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長壽飲食

17 Sep 2013

長壽鄉奧祕藏在飲食裡(上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日本沖繩、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的維吾爾、巴基斯坦罕薩、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這些地區均以人口長壽聞名。
 這些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吃的東西都不一樣,這些不同種類的食物,卻有許多共同特點,是讓人健康長壽的奧祕……
日本沖繩、巴基斯坦罕薩、北鄰俄羅斯的格魯吉亞,這些地區所在地理位置迥異,居民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全然不同,但同樣都很長命。
 雖然沖繩縣女性平均壽命最近首次從日本全國排行榜中第一位跌到第三位,但沖繩百歲老人比列一直是日本最高,證明當地傳統飲食,確實有可取之處。
 中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中國著名長壽鄉,當地的“特產”是百歲人瑞,而且這些百歲老人出名健康,連高血壓、高血脂這些常見的“老人病”都沒有。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巴馬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各地病人的“療養鄉”,成千上萬的中國病人,從各個城市遠道而來,在這里暫居療病。
 新疆是中國境內另一個世界長壽之鄉,很多老人都活過百歲。這些百歲老人主要分佈在農村牧區,多數是維吾爾族。
 他們都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而且自小從事體力勞動的活兒,就算到了百歲也還堅持勞動。
 罕薩族聚居在巴基斯坦西北角和帕米爾接壤的喜馬拉雅山深谷里,未納入巴基斯坦版圖之前,這個民族兩千多年來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連汽車都沒有看過。
 當地人平均壽命90歲以上,對他們來說,活到100歲是很平常的事,很多人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就算百多歲,還可以勞作、打球。
 有個說法,罕薩族里從來沒有人得過癌症,而可以肯定的是,族里的人幾乎很少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等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
吃新鮮在地食物
 沖繩、罕薩、格魯吉亞,這些地區都有自成一格的飲食文化,各地居民日常吃的食物不管種類、膳食結構都完全不一樣,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
 傳統的沖繩人,日常飲食都有米飯、豆腐、海藻、泡菜、魚類和茶等。
 罕薩盛產水果和蔬菜,居民每天吃的食物中99%是蔬果。
 但他們吃的蔬果種類跟沖繩完全不一樣,他們最喜歡的水果是杏子,常吃的蔬菜有波菜、蘿蔔、洋蔥等,主食是谷物產品如小麥、大麥和玉米。
 格魯吉亞人日常多數吃肉,一般來說,肉類會傷“心”,但當地人心臟病致死率很低,而且很多人活到百歲以上。
 在他們的傳統飲食習慣中,有一些吃肉的智慧,他們在吃肉時,會搭配許多具有抗氧化的蔬菜,比如芹菜、蒜等。
 仔細觀察,這些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其實還是有共同點,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都吃在地食物,而且多數是新鮮的當季食物,很少加工食品。
 罕薩人吃杏子的方式很多,果肉不只生吃,做成果醬、蜜餞、冰淇淋、餅干等,還用來煮湯。
 他們也常吃杏子的核仁,就是我們說的杏仁。他們除了把杏仁當成零食吃,還會把它碾碎,做成咖喱糊,或提煉成油。
 沖繩的特產是山苦瓜,當地人把苦瓜料理發揚光大,不只做成各種有地方代表性的料理,還做成甜甜圈、夏天冰品等甜品,及曬乾製成茶。
 其他傳統沖繩飲食,也都以當季野菜、海藻類和海產等為食材。
傳統飲食蘊含智慧
 長壽之鄉的人,就算吃一些可以保存較久的食物,也會以傳統的醃制、發酵方式來處理。
 例如格魯吉亞人制作酸奶的方法是家庭代代相傳的;日本傳統家庭常會自製米糠醬菜;罕薩人會把杏子風干及製成多樣化食品。
 但是,當他們開始改變傳統飲食方式,接受現代西方飲食之后,他們的健康和壽命也受到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是沖繩,沖繩是日本最早開快餐店的地區,也是日本人均快餐店最多的地區。
 這些吃西式餐點長大的沖繩人,現在正好步入中年,他們肥胖、患上慢性疾病的問題,都比他們的上一代嚴重。
 他們的壽命也比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更短,導致近年沖繩人均壽命在日本和全球下降,
 由此可見,飲食習慣是健康和長壽的關鍵,許多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都蘊含著跟大自然和諧相融的智慧,也許才是“吃的真諦”。
勞力生活健康身體
 世界上有名的長壽族,幾乎都是來自遠離城囂的山區或海島,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環境沒有污染或噪音。
 好像廣西巴馬,境內多山,空氣特好,有“天然氧吧”美譽。巴馬人多數務農,終生勞動耕種。
 罕薩處在世外桃源的山谷,有許多冰川、河流,土壤肥沃適合耕種,農作物都不需要施農藥。
 在格魯吉亞,八九十歲的老人時常跟年輕人一起唱歌跳舞,到處都有歡樂的笑聲。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好山好水才能蘊育好作物,這可能也是這些地區的人能吃得健康長壽的原因。
 許多長壽地區的人,其實沒有現代人科學運動的概念,他們幾乎不會特別去運動鍜鍊身體,但多數人是從事勞力干活,以勞動替代運動,就算上百歲,也沒有“退休”的觀念。
 許多長壽村的老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特質:性情溫和、樂觀、活潑、友好,所以跟家人、年輕人都相處得很好,受人尊敬。
香港女性長壽有因
 雖說一些良好的傳統飲食習慣、勞動、空氣清新和好山好水的自然環境,有助延壽,但說來諷刺,生活在典型大都市的香港女人,現在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長的。
 眾所皆知,香港城市擁擠、房價是全球最高、香港人每周工作時間亞太區最長,他們生活壓力非常大,甚至被稱為“壓力山大”,竟然活得比全球的人都長命,實在讓人好奇。
 一些醫生、評論家開始“研究”和分析香港人長壽的原因,這些非官方的“研究”結果,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香港的醫療制度肯定要記一功,香港90%電召救護車,可以在12分鐘內抵達現場。
 香港醫院足夠,設備先進,人人都可以獲得公平的治療機會,而且社會保障輔助計劃下的退休人員,可以免費在公立醫院看病。
 香港保健養生的風氣很盛,他們很流行中西合併的養生,時常食用中藥材,也喜歡嘗試西方食療。
 在香港,中醫藥的普及程度超過中國。當地有6500個注冊中醫師在各個社區藥店駐診。
 當地很多人有定期看中醫的習慣,根據身體狀況及季節,選擇各種材料,在家中煲“老火靚湯”、涼茶、糖水等。


