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綠色交通


新古毛掀兩輪革命(第1篇)

17/10/2011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腳車曾經是一種偉大的發明,一度是最主要交通工具,后來被取代淘汰。

 今天因為城市塞車、空氣污染、原油短缺等問題,腳車反而成為歐洲、美國城市的交通救命稻草。

 雪州政府為了貫徹低碳政策,將在新古毛建造腳車道,推行“兩輪革命”。

 我國城市會不會有一天跟哥本哈根、巴黎、阿姆斯特丹等並列為“腳車城市”?

駕車固然舒適,“鐵包人”不是“人包鐵”,看起來比較安全,又不怕日曬雨淋。

 但是,所有擠滿汽車的城市都面對同樣問題:空氣污染、塞車,對石化能源過度依賴。

 尤其全球暖化問題加劇、石化能源短缺,環保呼聲高,解決城市交通和污染問題,已成當務之急。

 要解決這些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替代汽車試金石

 亞洲的日本,歐洲一些國家如荷蘭、丹麥、法國,很早就發現,解決以上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讓腳車這種現代化都市已經逐漸淘汰的交通工具,重新融入都會生活。

 就連美國,這個開車至上的國家,這一兩年也鼓勵民眾多用腳車取代汽車,掀起“兩輪革命”。

 別以為兩輪代步離我們太遠,改騎腳車只有在歐美國家才可行,雪州新古毛,已經在醞釀著一場“兩輪革命”。

 雪州政府,基于低碳及綠化城市政策,預計年杪會在新古毛建造腳車道,鼓勵市民把腳車列為主要交通工具。

 新古毛車流不太繁忙,商業區、政府辦公大樓、學府等都很集中,環境條件適合騎腳車。

 事實上,當地本來就有許多居民喜歡使用腳車代步,這是為什么州政府選擇了這里,做為推廣腳車替代汽車的試金石。

 新古毛腳車道全長5到6公里,路線初步概念是以當地郵政局為起點,沿著大街商業區而建,並銜接周遭幾個密集的花園住宅和新村。

城市環境不適合

 我國城市一直沒有騎腳車的風氣,是因為我們的城市環境不適合騎腳車。

 城市里高速公路、高架橋越建越多,到處車輛奔馳,行人和腳車都被逼靠邊走,步步驚心。

 另一方面是我國城市人通勤距離通常很遠,如果騎腳車往返工作地點,可能要好幾個小時。

 還有就是治安問題,掠奪匪猖獗,步行或騎腳車讓人覺得特別沒有安全感。

 縱觀日本、歐洲和美國一些城市,市民情願騎腳車也不開車,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城市交通規劃,多把腳車納入交通系統,銜接捷運、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

 在這些城市里,開車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騎腳車反而更方便。

 在新古毛建造腳車道,是一個值得嘉許的開始,但是要在我國城市落實腳車計劃,還必須先有完善交通規劃,提供市民一個騎腳車的友善環境。

荷蘭腳車比人多

 荷蘭除了是有名的“風車之國”,也是名副其實的“腳車王國”。

 荷蘭人口1600余萬,卻擁有1800萬輛腳車,腳車比人還多,這是因為當地有完整的腳車交通規劃。

 上世紀70年代早期,荷蘭擁車率就已非常高,不只塞車問題嚴重,交通死亡人數也非常高。

 這使交通安全成為一種政治課題,加上荷蘭國內環保意識日益提高,上世紀70年代中期,該國開始提倡以公共交通工具和腳車取代私家車。

 荷蘭國土地勢平坦,城市人口密集,70%的人通勤距離短過7.5公里,所以很適合在成市里使用腳車。

 荷蘭早期的腳車政策,主要是先通過改造交通基礎建設,建造腳車專用道,同時在全國打造連通的腳車路線網。

 另外,該國也在公共場所、商場、建築物等地設有腳車停車場。

 20世紀80年代,該國限制汽車在住宅區只可行駛30公里/小時,避免高速行駛的汽車威脅行人和腳車使用者的安全。

 到了20世紀90年代,該國制定新的交通政策,包括提高汽車停車場收費,限制汽車進入城里一些地方,減少興建汽車停車場,增建腳車停車場。

 通過以上政策,對開車族設限,營造有利騎腳車的環境,逼使開車族選擇更環保的交通工具。

設想周到方便騎士

 荷蘭國土面積雖小,但是還是有許多荷蘭人是居住在一個城市,卻在另一個城市上班的,通勤距離長遠。

 為了讓腳車可以跟火車等公共交通銜接,荷蘭火車站外都有腳車停車場和出租腳車服務。

 火車通勤族可以一早騎腳車到火車站,把腳車停泊在火車站附近,轉搭火車上班,下班再從火車站騎腳車回家。

 荷蘭是目前擁有最完整腳車政策的國家,國內環境設施對腳車使用者非常友善。

 當地人不管上下班、買菜、購物,甚至在國內各地旅遊,都喜歡騎腳車。

 今天,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在全球暖化和原油價格不穩定的壓力之下,也紛紛推廣腳車交通策劃,荷蘭往往成為大家取經的對象。

共享計劃非常簡便

 有人調侃,現在歐洲只有兩種市場,一種是已經實施“腳車共享計劃”(Bicycle sharing system),另一種是在設法實施“腳車共享計劃”。

 通過“腳車共享計劃”,在城市各地配備腳車租借站點,在歐洲一些城市已經行之有年。

 最早的“腳車共享計劃”是以投幣方式付費取車,不過租用方式不夠簡便,而且經常有不歸還問題。

 目前這項計劃已經全面電腦化,騎車人只要一張電子卡在手,就可在城市各處站點取用和歸還腳車。

 騎車人可以從一個站點取車,到任何一個站點還車,收費方式一般是自動從電子卡扣款,非常方便。

 大多數城市里,在30分鐘里歸還腳車通常是免費租用,之后每半小時收費通常約莫一兩令吉。

紐約騎腳車者增多

 美國紐約,一個擠滿800萬居民,還有無數車輛的城市。

 這個城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黃色的德士特別多,車道人行道幾乎沒有不擁擠繁忙的時候。

 曾經到過紐約的人,這一兩年如果重臨紐約,就會發現這個城市有點不一樣了,這里的腳車專用道變多了,騎腳車的人多了。

 為了解決塞車問題,紐約幾年前改善市內基礎建設,從2007年起,鋪設了350公里腳車道,目前市內的腳車道長達1100公里。

 該市的目標是在2030年以前,把腳車車道增加到2900公里。

 有了跟公路行人道分開的腳車專用道后,民眾騎腳車的比例增加了300%。

 紐約也將在明年展開“腳車共享計劃”(Bicycle sharing system),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部分地區設立600個腳車站點。

 到時候,這兩個地區每隔幾條街,就可以找到一個腳車站點,且24小時提供服務。

 其實,丹佛、華盛頓特區和波士頓等,較早已率先啟動“腳車共享計劃”,搞得非常成功,大受市民歡迎。




杭州騎腳車風光好(第2篇)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只要有好的城市交通規劃,腳車是可以成為城市交通的主力軍。

 在中國杭州,腳車舒緩了當地塞車問題;在丹麥哥本哈根,腳車更是當地人首選的交通工具。

 今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東京與東北地區鐵軌一度停駛,結果腳車“重挑大樑”,解決了當地人上下班出入的問題。

塞車是繁榮的象征?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很多大城市現在都車水馬龍,塞車永遠塞不停。

 杭州,這個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也因為人口增長太快太密集,而成為一座“堵城”。

 明明到處是美景,好山好水,林蔭大道,但是遊客每到一個景點,都需要坐困車龍老半天,只見烏煙瘴氣。

改善塞車情況

 西湖附近有許多腳車租賃,但是各自為政,服務不好,經常有遊客投訴。

 后來市政府決定統一規範管理,組建國有的公共腳車公司。

 這在中國是首開先河,跟歐洲、美國推行的“腳車共享計劃”系統也不一樣,最大特點是60分鐘內免費租用。

 2008年開始推行時,只是為了供遊客使用,舒緩五一黃金週時的交通堵塞。

 無心插柳柳成蔭,結果腳車使用者90%是當地市民,改善了杭州塞車情況。

 最早的腳車租賃點只有61個,都是設置在交通擁擠的旅遊區。但是租賃手續麻煩,租車還要收取押金,還車才拿回押金,而且腳車頻發故障,反應不好。

簡化租車手續

 腳車公司簡化了租車手續,只要預先在電子卡、市民卡等相關卡證加額,就可以刷卡繳納押金租車,還車時也是只要刷卡就可退回押金。

 如果不要退回押金,留到下次再租車也可以。

 因為反應熱烈,腳車租賃點已快速增至逾2400處,備有六萬多輛腳車供市民和遊客租借,均可以從一個租賃點租借,到另一個租賃點歸還。

 因為市民投訴,腳車公司也設置了幾個24小時服務的租賃站。

 去年,杭州也成功讓公共腳車,跟市內地鐵、公交車、德士及水上巴士系統銜接,型成“五位一體”的公共交通系統。

 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旅遊頻道選出全球8個提供公共腳車服務最好的城市,杭州榜上有名。

秘密武器解決塞車

 杭州推動腳車租賃服務,本來是配合旅遊業,方便遊客使用。

 然而統計結果顯示,90%的公共腳車使用者是市民及長期在杭州的外來務工者,使用腳車的國內外遊客反而只有10%。

 這主要是因為坐困車龍里的市民,很快就發現騎腳車的好處。

 誰不知杭州風光好,遊客都喜歡在當地林蔭道散步。

 在上下班高峰時間,與其憋在車里動彈不得,不如吹著口哨騎著腳車在林蔭道上前進,然后轉搭公交車、地鐵等,說不定更快回到家。

 對于當地市政府來說,這真是個意外收獲,杭州過去為了交通問題,使盡法寶,結果吃力不討好,交通越來越混亂,市民怨聲載道。

 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汽車流量,路越建越多,高速公路越開越多,但所謂的“快速路網”不過虛有其表,每每開進高速公路根本是“行車難”,何來“快速”。

 2006年,杭州無計可施,一度試圖效法新加坡征收“塞車費”,引起民間大力反彈。

 陸路交通飽和,杭州也向水域發展,成為中國首個開通水上巴士的城市,希望市民可以乘坐水上巴士上下班,舒緩市區交通壓力。

 但是水上巴士因為班次、價格、路線等問題,無法吸引市民。

 最后,腳車反而成為緩和杭州交通問題的“秘密武器”,該市有意全面推廣公共腳車計劃,在市內主要城區里,做到每隔100多米,就可以看到一個腳車租賃點。

丹麥騎腳車勝開車

 在馬來西亞,我們首選的交通工具是私家車,接下來是私家車,最后還是私家車吧!

