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你的鑽石染血嗎?

23 Oct 2012





特約:普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管制國際鑽石原石貿易的“金伯利流程認證制度”,在其官方的網站上貼了一份警告,謂最近有些商家在買賣鑽石時,賣方出示偽造馬來西亞政府發出的“金伯利流程證書”。  什麼是金伯利流程證書?
 金伯利流程證書以及另一項“保證書機制”,是聯合國推行的管制鑽石交易機制,保證買賣的不是沾染血腥和無數怨靈的戰爭鑽石,間接資助軍閥發動戰亂。
于1998年,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發布了《野蠻交易》報告,詳細披露在安哥拉內戰中,鑽石在提供軍火資金來源的重要角色。這份報告使得國際鑽石的骯髒秘密交易首次成為世人的焦點。
 這些用來資助戰爭的鑽石,被稱作血鑽,也稱衝突鑽石或戰爭鑽石。
 血鑽主要產地來自佔世界三分之二鑽石產量的非洲,涉及的國家包括了利比里亞、安哥拉、塞拉利昂、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多年來這些國家的內戰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或流離失所。
 聯合國把血鑽定義為來自軍閥控制地區,用來顛覆資助受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府,或違背安理會決策活動的鑽石。
 除了顛覆政府,許多非政府組織把帶來負面相應的貿易的鑽石都歸類為血鑽,這些鑽石的交易牽涉到違反人權、洗黑錢、流血衝突、支持恐怖活動等。
販賣鑽石獲資金
 1998年,安哥拉反對派安盟違反之前簽署的和平協議,導致內戰爆發,為了平息戰亂,聯合國安理會對安盟進行制裁。
 然而調查發現,安盟依然從販賣鑽石至國際市場獲得資金。
 實際上,不只是安哥拉,當時非洲發生戰亂的好幾個國家的軍閥都依靠輸出鑽石購買軍火。為了維護非洲地區的穩定與和平,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嘗試杜絕衝突鑽石的貿易,截斷非法組織的資金來源。
 經過幾年的籌備,聯合國終于在2002年通過“金伯利流程”(Kimberley Process) 以及“保證書機制” (System of Warranties)的設立,設立機制管制鑽石買賣。
 金伯利流程主要管制未經加工的毛坯鑽石或鑽石原石的進出口;保證書機制則負責鑽石原石加工過程以及製成品的買賣。不過一般把兩個機制一起稱作金伯利流程。
何為金伯利流程?
 2000年5月,世界主要的鑽石生產國在南非的金伯利開會,研究如何停止血鑽的貿易,確保鑽石買賣不會用來資助叛軍顛覆合法政府。
 經過聯合國的從旁斡旋,2002年11月,各鑽石主要生產國、鑽石界主要業者以及非政府組織正式成立“金 伯利流程認證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ion Scheme)。
 金伯利流程認證制度簡稱“金伯利流程”,管制鑽石原石的貨源,確保惟有通過合法途徑的鑽石原石可以在會員國間交易。
 會員國必須以金伯利流程設定法律,禁止不合法的鑽石流通。同時,會員國也不准與非會員國進行鑽石貿易,使得血鑽無法在國際市場流通。
 2003年1月,金伯利流程正式投入運作。目前共有77個會員國,馬來西亞也是其中一員。會員國包括主要的鑽石生產與消費國,生產的鑽石原石佔了全球99.8%的產量。
 任何會員國如果不遵守相關規定,將被開除,無法在國際市場進行鑽石交易。這對許多生產鑽石的貧窮非洲國家,會是個致命的經濟打擊。
 金伯利流程設施以來效果顯著,目前,安哥拉、塞拉利昂、剛果民主共和國、利比里亞等戰亂國家的局勢已相當穩定。唯一還受制裁的非洲鑽石生產國是象牙海岸。
 除了平定戰亂,金伯利流程也改善鑽石生產國的經濟,例如在塞拉利昂,90年代內戰時期,政府無法得到任何鑽石收入,然而在2006年,該國的鑽石出口共達1億2500萬美金,10%人口參與鑽石業。
 根據官方報告,自從金伯利流程運作以來,血鑽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從4%跌至目前的不到1%,也就是說全世界超過99%的鑽石是通過合法途徑開採的。
世界鑽石理事會
 2000年7月,在金伯利流程醞釀的同時,“世界鑽石交易聯盟”與“國際鑽石加工廠商協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開會,通過一項決議,聯合成立“世界鑽石理事會”(World Diamond Council, WDC)。