均衡配搭開心飲食(下篇)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代飲食觀念,普遍認為吃肉“有害”健康,格魯吉亞人卻是長壽又健康的“吃肉族”。
 不管格魯吉亞、沖繩,還是其他地方的長壽族,他們都吃肉類,但都有獨特烹飪方法,食材種類多樣化,葷素搭配合理。
 他們最大的共通點,是抱著感恩食材的心理,開心享用各種食物。
 這些也許都是值得我們取經的地方。
日本醫學博士家森幸男有“長壽學者”之稱,他用了25年時間,走遍全球25個國家的61個長壽地區,用科學方法找出他們長壽的原因。
 他“長壽之旅”足跡遍及的地方,包括生存環境極惡劣、衛生水平很低,卻有很多百歲老人的長壽村。
 他還發現很多地區的人明明吃很多肉,卻沒有心臟病,一些地區的人主食是魚,肥胖症、心肌梗塞致死率卻很高。
 帶著這些疑惑,他走入這些地區,參與他們的生活,跟他們一起用餐,從中尋找答案。
唱歌喝酒享受美食
 在他二十多年的調查中,證實現代營養學主張的一些營養觀念,比如少吃鹽、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動物脂肪、多吃蔬菜水果、多吃大豆製品,食物多樣化均衡,確實有益健康,有利延長壽命。
 比較“新鮮”的發現是,他從一些長壽族的飲食習慣中發現,就算愛吃肉喝酒的民族,也可以很長壽,一些長年吃魚的民族,反而很多罹患心血管疾病,而且很短命。
 還有,在一些衛生條件很差的地方,當地人雖然不懂營養學,可是卻會用古老的飲食智慧,製造一些發酵食物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他發現很多飲食方法都可以實現健康和長壽的目標,但並不能只倚賴一種或多種食物,而是要懂得把各種食物合理的搭配起來一起吃。
 吃東西是非常享受的事,很多長壽的民族,吃東西的時候都是非常開心的。
 格魯吉亞人喜歡一家大小還有和朋友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唱歌,喝酒享受美食。
 看日劇的時候,日本人開餐之前會雙手合十恭敬地說:“開動了”,這是一種對食物表達敬意的傳統。
吃肉沒患心臟病秘密
 位于高加索的格魯吉亞,一直以擁有眾多百歲人瑞而聞名世界。
 為了證實這個地方的人為何如此長壽,家森幸男的團體來到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地處高原,蓄牧業發達,牛羊豬都在田里山間放養,自由自在的活動和隨性進食。
 當地人喜歡吃肉,不管是烤羊、雞肉、火雞,日常飲食中肉類的攝取比例相當高。
 可是,家森幸男為當地50出頭的居民做健康檢查,發現他們血液中的膽固醇值並不高,該地區過去的相關醫學統計資料也顯示,他們的心臟病致死率很低。
 家森幸男本來也很好奇,為何會這樣,但他很快就從當地居民招待他們團隊的食物中找到答案。
 當地人吃肉的方式和現代西式吃肉的方式不一樣,他們會去除肥肉,只吃蛋白質豐富的瘦肉。
 不管烤肉還是煮肉,他們都會加入大量香辛料調理,然后搭配醬料和大盤野菜、蔬菜一起吃。
 他們的醬料,多數是用辣椒、香草、大蒜、番茄、洋蔥、梅子肉等新鮮材料製成,不管吃什么食物時都可以搭配。
 當地人吃肉時最常搭配的蔬菜是芹菜等有香味的蔬菜,家森幸男認為這些蔬菜含有豐富抗氧化營養素,是幫助當地人延緩衰老的一大功臣。
 還有,梅子不管生吃或製成梅干,都是一種有助疏通血管的食物,這也許是當地人就算大量吃肉,仍然很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抗氧化食物防血管阻塞
 法國人喜歡吃肉和乳制品,卻很少罹患心血管疾病,這種科學家無法理解的現象被稱為“法國悖論”。
 儘管這個謎一直沒有解開,但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和法國人日常喜歡喝紅酒有關。
 紅酒含有大量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防範人體膽固醇被活性氧自由基氧化,進而堵塞血管。
 這種現象其實也發生在格魯吉亞,格魯吉亞人就是典型喜歡吃肉又長壽的民族。
 提起紅酒,很多人會想到法國,卻不知道格魯吉亞是生產品質最上乘紅酒的國家之一。甚至有考古學家主張,格魯吉亞是紅酒的發源地。
 格魯吉亞人有個說法,要長壽就要喝酒。當地的老人,不管白天晚上都愛喝酒。
 他們除了釀紅酒,喝葡萄酒,也常吃當地產的葡萄,吃葡萄時連同種子和皮都嚼碎吃下去。
 葡萄皮含有大量食物纖維,葡萄籽則有大量可降低膽固醇的不飽和脂肪酸與抗氧化營養素,這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大幫助。
 另外,當地盛產各種棗類、李子、杏子等水果,都是兼具營養與美味的食物。
煎炸食物破壞營養
 現代營養學普遍認為白肉比紅肉“健康”,當中魚類又被視為比其他肉類“健康。”
 加拿大紐芬蘭島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當地居民日常吃很多魚,但平均壽命卻是加拿大最低。
 家森幸男去到紐芬蘭島為當地做體檢時,發現他們的血壓、血液膽固醇值與體重等健康指標都明顯不佳
 不少研究顯示,多吃深海魚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但紐芬蘭島心肌梗塞致死率在加拿大各地區排名首位
 家森幸男觀察當地人飲食習慣后發現,問題在于他們吃魚的方式。
 就算好的食物,用不適當的烹調方法煮食,也會有害健康。
 紐芬蘭島民眾跟英國人一樣,最喜歡的魚料理是“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再不就是炸魚排。
 不管是魚還是馬鈴薯,經過油炸,加上大量鹽巴,都浪費了這些食物原有的營養功效。
 炸魚時使用的大量油脂,讓魚類對心臟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無法在體內發揮。
 當地天寒地凍,所以那邊的人幾乎不吃新鮮蔬果,體檢報告顯示,他們普遍欠缺鉀和食物纖維。
吃發酵食物長壽有因
 在許多長壽民族的傳統飲食餐單中,都少不了發酵食物,所以發酵食物也有長壽食物之稱。
 以日本人來說,最常吃的發酵食物,當然是納豆、味噌,他們日常餐桌上都少不了這些食物。
 格魯吉亞畜牧區的一個小鄉村傑瓦村,牛羊蓄舍都是跟住家一體,所以房屋內整天都有蒼蠅,吃飯的時候,蒼蠅也一樣在飯菜上飛舞。
 可是當地人卻不會拉肚子,而且都很長壽。家森幸男發現,他們早餐幾乎都要喝自制的酸奶。
 每個家庭制出來的酸奶味道都不一樣,他把酸奶帶回日本化驗,發現里面含有乳酸菌的三種菌,可以提高體內干擾素(一種抗癌物質)的活性。
 非洲大草原的遊牧民族馬塞族,就算50幾歲了,幾乎都血壓正常,沒有高血壓,心臟也非常強壯。
 他們一天才吃一次正餐,但每天平均喝兩三公升自制酸奶,就健康得讓人羨慕。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對付色魔

15 Sep 2013 

強姦定罪 為何這麼難?(上篇)


報導:許雅玲 
圖:劉金富、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大馬,1980年接獲投報的強姦案件只有130宗,26年后(2006年),接獲投報的案件接近3000宗。
 2012年,時任首相署部長的拿督斯裡納茲裡強調,他手中握有的數據更加嚴重,大約逾5000宗。這還不包括已發生但未投報的案件。
 前不久,婦女援助中心(WAO)援引數據指出,每15分鐘,便有一位大馬女性被強暴。
 惟有將強姦犯繩之以法,才能讓罪犯卻步,女性安心!
警方于2006年接獲的強姦案投報之中,只有一百多宗被提控上庭,當然,成功入罪更遠遠低于“100”這個數據。為什么我國強姦案的投報率和檢控率這么低呢?
 “種種原因不能檢控入罪。首先,強姦案受害者錯誤認為被強姦是一件羞恥的事,她害怕社會人士會以‘你不檢點才會被強姦’的眼光來批判她,不敢站出來為自己討公道。”黃玉珠律師說。
 即使受害者勇敢出來投報,或者是有人目睹犯罪而報案,受害者要面對施暴者,回憶和複述經歷,以及讓醫生檢查,這些對受害者而言都是恐怖經歷,尤其是一旦案件並非由女查案官負責。所幸,警方已有改進──讓女查案官負責強奸案。
無法承受壓力,選擇不出庭
 “投報后,也有受害者因為不想承受審問的難堪,或者遭加害人威脅,又或是家人警告家醜不可外揚,造成受害者不願配合警方的搜證工作,無法將加害人控上法庭。”
 即便成功將強姦案帶到法庭審理,被告的辯護律師會想盡辦法讓原告難堪,或者百般為難原告,比如說,翻查原告的過去。而在多數原告和被告相識的案子中,原告無法承受難堪和壓力,選擇不出庭,不合作或庭外和解,以致案件無法如期進行,令被告逃過懲罰。
 曾經有宗強姦案,被告是一名警官。被告帶著原告出外晚餐和兜風至深夜,到了某處,就在車上強迫原告和他發生性關係。辯方以原告的表現,指她行為不檢和自願來讓原告難堪:“三更半夜,你不回家,難道還希望被告帶你去教堂嗎?”
強姦犯繩之以法,須具兩要點
 要將強姦犯繩之以法,必須具備兩大要點:(1)原告非自願,以及(2)原告有被性侵犯的跡象。
 “姦殺案中,死者無法開口說明本身非自願。那么,控方須有力證據來證明被告在沒有獲得死者的同意下強暴死者,比如死者身上有反抗的瘀傷,以及私處受傷破裂。”
 王麗涓姦殺案中,除了死者身上有被告的精液,死者有被強暴的跡象,加上有CCTV拍到被告出現在案發停車場,沿途還被目睹載著受害者……100%的證據均指向被告,控方才成功將被告繩之以法。
 “讓強姦犯繩之以法,婦女一定要有所醒覺:沒人能侵犯我的身體!”她強調:“實際上,除了嚴法重典,只要家庭和學校認真推行性教育,便能協助建立和諧與尊重的兩性社會。可惜,政府常以缺乏師資、國情不能接受等諸多理由,拒絕在校園推行性教育。”
缺有力證據逍遙法外
 包括朱玉葉在內的刑事案件,到底哪個環節出錯,才會敗訴?
 黃玉珠說:“控方因為死者身上有被告精液,現場有類似被告的黑色車子出現,就控謀殺,這太草率。除了證據薄弱,加上相隔7年,不管直接或環境證據,都難以取獲。要證明被告謀殺死者,會是艱辛無比的任務。”
 任何在證據不足的提控,往往無法成功定罪,對受害家庭是再一次的打擊,站在社會教育和警戒的角度,總檢察署提控被告,是正確的做法。
 “一些引起重大關注的刑事案件,明知證據不足沒法定罪,總檢察署還是提告;這是為了給予受害者家庭和社會一個交代、一個訊息。並且,提告讓被告不好過,這可警戒有意圖犯罪的人士:法律不會放過你。”
 無疑,社會輿論是“有力”逼使執法單位採取行動的管道。可是,因為同情受害者家庭,輿論不斷給予他們虛假希望,鼓勵他們鬥爭下去,卻是有待商榷的做法。畢竟司法審訊,要從法律程序、証據和法律原理來下判。也因此,法律界有個格言:寧可放過99個可能有罪之人,也不會錯殺一個好人。
 “其實,社會人士可以組織起來,抗議罪案率飆升及警方辦案效率差勁,要求改善,避免發生更多類似案件。”她強調。
臨場表現左右審判
 黃玉珠坦言,社會輿論對強姦案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印象,只是因為不了解法律程序。
 黃玉珠說:“刑事案件需要很多方面配合。首先,便是警方的調查和搜證。當警方把資料、證物、口供收集妥當,呈交主控官審查后,便要由總檢察署做出指示,是否進行提控。”
 假如主控官認為調查不理想,証據不充足,他可以要求警方重新調查;假如他認為有相當把握,便會發出提控證書。案件帶上法庭后,就要看原告和證人的表現:有沒害怕或其他因素而說錯話。法庭會傳召證人,提呈證物,審理下判。
 “刑事案包括強姦案,定罪的法律要求非常嚴格。在庭上,特別是證人,會因陌生及嚴肅的環境、害怕見到被告,或者辯護律師嚴密冗長的盤問,極大可能膽怯而講錯話。”她說。
 姦殺案中,死者無法開口說明我非自願。要是沒有直接證據,比如說有人目擊犯罪或者犯案被拍下,便要靠環境證據來證明被告使用暴力強姦死者。沒有100%證據,法庭無法宣判被告有罪,這可能不符合社會期待,但並無司法不公。
自由裁量權掀爭議
 大馬刑事法典第375(g)條文闡明,任何人和年齡16歲以下的少女發生性行為,不論對方願意與否,都屬于法定強姦罪。一旦罪成,可面對不超過20年監禁,另加鞭笞。
 遺憾的是,截至去年9月,國內先后發生法官在審理法定強姦案件時,實行自由裁量權(Judge’s power of discretion),讓被告獲減刑和輕判。
 其中,馬運會保齡球前州手諾阿茲扎的法定強姦案中,上訴庭基于被告擁有光明前途,維持地庭的守行判決,以便讓被告改過自新。另外,電氣工友強姦未滿13歲小女友案,檳城地庭基于被告尚年輕,做出守行3年和罰款2萬5000令吉的裁決。
 兩起判決引起民間強力反彈,政府因此承諾將立法禁止法庭在法定強姦案中實行自由裁量權。
 另一最令民間憤怒的是:法定強姦案被告,以結婚為理由,逃脫法律檢控的行徑。
 “刑事案件,包括強姦案,只要原告(包括被告)給予好的理由,均可申請撤銷控訴。”黃玉珠說:“今年年初,沙巴亞庇一名被控法定強姦的40歲餐館東主,便在審訊過程中,突然迎娶13歲受害者,誘導原告家屬要求撤銷案件。〞
 由于案件引起全民公憤,總檢察署特此聲明:不會撤銷此案。不過,由于案件首要證人,即受害者將會拒絕供證,總檢察署必須依靠其他證據,來證明被告有與受害者發生性關係。
設IPCMC提升辦案效率
 黃玉珠強調,“我們要‘獨立警察投訴與行為不檢委員會’(IPCMC)!”
 過去數十年,不管是“警察調查方面出現問題”,抑或表現不符準則,都沒法問責。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政府單位的員工違反紀律,就只能由內部做出處分;要是內部不採取紀律行動,違紀的員工都會沒事。
 朱玉葉命案發生數個月后,警方根據調查線索,扣留吉打州一名拿督的兒子沙里爾協助查案。不過4天后,沙里爾便潛逃到澳洲。6年后,沙里爾過境雪邦吉隆坡國際機場被捕。
 不只朱家,相信全國人士均會質疑:“作為謀殺案嫌犯,沙里爾怎么可以獲得警方的保釋?讓警方錯失好好調查他的機會。這一點,警方需要給予一個合理、令大家都能接受的說法。”
 因此,大馬亟需成立“獨立警察投訴與行為不檢委員會”,讓獨立的委員會不受外力影響,調查警方人員違紀行為。同時,讓公眾也有一個地方投訴違紀政府人員。這樣一來,警方才會有所顧忌和約束,辦案效力才有望提升。
職業和私生活非關鍵
 一些強姦案的受害者擔心:我的職業或私生活習慣,會不會導致法庭不信我被強暴?
 “法庭不會也不允許因為原告的職業產生偏見。即便是性工作者,只要她不同意和被告發生性關係,這便足以構成強姦。”黃玉珠說。
 原告的職業和她的私生活,不是強姦案定罪的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原告是非自願,並且,醫藥化驗報告和原告口供一致:有性侵犯跡象。法庭會依據法律程序、呈堂證物和傳召證人,依法下判。

