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勃起功能障礙

美滿婚姻要愛也要性(上篇)

9 Dec 2012

報導:許雅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客廳裡,40歲出頭的夫妻坐在沙發上觀看電視節目,間中偶爾聊聊孩子以及繳費單,就毫無話題交談。  戲劇節目結束后,妻子眼睛瞄向牆上時鐘,時針指正11時30分。她心裡焦慮:他怎麼還不想入房睡?難道是存心避開我嗎?
 她身邊的他亦不乏苦惱:昨晚表現力不從心,今晚只想一覺睡到天明。
 顯然,即使是親密夫妻,性,還是難以啟齒的話題。性,真的是維繫快樂婚姻的唯一因素嗎?
 國內知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保羅詹普納丹(Paul Jambunathan)坦言:很抱歉咯,你不可能沒有親密關係,卻有快樂婚姻。
保羅坦言:“性,即使對于70歲的老夫妻來說,也很重要,因為有激情享受房事,代表雙方身體機能好。”
 簡單來說,男人的“小弟弟”不快樂,男人就不快樂,那么,男人的配偶也不會快樂。這就必不可免影響婚姻關係。
 在跨國製藥公司輝瑞(Pfizer)的社會服務項目──“We Love, Sustaining Passions”工作坊上,保羅亦強調,性交非性愛。
 男人和性工作者性交,也能帶來感官滿足。但是,夫妻之間的性愛,因為有“愛”,才能刺激生理和心理感官,處在最佳表現狀態。性愛美滿,親密關係亦因而維繫下去。
用心經營,愛苗茁壯成長
 保羅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愛伴侶的理由:一見鐘情、吸引力(身體或心理)、經濟條件等。愛戀關係之中,至少要有一方產生“愛意”,之后再用心經營,愛情才會滋長。
 當然,通過相親方式而結合的夫婦,“愛意”並非結合的第一導因;不過,不管是戀愛結婚還是相親結婚,只要用心經營親密關係,夫妻之間的愛戀會茁壯成長。
 根據國際知名性學專家伊利科爾曼(Eli Coleman)的說法,親密關係有4個層面:身體的親密、情感的親密、認知的親密和實驗的親密。
 保羅因而坦言:90%的夫妻認為,我只要擁抱,不需要性愛。但他強調,很抱歉,沒有性愛的婚姻,還是會帶來殺傷力。
性愛,不僅是生理滿足
 數據顯示,很多婚姻都是因為性愛不和諧,而走上離婚之路。夫妻之間的性愛,不是生理滿足而已,更是親密對話。性愛不美滿,很多時候並非因為性本身,而是因為夫妻無法維繫有“愛”的親密關係!
 總括來說,夫妻能否在各種相愛理由上,用心經營愛意,讓它成為養分,這才是維持親密關係的關鍵因素。
 工作坊上,一對育有3名孩子的異族夫妻坦言:我們關係很親密,性愛生活也美滿。結婚18年,恩愛過后,妻子一個翻身,丈夫立即擁她入懷,便讓她覺得很有被愛的需要。保羅因而鼓勵:請繼續維繫這種親密關係!
經營親密關係要開放
 “We Love, Sustaining Passions”工作坊的宗旨,正是想要幫助夫妻重新檢視婚姻,進一步確認需待改進的親密關係,從中找出彼此的差異、分歧和不滿,並通過溝通來維繫愛的激情。
 同時,工作坊亦想鼓勵夫妻主動了解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簡稱ED),讓公眾醒覺:勃起功能障礙對婚姻的重大影響。
 實則上,被視為禁忌話題的“勃起功能障礙”,只要尋求正確醫學幫助,必能有效改進。假如,偷偷摸摸購買藥物,很可能用得不對其法,甚至買到仿冒春藥,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危害。
 對于某些人認為“不必誇大勃起功能障礙”的想法,保羅請大家思量:必須有人打破這個禁忌,告訴大家如何經營親密關係!終究,勃起功能問題,會影響婚姻和家庭的美滿。
性非不可觸碰的禁忌
 保羅表示,家庭裡,不單只丈夫和妻子坦蕩談性,父母和孩子也要開明談性。
 “孩子放學回來,跟父母說:有人要摸我的胸部,這科好不好?但換來父母呵斥:小孩子不要這樣說!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本來是讓孩子得到正確資訊的好機會:你不能讓任何人觸摸你的身體。”
 父母在家不談性,會讓孩子誤解:性是禁忌。實際上,性不是不能啟口的話題,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反倒是值得鼓舞的健康家庭文化。
 今年45歲,結婚21載的開朗妻子說:“我有3個女兒,分別是13歲、14歲和15歲。她們會來問我關于性的問題,我也樂于回答他們。不過,當我還是像她們一樣大,還是孩子時,我的父母,根本不允許我問任何和性有關的問題。”
 曾有一次,保羅在某個電台的叩應節目中,接聽到一名女聽眾告知:我偷吃禁果,意外懷孕了。正如他所擔心:社會對性話題的壓抑,會讓女聽眾難以度過艱難時刻。6個月后,大腹便便的女聽眾,跑去自殺。
 當性成為不可觸碰的禁忌,反倒挑起孩子好奇:我要偷偷去試。研究顯示,大多數年輕男女,第一次性行為就懷孕的幾率偏高。父母和孩子開明談性,可以教懂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避免意外懷孕危機。
溝通打破錯誤假定
 工作坊的有6個遊戲環節,包括:請用一段語言形容你的配偶;以及針對你的價值觀,以及你認為你配偶的價值觀,進行排序。從四對參與夫妻的回饋,基本可得出:他寫的不是真正的我。
 顯然,這是現代夫妻的通病:結婚越久,越會覺得“不必說出口,他會懂我心意”。因此,除了孩子和賬單,夫妻再沒有共同話題。保羅因此建議:“你們需要更多溝通!”
 不過,令保羅驚奇的是:對照四對夫妻的答卷后,發現:他們對本身的價值觀,以及對配偶的價值觀,相當透析。“這證明你們是相愛、接受和了解對方很深。”
 “假如丈夫認為,這個價值,我排第一,你為什么放最后……爭議就從這分歧開始。其實,家庭裡,丈夫和妻子,難免有不一樣的優先順序,你認為最重要的,我未必認同。因為這個實況,所以,夫妻交談溝通很重要,這樣做,可以打破錯誤的假定,一起找出讓大家舒服的相處方式。”
多花時間在彼此身上
 61歲的醫生丈夫和51歲的商人妻子,結婚24年,共同育有三名女兒一名兒子。在外國接受教育的他們,對于勃起功能障礙的認知,已屬于專業水平。兩人表示,平日太忙,在工作坊,正好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共享兩人時光。
 保羅強調,爭取兩個人相處的時間,是維繫親密關係的動力。
 工作坊的遊戲環節中,有很多需要夫妻互動:一起作畫、一起在堆砌城堡遊戲。“你們幾時有一起這么做?”保羅問,但全場靜默。
 夫妻找出時間,不要繼續討論孩子和賬單,只是在大自然裡一起玩樂,就能促進夫妻同心。同時,你還要有時間來表達愛意、關懷和感激。
 你是否把和配偶相處的時間,視作最重要的事項?如果不是,你要小心──時間會變成親密關係的儈子手。
 因此,保羅建議醫生丈夫:把你們的手機關掉,砍掉外界的干擾,多花時間在對方身上吧。
硬度和持久才最重要
 保羅強調,男人的“小弟弟”,長度大小不重要,硬度和持久度最重要。
 認識10年,4年前相戀,一年前結婚的年輕夫妻說:參加工作坊之前,還真的不知道硬度最重要。
 當29歲的太太提出:我想參加“We Love, Sustaining Passions”時,29歲的丈夫尷尬:我還年輕,不需要了解勃起功能障礙吧。他們說:幸好我們來了,才打開了另一個視野,不只了解親密關係的重要,也知道應該開口談性。
 至于結婚21年,育有3名女兒,一起從事食品和教育事業的夫妻,在四年前時,因為丈夫的高血壓問題,諮詢醫生才了解:吃藥會影響勃起功能的表現。
 “我知道丈夫的健康狀況,他只是偶爾面對勃起功能問題。夫妻之間,只要把問題攤開來談,然后一起面對和解決,就不怕影響婚姻和諧。”妻子說。
 這兩名妻子不約而同表示:女人有更年期,男人也有更年期。即使面對勃起功能障礙,夫妻都不需要互相指責對方,一起接受醫學幫助即可。




清晨勃起健康指標(下篇)

報導:許雅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清早起床,18歲的少男會感覺“小弟弟”堅硬得像新鮮黃瓜、38歲的中男覺得像帶皮香蕉、48歲大叔覺得像剝皮香蕉,至于68歲大伯覺得像豆腐,有點疲軟。  對于男性的晨勃表現,馬來亞大學醫學院泌尿外科副教授王展翼醫生(Ong Teng Aik)、臨床心理學家保羅詹普納丹(Paul Jambunathan),不約而同指出,晨勃是男性健康的重要指標。
 兩人強調,現代男性健康概念是:勃起功能障礙(簡稱ED),是男性重要的健康警示燈……
清晨勃起硬度越高,代表著男性血管越年輕。一旦勃起功能有障礙,這表示,他身體裡最小的血管堵塞,必須關注全身血管的健康問題。
 ED是指男性生殖器充血不足,持續或反復出現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也即是,無法有足夠硬度,達到滿意的性行為。
 引起ED的原因,隨手拈來就有二十至三十多種,其中包括:年齡、吸煙、器質性問題、心理問題等。雖然,過去人們傾向認為,ED源于心理因素,不過,現今研究表明,多數ED都存在器質性疾病的基礎。
ED,健康的重要警示燈
 王展翼表示,40歲以下,身體功能好,勃起功能問題不大,幾率低于5%,並且主要和情緒、關係有關。4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ED的幾率相應提高,並且主要和血管堵塞有關。而在40歲至60歲病人之中,大約有20%至40%屬于中等至嚴重範疇。
 從數據的解讀,勃起功能是老化的普遍現象,並非大災難。然而,實際上,勃起功能要好,血管健康便要好。
 他繼說:“和血管有關的疾病,都是一起進攻的狼群。狼群會先攻擊最小的血管,即陰莖,然后繼續攻擊頸項、心臟和大腦。所以,ED,不應被視作老化普遍現象,它是男性健康的重要警示燈!”
 國際報告指出,心臟病患者的醫學追縱紀錄顯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還未罹患心臟病前,就已面對ED。另有報告指出,出現ED的男性,極大可能在未來的2至5年內,罹患心臟病。
治療,勿自行買藥服用
 1000萬名二型糖尿病患者(成年人糖尿病)調查中,超過50%有不舉問題。同時,有50%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疾病的10至15年之前,便出現不舉問題。而在王展翼診治的病例之中,病人就算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至少都會有其中兩高問題。
 換句話說,男性一旦面對ED,就有很高幾率罹患各種慢性疾病。慢性疾病不及早控制,最嚴重后果將是中風和心臟病。
 醫生已告知這個事實,但許多人還是對此掉以輕心,認為它對生命沒殺傷力;很可能,10年后,殺死男性的不是ED,卻是棘手的心臟病。
 “治療ED,切勿相信街邊非法廣告,自行買藥服用,這會招致中毒風險。請在正規的醫院泌尿或男科就診,讓醫生檢查你是否適合用藥,說明你為什么要用藥,以及解釋用藥的后果。”王展翼說。
別當單一問題處理
  男性極易忽視本身健康狀況,等到情況嚴重才來就醫,尤其是關係到男性雄風的問題,更是不會直接向醫生坦言:我有ED問題。
 王展翼表示,“ED,不能當作單一的性問題處理,應被視作重要醫學教育,是男性健康警示燈。當最小的血管發生堵塞,病人就要留意其他血管健康,及早預防及治療。只要治好ED,控制好慢性疾病,男性可以活得健康、自信和性福。”他說。
 關于治療ED,臨床心理學家保羅和王展翼的看法一致:治療並不複雜,只要對症下藥即可,“如果是生理問題,就請醫生給藥方;如果是心理問題,就諮詢臨床心理專家和性學專家。假如是生理和心理問題,那就請雙管齊下。”
 兩人強調--延遲就醫,不只影響性功能,還會造成血管破壞,危害健康!
偉哥革命性突破
 “ED的定義在1992年提出,6年后,美國FDA批准偉哥(VIAGRA)上市,”王展翼說:“偉哥改變了世界,它是比蘋果產品更偉大的發明!”
 20年前,即使醫生也未必知道ED。對于情況不嚴重的病人,醫生會鼓勵說:請多運動,多保持開朗,不要過勞....。對于嚴重的ED病人,才會建議進行痛苦的手術。
 偉哥的面世,帶來革命性的突破,不只幫助病人,也幫助醫生--醫生可以丟掉一大堆“空話”,開出實際藥物,有效幫助病人。
 “雖然,藥物還是無法起死回春,但在任何階段求醫,都會有所改善。沒有疾病的患者,用藥后,好的反應率高達80%;即便糖尿病患者,好的反應亦有60%。當然,也有不能用藥的病人,比如服用硝酸鹽(Nitrate)成分藥物的心臟病患者。”他說。
良好飲食作息防範DE
 ED可以防範嗎?對此,王展翼和保羅斬釘截鐵表示:“可以。”
 保羅率先透露,“防範ED,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作息達致,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不抽煙,少喝酒,早睡早起。只要保持身體健康,必能有效延緩ED的到來。”
 據知,體重過重、飲酒過量、吸煙,均會招致ED,即是引起血管方面的疾病。尤其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研究證明:吸煙危害男子性功能的表現。
 王展翼就此表示,“一些不聽話的病人,太心急,想要藥到病除。可是,ED並非單一器質問題,這和血管健康有關,病人需要控制三高,戒除煙酒癮好,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這些並非一夕之間就能做到的改變。不過,只要堅持做到,數年之后,身體健康必然改善,ED亦會改善。”
無關過度性生活
 每一個男人一定面對ED嗎?
 泌尿外科醫生王展翼說:不一定,ED主要和血管健康有關。不過,理論上,只要活到100歲的男人,就會面對ED問題。“基本來說,ED影響每個年齡層的男人,包括20至30歲的年輕人。不過,要說ED年輕化,科學上沒有確鑿的數據。”
 20年前,來看王展翼的病人之中,列入20%至40%中等至嚴重範疇的年輕人,只有2%;但20年后,增加至5%。“年輕病人數據增加,不表示ED年輕化。極大可能,20年前,年輕人沒有這方面醒覺,不會主動來就診。”
 臨床心理學家保羅透露,“從更多年輕人談論這件事,ED有年輕化趨向。我覺得,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是促使ED及三高等疾病年輕化的主因。”
 針對“過早有性生活,很快消耗男性雄風”的說法,保羅笑說:“請放心。沒有所謂的使用損耗這回事。男人的小弟弟,用得足夠多,反倒更好,不用反而會表現不良。”
 王展翼打趣表示,“性生活的最佳次數,男女會大不同。醫學對女人和性的了解較少。因此,誰能了解女人性方面的問題,或者發明出給女人吃的偉哥,將是醫學的大躍進!”
妻陪同治療效果增
 今年年初,有一名太太,帶著中年丈夫,來見王展翼醫生。
 “這個一個極端的個案,因為,從頭到尾,都是太太講完先生的ED情形。”他強調,“不過,幸好太太強制帶內向的丈夫過來,不然,他很可能拖延治療。”
 夫妻之間的性愛問題,不只關性,更關愛。“只是醫治性,醫生可以用藥物解決,可是,關于愛的部分,假如太太不來,醫生也做不到關懷這部分。所以, 治療ED,想要有最佳功效,最好把配偶也帶來,一起來談。我的臨床經驗是,夫妻一同來治療ED,可以提高10%至20%的治療效果。”
 臨床醫學證明,妻子對丈夫健康狀況的理解與支持,對丈夫克服障礙、恢復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一項在亞洲進行的調查顯示,在10個接受ED治療的患者當中,就有8人的配偶,參與治療過程;其中,在5個病人中,就有一名患者是由妻子帶到醫院去的。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魚翅,禁還是不禁?

7 Dec 2012

文: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環保呼聲之下,加拿大幾個城市、美國加州開始禁魚翅, 當地華人卻群起抗爭,認為是針對華人、歧視華人。
中國將規定公務員在官方宴請時不得有魚翅,
但要等三年后才實行,因為「時機不成熟」。
鯊魚真是為魚翅而死?
華人不可不吃魚翅?
沒有魚翅宴客就不像話?
大型鯊魚數量在短短數十年迅速銳減,中餐華美盛宴少不了魚翅這種山珍海味,環保主義者擔心鯊魚死光,呼籲禁吃魚翅。
 很多人吃魚不知魚為誰死,吃魚翅不知魚翅怎么來,法國紀錄片《海洋》里有一幕,鯊魚被捕后漁民鋸掉其背鮨,再把魚身丟回海里,失鮨的鯊魚慢慢沉入海中,鮮血染紅大海。
 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從此看到魚翅都會想起那些淌血的鯊魚,有些人索性不吃魚翅。
 香港半島酒店,去年11月已經停售魚翅,是亞洲最早宣佈“無翅”的連鎖酒店。
 香格里拉國際連鎖酒店集團今年1月也宣佈,旗下72間酒店及酒店的餐廳全面停售魚翅產品。
 但在加拿大一些城市和美國加州,禁吃魚翅卻“傷害”當地華人情感,當地華人認為禁令是沖著華族傳統文化而來,引爆爭議。
 美國加州禁吃魚翅,也引起當地華裔餐飲業者不滿,認為這一法案阻止華裔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籃球明星姚明數年前公開呼籲大家拒吃魚翅,還拍了公益廣告,中國人都非常熟悉這支廣告,但只是北京地區一天的魚翅銷售額竟可達到一億人民幣(約4900萬令吉)。
面子更勝實質味道
   一位中國商人坦誠:“魚翅這東西我自己不愛吃,但魚翅是個符號性東西,像茅台、鮑魚,代表你的誠意,客人一看就覺得你重視他。這點很重要。”
 有次他在一家相熟飯店請客,飯店經理告訴他魚翅質量不好,于是當天他沒點魚翅。他在飯局特別跟客人解釋一番,說“大家都是自己人,咱們就不搞這個虛的了。”
 飯局過后,他還是得罪了客人,工廠被逼停業整頓了一個星期,客人透過中間人給他帶了一句話:“誰和你是自己人。”
 魚翅對許多華人來說,不只一道菜這么簡單,它是飲食文化,最重要的是彰顯宴客主人身分地位和財富,象征主人家面子,也顯示主人家對客人的重視。
 禁魚翅並不單純只是保育課題,先改變部分中國人沒有魚翅上不了台面、“無翅不成宴”的觀念,也許比跟他們談保育更重要。
我國鮮少吃真魚翅
  中國經濟起飛,富豪權貴鈔票多,認為宴席沒有魚翅不像話,宴客不出魚翅不大方。
 不過,魚翅是個符號,真魚翅假魚翅不說出來,很多人未必吃得出來,我國吃真魚翅的人就不多,平時喜宴流水席,吃的多數是齋魚翅。
 餐飲業者私底下告訴記者:“喜宴8道到10道菜,一條鯧魚要七八十令吉,蝦一公斤五六十令吉到七十令吉,其他菜色加酒家人工、煤氣費、電費等,你說一圍台五六百令吉的酒席怎么給真魚翅你吃?”
 雪隆姑蘇慎忠行餐飲業公會會長林德來說,貨真價實的魚翅,一人分量一盅至少要百多兩百令吉起跳,看你選哪種魚翅,願意付多少錢,就吃什么等級的魚翅。
 魚翅根據鯊魚品種、魚鮨部位、形狀大小、水分含量等決定等級及價位,上等魚翅價格不菲。
 “三五人叫幾盅魚翅,就要好幾百令吉,加上幾道海鮮,一餐飯吃下來要過千令吉。”
 他說,本地確實有一些識貨的老饕,一到酒家就點名要哪種翅,但這種顧客只佔少數。
中國人吃最多魚翅
 林德來本身對禁不禁魚翅沒有多大意見,餐館一般是根據顧客需求上菜,顧客想吃什么,餐館就滿足顧客口味。
 我國魚翅消費市場不算特別大,他說,齋魚翅早就進入我國市場,“魚翅本身無味,靠的是調味湯料帶出味道,齋魚翅吃起來味道其實差別不大。”
 那么真魚翅多數吃到誰肚里了?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翅轉口貿易中心,全球百多個魚翅出口國,都先把魚翅出口到香港,再從香港轉到中國、東南亞國家。
 根據香港數據顯示,一年大約有一萬噸魚翅,透過香港進口轉到中國。2010年,從美國出口到香港的魚翅,有99%賣給了中國人。
割鮨棄身非常殘忍
 人類自古以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為何吃魚沒人說殘忍,吃魚翅就殘忍不環保?
 魚翅取鯊魚鮨製成,漁民在捕到鯊魚會割下其鮨,再把鯊魚丟回大海任其沉入海底,數日過后該魚才失血過度死去,正因如此,我們覺得吃魚翅殘忍,保育團體也把鯊魚數量減少怪到華人愛吃魚翅頭上。
 無可否認,“活體取鮨”的漁業行為除了殘酷,更是加速過度捕殺鯊魚。
 鯊魚肉身含有高尿素等氨氮化合物,不是每種鯊魚肉都可食用,早年很少專門捕鯊的漁船,多數鯊魚都是捕撈金槍魚的漁船在捕金槍魚時誤捕或兼捕。
 近年魚鮨價格因為魚翅市場水漲船高,大部分鯊魚魚鮨都能製成魚翅,所以許多漁船會刻意捕抓鯊魚“割鮨棄身”。
 把價格便宜的鯊魚肉丟棄,船上可騰出更多空間裝魚鮨,也讓漁民可以殺更多鯊魚。
不吃魚翅才是上策
 全球已知鯊魚品種超過380種,數十種已經瀕臨絕種,如:大白鯊、污斑白眼鮫、象鯊、鯨鯊等,一些瀕臨絕種的鯊魚在特定海域已經禁捕,但是,多數鯊魚還是可以合法捕撈。
 鯊魚可利用方式相當多,軟骨、魚肝油製成保健品,鯊烯也廣泛應用在保養品中,這些都是鯊魚貿易的一部分,不過殺傷力不及“割鮨棄身”的過度捕撈漁業行為。
 在保育團體多年的努力之下,一些公海漁業管理組織訂出“5%魚翅比例”,控制漁民“活割魚鮨”后“割鮨棄身”。
 公海作業的船隻,魚翅重量不得超過鯊魚總魚獲的5%,否則就是違法,業者會受到制裁。
 保護鯊魚,最好是靠完善和健全的鯊魚保育政策。
 但誰都可以為保育盡一份心意,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杜絕“活割魚鮨”或“割鮨棄身”,誰都幫得上忙的,就是不吃魚翅。
魚翅營養未經證實
 科學家曾經一度認為,鯊魚是一種不會得癌症的動物,因此有了吃鯊魚軟體抗癌治癌的說法。
 上世紀九十年代,來自美國的威廉蘭斯博士,寫了一本書《鯊魚不會得癌症》,指鯊魚軟骨可以治療癌症,燃起很多癌症病人的希望。
 他還開了一間公司,生產鯊魚軟骨產品,那個時候,漁民捕鯊多半是為了把鯊魚粉身碎骨,取其軟骨。
 不過,過后的科學研究,推翻了“鯊魚不會得癌症”的論調,生物學家不只發現鯊魚患癌的實例,還發現軟骨魚類常得的癌症中,有23種來自鯊魚。
 美國法庭后來裁決作者停止銷售該公司的鯊魚軟骨產品,並且禁止他們再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
 華人視魚翅為山珍海味,多少也是因為迷信其營養價值。
 魚翅雖含豐富膠原蛋白,但屬于不完全蛋白質,難以被人體吸收消化。魚翅的綜合營養價值,甚至不如肉皮,目前也沒有科學研究證實魚翅對健康有利。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前報人史話

黃兆壎:自發精神成功碁石(第1篇)