 世界鑽石理事會的成立目的在于設立一套追蹤鑽石買賣的機制,以減少血鑽流入市場。
 成立之后,世界鑽石理事會即與金伯利流程密切合作,配合金伯利流程認證制度,設立一套“保證書機制”,確保屬下會員遵守這兩項機制。
 由于“世界鑽石交易聯盟”與“國際鑽石加工廠商協會”的會員包括了全球幾乎所有鑽石業界的重要商家,因此“保證書機制”基本上涵蓋了全世界的鑽石從工廠到零售商的主要渠道。
 除此之外,世界鑽石理事會也是金伯利流程的觀察員,它遣派專家團到各金伯利會員國觀察調查,審核會員國是否遵守金伯利認證制度。
機制問題與漏洞
 雖然金伯利流程取得可觀的成效,但要真正杜絕血鑽交易依然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因此金伯利流程也經常受到非政府組織的批評。
 2011年12月“全球見證”宣布退出金伯利流程,全球見證是第一個挑起血鑽課題,引起世界矚目的非政府組織,也是金伯利流程的發起成員之一。
 “全球見證”聲稱金伯利流程徹底失敗,其主席古赫說金伯利流程的做法過時,充斥著漏洞和缺陷,根本無法有效阻止血鑽交易。
 特別是像牙海岸、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這3個會員國嚴重違法條例,然而金伯利流程從未認真採取行動對付這些會員。
執法能力不足
 全球見證的退出對金伯利流程是個重大的打擊,但也把認證制度面對的問題抬上檯面:
 首先,金伯利流程並沒有自身的官員執行認證,真正執行者是會員國的政府官員,金伯利流程根本無法監管整個程序。
 政府執法人員的貪污腐敗使得鑽石原石的來源鑑定出現漏洞,許多血鑽都被混入合法渠道中出口。
 例如,根據曾在剛果進行鑽石貿易的凱倫里安的說法,剛果的執法官員每天進袋50至100美金(約150至300令吉)貪污費,專門辦理各種包括金伯利流程在內的手續。
 有些國家雖然有心制止血鑽的流通,但是鑽石原石容易走私過境。盛產鑽石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邊界長達一千多公里,根本難以追緝走私活動。
 金伯利流程也沒有軍隊或警力,無法強制會員國遵守條例。例如,2008年津巴布韋獨裁者姆卡比所屬的軍人強奪新發現的鑽礦區馬蘭治,殺死200多名礦工。
 對此金伯利流程禁止該國出口鑽石,姆卡比政府恫言把所有存貨拋入非法市場,津巴布韋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出口國之一,果真如此,則整個市場價格將大亂,而且充斥違反金伯利流程的鑽石。
 金伯利流程拿姆卡比政府的威脅沒辦法,只好開禁,允許馬蘭治區符合條件的公司出口鑽石原石。這也是全球見證退出金伯利流程的導火線。
順應時勢改善問題
 金伯利流程成立的初衷,是切斷非洲軍閥推翻合法政府的資金。目前,這個目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達成。
 然而鑽石生產衍生的其他問題,例如人權、非法開採、洗黑錢等卻一籮筐,有些會員國也認為受到不公平對待。另外,對于什么是“血鑽”,哪些鑽石應該禁止,哪些符合條例,也充滿爭議。
 對此,金伯利流程今年剛上任的主席,美國的米洛万諾維奇也同意,該組織許多做法已過時,它應該隨著局勢的變化而作出改變,否則將被淘汰。
 要確保市面上所有的鑽石都是“干淨”的,金伯利流程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金伯利流程認證程序
 ●鑽石原石開採出來之后,就送到相關的政府部門。
 ●在這裡鑽石原石被鑑定不是源自衝突地區,即裝入一個密封防竄改的容器內,每一個容器上都有自身的獨特序號,執法官員會發出一份同樣序號的金伯利流程證書。
 ●鑽石原石只可以在金伯利流程會員國之間進出口,過境時鑽石原石必須原封不動儲藏在防竄改容器內,同時附上金伯利流程證書。
 ●任何沒有金伯利流程證書,或容器已被篡改的鑽石原石,將被海關沒收或退回。
保證書機制
 ●鑽石在通過不同的鑽石加工廠商、批發商和珠寶零售商等,每一次轉手都得在發貨單上保證該鑽石不是源自衝突地區。這項設施稱作“保證書機制”。
 ●公司年度審計時,審計這些發貨單上的保證是審計程序之一,相關記錄必須保存5年。
 ●珠寶零售商在銷售鑽石給顧客時不必在收據上註明這項保證,但是作為消費者,顧客可以要求他們作這項保證,以確保購買鑽石時沒有間接成為戰亂的幫兇。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夢游中殺人有罪嗎?