 但在丹麥哥本哈根,當地居民首選的交通工具是腳車,接下來是公交車,最后才是私家車。

 這里的腳車種類非常多,有雙座位腳車;帶小推車的三輪腳車,方便家長帶著孩子。

 當地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以腳車代步,交通尖峰時間,路上腳車的數量總是比汽車還多。

 北歐國家環保教育好,北歐人環保意識本來就高,不過只是減碳口號,並不足以讓城里的人都改騎腳車。

 哥本哈根跟荷蘭一樣,是通過“軟硬兼施”的交通政策,讓當地人情願騎腳車,也不想開車。

 在這個城市,開車很麻煩,有很多限制,但是腳車專用道長達300多公里,交通燈都是優先對待腳車,到處都有免費腳車停放處。

 舉個例子,在丹麥哥本哈根的歐洲環保署大樓,停車場里有150多個腳車停車格,只有一個停車格是保留給汽車,而且專供殘疾人士使用。

 這很明顯的告訴大家,腳車騎士遠比開車人士受歡迎,大家也會因為騎腳車比開車方便,而選擇騎腳車。

擬建腳車高速公路

 全世界大部分城市無不面對塞車問題,丹麥哥本哈根也有塞車問題,但擁塞的是腳車道而不是汽車道。

 腳車解決了哥本哈根公路汽車擁堵問題,但是每天3萬6000輛的腳車流量,卻導致腳車道不勝負荷。

 哥本哈根有110萬人口,當地各階層人士,包括政治人物都以腳車為首選代步工具,不管氣候如何,大熱天或下雪,當地人還是會騎腳車出門。

 為了解決腳車道“塞車”問題,當地政府打算把腳車專用道改建成腳車高速公路。

 腳車高速公路會建在大路的兩旁,寬4公尺,將來也會在高速公路沿途設休息站,方便腳車騎士為腳車輪胎充氣、修腳車鏈,以及休息和喝點飲料。

日本騎腳車風氣盛

 在汽車工業發達的日本,國內市民擁有的腳車卻比汽車多。

 日本騎腳車的風氣向來很盛,當地民眾日常到附近購物、上學、上下班等都會騎腳車,電車通勤族也習慣騎腳車往返電車站。

 今年3月日本東北部強烈地震,導致東日本的軌道和公路大受影響。

 地震重災區仙台,更是出現油荒,市內加油站多日無油可供,就算有車子也無法開動。

 結果在關鍵的時候,是遠古時代的重要交通工具腳車暫時解決當地居民出行問題。

 地震剛發生那段時期,東京地區掀起搶購腳車風潮,平均每週銷售兩百輛左右腳車的店舖,不到3小時就售出89輛腳車,很多店舖的腳車都銷售一空。

 越來越多上班族開始騎腳車上班,上下班高峰時間,街頭甚至出現腳車長隊。



德國騎腳車考功夫(第3篇 完結篇)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馬來西亞,摩哆和汽車搶道,已經不是新鮮的課題。

 在德國這個講究環保提倡綠色的國家,騎腳車的人越來越多,已經演變成腳車和汽車搶道。

 在中國北京,曾經聞名世界的“腳車王國”,腳車騎士卻越來越沒有地位,腳車道都給汽車摩哆搶佔。

在德國公路,步行和腳車騎車人向來比開車的人有“優先權”。

 在大馬是人讓車,在德國卻是車讓人。這還不夠看,大馬路霸都是開車族,德國路霸則多是騎車人。

 德國的腳車專用道規劃,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到處可見跟人行道、公共車道、汽車車道分開的專屬車腳車道。儘管如此,騎車人還是跟汽車司機及行人搶爭起公路來。

一騎上腳車變蠻族

 你一定聽說過,有些溫文有禮的人,一捉起駕駛盤會性情大變,按喇叭罵粗口。

 德國人是出名嚴謹講規則的,不過很多人一騎上腳車,卻會變蠻族,讓人難以置信。

 他們騎進人行道,對攔路的行人按鈴叫罵,沒有人肯剎車或停下來讓路。

 他們騎到公交車道,在塞車的車流中鑽來鑽去。他們一邊騎車,一邊講電話、一邊發短信,有時雙手不扶把。

 他們在腳車道和汽車道交橫的交通路口不理會紅燈,當汽車司機阻擋他們的去路,他們就用手不斷拍打車頂。

 當地警察每天都要處理無數跟腳車有關的交通事故,近年來,該國腳車事故傷亡人數明顯增加。

腳車事故傷亡增加

 今年1月到5月,德國共有137人在涉及腳車的交通事故喪命,比去年同期增長7.9%。事故中受重傷的人,也比去年增加43.5%,多達5045人。

 只是在柏林,今年上半年,腳車事故就有2400起,比去年同期增加20%。

 這個數據,跟中國或台灣比起來也許不算太嚴重,不過,要知道德國是全球交通意外最低的國家之一,卻有這么多腳車事故,自然引起國內外關注。

 這除了跟騎車人態度有關,也跟政府的交通政策舉措有關。

騎腳車違規頻生意外

 德國是個環保的先進國,推行腳車計劃多年,腳車設施、車道規劃、對腳車規定,其實不馬虎。

 大馬人、台灣人、中國人去到德國,會覺得腳車道無所不在,除了高速公路以外,不管哪條道路旁邊都會看到腳車專用道。

 在我國,任何人只要會騎腳車就可以上路,可是去到德國卻不能隨意騎車,因為那里有許多腳車法規。

 不過,隨著德國騎車人數持續上升,現有的腳車道設計和法規,似乎已經不管用。

 德國目前已經是歐洲最大的腳車消費國,國內腳車數量是汽車的兩倍,多逾7000萬輛。

 很多市鎮的腳車道,都變得非常擁擠,根本負荷不了這么多的腳車流量。

 但是德國城市近年仍著重于建造汽車高速公路,提升開車族安全措施,騎腳車的人被忽視了。

 德國聯邦公路研究報告顯示,德國騎車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是“道路設計缺陷”。

 報告指德國目前的腳車道不夠寬,導致騎車人互撞,而且路口混亂,騎車人在轉向時很容易被卡車撞到。還有腳車道旁的一些燈柱和其他障礙物,也很容易引發危險。

 德國雖然有許多針對腳車的交通條規,也有受過專門培訓的自行車巡邏交警。

 但是騎腳車不像開車需要考車牌,而且騎車人犯了交通規則,如果要逃走的話,警察並無法靠牌子找回來。

 還好的是,很多騎車人雖然不遵守交通規則,但是當警察攔住他們時,多數人還是會乖乖停下來。

 只是我們不該因為警察會寫罰單,所以才要遵守交通規則。

 在德國街頭,經常有許多騎車人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被來不及剎車的汽車撞上,結果丟了性命,其實他們只要停下車來,等一下綠燈,就能活下來。

 研究顯示,德國騎車人違章最多的是闖紅燈,根據警方估計,只是明斯特,每天就有1萬5000人闖紅燈。

 還有,德國到今天都沒有像芬蘭一樣,規定騎自行車的人必須戴上頭盔。

 另外,德國醉酒騎車的問題特別嚴重,25%事故是因為騎車人喝醉造成。

騎腳車比開車優越

 這些年來,德國希望買車的年輕人數量不斷下跌,比起名車,他們更想要一輛精品級腳車。

 現在很多車廠紛紛跨界推出精品級的手工腳車,價格不菲,都要好幾萬令吉,但是卻有很多人爭相購買和收藏。

 很多人認為駕德國名車是身分象征,但是在這個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騎腳車的人,比開車的人有優越感,因為這是環保的行為。

 這是德國民間許多人的想法,但是對德國政府來說,更多的人選擇腳車,意味著開車的人就會減少。

 政客不希望因為這個原因,打擊到汽車工業帶來的龐大經濟利益。

 很多德國政客雖然支持節源的綠色交通,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腳車只是交通系統里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替代汽車的主要交通工具。

 所以,德國政府並沒有意思撥出更多款項,擴建和改善腳車基礎設施。

 今年,德國交通部把修護腳車道的撥款從1億歐元(約4億3124令萬令吉)減至8000萬歐元(約3億4500萬令吉)。

 以科隆為例,現在60%的腳車道其實都已經不安全了,不過政府每年的撥款,卻不足以維修這些腳車道。

北京人為安全捨腳車

 在德國,腳車騎士和開車族為了公路的“話語權”爭鬧不休。

 在中國北京,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北京原來是世界公認的“腳車王國”,以前的北京人家里有一輛腳車是富裕的象征。

