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涉及嚴重醫療道德 賣腎還債不宜鼓吹


19 Oct 2012 

文: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名男人因為好賭而欠下賭債,家庭破裂,結果找上馬華公共服務局主任張天賜,公開賣腎,開口要價5萬令吉。 這事,上了報章頭條。
我國畢竟不是那些買賣器官猖獗的國家,活體取腎交易,這種事情,是新聞。
即使是貧窮人家,賣器官求存的做法,令人嘩然,無法接受,再說,這是違法的事……
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王琛發博士認為,將自己的器官賣掉還債,是嚴重的醫療道德問題,此風不可長。 
 “若依照合法管道,病人是仰賴捐贈方式來獲得器官,捐贈器官是義務的,不涉及金錢交易。然而,即使這種單純的捐贈行為,也會對活體捐獻的捐贈者及接受者帶來副作用,因此也並非最理想的方式。”他說。 
 王博士具備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背景,他說:“在現階段,社會崇拜捐贈者,對他們的無私精神加以贊揚,但長遠來說,我們希望不用通過這個方式來延續患者生命。我們是希冀,隨著醫學發展,患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妥善的醫治。”  
 他指出,純粹從醫學歷史和醫藥倫理的角度看,器官移植不能是醫學上的究竟。捐器官的人捨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是畢竟每一次移植手術,都無法保證捐贈者與受捐者在手術后,身體完全恢復健康正常。
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來自不同人體的器官,會帶來排斥以及移植前后使用藥物的副作用,也形成人體器官買賣市場、包括黑市買賣等造成的犯罪問題,以及買賣器官后遺症的社會問題。”
 以捐腎和受捐的人來說,他們都比別人要加倍注意保健以保護較正常人易受干擾的腎功能。
 成功的器官移植案例,是導致一些人不擇手段,把人類器官看成貨物,以至出現買賣、偷搶器官的事件。
 宣揚買賣器官可以解決本身面對的金錢問題,不只是醫療倫理的大忌,它也把人變成貨物、鼓勵一些不檢點者因為經濟問題而販賣他人或自己的器官來解決,這錯誤示範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器官有價,導致器官買賣活動活躍。其實,過度仰賴器官移植,將阻撓某些醫學發展與研發。
 人類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加強人體器官再生能力,與此同時藉醫學的進步,解決現在依賴使用別人器官的問題。
 現代的基因醫學、分子醫學落實到幹細胞的培植與改造,也都是為了增加人類在移植器官的老舊手術以外,有更安全、更廉宜、更少醫學副作用的選擇。
違法行徑此路不通
 談到孝道方面,古人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時也。”沒有照顧好我們的身體而使它損傷,有違孝道。
 因賭等行為欠債,刻意挨刀賣器官的還債行為,不但不孝,而且認真說起來,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我們沒有好好地過生活,最終讓自己陷入極度窘迫的困境,迫不得已還要賣器官求存,這行為本身,便已算不孝了。
 在我國法律層面上來說,器官買賣牴觸法律,賣腎還債行為,是違法行徑,此路不通。
 在醫療道德來說,器官買賣涉及嚴重的醫療道德問題,更是不宜鼓吹。
通過中介跨國買賣
 孟加拉警方在追查國際集團猖獗的器官買賣活動時,發現馬來西亞也在名單內,但是我國警方卻否認這個報導,並指沒有接到任何有關本地醫院非法進口孟加拉腎臟的舉報。
 國人很難想像,在印度、孟加拉這些器官買賣大國,許多人窮到要賣腎的現象。
 數十年前,有窮人賣血維生,現今,我們已邁入網絡科技時代了,世界某個角落卻還出現賣腎求存現象,令人感慨。
 貧窮、失業、親人患病沒錢醫治、田地農耕失收、債台高築等,是窮國貧民賣腎的主要理由。
 賣腎,無疑是這些貧民的一線希望,期望藉此拿到他們這輩子恐怕都賺不到的一大筆錢之后,可以應對眼前難題及改善生活。
 這些,都不稀奇。
 稀奇的倒是中國,當地人賣腎,除了貧窮問題外,竟包括匪夷所思的理由,包括年輕人為了買某樣奢侈品或最新款手機而賣腎。令人懷疑這些年輕人是否燒壞頭腦,或腦筋短路,俗話說:不知死字怎樣寫。
 賣腎者到底怎樣賣呢?在印度、孟加拉及巴基斯坦,是通過中介,這是涉及跨國際的黑市生意,從到窮鄉僻壤物色“捐獻者”,到安排活體取器官,再到保存、運輸、輾轉出口到先進國漂白,再賣到及移植到各國買家身上,幾經轉折。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么複雜的跨國跨洲通路,都已打開了。
中國:多元因素讓人咋舌
 在中國,情況要“再多元”一些。
 最傳統的來源,是來自行刑后的死囚。這被喻為公開的秘密,雖然這種事件讓死囚家屬不滿。
 再來,就是黑市中介了,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除了中介以外,自己私下賣器官的人可不少。
 只要上網搜索一下,就可以發現多個中國年輕人在網上公開叫賣。公開叫賣器官,腎是最普遍的“商品”,這是因為腎有兩個,大家普遍認知,少了一個腎還可活下去。
 除了腎,也有賣肝、賣眼角膜,甚至還有“你要哪個部位就哪個部位”,真是嚇人,簡直就是自殺! 
 “賣腎、賣眼角膜、骨髓及五臟六腑,及臉上刻字為有實力的公司做廣告……”一名小兒麻痺男子在醫院周圍兜售五臟六腑,以便還債及當作兒子結婚費用。
 不過,在眾多販賣器官的人士當中,也有部分人志在博宣傳,而非賣器官。
 例如有建築工人因工程負責人玩失蹤,他們志在找出對方以追討工資,而出此下策,想借助這種高調手法,引起人們注意。他們在街頭派發傳單,傳單標題聳動:“百萬元轉讓心、肝、肺”,單上列出各個器官的“轉讓”價格,讓人咋舌。
孟加拉:生活窮困風氣普及
 孟加拉,這個小額貸款銀行發源地,原本“窮人銀行家”尤努斯的理念是協助窮人創業,然而,近年來,當地小額貸款業面對“借貸危機”,使問題變得複雜。
 “借貸危機”中,還不起債務的窮人,竟然有不少人跑去賣器官還債!
 當地記者阿拉姆吉爾就說:“大部分出賣自身器官的人,都是那些還不出民間小額貸款而陷入絕望的窮人。”
 例如,薩琳娜,25歲,貝蘭迪村村民,去年7月因無力償還約1萬6000令吉的債務而出此下策。
 “我原先用小額貸款開了一家種植蔬菜的農場,結果農場虧了錢,我又不得不向其他放貸機構借錢還債。由于受不了這些機構逼債的壓力,我決定賣腎還貸款。”
 事實上,賣腎對薩琳娜來說,並非陌生的事,她的丈夫、公公和小叔子,也都曾為了還清家裡的債務而賣過腎,當地人生活之艱苦及賣腎還債風氣之普及,由此可見一斑! 
 去年8月,當地警方便搗毀了一個特大的器官販賣組織。這個組織的頭目是薩特爾,手下兵分兩路,一批長期駐守各大醫院門口,尋找潛在客戶,另一批則 遠赴窮鄉僻壤,物色窮人出賣自己的器官。被捕前,薩特爾組織已賣出約50個腎,每一筆器官交易,要價約2萬令吉,但只分一小部分錢給賣腎的窮人。
移植人體組織古今對比
 移植人體組織,古人早有這個構思?
 王琛發博士古今對比地指出,五代譚峭撰的《化書》卷一〈道化‧耳目〉有說:“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補,則是耳目可以妄沒,形容可以偽置”,可知中國古人早有過培養人體組織以及移植人體組織的設想。
 而現代的“工程化細胞”,即是對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基因工程手段的遺傳修飾,再篩選出以穩定高水平表達外源基因的細胞系進行增殖,以植入患者體內,或直接植入病變的部位。
 來到了基因藥物出現的今天,基因藥物做法之一,是向人體導入外來的治療性基因,以期能補充或者替代原來的人體基因;二是利用與靶DNA或RNA互補的外源性核酸片斷,或者採用其合成產品去干擾人體有害基因,破壞有害基因的表達與複製。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電到我焦慮

 

機不在手倍感焦慮(上篇)

 17 Oct 2012

報導: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天不用手機、電腦、MP3隨身聽、平板電腦,你就感覺不自在?也許,你因為電子產品而患上了焦慮症!  其中,又以“無手機焦慮症”最為常見,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結合使用,越來越多人隨時都想在手機上滑動,因而影響了生活和社交圈子。
 電子科技產品的魅力無法擋,不過如果因它們而影響精神健康,我們是否應該擬出,更好的使用時間和方式呢?
宅男小李自大學畢業后,除了工作使用電腦和手機,平時也無法與電子產品切割,幾乎每分每秒都活在電子產品的世界中。
 但見他,手機、電腦、平板電腦和MP3隨身聽不離身,工作中無法避免使用電腦和手機,下班后搭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機不離手。在車上,戴上耳機聽 MP3,拿出手機上網和朋友在社群網站聊天;回到家就是平板電腦時間,手指在上面滑來滑去,上網、玩電子遊戲,直至上床前一刻才停止。
 你問他:“如果沒了這些電子產品會怎樣?”,他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我從來沒想過呢,也許會空虛一點吧。”
 再想了想,他用了更確定的字眼:“不,那會令人焦慮!”
 小李的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並不少見,特別是“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者,手機不響,也會拿手機看一看為何不響,焦慮程度可見一斑。
每天查手機看34次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患上焦慮症者,平均每天查手機看34次,連洗澡也要帶手機進浴室,以免錯過任何來電。
 《時代》(Time)週刊調查發現,84%受訪者不能一天沒帶手機,英國也有調查指出,66%的人沒有手機就沒有安全感,與5年前的數據相比,增加了13%,平均每年增加二點多巴仙。
 一名正在攻讀博土學位的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學生高里茲辛斯基(Sergey Golisynskiy),率領一個團隊向全球10個國家的1000名學生進行《無設備世界》(World Unplugged)測試,看看有多少人可以過24小時無手機生活。
 結果,高達70%的人受不了沒有手機的“煎熬”,沒有一機在手令他們很焦慮,測試未完成就紛紛退出。
 手機是這些學生的避風港,他們手上有手機才能感到安全,否則就會感覺煩燥、易怒、不安、緊張、驚慌、生氣、消沉等,完全不能定下心來。
 這些研究和調查,在在說明大多數人在科技產品中無法自拔,間接形成精神壓力,就像癮君子,無法抽離,甚至越陷越深。
 換句話,這即是科技性成癮,它是人與機器互動((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的過程,1998年就有英國學者格里菲斯(Griffiths)將這種情怳稱為行為性成癮。
與病態性賭博相似
 他認為,科技性成癮與病態性賭博相似,都不是因為物質,如酒精、毒品介入造成生理方面的依賴上癮。
 人類使用科技產品時,心智和意識狀態出現轉變,認為在科技產品延伸出來的虛擬空間中,能夠擁有主導權,即正在控制科技產品,久而久之就對科技產品出現依賴而不自知。
 科技源自人性,但人類因為科技產品不能自拔,干擾正常生活,這無疑喪失了使用科技的意義。
電子產品致壓力大?
 坐在電腦前工作或瀏覽互聯網,時間仿佛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就會超出預算時間。
 當回頭計算這些消耗掉的時間,電腦使用者可能會有一些愧疚感:為何超出自己的預算,失去其他社交時間?
 雖然人會因此自我反省,但當投入電腦或手機的世界中,又再做著同樣的事,心理上的負擔也越來越大。
 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研究人員用一年時間,追蹤和研究當地4100多名20至24歲男女,發現常使用電腦或手機的人,擁有上述狀怳。
 此外,這些壓力也造成他們睡眠品質不佳,心情沮喪和抑鬱,心理負擔越來越大。
 該研究也顯示,使用手機的人也會面對壓力,例如,選擇不回復短信或電話,外表上看去沒有什么問題,實際上內心可能經過一番交戰,在回覆與不回覆之間拉據,找不到一個平衡點,因而出現罪惡感。
 電子產品引發的焦慮,使用者外表未必能直接反映出來,但心理上的壓力,可能造成精神健康出現狀況。
青年過分依賴手機
 許多年輕人,愛爭一口氣,輸人不輸陣,在手機這回事上,也可以比個高下。
 從手機的功能到外表,以及內容應用,例如通過社交網絡發送短訊,把自己維持在最更新(Updated)的狀態,誰都不想落人后。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認為,青年人會對手機上癮,不外乎上述原因,在同儕炫耀手機的壓力下,如果沒有一個像樣的手機,就不能很好加入圈子。
 對年輕人來說,越常使用手機,越難離開手機,精神上過于仰賴手機帶來的安全感,就會影響正常生活。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當年輕人意識到自己過于沉溺手機后,就要下決心糾正這個習慣。
 少發短訊、非常必要時才使用手機、刪除浪費時間的手機應用程式(Apps),以及限制每天通話或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也是減少依賴手機的方法。
震動幻覺是強迫症?
 “咦,電話響。”從口袋拿出手機看一看,原來是幻覺。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身體上的一些磨擦或震動,以為是手機響起,這在某個程度上已屬于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指出,當人和科技關係越來越不能分割,任何的震動都以為是手機響了,這在心理角度上是強迫症,它也是一種焦慮症。
 這種神經官能症會在生活中強迫自己重複某些行為,如果不做就會感到不安和擔心,反之則可以獲得舒緩。
 美國州貝斯塔特醫學中心臨床醫師羅斯伯格向169人進行一項手機震動幻覺調查,高達68%的人有這種幻覺,其中更有13%的人天天被這種幻覺折磨。
 從醫學角度來看,這是由于人們過度使用手機,大腦“期待”手機震動”,細胞也有了記憶,于是就會出現手機震動幻覺。
依賴成癮或改變人格
 “哇,忘了帶手機上班”、“電腦故障了,不能用,怎么做工啊?”,電子產品出狀況,人也會跟著緊張或發怒,血壓也會增高。
 過度依賴電子產品,煩燥、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接種而來,嚴重者還會失眠。
 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科主任師沈揚指出,電子產品向大腦發出信息,長久下來,由于過多的信息,消耗大腦自然運作能,影響人的記憶力,造成精神不集中或反應遲鈍。
 對電子產品上癮就會失去自制能力,使得社交能力大不如前,對現實生活失去興緻,就會出現抑鬱症狀。
 嚴重者會失去理智,人格出現巨大轉變,生活失去重心,就如換了一個人似的。

 

 

使用科技而非被科技使用(下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使用者選擇“被使用”,導致電子科技產品造成不少人精神焦慮,以及過于放大科技產品的功能。  電子產品發展一日千里,使社會上許多人很焦慮;只要一日不接觸電子產品,日子就像過不下去。
 由于電子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更多功能和更迅捷,逐漸影響社會價值觀,你是否知道如何面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思潮衝擊呢?
各種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MP3隨身聽、iPhone、iPod、iPad、平板電腦等未普及前,你的生活和工作怎么過?
 答案肯定是:日子還不是一樣過;反之,各種電子產品滲透生活后,人們卻極度依賴這些科技工具。
 以電腦來說,當人們開始在工作和生活上大量使用前,它的角色只是一種輔助工具。
 隨著電腦功能越來越多和迅捷,近十多年來,在許多工作領域,它已變成是一種非懂不可的技能。
 國大(國立大學,前譯國民大學,UKM)人類與社會學碩士蔡莉玫表示,電腦和電子產品的賣點是方便和快速,它已改變社會的價值觀。
 以前,在工作上,電腦用來打字或輸入資料,懂得操作與否並不是重要選項;如今,各行各業已廣泛應用電腦,不懂得操作者被視為弱勢一群,或者不符合工作條件。
 “現在,如果沒有電腦,就無法辦公;有了電腦,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常常檢查電郵。”蔡莉玫指出,現在已是不管身在何處,都要通過這些科技設備更新資訊。
 科技產品帶來便利和迅捷毋庸置疑,收發任何資訊也只是在彈指之間,除了加速工作速度,也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
 但是,社會的價值觀隨著這種步調起了變化,看待和理解事情的心態也明顯不同以往。
 現代許多人已把電子產品看成是必需品,除了處理工作,也通過它取得各種資訊,形成它們的角色過度吃重,甚至進一步導致電子產品焦慮症狀。
僅當作是工具
 蔡莉玫從社會學角度指出,大眾使用電子產品產生焦慮的原因之一,在于擔心失去重要信息,以致內心擁有不確定的感覺。
 電腦與互聯網接軌,智能手機讓人能隨時隨地上網查看和接收訊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大發揮其即時的功用。
 但是,從反方向思考,只要能夠適時接收或傳達資訊,不特別強調更新速度,手機和電腦也能極好的發揮功用。
 只要清楚知道科技產品的功能,當成是一種工具,就可大大降低電腦或電子產品帶來的焦慮。
 “是你在使用它,還是被它使用。”蔡莉玫點出使用科技產品的關鍵。
 工具帶來便利,也能加速工作效率,只要不過于依賴而失去自制能力,就可以取得平衡,但是,蔡莉玫認為:“現在的人,放大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使用功能!”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科技產品使人類出現焦慮的情況,這是一種異化(Entfremdung,也稱疏離),即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卻彼此分離,甚至對立。
 人類發明科技,科技協助人類進步,卻由于過度強調科技,以致出現不協調的現像和負面影響。
 事實上,人類可以選擇如何使用科技,而非被科技使用,這正是現代電腦或電子產品使者需要學習的事。
凸顯兩代價值觀差異
  80后或90后的人使用電腦和電子產品,出現精神焦慮的情況,時有所聞,反觀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人,這類案例卻不多見,原因何在?
 社會學者蔡麗玫提出兩個可能,除了與社會對待科技產品的趨勢有關,使用者把科技產品當成工具與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電腦和電子產品還未風行的時代,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只在長大后才接觸科技產品,例如只在工作上需要時才學習使用電腦,因此只把電腦當成是一種工具,生活不受影響。
 反之,80后的一代,成長過程和環境,都與科技產品脫不了關係,社會都在追逐科技潮流,從家庭、學校到出來社會工作,都與電腦和手機這類科技產品為伍。
 對這一代人而言,科技產品不是工具,而是必需品,直接影響心理和生理。
 上一代只把科技產品當成工具,這一代則在使用科技產品下成長,兩代對科技產品的認知和價值觀,因而出現差異。
智能手機影響日益大
 電子產品中,智能手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蔡莉玫指出,大馬統計局數據顯示,手機家庭用戶不斷增長,相應的手機對于社會的影響將與日俱增。
 從傳統手機到智能手機,后者的影響力顯而易見,男女老幼人手一機,個個成了低頭族,手指在手機熒幕滑來滑去。
 撇開手機影響兒童視力或成人健康問題,如輻射憂慮不談,人手一機的趨勢,顯示智能手機已介入許多人的生活,帶來不小的轉變。
 這種現象使蔡莉玫想起了童年時大伙兒愛看的哆啦A夢(亦稱小叮噹),智能手機的功用就像是漫畫中的時光機和任意門,使人超越時間和空間,也令人瘋狂的愛上它。
 這,從何說起?比對一下,或許你就發現好像還真的有相似之處。
 手機的功能,包羅萬有,現在各種手機應用軟件(Apps)更是把手機的使用價值推至另一個高點,像是任意門一樣,打開門(應用軟件),就能處理任何事。
 智能手機結合互聯網功能,隨時隨地都可上網遨遊,以及使用各種網絡服務,網上海量資訊和資料,唾手可得,沒有時間限制,就像坐著時光機穿梭其中。
 因此,蔡莉玫坦言,手機功能加上互聯網,智能手機將會繼續發揮它最大的社會影響力。
人類不自覺條件反射
 當電腦或手機在生活中越來越普遍,造成許多人太過習慣它們的存在,任何時候都想上網查電郵、接收資訊,即使只是休息一會兒,也忍不住在手機上滑動,而這些可能是人類在使用科技工具后的條件反射之故。
 前蘇聯科學家巴夫洛夫(Ivan Pavlov,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著名的實驗──“巴夫洛夫的狗”,或者可作為電子產品使人產生焦慮的另一種注解。
 在實驗中,巴夫洛夫先搖鈴鐺,才餵狗吃肉,狗先聽到鈴鐺再看到肉,口裡就分泌唾液;重復多次后,即使巴夫洛夫只搖鈴鐺,狗也會流口水。
 這個經過刺激、行為、結果的模式,或可套用在現代人對于科技產品的焦慮上,即只要眼前有科技工具,隨時隨地都會忍不住碰一碰它!
人們需網絡身分認同
 電腦普及后,互聯網的使用風潮也隨之興起,每個人在虛擬世界因而也要有一個身分,否則當他人問起,可能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蔡莉玫指出,網絡上有一個這樣的說法:“沒有電子郵件,誰能知道你是誰?”這句話是指虛擬平台也需要一個身分象征。
 在網上,用戶名(Username)和登錄密碼(Password),雖然僅是由文字和號碼組成,但那就是一個身分。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和住址,當使用科技產品在虛擬世界“生活”,也需建立一個身分,有個用戶名和電子郵址,如果沒有則變成“無主遊民”,這種情況是否也讓人很焦慮呢?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AV背后辛酸史



色情演員 性病溫床(第1篇)

