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剖析小學速成班

確定學生心智才跳級(第1篇)

18 Sep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盧淑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學速成班”計劃(Program Laluan Pintas)在校方和家長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雖然,這項擬在高表現學校推行的計劃展延推行,但從小孩學習能力與心智表現角度去看,速成教育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本系列將從各角度探討“小學速成班”的影響,以及各相關領域人士的意見和看法。
小學一年級學生只要通過一項跳級測試,就能為直通三年級做準備,在速成班內完成一和二年級的課程。
 教育部已在特定高表現學校試跑這項計劃,如果正式推行,預計每所高表現學校約有20%學生進入速成班。
 這個計劃與多年前推行在小學三年級直升小五制度相似,后者通過鑒別學生智商(IQ)的評估考試挑選跳級生,但此制度推行數年后取消。
 以上兩種跳級制度有兩個分別,首先是年齡方面,小三直升小五制度在學生9歲時,才有跳級選項,小學速成班則是在小孩進入一年級不久,就要測試他們的“跳級”能力。
測試“跳級”能力
 其次,前者的學生多是以插班方式進入五年級,后者則是以集合成一班方式進行。
 “小學速成班”為一年級學生跳級至三年級準備,加速完成一和二年級課程,這種方式好不好呢?
 尤秀月曾在小學執教近20年,目前是擁有300余名學生的幼兒園園長,從她的教學經驗中,跳班與否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學生準備好了沒有(Ready or not)。
 她認為只要學生能力所及,跳班並無大礙,因為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出色,才有機會跳班。
 但是,學校方面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學生跳級后,校方如何引領學生的心智發展。
 “幼兒園是小組性質(教導小孩),老師可以關心每個學生;幼兒園有自己的文化,小學則是另一種文化,從一個文化跳到另一個文化,學生要面對的是環境的改變,以及能夠獨立與否。”她解釋幼兒園和小學環境的差別。
確定情商跟得上
 才進小學不久,學生來不及適應小學環境,就要面對速成班評估的重大考驗,過關后又要面對課業壓力,小孩的情緒能否負荷,也應在各方考量範圍。
 如果學生的學業進度不俗,但是情緒時好時壞,無法適應跳級后的改變,心智發展與學習發生衝突,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願上學、變得暴燥等,這將成為校方和家長的棘手問題。
 尤秀月認為,一般上,家長的心態是期待孩子能夠跳級,如果校方發現孩子成績特出,但心智還有待加強,即需慎重檢視;若不確定孩子能夠適應跳級后的改變,就不應該冒險。
 “確定孩子(情商)能夠跟得上,才讓他上(跳級),上了再下(回到原本級別)就是師長判斷錯誤。”她相信,只有校方和孩子都準備好了,才可以讓孩子跳級。 
類似當年跳班制
 當年,小三跳小五的制度下,已有學校由于符合跳級資格的資優生人數較多,能夠組成一班,因此學生無須個別插班,這與現在政府擬推行的“小學速成班”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年24歲的陳軒泰,當年就是小三直升小五的資優生,在五年級和同是跳級生的三、四十位同學,度過沒有四年級,需要不斷補課的小學五年級生涯。
 “不是沒有四年級,而是用五年級的下午時間補回。五年級讀早上班,補課需要補至下午4時。”1997年,陳軒泰在三年級通過小三評估考試,五年級開學后,陳軒泰和其他同班同學,就需要花比同級學生多一些時間上課。
 他在三年級時,已是精英班學生,同級10班約四五百人,其中只有三、四十人直升小五。
 這樣的人數能自成一班,校方無需把學生安插在不同的小五班內,這讓陳軒泰覺得慶幸。
 當時的四年級開始上科學,直升小五等于錯過了這個科目,必須在五年級補回,加上其他語文和數理科,跳級生的功課量可想而知。
 如果,跳級生分散在各小五班級,老師未能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功課進度就會受到影響,增加學生的壓力。
 從教育制度來看,現在的“小學速成班”與當時小三直升小五跳級制相似,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超越同儕,快人一步進入下一個學階段。
須顧及學生心智
 不論是小三升小五的制度,或是小學速成班計劃,老師能否顧及學生跳級后的學習能力和心智變化,至為關鍵。
 “如果老師能夠照顧這些學生的落差最好;孩子有能力,也需要鼓勵,老師要注重的不是學習過程,而是帶領過程(Learning Process)。”尤秀月相信跳級生需要能夠帶領學生經歷這個成長階段的老師。
 老師像是學生的燈塔,指引前進方向,對于跳級生來說尤為重要;尤秀月指出,孩子潛能無限,老師帶好學生,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即使是天才,情緒智商(EQ,簡稱情商)卻無法‘跳級’,學術可以有捷徑,兒童身心發展卻沒有。”尤秀月堅信老師不只是扮演教學的角色,引導孩子的能力更加重要。
能力情商須平衡
 跳級評估考試的準備度,遇上不同的學生,有時會產生相反效果! 
 從學生平常的表現,老師大多時候能預估學生的成績範圍,學生考試成績往往符合學習能力表現。
 但是,尤秀月還是遇過學生表現“失常”,平時學業成績和表現普通的學生,考試時如有神助,成績大好,令老師抓破頭皮也找不到原因。
 另一些平時表現穩定的學生,考試成績則令人大跌眼鏡。
 這兩類學生參加速成班鑒定考試,如果出現上述這種情況,將直接影響跳級后的學習情況。
 因此,她指出,應從孩子的心智是否已準備好來評定,學習能力和情商同時達到要求才予以跳級。
5年制或更恰當
 教育部于9月11日推出的《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指出,政府將研究推行“精英學生”計劃,讓中小學成績表現優越的學生提早完成學業,縮短中學和小學一年課程。
 換句話說,即是未確定是否繼續推行“小學速成班”,需要另作決定。
 擁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尤秀月認為,從教育角度出發,與其讓一年級優資生趕完兩年的課程,不如研究小學五年制。
 許多幼教工作者已為幼兒生準備小一的課程,上了小學等同複習,如果把一和二年級的課程合而為一,學生就不必為跳級而在一年內完成兩年的課程。
 “重新調整,好好規劃,兩年的課程合併起來,讓大家(學生)一起上(跳級)吧!。”她強調學習在于過程,不在于成績,妥當規劃和安排,小學縮短一年並非不可行。


成績好得只剩下分數(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從小學速成班、精英班到曾經的小學三年級直升五年級制度,教育部、校方和家長三方,有沒有“征詢”過學生的意見呢?  答案肯定是:沒有!
 “小孩就好好讀書,其他事不要理”、“我們是為了你好”,究竟是小孩在讀書,還是大人?
 為人父母者,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學這個、補那個,小孩成了“機器人”。
 好學生、好成績,全由分數來決定,加速孩子學習的腳步,是不是在教育路上超速了呢?
有一本書,書名叫《窮得只剩下錢》;2008年,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把這本書帶去看守所給他看而爆紅,書名變成“只知累積財富”的代名詞。
 此書內容表達生活富但生命貧窮,日子豐衣足食卻不安空虛,如是把它套用在我國的教育制度,以及各方對孩子的要求,或許可以改成“成績好得只剩下分數”!
 家長要看到的是高分數、校方要看到的是高及格率、教育部要看到的是高表現,全以分數為指標。
 有一個孩子,問他的補習老師:“為什么我考試時,我不緊張,我媽媽卻這么緊張?”
 也許可以這樣回答小孩:“爸媽為你好,才會緊張,不然將來找不到好(高薪)工作,不能過到好(不愁錢的)生活。”
分數大于一切
 現代人的教育觀點,以上這些全部合情合理,教育不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嗎?至于教育的重點是否是在塑造一個人和人格時,未必會被考量在內。
 考試成績、分數大于一切,沒有高分數和好成績,一切免談! 
 “成績是家長要看的。”溫琇是安親班負責人,也是補習老師,曾經在小學當臨教,對于家長的要求,她非常清楚。
 她在雪蘭莪州萬達鎮開設安親班,學生多數來自附近的學校,學生成績總平均八十多分,依然只能排在全校三百多名。
 一些家長眼見孩子成績總平均只在85分,反應是:“很糟糕,要增加孩子的補習了。”
 學生的課業成績加強了,得到了什么?除了分數提高了,實際上並沒有再獲得什么。
 基本上就像是機器人,把課本的東西背起來,寫在考卷上,就會拿到高分數;機器人,不也是可以輸入什么,出來什么嗎?
欲速則不達
 “成績好的只是好成績,課本以外都不懂。”當了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溫琇只能如此感嘆。
 一份報章舉行的常識比賽初選,她教導的一位學生獲選進入總決賽,當學生告訴他常識比賽的成績時,她笑不出來。
 70道常識題,學生答對了31題,不到所有題目的一半,卻以第三高分進入總決賽,對她來說,有些難以置信;同時,說明了學生常識貧弱的情況。
 “這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很好,總平均在97分以上,常識就……”溫琇沒再說下去。
 從教育角度來看,只以好成績做為學習標準,其盲點或在于只能從一個角度觀察學生,有點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象的哪一個部位,就覺得那就是大象的外觀。
 欲速則不達,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許真的不能只以分數來決定;就如小學速成班,政府和校方是否應該重新制定呢?
 對于溫琇來說,學生循序漸進完成學業較佳,即一級一級的上完小學和中學。
父母心態影響孩子
 “父母有兩種心態,一種是要最好的,即好勝和愛面子,另一種是怕落在別人后面的。”華社研究中心(下稱華研)副研究員黃集初這么表示。
 黃集初畢業于台大歷史系,也是武漢華中文師範大學教育碩士,曾在獨中服務長達17年,目前在華研的研究重點是教育及華社。
 家長以上兩種心態,在生活中已見慣不怪,但這樣的影響讓人憂心,因為他將影響下一代和教育發展。
 “它將增加孩子之間的競爭、家長與校方的矛盾,對教育管理造成大問題。”黃集初一口氣提出因為家長的心態帶來的后果。
成績好因父母加持
 當出現精英班或小學速成班,父母為孩子進入小學做準備時,幼兒園方面也會提出各種如何讓孩子進入精英班的教學模式,吸引家長把孩子送進去就讀。
 孩子進入小學前兩年,甚至更早,家長已先把孩送入幼兒園,擔心沒唸幼兒園,上小學時孩子就會吃虧。
 黃集初指出,中高收入階層就佔了優勢,因為可以從兩方面培養孩子,一是把孩子送去辦學績效優秀的幼兒園,而這種幼兒園通常學費都很貴,以致只有這 個階層的人才付得起學費。二是家長本身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及協助孩子的學習。所以,孩子的成績表現,除了孩子的天分和努力外,家長的收入和時間也有極大 的貢獻。
 “所以往往是父母厲害,不是孩子厲害。”因此,他相信長期下去,會造成社會流動性下降,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 
統一學前教育更實際
 政府考慮推行小學速成班,在一年內讓符合條件的學生,上完一年級和二年級的課程,這意味著這兩年的課程可以合而為一嗎?
 在教育工作者溫琇來看,政府此舉極可能是由于許多一年級學生,覺得已經在幼兒園學過課程內容,感到沉悶而不能專注,擔心學生因此趕不上三、四年級后的課程,才推行速成班。
 學前教育,尤其是孩子五、六歲時,許多幼教業者已為他們準備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升上一年級等同再上同樣的課,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小孩來說,將會感到非常無聊。
 因此,溫琇認為,與其推行小學速成班,政府不如統一學前教育,調整其課程。
 “如果學生學前教育就要學A到Z,應該統一學前教課程,到了一年級,學生就不會因為覺得太容易,而表現得意興闌珊。”她說。
 在她而言,不只是統一和調整政府開設的幼兒園,也應該包括私立幼兒園;大前提是政府只是制定學習綱要,即需要教導的範圍,課本內容和呈現方式由幼兒園自行制定。
 從現有的許多幼兒園準備一年級課程情況,以及學校許多老師已認定一年級小孩已在幼兒園掌握基本能力,溫琇的提議或值得進一步探討。
 因為兩者的課程銜接過程有了共識,一年級的課程可以作出精準的調整,學生也不會因為課程重複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學生可以用從六年減至五年時間完成小學教育,另五年完成中學教育,中學畢業時才16歲,溫琇相信即使早一年畢業,學生依然可以有好的學術成績,但重要的是心智發展是否與學習能力劃上等號?兩者若不能均衡發展,對學生並不是一件好事。
造就補習老師更吃香
 進入小學速成班的學生,如果真的在一年內完成兩個年級的課程,那是非常緊迫的學習過程;僅是一個年級的課程,老師和學生已窮于應付,后者需要補習來更理解課本內容,使得補習老師從輔助角色變成主要角色。
 溫琇粗略計算,每個年級每科平均有30課,一年有190上課天,相等于三十多個星期,每個星期需教一課(不是一頁),扣除考試期間、節日慶祝,如兒童節等,不教課,全年可說都是在趕課的情況。
 一般的華小每班四、五十人,老師只能教課,難以真正顧及所有學生是否理解課程,補習老師也因此變得越來越重要。
 “以前校外補習是補弱項,現在不是,補習老師差不多是從頭到尾再教學生一次。”身為安親班和補習老師,溫琇坦言補習老師的角色已從學生課業輔助角色變成主要角色。
 現在的家長到學校為孩子拿成績單,聽老師分析孩子學業情況,不時會有老師說:“你的孩子這科較弱,需要補習”。
 仔細一想:學生不是應該在校內學習嗎?怎么補習反而成為重點了。不知不覺,補習和補習老師在教育領域中,擁有無法替代的地位了。


教育分流要看時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如果推行小學速成班,讓通過測試的一年級學生,提早進入三年級,這種教育分流方式,適合學生的心理和心靈發展嗎?  兒童心理輔導師和教育學者在這方面看法一致,他們認為雖然有些小學生能夠適應提早分流,但並不鼓勵在小學開始,中學時期才是最適合推行學生跳級的階段。
 換句話說,速成學習也需要選適當的時間,提早推行需要慎重考慮!
短期來看,小一直升小三或沒有太大問題,如果深入探討,對于小學生的心靈發展或有隱憂。
 兒童注冊心理諮詢輔導師鄭明輝指出,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課程循序漸進,未有太大的落差,跳級的學生或會面對一些壓力,但一般上相信可以應付得來。
 但是,長遠來看,卻有一些可慮之處;由于跳級生的年齡低于同級的學生,心靈發展也有所不同,當課程逐年越來越有難度,跳級生的情感和情緒也會出現波動。
反對太多“考驗”
 就如一些神童在課業方面展現驚人的學習能力,但最后精神方面卻狀況連連,這可能都與其年齡和學習能力不協調有關,造成精神崩潰收場。
 過早把小學生捧上天,告訴他們因為能夠跳級而成為精英學生,這些學生將因為這樣而產生壓力。
 “小學生哪會知道什么是進取心,他們也不知大人在搞些什么。”鄭明輝指出,在大人的安排下,他們卻要面對不該在這年齡層面對的東西。
 他從兒童的心理上來看,中學時期才適合面對學業上的測試,至少中學生已知道什么是壓力,而且也準備好面對課業挑戰,同時也有進取心。
 “小學生年紀還小,許多時候都在吸收知識,並不適合測試他們。”不管是普通考試或小學速成班測試,他都不贊成在小學時期有太多“考驗”。
 鄭明輝表示,孩子的心理發展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心理發展較為遲緩,上了中學才會開竅和大躍進。
 而且,他相信現代父母和老師,都會為孩子準備考試,當然也會包括小學速成班的測試。
影響小孩成長
 “考試準備是可以訓練的!”他形容,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學生可以經過反復地練習,達到考試的要求,因此不能作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準繩。
 如果小孩在小學速成班測試及格還罷了,萬一不成功,這或成為家人和親戚朋友衡量其智力的標準,影響小孩的成長。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太多這樣的測試,不一定對小孩的全人成長有幫助。”鄭明輝語重心長地說。
 因此,對于小學速成班這類有關測試孩子學習能力或智力的考試和計劃,他希望政府應該謹慎實行,必須經過仔細研究,以及考慮周全后,才應用在莘莘學子身上。
僅對少數學生有利
 小學速成班、之前的小三直升小五、精英班等,這些方式都是屬于教育分流。
 這是一種教育上觀念,並非不好,關鍵在于何時開始,才能對孩子的教育,甚至社會發展有利。
 華社研究中心負責教育研究的副研究員黃集初指出,早分流只對少數學生有利,對大多數學生無益。
 “對早熟的學生佔優勢,但不見得他們能夠長期發揮下去。”他形容,就像學生身高發展一樣,小學長得高的學生,初中時期可能就會被其他學生“突然”超越過去,因此教育分流就和選籃球員相似,不適合在小學就做決定。
 他指出,從世界的教育思潮來看,教育分流階段都在往后推,盡量不在小學分流,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
 有些國家在高中時才進行教育分流,而且是分科方式,即按照學生各科強項劃分,非把資優生分在一班。
 有些國家則盡量在大學時才讓學生分流,如美國,除了一般四年制的大學外,還有兩年制的社區大學。社區大學的入學要求低,學費也低,學生可以選擇學術課程,二年后想再深造,可申請轉去四年制大學就讀大三課程。或者學生也可選擇職業技術課程,畢業后直接就業。
兒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法籍瑞士人簡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為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獲得現代許多兒童心理學家認同。
 他的這套理論強調兒童在不同年齡,有著不一樣的認知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即是說,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具備的學習和吸收能力。
 以下為皮亞傑提出的四個兒童發展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
 零至兩歲的階段稱為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此時的幼兒以感覺體驗週遭事物,在一歲開始有物體恆存慨念,他們的感覺具有圖式功能,協助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過程。
(二)前運算階段
 2歲至7歲是兒童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這時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能夠直接推理但不符邏輯;同時,已能使用語言和符號,但沒有可逆性,即反轉使用的概念。
(三)具體運算階段
 7歲至11歲的孩子已能瞭解水平線概念,能藉由物體的使用協助思考,這個時期稱為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四)形式運算階段
 11歲至16歲的孩子處于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開始有羅輯和抽象思維,並且懂得類推,即從不同事物中相同處,找到更多相似的地方。
別太快斷定小孩笨拙
 在十五六歲前,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孩子怎么這么笨,各方面都不比其他孩子優秀,其實,不應太早下定論,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未完整。
 黃集初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大變化,早期可能因為各種因素,以致無法發揮潛能。
 “有些孩子的發展階段比較慢,前段不出色,后段開竅,才看得出潛能所在。”他也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發展過程的順序是一樣,但速度會有极大的差异。
 孩子有早熟晚熟的分別,后者成長時期較為緩慢,但並非一直落后他人,過了這個階段后,可能就會爆發出來,追上或超越同儕。
 各人才能不同,展現出來的時間各異,尤其是在16歲以前,因此,在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時,不要輕易抹殺孩子的潛能。
 黃集初曾在獨立中學服務17年,以他當老師的經驗,初中(16歲之前)的孩子,還看不出孩子的發展情況,直到高中時才會定型。
 “那個時候,才看得比較清楚他們會往哪一條路走。當然,會不會賺錢是另一回事,呵呵。”他幽默地表示。
退出速成班或傷自尊
 在政府考慮全國推行的小學速成班計劃中,如果發現孩子跳級后不適合,父母有權選擇讓孩子回到二年級。
 但是,現代許多父母都渴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而且能夠跳級讓父母臉上有光,如果基于形式所逼讓孩子回到原級,不只是父母“顏面有損”,孩子的自尊心或也因此碎成一片片。
 “現在的孩子很敏感,父母少生育,皆當他們是寶貝,不像以前是天生天養,因此,必須確保孩子有能力(跳級)才行。”黃集初擔心,如果沒有正確評估孩子,最后回到原級,只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成長過程重要,還是父母的顏面重要,家長要深思,而校方更要有專業的堅持。
時期
感覺動作期:0至2歲
前運思期:2歲至7歲
具體運思期:7歲至11歲
形式運思期:11歲至16歲


傾向精英教育的隱憂(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學速成班、精英班這些教育計劃,皆是讓課業成績表現出色的學生快人一步;難道,教育也在講效率,把精英主義進行到底?  “我的孩子能進精英班嗎?”“我的孩子成績這樣好,為什麼不能進精英班?”只要有任何使孩子成為精英的機會,許多家長都會爭取到底,這種現象也發生在小學,速成班計劃消息出現后,一些校方即接電話接到手軟。
 也許,在精英理念面前,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變得無用武之地……
我國推行教育計劃前,政府強調將收集人民的意見,特別是來自家長和校方,以便集思廣益,擬出適合的教育制度。
 民間能夠通過圓桌會議(人人平等,皆可發表看法的會議)向官方反映想法,但哪一個階層的人有較多的時間出席呢?
 “圓桌會議的家長多數是中高收入階層,背景不錯。先天上,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會佔優勢,並期望孩子繼續保持優勢,這種思想是很正常的。”華社研究中心負責教育方面的副研究員黃集初這么表示。
 一般白領或藍領工作者,想要出席這類活動,多數只在周休或假日;中高收入階層的家長,因較易調整工作時間,因此能出席圓桌會議和相關活動發表意見。 
精英主義強調質量
 換句話說,所謂家長的意見多是反映中高收入階層的處境和需求,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教育計劃較少考量低下收入階層的處境和需求。
 雖然不能就此說明政府完全站在精英階層考量教育制度,但至少精英階層的家長佔了優勢,影響官方的決策,使得教育傾向精英主義。
 精英政策背后注重的是效率,教育原本強調平等,人人皆有機會學習,就如中國古代教育家──聖人孔子強調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但平等往往是遷就大多數人的水準,而不是遷就少數人的水準。對這些精英階層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教育質量不夠,水準太低。”黃集初這么表示。
 精英主義者強調質量,而非數量,對于他們來說,既然自己的孩子可以學到更多和深入的知識,為何只點到即止?
 在教育理念上,平等主義和精英主義各佔一方,好比左派和右派之別。如果要贏得支持,就要有具強大吸引力的論述。
競爭激烈問題更多
 “他們不會否定教育平等,而是強調‘提高教育品質’。”黃集初指出,精英主義一方會如此強調,避免引來討伐。
 就他來看,我國的教育制度具有精英主義傾向,高表現學校(Sekolah Berprestasi Tinggi)即是一例。
 “基礎教育階段,應把資源投入較弱的學校,若把資源投入較好的學校,將會拉大(兩者)差距。”他表示,這將使“不想輸在起跑點”的競爭更加激烈,產生更多問題,之后又是不了了之。
 小學至中學十年間,學生的變化太大,與其在小學就把資源投在精英學生,不如把大學辦得有聲有色。
 “真正的人力資源是在大學!”黃集初這么表示。
 從精英班、高表現學校,到還未確定全國推行的小學速成班(小一直升小三),處處可見強調精英主義的理念,這個方向對我國的教育制度和未來培育人才的前景有利與否,也許需要下一代人去體驗,才能知道結果。
過度要求折磨孩子
 越學越難,表示小孩越厲害,才能成為精英中的精英?
 “覺得容易就讓小孩讀難一些?學習不是這樣為難孩子的。為什么要讓小孩覺得很難,才覺得孩子很厲害呢?”曾在華小當過臨教,如今是安親班負責人的溫琇,拋出一連串讓她無法理解父母心態的疑問。
 孩子成為學校精英才是成功,而且小孩必須懂得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才懂的問題,如此才能戴上“精英”的冠冕。
 溫琇坦言,家長都想孩子成為精英,甚至精英中的精英,才能滿足家長的要求;如果某些考試全部人都可以拿到滿分,家長就覺得沒有挑戰,需要再加強。
 “到底要把孩子逼到哪一個角落?”她看過孩子一年級時開心上學,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學習太過輕鬆,就要額外學習高難度的習題。
 讓孩子受教育,掌握知識和技能,無非是希望孩子的未來有自理的生存能力;但是,要求孩子成為精英中的精英,不放棄任何艱巨的“訓練”方法,這只是在折磨孩子呀!
精英學生品格欠佳?
 “只有精英班的學生可以參加!”老師說。
 “他們都很驕傲,不要和我們做朋友。”家長問孩子為何不與精英班學生在一起,小孩做出這樣的回答。
 “我寧願在精英班考最后一名,也不要在普通班考第一名。”因在精英班成績欠佳,回到普通班的學生,繼續以回到精英班為目標,看不起普通班的學生。
 學校的精英班已讓家長和孩子自豪,如果能夠參加小學一年級速成班,隨后直升三年級,更加是精英中的精英,小小孩童的心靈在大人的精英觀念“灌溉”下,“茁莊”成長。
 溫琇因安親班關係,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孩子,雖然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認定所有精英班的學生品格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她坦承一些精英班學生的品行上確實有些問題。
 “他們會比較自我和自大,看不起其他學生,這些都是建立在成績出色的基礎上。”她表示。
 教育制度培養的精英學生,如果只在學術上出類拔萃,品格上失衡,教育也失去意義了。
分科是否優于分班?
 看過新加坡導演梁智強的作品《小孩不笨》的人,對于該國小學的小四分流制,即小四結束前,學生參與分流考試,決定下個年級是進入EM1、EM2或EM3,一定有些印象。
 在這個制度下,約有10%成績優異學生進入EM1,大部分學生進入EM2,成績較差學生就被編入EM3;由于過早把學生分類,這個制度引來批評,指會影響學生學習信心。
 這項分流制度始于1991年,2003年結束;2004年,該國政府合併EM1和EM2,2008年正式廢除上述分流制度。
 現今,該國政府採取班級間能力分組方式,在母語、數學和科學這三個科目上,學生可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課程。
 黃集初指出,在本地,班級間能力分組制稱為走班制,整體來看,新加坡小學教育制度以走班制取代原有的分流制度,雖然走班制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分流,但至少比原有的分流制度佳。
 他表示,如果在我國要實行走班制,這將考驗校方的排課功力。
 舉例,如數學課,必須把同級學生都安排在同一時段上同樣的科目,這樣學生才可以按其水平到不同的課室上符合其水平的數學課。所以,不可能每一科都採用班級間能力分組,像新加坡就只在三個科目上實行。
帶給校方的影響
 一間學校推行精英計劃,可能會產生一些棘手問題,除了需要處理家長的密切關注,詢問有關精英班的訊息,教師之間也可能因精英班的標籤,而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反應。
 黃集初指出,校長需要好好規劃和如何公正公平安排,由誰擔任精英班老師,因為這會在老師之間形成標籤效應,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不平衡。
 教育工作者是有很強烈的平等感,不似一般公司職員可能因為老闆看起來特別關照某員工,而選擇不出聲,更不會向老闆投訴,因為在私營領域講的是利潤,不是道德。
 但是,在教育領域,老師常常教導學子要平等和具有正義感,校長也時時要保持其自身公正公平的形象。因此,如何處理老師因公正平等的需求而引發的情緒問題及蜚語流言,或許也是校長在學校精英制度下的煩惱。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全球瘋韓娛

