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過敏原免致敏
20/07/2010 14:52
關于過敏的導因,說法各異,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遺傳、胎毒、血毒。
其中,遺傳是最廣為大家接受的說法:孩子可能遺傳了父母的過敏體質,那是涉及DNA了。
英國牛津大學一項研究就發現,某些基因要為遺傳性過敏負上責任。
不過,也有醫界人士不認同遺傳的說法,認為過敏並不一定源自上一代或祖輩。
就以現今困擾著許多小朋友的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來說,中西醫普遍認同遺傳者多,唯,精專于皮膚病的中國醫師趙水香卻有不同看法,認為遺傳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有許多患者的父母並沒有這方面問題。
有個可能性是,患者祖輩體內原本也具有這種有缺陷的基因,但是外在環境不成熟,所以沒有誘發過敏症狀,現今人類居住環境與飲食備受污染,生活作息不正常,身體不健康或亞健康,最終誘發過敏。
過敏反應具兩元素
綜合多位專家意見,要產生過敏反應,必需具備兩項元素:一是個人擁有易于過敏體質;二是出現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即過敏原。
沒有病毒,就不會有流感,同理,沒有過敏原,就不會有過敏。一個有過敏性體質的人,可以不為過敏所苦,關鍵在于對方是否懂得避開其過敏原。
無論如何,針對該否避開過敏原的做法,一些專業人士也持有不同意見。
以食物過敏為例,具營養學背景的林日昇博士就說,過敏者有兩個選擇,即避開過敏原,但這等于終生不能吃該食物。另一做法是不斷以少量過敏原挑戰體內過敏機制,讓身體慢慢適應此食物,直至不再產生激烈過敏反應為止。
遺傳未必是主因
雖然大部分醫界人士認為遺傳是過敏的主因,依然有小部分人士不贊成過敏乃遺傳的說法。
“人類已有數百萬年歷史是在物競天擇的定律下生存,嬰兒一出生就會有氣喘的‘氣喘體質’,早就不適應于地球環境而絕種了。但是近年來氣喘兒童的比率卻日見升高,’資深漢方醫師王煒翔(http://allergic.bodytalks2u.org)點出疑點。
他以台北市的數據為例指出,1974年,氣喘兒童的比率是1.3%,10年后,即1985年為5.05%,1994年增至10.49%,到2007年躍升至20.34%,漲幅驚人!
方醫師反問道:“在這個醫療技術越進步的時代,氣喘人口卻快速增加的反常現象是代表什么意義呢!?”
“絕大部分的過敏兒出生的時候都沒有氣喘,如果有一天不小心感冒了,用特效的抗生素及非類固醇退燒藥來消炎退燒,使用多次之后,體質來不及修復(回恢正常),又不小心再感冒了,重覆的使用抗生素及非類固醇退燒藥,藥物的副作用就越來越嚴重。”他解釋。
抗生素會殺死腸道中的好菌,破壞好菌的棲息環境,並且它要經過肝臟及腎臟的代謝才能分解及排出體外。而非類固醇退燒藥則會使黏膜萎縮、末稍血液循環障礙等(見圖表1)。
他指出,當皮膚黏膜不能正常運作與代謝,一旦身體對致敏因子如灰塵、塵、油漆味道、花粉、冷、熱等各種生活環境中常見的能量、物質不能妥善應付與分解,這些常見的生活物質就變成毒素,會激發身體過于激烈的免疫反應。
在這種清況下腸胃只好儘快排出“毒素”。
氣管只好收縮以減少吸入“毒素”,即使吸不到氣也不管,是為氣喘或哮喘。
鼻子只好噴氣及大量流水以減少附著毒素,即使是鼻子塞住也無所謂,是為“過敏性鼻炎”。
“這些都是身體外表不能適應外界的環境變化所產生‘過敏’反應。”
“同樣地,當身體的免疫系統不能分清敵我的時候,就容易攻擊自己,產生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免疫性疾病。”
胎中檢測過敏兒?
