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复大醫院巡禮

治腫瘤獲媒體關注(第1篇)

11/03/2012

報導:涂素燕
圖:中國廣州复大醫院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癌症治療,是當今醫學界面對最棘手的挑戰。  中國廣州复大醫院以腫瘤微創治療為特色,多次挑戰現代醫療極限,讓癌症患者延長生存期,受到國際媒體關注,廣泛報導。
 一直以來,該醫院吸引了許多東南亞、西亞、丹麥、澳洲等國家癌症病患前往求醫……
去到中國,不管打開電視、收聽廣播、翻開報章雜誌,還是走在公路上看到的公車廣告,均是民營醫院宣傳廣告滿天飛。
 廣州复大醫院作為民營醫院,宣稱不做廣告,可是在中國、東南亞國家媒體曝光率之高,非其他中國民營醫院能比擬。
 這家醫院創院時僅有20張病床,11年后的今天,已有3家醫院,分別為复大醫院、复大腫瘤醫院和复大天河醫院,目前正在醞釀上市。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1、CCTV-2、CCTV-10)、新華社、《健康報》、《人民日報》等中國權威媒體,還有美聯社、路透社、英國電視台、丹麥、加拿大、澳洲、西班牙、印尼、菲律賓等媒體都相繼報導過這家醫院在腫瘤治療方面的經驗。
 馬來西亞人對复大醫院並不陌生,這家醫院曾經為我國“象臉人”洪秀慧和陳嘉欣動手術,切除他們臉上腫瘤,我國媒體曾經連篇累牘報導過這家醫院。
 洪秀慧自小左臉長出腫瘤,腫瘤隨著她年紀增長跟著長大,導致臉部嚴重扭曲。2006年3月,她的故事經本地媒體廣泛報導,引起各界關注。
為病患割臉部腫瘤
 同年4月,复大醫院院長徐克成親自從中國飛過來我國,為洪秀慧做檢查,另一位面長腫瘤的青年陳嘉欣,也趁那時向徐院長求助。
 兩人后來到复大醫院接受治療,切除臉上的腫瘤,目前過著正常生活。
 在此之前,复大醫院已經成功為一位中國小男孩陳植銘和女孩江味鳳,除去臉部巨大腫瘤。
 在治療洪秀慧和陳嘉欣后,复大醫院又為一位臉部腫瘤比洪秀慧和陳嘉欣大10倍的中國湖南患者黃春才切除從頭頂延伸到胸前直到肚臍,總共17.5公斤的“超級腫瘤”。
 這些患者都是求醫無門,被醫生宣判不可能醫治,他們臉部巨大的腫瘤,不只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已經威脅到他們的生命。
 复大醫院除去他們的腫瘤,轟動中國國內外醫療界和媒體,吸引了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病患,到醫院求醫。
 印尼衛生部長恩當拉合尤博士(Endang Rahayu Sedyaningsih),2010年時患上肺癌,也曾到這家醫院接受治療,目前病情已經受到控制。
依病人需求 擬治療方案
 雖說癌症不是絕症,可是在歐洲,每3個人死亡中,就有一人是死于癌症,而且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估計會上升到一對一。
 癌症最好的治療時機是在未擴散、僅限局部時,問題是,癌症早期往往無特殊症狀,不容易察覺。
 很多人在診斷出患癌時,癌症已經到了中晚期或晚期,轉移擴散,無法手術切除,治療也很困難,存活期限也很短。
 儘管今天癌症患者的存活期比過去延長,可是仍然是以月計算,而不是以年計算,常規的癌症治療效果依然有限。
 复大醫院整合多種治療方式,以3C治療模式,針對患者病情實施個體化綜合治療(Personalized therapy),統稱3C+P治療方案,讓許多常規治療無效的病人,延長生存期限或較長期存活下來。
 所謂3C治療模式,即冷凍消融療法(Cryosurgecal Ablation,簡稱CSA)、腫瘤微血管介入(Cancer Microvascular Intervention,簡稱CMI)及癌症聯合免疫療法(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簡稱CIC)。
歷經許多失敗治療
 本報記者這次應邀出席复大醫院新院大樓落成暨所屬醫院复大天河醫院開業慶典,同時參觀該醫院設備,及了解該院的腫瘤治療方式。
 徐克成院長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复大醫院是經歷許多失敗的治療,吸取教訓才整合出3C+P治療模式。
 复大醫院治療的大部分是中晚期癌症病人,治療失敗意味著病人失去延長存活的機會,所以對他來說,每個失敗的經驗都是很痛苦的。
 “我們最初只用冷凍消融療法,效果不盡如意,所以又加入微血管介入、聯合免疫療法等,發現整體的治療可以帶來較好的效果。”
 他指整體治療其實是中醫的治病理念,中醫主張醫人才能醫病,癌症的治療應該是以病人為主,以病人的利益為中心,根據病人的需求,擬定治療方案。
丹麥病友千里求醫
來到复大醫院,像來到一個“小聯合國”,各國的病友,各有自己的小空間。
 除了東南亞國家的印尼、菲律賓、大馬、泰國等病友,還有許多西亞國家如卡塔爾、沙地阿拉伯,甚至醫院健保制度發達的丹麥、澳洲等許多癌症病患,都遠道到這家醫院求醫。
 這家醫院的丹麥病友相當多,他們甚至成立了复大醫院丹麥病人聯誼會。
 丹麥是現代福利國先驅之一,醫療設備、保健服務都相當完善,丹麥人為何千里迢迢到中國求醫?
 丹麥媒體對于國人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尋求治療,確實覺得不可思議,所以2008年,一位丹麥女性郭林,決定從丹麥到复大醫院求醫時,該國媒體特派3位記者,跟隨郭林到中國廣州作追蹤報導。
 2007年底,郭林在哥本哈根醫院診斷出胰腺癌伴肝轉移,醫生告訴她可以做化療,但不管接受什么治療,都只能活兩三個月時間。
 郭林的女兒不願放棄,向美國醫院求救,得到的答案還是一樣,治療她母親這種胰腺癌的方法,只有化療,而且生存期最長是3到6個月。
 后來她們在網絡上看到一位丹麥女士里拉寫的文章,講述自己在中國复大醫院治療的經驗,決定到中國一試。
深入報導治療過程
 丹麥醫生聽說郭林要到中國治療,認為她瘋了,沒有人相信中國醫生可以治療她的病。
 丹麥人到美國求醫,政府會按照“第二選擇”法律,支付治療費用,可是到中國治病,政府卻不支付任何費用。
 可是一心要求活的郭林,認為命是自己的,由她自己來決定怎么治療,她賣掉哥本哈根的大房子,換了一間小房子,去到中國复大醫院。
 复大醫療專家運用冷凍和碘粒子近距離治療技術為她作治療,一個月后她出院。
 過后,丹麥醫院為她做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顯示,3個月里,郭林的肝內轉移灶已經消失,胰腺癌瘤縮小三分之二。
 丹麥一家報章用一整版圖文並茂記錄了郭林在复大醫院治療過程,丹麥電視2台也採訪記錄了郭林在复大整個求醫過程。
 自此以后,陸續有丹麥人到复大醫院求醫,引起丹麥政府,尤其是丹麥駐廣州領事館的關注,多次到這家醫院探訪丹麥病人和進行考察。

