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網絡傳說

喬布斯遺言原來是假的… (上篇)

21 Aug 2013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逝世近兩年,前陣子網絡瘋傳他的遺言,經由面子書傳貼,感動不少人,后來證實是假的。 近年,網絡尤其是面子書,流傳著各種感人故事,但最后被揭發原來是假的。
除了喬布斯遺言是假的,網絡還有哪些假的感人故事?
前陣子很多人打開面子書,可能都看到朋友分享這篇題為《一段喬布斯真實的遺言》:
 “……在病床上,我頻繁回憶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價后,已經失去了價值,那么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現在我明白了……無休止的追求財富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一個變態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寫照。
 上帝造人時……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文章相當長,這里只摘錄數段,如果你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谷歌搜尋。
 許多網友覺得這段“名人遺言”很有啟發性,毫不猶豫就按“贊”或把文章分享出去。
網民玩“推理游戲”
 但有網友感慨,活了一輩子才悟出這個道理真悲哀,也有人調侃“我30歲就懂這個道理。”
 其實,讀過喬布斯傳記,或在喬布斯生前一直關注他的蘋果迷就會懷疑,這段老套、煽情、看來充滿悔恨,到人生最后階段才“開悟”的話語,真的是喬布斯的遺言嗎?
 一些部落客、網民開始玩“推理游戲”,從喬布斯生平的個性、信仰、作風、價值觀等,還有他的傳記的內容,抽絲剝繭分析這段遺言,發現疑點重重。
看透死亡清楚所要
 關于喬布斯的生平和價值觀,就算沒有讀過他傳記的人,只要聽過或看過他于2005年6月12日,在美國史丹福大學(Stamford University)畢業典禮講過的三個小故事,就大略可以捕捉到一點端倪。
 這三個小故事中的第一個故事,他提到自己孩童時期的生活。
 他17歲上大學,很快就退學,他說那時候他看不出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也看不出大學可以為他指點迷津。
 儘管如此,那個階段的他已經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做的事,停學以后,反而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在20歲的時候就跟朋友一起創辦了蘋果王國。
重新出發
 第二個故事“愛與失”,說的是他被自己親手創立的公司蘋果解雇以后,丟了權杖,卻發現自己依然熱愛自己的事業,決定重新出發。
 他后來發現,被蘋果解雇是發生過在他身上最好的事,這讓他重新感覺自由並且充滿創意。
 他不只創辦新公司,還跟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女人相愛。
 最后的小故事,他提到死亡,他17歲時因為讀過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當成最后一天活,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已經開始省思關于死亡和生命的課題。
 他說:“所有榮耀、驕傲、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會消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提醒自己就要死亡,是讓自己避免掉入得失陷阱最好的方法。這時候你已經赤裸裸,沒有東西可以失去,沒有理由不跟隨你的心。
積極生活
 他覺得自己罹患癌症后是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但他說,死亡可能是生命最好的東西,它去陳讓新。
 他認為時間有限,不要浪費在重複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讓教條約束,那等于活在別人的思考結果,不要讓他人喧囂觀點掩蓋自己真正的想法。
 “你的直覺和內心知道你要變成什么樣子,其他東西都是次要。”
 喬布斯生前給他身邊的人的印象,正是這樣的一個人,非常清楚自己生命中要的是什么,跟著自己內在的聲音走自己的路。
 他應該不會像網絡上流傳的遺言中那樣,臨終才對生命重新估價,推翻自己一輩子追求的東西。
臨終遺言只有Oh wow
 《一段喬布斯真實的遺言》提到喬布斯大半輩子只顧工作和追求財富,一直到躺在病床上,才發現名譽和財富毫無意義。
 這些話或許會是許多一輩子追求財富和功名的企業家會說的遺言,但不可能是蘋果教主喬布斯的遺言。
 事實上,這篇所謂喬布斯的“真實遺言”,確實是一位成功企業家的遺言,收錄在《不說,就真來不及了︰紐約客的臨終遺言》一書中。
 不知哪位“有心人”,擷取了這位企業家遺言中的數個段落,說成是喬布斯遺言,在喬布斯大名的“加持”下,廣為流傳。
 其實,喬布斯的遺言,在2011年他去世那年,他妹妹辛普森(Mona Simpson)出席史丹佛大學為喬布斯舉辦的追悼會時,發表悼詞時已經透露過了。
 喬布斯逝世前先看著辛普森,然后看著自己的孩子們,再看看妻子,最后看著所有人說出“哦哇(Oh wow)、哦哇(Oh wow)、哦哇(Oh wow)”。
 但是,對網民來說,可能覺得一個名人的遺言,不應該只是“哦哇、哦哇”,所以,才會輕易相信網絡上看起來比較“完整”、符合普通人思維邏輯的遺言。
劉墉也被冒名作文
 知名作家劉墉,過去經常以他的一對兒女的成長故事作題材,寫過不少暢銷書。
 他的讀者,對他的兒子劉軒和女兒劉倚帆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都相當熟悉,很多人更是對他們的“家庭故事”百讀不厭。
 這一兩年,網絡流傳一篇題為《考零分的獎勵》或《給我考零分》的短文,故事講的是劉軒少年時,喜歡做白日夢,夢想當車神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功課總是吊車尾。
 劉墉對他訓話,他挑釁地說自己的偶像舒馬赫像他年紀這么大時,功課也不好,還考過零分。
 結果劉墉給他開了一個條件,要是他有本事像舒馬赫一樣考零分,以后就不再干涉他的學業,但他必須遵守考試規則,不能交白卷,並答完所有試題。
 很快就迎來考試,劉軒胡亂作答,還是考不到零分,他這才發現原來考零分這么難。
 一年后,他成功考到第一個零分,劉墉親自下廚為他慶祝,對他舉杯道賀,並說了一句話:“有能力考到A的學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這個道理你現在應該已經知道。”
 劉軒這才發現被老爸耍了,自己的一舉一動,已經在老爸預料中,老爸是要他朝著目標而努力,但把考滿分的要求換成考零分,他就容易接受得多。
 他后來也確實朝著目標努力,成為模範生,考進哈佛大學。
劉軒特別為文解說
 《考零分的獎勵》或《給我考零分》文章開端說明這是劉軒某次接受專訪時講述的一個故事,並以劉軒為第一人稱來寫。
 劉軒后來親自證實這個故事是假的,並且肯定自己沒跟記者說過類似情節。
 有趣的是,不斷有人把這個故事轉寄給劉軒本人,而他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誰幫他作文章。
 針對這個問題,他自己思索過一番,覺得有3種可能:
 1.這原本是別人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他身上。
 2.這是讀者做出的行為。
 3.故事開始可能是真的,但在轉述的過程中,逐漸被加油添醋結果變成《給我考零分》。
 作為網絡傳言故事主角,開始時,有人問他關于這篇文章的事,他會直接地說:“那是假的!”對方總會露出錯愕又尷尬的表情。
 所以后來有人問起,他都會笑一笑,揮揮手說:“倒希望那是真的!”
