾莫利森、大衛霍姆格倫及伙伴。它有一套核心的設計原則,人們得以使用崇尚自然、不破壞自然的方式,設計自己的環境。
從澳洲永續思潮的濫觴,到近日沙漠變身綠洲等成就,隨著世人環保意識提升,樸門對全球的影響力日增。它讓人們有能力改變明天,面對逐漸惡化的社會與環境;重建人與自己、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花蓮建構“花德福”
從建小學開始,一路拓展延伸,最終形成一個社區,這是劉德輔的生態村前進曲。
他心目中的小學,是相當另類的華德福小學。
他稱之為“花德福”,即“在花蓮建構一個華德福的夢想。”
史代納創辦的人智學,涵蓋獨樹一幟的農業(生機互動農場)、教育(華德福)及醫療(人智醫學)三大領域。
劉德輔很推崇華德福教育。
孩子小時,他曾去參訪台灣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在那兒看到一本書,聯合國介紹華德福教育的書,“書名是《邁向自由的教育》,我一看就知道這是好的教育,而且,這也是講靈性的教育。”
這與他對靈性的追求相符。
他說,身邊同好大多有小孩,有小孩就會想到華德福教育,因為小孩吃的是有機的食物,就會接觸到有機農,又因家長們擇校而居,居住在學校附近,就會形成一個社區。
在紐西蘭、澳洲等西方國家,華德福學校會有社區支持,形成人智學社區。
美麗嬉皮精神再現
台灣土地面積所限,沒有很多綠地,都市學校不大可能有綠地,有的學校是建在公寓,把房子打通而成,它很難形成有大自然環境,有自己的農場。現在台灣的華德福教育有一個傾向,即傾向都市型的華德福學校,有點像貴族學校。
都市型的華德福學校小朋友,還是住回原來的家,當他回家時,會發現跟周遭的非華德福小朋友不一樣,產生很大衝突。
“如果回到大自然裡,在一個含有農業、靈性醫療、各種工作坊、及支持性社群的人智學社區中,那就將是一所以大地為教室的很復古風的普通學校。”他說。
郊區的華德福學校,有空間可以漸進形成一個社區,把擁有相同理念的人吸引過來,進而形成生態村的模式。
這就有如他在網誌上所說:
“我看到了....
台灣有一批美麗的嬉皮聚集了,當他們樂意把愛落實在生活上,隨著感情的穩定、家庭的建立、孩子的誕生、于是自然關注在小孩的教養、飲食、食衣住行育樂,生態村會自然形成,他們是當年的嬉皮靈魂再來。”
而他,愿做那位感召嬉皮靈魂的人……。
積極打造永續生活
懷抱著美好生活的想望,劉德輔老師四處進行義務講座、教人建土窯、蓋自然建築式的房子,與此同時,也積極通過互聯網宣揚生態環保概念、華德福教育、生態村、修行體悟等等資訊。
今年8月終,他推出了永續生活團隊培訓計劃。
為期半年的培訓,內容包括:土窯、火箭(木屑)爐、植物染、木工、各種自然建築、生態游泳池等各種永續設計。成員合格之后,至全國接案或演講,推動美好永續生活。培訓地點花蓮,培訓期間免學費、無薪、包吃住,合格之后成為工作伙伴,接案分帳記薪。
結果,各方反應踴躍,連馬來西亞也有人為之心動,問他是否有會來馬授課。
通過是項計劃,他不但為自己圓夢,也為他人圓夢。
對台灣人來說,當代生態村、永續生活概念及技能,只是這幾年的事。
對馬來西亞人來說,就更加不普及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的祖先或是許多原住民,就是生活在類似生態村的環境中,然而,當發展巨輪已開到許多偏遠鄉區,都市化及鄉村老化趨勢越形明顯,那些古老的祖先的智慧與技藝已逐漸失傳。
誠如劉老師所說:“對出生長大在都市的我們來說,每一項都是全新且陌生的領域,亟待我們重新恢復、學習起來,我們所欠缺的,正是未來永續生活的樂趣之所在。”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永續生活也需要時間漸臻完善,每一項永續工程,在人手實作及汗水灌溉后,更為真實,也更為芳香,當然,也更貼近人性。
半農半x兩全齊美(下篇)
1 Nov 2012報導/攝影:楊潔思