《江南Style》一騎紅全球

16 Sep 2012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天提起韓國,除了著名的科技品牌如三星、LG,不得不提積極對外出口的韓流娛樂。  韓國的影視劇、歌曲專輯,不只席捲整個亞洲,就連優越感強烈的歐美國家,也吹起炙熱的韓流旋風!
整個8月,韓流娛樂對外出口中,誰最強?相信非其貌不揚的“騎馬舞大叔”PSY(原名朴載相)莫屬!
 PSY的音樂MV《江南Style》(Gangnam Style),公開60天,YouTube創下1億5000萬點閱率,成為首位登上iTunes的MV排行榜冠軍的韓國歌手。PSY不僅超越了美國偶像歌 手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榮登首位;還越過了Katy Perry、Maroon 5、NickiMinaj等世界級歌手,展現了韓國音樂的特色。
 除了小賈斯汀主動表達和PSY合作意願,歌手T-Pain、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Josh Groban等人,亦狂推《江南Style》,讓這支音樂MV在全球的感染力度,達至巔峰。就連貓女安海瑟維(Anne Hathaway)也在面子書力推:“太有趣了。”
 《江南Style》火紅,不只吸引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特別報導,連小賈斯汀的經紀人也特別邀請他到美國發展。美聯社更引用《告示牌》(Billboard)雜誌編輯的話指出,從《江南Style》超人氣看見了跨越國界的“網絡力量”。
 挾著《江南Style》旋風,到美國宣傳的PSY,參與知名娛樂頻道VH1晨間節目“Big Morning Buzz Live”時,帶領主持人從攝影棚走廊跳著“騎馬舞”進場,炒熱現場氣氛。
 專訪過程中,他向觀眾解說“江南Style”,並謙稱“江南相當于美國洛杉磯的比佛利山莊,毫無江南風格的我唱這首歌,成了整首歌曲的亮點。”
長相特色土裏土氣
 美國宣傳期間,騎馬舞大叔還受邀到美國大聯盟的道奇球場看球賽,中場休息時間播放他歌曲,炒熱氣氛,讓美國球迷們見識他的現場爆炸力。
 較后,在韓國節目上透露,從沒想到《江南style》會全球矚目!他笑稱,世界上帥哥很多,但像他這種土裏土氣特色長相的人就不多。
 對于掀起全球熱潮的騎馬舞由來,PSY說:“有時,我會讓舞蹈員表演一技之長,勝者還會給予獎金。騎馬舞就是在大丘演唱會慶功宴上誕生的。我覺得這舞非常有特色,把它拍成了錄像,還贈給發明舞者獎金。”
 《江南Style》音樂MV中,即使聽不懂韓語,不過,超強的旋律,加上歡樂翻騰的“騎馬舞”,獲得了各國男女喜愛。PSY還掀起了全世界跳“騎馬舞”熱潮,它也吹到大中華圈,年輕人競相模仿《江南Style》。
 PSY的新曲《江南Style》,到底攢下多少花綠綠的鈔票?韓國媒體報導,截至8月底,PSY總共賺進近70萬美元(約219萬令吉)收入,包括:3萬張專輯收入、線上音樂下載收入,還有音樂串流利潤。
 此外,韓國eBay宣佈開賣“江南Style”主題T恤、鑰匙鏈等周邊商品,向全世界銷售;足證PSY吸金功力十足。
Wonder Girls 魅力衝出韓國
  當然,PSY不是第一位沖出國際的韓國藝人,歌舞俱優的韓流天后寶兒(Boa),2000年,14歲的她出道后,她所屬的經紀公司SM娛樂,便讓她專注日本發展。她也不負眾望,將K-Pop帶入日本,為后來攻日的韓國偶像,開闢一條康莊大道。
 此外,JYP娛樂公司打造的五人女團Wonder Girls,以一曲《Nobody》引領亞洲熱潮,囊括各大獎項。老闆JYP決定讓Wonder Girls進軍美國。在美國,5位年輕女孩拋開在韓國的人氣和光環,穿著全套打歌服在街頭發傳單,並邀請當地人與她們拍照,或是踩著高跟鞋教青少年們 《Nobody》經典舞步,努力地宣傳自己。
 2009年10月,《Nobody》打入美國Billboard Hot排行榜第76位,成為首隊打入此排行榜的韓國組合,讓美國人見識韓流偶像魅力。
 此外,就連驕傲的法國歌迷韓流粉絲,她們最喜歡的K-POP男子組合是BigBang,女子組合是2NE1,甚至不少法國大叔還傾倒在少女時代的九雙美腿之下。
 今年5月,美國大眾音樂雜誌滾石(Rolling Stone),將2NE1、少女時代、Wonder Girls、SISTAR、missA、After School、BigBang、SHINee、Beast和Ailee,選定為可能在美國成功的10名韓流歌手。除了新人女歌手Ailee,其他入選歌手 都是團體組合。
藝人帶動韓國企業
  韓國《富比士》雜誌統計,少女時代再度蟬聯韓國名人曝光量、廣告量、網絡搜尋次數排行榜冠軍,吸金功力更勝師兄Super Junior,堪稱SM娛樂印鈔機。
 事實上,分析結果證明,韓流的擴散,有助于韓國企業的出口貿易。大韓貿易振興公社(KORTA)報告曾指出:“韓國電視劇、流行音樂(K-Pop)在印尼迅速發展,對韓國遊戲、時裝的升溫,促使韓國企業的銷售額不斷上升。”
 此外,韓流娛樂,還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發展。每一年,從海外,尤其鄰國日本,前來韓國觀看韓劇拍攝勝地、演唱會或粉絲會的人次,已為韓國旅遊帶來優厚收入。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統計,以數碼技術為載體的內容產業,對日本的輸出,每年持續成長。換成產值看,韓國電視劇出口,60%輸往日本,而流行音樂出口,光是今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成長54%。
編輯明星圖鑒建立形象
  在韓國,每年出道的偶像團體,讓人眼花繚亂。有粉絲把2012年上半年出道的新團總結起來,大略統計出:6個月內,總共有36個新團出道,其中,女團19、男團17。即便是最死忠的韓流粉絲,應該都搞不清舊團和新團,到底誰是誰。
 韓流風狂吹的情況下,市場上也出現了十多種介紹韓流明星的書籍,不過,這些書籍多數“不合法”,不僅無視肖像權,更連明星們的名字也出錯。
 為此,韓國藝人管理協會,特地出版了504頁的《大韓民國明星圖鑒》,將韓國最具有代表性的500位明星的照片、姓名、介紹、經紀公司以及經紀人等,收錄其中。
 該會披露,韓國明星信息搜索量極大,卻沒專門關于明星的綜合材料。該協會用3年收編和確認明星信息,建立屬于藝人和粉絲的高品質韓國文化情報。
覬覦全球人口大國
 哪個歐洲國家才是韓流娛樂根據地?法國巴黎作為歐洲文化中心,被視為韓流擴散的最佳地點。因此,韓國女團少女時代和男團Super Junior所屬的SM娛樂公司,選擇在法國舉辦一場歐洲最大規模的K-Pop演唱會。
 然而,根據世界最大的韓流網站Soompi的數據顯示,歐洲韓流粉絲最多的國家應該是英國:近7年來英國的韓流粉絲比法國更多。英國的訪問量排名比較靠前,而且幾乎都在前10位,法國等歐洲國家從未進入前10。
 有人戲稱,少女時代前往倫敦,韓流粉絲將擠滿倫敦街道。有韓國娛樂公司人員指出,推進韓流要找準時間,“杜拜消費水平非常高,倘若我們事先抓住了機遇,或許會有更高成就。”
 除了中國,人口大國印尼也是全球商業機構覬覦的大餅。Soompi數據顯示,印尼的訪問排名,已從第10名升至第四位。目前,很多韓流偶像,都積極到印尼開演唱會。
 

韓流 夯不到5年?(下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關于正在風靡全球的韓流娛樂,假如說:專業化營銷,是主要成功秘訣;相信不會引起太大爭議。  美國大眾音樂雜誌滾石(Rolling Stone)曾指出,韓國流行音樂(K-Pop)娛樂的人氣,源自兼具了“西方音樂偶像性”,以及“日本流行音樂(J-Pop)強烈能量”。
 具體來說,J-Pop才是帶動“重複歌曲高潮部分、靚麗造型包裝,活力劃一舞蹈表演”的始祖;不過,韓國專業營銷,讓K-Pop在全球發光發熱。
 對于韓流娛樂,尤其是韓國流行音樂,國外業界人士強調,不管音樂、舞蹈或包裝,由于近似性太高,容易讓人覺得膩,估計韓流“夯”不到五年。
截至2012年,哪位韓國藝人或哪個偶像團體,是韓流之冠?
 確實很難比出一個高下,光是正在進行活動,叫得出名字來的個人、雙人或多人團體,動輒20個以上,並且成就表現各有千秋。
 以個人歌手身分出道的,歌唱實力毋庸置疑。以多人團體出道的,團員各自有自己的角色:聲音好擔任主唱、外形好擔當形象、舞蹈棒便是領舞,還有說唱、第二主唱、第二領舞等等。
 多產的“造星”現象,讓韓國本土娛樂產業市場呈現飽和狀態,必須積極對外出口。而在業者和政府的推動之下,韓娛產業已成功在亞洲、歐美、中南美洲,造成強大韓流旋風。
 為了抓緊目標觀眾的心理,先行的市場調查,仔細分析能夠吸引年輕觀眾的特質,最為重要。
人海戰術滿足大眾
 而舞台上,一個個漂亮的容貌、完美的身材、甜美的笑容、認真的態度;還有,看似不經意流露的真性情等等,在動輒超過3人的團體裡,粉絲想要什么樣的完美男人、完美女神,偶像組合的人海戰術,一次過滿足普羅大眾的渴望。
 韓流觀察家認為,韓流個人歌手PSY的成功,也是戰略和營銷手段的勝利。PSY所屬的經紀公司YG娛樂證明:不只俊男美女,只要能夠充分利用歌手特色,製造出吸引粉絲的創意作品,均可以包裝營銷成功。
 YG娛樂營銷成功實例,還有叱吒全球的五人男團BigBang,以及四人女團2NE1 。
 正當全球“瘋”韓之際,但韓國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在今年度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卻顯示:真正接受韓流的外國人,並沒有想像的多!
 調查從2月展開,以中國、日本、臺灣、泰國、美國、巴西、法國、英國、俄羅斯等9個國家,以3600名年齡介于15至60歲的民眾為調查對象,結果有60%成人回答“韓流影響力不會超過5年”,更讓人驚訝的是,11%受訪者認為“韓流時代已經結束”。
 其中,最早掀起哈韓風的日本、臺灣和中國,認同韓流5年會退燒的人數,多過其他地區。此外,不少人還抱怨韓星演唱會票價太高、韓劇劇情千篇一律大撒狗血,容易生膩。
被評為“快餐文化”
 此前,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科教授蔡明發曾直言,K-Pop想進入西方主流文化圈,只不過是妄想罷了,並斷言衰退期即將到來;主要原因是層出不窮的偶像團體,僅將注意力集中在商業形象上,忽略培養歌唱實力,其實只是一種“快餐文化”--來得快,去得快。
 自1990年代出產元祖偶像H.O.T起,韓流偶像的製作過程,被評論為:猶如工廠的流水線,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和模式,雖然產品質量得到保證,卻毫無創意性格,多樣性也不足。
 紅五年,是否足夠讓韓國娛樂產業思索新出路,再紅多幾個五年?推崇音樂百花齊放的人士,想必樂見其成。
5年魔咒拖垮藝人
 韓國娛樂圈有一個不成文的5年魔咒:偶像組合的團隊平均存在時間是五年。
 從第一代偶像H.O.T(1996至2001),到G.O.D(1999至2004)、S.E.S(1997至2002)、Sechs Kies(1997至2000)等偶像組合,都沒有超過5年,不是解散就是終止活動。也因此,一些偶像歌手,不惜放棄學業,犧牲和同輩正常玩樂的機會,希 望在5年黃金時期,全力發展歌唱事業。
 不管是時間到“畢業”,還是因為各種因素解散,舊團體很快被年輕的新團體取代。當然,結業團員之中,也有人得以個人身分,繼續在歌唱、演藝或綜藝 領域,繼續發光發熱。韓國歌壇有關人士指出:“偶像組合解散雖然也有和公司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成員之間的不和。”尤其女子團體成員,一旦合不來,就 很難和好。
 這5年魔咒,逐漸被打破:最長壽偶像組合──神話,出道14週年重聚,還推出第10張全新專輯《The Return》;Super Junior成軍七年,還在繼續耍帥;2007年成立的少女時代,強力發放性感和可愛。
 如今,后輩偶像組合在節目采訪中的心願是:“想像神話前輩那樣長久”。
 不過,神話是特殊個案:當年,神話和SM娛樂的合約到期后,公司只想和幾名成員續約。六位團員不想捨棄任何一名成員,就和公司解約。然而,因為不想放棄神話這個組合,最后,靠家境富裕的隊長Eric,斥資買回合約和相關版權。
實力偶像才能持久
 載歌載舞的偶像團體,如果外形、聲音的辨識度不高,很難讓粉絲很快地記住。
 這點上,BigBang的驕人成績,除了營銷包裝好,五位成員精湛的才藝和不懈努力,才是他們在一眾團體中脫穎而出的主因。
 6年前曝光的“BigBang出道實錄”影片裡,團員G-Dragon(權志龍,現任隊長)和太陽(東永裴),12歲被YG娛樂社長選中當練習生,便一直接受嚴格演唱、舞蹈、演技、聲樂、語言等多方面的培訓。
 基本上,韓國三大娛樂公司:SM、YG和JYP的練習生,都會經歷數不盡的選拔和淘汰,才會形成最終的出道組合。G-Dragon和太陽,因為6年的堅強實力,最早被簽約。
 有人評論:BigBang和前輩H.O.T或Sechs Kies等走紅偶像組合不同,因為他們開創了另類的新篇章:“偶像”和“藝術”兼顧。能歌善舞,甚至還能作曲,就連海內外的音樂評論家,也認可他們的實力。
 此外,BigBang五子,獨自活動又各有出色表現:G-Dragon的歌曲版權費,全韓最高;太陽獲得YG娛樂、SM娛樂及JYP娛樂的首席編舞家遴選為舞蹈最強男偶像;老么勝利則創辦本身的舞蹈音樂學院。
 TOP演技出色,榮獲第31屆青龍電影獎最佳新人獎;大成超強的綜藝感,還贏得大媽們的喜愛。
 最令其他偶像組合羡慕的是:BigBang的男女歌迷,比例均勻,年齡層從稚嫩的小學生跨至成熟人士。
站穩韓國放眼海外
 近年來,韓國本土娛樂市場,從飽和邁入萎縮。有實力的娛樂公司,不約而同把“站穩韓國,放眼海外”,作為戰略方針。
 韓國第一大經紀公司SM娛樂早就看準鄰近的日本和中國,作為擴張事業版圖的新藍海。目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的音樂市場,僅次于美國。而中國起飛的經濟與龐大的消費人口,更是SM全球化戰略佈局下,鎖定的目標。
 為此,SM培訓新人,英語、日文、中文,都是必修外語。11歲就被選上,以打造亞洲巨星方式出道的寶兒(Boa),2002年在日本發行的專輯,銷售突破百萬張,在日本樂壇佔據重要地位。
 SM創辦人李秀滿曾經透露,“我們準備走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像寶兒等韓國歌手走向亞洲成為第一,第二階段是在組合中加入當地成員,第三階段則是直接培養當地歌手。”
 2005年,Super Junior的韓庚,歷盡艱辛,成為第一個在韓國出道的中國籍歌手,但在2009年和SM娛樂解約。這之后,更多中國成員在韓國出道。
 來到2012年,SM娛樂推出12人男子組合EXO,並分拆成兩支小隊:EXO K和EXO M(K代表Korean,M代表Mandarin)。其中,EXO M有四位華人成員:除了隊長KRIS吳凡是加拿大國籍,Luhan鹿、LAY張藝和TAO黃子韜,都是中國國籍。兩小隊以同一首歌在同一時間,分別以韓語 和華語,在韓國與中國同時出道,引起全球矚目。
 四名中國小子讓中國粉絲倍覺親切感。現在,更多娛樂公司,以跨國籍方式組合團體。這個方式能否成功,可要拭目以待。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洗腦

少年帶頭抗爭掀波濤(第1篇)

12 Sep 2012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香港人認為特區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科目“洗腦”,展開“反洗腦”運動,要求政府撤回這個科目。 民眾近日示威不斷升級,許多人加入絕食行列…‥
今年6月,香港中小學生都收到一份作為教學參考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育手冊》。
 手冊僅有34頁,其中22頁講解中國政治體制,內容全是歌頌中國一黨專政優點,形容中國共產黨政權為“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
 手冊還指中國政府用人唯賢,定期更替官員防止貪污及瀆職等,稱這些內涵是“社會科學所言的理想型(Ideal Type)。
抹黑他國制度
 手冊中有個“知多D”小欄目,提到美國民主制度,但以“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為題,指在美國民主制度之下,美國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經常惡斗,通過投票方式否決對方提出的議案,影響民生。
 在中國,有一種被衊稱“五毛黨”的“網絡評論員”,平時專門發表美化中共與政府的帖子,每當出現對政府不利的討論時,他們也會為政府辯護,指摘批評政府的人。
 傳言這種評論員每一個帖,就可以獲得人民幣五角,故得名“五毛黨”。
 這本手冊講述中國這些年來經濟、外交、硬體建設等正面發展部分,只字不提民生、污染、“豆腐渣工程”、高官貪污等問題,並且抹黑他國民主制度,行文讓人聯想到“五毛黨”。
 部分時事評論員把這些內容當笑話看,但是也有許多評論員、學校老師、家長、資深律師等嚴陣以待,認為這等同“政治洗腦”。
90后帶頭抗爭
 其實,早在2011年中旬,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在小學一年級到中學六年級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向公眾發佈這個科目的諮詢文件時,民間就有聲音要求特區政府撤回這種“洗腦”科目。
 其中反彈最大,聲聲質詢政府這項政策的,正是拒絕成為“洗腦受害者”的學生本身,一群90后的香港學生。
 他們于去年5月29日成立“學民思潮”組織,反對特區政府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發起人之一黃之鋒當時只有15歲。
中共洗腦由來已久
1950年代,中共政權接管中國時,就已經開始採用“思想改造”這種“洗腦”策略。
 當時的“思想改造”運動主要是針對知識分子,通過“精神控制”手段,改變他們對原來社會的認識。
 所以“洗腦”對中國人來說其實不陌生,而香港1997年之前一直是受英國政府管轄,沒有經歷文革乃至更激烈的文化大革命。
 香港回歸十多年以后,當權者想通過唱好國家的“國民教育”,贏得香港民眾對國家政權好感。
 不過要在香港這個相當成熟的公民社會“硬銷”政府的美好,幾乎不容易,反而引起香港人極大反感。
 去年5月,香港教育局對社會各界發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
 其中課程指引中明言:“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 ,不要批評,並接納其表現,但仍請學生為此自我反省 ”,引起教育界和媒體關注。
 除了要學生“不愛國請反省”,課程指引的評估範例還包括要學生“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樂於作為中國人”、“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且要學生本人、家長、同學和教師進行評分。
 在這個科目里,好像高興的做中國人可以“加分”,不高興的話就“扣分”,讓香港人覺得不可思議。
 課程中完全沒有提到“六四”事件、中國貪污、造假問題等,也讓教育界覺得不妥。
少年面子書反洗腦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公佈以后,香港社會對于課程“洗腦”深感不安。
 但是一個月后,香港社會仍然沒有組織發起行動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輿論的聲音也越來越薄弱,這時反而有幾位90年代出生,年僅十多歲的中學生展開了行動。
 他們在社交網站面子書發起“學民思潮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開始在網上發表言論、上街開講、搞街頭運動,應對媒體,背后完全沒有成年人支援。
 他們先后在去年8月21日和今年7月29日組織了兩次大遊行,促請香港特區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729大遊行當日約有9萬家長出席。
 在剛過去的9月7日,更是有12萬香港市民包圍政府總部,反對推行“國民教育”。
 香港特首梁振英后來宣佈,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民教育”及如何實施,並取消3年后必須實施“國民教育”的最后期限。
黃之鋒表現勝議員
 許多人批評香港年輕人政治冷感,不過這次發動“反洗腦運動”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卻是個中學生,讓人刮目相看。
 黃之鋒出生于1996年,今年16歲,不過思路和觀點清晰,說話鏗鏘有力,論政素質比許多議員還好。
 他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拋出許多尖銳問題,吳克儉一直沒有正面回應他。
 他無論是和主張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小學教師余綺華對話、回答媒體來來去去大同小異的問題,及接受香港商界和政界知名人士兼時事節目主持人李鵬飛訪談時,均毫不怯場有條不紊。
 他認為有很多渠道可以認識國情,愛國情愫、對祖國的自豪感應該油然而生,不能以“國民教育”課程向學生“硬銷”。
 他更直指“國民教育”教材形容中國共產黨政權為“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匪夷所思。
 “國民教育”從小一推行到中六,小一學生還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他擔心從小一就開始灌輸這種意識形態,就算有普選也沒有用。
教材隱含政治目的
 很多香港人覺得“國民教育”“洗腦”,無法接受在學校推行這個科目,其他國家的學校是否有“國民教育”科目?“國民教育”實際上教些什么?
 根據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資詢撮要,“國民教育”涵蓋範疇包括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
 不過在國家部分,“國民教育”強調“認同祖國和培養民族自豪感”,而且課程露骨贊美中國執政集團,醜化美國民主制度,香港人擔心會造成學生認知上的扭曲和盲點。
 其實很多國家都有推行“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課程一般涵蓋國家歷史、憲法、政治制度和人民權力等,宗旨主要是讓人民對政治、公共事務有一定認知,了解和思考自己做為公民的權力和義務。
 比如美國的公民課程,內容講的主要是政府扮演的角色、為何要限制政府的權力、如何選擇領導人、人民如何同心協力促進國家民主等。
 香港“國民教育”為人詬病的是教材黨國、黨政不分,有隱含政治目的之嫌。