 

 

三不原則醫改先鋒(第2篇)

12/03/2012

報導:涂素燕
圖:中國廣州复大醫院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中國廣州复大醫院抱著“三不”辦院原則:不收紅包、不拿回扣、不接受請吃”,並以創新醫療理念,提供以人為本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在中國被譽為醫改先鋒……
在中國,民營醫院,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私人醫院,作為公立醫院體系的補充,不管規模還是服務,仍然無法跟公立醫院抗衡。
 除了國家醫療制度方面如醫療保險資格的制約,許多民營醫院本身也有很多問題,導致民眾對民營醫院認可度不高。
 近年中國民營醫院越來越多,許多民營醫院為了吸引病患,利用虛假或夸大廣告欺騙病患,也有許多民營醫院為了賺快錢,“小病”當“大病”醫,“過度治療”病患,讓民眾對民營醫院留下不好印象。
 中國衛生部長陳竺在談到中國民營醫院發展時,曾經點名三家醫院是中國民營醫院三面紅旗,分別是北京道培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以及廣州复大醫院。
 复大醫院以“三不”原則辦院:不收紅包、不拿回扣、不接受請吃”,提供以人為本的“個體化綜合治療”,獲得中國國家衛生部及廣東省衛生廳肯定。
醫生不應收紅包
 廣東省衛生廳特別為复大醫院編寫了長篇報告文學文章《使命》,以及攝制《大醫精誠》影音光碟,把這家醫院譽為“醫改先鋒”,作為其他民營醫院典範。
 談及复大醫院辦院理念,創始人之一徐克成院長輕描淡寫地說道:“醫生本來就不應該收紅包,這是醫生的本責。”
他認為,醫生收紅包會增加病人的負擔,醫者廉潔自律是理所當然的事。
 話雖如此,中國人看病素有“送紅包”的潛規則,到底是醫護人員的要求,還是病人自己覺得不送紅包“心里不踏實”,擔心醫護人員服務不好,已經說不清了。
 廣東深圳就曾經發生一宗產婦疑似紅包錢給太少,分娩后肛門遭助產士縫合起來的事件。
收取合理公平費用
 复大醫院堅持不收紅包,嚴格規定誰要是收了紅包,一經查實,不但要開除,還必須為病人付全部醫藥費,被中國媒體譽為廉洁醫院。
 有趣的是,倒是中國病人認為醫院不收紅包太不可思議了。經常有病人對院長和醫院的醫生說:你們不收紅包,太不夠意思了;不收紅包不符合“國情”,或者紅包是給醫生的補貼之類的話。
 兩年前,复大醫院和复大腫瘤醫院執行院長牛立志博士,有天放工回家,還未關上車門,有人走過來扔了兩包東西進車,說有點東西給牛博士,不等牛博士回應就走了。
 他打開包裹一看,里面有兩萬人民幣(約9540令吉)和一些玉石之類的東西。
 原來牛博士曾經治療過一位遼寧省煤礦老板的母親,為表謝意,送了他一個“大紅包”。
 他想把東西還回去,對方卻怪他們醫院的規則太刻板。他向徐克成院長報告了此事。
 徐院長想起一位來自遼寧的貧困病人,靈機一動,征得煤礦老板同意,把錢以煤礦老板名義捐給這位同鄉病患。
 此外,复大醫院還有許多廉政建設細節,包括藥品採購體批制度、日用品採購制度、誠信收費制度。
 徐克成院長說:“中國政府準許民營醫院自定醫藥費,但是我們的定價並不比公立醫院高,我們不希望病人負擔太重。”
 不管在世界哪個國家,癌症治療不管設備、儀器、藥物費用都是非常高的,“我不能說我們醫院收費低,也不能說我們醫院收費高,但是我們堅持根據病人的需求,做適當的治療,收取合理公平費用。”
表現交由病人打分
 徐克成院長表示,在复大醫院,醫護人員的培訓,理念培訓先行,接下來才是制度和技術培訓。
 他表示:“要在复大醫院工作,首先必須認同一切為了病人的理念。”
 要是沒有這樣的理念,就不可能成為一位好的醫護人員,就算有再好的制度和技術,也是機械作業,並不是真正在服務病人。
 話雖如此,要找到相同理念辦院行醫並不容易,他坦承,這些年來,很多理念不同的醫護人員都走了,留下的都是有相同理念的人。
 “沒有這種理念的人留不下來,就算他們自己不走,我們也會請他們走。”
 院方要求醫護人員除了醫療專業以外,還必須對病人有愛心,給病人提供最貼心的服務和照顧。
 复大醫院醫護人員的表現是由病人打分的,院方每個月都會給病人發表格,讓病人針對醫護人員技術、態度、服務評分。
 讓病人選出“最滿意的醫生、護士”、“打針一針進去的護士”、“微笑最燦爛的護士”等,然后院方會頒發獎章給得獎者。
治療失敗家屬控訴
 正如徐克成院長所說,癌症治療是生與死對決,治療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复大醫院醫療團隊每天要面對的是死亡,壓力特別大。
 复大醫院享譽中國和海外,但是醫院的發展並非“平步青雲”,也曾經受到許多患者批評。
 2006年,我國“象臉人”洪秀慧和陳家欣在复大治療期間,許多媒體蜂擁前往採訪,我國中文媒體報導鋪天蓋地,對該院贊賞有加。
 不過,同年11月,吉隆坡一位腦瘤患者家屬向媒體投訴,患者在廣州求醫“受騙致死”,指复大醫院是“黑心醫院”,醫生也是假醫生。
 這位患者患腦干腫瘤,被醫生宣判不管是否接受治療,生存期不會超過3個月。
 他到复大醫院求醫,該院的腦外科專家表示對治療沒有把握,只能試一試,家屬表示願意承擔一切后果。
 結果手術進行順利,但病患突然腦出血死亡,家屬回到大馬后投訴在廣州求醫受騙致死。
 一夜之間,复大醫院從滿載榮譽變成“黑心醫院”,徐院長在他的著作《我對癌症患者講實話》里,把發生這起事件的那天,形容為“黑色日子”。
面對打擊泰然處之
 說回這起事件,徐克成院長表示:“那個事件不是我們的錯誤,事實終歸事實,對我來說是很大打擊,但是我泰然處之。”
 當時,大馬媒體追蹤到复大醫院,要求採訪醫院的大馬患者,徐院長讓他們自由採訪。
 他們採訪了當時在复大醫院留醫的26位病人,並取得曾經在复大醫院求醫的百多位大馬病人名單,詢問他們對复大醫院的意見。
 結果有85%表示滿意,13%提出對醫院的意見,2%表示不滿。在那之后,复大醫院也走出陰霾。
 牛立志博士說,為了能夠跟病人有更好的交流溝通,今天复大醫院不只聘請了各語言的翻譯人才,也會在病人出院返國后,探訪和追蹤病人病情的進展。