 今天很多北京人經濟條件改善,都紛紛改駕四輪車,但是還是有許多北京百姓離不開腳車這種出行工具。

 當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提倡返回腳車時代時而建造腳車道時,北京的馬路也越建越寬,但是騎腳車越來越難。

 現在北京一些大路雖然有腳車專用道,但是很多都被私家車、摩哆和公交車佔據,再不然就是路況很差、坑洼不平。

 還有很多小路,則根本就沒有腳車道,騎腳車的人只能在汽車的縫隙之間,閃轉騰挪,曲折穿行。

 在一些路口和汽車天橋低下騎腳車更是危險,車子多開得又快,在一些沒有紅綠燈或人行道的路口,腳車騎士要過馬路更是難。

 許多北京人因為安全問題放棄騎腳車;也有人因為通勤距離太遠,北京騎腳車跟公共交通的銜接又不好,腳車甚至沒有停泊的地方,不得已買輛小車;更有許多人是因為騎腳車沒面子,為了滿足虛榮感而買車。

 全球在高呼減碳節源,北京人卻捨棄他們慣有的綠色環保出行方式。

 當地的汽車銷售量,以每年15%速度增長,10年來,北京城市的汽車數量增加了兩倍。

 汽車行業大受看好,腳車前景暗淡,每天塞車塞得當地人頭昏腦漲,城里的噪音問題嚴重,空氣污染更是讓人頭痛,城市的天空經常灰濛濛一片。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學障路上見晨曦


學習路上大手牽小手(第1篇)

10/10/2011

報導:楊潔思 
攝影:連利元


下午一時許,下課鐘聲響起,小祥拎起書包快樂地往校門走。

 校門外,爸爸正在等他。看到熟悉的臉孔,他不自覺綻放燦爛的笑容,兩父子大手牽小手,往車子停泊的方向走去。

 乍看之下,小祥與一般孩子無異。事實上,今年11歲的小祥是阿斯柏格症(Asperger)患者,屬于學習障礙族群。

 每每想到孩子的未來,小祥的爸爸張為群一顆心有點沉甸甸,臉龐也微微黯淡下來。

 到底,我們現有的學障小孩求學之路碰上什麼問題?循著原路走,他們是否可以找到他們的未來?

 過去5年,大馬學障兒童增加了20%,全馬學障人數高達54萬人,佔我國人口的2%。

 台大馬來西亞校友會有感于學障問題嚴重,決定推動《晨曦》學障幼童協助計劃,響應此善舉,本報推出《學障路上見晨曦》系列,與大家一起探討我國學障的問題。

小祥的學習障礙屬于較中等程度,學習能力介于同齡學童與特殊孩童之間。

 然而,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程度,卻也注定他的學習之路走得比一般人坎坷。

 張為群嘆口氣,細說從頭:

 在報讀幼兒園前,他向院長坦誠孩子是阿斯柏格症患者,有坐不定、社交的障礙。

 院長經觀察,發現小祥沒有暴力問題,只是有時會鬧情緒,問題不大,因此接受其報讀,小祥三年的幼兒園生涯由同一位老師指導,沒碰到什么問題。

 升上小一,卻是關鍵。

 小祥一開始,到離家不遠的華小去。“那時候我們沒有經驗,雖然事先有叫醫生寫信、照會校方孩子的問題,但卻遺漏了讓孩子先熟悉環境這一環。”

入學兩周就被踢出校門

 阿斯伯格症小孩,好奇心特強,小祥初到新環境,一切事物都新鮮得不得了,他跑上跑下,舉凡任何之前不曾見過的事物,都讓他興奮不已。

 他忙著東摸西看,同學的書包、鉛筆盒、老師的包包、窗外景物,甚至老師的衣服都讓他好奇。

 椅子,自然是坐不定了,班上秩序也因此而打亂,對不了解阿斯柏格症的人來說,這是很恐怖的經驗。

 老師氣得向校長下最后通碟:他(小祥)不走,我走!

 孩子入學兩周就被踢出校門,張為群夫妻倆無奈又痛心,事實上,張太太曾向校方建議讓她坐在課室后頭,以協助安撫小祥,唯此建議不獲老師接受。

 無法可施之下,兩人唯有費一番功夫,讓孩子進入公家的特殊班就讀。但是,他們最后才發現,孩子讀了3年,每年還是讀回同樣的東西:A到Z,1到100!

小學之后,怎辦?

 上一般小學,被拒絕;上特殊班,以孩子的資質來說又過于簡單,學不到什么,小祥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

 “我們沒有經驗,”張為群重複這句話,帶著苦笑,繼續說:

 “當時也不了解那個特殊班的情況,因此讓孩子待了3年。事實上,小祥一轉去特殊班,就考第一名,那時,有些家長認為我們的孩子很聰明,說讓他待在特殊班太可惜,勸我們給他回到普通學校。”

 但,有過之前入學被拒的陰影,讓張為群夫妻兩人不敢輕舉妄動,直到三年后發現情況不對勁,才毅然決定再試一次,讓孩子回到一般體制的學校。

微型華小老師較有耐心

 經周詳了解后,他們決定為孩子轉校,轉到離家有一段距離──吉隆坡新街場路的微型華小三育華小。“太太認為,微型華小學生較少,老師的工作壓力也沒有那么大,可能比較有時間與耐性來教導孩子。”

 事實證明張太太的推測是對的,這家華小的老師比較有時間施展他們的愛心。

 度過一段適應期,小祥總算融合到一般小朋友堆去,並在此有長足的進展,讓父母暫時松了一口氣。

 但是,張為群內心深處卻有一個隱憂:小學過后,怎么辦?

 即使可以對孩子的成績全然放手,然而中學是個比較複雜的環境,單純的阿斯伯格孩子適應得了嗎? 
 張為群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 

 他有位親戚,疑是阿斯伯格患者,也跟他兒子一樣思想單純,結果踏入中學后,被同學戲弄,叫他去騷擾女生,他也照做。 

 “幸好我認識該校的訓導主任,而且事先我也擔憂會發生這種事,一早跟他報備,並讓對方知道阿斯伯格患者思維過于單純簡潔,他們是沒有惡意的,也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不解人情世故

 放學了,小祥向同學們揮手“bye-gye!”轉身走向在校門外等他的父親。

 對一般家長來說,孩子與同學道再見,再普通不過的事,但是,這個簡單舉止,看在張為群眼裡,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他滿懷感慨與欣慰。這種複雜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不錯,揮手是簡單的舉止,然而背后代表的是與人的連結及基本禮儀,早期小祥與同儕很少互動,這些基本禮儀概念也沒有,放學后就直接離開,不會跟同學道別。

 道再見,是小祥花了一些時間才學會的事,唯有一路見證他的努力與進步的父母,才最清楚。

 小祥的思維很直接簡單,費神去了解人情世故、察言觀色,話中話這類事,對他來說太繁雜了。

 于他,四五位數的數學題都沒問題,但是一去到有情節的問題,就完全無法明白問題與作答。

 比如他可以很快告訴你,數學題756+245的答案。但是一旦問題變成較迂迴的形式,如:“小明有7粒彈珠,他在一場遊戲中贏了阿布6粒彈珠,卻在下一場遊戲輸給沙美的5粒彈珠,請問他現在有幾粒彈珠?”

 他就無法作答。

幸運遇好老師

 張為群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指孩童遇到一位好老師很重要。對這句話,他深有同感。

 小祥來到三育華小,經過測試,熱心的副校長認為他的程度可以與同齡的四年級生一起上課。

 很幸運,小祥碰上一位好老師,柯老師。

 在了解了小祥的情況后,柯老師不但接受他,還額外花費一些心機教導他,很快的,小祥有了許多變化。之前在特殊班看不到的自信出現了,而且他也能逐步融入同學堆中,交上一些朋友,生活得很開心。

 “有一天,我看到孩子拿著一個副班長的名牌回家,連忙問孩子:你怎么能夠把別人的名牌帶回家,孩子卻答我:是老師給的!”

 老師竟然會委任不易坐定的小祥做副班長?

 為群夫婦倆訝異,百思不得其解,倒是小祥的婆婆、為群的媽媽猜到老師的用意:

 小祥坐不定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委派他做某樣工作,如送簿子去辦公室,讓他出外走一圈,回來就比較能坐定。但是如果小祥沒有身分,就名不正言不順,于是讓小祥當副班長,就名正言順了。

 老師會用這一個方法,是老師的智慧啊!