日篡改教科書淡化罪行 (第2篇)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自古以來,教育、教科書都是最好最有效的“洗腦工具”。 其實,不管一黨專政,還是民主自由的國家皆深諳此道。
許多當權者為了操縱民心,都會篡改歷史,寫我方的歷史……
日本作為引發戰爭的一方,其歷史教科書如何闡述該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行為,一直是其週邊國家如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等關注的課題。
 日本學校教科書,是由民間團體或出版社編撰,經由文部省審查通過才印刷出版。
 日本有很多家教科書出版社,只是一個科目就有多種版本的教科書,私立學校可以自行選擇使用哪種版本,公立學校則由地區教育委員會決定選用何種版本。
發起浩大示威活動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審查通過某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修訂版,內容多處篡改侵華史實,激怒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
 2001年,日本文部省審查通過右翼(日本保守政黨強硬派)學者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主導編寫,由扶桑社出版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篡改侵華歷史部分,尤其是南京大屠殺,再次引起日本國內輿論譴責及許多亞洲國家的不滿。
 不只中國民眾發起浩大示威活動,日本國內左派人士也極力反對這本“新歷史教科書”發行。
 根據調查,2001年度日本全國學校中有0.097%採用這本教科書,到了2009年普及率擴大為1.7%,在眾多版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扶桑社版本歷史教科書普及率是最低的。
 中國《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曾經到日本各大圖書館查閱四十多冊歷史教科書,查看和對比這些教科書對南京大屠殺的記述,發現除了扶桑社出版的教科書,絕大多數日本教科書都能面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這些書中內容都有提及南京大屠殺,不過表述五花八門。
 多數教科書都在正文提到曾經發生南京大屠殺,並在注解解釋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只是對中國百姓遭受的傷害極少觸及。
堅持“皇國史觀”
 中國《人民日報》駐日本記者曹鵬程曾經就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問題,對日本歷史老師、歷史學學者和相關教科書出版社進行系列訪問。
 根據他的觀察,日本存在兩種歷史觀,一種是尊敬歷史,提倡真實記載的“和平史觀”;另一種則是否認侵略,堅持“皇國史觀”。
 戰后初期是和平史觀略佔上風,不過1950年代后,美國出于冷戰需求扶植右翼勢力,“皇國史觀”開始強大,文部省利用審定教科書的權力,刪掉“反省戰爭”的內容。
 從那時候起,就不斷發生篡改教科書,美化侵略戰爭,歪曲侵略戰爭歷史問題。
中國歷史教科書不可信?
 中國經常抗議日本歪曲侵華歷史,那麼中國歷史教科書又是否真實可信?
 中國北京一位歷史老師袁騰飛曾說“中國歷史教科書真實率低于5%,連擱在家里一天都弄髒屋子”。
 中國歷史教科書,大量描述了日戰時期日軍暴行,以及中國人抗日事跡,不過中國學生對“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的發生經過知之甚少。
 尤其是1989年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六四事件,中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只字不提這段民運歷史,中國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今天幾乎都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
 就算香港教科書,對六四事件也只用了200字輕描淡寫,只說政府派軍隊清場,事件告一段落,沒有提到鎮壓和學生傷亡流血情況。
 在中國歷史教科書里,也沒有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51年攻打西藏,次年雙方簽下“17條入藏協議”,中國要西藏放棄獨立,享有文化和政治自治。
 中國學生從教科書上獲得的資訊,普遍認為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涉及戰爭都是為了自衛反擊。
涉嫌美化中共誤導人民
 中國教科書有許多頌揚中共領導的內容,但卻找不到有關中共政府政策失誤,導致人民當災的史實。
 例如1958年到1962年,中共發動超英趕美的“大躍進運動”,為了快速發展工業犧牲農業,造成大饑荒,中國歷史教科書就掩蓋了這段歷史。
 中國內外學者均認為,那三年中國發生的大饑荒,是人類歷史上空前大饑荒,死亡人數至少超過3000萬人,比我國今天的人口還多。
 在四川、河南、安徽等饑荒最嚴重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中國政府一直隱瞞大饑荒的真相,開始時稱之為“三年自然災害”(不過那三年中國並沒有發生天災),近年來改稱“三年困難時期”,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先輩遭遇的慘況。
 中國近代史專家袁偉時指中國歷史在史料選擇和應用中,不管真假,有利中國就用。任何中外矛盾,對的一定是中國;反洋人、反列強就是愛國。
美國在伊拉克改造思想
 不只共產黨國家習慣用“洗腦教育”,把一種價值觀加諸在個人或群體之上,宣稱民主自由的國家,同樣會用教育手段,把一種價值觀加諸在個人或族群之上。
 美國當年對伊拉克開戰,在伊拉克獲得政治和軍事控制之際,便為伊拉克重建教育系統,其中一個重任就是重新編印教科書。
 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前,伊拉克教科書都是“洗腦”內容,一味贊頌伊拉克已故總統侯賽因,並把美國、以色列和伊朗標籤為大敵,鼓勵學生以武力保衛侯賽因政權。
 一心想要“解放”和“改造”伊拉克的美國,在擊潰侯賽因政權后,藉由重建教育系統的機會,為伊拉克人編寫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教科書,把伊拉克一些傳統宗教價值觀從教科書中刪去,對伊拉克人進行“思想改造”。
 對伊拉克人來說,這是不是另一種“洗腦”,其實在于你如何看待“洗腦”的定義。
美國評斷中國負多于正
 香港特區政府在香港推行的“國民教育”,以“政黨惡鬥,人民當災”形容美國民主制度,美國教科書又是如何點評中國呢?
 美國教科書對近代中國有相當大篇幅敘述,從西方列強入侵中國、辛亥革命、國共關系到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提到,還有,沒有納入中國教科書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歷史也有提及。
 美國教科書把新中國政府劃歸“集權政府”,把中國看作前蘇聯集團的一部分,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歷史記載,負面的多于正面,並指責中國人權和民主狀況。
 不過,美國上歷史課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老師一般只是把歷史事件的發生經過告訴學生,然后要學生討論,由學生本身來評論歷史。


時刻都在改變你思想… (完結篇)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據說“洗腦”一詞是源自中國,指長期強制把對己方有利的價值觀套在人民身上,許多獨裁專政的政權,幾乎把這種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  除了軍事或政治“洗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難逃媒體、廣告、傳銷等外部訊息的“洗腦”。
“洗腦”,其實是形容詞還是動詞?
 據說“洗腦”一詞是源自1950年代韓戰時期的中國。當時美國士兵被中共志願軍俘虜,中共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他們戰后回到美國,竟然成了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信徒。
 美國記者愛德華亨特(Edward Hunter)用“洗腦”(brainwash)一詞描述這件事,從此以后“洗腦”成為流行名詞。
 這起發生在韓戰時期的“洗腦”事件,一度震驚世人。
戰俘選擇到中國
 根據《日內瓦公約》,戰爭結束后雙方應遣返所有戰俘,但是美國政府卻提出讓戰俘自由選擇去向,戰俘可以選擇回國,留在戰爭國或在某一個交戰國。
 美國當時的目的,是想用這個方式讓受俘的中國志願軍,不要回中國,“投奔”“自由國度”。
 結果有23位美軍戰俘,以“為了世界和平和美好生活”為由,竟然選擇在中國生活,轟動西方世界。
 美國給了這些選擇去中國生活的美軍90天冷卻期,讓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去向。
 在這期間,美國派出牧師和神父勸這些美軍回美國,還播出他們家人的錄音帶,希望他們改變主義,結果只說服了兩位美軍回國,另21位美軍依然決定去中國。
回國后被判監禁
 兩位改變主意決定回美國的戰俘,后來受到美國軍事法庭審判,罪名是“通敵”和作為戰俘行為不當,其中一人被判刑10年,另一人被判終身監禁,不過,均在1959年釋放。
 不只是21位要去中國的美軍戰俘,許多美軍戰俘回國后,也開始改變了對共產黨的印象,他們在戰俘營中也跟志願軍相處良好。
 當時,西方世界普遍認為中共掌握了什么“洗腦術”,甚至懷疑中共用電極刺激戰俘的頭腦。
 但是,這些戰俘后來否認以上猜測,表示自己是受到共產黨感化,自願決定在中國生活。
幫助擺脫階級觀念
 中國共產黨從1950年代起對知識分子展開“思想改造”運動,灌輸知識分子階級觀念的世界觀是錯誤的,只有共產黨提倡的世界觀是對的。
 知識分子必須每天寫日記、每天反省自己、自我批評,直到自己對階級主義的認同徹底改造過來。
 中國百度百科指推行“思想教育”的原因,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愛國熱誠很高,希望了解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但是他們多數出生于剝削階級家庭,長期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教育,思想上難免留下舊社會烙印。為幫助他們擺脫“剝削的階級世界觀”,樹立“為人民服務思想”,共產黨對他們展開“思想教育”。
 此外,中共也對戰俘、反革命分子、刑事罪犯進行“思想改造”,毛澤東曾經說過:“犯了罪的人也要教育。動物也可以教育嘛!牛可以教育它耕田,馬也可以教育它耕田、打仗,為什麼人不可以教育他有所進步呢?問題是方針和政策問題,還有方法問題。”
中共柔性改造戰俘
 韓戰時期,中共自願軍到朝鮮作戰不久,就俘虜許多美軍。
 根據戰后選擇去中國的其中一些美軍戰俘的說法,當時中方並沒有虐待美軍戰俘,而且還對他們很客氣。
 中方沒有要他們幹活,只派了一批老師為他們上政治課,稱呼這些戰俘為學員。
 老師們每天花六七個小時,灌輸他們“資本主義是罪惡,蘇聯和中國共產制度最優良,你們是侵略者,應該反省”。
 上課之后還要討論,不過“學員們”可以隨意打牌、談論女人。
 中國的戰俘營完全沒有鐵絲網也沒有機槍岡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還能在戰俘營中慶祝自己的傳統或宗教節日,甚至還舉辦運動會。
從人性弱點下手
 參加韓戰的美軍成為戰俘后竟然傾向共產黨,中共如果沒有任何“洗腦術”,難道是憑每天六七小時的政治課,就把美軍“思想改造”了?
 關于這點,美國精神病學家認真做過一番研究,綜合出許多理論,所謂“洗腦術”,大略是利用一些人性弱點,在精神層面上影響和改變一個人。
 從這些戰俘所敘述的經歷看來,在戰俘營中,中國志願軍非常善待他們,儘量給他們標準的伙食,根據他們原來的生活習慣來照顧他們,比如特地從中國運了面包烤爐到戰俘營為他們做面包。
 這是中共的一種“懷柔手段”,還是確實如中國人所說的,中國對美軍戰俘的管理是從階級觀念出發,認為美國戰俘實際是被利用的炮灰,所以溫和對待他們,把他們當成學生,向他們講述階級概念?
 當時戰俘營的環境非常艱苦,而且隨時會被美軍轟炸,中國志願軍冒著被美軍飛機轟炸的風險,不斷給戰俘營供應補給,改善戰俘們的生活條件。
 中國志願軍感化美軍,是因為中國採取的“懷柔”政策奏效,還是雙方軍人在患難期間長久相處互相依賴,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感情?
朝鮮典型洗腦教育
 “洗腦”一詞源自韓戰時期,但“洗腦”的歷史不可能是始于韓戰,也不會隨著韓戰結束進入歷史。
 今天早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不過在朝鮮依然是只有掌握政權的人士才能享用互聯網,一般百姓一律不能使用互聯網。
 朝鮮有三家電視台,其中中央電視台每天下午五點才播節目,晚上十一點結束。另兩家電視台只有星期六日才能播放節目。
 中央電視台每天開台時,都會播放《金正日將軍之歌》,電視節目盡是灌輸民眾朝鮮是全球最好國家,美國是全球最差最壞的國家;朝鮮人口眾多,不適合搞民主政治;朝鮮的政治體制是全球最好的,朝鮮人過著全球最幸福的生活。
 朝鮮的教育體制,更是典型“洗腦”教育,就連一個數學問題,都會這樣出題:10輛美國坦克,朝鮮軍隊摧毀5輛,還剩幾輛?無所不用其極詆毀美國,抬高自己。
 朝鮮人從兒時就接受“洗腦”教育,很多人都變得好像機器人,沒有自己的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政府可以持續操控他們。
通過廣告潛移默化
 雖說“洗腦”一般發生在戰爭或霸權國家,在封閉的環境或社會,強制灌輸單一思想,試圖影響和操控一個人的思維。
 但是,透過媒體、電視、電影、廣告,密集重複傳達一種訊息,算不算洗腦?
 其實,當今的傳銷公司、狂熱宗教團體等均深諳此道,他們影響信徒或消費者的手法,跟韓戰、冷戰時期的共產黨如出一轍。
 例如利用煽情手段營造群情高漲的集體氣氛,比如集體喊口號、唱歌、拉手等,讓一個群體的人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去掉個人意識,讓你無法獨立思考。
 商業廣告也很擅長“洗腦”,傳達一些是似而非觀念,比如提供某些營養資訊以后,再把商品拿出來,為只含部分營養成分的商品營造健康形象,讓消費者誤以為這種商品可以取代新鮮蔬果。
 速食廣告營造的全家一起吃速食的歡樂氣氛,更是最成功的“洗腦”廣告,讓多少消費者烙下“吃速食會快樂”的印象。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殺人狂魔

他們殺人為樂?(第1篇)

9 Sep 2012
特約:楊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挪威殺人魔佈雷維克前不久剛下判,他的持鎗狂掃殺人之舉,舉世嘩然,也勾起人們對這類喪心病狂殺 手的記憶。這種殺手,有些還是沒樣看的,事先沒有明顯徵兆,又或者有些已表現出不妥,卻被周遭的人所忽略,無從及早阻止,結果讓當事人肇下不可彌補的滔天 大禍。殺人為樂是什麼心理?是什麼導因致使一個人以大開殺戒,來發洩心中深仇大恨?且讓我們先解讀一下這些人的心理……
恐怖的序幕。
 1888年8月31日,倫敦東區的白教堂區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妓女瑪麗被發現臥屍在人行道上,頸項中兩刀,下腹部深深剖開。
 接著9月3日,另一具屍體被發現,流浪妓女安妮躺在漢伯寧街。資深法醫費力斯(Dr. G. B. Phillips)記錄:
 “屍體仰臥在院子裡……雙腳敞開,膝蓋向外,小腸和其他部位被甩到身體右邊和右肩上方的地面,部分腹部的肉在左肩上,喉嚨割開……”
 后來的解剖發現,安妮的子宮整個被割走,切割手法專業,避開直腸,同時切得夠低,沒有割壞子宮頸。
 有23年臨床經驗的費力斯說,如果是他進行這樣的切割,最少要15分鐘,甚至超過一個小時。開膛手的手術似乎比法醫還專業!
 這起兇殺案是開膛手所犯下最出名的案件。
“親愛的老大”
 就在警方為此焦頭爛額之際,中央新聞社在9月27日收到一封信,對警方冷諷熱潮地挑釁,宣稱將殺害更多的妓女。
 信末署名“開膛手傑克”,並說這是他的註冊名字,這就是“開膛手傑克”稱號的由來。
 這是兇手寄出的第一封信,由于以“親愛的老大”開頭,為了與后來的挑釁信分別,這封信稱作“親愛的老大”。
 警方公佈了這封信,希望有人認出信裡的筆跡協助破案,但沒有結果。
 接下來,開膛手又犯下慘絕人寰的謀殺,這一次連殺兩人。
 9月30日凌晨1時,路易斯趕著他的小馬車往杜菲爾德廳時,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屍體。趕到現場的警察發現她喉嚨被割,剛死不久。
 正當警方忙著處理伊麗莎白的屍體時,不到一公里外主教廣場發現另一具屍體。卡特琳被割喉剖腹,大部分腸子被剝離,左腎、子宮、直腸不見了……
 案發現場附近,發現卡特琳沾滿血跡的部分圍裙,旁邊的高牆有一行用粉筆寫的字:“猶太人是不甘被冤枉的!”
 案發隔天,中央新聞社再收到一封開膛手寄來的明信片,信中提到他“再干兩單”。
 又過了半個月,“白教堂警戒委員會”主席收到一封信,內有半顆浸過酒精的腎臟。信中說這是一個女人的腎臟,“我把另一半煎來吃了,味道真不錯”!
 那顆腎臟很可能就是卡特琳的!
 這起案件經由媒體大肆渲染,鬧得人心惶惶,生活在殺人魔的陰影之下。人們盡量不去東區,天一黑街道就空無一人,妓女都不敢站街,大批暗探警察則四出巡邏。
最殘暴的謀殺…
 平靜了一個月之后,傑克下手的最殘忍案件終于發生了。
 11月9日,華特杜警長與一位巡警接到有人遭謀殺的消息,趕往案發現場。在多塞街的一個小房間,巡警打開窗口的簾布,看清了裡面的情況之后,轉身對華特杜說“別看裡面”。
 華特杜沒聽屬下的話,探進去看:“當眼睛適應了昏暗的房間后,我看見一個到死都無法忘記的景象。”
 瑪麗的屍體赤裸在床上,腹部和大腿表面被削去,整個下腹挖空,乳房割掉,手臂受嚴重砍傷,整張臉削掉,頸部傷口深至骨頭,子宮、腎等內臟和器官被丟得四處都是……
神秘消失…
 就在大家預期開膛手會採取更慘暴的行動時,謀殺行動卻戛然而止。從此傑克再也不曾出現過,留下一連串疑團和永遠沒有人知道真相的內幕。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不知多少專家學者以及業余研究者不斷研究這個連環殺手。大量的小說、電影、藝術作品以他作題材。他是犯罪史上的一個傳奇。
超級明星培養殺手
 美國是“出產”最多連環殺手的國家,著名的謀殺案調查顧問賈伯斯(Vernon J. Geberth),把這歸咎于流行文化的影響:“我們把社會中最應該受譴責的人當作明星來崇拜,把下一代培育成心理變態狂。”
 以下是他所譴責的其中一些超級“明星”:
十二宮殺手
 十二宮殺手(Zodiac)是繼開膛手傑克之后最神秘的連環殺手,至今仍未歸案。
 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他在加州幹了多起兇殺案,經證實的有7人死亡,但可能多達37人遭殺害。
 他寄了多封挑釁性質的信給媒體,炫耀殺人經過。
 信的開頭總是“我是十二宮”,畫上個十二宮的圖,並且附上一段奇怪符號組合成的四道密碼。他宣稱破解這些密碼,就能知道他的真實身分。
 警方、專家以及許多謎語迷都嘗試破解這四道密碼。40年過去了,大家僅破除了3道密碼,最后一道至今仍然無法解開。
BTK殺手
 1978年2月10日,威奇托地區KAKE電視台收到一封信,信末寫到:
 “當我已經殺了7人,還將殺更多人時,可以給我起個綽號了吧,我喜歡以下的這些:BTK扼殺手、威奇托扼殺者、詩人扼殺手、精神病扼殺手、威奇托劊子手……
 你們認為呢?
BTK上”
 BTK即捆、虐、殺(Bind, Torture, Kill)的縮寫,是他干案的模式,他在1974年至1991年間,以把受害者捆綁吊起來,虐待至死的方式殺了至少10人。
 其實,這個殺手是雷德,他非常好出風頭,經常寫信給媒體和警方,詳細講述案件經過,作詩歌頌受害者。
 警方利用他渴望出名的心理,公開宣佈要和他交流,他欣然上鉤,結果在一次寄出的交流資料中暴露了身分而被逮捕。
盧卡斯
 盧卡斯(Henry Lee Lucas)或許是美國殺人最多的連環殺手,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殺了多少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向警方供證時說得天花亂墜,似真似假,一時說殺了某人,一時又反口否認。
 他供稱說殺了三千多人,經過警方反復核對,認為可能是350人,但許多專家認為這個數目仍然太多。
 單眼的他曾弒母,至于殺人動機,他在法庭上公證“殺人就像出外散步,想殺時就隨便找個人來殺”!
 他甚至聲稱:“我的嗜好是殺人”。
 有一段時間他和同性戀者圖勒(Ottis Toole)戀愛,並且聯手殺人。據說,他們把受害人橫擺在公路上開車輾過,或用刀子瘋狂刺殺,並曾奸屍,吃屍體。
 他被判死刑,當時的德州州長,喬治布什批准把他的死刑改為終身監禁。2001年他死于心臟病。
第一女連環殺手
 艾琳沃爾諾斯(Aileen Wuornos)出身于破碎家庭。艾琳從未見過父親,4歲那年,母親離家出走,丟下她和哥哥。她被祖父母收養。
 11歲時,為了得到香煙、毒品和食物,艾琳在學校進行援交,她也和哥哥亂倫,並曾被祖父性侵、虐待和毆打。
 14歲那年,她被強暴並懷孕,孩子出生后不久,她的祖母去世,接著被祖父趕出家門。她只好住宿在附近的森林,並且從事性服務養活自己。
 她18歲開始犯罪,曾因毆打人,偽造支票、盜竊等罪名多次入獄,后來索性幹起殺人越貨的勾當,在1989年至1990年間槍殺了7個男人。
 后來她被捕后判死刑,于2002年注射處死。
開膛手傑克
 一提到連環殺手,幾乎就會讓人想起“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這個專門虐殺妓女的殺人魔。由于無法破案,因此他(也可能是她或他們)的身分至今仍然是個謎。
 雖然他不是最早的連環殺手,也不是殺最多人的殺手,而且干案時期僅僅3個月,但卻帶來從未有過的轟動,是第一個引起全球媒體報導兇殺案狂潮的殺手,帶來的震撼至今猶存。
 沒有人知道他總共虐殺了多少人,專家確定的有5人,稱作“經典的5個”受害者。許多研究者則認為超過這個數目。
誰是連環殺手?
  殺害超過3人的兇手,根據他們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分為3種:“連環殺手”、“大規模殺手”和“瘋狂殺手”。
 大規模殺手一次殺害多人,比如佈雷維克,這類殺手通常當場自殺或被警方射殺;瘋狂殺手短時期內四處連續殺人。
 連環殺手一樣連續殺人,但是作案期間有個“冷卻期”,殺了一次人,得到“快感”后,情緒興奮達到一個高峰,會有一段時間平靜下來,之后再殺人。
 另外,連環殺手有固定類型的殺害目標,他們殺人的動機包括性、控制欲、殺人快感、仇恨某類人或性別、信仰等。
 多數連環殺手有固定的殺人模式,大多不用槍,喜歡用刀或繩,以便將獵物砍死或勒死,享受殺人過程的快感。?
 大家或許會認為連環殺手樣貌必然凶神惡煞。事實上,大部分殺手與常人無異,許多不但是專業人士,還是好父親和好丈夫,家人甚至不知道他是殺人魔!
 所以,基本上一般人無從防範連環殺手,他可能就是最親密的人。



他們為何殺人?(第2篇)