22 Oct 2012 



報導:周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10月號的《科學人》雜誌推出“超越極限”專輯,其中一篇談到夢游殺手的事件,內容很吸引人。   全球各地,在夢游中殺人的例子不多,不過由于夢游事件已屬奇異,夢游中殺人更加詭異,所以一旦發生時,往往很聳動。  
 到底,那些夢游患者怎樣殺人?他們真的完全對所發生的血腥事故沒印象嗎?不知者無罪,夢游的情況下殺人有罪嗎?
案例1  2005年10月19日。凌晨3點41分。
 美國求助熱線119的勤務人員接到一通來電,詢問對方:“發生什么事?”
 電話另一端傳來一把男聲:“你來就對了。”
 勤務人員強調:“你得告訴我發生什么事了。”
 “有人死了。”
 “有人死了?”
 “對。”
 “在哪裡?”
 “在他們家裡。有人死了,快來。”
 致電的男子是亞多佑(化名),他用他太太的手機打電話,他太太則倒在他們家浴室地板的血泊中。
 他的說話方式是很特別的,稱太太為“有人”,不說“在我們家裡”,而是說“在他們家裡”,有一點好像剛被叫醒的樣子,迷迷糊糊,還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不認識死去的女子,甚至不知道發生什么事。
 當警方抵步時,亞多佑正站在前門台階上等候。
 其后,亞多佑被捕,但是,他人雖在現場,卻似乎不太清楚現場細節,還反過來問警察:“她怎么樣了?”
結果
 亞多佑被判二級謀殺罪,入獄37年。

案例2  2006年7月24日,早上7時許,新彊莎車縣,19歲的阿明(化名)醒來時,驚見自己雙手滿是血,身邊的兩人則滿頭鮮血,奄奄一息。
 阿明被嚇壞了,爆開一聲歇斯底里的驚叫聲:“殺人了!”
 人們聞聲趕來,手忙腳亂地叫救護車。
 待救治行動告一段落后,人們才開始追問第一目擊者阿明事情始末。
 阿明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醒來,就發現自己兩隻手都是血……
 再問下去,他先是搖頭說不知道,過后卻很快又跳起來大喊:“殺人了!殺人了!”
 在鄉干部的提醒下,阿明的哥哥帶領他到警局自首。
 對作案過程一無所知,卻跑來自首,當地民警還是頭一回碰到這樣的事。
 警方在現場找到一根約一米長的鋼釬,上面有阿明的指紋……
結果
 阿明的親人力指這是夢游殺人事件,他們及鄰居都能證實阿明有夢游問題。但最終警方朝向精神分裂症調查,認定阿明患有“混合型精神分裂症”,案發時他在幻覺中,因此無罪釋放,但家人必須將他送進精神病院治療。阿明的家屬也分別賠償給死傷者。

案例3  2008年7月。英國。 
 布萊恩托馬斯和太太結伴出游。這是一個一時興起的念頭,為了慶賀克里斯汀的癌症診斷只是一場虛驚,兩人即興決定駕他們的野營車到西威爾斯度假。 
 他們享受了一個浪漫美麗的夜晚。
 不料睡到半夜時,一群年輕飆車族在停車場附近喧囂,把他們驚醒。
 第二天早上,托馬斯醒來時,驚覺身邊的妻子已毫無氣息,死了。
 托馬斯事后供證時追述當夜情況:
 “后來我睡著了,我腦子里的印象已經是這個野營車不安全。我不知道多久后,我看到克里斯汀睡在車內另一邊的床上,有個人對他動手動腳。我氣得只能說出這樣的話:‘混蛋,你怎么敢進來’,接著我環著他的脖子揪著他,把他拉下來。” 
 原來,他把妻子誤當侵入者勒斃。醒覺到自己可能闖下滔天大禍,他撥電報警:“我想是我殺了我妻子,天啊,我以為有人闖進來……我當時肯定是在做夢,她是我的一切啊!我到底做了什么啊?” 