14 Oct 2012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成人電影(Adult Video,簡稱AV)界最近爆發梅毒恐慌,搞到整個業界被逼全面停工,全美AV產業近乎崩潰。美國AV界近年來已經多次因為性病流傳而暫停拍攝,這個業 界一直是性病溫床。在AV業界里,演員如同性愛機器,不只面對性病威脅,許多演員更因為性行為過度,導致性功能障礙和其他健康問題……
今年8月19日起,美國色情電影業心臟洛杉磯爆出幾位A片演員感染梅毒病例,引起業界恐慌。
 洛杉磯公共衛生署對此嚴陣以待,介入調查。
 最早傳出染上梅毒的是一位著名A片男星,他染上梅毒后,可能已經跟上百位女星發生性行為。
 根據洛杉磯衛生署的報告,目前為止,病例只是限于A片演員和他們的伴侶。
 為了防範情況進一步惡化,洛杉磯千多位A片演員都要進行檢測,全美成人電影片商也受令暫時停機。
不做任何安全措施
 梅毒這種古老而危險的性病,會經由體液和接觸感染部位傳播,如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會導致腦部、心臟和其它器官受損,甚至死亡。
 安全性行為是預防性病首要策略,但是A片演員職業生涯里,除了演對手戲的演員多,有時還會進行多人性愛等高風險性行為。
 最大的問題是,美國A片業界,為了真實呈現各種畫面,拍攝時都是真槍實彈,而且不做任何安全措施。
 這次梅毒蔓延,已經不是美國AV界第一次“中招”,從2004年起,美國已經有二十多位A片演員感染愛滋病,讓整個業界籠罩愛滋陰影。
 為了避免愛滋或其他性病氾濫,加州“工作場所法”,已經指示業者必須讓演員使用安全套。但因為不是強制規定,很多色情業者都沒有遵守。
 美國A片不需要打馬賽克,有沒有使用安全套一眼就可確認,所以就算業界中性病和愛滋流竄,仍有許多美國AV業者認為,使用安全套會影響畫面“美感”,降低“臨場感”,影響觀眾感官感覺。
人前威猛有苦自知
 在亞洲,AV出產大國日本,性病、男性性功能障礙、女性難受孕等,幾乎已經是AV界的“職業病”。
 先說男星好了,AV男星給人的印象都是性能力超強,不過也讓人不禁猜疑,他們是“真功夫”,還是靠剪接?
 日本早期一些AV片的確是靠剪接,近年這些片子很多都是一鏡到底。
 日本人向來以敬業聞名,A片男星也不例外。
 演A片是販賣體力的“苦勞”,賺的其實都是“血汗錢”。
 許多片子一般有特定要求和規定拍攝時間,為了收發自如,達到演出要求,男星必須靠俗稱偉哥的藍色小丸子威而鋼。
 威而鋼吃多吃久會有副作用,可能造成遲洩,甚至沒有藥物就不舉。另外,過度縱慾也會影響男星性能力,導致性能力提早退化。
 日本AV界很多男星都受到以上問題困擾,日常根本無法正常行房。
 還有很多演員都有皰疹、衣原體、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等性病,HPV暫時無法根治,而且容易引發俗稱椰菜花的尖銳濕疣。
 為了配合影片需求,AV男星經常需要做一些高難度動作,也容易造成生殖器官撕裂、受傷。
 經常有演員,因為拍攝超越極限的動作鏡頭,在片場暈厥過去,甚至必須送院就醫。
 日本AV女星的情況也不好到哪里去,很多女星因為疾病纏身被逼引退,而且經紀公司不會負責她們的醫療費用。
 一些女星也因為經常服用避孕藥以及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導致不孕。
不戴套易傳染性病
 美國A片業界向來有不戴套的“行規”,東方AV好萊塢日本又如何?
 基本上,日本A片演員演出時是不是使用安全套,是看導演的要求,導演如果沒有特別要求,男星一般會使用安全套。
 可是一些片子是以無套作為賣點,所以,女星一般會服用避孕藥或使用避孕器,只是這無法避免演員之間相互傳染性病。
 雖然片商會要求演員定期做健康檢查,避免性病傳染造成產業損失,但是百密總有一疏,這些措施並不能保障演員的健康。
 這也是為什么日本AV界性病氾濫,其中患皰疹的演員比比皆是,一旦過度疲勞就會發病。不過,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會繼續工作,因為在這個行業,患皰疹就如患感冒一樣普遍。
空窗期提高危險性
 成人電影在美國和日本是合法產業,受到法律保障,也受到法律某種程度的管制,不能為所欲為、百無禁忌拍攝。
 自從2004年美國加州一位A片演員被證實感染愛滋病毒(HIV),並牽扯到數位演員后,加州就傳出要求A片演員戴安全套的呼聲,只是業者和演員不甘被“套”牢,拒絕配合。
 加州至今仍未通過法令強制規定A片演員戴安全套,依照加州現有規定,A片演員每個月都要檢驗,在拍片30天前也需要檢驗是否有HIV和其他性病反應。
 然而,許多性病有所謂的空窗期,演員在空窗期期間演出,就有可能感染或傳播,所以無法真正保障他們。
 近年性病在加州AV界廣泛流傳,美國國家職業安全官員擬加強相關規定,通過法令強制色情片業界和成人娛樂行業使用安全套。
人權道德規範更嚴
 日本法律對AV行業雖然沒有一定要戴安全套的“安全性行為”規範,卻有許多保護人權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規範。
 在日本,未滿18歲的女性不能參與A片演出,滿18歲但未滿20歲的男女演員,必須有父母同意書才能入行。
 所有跟兒童或未成年人士有關的性內容都屬違法,也嚴禁侵犯人權的偷拍。
 一些日本AV會以電車、公廁、便利店“偷拍”為“綽頭”,但其實都是在攝影棚,廢棄改裝的巴士及電車車廂上拍攝。所謂“偷拍”只是影片主題,片中人物都是經紀公司提供的演員。
 曾經有片商鋌而走險去快餐店偷拍,結果被抓到上法院吃官司。偷拍在日本是重罪,一般而言片商都不會冒這種風險。
走漏洞有碼變無碼
 日本AV有著作權,擅自複製影片或盜版都是重大罪行。
 美國法律禁止A片有強奸、SM(施虐和受虐)內容,日本法律並沒有這種規定。
 但是在“猥褻物頒布罪”之下,為了維護公眾的“性秩序”,大眾傳播媒介不能直接播放人體某些生殖器官,所有成人出版物必須在這些隱私部位打上馬賽克,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有碼”。
 日本A片都需要經過“日本倫理審查協會”審查作品是否違反倫理道德,是否有在應該打上馬賽克的地方打上馬賽克等。
 不過,許多片商會走漏洞,把毛片外銷到不需要打馬賽克的其他國家,再“回流”日本,因為“進口”A片不受“猥褻物頒布罪”管制,所以不用打馬賽克。
 近年日本也有許多A片網站,在荷蘭、美國等色情行業合法的國家注冊伺服器,提供“無碼”A片。



入行原因 千奇百怪(第2篇)

整理: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對普羅大眾來說,成人電影(Adult Video,簡稱AV)的世界,與其說神秘,不如說難以想像、無法理解吧!  AV演員如何入行?他們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入行?拍A片的酬勞如何?A片演員的感情婚姻生活、日常生活如何面對親友家人?這些都是讓人好奇的問題。
對一般人來說,AV的世界超乎想像、遙不可及,但是對身在其中的人而言,那不過也是個最人性、正常自然的一個世界。
 每個進入AV界的人,可能有著各自的理由原因,但本質上不外是對金錢、對性、對自我價值、對愛的一種慾望。
 在AV產業蓬勃的日本,早期AV女星多數是因為家人生病、家中借貸、掙錢繳學費等原因而“下海”。
 這幾年入行的AV女星大部分是為了一脫成名、希望進入演藝圈、買名牌或被牛郎灌了迷湯欠下一屁股債,必須用身體還債等。
 也有一些女星是因為生活空虛;失戀想對男友報復,一些女星則純粹只是“性趣”高乎常人、好奇好玩而入行。
 不少家庭主婦,則是受到丈夫冷落、家庭生活枯燥,想出外尋找刺激,順便賺取外快。
 日本AV界著名“選角製作人”(Casting Producer)小堀芳一面試過無數想拍AV的女性,其中有一個個案讓他印象特別深刻。
 一位女孩在面試時表示:“拍攝處女AV是想為自己留下倩影”,兩個月后片子開拍時,她卻缺席片場。
 製作公司打電話到她家里查詢,她的母親回覆:“女兒患血癌過世了。”其實,這位女孩一早已知自己患血癌活不長久,才想到要拍AV留念。
 日本女性職場地位不高,A片拍攝現場卻是“女性為尊”的場所。
 日本女性在職場隨時會被男同事“使喚”,但女星在AV拍攝場所,反而覺得自己受到尊敬,這也是許多日本女性選擇拍AV的原因。
女性藉拍片找自信
 日本A片的主要觀眾群是男性,他們想看的是女星,所以女星不管片酬或在片場得到的待遇都比男星好。
 在日本AV片場,工作人員一般會以“公主”稱呼女星,為了讓她們能夠更投入拍攝,工作人員會殷勤服侍女星,讓她們覺得就像“女王”般。
 當女星心情不好,工作人員需要聽她們訴苦,帶她們上高級餐廳,給她們鼓勵和哄她們開心。
 男演員私底下都會尊敬女演員,開拍之前會禮貌寒暄,盡顯君子風度,導演也會對女星特別客氣,讓她們盡量在沒有壓力之下拍攝。
 許多AV女星來自破碎家庭,幼年時期可能曾遭言語、精神和身體上的虐待,甚至有被性侵犯的經歷,她們都有輕度或中度憂鬱病。
 說來諷刺,拍A片反而讓她們找回“自信”和“自我價值”,對這些從小缺乏關愛的女星來說,在片場上享受到的“呵護”和“肯定”, 是她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得到的。
AV界女尊男卑
 日本AV拍攝工作,最基本的是靠一部機器、一位導演、一位攝影師和兩位演員。
 一些“大製作”,除了男女主角、導演,還會動用多位攝影師和照相師、燈光師、化妝師、場記等,整個團體可能有15位工作人員。
 但也有一些為了壓縮成本的片子,是由導演自己身兼攝影和男主角。
 一部A片的製造成本約幾萬令吉到幾十萬令吉,其中大部分支付給女星。
 AV女星跟一般歌手藝人一樣,會簽約經紀人公司,再由經紀人公司為她們鋪排出道及安排工作。
 女星一部片子的酬勞最高是三四萬令吉,但是真正落入她們口袋的只有30%到50%,另50%到70%要繳給經紀人公司。
 傳聞收費最低廉的女星,日薪只有幾百令吉,在生活水平高的日本,這筆收入根本微不足道的。
 男星只是A片里的“配角”,所以,日本AV男星不過是“廉價勞工”,“工作”耗盡體力,酬勞卻不成正比,就算最紅、最頂級的男星,日薪不過是幾千令吉,而且這種“頭牌”級別的男星,只有兩三位。
 男星沒有經紀人公司,而且受體力限制,一天最多只能拍兩部片,不像女星可以連趕幾場戲。
 為了生計,很多男星只好天天開工,為了勝任工作,必須經常運動和吃維他命維持良好體力。
 沒有能力天天開工的男星,則需要靠其他兼職維持生活開銷,日子過得不輕鬆。
受歧視不公布職業
 在世界各國,包括AV產業發達的日本、美國,社會普遍上還會拿著道德的尺,對AV這個行業上下丈量,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個領域的人。
 日本AV男星劍崎因為工作性質,曾經多次失戀,家人無法接受他的工作,親友婚喪喜慶一律不通知他;貸款買屋子,在資料上一填上自己的職業,就被銀行拒絕。
 AV界“選角製作人”(Casting Producer)小堀芳一剛入行時,社會風氣非常保守,他完全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職業。
 就算近年他告訴別人自己從事的行業,女性還是會馬上退后兩步,對他有所顧忌,但也有一些男性在接過他的名片后會說:“經常受到你們關照。”
 一般的情況,他都不會輕易向人透露自己的行業,他是認識妻子在先才入AV行業,妻子並沒有說什么。但是隨著女兒成長,他最頭疼的是如何向女兒解釋自己的工作。
 后來他出書希望提高AV行業的地位,也一直期待有一天可以坦白告訴大家:“我是從事AV行業的。”
洗盡鉛華並不容易
 日本很多AV演員,都是瞞著家人入行,他們幾乎都會以藝名行走AV界。
 很多女星上妝后在鏡頭里,就跟本人判若兩人,有時連製作人、導演都會眼前一亮,覺得本人跟上鏡差距太大了。
 所以,除非是很紅的女星,否則觀眾不太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認出她們,這也是為什么家庭主婦可以瞞過丈夫拍片。
 導演、片場工作人員在外頭遇到她們,也多半不會跟她們打招呼,除非她們自己主動打招呼。
 女星退出AV圈子后,那些原是在風俗店打工的,可能會回到風俗店繼續工作,當應召女郎、跳脫衣舞等,因為拍攝過AV,身價通常會大漲。
 也有一些拍過AV的女星會回歸正常生活,當做什么都沒有發生過,然后結婚嫁人,這時候,性愛往往不是她們考慮的重點,她們反而會比較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
 能回到正常生活的女星只佔AV界少數,多數女星還是飽受社會歧視的眼光、婚姻感情生活不如意,也有像已過世的著名女星飯島愛那樣,憂鬱症纏身、受情緒問題困擾。





淫亂之外 也講行規(完結篇)

整理: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AV文化深入民心的日本,AV拍攝工作中,除了淫亂荒謬的性事,也跟各行各業一樣講行規、講工作態度、講競爭。  這個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非法、登不上台面的行業,對日本行內人來說就只是一份工作。
日本拍AV的女演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來自風俗店(風月場所)、護士、白領、空姐、家庭主婦等,其中大學生佔了相當大部分。
 前幾年有位打著“學業尖頂的天然才女”名號出道的女星清見玲,被眼尖的網民認出是日本知名私立大學法律系的在學高材生,在網民之間引起小騷動。
 日本AV界出身頂尖大學的AV女星,還有美國哈佛大學MBA商學碩士的原早苗、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月丘兔,及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生中村方美等。
 日本AV演員又分為“專業出道”和“素人”,“素人”是日本漢字,意思是“業余”或“非專業人士”。
 “素人”多是有正規職業的,如前面所說的空姐、公司職員等,她們只有在休息日才接片,也有一些是拍完片子后要趕回家煮飯接小孩放學的家庭主婦。
拍AV留念
 日本常規電影年產約400部,但市面上每年約有3000部AV上市,產業價值為四五十億令吉。
 日本經濟常年沒有起色,很多中產階級淪落為“下流社會”,AV產業算是日本一大經濟支柱,在經濟不景時反而繼續提供許多就業機會,近年更成為“素人”越界“打工”的天堂。
 今天日本AV界有越來越多業余或兼職女星,她們的收費一般比專業女星便宜,但是敬業態度和精湛演技未必輸給專業女星,甚至超越她們。
 專業AV女星的演出一般都很“公式化”,要求她們演出高難度動作必須額外加錢,“素人”為了爭取演出機會,配合度高,演出也更有新鮮感,深受導演和觀眾歡迎。
空姐遭抓包被迫離職
 許多日本職業女性或專業人士喜歡兼職拍AV,不過一旦被“抓包”,她們原來的職業生涯就會完蛋。
 四五年前,華航一位日籍空服務員被揭穿兼職拍AV,消息傳出后她離開了華航。
 這位空服務員以長瀨茜為藝名,演出的三點全露真槍實彈A片,封套上還大剌剌打著“超美貌的現職空姐”作為賣點。
 長瀨茜在拍攝A片之前,就拍了許多清涼和全裸的寫真集,有趣的是,華航琉球貴賓室就有提供這類清涼書籍讓客人閱讀,長瀨茜的寫真也在其中。
 當地地勤人員翻閱雜誌時,發現寫真模特兒跟公司空姐長得很相似,長瀨茜自然不會主動承認,直到她在新片發表握手會上,被公司“A片愛好者”活逮,才不得不離開職場。
供過于求淘汰率高
 日本A片演員薪酬低,而且必須面對社會異樣的眼光,不可思議的是,AV演員卻是日本最搶手熱門職業之一,每年不知淘汰多少夢想入行的人。
 AV製作公司經常會接到許多奇奇怪怪的男人打來的自薦電話,但他們一般不會錄取這種人拍片。他們會刊登廣告招聘男演員,通過正式面試錄用男演員。
 除了正式參與演出的男星,日本AV里還會有一種不一定露臉,只是在一旁“搞氣氛”的臨時演員“汁男”。
 這類演員未必有片酬或薪水,很多是衝著想接近女演員而來的,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許多是大公司的經理、管理層人員等。
 男人想要成為AV演員的心態不難理解,但是為何有這么多女性想拍AV呢?
 就像美國社會學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著作《菊花與劍》所闡述的,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如同柔和的“菊花”和剛烈的“劍”。
 在男權主義至上社會塑造出來的日本女人,更是如同菊花與劍般矛盾難懂。
 日本媒體報導,目前日本注冊的AV女星多達6000人至8000人,而且每年有4000到6000個新血會替換舊人。
 一個女星平均兩三年就被淘汰,整個市場的女星已經供多于求,像著名女星蒼井空這種能夠在行內呆10年的已屬罕見。
學歷背景要求漸高
 每100位日本AV女星應聘者中,只有十多位能夠獲得演出機會,成為主角的更是“百里挑一”。
 早年要成為日本AV演員的門檻並不高,只要能在制作團隊和鏡頭前“真人演出”就可。
 隨著近年來越多人發“AV夢”,日本AV界不只對女星外貌要求越來越高,甚至還要看學歷背景。
 大學生或來自頂尖大學的女孩,比學歷低的女孩更佔優勢,擁有教師、護士等職業證書的則最吃香。
 不過學歷高不代表有內涵,日本AV天王加藤鷹就認為現在的AV女星雖然漂亮和擁有高學歷,但內涵不及“前輩”,很多女星是因為對生活感到茫然不知該追求什么才入行的,所以也不會努力鍛煉演技。
遵約拍攝拒演賠錢
 日本A片拍攝片場規矩很多,拍攝之前男女演員基于尊重對方需要“凈身”,開拍之前全體工作人員會對女演員雙手合十表達感謝之意。
 影片中一些夸張動作鏡頭,都有專人指導的,使用的道具也是特製產品,所以一般人絕對不要隨便模仿A片的演出。
 業界禁止製作公司員工打聽女演員隱私,男演員私底下不能接觸女星,跟她們搭訕或有親密關系。
 拍片前,製作公司會給女演員填寫一份詳細問卷,注明拍攝時可能涉及的各種“表演”項目,每個項目的后面也列明酬勞。
 難度越高的項目酬勞越高,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比如開黃腔,酬勞也相對低。
 女星需要根據自己能夠接受的拍攝尺度,在各個項目后面畫勾或叉。
 問卷有合同效力,製作公司如果要求女星做她們不願意的事,女星經紀公司有權介入。
 根據拍片合約,演員要是在現場拒絕拍攝她們答應演出的項目,需要賠償所有拍攝費。
 所以演員一旦簽約就沒有回頭路,就算到了片場身體不舒服,敬業的演員也會硬撐上陣。
AV女星也要培訓
 日本AV女星,多數是走在街頭時,被星探發掘入行的。
 早年飯島愛大紅大紫,星探在街頭“scout”女性時,都會問她們:“你們想不想成為下一個飯島愛?”
 經紀公司招到新人后,會把她們的資料寄到各大製作公司,並帶她們四處面試,為她們安排演出工作。
 每年等著出道拍片的女星一大堆,所以,製作公司對女星的挑選很嚴格,女星出道一段時期如果表現不見起色,製作公司就會另找新人替代她們。
 初出道的女星一般會先拍泳裝、全裸寫真集,有了一定知名度以后,才正式拍成人電影。
 一些製作公司會先提供演員培訓課程,請資深專業男女演員為新人授課,指導一些動作技巧。
 演員也需要練習如何面對鏡頭,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演出,及擺出各種合適的姿勢等。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現貨黃金交易遭騙子利用 對賭金價不交易