女性自救 要比罪犯聰明(下篇)

報導:許雅玲 
圖:依哲、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性犯罪,已成為大馬的棘手社會問題,每15分鐘便有一名婦女被強姦的數據,讓婦女如坐針氈:我會不會是罪犯的下一個對象?
 強姦案受害者之中,不乏高學歷的聰明女性。對此,擁有美國心理學會合格會員資格的黃國輝博士強調,女性惟有變得比罪犯更聰明,才能避免成為受害者!
于2000年10月,電腦工程師諾惹再麗搭巴士上班時,遭巴士司機姦殺,棄屍路中分界堤 。
 2003年7月,科技分析員王麗涓在購物廣場停車場,連人帶車遭擄走,姦殺后棄屍渠洞焚燒。
 2006年1月,北大女學生朱玉葉跑步過程中,疑遭罪犯擄走強暴,9小時后被棄屍路旁。
 “我為什么提起這3宗姦殺案?”心理學會合格會員黃國輝說:“因為3名受害者都是聰明的大學生。”
 “聰明的大學生,為何還遭遇不幸?這是因為現代罪犯越來越聰明。女性從網上搜索關于防範罪案和自我保護安全的資料,罪犯同樣搜索得到,他知道女性會照著資料,攻擊他的弱點,因此,他會改變幹案手法。”
 如果上網搜索防範罪案的資料,已不足夠。那么,女性該如何防範性犯罪?
強姦犯有共同特點
 “女性一定要讓自己變得比罪犯更加聰明,才有辦法避免成為受害對象,或者,不幸成為受害對象,可以鎮定自救。”他說:“想比罪犯聰明,便要從心理學角度去了解罪犯的心理與行動特征。一旦看透罪犯,女性成為受害對象的機會會降低,不幸碰上罪犯,逃脫的機會也更高。”
 經常聽人說,遇到男性罪犯,女性可以攻擊他的下盤,或者插他的眼,來逃脫險境。事實上,插眼不容易做到,而男性自小對下盤危機有很高警惕,更不易得逞。
 黃國輝認為,“像這種在周星馳戲劇裡都會提到的橋段,真的有效嗎?大家不要忘記,男性罪犯也會看周星馳戲劇。”
 罪犯是人,人都有共同行為模式和共同心理動力。因此,美國罪犯心理專家成功找出罪犯的共同特點,分析出強姦犯的類型和幹案模式。
 “強姦犯都可以被描述(profiled)。只要知道罪犯屬于哪個類型,便可預測他下一步的行動,伺機自救。”他說。
4策略教你逃避色魔
 黃國輝表示,罪犯的行動過程分為:物色、接近、控制受害者、侵犯,最后便是考慮離開。
 罪犯物色地點、時間和對象時,傾向選擇停車場,因為這裡最容易藏匿,也最容易接近受害者。除了晚上,罪犯也喜歡早上犯案,因為女性在這個時候最清新。
 針對“罪犯喜歡對長髮,穿短裙女性下手”的說法,黃國輝強調,“目前,還沒數據支持:什么特征的女性,較易成為受害者。不過,卻有研究顯示,外表有信心,抬頭挺胸、走路又快,跨步又大的女性,成為罪犯對象的機會較低。”
 此外,在錯的地方(幽靜的停車場),拿著大包小包,穿著高跟鞋,一邊踉蹌走路,一邊講電話的女性,這類無法專注四周圍的女性,最容易成為罪犯的對象。
 面對罪犯該怎么辦?其實,美國有一門為女性設計的安全課程,約有100萬名女性上了安全培訓,46名遇到性犯罪者,成功運用這個專家結合心理學和自衛術的4個策略逃脫,然后報警。
 基于這策略不便在報章公開報導,有興趣的讀者可參加由黃國輝博士所主講的女性安全培訓課程。(只限女性)
罪犯接近受害者有途徑
 關于一般的女性自衛防狼術,即使是習武多年的男性,都沒十足信心“逮到機會”及“鎮定擊中”罪犯。如果自衛失敗,罪犯會變得更加凶狠,不會放過你。
 面對面,要反抗,要考量到:擊中罪犯,在他反應不來的30秒至一分鐘中,(1)有把握你的呼救聲被聽到;或者,(2)有把握逃跑100公尺后會有人幫你。
 一般上,罪犯接近受害者的途徑有:欺詐法。比如說,假扮需要幫忙的善良人:我的孩子生病了,你可以幫我嗎?把你引去沒有人的地方下手。或是在你大鏡前面放海報、丟雞蛋,追撞你的車尾,甚至放出奇怪的聲音,比如咚咚咚或者狗吠的聲音,引誘你下車察看,再擄人搶車。
 “第二招是閃電法,指的是罪犯臧在不搶眼的地方,閃電地出現,接近受害者。”黃國輝說:“第三招是奇襲法,即是你走在路上,突然出現一輛貨車,停下擄人,這在大馬比較少見。”
帶利器反陷危機?
 第三個干案過程是“控制手段”。控制手段取決于動機:劫財還是劫色,以及,受害者“被動性”─--你反抗強,他控制更強。
 罪犯會用高大體型來威懾你、用語言來恐嚇你、展示武器威脅你,還用暴力制伏你。通常,罪犯的心態是:能用體型威懾女性,就沒必要傷害女性的身體。
 “我不鼓勵女性帶利器防身。因為不是每位女性都有用利器捅刺他人身體的勇氣。萬一不忍心用利器捅刺,反被對方奪過去,就更加危險了。在這一點,女性可以隨身攜帶胡椒噴液。”
性犯罪者分6大類
 根據美國學者研究分類,性犯罪者有6大類型:補償型、糟蹋型、報復型、虐待性、投機型和集團型。
 黃國輝表示,“前面四型罪犯有心理狀態問題,他們會細心物色對象才下手。大馬的強姦犯,多屬于投機型犯罪,他們主要是打劫,之后看沒人,順便性侵受害者。”
 只要瞭解罪犯屬于哪個類型,跟著罪犯的心理和行動特征走,便可幫助女性伺機逃脫。萬一逃脫不了,便進展到最慎重過程:罪犯離開前,考慮“證據”和“活口”。
 知道罪犯的幹案過程,女性可以變得比較聰明,讓罪犯的防備系統降到最低,以期能鎮定逃離險境。
建DNA數據庫監控罪犯
 諾麗達和朱玉葉的命案中,因為死者身上擁有不知名第三者的精液,因此,“可能存在犯下此罪行的另一人”,命案沒法真相大白。
 就此,黃國輝強調,“政府應建立DNA數據庫。那么,一旦發生強姦案,只要DNA數據庫出現相配的對比,便可將犯人繩之以法。”
 在國外,比如說台灣,會對假釋和刑滿出獄的性侵前科犯,實施觀護監控,即是確定性侵前科犯有無違規行為,並透過測謊來嚇阻他們重犯強姦。
 台灣的觀護志工,會依據個案資料和再犯的危險因子,評定為:高度監控及輔導、中度監控及輔導,以及低度監控及輔導。假釋犯一旦被判定屬于中高再犯危機,他便必須帶著電子腳鐐加以監控,並且每天要到警局簽到,以便讓他無法再犯。
 但他坦言,“大馬並沒很好監控強姦前科犯。很多亂倫案罪犯,並沒后悔或羞恥心,政府更應強制他們到警局或法庭報到,以便監控他們的行為。”
廢內安法令的代價?
 不管任何國家,罪犯人數不會驟然增高,因為這不符合科學邏輯。
 假設社會有100個壞人,每個月,警方逮捕10個壞人,另有10個新的壞人加入,那么,每個月有100單罪案是常態。
 黃國輝說:“罪案驟然增高,其中一個可能性便是:警方沒有做好執法工作。但是,大馬警方破案率高于國際標準,這不能歸咎于警方。那么,另一個可能性便是:突然有很多會犯罪的人進入社會。”
 大馬在2011年廢除1960年內安法令(ISA),在此法令下被逮捕的前科犯,統統投入社會。這些前科犯,因為太聰明了,法律無法制裁他們,警方才動用內安法令對付他們。他們重投社會,可能會重新運用本人的聰明,用簡單手法(犯法)來賺快錢。
 “我認同廢除內安法令。不過,社會因此需要共同承擔一定代價。”他說。
女性自衛工作坊
 黃國輝博士將為本報讀者提供一場“犯罪心理及女性自衛工作坊”,名額有限,請勿錯過!
 時間: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
 地點:吉隆坡馬華總部13樓
 報名費:RM15(午餐茶點費)
 報名聯絡:劉小姐(012-6921324)、鄭小姐(012-2179121)
 報名截止日期:9月20日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戶外教學