特約:楊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連環殺手埃德蒙在法庭上供證時說:「我無法建立社交或性關係,感到很挫折。我不是沒能力,而是極度害怕在男女關係中失敗。我想建立某種關係,但是她們活著時疏遠我,不願與我分享。殺害她們時,我腦子一片空白,一心想著她們將屬于我的了……」 連環殺手的動機一直是犯罪心理學家、司法精神病理學家等研究的對象,至今已有許多理論和說法……
連環殺手是天生如此還是后天因素形成的?專家們熱烈爭論這個課題,有的認為是先天因素佔了主要的原因;有的認為是后天養成;也有的主張先天和后天因素混合。
 從各案例的兇手來看,符合三種看法的都有,因此,至今無定論。殺手殺人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無論如何,許多連環殺手都有同樣的成長背景,以及一些共同的特征: 
惡劣的母子關係
 研究顯示,許多連環殺手的特點是童年與母親的關係都非常惡劣。許多母親吸毒、酗酒、患精神病,脾氣暴躁,有偏執狂或強大的控制欲,並且經常毒打,甚至虐待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小孩子經常會出現麥當勞症狀(MacDonald triad):十多歲時仍然尿床,喜歡縱火和虐待動物。這是許多連環殺手小時的共同症狀。
 對小孩子,母親應該是最親密、最值得信任的人。如果這個人嚴重傷害他們,那么,他們會害怕親密關係,並且將來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母愛的人難以理解什么是愛,他們會對所有的人充滿敵意,覺得世界上只有暴力,只有凌辱與被凌辱的關係。為了不被凌辱,只有去凌辱他人。
殺死“媽媽”
 肖斯小時長期受母親忽視和虐待,長大后殺了近70個人,大部分是女性。哥倫比亞大學的司法精神病理學家,斯頓(Michael Stone)在監牢採訪他。
 當斯頓告訴肖斯,他所殺害的女人都像他母親,他是否想殺害自己的母親時,肖斯說:“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母親,誰敢碰我媽媽一根毫髮,我會立刻把他宰了!”
 斯頓說這是個普遍現象,殺手們想報復兒時的際遇,重複殺死曾虐待他們的母親。當然,他們無法對親生母親這樣做,只好找代替品,所以受害者都是像母親的女孩。
 這是一種矛盾的情結,一方面深深愛著母親,卻得不到母愛,另一方面又對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憎恨不已。其實,他們真正要殺的是自己的母親。
內心的孤獨
 上面說到,小時無法與母親建立親密關係,乃至受嚴重傷害的,他們害怕親密關係,不知道怎么去愛。
 另一方面,親密關係在生命中又是其中最重要一環。他們需要愛與被愛,但卻無法做到,即使能與人建立關係,也難以保持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
 結果是,雖然有些人在事業上有成,在其他各方面都表現特出,但內心卻孤獨異常。
 許多連環殺手專殺害女性,和他們想擁有異性卻得不到有關,殺死了就可以絕對控制對方,這也類似他們母親的強烈控制欲。
 性是關係中最親密的,所以有些殺手先姦后殺,有的奸屍,當作補償親密關係的手段。
虐待狂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連環殺手的一些其他特征。
 有些連環殺手是精神錯亂者,但更多的是虐待狂,從別人的痛苦中獲得快感,因此會做出虐殺、毀屍滅蹟等變態行為。有好些則在殺戮時產生性快感。
 當亢奮感消退之后,又再次虐殺下一個對象,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
 就如弒祖母、弒母以及殺害另5名女大學生的埃特蒙說:“那是一種衝動……強烈的衝動,我越放縱它,它就越強烈,強烈到驅使我冒險去殺人。”
變態的性
 FBI行為科學調查組創始人,羅伯特雷斯勒(R.K.Ressler)發現,其中 一個最常見的殺戮動機是性。這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種“性”?
 雷斯勒認為,一般健康家庭長大的人,他們的性模式相對而言是健康的。而在變態家庭中長大的人,他們的性模式經常是扭曲、異常的。
 許多連環殺手小時的家庭關係不正常,充滿仇恨、冷漠、不安、虐待。他們長大之后,性模式是折磨、毀滅和殺戮。
 雷斯勒說:“在這些連環殺手看來,他們的殺戮是為了‘愛’,只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絕對的‘佔有’。”
腦部受損
 斯頓提到,有30%連環殺手腦部有嚴重的損傷,有者杏仁核或大腦前額皮層區有基因缺陷。因此,腦部損傷可能造成一個人變成連環殺手。
 例如,著名的“高速公路殺手”,殺了近40人的斯丹諾(G.E.Stano)生下來時,被診斷智能為“動物程度”,屬于腦部有問題的殺手。
 另外,許多殺手都有精神疾病問題,所以這也可能是殺人的導因。
美國最可怕人皮殺手
 艾德蓋因(Ed Gein)是美國最可怕的連環殺手,他盜墓、毀屍、戀屍、食人和謀殺,最恐怖的是他把受害者的頭骨製成湯碗、床頭佈置、人皮製成燈罩、死者的臉皮製成面具…… 
 到目前為止,以他為原型或把他的經歷搬上銀幕的電影有《驚魂記》、《德州電鋸殺人狂》、《沉默的羔羊》、《盜屍殺人狂》等。
 蓋因的母親是個極端虔誠的女人,為了不讓蓋因和他哥哥受外界影響,搬到一個非常偏僻地區的獨立房子去住。除了上學,蓋因與哥哥不允許交任何朋友。
 他的哥哥不久后死于一場火災,蓋因就更加孤獨。
 他母親憎恨女人,除了自己,她認定其他女人都是妓女,並不斷灌輸“女人都是魔鬼”的觀念給孩子。這個控制欲強烈的母親,在蓋因心目中有神聖的地位。
 當母親去世時,蓋因失去了整個生活的中心,他傷心欲絕,把母親的屍體保留在家。
 接著他開始挖掘墳墓,盜取屍體,嘗試從死人身上取得材料,製作可穿著的人皮套,面具,他要把自己變成母親。
 另外,他也把屍體各器官製成各種器具、裝飾品等,放滿整間房子,像個魔窟。
 當死人無法滿足蓋因的需要時,他把目標轉向活人,以取得所需的材料。最后到底殺了多少人,蓋因記不清楚。
 受法庭確定的兩名受害者,以及挖掘出來的屍體,皆是像他母親一般的五六十歲老婦女。
 蓋因最后被判定是嚴重精神分裂病患,在精神病院度過余生。
連環殺手類型
 依據各種特征,專家把連環殺手分為不同的類型。依據霍姆斯類型學(Holmes typology)的分類法,連環殺手可分為注重行為與注重過程兩種。
注重行為的殺手
 注重行為的殺手,以殺死人為主要目的,因此殺人行動迅速。殺人的原因可分兩類:
 一、幻想型:這類殺手患有精神病,聽到或看到神、撒旦或什么景象要他殺人。
 被稱為“黑夜狂魔”,殺死超過14人的拉米雷斯(Richard Ramirez)即是這類殺手。他是瘋狂的撒旦崇拜者,要受害者宣誓“我愛撒旦”,把倒五角星畫在案發現場或受害者身上,甚至在法庭上高呼“撒旦萬歲”!
 二、使命型:這類殺手是因為某種使命而要消滅某類人,比如妓女、猶太人等。他們通常看來像鄰居的好男孩,開膛手傑克即是其中佼佼者。
注重過程的殺手
 這類殺手把殺人當作像吸毒般的興奮劑。一般上他們會折磨目標,看著對方慢慢死去,從中得到快感。
 這類殺手可細分為四種:
 一、利益型:除了快感,還從殺人中得到利益。女性連環殺手通常是這類型。
 貝麗(Belle Gunness)先是殺死了她丈夫,獲得保險金。之后 她與另一人結婚,一年后該人死去,又留下一筆保險金給貝麗。
 接著,貝麗干脆在報上刊登“單身富有女農場主人求婚”的廣告,吸引大量追求者。大部分上門的追求者最后都失蹤了。
 在一場大火夷平了她的農場之后,警方在其房子下發現了大批遺體,她本人則從此在人間蒸發。
 死在她手下的估計有25至40人。
 二、性慾型:大部分連環殺手屬于這類型,通過謀殺、強姦或姦屍等得到性滿足。
 三、刺激型:這類殺手在受害者死亡時得到刺激、亢奮快感,或一種恍惚的精神狀態。
 四、支配型:這類殺手在殺人過程中,從支配和操縱受害者中獲得興奮與滿足感。
 達默爾(Jeffrey Dahmer)把獵物綁架、慢慢折磨殺害,然后姦屍,或在屍體旁手淫,通過這樣他才能得到性滿足和高潮。
 接著他會把屍體上想吃的器官切下煮來吃,剩余的部分存入冰箱。不吃的部分用硫酸毀滅。另外,他也在整個過程中會進行拍照,把受害人的照片存檔。
 達默爾一個人即具備了以上三個類型的特征。


殺手也有粉絲…(完結篇)

特約:楊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心理變態的連環殺手,大多數的人聞之色變,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個世界上真是無奇不有。
原來連連環殺手也有許多仰慕者或粉絲,她們甚至為了親近仰慕對象而各出奇謀。
有人嫁了給連環殺手,有人懷了對方的骨肉,有人甚至為了讓被押在牢獄中的對方洗罪,而不惜模仿對方的犯罪方式干案……
◆校園殺手的婚姻
 泰德邦迪(Ted Bundy)是美國最出名的連環殺手之一,他以優秀的學業畢業于華盛頓大學,熱愛甲蟲車,英俊瀟灑,自信而充滿魅力,吸引許多女孩子。
 在1989年坐上電椅之前,邦迪謀殺了大約26至100人。他喜歡邀請女學生出外遊玩,帶到偏僻地方勒死或用棒擊死,然后姦屍、肢解,把死者的頭髮、衣物、飾品等收集起來當紀念品。
 被捕后,他受到數百封女性仰慕者的信,在法庭審判聽證期間,許多女孩擠在前排支持他,好多個酷似他殺害的對象:棕色長頭髮,髮型中間分際。
 當中有個叫卡蘿(Carole Ann Boone)的女孩成了他女朋友,為了親近邦迪,她特別從華盛頓州搬到加州。
 在最后一次聽證還未開始時,邦迪突然宣布向卡蘿求婚,當后者大喜過望答應時,邦迪利用加州法律的一條“在法庭上宣布結婚具有法律效力”,宣布他們結婚了!
 不久,卡蘿懷了邦迪的孩子,誰也不清楚這事到底怎么發生,不管怎么樣,她把孩子生了下來。
 雖然卡蘿奪得了邦迪,有許多其他的女孩依然不死心,除了寄信給他,還探監。其中一個,維羅尼卡(Veronica Compton)后來移情別戀和另一個連環殺手結婚。
 儘管鐵證如山,卡蘿依然堅持邦迪無辜,拼命替他辯護。無論如何,8年之后,她從自己的夢幻中清醒過來,停止去見邦迪。
 可是,邦迪可不在乎,因為他已經勾上其他女孩子們,其中一個還是他的辯護律師!
◆連環戀愛
 上面提到的維羅尼卡為了撰寫《毀屍殺手》的電視劇本,去採訪“山腰絞殺手”中的卞企(Kenneth Bianchi)。維羅尼卡對他一見鍾情,兩人串謀替卞企脫罪。
 維羅尼卡要模仿山腰絞殺手的干案手法,製造一起案件,讓當局相信卞企無辜而釋放他。
 結果維羅尼卡幹案失手反被送進監牢,卞企聽到這消息,立刻拋棄她。
 維羅尼卡隨即搭上在監獄中更殘暴的“日落大道連環殺手”克拉克(Douglas Clark),克拉克在情人節時送一張無頭女屍的照片給她!
 不過,克拉克最終和另一個粉絲結婚,卞企也不落人后,和他的粉絲結婚去。看來監獄中的連環殺手還真不乏追求者。
◆鴛鴦大盜
 在好萊塢影片佔有一席地位的《雌雄大盜》原型取自鴛鴦大盜邦妮(Bonnie Parker)和克萊德(Clyde Barrow)。
 193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即一見鍾情,從此互相依存,邦妮一直跟隨克萊德出生入死,在多次與警察或暗探擦身而過時,他們都不惜冒犧牲自己生命的危險保護對方。
 他們知道遲早會死在警方槍下,可能是下個星期、明天或晚上,因此非常珍惜相處的每一刻。邦妮的妹妹在傳記中說,“除了對方,他們從不掛心任何事物”。
 兩人在1934年5月23日被警方埋伏,以自動步槍、霧散彈槍和手槍瘋狂掃射而亡。
 醫學上,有個指女孩痴迷罪犯,由此獲得興奮感的病症,一般即稱作“邦妮和克萊德症”。
謀殺犯紀念品粉絲最愛
 世界上有數以百萬計的男女迷戀驚悚、刺激殘暴的連環殺手事件,結果意外地產生了“謀殺犯紀念品”。
 這些粉絲不只是喜歡看連環殺手電影、電視連續集、小說、漫畫、新聞報導,這些“傳統”產品。他們迷戀與連環殺手有關的一切,從受害者的遺物、器官,現場的證物、通緝海報、犯罪工具,犯人的頭髮、指甲、指紋到殺手的筆跡、繪畫、自傳、書信、食譜……
 另外,在服刑期間,這些殺人犯有的是時間,當中有好些努力繪畫或寫傳記,這些作品也成了粉絲們的最愛。
 從中看到商機的商家則生產大量周邊產品,包括連環殺手紀念館、網絡遊戲、猜謎網站、玩偶、像百萬富翁的連環殺人遊戲,印有殺手照片的T卹、杯子等等,應有盡有。
互聯網交易蓬勃
 于是,買賣這類謀殺犯紀念品成了一門大生意,尤其網際網絡交易盛行之后,更是蓬勃。
 至于交易的物品是否真品,實在值得懷疑。
 這類行為在美國受到受害者家屬強烈反對,認為是對死者的不敬,或鼓勵謀殺行為。不過,除非有關物品是非法獲得,否則目前沒有法律制止收藏、買賣這些東西。
 有些網站,開始設立條例禁止買賣這類紀念品。例如eBay就在2001年5月,設立條例禁止某類謀殺犯紀念品的交易。
 這些謀殺犯紀念品中比較出名的有:
 ◆“殺人小丑”加西在獄中大量畫以小丑為主題的畫,廣受粉絲歡迎,據稱賣了超過10萬美金(約31萬令吉) 。
 ◆人皮殺手蓋恩的墓碑碎片,顯然這是犯法獲得的。
 ◆ 達摩爾用來儲藏屍體的冰箱。
 ◆邦迪殺人用的甲蟲車。
 ◆警方通緝邦迪的海報。
 ◆食人魔“傑尼斯河殺手”阿瑟肖克羅斯(Arthur Shawcross)的食譜。
 ◆“黑夜狂魔”拉米雷斯畫的撒旦。
 ◆“日落大道連環殺手”克拉克的駕駛執照和死亡證書。
歪曲宗教迷惑信徒
 查理斯曼森(Charles Manson)是崛起于以毒品、性解放、流浪、群居、搖滾樂為標誌符號的嬉皮士運動時代。
 他混入嬉皮士聚集的團體,採用“科學教”的某些理論,把自己塑造成耶穌轉世,吸引了一批忠實信眾,組成一個邪教性質的組織——曼森家族。
 曼森富有魅力,善用毒品控制信徒。另外他對披頭四著迷,自己也譜曲、彈吉他和出唱片,這些氣質吸引了許多迷茫、富有、出身中產階級的女孩。
 大概在1968年期間,曼森開始灌輸信徒極端的種族思想,宣稱黑人將向白人發動大屠殺,並且最終將獲勝。
 曼森家族必須躲進一個無底洞,等黑人無法保持政權時再回到世間。屆時曼森將會是第5位天使——耶穌,成為這個世界的統治者。(前4位天使是披頭四)
預言大屠殺
 此時披頭四剛發行White Album專輯,其中有一首歌Helter Skelter,曼森扭曲Helter Skelter的歌詞,預言大屠殺即將開始。
 眼看預言的末日未發生,曼森先下手為強,發動“Helter Skelter”計劃,主謀了幾起謀殺案,唆使信徒殘酷殺人及設局,以挑起種族仇恨。
 其中最轟動的是屠殺了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懷孕了8個月的妻子莎朗(Sharon Tate),以及4位朋友。波蘭斯基剛好外出,逃過一劫。
 案件偵破之后,曼森被捕入獄,狂熱支持他的同謀信徒為了替他脫罪供偽證,處處替他辯護。他后來被判死刑,但是由于1972年加州廢除死刑,他改為無期徒刑。
 即使到目前,曼森仍然擁有眾多死忠粉絲,許多時裝、繪畫、音樂、電影、小說、電視、舞台等流行文化都受他影響。
多數粉絲屬女性
 是的,連環殺手的確有粉絲,而且為數不少!
 許多人把連環殺手粉絲定義為愛上已被捕者的女人。另一些定義則較廣泛,只要是迷戀連環殺手的就屬于粉絲,簡單的說,就像迷戀明星歌星一般的心態都算。
 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大部分忠誠的粉絲是女性。有些人提出一些理由解釋這個現象:
 一、連環殺手強大、展現主宰性格、暴力,符合她們心目中真正男人的形象。
 二、她們幻想自己有能力感化殘忍強暴的連環殺手。
 三、她們把這些殺手看作小男孩,強烈的母性使她們覺得要呵護對方。
 四、她們把殺手當成理想情人,在幻想談戀愛的同時,不必忍受日常生活的摩擦。
 五、在法庭判決過程,現場聆聽連環殺手生活細節緊張刺激,宛如看真實戲劇。
 六、迷戀壞男孩症(Hybristophilia),也稱邦妮和克萊德症(Bonnie and Clyde Syndrome),通常是多次失戀的女性,轉而痴迷罪犯,由此產生性快感。
 七、與連環殺手交往,乃至產生戀情,會引起人們、媒體關注,成為中心人物。
 八、美女與野獸情結:喜歡與危險但自己又不會受到傷害的人物交往。
 九、有些女孩以殺手作為自己暴力幻想的施暴者。
 另外,還有其他的觀點。無論怎么說,好些粉絲們最后竟然成功成為連環殺手的入幕之賓,與他們結婚!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無性人非性無能

7 Sep 2012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無性,怎麼可能?你一定是有同性戀傾向吧?”  世人眼光,認定人人皆愛性,分別在于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
 無性人更多時候被當成是同性戀,與其說是歧視,不如說是缺乏無性觀念所致。
 最近,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的研究指出,全球7000萬人是無性戀者,進一步確認無性人的存在;究竟,無性戀是怎麼
一回事?
無性,不是性無能;具有這種傾向的人,大多數選擇獨身,另一些則因某些原因而失去對性的渴望。
 無性人享受單身,但身邊的人卻會為他們著急,一名叫安妮特的女生就面對這樣的困擾。
 她的宗教界朋友會為她禱告,希望她早日遇到如意郎君;她的朋友為了不想她孤獨終老,偷偷替她在婚姻介紹所報名,結果接下來數年,不想戀愛的安妮特,一直接收到婚介所許多“最新消息”,努力地為她配對。
天生無性備感無奈
 創立無性關注和教育網站的美國舊金山無性人戴維傑伊,早在青少年時期就確定自己是無性人,但對父母談起這事,他們總會“開解”他,希望他釋放自己──意即打開心房找個可以談戀愛的人。
 生活在強調浪漫和以性生活為重的世界,無性人有著常人不能理解的煩惱,就像生活在蘇格蘭的女生羅拉,就有著無性人的無奈。
 當她在酒吧工作,男顧客總愛向她談一些性話題,她屢次表示自己是無性人,卻被解讀為沒有嘗試過性愛才會這樣;最后,她決定閉嘴不談,不用浪費唇舌。
 早在半個世紀前,性科學家阿爾弗萊德查爾斯金賽博士(Alfred Charles Kinsey,1894年6月23日~1956年8月25日),在1948年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和1953年的(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的性學研究報告中,已略帶提過無性人。
金賽量表測性取向
 金賽博士採用金賽量表(Kinsey Scale)測量人的性取向,此量表以0至6定位,0代表完全異性戀,6是完全同性戀,3是雙性戀,其它號碼1、2、4和5代表較傾向異性或同性戀。
 其中,他附加了一個X定位,原本是指1.5%的成年人中,沒有性關係或性反應的人,從現代的角度去看,即是無性戀者。
 當時,金賽博士並沒有特別詮釋X定位,但從最近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副教授博蓋特的研究數據來看,無性人佔全球70億人的1%,相等于7000萬人,這相等于一個中型人口國家,因此人類已有需要深入瞭解無性人。
 繼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后,無性被視為第四性;但是,無性人對男女皆不表現性傾向,是否適合稱為一種性傾向,目前尚有爭議。
 生活中早有無性人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以適當的角度看待他們,就看各人對第四性的認知程度了。
不同于獨身主義者
 有些人會把性無能、同性戀或雙性戀的標簽,貼在無性人身上,甚至認為無性人都抱著獨身主義。
 35歲的格雷格是無性人,從小就對性這回事不抱興趣,而且未曾想過吸引異性;即使青少年時期,同齡男孩都想方設法讓女性注意自己,他依然故我,不特地裝扮自己。
 但是,世俗的眼光和標準讓他低頭,18歲時為了讓朋友把他當人看,還是交了女朋友;之后,他的性生活也很正常,只是這些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終于,他意識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性人,無須強求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他真正想要的是不以性為前提的親密伴侶,只要共享此生,能夠互相安慰和尊重的另一半。
 至于無性人與獨身主義的關係,對他來說,前者是不想有性生活,后者則選擇不要有性生活,完全是兩回事。
 因為無性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性的念頭,而不是逃避性念頭。
沒性慾念原因眾多
 有些人天生對性沒有慾望,但不表示他們性功能失常;另一些人則因為后天的經歷,讓他們從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變成無性戀。
 這類人是否能歸類為無性人,依然有一定的爭議,但根據AVEN(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這個無性教育網站的解釋,從其它性向轉成無性人,也可視為無性戀者。
 無性人的定義各說各法,只能視各人對性傾向的瞭解而定,目前難以論斷對錯。
 至于非天生第四性的無性戀者,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即不再對性渴望、對于人生和精神有更理性的追求,以及對性的心理恐懼。
 ●不再對性渴望的原因,一般上是在愛情或婚姻觸礁,對愛情失望,因而也斷絕對性的渴望。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德國科學家兼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早年愛上一位身分懸殊的貴婦人,沒能共結連理,以致他終生未婚,因此也厭惡起婚姻生活,成了一位無性人。
 ●高度追求精神上滿足感的人,也會放棄對性的要求,這類情況較常出現在宗教人士、靈修人士和追求精神滿足的學者身上。
 舉例,古希臘數學家希帕提婭(Hypatia,公元370~415年)廣受當時的民眾歡迎,眾多男性仰慕其才華而向她求婚;但是,她拒絕全部仰慕者,理由只有一個:“我只願嫁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著真理!”
 ●天生對性有著心理恐懼,也可能會變成無性人;美國天才科學家兼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Hukona Tecn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即是例子。
 他稱自己的貞操有益科學研究,擔心談戀愛影響學術,因而只與愛戀他的女子保持友誼關係。
需要關心勝于治療
 對于無性人,心理學界一些學者認為,無性戀並非天生,而是童年輕歷的影響而成!
 在他們看來,無性戀與人的生育本能背道而馳,極可能是來自童年時期痛苦的經歷或傷害,以致產生另一種性取向。
 例如,曾遭到性侵的小女生,長大后可能害怕別人碰觸,以致變成所謂的無性人,而這種情況其實是社交恐懼症。
 這種情況與治療同性戀的論調同出一轍,把這類異于傳統的傾向列為病症,引起許多爭議。
 治療非異性戀性傾向的做法有一定的支持者,但適合與否沒有定案。
 因此,一些無性人通過設立網站關心同道中人的感受,彼此分享生活上面對的問題,這種關心對無性人而言,看來比強調治療性傾向的方式更受歡迎。
動物也有無性戀?
 人類之中,有1%的人有無性傾向,動物也出現類似的情況。
 早在21世紀90年代,美國一份有關無性戀的研究指出,羊群中約有10%的公羊,對母羊不感興趣。
 報告指稱,一些牧羊人也發現,也有母羊對公羊“不屑一顧”,根本是漠視公羊的存在。
 換句話說,動物界中可能存在無性戀,異性之間不互相吸引,彼此不覺得對方有吸引力。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母乳污染

母乳不再安全保障?(上篇)