12 Oct 2012

報導: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黃金價格高企,也是金融騙子出沒的時機? 日前,我國數間黃金買賣公司遭相關單位調查,引發的黃金風波,孰是孰非,還待定案。
把視線範圍擴大,通過國際上發生的一些金融騙局,以及黃金相關的案件,或可進一步撥開迷霧,讓消費者把金融投資,尤其是黃金買賣看得更清楚一些……
在國際上,現貨黃金也稱倫敦金(London Gold),雖然在世界各地,如蘇黎士或紐約也有黃金交易市場,但因為這種交易方式起源于倫敦,因而也稱作倫敦金。
 這種交易方式原本是連結各大金商的銷售網絡,並不以實體存在,也不固定在某地方交易,主要是省卻黃金的運輸、檢驗、鋻定、保管等步驟,投資者的黃金交易紀錄只是紙上作業。
 倫敦金原本是極具信譽的交易,每個交易皆有憑據,以存放在倫敦地下金庫,每塊400安士,至少99.5%純度的金磚為準。
 換句話說,現貨黃金或倫敦金,並不是口說無憑,而是每個交易的背后,都有實在的金塊交易。
騙案有兩種方式
 但是,發展至今,現貨黃金在全球各地的交易,已被許多投機者轉為變相的“場外交易”,即投資商和客戶間只是對賭金價的漲跌,而非交易黃金!
 以香港為例,這個繼倫敦、蘇黎世、美國、瑞士后,另一個著名的黃金交易市場,出現不少投資商打著倫敦金旗號,干著欺騙投資者的勾當。
 在香港,已知現貨黃金騙案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黃金投資公司的職員,隨機致電消費人,成功游說他們“投資”后,要求授權操作顧客網上戶口,並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胡亂進行交易,造成消費人巨大經濟損失。
 在為客戶投資失利后,投資公司以各種理由要求客戶不斷注入本錢“補倉”,當消費人發現不對勁要求退出時,只能拿回少量的本錢。
 另一種是客戶與投資公司簽下“倫敦金”合約后,客戶可自行操盤,能夠設定止蝕和止賺位,即在黃金價格下跌或上升至某個點數,停止交易。
 而且,不一定等黃金價格上升才能賺錢,可使用沽貨(股票術語,即不看漲,先賣出股票,待行情跌后買進獲利)方式,買跌黃金價格。
 表面上,黃金投資商采用的這種現貨黃金交易方式,與原本的倫敦金一樣,但在合約上卻是注明不涉及實物交收:就是不會得到任何真實的黃金!
多人參與互相接貨
 有關合約並非由倫敦金商發行,而是香港黃金投資機構和客戶對賭黃金價格的合約,最后根本不會有實體黃金交給客戶。
 咦,這不是在買賣黃金嗎?不要交易了,想換成黃金都不能,因此,這是詐欺行為!
 這類黃金騙案不只發生在香港,目前這類“投資商”已在中國大陸境內活動,越來越多人陷入黃金投資騙局中。
 “對賭”黃金價格的方式,越多人參與才能互相接貨,即你沽我買或我沽你買,“投資商”也因為人數增加就越能派出高利息。
 但是,如果金價突然大跌,或者黃金市場突然停市,如1968年倫敦金市因越戰而停擺,在金市中對賭金價投資者將會血本無歸!
 大馬出現的黃金買賣方式或與上述情況有些不同,但同樣採取現貨黃金方式交易,其中是否也含有相同原理或手法,就要消費人睜大眼睛看個仔細了!
本地交易靈活有風險
 在大馬發生的黃金買賣交易風波,也以現貨黃金交易方式進行,它屬于較為靈活的投資,但也因此存在一定的風險。
 一般上,黃金交易方式有傳統的飾金,即金店內交易、期貨(透過簽署合約按指定時間交易)、存摺(銀行提供),皆是風險較低和不靈活的方式。
 最近,國家銀行聯同其他執法單位調查數家黃金買賣公司,因為它們涉嫌非法收取存款、涉嫌洗黑錢、逃稅與避稅、無牌委代理、不實說明和無法定文件。
 警方提出有關方面可能涉及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即非法集資或非法吸金,也可稱為“種金”或“老鼠會”。
 采用這種手法進行黃金買賣的公司以層壓式推銷,吸引他人付錢入會,公司的盈利來自新加入的成員,並非通過業務獲利。
 其中一家遭調查的公司已對此作出否認,指稱它們沒有使用這種手法,目前唯有等待有關當局進一步調查后,才能知道答案。
 在金融騙案的歷史上,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1882年3月3日-1949年1月18日)和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1938年4月29日)兩人,堪稱非法集資的經典罪犯,前者開創了龐氏騙局,后者則把龐氏騙局手法徹底“發揚光大”。
龐茲
 這名美國意大利移民,在1919年成立空殼公司,聲稱民眾可把當時的歐洲郵政票券,轉賣回美國后,45天內獲得50%的回報。
 由于他在限定時間內,讓首批投資者獲得回報,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人“投資”郵政票券。
 一年時間內,超過四萬名美國國波士頓市民投資,集資1500萬美元。
 1920年,金融專家和媒體拆穿他的技倆,他也隨后宣告破產,並被判處坐牢5年。
 在這之后,利用后來的投資者的錢,當成前面投資者回報的非法集資方式,即被稱“龐氏騙局”。
馬多夫
 龐茲的騙局只能維持一年,但馬多夫卻把龐氏騙局的時間拉長至20年,而且影響深遠,造成許多人經濟損失,也令許多相信他的基金經理自殺。
 2008年,當全球金融風暴吹起時,美國華爾街另一個計時炸彈也炸開了:馬多夫以龐氏騙局詐騙超過500億美元(約1500億令吉)!
 馬多夫利用暴利引誘許多大財團和名人入局,把后來投資者的錢給前投資者,如此運作了20年。
 受害人包括名導史提芬史匹柏、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咸爾彭等人,英國匯豐銀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法國巴黎銀行也在受害名單。
 這名美國猶太人從擔任金融界經紀開始,直到坐上美國納斯達克主席,都沒有被折穿以這種手法騙錢,直至2008年他才向兩名兒子和一名資深員工表示,已虧掉500億美元,其兒子向警方舉報后,才揭開這個騙局。
何謂紙黃金
 紙怎么當成黃金呢?在國際黃金交易市場上,現貨黃金和銀行存摺的黃金買賣方式在紙上完成,沒有實物交割,都可視為是一種“紙黃金”。前者是利便交易,后者則是銀行發出購買黃金的的憑證。
 紙黃金(Paper Gold)也可稱為黃金單證,在中國、台灣等地,它可作為現貨黃金的證明,也可以是指定交割日期的黃金期貨交易合約。
法律灰色地帶騙子有機可乘
 香港的黃金騙案頻繁,但當地政府礙于金融管制存在許多法律灰色地帶,因此打擊金融騙案手段受限。
 瑞士是另一個受到金融騙局衝擊的國家,該國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透露,自2009年開始至今,已超過1萬2700名投資者陷入金融騙局,損失2億2000萬法郎(約7億2000萬令吉);其中,黃金買賣是金融騙案的主要缺口之一。
 全球銀行的利率越來越低,許多人認為與其放把錢存在銀行,不如取出投資,因此金融騙子利用這個機會,設計許多“投資”計劃,引誘民眾上當。
 金價不斷飆升,目前每安士(Ounce;符號:oz)黃金近1800美元(約5500令吉),而且前景依然受看好,使得不少人考慮投資黃金。
 因此,這些“投資”公司向有意購買黃金者保證:一定會得到金條或金幣,只是黃金暫時保存在瑞士、迪拜或英國等地的金庫,只要投資足夠的金錢,就可以得到黃金。
 瑞士監管局的依絲德科貝(Esther Kobel)指出,當投資者決定到指定地點去看金條時,才會發現金條成色不佳,更甚的是,一些投資商拿不出金條,投資者才發覺受騙。
 但是瑞士對付金融罪犯法律,與其他國家,包括我國一樣,還存有許多灰色一帶,金融騙子還是能利用這些漏洞騙取民眾更多金錢。
 因此,各國政府當務之急除了灌輸民眾小心投資黃金,也應想法設法擬出更全面的金融法律。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釣魚島爭奪戰


日國有化引強烈反彈(第1篇)

9 Oct 2012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34年前,即1978年,已故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日時,提出擱置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主權糾紛。 34年后,即2012年9月10日,隨著日本政府宣佈以20億5000萬日圓(約7900萬令吉),從私人島主手中,購買3個釣魚群島。
至此,釣魚島的5個群島中,除了黃尾嶼(日稱久場島),均被日本政府收歸“國有”。
日本單方面“國有化”釣魚群島,造成中日雙方擱置釣魚島主權糾紛一事,變得不可能。
中國多省先后爆發暴力反日示威,經已影響亞洲兩大經濟體的外交和經貿關係……
為什么台灣、日本、中國都宣稱擁有釣魚島主權?
日本宣稱:無論是依據歷史,還是根據國際法,釣魚島都是日本固有領土,日本決不與中國妥協。
臺灣強調,無論根據歷史、地理、地質、使用及國際法觀點,釣魚島一直是台灣宜蘭縣的交通要衝,也是百年來台灣漁民的重要漁場,臺灣擁有釣魚島的主權歸屬,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中國堅稱,自古以來,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對此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
兩岸與日本關係緊張
日本政府購買三個釣魚群島:最大的釣魚臺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立即引發兩岸與日本的關係緊張。中國和臺灣政府先后表達不承認日本購島行為的聲明。
9月21日起,中國有100個城市、超過萬人參加反日示威;多名日方人員以防止台灣“保釣”人員登島為名,登上了釣魚島。
雖然,在台灣,反日示威很稀少,但在24日,宜蘭漁民發起“為生存、護漁權”活動 ,組織逾75艘漁船繞行釣魚島,抗議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行為。
不過,中國和臺灣從不聯手保釣,普遍公認原因有三:首先,中台都還沒搞清楚釣魚島主權誰屬,不會貿然出手支援;而且中國一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認為外交事務應該是由主權國處理;加上美國和台灣關係密切,美國常借釣魚島的衝突事件,鼓勵台灣對抗,挑動中、台矛盾。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亦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國際上仍有許多有爭議的土地,日本高度期待透過國際法,和平解決釣魚島和獨島的領土和領海爭議。9月期間,在中國的日本僑民和日本財產,均遭到當地人攻擊。野田要求中方保護日僑和日本財產,但未說明是否會求償。
中日政府計劃將釣魚島領土問題,擺上國際臺面解決。較早時,野田為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辯護說,此舉是為了確保釣魚島的“穩定管理”--購島是阻止鷹派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購島的唯一手段,希望中國不要“誤解”。
或擺上國際臺面解決
不過,多名日本政府人員證實,“國有化”后,為加強對釣魚島的“實效控制”,日本政府將出台一系列“島嶼活用政策”,包括修建船隻避難港和燈塔,加強海洋資源開發等。
顯然,日方並未意料到:中國國民對其購島計劃,反應如此之激!現在,在日方實際管控下的釣魚島,反成其最沉重的國際包袱。中日要如何體面地平息這場紛爭,就看兩國領導人智慧有多高。
爆發戰爭可能性低
自從釣魚島附近海底發現蘊藏豐富石油后,中日于東海的主權爭議不斷升溫。如此勢態發展下,中日會不會結結實實打上一仗?
日本憲法規定,日本只能自衛不能宣戰;中國方面,鷹派人士敦促北京向日本開戰。然而,多數國際觀察家認為,這兩個亞洲強國演變成全面軍事對峙的幾率非常低。
雖然外交對峙與國家主義情緒高漲,而且在中國特別明顯,但專家一致認為,除非海上爆發預料之外的衝突,導致死傷,才可能提高“報復”壓力。
“海上事件中,如果日本人或中國人被殺,國家主義情緒將傾洩而出。但我認為理性會戰勝一切。”雪梨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東亞計劃主任雅可布森(Linda Jokobson)強調:“經濟報復可能性較高。”
此前,《人民日報》曾經傳遞不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使日本倒退20年的訊息。這當然是恫嚇之詞,這也顯示出中國在經濟力量強大后的“自信”。
2010年,中日發生類似領土爭端后,中國就對日本出口稀土實施了限制。這次爭端后,進口中國的日本產品,便遭遇通關延誤問題。《全球事務中的俄羅 斯》雜志編輯盧科亞諾夫(Fedor Lukyanov)坦言,中國發動戰爭,美國最樂不可支:戰爭會阻礙中國強大,以及導致更多國家視中國為威脅。
“中國政府深明此點,所以絕不會走到這一步。”他說。
為大選籌政治資本
整個9月,只有幾十名日本右翼分子走到東京街頭,高喊口號,要求日本政府以更強硬手段處理與鄰國之間的島嶼爭端。
關于釣魚島爭端,日本民眾反應冷淡。相較釣魚島新聞,他們更樂于挑選不費腦子的漫畫和八卦雜誌。即便日本主流媒體的報導,都將重點都集中在日資企業的損失情況,以及在華日本人的安全狀況,並沒有強調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問題。
一些日本商家擔心:中國旅行團的減少,對銷售額帶來的消極影響。他們坦言:中日關係惡化,並不會為人民帶來好處。
那么,日本政府何以會作出“釣魚島國有化”決定?原因就在于目前日本國內政局處于重大變化的前夕:即將于今年秋季提前舉行的眾議院選舉,從民意調查來看,最大的在野黨自民黨可能戰勝執政的民主黨。
雖然,野田加彥首相已在民主黨黨首的競選中勝出,但他不得不擔心在野黨自民黨的三大影響力人物:幹事長石原伸晃、前首相安倍晉三和前防衛大臣石破茂都。石原伸晃是東京都知事者石原慎太郎的長子,不僅多次參與其父收購釣魚島的商談進程,並將之作為競選的政治資本。
中國方面,對于中共領導人強硬表態,激發釣魚島爭議升級的表現,亦有網民譴責:我想對那些對自己國人下手的“愛國人士”說一句:人家只不過利用你們,將人民對于不合理制度、腐爛工程和貪污官員的不滿,進行轉移而已。
釣魚島大事記
1368年后───明朝文獻《順風相送》(1403年)、《使琉球錄》(1534年)和《籌海圖編》(1562年)均有記載,中國漁民發現釣魚島,並開發和利用其資源。
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宣稱“古賀辰四郎1884年發現無主釣魚島”,並在內閣決議將其編入日本領土。此決議從未公開讓世界知道。
1895年───甲午戰爭末期,戰敗的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由于釣魚島最近台灣,日本就讓台灣總督來管,所以它又屬于台灣的行政轄區之一。
1896年───古賀辰四郎向日本政府租借釣魚島群島,開設海產以及信天翁羽毛加工工廠。
1932年───除了赤尾嶼,日本政府將其他四島(釣魚臺島、南小島、北小島和黃尾嶼)賣給最初的租島者古賀善次(古賀辰四郎之子),古賀又轉賣栗原家族。
1945年───二戰結束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太平洋上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
1947年───聯合國《關于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琉球群島和釣魚島交給美國“托管”.
1969年───發現釣魚島周圍海底富含石油,日本石垣市才在島上建立標柱,沖繩政府于次年發佈對釣魚島的領有宣言。
1970年───美日簽訂《美日舊金山和約》,但中國拒絕承認。和約把琉球連同釣魚島的“托管權”轉交日本。
1972年和1978年 釣魚島諸島被分批轉賣給栗原家族。
2002年───日本政府以維護釣魚島安定為名,向栗原家族租賃釣魚群島的四個島礁:其三個租借給日本總務省,一個租借給防衛省。
2012年───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4月宣佈東京都將購買釣魚島;但在9月,卻是日本政府和栗原家族達成購島協定。
(綜合網絡資料)




商人賣島大有文章?(第2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釣魚島領土和領海爭端中,誰是兩敗俱傷的鷸蚌?誰是得利的漁翁? 近日,日本媒體揪出:打算賣出3個釣魚群島的島主家族發言人栗原弘行,並非真愛國,只是愛錢又愛色。
恐怕連栗原弘行都沒有料到,投機賣島行為,會讓建交40年的中日交惡……
自從釣魚島爭端爆發以來,理著平頭的日本商人栗原弘行,開始成為國內外媒體追訪對象,因為其家族已和日本政府達成買賣3個釣魚群島的協議。
 截至2012年9月,購島協議達成之前,釣魚島的五個群島中,除了赤尾嶼(日稱“大正島”),早為日本政府列入國有,其他四個小島皆為栗原家所 有,其中最大的釣魚臺台島(日稱“魚釣島”),以及南小島和北小島,為長兄栗原國起所有;黃尾嶼(日稱“久場島”)則為么妹和子所有。
 此前,栗原弘行以長兄栗原國起的發言人身分表示,“我的家族將堅持不把島嶼賣給個人的原則,以傳承保護島嶼歷史。”
曾承諾不賣給個人
 某一個記者會上,栗原弘行拿出漁民在石垣島捕獲的350公斤鮪魚相片為例,指出釣魚島海域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以日本經濟開發的立場來考量, (賣島)應是正面的,台灣的漁船也會來到該海域。對于大家能夠分享經濟活動,樂觀其成”。他強調,“若能共同開發海洋漁業資源,不單是日本人,台灣人或中 國人,都是很好的事”。
 他透露,過去40年來,曾有幾十家企業與栗原家接觸買島,但其家族從未接受。因為,栗原家于1970年于陸續由原地主古賀善次家族手中接手部分島 嶼后,即承諾將來不賣給個人。他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話,栗原家希望長久保有,然而,擁有釣魚島的長兄已屆70歲,亦無子嗣,因此,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解決該 問題。
 實際上,首先提出購島的,是鷹派的東京都石知事原慎太郎。
 今年4月,他突然在華盛頓宣佈:東京都將買下釣魚島部分島嶼,立即掀起海峽兩岸與日本的釣魚島爭議。
 日本政府迅即表明:希望由政府出面買下3個島嶼,以免反中立場明顯的石原,一旦獲得島嶼后,恐怕會再做出激怒鄰國的舉動。
玩弄了全日本
 然而,栗原弘行一度婉言表示,“栗原家族會謹守原則,繼續與石原談買賣。我的家人並不會因為政府突然介入,就把東京都一腳踢開。”他以商人口氣說明,“就像談生意時,我和A的買賣還沒談完,就轉身賣給B,這是不正確的。”
 栗原弘行強調,政府購島反而可能增加風險。他表示,“若日本政府要出面買,中國就會又派船艦來,接著日本政府也必須出動巡邏艇回應,反而可能發展成國與國間的危機”。
 蕩氣回腸的“愛國論調”言猶在耳,9月就確定:日本政府以20億5000萬日元(約7900萬令吉),將栗原國起擁有的3個釣魚島群島,收歸國有。
 反對日本單方面國有化釣魚群島的人士,不約而同譴責:栗原家族賣島給日本政府,並非愛國,背后大有文章。
 日本的《文春周刊》曝光了栗原家族以愛國嘴臉玩弄了全日本。該週刊評論說,“政府花費老百姓用血汗掙下來二十多億日元稅金,從這樣一個投機家族手中買下完全不值這個價的島嶼,我們將被玩弄到什么時候呢?”
女兒揭父好色面孔
 日本媒體爆出:栗原家族“賣島”牟利后,就置身事外。栗原弘行的41歲女兒栗原青皇率先爆出:栗原家族欠下巨額負債,導致公司倒閉,才會把釣魚群島賣給政府。
 “我的家族。我父親以一副‘守衛領土衛士’面孔露面,但他其實是一個好色愛錢、不說實話、不認真工作;只為家人帶來痛苦的人!”她告訴《文春週刊》。
 提起父親,她說:“入讀幼稚園時,母親就被父親逼得自殺,幸好保住性命。之后,母親一直患病。父親不但不管母親病情,還把債務分給母親;最終還不付一分贍養費,和母親離婚。”
 在女兒眼中,“父親是一個為了錢什么都能幹得出來的人。這次,他把東京都政府和中央政府當做天平,一會兒私下和這個交涉,一會兒私下和那個交涉,其實就是想賣個高價……賣島,其實是害怕島主死后,被收歸國有。”
 栗原家族的發展史,65歲的母親圭子更知情:“栗原弘行的大哥栗原國起,給日本‘政界通’菅原通濟的秘書當司機,從他那裡得知釣魚島周圍有石油等資源。兩兄弟找到那時的島主古賀善次,仗著他沒有子女,強硬買了下來。”
經歷兩任私人島主
 古往今來,釣魚島總共經歷兩任的私人島主時代。
 1895年,日本福岡人古賀辰四郎率眾到釣魚島進行開墾。翌年8月,日本內務省以免使用費及期限30年為條件,將釣魚島租借給古賀,他便大事在島 上建造碼頭、海產加工廠、宿舍等,從事信天翁羽毛、貝類、珊瑚、玳瑁加工,並製造各種魚類罐頭,種植農作物。到了1909年,就有90戶共248人在島上 生活。
 1918年,古賀辰四郎的次子古賀善次,正式繼承父親在釣魚島的事業。釣魚島的無償租借期1926年屆滿。屆至1932年,古賀善次才成功向日本政府購買四個小島,成為首位“私人”土地擁有者。
 輾轉40年后,古賀善次在1972年,把南小島和北小島賣給琦玉縣的粟原國起;待至1978年,古賀善次去世,妻子花子便將最大的釣魚臺賣給粟原國起,黃尾嶼賣給栗原和子。購島后,栗原國起只登島一次。
 栗原家族買下小島后,又把小島租回給日本政府管理。據悉,2010年度,日本政府支付最大島嶼,釣魚臺2110萬日元(約83萬令吉)租金;北小 島和南小島則要150萬日元(約6萬令吉)和190萬日元(約7萬4000令吉)租金;黃尾嶼土地擁有者為栗原和子,租金不公開。
鷹派政客始作俑者
 逼迫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的始作俑者,便是最先提出購島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今年4月,石原在訪問華盛頓時,閃電宣佈:東京都計劃購買釣魚島。此舉不只讓中國政府震驚,亦讓日本政府措手不及。原來,極右派的最大在野黨政客石原,他的舉動意在牽制中國,同時給于執政的民主黨,一記強烈打擊。
 在華盛頓的一場演講中,石原強調:“按照現政府的態度,(釣魚島)危在旦夕”,“東京將捍衛(釣魚島)。”英國廣播公司隨后報導,石原希望利用政府資金購買三個爭議島嶼。
 據說,早在去年未,東京都就已與所有者就土地買賣問題基本達成協議,但當時並未立即公佈這一消息。之所以選擇在美國首都公佈購買計劃,目的是讓全世界都關注這個事項。
 國際時評人士認為,在領土爭端上大作文章,向來是石原撈取政治資本和名望的手段:早在1970年左右,石原就策劃購買釣魚群島;2000年,石原訪美時,本想宣布購島計劃,但因美方未表態,才作罷。
 受到石原“突襲”影響,野田政府似乎意識到必須採取行動。9月,野田政府宣佈完成購島協議。不管怎樣,石原突襲目的已達,現在,論到日本執政黨怎樣來收尾。