 經老人家說明,為群對老師的用心良苦既感激又感動。

 今年踏入五年級,小祥還是很享受學校生涯,為群臉上帶著欣慰的微笑說:“有時我和太太兩人都忙,難以送他到學校,就建議他當天不去上課,他都不肯。”

多管齊下治療

 張為群共有三名兒子,小祥是老么。 

 “是太太最先注意到他與兩個哥哥不一樣。他很快講話,很快站和爬,過后突然間不講話了。”他憶述。 

 于是,從兩歲半到三歲許,張家開始跑馬大醫院,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從頭檢查到腳,答案卻是:沒問題。 

 其中一次檢查時,剛巧碰到言語專科醫生巡視,該名專科認為小祥有語言障礙,推薦小祥做言語治療,並教導父母在家如何幫孩子做練習。 

 后期小祥轉到精神科,卻剛好該名專科醫生請假一整年,小祥的求醫路也因此耽擱了整年。過后,經觀察,醫生診斷他的孩子屬于過動兒。

 與此同時,張為群也尋求順勢療法及另類腦傷治療,在大馬大愛腦傷症兒童基金協會會長張秋明的協助下,多管齊下,小祥取得良好進展。

 在張秋明的指示下,他們也勤于給孩子進行各種修正與加強訓練,以彌補小祥各階段身體的不足,后來證明這些運動對改善他的情況有效。

 小祥積極參與跑、跳、爬、倒立、健康球等運動……為群笑說現在他可以跳到好像雜技演員一樣。

 小祥是其中一個介入治療奏效的好例子,特殊兒童的糾正活動,須要家長親自進行,醫生與治療師只是輔助,畢竟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遠遠多于見前者。




是福是禍關係教育(第2篇)


報導:楊潔思 
圖:潘嘉威、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如其他國家,我國的學習障礙者,也是一個龐大的族群。

他們若有機會接受適當的培訓及教育,長大后也能如常人般,上班及生活,貢獻社會。

只是,我們的社會往往忽略了這一群。那些學障問題比較嚴重,勉強留在一般學校就讀的,往往就吊在車尾,在車子行駛中的某一個轉彎中摔了下去。

年少輟學,把持不住的話,可能就是行差踏錯的開始。

節節上升的犯罪率,又何嘗不是與此息息相關?

過去或許我們錯過太多,無可追,然而,現在與未來尚可期,學障,絕對是一個國家應該密切關注的問題。

雅萱好不容易完成華文生字練習,抬頭望鐘,已是下午6點了。

 華小功課特多,媽媽老早以前就跟她約法三章,若她能在放學回家吃飯后趕緊把功課做好,傍晚就能出去家對面的兒童遊樂場玩,否則只能待在家做功課。

 她只剩下一門功課沒做,但一拿起這項功課,她就知道今天出去玩是無望了,如果能在七點晚餐前把功課做完,那已是菩薩保祐了。

 是的,這是她最怕的功課:數學。

 “186+157=?”第一題數學題便把她難倒。硬著頭皮,她拿著練習簿去問姐姐。

 “不要管左邊,先看最右邊那排,6+7是多少?”姐姐問。

 來了,來了,雅萱心中慌亂的感覺又浮現了,扳著手指數了好幾輪,才怯生生地答:13。

 在姐姐的指導下,3填上去了,10也進位了,但輪到計算中間的8+5時,她就無法把已進位的10算進去。

 無論姐姐怎樣教,她就是無法掌握進位的概念。

 于是,這一天,又重演之前已上演無數次的戲碼:她老是學不會,姐姐教到不耐煩,破口大罵她笨,她既委屈又無奈地大哭,在廚房忙碌的媽媽被她倆搞到頭昏腦脹。

學障涵蓋範圍廣

 雅萱,是數學學習障礙者,無法掌握數學的某些技能。

 學習障礙,其實涵蓋範圍廣泛,而且“症狀”也多,有些像雅萱這樣只是局部性的,但也有情況嚴重的。

 有些小朋友,就是無法區別b和d、p和q、6和9,有者無法發出某個發音如f、r,有者無法完整唸完A到Z、1到100,有者沒有加減乘除概念。

 嚴重一點的有無法閱讀的,有無法寫字的,也有學過就忘,老記不牢的。

 這些小朋友,都不是智障小孩,甚至有者在某些學科或技能,有過人之處,但在學習上,他們就是有某些關卡跨不過去。就像局部損壞的影音光碟,走到損壞那個點,就卡在那兒無法繼續……

學障無關智力低下

同樣是學障族群,若是類型不同,他們面對的可以是南轅北轍的問題。舉例,從舉止上看,有者完全跟一般小孩一樣,有者則有行動與反應緩慢的問題。

 韋明淑也是台灣環球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兼任環球科技大學實習托兒所所長,她感慨,許多公眾人士或老師家長對學障孩童有誤解或帶有歧視眼光,認為他 們懶惰或愚笨,“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因為笨、懶或不認真而導致學習困難,而是腦神經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使得他們無法用一般人的學習方式學習,必須使用不同 的學習方式。”

“學習障礙並不等于智力低下”,她說,將學障與智力差劃上等號,是社會的誤解,學障孩子智力與一般孩子無異,他們只是某一部分的認知能力有缺陷。”

她也強調,同是學習障礙者,彼此間的差異性可以很大,幾乎沒有兩個學習障礙者的學習困難現象完全相同。

 其實,只要找到適合個別案例的特殊教育與引領方法,學障者一樣可以發揮其潛力,在適合他的領域闖出一片天。全球各地都有許多成功的學障人士,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及發明大王愛迪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什麼是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是身心障礙類別中的一種,各個國家對學習障礙的定義不同。

 來自台灣,曾任學習障礙孩童輔導老師的韋明淑指出:“學習障礙學生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分別有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數學障礙,以及記憶力障礙。第二類則是知覺障礙、思考障礙、口語障礙,及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現象。”

至于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IV)的診斷標準,自閉、過動與學習障礙都有自己的定義。

 它把特殊性發展障礙,分類為社交障礙、學習障礙和運動能力障礙。

 像自閉患者,除了有嚴重的學習障礙,還包括非學習障礙類的社交障礙,障礙問題重疊。

 第10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簡稱ICD-10) ,把特殊性發展障礙分為四類:特殊性語言發展障礙、特殊性學習能力發展障礙、特殊性運動功能發展障礙、混合型特殊性發展障礙。

科學無法明確斷定起因

 馬來西亞一般以DSM-IV的標準為準,談到學習障礙時,不把自閉症歸在其下。

 無論如何,近期在我國開跑的《晨曦學障幼童協助計劃》,把學障幼童定義為:具普通智力,但因其他生理或心理因素(如過動、自閉)而造成學習障礙的學前兒童。

 現有的科學,尚無法明確斷定學習障礙的起因,可能因素有外傷導致、遺傳影響、生物化學異常、環境影響及不明原因。

教學不當輟學率高

 學障孩童一般上智力正常,只是因為腦神經中某項學習功能異常,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算上面對一項或多項困難,影響課業學習。

 許多學障孩童外表和一般孩子無異,因此容易引起他人誤解,將他們的學習困難歸咎于懶惰、不用心、不聽話,加以斥責懲罰。

 長期不當的教育方法,使學障兒童失去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甚至因而自暴自棄、中途輟學,一些人甚至因此走上歧途,成為犯罪分子。

 一個人最終會成為犯罪分子或走上歧路,很大成因是早年的創傷所致。

 有人因為無法走出過往創傷,一輩子活得消極與不快樂;有人卻走到另一個極端,將過往承受的傷害,加倍奉還,讓他人也不得好過。

 學障童成為中輟生並參與犯罪行為,占的人口比例很高,因此可以說,學習障礙涉及的不只是教育問題,還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治安問題、國家人力資源錯失等問題。

 公眾人士在感嘆世風日下之余,是否應該捫心自問,一直以來對學障這類社會問題過于冷漠,過往那種事不關己的漠視態度,導致今日必須嚐到治安敗壞的苦果?

 學障人數眾多,今日不重視學障問題,將導致我們明日要付出極高的社會代價。

因材施教是上策

教育部特殊教育組主任黃木成去年接受報章訪問時披露,過去5年的數據顯示,面對學習障礙和患上自閉症、閱讀困難症的孩子,人數增長高達20%。

 目前全國學障人數約有54萬人!

 這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如果我們繼續任由學障孩童在學習路上自生自滅,不因材施教加以栽培,將會是國家的巨大損失。

 政府雖設有特殊教育學校及在一般學校設有特殊班,然而供不應求,許多特殊孩童都被拒于門外。

 截至去年,國內的特殊小學有28間,特殊中學有4間,附屬于中小學的特殊教育班,則超過1600班。

 公家在各地的特殊教育學校,只能容納4萬3000余名學生,只佔特殊學習需要者總數的8%,其他92%學障生或已成年者,完全不曾受過正規教育和輔導。

 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如果他們有機會接受完整教育,他們或許能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

選對學校事半功倍

 韋明淑所處的台灣雲林縣,外籍配偶比例很高,特殊孩子的比例也高。

 她指出,這是小孩文化刺激較少的緣故,媽媽若是尚無法充分融入當地社會或是無法掌握當地語言,那么,在媽媽照護下長大的小孩,自然也無法從媽媽身上學到當地語言,入學時需要的適應期也就特別長,若是適應不來掌握不好當地語言就可能淪為學障問題。

 他有一段時期擔任到宅的輔導師,定期上門幫助學障及特殊孩童,評估其狀況,並制定個人量身計劃與設計(Individu education plan,簡稱IEP),教導家長如何訓練孩子。

 “若是評估出一名孩子有10項問題,就必要從中找出數項影響該孩童及家長最大的問題先處理,一般上,生活自理問題都會優先處理。”

 他認為,評估工具最重要的一點,是讓該名小孩不要跟同齡孩子落差太遠。

 他建議,若是家中有學障小孩,家長在選擇學校方面,可花一些心機,選擇人數少一點,老師愿意接納的學校。“老師若有心教,自然愿意努力及付出情感,他對孩子的愛,孩子會感受到。”





掃除學障不怕慢(第3篇)


報導:楊潔思 
圖:潘嘉威、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校方恐拉低及格率太笨,5學生禁考”

 這是《中國報》9月30日的頭條新聞,吉打一間學校為了在小六檢定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排名,不惜犧牲成績較差的學生。

 這並非是單一的個案,在這之前,砂拉越州也發生3名學生不准應考小六檢定考試事件。

 從學校拒考事件中,可看出學習障礙孩童面對的歧視,理應栽培他們、引領他們的師長與學校卻反過來打擊他們的信心,直言他們笨,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蕩然無存。

 要爭取學障與弱勢學童獲得應有的對待與扶助,這一條路,還相當漫長呢。

 不過,不怕慢、只怕站,大家一起攜手行動與努力,就有改變的機會。

 兩位從台灣來的教育專才韋明淑與胥嘉芳,與我們分享了台灣掃除學習障礙的寶貴經驗。

學習障礙與特殊學童,從一開始被歧視,被拒于校門外,到后來獲得當地政府與民間重視、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更妥善的護理與照料,這條路,台灣走了10年。

 馬來西亞需要多少年來走呢?