2 Dec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獨立前后,平面媒體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成為華社和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樑。  華文報的一眾記者在瞬息萬變的時勢中,利用自身知識和建立人脈關係,肩負起傳達新聞資訊的責任。
 如今,這些前報人如何了呢?本報《十分專題》走訪一些前報人,通過他們的點滴回憶和經歷,瞭解報業和報人的那些年和那些事;同時,放眼今日新聞從業人員的情況……
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報界、體育界和賽馬界,黃兆壎或“老黃”這個名字,在報界和讀者群眾擲地有聲。
 如今,他已屈91歲高齡,雖然行動有些不便,但依然能清楚的回憶那些年,當過記者的日子!
 1947年,黃兆壎加入本報擔任體育記者,隨后擔任體育編輯和副總編輯,並于1971年成為總編輯,直至1984年退休為止。
 說起他當記者的因由,就得提及羽球,因為這是他熱愛的活動,他希望華文報章能有更多和詳盡的體育報導,表揚華人在體育界的活動,于是他選擇加入報館成為體育記者。
 “40年代時,我就想進報館當體育記者,這樣才有機會表現,所以我一進到報館就是當體育記者。”黃老先生回憶當年的決心,似乎還一絲激動。
 在當時的華文報界,體育報導沒有專職記者,皆由普通記者兼顧,因此黃老先生堅持當體育記者,可說是華文報體育記者第一人。
 恰巧,1948年第一屆湯姆斯杯在英國舉行,大馬球隊成功進入決賽,這讓熱愛和熟悉羽球的他能夠大展“身手”。
 “我所寫的羽球報道比較不同,我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東西),寫出(各隊和球員)的優點和缺點,也能看出勝負的關鍵。”基于這些優勢,他寫出的體育報道讀者愛看,也因而奠定他身為體育記者的地位。
自動自發是最大關鍵
 不只如此,他也參與我國的足球推展工作;在我國獨立那年,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成立足總,並且設立默迪卡杯,他被選為委員會的競賽委員,負責編排章程,其工作表現獲得足總讚賞。
 同年,他也獲得電台邀請擔任體育賽事播報員,以聲音現場直播賽事,把賽場實況描述給聽眾。
 “種種成功都是努力的成果,自發精神很重要。我一生在報業,自發精神(才能)得到今天的成功。”對于自己的成就,他認為自動自發是最大關鍵。
 從體育記者到報館領軍人物,黃兆壎老先生一步一腳印,自發精神成為跨過每一個事業階段的助力,這也可做為現代許多在職人士的座右銘。
出街報紙作廢危轉安
 在黃兆壎的報人生涯中,有一件險過剃頭的事,讓他印象深刻。
 當時,報紙使用鑄字排版印刷,照片不能同時排版,而是另有負責人在黑房內置入照片,隨后才一起印刷。
 換句話說,總編緝看版時,並不會看到照片,只是檢視文字排版而已。
 報館作業方式是把第一份印刷出來的報紙,給總編輯過目,然后才再開機印刷,因此,黃老在擔任總編輯期間,做完工作回到家已超過午夜12時。
 事發當天,他把廠房印出的第一份報紙帶回家,細讀新聞和查看圖片,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一則訃文的照片,竟然貼上了當時國家大人物(在生)的照片!
 一旦出街,報館的麻煩可大了!
 于是,他即刻通知全國各地的報販:“報紙到了,千萬不可以送出去,另外會再印給你們!”
 經過一番折騰,及時制止了出錯的報紙流入市面,雖然幾百份報紙作廢,卻也因此免去一場事端。
 “當了10年(其實是13年)的總編輯,《中國報》沒有發生一件事情,政府要叫我去的,沒有!”黃老先生認為,那是他一切小心謹慎的緣故。
熱愛羽球寫新聞佔優
 黃兆壎當年不只是體育記者,嚴格來說他還是一名出色的羽球員。
 1941年,他未進入報館前,已在雪蘭莪乙組羽球公開賽拿下單打和雙打冠軍,並且進入雪州公開賽決賽,對壘當時的羽球王,也是第一屆湯杯賽單打代表之一的黃秉璇。
 在這之前,他已打敗另兩名參加單打賽的湯杯雙打代表楊德財和林其芳,但在決賽敗給球王黃秉璇。
 “輸給黃秉璇,我雖敗猶榮。”雖然羽球生涯成績不俗,奈何同年日軍入侵大馬,迫使他放棄運動員之路。
 然而,這卻成為當體育記者的優勢,因為自己愛打羽球,又和許多羽球員熟絡,寫起體育報導得心應手,頭頭是道。
 其實,得益不只是他自己,也讓愛看體育報道的讀者看到精彩的體育新聞,並吸引了一大票讀者。 
賽馬貼士準大受歡迎
 黃兆壎老生在《中國報》當體育記者時,不只是在體育報道上獨當一面,也因為熟悉賽馬和精于測馬,而吸引不少讀者關注。
 提起“老黃”這個筆名,當年的賽馬界和馬迷,甚至現在這一輩的馬迷都肅然起敬。
 他的一班球友中,有人也是馬迷,使他掌握賽馬知識和消息,因此能夠運用在報章的賽馬報導上。
 各報賽馬版需要五六個人手,包括採訪記者、編輯、負責看馬早操的記者等,但當時的《中國報》賽馬版,只由他一手包辦。 
 由于報館讓他自由發揮,才能兼顧體育和賽馬,除了定時定候到馬場觀察,寫出更為具體和詳盡的報導,他也喜歡測冷門馬,並特別在報章上推出“每場一冷”專欄,雖不是百測百中,但精準度極高。
 它的影響力大到什么程度?黃老先生指出,當時的賽馬卜基(Bookie)打電話給他,請他“不要寫到這樣準”。
 “我告訴他們,(如果每場)準確我早就是百萬富翁,那只是預測。”雖然如此,還是很多馬迷和卜基都一直留意他的測馬專欄。
 冷馬賠率高,黃兆壎老生生以“老黃”為筆名測馬,讓不少馬迷嘗到甜頭,馬迷入場帶一份《中國報》,增加了報紙的銷量和讀者群。
 不在報界后,黃老先生依然活躍在賽馬領域,也曾為一些報章撰稿,在賽馬界的聲名居高不下;2001年,賽馬寫作人協會(Racing Writer Association)還頒了一個獎給他,以表揚他的貢獻。
報界體壇表現獲肯定
 1957年,我國獨立時,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成立大馬足球總會,並且決定舉辦默迪卡杯足球賽,當時的黃兆壎老先生也成為委員會成員。
 他是競賽委員,需與另一人聯手編制比賽賽程,必須安排出一個能夠吸引觀眾入場觀賽的賽程。
 這個賽程包括各國互相對抗的循環賽,即每個國家隊都會對上,然后才是半決賽和決賽。
 “打足兩個星期,每晚打兩場,如何吸引觀眾來很重要。”這對他來說是挑戰,但也是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結果,默迪卡辦了兩三年后,因為收入不錯,大馬足總已有能力購買一棟三層樓的大廈,賽程編排能吸引觀眾記上一功。
 “當時我獲得足總書記拿督郭見瓊的讚賞,還說我是運財童子。”對于獲得肯定,黃老先生感到欣慰。
 體育報導讓他在報界獲得肯定,更進一步延伸至協助國家其他體育發展,無疑是黃老先生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記錄。
建立人脈努力爭廣告
 1971年,黃兆壎升任《中國報》總編輯時,面對不小的挑戰,除了報館財源方面有待改善,人力資源也有不足,但他盡力而為做好自己的角色。
 他在華人社團和教育領域有著不俗的人脈,這點成了報館廣告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相關人士願意因為他而投置廣告。
 在報館內,他也得到同事的敬重,雖然人手不足,但同事間願意與他在工作上互相配合。
 他坦承,交遊廣闊和人事關係和諧,成了他管理和帶領報館穩步向前的關鍵。


潘仕洪:廣結人緣如魚得水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用這句話形容新聞工作者,因為不只是需用心撰寫新聞,還要用時間建立自己的人脈,以取得豐富的新聞來源!  前報人潘仕洪在社會新聞報導上有不俗表現,鄭潭運也曾是社團和政治記者,兩人依靠廣交朋友而掌握許多新聞來源,運用在採訪工作上,下的工夫肯定不會少過十年……
報章社會新聞報導警方、意外、各類案件,記者想要取得第一手新聞,需要與各相關領域,如警方、醫院等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
 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報館社會新聞組(也稱意外組)記者群中,外號小潘(Kecil Poon)的潘仕洪可謂“強人”之一,除了報導許多重大社會新聞,也有不少獨家新聞。
 1967年12月中旬,潘仕洪進入《馬來亞通報》當記者,1969年下半年轉入《南洋商報》,先是擔任記者,后來升為社會新聞組編輯(主任),1999年退休。
 “2001年我又再回到商報,當了3年採訪主任后,才因身體狀況欠佳正式退休。”今年67歲的潘仕洪,若非健康問題,說不定還要在報界呆多幾年。
在警界人脈廣博
 在他當記者時,“Kecil Poon”這個外號在警界內擲地有聲,從高官至普通警員,不少人都能叫得出來,可見其在警界的人脈廣博。
 他透露,“小潘”這個外號,與我國其中一任總警長韓聶夫有關,當時由于華文報界有兩位姓潘的記者,為了區分而稱他為“Kecil Poon”,隨后這個稱號不脛而走,警界和報界都知他這個綽號了。
 潘仕洪身材瘦小,這個外號倒是對上了,但人小能力不小,好動的性格,使他在採訪上如魚得水,喜愛和人溝通也讓他結交了許多朋友。
 他稱自己的國語能力並非特別好,但還是有許多警察朋友,時常在休假時,找警察朋友喝茶聊天,人際關係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有時,警方出勤執行任務時,他和另兩位中西報記者跟著警方車子一起採訪,這可不一定是每位社會新聞記者能夠做到的事。
樂在其中沒遺憾
 當年,有一宗5名越獄犯的案件轟動全國,他第一時間從警方手取得5名逃犯的照片,輕易摘下該單重大新聞的頭彩,這就是他與警方保持良好關係的證明。
 然而,他和警方也有出現齟齬的時候;有一次,由于某警區的刑事調查主任在警局貼出告示,禁止記者採訪,也沒開記者會講述案情,這令他和另一位西報記者有意見,決定一起報導這件事。
 未料,該名西報記者竟然臨時決定放棄報導,只有他的報導見報,這令有關警官不快,所幸他和警區主任關係良好,在他的調解下,雙方冰釋前嫌。
 回首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活,潘仕洪沒有遺憾,而且樂在其中。
 “如果來世還有機會,我還是做記者,因為人家還不懂得,我先懂,也先經歷、並且先看到和先知道,這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他說。
老爸提供新聞線索
 潘仕洪的社會新聞報導,常常快人一步,不只是因為和警方擁有良好關係,取得最快的新聞來源,原來他的父親也是重要線人。
 他還未進入新聞行業時,其父已在醫院範圍內經營水果檔生意,並且是當時某家報館社會新聞記者的新聞來源,但當潘仕洪入行后,老爸自然把線報留給自己孩子了。
 因此,只要是醫院範圍內的第一手消息,往往都先到潘仕洪手上,這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大優勢,成為他在採訪上的強項和便利。
 他笑言,當時除非他老爸叛變,即把消息給了其他記者,不然他都會獲得醫院方面的最新消息。
多角度採訪受青睞
 當時,不同報章的社會新聞線記者,雖然也有合作採訪,但更強調獨家新聞(Scoop),潘仕洪抱持“可以漏100條小新聞,不可以漏一條大新聞”的原則,因此有獨家大新聞絕不會手軟不報導。
 至于採訪手法,當時的方式多數是一單案件就一個新聞,但潘仕洪並不只是這樣,而是透過更多相關采訪,增加有關新聞的可看程度。
 他指出,他不只是報導來自警方的談話和案件本身,還會採訪事主家屬和親友,讓這宗新聞更有價值。
 目前,各家報館都在使用這個報導方式,但在當年卻不多見,這讓他的報導能夠更吸睛。
潘仕洪小檔案
年齡:67歲
入行:1967年12月中旬
負責:社會新聞
職位:記者、社會新聞組編輯(主任)
媒體:馬來亞通報、南洋商報
退休:2004年
報齡:37年
鄭潭運從社團著手找獨家
 每個人身邊發生的事,都可能是一則新聞,甚至是大新聞,因此與小市民建立良好關係,無疑就是快速掌握新聞線索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年75歲的鄭潭運,當年當記者時,就是緊捉以上關鍵,才有機會挖到許多新聞。
 他表示,採訪工作面對社會群眾壓力,報章之間激烈競爭,新聞來源非常重要,能夠找到獨家新聞才能吸更多讀者。
 在他擔任《馬來亞通報》副采訪主任期間,積極與德士公會、小販公會、木屋居民協會等團體,建立良好關係,這些來自小市民的單位,能夠提供新聞的重要線索。
 “不然怎么Scoop(獨家)新聞,以為是神仙啊?”因此,他指出,事先與各領域的人打好關係尤為重要。
 鄭潭運從小開始與報業結下不解之緣,12歲就開始在代理報章的書報社半工半讀,進報界之后還在一些報章擔任發行部人員和主管,瞭解報章的作業進程和新聞需求。
 他的興趣就是當記者,進入這一行業,在社團新聞、普通新聞和政治聞線上馳騁,讓他更深信掌握新聞來源的重要。
記者必須獲得尊重
 在鄭潭運的記者生涯中,曾帶動發起兩次杯葛事件,一切全因當事人不尊重記者的專業而起。
 當年,在某個業緣性團體的晚宴上,由于主辦單位安排失當,沒有清楚預算嘉賓人數,以致受邀採訪的記者,像是人球般被主辦單位的主席“踢來踢去”。
 原本擁有指定位子的一眾記者,由于受邀嘉賓越來越多,被迫換了數次位子,終于激怒了記者,以鄭潭運為首的記者們采取杯葛行動,並且各自向館方交代來龍去脈。
 另外一次則發生在某個農曆新年前夕,某位華裔副部長邀請時任首相到府聚餐,同時通知記者採訪。
 未料,一眾記者到達有關副部長住家門外,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全程不獲理睬,女主人還不禮貌的表示不會有食物招待,鄭潭運和其他記者憤而離開。
 縱觀以上兩個事件,關鍵在于記者不獲得尊重;鄭潭運指出,記者採訪是工作,食物招待與否尚在其次,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就關乎是否污辱了記者的專業。
 因此,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心態和方式對待他人,怎能不引起反彈呢?如果記者需要敬業樂業,那另一方也應該對記者有著基本的尊重。
採訪生涯難忘經驗
 21世紀70和80年代,鄭潭運採訪生涯經歷不少事,其中有兩個事件讓他印象深刻,分別是香港歌舞團來馬為吉隆坡賬災演出,以及日本赤軍挾持人質事件。
 1971年初,吉隆坡發生大水災,連續數天豪雨造成巴生河水位高漲,吉隆坡區大半積水成災,除了帶來財物損失,也造成人命傷亡,災情慘重。
 在本地華社邀請下,香港長城和鳳凰影業歌舞團來馬賬災演出,近80位明星隨團而來,引起極大的轟動。
 當時,民眾連夜排隊買票,甚至有人為此打架,警方必須出動鎮暴隊控制場面,因此,報章記者日夜駐守跟進最新情況,當時的鄭潭運也在採訪之列。
 另一個讓鄭潭運記憶猶新的事件是80年代,數名日本赤軍成員混入大馬,在吉隆坡安邦路的美國友邦保險大廈(AIA Building),綁架美國人質的事件。
 日本赤軍為反當地政府的叛軍,為極左派武裝恐怖組織,美國國務院視為國際恐怖組織之一。
 當時,許多記者在美國友邦保險大廈對面駐守,持續了兩三天左右,鄭潭運當時也負責採訪這項新聞。
 他說;“當時(記者)沒有補水(超時工作津貼),做了就算了,雖然辛苦,但感到欣慰,因為那很難得(的工作經驗)。”
鄭潭運小檔案
年齡:75歲
負責:社團、政治和普通新聞
職位:發行人員、記者、副採訪主任、廣告代理
媒體:《鐘聲報》、《馬來亞通報》、《中國報》
報齡:近50年


梁景坤:採訪歷練另眼看時局(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聞行業接觸層面廣泛,記者從中接觸各階層人士和各種事情時,也從工作中吸取經驗,磨練了人生視野。  梁景坤和符樹存在各自的採訪領域工作,從法庭新聞、社會新聞、社團新聞、政治新聞至體育新聞,三四十年的工作歷煉,為人生寫下精彩的篇章! 
過程和結果,往往前者比后者值得細細回味;新聞工作之路也是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經歷各種採訪,赫然發現原來是在為一些事情做準備,需要時才能學以致用。
 72歲的前報人梁景坤,從1965年開始至1995年間,在《南洋商報》當記者,30年的光陰和四個不同階段的採訪工作,使他深明上述道理。
 他當了一年的法庭記者、四五年的社會新聞記者,也有三年余的社團和商團採訪經驗,進入政治採訪線,以前的豐富工作經驗,加深他觀察和分辨新聞能力。
 例如,一位欲借民生課題逞英雄的政客,領著記者到發展商和居民出現爭議的發展地段,發表許多看法,希望記者報導出來。
 梁景坤在法庭採訪線上有一些經驗,發現有關事件已進入法律程序,法庭已在審理中,並不適合繼續報導,否則即是藐視法庭。
 他即刻向有關政客反映,后者才悻悻然表示不知情,這個新聞自然也不了了之,一名西報女記者還以為他是律師或有法律背景呢!
 積累而來的採訪經驗,讓他在政治採訪上有自己的一套,而且通過撰寫評論發揮影響力,成為一些政客的第三只眼,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時局。
撰寫評論引起關注
 20世紀80年代馬華梁維泮和陳群川黨爭爆發之前,他就因為與該政黨內人士熟稔,掌握不少資料,撰寫一篇相關評論,引發兩派人士關注。
 當時,馬華表面上看似相安無事,但內部已出現不同聲音,梁景坤的評論見報后,兩派聲音立即浮現,並且向他所屬媒體反映,一方否認該黨有不同聲音,另一方則表達感激寫出心聲。
 對梁景坤來說,其政治評論只是反映事實和寫出真相,這些建基于他有豐富人脈和採訪經驗。
 這些經歷只是他採訪生涯的部分,也是人生路上的一種磨練,因為這些經驗,讓他的記者工作更有意義。
李三春競選開眼界
 1982年大選,時任馬華總會長的李三春挑戰行動黨主席曾敏興,可謂經典一役,當年隨著李三春競選團報導的梁景坤,親自見識李三春極富策略性的選戰方法。
 當年,李三春邀請華文媒體隨團報導,梁景坤是記者之一,對李三春能夠以800余票擊敗行動黨強人曾敏興,他認為前者善于應用策略和肯聽取他人意見。
 “李三春每天早上聽黨內的選情匯報時,強調‘不要報告穩贏區,而是報告危險區’,並且先聽別人說,不會先說話(發表看法)。”他指出,李三春總是先聽問題,然后探討如何解決,這有利他的選情。
 其中,李三春讓他印象深刻的做法,就是“滲透”!如果有些地區的選民對馬華或李三春沒有印象,就采取逐一造訪的方式,然后許下發展承諾。
 現在看來,這些做法已是大選必做的工作,但對于當時敢于挑戰行動黨強人的李三春或馬華來說,這個方式確實有效,引起了選民注意。
 至于李三春的隨團新聞報導,梁景坤表示主要新聞還是由當地記者或通訊員負責,他則負責寫出總結報導或評論。
社團採訪絕不喝酒
 記者採訪社團或商業活動,因為那是工作不是應酬,所以不喝酒?
 也許並非每個採訪社團的記者皆是如此,但梁景坤就是其中一人,而且這是他緊守的一個大原則。
 華人宴會和活動場所,難免會喝一些酒精飲料,而且某種程度上,記者和社團或商界人士,私底下也可能是朋友,喝上一兩杯,並無不可。
 然而,梁景坤知道自己的酒量,而且以工作優先,因此限制自己采訪社團工作不喝酒,他說:“我怕自己(喝了以后)亂來。”
 有些事情難以預料,既然知道可能會有問題,梁景坤選擇避而遠之,避免事情發生后才來后悔。
梁景坤小檔案
年齡:72歲
入行:1967年12月中旬
負責:法庭、意外、社團和政治
職位:記者
媒體:《南洋商報》
報齡:37年
符樹存:報人經歷影響一生
 四五十歲或以上的報章讀者,對于符樹存的體育評論和報導,或許並不陌生,因為他不只曾在其中三家日報服務,同時,在他身為自由身時,也為其他平面媒體撰寫評論。
 1970年,當年26歲的符樹存通過友人介紹,進入報館工作;那個年代的記者,基本上都要負責各領域的采訪工作,他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他愛打羽球,熱愛體育,寫出的體育報導和評論贏得讀者共鳴,因此成就他走向報導更多體育新聞。
 數年前,他在《南洋商報》擔任華團商務經理,更長時間與商業社團接觸,也參與不少相關策劃和報導工作。
 他在體育和華團的新聞報導經驗,也使他對人生有了不同的視野,“體育講求體育精神和紀律,影響我的待人處理事觀點。”
 各種體育競賽,有它自己的一套規則,以讓體育功能有效的發揮出來,不能隨意標新立異。
 在他來看,人生也有相似之處,需要講求紀律和正規的生活。
 至于社團采訪工作,他以中國清代文學家和書法家鄭板橋名句“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為宗旨。
 難得糊塗不是真的是糊塗,而是不斤斤計較,吃虧不一定輸掉一切,反而因為不硬碰硬,可以解決不少問題。
 “懂得這兩個道理,看來就不會容易‘撞板’。”符樹存非常珍惜在工作上得到的領悟,而且視採訪為他的樂趣和愛好。
投身報界創下5最
 當年,符樹存初入行就開始報導湯姆斯杯羽球賽,每屆都不缺席,即使不在報館工作,也獲邀請成為特約報導。
 因此,如果加上今年5月他在中國報導最新一屆的湯杯賽,他已創下42年都在報導湯杯的記錄。
 就他來說,這是他在報界五最之一,另四最分別是:
 ●2007年,在報章擔任專題作者和華團商務經理時,出國採訪達14次;
 ●2008年組“挺京奧之旅”團,支持北京奧運,為全球唯一的華社北京挺奧組織;
 ●2008年6月10日,“挺京奧之旅”全馬7家華文報記者和一家電視媒體到北京采訪,獲得“世界華人聯合總會”主席姜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
 ●曾在三家報章,即《通報》、《中國報》及《南洋商報》服務,另外還曾是另四家報館的特約人員。
體育活動也可測字?
 2001年,符樹存採訪了當時身在大馬的北京申奧名譽主席何振梁,后者為了申奧在亞洲拜會奧理會相關人士。
 當時,符樹存靈機一動,套用大馬政治上的“Rahman”傳奇,即我國五屆首相第一字,以相關五個字排序,改成“Best Position”來測字,預測北京申奧的結果。
 他對何振梁表示,根據“Best Position”的字序,北京(Beijing)字母位居第一,另外四個申辦城市,即以T開始的多倫多(Toronto)、巴黎(Paris)、大阪(Osaka)和伊斯坦堡(Istanbul)則列在其后,因此,北京將會申奧成功。
 何振梁聞言一笑,未置可否,其后北京申奧成功,是否與符樹存的測字有關,自然無法作準;但是娛人娛己,也算一樂事。
符樹存小檔案
年齡:68歲
負責:體育、社團
職位:記者
媒體:《通報》、《中國報》、《南洋商報》
報齡:42年



魏金淵:精通四語翻譯傳神(第4篇)