法律解決誰勝算大?(完結篇)

報導:劉拓
距離釣魚島410公里的日本理直氣壯說:我是釣魚島主權國。 距離釣魚島330公里的中國振振有詞說:我是釣魚島主權國。
距離釣魚島170公里的臺灣不卑不亢說:我才是釣魚島主權持有者。
對此,不管是政客、國際時評人士,抑或是被指投機的賣島家族,不約而同認為:解決釣魚島爭端的“一勞永逸”方法,就是擺上國際法庭臺面,讓法律定斷:誰是釣魚臺主權國。
目前階段,中國和日本先后表達:欲把釣魚島爭議搬上國際臺面,讓國際法理來定奪誰才是釣魚島“主人”。
釣魚島是中國在明朝或之前已發現的島嶼,明朝開始已對釣魚島有實質控制,並將其劃為台灣附屬島嶼。日本則以清廷沒有對釣魚島有主權宣示行為,故日方可以基于“無主地”先佔的法理,取得該島主權。
 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佈“購買”釣魚島以來,中國和臺灣政府均表明堅決反對態度,要求日方撤銷錯誤決定。
 雖然,栗原家族擁有釣魚島的土地所有權,然而,中國臺灣認為,這一所有權又只是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而已。這對于有爭議的領土,在法權上是很難成立的。
 日本政府認為,國際法理會宣判日本是釣魚島主權國。論據是:日本商人古賀辰四郎在1884年發現無主釣魚島時,清朝政府並沒有宣示對釣魚島有主權,,便將其編入日本領土。基于“無主地”先占的法理,日本擁有釣魚島主權。
日台中各有各說法
 中方指責日本的說法,“純屬歷史謊言”,並提出大量歷史文獻證據,論證“明朝或更早以前,中國漁民發現釣魚島,並對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至于距離釣魚島最近的臺灣也強調,清朝開始,這百多年來,釣魚島是台灣漁民的重要漁場,臺灣擁有釣魚島的主權歸屬,是既定事實。
 向來,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中國在東海的大陸架自然延伸到沖繩海槽,從中國領海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370.4公里)。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屬于國家管轄範圍。目前,中國國家海洋局將根據上述規定,要求將釣魚島劃入中國專屬經濟區。
 同一個月份,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亦闡明立場:遵照“法的支配”原則,解決釣魚島爭端。
未帶上國際舞臺解決
 1970年,美日簽訂《美日舊金山和約》,把琉球連同釣魚島的“托管權”轉交日本,這時的中國和臺灣,亦正式提出對釣魚島的主權索要。雖然,中國不承認和約的合法性,但釣魚島自此就在日本實際管控下,已是不爭事實。
 顯然,中日雙方因為沒有達致共識,遲遲未將釣魚島爭端帶上國際舞臺解決。不過,日本經濟新聞社駐華記者森安健援引白礁主權判決,強調“國際法庭是依據‘實際有效控制’準則,來裁定領土領海的主權爭端”,並借此暗示:中國主張釣魚島主權的法理不足。
 除了“實際有效控制”,日本主張擁有釣魚島主權的另一個論調是:釣魚島在地理上是沖繩島的一部分。中國當然反對。專家認為,如果勘探海底結構特征,“真的會發現,釣魚島在地理上更靠近臺灣而不是沖繩島。”
國際法定審最和平
 全球有近60個國家,存在島嶼爭端,佔全世界沿海國的40%。這種情況無可厚非,畢竟各國都在謀求加強本國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力量,必不可免因為土地、能源、入海口、城市控制權益,引發爭端。
 將主權爭端訴諸國際法庭,或者通過司法或仲裁的方法,是最“和平”的解決方式。然而,目前,國際法定審決的案件相當少;其中具代表性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白礁之爭。
 2008年,國際法庭將白礁主權判給新加坡,結束了馬新兩國長達30年的主權之爭。根據國際法庭裁決書,白礁島的主權歸屬判決主要依據“實際有效控制”和“禁止反言”兩條原則。
 法庭如是解釋“實際有效控制”:新加坡一直對白礁島進行有效控制,並且一直到1979年都未遭到馬來西亞反對。后來,新加坡在島上行使活動,包括插上軍旗、修建建築,以及在附近海域巡邏等,正式宣示對該島的主權。相反,馬來西亞在過去一百多年間都未在該島行使主權。
 “禁止反言”,是英美法系中的重要原則:不允許一方違背先前所做的允諾,損害另一方的利益。1953年,新加坡致函當時的柔佛政府,要求提供白礁島主權的資料;當時的柔佛政府官員卻回信表示,柔佛政府不擁有該島嶼所有權。
 國際法庭因而裁定:根據禁止反言原則,馬來西亞不能再主張對該島的主權。這是新加坡決勝的最大依據。
中日糾紛各有話說
 今年9月爆發的中日釣魚島爭端,日本經濟新聞社駐華記者森安健,正好返回日本一周。
 森安健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披露,“我沒和中國抗議者談,但我和很多旁觀者交談。多數年輕人認為,雖然使用暴力不那么可取,但因為日本‘態度不 好’,所以中國需要採取更強硬的手段,讓日本人‘清醒’一些。更理性一些的人說,參加抗議的只是5%的人群,事態不像新聞中所展現的那樣激烈。”
 返日期間,森安健發現:日本人不明白,中國人為何會如此憤怒。不過,很多日本人希望中國人更暴力、更喪失理性,因為這樣,“全世界就能看到中國是個怎樣的國家”。抗議者砸碎越多的玻璃、放越多的火,只會在世界面前越多地傷害中國的形象。
 “對于究竟是誰導致了最新的事態,中日雙方有不同看法:日本人幾乎都認為,這一輪中日關係的緊張情緒,是因中國人而起,起因就是2010年中國漁船船長前往釣魚島事件。而在中國,所有人都認為事情的起因是日本對釣魚島的國有化。”他說。
 2010年時,中國漁船船長前往釣魚島,日本新任政府沒有按照傳統“先拘捕,后釋放”做法,反倒起訴並定罪船長,兩周后才釋放他。中方將這個事件視作日本改變“釣魚島”現狀。
 森安健坦言,釣魚島海域的資源並不豐富,但日本人擔心,如果中國人奪取釣魚島,那么下一步可能就是沖繩島,日本人對沖繩島要在意得多。日本人捍衛釣魚島主權,更多的是心理防禦價值。
日本隱藏部分證據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學者邵漢儀,近期向美國媒體發表多篇研究文章指出:日本政府迴避“難以示人的真相”,隱藏釣魚島主權屬于中國人的史料。
 《華爾街日報》指出,他從1885年到1895年的日本官方書面資料裡頭,找到40份和釣魚島相關的資料,整理一番后,發現:舊時日本政府都承認釣魚島屬于中國。他對這些文件進行了闡述,並誠請任何日本學者提出相反的法律論據。
 中國和日本就釣魚島主權爭端,向聯合國提出各項史料。當中,美國官方解密的多份文件多以1950年代,臺北和北京出版的地圖,將釣魚島列入日本領土,做為日方擁有釣魚台主權的證據。
 不過,邵漢儀指出,1958年的中文地圖,把釣魚島除在屬于中國人的領土之外;但是,日本政府只展示部分地圖,未提及版權頁的一項重要說明:部分國界線,根據抗日戰爭前申報地圖繪製。
 邵漢儀認為,“獲知真相的權利是民主國家的基石。日本民眾有權知道故事的另一面,畢竟導致今日最大危機的,是假借國家利益為名煽動公眾情緒的政客,而不是島嶼本身。”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精子銀行



質量下滑存精保后(第1篇)


4 Oct 2012
特約:楊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由于環境遭破壞,許多動植物持續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性在遞減,好些環保分子或科學家加入保種工作,將動植物的種子或胚胎加以保存。  以后,人類會不會步其他生物后塵,也來到要保種延續物種生存的地步?這真的很難說。
 男人生育能力的指標,是以精子的密度(單位內精子數量)和精子活動能力為準。要具備傳承后代的基本條件,一名男性每天須生產上億個健康精子以及具有正常的性功能。
 但是,一項殘酷的事實卻是:無論是質或量,全球男性的精液都在下降!
 單是以數量來看,男性精子數量每況愈下,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快速萎縮,過去50年來,男性精子數量下降了一半!
 這種情況令人憂心,如果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有一天,人類是否會去到要保種求存的境地?
 精子銀行,會不會成為地球人延續生命的重要設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不孕夫婦在6000萬至8000萬之間。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夫婦,婚后一年以上沒有採取避孕措施而未孕。
 問題可能出在男女兩方面,在男性方面,男人要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精子的數量和質量要到達一定的要求。
 然而研究表明,由于各國工業化的影響,造成水、空氣等環境的污染,包括工作壓力、起居習慣等生活形態的改變,還有酗酒、吸煙等,造成男性精液質量和精子數量明顯下降。
 男性的精子從1940年的每一毫升的精液有1.13億個左右降至目前的2000萬至4000萬個,而且每況愈下,這導致了精子銀行的興起。
 我國前不久才有組織發出呼聲,呼籲政府設立精子銀行。 
 國內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私營精子銀行,並沒有公家精子銀行。
 上世紀60年代,精子銀行的出現,成了不少不孕夫婦、單身女性、同性戀家庭的福音,讓他們/她們也能當上爸爸媽媽。與此同時,一個家庭的“家譜”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復雜。
提供一條龍服務
 精子銀行也叫精子庫,就如血庫、骨髓庫儲存血液、骨髓般,精子銀行是儲存精子的機構。醫務人員把精子保存在超低溫的環境,以供日后存精者自己使用,或者提供給需要精子的人,或用于科學研究。
 自從1960年首間精子銀行在美國開創以來,許多國家都陸續建立精子銀行,其中大多數精子銀行都是商業機構,以盈利為目標,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行業。
 除了儲存和販賣精子,許多精子銀行也提供相關的醫藥諮詢、人工授精,乃至婦產科等一條龍服務。
 精子銀行在生育研究、優生等領域有積極的意義,發揮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面世也帶來了許多法律、道德、倫理方面的社會課題。
誰適合使用精子銀行?
1.暫時不想生育者
  英國廣播公司曾報道有個婦女以保存了21年的精子成功受精懷孕的新聞。理論上,將精液冷凍保存在精子銀行,讓精子進入休眠狀態,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之久。
 精子銀行積極鼓吹的其中一項產品,便是“生育保險”,鼓勵人們在生育能力最強的年齡,把優質的精子儲存起來,以備將來想要生孩子時派上用場,可謂有備無患。
 為了拼事業而暫時無暇養育兒女,又害怕將來失去生育能力的年輕夫婦,這項“保險”或許是可行方法,讓為夫者把精液保存起來,待將來想生育時再用。
2.生殖能力可能受損者
  除了想延后生育的夫婦,那些從事經常接觸輻射、有害物質等會危害生殖能力的工作,又還未生育的男性,也可以先把精液儲存,以防萬一。
 除此之外,要進行某些可能危及生育能力的手術、化療、放療,或者進行輸精管結紮術的男性,在這之前可以先把精子儲存在精子銀行,以備日后生育用。
3.女同性戀與單身女性
  雖然存有道德倫理上的爭議,但無可否認,在西方國家,女同性戀與單身女性目前是精子銀行業增長最快的客戶群。
 愈來愈多女性不婚,但卻渴望有兒女,因而選擇單親懷孕,通過精子銀行進行人工受精生育孩子。
 另一方面,女同性戀者要生育兒女,也可以從精子銀行取得精子,像一般男女夫婦般懷孕生子。
4.生育問題者
  患有無精子症、遺傳性疾病,或近親結婚的夫婦,也可以在利用精子銀行捐精者的精子進行人工授精。這是精子銀行最大的客戶群,佔了一半的市場。
 男性如果患有少精症,精子太稀,密度不足而不育,可以通過精子銀行多次收集精液,經過濃縮,積少成多,用于人工授精,以解決不育問題。
5.分隔的夫妻
  有些夫妻分居兩地,丈夫可將精子保留在精子銀行,待妻子要生育時取出進行人工受精。
 還有一些是從外地到醫院做試管嬰兒,丈夫無法久留,只好留下精子在精子庫,根據妻子的排卵情況再取出精子進行人工授精。
捐精者須符合基本條件
 精子銀行的貨源——精子的來源,來自捐精者。有些國家,比如法國、紐西蘭等,規定捐精就如同捐血一般,是一種公益活動,不可涉及金錢交易。然而,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法律禁止向捐精者支付酬勞。
 捐精者須符合一些基本資格,如一定的年齡層、身高、教育程度等,同時家不能有任何基因遺傳疾病和傳染病。
 另外,申請捐精者每毫升的精液活躍精子的數量不得低于2000萬個,精子必須在冷凍后存活率要到達一定的百分比。
 接著,申請者必須接受基因測試、體檢以及面試。面試官會考察申請者的容貌、氣質個性等。
 如果申請者通過以上要求,就能成為合格的捐精者,在一些嚴格的機構,如全球最大的精子銀行,丹麥的克裡奧斯國際公司,只有8%~10%的申請者通過審核。
簽署一份協議
 通過審核之后,准捐精者必須簽署一份協議,完全放棄成為未來孩子合法父親的意圖和願望,以避免將來的法律糾紛。因此,他們不被自己血緣上的孩子稱作父親,而稱為捐精者。
 若是採用匿名制的話,他的資料會保密,以一個捐精號碼取代,一切資料會歸入這個號碼之下,不會用到真實姓名。
 在美國,經過體檢后,至少要180天才可以捐精,這是由于愛滋病的空窗期是180天。
 根據捐精者身體情況,平均每星期捐精1~3次。為了保證精子的質量,每次捐精前禁止一切性活動。有些精子銀行還要求不吸煙、不酗酒等。
限制產量防亂倫
 一名捐精者提供的精子可以生育多少孩子?這取決于使用該精子的國家法律。在英國,一名捐精者最多只允許生10個孩子;在美國,一個人口80萬的地區,一名捐精者的精子允許誕生25個孩子。
 這是為了防止孩子將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近親亂倫,同時也擔心大量“生產”會導致一些沒有檢驗出來的罕見基因疾病會廣泛傳播。
 無論如何,在美國,並無嚴格的管制與執法,近年來,不斷傳出種種弊端。
優秀人士精子熱門
 需要精子銀行服務的人,可以選擇特定條件的捐精者,包括種族、皮膚顏色、頭髮顏色、血型、身高、教育程度等。
 除了基本資料,一些精子銀行還提供捐精者配套,客戶可以進一步購買捐精者個人簡歷、健康檔案、自我介紹、照片、面試錄音等。
 雖然每個人對將來的兒女盼望不同,也不見得會幻想生個超級寶寶,但總希望捐精者有特定的素質。因此,在篩選捐精者時,有些條件特別受到注意。
 這當中,最受歡迎的捐精者通常是社會上的優秀人士,例如醫生、律師等,最好擅長運動、身材高大、會說不同語言。
 找到了符合條件的對象,買者就可以與精子銀行簽署一份協議,同意放棄追究捐精者作為父親的責任──他們沒有撫養孩子的義務。
 付了錢之后,精子銀行就會把精子放在特製的冷凍儲藏罐裡,快遞寄給買者的醫生。有些精子銀行也附有人工授精服務,替買者解決所有相關的需要。
精子素質多獲保障
 在精子銀行,精子儲存在超低溫-196℃的液氮罐環境之下,質量不好、發育異常的精子會自然淘汰掉,同時超底溫也消滅一些可能存在的細菌,使得最終能夠用來授精的精子都有一定素質。
 除此之外,一些具有傳染性病原體感染的捐精者,比如愛滋病病毒攜帶者,也會在精子冷藏保存的過程中被發現而淘汰其精液。
 有些精子銀行把精子加工處理,把精子的Y染色體與X染色體分隔,讓購買者選擇男生或女生。雖然這方法不是100%成功,但卻相當程度地提高生出想要的性別孩子的幾率。
 捐精者都做過體檢,並須確定家族沒有遺傳性疾病。




管制妥當考驗智慧

特約:楊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式投入運作以來,坊間對精子銀行或精子庫的做法一直存在爭議,時至今日,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爭議不但沒有緩和下來,反而更加尖銳。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科研人員不斷開發出前所未有的新技術,精子儲存技術及買賣對倫理與傳統道德觀的衝擊,逐漸升級!
 現有的例子包括,雙胞胎隔一兩年或三數年才出世。
 再如,外表雄赳赳的變性男子,買精來讓自己懷孕,結果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孩子生物學上的母親!
 數十乃至數百個人共有一名父親,而這些孩子彼此之間是不認識的,他們可能相愛、結婚。
 又或者,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誰,而跟對方戀愛結婚或上床……
 管制不當,怎一個亂字了得!
借助精子儲存,以后一個男人死了也可以生孩子,為家族傳宗接代了!
 美國一名21歲的男子埃文斯,21歲,在一起暴力襲擊事件中不幸遭暴徒襲擊身亡。
 埃文斯的媽媽米茜悲痛欲絕,她要求醫生從兒子的遺體上取出其精子樣本冷凍儲藏起來。
 數個月過去后,米茜仍無法走出喪子之痛,遂決定進行一項大膽的計劃:借腹生孫!
 她說,兒子很喜歡小孩,曾告訴過她希望將來有三個小孩。她決定替兒子實現生前的願望,借腹生孫,找代孕母親替她生個孫子。
借腹生孫引爭議
 米茜的計劃,是將亡兒的冷凍精子與捐贈者卵子進行人工授精,然后植入一個代孕母親的子宮中,替她生一個孫子。
 整項“造孫工程”總共要花費約7萬美元(約21萬令吉),其中,人工授精和僱傭代孕母親約花費15萬令吉,回饋卵子捐贈者大概要6萬令吉,其中包括對方接受醫學測試和排卵注射的費用。
 米茜在精子銀行儲存了20小瓶埃文斯的精液,這些精液足夠進行許多次試管受精嘗試。
 這項借腹生孫計劃涉及倫理爭議,不用說,新聞一經媒體報導,馬上引起嘩然,不少人激烈反對與抨擊米茜的做法,許多批評者譴責米茜的行為過于自私。
 有人擔憂,孩子一出生就沒有父親,同時也不會知道他的“生物學母親”的真實身分,這些都可能對孩子帶來巨大心理影響。
 然而,與此同時,卻也有不少人認同米茜,有許多女性願意捐贈卵子,有的則願意充當“代孕母親”……
超級爸爸越來越多
 以后,一名孩子可以在爸爸死后好幾年或好幾十年,屍骨已寒了才出世,他的哥哥的年齡可以做他的祖父親,他的孫姪子孫姪女跟他同齡,由于兩家不知情,他可能跟他的孫姪女成親,他的姪子成了他的岳父,哥哥成了他的祖岳父……
 在一些對精子儲存、交易缺乏有效管制的國家,這個例子絕非不可能。
 在精子銀行出現並營運至今,如今,超級爸爸越來越多,十多個小孩同父異母共有同一個爸爸已不是新聞,一個人擁有幾十個小孩也不再稀奇,有人甚至擁有好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孩子。
名導有無數兄弟姐妹
 加拿大傑出的導演史蒂芬,是其母親利用捐贈精子懷孕的“結晶”,他懷疑,他有上千名“兄弟姐妹”!
 原來,當年他母親是採用已故奧地利激進派生物學家維斯納(Bertold Wiesner)的精子。
 維斯納祖籍猶太人,跟妻子在1940年代于英國倫敦開設第一家“不孕治療中心”,主要服務對象為上流社會及中產階級的不孕夫妻。
 他推崇優生學,使用醫院內庫存的精子讓上門求診的婦女懷孕,他還特別強調所提供都是“高智商男性”的精子。
 在那個時代,他這種先進的手法,還真引起不少爭議。許多人尚且不能接受,更何況是去捐精?
 精子來源不足,在苦無貨源下,維斯納可真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自己來。
 從1943到1962年長達20年間,他的診所共“製造”了大約1500名寶寶。維斯納太太事后把數據資料都銷毀了,因此,這些后代及家屬難以追查捐精者的身分。
遊說國會改善法制
 英國律師高蘭茲在12歲時無意間知悉自己的身分,成年后找到18名與自己同樣在維斯納診所受精誕生的人士,通過DNA對比的方式,驚覺竟有11位跟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其中包括導演史蒂芬。
 原來,維斯納長久以來,一直暗中使用自己的精子,讓顧客懷孕。
 比起史蒂芬,高蘭茲的推估比較保守,他估計維斯納在20年間,每年捐精20次,而推估出其后代約有300至600人。 
 針對優生學引發的爭議,維斯納的妻子在1959年曾在一場公開辯論中,爭辯說,人工受孕能讓“外貌、皮、身高”相符的人繁衍下一代,進而提升人類整體的素質。
 這種言論,聽在其“孩子”耳中未必受落,高蘭茲就對自己被當成“動物配種后生下的后代”十分反感,進而遊說國會,要求政府祭出完善的法律管制。
匿名制亂倫幾率高
 相對于英國與法國,美國對精子捐贈或精子銀行的管制鬆弛得多,既沒有實施捐精者實名制,也沒有限制捐精者的精子授孕數量。
 沒有管制的結果,造成捐精者下一代不知道誰是自己的血緣父親,孩子不知道血緣父親的身分,因而滋生女孩跟自己的父親結婚亂倫的風險。后代之間互不認識,無知之下亂倫幾率高。
 而且,未有硬性規定成功受孕產子的媽媽們為精子“結晶”的登記註冊,導致同父異母的孩子之間彼此未必認識,也增加手足間的亂倫的風險。
 即使這一代彼此之間沒有連結,也不擔保就無虞,這一代可能跟下一代連結,也可能是下一代跟下一代連結,造成伯伯跟姪女,姑姑跟姪兒;堂兄妹、堂姐弟、表兄妹、表姐弟發生關係或結婚。
 而捐精者精子授孕數量沒有受管制,也讓那些賺錢至上的精子公司濫用受歡迎捐贈者的精子,令捐精者子女成群,恐怕會有罕見疾病的基因,廣泛擴散的風險。
血緣問題令人困擾
 固然,有些捐精者后代希望能夠找到他們生物學上的父親,或至少知道他們血緣上的父親是誰,但是,有些后代可是對此一點都不關心或介意。
 他們根本沒有意愿要去尋根,饒是如此,在某些時刻,血緣問題,還是不經意會跳出來戳了他們一下。
 像辛西婭西蒙,12歲時被告知自己是在捐精者幫助下才出世的,她對自己的真正父親是誰,並沒有興趣知道,也從不探究詢問。但是,在七年級的歷史課上,要畫自己的家族譜系時,她還真頭痛,她對血緣上的父親可說是毫無所知。
 另一次則發生在她成年時。20歲的她與一位年紀大她很多的男人戀愛,結果她心中時刻有一個陰影:“當時一個可怕的念頭在困擾我──也許我正在和生我的那名精子捐贈者在約會!”
變性男懷孕掀爭議
 變性人是否能懷孕?
 昨天的女人,今日變成男兒身后,如果還保有完整女性生殖器官,是否能懷孕生子呢?
 目前,全球已陸續有變性人懷孕生孩子的事件。
 美國一名女子巴蒂,做了變性手術,整形成男人,但保留了全部女性生殖器官,平時通過服用雄激素維持自己男性特征。
 巴蒂成為鬍鬚男后,因為女伴一直無法成功懷孕,干脆自己來,向精子銀行買精以便授孕。
 變性人懷孕這個議題,倫理爭議性太強,精子銀行也不敢接下這單生意,在無法可施之下,巴蒂兩夫婦只好向精子銀行買來一些精液DIY,自己動手。
 最終,巴蒂終于如愿懷孕生育。由于他留著鬍子公開在電視上暢談自己懷孕的經歷,而被公眾稱為“孕男”。
 而這個異乎尋常的懷孕──大男人懷孕乃至生育的新聞與照片,也成了全球矚目的新聞。