 這得胥視國人有多強烈的改變意愿與決心了。

 “社會大眾無法接受這些孩子,只是過度期,這可通過推動社會觀念來解決。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幫忙舉足輕重。”台灣環球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韋明淑說。

 她是于今年八月受邀前來馬來西亞,推動《晨曦學障幼童協助計劃》首炮活動,即在西馬各大城市巡迴演講,提升國人對學習障礙的認識。

 她指出,台灣政府推出零拒絕政策是關鍵,該政策規定所有幼兒園或學校不準拒收特殊兒童就讀,一紙令下,加上媒體積極配合廣為宣傳報導與評論,進一步形成輿論壓力,終于成功改變社會觀念,使人們接受學障學童。

 “在台灣,除非是嚴重個案,否則一般特殊兒童受鼓勵到一般學校去,讓他們自小跟一般小朋友一起學習、玩樂。

 在國立小學,主科時,特殊小學生與同學一同上課,在特定時段,他們才上時段班,依個人需要加強語言、邏輯、認知、肢體運動或進行物理治療等活動。”她解說。

與一般孩子一起上課

 時段班並非天天有,可能是一周兩天,特教輔導老師會來學校,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

 “然而我們的生活並非只有片段,因此特殊小孩須回到一般小學與其他小朋友融合在一起。”

 如果是在上課時間較短,學術性也沒那么強的學前階段,則可安排特殊小孩在幼兒園下課后,進行額外訓練。

 其實,政府有提供專門給特殊兒童的特殊班,許多人也認定特殊孩子就應到特殊班上課。

 針對這點,韋明淑指出,讓特殊孩子跟其他一般孩子一起上課很重要,這可為他們以后長大后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訓練自理生活

 環球科技大學為訓練幼教與特殊教育老師,特別設立附屬的私立實習托兒所,讓這系上的學生有地方實習。而韋明淑也是這家托兒所的所長。

 基于同樣原因,該大學也擁有特殊課室,可以為特殊兒童,包括學障兒童進行各種訓練。

 台灣有官方委派的特殊輔導師或私人治療師,輪流跑一組學校,為特殊兒童進行評估,制定量身計劃,指導孩子該進行哪類訓練,並定期上門跟進孩子狀況,隨著孩子進展適時作出調整。

不過,由于真正的工作在于家長,所以也有上門指導家長的在宅服務。

 “像我所處的雲林縣,由于外籍配偶多,特殊孩子的比例也相對高,就有這類在宅服務。”韋明淑也曾擔任過彰化家扶中心在宅專業輔導老師。

 本身育有一名學習障礙小孩,扶助慢飛天使這條路的酸甜苦辣,韋明淑很清楚,對學障家庭也有充分的同理心。

 他對特殊孩童起碼要求是要能夠生活自理。

 一些特殊孩童的父母,最大的擔心是一旦自己逝世,沒有人照顧孩子。若是想不開,會想到讓孩子跟自己一起死。

 “因此,訓練特殊兒童自己照顧自己是首要的事,再來就是讓他們跟社會不至于脫節。”

 她指出,特殊兒童若是與同儕起爭執,雙方家長都會非常緊繃。她會跟特殊小孩的同學說:上帝造他時少了一點,他生病了。

 將心比心,孩子一旦知道對方有病,就會出現包容心。大人的心態也一樣,須抱有諒解與包容。

 “至于特殊孩童的家長,觀點要改,不要認為他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小孩而築起高高的防衛牆。家長要真心接納孩子比別人弱、跟別人不一樣。”

媒體扮演要角

 “學校從拒收到零拒收,涉及觀念的推動,一開始社會大眾或許無法接受本身的孩子要跟特殊兒童一起上課,他們對特殊孩童不理解、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接觸了這些孩子會‘退步’、學校老師也不懂得如何教導這類孩子,不過這只是過度期。”韋教授說。

 針對馬來西亞的情況,她指出,大馬在起步階段,但她有信心學障問題會日愈受到重視。

 “現階段最重要有人引領與推動,媒體的幫助也很重要,除了直接的報導,也可藉由植入性行銷的方式,讓公眾更了解學障族群。當人們驚覺:原來這些孩子這么多時,他們就會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如果能灌輸人們一個想法,即接受與協助學障學生是在做好事,並讓這個想法越來越普遍,人們就會趨之若鶩,那些原本遲疑的人,也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應該加入支持行例,行善不落人后。

 她指出,媒體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旦他們形成輿論時,就會影響到社會越來越接受特殊學童,到最后,反對的家長反而變成少數族群,即使他們不認同學校收特殊孩童,也不敢明言反對。

 她強調,在整個過程中,政府的介入最為關鍵,畢竟他們是決策與下達執行令的人。

老師不時充電

 “要讓扶助學習障礙兒童計劃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社會觀念要改變,而且特殊教育輔導師要定期進行培訓。”台灣環球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胥嘉芳說,

 “老師身心都需要充電。”她說,台灣待服機構,每年度都會視老師需要,而進行各種培訓。

 她指出,一旦學習障礙孩子接受待服機構輔助,可以明顯看到他們會進步很多,但在他們有長足進步的同時,無私付出心力的老師們,很需要充電。

 充電是為了走更長的路。老師充電了,才能繼續引領學障小孩往前行。

 與此同時,胥教授也很注重團療。

 團療會安排家長與孩子一起上課,老師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灌輸家長們照養孩子的方法與技巧。

我不是笨小孩

 在我國,學校拒讓學生考試事件並不新鮮,強硬的學校,直接禁考,委婉的學校,會請家長前往“商量”,是否可以不要讓他們的孩子上考場。

 其實,吉打五考生被拒考事件,從報章上照片看來,這些所謂的“笨小孩”,外觀與一般孩童無異,他們很可能是學習障礙者,不是智力低下,只是還找不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其中一名孩童家長的說法也支持這一點,他說,教師指其子笨,不能讀書;事實上,其子成續較弱些,但能夠讀。

 最終,不管孩子能不能夠讀書,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校方此舉,肯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

 站在學障孩子的立場想,跟不上班上學習進度,對學校學習提不起興趣,他們本身也很痛苦,況且這種痛苦還是長期的煎熬。

許多學習障礙小孩,都無法完成基礎的11年學校生涯,勉強能跟得上車尾的,就勉勉強強的把初中唸完,然后在中三的政府考試中被刷下。許多輟學生過后因為低學歷、難找到較理想的工作,而在云云人海中浮沉。

學障童的教學因應措施

1.多感官學習
2.設計規律的環境、儘量單一的環境
3.認知訓練
4.直接教學,建立具體教學小目標
5.合作學習
6.應用行為分析

他們不是沒能力,而是能力不同……

如何教育學障者?

1.小班教學

2.個別化教學方法、個別化進度

3.教導學習策略、生活策略

4.發展個人興趣與特長

5.利用電腦教學

6.鼓勵大量閱讀、大量運動

7.提供豐富的文化刺激

如何對待學障小孩?

*以培養人的目標,降低對課業成績的期待

*減少作業量,以口試取代筆試

*不影響教學下,允許學障童在教室內適度活動

*提供正面肯定的機會,試圖接納學障童的特別需求

*不要體罰或羞辱孩子,他不是不專心,而是做不到,體罰或羞辱只會加強他的反社會心態,使情況越弄越糟

*鼓勵家長進一步了解什麼是學障,向相關單位申請檢測



如何斷定發展遲緩?(第4篇)


報導:楊潔思 
圖:李玉珍、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孩子整兩歲了,還不會說話,只會叫爸爸媽媽,我想帶孩子看醫生,但是家婆說有些小孩天生發展比別人慢,沒有必要看醫生花錢,我該怎麼辦?”

 “兒子6歲了,還不會認基本的英文字母,數學也無法數1到100,我的孩子是學習障礙嗎?”

 在互聯網論壇上,不時可看到有焦慮的父母提出這樣的疑問。

 當自家小孩智力與肢體上發展比同齡孩子慢,父母會擔心是正常的,怕輸在起跑點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怕疏忽了,而錯過糾正的黃金期,對孩子愧疚余生。

 也因為如此,有一些父母過度緊張,只要孩子任何一方面慢同齡朋友半拍,就趕緊就醫求檢,令醫生又好笑又無奈。

 在過與不及的天秤上,要拿捏得宜,還真有點難度呢!

哪家哪家的孩子,到了5歲才會說話,哪家的孩子,3歲才會走路……這類的話,相信許多人都有聽過。

 當幼童說話或肢體運動發展遲緩,該當機立斷帶他去檢驗,還是該相信有些老人家所說,小孩某方面發展比較慢是正常的,順其自然好了?