5 Sep 2012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嚴重的化學物質污染,不只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體,還會透過母體污染嬰兒,甚至污染母乳。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在乳汁樣本中陸續發現DDT殺蟲劑、多氯聯苯、戴奧辛等有害化學物質。
 “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媽媽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可能影響乳汁質量。
 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可以降低母乳受污染風險。
今天我們吃什么,很多可能都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就連嬰兒的食品──母乳,也不能倖免。
 早在1949年,一位叫莫頓比斯康德的美國醫生,把一位神經紊亂女性的乳汁送去檢驗,結果發現含有DTT殺蟲劑。
 1940年代,美國大量使用DTT殺蟲劑防治蟲害,那個時候就有科學家在老鼠、狗、牛的乳汁中發現這種有害化學物質。
 莫頓比斯康德的發現,讓人類乳汁亮起紅燈。
 1966年,瑞典一位研究員在妻子的乳汁中發現多氯聯苯。
 研究顯示,這種物質在人體含量達到一定水平時,會干擾甲狀腺功能,這種物質也跟乳腺癌、肝癌、淋巴癌有一定的關系。
 1968年瑞典禁用這種化學物質,1978年美國也宣佈禁用。就算在禁用以后,研究人員發現多氯聯苯依然是乳汁中濃度最高的毒素。
母乳中有化學物質
 1990年代,科學家又在日本、芬蘭、英國、法國這些國家婦女的乳汁中發現世紀之毒戴奧辛。
 當時一度在世界各國引起恐慌,很多家長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否該給孩子喂母乳。
 隨著化學物質應用越來越普遍、無所不在,加上科技進步,生物學家、遺傳學家或生物化學家對母乳成分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們在母乳中發現越來越多本來不該出現的有害化學物質。
 美國環境工作團體研究人員分析2003年對全美婦女採集的母乳樣本后,發現里頭有不同程度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一種叫“PBDES”的阻燃劑。
 阻燃劑是添加在塑料、防織品和塗料,有防火效果的化學物質,不過卻是一種有害化學物質。
 動物實驗顯示,雌性老鼠長期接觸阻燃劑,可能導致后代體型較小,不合群,並且在迷宮實驗中學習能力和記憶表現比較差。
 另外,他們從10位2004年8月到9月間在美國出生的嬰兒臍帶血液中,同樣發現幾百種毒性化合物,包括以上所說的“PBDES”阻燃劑,顯示嬰兒可能受到母體嚴重污染。
環境污染罪魁禍首
 環境化學污染,可以透過食物鏈及其它途徑進入人體,母體內的化學物質,除了會在懷孕期間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傷害,也會轉移到乳房,轉化成乳汁成份。
 很多女性都希望有豐滿的乳房,美國兩代的女性,乳房平均從34B增加到36C,但是越來越豐滿的胸部,卻為她們的健康造成隱患。
 美國《小兒科》雜誌研究發現,女性乳房越大,受到污染累積的毒素會更多,可能通過哺乳傳遞到嬰兒體內。
 當今我們接觸的有毒化學物質,很多可能來自一般的家庭用品,比如沙發和電子產品,往往就含有阻燃劑。
 還有我們日常使用的清潔劑、塑料飲料瓶、食品容器等,都可能含有有害化學物質,所以可說是“無處可逃”。
 母乳污染已是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是家長不需要因而驚慌或停止餵養母乳。
 母乳受污染,主要是環境污染造成,一些污染物主要從胎盤傳給胚胎,而非通過母乳傳給嬰兒,所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才能夠避免母親和嬰兒受到污染傷害。
仍是嬰兒最佳食品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小兒科醫生會評估環境毒素對母乳影響后,得到的結論是,母乳的好處仍然遠超過可能帶來的風險,對于初生嬰兒來說,母乳仍然是最好的選擇。
 就算母乳中帶有有害化學化質,但是並不會影響母乳其他益處。
 母乳中含有抗體和其他活性物質,可以幫助嬰孩對抗有害物質。
 再說,當環境受污染時,不只是母乳受污染,牛奶和羊奶也一樣會受污染,而配方奶粉在製造過程和沖調時,也可能受到污染。
 放棄餵養母乳的話,寶寶反而需要承受更高罹患急性或慢性疾病的風險。
 無論如何,母乳是嬰兒最天然的食品,這點是毋需置疑的。
準媽媽遠離化學物
 當今我們使用越來越多化學物質生產食品的包裝、家居用品等,而這些物質也可能污染母乳。
 所以媽媽在準備懷孕、懷孕以及哺乳時期,應該避免接觸已知的有害化學物質,比如鉛、汞等。孕婦長期接觸這類化學物質可能中毒,導致胎兒生長遲滯,有神經系統及智力的障礙。
 另外,避免使用塑膠製品,如免洗飯盒、免洗杯、免洗碗碟、免洗湯匙等(這些一般是使用有安全爭議的保麗龍制成),外食時自己準備環保餐具和環保筷子。
 少用化學洗滌劑,改用手工肥皂、小蘇打、醋等取代化學清潔用品,要是無法避免使用化學洗滌劑,在使用時應該戴上手套。
 日常最好避免過度使用化妝品、護膚品和香水等。
養成均衡多元飲食
 母乳的污染源,很多時候是來自食物鏈里有害物質,其中戴奧辛可經由空氣吸入、皮膚接觸及食物進入人體。
 其中90%戴奧辛是經由食物進入人體,戴奧辛容易累積在動物油脂中,比如大型深海魚(鱈魚、鯊魚、鮪魚)、肉類、動物內臟、蝦貝類等。
 大型深海魚還可能有含汞問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于2004年,呼籲孕婦、哺乳的女性和4歲以下兒童避免食用鯊魚、鯖魚、鯕魚及馬頭魚等。
 孕婦應該減少攝取這些動物性油脂,多吃新鮮無農藥的蔬果、五穀雜糧等,魚類建議選擇中型魚和當季漁獲。
 最重要是養成均衡飲食習慣,吃多樣化食物、不偏食,以及不要只是買同一品牌的食物及在同一個地方買菜買肉,這樣可以避免攝取同一種食物中太高的污染物質。
煙酒影響母乳品質
 吸煙危害健康這點不用贅述或質疑了,不僅如此,尼古丁會降低母親奶水量,讓母親無法順利哺乳,還會影響乳汁味道,影響嬰兒吮吸乳汁的慾望。
 母親在哺乳期間吸煙,受尼古丁污染的乳汁會直接危害嬰兒健康,可能導致嬰兒發胖、危害大腦發育及提高猝死率等。
 不只是母親本身抽煙,母親長期暴露在二手煙之下,也有同樣的風險。
 有抽煙習慣的母親,最好趁著懷孕和哺乳期間戒煙,而所有的母親都應該遠離二手煙。
 就算無法戒煙,美國小兒科醫學會藥物委員會依然建議抽煙的母親餵母乳,因為對處在二手煙環境的嬰兒來說,喝母乳感染急性呼吸道的幾率比吃配方奶粉低。
 醫學專家建議,母親在無法戒煙的情況之下,不要在嬰兒面前抽煙,並且在餵奶前兩三個小時不要抽煙。
 酒精是另一種會影響母乳分泌,及讓乳汁“走味”的物質。
 當母親喝酒后,嬰兒喝了“含酒精”的母乳,會容易激動,難以入睡,影響神經系統生長發育,所以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最好戒酒。



餵哺母乳有禁忌?! (下篇)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隆胸的女性可以餵母乳嗎?什麼情況之下不適合餵母乳? 哺乳有什麼禁忌?喝配方奶粉有什麼風險?
中國廣州一位女性,在注射隆胸針9年后誕下女兒,哺乳時乳汁時黃時白,后來孩子腦癱,無法走路,她懷疑是當年注射豐胸針,滲漏到奶水里。
 南京一位女士則是在給寶寶餵奶后,覺得雙乳瘙痒、微痛、出現硬結,老公為她進行乳房按摩,不料右側乳房破潰,感覺里面有液體晃動。
 經過醫生檢查,是她隆胸時使用的填充物硅膠破裂,必須馬上停止哺乳接受治療。
 近年,中國接連發生多宗隆胸媽媽哺乳意外事件,傳聞大衛柏罕妻子維多利亞為了用母乳餵養女兒,而把隆胸填充物取出。
 隆胸媽媽可以餵母乳嗎?隆胸的填充物對母乳有什么影響?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是很多隆胸前和隆胸后女性的隱憂。
未生育最好勿隆胸
 以目前的醫學水平,隆胸技術和隆胸填充物材料,在某種程度上是安全,並且不影響女性日后餵養母乳。
 不過,要是有意外情況導致乳腺感染、假體破裂、出現腫塊或纖維化,就有可能影響哺乳。
 所以,醫生一般建議未生育的女性,在完成生育和哺乳后,才進行隆胸手術。
 還有,隆胸手術是否影響女性日后哺乳,這跟隆胸填充物或假體植入的位置,有很大關系。
 假體隆胸手術需要在胸部植入假體,而假體一般是植入在胸大肌下或乳腺后間隙。
 無論植入在哪個部位,假體必須植入在乳腺下方,才不會影響乳腺,而且手術切口,必須遠離乳腺,要是不小心損傷乳腺管,就會影響哺乳。
 至于接受注射隆胸的女性,醫生一般不提倡餵母乳。
 因為注射隆胸多數是採用化學凝膠類用品,注射不當,可能會把藥物注射到胸大肌肉、乳腺腺體內,哺乳期時可能會跟乳汁一起排出體外,被嬰兒攝入,對嬰兒有不良影響。
何種情況勿餵母乳?
*母親有傳染疾病時,可以餵母乳嗎?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就算母親有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也可以放心餵母乳。
 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愛滋病原(HIV)反應呈陽性的母親,在生產后頭幾個月,不管是完全餵母乳或者完全餵配方奶,嬰兒感染HIV幾率幾乎一樣。
 不過,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餵食,嬰兒感染HIV幾率反而最高。
 世界衛生組織給HIV陽性母親的建議是,根據母親各別情況、健康情況和居住地區醫療服務狀況,來考量要給嬰兒餵母乳或配方奶粉,但千萬不要混合餵食。
 至于已經接受多種藥物治療的愛滋病患者,則不適合餵母乳。
*母親在一般疾病情況下,可以餵母乳嗎?
 研究發現,母親就算生病時,母乳也維持在相當高的品質。母親在生病時,體內會產生抗體,抗體也可以經由乳汁傳給孩子。
 所以,即使母親有地中海貧血症、發燒或感冒,一樣可以餵母乳。
 很多時候,母親的一些疾病之所以會傳染給嬰兒,多數是因為肌膚接觸和空氣飛沫傳染,所以嬰兒吃母乳,母乳中的抗體可以讓孩子不容易感染,或減輕病情。
 母親服用一般感冒藥,通常對嬰兒不會有影響,但是服藥前要先請示醫生意見。
 至于接受抗癌藥物治療以及安非他命等藥物的母親,就不適合餵養母乳,詳細藥單及對嬰兒的影響,應該請示醫生。
*嬰兒有代謝異常疾病
 如果嬰兒有胺基酸代謝異常、半乳糖症等代謝異常疾病,就不適合餵母乳,必須食用特殊配方奶。
喝配方奶粉可能風險
 許多母親的母乳受到有害化學物質污染,那么嬰兒配方奶粉是否比較安全呢?
 其實未必,給嬰兒餵養配方奶粉,同樣有許多風險,包括奶粉成分問題、奶粉製作過程受污染、奶瓶溶出物,還有水污染和細菌污染的問題。
 基于這些因素,醫學專家建議,在嬰兒傳染病和腹瀉致死重災區,母親不論有任何疾病,都應該繼續餵養母乳。
*奶粉污染
 除了幾年前中國發生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美國、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家,都發生過配方奶粉遭沙門氏菌或放射性物質污染的事件。
 嬰兒感染沙門氏桿菌幾率,高于其他年齡層人士。
 嬰兒在感染沙門氏桿菌后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和發燒,通常會在一個星期內恢復,但也有嬰兒因為感染而死亡。
 今年7月,中國廣州市工商局對市場乳製品進行檢驗時發現,該國名牌幼兒配方奶粉“南山倍慧”含有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M1。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是乳牛飼料被黃曲霉毒素B1污染,黃曲霉毒素B1在乳牛體內羥化成為黃曲霉毒素M1。
 在美國也曾抽檢出15種配方奶粉含有過氯酸鹽(perchlorate)污染。
 這是煙火、火箭燃料及一些肥料中的有毒成分,會通過水源和土壤污染食物鏈。
 去年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災后,日本明治奶粉被驗出含有放射性物質,雖然沒有超標,但是為了解除消費者疑慮,生產商還是回收涉及的40萬罐奶粉。
逐一分析奶粉成分
.基因改造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一直備受爭議,儘管如此,它還是滲透我們日常生活。
 市面上許多配方奶粉被測出含基因改造大豆或玉米,而這些奶粉一般並未標示“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所以家長無法得知是否餵養孩子含基因成分奶粉。
.食品添加物
 根據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規定,嬰兒配方奶方中所有成分,必須是安全食物成分(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或可作為食品添加物(Food additives)。
 但是市面上偶爾會檢舉到一些嬰兒配方奶粉添加違禁添加物。
 再說,關于“安全食物成分”有時未必有絕對標準,比如“牛初乳”一度被認為營養價值比一般乳製品高,許多嬰兒食品和奶粉都宣稱添加“牛初乳”,添加“牛初乳”的嬰兒奶粉售價更是比普通奶粉高。
 其實在嬰兒食品添加“牛初乳”一直有安全性爭議,主要是“牛初乳”激素含量高,可能對嬰兒有負面影響。
 目前許多國家都力爭禁止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添加牛初乳,而中國衛生部已經宣部從今年9月起,不得在嬰幼兒配方食品中添加“牛初乳”及以“牛初乳”為原料生產乳製品。
二污染不可不防
*水污染
 在水源受到污染的發展中國家,嬰兒因為喝了不干凈的水沖泡的奶粉中毒傷亡事件時有所聞。
 水污染並不是只有發展中國家才有的事,就算在美國和一些開發國家,水污染也是常見問題。
 美國一些農業州如印地安那、俄亥俄、伊利諾等的自來水系統中,就經常會發現農藥污染物,還有地下水可能也有農藥、鉛、砷等的污染物。
 還有一般住家老舊的自來水鉛管,也可能受到鉛污染,嬰幼兒攝取過多鉛,會導致智力下降。
*奶瓶污染
 BPA或雙酚A,曾經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的塑料材質,廣泛用于製作奶瓶和孩童的鴨嘴杯。
 不過近年研究顯示,這種化學物質會干擾身體激素水平,歐盟去年6月已經禁止含雙酚A的奶瓶。
 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也在今年7月宣佈,禁止生產含雙酚A奶瓶和孩童鴨嘴杯。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經曾經針對該國市場銷售的彩色圖案奶瓶作金屬釋出抽檢,發現25%奶瓶會釋出鉛等重金屬,可能會對嬰孩造成鉛污染。
 一些家長在沖泡奶粉之前,沒有按照正常方法消毒奶瓶,也可能導致嬰幼兒中毒。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網絡言論秩序

按讚遭解僱掀爭議(第1篇)

2 Sep 2012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09年,美國弗吉尼亞州漢普敦市警長辦公室的2名職員,在面子書(facebook)“讚”(like)上司的競選對手,而被上司解僱。  相信以自由民主沾沾自喜的美國人,從未想過用鼠標按“讚”,會丟失飯碗吧?
 2名被解僱的職員,入稟區域法院,控告上司因不同政見而解僱他們,違反美國第一修正案保障他們的言論自由。
 2012年春天,區域法院判處他們敗訴。他們決定上訴,並且獲得面子書,以及著名民權團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聲援。8月6日,面子書對上訴法庭提交文件,正式出面替用戶討公道:按“讚”應獲言論自由的權利保障。
 未來,不管聯邦上訴法院做出何種裁決,此案將形成美國司法上的判例,並將為社交網上的言論秩序,奠定重要基礎。
在2009年夏天,美國維吉尼亞州漢普敦縣長官改選時期,市警長辦公室的2名職員,包括縣長官副手卡特(Daniel Ray Carter Jr.)和同事麥科伊(McCoy),和百萬網民一樣,輕鬆地登錄面子書,進入上司競爭對手亞當斯(Jim Adams)競選網頁,按下“讚”。
 控狀指稱,競選連任的縣長官羅伯茨(B. J. Roberts),發現卡特等人按“讚”行為,非常憤怒,傳召下屬舉行會議。會議結束后,羅伯茨向卡特說:“你是自作自受,競選后你毋須留下。”
 在羅伯茨當選后約一個月,卡特、麥科伊,以及另外4名被指責在競選活動中不活躍的同事,均被解僱。
入稟區域法院
 卡特和麥科伊入稟區域法院,控告羅伯茨因不同政見而解僱他們,違反美國第一修正案保障他們的言論自由。
 羅伯茨的律師則否認解僱有政治動機,指部分人被炒是因助選影響工作環境和諧,或工作表現欠理想。
 今年1月,聯邦法官傑克遜(Raymond Jackson)判處他們敗訴。判詞指出,在面子書“讚”一個網頁,不足以構成可獲憲法保障的言論(speech);法院過往裁定可獲憲法言論自由保障的 面子書貼文,有可記錄在案的“實質敘述”(actual statement)。
 法官還指出,即使原告以第一修正案入稟區域法院,但縣長官是在職務時解僱下屬,獲得第十一修正案,即“州及其公務員的司法豁免權條款”的保障。
 目前,卡特正入稟聯邦上訴法院,爭取翻案。社交媒體及人權組織都高度關注此案,他們擔心,此例一開,網上任何點擊動作,包括在推特(twitter)轉載推文,也不受言論自由保障。
 卡特獲得面子書,以及著名民權團體ACLU大力聲援。面子書及ACLU向法院提交獨立書面陳辭,力撐“讚”是重要言論,應受憲法保障。
每天30億次“讚”
 面子書陳辭指出,每當用戶“讚”任何網上資訊,其朋友都會讀到相關訊息,因此“讚”是重要言論;卡特用滑鼠表達支持某個候選人的想法,與他站在街上宣佈支持某人的言論無異。
 面子書還稱,在21世紀按“讚”,就像過去的連署簽名。並且,用戶每天按“讚”多達30億次,加之,數以千萬計美國人,每天利用面子書溝通;如果“讚”不受憲法保障,那么憲法可保障的言論範圍將極為有限。
 隨著溝通媒介的改變,尤其是社交網的廣泛流行,網絡言論自由引發的憲法爭議日多,面子書按“讚”是否受第一修正案保護,關鍵在于用滑鼠點擊圖標的動作,是否算是“言論”。
上訴法院或有轉機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發表聲明指出,“面子書捍衛用戶,這值得掌聲鼓勵。面子書已成為重要通訊工具。面子書按讚,不在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那么,第一修正案能保護的就有限了……一個‘贊’,就像汽車保險桿上的口號貼紙,都應受《憲法》保障。”
 ACLU的弗州法律總監格倫伯格(Rebecca Glenberg)表示,“第一修正案的詮釋應保障新的溝通形式,我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按‘贊’鍵相當于其他形式的言論,就如在T恤掛上寫有候選人名字的小徽章。”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法律教授沃洛赫 (Eugene Volokh) 預期,上訴法院很可能推翻原有裁決,因為無論聲明長短,甚至是像燒國旗這種象征性言論,都受第一修正案保障。
網絡搜尋是否受保障
 目前,司法界對于網絡搜尋器的搜尋結果篩選,是否受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保障,亦爭論不休。
 最近,歐盟及美國政府,正在調查谷歌(Google)的搜尋結果,是否偏幫生意合作伙伴、妨礙競爭對手,違反壟斷條例。谷歌並非第一次被質疑:早在2003年,一家公司因不滿谷歌搜索結果排名,而對谷歌提起民事訴訟。
 當時,谷歌委託的法律教授沃洛赫 (Eugene Volokh) 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谷歌、雅虎(Yahoo)等搜尋引擎,會判斷哪些資料最切合用家需要;這與媒體處理新聞的做法一樣,應受第一修正案保障。而在一份未正式公佈的判決書裡,法院宣判谷歌獲勝。
 不過,谷歌並非次次幸運:今年初,史丹福大學研究生梅爾(Mayer)揭露谷歌利用技術漏洞,侵犯蘋果公司Safari網頁瀏覽器用戶的私隱,而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處以最高的2250萬美元(近7000萬令吉)罰款。
網民轟推特涉偏袒
  今年年8月1日,推特(twitter)涉嫌偏袒合作商戶,惹來網民炮轟“扼殺言論自由”。
 英國《獨立報》駐洛杉磯特派員亞當斯(Guy Adams),在推特狠批: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在奧運轉播上,為賺廣告錢而犧牲觀眾利益,將奧運開幕禮及焦點賽事,押后至黃金時段才放播。他並公 開節目負責人曾克爾(Gary Zenkel)的公司電郵地址,發動網民投訴。
 作為NBC奧運合作伙伴的推特,接獲NBC投訴后,結果竟遭推特以披露別人電郵地址“違反私隱守則”的技術理由,暫停亞當斯賬戶。亞當斯否認違規,原因是:所列郵址是公開資訊,上網搜索皆可獲得。
 他質疑推特是向NBC壓力低頭,“NBC顯然試圖打壓抨擊其奧運報導手法的記者。”但NBC堅稱,那是推特自行做出的紀律處分。
第一修正案扮要角
  在美國,許多涉及網絡言論自由的官司,主要都是以憲法的第一修正案來裁斷。
 200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高中女生,在面子書設網頁批評校內老師,被校方停課3天;她控告校方違反第一修正案。2010年,法院判她勝訴。此案被視為網絡自由的重要勝利。
 來到201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名中士,在面子書惡搞奧巴馬總統的照片,被軍方以違紀革職。涉事中士的律師,指控軍方違反第一修正案,侵犯其表達自由。
 其實,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 (James Madison) 草議第一修正案時寫道:法案保障“言論權利、寫作權利、發表意見的權利”。
 1789至1798年,最高法院法官威爾森 (James Wilson) ,將“發表意見的權利”應用于出版書籍以外的用途,包括公開展示圖畫或符號。甚至,1989年,美國最高法更院裁定,得州示威者燒國旗行為,屬于第一修正案保護的“象征性言論”。