精英父親生精英孩子?(第3篇)

特約:楊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精子儲存技術衍生的一個爭議課題,就是它有助于優生學的落實發展。  用最好,最優秀男人的精子,再配上優秀的女性,就可以生出一個天才孩子。這一點,你心動嗎?
 上世紀最后20年所創立的天才工廠──諾貝爾精子銀行,便飽受爭議。
 迄今多年,工廠也于10年前倒閉,如今,人們最關心的不再是工廠,而是其「產品」──這些工廠所生產的孩子,他們真的是天才嗎?
億萬富豪格雷厄姆認為美國的福利制度,導致人們好吃懶做,人種的品質正在退化,劣質的人種正取代優秀的人種。
 為了拯救這場災難,他于1980年在加州創辦了“諾貝爾精子銀行”,打算專門收集諾貝爾得主的精子,提供給健康聰明的白種婦女,孕育更多優秀的人種。
 第一個捐出精子的諾貝爾獎得主是威廉蕭克利,一個充滿爭議性,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
 他認為黑人智商平均比白人少12分,是遺傳問題,即使教育與協助也無法改善,所以黑人命中註定要悲苦,貧窮以及犯罪。
 他被黑人、學生怒吼,被哈佛、耶魯拒絕,在史丹福授課長期面對學生示威,芻像被焚。
 結果當洛杉磯時報把這位捐精者的名字刊登出來時,舉國嘩然,諾貝爾精子銀行被標上白人種族主義、納粹分子、希特勒……各種標籤。
 再也沒有哪個諾獎得主願意與格雷厄姆扯上關係,精子銀行陷入沒有貨源的窘境。
繁衍217名嬰兒
 格雷厄姆只好退而求其次,向“有潛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征求精子。再后來,一般傑出的科學家、運動員等“優質人種”也列入捐精者名單。
 雖然出師不利,然而尋求精子的婦女一窩蜂涌上門,精子銀行開業兩年后,第一個嬰兒誕生,叫維多莉亞。然后一個接一個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
 1997年,格雷厄姆死于征召捐精者途中,享年90歲,為了這個拯救人類的使命,他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失去了靈魂人物,兩年后精子銀行倒閉。目前查到的資料顯示,20年營業期間,精子銀行共繁衍了217名嬰兒。
 他們是天才嗎?這么多年過去了,到底諾貝爾精子銀行培育出來的孩子怎么了?他們是否是格雷厄姆心目中的“優秀人種”?他們都是天才嗎?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網上雜誌《石板》的專欄作家普拉茲(David Plotz)從2001年開始調查挖掘真相。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找到三十多個孩子,年齡介于7歲至23歲,其中有三個已與生父相聚。這當中,只有精子銀行第二個誕生的孩子多倫布萊克,算得上是天才。
 布萊克是雷格厄姆生前引以為傲的“產品”,他智商180,兩歲開始玩電腦,五歲閱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部分章節,上學時,讀書比同學輕鬆。
 在一次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布萊克說:“基本上,我各方面就是格雷厄姆所追求的。”但是,他接下來的話大概要氣死格雷厄姆,“我認為基因並不重要,如何教育培養孩子才真正重要。”
孩子素質不一
 另一個比較傑出的是林德羅姆。林德18個月大就能彈鋼琴的簡單曲子,天生有副好嗓子。
 林德是薩拉索塔歌劇院的實習女中音,也在曼哈頓音樂學院學習歌劇,從14歲開始她贏過許多歌劇比賽。她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但承認自己是個成功者。
 其他的孩子大部分優秀,在學校有良好的表現,但有的表現平平;除了一兩個,其余的都健康。整體而言,比一般孩子水準高,但還不能算是天才。
 無論如何,普拉茲強調,他的觀察並不科學,因為總共有二百一十多個孩子,他只調查三十多人,不算隨機取樣,在統計學上沒有代表性。
 雖然如此,這份觀察報告已顯示,雷格厄姆的天才工廠並沒有如他所愿,“產品”都是天才,如果他天上有知,大概會失望異常。
瘋狂計劃沒科學根據
 很多科學家不參與格雷厄姆的研究,是因為他們對這項計劃存有疑慮。
 “天才精子庫”在科學上難站得住腳,因大多數天才成名時已到中年,甚至老年,精子質量已下降,甚至有些天才生理上有某些病,或者他們的精子具有致病基因。
 他們認為,精子庫應該是協助製造健康的孩子,而非“創造天才”。
 而目前的遺傳學也發現,不只父系,母系的基因也在孩子的智力上有重要影響。況且,人類智力的決定非常複雜,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培養也無法忽略。
 以天才工廠“產品”來說,他們出世在良好的家庭,許多受到特別栽培,從小就被當作未來諾貝爾獎得主來教育,所以,表現比一般人優秀也不出奇。
訂制嬰兒受批評喊停
 生育遺傳專家斯坦伯格 (Jeff Steinberg) 曾參與第一名試管嬰兒的研究,他在洛杉磯的生育機構是世界著名的診所,在“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方面領先業界。
 他提供篩選嬰兒性別服務,該診所的網站宣稱成功率高達99.99% !由于他用的方法需要淘汰不要的胚胎,等同墮胎,受到許多保守人士的攻擊。
 2009年3月,斯坦伯格透露他的醫院即將推出“訂製嬰兒”服務,即父母親可以選擇孩子的頭髮、皮膚、眼睛的顏色,訂製理想嬰兒。
 消息一刊登出來,業界內的科學家們猛轟斯坦伯格的做法,輿論界也齊聲討伐,結果他的醫院慌忙改變決定,宣稱目前不會進行這項業務。
 雖然,斯坦伯格最終停止這些服務。但他說“其實科技老早已應用在這方面,它不會停下來,而且應用範圍會越來越廣”。
支持和反對各有論調
★反對的聲音
 訂製嬰兒,不管是要生產未來諾貝爾獎得主抑或選擇嬰兒的特征,一直都是宗教、道德、倫理和法律的敏感課題,爭議不斷。
 首先,雖然一般社會,基本上接受為了嬰兒與孕婦的健康著想而進行必要的醫藥治理。但是保守者,包括一些宗教界的人士,都認為生育是神聖的事,人類不應該插手干涉。
 本來,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是在進行胚胎移植前進行診斷,避免植入患有基因疾病的胚胎,例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等。然而,訂製嬰兒扭曲了這原來的用途。
 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專家,馬克休斯說:“這項技術唯一的目的是根除疾病。你的性別不是疾病,它不是症狀,不會帶來痛苦,我不認為醫生需要對你的性別做什么治療。”
 這個技術在篩選胚胎過程中,沒有用到的胚胎會被銷毀,這一點不但反對墮胎者無法接受,許多支持墮胎者也不贊成。
 支持墮胎選擇權的立場,是胎兒威脅孕婦健康,或胚胎有疾病,所以有權選擇墮胎。但不是僅僅因為這個胚胎的眼睛是棕色或皮膚太黑就被扼殺。
 除此之外,訂製嬰兒也破壞人人生而平等的公平性,使得有些人生下來就比其他人優越。在某些社會——例如亞洲社會——一般重男輕女,選擇嬰兒性別會使得性別人口不平衡問題加劇。
 所以,訂製嬰兒也牽涉到人權、膚色歧視與性別歧視問題,受到平等主義者的反對。
 科學的進展永遠沒有界限,紐約大學醫學系的西格爾博士問道:“如果你允許父母選擇孩子的特征,你的界限在哪裡?”將來我們會訂製出怎么樣的人類來?三頭六臂?貌似外星人?
 學者們一般認為,不管是精子銀行或什么科技,重點應該是為了誕生健康的嬰兒,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如生下天才兒童或有某些特質的兒童。
★支持者的看法
 支持訂製嬰兒的大有人在,對于許多父母親而言,這是個喜訊,想像一下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或之前的年代,為了博個男孩,可以生上七八個孩子,有了這技術將省事多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避免生下有遺傳病的孩子,這也是生物遺傳學一個重要的功用,受到社會的認同。
 進化心理學家金澤智提出,人類在歷史過程中一直都在訂製嬰兒,使得人種不斷進化。
 他說“我們擇偶時,男的喜好選漂亮、健康的女人,女的愛選高大、英俊、勤奮的男人,其中一個因素,是希望將來的孩子女的漂亮健康,男的高大英俊”。
 支持者認為,生物遺傳技術用在訂製嬰兒,將會使人類進化,身心在智力、體能、健康各方面一代比一代進步。
 無論如何,“基因健康是未來的趨向,它已經開始了,再也不會回頭,只會繼續進行下去。”斯坦伯格說:“那些不能接受的人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道德觀,因為他們絲毫無法阻止整個發展。”
訂製嬰兒支持vs反對聲音
支持論調
 ◆可以免除為博個男孩或女孩,而生下一大堆孩子。 
 
 ◆可避免生下有遺傳病的孩子。  
 ◆生物遺傳技術用于製定嬰兒,可使人類進化提升,智力、體能、健康等方面一代比一代進步。 
 
反對論調
◆生育是神聖的事,人類不應該插手干預。
◆在篩選胚胎過程中,沒有用到的胚胎會被銷毀,此舉不尊重生命。
◆訂製嬰兒涉及人權、膚色歧視與性別歧視問題。
◆訂製嬰兒也破壞人人生而平等的公平性,使得有些人生下來就比其他人優越。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拼布被子拼拼布被子拼出春天

 
3 Oct 2012

特約:何潤霞
圖:連國強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原來,“七拼八湊”、縫縫綴綴也可以拼出一個春天! 一向以拼布手藝著稱,開業21年的Cottage Patch拼布工作坊,近十年來默默耕耘,縫製出約150張設計各有各精彩的單人或雙人拼布被子;由于每一張被子的圖案設計及色彩搭配皆屬獨一無二的珍藏 品,所以,它的價格從數千令吉起跳,價格最高的拼布被子竟然高達5萬令吉!
在這個講究快速的網絡科技時代,手工作業幾乎快要走入“博物館”了;但,曾佑光、葉耀蓮夫婦,與表妹韋健英卻默默堅守這片“手工淨土”,細心、耐心的引領員工縫綴出一張又一張獨特及精美的拼布被子,盡心盡力的將這門手藝延續下去。
 在他們眾多作品當中,其中一張名為“Storm at sea”的拼布被子,更被列入馬來西亞紀錄大全,成為全馬布塊數額最多的拼布,它是由2萬4690片的一寸等邊三角形布塊,拼綴而成一張107寸寬、123寸長的雙人被子。
 當中的每一片三角形布塊都是個別剪裁,然后依布塊色調的深淺度及顏色和印花圖案的不同,作適當的搭配,之后才依序將這些小小的三角形布塊一片接一片,慢慢的、細心地縫在一起,形成色彩搭配得宜又“壯觀”的獨特被子。
工序複雜手工精細
 這張經加工的被子,採用了至少8000種不同印花、密度卻一樣的布塊,以縫衣機縫合而成,總共花費了13個月才完工,價值高達5萬令吉;但,由于曾佑光不捨得將它脫售,所以就把它列為非賣品,作為“鎮店之寶”。
 另一張則是以18張圖案不一的十字繡搭配純棉布拼綴而成,據說,每一張十字繡平均花上一個月半的時間才完成,整張作品則耗時一年多,價格接近4萬令吉。
 究竟,這些超級高檔的拼布被子,價值在哪裡?本地人願意購買嗎?
 “拼布被子價格昂貴原因,除了因為原料都是來自美國或日本的專業上等材料外,主要是依其工序複雜和手工精細程度,以及設計式樣、製作天數等因素而定價;它其中一個珍貴之處是耐用,只要保養得宜,耐30、50年絕對沒問題。”曾佑光說。
 “很意外吧!我們的顧客以本地人為主,其中一位長期顧客是本地商界女強人,她非常欣賞我們的作品,至今購買了多張拼布被子,總價值超過數萬令吉,而且,她是買回家當作日常用品;有些馬來顧客也會豪爽地購買價值萬多令吉一張的拼布被子。”
 曾佑光跟大家分享製作拼布被子的秘訣:
 “最重要是設計要得宜,圖案避免過于複雜,盡量簡單,以配合工人的技術,否則,即使設計圖畫得再美麗,負責拼綴的工人也未必能做得出來。此外,在色彩搭配方面也需注意整體的平衡與和諧效果,要求看起來舒服、養眼。”
擁有“拼布圖書館”
 他透露,他擁有個人“拼布圖書館”,收藏了許多從國外購買回來的相關工具書,估計花費近兩萬令吉。
 “做這行業,可說是學無止境,必需不斷研究及參考其他人的作品;每當國外一些行家來馬時,他們一定會來我們的店參觀,相互交流、切磋。”
 “製作拼布被子的經驗並非一朝一夕得來,而是經多年磨練而來,如果一味想著要賺錢的話,肯定做不好,也不可能堅持20多年。”
 “雖然每次要出售拼布被子之際,心中都會有點點的不捨,但必需訓練自己放手,否則,一直收藏下去也不是辦法,何況,我們每月要承擔店租及員工薪金等開銷。”
 之前,他們曾做過多次的拼布慈善展銷會;這次,他們花費近十年時間製成共150張拼布藝術被子,也是準備作慈善展覽,盡量借此機會籌款給非盈利機構,只是,至今仍未找到適當的贊助人,他呼籲有興趣者盡快與他們聯絡。
 “到時,我們除了將入門票的收入悉數捐給慈善機構,及捐獻一巴仙的總營業額外,也會盡自己的能力捐出一定的款項。”
 他希望透過展覽及現場設立的傳授拼布手藝工作坊,教育大眾認識拼布手藝及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同時提升生活品味。
冷門行業憂無接班人
 常有人問曾佑光:這門生意無法賺大錢及賺快錢,為何他們還要做?他的回答非常簡單----“只因為滿足感。”
 鑒于他們21年來都是以小規模家族經營模式默默耕耘這盤冷門生意,且資金不足,縱使他們一直都想大規模開拓如季節性產品或嬰兒用品等其他項目,至今都難以落實這願望。
 “這事業雖冷門,但勝在沒有競爭,生意穩定,可惜沒接班人,隨著我的年紀越來越大,再加上經兩次手術后,有時,我確實會擔心這門手藝是否能繼續傳承下去?我真的不想這手工藝就此劃上句號。”
 “我認為,最理想是有大機構或大集團收購我們公司,這樣就有望落實大規模發展與傳授拼布手藝;到時,我樂意幫忙培訓這方面的人才,好讓拼布手藝能遍佈我國各個角落及各族群的生活裡。”
培訓難民學一技之長
 目前,該公司與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簡稱UNHCR)配合,負責培訓滯留我國,正等待移民到西方國家的難民,以讓他們移民之前學得一技之長,日后可在新的生活環境找到工作, 融入當地社會。
 “每一期,經難民署挑選到我們店裡學習的難民,一般是學習3到6個月后就被安排移民到西方國家,試過有數位難民要求多學一些手藝,結果延長到9個月或一年后才正式移民。”
 這些難民是每天到該店學習8個小時,剛開始的第一個月,曾佑光會給予他們百多令吉象征式的車費津貼,如果表現優越,一兩個月后他們就可得到500令吉津貼,超過半年后他們若掌握更多拼布手藝的話,甚至每月可獲得800令吉津貼。
 “我們是把難民當朋友看待,他們在這裡學習都很認真、投入,因此,我們會給予他們合理的津貼,他們也非常高興,可以邊學習邊儲蓄零用錢。”
 “培訓期間,我們免費提供昂貴的進口布料讓他們試著完成一件作品,很多時候,手工不達標,有關布料就得作廢;可以說,我們是下足本錢去培訓他們的。”
 另一方面,他也樂意給予本地單親媽媽及殘障人士提供免費的訓練。
拼布被子不同百家被
 曾佑光一一點出拼布被子與百家被不同之處:
 “上一輩人做百家被,都是以剩布為材料,拿到什么布就用什么布,經常面對某些布塊脫色而沾染到周邊布塊,影響整張被子的美感,同時也因為布塊的厚度與密度不一,導致使用三幾年后,被子中較薄的布塊就出現破洞。”
 花費那么多時間、心思與精神來完成一張被子,卻不耐用,真的很可惜、很不划算啊!
 百家被也不像拼布被子般注重圖案設計及色彩搭配,后者的價格之所以能夠從數千令吉起跳至數萬令吉不等,主要是貴在手工繁多與精細,所採用的都是品質上好材料,以致它可耐50年之久!這就是拼布被子珍貴之處。
 “基于拼布被子價格不菲,為了讓顧客感受到‘物有所值‘,所以,每一個製作步驟我們都得嚴謹把關,以讓被子更耐用、更耐看。首先,所採用的每一塊布都需經過浸水處理,以去除印染布的化學成分。”
 “布塊浸水不但要浸隔夜,而且翌日每幾個小時就換一次水,直至浸泡到水不再渾濁為止,這樣,被子經長時間使用或收藏也不易霉爛。”
 還有,他們特地挑選厚度與密度一樣的布塊來縫製拼布被子;除此,選擇耐用的上佳線也是重要的一環,而且必需以雙線縫製。
 “別小看這些細節,它足以影響整張被子的外觀與耐用程度;總之,每個小細節都要注意就是。”
提供修補服務
 該店也提供修補拼布被子服務。
 他們特地將21年來所售賣過的每一款印染布都保存至少一米布塊,以備若干年后為顧客的被子補上同樣色彩及印花圖案的布塊。
 “即使是修補被子,我們也很講究及挑剔,往往會特意將新的布塊多次重洗,達到產生‘舊’的感覺才補在被子上,以讓新布與使用多年的被子之布塊達到‘一致’的效果。”
 “很多時候,被子雖然舊了,顧客不捨得丟棄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珍惜每一張工序繁複的拼布被子,或者,那是祖母或母親留下來給他們的紀念品,因此,稍有破損,他們就會拿來讓我們修補,以延長被子的使用期限。”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認識阿斯伯格綜合症



我社交困難,但我正常…(上篇)