整體0治療漸成氣候(完結篇)

13/03/2012 

報導:涂素燕 
圖:中國廣州复大醫院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癌症治療即是醫學問題,也涉及社會、人文和經濟問題。  有太多癌症病人“因癌而貧”,為了支付醫療費用,傾家蕩產,仍然藥石罔效。
 癌症可以治癒嗎?當今癌症治療為何如此昂貴?患者求醫時有權利或應該知道些什麼?
當今常規癌症治療,一般仍以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為主。
 中國廣州复大醫院整合多種治療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病人“個體化綜合治療”,以“手工作業”癌症治療聞名。
 該醫院自行探討出的“3C+P”模式(注1),曾經多次突破腫瘤醫療瓶頸,為不能手術切除、化療或放療失敗,及癌症複發的中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另一種治療方式,延長他們的生存期。
 复大醫院的病人來自世界各國,他們多數是在自己的國家接受常規治療失敗以后,才輾轉到中國求醫。
腫瘤治療有如作戰
 复大醫院和复大腫瘤醫院執行院長牛立志博士坦承,复大醫療團隊面對這些病患,承受很大壓力。
 他表示:“我們並不比別人高,我們的技術也是從西方學過來的。”
 但他說癌症治療首先要從理念上改變,醫學的進步,讓我們可以掌握更多技術,就看如何整合這些技術進行各種治療。
 他把腫瘤治療比喻為作戰。
 作戰主流手段不外是戰機、大炮、坦克,不過有新的武器出現,好像導彈、潛艇等,傳統武器是基本,當新武器面市時,我們可以傳統武器為基礎,加入新武器,探討新的作戰方案。
 他說,作戰當然是海陸空三軍結合效果比較好,可是現代醫療體系太專業,切割得太細,醫生通常只負責一個部門。
 “手術醫生只負責手術,化療醫生只負責化療,中醫只做中醫,大家無法坐下來討論一個作戰方案。”
團隊討論擬定方案
 复大醫院作為民營醫院的優勢,是可以擬定自家醫院制度,醫院各醫療團隊,可以一起坐下來,為一位病人商討所需個體化治療方案。
 “病人應該做手術還是化療,不化療怎么樣,應該做冷凍消融還是其他的,我們都會經過討論擬定治療方案。”
 儘管今天整體治療在全球還不普遍,但复大醫院院長徐克成相信整體治療或個體化治療,會成為一種世界的趨勢。
 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之前,他跟一位美國教授聊天,這位教授告訴他,許多美國醫生已經開始應用整體治療法。
說實情免二度傷害
 當今癌症治療不管設備、藥物或技術都非常昂貴。牛立志博士更是直指癌症治療是“花錢買命”。
 “比如剩下8個月命的肺癌病人,使用標靶藥物后有10個月壽命,花幾十萬塊,可能只延命兩個月。”
 他認為,值不值得全看病人自己的心態,有些病人經濟好,不管花多少錢,只要多活3天都願意。
 “作為醫生我們當然希望治療不用考慮錢,但全球不管哪個國家都很難做到這點。”
 醫生能夠做到的,是對病人說真話,跟病人家屬好好溝通。“告訴病人,花多少錢,治療的成功率和失敗率,治療以后能帶來什么,不治療會怎樣?”
 他強調,癌症治療最大的原則,是不要讓病人因為治療受到更大的傷害。
 “醫學的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治療可以幫助病人,有些反而造成二度傷害,比如一些個案通過手術,可以控制腫瘤,但手術后的創傷,可能會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他表示,醫生必須平衡治療的效果和副作用,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
 “首先必須知道病人的問題和需要,是腫瘤壓迫造成病人疼痛,還是發炎或化療后的副作用?”
 醫生能夠幫到就必須去做,幫不到的就必須接受這是醫療的極限,這是醫生的無奈,必須尊敬現實。
治療目標人癌共處
 我們常聽說癌症不是絕症,那癌症是不是可能治癒?
 徐克成院長坦白告訴記者,任何癌症的治療其實都只是延長生命,對晚期病人來說更加是這樣的。
 “人癌共處”,讓癌症病人可以像高血壓、糖尿病那樣,以慢性病形式存活,是目前癌症治療目標。
 癌細胞不可能趕盡殺絕,就算腫瘤消失,人體每天可能還是會有新的癌細胞生長出來。
 “所以從醫學角度來說,癌症不可能痊癒,就算初期癌症,癌細胞只要在人體存在一天,就可能蓄勢待發。”
 “有人可能是5年複發,有人可能是10年,20年后也可能複發。”也有人的癌細胞是終生處于“休眠”狀態,一直沒有表現出來的。
 他表示,其實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癌細胞,人體每天都可能長出癌細胞,但只是少數人會形成腫瘤。
 這取決于我們免疫系統的清除能力,要是免疫系統健康,只要長出一點癌細胞就可以把它殺掉,不至于形成腫瘤。
冷凍消融療法(Cryosurgical Ablation,簡稱CSA)  1998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的一種療法,設備是應用航天技術原理設計而成,由主機和冷凍探針組成。
 進行治療時,透過超聲或電腦斷層攝影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攝影(MRI)影象技術引導,把冷凍探針穿入腫瘤組織中,使靶位溫度迅速降至零下160℃以下,再複溫至20℃到40℃,反複幾次,以把腫瘤破壞。
 *優點:
 ─可以治療小腫瘤和大腫瘤;能消融單個腫瘤,也能消融多個腫瘤。
 ─不會破壞大的血管和大的支氣管、氣管,對鄰近這些結構的腫瘤也可冷凍消融。
 ─治療過程不會引起疼痛,相反的可以止痛。
 ─冷凍消融后腫瘤細胞死亡,但死亡的腫瘤細胞仍存在,會釋放抗原,激發人體免疫功能,清除未被消融的腫瘤細胞,預防癌症複發。
 *適合對象:
 不能手術切除或不能耐受手術的腫瘤患者。
癌症聯合免疫療法(Combine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簡稱CIC)
 同一腫瘤,其實是由多種不同特性或基因亞性瘤細胞組成的,而且腫瘤細胞多變又不穩定,會不斷變異。
 對付腫瘤細胞,需要“千軍萬馬”、“隨機應變”。
 CIC把激發人體免疫細胞的不同技術聯合起來,以抑制和滅殺千變萬化的腫瘤細胞。
 *優點:
 ─幾乎無任何副作用。
 ─有廣譜抗腫瘤作用。
 ─可作為預防癌腫複發的有效措施。