報導:潘有文 
攝影:李玉珍、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魏金淵報導陳修信回應建立獨立大學像“鐵樹開花”,震撼全馬!因為該篇報導翻譯精準傳神,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 如何把不同語言轉化成報章本身文字,簡單明了的傳達給讀者知道,而非“有看沒懂”,這相當考驗新聞記者的功力。
魏金淵三語皆優,人脈豐富,這些條件成為他採訪新聞的優勢,他的記者生涯因努力而花香處處…… 
今年72歲的魏金淵,曾在《中國報》和《星洲日報》任職記者和主管職位,一篇“鐵樹開花”報導,至今依然是報界的重要新聞之一,且來讓他回憶當時情況。
1969年,我國大選期間,魏金淵隨著馬華時任總會長陳修信的競選團採訪,南上北下;在馬六甲某日,陳修信在早餐時間回應董教總提出建立獨立大學(獨大)課題時,說了以下這段英文:
“It is easier for the hell to freeze than for the Merdeka University to be established in this country.”
上述字句大意是“在這個國家,讓地獄結冰還比建立獨大容易”,就華文報讀者來說,這樣的翻譯意思是出來了,但並不能傳神的表達原意。
當時,有些生氣的陳修信說完后,就離開現場,並沒有向在場記者說明是否可以引述,這可是一條極具新聞價值的談話,各報記者自然當成新聞報導。
翌曰,各華文報顯著處理這則新聞,引起華社極大回響,唯魏金淵把陳修信的談話,意譯(按照原來意思翻譯)為“建立獨大就像鐵樹開花”,其他報章有各自的翻譯,有些報章則把它譯為“建立獨大難如登天”。
吃了悶棍調回總社
讀者和馬華的政治對手,對于“鐵樹開花”的翻譯印象深刻,后者更是在隨后的群眾大會上,以這個字眼為話題,向對手左右開弓。
民間的反應也非常激烈,當時吉隆坡半山芭大巴剎小販還印制布條抗議,布條上的對聯寫著:“同心協力建獨大,哪怕鐵樹不開花”。
如果只是直譯說者的談話,衝擊力或有不同,但華人都明白“鐵樹開花”是極難實現的意思,魏金淵相信,這句話對當時馬華有著不小的殺傷力。
陳修信身旁有人把魏金淵的意譯文字,直譯(直接照原文翻釋)為“Iron tree to bear flower””,據悉,這使前者非常生氣,因為他沒說過這句話(英文)。
事實上,那是一種翻譯上的技術問題,英文翻譯成華文,再翻成英文,如果不是根據意譯,字面上怎可能不走樣?
這可讓魏金淵吃了一記悶棍,數日后,館方就把在馬六甲採訪的魏金淵調回總社,另派記者頂替他隨團採訪陳修信,至于其他報章並未因這則新聞調動隨團採訪記者。
實事求是問心無愧
當時,魏金淵並未聽聞有人質疑這個(鐵樹開花)報導的準確度,館方沒有向他表達任何意見,即使是馬華方面,也不曾正式反駁,反而是有較為資深的華文報記者,指魏氏這則新聞翻譯具有信(表達原意)、達(涵意)、雅(通暢、優美)三大翻譯原則。
雖然,這個新聞報導給魏金淵帶來一定的打擊(遭調返總社),但民間的反應卻是一種鼓勵,而他對這個報導引起的后續反應則處之泰然,繼續專注他的採訪工作。
人人心中標準不同,何況是報導詭譎多變政治新聞,身為新聞記者只要實事求是、問心無愧,鐵樹開花與否,就留給后世定論吧!
魏金淵的第四語文:爪夷文
在大馬,華文報新聞記者需要華巫英三語皆通,才能應付各種採訪所需,但魏金淵還自修爪夷文(Jawi),在60年代開始負責翻譯以爪夷文寫成的報導和社論。
20世紀60年代,巫統一份機關黨報和一份馬來報章,以爪夷文呈現,擁有不小影響力,華文媒體想要從中取得新聞,就要有人把爪夷文譯成華文。
魏金淵指出,當時只有他和另一位同一報館的記者懂得爪夷文,翻譯上述這兩份報章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他們身上。
從新聞角度來看,這成了魏金淵的強項之一,這並非是他的上司要求他掌握多一種語文,而是因為他看到時勢需要,並且深明多懂一種語文的優勢,因此自學而來。
採訪遇上的困難:需搶電話報新聞
由于魏金淵國語水平較佳,每年水災季節,時任首相敦拉薩到東海岸採訪時,他都是隨團採訪的華文報記者之一。
那個年代通訊不發達,身在遠處採訪不像現在可以電郵或傳真新聞,而是利用電話“報新聞”回報館,由同事“接新聞”,即寫成文稿。
但是,即使是“報新聞”,還是有不小的難度,就是需要與其他記者搶用公共電話,因為先到先得(報新聞)。
因此,一般外坡採訪新聞,記者搶公共電話報新聞司空見慣,跟隨首相出訪,好處自然是可以付費使用當地政府單位,如俱樂部的電話,不太需要沿街找公共電話。
培訓班獲益良多
魏金淵畢業后,曾當了半年的臨時教師,隨后在新聞部任職,負責一些宣傳工作。
當時,新聞部和報章聯辦一個數個月的媒體人員培訓班,他也參與其中,從中獲益菲淺。
當時,有關培訓工作除了邀請海外有經驗媒體人授課,本地一些資深的英文媒體新聞從業員也是講師,分享和指導學員,這讓魏金淵受益良多。
但是,有關培訓班只開辦一屆,魏金淵隨后就不再聽到有關培圳班的消息。
交際夜歸家人需諒解
新聞需要來源,人際關係成了重要新聞線索,因此新聞記者難免需要應酬和交際,建立廣大的人脈。
“家人要諒解記者遲回家的原因,因為需要交際,不能一放工就回家。”魏金淵即是典型的例子,下班后就和一些工作上的朋友(非記者)見面、聚餐、聊天。
取得某一個重要新聞,往往不會來自主角或其身邊重要人物,反而是一些同一個政黨或社團,沒有直接關係的人。
這些人看似小人物,但因為在圈子內,或多或少掌握一些重要線索,例如某位大人物何時從國外回來,其秘書或身邊心腹未必肯透露,但一些在其身旁有接觸的人,卻能提供這些資訊。
無疑,並非每一條線索都能成為新聞來源,魏金淵表示需要學會分辨線索,視時局而定分析有關新聞來源是“流料”(不確實)與否。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便多認識一些朋友,取得更多新聞來源,這是魏金淵當記者時,列為重要工作條件之一。
【魏金淵小檔案】
年齡:72歲
負責:政治、普通新聞。
職位:記者、採訪主任、新聞編輯、執行總編輯、主編。
媒體:《中國報》、《星洲日報》、《建國日報》、《通報》、《下午茶》雜誌、《大眾報》週刊。
報齡:廿余年




王雲霞:新聞從業員仍有前途(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數十年來,報人對新聞事業貢獻良多,但隨著科技進步,傳達資訊工具日愈多樣化,還有多少人想當新聞記者呢?  當前,培訓新聞和傳播人才的教育單位,已在原有基礎上,增添其他訓練,包括廣播電視的科系。
 相較過去三四十年的新聞工作,如今的科技運用提供更多選擇,有許多人選擇以其他方式投入新聞工作,但堅持在平面媒體工作的記者,依然不在少數。
 也許,新聞行業不會過時,只是在于怎麼做……
隨著科技發達,透過影像和聲音呈現的電子傳媒,已吸引新一代的目光。
 近年來,在培訓新聞和傳播界人才的私人學院,選修廣播和電視(下稱廣電)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
 位于檳城的韓江學院,超過300人選讀傳播科系,該系主要分為大眾傳播和廣播新聞兩大類,其中大半學生選修以學習如何製作電台、電視新聞及其他紀實性的廣播為主的“廣播新聞”。
年輕人熱衷傳播工作
 院長王雲霞博士表示,也有不少人選讀大眾傳播,與十年前相比,近兩三年選讀新聞為主的大眾傳播系人數確有下滑,但下滑百分比不高,約只在10%左右。
 該院還設有商業管理系、多媒體及電腦資訊系、中文系等其他學系,但傳播系學生人數最多。
 換句話說,依然有不少年輕人熱衷于傳播工作,至于是否想在平面或電子媒體發展,就視各人喜好而定。
 王院長指出,由于廣播新聞系畢業的學生,可以投入影視制作和相關領域,並不一定局限在電子媒體或平面媒體,因此學生人數較多。
 但是,大眾傳播系雖然學生人數較遜色,但是其出路也相當廣,畢業生可從事記者、攝影記者、廣播員、節目主持人、編輯、媒體策劃人員等工作,因此其學生人數維持在一定水平,一些在國民中學畢業的學生,也選讀這個科系,然后個別投入華英巫文章機構工作。
 “他們有超過半數是在檳城就業,其他則到檳城以外的地方工作。”王院長這么表示。
適當獎勵激勵有志者
 一直以來,報章有著“精神糧食”的美稱,每天早上看報紙已成了不少人的習慣,甚至想確認一些發生的事件,都會先看看“報紙有沒有報導”。
 因為讀者看重報章的角色,使得這個行業的許多記者和編輯願意不斷奉獻自己的專業,每日提供讀者豐富的“精神糧食”。
 從新聞系的學生人數下滑跡像,有人或會擔心越來越少人成為平面媒體的新聞從業員,但是,王雲霞博士指出,這不能視為沒有人願意當記者或編輯,只是人數稍為調整而已。
 她相信,只要各媒體提供適當的獎勵,相信能激勵更多人入行。
林景漢:記者較考文字功力
 新聞記者較考文字功力,因此現代年輕人不太選擇這個科系?
 吉隆坡的大同韓新傳播學院院長林景漢指出,也許新聞記者需要良好的寫作能力,造成一些想要在新聞傳播領域就業的新一代,轉而選擇廣電科系。
 一直以來,該學院都在培訓新聞行業人員,也設有廣電科系,現在因大勢所趨,越來越多人報讀廣電課程,以致新聞系的學生逐漸減少。
 林院長指出,該院約有250位新聞和廣電科系學生,兩方的學生比例是1比3。
 他表示,兩個科系的基本課程都是以新聞訓練為主軸,新聞系課程也附有廣電課程,至于廣電系原本就有新聞課程,只是與新聞系相比,課程時間比例上有所不同。
 “但是,不管哪一種課程,教導他們新聞報導的基本原則不變。”林院長相信,這是身為媒體人需要具備的條件。
魏金淵:掌握三語如虎添翼
 從曾經在新聞線上努力不懈的報人身上,或可看出為何有這多人願意投入新聞採訪工作。
 從販夫走卒到高官顯要,只要具有新聞價值,都可以是記者采訪的對象。
 即是說,記者報導新聞並不分階層,因此能夠認識各種各樣的人,在擁有20余年媒體人經驗的魏金淵(72歲)的心中,記者是一份好職業!
 “記者是很好的職業,會見到各形各式的人,學習(機會)和見聞也多。”他表示,生活日新月異,記者有許多機會增長見識。
 但是,他認為記者不應因此而自滿,反而需要找機會自修,尤其是普通記者(General Reporter),能夠掌握好英巫兩種語文,將對工作有更大的幫助。
梁景坤:好記者3基本原則
 想要當新聞記者,也許你可以先參考擁有30年採訪經驗的前報人──梁景坤(72歲)的意見,然后再為自己設定當新聞從業員的目標與原則。
 他曾報導法庭新聞、社會新聞(意外新聞)、社團新聞和政治新聞,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他建議新聞記者應該具備至少以下三個條件:
 (一)擁有最基本法律知識
 如果沒有基本法律知識,可能因此報導一些正在法庭審訊的案件,而使本身和報館面對法律問題。
 (二)以誠待人
 沒有人喜歡受騙或感到遭愚弄,拿出一顆誠心,才能獲得更多的新聞來源。
 (三)君子協定
 需要懂得保護提供新聞線索的人,任何情況都不能暴露他們的身分。
 “我們要守信用,即使是上司都不能講。”梁景坤指出,只要確認新聞來源無誤即可。
符樹存:新聞採訪必須客觀
 由于傳播通訊科技進步,平面媒體可以通過直播報導一些盛事或大型賽會,但對42年來都現場採訪湯姆斯杯羽球賽的符樹存來說,親身體驗和採訪才最珍貴!
 他指出,親身經歷的採訪,文字描繪起來較為不同,也因為親自體驗現場氣氛,才能寫得精彩生動,閉門造車就無法有這樣的結果。
 理所當然,任何採訪都需要對人坦誠和友善,才能事半功倍,對于擁有豐富採訪經驗的符樹存而言,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新聞採訪不能增加任何個人觀點。
 他表示,不同于評論、副刊或專題,新聞採訪就只是報導,加入個人觀點只會使新聞報導變得不夠客觀。
鄭潭運:熱忱投入必有所成
 75歲的報人鄭潭運,回憶起當年一名女記者的工作態度,他認為可當作現代媒體工作者的榜樣。
 1971年,吉隆坡發生大水災后,香港歌舞團來馬為吉隆坡賬災演出,報界有一位女記者成為有關活動的義工。
 當時,她在忙碌的義工工作之余,不忘身為記者的身分,有空就訪問在后台準備演出的明星,寫成一則則的幕后新聞,她所屬報章的銷量因為她的這些報導而節節上升。
 他指出,當時有同行不明白這位女記者的心態,還嘲諷她“不懂在搏什么”,意即有所企圖。
該名女記者因為對工作有著極大的興趣,即使多忙碌都願意繼續扮演新聞記者的角色,為報館報導新聞,這是她寓生活于工作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有人選擇為所熱愛的工作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有人選擇做好本分,問心無愧,全看個人對工作和生活的取捨,無關對錯。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道歉藝術

道歉考驗智慧能力(上篇)

29 Nov 2012
文: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企業為什麼要道歉?企業要道歉的原因或許各有不同,但是,道歉時的姿態與誠意,卻很容易被拿到放大鏡下,或是跟其他道歉事件做比較。  要道歉的一方,當然是理虧的一方,在理虧,甚至低人一等的情況下,要怎樣道歉得讓人覺得有誠意、合宜、得體、大方,這,真的很考驗個別企業的智慧與能力。
 方法用對了,不但可以逆轉劣勢,甚至還能為企業形象加分,不幸用了錯誤的方法,會令大量顧客流失,嚴重的話,企業形象插水……
不久前,苹果電腦推出iPhone 5,舉世矚目,不料才風光兩週,就因附屬其中的應用軟件“苹果地圖”頻頻出問題,而飽受炮轟。
 苹果官網的產品介紹中,將這項產品喻為“最強大地圖服務”,結果這個地圖竟然屢出狀況,包括橋樑扭曲、自由女神像傾斜、莎士比亞的故鄉在其地圖上消失等等。
 這令苹果狠狽不堪,苹果官網撤掉了地圖的產品介紹,總執行長庫克還在官網上發出公開信向客戶道歉。
 庫克不但為地圖帶來的不便向客戶道歉,甚至還罕見地建議消費者下載競爭對手的地圖應用程式。
 庫克此舉,獲得企業界好評。台灣十月中出版,第508期的《天下雜誌》,經營管理一版,甚至還拿庫克此舉為開頭,撰寫“掌握四大重點,漂亮道歉”一文。
 這一次,苹果的確是做得漂亮,但是,事隔不到一個月,苹果就因其道歉有欠誠意而中招,最后還因此損失了一筆錢。
英國官司失利
 話說,來自美國的苹果公司之前與韓國三星公司,針對產品抄襲問題而在多國對簿公堂。
 由于各國法律及國情有別,苹果在美國與德國取勝,但是,在英國卻失利。
 今年7月,英國法官科林比爾斯要求苹果在其英國網站的主頁上發表聲明,公開表明三星沒有抄襲iPad設計。
 這是法院的要求,苹果不能不從,但是,苹果卻只是在其英國網站的主頁上創建一個聲明鏈接。
 其內容首段寫,英國法院判決三星的Galaxy Tab 10.1、Galaxy Tab 8.9及Galaxy Tab 7.7並未侵犯苹果的設計專利;第二段則寫該判決適用于整個歐盟地區。
畫蛇添足反累事
 本來這已夠了,但是接下來苹果公司卻添加了一些話:即法官對苹果及三星產品的看法,說三星產品沒有苹果酷,還說美國及德國法院判決都認為三星侵犯苹果的設計專利。
 這些額外說明,或許讓苹果死忠擁護者心涼,但是,苹果本身卻得為此付出代價。 
 英國法院認為,苹果的聲明含有虛假和誤導性內容,特別是摘取比爾斯法官針對苹果產品與眾不同的話,有斷章取義之嫌,令人們對有關iPad的案件判決產生錯覺。 
 而苹果提到其他國家法院對類似專利侵權案件的裁決,也令英國法院深感不滿,認為苹果此舉有混淆視聽之目的,虛假地暗示英國法院的裁決標準與其他國家不同,顯然不夠尊重英國法院的裁決 
 結果,法院要苹果修改其所發布的聲明,過后,蘇格蘭和威爾斯上訴庭更裁決,要苹果支付三星的訴訟費。
 法官羅賓雅格甚至嚴厲地指出:“我希望,在這起案件中,缺乏誠信並不是苹果的典型做法。”
2012年科技界道歉事件
 除了苹果電腦外,科技界也有許多道歉事件,由于科技產品的開發及科技服務升級時,涉及一些不肯定與不穩定因素,出差錯或問題在所難免。科技公司的道歉相對上來說也比較多。
 以下就是今年以來,除了苹果地圖之外,科技界的十大公開道歉,涉及眾多大企業,例如思科(Cisco)、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等。
 其中原因,包括:
★升級引發不便或問題 
 現代人在互聯網雲端作業越來越普遍,今年7月,思科升級了旗下多個路由器(註*),以便更有效地支持思科的雲端服務。
 唯,此次升級卻給個別用戶帶來不便,部分用戶登入這些路由器時,電腦系統要求他們輸入註冊用戶的“思科連接雲”賬戶信息。
 而且,很多原有的路由器用戶不想被強制升級,他們也怕思科通過雲連接來窺探自己的隱私。
 后來,思科家用網絡總經理佈雷特溫格(Brett Wingo)在博客中道歉及釋疑,他解釋其路由器不會監視用戶,不會存儲用戶的上網信息。他並承諾路由器設置將退回到升級之前的模式。
 “我們認為這是由于思科提供的服務不夠清楚才導致很多的用戶擔憂,我們為此深表歉意……”這樣的官方道歉,顯示其誠意。
 另一廂,電腦安全公司Sophos殺毒軟件升級也出狀況。
 該公司在進行一次殺毒軟件升級時出錯,導致很多安裝了windows的電腦被惡意軟件攻擊。
 Sophos為此慎重道歉:我們為這次升級失誤而給全球用戶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我們承認現在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們正在全力以赴地解決。
*註:路由器──英文名稱Router,是一種連接多個網絡或網段的網絡設備,為互聯網絡中不可少的網絡設備之一。
★被黑客侵襲
 美國Blue Toad電子出版公司,于9月份承認:遭外洩,總數多達一百多萬的iOS設備UDID(唯一標識碼),是黑客從自己公司的數據庫中竊取的。
 另一方面,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由于安全防護措施不足,在6月份也遭黑客襲擊,竊取約650萬用戶密碼,並公佈在俄羅斯一個黑客論壇上。
★為比賽錯判而道歉
 今年3月,微軟推出Windows Phone,並策劃“被Windows Phone秒殺”比賽,以彰顯這款手機的反應速度。
 比賽在微軟零售店裡進行,手機用戶持本身手機與微軟員工手中的Windows Phone比賽完成一個日常操作,快者為贏。
 一位Android用戶帶著三星Galaxy Nexus前去挑戰,雖然獲勝,微軟員工卻不予承認。
 此人憤而在博客上公開這件事,引起了科技媒體的注意。最終引起了比賽策劃者本魯道夫(Ben Rudolf)關注,他在Twitter上表示要給這位勝出者補償。
★未顧及用戶隱私
 社交網站Path本是搭載在iPhone和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
 今年2月份,Path未經允許私自將用戶地址簿上傳到了自己服務器上。
 為此,Path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夫莫林(Dave Morin)公開道歉:“我們承認我們已經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在過去的幾天裡,已經有用戶開始對我們的用戶隱私保護措施感到擔憂,特別是我們未經同意上傳和存儲用戶的地址薄信息。”
 “通過用戶反饋,我們現在明白,在設計‘添加好友’方式上我們做錯了,我們未經允許使用了用戶的聯繫人訊息並給他們帶來了諸多不便,對此我們深表歉意。”
企業道歉函守則
 任何企業都不想碰上必須寫道歉函的時候,但若是真的發生了,只要遵照以下的守則,就可以很大程度保全公司、留住顧客。
1.道歉要真
 不要只是嘴吧說說罷了,例如說句“我們很抱歉你有這種感受”或“若有人感到冒犯,我們真的很抱歉”之類的話敷衍了事,這些話並非真的道歉。擬道歉聲明時,應顯示及展現真正的歉意。  
2.道歉並非行銷
 為了別出心裁的行銷手法,有些公司故意偽造道歉函來刺激銷售,表面上看是道歉,事實上卻是進行產品行銷。 
 “把道歉的話留在真正需要道歉的時候再說。” 
3.道歉要誠懇
 道歉,目的是讓客戶重拾對企業的正面印象,而非對公司印象再打折扣。“太抱歉總比沒那么抱歉好。” 
4.不要未修正錯誤就解釋
 這樣可能帶來反效果,惹怒客戶。 
5.行動要快
 企業道歉涉及危機管理的能力,如果不能在事發后馬上道歉,顯示企業對該事件的歉意及愿意糾正的心態,過后即使道歉函寫得再棒都沒有用。 
6.只有道歉,沒有銷售 
 道歉時莫藉機銷售,這可能會惹人反感哦。例如,在道歉函上附上平常也會推出的產品折扣,以平常的促銷方案拿來作為補償,是下下策。 
 消費者會將企業的用意解讀為:我們錯了,讓我們來賣你個東西吧! 
 這當然很令人難以接受。 
 謹記,以折扣價代碼或折扣以展現誠意,和無恥的行銷是有分別的。   

誠信比道歉更重要(下篇)

文: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旦企業出了差錯,要如何讓人感覺到它有願意改進的誠意,以及誠信?  “可以不道歉,不能沒誠意”,這是一位評論作者白東河的言論,他針對中國可口可樂的案件在大眾網發表評論。 
 有些消費者或許對這句話有意見,有者反問:“有沒有搞錯?做錯了就要道歉,我就是要聽到企業親口道歉!” 
 不過,白東河認為,企業出錯,糾正的行動比形式上的道歉,更為重要,也比沒有糾正行動的道歉更顯誠意…… 
企業道歉過后,如果一錯再錯,再三道歉了還是錯,這樣的道歉有什么意思、有什么誠意可言呢?
 “可以不道歉,不能沒誠意”,這句話如果用在中國的光明乳業的道歉上,也非常適用。 
 中國的光明乳業,在短短三個月內,為了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公開道歉三次,若加上其他原因的道歉,就一共是公開道歉七次,難怪要被人點名批評指它的道歉太無誠意了。
 道歉時,誠信與誠意是很重要的。
 知錯認錯固然可喜,但認錯了過后是要改進的,否則道歉再多次,也于事無補。 
 談到官商界犯罪被逮,都會出面道歉,白東河就指出:“道歉多了,似乎讓人看不到道歉的誠意,看不到道歉之后的結果,只有道歉的虛情假意,讓道歉成了為迷惑公眾,或者應付公眾的利器,而非一份改正的誠意,或者改變面貌的報告書。”   
 針對那些沒有誠意的道歉,他說得好:“這樣的道歉可以沒有,也不可要,企業也可以不道歉,但是不能沒有誠信,不能沒有安全,沒有質量,沒有責任。”
 他的結論是,可以不道歉,但不能沒誠信,沒誠意。
道歉也要講含金量
 另一位網上有名的中國評論者譚浩俊,也不約而同談到企業道歉誠意的重要性。
 他是針對光明乳業頻頻出錯而發言。光明乳業在中國有六十多年歷史,是屬于當地知名及有一定信譽的國有企業。由于發生一連串被當地媒體套上“嘔吐門”、“減水門”、“菌落門”、“變質門”、“添加門”等事件,而飽受抨擊。
 譚浩俊評說:“一家企業,出了質量問題以后,向消費者道歉,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歉的目的絕不僅是為了平息事態和公關,而是確保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問題。” 
 “出了問題,道歉當然是需要的,也是好的。但是,道歉也需要講質量、講效果、講含金量。如果道歉歸道歉,行動歸行動,道歉與行動完全分離,一邊頻繁道歉、一邊問題不斷。那么,這樣的道歉還不如死不認錯。至少,死不認錯沒有欺騙的存在……”
 他的結論是,我們不需要企業道歉,只需要企業拿出行動。
 兩位評論員的結論相對應,都同樣強調企業道歉的重點:有誠意的補救行動,比道歉本身更重要。
企業道歉事件 全球最知名十大
 企業道歉,並非新聞,全球多家著名的大企業,如英國石油、蘋果、新聞媒體、豐田汽車、面子書等,都曾作出道歉,這不失為解決品牌問題的方式之一。 
 美國網上媒體美國在線(AOL)旗下時事評論網站《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Post),不久前就曾列出發生在該區域的企業界十大公司道歉事件。 
 該報導也指出,公司道歉並無法確保得到寬恕,以這十個例子為例,捷藍航空的道歉是成功案例,但是,Netflix的道歉卻招致批評,《紐約時報》的大衛波格就指出,其道歉就像是說:“抱歉,我並不感到抱歉”,而非承認自己的過錯。   
1. 巴克萊銀行- 這家銀行于今年7月14日,于其英國Facebook頁面上,針對其涉及Libor(倫敦銀行間折借利率)利率操縱醜聞而向客戶道歉。
2. 英國石油- 2010年,英國石油油田在墨西哥灣發生原油洩漏事故,英國石油向沿岸居民道歉。 
3. 蘋果- 據彭博社報導,2006年,蘋果曾倒填股票期權日期以誇大其價值,過后,蘋果時任總執行長、已故史蒂夫喬布斯向股東道歉。  
4. 新聞媒體- 去年,新聞媒體旗下的英國報紙《世界新聞報》被揭發多次侵入政治人物和罪案受害者的手機而掀起淘天大波,令人嘩然。最終,新聞媒體集團迫得要在付費全英國報紙上刊登全頁的道歉廣告,以息眾怒。 
 唯,最終該份報紙仍無法逃脫被唾棄的命運,在新聞媒體集團指示下,黯然停刊。 
5. 多倫多楓葉隊- 職業冰球隊伍多倫多楓葉隊因連續7個賽季未能進美加職業冰球全球錦標賽斯坦利杯的季后賽,該公司董事長拉裡塔嫩鮑姆向粉絲道歉。 
6. 捷藍航空公司- 在2011年,該公司一架班機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飛機跑道上擱淺七個多小時。公司首席運營官羅布馬魯斯特在YouTube上,向受是次事件影響的乘客道歉。 
7. 高盛集團- 2008年金融風暴后次年,《紐約時報》報導,高盛集團總執行長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在紐約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道歉,指高盛集團乃至整個銀行社區都犯了錯。他同時宣佈,該集團將對因經濟衰退週期而受損害的小企業投資近500億美元(約1500億令吉)道歉。 
8. 豐田汽車- 在2009年,由于召回380萬輛汽車、公眾預期該公司將連續第二年蒙受年度虧損,以及關閉旗下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一家美國工廠等事件的影響,豐田汽車總執行長豐田章男公開道歉,他在道歉聲明中甚至說,豐田汽車當時已接近“停止抵抗死亡”。 
9. 面子書- 在2006年,由于公司遭到一系列有關新聞饋送和擔憂隱私權受侵蝕的投訴,面子書(Facebook)總執行長馬克札克伯格因此而道歉。 
10. Netflix- 2011年,該公司宣佈將租借給消費者的DVD價格提高60%,公司總執行長裡德噞斯廷斯向用戶道歉。
考驗危機管理能力
 針對不利的指責,需不需要道歉,也考驗企業的危機管理能力。 
 中國廉價航空春秋航空公司董事長王正華,于今年7月,就顯現一手處理這項危機的能力,令人讚賞。 
 話說,春秋航空將個別維權的旅客列入“暫無能力服務旅客名單”,此事在微博上引起大量轉發,維權者稱該公司建立了一個黑名單,激起一些有過不愉快飛行經驗乘客的憤怒。
 為此,68歲的王正華突然“潮”起來了,在新浪微博上活躍起來,接連更新了2 0條微博。 
 他甚至降低身段,在微博上自稱“老王”,這種親民的形象與春秋航空留下的強硬印象迥然不同。
 他的留言也盡量爭取網友的認同,例如說:“哪有生意人去得罪旅客?”並解釋航空公司這種做法是無奈之舉,公司會按承諾向乘客提供服務,也希望人人都能按照承諾(其實是指合約)去做,說話及用詞都很婉轉。 
 他的態度及解釋成功爭取到一些人的支持,過后雖然還有人抱怨經歷過的不滿服務,但已沒有什么人在意“黑名單”了。 
 三天之內,通過社交媒體,春秋航空扭轉了輿論聲討的聲音。
 網上媒體及社交媒體傳播速度以分秒計算,危機發生時,及時快速回應,是必要的。專家說,如果你錯了,何時道歉已經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危機公關的關鍵。
 即使大巨霸如麥當勞,也對微博上的不利消息不敢怠慢,馬上回應,正面承認問題並致歉。
 因此,除了傳統公關危機,現今大企業也需要加入社交媒體公關發言這一塊。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AES攻防戰