虛擬失序現實麻煩(第2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發生的面子書(facebook)按“讚”(like)惹言論自由的爭議,絕對不可能在人口大國──中國發生;因為面子書在中國,屬于被封鎖網站。 當然,在逾5億中國網民中,少數人還是會“翻牆”使用面子書。  雖然,大多數中國網民,連面子書長成什麼樣子,絲毫沒有概念;但有一些中國網絡業者,開發了中國版的面子書:人人網、開心網等 。隨后,新浪、騰訊、搜狐及網易等,先后推出的中國版推特(Twitter):微博,成功吸引數億名用戶。
 甚至,在全球華人網民世界,新浪公司于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已經成為影響輿論的社交網絡平台:現在已有超過3億註冊的使用者,使用者每日發博量超過一億條,橫跨中港臺和馬新地區。
 現在,每時每刻都可推文的情況下,微博介面必不可免出現:不知詳情,大推特推的“言論失序”局面。
中國社交網絡上大千世界的風貌,新浪微博用戶“琢磨先生” 的一則帖文,讓人莞爾。其帖文如下:
 “每次點開一個評論過千的帖子,你就發現中國永遠不可能有一致的意見。五毛二毛(註:指被網絡公關公司雇用在網上發帖回帖造勢的群體)互相爭鬥, 腦殘凶殘咬成一片,夾帶著求關注的、賣粉絲的、淘寶店促銷的,構成一幅動人的場景。你只要仰天長歎:做人真他媽的難。只有蒼井空帖子下評論比較一致:今天 我又在硬盤上看你了,期待新作品。”
網上經營粉絲團
 中國少見的意見一致,只會發生在日本AV女優蒼井空的微博上。至于意見不一致的網民,都會群起圍剿特定博文,尤其是名人的微博。因此,能夠開博,並且逗留至今的名人,都有承載負面批評的強心臟。
 剛剛結束的奧運期間,發生不少微博失序事件,順手拈來就有:蔡卓妍、方力申、趙薇、孫燕姿和梁靜茹事件。其中最矚目的,必屬“倫敦奧運竟唱孫燕姿的《Hey Jude》;中國網友:備感自豪”和“梁靜茹開心大馬選手奪銀;中國網友竟批她不愛國”兩件事。
 不管是經營粉絲團,製造人氣,宣傳作品等,微博不失為一個即時又有力的工具;因此,華人明星愛玩微博,倒不出奇。
 兩個博文的失序情況,主要源于:發帖者不知詳情就直抒胸臆,圍觀網民群來起哄。幸好,兩個失序博文的后果,只是“貽笑大方”。
 在家安胎的孫燕姿,本人並沒推文,但一個獲得新浪微博認證(加V)網友“大頭和他的朋友們”,發了博文:
 “剛看完奧運會直播,雖然沒有08年大氣,但是我覺得最后一個節目最能感動我,一個外國舉辦奧運會,唱的居然是中國歌星孫燕姿的《Hey Jude》,身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感覺北京奧運會依然在繼續,在薪火相傳,是中國人的轉起,不轉不是中國人!”
 事實上,孫燕姿是新加坡藝人,而《Hey Jude》是英國搖滾團體“披頭四”(Beatles)最膾炙人口的歌曲之一;本次倫敦奧運則由歌曲創作者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自彈自唱。
網友圍剿掀罵戰
 博文引起海內外網友瘋狂討論,有人笑這博文:錯誤資訊很無知,但也有人跳出來辯解:這是中國人的黑色幽默。
 這之后,歌手梁靜茹在本身微博發帖表示,依然為奪得銀牌的大馬羽球選手李宗偉感到驕傲,卻被中國網友大罵“不愛國”、“寧夏之恥”。
 顯然,罵梁靜茹的網友,都不知道她是馬來西亞華人。甚至,還有網友因為她唱了首《寧夏》,就誤認她是寧夏人。梁靜茹再發微博澄清“我是馬來西亞華人”,這才避免國籍烏龍事件,釀成瘋狂的粉絲罵戰。
過半中國網民用微博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億3800萬,使用微博者過半。當中,有90%以上的微博用戶在微博上搜索資訊。其中,有28%的搜索用戶,每天都在微博上搜索。
 這項報告證明:設有發表、評論、分享功能的微博,已經成為數以億計網民的搜索新入口。
 在微博搜索內容上,搜索比例最高的是“熱點新聞事件”,接下來,分別是“朋友信息”和“名人信息”。報告指出:這和中國現有的微博網絡的信息功能和社交功能相吻合。
 與此同時,報告發現,上網媒介不同,搜索查看的內容亦有很大不同。使用電腦上網的人士,檢索最多是新聞、影音娛樂及飲食生活類資訊;至于手機網民,檢索最多的則是新聞和小說。
 另外,逾40%的手機搜索用戶,每天都用手機搜索信息。其中,17%的手機網民,每天搜索5次及以上。
虛假廣告入侵微博
 在中國,微博用戶超過3億。不法之徒利用微博轉發詐騙鏈接,虛假廣告讓消費者連連上當,“受騙人數以萬計”。
 學生小陳看到一個微博“大號”(擁有較多粉絲的微博賬號)轉發的“正品耐基休閒鞋”廣告,沒想到下了單卻買到假貨。
 他的遭遇並非單獨個案。不久前,一則由多個帶“V”用戶(新浪微博認證用戶)發佈的“魔音麵條耳機打1折”的廣告,被大量轉發。
 較后,中關村在線音樂頻道編輯王樂親自購貨驗證,基本判斷所售產品為假貨。就他和同事們的非正式統計,賣假耳機的網站,3天內成交超過7000次,獲利將近70萬人民幣(大約35萬令吉)。
 王樂還透露,有記者在某微博上搜索其中一位轉發廣告的帶“V”用戶“絕世BADY”,發現此用戶已經被註銷。再搜索“魔音耳機”,發現此類廣告微博依舊存在,只不過換了種說辭;由另外一位被認證為“職業模特”的帶“V”用戶“香奈潔兒”發佈,轉發量近3000次。
 微博廣告氾濫,虛假廣告更是無孔不入。許多微博用戶埋怨:“舉報也沒用,一直有虛假廣告出現。”
加V認證或遭牟利
 中國的微博與推特一樣,實行認證制度:對名人、企業、機構等進行認證;然后在使用者名后加上一個字母“V”。
 《中國青年報》記者王夢婕表示,“點開新浪、騰訊、搜狐等幾大微博平台,‘媒體記者V’、‘知名演員V’、‘獨立導演V’、‘公司董事長V’、‘律師V’……這些加V認證,比比皆是。他們的粉絲,往往少則數千、多則數萬。”
 由于“加V”意味著微博運營商認可了這些賬號的真實性, 草根用戶對他們的發言,天然地有好感和信任度,以至于他們的發言往往會被成百上千地轉發。王夢婕強調,“有些人的加V身分,未必如粉絲想像的表裡如一,可能只是一件迷彩裝。”
 對于加V的虛實,2010年就在中國數家知名微博平台服務的李菲(化名)告訴王夢婕,“目前,微博運營商的認證服務中,有一些漏洞正被濫用...對用戶的加V申請,有審核權的人太多了,就很難避免有人借此牟利 。”
 此外,一些用戶出于保護個人隱私、區分職務角色與私生活等考慮,希望能隱去“精確定位”自己的身分信息。微博運營商權衡后,決定放寬身分認證的描述信息,只加V為‘電台編導’、‘演員’、‘作家’等。
 這又變成加V商機。王夢婕向淘寶賣家提出,想花錢被認證成“北京電視台××頻道編導”精確身分時,則遭拒絕,理由是:萬一被人家單位舉報,我們不負責。



源頭預防立法管制(完結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無孔不入,虛擬世界的失序,也會造成現實生活的麻煩──不實指責、瘋狂的人肉搜索、惡意轉載等等,網民覺得是便利,還是苦惱?  《憲法》賦予公民包括言論自由在內等權利,換句話說,任何保障權利,超出憲法許可範圍,即是非法。
 當網民失序地濫用網絡自由,理性合理的法制,必須出場來維護健康的社會秩序和言論環境。這點,西方發達國家,亦與時俱進,針對網絡言論,明確法律界限,以便進行有效管理。
 正面來看:社交網絡改變人類溝通方式,而新的網絡秩序,必然在爭議之中,走向完善。
打開電腦,登陸社交網絡,最常看到各路網絡大俠轉個帖文,附註:我還沒看的喲,先轉!“我還沒看的喲,先轉!”還有一個后續意思:粉絲解讀錯誤,帶來任何不便,本人一概不負責。
 這裏頭,大有“網絡是自由平臺,你要焦頭爛額,我還能阻止你嗎?”的隱喻。
 虛擬世界的失序,造成現實生活的麻煩,哪一位經常挂在網上的網民,沒有經歷過?
 中國青年報的專文《誰能扼住網絡暴力的脖子》指出:現實與網絡,距離幾何?有時候,很近。一條微博,可以為需要急救的人“開道”,幾個小時就能為窮困的孩子籌到善款,愛心接力一棒接一棒地傳遞著正能量。
情緒與輿論集散地
 有時候,又很遠。網上可以有掘地三尺的人肉搜索,無憑無據的猜疑指控,花樣百出地侮辱詆毀,卻不需要有“言責自負”的顧慮。
 尤其當微博用戶數量超過3億的時候,網絡失序現象,更應被關注。今年3月初,微博爆發兩大動作明星:趙文卓和甄子丹開罵風波,導致雙方粉絲瘋狂“混戰”。
 就此,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欒軼玫說:“網絡傳播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它形成了一個一個‘話語場’。這個場是一個沒有多少人關心事實、沒幾個人願意核實真假的浮躁語境。”
 “互聯網形成了一個情緒與輿論的集散地,它能很快地點燃情緒,傳遞情緒,放大情緒,激化情緒。”他繼說:“他們(網民)有一腔道德義憤和很容易被 激起的正義沖動,更習慣于作道德判斷而非追問真假,情緒很容易被炒作的‘魔彈’所擊中並操縱,易于被人編造的故事和場景所迷惑。”
 欒軼玫強調,當情緒可以無障礙表達的時候,理性顯得無力,所謂監管也成了難題。
 再以這則微博為例:山東女子賣淫助學300貧童,愛心感動無數人!--山東沂水縣泉庄鄉郭家官庄村有一個賣淫女子,10年來資助了從小學到大學共300多位貧困學生。”這條微博,經搜狐微博查證,純屬造謠,搜狐微博在今年5月刊登辟謠博文。
是法制出場時刻
 實際上,這是5年前的造謠舊聞:2007年3月,這篇網帖一度登上許多論壇的首頁,轉載網站多達200多家。5年后,還有人謠聞重提。
 中西網絡觀察家不約而同指出,當網絡監管成了難題時候,就是法制出場時刻。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曾表示,言論自由的內涵之一就在于多樣性。具體來說,網絡言論,只要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不涉及誹謗、侮辱;網民就可以自由表達不同看法,可以質疑和批判。
 他坦言,“受害人維護權益成本高,因此,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才能逐步遏制網絡暴力現象。下一步,立法應該重點考慮如何降低受害人的維護權益成本。”
網絡自由不能濫用
 社交網絡失序,造成的社會秩序和言論環境等問題,究竟可以去到多遠和多久?
 劉德良教授認為,聳人聽聞的網絡假信息,一旦出現在互聯網上,就有被復制傳播的可能性,即使刪除原帖,后續的傳播行為也無法有效控制。
 這無非因為,濫用網絡言論自由成本低:一部可以上網的3C產品即可;並且,匿名發帖,被追究的幾率也很低:受害人想找到數量龐大的侵權者非常困難。
 劉德良說:“發生在互聯上的謾罵、侮辱、詆毀他人的一些行為,如果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當事人可以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即使找到了侵權人,《民法通則》是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只有造成精神侵害才有少額賠償。”
 他強調,“這並不是說要控制網民正常發言,而是說妳的言論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不能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最重要的是,網民要懂得區分:合法的言論自由和道德評價;以及,捏造事實、或侮辱誹謗等侵權行為。
 目前,中國有很多網絡平台,並沒行使“內容審核”權力,大都是根據相關政府部門的要求進行事后控制。“實踐中,往往是涉及批評、監督類的信息被刪除、被屏蔽。”他說。
人肉搜索好壞兼具
 喜歡進行人肉搜索的網民,相信亦擔心:我會不會被“人肉搜索”?
 中國濟南市民孫先生,正在遭遇“人肉搜索”的苦惱:他在微博轉發新聞並評論,結果遭到網友的攻擊和“人肉搜索”,影響到他和家人的現實生活。在多次向微博管理人員投訴無果后,他正式“以監管不力為由”,控告微博運營商。
 劉德良教授表示,人肉搜索作為一種網絡信息搜集方式本身具有“價值中立性”,它既可以被用作合法、正當目的,也可以被用作非法目的,“目前,人肉搜索的問題是,網民言語過激或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犯被搜索者的名譽權。”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披露,“當人肉搜索發生后,確實有損當事人合法權益者,管理部門應積極介入,協助維護當事人的權利,讓當事人在網絡無力感中尋找到現實支撐,這樣才能強化網絡規則……不過,公眾不必患上人肉搜索恐懼症。”
 劉德良強調,公布個人信息的行為與后續的個人信息濫用行為,不能混為一談。沈陽的看法則是,“我們對于人肉搜索要一如既往從多個信息源進行邏輯考辨,既不妨礙網友利用人肉搜索進行正常輿論監督的權利,又要防止人肉偽搜索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網絡法制說易行難
 在完善互聯網法制的過程中,必須捍衛公民基本權益,包括備受爭議的網絡實名制。
 今年8月,韓國憲法裁判所8名法官一致做出判決,裁定網絡實名制違憲;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將根據判決,修改相關法律,並將廢除網絡實名制。
 自2007年7月,韓國政府開始實施網絡實名制,要求日訪問量達至10萬人次以上的網站,都要實施實名登錄註冊。2010年,部分韓國網絡媒體公司和網民,聯合入稟憲法裁判所,控訴網絡實名制侵犯個人言論自由,違反憲法賦予公民的權益。
 韓國憲法裁判所判詞指出,網絡實名制實行之后,網上的惡性言論和非法信息並沒有明顯減少,反而促使網民們選擇使用國外網站,讓國內網站與國外網站的經營產生差距,沒有實現預期的公益性。
 同時,考慮到網絡實名制實施后,個人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沒有韓國身分證的外國人不能註冊登錄韓國網站;還有,網民個人信息通過網絡洩露的危險性增加等情況,無法衡量網絡實名制的公益性;因此,裁決網絡實名制違憲。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網上團購潮

交易額增 前景看俏(第1篇)

27 Aug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的網上團購熱潮,你感受過了嗎?  網上團購與一般網購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價格極有吸引力,因為許多人一起購買,使得商家願意薄利多銷,同時藉此打響名堂。
 消費人從團購網找到廉宜的服務和用品,商家獲得客源和宣傳機會,網站以平台角色賺取佣金,各取所需。
 網上團購風潮引起的利弊,值得留意,本系列將探討網上團購的吸引力與影響力,看看網上團購是否已迎來了春天?
近兩年,大馬的網上團購熱度直線上升,除了消費者瘋狂參與,團購網如雨后春筍,開了一家又家,市場上約有近百家團購網站,活躍和受歡迎的團購網,大約有三四十家。
 團購網的吸引力在哪?價格比市場便宜就是其中的關鍵!
 例如,美容服務一次需兩三百令吉,通過團購網祭出相等價值,卻只需付出三、四十令吉就能得到一次服務,怎能不令消費者趨之若鶩呢?
 汽車服務如洗車、打蜡、磨光等,一攬子配套需百余至三百令吉;透過網上團購,就能以五十令吉至八十多令吉得到相等價值服務,這對車主是不小的吸引力。
低價讓人心動
 此外,從家用品、電子產品配件到日常用品,團購網的價格使許多人看了心動,忍不住按下“購買”(Buy)的選擇鍵。
 本地團購訊息聚合網站Deals.bigsale.com.my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團購市場近三個月都在增長,它們抽樣調查其中6家網站,發現 今年首七個月銷售數額達到1億203萬4374令吉7仙,為消費者省下2億1363萬8133令吉54仙,節省高達67.68%。
 這只是數家團購網站的數據,與該聚合網合作的另十數個網站並不計算在內。因此,相信目前國內團購網的銷售數額是現有數據的一至兩倍,甚至更多。
 Deals.bigsale.com.my這個聚合網站原本是提供雪隆一帶各種倉庫式銷售(Warehouse sales)訊息,去年團購大熱時,開始與近20個團購網站合作,提供聚合訊息,讓消費者在這個網站找到各個團購網的銷售項目。
 該聚合網創辦人是溫耀漢與郭濰鳴,去年11月開始搜集各個團購網的訊息,兩人對于團購市場抱持樂觀看法,而且從團購抽樣調查數據來看,銷售數據幾乎每個月上升20%,說明團購這塊蛋糕不斷增大。
 溫耀漢指出,該網站把消費人的團購喜好分為九大類,分別是美容與健康、汽車照顧與服務、時裝與手錶、食物和餐館、家居與電器、工藝資訊科技與數碼、學習與活動,旅行與酒店,以及其他選項。
薄利多銷招徠
 其中,食物與餐館一直名列團購榜冠軍,可見大馬人把民以食為天進行到底,沒有什么會比找到好吃又便宜的食物重要,從5月份314萬令吉銷售額躍升至7月份的373萬令吉,即可見一斑。
 其次則是美容與健康類別,女為悅己者容,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現代男女越來越注重自身健康,捨得花錢購買健康食品,使得這個團購項目受到重點觀注,七月份的銷售額達到340萬令吉。
 至于其他類別方面,大部分介于每月一二百萬令吉,較弱的汽車服務也有四五十萬令吉,也處在上升水平。
 團購體現薄利多銷,能吸引龐大的消費者,同時增加經濟活動,並且可成為商家開發客源的管道,一舉三得;由于這些因素,團購市場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有一番作為!
百花齊放分一杯羹
 早在2010年中下旬,我國團購風潮已經開始,隨著美國、中國、台灣地區的熱潮,已有本土團購網爭相亮相。
 從消費者的反應來看,2011年可說是大馬團購“發燒”時期,除了許多人在網上團購各種服務和產品,外國團購網站,如Groupon,也開始關注本地市場,併購本土團購網站Groupmore。
 此外,英特爾資本也注資另一家團購公司Dealmates,為本土團購市場帶來更多期待。
 本土團購網站也不遑多讓,保守估計市場上至少有近60余家,若把一些知名度不高或屬于區域性質,如把只注重某個州屬市場團購網站計算在內,可能已超過百余家團購網站,消費者不愁無處團購。
 通過本地兩家團購訊息聚合網站deals.bigsale.com.my和Dealshelve的記錄來看,獲得消費者大量觀注的約有二三十家。
 以下收錄一些網站瀏灠量較高,以及在面子書獲得較多連結(Links)的本地團購網站(排名不分先后),供讀者參考。
*Groupon Malaysia
*LivingSocial (前名Everyday)
*Mydeal
*MilkAdeal
*Dealmates
*Webuy
*Jackcow
*Streetdeal
*ILoveDiscounts
*Hulala
*Stardeal
*Ezivoucher
*Myimart
*GoodDeals2u
*Dealhangat
*Jvbuyer
*Madnessdeal
*GroupMe(本地老牌拍賣和銷售網Lelong的團購網)
*superdeals
集合力量爭取優惠
 在互聯網還未興起前,一些市井小民為了省錢,找到批發商的通路后,呼朋喚友集體向批發商或供應商購賣大量價格廉宜的產品。
 網絡時代來臨后,這種做法開始出現在一些網絡論壇(BBS或Forum),互不認識的網友購賣同一樣產品,以取得優惠的價格。
 進入新世紀后,團購不再局限只尋找生活必需品,而是各種服務和產品,開始成為另一種消費模式,
 2008年,美國人安德魯梅森結合團體(Group)和優惠券(Coupon)的概念,創辦Groupon,推出一天一種交易(One deal a day)的方法,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
 這個概念要求每一種產品需要有足夠的買家(例如20個人)才能達成交易,網站從中賺取佣金。
 后來,這種模式演變成現在的團購,不再局限一天一種交易產品,這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分析全球團購趨勢
 Groupon引起全球團購潮,當時在美國本土就有超過60家同性質網站,向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發起衝擊。
 相比中國,美國的團購網站數量就顯得保守許多;當團購熱潮吹入中國,單在2010年一年內就出現逾2600家團購網!
 根據中國團購訊息聚合網站團800的數據顯示,去年團購高峰期,多達5058家團購網在線!
 然而,今年中國團購網數量面對資本虧損和營運不當等問題衝擊,目前每月就有一二百家停站,當地團購業面對洗牌。
 台灣地區的情況看來較為穩定,除了Groupon在當地佔有一席位,其在地強大競爭者Gomaji(夠麻吉)也有不俗表現,中國一些團購網也把觸角伸入台灣,團購在當地人的生活已佔有一席之地。
 至于大馬,目前團購網站情況屬于百花齊放,各有各精彩,雖然Groupon、LivingSocial等資金穩定和較久的團購網佔有優勢,但其他本土網站也開始突圍而出。
本地團購趨勢改變
 大馬的團購消費情況,開始從服務項目,例如美容、汽車服務等,轉至購買產品居多?
 常逛團購網站者或已發現,與去年和前年的團購網比較,今年產品數量大增,開始與服務項目並駕齊驅,甚至一些網站大部分都在銷售大量產品。
 這或和不少服務項目出現較多投訴有關,一些服務類商家在網購顧客上門兌現服務時,未完全實現在網上團購預定注明的服務,反而注重向顧客大力推銷產品和配套服務,引起消費者不滿。
 當消費者向團購網反映后,網站開始審核和過濾有問題的服務項目商家,以維持網站的素質。
今年首七個月Bigsale.com.my抽樣調查6個團購網站數據:
月份 交易(產品)種類(Deals) 購買(Bought)次數
*注:一個人可能重覆
購買多次同樣產品
產品原價(令吉) 銷售總額(令吉) 節省(%)
1 1522 21萬7501 3326萬0712.1 999萬6423.91 69.95
2 1625 25萬3479 3335萬9221.13 1174萬8330.57 64.78
3 2228 30萬4157 4547萬2681.8 1472萬3237.53 67.62
4 2554 27萬2490 4246萬4435.93 1308萬6495.77 69.18
5 3231 31萬2718 4729萬9838.22 1615萬0028.44 65.86
6 3698 30萬4389 5522萬0971.91 1756萬8521.73 68.19
7 4340 37萬1900 5859萬4646.52 1876萬1336.12 67.68
總數 19198 203萬6634 3億1567萬2507.61 1億0203萬4374.07 67.68

服務品質更勝價錢(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網上團購市場,低價雖是吸引消費人的方法,但服務才是業者和商家贏得人心的關鍵!  消費人懂得貨比三家,也知道如何投訴和爭取自己的權益,如果團購網經營者和商家,只想賺錢而不提高服務素質,最終將失去消費人的支持。
 消費人紛紛上網找好康,他們要的不只是價錢廉宜,想要讓他們成為回頭客,更重要的是服務!
互聯網上常有新發現,偶爾一個點擊可能就會發現新東西。
 去年中旬,室內設計人員陳玉珊在面子書上,發現日本餐半價折扣的廣告,對日本餐情有獨鐘的她,即刻點擊瞭解詳情,這一點擊開啟了她網上團購的日子。
 當時的兩大團購網Groupon和Everyday(現已易名為Living Social)是她最常瀏灠的網站,而且團購網越開越多時,她就通過訂閱最新資訊的方式,瘋狂的訂閱各團購網的團購訊息。
 她每天一開電郵,各種團購訊息源源不絕,電郵變成迷你“百貨公司”,任她慢慢挑選想要買的服務或商品。
 于是,當她看到價格誘人的團購,只要喜歡就買下來,平均一個月可以花一兩百令吉,最低的消費是十多令吉,最高可以達到兩千多令吉。
團購有好有壞
 “兩千多令吉是清邁五星級酒店5日旅遊配套,我到有關酒店的網站比價后才買的。”當時,她正規劃著與丈夫的結婚紀念日旅行,看上了這個旅遊配套,就訂了下來。
 這個旅行配套是她團購中的最高花費,一般團購花費介于20令吉至50令吉。
 雖然僅有年余的團購資歷,但她一開始就瘋狂的投入團購,從購買餐廳用餐折扣、美容、戶外活動(如攀岩)、日常用品,累積而來的經驗足以使她成為“元老級”的團購買家。
 她坦言,團購有愉快和不愉快的經歷,使她懂得謹慎挑選自己想要購買的物品或服務。
 “開始團購時,買過一個用餐折扣,買了之后才發現離住的地方很遠,打電話預訂又一直安排不到適合的時間,結果過了期,浪費了那張50令吉兩個人餐券。”
 還有一次,陳玉珊訂了一家卡拉OK的唱K服務,誰知在她還未兌現服務,團購公司電郵告知靠近她住處的卡拉OK分行停止營業,只能到離她很遠的分行去唱K。
曾有貨不對辦
 相比她碰上的一個貨不對辦的水療服務(SPA,結合美容與休閒的水療),以上兩種情況還能接受,因為並非商家的服務出問題。
 在她上門兌現美容公司提供的水療服務時,發現與團購網列出的條件不符,因而她選擇不接受服務,並要求團購網站退款。
 她在網上向其他參與過團購水療的網友瞭解,一些美容院提供的水療團購,重點在于讓登門的顧客買產品和簽配套,對于團購者的水療服務草草了事。
 由于這個不愉快的經驗,美容服務不再是她的團購選項,她把團購主力放在餐券和戶外活動。
 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陳玉珊對于大馬的團購依然有75%的滿意度,不少團購都讓她覺得物有所值。
花多眼亂反難抉擇
 團購網站讓消費者越多選擇,反而越讓人越沒有信心?
 也許並不完全是這樣,但對白領人士趙慧姍來說,從她去年年終開始參與團購,只有為數不多的團購網,但現在到處都是團購網,讓她對團購沒有太大的信心。
 “現在太多選擇,以前可以比較Focus(聚焦某些網站),現在沒有信心,不懂(它們)會不會騙人的錢。”
 她現在只把主力放在一家名為Jackcow的網站,主要的原因是其使用的電訊服務商與這家網站合作,能夠因此獲得10%的團購折扣。
 趙慧姍是一名務實和謹慎的消費者,比市價便宜40%至70%的優惠折扣,才能吸引她。
 例如,美容洗臉服務,原本超過90令吉,能夠以30令吉團購,便宜60令吉,這就成了她購買該項服務的原因。
 “但是,這種服務只能做一次,因為美容院不會讓第二次團購相同服務者使用,它是屬于試用產品服務性質。”因此,如果她購買兩次同一間美容公司的服務,就會把它轉讓給他人。
服務欠佳降低購興
 團購用餐折扣,最常面對的問題之一,就是預約不到位子,因為訂購者太多,而且消費者多在周六或周日才有時間使用票券,以致位子爆滿,許多團購者只能望門興嘆。
 在趙慧姍的團購經歷中,有一家韓國餐館的預約服務不佳,使她不再輕易團購餐廳折扣。
 “那是折扣60%后,共三百多令吉,供十多人用餐的團購。我們已提早兩三個星期預約,但還是預約不到,餐館人員還怪我們不提早預約。”
 為了避免餐券過期,她唯有致電向團購網站投訴,之后餐館才給他們安排一個用餐時間。
 趙慧姍說起這事來似乎還有余怒,坦承這次經驗使她不再輕易團購用餐折扣,“如果沒有這個問題,其實我還是很喜歡買餐券的。”
 因此,她的團購多以戶外活動性質為主,至于上館子用餐,與其團購遇上預約的麻煩,不如直接上門更好。
 各團購網的用餐折扣非常受歡迎,尤其是數家知名度高的團購網,餐館用餐券售出量可以數以千計,可想而知餐館會忙不過來。
 趙慧姍認為,如果是客人太多而不能提供良佳的預約訂位服務,商家就應該限制在團購網的預訂數量,避免讓團購者一直訂不到位子。
 預約訂位也是一種服務,如果消費人只能像無頭蒼蠅般不斷亂飛亂撞,不停致電預約,又訂不到位子,這只會影響餐館的形象,進而使它流失許多顧客。
先付后用積壓金錢
 團購付費的概念,類似手機預付服務──即先給錢,才給你服務。
 趙慧姍表示,在網上付了團購費用后,並不一定立刻使用折扣券,因為某些個人原因或商家的安排,可能要等一兩個月的時間。
 換句話說,就是錢被“綁”著,沒有及時用到該用的地方。
 因此,趙慧姍初期經常網購,后期則盡量維持在每個月一兩次,避免忍不住衝動團購太多服務或活動,以致過多金錢積壓在團購上。
要有自制力免超支
 團購經驗豐富的陳玉珊,雖然近期已控制自己的團購念頭,但還是會忍不住買了一些不能即刻使用的團購用品和服務。
 雖然,每個月一兩百令吉的團購費用,不會影響她的經濟狀況,但她擔心的是不能如期使用,浪費金錢。
 “本來是想團購省錢,變成這樣反而花更多的錢。”因此,她會小心選擇有需要的才買,不會看到便宜就買,否則呆在家裡上網,還是會不知不覺花掉很多錢。
 她的團購以吃的為主,遇到有些餐館推出優惠價格的團購,偶爾還是會忍不住購買。
 “當做去試試味道也好。”看來,她還是受不了吃的誘惑,先買了和吃了再說。