 他甚至特別寫了篇解說,希望能夠在網絡上被多多傳閱,最好能跟《給我考零分》前后並排。

真假難辨想 好好才分享…(下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假故事的種類,基本上分為杜撰的“真人真事幻想文”、借名人人氣加持的“移花接木文”、以及被夸大的“真人假事文”或“假人真事文”。  這些網絡假故事,有些寫過讀過贊過轉寄過就算,但有些卻會給作者和轉寄者,甚至整個社會惹麻煩。
 網絡上的故事,真的要想好好才按贊或轉貼。
如果說網絡流傳劉墉父子的激勵故事《考零分的獎勵》是“真人假事文”,真有其人,故事卻是假的,那么網絡流傳的蘋果教父喬布斯(Steve Jobs)遺言,則是“移花接木文”了,把他人的遺言,硬套在喬布斯身上,借助喬布斯名氣引起關注。
 此外,網絡上還有一些賺人熱淚或正義至上的文章,經網民瘋傳以后,才發現是“幻想文”或添油加醋的故事。
 兩三個月前,台灣瘋傳的《便當文》,就是不折不扣的“真人真事幻想文”,套上真人真事的說法,其實根本是作者自己的“幻想文 ”。
 《便當文》講的雖是台灣的故事,但網絡無疆界,本地許多面子書友也勤按贊和分享,事件不只在台灣鬧大,還鬧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去。
人人都當公民記者
 創作《便當文》的網民,更是惹了一身蟻,驚動台灣警察,被約談調查故事內容真偽。
 另外,這起事件還導致“創作”這篇文章的報社記者丟工作,連在個人面子書轉貼這則文的一位報社總編輯,也得就此事件,公開向公眾道歉,及提出呈辭。
 今年4月,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發生爆炸事件,網絡流傳許多陰謀論和爆炸案發生時的感人小故事,后來證實均是謠言。
 現今資訊傳播方便快速,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散播資訊,人人都可以當公民記者。
 網民的一個“贊”或傳貼,其實就是在傳播一種資訊或“新聞”,如果這些是造假、破壞公共秩序、煽動的資訊,沒有經過查證,不假思索就轉載的網民,其實也背負著偽造故事的責任。
便當文事件起源…
 今年5月9日,菲律賓海巡人員以機槍射擊一艘台灣漁船,造成船上一位漁民死亡。
 事后菲律賓政府處理這起事件的態度,引起台灣人群情激憤。
 那段時期,網絡流傳幾篇台灣便當店拒賣便當給菲律賓勞工的文章。
 開始時,是《台灣立報》一位鄭姓記者,以海洋藍之名在面子書貼文表示目賭便當店拒賣便當給菲律賓外勞,便當店老板罵菲律賓勞工是狗,還把便當放在地上。
 隨后,一位董姓女子,也在面子書貼文,指自己在一家自助餐廳遇到一位菲律賓勞工,托她幫忙買便當,他已經在門口等一個小時,餐廳老板拒賣便當給他,因為他是菲律賓人。
 文中還提到她進去買便當時,老板對她說:“小姐,如果你是幫外面的‘菲狗’買,我可不賣給你。”
 接著,又有一位神學院的研究生,也在網絡貼了類似內容。
 跟《台灣立報》同一報系的《四方報》總編輯張正,在個人面子書轉貼鄭姓記者的文章,此文在網絡瘋傳,台灣主流媒體開始跟進,並有人翻譯成英文,登上國際媒體。
3疑點揪出文造假
 《便當文》指便當店老板拒賣便當給菲律賓人,許多台灣網民對老板的行為憤憤不平,打算把老板給揪出來。
 這時,網民卻從董姓女子的貼文中找出三大疑點,質疑這起事件的真實性。
 首先,台灣到處都有便利店、便當店,為什么便當店不肯賣便當給菲律賓勞工,這位菲律賓勞工還要等待一個小時,而不去其他的店?
 還有,台灣有很多泰國、印尼、越南勞工,他們膚色接近,便當店老板如何看出對方是菲律賓人?