我們並無法檢測胎兒是否有過敏問題,然而,一旦胎兒生下,就可通過血液檢測其過敏風險。
一半在檢測中呈陽性(IgE相等或超過1 IU/ml)的新生兒,在斷奶后對牛奶過敏,其中80%在他們10歲前出現過敏症狀。
國外一些醫院,對IgE呈陽性的新生兒進行嚴格飲食計劃,以避免嚴重牛奶過敏。
若有家族史參考,新生兒過敏測試對于風險斷定以及如何給予最大的預防措施將會很有用。
唯,有一點須知,是項測試並非100%可信,過敏檢測中呈陰性的嬰兒仍有可能在未來對牛奶過敏。
無論如何,即使是過敏檢測呈陽性,只要保護得宜,還是可以避免擁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嬰兒出現過敏症狀,例如避免讓他們太早接觸牛奶、奶制品、塵等等。
許多亞洲人的腸胃無法適應及吸收牛奶,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讓寶寶兩歲過后才接觸牛奶。
能否治癒存疑…
一直以來,正統醫學大多把過敏視為無法根治的病症。
大多時候醫生只是開“安慰劑”:等孩子長大后,免疫系統強了,這個病或許就會好。
事實上,屆時是否真的會好,醫生及病人心裡都沒有譜。
更何況,好些過敏案例,過敏導因是免疫系統過于敏感,白血球超活躍,那是免疫系統失調而非弱,如果誤認為患者免疫系統差而加強免疫系統,后果往往適得其反,造成病情惡化。
腸道受損、好菌死亡→(導致)消化不良→(導致)體內營養不良→(導致)皮膚黏膜營養不良。 |
肝臟、腎臟功能受損→(導致)排毒不良→(導致)體內毒素變多→(導致)皮膚黏膜堆積毒素。 |
末稍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代謝不良→(導致)皮膚黏膜老化→(導致)不能適應環境而過敏。 |
資料整理自:王煒翔醫師文章《過敏疾病養生成功故事分享》(http://allergic.bodytalks2u.org)
過敏可轉換!
許多醫生和中醫師認為,過敏與遺傳的關係密切,所謂的遺傳,是指遺傳到“過敏體質”,而非“過敏症狀”,也因此,過敏的情況是可以轉換的。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就解釋了數種轉換方式:
1.上一代到下一代的轉換
同一個家庭裡,小孩都遺傳了父母或祖父母的過敏體質,但是他們卻未必呈現出與至親長輩同一類過敏。
甚至幾兄弟姐妹各有各的過敏問題,例如媽媽腸胃過敏,哥哥鼻子過敏、姐姐濕疹、妹妹哮喘等。
同樣的過敏基因,在各人身上呈現出不同症狀,這是一種過敏轉換的情況。
“這是因為過敏雖然有不同疾病,但是這些細胞分子層面卻相當類似。也就是同樣一家人,雖然有類似甚至同樣的基因,但因每個人身體系統強弱不同、后天飲食、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個人的過敏表現在不同的部位。”陳博士在《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一書如是說。
2.同個人過敏症狀的轉換
i. 同一個人不同年齡階段出現不同的過敏症狀,由淺入深。
舉例,嬰兒時皮膚過敏、學齡時鼻子過敏,到了整10歲時演變成哮喘。
其實,這些病徵都是環環相扣的,這是歐美自然醫學與同類療法的珍貴發現。
從統計中發現,過敏疾病通常由皮膚先表現出來,一旦使用壓抑性治療法(如人工類固醇、抗組織胺等),皮膚過敏的情況會消失,唯這並非治癒,乃是逼 迫過敏症狀往身體內部發展,改而從其他部位顯現出來,若透過鼻子,就形成過敏性鼻炎,若果再使用壓抑性藥物,過敏將再往身體更深層發展,如肺部支气管,並 以氣喘的形式表現。
“講簡單一點,人之所以會過敏,就是體內有一些不適合的東西想要以發炎的方式排出,開始會從皮膚排,形成皮膚過敏,如果壓抑,就往內部排,形成鼻子過敏或中耳炎,如果再壓抑,就更往深層排,形成氣喘。”陳博士說。
ii.個人體內累積過多外來毒物,過敏症狀也會相互轉換。
舉例,有人可能鼻子過敏一段日子,比較嚴重的氣喘發作,而鼻子過敏情況似乎已好轉。
其實不然,是免疫系統認為肺部比較危急,而轉換戰場,率領免疫大軍去肺部作戰,導致氣喘嚴重,而其他部位(鼻子)則暫時撤兵。
一旦免疫大軍在肺部獲勝,哮喘好轉后,鼻子過敏又變得更嚴重,標誌著免疫大軍又回來了。
過敏高風險孩童6建議:
1.延長哺乳。
2.審慎斷奶及延遲給予多樣化食物。
3.1歲前不食奶制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為6個月)。
4.住家保持干淨無塵埃。
5.住家、褓姆家或托兒所沒有養寵物。
6.懷孕時或在孩童面前不吸煙。
孩子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巴仙率高不高?