團購網成溝通橋樑(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消費者和商家在網上買賣東西,一方要找便宜東西,一方要促銷商品和服務,團購網成為重要平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團購網是一個仲介,消費者和商家信任它的功能,從此處各取所需。
 即是說,團購網是網上團購風潮的推手,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團購這回事上,商家和顧客的關係,許多時候都不願通過電郵“面對面”解決問題,這時,網站就是中間人,成為兩者的溝通平台。
 “有時候,顧客偏偏只要電郵給我們,不要電郵給商家,我們就需把電郵轉發給商家;商家又不要直接電郵給顧客,又是我們轉發。”本地著名團購網MilkADeal創辦人柯勁企,道出團購網的另一個重要工作。
 消費人和商家的交易,有時因為溝通問題產生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肯直接說清楚,講明白,團購網就要挺身而出,協助雙方找到解決方法。
 “消費人在網上買東西,我們就有責任幫他們解決問題。”柯勁企相信通過瞭解雙方的說法,能夠找到解決方案。
提供服務協調
 例如,某項團購水療服務(SPA)出現爭議,購買這項服務的消費人,認為商家沒有完成協議中的兩個小時服務,憤而向團購網告狀。
 經向商家瞭解后,才發現是買家遲到,商家才無法提供相等時間的服務,買家也承認遲到。
 “我們建議商家補回買家遲到的時間,商家也願意這么做。”雙方和氣收場,這也是柯勁企樂意看到的結局。
 在這類事情處理上,商家往往不願得罪客人,只要團購網從中協調,都能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商家不能依照協議提供服務,或者沒有送出貨品,消費人投訴后,團購網就會執行退款程序。
 “我們不會隨便退款,但只要出現上述情況,或者商家主動要求退款,我們就會這么做。”柯勁企這么表示。
 一些商家會因為某些理由,不想服務有關顧客,因此願意以退款方式來處理。
消費者是“老闆”
 至于退款的方法,一般上包括銀行轉賬、支票或信用卡過賬,以及網站的分數機制,即當成分數加入消費人的網站戶口,下次購買其他產品或服務時可以使用。
 柯勁企強調,該網站的做法稍有不同,會員付款的方式就是退款方法,一般上沒有選擇;例如,使用信用卡付費,金錢數額就會退回信用卡戶口。
 他表示,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冒名使用,出現要求重複退款的情況。
 使用信用卡付費的用戶,如果遭人盜用,買家退款時要求以其他方式退款,萬一原持卡人也要求退款,網站就必須付款兩次。
 團購網從商家銷售的商品中取得佣金,但它服務的不只是商家,消費者才是“老闆”,如果沒做好售后服務和處理工作,即使找到再多的商家提供團購產品也無濟于事。
鼓勵直接留言商家
 消費人團購時,非常注重口碑和評價;本地團購風行初期,不少團購網站都有提供公共評論功能(Pubilc Comments),消費者可到相關產品網頁留言,說出用后感和意見。
 但是,最近許多團購網都關閉這項功能,這令消費者議論紛紛,為何不讓提供一個評價空間。
 Stardeal網站創辦人依斯干達依查胡汀(Iskandar Ezzahuddin)認為,消費人通過電郵告知商家或團購網意見或投訴,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現在的消費人已不是省油的燈,知道如何投訴,或者向有關方面提供意見。
 “一些買家不滿商家的服務時,電郵告訴我們有關商家的問題,並沒有提出退款的要求。”依斯干達指出,對于這些善意的提醒,他們也會跟進,經調查確認后,一樣會退款給買家。
 去年一月開始營業的MilkADeal網,今年四五月間關閉產品留言功能,創辦人柯勁企表示,主要是因為鼓勵買家直接到商家的面子書留言。
 “當初開放留言時,我們希望商家可以直接回應買家的疑問,但效果並不好,商家不能(在團購網)及時回覆顧客的提問,反而去面子書留言反應更快。”
 至于是不是擔心如果買家在團購網留下負面言論,將會引起法律問題,柯勁企表示雖然有這個可能性,但該網站關閉留言前,並不曾面對商家因買家言論而提告的問題。
 他相信商家並不會由于買家的留言,輕易把事件帶上法庭。
設法吸引顧客回頭
 商家提供團購商品或服務,主要是希望借此宣傳自己,吸引更多顧客上門。
 因此,他們期待團購顧客的回頭率,能夠達到預想中的要求,有者還希望能夠達50至100%的回頭率!
 依斯干達曾在國際銀行信用卡部門工作,瞭解顧客如何使用信用上,也在大公司負責行銷工作,熟悉顧客的回頭率標準。
 “當商家在各地派發產品樣本(Sampling)給大眾時,因為樣本而購買該商品比例可能只有1%至2%,同樣的,通過團購使商家服務或產品的顧客,其回頭率也不高。”
 因此,在他看來,在Stardeal進行團購的商家,如果100人能有20人回頭,那已是很高的數據。
 換句話說,商家可能因為一次的團購,而有數百人或數千人上門,但如果他們沒有以最好的態度,提供最好的服務,就無法爭取更多顧客回來光顧。
 顧客擁有嘗鮮的心態,而且現在市場上有太多的選擇,顧客的回頭率並不是依靠多少人團購而定。
價錢高難吸引買家
 團購以價格吸引人,商家需要降低盈利,同時又要付給團購網佣金,因此,有些商家可能選擇抬高價錢(Mark Up Price),再減價來迎合折扣要求。
 柯勁企表示,由于商家營運成本各有不同,進行團購時,難免就會抬高一些價錢,但必須是還在市場可以接受的範圍。
 “商家提出銷售價格后,我們會在網上比價,尋找相同產品在市場上的差價和折扣價,如果高過市場價格,就會拒絕有關服務或產品加入團購。”
 也有一些產品面市時,市場上還未有產品可以比價,屬于比較主觀(Subjective)的價格,唯有嘗試讓它放上團購。
 “如果放上網無人問津,表示這個產品的價格有問題,消費者會比較,不會買貴的東西,便宜的才會買。”
 即是說,他相信團購的價格在市場上還是有競爭性,商家過度提高價格,然后再打折的做法,無法逃出消費者的法眼。
同商品要良性競爭
 “咦,怎么這個商家團購服務和另一家的一模一樣的?”當你多逛幾個團購網站,就像發現各大團購網不少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大同小異。
 同行如敵國,商品出現在不同團購網,卻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那不只是對商家有利,對團購網也有好處,消費人又可從不同管道買到物有所值的東西。
 “反而是同樣產品或服務,以不同價格出現在不同網站才不能接受呢!”柯勁企這么表示。
 同樣廉宜的價格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商家生意興隆,團購網也樂見其成。
 從商業角度來看,團購網不強求商家的商品比另一個網站低價,即是不掉入惡性競爭的漩渦,雙方皆有利益,消費者也能以優惠價格購買產品,一舉三得。


友族市場正待崛起(第4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團購市場以華人佔大多數,馬來市場正等待崛起,把團購市場推向另一個高峰!  信心是網上購物的關鍵,我國華裔接受網購的程度和速度,整體上較友族同胞來得高和快,因此成為團購網和商家聚焦對象。
 目前,大馬團購市場看似飽和,如果馬來同胞大舉加入團購,這塊蛋糕將變得更大!
讓我從團購網的訂閱和購買數據,看看友族同胞的團購現象。
 Stardeal是本土團購網,它與一般團購網較為不同的是:訂閱該網站資訊一半的顧客是巫裔,另一半是華裔和其他種族。
 瀏覽國內團購網時,只要稍微留意這些網站的內容,不難發現都是“無國界”的產品,看似誰都可以購買和使用。
 套用一句話──“國情不同”,大馬友族同胞注重Halal(清真,穆斯林可食用),除了在生活中遵循,上網購買時更加謹慎,不只是確認是否穆斯林可食用,還必須要有相關單位認證證明。
熟悉度有待提升
 “穆斯林會問:是不是Halal(Halal or not)?真的是Halal嗎(Really Halal)?”Stardeal創辦人依斯干達(Iskandar Ezzahuddin)因此只把獲得伊斯蘭發展局(JAKIM)的認證食品,放上網讓人團購。
 就他觀察所得,華裔是大馬各團購網站的鐵杆(Hardcore)支持者,與巫裔的比例是80%比20%,“從Deals.bigsale.com.my(本地團購聚合網)連接到Stardeal的數據,也可說明這點。
 “馬來人在團購市場的滲透率不高,因此其醒覺意識(Awareness)有待提升。”依斯干達嘗試分析巫裔未融入團購的原因。
 最初,網上團購在美國興起,從語言和生活角度來看,它是屬于英文源流的文化;不少華裔在這方面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能夠聚焦于此。
 “馬來人對網絡的熟悉度有待提升,對網上產品也沒有太大的信心,同時對信用卡詐欺情況感到憂心。”依斯干達解釋團購在馬來市場慢熱的原因,但是,他相信,現在已是時候灌輸和教育巫裔這方面的意識和觀念。
 Stardeal今年三月開站后,鎖定巫裔為重要消費對象,但初期的巫裔買家只有10%,另90%幾乎都是華裔(有少量印裔)。
馬來市場前景佳
 經過近5個月的努力后,該網站的巫裔買家增加20%,即佔了團購總人次30%。
 這個增長對該網,以至整個大馬團購市場來說,無疑是一項好消息,因為已有更多巫裔逐漸接觸團購。
 市場上,針對巫裔社群而設的團購網不多,Stardeal算是少有的例子,依斯干達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團購網出現,一起努力提升巫裔的團購意識,“更多的網站出來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
 他並不擔心競爭者增加,目前許多網站皆把目標對準華人市場,馬來市場因此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越多人參與,才能營造更大的市場環境,大馬團購市場也是這樣,只要擁有能力和提供良好服務,就能吸引越多不同種族的消費者!
怕被欺詐消費慎重
 金錢交易一點也馬虎不得,巫裔對團購的遲疑,並不能說明他們不想參與,而是謹慎看待這個消費方式。
 對于此現象,團購聚合網Bigsale創辦人之一溫耀漢指出,這或許和巫裔消費方式和觀念有關。
 全球各地網上消費的方式,信用卡過賬最為方便和簡單,但也有不少欺詐個案,難免讓使用者小心翼翼。
 大馬不少巫裔消費者上網購物時,選用電話預先聯絡的方式確認賣家,然后再把錢通過銀行提款機(ATM)存入賣家戶口。
 在溫耀漢看來,另一個原因或是有不少巫裔較少使用電子商務(E-Commerce)的習慣,因此對于團購的態度有所保留。
 此外,也有可能是不少巫裔沒有申請信用卡,以致不能網上購物,自然也不會把團購視為消費方式之一。
 “如果馬來人開始(對團購)活躍起來,市場會很大!”溫耀漢相信,只要巫裔同胞解除對團購的心理障礙,大馬團購市場指數就會直線上升。
女性市場不能忽略
 女性是否天生喜歡購物,各有各說法,但不管是職場女性或家庭主婦,許多時候由于家庭需要而到購物商場,卻礙于時間不夠,無法精挑細選家用品,上網購物成了另一個不錯的選擇。
 精打細算的女性,對于網購,特別是團購情有獨鐘,本地著名網購網之一MilkADeal創辦人柯勁企指出,該網站的數據顯示,女性顧客佔了60%。
 換句話說,網上消費也是許多女性的選擇,團購擁有許多優惠品,自然吸引了女性的目光。
 依斯干達當初設立團購網的目的之一,包括利便女性購物,除了相信女性喜歡和適合使用折扣券上網購物,也可減少女生出外購物的麻煩。
 “女生要照顧孩子和家庭,忙這忙那的,網購很適合她們,不用一家大小上車,還要帶上女佣,才能出門購物。”
 按鍵“購買”比市場上便宜一些的產品,不用出門耗費車油,不用為找停車位兜圈子而煩,可以省下不少金錢和時間。
上班時間團購黃金期
 如果你覺得周休、公假或長假越多的時間,就是團購的黃金期,那就大錯特錯了!
 溫耀漢指出,依照他們抽樣調查國內六家受歡迎的團購網的已購買(Bought)數劇顯示,假期反而是團購的低潮期。
 今年6月和7月份並沒有太多公假或長假,這兩個月成為今年的七個月內團購量和消費額最高的兩個月份。
 7月份的團購網抽樣調查,團購量是35萬人次,消費近1800萬令吉,其次為6月份,也有28萬人次,消費額達1600萬令吉。
 他猜測:“周休和公假時,大家都去約會和到商場購物了。”
 另外,根據Bigsale記錄到的瀏覽量,早上11時過后、臨下班四五時,晚上九時過后,皆是團購黃金時間。
 其中,早上的時間是團購高峰期,溫耀漢相信上班族處理手頭上的事后,檢查電郵看到來自不同團購網的電郵資訊,就會點擊進入觀看。  
優惠產品團購搶手貨
 “給我優惠價格,其余免談!”在團購過程中,這或是消費人最堅持的原則。但,優惠價格能否等同低價呢?
 在依斯干達的觀念中,最好的優惠價格,並不只是低價,“開始是低價和便宜取勝,但最后我發現,優惠才是重點!”
 數令吉至數十令吉的產品或服務,能吸引消費者眼球,但價格介于兩百至三百令吉的優惠產品,有時反而成為團購的搶手貨。
 這是因為關鍵不在于價錢,而是消費者認為它物超所值,即以低于市價獲得有關服務或產品,已經是“賺到”了。
 “如果是一個好的交易,消費人並不會看它是否廉價。”他說。
 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團購的價格還是有一個底線,兩三百令吉即是臨界點,依斯干達坦言,超過這個價格,即使價格非常優惠,依然少人問津。
喜歡團購年齡層
 Bigsale的面子書共有逾19萬1000名網友,大多數是團購支持者,從中分類,得出首三名最愛團購的年齡層如下:
排名 年齡層 巴仙率
1 25至34 31%
2 18至24 24%
3 35至44 8%



社群網是潛在競爭者(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未來,如果社群網業者加入團購戰場,以及網上百貨公司形成風潮,團購業將面對不小的衝擊!  在團購紅紅火火時,國外一些網上百貨公司已悄然入駐大馬,與團購業者分一杯羹。
 至于擁有強大社群作為后盾的各社交群網,目前雖然未有涉入團購市場的跡象,但它們卻是最有條件發展團購市場。
 也許,消費人應該期待這一波網上較勁,因為最后得益的依然是消費人!
網購的兩大特點,分別是價錢和其推荐性質。
 在這個需求下,消費人想在網購上獲得優惠價的服務和產品,網站和商家聯手推荐優惠選擇,獲得更多消費人青睞。
 網上買家不認識彼此,卻因為以上兩項原因而購買共同的東西,彰顯民眾只要聚合一起,力量特別強大,團購業也因此受益。
 “但是,團購還是有其局限。”拉曼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兼資訊工藝學者尤芳達博士指出,社交網絡(Social Media)或者是團購網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
 從各方利益角度來看,消費人從網購找到物有所值的產品,團購業者以推荐產品方式,從中抽佣得到利潤,商家以銷售產品引起顧客注意。
社交網絡層層相連
 在尤博士看來,像面子書這樣的社交網,由于社群緊密相連,社群網業者更容易通過團購盈利。
 “我說的不是用戶使用社群網當宣傳工具,而是社群網業者自己來做團購!”雖然他還未發現有社群網開始行動,但這確實是一個極佳的商業機會。
 社交網絡層層相連,集合社群關係和共同推荐性質,影響力極大,經過用戶不斷推荐或轉發,發揮出來的群體互動力量不容小覷。
 以面子書為例,若它推出名牌包包折價團購,如果某用戶的朋友恰巧是名牌包包的鑑賞者,並且把它買了下來,將影響社群內的人,因為其他人相信他的眼光,也會信心滿滿買下該款包包。
 這種社群或朋友推介的力量,影響力必然遠大于任何商業機構或專家所說,朋友的介紹詞,等于專家十句話。
 又如,某人在面子書內看見他的朋友們大讚某電影值得一看,這樣的推荐比影評人推介更為有效,讓他更加相信有關電影非看不可。
尋覓商品更加便利
 而且,面子書這類跨國界的社群網,有能力與商家洽談比團購網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除了吸引一大批消費人購買,商家也因為銷售大批商品而獲利。
 社群網站能夠掌握用戶喜好,從中提供精準的商業訊息,而且擁有良好的付費系統,用戶不只是可在社群網找朋友,尋覓商品也更加便利。
 尤芳達博士指出,社群網絡不一定是指面子書,它只是其中一個網站,以后也不會只有一個面子書社群網。
 當某個社群網站過于普及,使用者就會要求更多附加價值,到時更多不同特性的社群網站就會應孕而生,甚至取代原有的社群網。
 有朝一日,社群網加入團購的戰圍並不稀奇,因為它本來已擁有強而有力的條件。
網上百貨公司衝擊團購網
 如果稍有留意電子和平面媒體廣告,或者網上購物趨勢,可能發現類似團購的網上百貨公司已經出現,它們強調節省多少巴仙,卻又不標榜是團購網。
 這類網站上的商品價格優惠,不至于低于團購價格,但比市場上的產品價格稍低,而且即買即有,現貨量充足。
 這類網上百貨公司不少是從外國進駐大馬,準備在網購市場大展拳腳,目前已知的有Lazada和Zalora。
 網上也冒現本土的網上百貨公司,其中一間是Posmo,方浩全是負責人之一,他表示,這類網站公司早在半年前就已經出現,而且陸續有來。
 從外國網上購物網站紛紛涌入大馬的情況,他相信大馬網上百貨公司市場前途光明;于是,他與霹靂州班台一個傳統雜貨店合作,以本地傳統咖啡店成功轉型成全馬連鎖店為藍本,創建大馬網上百貨公司。
 然而,這些網上百貨公司和較早前的網上購物商店又有怎樣的分別呢?
 方浩全指出,可用團購網作為分水岭來區分兩者;團購網出現前,網店多是銷售單一種類貨品,例如服裝網店。團購網出現后,強調銷售多種商品的即是網上百貨公司。
 在他看來,團購以大折扣吸引消費者,長期來說對商家是一種傷害,因為這種折扣方式只適合短期促銷。
 此外,消費人想要獲得團購優惠,需在指定時間內才能購買和兌現,也會為消費人帶來某些不便。
 他認為,網上百貨公司的價錢具有競爭力,並且有更好的品質保證,不會因為壓低商家價格,出現偷工減料、質量不佳的商品。
洗牌效應在所難免
 今年,中國團購網站出現骨牌效應,陸續因各種原因倒閉,逾5000家網站剩下兩千多家,而且倒閉情況還在持續下去。
 反觀大馬,我國的團購網數量雖不能與中國相較,但也有數十至上百個網站,是否也會面臨洗牌呢?
 尤芳達博士指出,每個商品面市,都會經歷消費人的購買經驗,以檢視其素質和售后服務,大馬團購也不能倖免,相信也會經歷這些過程,汰劣留良。
 “長久來看,團購有其價值和需求,以及它的立足條件。”但是,他認為網站大前提是建立品牌,獲得消費者信任,才能站得住腳。
 大馬已有網上購物的基礎,許多人已有網購經驗,對延伸出來的團購也有適應能力,因此只要團購業者建立口碑,就能好好地大展拳腳。
團購前路依然寬廣
 作為大馬團購市場“大哥級”網站,Groupon相信大馬的團購業的前景,依然是一條康莊大道!
 Groupon東南亞和印度副總裁兼總經理梁友仁接受電郵訪問時指出,大馬人已理解團購帶來的價值,以及節省金錢的好處;同時,商家也發現參與團購,能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經濟和市場價值。
 這家團購網共在48個國家設網站,擁有3800萬個訂閱用戶,大馬則有170萬個訂閱用戶。
 梁友仁和另7人開始經營GroupsMore(大馬Groupon前身)時,當時大馬人還是只有上網訂機票的習慣;他們把互聯網上獲得的經驗,應用在大馬市場,並且積極向商家推銷團購的理念。
 至今,商家和消費人認同這種網上購物方式,因此,他相信大馬的網購市場前路依然寬廣。
團購網也在轉型?
 團購網依靠消費人的熱度支撐,其實也在尋找另一個出口?
 方浩全指出,西方國家大型的團購網站,表面看上去風光,其實也可能正面對轉型的壓力,開始啟動其他類型網站。
 “團購要找(消費人繼續支持的)恆溫,不然消費者會覺得很‘顯’(悶,沒有新意)。”他說。
 西方團購網站需要價格優勢來撐起大旗,如果能找到擁有充足盈利空間的商品,例如來自中國制造的貨品,就能繼續維持下去。
 但是,方浩全表示,長久下去,西方的團購網或會變成代購網,即替消費人或商家向中國購買貨品,然后再轉售出去。
 對中國的團購業者來說,就不能使用這種方式;由于當地消費人和商家已能輕易取得廉宜貨品,如果團購業者不以低價取勝,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他指出,台灣方面,團購行業強調家鄉風味特色,能夠通過完善的運輸和遞送通路,以及真空包裝技術,把家鄉特產帶到遊子手中,團購業因為能夠扮演這個角色,而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本地團購業者的情況又如何呢?一些本土團購網也另設網上百貨商店的網站,打開另一條通路,MilkADeal團購網的另一個網站White.my,即是例子之一。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清清醒醒做夢

23 Aug 2012

我在夢裡保持清醒(第1篇)