 記者帶著這個問題,摸上國內著名兒童發展專科醫生拉貞妮(Dr. Rajini)的駐診診所。

 “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家長要對小孩的發展有基本的認識,知識大概多大孩子會說話、多大時會走路。”他說,若是發覺小孩發展有緩慢現象,可以先征求一般醫生意見,並且可留意孩子是否只是某一個領域發展緩慢。

說話困難先檢查聽覺

 雖然坊間有個普遍的說法,認為快說話的孩子,學走比較慢;快走路的孩子,言語發展會比較慢。拉貞妮醫生不否認有些孩子會這樣,但他強調並非每位小孩都這樣。

 “對我來說,小孩在兩歲還不會講話,就不對勁了;說話是一回事,但你必須了解孩子是否愿意與你溝通。有些孩子沒說話,但他們愿意跟你接觸,會依依呀呀指某樣東西,他們會想母親跟他們玩,媽媽回家時他們很高興,會拉媽媽到他們的玩具或圖書前。”

 “但是,另有一些孩子即不說話,也不理會身邊大人,他們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兩種孩子都有問題,都必要進行檢查。至少,家長可以從醫生那兒得到忠告,下一步該怎么做。”

 他指出,現今,言語問題會比行走問題來得多,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刺激所致。小孩大概兩歲會說話,一歲半左右學會走路,若是孩子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應該去檢驗。

 根國外統計,在各種孩童遲緩發展症狀中,言語問題最普遍,在一歲至五歲間,影響多達20%的孩童,其中包括發音困難、言語發展遲緩等。在7歲孩童中,言語問題則佔8至10%。

 面對說話困難的孩子,他建議進行聽覺檢查,以確定孩子不說不是由于聽覺問題所導致。但是,由于聽覺測試涉及一些難度較高的技術,因此,大部分醫院都沒有這項測試。

現今小孩面對視力問題

 除了聽覺問題,自閉症、注意力缺失、電視影響等,都會造成小孩言語問題。

 “我們會關心小孩語言發展,因為若其語言掌握速度慢,會導致其學習緩慢,畢竟我們的學習,是通過語言進行。遲說話,連帶地也會閱讀緩慢,進而造成學習障礙。”他解釋。

 至于聽覺,一些醫院在嬰兒出世時會進行篩查,不過,不是每位小朋友都這么幸運獲檢測。因此,父母本身要留意,一歲左右的孩子應該知道自己的名字,並對于家長的呼喚有反應,若他沒有反應就要檢查聽覺。

 視覺方面,現今有越來越多小孩面對視力問題,如近視或遠視。有些嬰兒一出世時有斜視問題,若是這個問題在三至六個月大都還沒有消失,就應找眼科醫生。若是孩子很小就有視力問題,而大人不嘗試糾正,有些孩子會逐漸喪失視力。

 “我建議孩子在5歲時應進行眼睛檢查,為即將入學就讀做好準備。”

 他特別提醒:“華校生普遍上有近視問題,有50至60%華小生近視。這與華族的基因問題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他們的眼睛從四五歲開始即有太多近距離工作與閱讀有關。”

0至5歲治療黃金期

 國人對于孩童發展日愈醒覺,拉貞妮醫生指出,2003年她從英國回到馬來西亞時,因發展遲緩而問診的孩童,大多數是5歲,今年,好些問診的孩童,年齡降到2歲。

 “這顯示出巴生谷一帶的家長與老師,對于孩子發展遲緩問題較為醒覺,從而也可讓有問題的孩子及早進行干預治療。”他說,0至5歲是干預治療的黃金期,這時候的頭腦可以很快受訓。不管是哪類發展障礙,那些能堅持幫孩子進行各種早療活動的家長,通常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早療需要家長積極參與,治療師教導家長多過教導小孩,研究顯示,不管是哪種治療,家長越是投入,效能越好。

 他強調,當他談到治療,並非是指家長得每天坐在那兒兩個小時為孩子進行治療。

 “舉例來說,言語治療,有時它可在吃飯時間進行,或是晚上15、30分鐘的玩樂時間。現今很多治療都貫徹到日常活動中,所以能鼓勵家長在每天例行活動中進行治療,以訓練及教導孩子。”

 他再舉例,在沐浴或睡前,可講故事,與此同時可進行治療,例如教導孩子各種東西的名稱等。

 “是的,治療師花一個小時跟孩子一起,但你不必跟他一樣,每天堅持20至30分鐘干預治療活動,總好過沒有做。”

 “我想,身為父母,我們有時得撥出時間來,這很重要。我總是認為,擁有一位特殊孩子,好像是銀行投資,你若及早進行干預治療、付出努力在孩子身上、在工作回酬、升職上犧牲一年時間等等,長期下來回報更為可觀。”

 它會比什么都不做強許多,特別是孩子到了9歲10歲時,沒訓練的孩子可能無法適應學校,家長得另行找學校,諸如此類可看出分別。

 他對國內情況保持樂觀,並指出,2003年時,國內的職能治療師、言語治療師,一雙手都數得完,如今,市場已有越來越多治療師,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一般幼兒園接受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

不能同情只能訓練

 拉貞妮醫生說,孩子來到她這兒做發展評估,都要費時一個半小時左右,她會和孩子“花很多時間在地上”,即在有玩具的房間,與孩子一塊坐在地上玩,觀察孩子的舉動,從中做出評量。

 “由于我只見孩子一個半小時,針對孩子的行為、睡眠狀況及日常生活等,我會詢問父母,有些發展障礙,有需要追溯母親懷孕時的情況,或是進一步了解當時的醫療情況。

 有時,一次會診並不足夠,就需要孩子在兩個月內覆診,這是為免時間拖太長孩子忘了他。他有時會致電學校老師了解孩子的上課情況,是否有注意力缺失問題,也會讓老師填問卷。

 “我也會跟治療師見面或通電,商討孩子的問題。”

 他指出,檢驗出孩子是特殊小孩后,家長經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不能接受檢驗結果,第二種是太過認同而同情孩子。

 “你不能同情孩子,不顧你的孩子是否喜歡,你還是得照樣訓練他,社會對特殊孩子很冷漠,同情孩子會讓他日后無法融入社會。”

 “我偶爾在超市看到特殊小孩,這些小孩在尖叫,他們很興奮,但無法表達,因此發出尖叫,但你可看到周遭的人用異常的眼光與表情看待這些小孩。”他感慨地說。

改變想法接納不同

 國內目前並沒有確實的學習障礙和特殊人士數目,官方數據是個大概,這是因為國人若有相關問題,偏向四處去尋求協助,而非找正式的醫生診斷。

 他說,政府雖發出殘疾人士卡(OKU card)予特殊人士,然而並非所有特殊人士都申請此卡。

 有些家長因為不能接受孩子是特殊小孩的事實,並沒有幫孩子申請,結果無從享有殊疾人士的福利。

 當然一些父母也有他們的考量與苦心,擔心孩子申請此卡后,從此一生被標籤,無法進入一般學校就讀,有者則擔心保險不受保。

 拉貞妮醫生呼籲社會改變對特殊需要小孩的看法,“也許我們不應該稱他們為特殊需要孩童,而改為不同需要孩童,因為他們是不同的。”

 “我覺得,公眾應改變想法,對這一群人的存在更醒覺,而把他們接納到社會中,否則我們將永遠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幼兒園的小孩不會對特殊需要同學特別看待,孩子們是天真的,可以接納這些同學,是他們的父母令他們有不同的想法。”

 他也忠告家長要早點覺察孩子的異樣,尋求協助。不是所有醫生對孩子發展問題了解,但是會有一些專人可以提供很好的協助,家長發現問題時,應尋找會認真看待你的憂慮的人。

家長支援團很重要

 拉貞妮醫生建議特殊孩童的家長,更投入孩子的生命,包括治療、干預治療與教育中,有時甚至要擔當孩子的喉舌。至于說父母其中一方是否該全職照顧孩子,他不便給予意見,只是回答,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自行決定,什么對孩子重要、有效。

 “當然如果有強大的家長支援團,他們可要求僱主給予他們一些方便,如允許他們帶孩子做治療,更伸縮性的工作時間等。大馬缺乏兼職、伸縮性與自由性高的工作。”她說。

 大馬有個現象,就是任何人要成立家長支援團,很難馬上得到回應,這種情況令他覺得很奇怪,它跟英國的情況差異很大。

 “在英國,若我們從醫院發信或貼出佈告宣告在某時某地要成立這類支援團,家長反應往往很好。”他說。但在馬來西亞,他得到的印象是好些家長很害羞或害怕。

 “有一次一位家長要成立這類團體,我嘗試聯絡手頭上的個案,結果發現許多家長有奇怪的反應,如:不要將我的電話號碼給對方,你給我他的電話號碼。”

 “我不知道是社會還沒有準備好?還是其他原因。即使是在本地政府醫院,我們醫生成立了好多個支援團體,過后一旦醫生放手交回家長處理,這個團體也告終結。”

 一個支援團體要成功,一定要由家長去執行。在英國、澳洲等地,其實是家長改變了許多國家法律,所以擁有強大的家長支援團體很重要,在馬來西亞,我們還遠遠落在后頭。

孩童發展篩檢

◆1歲孩子會什么?

 站立兩秒拍拍手;伊伊呀呀學說話;揮揮手來是再見。

◆2歲孩子會什么?

 彎腰站起不跌倒;塗塗畫畫仿線條;會說會唱會撒嬌;吃飯喝水自個倒。

◆3歲孩子會什么?