微血管介入療法(Cancer Microvascular Intervention,簡稱CMI)
 把一種或多種化療藥,包裹在微小顆粒內或付在其上,通過影像引導的插管技術,通過供血給腫瘤的微小動脈,注入微小顆料藥物。
 腫瘤毛細血管內壁細胞之間有孔隙,微小顆粒藥物從中滲入到血管腫瘤組織,殺死腫瘤細胞。
 正常的毛細血管壁無間隙,微小顆粒藥物無法透過,所以不會滲透到正常組織引起損傷。
 *優點:
 ─一般化療和常規血管介入化療用藥量多,進入腫瘤的藥物卻很少,多數藥物都分佈到身體其他部位。
 CMI用藥量僅是奧沙利伯化療的十分之一,但是進入腫瘤內局部化療藥濃度高,分部在全身的藥物極少,所以副作用小,可反複進行,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病人無需住院,治療后3到4小時就可回家。
 *適合對象:
 就算一般化療或常規介入化療無效,CMI仍然可以起到效果。
注:
 結合冷凍消融療法(Cryosurgecal Ablation,簡稱CSA)、腫瘤微血管介入(Cancer Microvascular Intervention,簡稱CMI),及癌症聯合免疫療法(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簡稱CIC),提供個體化綜合治療(Personalized therapy),統稱3C+P治療方案。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30而立 27是關鍵