部分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年輕奧地利導演史蒂芬沃夫(Stefan Wolf)的紀錄影片《全新的我們》(A New We),呈現10個歐洲生態社區,在新時代運動群體及靈修圈子,引起相當大的迴響。
從以往的鄉區大家庭,到城市中的小家庭,再走向生態村,人們轉個圈,似乎回到原點,回到村庄聚落的生活模式。
我們老祖宗的生活模式,自供自給、貼近大自然的生活,跟現今的生態村相似。
只是,現今,要人們從城市回到村庄,從奢入簡,人們會有更多的擔憂與考量,那些先行者,尤其令人佩服。
要讓更多人接受,乃至加入生態村建設,需要有人去推動這項運動。
台灣修行人劉德輔老師,就是個點火炬的人,他四處點火免費演講,介紹生態村,期待能感召志同道合者,一同在台灣花蓮落戶,建設起花蓮生態村。
劉德輔老師心中,一直有個田園夢,他希望將夢想延伸,從一畝田擴展至一個生態社區與村庄。我們老祖宗的生活模式,自供自給、貼近大自然的生活,跟現今的生態村相似。
只是,現今,要人們從城市回到村庄,從奢入簡,人們會有更多的擔憂與考量,那些先行者,尤其令人佩服。
要讓更多人接受,乃至加入生態村建設,需要有人去推動這項運動。
台灣修行人劉德輔老師,就是個點火炬的人,他四處點火免費演講,介紹生態村,期待能感召志同道合者,一同在台灣花蓮落戶,建設起花蓮生態村。
他推崇日本人鹽見直紀提出的“半農半X”概念,主張人應用一半的時間跟大自然相處,另一半時間發展自己的專長或天賦。
“這跟我們老祖宗說的晴耕雨讀概念相契。”他說。
其實,不管是在哪個領域,總有一些人,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懷抱著田園夢想。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敢在年輕力壯之時將一畝田的夢想落實。
最大的考量,是現實問題。
傳統農民,好像都跟貧困擺脫不了干係,如果有得選擇,大部農民都不希望孩子繼承衣缽。
生態村村民生活要求低…
因此,鹽見直紀不主張全農,而是半農半X。務農,只求能做到某種程度的自供自給,而X,則是主要收入來源,用自己的專長與天賦來營生,這X是建立在與社會的連結上。
只用一半的時間來營生,收入是否過低?
針對這個問題,劉德輔認為,若是個人想要擁有的不多,半X的方式是可行的。
“以生態村村民來說,他們只需要一天三餐,有相愛的人,以及一群伙伴,生活的要求很低。”
其實,大家可以相輔相成,共同打造生態村夢想。
以土地來說,一般上是有錢有權的人擁有土地,許多地主上了年紀,有錢有地,卻沒有什么體力,因此他們可將土地提供及出讓給那些比他們年輕、又有豐富農耕經驗的人打理。
這些務農的人,或許是五十多歲,而村裡的中間干部,則可以是二三十歲、年輕有干勁的小伙子,因此,整個村庄內,涵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
“重要的是大家都有自覺:我們每個人的需求是這么少,不必擁有那么多。”他說,生態村是從個人自覺,發展到點,即身邊的人,大家因為有相同的自覺,而聚集在一起。
這些點可聯成一起形成社區,再發展到國家與地球。
生態村涵蓋的範圍是相當廣泛寬鬆的,單以人數來說,其人數可以從兩個人到千多個人,共同點則是環保、有一定巴仙的食物及水量自供自給,能源也盡量採用生態能源。
時間等值是相同…
劉老師對生態村的理念,傾向用時間貨幣,例如,醫生與農夫的時間是等值的,醫生替農夫看病一個小時,農夫就交給醫生一個小時所生產的農作物。“這也是佛陀與耶穌基督所主張的平等與公平的概念。”
他更進一步解釋,好些現代的農夫都是理念農夫,都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與醫生等人都有小孩,小孩都上華德福學校(華德福教育為另類教育體系,講究及注重孩子的身心靈平衡),大家的思想理念相近,而成為朋友,最終組成一個社區。
因此,大家的時間等值是相同的,只是每個人都根據其天賦做自己擅長的事。
這是很真實而現實的事,他笑著分享說,他這個在都市長大的人,雖有田園夢想,在實際務農時,手腳始終比不上那些來自農家的朋友俐落。
雞手鴨腳的,每回在割草時,他就不禁問自己:“我的下半生就打算這樣過嗎?”