 一腳一階樓梯走;作品命名你我他;上下裡外一把罩;愛往鄰居家中跑;穿脫褲子做得好。

◆4歲孩子會什么?

 抬起單腳跳跳跳;仿畫+字再寫×;看圖說話呱呱叫;能辨多、少、知顏色;遊戲、競賽(給提示;晚上不再尿褲子)。

◆5歲孩子會什么?

 腳踏車呀跑得快;會數會認123 ;穿脫襪子扣釦子;計劃遊戲找同伴。

◆6歲孩子會什么?

 丟球接球倒著走;畫人五官沒問題;左邊右邊分清楚;梳梳頭髮綁鞋帶。

★資料來源:台灣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種子老師任重道遠(第5篇)


報導:楊潔思
圖:劉潔云、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初只是一個構想,慢慢構想開始變成一顆種子,種子開始萌芽。

 “晨曦學障幼童協助計劃”現階段就是萌芽的種子,這顆小樹芽若要長成一棵大樹,還有待八方人士來灌溉與滋養。

 晨曦計劃致力于提高國內中文源流族群對學習障礙的認識,並進一步協助學障幼童。

 “移開他的人生絆腳石,克服學習障礙”,如果你也認同這個計劃,請你也來一起共襄盛舉。

“晨曦學障幼童協助計劃”是國立台灣大學馬來西亞校友會栽下的種子。這顆種子,其實長得滿快。

 3月有構思,構思后商談產生種子,8、9月推出首炮“認識學習障礙”巡迴講座會,次階段的“種子教師研習營”將在11月底開跑,預計明年初將在本地舉辦特殊教育輔導師培訓班。

 此計劃負責人譚少駒因而加倍忙碌起來,但他不能放緩腳步,因為南下北上半島走一圈,他看到很多期待的眼神。

 在學習障礙資源與資訊貧瘠的這片土地,突然長出一棵小小的希望小樹芽,大家都很心急,希望小樹快高長大。

見識台灣特殊教育

 身為校友會副會長,譚少駒本業是幼教行業,他看到許多特殊小朋友求學無門而深有感觸。3年前于其蒙特索利幼兒園錄取了三四位特殊兒童,雖有還有許多詢問,礙于園內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理想比例已飽和,加上各種軟硬體設備所限,他無法錄取更多特殊孩童。

 他深深體會到國內特殊教育的不足,特別是中文源流者。

 今年初一趟台灣之旅,讓他見識到當地特殊教育的完善,進而萌起協助本地學習障礙學前孩童的念頭。

 其構思獲校友會認同,進而與台灣環球科技大學商談合作,催生了晨曦計劃。

 計劃首炮獲得不俗的回響,6場講座吸引了約900人,校友會再接再勵進行次階段活動,即遴選及贊助30人到台灣環球大學參加11月尾舉行、共12天的種子教師研習營(種子教師申請截止日期為本月15日,即今天,申請詳情可上網查詢http://aantum.blogspot.com/)。

撒下種子期待萌芽

 “我們是無條件贊助30人到台灣參加種子教師,只希望他們結業后回來有貢獻,主動幫忙國人,即提供初步評量幼童的服務、為學障幼童的家長提供諮詢服務、作為所在地即將成立的“晨曦學會”的骨干,以及向學校推廣學障幼童的正確療育策略與方法。”

 他也強調,校友會沒有要求種子教師回來后做慈善提供免費服務,研習營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投入學習障礙醒覺活動,讓相關家長及早發現問題,掃除學障孩子入小學的障礙。“孩子出現發展問題時,很多家長不懂,也不知道該找誰,種子教師就可以進行初步評量。”

 “我們希望各州都有種子教師代表,未來能走多快多遠,目前尚說不定,只希望在這一兩年內,能夠讓每一州至少成立一家輔導中心及擁有兩位種子老師。”他說。

融合教育挑戰性高

 譚少駒也透露,明年,預計環球大學會來馬來西亞設立特教輔導師海外專班,以訓練輔導師,以便能成為特殊孩童時段班的師資。

 “我們希望這個計劃是長期的,目前國內只有3所政府大學提供特殊教育師資文憑課程,國內很缺乏特殊教育師資。”

 “在協助學習障礙物孩童方面,最有挑戰性的是:融合教育要如何做。讓學障孩童與一般小孩一起上課,老師該如何分配資源?很多學校不愿意收特殊及學障小孩,是因為怕其他家長不喜歡。”

 特殊孩童或學障孩童,有些部分可糾正,但很難去到100%跟正常孩子一樣。他說:“希望大家有正常期望,幫助孩子克服部分障礙,發掘其才華,讓他往那方向發展。”

 礙于客觀條件,該計劃只能鎖定學前孩童,談到孩童完成幼兒園學習,銜接小學的問題,他指出,該計劃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每家學校都能接受這些孩童就讀。

 學障計劃要成功,政府的認同與參與舉足輕重。他期許,目前先集合現有分散的資源,使資源更為豐富,讓民間先形成一股力量,再去影響政府。

 干擾治療需要密集地進行,治療與教育的拿捏上該如何分配?

 作為幼教業者,他認為,比較可行的方案,是特殊需要小朋友一周兩次進行治療,其他兩三天到幼兒園上課。

 當然,如果能夠讓特殊孩童輔導師到幼兒園進行時段班,那就更理想了。他坦承,擺在眼前的挑戰是要先說服幼兒園與學校接受特殊需要小孩,以及愿意這樣安排。

 目前國內極度缺乏相關治療師及輔導師,國立台灣大學馬來西亞校友會秘書阮羅榮呼籲國人加入治療師或輔導師行列,他分析:“它們是項專業,供不應 求,加上現代家庭少生優生,會更注重學障與特教問題,這些行業前景很好,況且,它們沒有年齡限制,越老越有經驗與智慧,長遠來看,它是可做終身的行業。”

 預料晨曦計劃將會于今年12月3日,在吉隆坡金馬宮舉行的台大之夜正式推介。

 譚先生期望能集合公眾與媒體的力量,讓這項計劃順利展開,利惠國內面對學習障礙的學前兒童,以便他們的學習之路走得更順暢。

任何詢問或有意資助是項計劃者,可聯絡國立台灣大學馬來西亞校友會:03-78761221。

家長認可非常重要

 父母忙于工作之余,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肢體與心智發展,或是學習上面對的障礙。

 “由于目前的雙薪家庭非常普遍,所以有一部分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任務交託于學校老師或家庭教師,自己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孩子的課業上,因而忽視了孩子在學習中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老師曾鳳敏說。

 他指出,也有部長家長誤把孩子的學習障礙問題歸咎于孩子懶散、怠惰或者不聰明。

 曾鳳敏擁有十多年特教經驗,他指出普通老師的難處:“不同類別和程度的學習障礙問題,是傳統班級教學中,老師們比較頭疼和面對比較大挑戰的事情。”

 “老師們雖然發現個別孩子在學習上所面對的挑戰,然而,繁瑣的教學任務和與家長的溝通,往往難以引起共鳴或找出問題的癥結,這使許多孩子錯過了早期干預的關鍵期。”

 然而,另一廂,也有部分特殊需要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學習比較積極,卻苦于所獲得的資源有限,加上需要一段時間來瞭解孩子的情況,而耽誤早期干預的時間。

 “如果發現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比較大的挑戰性時,建議家長帶孩子到相關的機構做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社會交往、生活自理等發展評估,從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需要幫助的地方,以便揚長避短,及早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學習特點,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他補充,其實,家長對孩子的認可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承認孩子有特殊需要幫助的事實,及早讓孩子獲得針對性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據我所知,有些學校的家長進行幫助該校學習障礙兒童的課後輔導,多瞭解孩子的需要和獲取相關的資源可幫助孩子及早獲得學習的自信。”

學障兒成就未必差

如今,在這個事事講求效率、競爭與成績的時代,家有學障兒,的確令不少父母憂心: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深怕孩子競爭能力弱,先天條件比人差。

 事實上,學習有障礙,不見得成就就一定比別人差。

 有學習障礙的名人多得是,信手拈來就有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迪士尼樂園創辦人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藝術家達文西、音樂奇才莫札特、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廉價航空公司維京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等等。

 心理學家就曾研究調查過,發現英國企業界表現優異者,300位百萬富翁中有就有多達40%是閱讀障礙者,比例為一般人口的四倍。

 專家們分析,這可能由于閱讀障礙者比較不擅長于注意細節,但卻能掌握較宏觀的整體性,並且較具有原創性觀點。另一方面,他們也可能有比較強烈的動機。

 引導學習障礙者,最重要是方法要用對,誠如台灣幼保系助理教授兼實習托兒所所長韋明淑所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是我們還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教他。”

學習障疑相關網站/連結

國內:

◇特別孩子的守護神:http://myspkids.blogspot.com/

 這個部落格資料相當齊全,有國內各地鑑定與教育機構資料,以及各區特別孩子的父母互助會連結。

◇南馬特別孩子的父母互助會: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07422055952910/

◇雪隆特別孩子的父母互助會: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10350905671483/

◇馬六甲特別孩子的父母互助會: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28157347195307

◇南特圖書小館:http://spkbook.blogspot.com/2010/05/10002.html

(部落格上也有很多各種特殊兒童的書目供參考)

◇ 馬來西亞唐氏兒協會:http://www.disabilitymalaysia.com/

 此網站有豐富的資料,包括位于各州、政府的康復中心(Government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s),Other Disability Websites連結中也有學習障礙及各種特殊問題的資訊。