25 Nov 2012

挽救生命非約束人民(第1篇)

報導:許雅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9月23日下午6時半,從孟沙往蒲種,取道舊巴生路,來到珍珠廣場路段,在車貼車情況下,正在慶幸成功在綠燈轉紅前越過交通燈之際;后尾就不斷傳出令人心驚膽顫的“喀嚓”閃影。  這個電眼的照相速度太快了!這標誌著,政府為了減低車禍,在全國831個車禍黑區裝置1081個電眼的自動執法系統(Automated Enforcement System,簡稱AES),正式上路了!
來到10月16日,陸路交通局發出文告宣佈,政府決定以興建、操作、擁有及轉移的方式發出外包合約,在66個月的特許經營期間,承包商將承擔發展、運作及管理費,不會為政府帶來財政負擔。
 陸路交通局將會在18個月的時間內,分階段在全國推行AES。目前首個階段,該局已在14個車禍黑區地點,分別裝置了固定或流動攝像機。
 政府多次透露,被鑑定為車禍黑區的地區,是由地方政府、州陸路交通局、州工程局及警方等單位,依據2007年至2011年期間的車禍率來鑑定。時速限制是由地方政府和工程局,依據路況和周圍情況而制定。
有效降低車禍死亡率
 1081個AES電眼之中,561個固定電眼是專門用來取締超速,270個取締闖紅燈的電眼;還有,250個流動電眼,用來應付那些沒有電流和通訊網絡等設備、無法安裝固定電眼的車禍黑區。
 目前,已經裝置AES電眼的14個地點,分別是吉隆坡4個、布城2個、雪蘭莪1個及霹靂州7個。民眾可登錄陸路交通局官方網頁http://www.jpj.gov.my/web/guest/aes-system,瞭解更多AES電眼資訊。
 AES,熙攘了9年,終于成功上路。可是,上路不到百日,不只朝野,連民間也議論沸揚。究竟,國際研究報告中的好系統,來到大馬的道路上,是否100%是好系統?
 交通專家兼博特拉大學副校長拿督拉丁烏瑪透露,AES並非新話題,早年受邀到馬來西亞道路安全研究院進行分享時,他就已提出AES概念。
 “不管是國內外,還是我和同伴的研究,均證明:AES可能不是唯一能減低車禍率的方法,但長期而言,它是有效的措施,好好執行,可以有效降低致命 車禍和最終引致死亡的意外,高達40%。尤其是,AES能有效追蹤超速和闖紅燈的車輛。我相信,只要AES的利多過弊,人民必將接受。”
提升意識執法也重要
 2011年,國內總共發生四十多萬起車禍,造成6877人命喪公路,車禍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90億令吉。我國每年有約5萬輛車子因為超速和闖紅燈發生意外,造成1萬5000人死亡、5000人重傷和1萬2000人蒙受輕傷。
 烏瑪強調,交通肇禍,受害的並非“四十多萬”這個數據,或者是交通工具損壞及財物損失,而是人:駕駛者輕則受傷留醫,重則殘廢或喪失生命,都將帶給家人無盡的痛苦。
 “在防範交通意外方面,除了增強道路工程,以及提升道路安全教育,執法也非常重要。而AES,主要針對的是10%頑固、不守交通規則的車主,系統的基本原則是提醒被抓的意識,從而降低交通意外率。”
超速啟動電眼拍攝
 AES和目前交警使用的攝錄系統相似,簡單來說,由6個部分組成,包括:偵測配備、資料傳輸、資料處理、繳付罰款、法庭連線及零件保養系統。
 陸路交通局會在裝置超速電眼的2至3公里前置放告示牌,以及,在裝置交通燈電眼的50至500公尺範圍內,提醒駕駛人士:正進入AES電眼探測區。
 系統在拍攝時存在一個時速10公里的“緩衝”。換句話說,在限速60公里路段,車速達到71公里時,才會啟動電眼拍攝。
 “在降低交通意外上,交警執法有效。可是,交警不能24小時守在車禍黑區或交通燈前執法。24小時自動化的系統,可以強化這方面的執法。我認為,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AES。”
 大馬公路安全研究院(MIROS)總監黃紹文博士亦曾點出一個重要看法:任何執法系統都很難廣受人民歡迎,可是,一旦發生致命車禍,人民就會質問:政府做了什么。
 “AES不是要用來迎合人民的喜好,而是協助挽救生命!”他強調。
AES放大鏡
 交通部長拿督斯裡江作漢指出,AES承包公司在安裝固定自動執法系統前,必須預先得到相關地方政府的許可。
 檳州首長林冠英援引交通部資料指出,共有331部AES電眼將安裝在民聯執政的4州(吉打、檳城、吉蘭丹和雪蘭莪)。目前,民聯執政的吉打、檳城、吉蘭丹與雪蘭莪,已暫緩落實AES。不過,民聯4州裏的一些道路,只要屬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便有權裝置AES。
歷經9年正式上路
 大馬AES,歷經9年才正式上路。
 綜合官方說法,政府從2003年開始探討落實自動化電子執法系統,以減少車禍率。因此,2005年起,道路安全內閣委員會開始對此系統展開研究,並到12個推行的國家取經;最后決定吸納德國、澳洲、韓國及瑞典的技術系統。
 2006年8月16日,政府同意落實AES,決定以外包合約方式來執行。交通部就此展開公開招標,當時,共有9家公司受邀競標,只有7家通過技術評估,以及進行現場示範。
 最終,由多個政府部門及機構代表(交通部、財政部、警方、陸路交通局、反貪污委員會)組成的小組,多輪評估后,選出兩家“符合技術鑒定”的公司, 即是採用澳洲Redflex技術的Beta Tegap有限公司,以及採用德國Jenoptik Robot技術的Ates有限公司,來承包AES。
 2012年8月12日,政府率先在全國14個車禍黑區試跑,在一個月內就拍到約8萬張違規照片。一個月的試跑證實AES電眼操作良好,並且符合大馬規格及工業研究機構(SIRIM)的測試和規格。9月23日,AES正式上路!
高解像度捉違規司機
 目前,全球有逾90個國家採用AES。國際研究報告證明,法國推行AES有五年(2001~2005),共安裝1000個電眼,車禍死亡率下降 31%;英國在推行這項系統后,嚴重車禍和死亡率減少42%;有3000個電眼的德國則驗收:減低車速和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人士,高達80%。
 大馬AES上路一個月后,已有“改進”。黃紹文曾援引在巴生谷南部大道(SKVE)往布城第6.5公里處的AES電眼指出,“司機途經該路段都會擔心隨時被拍照,已間接減少車禍幾率。”
 據悉,國際認證的AES,能檢測高達時速250公里的車速,其照相機不受天氣影響,解像度高達1100萬像素;所以,駕駛者沒綁安全帶或在行駛途中使用手機,也能被拍得一清二楚。甚至,它掃描車牌的功能,還能協助執法單位緝拿黑名單人物。
 此外,除了同步記錄犯錯時間及地點,讓違例者難以抵賴;系統本身的獨特編程,亦能防止篡改圖像證據。綜合官方說法:自動化的AES執法,是國際認證的好系統,操作安全、透明、有效。
政府承包商分享盈利
 交通部長拿督斯裡江作漢多次說明,AES的所有經費,由承包的兩家公司承擔,政府不用花一分錢。兩家公司的營運年限只有5年,期滿后,所有設備及營運權,需歸還政府。
 AES外包后,裝置攝影機,網絡連線,到發出傳票,都由兩家承包公司負責。預算AES一年的維修保養費用,包括:支付員工薪資、設備維修費、控制中心租金和維修費等,高達3億至3億5000萬令吉。
 違法者繳交的罰款,由政府和兩家公司分享。據知,政府與承包公司的盈利分享架構,分有3個層次。第一層次,承包公司發出的首500萬張有效交通罰單,每張可取得16令吉的回酬,合計共8000萬令吉。
 第二層次是,一旦交通罰單超出500萬張,交通部和承包公司可均分罰款,最高可達2億7000萬令吉。一旦罰款超出2億7000萬令吉,就來到第三層次,承包公司可從之后所發出的每張罰單,獲取7.5%的盈利。
 從9月23至30日的8天內,AES電眼拍攝了6萬5388張違規照片,合計1961萬令吉罰金。當局已陸續寄出罰單給車主,已有一部分車主,已繳清罰款。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2篇)

報導:許雅玲
圖:李玉珍、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自動執法系統(AES)是一個交通陷阱嗎?  不管是“陷阱”,還是“政策”,馬上就“下有對策”。
 針對“AES交通陷阱”,大馬社交論壇上就有人教路:在智能手機和GPS裝置有偵查AES功能的軟件,不然,裝上神奇車牌。
 針對這些聽起來好像很管用,實際到底能不能規避AES的妙法,執法交警坦言:合法的,請儘管試試;不合法的,別飛蛾撲火。
 畢竟,被AES“喀嚓”,只是違規,被抓到翻轉車牌,可能被指控使用假車牌罪名……
19歲的Fizi、24歲的家興、25歲的小鄭、29歲的小潘、31歲的亨利、33歲的美俐、40歲的吳先生、45歲的黃先生、46歲的陳先生、50歲的劉先生,還有更多連姓氏都不願透露的駕車人士,難得有一致的想法:AES已是大石砸死蟹的事實,反對有用嗎?
 他們之中,有的面有難色:要談AES咩?我們不想批評政府。
 清一清喉嚨,我說:國際研究報告指出,AES是好系統,所以,不一定要批評政府。每個平均耗費72萬2000令吉至96萬2000令吉的AES電眼,總不會一無是處吧?
避免中招最好守法
 3位20歲青年不約而同表示:“AES有效,它讓我們怕到減速駕駛,避免早午晚挨三頓牛肉干(交通違規傳票,也即三萬)。”
 他們之中,有一位努力賺錢買好車的已婚男士,即便載著妻子孩子時,都會踩油加速,但卻因為AES要減速。這樣看來,AES確實達到陸路交通局旨在提高公眾“被捉意識而減速”的目的。
 擁有5年駕駛經驗的小潘是一位奉公守法的駕駛人士,沒有接過交通傳票。雖然,他有信心奉公守法,但避免不了有“AES在監視我”的不舒服感覺, “我在加影高速大道,限速是90。我駕駛80,但是,AES燈光還是一直閃。我不知道是否拍攝其他超速的車輛。假如三萬無端端送上門的話,我會超級不 爽。”
下載探測AES應用程式
 40歲和50歲的大叔,還是忍不住發牢騷:“AES的地點和時速,一下子很難適應和遵守……”“告示牌不明顯,也不記得831個車禍黑區……”“雖然政府說得頭頭是道,但我們還是不明白政府讓私營公司賺錢的做法。”
 一個月至少接一張三萬罰單的年輕小伙子小鄭坦言:“AES讓我好有壓力。真怕哪天頂不順了,會鋌而走險,去找社交論壇上說的神奇車牌來裝。”
 下有對策之中,首先就是連官員也公開呼籲民眾使用的合法對策:在智能手機和汽車自動導航系統,下載探測AES的應用程式;讓程式發出提示聲音,提醒減速駕駛。
 然而,雪隆一名不具名交警坦言:違規駕駛人士再怎樣絞盡腦汁,都很難躲避AES電眼。最好的規避方法就是遵守交通規則。迄今,執法過程中,他只發現兩名車主在車牌上貼上CD,製造反光效果。
網絡流傳神奇車牌避攝像
 本地最大的中文論壇,佳禮愛車專區版主之一的陳俊力透露,還有人向外國偷師,一察覺到“喀嚓”,馬上翻轉神奇車牌。
 網購一套中國製造的神奇車牌,都要300令吉至400令吉不等。車主裝置一條線路到汽車前座,當汽車行駛到有AES區域,一個按鈕便可將車牌反 轉,變成空號車牌。此外,將車牌內凹到拍攝不到的角度,或者採用反光材質的車牌底板,都是網絡廣泛流傳的規避AES攝像的其中一些方法。
 “AES技術太高清,是否會將車鏡上的路稅拍得一清二楚?”陳俊力問。難道,又要在路稅上動手腳?最令他不解的是,“既然知道電眼在前面,那么,遵守限速和不闖紅燈,不是比翻轉車牌更安全容易?”
告示牌不顯眼變陷阱
 陳俊力表示,AES在9月底上路后,佳禮一份問卷顯示,高達95%網民反對政府執行AES。
 歸納各方駕車人士的看法,民眾的不滿,主要包括:當局安裝AES的地點,均是在限速較嚴格,例如,大道限速90公里或60公里路段、學校地區的限速30公里路段等,這如同設下陷阱。
 此外,AES來到人民花錢使用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限速變化驚人,可以從110下降到90,甚至60。最引人質疑的是:在三條寬闊筆直的高速大道,有必要這么低速嗎?
 “當然,政府在什么地點設立AES,以及限定多少的時速,自然請教過專家,並且有其規劃理由。可是,政府說好的,在設有AES路段豎立顯眼告示牌,到底在哪裏?”40歲的陳先生抗議。
 他繼說:“我的朋友擁有正常1.0視力,他都注意不到AES告示牌。這叫我們這些戴眼鏡的人士,情何以堪啊?外國在設定自動執法系統時,會針對限速設計,尋求專家和民眾意見……”
 “澳洲政府在AES電眼一公里前,就在道上用黃線提醒駕駛人士減速。這種提醒方式,比豎立的告示牌更顯眼,比握著的手機更安全,大馬也能做到。” 陳俊力說。 請民眾稍安勿躁:不久前,大馬道路安全局宣佈,該局將借鑑國外進行公共諮詢的經驗,在全國巡迴收集公眾對AES的意見;並且承諾,將進一步改 善自動執法系統,包括:增設顯眼告示牌、檢討部分道路的限速。
偵測AES程式火熱
 AES上路的一個月后,TOMATO IT公司編寫的AESLocator,馬上成為蘋果App Store免費下載龍虎榜的榜首。這讓帶領兩名隊友編寫這套應用程式的薛殷留(Seet Daniel,28歲),感覺特別爽快。
 “平時,我們就喜歡編寫有意義的手機應用程式。AESLocator是公司想履行社會責任,配合政府的目標,來提醒大眾小心駕駛。”他說。
 AES探測應用程式,在地圖上清楚標上固定電眼和交通燈電眼的位置。用戶必須開啟(1)網絡服務和(2)應用程式,方能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PS),讓系統自動顯示用戶所在位置與電眼的距離,從而做出提醒。
 11月20日之后更新的改良版本,將加裝教程,教導用戶使用程式。新加的照片功能,讓用戶點擊AES座標后,更加清楚電眼安裝的位置。同時,用戶可以整合新增的大馬路面狀況,達致安全駕駛目的。
 “AESLocator還會不斷提升加強。吉隆坡的電眼照片,我們會親自去拍,至于全國各地的電眼照片,還要呼籲大家拍了之后,分享到supports@tomatoit.com,讓這個免費程式變得更好。”
 他提醒用戶,請進入“設置”功能,設定你想要的提醒方式,比如說“聲音”或“震動”,以及想要程式在幾公里前提醒你。不然,也可用既有的設置。
AES放大鏡
 日前,內政部副部長拿督阿布瑟曼說,即使落實AES,警方依然會保留原有的超速偵測器,取締超速者。
 這意味在一些大道,駕駛人士可能因超速,除了面對陸交局AES罰單之外,也會接到警方取締超速的罰單。理由是:警方與執行AES的陸路交通局是分開行事,各自進行自己的職責。


小心交通病態轉型!(第3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國際的安聯技術中心(AZT)統計,馬來西亞的車禍死亡率,位居全球第17位;國際交通安全及數據分析組織報告顯示,每10萬名道路使用者,便有23.8人死于交通意外。  大馬官方數據指出,大馬每年新增100萬起交通意外,去年就有6877人死于致命車禍,讓國家蒙受90億令吉虧損。
 這並非能讓大馬人民光榮的數據。大馬政府因而鐵定了心,落實自動執法系統(AES),通過嚴格取締超速和闖紅燈,來減少交通意外率,包括致命車禍。
 可是,交通規劃諮詢顧問吳木炎表示,政府吃錯AES的葯;吃錯葯的后果,將造成“交通病態轉型”……
AES引起諸多紛擾與爭議,贊成與反對聲浪都不小。大馬公路安全研究院(MIROS)總監黃紹文博士申明:政府的理想目標,並非想看到“司機發現有安裝照相機的地方,才放慢車速”,而是要他們無時無刻都不違規。
 但是,吳木炎卻有不同看法,“我們需要降低意外,但亦要考量AES帶來的重大負面作用。坦白說,今天執行的AES,缺乏伸縮性,就算在831個裝置好電眼,也無法對症下藥,而是吃錯葯。”
 他繼說:“我最擔心,AES在無形之中,會帶來一個壞效果,即是:將危險黑區轉移到其他地方,造成交通病態轉型。”
車禍黑白區對調
 簡單來說,駕駛人士在有AES的黑區地帶循規蹈矩,可是,一來到沒有AES的地帶,就放肆踩油。如此一來,當車禍黑區變白區,白區即變黑區。
 仔細想想我的駕駛習慣,不得不承認:確實,在沒有交通電眼的地方,右腳會自動加速。交通病態轉型存在一定的合理邏輯。
 吳木炎和士拉央國會議員梁自堅律師不約而同指出,“對于人民來說,政府用嚴懲方式,某個程度上,執法一定成功:基于不想破財,很多駕駛人士會努力 守法。因此,安裝AES地區的超速數據,必然下降。可是,這是否保證交通意外不再發生?最終,政府還是無法達致用AES提高道路文化,全面降低意外率的作 用。”
人為疏忽是主因
 超速,固然是交通意外十大因素之一。可是,皇家警察公布的數據顯示,高達85.74%交通意外,是由于人為疏忽引致,環境因素佔10.62%,至于車輛因素,比如剎車器、輪胎問題,亦等佔3.64%。
 同時,我國每年發生的交通意外,有40%涉及摩哆乘客,而在這些摩哆事故當中,高達60%是致命車禍,當中,40%死者年齡介于16歲至23歲。此外,很多致命交通意外,都是發生在市區和市郊,並非發生在交通燈前或超速地帶。
AES執法範圍廣泛
 吳木炎和梁自堅均認為,AES有效執法的範圍廣泛,順手拈來就有:超速、闖紅燈、違規使用巴士車道,摩哆騎士離開摩哆專用道,以及雙線超車等等。吳木炎因而反問:為什么政府只選擇對付超速和闖紅燈?而這兩點,並非交通意外最大肇因。
 無可否認,還是有10%固執的駕駛人士,妄顧交通安全,橫衝直撞,危及本身又殃及其他人。可是,“態度醒覺行動”邁入第25回合以來,交警的執 法,已協助絕大多數道路使用者,有慣例在交通燈前放緩速度。也因此,交通燈前的致命事故不多。並且,超速駕駛引致死亡的個案,主因還是在于肇事者魯莽駕 駛,非關時速。
 “政府執行AES,重點是在于執法?還是提高道路安全?還是全面降低意外?請根據交通意外肇因,分析重點來對症下藥吧。假如是道路設計問題,請公共工程局來修正;假如是車輛保養檢查問題,請交通部來對付;假如是人為因素,請交警來解決吧。” 吳木炎說。
超速車禍主因之一
 國內著名交通專家拿督拉丁烏瑪坦言,“超速,也是交通事故主因之一。很多駕駛人士,在轉彎時超速,失控撞向大樹、防撞鐵欄 、大溝渠,而闖紅燈的駕駛人士,也肯定猛踩油門加速。他們,不只危及自身,還會殃及其他道路使用者。”
 近期,最令全民矚目的致命車禍,當屬發生在10月7日凌晨時分,兩輛總值逾百萬令吉的日產SKYLINE及GTR跑車,在關丹米昔拉路開往士滿慕方向路段上飆車,因為路滑,造成追尾跑車失控撞向前方跑車,釀成四人死亡悲劇。
 不管是交通專家或駕駛熟手,均認為:超速很容易陷入危險駕駛。尤其,碰上突發狀況,比如路人或貓狗突然閃出馬路,駕駛者想要作出適當反應時,時速就起關鍵作用。車速太快的話,人一驚嚇,駕駛盤稍微轉動,肯定偏離原有車道。
 萬一,碰撞不幸發生了,傷害程度還是和時速攸關:根據統計,當一個人被時速50的汽車撞到,有15%的生還幾率;如果是時速40的汽車碰上,生還幾率為75%;至于時速30的汽車,生還幾率則上升到90%。
 吳木炎補充,速度確實會讓駕駛人士產生快感;但是,為了一時快感,換來手折腳斷,這不值得。何況,駕得再快,也不過比別人快個15分鐘到家,萬一出個差錯,可能要頭七那天才到家。
摩哆與行人風險高
 世界衛生組織一份報告指出:大馬政府修正道路基礎設施以提高安全性。特別是,讓不同類型車輛分道行駛,已證實是減少道路交通意外的有效干預措施; 而摩哆專用道是做到這一點的一種手段。對具有摩哆專用道的聯邦二號高速公路的評價顯示,交通意外在專用道建成之后,減少了39%。
 看到這份報告,馬上閃現疑問:在聯邦二號高速公路之外的道路,摩哆騎士安全與否?
 吳木炎表示,“既然知道摩哆騎士是高危人士,並證實摩哆專用道有效。那么,政府應建設更多摩哆專用道來保障騎士安全。可是,今天,即便在巴生谷流域,所有車具,包括摩哆,都在使用相同車道。”
 “本來,大馬的道路狀況,對摩哆騎士來說,非常惡劣。可是,很多摩哆騎士的態度,比如說無視交通燈操作,隨意闖紅燈的行徑,更是相當令人頭疼問題。”
 目前裝置的AES之中,超速電眼不會取締摩哆騎士,只有交通燈前的電眼,會拍攝闖紅燈的摩哆騎士;希望AES的嚴格執法,有效減少摩哆騎士闖紅燈的幾率。
 除了摩哆騎士,行人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道路使用人士。這點不難解決,他說:“請建設更多行人天橋,來保障行人安全吧。”
駕駛態度左右安全
 今年年頭,在車廠聽到一個心酸的故事:有顧客上門,要求把四個簇新的輪胎賣給車廠,然后換上最便宜的舊胎,以便換取現錢來應付孩子開學的開銷。這是“人為”危害駕駛的行徑之一,輪胎狀態不好,隨時會出大事故。
 我認識的一名交警透露:在提高道路網絡安全,交警奉行4E原則:教育(Education)、執法(Enforcement)、環境( Environment)和緊急應對(Emergency Response),已經取得顯著效果。
 “可是,大馬人的駕駛態度和安全意識,仍然非常糟糕,不根據交通規則,而是根據情緒來駕駛。這方面,我們可以強化學校交通安全覺醒教育,讓道路安全意識,從小根植人民心中。”
 律師梁自堅坦言,良好駕駛態度,首先可從“嚴格管制駕駛執照的發放”做起。只要每一名駕駛人士都是具足駕駛技術和交通知識,必然能確保自身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
 此外,不管是駕駛老手或新手,減少上路危險的最佳方法,還是養成安全駕駛習慣:保持安全車距和不超速駕駛、不要疲勞駕駛、避免一心二用、嚴禁酒后駕駛、繫上安全帶。
AES放大鏡
 除了靠AES提醒減速駕駛,最重要還是保持安全車距行駛。尤其在急轉彎或急剎車時,駕駛者們需要足夠時間來調整車距。
 準確的估計車距,也和車速有關。專家建議使用“三秒車距”判斷法。在路旁尋找一個標誌物,當你前面的車經過時,開始計時,至少三秒后,你的車才可以經過同一標誌物,即是符合三秒車距。夜間或者惡劣天氣時,建議延遲至“六秒車距”,以保證安全。