你是否期待生寶寶?你本身是否有過敏問題?
身為家長,你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寶寶?
預防勝于治療,防範于未然是最好方法,特別是有過敏體質夫妻,最好在未懷孕前先征求專業意見,將孩子遺傳過敏體質及誘發孩子產生過敏症狀的種種因素,減至最低。
請填好以下家譜圖,根據以下過敏病症填上號碼。填妥后,交給你的醫生和醫師,諮詢他們的意見。
缺水也會導致過敏…
21/07/2010 14:55
“雖然過敏顯示的症狀或有不同,然而,大體上來說,它的成因有兩種,一是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二則是身體缺乏一些東西。”生物科技(美學)博士林日升說。
有些人或許不知道,自體免疫系統紊亂,自己打自己,是其中一個造成過敏的原因。
更多人不知道,體內缺乏某些營養素,也會導致過敏反應,而且這個導因的比率比第一種要來得普遍。
也擁有營養學碩士學位及美容治療與草本治療資格的林博士說:“身體缺水、酵素不足等,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面對過敏問題,或可往這方面探索,判斷身體是否缺乏某樣東西,唯,一般人還是需要專人幫忙做鑑定。
林博士建議,過敏者可靠醫藥報告找出問題。
他們可進行血液測試以找出過敏原及過敏指數,其后,要厘清成因為何,可進行自體免疫系統測試(blood test for autoimmune system),若免疫系統沒有問題,就可歸納為身體缺乏某些元素了。
通過測試找缺陷
至于說要做哪種自體免疫系統測試,紅斑狼瘡症、類風濕關節炎等,都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過敏患者雖然沒有這種病症,也可通過相關測試看出免疫系統是否有某些缺陷,唯這些報告必須交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分析,才能從數據中看出問題。
不過,林博士也建議,個人要對人體有認識,問題出現必須去找原因,舉例,若是腸胃出問題,須找出原因,是什么神經線?這神經線連結什么神經系統,這神經系統與腦部哪部位連結等諸如此類。
“我們要看息息相關的部位或系統。”他說。
免疫系統失調
免疫系統失調是過敏的一個成因,由于某些原因,免疫系統無法分辨進入體內的東西何者為友何者為敵。
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都是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自己打自己所致。
嚴重過敏,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濕疹、自閉(過動也屬于自閉),都與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有關。
自體免疫系統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基因)測試,可測試出個人基因方面的缺陷。
林博士解釋,細胞有記憶,單一一個細胞,便有完整的紀錄。
由于不明原因,基因出錯,使得細胞出問題,也會造成免疫系統的不完善。
一是原來版本的DNA不完整,其次,則是細胞在復制過程中出問題。
第一項問題,就像是第一次錄音,漏錄了一段,其后無論怎樣剪接烤貝,那漏錄的一段,永遠都彌補不來。
第二個問題,就如拿原稿去複印,過程中出問題,造成複印成品有缺陷,由于原來的細胞是完整的,因此尚有補救的希望。
9個月汰換細胞
而調整免疫系統,會是耗時的工程,時間以年計算,畢竟一個細胞的壽命長達9個月,換言之,至少要9個月的時間,體內細胞才經過一輪汰換。
在對治上,首先是調整心情,經常要保持好心情,其次是多休息,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水分,以及好的乳酸菌。
這須多方面下手,營養、心情、認知療法及必要的藥物,都有輔助作用。
過程中,或有兩種反應,一是瞑眩反應(好轉反應),例如原本疼痛的部位變得更痛,其后症狀才慢慢好轉。二是身體直接就慢慢好起來,這一點自己可以感覺得到。
在此,林博士特別強調情緒平穩的重要性:“心情,是影響一個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許多時候,情緒改變對症狀有很大幫助。不妨借助天然香精油如薰衣草、甜菊等平穩情緒。
減緩過敏症狀有方
◆睡眠充足
◆保持好心情
◆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
◆攝取充足水分
◆攝取好的乳酸菌
缺水引發多種問題
“過敏,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林日升博士說。
一旦缺乏水分這種營養素,人體將很容易出現過敏反應。
“過敏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喝水喝得不夠。”他說。
許多人在餵嬰兒喝奶后,並沒有喂水,沒有讓孩子養成從小多喝水的習慣。
美國人普遍上過胖、衰老得快,都是與體內缺水有關,他們很少喝白開水,通常愛以飲料取代水,結果反而造成體內缺水。
其實,頭痛、失眠、情緒不穩等多種情緒問題,都可能是缺水所致。
“水有助于滋潤神經系統,一旦缺水,神經與神經之間的溝通就會出問題。”
他說,水與人體有共同點,即由電子、分子組成,若是要細分,又可分為原子、電子、質子與中子。這種共通性,使水中電解質,能融合進人體。
人類沒有水不行,要身體健康,要多喝水,這是常識。
但是,要怎樣喝才能健康呢?
