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為大便平反

16 Jun 2013

誰說大便沒用處?(上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排便是每個人每天必做的“大事”,但是說到大便,大家都會覺得噁心,不好拿出來說。  你也許知道,大便蘊藏跟人體健康有關的“黃金密碼”,其實大便不只關乎人體內部環境,還會影響地球環境,而且可以“吃”及“入藥”……
說到糞便,我們通常會想到臭、骯髒、病菌。
 相信很多人一天不排便,就會覺得全身不舒服,三天不排便,身體就覺得不妙,30天不排便,可能是“大件事”了。
 大便豈止是自然界最“天然”的東西,大便還有許多“用途”和重要性,是許多人所不知道或忽視的。
 很多人以為大便充滿病菌,只會散播傳染病,其實不然,大便可以治腸胃病。
 美國羅得島州一位老婦人瑪麗恩勃朗寧(Marion Browning),為了治療“憩室炎”(發生于結腸壁小囊中的感染),服用醫生開的抗生素。
 然而,抗生素同時殺死她腸道中的益菌,腸道因而大量滋生會釋放毒素的“難治腸梭菌”,令她開始腹瀉,這種現象維持了一年。
“難治腸梭菌”死亡多

 “難治腸梭菌”在美國每年導致1萬4000人死亡,30萬人因而重病。病人除了會腹瀉帶血,嚴重的話會大腸腸壁發炎、流血,甚至腸穿及死亡。
 瑪麗恩勃朗寧成了醫院常客,醫生開效力更強的抗生素給她,以控制“難治腸梭菌”感染。
 但強效抗生素並無法完全殺死這種細菌,所以她一直腹瀉。
 最后醫生舉白旗,建議她去布朗大學醫學院找臨床教授科琳凱利(Colleen Kelly)。
 人體腸道中有許多益菌,可以維持腸道動態平衡,抑制病菌搞怪。
 服用抗生素可能會暫時破壞這種平衡,不過一般而言,過了一段時期之后都會恢復原狀。
 瑪麗恩勃朗寧的問題是,腸道的菌群可能已經失去恢復平衡的能力。
 科琳凱利教授研究的新療法“糞便移植”,也許可以解決瑪麗恩勃朗寧的問題。
更新患者腸道細菌