1 Oct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練國偉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孩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及早診斷,有助找到一條屬于他們成長的人生道路!  由于這種病症症狀與自閉症(Autism)過于相似,常使患者家人繞了一大圈,錯過了治療和引導患者的黃金時間。
 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智力正常,但與人溝通有障礙,加上過于專注某些興趣,以及愛重複某些行為,以致在社交道路上困難重重。
 讓我們從一些個案中去理解這類小孩,厘清阿斯伯格綜合症的迷思……
小禮安不到三歲,能以三語背出數字1至100;四歲之前,1至12的乘法表已難不倒他;未及五歲時,已能推算每年的生肖;六歲前已能熟記兩三年的日曆,不到7歲就記得公元1800年至公元2100年的日曆,任你說出那一天,就能告訴你是星期幾。
 八歲前,小禮安已能把兩年內的農曆年份、回曆、印度曆和陽曆互換,把父母手機內約400個電話號碼記得一清二楚,九歲時,他憑優異成績進入小學精英班。
 這樣的小孩不就是天才嗎?哦,忘了說:小禮安是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小孩!
不懂得表達自己
 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智力正常,大多數在數理、音樂、繪畫等方面具有特長,但關鍵是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以及和人相處,讀不出別人的表情,社交有困難,並且只做自己要做的事,以致常引起他人不悅及誤解。
 小禮安的父母在他兩歲半時,把他送入一所幼兒園,學習紀律和群體生活;未料,幼兒園方面在學年結束前,通知小禮安母親鄭敬琪,新學年不能錄取小禮安,因為他在學校不能坐定上課、不會溝通,以及常發出噪聲,影響他人上課,幼兒園內沒有人可以特別照顧與關注他。
 鄭敬琪無法相信自己的孩子會遭拒于幼兒園門外,她在面子書上記載了當時的心情:“我記得,當時我流著淚,對Leon(小禮安洋名)的父親說,若Leon證實是個正常的孩子,我們日后千萬不能讓他知道這件事:被學校踢走。因為這對他將是一生的恥辱!”
 然而,正是因為幼兒園指出小禮安異于常人之處,讓鄭敬琪和其丈夫在“不服氣”的心理下,回到小禮安出生的醫院──馬大醫院,尋找專家鑑定,及早發現他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給予適當的治療和引導,才能與一般學生在校內讀書,並且展現自己的學習能力。
 “如果當初沒有這一記‘當頭棒喝’,也許Leon會錯過及早的裝備。”她相信不及時發現的后果將更難以收拾,小禮安在小學階段就會發生更多問題,因此對于該幼兒園的做法,由無法認同轉為感激。
 馬大醫院把小禮安的個案轉給特殊兒童診斷專家蘇巴斯醫生(Dr. Subash),由于小孩的症狀像是自閉症,又像一般發展遲緩的孩子,一時間也難下定論。
擁有溝通的意願
 但是“小叮噹”(正統說法是哆啦A夢)的玩具讓小禮安的症狀獲得進一步確定。
 當時,小禮安在看診室內走動,把小叮噹玩具模型擺到媽媽面前,鄭敬琪知道他要知道那是什么,于是說了“小叮噹”;小禮安高興的拿著玩具,不斷重複說著“小叮噹”。
 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擁有溝通的意願,會不斷嘮嘮叨叨重複一些話,不像一般自閉症小孩,小禮安不到三歲就開口學說話,蘇巴斯醫生因此推斷他應該是阿斯伯格綜合症。
 鄭敬琪表示,能夠在三歲時就確定小孩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一般此症患者遲至6到14歲左右才會出現明顯症狀),不至于繞大圈和誤診,讓他們有時間采取有效應對和教導方式,才不會局限孩子的發展。
及早治療無礙發展
 雖然小禮安三歲已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其母親鄭敬琪也做出適當安排,三至五歲早上在特殊學校學習,下午到普通幼兒園上課,但升入小學后,父母還是需要花費一番心思,協助孩子適應學校,並且與老師有較好的溝通。
 “一年級開學時,我給老師們準備一些有關阿斯伯格綜合症的資料,因為老師並不瞭解何謂阿斯伯格綜合症。同時和班主任保持連系,請他代為通知其他老師有關孩子的情況。”鄭敬琪這么表示。
 小禮安一至三年級換了三個班主任,媽媽每年就準備這方面的資料給老師,因為鄭敬琪清楚華小缺乏對這個病症的瞭解,將他們歸類在特殊小孩。
 然而,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只是社交困難,不擅溝通和表達,學習能力並沒問題,把它與自閉症、唐氏綜合症、過動症小孩放在特殊一類,並不恰當。
 “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學習沒問題,但行為不對,老師就會要孩子去特殊班;其實,特殊班課業程度低落,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在那裡也不適合。”她說。
 鄭敬琪感慨的表示,早些為小孩做一點事,讓阿斯伯格綜合症孩子學前進入進特殊學校,接受早期干預治療,在小學一年級才沒太大問題,如果被赶出來,大人和小孩都會辛苦。
 更重要的是,老師也能夠清楚阿斯伯格小孩的本質,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
觀察瞭解 症狀參考
 鄭敬琪在孩子三歲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后,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症狀,在此列出一些作為分享和參考。
禮安三歲時症狀:
 ─語言發展遲緩,能仿說,但無表達能力;
 ─幼兒園時一直站起來走動;
 ─除了家人,沒有跟其他人社交的意願,不與其他小孩一起玩;
 ─喜歡重複看同一張卡通和童謠光碟,上百回也不覺得厭倦;
 ─喜歡排列東西成直線;
 ─不會叫爸媽。 
禮安成長中明顯症狀:
 ─看不懂別人肢體語言、眼神、臉色暗示,不明白暗喻;
 ─缺乏同理心,如別人悲傷哭泣時大笑;
 ─情緒障礙,難受控制、起伏大;
  ─與同齡孩子相比,心智方面較不成熟,顯得幼稚;
 ─有話直說,常無意地冒犯別人;
 ─缺乏社交技巧,不知如何與人相處、交朋友或維持關係;
 ─社交意願發展遲緩;
 ─難理解抽象概念,缺乏想像力;
 ─不會玩群體康樂遊戲,難以遵守遊戲規則;
 ─有過動傾向。
溝通困難難展抱負
 26歲的張魯迪(Rudy Chong)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但從外表看去,他與常人無異,而且外形俊朗,並能說得一口流利的的北京腔華語和粵語。
 面對記者訪問,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訴說自己的生活,從喜歡各種動物和魚類,到想要開一間有機果汁店,他的生活看上去充滿許多樂趣。
 “我很喜歡大藍鯨,因為它很特別、好看。”他說出尤為喜愛的魚類,臉上的笑容讓人相信他真的很愛這種鯨魚。
 魯迪的母親寶琳(Pauline Chong),對于孩子的愛好,基本上不會干涉,但魯迪缺乏金錢概念,例如一本200令吉的貴書,喜歡就付錢購買,完全不看價錢,這讓她抓狂。
 在母親眼裡,孩子的才能不俗,到了水族館,對各種各樣的魚類如數家珍,使人不得不相信他在這方面極具天賦。
 “他的動物知識豐富,但沒有去讀這方面的課程,沒有公司會請他。”孩子的擅長之處,不能成為謀生工具,讓寶琳感到有些遺憾。
 她的華裔丈夫已過世11年,回想起魯迪在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已發現魯迪與其他孩子不同,但丈夫堅持沒事,因此一直沒有找到醫生診斷。
 直至魯迪12歲,寶琳覺得越來越不對勁,才帶他去看不同的醫生,有的醫生認為他是自閉症,直至后來才確定是阿斯伯格綜合症。
 但是,她沒法有效地的引導魯迪,因為能夠使魯迪聽話的丈夫去世后,她已很難規範孩子的行為。
 她坦言,至今無法讓魯迪專注在某個領域內,因為他難與人溝通,情緒升起時也會罵人,因而換了一些工作。
 魯迪曾經考取酒店管理課程,但因為阿斯伯格綜合症的症狀過于明顯,例如喜歡什么東西都一個人,包括住宿和用餐,使得他失去了在浮羅交怡一間酒店工作的機會。
 現在他在一個協助特殊人士而辦的機構Dignity & Services任職,工作時間較短,而且能夠獲得該機構人員耐心協助,已算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不允許當他是小孩
 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的智力正常,雖然社交技巧極弱,但不代表就要把他當成小孩。
 魯迪和親戚的關係較為疏離,因為一直以為別人說他不好,並且不支持他。
 “他的爺爺奶奶都是好人,尤其是奶奶一直在關注他。但是,魯迪一直以為奶奶把它當成小孩,因此不愛和奶奶在一起。”寶琳這么表示。
 在寶琳來看,魯迪奶奶對每個人都一樣,但不獲得魯迪的理解,“他一直希望有一個男生可以和他說話,即使媽媽他都不喜歡。”
 即使如此,魯迪還是會向媽媽說很多話,例如上車后,他這種阿斯伯格症狀就很明顯,一直不斷地說話,直到抵達目的地為止。
 但在工作時,他倒不會說太多話,因為他會選擇他想說話的人,這倒是使寶琳省去一些煩惱。





社交障礙,不應成受欺藉口(下篇)



報導:潘有文
圖:練國偉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阿斯伯格綜合症不是自閉症!  當發現自家寶貝異于其他小孩,尤其是懷疑患上自閉症,請再多次確認,因為可能是與自閉症病徵相同的阿斯伯格綜合症。
 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才能協助和引導孩子,避免走冤枉路,苦了自己和孩子。
 阿斯伯格綜合症發展協會和兒童精神病學專家,可以給予實質的幫助,患者家長可互相支援,以及鑑定孩子是否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
“這世界不公平(The world is unfair)!”這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在學校受了委屈后,苦于自己不擅辭令,而向父親發出的心聲。
 此類小孩缺乏社交技巧,而且天生忠誠,不懂得說謊,常常成了被欺負對象。
 然而,他們智力和常人一樣,甚至某方面特別優越,卻因為社交障礙而成為受害者。
 “他給人欺負,向老師投訴,同學說了很多,他卻講不出(所以然),給老師罵了,他很生氣回到家向我說世界不公平。”大馬阿斯伯格綜合症發展協會(ADAM)主席湯國亮說出他孩子的遭遇。
只是延遲說話
 他的孩子4歲才說話,這種症狀和自閉症相似,但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只是延遲說話,不是不會說話。
 馬來亞大學醫藥中心兒童精神病學專家蘇巴斯醫生(Dr. Subash)指出,如果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延緩說話,可能會和自閉症混淆,因為只有等待孩子說話后,才能判斷是何種病症。
 反之,如果孩子較早說話,雖有自閉症症狀,還是有可能提早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症。
 湯國亮的孩子屬于前者,因此10歲時才確認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學習,學習成績還不錯,由于孩子不喜歡學習太多語言,只對英語有極大的興趣,因此湯國亮就把他轉至國際學校。
 因為走在這條路,瞭解患者父母的心情,以及深諳越早確認孩子病症,就能越早治療和引導孩子的道理,湯國亮和其他父母在蘇巴斯醫生的協助下,半年前成立大馬阿斯伯格發展協會,希望能協助更多患者父母解決問題。
 遇上孩子可能是特殊兒童時,父母想方設法確認孩子的病況,卻總是兜兜轉轉,找上小兒科、心理醫生,可能花上數年的時間,才知道孩子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延誤了治療的時機。
 “成立這個協會希望能讓患者父母知道如何處理和引導他們,同時發揮他們的優點。”湯國亮這么表示。
越早確診越好
 蘇巴斯醫生指出,阿斯伯格綜合症是一種遺傳病,並非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越早確診對患者越有利。
 在湯國亮看來確實如此,他有一個住在檳城的朋友,其三十多歲的孩子是阿斯伯格患者,雖然依舊有社交障礙,但做起事來與一般人無異,現在還遠在上海工作,無需家人陪伴和照顧。
 因此,對于該協會來說,他們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政府,尤其是教育部,能夠理解阿斯伯格綜合症小孩的智力與學習能力正常,不應把它歸在特殊班內學習,因為他們只是社交困難,只要師長關注和細心引導,這類小孩的課業表現能夠達標,甚至超越同儕。
老師認知非常重要
 老師有靈魂工程師的美譽,面對學生出現特殊症狀,如果能夠及時給予關注和協助,尤其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將賦予教師這個身分更深層的意義!
 蘇巴斯醫生是兒童精神病學專家,也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專家,他非常明白教師對于患有此種病症的小孩的重要性,因此,早于2004年就開始參與教育教師認識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工作。
 在巴生谷一帶,他與州教育局合作,安排負責一年級課程的老師,聚集在雪州沙阿南教育局上課,瞭解何謂阿斯伯格綜合症。
 他說:“老師瞭解這種病症后,才能知道如何參照處理,不只是責備這類學生,而是能夠知道做一些什么。”
 大馬阿斯伯格發展協會也在這方面全力配合,陸續在不同小學舉辦講座,邀請蘇巴斯醫生向校長和老師講解阿斯伯格綜合症,讓校方可以自行確認這類小孩的病征,同時懂得如何處理。
 小學是阿斯伯格小孩病征逐漸明顯的重要時期,父母和教師的耐心和引導,將讓三方面都不那么辛苦。
意識提高求醫者增
 近年來,大馬人對阿斯伯格的認識提升,在蘇巴斯醫生的馬大醫藥中心兒童精神病學診所,越來越多人求診。
 他指出,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逐年增加,但相信不是國內患上此症的人數增加,而是由于更多父母開始清楚這種病症,懂得前來求醫。
 “國人對阿斯伯格綜合症的認識,比五六年前好很多。”他說。
 蘇巴斯醫生是兒童精神病學專家,各種兒童精神病症患者的父母,都尋求他的診斷。
 在他的診所,自閉症患者較為常見,其他的兒童病症抱括智商發展遲緩、過動症、阿斯伯格綜合症、精神分裂(青少年居多)等;一些暫時性的兒童精神問題,例如沮喪、不願學習等,也在蘇巴斯醫生的治療範圍。
生理狀況無法確診
 一些病症能從人的身體組織,如毛發、皮膚、血液等驗出來,但阿斯伯格綜合症不在此列。
 蘇巴斯醫生表示,有人剪下孩子或自己頭髮送檢,希望驗出是否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這種做法不能找到答案。
 “如果想要賺錢,可以這么做,但這不對,並不是這樣。”身為這方面的專家,他否定了阿斯伯格可以從這種檢驗方式得到結果。
 另外,互聯網上也有另一種說法,指稱無名指如果彎曲困難,即表示可能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蘇巴斯醫生聽了這種說法后,大笑不止,直斥根本是胡扯!
 “只能從過去的歷史,以及醫生看到什么,加上父母告訴醫生什么,從中判斷兒童是否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他直截了當地說。
鼓勵父母接受事實
 由于阿斯伯格綜合症是遺傳病,因此,如果孩子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其雙親或家庭成員也有可能是患者。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刻接受這個結果,負責診斷的醫生是否就要負起鼓勵他們接受的責任呢?
 蘇巴斯毫不猶豫地說:“是,這是醫生的工作。而且,重要的不是醫生對他們說什么,而是對他們怎么說,這是一門學問。”
 對不少人而言,有可能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是一個敏感和可能造成傷害的問題。
 例如,母親從醫生口中知道孩子情況,醫生告訴她,其丈夫也可能是患者,她直接對丈夫說“孩子有,你也會有”,這樣的表達方式難以令對方接受。
 蘇巴斯醫生遇過不能接受事實的父母,但這類個案並不多,一些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接受。
 “最重要的是,不要戳他(Don’t Poke)!”他表示,直接揭開事實,只會讓對方更難接受。
暫無特別治療藥物
 1944年,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專家漢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發現這種病症,但因為身處二戰時期,他發表的報告並未受到關注。
 1980年代以前,一般上,阿斯伯格病症皆當成自閉症處理,直至1990年后,許多人才對這個病症有深一層的認知。
 這種病症主要是社交困難,因此蘇巴斯醫生指出,目前並無任何特別的藥物可以治療此症。
 他說:“但是,還是要用藥,主要是針對它引發的一些症狀,例如過動或不能專注,就會使用一些相關的藥物。”
延伸閱讀:
■《大馬阿斯伯格發展協會》面子書:www.facebook.com/groups/myadam
■《大馬阿斯伯格發展協會》網址:www.asperger.org.my(兩周后才啟用,中英文版)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瑜伽傷身?


 

練瑜伽容易受傷?(第1篇)

26 Sep 2012

報導:涂素燕
攝影:覃福榮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瑜伽在我國風行多年,曾經練過瑜伽、正在練瑜伽,或想練瑜伽的人多不勝數。 眾所皆知,瑜伽有益身心靈,但是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傷害危險研究中心的運動傷害名單中,瑜伽卻是繼拳擊、舉重后傷害率較高的運動。
你在練瑜伽嗎?瑜伽真有這麼危險?
關于瑜伽的好處,我們可能都聽得很多。
 不過,在美國、澳洲、英國等,因為練習瑜伽造成傷害的情況非常普遍。
 這些曾經瘋狂推崇瑜伽的西方國家,近年卻有許多關于瑜伽的負面報導和研究報告。
 澳洲新南威爾斯傷害危險研究中心,把瑜伽列為死亡幾率和傷害幾率高的運動。
 美國《紐約時報》特別撰文報導練習瑜伽存在的各種風險,提醒大家謹慎練習瑜伽。
多宗瑜伽傷害事件
 台灣一位女性脊椎受過傷,做瑜伽時太用力彎折身體,結果壓迫到脊椎,導致椎間盤突出,隔天下半身痛得無法下床走路。
 近10年來瑜伽席捲中國,也有許多瑜伽傷害個案,受到該國媒體關注。一些報導甚至打著“瑜伽可能害死你”、“瑜伽是時尚自殘術”等標題。
 許多中國人開始抨擊瑜伽,指瑜伽沒有科學根據,違反人體工學等。
 身兼馬來西亞瑜伽協會和馬來西亞瑜伽導師協會兩會主席的馬尼席卡瑞(Mani Sekaran)無奈地表示,他的醫生朋友也經常向他投訴求助,許多病人因為練瑜伽而受傷害。
 也有許多人因為練瑜伽受傷,而向馬來西亞瑜伽協會或他求助。
方式不對造成傷害
 瑜伽真有這么“傷身”?許多瑜伽愛好者受傷,真是瑜伽“害”的?
 瑜伽老師宋美燕說,很多運動鍛煉方式不對都會造成傷害。
 當媒體在報導瑜伽傷害、我們聽到別人說練瑜伽受傷時,我們往往就把“罪名”加諸在瑜伽之上,而沒有搞清楚,這些受到瑜伽傷害的人,日常練瑜伽的方法、練哪種“瑜伽”、在什么情況之下受傷?
 本系列走訪資深瑜伽老師,讓大家更了解何謂瑜伽、練習瑜伽的正確方式,以及如何避免瑜伽傷害。
練對方法修身淨心
 當我們說瑜伽造成“運動傷害”,把瑜伽視為一種運動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對瑜伽產生了很大的誤解。
 瑜伽並非單純是一種體位練習的運動,而是古印度的一種修身靜心之道。
 現代瑜伽大師艾揚格(Iyengar)曾說,瑜伽最低目標是在80歲時還能自己系鞋帶,最高目標是體會生命本體的真義。
 意思很容易明白,身體或體位練習只是基本目標,最終目標是達到內在醒覺。
 本地資深艾揚格流系瑜伽老師南達古瑪(Nandakumar)表示,瑜伽包含身心靈的修練,是一種生活方式。
 他指身體的健康和一個人的生活習性及內在健康息息相關,一個人生活習性和內在如果不健康,就算鍛練身體,也無法生活得健康。
 古印度的瑜伽,包含調息的呼吸法(Pranayama)、調身的體位法(Asana)、制戒(Yamas)和冥想(Dhyana)等。
 瑜伽一些體位法,如后彎、扭轉、下腰、倒立等,讓人感覺很高難度,違反人體工學,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對瑜伽有負面印象,認為練習瑜伽容易受傷。
 他認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都是有風險的,駕駛可能會遇到車禍,但我們不可能因為這樣而不駕車。
 他以雙刃刀為例子,刀子是一種重要的日常工具,但是它也可能會割傷手,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用它。
 練習瑜伽也一樣,一定要以對的方式練習,如果用錯方式練習,就會造成傷害。
忽略呼吸貨不對辦
 瑜伽從印度流入西方國家數十年后,為了普遍推廣及因應市場需求,跟印度的瑜伽,甚至是最早傳入西方世界的瑜伽,已經有了很大差異。
 馬尼席卡瑞本身練了32年傳統瑜伽,他表示,一些西式的練習方式比較激進,要學員強力拉伸,感受到肌肉的疼痛,兩三堂課練了下來以后,學員可能這里痛那里痛,或者受傷了,就覺得是瑜伽造成的。
 他強調,瑜伽講究呼吸法,沒有配合呼吸,只注重拉伸的瑜伽體位不能叫瑜伽。
 今天很多人學瑜伽,學的其實只是瑜伽體位法,他看到許多瑜伽中心、瑜伽老師把瑜伽教得好像有氧舞蹈、體操、體育鍛練、拉伸訓練等。
 他表示所有的運動都有它的好處,不管是有氧舞蹈還是體操。但是當我們用到瑜伽這個字眼,卻教一些難度高、速度快、強力拉伸的運動,這就“貨不對辦”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種練習方式,所以很容易造成傷害。”
依據狀況量力修練
 瑜伽老師宋美燕發現,許多學員其實是帶著舊患去上瑜伽課的,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其實受傷了,或者不以為意,繼續上一般的瑜伽課,結果導致傷患更嚴重。
 所以身體有任何疾病、舊傷或不適的人,在上瑜伽課之前,一定要先跟老師溝通,看你適不適合上一般的瑜伽課,或者應該選擇專門的理療瑜伽(Yoga Therapy)課程。
 為了了解學生的身體情況,馬尼席卡瑞會讓學生在報名參加課程之前先填一份個人醫藥狀況的表格,才決定讓學生加入哪種課程。
 另一位瑜伽老師王秋儀認為,瑜伽學員競爭心態和比較的心理,是導致瑜伽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一些學員,因為其他學員可以把動作做得很好,自己就拼命要把動作做到跟他人一樣,結果因為逞強拉傷肌肉。
 所以她經常提醒學員,瑜伽不是一種競爭,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要根據身體狀況和程度量力而為。
無關宗教超越種族
 眾所皆知,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已有數千年歷史。
 馬尼席卡瑞表示,瑜伽結合哲學、思想,還有身體力行的運動動作,就像中國的太極、氣功等。
 瑜伽本來跟宗教沒有關系,但是印度有許多宗教都採用瑜伽作為修行法,所以讓許多人以為瑜伽是帶有宗教色彩的。
 但其實瑜伽超越種族、階級、文化和宗教背景,是一種普世的修行之道。
 瑜伽在19世紀末傳入美國,經歷1960年代的嬉皮文化(hippies)和新時代運動(New Age)的洗禮,在西方世界受到重視。
 邁入21世紀,瑜伽在強調健康和自然生活形態的樂活(LOHAS)族群推崇下,在西方世界遍地開花,並火速傳遍世界各地。
 西式的現代瑜伽,演變成一種普遍“健身運動”,在美國,不管健身院、大商場或醫院,都有提供瑜伽課程,深受運動員、明星、職業女性、家庭主婦歡迎。
 市場上更是有各種花樣的瑜伽任君選擇,幫助減肥、健身的熱瑜伽;增進夫婦感情的雙人瑜伽;孕婦瑜伽、親子瑜伽、寵物瑜伽等。