特約:楊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有看過諾蘭導演,狄卡比奧主演的《潛行空間》(Inception)的人,就曉得在夢裡知道自己做夢這回事。戲中的盜夢小組可以任意進入夢境,穿梭不同層次的夢空間,甚至強行更改別人的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知道自己做夢這麼一回事,或是夢中保持清醒,這種情況叫“清明夢”。當然,真正的清明夢沒電影那麼誇張,卻是事實。
 諾蘭在訪談中告知,他自己十多歲時就有清明夢的經驗,將這種經歷拍成電影是他多年的一個夙願。
 現在讓我們進入清明夢的世界,成為夢世界的主人……
什么是清明夢?
 千萬別誤會,此“清明”非彼“清明”,清明夢跟清明節可是沒有關係的。
 清明夢是一種有意識的夢,也就是說,做夢時你保持清醒,知道自己在做夢。有時做夢的人還可以主導劇情,控制夢的內容,改換夢境。
 做清明夢的人可以是夢的參與者,成為劇中的演員,也可以只是個旁觀者,置身度外地觀察夢境。
 在夢中保持清醒並不是新潮的概念,古代就有許多這類的紀錄。
記錄352個清明夢
 但首先提出“清明夢”(lucid dream)這個詞的,是荷蘭的醫生凡伊登(Frederik Williams Van Eeden)。他在1913年交給英國的心理研究協會《夢的研究》報告中寫道:
 “我第一次在夢中清明是1897年6月,我夢到在空中飄浮過整片樹林,知道那是四月。我注意到移動時俯視樹枝,透視角度會自然地轉換。在夢中我反思,我的想像力不可能創造出複雜的移動視覺景象。”
 “從1898年至1912年,我共記錄了自己352個這類夢。”
 他把這種經驗定名為“清明夢”。
 接著,有好些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寫了清明夢的報告,其中以格林(Celia Green)的《清明夢》以及塔特(Charles Tart)的《變化狀態》最詳盡。
 伽費爾(Patricia Garfield)的《創造性做夢法》,則以通俗的方式給大眾介紹清明夢以及控制夢的方法,成為暢銷書。
 上個世紀70年代,英美兩國科學家不約而同以科學方法證實清明夢的存在,美國的實驗是由著名的清明夢研究者,史丹福大學的拉伯茨(Stephen LaBerge)進行。
 他在頭上連接著不同的電線,通往腦動電描器。在夢中拉伯茨緊握拳頭和轉動眼球,傳送出摩爾斯電碼,在圖表上拼出自己的名字!
在西方備受注目
 這份歷史上最匪夷所思方式發出的電碼,使清明夢開始受科學界承認。
 清明夢在西方受注目,還得受益于上世紀60年代美國掀起的反傳統、反戰運動。
 年輕人唾棄西方傳統宗教,轉向東方宗教以及原始部落信仰尋求心靈意義,西藏佛教與美洲薩滿的清明夢修煉受到注意,使得清明夢在西方普遍起來。
 目前,西方清明夢已發展出許多學說、流派和方法,也廣泛影響心理學、藝術、靈修等領域。除了不少大學,也有一些專門研究清明夢的團體和機構在這領域進行研究。
清明夢能做些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許多人一想到能穿牆透壁,在空中自由翱翔,或到其他星球尋找外星人,就興奮起來。清明夢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探險!
 一項最吸引人做清明夢的動機是浪漫的艷遇,很多人認為這種性關係可以為所欲為,沒有法律、社會倫理、心理禁忌等問題,也不會留下手尾,帶來各種糾紛。
 專家用儀器研究發現,男女在清明夢中的確能有性高潮,但男性不會射精。許多人也報告夢中的性高潮較平常強烈。
 其他的動機包括想解決心理問題或生理疾病,為了宗教或靈性的修持。有些人則希望見到已過世的親人、回溯前世、尋找創作靈感、提高學習能力、好奇好玩等。
 這些所謂探索其他星球,見到親人等,做夢者真的有去到那個地方、見到那些“人”嗎?一般嚴肅的研究都傾向于認為這些只是做夢者的意識投射罷了。
 但是,有些個案卻顯示做夢者確實在夢中到過某些地方,接觸過某些人。
 西藏工竹仁波切的看法或許能解釋這現象:有兩種夢,普通人的夢,夢到的人事物等,只是意識的投射。
 另一種是高層次修行人的夢,心識可以實際離開身體,真的到某個地方,接觸某些生命體,乃至辦事情等。
 此外,科學家或心理學家做清明夢多半是為了學術研究,瞭解人類的意識、大腦等領域。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理由。
做個夢的觀察者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Richard P. Feynman),在他那本風趣幽默又充滿智慧的《別鬧了,費曼先生!》中,講述他做清明夢的經過,精彩非常!
 還是學生時,有一次費曼要交一篇論文,主題是睡覺時意識流如何停頓下來。于是,他每天在入睡前觀察自己思想的過程直到睡著為止。
 一天晚上,他在觀察睡眠過程無意中入夢,發現自己在夢中可以繼續自我觀察。
 在夢的開始,他在火車車頂上,火車正好要開進隧道,他害怕極了,拚命趴下來,隨即火車呼嘯一聲進入隧道。
 他跟自己說:“原來夢中也有害怕的感覺,而且還能聽到車聲的改變。”同時,他也注意到夢是有彩色的。
 接著他在一節車廂裡面,感覺到人和車在搖晃,于是他自語道:“夢中有運動感!”
 他東歪西倒往車尾走去,看到一個像櫥窗的大窗,窗子后面有三個穿泳衣的漂亮女孩子。他繼續向前走進另一節車廂,突然想起:“嘿!要是現在能生起性衝動,豈不是很有趣嗎!我應該回去剛才那節車廂。”
 他發現自己轉過身走回去,意識到在夢中可以控制自己的方向。
 走回到那個大窗,卻看到裡面是三個老頭在拉小提琴,但是他們立刻變回女孩子!他大為興奮,然后——醒了過來……
清明夢中各感官作用
 學術界研究夢的初期,專家對夢中感官的作用有許多不清楚之處,例如夢是黑白還是彩色的;是否有味覺、嗅覺;夢中時間與現實時間的速度是否一樣等等。
 費曼真不愧為20世紀最聰明的科學家,夢中的觀察不僅細膩,而且關鍵,是許多科學家長期嘗試瞭解的現象。在后來的試驗中,他又陸續觀察了夢中感官的不同作用與強度。
 根據西藏醫學的說法,意識在“風”的鼓動下進入身體各脈絡而開始作夢,夢的內容與意識進入的脈絡有關。
 比如意識進入眼睛相關的脈絡,就夢見各種顏色;進入耳朵相關的脈絡,就夢見各種聲音,進入鼻子相關的脈絡,就會有氣味……
 因此,這派醫學認為夢如同清醒的日常生活經驗,各種感官皆能發揮作用。
睡眠週期與夢的關係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有淺深不一的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身心開始放鬆,呼吸和心率放緩,腦波處于α波或θ波,是個短暫的過渡期。
 第二階段由腦波突然進入“頂區K波”和“渡梭形波”開始,是真正的睡眠。
 第三個是深度睡眠階段,大腦活動越來越緩慢,呼吸變得深長。
 第四階段也是深度睡眠,腦波大部分時間處于δ波,此時血壓、呼吸和心率都達到一天中的最低點。
 在第四階段之后,睡眠先倒退回第三、第二階段,然后才進入第五階段。
 第五階段也稱作“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英文是REM(periods of rapid eye movement),這是由于科學家發現,在這個階段眼球會快速轉動。
揭開人們睡夢秘密
 1953年,睡覺領域著名專家克萊德門(Nathaniel Kleitman),與他的學生亞瑟倫斯基(Eugene Aserinsky)發現,人們處于REM狀態被弄醒時,都稱正在做夢,從而揭開了人們在睡覺中做夢的時段。
 上面五個階段是睡眠的一個週期,一般上大約是90分鐘。一個晚上,依據睡眠時間的長短,人們可以睡上幾個週期。
 不過,每一週期,不同階段的睡眠時間會改變,第一週期深度睡眠的時間很長,做夢的時間短。
 第二週期深度睡眠的時間減少,做夢的時間增加。再下一個週期深度睡眠更短,做夢時間更長。
 假如有個人睡了6個小時,就共睡了4個週期。有可能第一個週期有10分鐘做夢;第二個週期或許增至15分鐘;第三個週期是20分鐘;最后一個週期可能做30分鐘的夢。
 結果這個人整個晚上共做了75分鐘的夢。
 由于科學儀器可以測量到眼球的轉動,因此學術界研究夢幾乎都會應用到睡眠週期與REM,這兩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摘錄
 1.清明夢,是指在夢中保持清醒,清楚明白你正在做夢。
 
 2.在夢中,我們一樣可以運用感官,去感知夢境種種。



了解夢從中獲靈感(第2篇)


特約:楊芋
 對于夢,大部分人都不把它當一回事,“這只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連歌曲都這樣唱,明顯沒有認真看待夢。  無可否認,許多夢是光怪陸離,這讓人很難將它與現實生活連結在一起。
 然而,卻也有人認認真真去了解夢,並從中得到許多啟發,甚至學會某一些學問。
 夢,可不是蓋的,不信?請往下讀……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前所長,吳立民是位修行造詣很深的老居士。他修夢有成就,許多學問是在夢中學習到的:
 “上中學時,我文科功底好,但數學我學了兩位數乘法就學代數,我不懂,一學期下來考試,僅靠交頭捲得3分。”
 那個暑假,他自學高中代數,他的師傅教他修一種“文殊童子”的清淨夢法。
 “白天睡覺,就在夢中做方程式,就在一個暑假我把數學拿下來了。”“50年代華羅庚教授來要人,我差點到數學研究所去,我們省委書記不放人。”
夢中沒有限制
 我們可能聽過在科學、藝術、文學等領域,許多突破性的創意或靈感來自夢。筆名“追夢螞蟻”的清明夢探索者,認為清明夢比一般夢更能帶來靈感。
 因為清明夢過程清醒,醒來之后印象較一般夢清晰,有助于把稍縱即逝的靈感記下。而且夢中的東西超現實超想像,形形色色光怪陸離,到處遊蕩觀光,都能從中得到許多啟發。
 此外,他建議主動尋找靈感,在夢中打開收音機聽歌,找畫展看畫,他說“都是世上沒有的東西,直接就可以拿來當靈感用”。
 有些心理學家對清明夢為何容易獲得靈感提出假設: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界線與限制,在物質的層面,身體不能穿透牆壁;水火不相容;地心吸力使所有的物體往下墮;固體不能流動……
 物質的界線不但限制我們的肉體,也在心中形成概念,限制我們的思想。比如,做室內設計,現實中沒有人會想到把天花板擺進壁燈裡面,或把牆壁漆上貝多芬的交響曲。
 除此之外,我們心理也有人我;男女老少;父母子女;美醜喜好;法律;社會規範;道德倫理等概念,並在心中形成各種界線與限制。
 在清明夢中,這些界線的概念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它們加諸于我們的限制也非常弱或不起作用。
給夢者許多啟發
 當我們在夢中一心想解決問題時,各種不受現實生活局限的想法交錯浮現,雖然除了少數可以直接利用,大多數無法實際用于現實生活,但仍然會給做夢者許多啟發。
 五絕老人鄭曼青提起他在拳術上如何突破的故事:他師從一代太極宗師楊澄浦學拳,開始時楊澄浦每天都吩咐他“要松、要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一天總要嘮叨不知道多少遍。
 鄭曼青練習了兩年,不管怎么練都達不到楊澄浦的要求,最后每聽到這句“松”,就頭大如斗。
 一天晚上,鄭曼青睡覺時夢見自己雙臂斷了,驚醒過來,對所謂的“松”恍然大悟,覺得兩隻手臂就如洋娃娃的手,用樹膠筋繫著,扭轉自如。
 第二天他去與功夫比他高的同門推手,大家皆對他功力的突飛猛進驚訝不已。后來他終于成為一代太極大師。
夢中經驗突破極限
 鄭曼青做的或許不是清明夢,但有位德國武術高手卻用清明夢來取得突破。心理學家蓋肯巴赫(Gackenbach)和波斯維德(Bosveld)記錄了這個案例。
 這個案主是空手道、跆拳道和柔術高手,他后來去學合氣道。由于拳術路數與之前學過的不同,他花了兩年工夫還是無法入門。
 一晚,他睡覺前反覆思索白天練習的情景,不斷在腦中重演練習,但和以往一樣,就是擺脫不了之前拳術養成的慣性。然后他睡了過去並做了個夢。
 在夢中,他被重重摔一跤,此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在夢中,他立刻夢出道館,並在裡面跟對手練習。夢中他輕鬆地對練,越練越進步。
 他這樣在夢中練習了一個星期,回到道館,教練對他的進展感到吃驚不已。從那時起,他一路進步,一年后就考獲教練資格。
 為何清明夢能讓運動員突破?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溜冰高手的梭利(Paul Tholey),根據自身經驗與研究認為,在清明夢中,人們可以把自我意識放下,消除自我與外在的界線,全神貫注在運動本身。
 至于運動員能否有所突破,重點在于他必須能把夢中的經驗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在夢中練習慣了的技術,要能在運動中發揮出來才真正有效。
面對和征服心理治療法
 雖然有大量案例成功用清明夢治療生理上的疾病,但在醫療領域,清明夢主要還是治療心理問題。
 艾美經常做同一個主題的惡夢,每次她都夢到自己從不同的高處掉下來,嚇得從夢中驚醒。這個惡夢一直干擾著她。
 學會清明夢不久,當她再次夢到在高樓要跌下時,她立刻告訴自己:“飛!趕快飛起來!”果然,這次她沒掉下去,而是飛了起來。這個成就令她興奮不已。
 從此以后,每當她在夢中跌下或遇到任何問題,她都會改變夢境或作出各種變通。
 早期研究清明夢的心理學家史特瓦(Kilton Stewart),要做夢者在遭遇不愉快的夢境時,要“面對和征服”,把惡夢消滅。他也要求做夢者與有用的夢境合作,從中得到好處。
 就如上述的艾美,經常做惡夢的人,可用這個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做清明夢時,一遇到魔鬼妖怪還是什么恐懼的事物,立刻施展法術,改變夢境,把惡魔變成仙女。
 然而,“面對和征服”法受到許多心理學家詬病,他們認為,夢多半揭露我們的潛意識,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自我,嘗試與我們溝通,告訴我們一些訊息。
 一日我們沒有解決潛意識要告知我們的問題,不管我們怎么消滅惡魔,它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在夢中出現,而我們意識深層的問題也一直存在著。
改變心態淨化內心
 桑切斯(Victor Sanchez)與墨西哥土著一起生活超過15年,他依據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的著作學習巫師唐望的“做夢”法。
 第一次經歷清明夢時,他體驗到一種非常深沉的憂傷,是生命中缺失了什么的一種不完整感,而缺憾的部分正好在夢裡的藍海中。他打算在夢中把自己生命重要的部分補充圓滿……
 第二天他醒過來,夢中的憂鬱與悲傷仍然縈繞著,但是在這悲傷底層有一種秘密的喜悅,就像終于得到了久違的寶藏,或發現了新大陸的感覺。
 下午他去上課,看到平時熱衷的活動與重要的事物,一點也勾不起興趣,他甚至不屑一顧,他內心深處知道:從此,他的生命再也不一樣了,他已不再眷戀這紅塵了。
 桑切斯的體驗不是獨立的,西藏夢瑜伽最明顯的效果是體驗到夢中的一切皆虛幻,並且深化這個體驗,感受到日常生活的一切與夢中一樣,幻而不實。
 在提升心靈方面,許多探索者經由清明夢中轉化心態,他們熟練進出各種夢境之后,體驗到身體的虛幻,感受到意識生命不死,死亡的只是肉體罷了。
 因此,許多新時代運動的流派,都有關于清明夢或類似夢的指導,用來淨化內心,或提升意識層次。
溝通瞭解轉化意識
 由于做清明夢時有意識,能作主,知道面對的恐怖與危險其實是假的,一醒過來就消失。因此,他們提議以溝通瞭解,而不是對抗的方式面對惡夢。
 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之下,許多心理上的問題,都通過溝通瞭解獲得根治。其中心理學家梭利舉出本身的例子:
 梭利的父親去世之后,他經常夢見父親化成各種形象來威脅他、侮辱他。每次梭利都會狠狠反擊,把父親化現的對象打得落花流水。
 可是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他依然不停做類似的惡夢。有一次,他在夢中改變了態度,結果給他的人生帶來巨大的影響。
 那次,他夢到一隻老虎在追他,他想逃跑,可是靈光一閃,他轉身面對老虎,問道:“你是誰?”
 老虎變成他的父親,說“我是你父親,你必須聽我的話”!
 這次,梭利沒有揍他父親,在夢中他嘗試與父親溝通交談,接受父親對他的其中一些批評,告知他願意接受和改過。
 結果,父親變得親切起來,在夢的最后兩人放棄前嫌得以和解。
 梭利說,從此以后在夢中父親再也沒有威脅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對權威型人物的恐懼與壓抑也消失了。
 當然,清明夢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心理問題,許多心理學家發現,清明夢有它的局限,只有在與其它治療法結合使用時,才發揮最大的效益。
■摘錄
 1.做清明夢,即在夢中保持清醒,可以協助我們進行心理療癒。
 2.在夢中,我們的想法可以天馬行空,比較不受現實生活局限,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性與擴展空間。



做清明夢有技巧… (完結篇)


特約:楊芋
 清明夢,即清楚明白地做夢,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掌握的!  偶爾人們會在夢中知道自己做夢,但這種情況一生中沒發生幾次。除了少數人天生就會知夢,一般人都需要練習才能做到,就如學習打籃球駕汽車般。
 除了如夢瑜伽等傳統方法,心理學家以及清明夢興趣者也發展出許多技巧,教你做清明夢。
 你想學做清明夢嗎?沒問題!
如果沒有精神病、癲癇病等腦疾或嚴重的心理問題,有興趣的人都可以練習清明夢,就像攝影、潛水等嗜好般。重點在于不要過分沉迷,影響正常生活。
 目前為止的研究還未發現清明夢對身心有什么不良的副作用。
 以下是學習做清明夢的步驟:
第一步:記夢
 每天睡覺前,放輕鬆,然后自我暗示“我一定要記得夢,醒來時立刻回憶夢”,抱著這個念頭入睡。
 早上醒來,別睜開眼睛,先回憶做過哪些夢,夢的內容及過程,注意夢境的人物、心情、背景、環境……越詳細越好。然后起身把這些內容寫下來,或者用手機或錄音機錄下。
 把夢記錄了之后,你可以在當下或空閒的時候拿出來回味,熟悉自己的夢,思考個中意義。
 解讀夢的意義和探索潛意識滿有趣,你會發現一個陌生的自己!有些夢也可能暗示某種意義、顯示健康狀態、預言,或者根本就是——做夢!
 不要等起身辦事之后才記夢,你會忘掉所有的細節,甚至連是否做過夢都不清楚了。
 第一步就是這么多,練習到能熟練做清明夢了就可以停止,非常簡單,但是幾乎沒多少人能堅持。練習的竅門在于不要嚴肅,輕輕鬆鬆,當作有趣的事來玩。
第二步:知夢
 能記住夢了,通常還是無法在夢中知夢,需要練習一些知夢的技巧,這可以和第一步同時做。
 知夢的技巧最簡單的是訓練自己養成條件反射,你可以在白天經常提醒自己:“我在做夢嗎?”同時注意是否身在夢中。
 比如,看見老闆時,自問:“我在做夢嗎?”看到其他人事物也如此,自問“我在做夢嗎?”
 有些人整理記錄下來的夢日記,選出經常在夢中出現的情況,在生活中一遇到類似的狀況即自問“我在做夢嗎?”研究顯示,熟悉了自己做夢的經驗,比較能知夢。
 知夢的技巧練習慣了,容易提醒自己是否在做夢,而在夢中知夢。
假日的練習
 沒上班的日子,前一晚上只睡5或6個小時,起身保持清醒30到50分鐘,可以閱讀或處理瑣事,之后再睡回籠覺,做清明夢的幾率比平時多出15至20倍。
 這個稱作“醒后誘導清明夢” 的方法很容易知夢,據推測是睡中醒來活動刺激腦中的掌控邏輯部分,引發人們在夢中清醒。
 學習清明夢,要多久才成功?
 要做清明夢,一般人練習以上兩三個技巧基本上就足夠了。至于要多久才有效,這個說不準。有些人看到清明夢的資料,覺得非常有趣,當晚就知夢了,也有人練習了幾個月都不見效。
 另外,除非你做夢的技術已經練得爐火純青,否則不會每個夢都清醒。正常的情況是,你一個星期可能有兩三晚能認出一些夢,其余的都是糊里糊塗。
 無論如何,別太嚴肅,那會是個障礙,當作娛樂般效果會更顯著。
 祝你做個清明夢!
掌握技巧清明不難
 要做完整的清明夢,即從夢的開始到結束都保持清醒,並且能主導夢,必須掌握一些技巧,包括:
 一、知夢
 如果無法知夢那就是普通的夢。所以,第一件事是必須能認出身在夢中。一般人都是在夢中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但高手可以從清醒的狀態保持意識入夢。
 二、保持夢
 大部分開始學習清明夢的人,一發現自己正在做夢都會興奮過度,立刻醒過來。所以得控制情緒以及掌握技巧保持夢境,使夢穩定。
 三、延長時間
 好夢由來最易醒,夢了一陣,我們還是會醒過來。一般的夢時段很短,要在夢中和情人幽會,你的夢時段總不能太短吧!
 四、控制夢
 多數人都想主導自己的夢,例如,變化出幾個分身,與夢中的對象溝通,飛翔等等。
 這些都需要有控制夢的能力,而且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方法,在夢中找寶藏與治療心理問題,兩者方法並不一樣。
 要掌握完整的清明夢,需要多閱讀相關資料,多與同道交流切磋,同時在夢中探索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清明夢流派技巧
 清明夢有許多流派,方法層次也不同,有的簡單、有的複雜繁瑣,甚至應用儀器輔助。比較普遍的有:
 ◆記夢
 瑪哈瑞西國際大學(Maharish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蓋肯巴茨(Gakenbach),和加拿大布魯格大學(Brock University)的韓特(Harry Hunt)都發現,記住夢能提高知夢的幾率。
 這是個有效而且簡單的方法,可以是早上醒來記錄一整晚的夢,也可以是半夜夢醒時分起身記錄。
 ◆驗夢
 這是測試自己是否處身夢境的方法,不同的人摸索出自己一套方法,因此技巧繁多,但都不離根本道理,即用某些技巧發現自己在夢中。
 常見的驗夢法有掐鼻子,掐住鼻子不放還能呼吸,大概是在夢中了。當然,也有可能你夢到自己不能呼吸!
 因此,通常會再加另外一個測試,比如把食指扳到手背上,或者打個結,除非瑜伽工夫不得了,否則應該只有在夢中才能做到吧。
 很少人在夢中做到符合現實生活的局限超過一次。所以,如果真的在夢中,以上兩種方法應該可以測出來。
 驗夢法也有另一個用途:你站在國油雙峰塔頂層,認為是在夢中,想縱身往下一跳時,最好做多幾種驗夢法,確保真的是個夢,否則……
 ◆夢象征
 拉伯茨(Stephen LaBerge)首先提出“夢象征”的方法來覺知自己做夢。
 方法是只要發現任何不尋常的情況,甚至古怪的念頭,就提醒自己這可能是夢。例如某個大明星出現在面前,辦公室突然停電等。
 這個方法的缺陷是許多人們清醒時認為不可思議的事,在夢中卻覺得合情合理,以致正在做夢的人不覺得有任何異狀,愛麗絲夢游仙境的故事正好說明這現象。
 ◆西藏夢瑜伽
 清明夢領域最著名的傳統要數西藏的夢瑜伽,西藏出現過許多修夢有高深造詣的瑜伽士,發展成不同的傳承,留下豐富的著作。
 目前,仍然有許多喇嘛以修夢稱著,在世界各地傳授夢瑜伽。修法基本內容如下:
 ◇白天無論處身什么場合,行住坐臥,待人處事都當作夢境看待,整個世界就是一大夢,人生是夢一場,沒有哪樣人事物值得執著。
 ◇睡時側身靠右臥,想像喉嚨有稱為“種子字”字母,再想像佛菩薩或本尊,之后變換夢境,純熟了練習定于夢境。平時再配合運動氣功等。
 夢瑜伽是要藉著夢中的覺知,認知睡眠時意識從活躍狀態進入不起任何分辨狀態的過程,再消融人我分別的二元心,進入“本覺”的境界。
 ◆唐望“做夢”法
 這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跟隨墨西哥沙漠的一位巫師唐望(Don Juan Matus),學習到的印第安薩滿信仰的清明夢法。
 方法是睡前選好一樣東西,以堅強的意志要在夢中注視這件東西,以喚醒夢中的意識。唐望教導注視自己的雙手,因為手最方便。
 注視手知夢后,如果夢境不穩定開始要崩潰,就把注意力移開,換一個注視對象,然后再回來看自己的手。
 ◆誘導知夢儀器
 有些研究者根據“快速眼動睡眠”原理,開發出不同的儀器,誘導做夢者知夢。
 最常見的是裝設感應設備的眼罩,讓做夢者戴著入睡。感應器感應到眼球的快速轉動時,會發出訊號聲或閃光,刺激做夢者提醒他正在做夢。
 除此之外,也有人用音樂或把提醒做夢的指示錄音,在睡眠時播放。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