 再來,當網友因為便當店老板歧視菲律賓人的行為感到憤怒,要把老板找出來,董姓女子卻不公佈店家名稱,並封鎖面子書的留言,網友懷疑這是因為她心虛。
 台灣著名作家九把刀,因而在網絡號召組調查團以掀出真相,他表示要是證明真有其事,就懸賞700個便當給大家。
 事件越演越烈,警方介入調查,證實《便當文》不過是造假文章。
誤信短文老總辭職
 《便當文》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造假故事的三位“作者”,被台灣警方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法辦。
 其中第一位貼文的《台灣立報》鄭姓記者,更被報社辭退。
 在個人面子書轉貼這位記者貼文的《四方報》總編輯張正,受到網民聲討,抨擊他“偽造新聞”、“抗拒查證”、“破壞台灣形象”等。
 當網民開始懷疑《便當文》事件是假的,並攻擊貼文的鄭姓記者時,張正跟鄭姓記者,還有《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親自去找了“便當店老板”查證此事。
 “老板”坦承罵菲律賓外勞是狗,並把便當放在地上。
 他解釋因為當天跟老婆罵架,天氣熱,電視一直在播菲律賓相關新聞,及被旁人酸:“菲律賓的你也賣唷?這種錢你也賺唷?”才會做出這種事。
 張正在面子上寫出跟“便當店老板”交談的經過,證實《便當文》里故事屬實,沒料到這卻是“案中案”,“便當店老板”竟然是假的。
 鄭姓記者在上司追問事件真偽時,擔心丟飯碗,竟然找了朋友來裝扮便當店老板,騙過兩位資深媒體人。
 雖然《台灣立報》和《四方報》從來沒有刊登過這則文,但很多網民是因為張正在媒體界的地位和名聲,“誤信”這則短文,並廣泛轉載。
 張正最后為了負責任,公開向公眾道歉,並且辭去《四方報》總編輯一職。
感人故事原來造假
 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是全球五大馬拉松比賽之一,定在每年美國“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那天舉辦。
 今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落在4月15日,比賽進行中,突然發生爆炸案,造成3人死亡及百多人受傷。
 爆炸案發生后,全球媒體的焦點都聚在這起事件,網絡社交媒體像面子書、推特,更是迅速傳播大量消息,張貼感人的小故事,配發煽情照片,經過網絡的“蝴蝶效應”,片刻即傳遍全世界。
 網絡流傳一堆爆炸事件中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個故事,是一位男選手計劃向在終點等他的女友求婚,女友卻被炸死。
 很多網友可能都在面子書上看過這張照片,一位身穿紅色襯衣的男人,跪在地上抱著一位女性。
 圖片背后的故事非常感人:這位穿紅色襯衣的男子,計劃在衝過終點線后,向女朋友求婚,但她卻去世了。我們中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體會那樣深重的情感痛苦。
 事實上,圖片是真的,但故事是假的。
 這張來自《波士頓環球報》的新聞照,原來的圖說只是:一名男子在終點線安慰一位受傷女子。
 除非被這個心碎的故事沖昏頭腦,否則明眼人一看,照片中的男性穿著,看起來根本不像在跑馬拉松。
 另一張一位小女孩在跑步的照片,圖說描述小女孩,為了去年底美國桑迪胡克校園槍擊案的遇難者而參加這次比賽,但她被炸死了。
 美國警方公佈的信息中,死亡者中確實有一位8歲孩童,不過是個男孩,並沒有女孩。
 后來證實小女孩參加的是另一項比賽,她的照片被錯誤使用了。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奶製品安全再拉警報 嬰兒還能吃什麼?

20 Aug 2013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又爆發奶製品污染事件。  大家對數年前中國奶製品污染事件還記憶猶新,現在紐西蘭恆天然奶制品公司在奶粉原料檢驗出肉毒桿菌,搞到人心惶惶,尤其是家中有嬰幼兒在吃奶粉的家長,更是憂心忡忡。
 近年奶製品安全頻拉警報,問題出在哪里?
2008年,中國許多嬰兒食用該國企業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后腎結石,后來揭發三鹿牌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中國毒奶粉事件震驚全球,歐美各國馬上禁止中國奶製品進口。
 中國家長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敢再買中國廠牌的奶製品,轉買外國品牌奶粉,也就是他們所謂的“洋奶粉”。
 然而,有報導指中國分銷商或零售商在進口奶粉時,摻加中國奶粉,中國家長索性湧到香港、澳門購“洋奶粉”,導致這些地區奶粉短缺。
 不只這樣,他們還趁著到紐西蘭、德國、荷蘭等地觀光時,掃購當地奶粉。
驗出肉毒桿菌
 最近,紐西蘭恆天然集團部分奶製品原料驗出肉毒桿菌,不只中國媽媽追崇的“洋奶粉”神話破滅,進口相關產品的國家,像我國、泰國、澳洲等國家也受影響。
 肉毒桿菌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細菌,存在土壤、動物糞便中,也是肉類罐頭食品常見的污染物。
 這種細菌生長在缺氧環境下,在罐頭食品及密封腌漬物中很容易繁殖,肉類罐頭一旦受肉毒桿菌污染會因氣體壓力膨脹,要是發現肉類罐頭膨脹,切忌食用。
 奶粉很少會受到肉毒桿菌污染,這次恆天然的濃縮乳清蛋白檢測出肉毒桿菌,是一起偶發事件,所以,專家認為其實沒有必要恐慌。
 幾年前中國奶粉含有三聚氧胺,是人為添加有害物質,這次恆天然集團的奶製品原料受到污染,則是屬于生產和加工過程的事故,因為該公司在紐西蘭北島懷卡托地區豪塔普工廠,有一根管道沒有徹底清潔。
 其實,肉毒桿菌不是奶粉中的常規檢測項目,目前全球對奶粉中的肉毒桿菌並沒有限量標準要求。
 恆天然是在企業的質量控制中,對梭菌屬微生物(肉毒桿菌)進行檢測,發現當中含有肉毒桿菌。
嚴厲控管百密一疏
 對那些媽媽無法純母乳餵養,甚至無法餵養母乳的嬰孩來說,配方奶粉是他們在6個月以前的主要食物來源。
 一歲以下的嬰幼兒,不管腸道微生態屏障還是腎臟功能都不成熟,吃下含有毒害物質的食品,影響和危害會比成年人更大。
 所以嬰兒配方奶粉的生產和加工是非常嚴謹的事,對質量必須嚴格控制。
 在荷蘭、德國、美國等國家,對奶製品尤其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檢測、管理都是參照藥品生產流程管理。
 奶製品在加工和儲存過程,很容易受真菌污染,牛體內的農藥、抗生素等,環境的污染物如鉛、汞重金屬,也會殘留在原料或成品中。
 根據歐盟規定,奶製品的奶源,都需要經由實驗室進行多項品質指標檢測。
 其中荷蘭擁有完善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包括農藥殘留物檢測、環境污染物檢測、抗生素和激素殘留物等檢測,所有奶製品上市之前,都必須通過以上檢測。