8 Sep 2013

河流 玩樂中學習保護河流(第1篇)

報導:許雅玲
攝影:李志強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今孩子學習壓力大,終日在課堂內打拼,硬塞知識,學習效率不見得好,也有違孩子的天性。
玩樂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透過玩樂輕鬆學習,寓教于樂,效率更高!
打開門,把課堂搬到戶外吧!
不管是河流與水源醒覺、有機農耕、深入博物館尋寶,或是行走探索老吉隆坡,孩子都可吸取到課堂學不到的知識!
現在,實康集團(Salcon,提供水源及廢水處理方案的綜合供應商)履行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河流與水源醒覺教育活動”,邀請巴生谷流域各源流小學的小四至小六學生,一同來寓教于樂。
 4個小時在大自然中玩樂學習,小朋友依依不捨嚷說:下次還想再來!
 這項自2010年展開的“河流與水源醒覺教育活動”,由實康攜手檳城水源監督協會(簡稱WWP)和大馬水務合作夥伴(簡稱MyWP)展開。
 每兩個月,實康都會邀請至少一個源流的小學(淡小、華小和國小)參與活動。
 8月的活動,WWP派出4位年輕志工委員,帶領雪蘭莪蒲種新明華小的40位學生,前往敦依斯邁花園內的綠肺公園冷峇加拉公園(Taman Lembah Kiara), 一起看看巴生谷流域的水源源頭之一!
 一開始,WWP委員林漢欽、鄧鳳君、彭慧玲和王可欣,先向小朋友講解河流知識,還發出一份問卷讓小朋友填寫,來驗收學生的收穫成果。
 大姐姐鄧鳳君透露,“我們都是在籍研究生,都是義務幫忙我們的教授,即WWP主席陳藝榮教授,一起推行河流與水源有關的醒覺活動。 ”
言辭幽默、深入淺出
 通常,帶領中學生的活動,WWP志工會攜帶儀器進行更精準的水源檢測,不過帶領小學生的戶外教學,相對簡單一些,最重要的是“言辭幽默、深入淺出”,那么才能吸引小學生。
 了解河流的基本知識之后,開始進入活動戲肉:檢測水源的狀況。
 首先,大哥哥林漢欽先要小朋友用五官來檢測河流:你們看,河流是否清澈?是否長有青苔?
 然后大哥哥點出:用五官檢測不夠準確,我們可以運用科學工具來檢測河流。
 馬上,小朋友恍然大悟:原來檢測河流有4個檢測參數,即是:ph值、混濁、溫度和溶解氧。于是,40位小朋友被分成4個組別,在河流的4個部分進行水源檢測。
 活動最后,第4組難得收集到豆娘,這是一種只生活在干淨河流的昆蟲。因為太難得,第4組憑此進階,得以和平均分數最高的第2組,進行PK競答。
 當然,誰是冠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朋友在玩樂中,對于保護河流與水源,有更多的了解和醒覺。
下河流抓生物識別
 掌握河流的ph值、混濁、溫度和溶解氧狀況之后,另一位大姐姐王可欣登場,她要帶領小朋友進行河流生物檢測,即是下河收集生物。
 為了不傷害河流生物,王姐姐只允許小朋友收集無脊椎生物。
 當大哥哥、大姐姐問到:請問蝦是無脊椎生物嗎?小朋友之中,有一半覺得蝦是無脊椎生物,一半覺得蝦是有脊椎生物。還好,“請問魚是無脊椎動物嗎?”100%的小朋友很肯定說:“魚是脊椎生物”。
 隨行監督的4位老師,都被學生的投入和興高采烈感染。輔導老師李玲麗老師笑說:“起初,有學生害怕要赤腳走在沙石上,后來,他們都很投入。”
 詢及小朋友:你們最難忘的環節是什么?他們回答:下河流,抓生物去!
戶外充電舒緩課業壓力
 新明華小輔導老師李玲麗表示,“學校是第一次參與這種戶外教學活動。這次,校方決定讓小六考試班的學生參與,除了因為他們即將畢業,並且也想讓他們接觸大自然,舒緩一下課業壓力。”
 她笑著表示,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關于河流與水源的理論知識,而“河流與水源醒覺教育活動”的實踐課,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愛護河流與水源的重要性。
 “由于名額有限,校方只開放給學校輔導組和紀律組學生參與,先到先得。不過,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學校可以開放給其他學生參與。”
 活潑外向的小六生阿蓮娜、陳芷青、吳建雄和龐啟陽不約而同指出,“我們很羨慕鄉下孩子,在大自然中玩樂。城市小孩只知要考到好分數而已。不過,這次,我們總算可以在戶外充電,回去再打拼課業!”
戶外教學好玩長知識
 戶外教學,對于小朋友來說,最緊要好玩!
 對于WPP志工來說,在活動過程中,更要抓緊機會灌輸小朋友節省水源、愛護河流和生物。
 “小朋友,氣候變熱,可能只是影響人類流更多汗,可是,河流溫度提升攝氏一度,便會影響水中生物的存活呀!”
 “小朋友,我們在河流中收集無脊椎生物樣本后,不能隨意把掏到的沙石丟到岸邊,必須放回河流,這樣才能保護河流的生態。”
 認真聆聽志工老師的資訊后,小朋友馬上高舉手中生物樣本,“老師,這叫什么?”呼喊“老師”的聲音此起彼落。
 幾個小組都找到了水蜘蛛,可惜,老師說:“水蜘蛛不是河流的生物指標。因為它只是在水面上生活,不在水中生活。所以,河流中的氧氣高低、水質的清濁,不會影響它的生存條件。所以,不積分”。
 哦,原來如此,40位小朋友失望的臉龐,才展露一絲笑容:我們都長知識了!
培訓老師推廣活動
 “河流與水源醒覺教育活動”,宗旨是在玩樂學習之中,提升小朋友愛護河流與水源的醒覺,以及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
 這項活動展開以來,總共邀請了19間小學和4間孤兒院參與。迄今,只有培才華小(去年參與)和新明華小響應了這項戶外教學活動。這到底是為什么?
 實康企業事務高級經理鄭明玉(Chern Meng Gaik)表示,“有兩間華小參與,算不錯了。活動展開初期,華小的答覆都是‘沒興趣’。這可能是我們宣傳做得不足,加上華小較注重學術活動,才不積極參與。”
 她坦言,現代家長太注重孩子的學術分數,以致孩子錯過接觸大自然玩樂學習的樂趣。她最希望活動結束后,學生可以帶著滿心歡喜回家。
 “我們的人力資源有限,WWP志工也不能老遠來帶領活動。考慮到活動的永續發展,我們計劃展開老師培訓計劃,未來,讓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活動,讓活動更加普及。”她說。