 在案發之前一個星期,托馬斯已經停服抗抑鬱劑一周。他自小有慢性夢游症,常在睡夢中把自己弄傷,甚至在夢中到附近的水溝游泳,令妻子非常擔心,所以晚上她會把房門鎖上不讓丈夫出房。
 托馬斯夢游,常把妻子吵醒,所以在家中他們分房睡,但是他們的感情還算不錯。
 后來,隨著托馬斯的多重睡眠障礙問題越來越嚴重,醫生給他開抗抑鬱劑,但這種藥物會影響性生活,于是托馬斯私下間歇性停藥,以便能夠每兩個月和妻子同房。
 但是,不吃藥的副作用卻是會出現幻覺,事發后他回想起來,意識到他發病的情況,大多時候都是發生在停藥后。卻不料,這一回因外來刺激而肇下大錯。 
結果
 法庭同意這是一起“非瘋狂狀態的無意識行為”案件,因此判他無罪。
醒后記不起所作所為
 夢游,又稱睡行(sleep walk),是一種奇怪的意識狀態,患者一般上的表現是反復在睡眠中起床行走活動,持續的時間不一而定,一般是幾分鐘到半小時,但也有人持續幾小時之久! 
 這種問題好發于6至12歲的孩童,但極少數成人也有這個問題。 
 最奇特的是,當事人事發時是半睜眼或眼睛全開的,但眼神凝聚,對眼前的東西卻視而不見,在這種目不視物,意識朦朧的狀況,甚至周遭漆黑一團的情況下,他們竟能避開障礙物,行走自如。 
 情況輕微的患者,或者只是起來在家中走走、喝水、打開抽屜拿東西,或是對家人念念有詞,甚至打開門走出去。但是,當旁人跟他們說話,他們是完全不瞅不睬的,而且,旁人很難叫醒在夢游狀態的人,任人怎樣搖晃呼叫,他們都很少會有反應。  
 當事人清醒時對前一晚發生的事卻完全沒有印象。
 如果只是上述情況,還算好,嚴重的患者,會作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舉動,如:
 英國老人,德里克羅傑斯,在白天是典型的紳士,到了晚上卻變成危險的野獸,亂摔家具、毆打太太及進行自殘。 
 37歲的屋頂工人詹森吉爾,在房東睡覺時撲上對方的床……事后他堅稱當時在夢游,根本不曉得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不能以強奸罪論處。 
 另外,一名中國中年男人,在夢游中竟然走了30公里的路!耗時至少3個小時。走累之后,他竟然還會翻越別人住家圍牆,在別人家屋簷下睡大覺,最后要勞動警方將他送回家。
 他的太太對丈夫能走這么遠也感意外,她說,其丈夫剛患夢游症時,常常半夜出走,天亮前會回家,但醒時完全對前一晚的事沒印象。家人每晚臨睡前,總是要把菜刀之類物件收藏好,免得他持械出外闖禍。 
 1987年,加拿大一名男子帕克斯,駕了22公里的車,去殺害岳母並致傷岳父,他以案發時一直處于夢游的無意識狀態中為由辯護,獲判無罪。 
被判無罪掀起爭議
 大多數被指控謀殺的夢游症患者,都被判無罪釋放。但是,這類事件通常會有很大的爭議性。 
 像案例2的阿明,最后因精神病而逃過定罪,死者家屬也很不服氣。
 不同人士對案例3的托馬斯案也意見相左。
 執業30年的睡眠疾病專家克里斯艾德辛科斯基博士,是托馬斯這廂辯方的專家證人,他坦承,一些辯方律師會尋求用無意識行為來企圖為被告洗脫或減輕強奸、謀殺等各種罪名。
 他為托馬斯做了兩次睡眠實驗,以測試結果作為辯護真偽──是類睡症還是睡眠障礙讓托馬斯殺妻。 
 他指出,托馬斯的案件特別難診斷,到底他當時是處于淺的睡眠形式,處于夢中,並在夢中產生意識,把夢中與侵入者搏鬥付諸真正的行動;抑或他處于深層的無夢狀態?后者發生時,在沒有意識或認知的情況之下,攻擊性行為便已經發生。 
 雖然他難以判決托馬斯在哪種情況下殺妻,他卻支持法庭的判決。