02/03/2012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臺灣的104人力銀行,調查即將滿30歲的80后男女,發現超過70%同意30歲是個獨立自主的門檻;並且,近90%希望達成三十而立的目標。  調查還顯示,近半的80后男女,很不滿意目前的工作處境與狀況,也有70%的調查對象,對于三十而立感到無比壓力。
104人力銀行就此總結出簡而有力的職涯里程碑:20熱身‧24卡位‧27關鍵‧30轉型‧35備位‧40領導。
換言之,職場男女,能否三十而立,關鍵門檻就落在27歲……
針對“工作關鍵期”課題,104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總結指出:20歲時,要多打工或參與企業實習;24歲時,要進入職場佔一席之地,累積工作經驗;27歲,確定自己的志向和職涯目標;30歲,出任主管事業有成的目標。
陳力孑表示:“企業平均只給上班族3.9年職涯探索期,時間一到,希望每位工作者都能朝明確方向。若在25歲后才進入職場,經過3.9年的探索之 后,已達到29歲年齡,距離‘三十而立’只剩一年時間,若能及早于23歲之后,進入職場接受歷練,走過摸索期后,27歲選定方向,降低對未來的不確定 感。”
他還強調,27歲和30歲為兩個重要的職涯發展階段。
換句話說,假如職場男女的摸索期超過30歲,未來在職場中較難有成就。
22歲前瞭解自己的優勢
“27關鍵‧30轉型”的論據,可以從104人力銀行資料庫,從收集的求職申請分析得出:30歲至34歲,已擔任主管的求職者,平均已在“同一類 型”職務,累積4.6年年資。若以平均年齡32歲往回推算,這群主管級求職者,在27歲已明確定位並開始累積經驗,在而立之年擔任主管。
此外,臺北花園大飯店總經理林靜如透露,十多年前踏入飯店業之后,就已立定40歲擔任領導位階的目標,並一步步推進。
因此,她也建議,青年最好在22歲前,應該要瞭解自己的優勢、長處和興趣,並根據這些條件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就可以在職場比別人更有機會,擁有更好的發展未來。
新世代應儘早進入職場
總結陳力孑和林靜如的看法:職場新世代應該要儘早進入職場體驗!然而,現在,包括臺灣在內的區域,青年學子進入職場有越來越晚趨勢,容易影響未來職涯發展!
陳力孑表示,“延遲入場”的職場新世代,必不可免面對“三十而立”變為“三十難立”。他因此建議,讓20歲青年參與企業實習,24歲進入職場卡位,才能在關鍵的27歲,全力衝刺進而達到“三十而立”。
“上班族工作滿意度調查”方面,有47%調查對象,不滿意目前的處境與狀況;76%人士坦言,工作是為了餬口跟養家。76%數據說明,上班族對現實經濟的麻木之感,位居“工作態度”第一位。
“部分職場新世代仍仰賴父母的經濟支援,進入30歲后,面臨成家立業的壓力。除非確保環境可以帶給自己無憂的未來,否則多數人都必須努力‘轉型’。”陳力孑說。
30歲轉型,先改變態度…
三十而立之年,想要轉換更加理想的工作跑道,到底難不難?
一般人的想法是:30歲的職場男女,可能因為沒有相關經歷,會被一些企業老闆嫌“老”。然而,還是有不少業者,會把這個年齡層求職者當“寶”;認 為態度上,他們比較負責,工作的社交應酬也更為圓滑成熟;並且,在能力方面,這個世代的網絡社群能力也很強,企業可以借重他們這方面的長才。
陳力孑坦言,30歲才想要進行職場轉型,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首當其衝,他們有責任去改變本身的“態度”。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結果,求職者最不能接受求職公司給予的3大工作條件是:比預期薪資低、必須犧牲週末或工作時間不正常,及需要日夜輪班; 至于企業,認為求職者應有足夠抗壓性,並且每份工作應做滿2年,突顯個人在工作上的穩定性,才能讓企業評估哪些人適合擔當責任。
陳力孑強調,“不同的是,企業選擇初級主管時,最注重態度和反應力,因為需要在第一線處理對外事務;至于高階主管的職位,企業主更加注重求職者的專業和創意。”
調查指出,職場新生代在面試時,常強調的“創意”,會讓企業認為太天馬行空。
24歲進入職場,經過3至5年的歷練后,職場新世代擁有“經驗”,但稱不上“專業”,因而企業遴選初階主管更強調“態度”。職涯若期盼朝中高階主管位階前進,仍需轉型升級專業,帶領團隊“創新”;將“創意”轉成“生意”。
好高鶩遠,職場新鮮人找工難…
職場新鮮人難覓適合工作──yes123求職網針對“職場新鮮人求職情形”的統計結果,難免會讓職場新鮮人感覺有點洩氣。
根據yes123求職網統計,從去年6月到至1月底,超過三分之一的職場新鮮人仍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包含畢業到現在,連第一份工作都還沒找到的新鮮人,以及即使有工作經驗,仍繼續找工作的新鮮人。
yes123求職網公關副理楊舜欽表示,新鮮人找不到工作,主要因為傾向投遞履歷集中于大公司或年終獎金高的公司。
這趨勢造成這些公司釋出一個職缺,就有20至30位求職者投遞履歷,新鮮人若要與具有3到5年經驗的人競爭,恐略遜一籌。
另一方面,有些公司即使薪資待遇好、具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以及近期爆出營運較為困難的產業(面板業、太陽能產業等),釋出職缺卻乏人問津。
“職場新鮮人,應先瞭解自己的專業及個性,選擇自己想要發展的產業、找尋具有潛力的公司工作。”楊舜欽說:“切勿以騎驢找馬的心態來找工作,這不僅對于職涯沒幫助,更不利未來長期的工作規劃。”
受經濟影響,高端職位臥槽多…
在台灣,農曆新年過后,歷來是中高端人才跳槽求職的高峰期,多家招聘網站發佈的職位量同時激增10%左右。
然而,受經濟大環境影響,企業紛紛控制人力成本,跳槽易而漲薪難,則成為今年職場人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狀。
有調查顯示,今年27.1%的人延遲跳槽計劃,更有9.7%的人索性取消跳槽計劃,選擇“臥槽”在既有崗位上。
此外,yes123求職網公關副理楊舜欽表示,中高齡失業人士往往有特殊或不為外人道的背景。因此,這一族群在專業考量下,很容易在印象分數上吃悶虧,再加上面試官的年紀比求職者還要年輕,不對等的關係,也容易讓企業打消錄取的意願,使得中高齡求職者找工作不易。
簡單來說,台灣今年年初職場招聘最顯著的特點是:高端職位臥槽多,中低崗位工人荒。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殯葬業面面觀

享受人生最后一次服務(上篇)