博物院 身歷其境探索歷史(第2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覃福榮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讓學生自己走博物院,很少學生會有興趣詳讀文物的說明,加上展示櫥上的玻璃形成隔閡,很多人走馬看花,三兩下便逛完,有如入寶山而空手回。這種情況,在國家博物院,已有應對之道。
除了安排有馬來語、英語及日語的志工導覽外,院方還特別設計多項適合中小學生的尋寶及探索活動,費用全免,不善用,太可惜! 
游覽博物院不算戶外活動,但是在課室外,因此,也列入戶外教學系列中。
七月的某個早晨,原本安靜的國家博物院,迎來三四十位穿著校服的小學生。
 他們分成數個小組,輪流進入不同的展覽館,在陳列的古物之中穿越搜尋,展開一場尋寶之旅。
 難得的是,這些學生都很乖巧懂事,雖然人數眾多,並且在館內不斷游走討論,但都能時刻壓低聲音說話,不干擾到其他訪客。
 當他們紛紛把填妥的尋寶活動表格交上,意味尋寶活動告一段落。下一站是探索室(Discovery Room),國家博物院職員以一身傳統馬來服出現,頭上還戴著馬來頭飾(tengkolok),略略自我介紹身上行頭后,他以幻燈片介紹各地的頭飾。
博物院提供免費活動
 其后,他再教學生以金綿鍜(繡上金絲或銀絲的布)折成簡單的雞冠頭飾。
 孩子們完成后,紛紛戴在頭上,彼此相對看,感覺分外有成就感。
 最難得的是,不管是尋寶活動,或是講解與折頭飾活動,這些國家博物院提供給學生的活動,都是免費的。
 除了折頭飾、認識不同族群服裝,官方也提供認識香料、做古人的項鍊,乃至考古體驗等活動。
 參觀博物院是靜態活動,文物冰冷地鎖在玻璃櫥裡,只許看不許動,如何增加孩子們的參與感,讓孩子們在看之余,也能動手做,加深印象?
 為了吸引學生,國家博物院設計了不同主題的探索活動,包括考古、洞穴壁畫、在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香料、史前飾物、各種頭飾等。
 院方很有誠意,以制作古人項練來說,參加者所使用的貝殼,都是古代遺物,不但讓學生以這種歷史悠久的材料做真材實料的項鍊,還讓學生把制成品帶回家,不花一分一毫。
外州學生走馬看花
 “現今,國家博物院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吸引訪客。”國家博物院總監卡瑪魯巴哈林A卡欣(En. Kamarul Baharin bin A. Kasim)坦誠,這是國家博物院的一個考驗。
 “以往,游客把國家博物院視為吉隆坡圖標,但是,現今,各類主題樂園、購物商場林立,國家博物院不再是旅客必到的景點。”他說。
 他指出,外州學生來到吉隆坡,也大多數把國家博物院當作行程中的其中一個景點吧了,走馬看花居多,較少重點參訪。
 其實,若是參與國家博物院的探索活動,便可以讓原本流于表面的活動,增加深度及廣度,讓博物院之行成為真正的知性之旅。
 讓孩子在博物院內尋寶,他們為了完成任務,便會有興趣讀文物說明,進而從中吸取知識。
 國家博物院網站:http://www.muziumnegara.gov.my/
國家博物院有哪類活動?
 國家博物院提供哪類尋寶與探索活動?只需登錄網站,便可看到介紹,有興趣的學校或團體可以直接用網上表格報名。
 最棒的是,這些活動公開讓中小學生參與,門檻很低,不局限于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或在家學習的小朋友,一樣可以參與,只要參與的學生人數達十個人便行。事實上,國際學校與馬來學校,相當積極參與這些活動。
 緬甸難民學校的學生也擅用這項便利,讓學生靈活學歷史。
(一)尋寶游戲
 分兩種,分別適合小學低年級及小學高年級與中學生。
 尋寶問卷有各種問題,學生須從文物說明中尋找答案。 
(二)探索活動
1. 霹靂人考古挖掘
 ◆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考古工作,特別是實地考古,提升他們對人類發展、文化與古文明的知識。 
 2.培養與激起學生對考古領域的興趣。 
 ◆活動:學生參觀早期歷史館,聽取工作人員講解館內文物后,前往探索室進行實踐活動,使用考古工具進行挖掘,所挖掘的目標是霹靂人(★備註)、貝殼及石器。最后,紀錄所發現的文物,並將它裝進袋。
 ◆強化活動:讓學生列出五種常用的考古挖掘工具,並註明其用途;解釋史前的埋葬方法,最后再由主持人總結。
 ◆對象:中小學
 ★備註:霹靂人為我國有名的古人類殘骸,由于該殘骸保存得非常完整,考古價值很高。 
2.馬來西亞的洞穴壁畫
 ◆目標:
 1.讓學生了解馬來西亞洞穴中所出現的各種圖形。
 2.讓他們知曉洞穴壁畫所採用的材料及技術。
 ◆活動:學生先參觀展覽館,了解國內洞穴壁畫,再前往探索室,以筆模擬壁畫。這是以往考古學家將史前壁畫記錄存檔的方式。
 其后,學生討論與分析這些壁畫上的圖形。
 ◆強化活動:學生須說出半島及砂沙兩州,發現洞穴壁畫的地點。
 ◆對象:中小學 
3.史前個人飾物
 ◆目標:
 1.讓學生了解早期社會,自製飾物的創意。
 2.讓學生有機會親自使用貝殼及珍珠,制作個人飾物,如項鍊與手鍊。
 ◆活動:學生先參觀展覽館聽取個人飾品的講解,其后才到探索館,使用館方提供的材料做項鍊。
 ◆強化活動:學生列表記下史前所發現的飾物,主持人總結。
 ◆對象:小學
4.認識香料
 ◆目標:
 1.讓學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香料的重要性。
 2.刺激學生的觸感及味覺,以便更了解各種香料的質地與香味。
 3.讓學生採用香料等物制作手工藝品。
 ◆活動:工作人員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普遍常用的各種香料。學生藉著觸摸與嗅覺分辦香料,分享各自看法,再以香料等物制作書籤或賀卡。
 ◆強化活動:一年級學生可說出手工藝品上香料的名稱,並說明其形狀。二三年級學生則可寫下所學到的香料名稱,以及簡單寫明其質地、味道及用途。
 ◆對象:小學 
5.馬來西亞我的國家
 ◆目標:
 1.以簡易輕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馬來西亞的歷史。
 2.促進學生對歷史科目產生興趣,並了解一個獨立國家的誕生,所面對的挑戰。
 3.讓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培養起愛國精神。
 ◆活動:帶領學生了解馬來亞這塊土地曾經歷過的殖民統治。其后學生將玩相關主題的挑戰游戲。
 ◆強化活動:以學生提出意見及反饋的方式來研究歷史。游戲及團體討論可以協助他們更容易記得一些歷史事件。
 每位學生必須提出至少兩個看法,認為是哪項顯著事件,形塑出今日的大馬。
 ◆對象:中小學
6.勛章與象征
 ◆目標:
 1.讓學生認識國家博物院所收集的勛章。
 2.激發學生的創意,以珍珠設計出勛章。
 ◆活動:學生參觀展覽館欣賞各類展出的勛章。其后,他們根據手上的圖片,在卡紙上模擬畫出勛章,過后再以珍珠、彩帶及膠水,仿制勛章。
 ◆強化活動:學生可參考館內個別的勛章,討論一個人可能做出了哪些貢獻而獲頒勛章,以及獲頒者的資格。主持人再做總結。
 ◆對象:小學
7.頭飾
 ◆目標:
 1.了解世界各地人們所使用的頭飾,特別是我國社會,不管是平民百姓,或是皇室所使用的頭飾。
 2.了解各種頭飾的折法。欣賞各各不同折法的象徵意義。
 ◆活動:以幻燈片講解頭飾,學生親自學習頭飾與頭帶折法。
 ◆強化活動:讓學生欣賞以問題形式出現的幻燈片,以讓他們記起已學過的各類頭飾的折法。主持人做最后總結。
 ◆對象:中小學




腳踏實地做農活(第3篇)