 只是這種療法聽來有點噁心,因為必須用腸道健康者的糞便,稀釋后注入患者結腸,更新患者腸道中的細菌。
 捐贈者糞便的好菌,要是能夠在患者腸道存活寄居,就有能力對抗腸道中的惡菌。
 瑪麗恩勃朗寧願意嘗試這種療法,她選擇49歲的兒子做為捐贈者。
 符合條件的捐贈者,只需要吃下強力瀉藥,然后排便,責任就結束了。
 瑪麗恩勃朗寧在注入兒子的糞便兩天后,腹瀉就痊癒,再也沒有復發。
糞便移植法救了男嬰
 “糞便移植”療法的成功個案越來越多,美國、歐洲、澳洲、中國,都有許多臨床醫生成功進行“糞便移植”療法,治癒“難治腸梭菌”感染的幾率高達90%以上。
 這種療法還成功救回一位20個月男寶寶的命。
 美國一位早產的男嬰,身體本來就非常虛弱,感染“難治腸梭菌”之后健康惡化,體重暴跌,治療9個月,試了各種抗生素都無效。
 醫生最后為他進行“糞便移植”療法,原本醫生只建議成人接受這種療法,甚少應用在嬰孩身上。
 但嬰孩的母親擔心孩子不治,決定冒險一試,用自己的糞便植入孩子腸道,終于擊潰病菌。
 “糞便移植”不只可通過結腸鏡把稀釋的糞便注入腸道,還可以透過喉管經鼻腔把“屎水”灌入腸道。
 荷蘭專家做的研究試驗是把“新鮮出爐”的大便,混入生理鹽水,用喉管經鼻腔直接灌入腸道,補充益菌,對抗棘手的“難治腸梭菌”。
 研究人員把病人分為3組,對比“灌屎水”跟其他療法之間的療效。
 第一組的16人接受灌屎水以及抗生素療法;第二組的13人只接受抗生素療法;第三組的13人接受抗生素和用清水洗腸。
 結果10周后,接受灌屎水那組,有15人(94%人)康復;接受抗生素那組有4人康復(30.8%);最后一組只有3人康復(23.1%)。
 其實不只西醫,中國人早就懂得以大便“入藥”,《本草綱目》記載的動物糞便藥物就有51種之多,其中包括野兔、蝙蝠、蠶的大便都可以入藥。
猩猩糞便可護森林
 以前我們的老奶奶種菜,都是用雞糞做肥料。
 他們也許不知道,糞便如何對土壤、草原生態產生效應,但是他們都知道糞便是一種肥料。
 糞便是生態環境的養分,今天我們強調生態環保,殊不知大便是生態非常重要的一環。
 英國野生動物專家瑞蒙(Ian Redmond)曾經表示,大猩猩的糞便是保護森林的關鍵。
 他說,靈長類動物如猴子、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等,是“森林園丁”,它們消化完的果實,排出來的糞便,成為森林種子發芽的養分。
 他呼籲:“救樹不救動物,只是延緩森林死亡速度而已;如果要有健康的森林,一定也要保護大猩猩。”
 在剛果共和國境內,當地人嗜吃黑猩猩的肉,經常獵殺黑猩猩,把肉賣到市場。
 當我們說保護野生動物,目的不只是讓我們的下一代還可以看到這些動物,而是我們需要這些動物,包括它們的糞便,來維繫生態循環。
動物糞便滋養土壤
 日本寄生蟲研究專家藤田紘一郎,非常喜歡寄生蟲,因而有“寄生蟲”博士之稱,不只是這樣,他還很愛大便,故有“便便博士”的綽號。
 他甚至跟插畫藝術家寄藤文平聯手打造《大便書》、《大便書2》,目的是講解大便的用途、“製造”過程等,為便便平反。
 他表示現代人把便便和屍體視為“不潔物”,但如果沒有這些“不潔物”存在,新生命就無法在地球誕生。
 地球生物一方面吃掉其他生物換取營養,一方面把身體不需要的糞便排出體外。壽命結束以后,已經不需要的肉體,就是我們所謂的屍體。
 在我們看來一無是處的屍體或大便,卻會化成養分回饋大地,循環滋養大地其他生命。
 小鳥、昆蟲、野生動物、水里的魚,都是直接在草地、河川排便,在沒有抽水馬桶之前,我們的老祖宗也是在河川、野外排便,可說是真正做到“取之于大自然,用之于大自然”。
 “便便博士”的“夢想”,是有一天在都市中心,有一條刻意保持自然風貌的河川,可以讓人們在河川上便便。
貓屎咖啡香味加倍
 貓屎咖啡(Kopi Lawak),被稱為“有屎以來最香的大便”,因為它是從麝香貓大便中揀出來的咖啡豆,相信它也是“有屎以來最貴的大便”。
 東南亞國家有種叫麝香貓的動物,喜歡吃新鮮咖啡果實,但它的腸胃無法把咖啡豆消化掉,堅硬的咖啡豆會原封不動變成大便排出體外。
 咖啡豆經過麝香貓的消化系統發酵和消化過后,蛋白質會分解,許多成分也會產生變化,反而讓咖啡風味更獨特。
 在咖啡館品嚐貓屎咖啡,咖啡的上等風味,也許無法讓你聯想到大便,可能覺得貓屎咖啡不過是個形容詞。
 但要是到過印尼參觀貓屎咖啡製作過程,看過工人如何從貓屎中挑出未經消化的咖啡豆子,你就會知道自己喝的真的是麝香貓的大便。
 貓屎咖啡口感香醇、豐富圓潤,很多人大概以為麝香貓的大便,跟貓屎咖啡一樣是香的吧?
 其實不然,麝香貓的大便跟人類或其他動物的大便一樣是臭的,工人必須從大便堆中挑出豆子,晾曬、除臭、烘焙、加工,才能“擺上台面”。