29/02/2012

報導:楊潔思
圖:劉金富、孝恩集團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年2月3日,農曆元月十二,還在華人農曆新年期間,從事殯華行業的吉隆坡孝恩館二樓迎來了多位台灣及本地嘉賓,大家齊聚一堂進行一場兩國殯葬業者的交流研討會。  孝恩文化基金會總執行長王琛發博士發出媒體邀請函時,如是說:“百無禁忌,歡迎前來報導”。
 出席者的確百無禁忌,交流研討會開始時,適逢樓下殯儀部有出殯儀式,當局臨時中止研討會讓大伙下樓觀看馬來西亞出殯儀式。
 這群台灣朋友到馬來西亞多天,除了研討會,也到墓園參觀。記者好奇打聽,為什麼他們偏要選新春期間來探訪傳統上華人避忌的墓園,甚至旁觀出殯儀式。
 王琛發博士呵呵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平時都要工作,只有新春期間,他們才享有長假。”
 于是,當戶外還有零星的鞭炮聲、新春氣息未完全消退時,這群來賓認真地投入研討會中。
 “馬來西亞─台灣殯葬理論與實務交流研討會”由台灣亦奘大學與孝恩文化基金會聯辦,本系列分上下兩篇,整理與摘錄部分主講者的演講內容。
死人,除了有銀行鈔票,大車大屋,佣人隨從以外,也有許多科技產品,iPhone手機、iPad電腦等,現今,台灣更是流行為死人做水療SPA。
 這是新噱頭嗎?是業者賺錢的新技倆?它對死者家屬有什么意義?
 依照一般程序,人死后,遺體淨身入殮,也有許多遺體經過多一層化妝程序,讓遺容有血色及更好看,但是像生人一樣做SPA,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屬于新鮮事。
 台灣殯葬業者萬安生命事業機構就是其中一家在一般遺體凈身以外,提供遺體SPA的機構。其新竹服務處處長鍾國威說:“SPA服務由四位工作人員提供泡澡、修甲之類服務,將遺體洗得干干淨淨,感覺很棒。”
 為尊重往生者,該公司保證整個過程中,都不會暴露遺體的私密部位。
一條龍殯葬服務
 讓往生的親友儀容修飾整齊清潔,享受人生最后一次、有些人或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細心體貼的SPA服務,遺體還帶著沐浴露的芳香,舒舒泰泰地上路。
 這是家屬對死者的一番心意。
 遺容是死者留給親友的最后一個印象,死者安生者慰,瞻仰遺容時若見死者容光煥發,儀容安祥平靜,也讓家屬及親友感覺安慰。
 鍾國威指出,他們公司駐守于醫院,提供一條龍完整的殯葬服務。“殯葬應該是駐院醫療服務,只是早期人們對這個行業很忌諱。”
 當人們對于死亡及殯葬業抱持越來越開放的看法,醫院附設殯葬服務的做法,應該會越來越普遍。
 萬安也設計供追思光碟,鍾國威在會上也分享了其中一個相當新穎的光碟做法,即沙畫。
 這種以巧手及沙作畫的方式,適合那些不喜歡拍照片及擁有很少個人照片的人。由于沙畫可以不斷拭去畫作再畫新畫,因此錄像光碟可以一氣呵成不必間斷、充滿動感地呈獻一個人完整的一生。
洋人設計華人墓園
 一個洋人,越界跑來設計華人墓園,到底能弄出什么東西出來?
 答案:本地著名華人墓園孝恩園。
 安德魯,Argo國際建築事務所駐馬董事經理,正是孝恩園的建築師。
 他在會上分享“一個澳洲建築師規劃華人墓園的經驗談”。
 他透露,在設計孝恩園時,參考中國著名古畫清明上河圖,圖中有鬧市、居民活動及郊外,孝恩園也採取類似清明上河圖的概念。
 “一定要做出原來(華人)祖先的味道,但又讓人知道這不是在中國,是祖先的東西,又有清明上河圖的味道。”
 為了這個案子,他與同僚特地去北京考察中國明清建築物,去山西考察唐代建築。“考察的不只是概念造型氣氛而已,也要留意小細節,具體裝飾、小小的結構如屋檐,其設計、尺寸等。”
 吸收消化了,思考用現代西方建築材料,再把它呈獻出來。“設計的重點是,不是抄它(中國古老建築),但人們看時卻會讓人想起它。”
 “我們強調傳統建築的外觀,但使用現代的建築材料。”他說。
馬中元素寓落葉歸根
 孝恩園建築物抄唐代建築,是落地生根與落葉歸根思想的結合。
 雖然落戶南洋的華人已在南洋各國落地生根,身上始終流著炎黃子孫的血,到了生命終點,仍有落葉歸根的想法。華人墓園帶著濃郁的中華色彩,是很自然的事。
 雖說抄唐代建築,但孝恩園建築物依然有本地的特色,設計師將本地的環境、地理材料及風水設計融入其中。
安德魯說,無可避免,很多材料還是要從中國運來,然而這個建築符合“不同的地方建不同的風格”的原則,就像是把紫禁城元素拿來做成大馬風格。
 他說,無論是模仿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概念設計,還是江南水鄉的設計,一定要讓人有“像”的感覺。