報導:涂素燕
圖:古法田園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
沒有任何生命離得開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食物。
但城市化進程,讓我們離土地越來越遠。
古法田園(Newera Organic Farm)的戶外教學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再次接觸土地,從翻土、起畦、播種、採菜過程中,體會農人勞動的甘苦,也感受收成歡愉……
在避暑勝地雲頂山腳下,有個被原始森林和野生竹林包圍的質樸馬來甘榜貞德拜(Janda Baik)。
 凡有青山綠水的地方,多半空氣宜人,是昆蟲、鳥兒、動物等喜愛的家園,也是適合我們居住或度假的地方。
 林慧清跟丈夫柯添財的有機菜園──古法田園,就在這個綠意盎然的小鄉村里。
 慧清原來是一位老師,雖然辭去學校的工作,來到古法田園實踐自然農耕理想,但並沒有離棄教育工作,只不過,她把教室“搬到”古法田園,繼續教育的工作。
學習當一日農人
 古法田園里沒有教科書,不需要做功課和考試,有的是許多小故事、游戲和體驗生活的勞作,土地、菜園里的花草、蔬果、昆蟲等,都是最好的教材。
 這里已經成了許多學校戶外教學的選擇,經常有老師帶著學生到這里來觀察生態、親近大自然。
 慧清親自為幼稚園孩童、小學生、中學生、大專生,分別設計和安排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活動,她也會配合學校或老師的一些要求,安插各種不同的活動。
 古法田園里還保留一片農地,專給到來學習的學生耕種。
 學生可以在這片農地學習翻土、興建菜畦、插苗,學習當一日農人。
放開心懷接觸大自然
 慧清主張孩子們來到大自然里,就必須親自接觸土地,觸摸和聞嗅大自然的一切。
 她說,現在的小孩都很“干凈”,很少接觸土地,每次要他們光著腳丫子在菜園里活動,孩子們開始時都會覺得害怕、不習慣。
 “最重要的是老師有一顆開放的心,明白泥土是干凈的、流汗是美好的,能夠鼓勵孩子們打赤腳走在菜園,並且跟孩子一起參與各種活動。”
 借著這樣的戶外教學活動,可以讓孩子了解生態保護和有機耕種的重要。
 “有機耕種採用堆肥的方式種植,土壤是活的,生態能夠循環,所以才能一年又一年的耕種。”
 反之,化肥無法循環,會讓土地逐漸枯萎,孩子從小接觸有機耕種,可以讓他們反思化肥的必要性。
 她會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能,理解能力等,讓他們了解耕種跟食物鏈之間的循環關系,並且讓他們親自到菜園,體驗耕種的過程。
 孩子在大自然中親自體驗耕種,往往更容易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對生態環保和有機耕種的意涵有更深刻的體會。
◆幼兒園
摸摸嚐嚐認識花草
 幼稚園孩童教學活動:動手準備沙拉、講解生態小故事、菜園採菜、河邊洗菜。
 慧清說,讓孩子動手準備沙拉,是為了鼓勵孩子吃蔬菜,當孩子在準備沙拉和吃沙拉的時候,她會跟孩子講一些蔬菜和生態的故事,讓孩子對各種蔬菜和生態之間的關系,有更深的印象。
 “幼兒園的孩童年紀較小,所以我會先把疏菜洗干凈、切好,準備好自製的黃梨醬,他們只需要動手混成沙拉。”
 吃完沙拉以后,就是參觀菜園和採菜的時間。
 沿途上,她跟孩子們介紹各種植物、花草、蔬菜的名稱和功用。
 她的菜園里種了許多驅蟲草,像綠薄荷、香茅、馬櫻丹等,這些植物都有不同的強烈味道。
 她讓孩子們親手摸一摸這些草,並聞一聞這些味道,孩子們總會對大自然的這些各種味道感到新奇,眼睛瞳孔都放大了。
 來到菜園里,孩子們赤著腳,踩在泥土上,體驗怎么採菜,然后把菜拿到河邊,洗干凈帶回家。
◆小學生
動手動腦寓教于樂
 小學生教學活動:講解生態和永續農耕故事、在菜園里玩尋寶游戲、種菜(翻土、起畦、插幼苗、採菜)、到河邊嬉水等。
 小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比較成熟,所以慧清除了跟他們講解食物鏈的故事,也會造訴他們堆肥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堆肥的重要性。
 小學生在古法田園的戶外學習時間一般比較長,所以她會讓學生在菜園里進行一些游戲。
 慧清說:“比如“大虫吃小虫游戲”、還有菜園尋寶游戲,我會列出一些題目,讓學生分組進行,在菜園里找出答案。”
 題目多數跟蔬菜的種類、營養價值、植物功用等有關,“他們必須通過觀察、判斷找出答案。”
 學生還可以在菜園體驗用翻土機翻土、起畦、插幼苗。“學生沒有接觸過翻土機,通常都會覺得很好玩。”
 如果學校老師允許的話,她會帶學生到附近的小河嬉水,呼吸清新空氣,奔向大自然懷抱。
 然后是洗菜,帶著自己親手從菜園採下的菜回家。
◆中學生
深入講解身體力行
 中學生教學活動:動手準備沙拉、講解生態和永續農耕(堆肥、生態平衡)的資訊、游戲、種菜、到河邊嬉水等。
 中學生的教學活動內容跟小學生的差不多,只是會更深入講解生態、永續耕種和環保等的資訊。
 慧清說:“因為他們年紀比較大,可以自己使用菜刀,準備沙拉的部分,我會讓他們自己準備材料,洗菜、切菜等。”
◆大專生
汗水勞作體驗環保
 大專生教學活動:講解生態和永續農耕的資訊,了解有機耕種對環保和健康的重要;體驗“厚土種植”(翻土、起畦;收集草、廚余,鋪到菜畦;插苗)。
 一些團體,為了推廣有機耕種或素食,也會在古法田園辦一些適合大專生的戶外教學活動。
 大專生體格發育已經成熟,來到古法田園,慧清會教他們“厚土種植法”。這是一種通過把廚余、草等多層次堆疊,改善土質的耕種方法。
 “他們除了翻土、起畦,還必須在菜園里收集各種廚余和菜,一層一層地鋪在土壤上,會比較消耗體力。”這讓他們更能體會有機農人日常的勞作。
 古法田園電話:013-3988385
其他戶外活動
學習野外求生技巧
 古法田園也是個適合學校團體進行活動與訓練的場所,學校的一些團體像童軍,也會到這里辦一些活動,學習野外求生技能。
 這里有各種豐富的天然資源,不管木柴、竹子等,一切可以就地取材。
 學生在這里學習生火、準備食物、煮食,用大自然的資源做成器皿等。
 慧清說:“他們會用樹林的竹子做成過濾器、煮竹筒飯,用來盛飯或湯等。”
 當他們的身體跟自然接觸的時候,也可訓練他們在野外求生的能力和意志。





紡織品博物館 了解紡織文化編傳奇(第4篇)