AES執法不可私營化(完結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關于AES,不管是交通規劃諮詢顧問吳木炎、國會議員梁自堅、我及我認識的人群,都有堅定不能移的“相信”和“不相信”:  我們不相信:人民反對既有的交通規則和交通限制; 我們亦不相信:人民會反對政府執行更加嚴厲的交通執法; 同時,我們絕對相信:人民反對將交通執法交給商業化機構操作。
 所以,請把AES執法權限,交回給必定做得更好的交通警察……
即便是發達國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立法體系和執法體系相分離是最大特色—─立法一般由道路交通安全主管部門,執法交由交通警察部門執行;至于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和追究,則屬于司法部門的管轄範疇。
 本來,大馬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亦如是。不過,今年9月23日,官方宣布落實對于大馬道路安全局而言,是一項“里程碑”的自動執法系統(簡稱AES)后,交通執法第一次交由商業化機構操作。
私營化非良策
 對此,士拉央國會議員梁自堅律師和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一致斬釘截鐵強調:AES是個好系統,不過,私營化非良策。
 另一方面,吳木炎覺得,“關于AES,大家談來談去,說法非常混亂,但是,都沒有從一個全面的角度來視察課題。我們應該回到最基本的執法因素去探討AES課題──執法可以私營化嗎?
 他進一步披露,“儘管AES是個好系統,儘管政府不用花一分錢,政府不用頭痛管理操作,還是無法‘合理化’政府將AES承包給商業公司的做法。把AES交給交警管理,每一分罰金都會回到財政部,8個月即可回本。”
執法權應交回警方
 梁自堅亦反問,“AES可以私營化,那么,將來,法庭可以私營化嗎?警察可以私營化嗎?”說重一點:人民的納稅金,是否可以用在國外登廣告,聘請專業的部長回來治理國家?
 我把執法私營化問題,隨口問了隔壁街80歲阿嬤,她老人家也搖頭說不行。阿嬤還問倒我:AES私營化是誰的想法?政府真的窮到沒錢去裝AES嗎?
 也因此,吳木炎和梁自堅,不厭其煩地強調:執法是為了維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並非做生意。所以,執法不可私營化,請把AES交給交警擔當!
助長向錢看國家風氣
 話說,AES上路后,朝野爭議不休,可是,卻聽不到最權威的交警發言。
 婉轉詢問認識的交警:政府沒有邀請交警來商討AES系統嗎?由交警執法,不會比私人公司做得更好嗎?他干澀苦笑回答:不予置評。AES詳情,請去諮詢交通部。
 “交通執法,包括AES,本應是交警的職權和專業。政府放開最有經驗和健全的交警單位,選擇零經驗的商業公司來操作AES,人民怎能不聒噪擔憂?”吳木炎說:“接下來,一些需要用人執行的AES電眼,究竟要交警執行,還是承包公司訓練新人來操作儀器?”
 把AES承包給商業公司,卻要交警來執行部分任務,紀律嚴謹的交警不出聲,吳木炎也要打抱不平──這有欠公允。
 作為人民代議士,梁自堅只想提醒人民:AES爭議是執法原則課題。假如人民對執法私營化,繼續保持沉默,這將助長“向錢看”的國家風氣,並且製造出“有錢可以違規,沒錢只能坐牢”的不公平社會。
 “水、電和垃圾,本是民選政府的責任範圍,可是,私營化之后,卻變成人民叫苦連天的經濟擔子。請別讓AES成為人們的另一個負擔。”吳木炎呼籲。
AES放大鏡:
 政府說:不花一分錢,不費一分力,就可以安裝AES好系統,5年后,系統還會交回政府。
 吳木炎說:政府不要高興得太早。任何現代儀器,2年后已過時,超過3年,已找不到零件,或者零件還貴過買個新儀器。5年后的AES,保養費更貴,已不算資產,而是包袱。
安置地點限速惹非議
 國內著名交通專家拿督拉丁烏瑪表示,大馬交通法規的制定,不僅考慮道路的通行能力,還要綜合考慮人、車、路和交通環境的交通特性。
 “AES是好系統,不過,卻引起人民的疑惑,主要還是因為對地點和限速的不滿。AES交通安全設計參數,由大馬公路安全研究院(MIROS) 負責,有其制定因素。比如說,車輛在彎道行駛,限速變得嚴格,這是為了人命安全著想,完全有其必要。”他繼說。
 綜合人民對AES交通安全設計參數的不滿,首當其衝就是:AES電眼安裝的地點,是在限速比較嚴格的路段,比如說,大道限速90公里或60公里路段、學校地區限速30公里路段。這難免讓駕駛人士覺得:這是當局從駕駛慣例中尋找弱點設下的“陷阱”。
 此外,高速大道極端的限速變化:如從限速110,變為限速90,又或者馬上又進入限速60,亦造成駕駛困擾。拉丁烏瑪亦坦言,5公里路程,限速變化30公里,會讓駕駛人士無所適從。
調查報告兩極化有因
 英國一項為期兩年(2000至2002年)的AES測試結果顯示,安裝偵察車速攝影機后,當地超速車輛的數目下降了67%,交通意外亦減少了65%。
 可是,日前,伊斯蘭黨副主席拿督馬伕茲卻援引英國一項針對倫敦與斯溫登兩座城市每1000輛交通工具做出的調查指出:沒有裝置AES的斯溫登,車禍率是2起,而有裝AES的倫敦,車禍率卻高達90.9起。
 針對AES調查報告結果“兩級化”,梁自堅的看法是,這主要視乎“誰是調查單位”,以及“調查對象有誰”。他接著透露,“斯溫登,本由勞工黨執政,保守黨上位后,立即廢止AES電眼,理由是:人民反對私營化,認為私營化讓執法變質,成為一盤生意。”
 關于AES在斯溫登的失敗經驗,有另一種說法:斯溫登取消AES,主要是政治因素大于技術因素,僅是一個執政黨取消前朝政策的做法。斯溫登執法警方亦就此強調,推行AES的時間(5年朝政)還不足以進行成效評估,也就是該系統有效與否,還不能定論。
不得情商引起反彈
 “大馬道路交通文化已經糟糕到沒法再差的地步,政府只要用棒子,不管是AES罰款或其他嚴厲法規,肯定都會提升道路安全,降低交通意外幾率。”吳木炎說。
 “我相信,政府執行嚴格的交通法規,人民不該也不會反對,都能接受政府拯救人命的善意。關鍵是,一夜之間,在很多人都不知情情況下,就被AES電眼攝中,還不獲准情商,必然引起市民反彈。”
 吳木炎坦言,一直以來,在任何執法懲罰上,傳統情況下,收到交通罰單之后,人民可以親自去向執法官員解釋,只要交警覺得合理,即可給予人情上的處理。
 駕駛人士是在超車時,加速而被AES電眼照相,還是在交通燈前,因為嚴重塞車,導致綠燈通行變成闖紅燈,這些都是可以情商的灰色地帶。
 “有官員說,AES不含人為貪污元素。我無法接受這個論調,因為這對交警是大侮辱。雖然,有部分交警涉及貪污,可是,我還是對交警執行AES更加有信心。”
 他坦承:“先進儀器有其可靠,可是,實際懲罰上,人為的違規,不能完全丟掉人情部分。100%電子化系統,不包含情商機會,並非就是100%公正的系統。”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防疫爭論

疫苗安全仍存爭議 (第一篇)

19 Nov 2012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疫苗接種的目的是刺激人體免疫力,預防傳染病或減輕感染病情。  但是關于疫苗的爭議,幾乎跟疫苗的歷史一樣長,尤其是疫苗引發自閉症、血癌、腦損害的疑慮,更是在歐美家長心中抹上一道陰影……
我國的孩子,一般出世24小時,出院之前就接種第一種疫苗,並且獲得一張疫苗接種記錄卡。
 對很多大馬家長來說,給孩子接種疫苗是理所當然的事。
 甚少家長會想,疫苗究竟是什么?接種疫苗對人體有何影響,不接種又有什么影響?甚至我們可否為孩子選擇接種或不接種疫苗這類問題。
 在歐美國家,醫學界為了疫苗安全問題爭論不休,他們分裂成兩大派。
 一派置疑疫苗的存在價值,不認同疫苗功效及其安全性,認為疫苗有許多副作用,並指疫苗接種導致全球各地孩童自閉症症例驟升,他們當中有替代療法醫生,也有主流西醫。
 另一派堅稱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疫苗跟任何病症有關,他們主張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這群人多為主流西醫、科學家。
 最頭痛的是家長,到底應該相信什么?什么才是事實?
 不管他們讓孩子接種疫苗或拒絕讓孩子接種疫苗,都可能影響或改變孩子一輩子。
 支持疫苗接種的人可以斬釘截鐵告訴你疫苗對孩子的重要性,反對疫苗接種的人也肯定會指疫苗不安全。
 關于疫苗的爭議,答案也許不只黑跟白、是跟非如此簡單,來自美國的添姆歐謝爾醫生(Tim O’Shea)給家長的忠告,在你不了解疫苗之前,不要輕易讓孩子接種疫苗。
天花絕跡歸功疫苗
 根據估計,20世紀的100年里,就有3億到5億人死于天花。這種古老的病毒,劇毒可怕,幾千年以來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1793年,英國醫學家愛德華金納發明牛痘疫苗時飽受抨擊,有人認為種牛痘疫苗會讓人長出牛角和牛毛。
 不過牛痘接種術依然受到推廣,隨后200年,很多國家強制民眾接種牛痘疫苗,直到1970年代末,天花在全球絕跡。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全球國家停止接種牛痘疫苗,三十多年來,世界上沒有再出現天花病例,醫學界把這歸功于疫苗。
 疫苗在全球也日益受到重視,很多國家把疫苗列入公共衛生體系,一些國家更是強制要求國民接受部分疫苗。
 然而1970年代中期,有人懷疑孩童在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TP后,啼哭不停、發燒、帶來神經性損害。
 1981年,英國兒童腦病研究會的報告指,DTP疫苗導致神經傷害的幾率很低,約1/31萬。
 這一結論被國際醫學界普遍接受,但也提高民眾對疫苗安全課題的關注。
 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要求醫生在為孩童注射疫苗時,必須告訴家長疫苗的利弊,並且及時反映觀察到的副作用。
 然而,1990年代末,一篇有關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德國麻疹(rubella)混合疫苗MMR,可能誘發孩童自閉症的報告,再次動搖公眾對疫苗的信心。
接種MMR引發自閉?
   1998年,英國腸胃外科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在權威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論文,指孩童接種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混合疫苗MMR,可能導致孩童自閉症。
 他的論文研究對象為12位3歲到10歲出現發展退化的孩童(其中10位后來診斷為自閉症),他指這些原來正常的孩子,在接種MMR疫苗后一天到兩週內,出現行為上退化及腸胃道症狀。
 他的論點,掀起另一波疫苗安全性爭議。歐美的家長都慌了,許多家長開始拒絕讓孩子接種MMR疫苗,他們展開反疫苗運動。
 當韋克菲爾德醫生的報告引起轟動,降低家長讓孩子接種疫苗意願時,許久不見的傳染病像百日咳、麻疹在歐美國家捲土重來。
 其中百日咳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發病率,更是達到1958年來最高點,醫學界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疫苗接種率下降。
 與此同時,醫學界對韋克菲爾德醫生的研究質疑聲浪不斷,英國醫藥記者布萊恩戴爾(Brian Deer)經過7年調查追蹤,指控他的研究造假不實。
報告受質疑遭推翻
   英國記者布萊恩戴爾,對安德魯韋克菲爾德醫生的調查結果如下:
 韋克菲爾德醫生論文中的12位研究對象,部分家屬本來就打算對MMR疫苗提出訴訟,他們是在律師引薦之下找上安德魯醫生。
 韋克菲爾德當時正在為MMR疫苗廠的敵對公司進行研究,幫助該公司的單一麻疹疫苗申請專利權。
 另外,一個反對疫苗的組織“Legal Aid Board”后來承認,從1996年起,該組織每年支付安德魯本人的研究經費超過43萬英磅(約210萬2000令吉)。
 韋克菲爾德沒有在他的論文里注明這點,導致公信力受到質疑。
 事實上,醫生靠一些組織及藥廠經費做研究,在醫學界不算罕見。
 《新英格蘭雜誌》曾經針對1622位美國醫生進行調查,當中94%醫生與藥廠有某種程度關系,三分一醫生承認在演講、簽署病患試用新藥的協調或參加醫學會議時,獲取過藥廠酬勞。
 除了經費來源問題,韋克菲爾德的研究報告也受到質疑,有指12位接受研究的孩童,在出現腸胃道症狀時,就已經有自閉症症狀。
 他對年幼病童進行侵入性檢驗,像脊椎穿刺,更被認為違反醫學倫理,英國醫藥總會和《刺胳針》最后以倫理角度否決他的研究報告。
 儘管如此,安德魯堅持這些指控不確實和不公平,邀請大家查驗對他的訴訟。
各有說詞難下定論
   《刺胳針》后來撒銷安德魯韋克菲爾德醫生的報告,英國衛生主管單位吊銷他的醫生執照,其他12位跟他共同具名進行研究的作者,當中10位撒回他們的名字。
 另一位跟他共同具名研究的醫生約翰沃格史密夫(Prof John Walker-Smith ),也被英國醫藥總會指控犯上“專業上失當行為”。
 不過今年3月,英國高庭判這位醫生勝訴,英國醫藥總會必須撒銷對他的指控。
 今年年初,安德魯醫生嘗試在美國控告指控他研究造假不實的英國記者布萊恩戴爾誹謗,然而法庭以無管轄權理由撒銷他的控訴申請。
 今天,在美國和歐洲,有一群人已經認定安德魯是個“騙子”,他的研究完全是一場“騙局”,主流醫學界基本上否定MMR疫苗跟自閉症有關的說法。
 但另有一群支持他的人,大部分是自閉症孩童的家長,依然堅信他的研究,並深信他是受到勢力龐大的醫藥企業迫害,為了伸張公義丟失自己的醫生資格。
 2008年,美國法庭破天荒判決一個自閉家庭獲得聯邦疫苗傷害基金的賠償。今年6月,意大利一個自閉症案例贏得他們跟政府的官司(詳細內容請留意明日“自閉症,疫苗惹禍”報導),再次燃起MMR疫苗的爭議。





自閉症,疫苗惹禍? (第二篇)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許多受醫學界承認的大型研究報告指麻疹、腮腺災、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跟自閉症無關。  然而,自閉症在全球,尤其是美國、英國,不尋常暴增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對于自閉症家庭來說,自閉症摧毀他們的生活,除了陪伴孩子走過艱難人生路,他們最想知道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患上自閉症?
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簡稱IOM)曾經引述美國和海外5項大型研究,指給孩童注射疫苗不會引起自閉症。
 但這無法說服許多自閉症孩童家長,到2007年為止,美國將近5000個家庭,認為是MMR導致他們的孩子患上自閉症,而向政府索賠。
 2008年,美國聯邦法院首次把勝利判給一位自閉症女孩韓娜保玲(Hannah Poling)。
 韓娜誕生于1998年12月,出生時身體並無異常,一直按時接種疫苗。
 不過在她7個月大時,患上中耳炎,老是無法治好,所以,在她12個月到15個月期間,父母親沒有讓她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后副作用
 18個月大時,中耳炎痊癒,醫生經過檢查認為她生長發育正常,為她接種5種疫苗(共9劑)。
 當天她出現接種疫苗的副作用:發燒、昏沉、哭鬧、浮躁,這種狀況持續十多天,身上也出現水痘疫苗的紅疹。
 兩個月后她因發燒腹瀉送醫,醫生對她做追蹤檢查時,發現她的語言發展好像遲緩,對她進行連串檢查。
 韓娜三歲多的時候,醫生診斷她為正常發育后的退化性腦病變,有自閉症病征。
 醫生從腦電波圖、磁振造影與染色體檢查找不出病因,但在檢查粒線體時,發現是DNA突變,造成一種不明病因的代謝異常。正是這種代謝異常,導致她出現退化症狀。
 法官的判詞指一天注射9劑疫苗(包括MMR疫苗),是導致罹患罕見粒線體疾病的韓娜病情惡化,演變成自閉症,美國政府必須賠償韓娜家屬150萬(約458萬令吉)。
 儘管法庭作出這樣的判決,美國衛生暨人類服務部一再主張,上述案件純屬個案,女童本身有粒腺體疾病,該國政府仍然不承認疫苗引發自閉症。
意大利個案獲勝訴
 不管怎樣,韓娜的個案延伸出的問題,值得醫學界關注,要是小孩本身生理功能異常,注射某些疫苗是否會加重他們的病情?
 今年6月,意大利法庭宣判,現年9歲的華倫天奴波卡(Valentino Bocca),是14個月大時注射MMR疫苗而導致自閉症。
 意大利衛生部必須賠償他們14萬英磅(約68萬5千令吉),他的父母接下來打算對意大利政府提出民事訴訟。
 意大利法庭的判決,再次給那些認為疫苗導致他們的孩子患上自閉症的家長帶來鼓舞。
發病時期引發猜疑
 1970年代,沒有多少人聽過自閉症這個名詞,不到40年的時間里,每67位美國孩童就有一位自閉症,而英國每64個孩童之中就有一個患自閉。
 一些自閉症孩童家長,問醫生自己的孩子為何會患自閉症時,醫生告訴他們因為遺傳。
 但是,他們往往想不到家族中曾有患自閉症的成員,他們知道至少他們祖父那代以來,沒有這種例子。
 本地家長陳萬吉,27歲的長子患有自閉症,醫生曾經告訴他病因是遺傳,他一邊搖頭一邊說:“我一直在想,我的公公、父親、叔叔及他們的孩子,有誰是自閉症,都沒有。”
 他早年積極參與自閉症兒家長互援團體,逢遇到自閉症孩童家長就問他們家族病史,沒聽過有人家族的長輩中有人有自閉症。
 許多自閉症孩童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或一歲多前正常發育成長,在某次注射疫苗后,出現發燒、腹瀉、哭鬧現象。
 后來連個性也改變,本來會笑會玩跟人有眼神接觸的孩子,變得只會哭鬧、浮躁,無法專注;行為也退化到嬰兒期,如本來會自己吃東西,變得完全需要餵食。
 華倫天奴的爸爸莫里西奧這樣形容:“我們帶一個孩子去注射疫苗,結果帶回家的好像變成另一位孩子。”
 多數孩童是在一歲多到3歲時診斷出自閉症,而他們是在1歲以后注射MMR疫苗,家長因而相信他們是在注射疫苗以后出問題。
全球自閉病例驟升
 醫學界目前仍在爭論自閉症的成因,不管自閉症成因是什么,難以否定的事實是,這二三十年來全球自閉病例驟升,無論在美國、歐洲國家、中國,都不例外。
 1978年,每1萬美國兒童之中,少過一人患上自閉症。不到35年的時間里,每67位美國孩童里,就有一人是自閉症患者。
 美國脊椎醫生添姆歐謝爾醫生(Tim O’Shea)說,從1980年到2012年,美國強制注射的疫苗,從20種增加到68種。他認為自閉症的增加,明顯跟注射疫苗有關。
 他相信只要重複做一次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研究,對自閉症孩童進行結腸鏡檢查,就可以發現韋克菲爾德所指的“自閉性腸炎”。
 一名分子生物學家約翰歐拉利博士(John O’Leary)發明的一種先進測驗技術螢光控針(TAQMAN)可以區分各種病毒,他在“自閉性腸道”中,發現麻疹病毒。這種病毒最可能來自MMR疫苗。
接種不等于免疫?
 添姆歐謝爾醫生是反對疫苗接種積極分子,著有《注射疫苗不等于免疫》,他在美國、英國及世界各地辦過講座,講解疫苗的極限和風險,讓大家從另一視角看疫苗。
 前陣子,他受邀前來我國主講《免疫及注射疫苗講座》,內容主要講解疫苗的危險成分、疫苗和日益增加的過敏症、自閉症的關聯、免疫反應及孩童健康、自閉症孩童飲食等。
 他在《注射疫苗不等于免疫》這本書里,也列出和引用許多有關疫苗成分及這些成分如何危及人體的報告,跟主流醫學不斷強調疫苗是安全的醫藥報告有很大出入。
 他表示,今天全球尤其是美國,投資鉅額在醫藥開銷,但是現代孩童非但沒有比以前的孩童健康,健康情況還每況愈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確實值得我們省思。
注射疫苗引起過敏?
 添姆歐謝爾醫生說,1900年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花生過敏,但,今天,美國超過100萬兒童對花生產生過敏反應。花生過敏會導致休克、呼吸困難、痙攣,甚至死亡。
 他認為,兒童花生過敏症是孩童兒時注射疫苗導致的。
 從1960年代起,疫苗里就加入花生油作為賦形劑(Excipients),以讓疫苗更穩定及減少刺激性和不良氣味。
 花生油也被視為疫苗佐劑(adjuvants),一種可以刺激人體免疫反應的疫苗成分。
 著名疫苗科學家摩里斯希爾曼(Maurice Hilleman)發現,品質最優良的提煉花生油也含有微量“完整蛋白質”,而身體無法吸收“完整蛋白質”。
 “孩童的身體必須先有花生的‘完整蛋白質’,才會對花生產生過敏,可想而知,這些‘完整蛋白質’來自哪里?”他說。
美國自閉症統計
1979年:1/10,000
1991年:1/1500
2001年:1/150
2012年:1/67
資料來源:《注射疫苗不等于免疫》(Vaccination Is Not Immunization)第二版





接種疫苗鼓勵不強制(第三篇)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儘管爭議不斷,許多國家仍然把疫苗接種列入醫療政策。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疫苗是一個國家防治傳染病的重要策略,在世界各國推動疫苗計劃。
 在一些國家,拒絕接種某些指定疫苗是違法行為,那我國是否規定孩童接種哪種疫苗?
 聽過一些家長說,孩子不接種疫苗不能入學,是真的嗎?家長有權利決定孩子是否接種疫苗嗎?
在世界衛生組織推動下,疫苗接種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其中美國是全球最推崇疫苗的國家之一,美國許多州屬都立法強制民眾接種部分疫苗。
 2011年,該國每名兒童逐年花在疫苗的費用約1200美元以上(約3675令吉)。
 除了美國一些州屬,也有一些國家會根據疾病盛行情況,強制要求國民接種某些疫苗種類。
 例如比利時法律規定家長按時帶孩子接種小兒麻痺症、B型肝炎等疫苗。
 拒絕帶孩子接種疫苗或沒按時帶孩子接種疫苗的家長,可被判抵觸公共衛生或疾病防治法令,可能被罰款、拘留、隔離、強制接種疫苗,甚至被判有期徒刑。
歐洲國家沒有強制
 但是多數國家,尤其是發達的歐洲國家,都沒有通過法律強制民眾接種疫苗,民眾有權利自己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很多人到今天都搞不清楚,我國是否強制民眾接種疫苗,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我國法律是否規定孩童必須接種哪種疫苗,不接種疫苗會被禁止上學?
 一些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因為沒有接種疫苗,入學時受到校方為難,也有家長因為拒絕讓接生院接種疫苗,醫生拒絕讓孩子出院,或給盡臉色他們看。
鼓勵接種疫苗
 衛生部前總監拿督斯里哈山醫生(Dato’Sri Dr.Hasan bin Abdul Rahman)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解釋:“國家疫苗接種計劃鼓勵民眾及家長讓孩子接種疫苗,但是我國不強制民眾。”
 衛生部從1976年推行國家疫苗接種計劃,並且免費提供孩童接種數種疫苗,例如: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流行性感冒混合疫苗、B型肝炎疫苗等共10種疫苗(東馬11種,女童另加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家長只要攜帶幼童到政府診所及醫院,就可以注射以上公費疫苗。
 我國沒有任何法令對付不讓孩子接種疫苗的家長,但他強調,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讓孩子接種疫苗,確保孩子的健康受到保護及保障。
接種為預防傳染病
 拿督斯里哈山醫生表示,預防勝于治療。衛生部是根據哪些疾病在我國流行,或可能給孩童帶來健康風險,才把該種疫苗列入國家公費疫苗計劃。
 他說,一些疾病如小兒麻痺症雖然已經沒在我國流傳,但我國還是把小兒麻痺症疫苗列入公費疫苗計劃,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孤立的國家。
 “有很多外國人在我國出入境,而部分國家依然有一些流傳疾病,因此有境外移入,引發流行的風險。”
 小兒麻痺症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已經根除,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亞這3個國家,尚有野生珠病毒在流行,並曾轉移到其他國家引發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于2000年確認中國已經消滅小兒麻痺症,不過2011年與巴基斯坦交壤的中國新疆,再次爆發小兒麻痺症疫情,后來證實病毒是從巴基斯坦傳入。
 他說,根據美國和澳洲的報告,我國可能把麻疹遠傳到其他國家。
 目前我國正在極力消除麻疹,如果無法按照預期目標為孩童接種麻疹,我國就無法根除麻疹。
過敏反應比率非常小
 拿督斯里哈山醫生表示,衛生部是在評估疫苗本身風險幾率,以及不接種疫苗的風險幾率后,才讓孩童接種該種疫苗。
 衛生部鼓勵孩童接種疫苗,因為孩童的免疫系統還無法很好運作,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孩童對抗野生株病毒或細菌感染。
 “有些孩童在接種一些疫苗后可能會發燒、注射的部位紅腫和疼痛等,這些都是輕微反應,不是嚴重副作用。這種反應是人體對疫苗產生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免疫力。”
 他指,嚴重的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非常罕見,每百萬接種麻疹疫苗的人中只有一人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ral Polio Vaccine)引起小兒麻痺症的比率是230萬分之一。
 他認為比起疫苗帶給群眾的好處,比如預防嚴重和危害生命的疾病,疫苗本身的風險是比較低的。
疾病防治社會責任
 拿督斯里哈山醫生表示:“疫苗接種是公共衛生的一環,疾病防治是一種社會責任,民眾有義務接種疫苗。”
 他說,一個社區如果有高比率的孩童接種疫苗,就可以產生“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當“群體免疫”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阻止或減緩病毒傳播。
 例如:95%以上人群接種麻疹疫苗,可以產生“群體免疫力”,保護周圍人群。
 “如果大部分孩童都不接種疫苗,這種‘群體免疫力’就無法發揮作用。”
 他強調,接種疫苗免于受傳染病侵犯是孩童的權利,而孩童也有避免感染疾病傳染其他孩童的社會責任,尤其是他們在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的時候。
 他指多數國家,國民需要自費接種疫苗,或者利用保險付費,我國是少數提供公費疫苗的國家,接種疫苗的民眾高達90%。
三途徑豁免接種疫苗
 在一些強制孩童接種某些疫苗的國家,孩童一般可以通過三種途逕免除接種疫苗:醫學豁免、哲學或個人信念豁免、宗教豁免。
 我國法律不強制民眾接種任何疫苗,因此,家長有權選擇是否為孩子接種疫苗,校方沒有權拒收不接種疫苗的孩童。
 不過一般上,校方會要求父母呈交拒絕讓孩子接種疫苗的解釋信,並要求父母承擔孩子感染疾病或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孩童的責任。
 拿督斯里哈山醫生表示,這種要求是方便衛生部收集資料,政府每年撥出巨款提供幼童免費接種疫苗,因此,有必要了解民眾的反應以及他們拒絕接種疫苗的理由。
 “如果家長是基于醫藥原因,比如某些孩子對疫苗一些成分過敏,可以附上醫生證明書給校方。”
 他說,我國家長拒絕讓孩童接種疫苗的原因,多數是因為宗教信仰。
 “一些疫苗含有動物成分,跟一些宗教信仰有牴觸,有些信徒因而拒絕接種該疫苗。”