林博士建議人們喝鹼性水,這種水能中和體內酸性,達到淨化身體的目的。
“單單是用淨化過的水煮飯這個極簡單的動作,便能解決許多健康問題。”
然而,他也指出,許多人有個迷思,就是認為水越純淨越好。
他說,淨化食水,並非是讓水成為無雜質的純淨水。
所謂的輸水通道,就是電離子通道。如果把水中的電解質去掉,成為干淨無瑕的純淨水,反而沒有辦法為人體所吸收。
怎樣喝水才最有效?
餐前一小時飲水,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因此,單是喝水,也能幫助身體瘦下來,而且不易老化。
一般上,成人每天宜喝3公升的水,方法如下:
早上 | 500cc |
午餐前1小時 | 500cc |
晚餐前1小時 | 500cc |
|
臨睡前 500cc
(若是小孩子,每次飲水量為100-200cc)
另外1000cc,在這些時間以外,分5次喝,每次200cc,小孩斟減。
一些女生愛美,晚餐至上床睡覺這段期間都不喝水,以免隔天臉部或眼袋水腫。
事實上,這是很不智的作法。
“臨睡前喝水很重要,有助于稀釋血液,水分不足將使血液濃稠,毒素增加,毒素多就等如組織胺多,容易引進過敏反應。”
“水分無法永久性儲存在人體內,每隔18天,人體內的水就更換一次,若是長期飲水不足,就沒有足夠的水來清洗內臟,這種情況,吃什么都沒有用。”他說。
缺少酵素影響代謝
林博士以一宗嚴重食物過敏案例指出,他懷疑對方天生缺乏很多酵素,不能分解吃進肚裡的食物。
目前已知的酵素有2000多種,人體內酵素可分為兩大類,即消化酵素與代謝酵素。
林博士把酵素比喻為咖啡廳裡的員工,咖啡廳(人體)有兩間房(消化與代謝),每間房分別有10名員工駐守。
有一天,消化房來了10名刁鑽的食客(難消化的食物),員工被點得團團轉極為狼狽,老板只好從代謝房調來5名員工應付這些客人。
15名員工服務10名客人,終于可以應付自如了,但是代謝房卻只剩5名員工,若這時再來10名客人,一名員工服務2名客人,它的服務品質自然降低。
由此可見,缺乏酵素的人,體內固然可以調動代謝酵素協助消化工作,然而,長久來下,代謝功能卻因此而受影響。
自體酵素不足,加上日常飲食中,沒有補充足夠酵素,將無法充分分解食物,這些無法好好分解的食物,正是造成過敏的元兇之一。
身體會把它們視為外來侵入者,對它們啟動攻勢,身體設法把它們排出體外,其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出現腹瀉與嘔吐。
林博士說,除非是食物中毒引起的瀉與吐,余者都屬過敏現象。
過敏者可補充:
◆水分
◆酵素(新鮮及生的蔬果中含有豐富酵素)
◆乳酸菌或益菌**
◆寡醣/水溶性纖維(為益菌的食物)
**購買乳酸菌時,除了須注意其含菌量外,也要確保它們仍活著,現今除了一些廠商有辦法克服乳酸菌在無冷藏情況下存活的技術性問題,一般乳酸菌都需要冷藏以保存生命力。市場上一些著名乳酸菌飲料,雖含乳酸菌,不過份量並不多。
孩子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巴仙率高不高?