 就算在嚴格監控之下,奶製品問題依然時有所聞,防不勝防。
 今年三月,荷蘭乳業組織在兩家農場的牛奶發現過量有毒物質黃曲霉毒素,有毒奶源馬上被銷毀,並沒有流入市場。
 德國奶粉曾經檢驗出可能導致嬰兒腦膜炎的“阪崎氏桿菌”;韓國奶製品曾被曝含有會危害人體的福爾馬林。
 對嬰孩來說,母乳是最好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孩出生后的首6個月,應該只以母乳哺養。
 媽媽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給孩子餵養母乳。
肉毒桿菌危及嬰兒
 肉毒桿菌,就是演藝圈明星、富太名媛喜歡用來“修臉”的物質。
 肉毒桿菌是一種神經毒素,可以作用在神經末梢,抑制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
 我們笑、皺眉、哭、說話時臉部肌肉變化,都會導致臉肉不斷收縮,隨著年紀增長,新陳代謝緩慢,細胞修護功能變弱,就會產生皺紋。
 如果注射肉毒桿菌,阻斷神經和肌肉之間的信號傳遞通道,肌肉就會麻痺,停止收縮,也不會產生褶子(皺紋)。
 醫學上,肉毒毒素也用于治療斜視、腦癱性肌肉萎縮等,微量肉毒毒素基本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但是,過量肉毒毒素,阻斷主要神經信號傳導,會讓人頭暈、呼吸困難、肌肉乏力,甚至喪命。
 一般而言,成年人要是攝入少量肉毒桿菌,還是可以代謝掉。
 不過一歲以下的嬰孩,腸道菌群還很脆弱,不小心攝入肉毒桿菌,中毒風險會比較高。
牛奶容易滋生細菌
 牛奶從乳牛身上擠出來,以及擠出來后存放、運輸、加工、貯存、上架的整個過程,都很容易因細菌繁殖變質。
 牛奶本身的環境很適合細菌生長,加上牛生長、擠奶環境的衛生條件問題,如果不經過殺菌處理,直接飲用會有一定風險,所以市售的牛奶,都會經過殺菌處理。
 牛奶其中一種最普遍的滅菌方法是巴氏殺菌,把牛奶加熱到攝氏63度,持績30分鐘,可以殺死牛奶中大部分有害的細菌,在冷藏條件下可以存放兩三個星期。
 日本北海道有一家農場的牛奶,是不殺菌都可以喝的,號稱日本唯一不殺菌的牛奶品牌。
 這是因為農場環境非常衛生,牛是直接被帶到無菌室里擠奶,擠出的牛奶直接裝進殺過菌玻璃瓶。
 日本市售的牛奶,必須通過各種衛生安全檢測,這家農場擁有自己的檢測室,牛奶裝瓶后,檢驗室的專人就直接對牛奶做各項衛生檢測。
 這種在良好環境生產的牛奶,儘管沒有經過殺菌,但里頭的細菌,比經過滅菌的牛奶還低。
奶粉不宜存冰箱裡
 嬰幼兒的配方奶粉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適合細菌生長和繁殖,開封后要是保存不當,可能還會招蟲。
 為了避免奶粉變質,奶粉開封后存放在陰涼、干燥,不會被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每次取用后,必須緊蓋瓶蓋或扎緊袋裝口。
 奶粉開封后,如果沒有蓋好瓶蓋,一些營養成分接觸空氣很容易被氧化,營養流失,並有變質的風險。
 奶粉要是一塊一塊聚集在一起,或表面呈小球狀,但用湯匙輕輕推就可以散開的話,這種現象還是屬于正常,依然可以食用。
 不過如果是過了保質期,脂肪氧化結塊,就不應該食用。
 保存得好的奶粉,應該有正常奶香味,要是出現異味,好像酒味、魚腥味等,就表示已經變質,不能食用。
 有些人會把奶粉存放在冰箱,覺得可以保存的較好。
 其實不然,奶粉放在冰箱中,多次取放,冰箱內外溫差和濕度,反而容易造成奶粉潮解、結塊和變質,所以,奶粉不宜存放在冰箱。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監聽監視

公眾利益和個人隱私角力(上篇)

18 Aug 2013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監聽和監視罪犯,是否侵犯個人隱私?  為了打擊罪案,政府已宣佈允許執法人員必要時,監視和監聽罪犯,甚至為保釋外出的犯罪分子戴上電子監控器。
 讓我們從法律和人權角度,審視監聽與監視的影響……
在這個科技時代,錄音、錄影、電話、電子郵件、追蹤器材,已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是執法人員追蹤罪犯和搜證的工具。
 監聽電話,監視個人行動和攔截電子郵件,已是許多國家執法單位用來搜集罪犯的犯罪證據,以及預防罪案發生的方法。
 我國首相署部長兼表現管理及傳遞單位(PEMANDU)總執行長拿督斯里依德利斯8月1日宣佈,政府決定引用現有法律,允許執法人員監聽和監視罪犯和慣犯。
 有關行動分別是監視有組織罪犯,以監聽收集犯罪證據,以及為保釋在外的犯罪分子戴上電子監控器。
 警方為公眾利益進行監聽和監視,無可厚非,但這是否如一般人權分子所形容,侵犯了個人隱私呢?
 黃玉珠律師指出,雖然大馬憲法無明文指出人民擁有隱私權,但卻有保護人民資料的法令,並不允許一般人隨意竊聽、攔截電子郵件、濫用他人資料。
執法單位有監聽和監視權力
 目前為止,共有4項法令擁有上述功能,分別是1989年金融和銀行法令、1997年電腦犯罪法令、1998年通訊與多媒體法令,以及2010年個人資料保護法令。
 一般人不能隨意監視或竊聽他人,但執法單位則不同,現有法令如1961年綁架法令、1952年危險毒品法令、1988年危險毒品(財產充公)法令、2012年國家安全(特別措施)法令以及刑事程序法典等,已賦予執法單位監聽和監視權力。
 此外,首相署兩位部長,即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和拿督劉勝權先后指出,執法單位也可援引1959年防範罪案法令,調查、登記和監視有組織罪犯。
 另外,一些法令如1998年通訊與多媒體法令及2009年反貪污委員會法令,特別是后者,也常被引用來監聽犯罪者的談話。
 當然,並非每個案件都符合監控條件,如果執法單位認為有關案件關乎生命安危、國家安全或防止罪案發生,必須緊急處理,才能申請監控某人。
 凡事講求證據,警方得到某些情報后,發現有人正在策劃犯罪計劃,才會把收集而來的訊息,整理成檔案交給總檢察署。
 “只要執法單位得到總檢察署的許可(Consent),就可以引用這些法令。”黃律師表示,警方認為有需要對某人或組織進行監聽或監視,即可向總檢察署提呈申請。 
待審犯人戴電子追蹤器
 她指出,總檢察署將會詳細瞭解警方提交的申請,確認有關案件需要監聽和監視,才會允準警方進行監控,並非毫無限制亮出綠燈。
 她說,2012年修改的刑事法典條文中,法庭可以諭令保釋外出的待審犯人戴上電子追蹤器,以及可記錄通訊的電子儀器。
 “但是,至今未有法庭這么做,因此未知是否可行。”她指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已使用這種方式,取得不錯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說:待審犯人也有人權,這種監控方式是否已侵犯隱私呢?