學員受傷老師有責(第2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依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時候,讓瑜伽學員受傷的,其實不是瑜伽,而是“瑜伽老師”。 資深艾揚格瑜伽(Iyengar Yoga)老師南達古瑪(Nandakumar)說:“沒有危險的瑜伽體位,只有糟糕的瑜伽老師。”
瑜伽風靡全球,熱潮持續不退,在歐美國家、台灣、中國等地成為一種龐大產業。
 我國的瑜伽產業雖不及歐美國家或中國,不過市場上的瑜伽中心、附屬在健身中心的瑜伽班到處可見。
 儘管如此,我國對瑜伽行業和瑜伽老師資格,仍沒有正式的管制和規範制度,也沒有通用的瑜伽老師證書。
 我國目前惟一向教育部登記的瑜伽教師認證課程是“國際瑜伽教練課程”(International Yoga Instructor Course,簡稱IYIC)。
未有正式管制規範
 我國的瑜伽老師,一般是通過IYIC或另一獲國際承認的瑜伽聯盟(Yoga Alliance)瑜伽師資培訓班,獲取瑜伽老師資格。
 不過,市面上也有許多老師,可能只練了一段時期瑜伽,參加一個短期研習或培訓課程,就自立門戶掛起瑜伽教室招牌授課。
 身兼馬來西亞瑜伽協會主席和馬來西亞瑜伽導師協會主席的馬尼席卡瑞(Mani Sekaran)表示,一些所謂的瑜伽老師,可能是練健身舞、韻律體操的,因為身體柔韌度好,單看書或影音光碟,就開始教起瑜伽。
 但是瑜伽並不是體操或柔軟術,不當的教授方法和練習,造成學員顯性和隱性的傷害。
 南達古瑪也察覺到本地許多瑜伽老師只是受訓一個月、60天就“出道”,他感慨在這個講求速食文化的年代,也有“速食瑜伽老師”。
瑜伽“危險”有因
 馬尼席卡瑞發現,70%想要注冊成為馬來西亞瑜伽導師協會的老師,包括那些擁有機構認證資格、教了多年瑜伽的導師根本不懂什么是瑜伽。
 “有一位教了10年瑜伽的老師,來到我們這里上課之后才驚覺,自己10年來都用了錯誤的方式在教瑜伽,重新上課以后他發現,瑜伽原來是如此美好。”
 沒有行業規範、培訓機構素質參差不齊,或老師根本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對瑜伽錯誤的詮釋或教學方法不科學等,都是讓瑜伽變得“危險”的主要原因。
 “很多練習瑜伽受傷的個案,都是跟老師教法有關。”
認證制鑒定老師資格
 根據瑜伽理論,身體(體位法)是我們認識自己的第一件工具,以身體層面來說,就包含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等。
 每一個瑜伽體式對人體都有細微的作用,但是人體是非常精密複雜和脆弱的一部機器,如果對人體相關機能不了解和認識,無法察覺到做體式時所犯的一些錯誤,就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傷害。
 所以南達古瑪才會說:“沒有危險的瑜伽體位,只有糟糕的瑜伽老師。”
 他說,成為一個瑜伽老師不是容易的事,一個艾揚格瑜伽老師,除了一般基礎瑜伽訓練,還要經過兩三年師資培訓班,才能成為合格老師。
 “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瑜伽治療師,至少要五六年的專業培訓。”
 為了保證瑜伽教學質量,對學生負責任,艾揚格流派在全球建立了一套系統和嚴格流派的認證體系,要求老師只有在通過認證以后,才可以艾揚格名義開班教學。
 艾揚格流派的認證被公認為全球最難通過的考試,以講究嚴謹、精準和科學教學原則聞名世界。
 儘管如此,瑜伽導師資格認證只是成為一位艾揚格流派瑜伽老師的踏腳石,而不是終點。
 他說,一個瑜伽老師本身還是需要不斷練習瑜伽,不斷地察覺和研究身體在體位中的狀況和變化等,才能夠科學安全地教授學員。
 就算艾揚格大師本人,也一輩子不間斷地在練瑜伽。
選擇導師先上試課
 一個好的瑜伽老師可以讓你受惠而不是受傷,反之亦然。
 市場上沒有通用的瑜伽老師認證資格,師資良莠不齊,我們要如何找到一位適合的瑜伽老師?
 南達古瑪發現,很多人是跟風或跟著朋友去練瑜伽,為了地點方便或有人結伴就選擇一間瑜伽教室。
 他建議有意練瑜伽的人,先對瑜伽做一點功課,才去找瑜伽老師。
 “你買一樣商品之前都會先了解商品功能,比較各方面,找瑜伽老師也是一樣的道理。”
 市場上有許多瑜伽書籍,網絡也可以找到許多關于瑜伽的資訊或瑜伽社群,我們可以先閱讀和參考資料,對瑜伽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夠判斷一位老師適不適合。
 他說,就算認證的導師,也未必是好老師或適合我們的老師,我們可以去不同瑜伽教室,上不同的瑜伽課。
 通常只要上兩三堂課,看看是否造成身體不舒服,感覺不好,就會懂一位老師的教法是不是適合自己。
態度左右導師素質
 馬尼席卡瑞表示,瑜伽老師的態度非常重要,一個真正的瑜伽老師,應該是態度謙卑,平等對待每位學生。
 他看到許多瑜伽老師成名以后,就高高在上,有很強的自我優越感,“瑜伽不是一種信仰,練習瑜伽或成為瑜伽老師不會讓你高人一等。”
 印度人會用額頭碰觸對自己尊敬的長者的腳或觸摸其足,但他在印度的瑜伽老師,並不允許學生碰觸他的腳,因為他的老師認為師生之間是平等的。
 當然學生應該對老師有基本的尊敬,但是馬尼席卡瑞特別強調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彼此只需要適度合理的尊敬,而不是把老師捧上神台。
 老師本身的態度和道德修為,會影響他的教課,一位老師如果很有優越感,可能就無法理解學生的需求和能力,而不能給學生安全的指導。
如何判斷選對導師?
 如何判斷一位瑜伽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安全?以下是一些瑜伽老師和練瑜伽前輩的綜合意見:
 *做一些體位法之前會關心學生是否有舊患、身體疾病如高血壓、膝蓋問題、背部毛病或生理期等,並且知道如何指導有以上狀況的學生。
 *可以跟學生有效的溝通,清楚講解和傳達教學指示,比如如何結合呼吸和體位;如何調整姿勢,應用肌肉部位等。
 *經常從各個角度檢查學生做體式時的姿勢,在必要時給學生指導或根據學生的能力調整他們的姿勢。
 *時常關心學生在做完體式后,關節肌肉的狀況,是否有傷痛。
 *有能力判斷一位學生的能力,並且根據學生的能力變通指導他們。
 *安排的課程不會超出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永遠不勉強學生做超出他們能力極限的動作。
初學者勿照書演練
 市場上的瑜伽書籍或影音光碟五花八門,有結合瘦身美容、健康養身等,我們是否可以看著這些影音光碟或書籍自學瑜伽?
 馬尼席卡瑞認為,初學者不適宜只看書籍或影音光碟學瑜伽,這些只能是輔助的工具,無法成為正式的“瑜伽老師”。
 他說,這些書籍或商品,多數是因應市場需求而出版,未必符合科學的瑜伽教學。
 “除非你本身已經非常了解瑜伽,懂得分辯內容是否可靠,否則可能會受到誤導。”
 初學者還是應該跟隨合格的老師練瑜伽,掌握基本練習技巧。







報導:涂素燕
攝影:覃福榮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經常聽人說練瑜伽練得全身痛,有豐富瑜伽教學經驗的馬尼席卡瑞(Mani Sekaran)說,練習瑜伽其實可以讓肢體和心靈放鬆,而不是帶來疼痛。 同一個瑜伽體位,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練得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練到痛練到傷就代表練不對。
對一般人來說,瑜伽許多體位前曲、后彎、扭轉、倒立、手撐起身體都違反我們日常應用肢體的方式,做起來有一定難度。
 但對舞蹈員、體操運動員,或身體天生柔軟的人來說,瑜伽的體位動作可能只是“小菜一碟”。
 然而,近代瑜伽大師艾揚格(Iyengar B.K.S.),在他的著作《Light On Yoga》(中文譯《瑜伽之光》)中這樣寫到,“你看到的每個體式示範,都是我毫不間斷修行瑜伽35年后拍攝的。”
探索自己身體
 可見每一個瑜伽體位背后,都蘊藏著很深厚的學問,並非身體柔軟就做得好。
 艾揚格流派瑜伽(Iyengar Yoga)老師南達古瑪(Nandakumar)表示,瑜伽體位是瑜伽行者用來探索和覺察自己身體的方法,做體位的過程,身體有了好的改變,內在同樣會起變化。
 所以做瑜伽體位時,重要的是觀察自己身體的情況和呼吸變化過程,不在于結果或如何把體位做得完美。
 所謂靜心,未必需要刻意坐下來打坐冥想等,它可以在我們覺察身體的過程中發生。
一個站姿都很講究
 在瑜伽體位里,就算只是一個站姿,也是很講究。
 瑜伽老師宋美燕說,就算‘三角式’這種看來簡單的體式,也需要經常練習和反覆研究。
 在做‘三角式’時需要不斷觀察自己的站姿,頭、肩、手、盤骨、腳跟的位置,配合呼吸及根據自己身體的能力,慢慢地做調整。
 “很簡單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學會“站”,才能夠做后彎、倒立等動作,如果我們做‘三角式’時,頭就已是歪的,你可以想像做其他動作時會怎樣?”
找出疼痛訊息
 南達古瑪表示,做瑜伽時如果練得對,是不應該疼痛的,如果疼痛可能就是練不對了。
 這時候應該找出疼痛的訊息,是不是使用身體的方法錯誤了,而不是忍痛練下去,或等到傷痛痊癒后,又以原來錯誤的方法繼續練。
 馬尼席卡瑞則說:“瑜伽本來應該是緩慢、放鬆、有療效的,練習瑜伽時應該很舒適,就像你早上起床時伸練腰那樣自然,不應該造成傷害疼痛。”
 他發現只有做瑜伽時做得舒服和快樂的人,才能持之以恆做下去,許多人想要一步登天,不斷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超出自己極限的體式,最后造成傷患,反而必須放棄瑜伽。
小幅加強進步更快
 許多人認為,練瑜伽就是要把各種體位做好,以做到各種高難度體位為目標,但這往往是練瑜伽受傷的主要原因。
 一些老師希望學員進步得快,或學員本身心急要做好動作,就算腳已經發抖,臉漲得通紅,依然咬著牙根練習,這是不正確的方法。
 馬尼席卡瑞提醒:“做瑜伽的時候,必須根據個人原來或當時的身體狀況練習,不能勉強或對身體施壓力。”
 每個人身體的柔軟度、平衡感或體力都不一樣,只要盡自己的能力去練習就好,不需要跟旁人做比較。
 比如趨前彎腰時,根據自己的能力,只要做到伸展的感覺就應該停住,不要已經無法下彎了,還勉強自己一定要碰到腳趾或彎更多。
 “每次做瑜伽時,小幅度和小角度加強練習,這次拉伸這么多,下次再拉多一點點,反而可以進步得更好,最重要的是不會受傷。”
根據程度能力修練
 馬尼席卡瑞指,瑜伽有8萬4000種動作,這些動作分為初級、中級、進階級等,學員需要根據本身能力和身體條件,以漸進方式練習。
 “但一些瑜伽中心把所有級別都混合一起,學員來到課堂就混在一起練習。”
 許多瑜伽中心,課程雖然有分級別,但學員上課時,往往不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組別,而是遷就自己的時間表。
 人數少的課堂還好,一些學員多的課堂,老師根本無法根據每位學生的能力給予指導,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出問題。
 他說,所有瑜伽體位,都需要分階段逐漸訓練。
 比如被譽為瑜伽體位法之母的肩立式,這種倒轉式動作有潛在的風險,初學者需要經過一段時期訓練,等腰部和頸肩肌強化,有信心控制身體才適合練習。
 所以學員應該根據自己的程度和能力,選擇合適的課程。
替代動作避免受傷
 許多練瑜伽的人都會迫切想做到老師示範的體式,但是很多體式需要柔軟度、肌肉力量和體力才能做到,沒有這些條件的人,不能貿然嘗試。
 所以瑜伽老師王秋儀在課堂上會編排許多訓練手臂力量、肌肉力量、放鬆和打開盤骨等的動作,讓初學者強化肌肉韌帶、加強體力和耐力,才進入正式的體位練習。
 她說:“好像頭倒立動作,如果應用的肌肉部位和力量不對,用頭部或頸部硬撐很危險。”
 在做體位法的時候,就算基本的“三角式”,她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手碰到膝蓋、小腿或脫趾,而不會要求學生手一定要把動作做到完整。
 一些稍有難度,不適合初學者練習的動作,她會另編排替代動作,讓初學者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練習,避免受傷。
熱身休息同樣重要
 前文說過,瑜伽並不只是體位的練習,一堂完整的瑜伽課,應該包括靜坐、調息、熱身、體位法練習和大休息。
 許多人是下班后匆匆忙忙趕到課堂上瑜伽課,氣還喘不過來就開始練習。
 身體太疲累、熱身不夠,往往也是練習瑜伽時受傷的主要原因。
 其實,上瑜伽課時,最好能夠提前到達教室,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比如更衣、收納私人用品等。
 馬尼席卡瑞表示,開始一堂瑜伽課時,應該先花一些時間調息,讓身體和心情放鬆。
 “然后做一段“pre-asana”(體位法前的準備動作),讓頭部、肩部、腰、手腳等所有關節、肌肉放鬆下來。
 接著是做熱身,一般會做拜日式,因為拜日式的動作,可以完整的伸展頭部到腳部,有很好的暖身作用,然后才正式進入瑜伽體位。
 做完熱身稍微休息了一下,才進入正式的瑜伽體位法。





正確練習有利無弊(完結篇)


任何人都可以練瑜伽,前提是由合格合適的老師指導。
報導:涂素燕
攝影:依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瑜伽本來有復健作用,但是這幾年我們得到的醫學資訊、看到的個案例子等,反而是練瑜伽受傷或因為瑜伽傷害需要復健的人多。  正如艾揚格流派瑜伽(Iyengar Yoga)老師南達古瑪(Nandakumar)所說,瑜伽是雙刃刀,有人確實因為做瑜伽受傷了,也有人靠瑜伽復健,重點在于我們是否正確地練習瑜伽。
瑜伽老師宋美燕于七八年前接觸瑜伽,就一頭熱栽了進去,練過各種流派瑜伽,並取得瑜伽聯盟(Yoga Alliance)瑜伽老師認證資格。
 有一次她在做瑜伽時,因為沒有熱身,感覺好像拉扯到脊椎尾部,第二天早上起床時覺得下半身乏力,但她以為是一般拉傷,並沒有特別處理。
 后來疼痛消失了,她繼續教瑜伽、跳舞、做各種運動,工作時也經常搬重物。
 “一年后同樣的情況和疼痛出現,我以為只是跟上次一樣,沒有什么大礙,依然繼續教瑜伽、練瑜伽和運動等。”
 不過下半身的疼痛持續了很久,她去看醫生做了核磁共振攝影(MRI),醫生說她的椎間盤突出(slipped disc),建議她做物理治療。
靠物理治療復健
 “但我沒有聽醫生的建議,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方法做復健。”
 結果有一天,她腰椎和下半身疼痛得她連仰躺在床上或趴著都不行,只能側躺,也無法下床走路。
 有兩個多月時間,她躺在家里動彈不到,情緒非常低落,她形容連家里的狗都不睬她,“因為狗知道我無法帶它出門散步。”
 開始時,她做針灸,效果不大,一度甚至考慮開刀,但醫生認為她還可以靠物理治療復健,后來她靠物理治療逐漸好了50%,身體可以移動,能夠坐輸椅出街,但是仍然不可以站起來。
 “很多朋友看到我的情況,都說我這輩子再也不可能做瑜伽。”
瑜伽復健調整體位
  醫生已經宣判宋美燕的脊椎問題無法痊癒,像往常一樣進行日常活動,但她仍然對瑜伽充滿信心,相信可以靠瑜伽復健。
 她聯絡過許多理療瑜伽(Yoga Therapy)私人老師,可是這些老師知道她的狀況后,都沒有信心為她授課。
 直到她找到一位艾揚格流派的瑜伽老師,在了解她的傷患程度和復原狀況后,願意協助她做瑜伽復健。
 那段期間她繼續做物理治療,瑜伽老師指導她做了十多次復健瑜伽,接著她跟著老師的方法自己繼續做,兩三個月后,她重新站了起來,能夠走路了。
 在做瑜伽復健初期,她還不能站、蹲、身體也無法彎動,一直是趴著、躺著,用輔助器如瑜伽磚、毯子、繩等練習。
 因為身體無法隨意移動,在做體式時有時無法呼吸,而且一些部位非常疼痛,整個復健過程很辛苦。
 “真的是一邊流著淚一邊練習,小角度慢慢調整身體部位。”
 她非常慶幸自己遇到一位專業、勇敢又有愛心的老師,“他一直用愛心在教我,不斷關心我。”
 她的傷患現在基本已經沒有問題,只是醫生提醒她在日常生活中和做運動時需要特別注意,她重新練瑜伽,而且再次當上瑜伽老師。
 “我並沒有告訴現在的學生自己的經歷,很多人根本無法想像我曾經坐輸椅無法走路,很多朋友對我能夠再教瑜伽也感到難以置信。”
練對姿勢可免受傷
  古印度流傳的瑜伽,本來就有修復和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
 但是不科學和沒有系統化的訓練方式,師資良莠不齊,以及現代瑜伽過度商業化、嘩眾取寵等,導致瑜伽傷害問題嚴重,讓大家對瑜伽復健望而卻步。
 現代瑜伽大師艾揚格(B.K.S Iyengar),以古代《瑜伽經》為依據,設計一套集合人體解剖學原理、醫學常識的科學訓練方式,並使用各式瑜伽輔具提升練習的精準,適合初學者和所有學員,並有利于矯正身體和復健。
 艾揚格流派瑜伽是最講究身體正位的瑜伽流派,南達古瑪表示,現代醫學也證實了身體姿勢對脊椎健康的影響。
 不管日常的站姿、坐姿,還是做瑜伽或其他運動時,姿勢如果不正確,都可能影響脊椎健康,進而引發各種身體毛病。
 他說:“瑜伽輔器好像磚、板凳等,可以幫助我們安全精準練習體位,但另一方面來說,使用方法不當也會造成受傷。”
 所以在練習瑜伽的時候,要了解每個體式如何作用于人體各個部位,並時時覺察身體變化,對身體所發出的各種訊號有所醒覺。
須找合格老師指導
  身兼馬來西亞瑜伽協會和馬來西亞瑜伽導師協會兩會主席的馬尼席卡瑞(Mani Sekaran)表示,瑜伽老少皆宜,任何人都可以練瑜伽,前提是由合格合適的老師指導。
 還有本身有疾病、舊患傷痛(頸痛、脊椎問題)、有任何眼睛疾病(做過跟眼睛有關的手術)、高血壓、懷孕、生理期期間,或一些特殊情況時,做瑜伽必須特別謹慎。
 有以上狀況的人,在練瑜伽時不能夠做倒扭轉和一些特定體位,所以一定要在資深老師的指導之下練習。
 宋美燕提醒女性在生理期期間也不適宜做扭轉及跳動的體式。
 “最重要的是,每次做體式時,發現有任何不適,就不要勉強繼續做,應該誠實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問題。”
 在馬尼席卡瑞的學生當中,有癌症病人及各種情況的學員,只要方法練得對,瑜伽對這類學員有很大幫助。
 “許多癌症病人開始練瑜伽時非常吃力,但是練了幾個月下來,體力和身體就有了改善。”
患者宜選理療瑜伽
 瑜伽對一些脊椎、關節、慢性疾病問題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有以上問題的人,在參加瑜伽課程的時候,需要非常謹慎,一定要有合格的老師,用正確的方法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否則弄巧反拙。
 宋美燕說:“本身如果已經有傷患如頸部、膝蓋、脊椎問題等,是不適合去一般的瑜伽課堂上課的。”
 馬尼席卡瑞建議,應該先找醫生檢查,確定問題所在、嚴重程度等,再看適不適合練瑜伽。
 他說,馬來西亞瑜伽協會有資深的瑜伽老師、物理治療師,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諮詢服務,歡迎民眾隨時撥電或上門詢問。
 一般而言,有疾病或傷患的人應該選擇專門的理療瑜伽課程。
 在選擇理療瑜伽課程時,需要非常謹慎,確保指導老師符合這方面的專業資格。
馬來西亞瑜伽協會電話:03-2260 5322
網址:www.mayi.org.my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通訊專利大戰