國外:

◇台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生諮商中心資源教室:http://140.127.2.220/NPUSTRC/Resources/LearnBaffle.aspx

◇認識學習障礙──學習障礙兒的世界:http://192.192.169.101/longlife/newsite/body/body03-1.htm

◇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http://www.asld.org.hk/

◇香港認知學會:http://www.potential.hk/cognitive/learning/learmomgdisabilities.html

◇有愛無礙學障情障網站:http://www.daleweb.org/

◇國際閱讀障礙協會網站:IDAhttp://www.interdys.org/

◇學習障礙分部DLD:http://edap.bgsu.edu/facalty/seanj/DLD/

◇LD on Line:http://www.ldonoine.org/

*《晨曦學障幼童協助計劃》種子教師研習營,將于11月在台灣進行,現今開放報名,有興趣者可上網查詢:http://aantum.blogspot.com/search/label/活動消息



調整心態引領慢飛天使(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上帝賜給你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孩童,是因為祂知道你比較有能耐。”

家有發展障礙,包括學習障礙孩子,並非父母的錯。

 丟掉羞恥心,也別隱身暗處,須知,做家長的一定要調整好心態,才能更好地引領這群慢飛天使。

針對發展障礙與學習障礙問題,特殊教育工作者、兒童發展專家及家長,都有話要說。

曾鳳敏目前在北京一所國際蒙台梭利學校服務,她指出,蒙式學校的工作環境和教學模式,都比較能容納特殊需要兒童。

 “能夠讓特殊兒童在一個融合環境裡獲得比較好的發展,是教育者所追尋的夢想。”他說。

 不錯,唐寶寶(唐氏綜合症)、聽障或視障的特殊兒童或是智力發展邊緣的孩子,都可在培智學校享有9年的義務教育。“然而,如果你家有一個多動、社會交往障礙或學習障礙等的寶寶,你或許會面對非常大的壓力。”

 這些孩子們的言談舉止似乎和一般孩子一樣,可以入普通學校就讀。

 他們即使平時有一些好動的行為,家長也只是覺得孩子比較淘氣,但不是特別在意孩子在傳統的普通班級中,到底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

需要特殊兒童教育

 “其實,這類型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在每個班級中是無所不在的,長期以來困擾著老師和家長。”她分享。

 普通班學生過多,老師的力量非常單薄,即使有心也不知從何做起,而其他家長則會聯合排擠這類型孩子,往往使這些孩子無處可去,因為特殊學校的門檻他們進不去,普通學校的窗戶緊閉著,結果,孩子不停轉學,到后來輟學。

 “孩子本來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卻往往被我們的社會放棄了。”她深覺遺憾地說。

 “不管在馬來西亞、中國或其它國家、地區,我希望普及教育的同時,能夠更重視孩子的人文精神教育,幫助新一代更正面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彼此包容、扶持等,以彌補這塊特殊兒童教育長期以來的空缺。”

老師曾鳳敏:路雖坎坷不乏美景

 曾鳳敏雖然已有13年不在馬來西亞生活,但對國內特殊教育發展非常關心,特別是她所從事的發展性教育。

 她畢業時,顧慮到大馬的特殊教育條件未成熟,決定在北京發展,當一線的特殊老師。

 她在當地工作順利,而且創辦了“小綿羊”家庭學校,為一些特殊兒童的家庭注入了新生的活力。

 數年前她已有回流大馬的念頭,想把創辦家庭學校的經驗帶回國,在此成立“一站式”服務模式的機構。

 現今,或許是時機到了,她說。

 最后,她由衷地說:“我希望走在這個領域的路上將會遇到更多的同路人,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不要覺得這條路很坎坷,因為當您踏上了,或許能夠在每段路上發現不曾見過的美景,而這條路上美妙的音符,都是用生命的愛、忍耐和包容來打造的。希望路過的您能夠發現這裡的景色哦。”

  “我希望有一天,特殊教育不再只是特殊教育者、老師或家長的工作,願它成為全民參與的教育。讓我們的特殊群體能夠真正的被接納。”她的期許,也是眾位關心特教人士的期許。

家長陳玉英:增加學障專科人員

 “希望政府能讓每一個縣級醫院都有兒童心智科醫生及治療師,讓特殊兒童不用老遠去大城市或越州求診。”陳玉英呼籲。

 家住柔佛州的她以該州為例指出,目前縣級醫院都沒有精神科醫生,及能做評量與治療的相關醫護人員,造成州內其他地區特殊孩童家庭得奔波勞累去新山、淡杯的公家大型醫院尋求協助。

 這些大醫院排期通常都要等很久,加上評估非一兩次的事,令許多特殊孩子的家庭止步。

 陳玉英搖頭感嘆:“相關的醫生和后勤真是少得可憐!”

 找出問題后,就是治療的開始,但來到治療階段,問題還是很大。

 早期干預治療對發展障礙孩童特別重要,這些孩童理應一周至少見治療師一次,然而由于求診人數太多,政府醫院通常只能安排到一兩個月一次,成效可想而知。

 私立醫院則收費昂貴,檢查與長期治療非低收入階層所負擔得起。

 而負擔得起的人,也面對好醫生或好治療師難求的問題,為了某一位有名的醫生或治療師,越州尋求治療是極普遍的事。

 她曾到台灣參觀,當地對發展障礙孩童的妥善照護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在當地,0到6歲孩子若有疑似發展障礙現象,從教職人員、醫生、醫護人員,都必須通報相關機構,以便派人跟進。

 每家大型醫院都有兒童心智科,在評量時,各領域的治療師會集合在一起,一起討論。

 而且台灣政府也規定,高功能特殊小孩若到融合班與一般孩子一起上課,該班級可以少收幾位學生,讓老師可以給予該名孩童更大專注。

 有感于馬來西亞仍遠遠落后于台灣,她與其他特殊孩童媽媽組成南馬特別孩子父母互助會(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07422055952910/),極積推動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症醒覺運動。

家長張為群:父母齊心事半功倍

 張為群憑個人經驗指出,目前為止,華人家庭若有特殊需要孩童,包括學障問題比較嚴重的小孩,通常家長都很難接受,有時是母親接受了,父親或家公家婆不接受。

 “其實,若是父母兩人合作,可以有效加強孩子的學習與溝通能力。”

 以他為例,他的太太負責指引孩子做功課,他則帶孩子做運動及訓練其社交溝通能力,孩子發展更為平衡。

 “但我看到很多例子,爸爸完全不理,只有媽媽一個人照料孩子,不但所獲得的資源少,單獨照料孩子也令他們疲憊不堪。經常,我出席醫生主催的家長支援小組及其他特殊孩童活動,都很少看到爸爸出席,令我不禁要問:爸爸在哪裡?”他感慨地說。

專家拉貞妮醫生:進哪種學校因人而異

 “我該送我的孩子去哪類學校?”這是其中一個特殊孩童家長最常問的問題。許多人希望孩子進一般主流學校,以便以后能融入社會。

 國內兒童發展專家,拉貞妮醫生(Dr. Rajini)指出,答案因人而異,關鍵還是要看該名小孩是否能適應主流學校,若能當然比較理想,即使他們的學術能力不強,但可以更好地發展社交、語言與溝通能力。若是把孩子送到特殊學校,他們將不會得到相同的刺激。

 “然而,一些孩子無法適應普通學校的環境。是的,我們想送他去普通學校,但是這些學校會不會給孩子更大壓力,而導致孩子有行為問題,並拖慢其學習進度?因此家長要回到平衡點,衡量其好處與壞處。”

 他注意到,許多特殊小孩,在1至3年級還應付得來,來到4至6年級,一般孩童在這個階段發展得很快,特殊小孩往往落在后頭。

 而且,學校霸凌事件也須關注,畢竟這是連普通孩子也會面對的問題。

 看起來,學生人數少的私立學校似乎比較理想,但是,許多私立學校並不收特殊學生,理由包括學額有限及沒有特殊教師。

 對于一小部分肯收特殊學生的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拉貞妮醫生給予肯定:“他們做得很好,給這些孩子很好的支持。”

 “我想,家長在尋找適合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或學習中心時要很小心,我想家長們需要明白,專家可以給你建議,但始終你們了解孩子最深,應該最了解孩子的需要。”

 “從教育的角度看來,我們應該要平衡,要找出何者對孩子最好,何者可幫到他們而非導致他們情況惡化。”

 當孩子入學后,可透過孩子的行為與表情,觀察他們是否能適應該學校,若有退化性行為,如久不尿床的孩子重新尿床,可能就是孩子無法適應該學校的警訊。

 不過,家長要有認知,即使普通小朋友剛上小學時,也有適應上的問題,可能要一個月時間來適應,特殊小孩可能要花上更長時間才能適應。

后記:請勇敢站出來

 構思這個系列時,有組織信心滿滿說可以安排學障孩童的家長受訪。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零,每每進行這類題課,我們都會碰到同樣的問題。

 只是我心中不免還是有遺憾,如果大部分學障孩童家長都不愿曝光,媒體的報導自然相應減少,這怎能引起社會人士的注意與迴響,以及提供援手?也甭說要通過媒體形成輿論,進而使社會正視特殊需要孩童的權益了。

 特殊需要學童與家長若是一直選擇躲在暗處、連家長支援團體也不愿參與,無法凝聚力量,只會鼓勵社會進一步漠視他們。

 社會上冷漠的人很多,但熱血的人也不少,前提是總得有一群人站出來說出要求與需要,別人才曉得要如何幫助你們。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