 黃律師指出,許多人都會提出這個想法,但在公眾利益和個人隱私的天平上,或應該優先考慮前者。
監控必有原因?
 當提及執法單位監聽或監視某人,侵犯個人隱私的議題也會隨著浮現出來。
 一般人或會這么說:“擔心執法者濫用法令。”黃玉珠律師反問:“警方為何要濫用法令?怎樣濫用?”
 在她看來,當警方“懷疑”某人有犯罪的可能,就會開始著手調查,如果需要監控疑犯的一舉一動,就可能會引用相關法律。
 換句話說,警方監控某人的動作,民眾或當成是侵犯個人隱私,但如果某人的犯罪行為,侵犯了公眾利益,影響了一群人的生活安全,或就應該優先處理公眾利益。
若無惡意無需負責
 總檢察署審核執法單位提出的監控申請,許可后者執行監聽或監視后,如果發生一些狀況,是否需要為這個決定負責呢?
 黃玉珠律師指出,總檢察署不需要負責任何監控決定的后果,除非有關人士能夠證明該決定具有惡意或不良企圖,可通過民事訴訟解決。
 她指出,總檢察署是刑事檢控單位,如果被監控者認為自身人權或隱私遭侵犯,或可通過民事起訴,以便獲得賠償。
執法者素質待提升
 大馬擁有各種不同的法律,它們的目的皆是為了保障人民,但執法者的素質才是決定司法公正與否的關鍵!
 黃玉珠律師時常關注社會治安和人權,以及活躍社團內,目前是隆雪華堂婦女組主席,針對大馬的的司法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指出,執法者是否依法執行每個案件非常重要,因為代表是否真正執行法律的正義精神。
 然而,她坦言,大馬執法單位素質還有待提升,才能贏得更多民眾的認可。
美日德監控法律
 一些國家已有明文規定,執法單位可以監聽或監控疑犯,以便達到打擊犯罪的目的。
 但是,這些國家也在普通法中規定,個人隱私權不應該由于監聽而受到傷害。
■德國
 該國有大監聽和小監聽法:
 ●大監聽法是允許檢控和執法單位,在特定條件下,監聽疑犯私人住宅內談話,而且一些不該監聽的私人談話,如嫌犯與醫生、律師、國會議員、記者的對談,必須立即清除錄音。
 ●小監聽是只能監聽公共場所發生的談話,監聽后只能以合法方式進行偵查。
 
■日本
 由于日本的犯罪情況、暴力集團、毒品與槍械違法交易日漸增加,該國早在2000年就開始制定《犯罪搜查之通信監聽法》,以打擊犯罪和維持國家安全。
 有關監聽法與德國相似,同樣禁止監聽嫌犯和一些領域的人員,例如醫生和媒體的交談記錄。
 
■美國
 1970年代,時任總統尼克遜濫用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監視反越戰和同情共產黨者,直至1978年該國才成立海外情報監聽法,限制情報單位任意竊聽外國勢力代理人。
 但是,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后,時任總統布什藉此重啟國家安全局無上權力,白宮法律顧問擁有一切監控行動審查權力。


監控乃雙面刃動機是關鍵(下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監聽和監視手法是雙面刃,有好有壞,關鍵在于執行者如何使用!  執法單位向疑犯進行監聽和監視方式,出發點是打擊罪案,但也因為容易觸及民眾隱私的敏感神經,需要依法謹慎執行。
 更重要的一點是:避免監聽和監視過程中,讓一些無辜者成了代罪羔羊…
電話錄音或閉路電視錄影,已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政府或執法者將它運用在監聽和監視上,卻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一圖勝千言,一段錄影可能就是勝于萬言,把整件事情脈絡梳理得更清楚。
 為了防止罪案和搜集證據,執法單位會使用的一個方法,就是監聽,從中收集更多有利執法的訊息。
 但是,就罪案搜證來說,黃玉珠律師認為,監聽或不足夠,能夠錄影也許才能使案情更透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話或會有不同詮釋,如果監聽配合錄影的案件,就會很明確。”黃玉珠律師這么表示。
 她以發生在美國的“馬丁案”判決為例,該案由于證人口供不一,又無影片為證,或因此影響了判決。
監聽監視或牽連無辜者
 2012年2月16日下午,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桑福德郡一個社區內,當時28歲的社區守望相助隊員,白人和拉丁裔混血男子喬治茲莫曼(George Zimmerman),雖然不是在執勤,但卻幫社區內的人送一些東西,看見一名非洲裔年輕人在社區內某間屋后徘徊。
 他懷疑那人要幹案,于是撥電通知警方,並且一路跟蹤,最后失去對方蹤影;他向警方報告和約定見面地點后,就下車繼續查看,沒想到與對方照面,不知何故,茲莫曼拔出合法配槍射殺了該名男孩。
 這名非洲裔男子年僅17歲,名叫特雷沃恩馬丁(Trayvon Martin),有關案件今年7月中旬下判,茲莫曼無罪釋放。
 由于許多人懷疑這是一宗種族歧視案件,除了審訊過程中引起民眾關注,審判結果也引發不滿,以致全美一百多個地區的民眾上街抗議。
 黃玉珠律師表示,如果當時有錄影存證,還原事發現場情況,最后的判決或會不同。
 她指出,從防範罪案方面來看,有關當局需要監聽或監視存證,以便能更清楚案情;但是,任何的監聽或監視,也可能牽連無辜者,必須謹慎處理。
尋求更多民意認可
 “執法人員只要能依法執行,監聽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她相信,這樣才能公正執法,避免殃及無辜。 
 雖然,她認為執法當局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對罪犯進行監聽或監視,但並非以罪案率上升為理由,進行大量監聽或監視工作。
 對于有高官認為罪案率上升和廢除緊急法令有關,她不表認同,在沒有提供任何數據的情況下,這是一種草率的說法。
 同時,她對于政府因治安惡化而可能擬定新法,允準更多監聽和監視行動不以為然,這種解決治安問題的方法有待商榷。
 在社會人士看來,執法單位的監聽行動和竊聽無異,因為民眾認為此舉侵犯隱私,同時也有違道德,政府使用更多監聽或監視的手法降低罪案前,理應尋求更多的民意認可。
立法前宜聽人民意見
 政府有意在6個月內擬定新法案,以打擊嚴重和有組織罪案,這不僅令人心生疑問:難道現有對付犯罪事件的法律,不足以防止罪案發生嗎?