 

蘋果三星各有勝負(第1篇)

23 Sep 2012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韓國知名電子公司三星(Samsung)在2010年推出Galaxy智能手機以來,就和蘋果(Apple)發生專利權糾紛。  來到2011年4月,蘋果率先在老家美國,控訴三星侵犯其關鍵專利;三星隨后在韓國向蘋果做出專利侵權提告。
 迄今,蘋果和三星,已在全球四大洲的10個國家,提起五十多起專利訴訟案件,互指對方侵權。而在經已結束的一審訴訟中,雙方各有勝負。
 就在今年,美國時間8月24日,美國聯邦地方法院裁定三星侵犯蘋果6項專利,要求其向蘋果支付10.5億美元(約32億令吉);韓國時間8月24日,韓國地方法院則做出雙方互相侵權的判決。
 分析人士指出,一審結果並非終結。兩造都不是靜靜挨打的軟柿子。敗訴一方肯定會上訴。預計,已在多國上演的專利大戰,可能蔓延到蘋果第二大市場──中國。
 這場被視為“世紀專利大戰”的侵權訴訟,肯定是一場長期抗戰!
在美國,蘋果控訴三星7項專利侵權,陪審團裁定:三星侵犯蘋果的6項專利,要求三星向蘋果賠償10.5億美元;只有侵犯iPad外觀設計專利的指控不成立;而三星對蘋果侵權的5項反控,全部不成立。
 判決過后,蘋果立即向法院申請,禁止三星銷售涉案的8款智能機,法院將在12月6日舉行聽證會。有了侵權判定,蘋果只需向法院證實,若不禁售這些產品,將會折損蘋果利益,基本就能實現禁售訴求。
戰場不同結果不同
 蘋果最初向三星索賠25億美元(約76億令吉),而陪審團裁定的賠償金額,不到這一數額的一半。以三星公司目前上千億美金的年營業額來看,10.5億罰金只算是 “小痛”,但是指標性意義很重大:這是蘋果最大一次的勝訴!
 兩方專利侵權訴訟,始于去年4月──蘋果率先在美國對三星“下手”,指責三星侵犯與iPhone和iPad有關的7項專利;同月,三星則在韓國提控蘋果侵犯其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戰場不同,訴訟結果大不同:美國場上,蘋果在對三星訴訟中,取得全勝,三星涉案產品在美國或遭禁售;韓國場上,三星獲得部分勝訴。
 在三星老家,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決:蘋果和三星互相侵權,需要針對彼此侵權範圍,支付賠償金,同時禁售相關產品。
 同時,法院下令,三星必須立即停止銷售10項產品,包括Galaxy SII,蘋果必須停止販售iPhone 3GS、iPhone 4、iPad 1和iPad 2。由于被禁售的機型,沒有一款是三星或蘋果的最新產品,估計對兩大公司的銷售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對此,中國知名IT法律專家趙佔領分析說:“雖然韓國法院判定結果是:雙方各打50大板,但韓國法院還是傾向于三星,專利訴訟過程中,韓國和美國的判決結果有可能都出于保護本國企業的用意。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兩國關于專利保護的法律制度不一樣造成的。”
在日本扳回一城
 蘋果在美國勝訴不到一周,三星在日本又扳回一城:8月31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宣判,將電腦硬碟檔案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同步的技術,並非蘋果特有的專利發明;而且,蘋果和三星,在判別裝置同步檔案是否一致的方式上,也不相同;因此,三星並無侵犯蘋果專利。
 三星仍可在日本販售相關產品。不過,法院僅就“檔案同步技術”做出判決,並未審理兩造提出的其他訴訟案。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全球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市場,美國法院的判決產生的影響,大于其他國家;所以,此次蘋果在美國取得對三星專利訴訟的勝利,可能會影響其他地區的訴訟結果。
韓國判決三星佔優
 聖克拉拉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拉夫(Brian Love)說,“如果說蘋果發起的專利戰針對的是智能手機的外觀設計,那么三星提出的反訴,則取決于那些涉及智能手機工作原理的智慧財產權。”
 美國場上,陪審團就產品外型設計,以及包括“橡皮筋”(Rubberbanding)等觸控技術,判決蘋果勝訴。不過,陪審團認為,三星並未侵犯一項與iPad設計有關的專利。蘋果有關該專利的訴訟僅針對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
 在韓國,三星的5起專利侵權提告,首爾法院判定蘋果侵犯原告三星的兩項技術專利:“CDMA通迅系統相關975號專利”和“流動通迅系統相關的900號專利”;三星則侵害蘋果一項“橡皮筋”技術專利。
 不過,蘋果提出侵犯設計的主張,被法院駁回,法院認為三星的智能手機圖標沒有侵害蘋果的專利。
 
訴三星為新品鋪路
 蘋果為什么頻向三星出手呢?《中國計算機報》指出,蘋果之所以對三星下手,主要還是為蘋果新一代產品鋪路。
 迄今,蘋果有許多外觀專利和操作專利,但其在通迅方面的專利較少,比如說長期演進技術(LTE)專利。LTE是第四代通迅技術(4G)的其中一種標準格式。未來,很多智能手機品將最終升級至4G網絡。
 確切來說,去年,蘋果沒有任何的LTE專利;惟在今年,蘋果從收購Nortel和Freescale等公司,得到274項LTE專利,加上蘋果今 年自主研發的44項專利和蘋果專利執行公司RockstarBidco財團持有的116項LTE專利,目前蘋果一共擁有434項專利,才躋身LTE專利排 行榜前十。
 目前,三星位列LTE專利排行榜第一,擁有819項LTE專利。值得關注的是:三星的LTE專利,很多都是關于底層架構。蘋果的新產品,如果要支持LTE技術,顯然繞不過三星專利。
 因此,三星才撂出狠話:如果蘋果發佈LTE產品,三星將“立刻訴訟”。三星能否通過LTE專利反制蘋果,將決定未來幾年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
 
判三星沒濫用權利
  今年9月6日(韓國時間),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表示,該機構針對蘋果的一項投訴,調查三星,是否通過利用無線技術專利的主導地位,展開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該機構一名不肯透露身分的官員表示,蘋果在今年初提交這項投訴。
 與此同時,歐盟監管者也在調查三星,是否因為濫用技術專利而違反當地的反壟斷法規。
 早在1998年,三星向歐洲通訊標準組織(ETSI)承諾,將根據FRAND(公平、合理且不帶歧視)條款,讓對手使用3G技術。而三星表示,在對外授權電信標準相關專利時,一直遵守這一承諾。
 而在今年8月24日(韓國時間),韓國法院裁決:三星接受FRAND授權條款后,再次向蘋果提出訴訟,並不能斷言其有悖誠信原則或違反社會秩序,因此不能說其是濫用權利。








混戰改變合作模式(第2篇)

報導:劉拓
 自從推出iPhone手機開始,蘋果就很忙──忙著和競爭對手大打專利訴訟。  時至今日,關于通訊科技產品的專利大戰,可以一句“混戰”來形容。
 業界人士認為,當今通訊科技專利混戰,必不可免改變既有的“競爭和合作”關係。
先看最近的戰役:今年8月,谷歌摩托羅拉移動再接再厲,再告蘋果侵害多達7項專利,包括Siri語音操作系統等。同月,三星遭美國法院判決6項侵犯蘋果專利。
再把時間往后移至2010年,據知:韓國三星並非第一家被蘋果起訴的提告電子公司,蘋果更早控告臺灣宏達電(HTC)。
蘋果專利訴訟場外,此起彼落的還有:微軟和安卓(Android),甲骨文和Android的專利訴訟等等 。
對于由蘋果在全球點燃的專利大戰,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蘋果、三星、HTC等的混戰之中,蘋果此輪訴訟的目標並不僅限于三星,而是廣大的Android生態系統。
自2007年,iPhone手機上市以來,帶動手機觸控式熒幕風潮;而手機已成為蘋果最大事業營收。隨著谷歌免費提供Android作業系統給予手機廠商使用,Android手機所呈現的驚人成長,對蘋果造成不小威脅。
喬布斯惱火
當其時,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非常惱火,認為Android系統赤裸裸剽竊蘋果技術,矢言摧毀它及其合作伙伴。
此前,蘋果與谷歌並未就此展開過直接交鋒。在三星敗訴后,蘋果甚至還發表聲明稱,所涉及的專利並不是Android的核心專利。實際上,蘋果對三星發起的訴訟,主要針對的就是三星和谷歌聯合開發的Galaxy Nexus,未來矛頭將對準熱銷的Galaxy S系列。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蘋果追擊三星,將矛頭更加直接地對準了谷歌。業界人士分析,三星以Android系統陣營“馬前卒”的身分應戰,接下來要認命接受,還是延續擴大戰事,除了涉及它自行的決策,還要看背后的谷歌打算如何和蘋果過招。
另覓廠商擺脫三星
以最矚目的三星和蘋果為例:當今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三星是蘋果最大的對手;同時,三星是蘋果產品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蘋果的龐大訂單,亦是三星最賺錢的業務之一。
而在蘋果和三星劍拔弩張的專利硬戰過程中,可以看到:蘋果正在“改變”完全依賴三星作為唯一的供應商。有消息指出,去年底,蘋果就積極布建自有半導體元件(IC)設計團隊,想要甩掉過度依賴三星手機晶片設計能力,轉至其他代工廠生產。
與此同時,韓國時報(Korea Times)援引三星旗下零組件供應商一名未具名的主管透露,三星要求蘋果支付更高價格,才能使用其德州奧斯汀(Austin)廠生產的流動應用處理器。
業界人士不約而同指出,在核心零組件上,比如技術難度高的處理器,目前仍由三星獨家供貨。因此,蘋果暫時還不能擺脫對三星的依賴:iPhone 5採用的A6處理器,仰賴三星以32奈米代工。
不過,蘋果尋求其他代工廠勢在必行。市場多數研究機構認為,比較各家的技術能力與獨立性,專攻晶元(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代工的台積電,承接蘋果處理器訂器的幾率最高。
目前,三星和蘋果並未對于“走味”的關係,做出置評。但雙方互控對方抄襲產品專利的密集動作來看,兩造很快走向“難堪分手”。
爭取專利同盟翻盤
分析人士指出,三星在美國敗訴后,必然面臨幾種選擇:一、繼續使用這些被判侵權的專利,支付蘋果一定費用;二、把產品撤出美國市場,重新設計。
目前混戰,蘋果官司頻頻報捷,甚至還打贏了最關鍵性的美國官司,觀察人士認為:谷歌暫居下風 。
目前有種趨勢:全球的跨國通訊科技企業,踏進專利戰場的跨國IT企業,為增加專利數量,紛紛聯手組成“全球專利聯盟”,展開激烈的競爭。有專家直指,韓國企業想在全球專利戰場上取得勝利,還需更加活躍,最重要的是,爭取戰略性“專利同盟”。
據悉,今年第四季度,三星將擴充產品線:結合微軟的Windows 8,以旗艦機種Galaxy S3與Galaxy Note 2,來與iPhone 5對決。
這讓蘋果措手不及,三星竟先于Windows Phone的“鐵桿”諾基亞,推出Windows Phone 8手機。假如三星的Android手機在美國被禁售,也還有Windows Phone 8的產品填補缺失。
關稅法殺傷力更大
早在三星之前,臺灣的宏達電已被蘋果狠狠修理:去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判定HTC侵犯蘋果US5,946,647號專利,並且援引關稅法337條例,在今年4月19日,正式對侵權的HTC產品,實施進口禁令。
宏達電從手機代工開始,在2006年轉型推出自有品牌“HTC”智能手機,成為台灣人的驕傲。可是,宏達電並未因此一帆風順,不斷被國外專利權人圍 剿,面臨一起又一起的專利侵權指控。ITC的判決,對HTC的影響深遠,因為一度超越諾基亞,躍升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的HTC,從此在美國市場一蹶不 振。
觀察家指出,宏達電的遭遇,凸顯美國專利法規與實務的發展,對台灣,甚至中港臺以出口為導向業者的重要性:關稅法337條例闡明,若有侵權問 題,ITC 可以頒發禁令禁止侵權產品進口。因此,對于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而言,該關稅法337的殺傷力,甚至更大于法院訴訟,畢竟判決未必會禁售涉案產品。
ITC判決出爐后,兩家企業的糾紛還未完結:根據蘋果和HTC向ITC遞交的資料,兩家公司自8月13日以來已經舉行了兩次和解談判,但迄今尚未達成協議,但雙方計劃繼續進行談判。
此際,宏達電的反擊是:指控蘋果侵犯其公司擁有的兩項大量傳輸資料專利。這兩項專利技術對于所謂的4G技術,亦即長程演進技術(LTE),至為重要。一旦勝訴,宏達電將可尋求在美國禁售相關的蘋果產品。
微軟坐收漁翁之利
針對蘋果在對壘三星的專利權訴訟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這表示,目前採用Android系統的廠商,未來將需要評估該系統的法律風險;國外媒體就此評論:這給微軟視窗(Windows)平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今年7月,微軟推出了自主品牌的Surface平板電腦,採用微軟全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8,引入新的觸控界面和雲算技術。
之后,短短一個月內,微軟陣營的硬件廠商先后發布了基于新視窗系統的旗艦品:8月30日,三星率先推出4.8英寸大屏ATIV S;9月5日,諾基亞發布Lumia 920與Lumia 820;9月19日,HTC同樣以8X與8S兩款品出擊高端和中端市場。
雖然,目前尚無法判斷Windows 8是否能成為Android和iOS的有力競爭對手;但蘋果勝訴,必定加大市場上的移動設備廠商,對Windows系統的興趣--因為不必擔心搭載Android被蘋果提控!
硅谷智慧財產權和投資專家勞裡(Laurie)表示:“微軟將從這場專利權糾紛中受益,成為除Android之外的選擇。不過僅僅這樣還不夠,你還需要能吸引消費者。”他認為,現今的消費者,還是偏愛外觀類似蘋果產品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專利戰致產品漲價(完結篇)

報導:劉拓
 3C市場前途無量,國際通訊科技巨頭新一輪的競爭戰略,已完全從“價格戰”轉向“專利戰”。  勝訴的原告,信誓旦旦高喊:我們是為了保障創新權益;敗訴的被告說:判決是扼殺創新。
 分析人士不約而同認為,專利大戰的背后,實際就是大型商業巨作。
 專家分析,未來,不管競爭者是選擇向蘋果支付專利費,或者另闢蹊徑開發與蘋果不同的產品;最終只會造成產品售價上升。
今年8月底,美國加州法院陪審團裁定三星侵犯蘋果6項專利;蘋果勝訴后,旋即向法院申請在美國市場禁售八款侵權產品,包括:Galaxy S 4G、S2 AT&T、S2 Skyrocket、S2 T-Mobile、S2 Epic 4G、S Showcase、Droid Charge和Prevail。三星則表示,將上訴到底!
 至此,蘋果無疑是獲得美國法院背書:在法院遵循先例原則下,只要提告的相關軟體專利,和蘋果曾勝訴的6項專利相同,那么,蘋果贏面很大。相信蘋果會乘勝追擊其他企業。
 美國市場,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具有決定意義:這是最大的利潤市場,也是資本市場評估企業價值的重要依據。業界認為,蘋果勝訴,除了完成創始人喬布斯“摧毀谷歌安卓(Android)”的遺願,更是藉此對外重申:我才是智能手機老大。
 話說2007年時,“外來者”蘋果推出首款智能手機iPhone,卻被整個手機行業恥笑。不過,短短5年多,iPhone就號令全球市場,讓當年小看蘋果的廠商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等廠商一籌莫展。
戰場不同結果不同
 手機的流動數據服務,十年前早已出現;但卻遲至蘋果推出iPhone,流動數據才實現了從桌上電腦走進消費者手掌的夢想。
 勝訴后,蘋果發表聲明:“本案審理期間出示的大量證據表明,三星抄襲的嚴重程度甚至超出我們原來的想像。蘋果和三星之間的法律訴訟不僅僅關乎專利和金錢,更多的是關乎價值。”
 聲明還強調:“在蘋果,我們十分重視原創和創新,為了打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品,我們傾注了所有的心血。我們製造這些產品是為了讓我們的用戶滿意,而不是為了讓競爭對手大肆抄襲的。對于法院最終認定三星侵權,並發出剽竊是不當行為的明確信號,我們表示讚賞。”
 三星亦表明立場:“判決不應視作蘋果的勝利,而是美國消費者的失敗。不幸的是,專利法被操縱,使得某家公司可以壟斷圓角矩形的外觀,以及三星和其他公司每天都在改進的技術。”
 三星將上訴,“這並非該案的結局,也並非這場全球法律大戰的結局。一些法院已經駁回了蘋果的很多主張。”三星還補充:“專利法竟然會讓一家公司壟斷圓角矩形的設計,實屬不幸。”
 不管當事人是為了創新還是權益而戰,現在,有專家指出,專利的存在實際上是讓消費者的處境變得更加糟糕了,判決未必對三星造成致命影響,反而消費者可能因此“買貴機”。
蘋果訴訟掌主導權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最新數據顯示,三星和蘋果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前兩名,總共佔據了49.5%的全球份額。
 雖然,三星是智能手機領域的后來者,但是憑藉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快速推出多款品,已在今年第一季超過蘋果,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廠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三星未來依靠整合,將會徹底成為電子業的龍頭老大。”而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直指,三星掌握主要零組件設計技術,這讓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獲得很好的成本優勢。
 相信不只蘋果,所有競爭企業均不願看到三星崛起,尤其是在主導力量大的美國市場。 全球觀察家不約而同指出,由蘋果掀起的專利大戰,本質就是商業大片—鞏固其在智慧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姑且不管后來的禁售令結果如何,三星在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開始傳導給股市:蘋果股價在場外交易時段上升2%,三星在韓國股市交易中,股價大跌7.5%。
 IDC駐多倫多分析師雷斯蒂沃(Restivo)表示:“判決和現實有很大差距。短期內,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先地位不太可能被蘋果和其他廠商取代。只要Galaxy系列產品沒有在全球範圍內被禁售,那么情況就不會改變。”
 蘋果選誰訴訟,在什么時間訴訟,在什么區域提起訴訟,都是一種商業選擇。這場商業大片,蘋果遊刃有余。
追擊三星褒貶不一
 蘋果大動作追殺三星,連美國的官員和專利專家也看不下去了,開始評論,“完全禁售三星產品,恐將扼殺資訊與科技產業的創新!原本實力雄厚的蘋果,將獲得更多優勢,競爭的意義便消失。”
 美國司法部轄下反托斯拉法(Antitrust)部門主管李德(Read),在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FTC)舉辦的首爾國際競爭論壇(SICF) 上表示:“像三星這樣重要的企業,能夠藉由競爭銷售其產品,將有助創新。我希望三星不至因陪審團的裁決而無法在美國銷售產品。”但他強調,他的談話代表個 人意見,並非美國官方立場。
 英國《衛報》卻憂心忡忡指出,蘋果勝訴,恐怕將進一步加強蘋果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產業的主導地位,並利用失控的專利訴訟打壓對手,阻礙市場競爭。
 此外,外界對于美國陪審團的公正性亦存疑。智慧財產權律師暨加州大學的法學院教授費勒德曼(Feldman)在《美聯社》上投書表示,“這些陪審團成員怎能在短時間內詳閱百余頁複雜專業文件。我的法律系學生都做不到,遑論是一般民眾。”
 不過,也有相反聲音:CNN網站認為蘋果勝訴的影響是:“競爭對手必須從頭開始,讓他們的設計師展開更多創新。他們必須創造與不同的視覺體驗,這可能對消費者大有裨益。”
天下產品一大抄!
 有人認為,iPhone在全球廣受歡迎后,其他的行動裝置廠商,紛紛仰賴Android為核心,不足處則一一倣傚iPhone。其中,佼佼者三星,成功登上全球智慧手機龍頭。
 只有別人倣傚iPhone嗎?這不盡然。
 在對壘蘋果的官司中,三星的爭論是:在蘋果獲得iPhone和iPad專利前,這些設計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美國法院拒絕了將蘋果iPhone抄襲索尼的元素,列為證據;這個證據可以大大削減蘋果專利的合法性。
 有人提出證據指出,當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時,其他廠商也已想到其中的多項創新,但因為蘋果大量使用專利制度,在全球專利大戰中打壓搭載Android系統的多家廠商。
 同時,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蘋果並非如外界普遍認為的是一創新者,因蘋果內部文件顯示,蘋果在2007年1月發表iPhone前,疑似曾參考三星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的手機設計。
 有消費者打算棄用蘋果產品,因為“蘋果恃強凌弱,將未來的運算和通訊技術,鎖在它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中”。而佼佼者三星,瞭解開放社群文化的箇中價值,靠著開放平台的策略,讓所有的高手甘願為它寫程式碼,交出傲人銷售佳績!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