 “法庭同意這是一起無意識行為案件,這就是說,你處于一種被自動行為引導的狀態。這種誘因可能是癲癇症、低血糖症或者像托馬斯案件中的這種睡眠障礙。這樣的案例中,犯人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固然,一些律師企圖以無意識行為為他們的案主辯護,不過,要通過這種方式洗脫罪名是相當復雜的。
 像案例1的主角亞多佑便無法脫罪,他在案發之前因夢游症惡化而去過睡眠中心3次求醫,這項記錄成為他有睡眠障礙的佐證,但無法全然替他清洗罪名,最終他還是因二級謀殺被關進牢獄。
三類爭議性案件
1. 發生性行為 一些性攻擊與不適當性行為罪嫌犯以夢游為理由,逃過法律制裁。
2. 自殘 人們普遍認為夢游者不會自殘,然而,夢游從高處墮落事件時有所聞,像案例3的托馬斯便有自殘行為。在德國德明,一名住公寓第四層的17歲夢游者徑直走向窗戶,從10米高處跌落,幸而大命不死,他摔成骨折,卻還在呼呼大睡。
3. 夢游殺人 在無意識的夢游狀態下殺人,很多這類個案被告被判無罪。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小額貸款變雙刃劍

21 Oct 2012 

報導: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盛行約40個國家的小額貸款模式,因出現許多貸款者過度負債,而面對危機!  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1976年代創建小額信貸模式,協助那些遭傳統銀行拒絕貸款的窮人,改善生產力和生活。
 隨后,小額信貸模式在全球許多國家風行起來,在對抗貧窮上取得不俗的效果,尤努斯更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但是,由于機制不夠完善,貸款者過度貸款和罷還貸款,這個模式面對極大的考驗。
 各地對小額信貸質疑聲四起,這個近40年的對抗貧窮模式,在哪個環節出了錯?
最初,小額信貸有著許多讓窮人脫胎換骨的感人故事,印度的莎莉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莎莉瑪和許多印度人一樣,每天工作賺到的錢,僅能夠填飽肚子,土地、房子、讓孩子受教育這些事,想都別想!
 對于以利益為主的銀行來說,這些人別想借錢,因為把他們視為沒有還債能力的一分子。
 尢努斯推行的小額信貸方法,讓在貧窮線上的一群找到了希望,有機會脫離貧窮。
 莎莉瑪向一間小額信貸金融借了200美元買一頭牛,在市場銷售擠出來的牛奶,得到一筆不錯的收入,不用過著每天收入一美元的貧苦日子。
 一段時間后,她把儲蓄起來的錢,加上再次向小額貸款金融借貸的錢,買了另外六頭牛,牛奶量大增,賺得錢也多了,每天淨賺10美元,足以讓她成為印度的中等收入家庭。
盈利相當可觀
 這個扶貧模式不只是幫助了窮人,也讓發放貸款的金融單位有利可圖,越來越多人向這類機構貸款;通過積沙成塔的道理,小額貸款機構的盈利累積起來,也相當可觀。
 小額信貸模式不只是在孟加拉和印度等紅紅火火,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的金融單位也爭相仿效,甚至把這股風潮吹向美國。
 小額信貸勢不可擋,各國傳統銀行也不落人后,推出小額貸款服務,爭相搶奪這塊原本不起眼的蛋糕。
 在世界小額金融市場,印度認了老二,沒有幾個國家敢說他們是老大,最多是自稱是同一級的金融市場。
 僅是在印度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的首府海德拉巴,就有數家堪稱具世界規模的小額貸款機構,全印度約30%的小額貸款,皆從這裡發放!