 同時,民眾擔心新法案會否侵犯更多個人隱私,制定新法案前,是否應聽聽人民的聲音呢?
 黃玉珠指出,政府立法前,應進行民意調查,但這種做法在我國極為少見。
 “政府先立法,變成許多時候遇到反彈時,又把它擱置,這對政府的形象並不好。”她說。
 就她而言,現在已是21世紀,不要再把人民當成是“不懂事的小孩”,應該公開處理這些議題,或許反而能夠得到更好的反應。
美國竊聽他國別有企圖
 提到監聽或監視,難免令人想起最近兩三個月內,在全球鬧哄哄的話題:美國的“稜鏡計劃”(PRISM),許多國家都成了美國的監聽對象!
 美國早于2001年遭911恐怖襲擊后,同年10月26日頒佈《美國愛國者法案》(USA PATRIOT Act),就已計劃透過竊聽和監視各國。 
 “稜鏡計劃”正是美國在有關法案下的重要“產品”,由美國安全局于2007年開始推行,這是一項絕密級電子監聽計劃。
 在黃玉珠律師看來,美國這些動作不只是對付和懲罰恐怖分子,同時含有其他目的,即美國想要當個真正的國際警察!
 “美國的竊聽不只是用在國內,還可用在其他國家通訊。”她認為,這即是說明美國早已另有打算。
斯諾登泄密引起爭論
 從人權角度來說,黃玉珠律師認為,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公開美國稜鏡計劃做法正確,就如維基解密一樣,敢于透露真相。
 因為,如果不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合約外判商的員工斯諾登揭發“稜鏡計劃”,全球人至今還一直被蒙在鼓裡。
 在該項計劃下,美國可以獲得國內外各種數據和內容,包括電子郵件、視頻、語音對談、影片、照片、檔案傳輸、社交網絡細節等。
 “也許,在美國人眼裡,那是背叛,但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勇敢和正義。”她表示,美國憑什么通過竊聽來干涉他國,這個做法並不尊重各國和人權。
 她指出,美國一直強調自由和人權,但卻說到做不到,竊聽和監視他國的行為,讓人無法接受。
德國竊聽和反竊聽課程紅火
 對一般人來說,監聽不是什么好事,這和竊聽無異。在一些國家,例如原本把竊聽視為敏感話題的德國,自美國“稜境計劃”曝光后,反而興起“竊聽經濟”風潮。
 在當地,一本由歷史學家尤塞夫教授撰寫的《監視下的德國》,今年二月發行時,乏人問津,現在則紅火得不得了,在亞馬遜網站成為熱門書籍。
 一些德國電影,如得到奧斯卡獎項的《竊聽風暴》,以及一些007系列影片,不斷在電視上重播。
 另外,反竊聽和偵測竊聽的軟件也熱賣,這可讓安全和信息技術公司樂翻了,一些教育機構趁熱開設“反竊聽課程”,吸引不少人報讀。
 竊聽或監聽不只是用在犯罪或防範犯罪,原來也可以形成經濟效應,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心靈法會

唯有生者安,往者才會安(上篇)

15 Aug 2013

特約:江子 
圖片提供: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心靈與心靈之間是需要談話的,然而在現今社會,茫漠、疏離的人際關係裡,許多人已失去談話的對象,不論是真心地與他人交談,或是真心地與自己交談,因此,內心禁錮而乾枯。 讓我們企業家與法師的相遇和對談,從往生者的法事,看生死與信仰,以及對人生的另一種體悟……
在馬佛總雪隆分會的大殿裡,當面對一尊菩薩,當菩薩用微笑來諦聽種種的傾訴,那微笑就像是甘露,讓固化的心,重新又有了清明而溫暖的流速。
 這一夜,我們聽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概法師與NESH生命水創辦人蘇意琴對談: “以法相會”,話厘子一打開,兩人竟然不經意地說起媽媽往生的一場佛事……
 在裊裊上升的香煙裡,在千年同唱的佛經中,蘇意琴平日最難度的親人緩緩體認到,一直排斥心外的宗教,其實並非如以往所想地超然物外、高高在上,媽媽的一場往生佛事,體現了人類的生老病死,它正是佛法的接迎者!
念十小時佛號
 “我聽一個師姐說,往生8個小時內,不可觸碰往生者大體,要不斷念阿彌陀佛佛號,于是那晚我一心一意念佛號給媽媽,一直到天亮,那是我唯一可以為 媽媽做的最后一件事。”蘇意琴說那晚她越唸越起勁,這也是她這一輩子念最多的佛號,一共念了10個小時,自己的心靈也漸漸在佛號中開敞。
 “第二天早上七點多,要為媽媽換衣服時,我好奇地想:念佛8個小時后,媽媽的身體會軟化嗎?那一刻我怕摸到媽媽身體硬硬的,從此我對佛教沒有信心了!結果,媽媽沒讓我失望!”