利多于弊值得接種(第四篇)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疫苗接種是許多國家當今的醫療政策重點。  許多兒科醫生認為,疫苗對孩童疾病的預防效果仍然勝于疫苗可能引發的風險。
 在我國,哪些疾病對嬰幼兒風險高?哪些嬰幼兒不適合接種疫苗?
作為兒科及新生兒專科醫生,邱武益認為,疫苗對孩童來說非常重要。
 關于疫苗的種種爭議,他認為總結來說,疫苗對孩童疾病的預防效果勝于疫苗本身帶來的風險。
 在他的臨床治療經驗中,有的幼童因為患上嚴重腦膜災影響腦發育;肺發炎導致積水、長膿,必須服用抗生素,甚至動手術。
 “腦膜炎、肺炎、嚴重的麻診,可能留下許多后遺症,后果嚴重,能夠預防的話,最好就是預防,一些疾病如骨痛熱症,要預防也沒有疫苗可接種。”
 他表示除了政府免費提供的幼兒常規疫苗,還有一些自費疫苗也很重要,例如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vaccine)。
防治效果達95%
 “肺炎鏈球菌感染分為非侵襲性(non invasive)及侵襲性(invasive),可能導致中耳炎、肺炎,侵襲性病菌會感染腦部成為腦膜災或感染血液成為敗血症,甚至造成死亡”。
 他指出,我國存在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經常有孩童感染這種疾病,所以不能不預防。
 他說,許多疫苗的防治效果可以達到95%,就算無法百分百防治疾病,至少可以減輕患者的病狀。
 大部分自然療法醫師認為,孩童在患上一些疾病比如麻疹、水痘后,能夠幫助免疫系統發展,並且對這些疾病終身免疫,所以不需要刻意防治這類疾病。
 但是他認為靠天然免疫系統跟疾病作戰風險太高,“有些孩童的免疫系統可以戰勝疾病,有些不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到時已太遲。”
哪些人不宜接種?
 疫苗分為活性滅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和非活性疫苗(killed vaccine)
 邱武益醫生表示,基本上大部分孩童都可以接種各種疫苗,除了先天性免疫功能不全、愛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嬰幼兒、切除脾臟者,就不適合接種活性滅毒疫苗。
 “預防結核病的BCG疫苗、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都是活性滅毒疫苗。”
 但是,這些孩童還是可以接種非活性疫苗,比如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DTP)、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
 他鼓勵這些孩童接種非活性疫苗,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有問題,容易受到病毒侵襲。
 除了先天性免疫功能不全、愛滋病患、接受化療的嬰兒等不適合接種疫苗,邱武益醫生說,已知對蛋白質過敏的孩童,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因為流感疫苗含有雞胚胎成分。
 “在接種某些疫苗第一劑后,有嚴重過敏情況的孩童,也必須停止接種該種疫苗。”
 但是一般情況並無法預知孩童會對哪種疫苗成分過敏,他表示,就像一些人對某種食物或藥物過敏,通常無法預先知道,需要進食了那種食物或藥物以后才知道。
 “但是就算對一些疫苗過敏的人,還是可以接種其他疫苗,不意味著完全不能接種任何疫苗。”
 他指,疫苗過敏的情況不常見,臨床實驗證實,一般疫苗都是安全的,只有幾百萬分之一幾率引起過敏。
 “儘管如此,院方還是應該有緊急應對的方案,協助疫苗過敏的孩童。”
 他補充,身體不舒服、生病或患疾症的孩童,也應該在病癒過后才接種疫苗。
有效降低傳染疾病
關于疫苗帶來副作用、引起自閉症,甚至白血病等的爭議,衛生部前總監拿督斯里哈山醫生(Dato’Sri Dr.Hasan bin Abdul Rahman)表示,疫苗已經有相當久歷史,它是安全的,而且可以預防一些嚴重疾病。
 “目前並沒有醫學證據顯示麻疹疫苗和自閉症有關,也沒有證據顯示B型肝炎疫苗跟白血病、多發性硬化症有關聯。”
 他指,我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為民眾接種一些疫苗,至今並沒有接到關于這些疫苗造成孩童嚴重副作用,比如送院就醫或死亡的投訴。
 “衛生部也沒有接獲任何關于孩童在接種麻疹、腮腺災、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后,引發自閉症的投訴。”
 他說,我國推行疫苗接種計劃三十多年,許多傳染疾病比如B型肝炎的感染率明顯下降,證明疫苗在防治疾病有其效果。
 “不是所有疫苗都可以100%達到防治疾症效果,預防結核病的BCG疫苗只可以達到60%防治效果,但是大部分疫苗都可以達到95%防治效果。”
 為了降低疾病傳播,他強調除了疫苗接種,國民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居住環境的衛生條件,也非常重要。
12歲前接種疫苗
 按照我國國家疫苗接種計劃,西馬孩童在12歲之前可以接種10種免費疫苗(沙巴和砂拉越11種)。
 衛生部也從2010年起,推動子宮頸癌疫苗公費政策,不過衛生部只有在征求家長同意后,才能為13歲女生接種疫苗。
 以下是國家疫苗接種計劃孩童接種疫苗時間表:
接種時間
疫苗種類
 
出生 BCG(預防結核病(TB)) 第一劑
B型肝炎 第一劑
出生1個月 B型肝炎 追加
出生2個月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流行型感冒混合疫苗(DTaP/IPV/Hib) 第一劑
出生3個月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流行型感冒混合疫苗 (DTaP/OPV/Hib) 追加
出生5個月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流行型感冒混合疫苗(DTaP/OPV/Hib) 追加
出生6個月 B型肝炎 追加
麻疹(只限沙巴州) 第一劑
出生9個月 日本腦炎(只限砂拉越) 第一劑
1歲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 第一劑
18個月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流行型感冒混合疫苗(DTaP/OPV/Hib) 追加
日本腦炎(只限砂拉越) 追加
4-5歲 日本腦炎(只限砂拉越) 追加
6-7歲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 (MMR) 追加
7歲(入學前) 白喉、破傷風/小兒麻痺症(DT/OPV) 追加
12歲 白喉、破傷風/小兒麻痺症(DT/OPV) 追加
13歲 人類乳突病毒(HPV)(預防子宮頸癌)(只在父母同意之下接種)  
專業機構評估安全性
 拿督斯里哈山醫生表示,疫苗的安全性,都會經過臨床實驗。
 就像其它醫療產品,疫苗首先必須經過動物實驗證實及了解其效用和殺傷力。當它達到安全水平時,才會對人體進行實驗。
 他說,我國目前沒有參與任何疫苗實驗,主要是靠製造商和疫苗相關報告的數據,以及跟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交流,評估相關疫苗的安全性。
 在我國,負責監控疫苗及其它藥品的品質和安全性的,是國家藥品管制局。
 疫苗產品必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生產,這些標準可參閱世界衛生組織的“技術報告叢書”(technical report series)。


接種疫苗不等于免疫(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人類存在以來,就不斷跟一場又一場疾病搏斗。  有人在搏鬥過程中丟掉性命,但是,只要從疾病中痊癒,就可以產生自然免疫力,從此不會患上這種疾病。
 疫苗接種,在疾病入侵之前,啟動免疫系統反應,但接種疫苗是否就對疾病免疫,意味著有健康的免疫系統?
人體免疫系統受到病菌攻擊時,會產生免疫反應對抗病菌,然而免疫系統未必總能夠戰勝病菌,所以我們才會病重甚至死亡。
 但免疫系統若順利擊垮病菌,它會把訊息記憶下來,再一次遇到相同病菌時,就能在短時間內以較強的免疫反應對抗疾病。
 疫苗仿傚這種原理,使用死掉、活性低的病原體,或病原體分泌的毒素等,經過人工處理,接種到未感染病菌的人體或動物體內,喚醒免疫系統反應。
 美國脊椎醫生添姆歐謝爾(Tim O’Shea)認為,人體對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未必意味著免疫力,不代表孩子就是健康。
 他解釋,一些孩童的疾病如麻疹、腮腺炎、水痘,病毒不容易突變,小時候得到這種病,會啟動免疫系統對抗病菌,當免疫系統擊垮病菌,它會把訊息記憶下來,讓我們對該疾病擁有一輩子的免疫力。
 他相信,只有透過童年感染疾病后產生的自然免疫力,才能夠真正對人體起到保護作用。
健壯孩童無需接種?
 現代醫療認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未發育完善,身體抵抗力弱,容易受到疾病侵襲,所以需要靠疫苗降低他們感染傳染病的幾率。
 添姆歐謝爾醫生說,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有健全的免疫系統,我們是在成長過程,包括和疾病搏斗建立起免疫系統。
 他表示,許多病毒隨著環境衛生改善已經消滅,反而是疫苗引起的突變,導致孩童受疫苗活病毒感染。
 疫苗本身是用死掉、活性低的病原體製成,舉例來說,本身有免疫缺陷病的孩童,在口服小兒麻痺症疫苗后,如果無法產生免疫反應,反而會受到疫苗所含的病毒感染,導致癱瘓。
 營養學、微生物學博士拿南加拿巴蒂 (A.Nathan Ganapathi)認同添姆歐謝爾醫生的說法,他說,人體是非常有力量的,一般正常發育成長的孩童,可以靠自身能力對抗疾病,從中建立健全免疫系統。
 但是他強調,母親最好給嬰幼兒餵食母乳,因為母乳中含有各種養分和抗體,可以幫助嬰幼兒對抗疾病。
一歲前食物勿添糖
 拿南加拿巴蒂博士建議,母親最好能夠以母乳哺育孩子一年到兩年。
 雖然超過6個月的母乳所含微量元素和抗體可能已經下降,但是仍然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嬰孩來說,還是最好的食物。
 他也建議家長在孩子一歲之前,給他們添加副食品時,不要添加任何糖、鹽之類的調味料。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調味是沒有要求的,但當我們開始給他們糖,他們就會不斷要求甜食。”
 過高的糖分,會傳化成脂肪讓人發胖,還會讓孩童焦慮、無法專注、患上糖尿病等,更會抑制免疫系統活動,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所以,不管孩童還是成人,都應該減少攝取糖分,他覺得大馬人從日常飲食中攝取了過高的糖分,他表示,除了糖分,鹽分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也應該控制。
母乳最好的抗體!
 新生兒在出生時,從母體中獲得一定的免疫蛋白,可以在他們成長的首幾個月里,幫助他們抵抗常見細菌和病毒。
 但在四五個月后,這種抗體會逐漸消失,接下來的成長過程,孩子必須靠自己接觸微生物而產生抗體等免疫功能。
 生機飲食自然療法師白巾志說:“在孩子初生的階段,最好的免疫力來自母乳。”
 很多研究已經證實,母乳除了提供嬰孩充足營養,母乳中也含有多種抗體,可以增強孩子抵抗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親至少以純母乳哺育嬰孩6個月,到了6個兒以后才給嬰孩添加副食品。
 當我們不斷研發各種疫苗接種到孩子體內,我們忘了母乳是調節孩子免疫力最好的營養來源,而且它是免費的,沒有爭議,對孩童也沒有風險。
 “這個世界有成千上萬種疾病,靠疫苗能防治多少種疾病,我們得接種多少種疫苗?”他反問。
 拿南加拿巴蒂博士說,我們生活的空間佈滿細菌和病菌,我們不可能提供孩子一個無菌的空間,他必須建立自身免疫力,否則他一離開這個干凈的空間,就會受到病菌襲擊。
 白巾志建議,人體有自身免疫系統機制對抗疾病,我們為何不往這方面多做研究,比如食物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母親如何有健康的母乳?
 我國衛生部目前已在各大政府醫院推廣母乳哺育,他建議應該把母乳哺育運動推廣到社區,在職場、公共場所建立友善的餵養母乳環境。
母乳對抗病菌最好
 白巾志本身兩個孩子,老大出世時在醫藥被強制注射一劑疫苗,過后就沒有接種任何疫苗,老二則是出世以來,完全沒有接種疫苗,兩人在成長過程中偶有小病,但基本上都很健康。
 孩子發燒時,他只要給還在餵母乳的妻子調製一杯富含葉綠素的蔬果汁,孩子喝了母乳后,燒就退了。
 “一些客戶的小孩感冒、患上手足口症,我也是以同樣方式,為母親搭配適合的果汁,加入一些益菌、好的椰油,為母親補充營養,孩子在喝了母乳后病就好了。”
 根據他的觀察,當母親心情好,孩子喝了母乳心情也好,當母親心情不好,孩子喝了母乳就會特別愛鬧。
 他說,所謂血脈傳承,母乳成分是從母體血液轉換而成,而母親的營養大部分來自食物,所以,母親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就有好的母乳。
健康飲食增免疫力
 健康的免疫系統,才能保護我們免受各種疾病侵害。
 拿南加拿巴蒂博士說,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才是打造健康免疫系統之道。
 目前越來越多孩童面對肥胖症、糖尿病、免疫功能不全等問題,都跟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家長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習慣。
 拿南加拿巴蒂博士和白巾志異口同聲表示,過高的糖分、鹽分、碳水化合物和動物蛋白質,都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
 白巾志解釋:“當我們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和肉類,人體需要消耗較多酵素消化這些食物,就會從免疫系統奪取酵素。”
 酵素在人體中扮演轉化各種化學物質的重要媒介體,體內缺乏酵素,就無法正常進行新陳代謝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減少攝取動物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也應該多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
 煮熟或加壓過的食物,酵素大部分已經破壞,熟透的水果,酵素則已經轉換成糖分,所以應該多吃新鮮的沙拉蔬菜、未熟透的水果像木瓜、芒果等。
 另外,也應該吃含益生菌的食物,良菌和壞菌平衡,有助調節人體免疫力。
 拿南加拿巴蒂博士建議已經添加副食品的孩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吃一些好的優格。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談孩子教養

從胎兒就面對影響 (第一篇)

15 Nov 2012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今,市面上談教養孩子的書籍很多,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好些這類書素質都很高,不再是一般蜻蜓點水泛泛之談,而是能很深入地探討孩子的特定心理層面與心理變化。  這些書籍所提及的,或許是父母之前所忽略或是沒想到的問題,因此,能起著提醒與指引父母的作用,在育兒及教養路上,這些書籍都是很好的工具與參考資料。
 相對之下,從身心靈角度談論孩子教養問題的書籍就比較少。
 新時代講究看人看整體,即身、心、靈三個部分整合,這三個部分究竟會如何相互影響,而塑造出孩子的性格、特質乃至身心問題呢?
嘮叨,會對孩子產生什么影響?
如果一廂情愿地認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媽媽太過嘮叨,就會生養出一個像她一樣愛吱吱喳喳的孩子,就把事情看得過于簡單了。
 事實上,答案可以很多元,同一位媽媽,生下三個孩子,可以有三種性格,彼此之間甚至可以南轅北轍。
 其中,可以左右孩子的性格的因素很多,包括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的經歷,甚至也有轉世之說。 
 有很多蛛絲馬跡,根源可追溯到孩子更小的時期。以胎兒期來說,媽媽懷孕時的狀態足以對胎兒造成影響。
 “不要以為胎兒在母親肚子裡什么都不懂,其實,他們可以感知周遭發生的事及聽見聲音,例如父母吵架、母親的情緒起伏、遭遇到重大的事等等。而這些事件,都足以影響胎兒,甚至影響到他以后的發展。”台灣身心靈老師及治療師簡湘庭也說。
印痕影響重大
 簡湘庭是以接受訊息(俗稱通靈)的方式為人進行治療。她發現,許多所謂的印痕(或稱印記,是烙印在個人心靈上的痕跡,就像是肢體受傷后留下疤痕一樣,心靈上受到的傷害,也會在心靈層面留下疤痕,見邊稿),在幼兒期,乃至更早的胎兒期,便已注入個人心底。
 例如,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面對夫丈很大的壓力,而造成她壓抑不愛說話,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接收到這種強烈的情感,腦部的下視丘受到影響,結果出生后也不愛跟別人說話,對陌生人很害怕。 
 事實上,媽媽懷孕時的心情會影響到胎兒已不是什么神秘的事,相反的,它幾乎成為普遍常識,不管是妊娠書籍也好、婦產科醫生也罷、孕婦的父母親人都好,都會對孕婦說同樣的話:要保持心情開朗或情緒平穩,安心地養胎。
 大家都明白,波動的情緒,會影響到胎兒。
 而簡湘庭從治療中,更進一步發現,這些影響可以去到非常深遠。
 當然,很多時候,也不是說一次兩次小事件,就足以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它可以種下源頭,往后再日增月累,而形成剪不斷、理還亂,糾葛不清的關係與情結。 
無法融入人群
 其中一個說法,是感覺基調,也就是節奏與振動,一個小孩,從小長時間或經常處在哪種感覺中,他會習慣那種氛圍,即使長大了,也容易墮入那種感覺中。
 換個簡單的說法,在一個彌漫著恐懼氛圍的家庭,如家暴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的感覺基調會是恐懼。他可能做什么都會懼怕與猶豫不決,怕自己做不來、不敢做。
 一個自小淫浸在孤獨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習慣了孤獨的感覺基調,當他長大了,或許無法融入人群中,又或者他即使活在熱鬧的人群中,在某些時刻,他還是容易不自覺地陷入早年孤獨的感覺里。
 他可能已忘記自己早期孤獨的情景,但是,他的潛意識或身心並沒有忘記那種感覺基調,而且會不時重溫舊時那種感覺。
 他或許會迷惑:為什么在人群中,自己還是覺得孤獨?為什么不時會有孤獨來襲?
 因此,家中的生活節奏、氛圍、家中是否溫暖、家庭成員中的互動形式等等,都會輸入孩子的感官知覺中,不可不察。
心靈痕疤漸漸壯大
  肢體創傷后痊愈時的疤痕,或許只是一個不再疼痛的印記,提醒主人那個部位曾經受傷。但是,心靈上的痕疤,就不只這么簡單,它其實可能會持續發展、壯大。
 “印痕有鍊鎖性的性質,會從一個源頭開始,一圈連著一圈發展下去。”簡湘庭解釋。
 物以類聚,同類型的感官刺激,在我們的記憶中將會自動歸類,特別是比較強烈的情感刺激,如受嚴厲責罵,第一次被嚴厲責罵,就在心田中種下印痕的源頭。第二次第三次及n次被嚴厲責罵,將在源頭上茁長,長出第二圈、第三圈及第n圈印痕,這些圈圈環環相扣,形成鎖鏈的形式。
 被狠狠責罵的次數越多,印痕鎖鏈也越長,對心靈的影響也越巨大,要清理時,也比較費功夫。
 換個說法,孩子就像是電腦硬體,而腦袋裡的東西則像軟體。印痕植入,就像在電腦軟件輸入及儲存資料一樣,所以要清除印痕,也像清除嚴重的電腦病毒一樣,要delete(清除)及reprogramme(重新輸入)。
感官知覺影響深遠
  當孩子小時,特別是嬰幼兒時期,很多人會誤以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孰不知,孩子通過感官,將一切都吸收進去了。
 我們慣常說:五感,就是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通過這些感官,我們能與外面世界取得連結。
 然而,人類的感官,遠遠超過這五項。
 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奧地利社會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rf Steiner,1861-1925年),創辦的人智學主張,人類不只有五感,還有其他感官知覺,如溫度覺、平衡覺、動覺、思想覺、語言覺等,總共十二個感官。
 目前,科學家已發現及確定的人類感官知覺有三十多個。
 然而,身心靈治療師如簡湘庭在做治療時,不時都有新發現,即在案例身上發現一些前所未聞的感官知覺。
 這些感官知覺為什么重要呢?它們跟教養孩子又有什么關係呢?
 關係可大了!
 這些感官知覺都是我們的接受器,通過看、聽、嗅、聞、觸碰及感知等等途徑,我們把周遭的情感、振動與資料都接收進來,然后再經由自己內部的詮釋,轉譯成為自己的認知。
 舉例,一個母親很忙碌地做自己的工作,讓孩子自己玩。表面上看來並沒有什么,但是,孩子可能接收到的卻是:我是不被母親關注、不被她連結與接受的。
 日復一日,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是忙碌不得空理會他的媽媽,那他這項認知也會逐日加深,日久之后,可能形成習慣孤單、難以與人連結、難以融入同儕朋友或族群中的性格。
無量之網治愈小孩
  簡湘庭開發的其中一個療程叫無量之網,由于這個療程屬性溫和,相比之下,特別適合小孩。
 無量之網的療程,可以追溯及處理到個人在童年時期乃至子宮期所受到的心靈層面的創傷與印痕。
 根據療程無量之網的原理,胎兒在子宮中完成成長,如果胎兒在這個時候接收到創傷,這些創傷將在發展成形著的脊椎中留下印痕,治療時,是可以追溯到這些印痕的來源,從而下手處理,給予清除及重新植入新的、積極的印記。
 “胎兒出生,直到7歲,是個人大腦突觸(★備註)發展的階段,特別是零至三歲這個階段,70%的大腦突觸是在此階段完成。”她說。
 古人說,三歲定八十,這句話很有智慧,一個孩子在三歲左右,其大部分的大腦突觸已完成生長,其性格特質大致上也已定了下來。
 以無量之網來看,大腦突觸在生長時,印記也逐步形成。
 這些腦中的印記,儲藏著情緒能量,並具有傳導的特質,可以通過人體的水分循環系統,傳導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去。
 經過長時間的傳導,它可對身體造成生理上的影響。其后,它再進一步導致相似的感官反應,同樣的感官反應久了,變成個人習氣,最后就形成一個生命的模式。
 這種生命模式也就會形成一個人的際遇。
 如果一個小孩自小就接收感覺到家中是貧窮匱乏的,要很努力才能賺到一點錢。那么他可能一直有這個認知,這個認知傳導到身體上,可能形成一個單薄的身體。
 而他看到的畫面可能都是家中破落的角落、感受到的也是缺乏滋養與匱乏的一面。這種感覺令他不敢隨意花錢,也認定賺錢是很辛苦的,長大后他的生命模式也是要花費很大的努力才能賺到一點錢。
 最終他對應出去的外個實相,也是貧乏的,無法過上豐盛的生活。
 ★備註
 突觸(synapse),也可稱作接點,在大腦中連接相鄰兩個神經元,在訊息的傳遞上極為重要。
 人腦中約有100萬億個突觸,每個神經元平均與其他1000個左右的神經元連接。