報導:許雅玲
攝影:潘嘉威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國家紡織品博物館(muesuM elitxeT lanoitaN)館長鄭秀梅表示,歡迎同學走出課堂,前來欣賞珍貴紡織館藏,以及進一步了解我國紡織文化,還有參加館內多姿多采的活動!
館長還認為,置身于最具特色的摩爾式建築之內,游學于傳統紡織文化和現代紡織藝術之間,這其間的雙重意義更屬難得……
鄭秀梅強調,“來到國家紡織品博物館,同學可以觀賞到屬于大馬人的珍貴紡織品,比如傳統峇迪(Batik)、金錦緞(Songket)及東馬土著的傳統紡織品等;並且還可深入了解傳統紡織工業,包括編織、染織的演化和發展。”
 她表示,我國土著很早就會用樹皮、獸皮及皮毛製成簡陋的蔽體衣物。直至公元10世紀的狼牙脩(Langkasuka)時代,印度和中國商人,把棉花及絲綢帶來馬來半島,讓土著大開眼界。
 到了14世紀,隨著馬六甲港口蓬勃貿易展開,馬來半島人民開始向中國和印度取經,發展出屬于我國紡織品風格和工藝,包括獨具特色的大馬峇迪(Batik,即統稱的蜡染布)、峇峇和娘惹服飾。
 與此同時,西方殖民經歷,也對我國紡織工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2010年之前,紡織品只屬于國家博物館一個展示部分。由于已故前首相夫人敦恩頓瑪末對峇迪的熱愛,加上她認為我國多元種族的紡織品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她建議我國應該設立一個專屬地點,讓世人欣賞我國的紡織文化。”
全國各地搜集珍品
 當其時,她也要求藝術及文物部收回手工藝品中心,也因此,才有今天坐落在蘇丹希山慕丁路段的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遺憾的是,敦恩頓在2005年10月20日病逝。
 儘管從2007年起,有關單位把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紡織品,移送到現在的館址,不過,遲至2010年才開放讓民眾入館參觀,2012才舉行正式開幕。
 目前,館內的傳統布料與紡織品,主要是大馬國家博物館當局從1970年代開始在全國各地搜集的珍品,還有之后從古董店和民間收集到的具有意義的紡織品,包括服裝和配飾。
 在館內,學生除了能了解到傳統紡織品的編織和染製過程,還能欣賞到不同時代的布料和圖案設計。具有50年歷史的傳統布料已屬珍品,具有百年歷史的布料更加可遇不可求,比如經典的Limar布料。
各種活動等你參與
 此外,館內設有多媒體程序,簡單扼要地介紹我國紡織品文化。想要到此進行課外教學的學校,可提早向館方申請特定語言的導覽協助。
 2010年7月擔任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館長的鄭秀梅指出,除了“靜態”地了解我國紡織文化,學生還可參與“動態”的工作坊,包括為峇迪上色及基礎編制等。
 令人高興的是,學生親身經歷了一針一線紡織后,懂得每匹布料得來不易,會更加珍惜。
 她笑著披露,“7月份,我們舉辦了‘世界服飾娃娃展’而在即將來臨的11月,除了年度嘉年華會,本館還會舉行‘博物館過夜’活動,加深人民的愛國情操。”
 相信大家都對夜晚的博物館有無限想像,膽子大的你就來過夜吧!不管是語文導覽協助、工作坊,還是博物館過夜,均需致電預約申請:03-26943457/03-26943461。
5個展廳各有主題
 目前國家紡織博物館共有5個展覽廳,分別展出有關我國紡織文化、工藝,還有成品(服裝和配飾)。
 具體來說,Pohon Budi展示廳是展覽有關製作紡織工藝技術,而Pelangi展示廳則展出東西馬土著的傳統紡織品;Teluk Berantai展示廳展出馬來人傳統手工紡織品,Ratnasari展示廳展出各族傳統紡織品;Saindera展示廳則不定時更換不同的展覽主題。
 目前,館內藏品數量,已從開館時的357件,增至今年的486件;主要收集從17世紀至當代的紡織品,最古老的藏品則是15世紀的紡織品。
 “館內有兩件具有國家文物遺產認證的18世紀藏品。包括原本屬于登嘉樓王室,可綁在腰際上的煙草壺,以及吉蘭丹王室在戰鬥中,用來保護肚臍免被武士劍刺中的金片。”
布料展示有時限
 一些游客認為,國家紡織品博物館沒有什么看頭,我們只是走累了進去吹冷氣休息,因為外面好熱啊!
 鄭秀梅表示,你若這么想,你便會錯失認識我國紡織文化的大好機會。
 “無可厚非,這是‘特色’的博物館,沒有吸引人的精彩故事。不過,正是因為這種特色,特別吸引服裝設計系的學生,還有對紡織品有興趣的人士,尤其是外國游客。這也許是因為在生活中,大馬人有很多機會接觸峇迪等紡織品,才不會特別去珍惜。”她說。
 實際上,一件超過半個世紀,屬于王室的金錦緞(Songket),市值可以賣至5萬令吉。只不過,這些經過歲月洗禮的布料藏品,是相當敏感的物件:太強的光線造成褪色、太濕太冷會招致發霉生菌;長期懸掛,拉扯的壓力會有撕爛的風險。
 “因此,本館光線較暗,冷氣還全天無休。而且,所有的布料藏品,都會在展示一定時間后,取下收藏,至少休息一年后,才再度展示出來。所以,每年展出的布料藏品,不會重複。”她說。
建築出色背景顯赫
 來到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還要去欣賞這座有“背景”的建築物。
 這座1905年建成的建築物,便是吉隆坡最具特色的,綜合摩爾、莫臥兒和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群中的其中一座。
 鄭秀梅娓娓道來,“本館的前身是馬來亞鐵道局總部,后又成為郵政局總部。再于1960年成為國家銀行總部、婦女及兒童法庭,后來成為公共工程局總部。2007年之前則是手工藝品中心。”
 摩爾式建築風格,源自于阿拉伯的傳統建築,最常見到的是典雅的拱門和大圓穹頂。設計元素裡也常出現阿拉伯文、幾何圖形,還有釉彩磁磚。此外,馬來半島的伊斯蘭教經由印商傳入,這也一併帶來16世紀,表征伊斯蘭藝術高度成就的莫臥兒建築。
 ●國家紡織品博物館(National Textile Museum)
 ●地址:26,Jalan Sultan Hishamuddin
50480 Kuala Lumpur(獨立廣場斜對面)
 ●電話:03-2694 3457/03-2694 3461
 ●網站:http://www.muziumtekstilnegara.gov.my/
 ●開放時間:早上9時至下午6時。只在開齋節第一天和哈芝節第一天休館。
 ●入場費:免費






行走老吉隆坡學歷史(第5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原來,戶外教學可以這麼玩:行走老吉隆坡,探索最接近地氣的人文風情!
自2011年開始,吉隆坡市政廳先后推出「十五碑小印度之游」和「獨立廣場文化遺產之游」,讓導游帶領國人和外國游客,以行走方式探索老吉隆坡,學生也可參與哦!
通過這兩項為時大約2小時30分鐘的免費導覽,學生可以對十五碑和獨立廣場的歷史、人文與風情瞭如指掌,下一趟便可為其他朋友進行導覽!
這一期,先告訴你:「十五碑小印度之游」的好玩!
資深導游胡賢棋(Billy)透露,吉隆坡有兩個小印度,分別坐落在印度清真寺路 (Jalan Masjid India)地段和十五碑(Brickfields)地段。
 “兩個小印度的區別是,印度清真寺路的小印度,主要是印裔穆斯林的匯集區,並以購物著稱;不過,十五碑的小印度,有代表各種信仰的教堂和寺廟。”
十五碑命名有來源
 多元宗教和諧共處,便是十五碑的迷人魅力。
 “這裡為什么叫Brickfields?華人為何叫她‘十五碑’?”導游這一問,可是問倒我了,課堂裡沒學過呀。
 “呵呵,一般上,英殖民政府會根據重大事件來為一個地方命名。”他說:“1880年代的吉隆坡是木屋區。木屋經常遭受火災,英殖民政府便下令建造磚屋。由于這裡近河,粘土特別好,便決定在這裡建廠製磚。一大片場地用來曬磚,才被稱為Brickfields。”
 至于老華人為何叫她“十五碑”,這得從頭說起:1880年代之前,不管人或貨物,通過海路抵達巴生(港口地區)之后,想進一步去吉隆坡,必須先從巴生走陸路到Damansara(並非現在的白沙羅,而是當時Damansara河和巴生河的交匯點),然后轉水路到吉隆坡。
 “從Damansara到吉隆坡的水路,又窄又淺。甚至很多地段,水淺到底,舢板不能划行,只好由人扛著走。碰上雨季,也要花個3至5天時間才到達,最干旱的時節,更要費上15天。”
 當其時,錫礦業下滑,人們因為生計問題,紛紛離開吉隆坡,那裡都快變成鬼城。為了開拓人民的生計,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便到十五碑建立了這裡的第一座磚窯,還將磚塊銷去新加坡。
 “考慮那段水路太艱辛,甲必丹便建議英殖民政府,開闢陸路。從Damansara起始,一英里路立一個路碑,來到這裡正好是第15英里,老華人才把這裡叫做十五碑。第16英里,便可抵達吉隆坡。這條陸路被稱為Good Road,意即好路。我相信,現代人很快會忘記十五碑的命名來源。”
游覽景點聽有趣故事
 一邊行走,導游一邊敘述:過去,十五碑沒有高樓大廈,只有鐵道局的一個據點,用來清洗火車引擎、維修火車零件,以及為蒸汽火車添水。
 “1880年起,英殖民政府便從斯里蘭卡和印度,大量引進傑出的工程人員,協助維修火車,以及築建鐵道,並把他們都被安置在十五碑。1886年,吉隆坡第一條鐵道,便是從十五碑開到巴生。現在,這裡的KL Sentral,已發展成為城市交通樞紐。”
 此外,十五碑最特別的還是,人氣憐憫關愛濃重。這裡有大馬盲人協會(MAB),協助有視障問題的朋友,學習點字閱讀,以及鍛煉一技之長;還有宗教和團體,定時提供免費食物呢。
 總而言之,行走探索小印度,看到感興趣的景象,都可以請教導游“這是什么”?一邊欣賞歷史悠久的景點,一邊聆聽有趣故事,絲毫沒察覺時光的流逝;很快來到十五碑中心的人造噴泉,便是和導游互道再見時刻。
看建築了解宗教史
 多元信仰和諧共處,正是十五碑的最大魅力!
 從集合地點──維韋卡南達修道院 (Vivekananda Ashram,建于1904年),導游便告知:“這是以印度近代哲學導師命名的修道院。這裡的圖書館,現在用于進行心靈教育課程、禱告會及瑜伽修行。”
 而在修道院臨近,便矗立一座線條簡潔明朗的路德宗教堂(Lutheran Church,建于1924年)。導游胡賢祺表示,“過去,斯里蘭卡和印度工人來到這裡,因為思念家庭,生活失去重心。為了讓他們有所寄託,便在此處建立路德宗教堂。”
 路德宗教堂后面,便是由斯里蘭卡佛教徒興建的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1894年)。這之后,導游還導覽了三教堂(儒教、佛教、道教)、十五碑清真寺和藝術之廟(Temple of Fine Arts)。
 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史克路 (Jalan Scott)三間雕刻藝術風格鮮明的興都教寺廟:Sri Kandaswamy Temple、 Sri Maha Muneeswarar Temple和 Arulmigu 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
 導游說:“有時間和興趣的話,自己慢慢走去看聖馬利亞敘利亞東正教教堂 (St Mary’s Syrian Orthodox Church,1956年) 和玫瑰聖母堂 (Holy Rosary Church。1903年)吧!”
象頭神故事引人入勝
 導游敘述的歷史文化故事之中,大家最愛聽的,想必是象頭神的故事。
 印度的很多神祇,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某間寺廟供奉的象頭神,尊稱Ganesha,但在別的寺廟卻尊稱Vinayaka。但是,千萬不能說Ganesha便是Vinayaka。不過,每個神祇都有自己的吉祥獸,象頭神的吉祥獸是老鼠,他的兄弟姆魯甘 (Murugan)的吉祥獸則是孔雀。
 關于象頭神的來源,有數個說法。一般認為,象神是濕婆神(Shiva)和雪山女神(Parvati,婆婆諦)的兒子。
 導游胡賢祺說:“在濕婆神離家不在的日子裡,雪山女神誕下愛子迦尼薩(Ganesha)。迦尼薩很快長得高大強壯。有一天,雪山女神要沐浴,命令兒子守護門口,濕婆正好回家。迦尼薩堅守母親囑托,便不讓濕婆進去。
 濕婆想:我可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一怒之下,一刀便讓迦尼薩身首異處。雪山女神趕出來看時,失聲痛哭:這是你的兒子呀!于是,濕婆神請求守護生命之神毗濕奴,讓迦尼薩復活。
 毗濕奴告訴濕婆:明天太陽升起,按照我指引的線路,你將見到的第一個生物的頭砍下,安裝在你兒子的脖子上,他便能復活。結果,濕婆見到的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 ,因此迦尼薩就成了象頭人身。
 但是,雪山女神覺得“這還不足夠”,濕婆便說:好吧,我命令諸神都要全力幫助迦尼薩達成目標。迦尼薩因此成了掃除障礙之神。今天,任何活動進行之前,信徒都會先膜拜象頭神,祈求一切順利。
路線設計循眾變更
 原來,“十五碑小印度之游”的路線設計,來自胡賢祺的靈感。
 8年前,居住在士布爹(Seputeh,十五碑附近)的胡賢祺,決定要設計一個十五碑的旅游路線。他便穿街走巷收集資料,以便設計出最精彩的旅游路線。后來,吉隆坡市政廳便誠邀他加入“十五碑小印度之游”,由他來導覽國內外游客。
 “通常,導游會根據隨團游客的興趣,適度調整路線內容。畢竟,有的游客對信仰最感興趣,有的愛觀賞建築,有的喜歡品嚐美食。”他說。
 那么,怎樣才能讓好動的小學生,腳踏實地跟著導游行走探索吉隆坡?
 他透露,在和市政廳合作之前,便曾帶領過孤兒院的小朋友,游覽十五碑。由于小朋友比較難專注,不會對歷史解說感興趣,所以,他先帶他們游覽色彩斑斕的三教堂。同時,他還向大馬盲人協會(MAB)申請,讓小朋友在那裡進行一些游戲,比如蒙眼打乒乓,還有體驗盲人過馬路。
 “學校也可以組織十五碑戶外游學,不過,必須把人數限制在15名內,可能要分很多期來進行。通常,導覽是以英語進行,不過,我們也有會講華語的導游,因此,學校可在預約時,提出特定語言導覽的要求。”
十五碑小印度之游
●時間:每週六上午9時至11時30分
●集合地點:維韋卡南達修道院(Vivekananda Ashram)
獨立廣場文化遺產之游
●時間:每週一、三、六,上午9時至11時30分注意:週六游只開放給外國游客
●集合地點:吉隆坡城市藝術走廊(Kuala Lumpur City Gallery)
 *個人游客可直接到集合地點報名,10人或以上的團體申請,請提早電郵至:pelancongan@dbkl.gov.my,或撥打電話:03-2698 0332(週一至週五,辦公時間)