安德魯的竅門是“讓人看到馬來西亞的設計,但又讓人想到中國,每個地方都加入特別元素。”
 因此我們不難看到,中國的禪、中國南方建築,卻加上熱帶植物。
即使細節也不掉以輕心,孝恩園的設計,也成為其他海外華人墓園取經的對象。
義山──歷史文化教育場所
 生人和死人搶地,是一個城鎮發展起來后,經常面對的問題。
 以前,墓地在人們生活圈與商業圈外圍,隨著城鎮不斷發展,推泥機開到義山腳下,逐引發起義山是否該搬遷的爭論。
 “死者死矣,生人還要生活。”一些人的立場,認為死人應該讓地給生人,畢竟他們的軀體已化作飛灰或春泥,土地對他們來說已非必要,但是生人卻非常需要土地。
 但是,另一群人卻站出來堅持捍衛義山,他們認為義山不只是義山,它還有背后更大的意義。
保留歷史見證
 “義山可追溯先民與地方開拓的緊密關係。”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說。他在研討會上分享“馬來西亞華人墓園與古蹟保存的公共意義”。
 我國兩次涉及華社,著名的捍衛義山事件,分別是1984年,馬六甲的計劃剷平三保山事件,及1999年至2005年吉隆坡舊飛機場路地區各族義山搬遷事件。
 陳亞才指出,舊飛機場路地區各族義山佔地約500英畝,吉隆坡開埠年代為1857年,這些墓園群最早年份為1899年,深具歷史價值。
 三保山的古墓年份更為久遠,它是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墓地,佔地25公頃,超過12000個墳墓,大多數埋葬于明朝年間。
 隨著馬六甲城市土地不賦運用,當局一度提出剷平三保山的建議,當年華社紛紛聲援,使三保山得以免于讓路于發展。
 陳亞才說,三保山是商業與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力。而舊飛機場路地區各族義山毗鄰的現象,則是各族相互文化包融活生生的教材。
 捍衛舊飛機場路地區義山有更深層的意義,“它從華人的抗爭行動,發展成為多元種族捍衛文化資產。歷史的文化資產概念得以普及。”
已成文化遺產
 經此一役,人們意識到提升義山環境的重要性,以免雜草叢生比人高的現象成為被逼遷的藉口。
 美化義山,保留歷史見證,成為大家的共識,例如廣東義山就提升及美化葉亞才墓園,並增設文物館。
 陳亞才本身也參與其中,通過舉辦“千人義山行”引導民眾接觸義山墓園群,並且也進行導覽活動“義山知性之旅”,以及林連玉、葉亞來等公祭活動。
 義山,不是生人止步的地方,它可以是很好的歷史文化教育場所,已有越來越多公眾接受這個概念。
 最明顯可見的,就是千人義山行獲得廣大的回響,人數已遠遠超過1000人,例如去年就有六千多人參加,主辦當局反而要為人數太多而頭痛。
 “歷史義山,已成文化遺產,而非只是安息之處。”陳亞才總結。
具備資格邁向專業化
 自古以來,完整人生離不開生老死,無需贅言,殯葬業是極為古老的行業。
 如今,這個行業正逐步邁向專業化,不再是“讀不多書的人”才從事的行業,再反的,若沒有一定的資格,還無法入行呢。
 從“棺材佬”、“忤怍佬”過渡到“殯葬業業者”、“殯葬禮儀師”,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及日本台灣,文憑認證或是執照無可避免。
 在我國,不排除有一天,高等學府也會設有殯葬禮儀師這門課,想要執業者或許都得通過政府考試。
 台灣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的黃運喜教授對台灣與各國殯葬制度進行了比較。
 其報告顯示,無論是台灣、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或澳洲,殯葬業者或殯葬禮儀師都必須經過特定的訓練或是通過官方考試。
 以台灣為例,其殯葬管理業務歸由民政或社政機關負責管理,有意投入者須申請經營許可證。
 其制度也規定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透明化,殯葬禮儀師必須通過國家考試。
 講究細節的日本,建立了專業且由國家認定的證照制度,並且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葬祭指導師技能審查協議會”。
 英國人也一絲不拘,設有殯葬從業人員的職前及在職訓練制度及課程,有基礎執照及二年實務禮儀師、禮儀指導師進階發展及禮儀師生涯發展學習進修課程。
吉隆坡舊飛機場路地區墓園
1.錫克教火化場
2.興都教火化場
3.斯里蘭卡佛教徒墓園
4.羅馬天主教墓園
5.日本人墓園
6.廣西義山
7.廣東義山
8.福建義山 