性別排行影響性格… (第二篇)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同一位媽媽生的兄弟姐妹,可以有迥然不同的個性。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催眠師及身心靈治療師蘇雅虹(Pancy So)在治療過程中,對這個說法有深入的體會。
 “一個人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性別、當時家庭環境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個人的性格。因此,即使是同一位媽媽所生的孩子,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質。”
坊間有句謔語:“第一個孩子照書養,其他孩子照豬養。”
 這一句話,說明了在家中的排行次序如何影響到父母對孩子的關注。   
 對此,蘇雅虹分享了一個典型的個案:一對兄妹的個案。
 哥哥是家人萬千期待之下出世的,其父母賦予孩子一切最好的物資,凡事為孩子作出最好的安排。
 出生以來,這名孩子一切都不勞心,幾乎都是飯來張口、錢來伸手。到了申請大學選科系時,父母也替他做安排,讓他唸“有錢途”的科系。
 這樣一位凡事被安排的孩子長大后,卻面對選擇恐懼症。
哥哥妹妹兩極端
 就連去到餐廳,他也沒法自行點菜。自小到大,大事小事,他向來都不需要自己做選擇,從小到大,都是父母替他安排與決定,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心到底想怎樣,他也沒機會去探討自己的心意。
 直到后來,涉及到真正要講情感的愛情時,這位男生才作出第一個重大的反抗。
 父母針對他選女朋友一事給予很多意見,而他則開始思考:“我對父母屬意的這位女生毫無感覺,難道我的下半生都要面對這樣一個人?”
 終于,他罕有地違背了父母的意愿,做出自己真正的選擇。
 至于那位妹妹,由于排行與性別的關係,華人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父母的關注都落在老大身上,她是被忽略的,穿的是哥哥的衣,玩的是哥哥的玩具。
 表面上看來,妹妹不像哥哥那樣凡事被安排,應該是好事,然而,她卻接收自己到過度被忽略,父母並沒有把心思放在她身上,沒有教導與指引她的訊息。
 在大學選科系時,父母讓妹妹自由選擇,面對這種自由,妹妹反而不知如何下手做抉擇:“為什么沒有人告訴我該讀什么?”
缺乏教導與指引
 蘇雅虹解釋:“哥妹兩人同樣是不知如何是好,卻是不同的根源,相對于哥哥的無法做出選擇,妹妹是可以選擇的,但是由于她自小沒有被教導與指引,所以她的選擇其實是亂亂選擇,是魯莽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 
 例如,在男朋友的選擇上,她選擇過多位男友,卻無法將情感固定在某一個人身上。
 外人看來,她是要求過高,有過那么多位追求者,卻沒有一位能成為她的固定另一半,每每感情去到某個階段便卡住,無法更進一步、更深一層。
 但是她卻有苦自知,由于過往沒有被教導與指引如何做選擇,她無法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合適的,她有太多的遲疑,無法確定那一段感情是否能長久、是否可繼續、是否能開花結果,,結果最終每段情感就這樣無疾而終。 
 蘇雅虹也強調,父母的狀態也起著決定作用,例如孩子出生時,家境狀況。“但是,即使是同樣的家庭環境,例如父母很忙、家裡很窮,長幼還是有別,父母一般會對大的孩子比較有要求,要他們照顧弟妹,一般上對小的要求比較低。”
父母潛移默化影響大
 一些人或有這樣的經驗,看不順眼父親或母親,暗中發誓自己一定不要像他一樣,但是,偏偏年歲越大越覺得自己像對方,這情況真讓自己抓狂。 
 為什么呢? 
 蘇雅虹分享家中家庭功能障礙的個案說,案主對父親有很多方面不認同,但是越不想像爸爸,結果卻發現自己的生命模式越來越像爸爸。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那位案主,以為沒接受到父親的影響,事實上許多東西在不知不覺中已植入他心中,他在意識層面對抗父親,用自己的意識去箝制不讓對方的影響進來,然而一旦他在放松及無意識的狀態,他卻不自覺去複制爸爸的行為。” 
 舉例,這位爸爸是出手豪闊的人,習慣大灑金錢來結交朋友,偏偏家中並不富裕。 
 這位男生自小看到爸爸這種行為,並不苟同,也心痛那些花費的錢,因此他在意識中用錢很謹慎。
 爸爸認為有錢自己才會有價值,有錢就有一大票人馬跟著自己,沒錢就只能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 
 這位男生則認為普通喝茶也能交朋友,並不一定要花大錢。 
 然而,很奇怪,他最終還是自己一個人,沒什么朋友。 
 事實上,他跟父親沒錢時,自己孤單一個人的情況很像。“他其實是無意識中接收到父親那種本身是沒朋友的、沒有連結的能力的行為模式,只是爸爸是處 于過度(過度想要花錢來吸引人陪、吸引人來跟他做朋友)的狀態,而兒子則在不及(不捨得花錢來吸引朋友,同時也不想主動去交朋友)的狀態。” 
缺少親密孩子易感孤獨
 現今社會,雙薪家庭很普遍,這些家庭出生的孩子,或是送去褓姆或托兒所,或者給婆婆或外婆顧,隔代教養。
 如果父母每天都有把孩子接回家,那還好,若是久久才見面一次,或是每天見面,但見面時間很短,那么父母宜多關注孩子的內心。
 蘇雅虹再分享另一個相關個案。
 一位小男孩,姑且稱為J,自小因父母工作而由婆婆帶大,父母每天放工后先到婆婆家吃飯,過后才回家。
 如果從外表看,父母每天有跟J一起吃晚餐,比起許多隔代教養的孩子,他能每天見到父母,還算不錯了。
 但是,一頓晚餐的相聚畢竟很短,J幼小的心靈接收到“沒有好好的被關懷與注入,有沒遺棄的感覺。”
 小腦袋中最深的印象,是父母來了就走,自己仿似被遺棄的感覺。
 在他六七歲時,父母去歐洲旅行,想到他還小還不會欣嘗歐洲的藝術美景,而且歐洲消費高,帶他去多少會有浪費錢的感覺,就好好跟他解釋,說待他長大了帶他一塊去。
 父母以為跟孩子解釋了,應該沒問題,但是J心中,卻覺得父母去那么遠,卻沒有帶他,有被離棄與孤獨的感覺。
 父母出發當天,他剛好在露台上看到一架飛機飛過,心中暗想:父母不知是否在這架飛機上?那個畫面烙印在他心中,孤獨感更強。
 J十歲時,由于母親懷孕而回歸家庭,他也回到了原生家庭。外人眼中看來,父母都很疼愛他,他的書應該讀得不錯,但,現實中,情況卻是相反。
 他的書讀得不好,也融不入同儕,常有很深的孤獨感及被离棄的感覺。
潛意識左右孩子未來
 J的個案,追溯源頭,會發現他自小活在:“父母將我放在婆婆家,我是一人個人被放在婆婆這裡”的感覺基調裡。
 婆婆是老一代人,只照顧他的衣食住行,卻沒有顧及其內心需要,沒有講故事注入及滋養他,夜裡也沒有拍他、陪他入睡。
 加上J天性是很需要安全感的人,少會主動與人交往,造成少年期的他,更內向更宅,經常呆在家,鮮少出門。
 他還有一項特質,就是吃東西的習慣可以維持十年不變,例如每天都以香腸面包當早餐。
 “除了父母以外,照顧小孩的人也很重要。”蘇雅虹說,以J的個案為例,在催眠回溯時,發現他在一二歲時,便吸收到婆婆很辛苦工作的感覺,而認定婆婆做工很辛苦,做等于辛苦的認知。
 當他身為一名學生,他的工作是把書讀好,但是早年“做等于辛苦”的認知介入,反映在學習上,就變成了“讀書等于辛苦”的結果。
 J的回溯畫面,是婆婆揹著他洗衣,他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中,聽到洗衣聲、水聲、婆婆急促的呼吸聲、心臟跳動聲;嗅到婆婆的汗水及洗衣粉的味道;加上婆婆洗衣的動作,他接收到的感覺是:婆婆很辛苦。
 蘇雅虹分析說,J就在婆婆洗衣的動作中睡去,卻沒有看到結果:衣服洗好了拿去曬的欣慰,失衡的感覺無從平衡。
追溯前世經驗作治療
 有追溯前世經驗的治療師也不排除,過去世的一些特質,會帶來今世,影響今生。
 其中一個說法是,我們細胞DNA中含有過去累世的資料,而有些訊息影響今世。
 蘇雅虹指出,這通常與個人出生選擇的人生課題有關,而追溯到的過去世都有類似的課題。
 身心靈新時代運動相信,一個靈魂選擇來到地球,投胎為人,是因為他有想修練的功課。
 人在投胎前會先選擇此生要做的功課,就是因為他事先選擇了其課題,才會選擇相應的父母,其后就像演戲一樣開始運作這一生的遊戲。
 若此生能完成是項功課,就能晉級去修下另一門功課,若無法完成功課,則下一胎再來繼續同一項功課,直到完成為止。 
 影響這世最深的轉世,其功課或許與此生相同或相似,因此其人生模式很可能與今世類同,例如都是二奶的孩子或僕人。
 “看完那個轉世的一生,可讓案主了解今世的模式與情結,並知悉,若問題沒有解決,往后可發展到怎樣。”她說。


父母思想影響下一代 (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過于注重學術,
孩子在填鴨式教育及諸多制約下,本性及情感被壓抑乃至扭曲。
結果,長期下來,孩子可能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情感,失去了感覺。
當一位孩子臉上越來越沒有神采、眼神越來越空洞,
對自己內心的感覺與情緒越來越模糊,
這位孩子,還稱得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嗎?
作為父母及家長的,又怎樣看待這件事呢?
如果說同一位媽媽,可以養出性格迥異的孩子,那么,同類型的母親,又是否培養出不同類型的孩子呢?
 身心靈治療講師簡湘庭說,同樣是兇的媽媽,也可以教養出對媽媽的兇有不同反應的孩子,他們彼此之間有相似、也有相異之處。
 她以班上幾位同學的媽媽分析:
 “第一位媽媽的兇,是情緒上的兇,結果孩子很怕被人大聲責罵。第二位媽媽不會那么兇,但他對孩子做不好會很敏感,很快就知道,進而顯現在表情上(如不悅、生氣),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做不好,不必媽媽罵,他就已經在害怕了。”
 再來,第三位媽媽是有威嚴的兇,單看樣子就令人生畏,她是三位媽媽中最兇那位,會直接否定孩子,說:“你應該怎樣做才可以。”
 母親的威嚴對那名孩子來說是過度的否定,結果孩子內心有一份恐懼、一份被否定的情緒,不敢表達及伸展自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自己,或依自己的意思開拓發展自己的人生),深怕自己做不對、做不好,他的“我”被母親的威嚴壓了下來。
 不同的母親,烙印下的印痕也不同。“要看母親(情感或情緒的)強度落在哪一點上,以后反應就會出現在什么地方?”簡湘庭解說。
 她再舉例,孩子如果進行著某件事,如家務,他在一邊做,媽媽就在他身旁一邊嘮叨,長久下來,這名孩子以后的做事模式,可能會是做了一半就做不下去,半途而廢。
 如果有一位性格更強的母親,在孩子還沒做那件家務時,就認定他做不好,把那家務搶過來不讓他做,次數多了以后,這名孩子長大后,做事時可能連做都不敢去做。
 “至于那些等到孩子把事情做完之后才來念的媽媽,她的孩子長大后,比較起前面兩個孩子,情況會好許多。”
 最終,她說,媽媽若是罵孩子,她罵多久、有多兇、是在眾人面前罵還是私下罵,都對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最糟糕的情況之一,是在眾人面前大聲責罵孩子,若是這種情景一再發生,以后,這名孩子在社群或族群面前,將很難抬頭,也很可能不敢跟人連結或深入接觸。
父母言行舉止要謹慎
且聽聽身心靈治療師及催眠師蘇雅虹(Pancy So)分享,關于一對姐弟的案例:
 生為家中第一位寶寶,姐姐在萬千期待中誕生,父母將最好的東西給她、為她作出的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
 小女生也不負眾望,各方面都很優秀。
 “她從來不欺場。”蘇雅虹如是形容,並解說:“吃飯時,媽媽都會給她一碗飯、一碗湯,她從來都是乖乖地把飯及湯喝完,總之對大人的要求‘交足功課’,但是她本身在過程中卻是沒有感覺的,不太能享受到箇中樂趣。”
印痕影響重大
 她就像被輸入電腦程序的機器人一般,沒有什么情緒與感覺。即使是考第一名,她也沒有什么喜悅。
 當家中有了弟弟,她並不懂得照顧弟弟,從來,大人只是照顧他,卻沒有教她如何去照顧別人。
 “如果注入多幾分情感,這個人會有血有肉,有比較多自我,會比較快樂。”蘇雅虹分析。
 她解釋,父母過度為姐姐做安排,而對姐姐來說,父母所給予的東西都不錯,她也能接受,因此被訓練成為父母心中的乖女孩。但是她卻沒有自我,因此必須把她的自我引導出來。
 當媽媽懷第二胎時,由于過度擔心這胎是女的,這名媽媽在這個孕程中都承受很大的壓力,她甚至拒絕讓婦產科醫生告訴她胎兒的性別。
 生產后,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男?是女?
 一聽到答案,她虛脫地昏睡過去,醒來依然掛念著胎兒的性別。
 這名小男生自小很聰明,乖巧且樂于助人,在學校裡是所有老師的“甜心”,但是,他就是吸收不到知識,無法讀書,默寫老記不牢。
印痕影響重大
 他在默寫準備時,兩眼累到合上了,還是記不住,偏偏他是那么善解人意,自行去洗個臉,回到座位上。
 后來,實在累到不行,他還會安慰媽媽:“明天我早點起床再讀。”
 蘇雅虹分析說,媽媽在懷孕期過度擔憂胎兒性別,而拒絕知道胎兒的性別,這個念頭導電傳導到胎兒那裡,變成“拒絕去知道”,反映在學習上就變成讀書讀不進腦。
 “雖然他在意識上是很想汲取知識,但潛意識裡,他卻排斥‘去知道’、‘不能接受知識的給予’,形成學習障礙。”
 她總結道:“同一對父母所生,姐姐是出色的機器人,硬體很強,弟弟則是硬體不行,不能輸入(知識),但他的軟體(品行、待人處事)卻很好。”
凡事求最好反受其累
  現代許多華裔家長壓力很大,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怕孩子將來競爭能力不如人,因此對孩子的學習很焦慮,“要好”的心態很強。
 父母希望孩子成績好、品行好、各方面表現出色,還要聰明伶俐、智商過人、乖巧聽話等等。
 種種的“要好”加諸在孩子身上,形成孩子的壓力不說,如果孩子也全盤接受了這一套,那么,他的生命挑戰肯定不簡單。
 “很要好的人其實很辛苦,他們只能接受好的東西與結果,不好的都不能接受,所以內心的糾葛很多”。
 有一位男生,自小銜著金鎖匙出生,由于用的吃的都是最好、最優質的東西,所以次好的東西都看不上眼。
 而他本身本著對課業要好的追求,自小也很傑出,一路順心順意來到青年期,要升上理想大學時卻上演滑鐵盧,這對他造成很大打擊。
 他看不上名列次等級的大學,也不想替人打工,遂決定從商,但是,這位從小沒吃過苦頭、也完全沒有從商經驗的男孩,想做的是大手筆的投資。沒資本,就向父親要。
 父親不肯,他就大受打擊消沉下去,而最糟糕的是,他享受慣了,沒有收入的日子,衣食住行依然要挑最好的,次好的都看不上眼……。
父母須給予積極回應
  孩子行為出問題,大人應該如何反應?
 最近,一個本地育兒論壇上熱烈討論幼兒園老師對孩子不當的行為該有什么反應。
 例如有位小孩再三朝同學堆丟石頭。
 治療師周安妮指出,大人的指引與陪伴很重要。
 她說,不要馬上否決掉小朋友,例如馬上制止說:你這樣做不對。
 “先要讓孩子感覺,你是支持及陪伴他的。然后,再針對他的不當行為,給予引導,可以平和地向他了解,為何他要丟石頭,了解了原因之后,再引導他可以有什么不會傷害到他人的替代方法。”例如可以改向沒有人、空曠的地方丟石頭,又或者可以改丟其他沒有殺傷力的東西。
 她說,這樣做,是引導孩子,而非限制他。
 周安妮也指出,華人社會從上一代至這一代,有個通病,就是不大會回應小朋友,小孩子對很多東西都很好奇,會問很多問題,而許多父母都沒有回應孩子的提問,不是沉默就是走開。
 一般人或許不以為意,但她指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好些小朋友不會應人,也對大人的提問沒有回應。
 “小朋友有沒有被回應很重要,小孩子若是對人提問沒有回應,大人應該要教。”她從身心靈角度指出,一個自小缺乏大人回應的孩子,長大后,這部分自小埋下的情感振動,可以吸引來缺乏回應的生命模式,例如從事銷售時,沒有客戶上門。
 “還有,不要小看打招呼這件小事,它正是一個人情感流動的開始,華人父母早上看到孩子起床,很少會跟孩子道早安,反而會說:去刷牙、去喝水之類的話。”她說。
 看來,與孩子之間有更多的愛及觸碰,包括身體的觸碰,是許多東方父母要學習的事。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不實廣告 禁不禁?

從事實中發揮創意(上篇)

13 Nov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貿消部網站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明年1月1日起,政府將禁止不實和誇張廣告出現在傳統媒體,違例業者將受罰;但,廣告需要創意,這是否箝制了廣告發揮空間呢?  誤導、不實和隱藏收費等廣告,由于欺瞞消費者,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毋庸置疑。
 然而,一些創意廣告需要放大某個特點,或用較誇張方式呈現,如果也在條例管制內,這將讓業者抓狂和無奈。
 從本地廣告人的看法,以及全球各地的廣告案例,且來看看廣告在創意和條例之間的拉鋸……
某品牌的腳部按摩器廣告中,男女保安人員聽見廁所內的小孩傳出呼喊聲,男保安員試圖踢開廁門不果,女保安員踢了一腳,就把廁所門踢開了。
 鏡頭一轉,女保安員向男保安員說了使用腳部按摩器有助血液循環,保持腳部健康之類的廣告詞。
 身為消費者的你,怎樣看這個廣告?
 “不就是一個腳部按摩器廣告”,還是:“哇,這么神奇,用了這個腳就會力大如牛”;前者或會是一般人的反應。
 “廣告不是為了誇大,而是找到記憶點。”資深廣告人陳峰道出廣告業者對廣告的要求。
 在我國,已有條例在“監視著”電子和平面廣告,間接箝制廣告人的創意,但廣告人也有自己一套,能在重重限制的鋼線上行走。
 陳峰是180度廣告策略有限公司董事經理,同時也是紅極一時的DJ和演員,除了自己拍廣告和聲音呈現,更為許多商家量身訂制廣告內容。
 他深明廣告條例的底線,只要拿捏得當,還是能夠從容地走在鋼線上,“我們把創意推到最盡(最大發揮),走在底線之上,但不超越底線。”
不實廣告代價極大
 在陳峰負責的廣告中就有一個類似案例。有一個十分著名的保健品廣告,目前還在電視台強力播放,此產品強調能夠增加人腦集中力、加強記憶力等,雖然該商家已提供科學證明,但有關數據並未特別凸顯在廣告內。
 一直以來,政府嚴格掌控產品廣告詞和提供的數據,商家必須提供相關證據才能通關;例如,自稱是全馬銷量第一,就需要提出證明,不能“自己說,自己爽”,空口說白話。
 國內貿易、合作社及消費人事務部10月22日公布“預防虛假及混淆廣告指南”,明年1月1日開始,企圖混淆及欺騙消費者方廣告,業者、廣告公司及涉及刊登者將受法令對付。
 貿消部警告,在1999年保護消費人法令下,初犯者罪成個人最高罰款是10萬令吉或監禁不超過3年,或者兩者兼施;機構初犯最高罰款25萬令吉。
 不實和誇大的廣告代價極大,商家必須對自己商品廣告負責,提供證明文件,廣告商不會為商家搜羅相關資料。
 這些數據主要提供給廣告審核單位,至于廣告呈現方式,如何以創意方式突出產品才是重點。
 “我們是強調效能或功能,不會特別強調商品的數據。”陳峰這么表示。
 一般上,廣告審核單位觀注廣告文稿和數據,不會干涉故事呈現方式,即是說廣告創作依然擁有發揮空間。
 雖然如此,陳峰坦言,新條例(“預防虛假及混淆廣告指南”)帶來的影響還是未知數,如果有關條例的管制範圍延伸至創意方面,必然會對業者帶來衝擊。
提供數據證明屬實
 涉及醫藥的產品或服務,需要經衛生部審查,其他產品如保建品,數年前必須經過大馬廣播電視台(Radio Televisyen Malaysia,RTM)審核和批準,但近年來已有所調整。
 陳峰指出,除了電視廣告播放前,需要送交兩個相關政府部門核準,其他廣告則由刊登媒體本身自行審核。
 平面媒體方面,本報廣告營業經理蘇玲瑩指出,如果商家強調商品和服務是業界第一,或是曾獲得某些獎項,皆須提供相關文件證明才能見報。
 她表示,此舉為了保障消費人利益,也避免引起有關商品或服務同業的爭議。
 同時,也預防出現貨不對辦,貿消部接獲消費人投訴時,媒體可以配合向當局提供相關資料。
何謂虛假與混淆廣告?
 《預防虛假及混淆廣告指南》中提出一些例子,可作為消費人、商家和廣告業者的參考。
 ●二手手機的廣告卻說是全新手機,這是虛假和混淆廣告;
 ●某廠商宣稱他們是某產品在大馬“唯一”供應商,事實上還有其他供應商,這是虛假和混淆廣告;
 ●廣告中稱有豐富獎品,業者就必須準備有關獎品;
 ●某沐浴露宣稱可殺死體外99%細菌,就要提供證據證明;
 ●商家宣稱其電池比其他品牌電池耐用100倍,就要提供證據證明;
 ●酒店業者以豪華房間照片推銷廉價房間,即是虛假和混淆廣告;
 ●提供限量產品或服務,需要注明優惠數量和期限;
 ●以消費者“見證”(Testimony)方式宣傳商品,必須真有其人和其事。
 ●“原銀奉還”或類似字眼的廣告不能亂放,除了須說明奉還期限,如果發生狀況無法“原銀奉還”,也是虛假和混淆廣告;
 ●不要隨意使用消費者混淆的清真標誌或字眼,如某酒店三間餐廳中,僅有一間獲得大馬回教發展局認證,不能在廣告中使用上述標誌,以免消費者誤以為全是獲認證的餐廳。
 ★進一步詳情,請參考貿消部網站:kpdnkk.gov.my
消費者要理性反應
 消費者對廣告有意見或異議?請敢敢說出來!
 廣告商家策劃和制作創意廣告后,非常希望得到消費者反應,不管是讚美或批評皆可。
 “大馬的消費者對廣告沒有太大反應,我們不介意有反應,反而是需要更多反應。”陳峰指大馬人在這方面不太積極。
 但是,他強調,消費者的意見和反應需要合理、中肯和理性。
 他指出,一些廣告遭消費者或政治人物投訴,但事實上那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反應,支持者可能是90%,只是未表態而已。
 因此,廣告商家需妥善的處理投訴,瞭解反應的人數數量,才能清楚廣告在市場上真正情況。
創意挨轟反引注目
 兩三年前,一則名為“Potong”(割)的電訊廣告出現后,引起不小的爭議,從廣告行業的角度來看,陳峰認為這則廣告是極有創意和很讚的廣告。
 廣告有華文與國文版,通過眾人對某個還未改換電訊公司服務者,做出驚訝和誇張的反應,鼓勵對方“剪”掉電話線,換個電訊商。
 “如果你問一些小孩子,他們知道那是一則剪掉電話線的電訊公司廣告;反而,如果你問那些投訴的人,反而不知道那一個廣告在賣一些什么。”陳峰說出他看到的事實。
 看過這則廣告的人,對于其呈現手法多是印象深刻,而且這個廣告也刺激了有關電訊公司的業績,對于廣告業和商家來說是皆大歡喜。
 這是創意,抑或誇張不實?也許只能說各花入各眼,有的人從另一個角度看廣告,看到不一樣的訊息,有的人就只把它當成是一則廣告,或是有趣的資訊而已。