察顏觀便知健康(下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便這回事,關乎“大腸經”。  美國胃腸內視鏡外科權威新谷弘實認為,“腸相”跟健康息息相關,“腸相”好的人身心通常也健康,反之,“腸相”差的人健康通常好不到哪里。
 一般而言,只要通過“便相”、“便色”、“便味”、“便量”,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腸相”如何。
很多營養專家、自然療法專家,都特別關注腸道健康。
 腸道被稱為人體第一道防線,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毒物或身體不需要的廢物,需要靠腸道處理代謝,以便順利排出體外。
 腸道出問題,無法很好運作,毒素和廢物就會積存在里頭,不只會破壞腸道環境,還會被人體吸收,在體內滋事作亂,引發各種疾病。
 正常的直腸通常是空的,里頭不會存留糞便,糞便應該每天排出體外。我們每天排便的情況,就是腸道有沒有好好工作的證據。
 腸道沒有問題的人,每天至少都會排便一次,就算無法每天排便,至少也要每兩天排便一次。
 長期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就應該多加留意本身的腸道健康。
 另外,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從每天一次變成每三天一次,也要注意腸道是否出問題。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一般而言,大便的時間從產生便意到排便,只需要兩分鐘,花太多時間排便就可能是便秘或腸道發出警訊。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次有便意的時候,應該馬上丟下手頭上所有的事,進入廁所專心解決。
 如果腸道健康,排便時應該是通暢,不需要硬擠,沒有任何不適痛苦的感覺。
 腸道鬧情緒,會引起大便異常。身體其他問題或疾病,也會反映在排便的情況上。
 大便中藏有許多健康密碼,如果因為大便看來噁心,每次排完便就趕緊沖掉,那就錯過觀測自己健康情況的機會了。
 每天排完便后,不妨花一點時間,觀察大便的形狀、粗細、顏色、分量、硬度和氣味。
何謂「終極完美便便」?
 為了方便大家從大便觀察自己的健康情況,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希頓 (Heaton) 和路易斯 (Lewis)設計了“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圖表。
 這個圖表把大便分成7種類型,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大便各種形狀和腸胃狀態之間的關系。
 第一型和第二型表示便秘;第三型和第四型是正常便型;第五型到第七型則可能是腹瀉。
 便秘時排的便,因為含水量少、干燥和堅硬,形狀一般是像堅果的獨立顆粒,或呈顆狀的香腸形。
 腹瀉時的大便,則是軟綿綿、粘稠稀糊,或不成固體的水狀。
 正常的大便形狀看起來應該像香蕉或香腸,而且表面光滑。
 日本寄生蟲專家藤田紘一郎心目中“終極完美便便”的條件,必須有約三條香蕉分量,切口清楚,硬度近乎牙膏或味噌,顏色呈黃褐色,並帶有輕微氣味,會緩慢沉入水中。
 一根香蕉約重100克,所以三條香蕉的便量約重300克,這是理想的大便分量。
 如果你每天的大便都符合以上“終極完美便便”條件,恭喜你,這說明你的健康良好,飲食均衡,應該繼續維持這種狀態。
飲食作息影響排便
 大便的形狀、硬度和顏色,跟食物停留在大腸的時間有關。
 至于食物經過大腸所需的時間、每天能否通暢排便,排便的分量多寡,則跟個人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有關。
 想要每天順利如廁,排出色、形、味、量“上好”的大便,就要攝取足夠食物纖維和多喝水。
 纖維會刮除腸內多余的脂肪和毒素,幫助腸道正常蠕動,排便時通暢無阻。
 “健康優良”的大便,吸收腸道水分和毒素后會膨脹,所以形狀像完整的一條香蕉,含水量應該是75%到80%,軟硬適中。
 專家認為,大便浮在水面上,代表腸道健康。
 只有攝取足夠纖維,大便產生足夠氣體,體積較輕,才會先漂浮在水面,數分鐘后留下泡泡,緩緩下沉。
 便秘的時候,多數會感覺腹漲,那是因為大便堆積在腸道里。
 大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久了,水分就會被過度吸收,所以便秘時的大便都是硬邦邦,很難排出體外。
 當腸道消化力出現障礙,食物太快通過消化道,糞便出來就會呈水狀、糊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腹瀉。
 腹瀉的原因,可能是消化不良、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等,通常需要求醫。
新鮮大便呈黃褐色
 大便的顏色是由膽色素引起,我們攝取的食物和藥物,也會影響大便顏色。
 肝膽系統的膽汁會分泌到十二指腸,參與腸道的工作,膽色素在這個過程中會隨大便排出來。
 膽汁本來是墨綠色,跟腸內細菌產生作用,會轉變成黃褐色,“新鮮的”大便應該就是呈黃褐色。
 大便待在腸道時間太久,膽汁顏色就會濃縮,變成紅褐、暗褐,便秘時排的便多數是這種顏色。
 腹瀉的時候會拉出綠色的大便,因為食物太快通過消化道,膽色來不及完全分解,所以會排出綠色或墨綠色。
 這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腸炎導致。還有吃太多綠色的蔬菜,也可能會排綠色的大便。
正常大便不會太臭
 大便的氣味也是判斷腸內環境的重要指標。
 世界上雖然沒有香的大便,但大便也不應該總是臭氣沖天。
 如果你每次拉屎,旁人都要捏住鼻子逃走,那真的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腸道健康。
 大便臭不臭的關鍵,在于腸道內的菌群是否正常平衡,這還是要說回個人飲食習慣。
 我們的腸道住著益菌和惡菌,益菌的角色是抑制惡菌,維持腸道正常生態。
 這種平衡一旦破壞,惡菌滋生,腸道環境就會出問題,大便的氣味也會改變。。
 新生兒腸道內有大量益菌,所以嬰兒的大便通常不臭。成年人如果腸道菌群正常,大便也不會太臭。
 高蛋白質的飲食習慣,是腸道惡菌增生的禍首。每天大魚大肉愛喝牛奶吃乳酪的人,大便通常比較臭。
 腸胃需要費很大的力氣消化高蛋白質、高脂肪的食物。無法完全消化的高蛋白質食物,堆積在腸內會腐化,讓惡菌生長,排出來的屎也會刺鼻惡臭。
排出血便及早就醫
 大便突然變細、排出紅色、黑色或呈紫色的大便,都可能是健康亮紅燈,最好馬上去做健康檢查。
 長痔瘡或直腸長腫瘤會阻礙腸道管徑,使空間變小,所以大便也跟著變細。
 排出黑色的大便,可能是腸或胃出血,血液混入大便,排出來之前顏色由紅色變成黑色了。
 如果完全沒有進食火龍果、櫻桃等紅色素多的食物,卻連續排出紅色的大便,則可能是痔瘡,更壞的情況是大腸或直腸出血,必須馬上求醫。
 很多人以為大便出血是因為痔瘡,直腸癌患者的大便也會伴有血液,許多人把早期直腸癌誤當痔瘡,因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大便里有很多油或惡臭,則是消化不良。長期有這種情況,必須注意是不是胰臟出問題。
 胰臟負責分泌消化脂肪的酵素,胰臟出狀況,會導致消化脂肪的酵素分泌不夠,脂肪在腸道沒有完全消化,就會呈油膩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