走向專業死者慰生者安 (下篇 )

01/03/2012

 

報導:楊潔思 
圖:劉金富、孝恩集團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全球化趨勢下,華人墓葬行業將朝向哪個方向發展? “馬來西亞─台灣殯葬理論與實務交流研討會”上,馬來西亞的孝恩文化基金總執行長王琛發博士,探討了“華人墓葬行業全球化與未來”,為華人殯葬業者指路。
另外,文中也概括其他內容,包括要如何陪伴臨終彌留者?如何覺察死亡跡象?及如何舒緩死亡留下的悲傷等。
“一般殯葬業者都會說,殯葬業是做死人的生意,其實不然。殯葬業不是做死人的生意,而是做生人的生意,也就是做死者家屬的生意。”孝恩文化基金總執行長王琛發博士說。
 “許多死者家屬沒有辦理喪事的經驗,他們得靠殯葬業者告訴他們怎么辦、如何解決問題。殯葬業者就好像是他們的經理人。
 殯葬業服務若是辦得不好,死者的“音容宛在”,對家屬來說可能是恐怖及悲傷的,無法達到死者慰生者安的效果。
 “我們說殯葬祭;殯,是悲哀的;葬了之后,則開始從白事轉向紅事;多年以后,祭則屬于紅事。因此,義山和墓園都是紅事的場所。”王博士解釋。
 他指出,殯葬業者涉及管理,所謂管理,就是要知道以前的歷史,還有對未來充分的觸覺,簡單說,業者必須具備“歷史感覺、未來觸覺。”
 “每個人處理家人死亡,都是根據其文化認知,來決定生死大事及知道答案。”
必須有一定認識與了解
 他以舍利子為例指出,一名佛教徒在遺體火化后出現舍利子(佛教徒認為,有一定修行功力的人,體內才可能出現舍利子,一些高僧在遺體火化后也出現許多舍利子),那么其親友或許會從悲傷轉為開心,而紛紛分享死者過往種種事跡。
 若是對死者文化背景不知道,可能會錯用不適合的殯葬方式,甚至因此讓死者家屬留下遺憾。
 他強調,殯葬業者必須對文化歷史、宗教背景有一定認識與了解。“殯葬業可以從很多行業進口人才,但人才必須知道歷史與未來,否則對方入行后可能不知應做什么,業者也不知道應讓對方做什么。”
◆朝向兩趨勢發展
 “殯葬是文化遺產、社會教育及福利的問題。死者若是沒處理或處理不好,將無法照顧到每個人的心情,因此,它是人民福利問題。”王琛發博士說。
 此外,它還涉及地球資源要如何運用的環保問題,與此同時,它也是公共事業,包括遺產保護、社會教育的公共事業。
 他指出,全球殯葬業朝向兩個趨勢發展:
一、墓園處理走向公共化
 墓園涉及公共事業,許多國家的墓園交給公共團體管理,例如英國就是交給公共團體負責;澳洲交于信託機構處理;日本則交給宗教團體管理。
 他指出,未來的發展趨勢,墓園必須交給公共團體管理,否則,若是由私人機構管理,而該公司又上市的話,那么要如何在股東利益與古蹟保存中取得平衡?
 一個人埋葬了60年,他的墓可能因為造型關係而被例為古蹟,又或是一個人因其貢獻或其后人的貢獻,而令其墳墓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墓,那么這個墓就有了特別保存的價值。若是其所在的墓園已上市,那么股東不見得同意額外花一筆錢來修繕或美化這個墳墓。
二、殯葬操作走向專業化
 現今,殯葬已是專業角度的行業,須有專業角度的討論,多個國家的學校也開設了殯葬課,因此,專業人才可在殯葬課中找。
 殯葬祭中,墓園,即葬的部分,大趨勢是交由宗教團體負責,但是,殯與祭的部分,則可讓專業的私人公司負責。
◆扮演經理人角色
 海外新華裔移民為了死后能上天堂,不惜改信基督教?
 王琛發博士在澳洲,與一些近二三十年才從中國移民過去的新移民談天發現,他們在澳洲政府設立華人墓園之前,為了死后有容身之處,心靈獲得安慰,而改變信仰。
 他們告訴王琛發,在有華人墓園之前,當地華人由于“買不到阿彌陀佛的機票上天堂,只好買基督教的機票。”
 可見,不管是去到哪裡,華人入土為安、死后升天的思想始終不變。
 王琛發指出,華人世界有兩套不同的殯葬制度,即無神論(中國人)與有神論(海外華人),像馬來西亞的華裔這些海外移民,早期離開中國時,把以前在中國的舊規定與習俗帶來,因為仍保留傳統模式。
 像孝恩園的做法,在佛道教死者往生后,從醫院回家途中已一路有唸誦舉動,盡快為死者“上路”做準備。
 中國人則在共產黨統治下,採用無神論的做法。
 無論如何,一些中國新移民去到海外,仍會期待佛道的宗教慰藉及一方滋養著東方文化的土地,作為落葉歸根之處。
 殯葬業者的角色是做個經理人,教客戶怎樣做以符合“華人文化”。
 “地區有地區的習慣,殯葬業者必須很清楚了解這點,特別是人在外鄉的華僑。”王琛發博士說。
 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們特別強調身分,潮州人、福建人,各種不同籍貫的人都會有不同的做法,殯葬業者必須對各種做法 有所認識。主家會要知道殯葬意義如何對他有用。
◆追思很好的悲傷輔導
 任職台灣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的鄧文龍博士,以親手為一位學生所做的追思光碟,為他的講題掀開序幕。
 這位學生因車禍而英年早逝,同學們都很難接受這個事實,鄧文龍博士過后特別制作追思光碟以資紀念。
 人死了,親友難免悲傷,若能將悲傷轉化成紀念,能讓哀傷的情緒有發泄的出口,這個過程可以是從小眾的個人哀傷情緒轉到大眾的同悲,再進一步轉到追思。
 “悲傷是一個人面對死亡時,所出現若有所失的複雜哀傷情緒的行為。”他說,當事人在分享與收拾悲傷情緒之余,多半得戴上堅強的面具度日。
 追思如何讓生者慰、死者安呢?
 “追思不只是一個人的哀悼,追思是讓家人珍惜他們相處的時刻、讓工作伙伴回憶共同打拚的日子、讓朋友懷念他們共處的日子。”他說。
 鄧博士指出,追思是一個很好的悲傷輔導方式。
 今天,追思的形式日愈受到重視。隨著科技進步,追思也與時並進。“讓最古老舊式的追思方式,因科技進步與家屬需求,披上先進外衣。
 “這是個注意心意的時代,包括往生者的心意和家屬的心意。追思形式也因此因人而異,有聚會型、瞻仰型及紀念型的。”
◆提供臨終前服務
 殯葬業是否能跨前一步,從臨終開始介入,直到埋葬?
 台灣萬安生命事業機構附屬于醫院內,可以在病者臨終時便開始提供服務,例如讓家屬知道臨終者彌留的症狀,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
當初萬安生命事業機構要駐守醫院,引起很大的爭議,人們會問:“醫院應是把人救回去,怎么變成送死的地方?”
 如今,大多數人已能更理性看待。而非把此舉視為觸楣頭。
 該機構新服務處處長鐘國威提出,他們提供的臨終照顧講解,可以讓家人預先知道病人是否要往生了,而先有所準備。
 當病患家屬預先安排死者后事時,他們會告訴家屬哪些狀況是彌留的現象。
 “有者會好像小孩,說些有的沒的。而40%的癌症病患臨終時會不安,可能會躁動、呻吟等。”他們都不知道是病人要走了,結果過兩天便去世了。
 他建議家屬用貼心的方式,盡可能陪伴臨終彌留者。
 最好陪伴病人的方式,是家人好友花個十多分鐘輪流陪伴病人,握他的手、跟他講講話。
 有些人會覺得不自然或抗拒,但他會勸家屬:“現在不講,難道到時候對著牌位講嗎?”他認為這是讓彼此放下心中石頭的最后機會。
 他也不讓家屬在病房內哭泣,並說,就算患者失去知覺,仍可聽到聲音,家人穩定的情緒,可以降低患者的不安。
◆如何陪伴臨終者
 1.給予對方安慰,如握手,輕聲說話,放音樂,討論短文等
 2.聽覺是最后喪失的身體機能,家屬的言語對談需要謹慎。
 3.必要時可給予適量鎮定安眠,讓患者感覺舒服。
◆死亡的跡象

1.沒有呼吸
 2.心跳停止
 3.沒有腸道與膀胱控制能力(失禁)
 4.對聲音或搖動沒有反應。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