 “因為我要見證這關鍵的一刻,摸摸媽媽的身體竟然是帶溫的,媽媽的臉是紅潤的,就像在睡覺,身體都軟軟還有微溫,我對佛法的信心更堅定了。”
 蘇意琴指出,她的家族頗大,共有四十多個成員,因為學佛已10年,家裡的小朋友常被她拉去參加佛學生活營,所以那5天的佛事,小朋友都很聽話輪流念佛號:“很多人來到媽媽佛事現場,很奇怪的發現他們一坐下來都不想走,也許因為整個佛事很安詳、很平靜。”
孝心感動諸佛
 “我們以佛教儀式進行,甚至不燒冥間金紙,靈堂上沒有人哭泣,因為一家人都一心一意唸佛號,所以,我們的悲傷都沒有展現,家裡每個人的心都非常安 定,心中只有佛號。尤其是我媽媽要出殯,蓋棺的那一刻,看到傷感要來了,當你念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哭,始發現原來佛教是那么的好!”她說。
 沒想到母親一場佛事,令蘇意琴整家人對佛法更有信心,連平日最難渡的姐夫,也願意為媽媽茹素49天。
 果概法師為蘇意琴媽媽這么安詳、莊嚴的往生佛事解讀:“全家人的一份孝心,感動了諸佛,引發了三寶的加持。佛事最重要的一點是,唯有生者安,往者才會安。親人往生的過程,有瑞象顯現,那也是顯露你對三寶的信心。”
念佛8小時后媽媽笑得好開心
 去年,果概法師在大馬帶領一場法華三昧的講習營時,台灣來了一通電話,告知她的母親走在斑馬線上,被車子撞到,而法師第二天還要到新加坡主講一場《金剛經》講座。
 “其實,我們僧團被訓練到以公事為主,而媽媽車禍是私事,但是,僧團還是很慈悲,找到另一位法師代替我講《金剛經》,好讓我趕回去處理媽媽的事。”果概法師回憶起她那81歲媽媽往生的過程,背后有著許多慈悲而智慧的故事。
 “我家的老菩薩一生沒學佛,她有4個遺囑:第一個是她要拜肉;第二個要土葬;第三個是絕對不要以佛教的儀式;第四個是她不要和她老公擺在同一樣的地方。”
 “老菩薩送到醫院,已被醫生證實腦死,當我來到加護病房,她的眼角突然流了一行淚,媽媽身邊的護士都感到奇怪,我對媽媽輕聲說,我出家二十多年,我一定陪你到最后,每一個關鍵,我都會陪你,請你放心,跟著我引導,老菩薩嘴角笑了起來,全家人都放鬆了!”
 果概法師說,只有她哥哥看到媽媽被手術室推出來時,那一剎那她是又怨、又嗔、又恨,非常不甘心這樣被車撞到的狀況。
 “媽媽整個往生的過程,第一個是我對三寶有信心,第二個是因為三寶,是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第三個就如師父(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的一句話:唯有生者安,往生者才會安。”
 “當我們為媽媽念佛8小時后,她笑得好開心,我的哥哥形容媽媽好像是天上掉下一個寶貝,她接受到了,很不好意思開心笑了起來!”
一把火燒掉所有煩惱
 當企業家遇上佛法,那是怎樣碰觸的火花?蘇意琴笑說,三年前工廠突然發生大火,她收到工廠打來的電話即到現場察看。
 當時圍觀的人很多,警長問誰是老闆,她舉起手,十分平靜聽他報告,那位警長似乎不相信她是老闆,因為一般的人遇到火災都會哭哭啼啼,蘇意琴怎么可以那么平靜呢?
 “那是因為那場火,當下讓我想到《金剛經》裡說的:一切有如夢幻泡影……我跟那位負責貨倉的主管說:一場火,把你的煩惱都燒光了!從此貨倉不用煩那么亂了,一切從零開始!”
 她說:“因為有佛法,可以馬上用到,我不覺得有很大的損失,反而覺得以后可以把公司重新規劃得更好!”
信仰需與生命結合
 果概法師為這場“以法相會”對談,作了一個感性兼具理性的總結:“我最近看了一篇資料,印度的甘地講了這么一句話──我喜歡你們的基督,但是不喜 歡你們的基督徒;意思是說所謂的基督徒,不是一群信仰基督的教徒,而應該是一群活出基督的門徒。我在這裡把基督改成佛教,所謂的佛教徒,不是一群信仰佛陀 的教徒,而是一群活出佛陀精神的門徒。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在果概法師看來,如果佛法沒有辦法與生命結合,那就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跟你的生命結合,它才成為你的生命,那才是佛法。”
生活中實踐宗教所學
 果概法師說了一個有關聖嚴法師的故事。
 在聖嚴師父69歲那一年,一次早齋時,突然站起來說:“佛法在我的身上沒有斷掉,在你們(出家弟子)身上就不知道了。如果我走在街上遇見佛陀,依然是有顏面去見他。”
 這個事情過后,果概法師一直思索佛法怎么在自己的身上不會斷掉?后來,發現唯一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因此,她以“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事明燈”,與眾人共勉!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由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聯合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舉辦“慈悲三昧水懺法會”,定于8月17至18日早上9時至下午5時在八打靈育才小學舉行。
 熙攘步伐,需一股沁心的安定,紛擾世間,需一瓢清涼的法水,主辦單位希望信眾以虔誠禮敬,內省懺悔,來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法會設有各項功德主及佛前獻供,詳情請聯絡:03-79600841/79604341,請出席者自備海青、水杯、湯匙。

法會學佛法,應用生活上(下篇)

特約:江子 
圖片提供: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對 于漢傳佛教來說,「法會」又稱作法事或佛事,是佛教為誦經、說法、供佛、施贈等宗教活動所舉行的儀式。但是,宗教的神秘經驗,常是媒體報導的頭條,有人斥 為社會亂象,有人認為感應顯現,其實在回歸心靈的大時代需求下,生活的重心,不在神秘經驗的揭發上,而是在于以法相會,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
果概法師和企業家蘇意琴兩人,由為媽媽辦一場莊嚴的佛事,談起以法相會的“法會”。
 在果概法師與蘇意琴看來,對佛的信心,誦經、念佛號、參加拜懺法會等等修行方式,都是明淨自己的心,以接受佛陀教法的最佳方法。
 蘇意琴說起自己學佛因緣,始于一場到台灣山頭舉行的水陸大法會,當她進入水陸大法會壇場,才知道要穿上海青,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法會。
不是拿來保平安
 當時,只見全場兩千人都非常莊嚴地禮拜,那一刻她對佛教改觀,心中有很大的感動,當下發願要回來馬來西亞成立一個佛教團體。
 “佛法給我很大的受用,佛教不是拿來保平安,不是求佛陀賺大錢,或找到一個如意郎君。”她相信因果法則,她要把佛法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在果概法師與蘇意琴“以法相會”真情對談的講座會上,蘇意琴笑問果概法師:“為何我身邊有很多師姐都那么‘神’,她們都有很多所謂的感應,連家裡的溝渠旁都可以長出一棵菩提樹來……難道是因為我不夠精進嗎?”