回歸人類本質的生活
2006年,日本人鹽見直紀推出《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鼓勵人們可同時順從自然,以及實踐天賦。
所謂“半農半X”,農的意思,就是指務農,親自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X則指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以換取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總的來說,就是從事自給自足的農業,以及和理想工作齊頭並進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生活方式,目的是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而回歸人類本質的平衡生活。
作者認為,現今社會面臨著環境(各種污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 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種種問題,而半農半X的生活,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最理 想的生存方式。
仿祖先蓋房一舉多得
台灣都市地區,房子價格很貴,一幢房子都要新台幣上千萬(過百萬)令吉,一般人揹房貸,都要揹上20年,人生許多美好時光都花在賺錢還債上。
馬來西亞人揹房貸,情況也類似。
劉德輔認為,與其把人生青中年的20年歲月花在還房貸上,不如在郊區自建房子,將房子成本降到最低,大大縮短還債時間,把余下的美好時光留給自己。
使用原始材料,仿傚老祖先蓋房子的方法,只用土團,完全不用水泥,這樣的房子,不但環保,還很堅固,可以防水防風防震。
這種房子,一間成本約一二十萬台幣(約一二萬令吉),對比購買現成房子一二千萬台幣(約一二百萬令吉),無疑便宜許多。
覓一片靜謐綠地,自蓋房子、晴耕雨讀,閒時三五友好串串家門,喝茶聊天,這樣寫意的生活,是城市中多少拼生拼死還房貸車貸卡債,被高昂生活費壓彎腰的人們所羨慕,卻不敢嚐試。
“敢敢做個叛逆者。”勇敢拋下名利的追求,回歸自然,走到今天,劉老師當然有資格說這一句話。
敢敢,做個叛逆者。
自供自足展現創造力
《全新的我們》影片不但探索生態村所呈現的生活多元性,也把永續、自然、和諧與快樂的生活方式,介紹給世人。
史蒂芬沃夫在拍這部處女作時,年方27歲。
這個影片在台灣的巡迴分享會,對當地靈修圈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其中,導演本身進行了二十多場分享會,而劉德輔老師則進行了三十多場,這對推動當地生態村運動起著積極正面的作用。
導演足跡遍及德國、匈牙利、意大利、瑞士、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及加納利群島的生態村。
有些生態村的固定居民只有兩個人,有時則有千多人。影片企圖通過其所呈現的10個生態社區,展現人類如何以其無限的生命力和創意,來解決當前世界上,所面臨到的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危機等問題,並發展出一套全新共同居住的社區生活模式。
生態村居民遠離塵埃世俗,在郊野或山區,過著桃花源般的簡單樸素生活,絕大部分村庄的村民只靠雙腳步行,沒有車輛,水源大多來自泉水、電則採用天然能源發電。
許多村民也沒有使用電腦、手機之類電子產品,這種生活,在一般人看來或許很克苦,但是居民卻甘之如飴。
由于生態村致力于最大程度的自供自給,因此村民相對來說,比較不會感受到社會經濟壓力,如影片所說:“帶領我們向前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力、愿景、彼此尊重以及互助的精神。”
延伸閱讀:www.NewWe.info/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