 但是,該國政府對于這個行業的監管力道不足,起初一只眼閉一只眼開,直至發生一些窮人過度借貸,無力償債而自殺的個案后,政府才有較具體的管制方案出台。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在印度的小額信貸市場卻因為太多羊亡了,即使補牢已無力回天。
無法償債而自殺
 兩年前,安德拉邦有70人因無法償債而自殺,陸陸續續的自殺個案,皆指向小額貸款政策失當,讓借貸人過度貸款,造成沒錢還債而自盡了結一生。
 而且,安德拉邦的小額貸款人出現罷還潮,使得一些金融和貸款機構宣告倒閉,近兩年來,這些事件成為全球小額金融界的焦點,對這個貸款模式的信心指數大降。
 印度和全球各地的小額貸款發生自殺事件,以及一些原本以非盈利方式經營的小額貸款機構,轉型為以盈利為主的機構或銀行,引起民眾議論和大力鞭撻。
 小額貸款之父尤努斯變成眾矢之的,孟加拉政府認為他“以扶貧的名義吸窮人的血”,該國中央銀行于去年撤去他在其創辦的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董事總經理一職,並且加強對該銀行的控制。
 協助窮人自力更生的小額貸款,變成政府眼中的“吸血鬼”,尤努斯這個近40年的對抗貧窮的計劃,繼續發展或遭人唾棄而消失,未來數年內或能知道結局。
窮人救星具吸引力
  小額信貸的對象是主流銀行不會接受的一群,這和美國超短期貸款機構和次級貸款發放機構的借貸一樣,后者成了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主角,怎能不令金融市場和各國政府有所戒備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全球經過美國次貸風暴的陣痛,小額金融界也出現類似情況,以致引發各種猜測和憂慮。
 就印度來說,該國央行統計約有四億印度人無法獲得銀行服務,這佔12億人口的三分之一,小額信貸自然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借貸方式。
 隨著各國的小額信貸問題涌現,雖然已動搖許多人的信心,但相信依然有不少人期待小額金融機構能為他們解決問題,因此小額金融還有一定的吸引力。
 
欠缺評估潛在危機
  低收入者,對一筆小額貸款或許可以負擔,但同時有數個小額貸款,債務就像雪球越滾越大,過度貸款成了小額信貸遭垢病的重要原因!
 尤努斯推行小額貸款時,提出的條件是:必須五人一組同時申請,額度多數是幾十美元,一般還款期限是一年內完成。
 由于小額貸款無須擔保,貸款額也不高,因此沒有借貸風險評價,不會評估個人的還債能力和信用,而且各小額貸款機構也沒有分享貸款者的信用紀錄。
 因此,這種聲譽風險成了小額貸款模式的優勢,但也成為潛在的危機,造成貸款人重複借貸,揹上太多債務。
 另一個過度貸款的原因與政治有關。在選舉期間,政治人物為了獲得支持,許諾當選就會要求貸款機構延長還款期限,而且還能獲得更多好處。
 因此,小額信貸在過度貸款衝擊下,逐漸出現問題,打擊了這個原本有利窮人脫離貧困的方式。
 
反而助長高利貸?
   民眾向銀行貸款遭拒,又不想向高利貸(阿窿)借錢,因為高昂的利息是無底洞,怎么也填不完,于是小額貸款成了選擇。
 在印度,小額貸款的出現,一度讓人以為放高利貸者不復見,原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當地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小額貸款出現后,傳統的民間放貸比率,從17.5%上升至29.6%。
 這個數據來自主動向政府注冊的傳統放貸者,非法放貸者相信更多,由此來看,民間的放貸在小額貸款業者的競爭下,人數不降反升。
 向小額貸款機構借貸者,因為無法從小生意中及時獲利,為了還款,反向傳統放貸者借貸“填數”,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最終受害者還是借貸人。
借貸之余指導獲利
 小額貸款在美國也有市場,該國政府在2009年通過相關法案,撥出5000萬美元(約1億5000萬令吉)給符合資格的微型企業申請貸款,2010年還建立貸款虧損儲備金,鼓勵社區推動小額信貸。
 美國金融專家認為,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小額信貸不能只是給予金錢,而是需要有教育和支援。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的孟德爾松指出,不斷發出貸款並不理智,提供資金時,也要提供教育、創業技巧和領導力等配套。
 舉例,當某人想貸款做小生意,必然需要一些相關商業知識和營運技巧,如果小額貸款機構能夠配合提供培圳,包括協助起草商業計劃書和推銷出去,才能讓小額借貸業務發揮得更好。
 換句話說,即是借貸雙方雙贏,一方能成功從商業行銷賺得更多利潤,按時攤還貸款,另一方也獲得應有的回報,吸引更多人參與小額貸款,獲得更多貸款利息。
 不只是給貸款人吃魚,而且也要教他們釣魚,這個道理或許可成為小額貸款業務的獲利原則。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