森林當課室鮮活教學(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岑家豪
《十分專題》部落格:
有什麼教室,比森林更適合用來教自然課?
有什麼自然課本,比森林的花草樹木、野生小動物、鳥類、昆蟲等,更適合當自然課的教材?
北歐國家學生的自然課教室是設在森林里的,我們也可以把課堂搬到森林里……
雪隆一帶熱愛戶外活動的人,應該都對馬來西亞森林研究局(以下簡稱FRIM)不陌生。
 FRIM的角色是研究和開發我國森林保育項目。
 1993年,這座距離吉隆坡市中心只有十多公里的森林,開始對公眾開放,讓更多人接觸這個“城市綠肺”。
 今天,這里已經成為城市人跑步、練氣功、騎腳車、野餐等的好去處。
 除了休閒、享受大自然風光,這里是一座活的生態教室,是最適合孩童、學生上自然課的地方。
 在丹麥,每個城市都有一座森林,學校的自然課,是在森林里上的。
一星期一天在森林上課
 老師會帶學生到森林觀鳥、觀察樹木、菌類、昆蟲、野生動物等,直接在大自然中學習環境教育。
 挪威人特別喜歡森林,學生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會到森林戶外上課。
 這種戶外教學近年也深受我國學校青睞,FRIM這座城市森林,成為最好的“森林課堂”。
 很多小學、中學和國際學校,都會來這座森林“開課”,把學生帶到這里來上課。
 FRIM企業管理主任諾哈雅蒂(Norhayati Nordin)表示,不只我國學校,很多新加坡學校,也會在學校假期,來這里進行戶外教學。
認識濕地自然生態
 FRIM設計和安排許多適合學生的戶外教學課程,如種樹、濕地活動、觀鳥、認識植物功用和草藥等。
 FRIM生態旅遊和城市林業計劃主任諾阿茲林博士(Dr.Noor Azlin Yahya)表示:“我們有一項濕地教育計劃,免費訓練學校老師,讓他們帶學生來濕地上課。”
 濕地是魚類、水禽、水棲動植物、昆蟲等棲息場所,是地球最有生命力的水域生態,對保護生態多樣化扮演重要角色。
 她說,FRIM準備了各種教材和資料,方便老師來到這里做戶外教學時使用。
 “我們知道現在的學生上課很忙錄,這項濕地教育主要的目標是11歲的學生,讓他們趁小六檢定考試(UPSR)之前,有機會參與戶外學習。”
 FRIM還備有一些小冊子和資料,“里面已經標出各種植物的資料,還有一些問答題目,老師可以拿著這些資料,向學生講解及玩一些問答遊戲。”
 諾哈雅蒂說:“學校可以選擇我們安排的活動,也可以提出他們的需求和建議,我們會配合設計各種活動和課程,比如通過尋寶、驚險大挑戰等遊戲,認識大自然生態。”
 她發現,現代的孩子對科學越來越不感興趣,很多學生都不願意選修理科,讓孩子直接從大自然中學習科學常識,鮮活的教學方式,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重視殘疾人學習權益
 環境障礙問題,很多時候剝奪殘疾人士或特殊孩童外出的機會。
 生態環境平衡靠大自然所有物種維繫,大自然屬于所有物種和全人類,殘疾人士跟所有人一樣,享有大自然的權利,也有參與了解及保護大自然的責任。
 FRIM為了讓殘疾人士,尤其是輪椅使用者、視障人士,能夠在森林里無障礙活動,特別在森林的自然教育徑“拉薩步行道”(Razak Walk),鋪了一條全長400公呎,適合輪椅通行的步道。
 諾哈雅蒂希望通過本報報導,鼓勵更多殘疾人士前往親近大自然及認識森林。
 她也呼籲特殊孩童團體,帶領特殊孩童到森林學習生態知識。
 “要是孤兒院、殘疾人或特殊兒童團體有興趣在FRIM舉辦休閒或教學活動,可以寫信給我們,我們會根據情況,免費安排嚮導和各種活動。”
 她發現,一些家長因為孩子是唐氏兒或有殘疾,而不帶他們出門,把他們留在家中,他們其實更需要接觸和感受大自然環境。
 她說,森林環境可以讓他們有許多感官體驗,通過聆聽鳥、蟲的鳴叫聲;聞嗅大自然花草的味道;觸摸和觀看等,來認識大自然。
 “過去有一些特殊孩童團體,帶特殊兒童來這里舉辦活動,我們給他木材、金屬,他們就在森林敲敲打打玩起音樂,你可以發現他們都是很有創意的孩子,有機會出來參與活動,他們都很開心。”
夜間活動觀察青蛙
 森林是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就算同一地點,不管去多少次,只要仔細觀察、聆聽、聞嗅、感受,總會發現不一樣的新鮮事。
 在FRIM里,不管白天觀察蝴蝶、昆蟲、鳥類,晚上觀賞青蛙等夜間動物,都是城市孩子日常難得有機會接觸的活動,寓教于樂。
 其中,諾阿茲林博士和諾哈雅蒂不約而同特別推荐“夜晚蛙類觀察”(night frogging)。
 諾哈雅蒂表示:“青蛙的種類很多,每種叫聲都不一樣,我們可以通過聲音分辨青蛙種類,幸運的話,還可以親眼看到各種青蛙,我們試過看到8種青蛙。”
 這個活動除了教導青蛙生態,還有專人教導夜間動物攝影,讓參與者拍攝夜間動物和青蛙。
 諾阿茲林博士說:“這個活動是10人一組進行,小孩一定要有成人陪伴才可參與。學校帶學生來參與的活,可以特別安排,要是家長想帶孩子來,可以由幾個家庭一起湊成10人一組。”
 有意在FRIM辦戶外教學活動,詢問或預約可聯絡:
 FRIM’S One Stop Centre
 電話:03-6279 7575
 傳真:03-6280 4619
 電郵:FRIM_Enquiry@frim.gov.my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