 果概法師以農禪寺山上的一場佛七回應:“當佛七最后一支香時,法師帶領跑香,所有參加者都隨著法師走,竟然有人發現大殿外有一尊阿彌陀佛,于是所有人都說看到阿彌陀佛,二十多位帶領的法師都沒看到,難道他們不精進嗎?那是為什么?”
 她接著說:“那是因為我們打從一開始沒有想要看到,可是你一直抓住那個看到的相,那就是叫‘著魔’,金剛經說,所有相皆是虛空。”
 法鼓山舉辦第二屆水陸大法會時,果概法師是策劃負責人,當時法會參與者中,互傳看見許多瑞象,甚至有人拍下圖來傳看。
 “于是,所有來參加法會的師兄師姐走起路來,每個人都是抬頭往上看的模樣,讓大家發出會心一笑!”果概法師這么表示。
離相,離相,再離相
 法會結束后,果概法師把那些圖片,給她的師父聖嚴法師觀看,后者即是:“你們怎么想把法鼓山搞到這樣子!瑞象,讓別人去講,因為當所有人都在觀望瑞象的時候,他的心就不在方法上面!”
 因此,果概法師指出,法鼓山從不講這些瑞象的事情,“有人說,打坐看到蓮花,又怎么樣?看到溝渠長出菩提樹,又怎么樣?師父(聖嚴法師)要破相破 到怎么樣的程度,當師父捨報時,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破相破到這樣的徹底,因為佛法不著像,師父要我們離相,離相,再離相!”
 果概法師形容,這樣的修行,就像火箭升空,它的重點是一直升空,不升就會爆炸。
法會啟發善根
 佛陀說法,就是讓大家用在日常生活上!
 果概法師說指出,原始的佛法,並非讓信眾上太多的課,因為信眾知道太多了,反會做不到!
 “參加法會只求保平安,不是不好,但是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這點上,我們還可以往上提升。”她表示,讓佛陀說的法,解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
 她認為,一場法會不只是作超度、保平安,道場有責任讓信眾明白法會的內容,善根就會被啟發出來,“接迎學佛,進一步往上提升。”
 “法會共修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佛法比喻為一頭牛,自己用功,自己牽著那頭牛,一場法會一千個人參加,就有一千個人在牽著那頭牛,一千個人的力量很大。”果概法師指出其中關鍵。
 她以企業家蘇意琴為例,法會給后者的感動,即是每個人的善根就會被啟發,“一個人時,腦袋就會亂想,但是,在一個數百人共修的氛圍,腦袋就不會亂想。”
先改變自己才引人學佛
 在果概法師和企業家蘇意琴的對談講座上,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要如何渡家人學佛?或如何接迎家人參加法會?”
 果概法師認為佛法講因緣,像她出家多年,直至母親往生,在三寶加持下,才感動家人學佛,因此她自嘲的說:“也許是她出家20年的功力吧!”,現場觀眾為之一笑。
 她說:“只有你先改變你自己,就好了!讓你的家人,看到你的改變,而且變得那么好,這是最快的接迎方法。”
 對于這個問題,蘇意琴形容自己是個過來人,差點因一些誤解,不敢學佛。
 “我認為,作為一個佛教徒,不要動不動就說:我是佛教徒,我不會騙人的,拿佛教當擋箭牌,也不要隨意批判別人,隨口就說對方業障深重,影響人家學佛。”她說。
 蘇意琴指出,一個資深學佛人,不要以為懂得佛教一些大道理,就批判別人不學佛,讓人誤會學佛的人,就可以驕傲示人。
 “我碰到一個佛友,他常叫我參加一些佛教活動,就這么巧,我每次都沒空參加,他就說我業障深重云云,讓人覺得佛教高深莫測,這樣很容易叫人打退堂鼓!哪裡還有人敢學佛呢?”
 蘇意琴希望信眾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快樂又稱職的佛教徒。
從有所求到無所求
 在講座會上,有人問說:“修習佛法,是有所求,還是無所求?”
 蘇意琴對“求”的解讀是:“我每年都要為公司賺取很多的盈利,好讓我拿來做公益的活動,這就要看你所求的,是否有用在對的地方。”
 她說:“例如,現代女人追求名牌包包,永遠都不會嫌少,幾千塊錢的一個包包,三個月后又換另一個新款式,如果你的有所求,讓你起煩惱,那就不是修行佛法。”
 蘇意琴指出,她學佛不起煩惱,並不表示她的公司每年的營業額會下降,它還是每一年都在成長,每個人都很努力去做,凡事都要盡力而為。
 “如果遇到的事業因緣不俱足,唯有放下,再努力創造另一次更好的因緣。”
 果概法師則認為,修行的次第是從有所求到無所求,無所求是一個目標,“所謂的無所求,沒有我執在裡面,這就是最高的境界。”
給最需要的而非名牌
 一次,星雲大師手上載著名牌手表,記者詢問原因,大師的回答是:我只當它是手錶,沒有當它是名牌。
 關于選擇名牌與否,蘇意琴以她過去到中國作扶貧的經驗,來看這個問題。
 “我最初做扶貧,總以為給孩子最好的品牌,就是帶給他們歡喜。當有人問這些貧窮孩子,身上為何穿的都是名牌衣服時,孩子並不知道什么是名牌,他以為是善心人士送的衣服而已。”然而,蘇意琴表示,這樣卻引來別人的誤解,以為孩子有能力穿名牌。
 “經過多次扶貧的經驗,我不再買自己所謂最好的,給這些山上貧窮的孩子,因為我們覺得最好的,卻不能代表是他們的需要,于是我都到當地的文具店,買孩子們需要的文具等等必需品。”她說。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