誰扼殺了廣告創意? (下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廣告創意不等于不實,而是在于懂得如何把故事說得精彩!  只要產品童叟無欺,創意和誇張的呈現手法,將能使人印象深刻。
 在影音網站上,從歐美地區到亞洲的台灣、泰國等地的創意廣告,有的讓人捧腹大笑,也有讓人感動飆淚的廣告,把大馬出產的廣告比了下去。
 因為廣告條例限制了創意,抑或是廣告消費者不夠創意,不能接受創意廣告,間接讓大馬的廣告顯得單調和刻板呢?
泰國有一個45秒的感人電視廣告,該廣告以兩只壁虎失足和殉情的情節,感動許多人,輕而易舉的令人記住了這個廣告。
 廣告開始是一只壁虎從遠處奔向鏡頭,與另一只壁虎擁抱;此時,地面突然裂開,一只壁虎來不及捉緊同伴的“手”,跌死在棋盤上。
 正在下棋的三人楞了一下,抬頭看了天花板的裂縫,見到另一只壁虎眼中含淚,一躍而下,想要阻止也來不及。
 殉情的壁虎臨死前,試圖爬向跌死的壁虎,三個下棋的人看到這一幕無言以對;突然,其中一人想起曾要另一人修天花板,那人卻未做到,因此憤而動手欲打。
 廣告結束前,天花板突然全部換了新的,旁白出現,說出天花板的品牌。
 看到這樣的廣告,消費人的腦海中並不會去介意究廣告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反而會因為感人的情節,而對最后出現的天花板牌子留下印象。
 應該沒有人會說:“這是不實廣告,因為壁虎不會談戀愛,也不會這樣跌下來,而且兩只壁虎是畫出來的,太誇張了,要投訴!”
 創意無限,也要有懂得理解創意的人,如果把創意歸類為不實,就矯枉過正了!
泰國廣告層出不窮
 “在東南亞,大馬和新加坡的廣告相對看起來比較悶。”資深廣告人陳峰點出這個事實。
 像上述這類泰國廣告,在大馬播出的幾率低,在泰國卻是層出不窮,該國的廣告創意人,在不受各種條例牽絆下,天馬行空發揮創意,誇張的說故事,然后神來一筆,畫龍點睛般帶出產品。
 泰國另一個廣告亦是如此,忙碌的上班族和客戶通電話,問了一下隔壁的同事:今天星期幾?
 同事答:“星期五”,兩人和身旁所有同事突然全部停下工作,然后一起歡呼:“明天放假!”
 有的狂舞,有的高興的在地上翻滾,全場一片歡騰。慢著,這是什么廣告?酒類廣告是也!
 這樣的廣告非常誇張,但也只是放大期待假日的心情,影片中還點出中心主題:“獻給生命中所有美好的小事”,寓體驗生活于廣告中。
 創意對大馬人而言,更多時候解讀為誇張,熟不知適當的把誇張使用在創意上,正是特別吸引人的關鍵。
教育制度影響創意
 陳峰表示,我國的教育制度影響創意人和觀眾,以致只能刻板的相信某些事情,未瞭解其背后的意境。
 例如,當小孩畫圖畫時,把草畫成藍色,老師或家長一定會說:“不對,草是青色,不是籃色”,而不去瞭解孩子把草塗成藍色的原因。
 “難道小孩會沒有看過草,不知道草是青色的嗎?他們不是不懂,而是想藉此表達一些什么。”陳峰認為,這即是在限制孩童的創意。
 創意廣告的道理何嘗不是如此,在種種條例限制下,創意容易踩到“地雷”(違例),等同奪去了廣告工作者的創意因子,大馬人想要看富創意和精彩的廣告,只有從網上欣賞其他國家的廣告了。
看廣告還需靠智慧
 廣告的功用是宣傳產品和服務,消費人潛意識中認為它也具有教育功能,以致當廣告不符個人標準或疑似牴觸廣告條例時,就會怪罪廣告。
 陳峰表示,如果把所有的責任推給廣告並不公平,因為廣告只是突出產品特點,吸引他人關注。
 至于產品的功用,以及能發揮的最大價值,他認為消費人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購買前應瞭解產品功能,以及詳細閱讀產品功用說明。
 廣告也是一種資訊,經過處理和包裝后,呈現在觀眾面前,消費者通過廣告瞭解最初的產品資訊,想要購買就須進一步認知。
 有句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盡信廣告不如沒有廣告,政府擬定的廣告條例只是把傷害減至最低,消費人看廣告還需靠自己的智慧。
美國不實廣告遭罰
 有些廣告強調品牌和產品,但更多廣告強調功用和效能,因此,一些不老實的商家藉著誇張的廣告,試圖以虛假的“超強功能”吸引消費者,在廣告中撒彌天大謊!
 今年年中,美國的一個廣告讓許多人傻眼,以致美國相關單位不得不下重手,向商家開刀。
 那是一個健身器材廣告,電視廣告中的猛男拿著一個簡單的健身器材左搖右晃,臉上還有翻白眼和伸舌頭的表情,然后說:“只要三分鐘,就能練六塊肌”。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因此氣炸了,宣佈這種健身器材無效,除了向有關公司罰款,還要求退錢給購買者。
 全球健身器材產業蓬勃發展,每年有1500億美元(約4500億令吉)商機,電視廣告自然少不了它的影子。
 在電視購物廣告推波助瀾下,美國健身器材市場紅紅火火,買個健身器材來練一練,才能迎合潮流。
 也因為這樣,才有越來越多商家搭乘這個“商機”,推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健身器材。
台灣廣告用詞謹慎
 華文辭匯豐富,運用在廣告上更是精彩萬分,台灣政府為了限制廣告使用誇張用詞,規定有些字眼不能亂用,否則就要面對重罰!
 許多地方規定健康食品不能強調醫療功效,台灣也不例外,只是有許多華文用詞可以和醫藥用詞打“擦邊球”,遊走在條例邊緣,因此,台灣當局就要絞盡腦汁,定下文字使用標準。
 例如,壯陽、改善過敏體質、治失眠、清血、解肝毒或是調整內分泌,一般食品和保健食品廣告都不能使用。
 在美容方面,食品和健康食品以前可使用“青春源頭”、“青春永駐”,現在一律禁用,只允許“青春美麗”。
 以下是台灣禁止使用的非醫藥廣告用詞:
 ●使小便順暢
 ●延年益壽
 ●補腎
 ●補肺
 ●化瘀
 ●纖體
 ●瘦身
英國禁誤導性廣告
 誇大產品效果,奧斯卡影后的廣告也要禁!
 上個月,奧斯卡影后娜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代言名牌彩妝的“3D訂制睫毛膏”,因誇大效果遭英國廣告標準管理機構(ASA)下禁令。
 廣告中,影后的睫毛效果濃密根根分明,現實上卻不是這么一回事,購買這個產品的消費者投訴,使用后的效果與影后在廣告中呈現的效果“差很大”。
 而且,相關產品同行也作出投訴,指這個廣告有PS(Photoshop修圖)嫌疑,誤導消費者。
 經英國廣告標準管理機構調查,沒有確實證據證明修圖,但卻有誤導消費者可能,不能在媒體播放和刊登在報章上。
 雖然,這項產品確實具有修飾睫毛功能,卻過于誇大,這就不屬于創意,確有誤導他人之嫌,若不封禁這個廣告,難以平息消費人的怒火。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玩玩具鎗也犯法?

11 Nov 2012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同人不同“命”!  小孩拿著玩具鎗,你射我閃玩兵捉賊,玩個不亦樂乎;青少年或成人拿著仿真的玩具鎗招搖過市,民眾以為你是鎗匪,報警捉人,或因此陷入牢獄之災。
 小孩玩仿真玩具鎗無傷大雅,成年人拿著的即使是“假鎗”也不得了,“玩”鎗可會玩出火呢!
鎗械外形的玩具,裝上電池和扣下板機,發出聲光效果,未必能滿足小孩;像真鎗一樣的玩具,配上塑膠子彈(BB鎗),小孩愛不釋手,也讓愛“玩”鎗的成人不能自拔,把它用作射擊玩樂或嗜好收藏。 
 然而,玩具鎗不能亂玩,國內貿易、合作社及消費人事務部和警方對它有一定的規笵,不只是買家不能亂買,賣家更加要謹慎,以免觸法。
關注仿真玩具鎗
 最近,大馬食品玩具商公會玩具組主任拿督黃賜興,才從東京的《玩具安全研討會》回來,從參與會議的貿消部官員中得知,當局早已關注市面上仿真玩具鎗的情況,未來或會採取更多應對行動。
 他將在公會會員代表大會上,向會員進一步講述這項消息,提醒會員必須依照程序引進和銷售玩具鎗。
 在他看來,國內傳統玩具入口商清楚政府設下的銷售玩具鎗條例,不會隨意引進危險與不合法的玩具鎗;但,一些新加入這個行業的業者,是否也依足條例就不得而知了。
 眾多玩具鎗中,裝有塑膠子彈俗稱BB鎗(BB Gun)的玩具鎗最受歡迎,能夠吸引許多12歲以下的小孩,不少父母也願意掏腰包買給孩子。
 但是,不久前,在檳州一所小學發生某學生“玩鎗”時,其中一人近距離“開鎗”,射中另一名學生的眼鏡,因此傷及眼睛。
 此事件或屬意外,有關受傷學生也在康復中,但不禁令人省思:BB鎗是否適合當小孩的玩具?
心態不善招惡果
 黃賜興在玩具業這一行浸淫多年,從國外引進許多玩具批發給大賣場,擁有豐富的玩具銷售經驗,而且也瞭解各種玩具的性質,包括BB鎗。
 “BB鎗本來殺傷力不強,只要不在一兩尺內射擊,就沒有問題。近射對玩具鎗來說也沒有意義。”他說。
 不論成人或小孩,“玩鎗”選擇遠處射擊才有樂趣,近射只會令玩者興緻大減。
 換言之,即是玩具本來不傷人,而是使用者如何使用才是關鍵。
 設計給兒童玩樂的玩具,出發點都是逗小孩開心,設計者都不希望玩具會致傷小孩,這是根本的人性考量。
 對黃賜興來說,玩具鎗亦是如此,因為有人使用“不善意”的玩法,即心態不善,才會招來惡果。
擅自改鎗后果自負
  一些成人玩家把BB鎗改裝成以瓦斯(Gas)驅動,增加射擊力度,黃賜興認為此舉相當危險,不應該自作聰明改動原本的設計!
 他指出,BB鎗屬于氣鎗(Air Gun),可發射塑膠子彈,並不具殺傷力,但如果自行改造,加入瓦斯增加發射力,就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警方和貿消部相當關注這類氣鎗,報章三不五時就會報導警方逮捕非法售賣仿真鎗者的新聞。
 十月下旬,檳城就出現一宗案例,一名開店銷售軍事用品的男子,因為非法擁有氣鎗而落入警網。
 他的店內有十餘支仿真的鎗械,包括長短氣鎗、MP5機關鎗、AK47步鎗、短鎗等,警方援引1960年軍火法令第8(a)條文調查,罪成可判罰不超過7年監禁,以及罰款不超過一萬令吉,或兩者兼施。
 這些氣槍由來與中港台的互聯網有關,許多網上買賣的氣鎗,仿真程度令人咋舌,一支氣鎗價錢從數百令吉至數千令吉不等。
 隆市警方曾在靈市哥打白沙羅一住屋內,逮捕3男女,以及起獲各種仿真鎗械,包括機關鎗,衝鋒鎗、來福鎗、手鎗等,乍看之下與真鎗無異,實際上是仿真的玩具鎗。
 這些仿真鎗械“原產地”是中國、台灣和日本,入口我國時,購買者以其他物品報關,僥幸進入我國后,再通過網上工具,如面子書吸引買家購買。
14歲以上擁玩具氣鎗犯法
  玩具鎗讓小孩玩,大人“玩”玩具鎗不是怕擦鎗走火,而是擔心因此觸法,要到牢裡吃“咖哩飯”!
 黃賜興指出,已有法律規定不是人人都可以擁有仿真的玩具槍,而是有一定的年齡限制。
根據1960年軍火法令第36(1a)條文,14歲以上擁有不合法的仿真玩具鎗者可被提控,這項條文闡明擁有、收藏或使用偽制手鎗者,可面對最高1年監禁或罰款5000令吉,或者兩者兼施。
 在市場銷售的仿真玩具鎗需要向有關當局申請準證,符合條規的玩具鎗才能推出市場售賣,但是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拿玩具鎗來玩;小孩沒人會懷疑,大人拿“鎗”問題就大了。
 不要以為持仿真鎗到處晃,讓人發現才會有問題,即使只是把“假鎗”收在家裡不露眼,警方找上了,跳入黃河也洗不清,因為“擁偽制鎗械”也是一條罪!
 黃賜興說:“有人收藏玩具(氣)鎗,警方發現了,可視為擁有軍火。”
玩具鎗不能亂亂拿
  拿著玩具鎗到處亂晃,后果堪虞!
 美國人可以申請擁鎗,但不代表可以隨意“露械”,即使只是玩具鎗,都會讓民眾驚慌失措,警方也會毫不留情的開鎗射擊。
 今年一月,美國至少發生兩宗持玩具鎗遭警擊斃的案件;其中一宗發生在美國校園內,一名15歲中學生疑因感情問題,持“鎗”到校四處叫囂,甚至意圖攻擊聞風而來的警員,結果遭警員開鎗擊斃。
 最后,經調查發現這個少年拿的是玩具鎗!
 另一宗玩具鎗案件發生在8月31日,一個男子拿著一把玩具鎗在街上遊盪,民眾不疑有他即刻報警求助。
 警員赶到現場時,該名男子竟然不繳械投降,反而與警方發生衝突。
 結果,因為對方持“鎗”威脅民眾生命安全,警員唯有開鎗射擊,男子中彈后送院,不治身亡。
 所以你不是小孩,請不要拿著玩具鎗四處蹓躂,這不值得炫耀,引來警方關注時,不只是有麻煩,隨時或會因持玩具鎗而喪命。
玩具安全條例和懲罰
  玩具安全問題不容小覷,不只是玩具鎗應受關注,其他玩具也需顧及安全問題!
 我國政府早已對兒童玩具安全制定嚴格標準,2010年就通過《1999年消費人保護法令》修正案,納入兩項新條例,即《2009年保護消費人條例》的遵照認證及安全標準規格標籤,以及玩具安全標準。
 在這個條例下,玩具出口商及制造商代理和生產的14歲以下兒童玩具,必須符合以下標準:
 ●必須具有安全認證標籤(MC),否則將罰款高達10萬令吉,或監禁最高3年,或兩者兼施;
 ●重犯者:罰款最高25萬令吉,或監禁高達6年;
 ●公司或組織違規,最高罰款25萬令吉,重犯罰款最高50萬令吉。
 玩具通用標準
 全球各國都有自己的玩具安全標準,其中以《EN71歐洲玩具安全標準》獲得最多認同,我國也採用它作為玩具安全標準之一。
 有關鑑定範圍大致如下:
 EN71 Part 1 機械及物理性能測試
 EN71 Part 2 易燃性測試
 EN71 Part 3 8種有毒金屬元素含量測試
 EN71 Part 4 化學實驗玩具
 EN71 Part 5 非實驗用化學玩具
 EN71 Part 6 年齡組警告標籤的圖解符號
 EN71 Part 7 指畫顏料
 EN71 Part 9 有機化合物通用要求
 EN71 Part 10 樣品制備和提取
 EN71 Part 11 有機物化合物分析方法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大聲講母語

學習母語人人有權(上篇)

7 Nov 2012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講母語、學習母語,是所有民族最基本的權利,就算是少數民族,也有語言平等的權利。  讓我們看看芬蘭、瑞士、加拿大這些國家如何維護語言平等權利……
多元種族文化是我國最寶貴的資產,多源流學校是我國最有特色的教育體系。
 其實,這個世界是由多元種族組成,這個世界上要說真正單一民族的國家不多,就算日本也生活著少數民族阿伊努族。
 遺憾的是,日本早年推行同化政策,同化了阿伊努族人和大和族人。
 直到1997年,該國才意識到多元文化的價值和可貴,頒佈《阿伊努文化振興法》,正式從法律承認阿伊努族的存在,並通過法令保障其文化和傳統。
 然而,阿伊努族的許多傳統文化及生活習慣,已經隨著日本政府當年的強制性政策而消失。
 每一種民族的文化和語言,獨特而無法取代,許多國家在意識到多元文化的價值后,都致力維護各族文化,提供各族,甚至少數民族語言平等的地位和權利。
維繫國家團結
 為了避免少數民族的母語和文化消失,這些國家都積極推行母語教育,甚至以母語作學校教學語言。
 不管哪個國家,在推行多語文化難免都會面對國情、行政策略、推動經濟和教育政策的難題,不過,語言平等象征族群之間權力平等,而族群之間權力平等,是維繫國家團結最基本原則。
 比利時建國以來,雖然面對語言衝突,但在政府和人民努力尋求和解之道之下,成為一個語言平等的國家。
 在芬蘭、瑞士,語言平等和多源流教育並不是議題,就算有爭議也是教育議題,而非政治或種族議題,讓我們看看這些國家如何推行語言平等及規劃多源流教育。
芬蘭.學習母語態度正面
 芬蘭是由92%操芬蘭語多數民族和8%操其它語言的少數民族,組成的一個國家。
 其人口總數逾500萬,其中操瑞典語的少數民族只有29萬人口,僅佔人口5.5%。
 但是瑞典語在芬蘭卻和芬蘭語平起平坐,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官方語言,可以在芬蘭所有場合通用,包括日常生活、教育體制、媒體、法院、政府部門等。
 該國推行多源流教育制度,法律保障少數民族通過母語接受教育的權利。
 因此,她有用芬蘭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也有用瑞典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芬蘭語或瑞典語學校,都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
 雖然以芬蘭語作為母語的人口佔了九十多巴仙,然而他們對其他語言的態度很正面,許多芬蘭裔家庭都會把孩子送到瑞典語學校,在家里也是以芬蘭語及瑞典語跟孩子交流。
 另外,原住民語言薩米語,在芬蘭也同樣獲得保障。
 在芬蘭3個薩米人生活的北方市鎮,薩米語是第三官方語言,市政府有義務設立以薩米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
 同時,芬蘭憲法還承認芬蘭手語使用者的權利,並且允許吉普賽人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
 如此,讓少數民族也可以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知識。
積極保障學母語權益
 在芬蘭,所有上芬蘭語學校的學生都必須學習瑞典語。
 除了以瑞典裔居多的自治島奧蘭群島,可以選擇是否修芬蘭語,其它瑞典語學校的學生都必須修芬蘭語。
 芬蘭不管哪個省分地區,只要有13位母語是芬蘭語或瑞典語的學齡兒童,當地政府就必須提供他們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的義務教育。
 為了保護少數民族吉普賽人文化,芬蘭政府在綜合學校開設吉普賽語班,讓吉普賽小孩可以學習母語。
 目前,在該國只有年紀比較大的吉普賽說母語,年輕的吉普賽人日常都是以芬蘭語交流。
 1995年,芬蘭修正綜合學校法,凡是有4個以上的吉普賽學生,就必須以吉普賽語教學。
 隨著移民人數增加,芬蘭也保障移民學生學習母語的權利,移民學生每星期有兩節母語課,目前芬蘭學校提供約50種移民家庭的語言教學,經費由政府補助。
瑞士.各族熱衷學習母語
 瑞士是由德意志裔(德國主體民族)、法蘭西裔和意大利裔三個主要民族構成的聯邦制國家。
 這些族裔全還保留自身文化,並在官方場合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母語及方言。
 因此,瑞士這么小的一個國家就有4種國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羅馬語。
 其中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是國家官方語言,羅馬語也可以在官方活動及跟中央領袖對話時使用。
 瑞士實行聯邦制度,各州教育體系享有完全的教學與科研自主權。
 每個州可以決定各自學校教學語言,及從幾年級起學習其他國語。
 各語言區的學生一般從9歲開始學習第二國語,跟歐洲其它國家比較,瑞士人能夠掌握的語言更多。
 英語是該國通用語言,一般瑞士人除了母語以外,通常還能掌握英語及另一兩種國語。
注重德語不忽略英語
 瑞士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德語,26個州中有17個州使用德語。
 德語區人口在經濟上也佔有一定優勢,該國報章雜誌和大部份書籍都使用德語,所以其他族裔的瑞士人一般都能掌握德語。
 講羅馬語的人口最少,他們一般居住在德語區內,所以都會講德語,也在接受義務教育期間學習法語。
 在瑞士,英語的使用主要在經濟領域、上網搜索資料和出國旅遊,瑞士許多行業至今仍不需要使用英語。
 不過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在瑞士已日益受到重視,許多瑞士人都在學校選修英語。
堅持地方語言特色
 瑞士德語區的人除了說標準德語,也說地方上方言。所謂標準德語是德國人使用的“高地德語”(Hochdeutsch),也是瑞士德文的書面語文。
 瑞士各地的德語方言各不同,只要一聽就可知道來自哪個地方,但德語使用者彼此之間還是可以聽懂理解對方方言。
 德語區的人從小說地方德語,就算幼稚園老師也是以地方德語教學,一直要到一年級才學習標準德語。
 經常有政客提議讓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學習標準語言,但卻遭到反對,理由是要保護地方德語,避免失傳。
 瑞士德語很多詞彙跟德國和奧地利德語不同,甚至跟瑞士標準德語也有很大差異,而瑞士標準德語跟其他德語國家的標準德語又有差別。
 最讓人頭痛的是,不只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聽不懂瑞士人的地方德語,瑞士法語區和意大利語區的人在學校學習的標準德語,也未必能跟德語區的地方德語溝通。
 但是瑞士人堅持自己地方語言的特色,似乎沒有意思做出讓步。





學習母語人人有權(下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是個敏感問題,不小心擦槍走火,可能引起政治不穩定和社會動亂。 比利時、澳洲、加拿大等國,通過法規保障各族待遇及不同語言地位,也許無法完全解決種族和語言歧視問題,但在某種程度能夠維護社會平等和穩定。
比利時被喻為“歐洲十字路口”,從這個國家可以通往歐洲多國,這里也匯集了歐洲多國的文化風俗。
 正因為是“歐洲十字路口”,比利時早年成了鄰近國家像法國、荷蘭、西班牙、奧地利等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國家都曾入侵統治這個國家,在這個國家留下自己的文化足跡。
 比利時也是幾次歐洲移民浪潮的交通要道,移民人口在這里形成一個多元文化、語言、宗教的國家。與此同時,也給比利時留下一個大難題,該以什么語言做為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
3種官方語言
 為了和平解決語言問題及平等對待各族群,比利時通過語言政策法規,保障不同語言法定地位。
 該國有3種官方語言:法語、荷蘭語、德語,分別對應組成聯邦的三個社區。
 比利時兩大主要族群為瓦隆人和弗萊芒人。瓦隆人分佈在跟法國接壤的南部瓦隆地區,講法語;弗萊芒人住在跟荷蘭接壤的北部弗萊芒地區,講荷語。
 位于南北語言分界線北側中部的首都布魯塞爾人則講雙語,而南側的東部還有一小塊地區講德語。
 各語言區的人講自己的語言,看不同報紙、電視台,有自己的政黨,許多人跟其他語言區的人老死不相往來。
比利時.因語言分歧解散政府
 比利時多元語言,確實造成國民生活的不便,不同語言區之間,也經常引發衝突。
 去年4月,該國荷語政黨和法語政黨因為首都布魯塞爾大區行政區劃分問題談判破裂,來自荷語基民黨的首相萊特姆辭職解散政府。
 這導致該國在去年6月提前大選,但荷語和法語兩大陣營無法達致協議,無法產生新政府。
 經過五百多天無政府狀態,比利時才組成聯合政府,創下舉世最久無政府紀錄。
 最大“奇蹟”是,這個國家在無政府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流血暴動,人民像平常一樣過日子,經濟成長率甚至比多數北歐鄰國還要好,失業率也連續下跌。
 比利時的行政區劃分問題是古老的歷史問題,為此,比利時已經多次經歷無政府狀態,然而人民依然平靜過日子,有沒有政府好像對他們並沒有多大影響。
有共識民主解決問題
 比利時經歷一年多無政府狀態,國家一切運作如常,讓全球見識該國人民的文明素質,這或許要歸功該國的民主和法治教育。
 這是個成熟民主國家,人民從小就被灌輸良好法治觀念,就算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人民照常工作繳稅,被開交通罰單也照繳罰款,多數人仍能夠自覺的守法。
 由于實施聯邦制,該國地方政府在司法、稅務、教育、交通方面有很大自治權力,民眾事務基本由地方政府解決。
 各語言區人民就算政見訴求不一,但是他們在各自地區平靜過活,對政治的歧見只會表露在選票中,雖然有人揚言不成立政府就禁慾,也有男人不剃胡子、女人不剃腳毛抗議,但並沒有人乘機騷亂。
 因為語言劃分問題,只要比利時政治有何動盪,國際評論家就認為比利時可能分裂,但比利時人民其實都有共識,不管碰到任何問題都依民主規則而行,他們期待國家團結,但是不能違背語言和政治平等權利。
澳洲.立法嚴管種族歧視
 只是在澳洲墨爾本這個城市,逾380萬居民中,就有逾140種來自世界的各民族,他們說著兩百多種不同的母語。
 澳洲本來奉行含種族色彩的白澳政策,1970年代后改為實施多元文化主義政策,開始提倡各民族權益平等。
 澳洲法律嚴格管制種族歧視,在澳洲因為種族歧視被告上法庭是嚴重罪行。
 儘管今天澳洲依然存在種族歧視問題,但比起過往已經減少很多,零星的族群磨擦多數是個案,大部分澳洲人都能互相尊敬。
 1987年,澳洲“國家語言政策”白皮書提出以下官方承諾:
 ──每位澳洲人都有權利掌握英語;
 ──每位澳洲人都應該學一種英語之外的族群語言;
 ──每位澳洲人都權利保留自己的第一語言。
 從1980年代起,這個國家從歧視第二語言,演變為尊敬及鼓勵國民學習第二語言。
 在那之后,澳洲也趨向尊敬多元文化發展,立法保障所有澳洲人,不管任何種族、性別、信仰任何宗教、說任何語言、來自任何一個地方,均受到平等待遇和機會。
 澳洲這項政策本來是出于經濟因素考量,后來卻為國家塑造多元文化特色,不只帶來經濟效益,也豐富這個國家的人文內涵。
學童必須學他國語言
 1978年起,在澳洲政府鼓勵之下,該國成立播送四十多種語言的廣播電台“SBS Radio”,到了1985年,SBS發展到播放68種地方和民族語言。
 1980年代,該國也成立多種語言節目廣播電視台,向觀眾播送六十多種不同語言的電視節目。
 澳洲政府最近把“澳洲國家讀寫語言能力”列為未來教育政策要點,並設定目標讓每間學校在2025年前,跟亞洲伙伴學校合作辦線上課程。
 根據這項政策,未來所有澳洲學童都必須把中文、日文、印度文、印尼文,列為優先學習科目。
 華裔在澳洲走進各大銀行,不會說英語也沒有關系,銀行會派出說中文的服務員出來協助。澳洲各地博物館,也有各族語言導覽服務志工。
 在澳洲可以找到中國菜、法國菜、意大利菜、日本料理、韓國菜、泰國菜,該國美食薈萃各國多元文化精髓,融合各族群口味,為旅遊業加分不少。
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
 加拿大是個名副其實的移民大熔爐,一個國家就有五十多種民族,難能可貴的是,加拿大不像它的老好兄弟美國,各民族基本已經同化,加拿大各個民族仍然維持本身民族特點。
 加拿大人口以英裔和法裔佔多數,另有來自意大利、烏克蘭、德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歐裔、包括印地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在內的土著、來自亞州的中國人、印度人、日本人、韓國人以及拉美、非洲各個國家的人民。
 加拿大早年實施同化政策,直到1960年代末期,才通過“官方語言法案”,規定英語跟法語為官方語言,並實施多元文化政策。
 今天加拿大各民族都保留本身的節日習俗、宗教信仰和文學藝術。
 加拿大電視台分各種時段,播放中文、印度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等不同語言節目。各大城市每年也舉辦“多元文化藝術節”,文化節期間有各民族文藝演出、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展覽等。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