“對食物過敏者來說,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避開導致過敏的食物,一輩子不碰這些食物。二則是嘗試慢慢地讓身體適應這些食物。”林博士說。
針對第二個選擇,他建議,一次只用一種食物,先由小分量開始。
以雞肉為例,先以一塊小肉丁(尾指末端那節般大小)開始,吃上一周后,第二周增至兩塊小肉丁,第三周三小塊,循序漸進。
“在這過程中,身體或許會有一點過敏反應,這無所謂,可持續,如果情況很糟糕,那就需要馬上停止。”
若是中止,可隔一段時日,再嘗試。
他說,食物過敏問題普及,這跟很多食物人工化有關。吃過多人工食物,等同在透支自己的身體,現今大部分人都在透支身體,這也是疾病年輕化的一個原因。
※延伸閱讀: 《Youe not sick, you're thirsty!》作者F.Batmanghelidj.M.D.
進行檢測確認過敏
22/07/2010 14:46
“85%自認食物過敏的人,並非過敏,而是食物不耐受。”馬來西亞過敏與免疫學會主席阿米爾韓沙教授說。
他指出,人們濫用“過敏”這個字眼,一吃到某樣食物,感到不適,就認為是過敏,事實上,真正食物過敏的案例並不多,大部分自認食物過敏(food allergic)的人是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ence )。
“吃下某物食物后,身體不適,並非一定就是對相關食物過敏,只有出現超級敏感反應並涉及免疫機制,才叫食物過敏,否則屬食物不耐受。”
身體不適,包括嘔吐、腹痛、腹瀉、出現紅斑、紅疹、痕癢等等反應。
同時執聽筒與教鞭的阿米爾教授,是國內極少數主攻免疫和兒科專科的醫生,對小兒過敏方面頗有心得。
他透露,只有6~8%個案才是真正的食物過敏,余者大多數為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難檢測
要確定是否是食物過敏,過敏檢測是診斷標準。
目前,有不同種類的過敏檢測,可檢測少于2小時的立即過敏反應,到遲至4天的延緩型過敏反應。
“不要自行臆測。”他說。“若懷疑自己有食物過敏問題,去進行驗血或皮下過敏檢測。”
這些檢測,有助于協助厘清免疫系統方面的食物過敏及皮膚過敏反應,一旦確定免疫系統未涉及過敏反應,那么可推測為食物不耐受。
迄今為止,食物不耐受尚未有什么具體的方法可檢測。
食物不耐受可能是身體缺少某些元素所致,例如許多亞洲人對牛奶不耐受(乳糖不耐症),這是他們體內缺乏可分解乳糖的酵素所致。
而過敏,則是超敏感,與體內缺乏某元素無關,乃是因不明因素,免疫系統出差錯使然。
國內缺食物挑戰計劃
在馬來西亞,並沒有食物過敏的統計,他估計,約有6-8%孩童,及1-3%成人,面對食物過敏問題。
“可實上,食物過敏並不普遍,不耐受更為普遍。”
他再進一步區分兩者之間的分別:“牛奶過敏,嚴重的話可致死 ,牛奶不耐受只是造成身體不適,不足以致死。”
例如小孩吃下某項食物后,馬上肚子痛,是他們的腸胃未成熟,不能吃該種食物,他很有可能是對該食物不耐受,未必是過敏。”
乳糖不耐受的嬰兒,有85%在3歲之前不再對牛奶起敏感反應。
有些人不可大量吃某些食物,但是吃一點點則無妨,這很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過敏案例,即使是攝取少量過敏的食物,都可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
因此,他並不鼓勵消費者自行進行食物挑戰,以減免不必要的風險。
“以我的病人來說,食物過敏檢測,95%靠臨床檢測,進行血液與皮膚檢測,另5%進行食物挑戰。”
食物挑戰方面,為免個人主觀影響成果,宜進行雙盲檢測,即醫生與消費者都不知所檢測樣本為何物。
醫生或飲食規劃師進行的正統食物挑戰,一般是小劑量,在15至20分鐘后觀察其反應。進行檢測者須留院至少半天以進行觀察。
唯,可惜的是,國內愿意協助進行食物挑戰計劃的飲食規劃師少之又少。
“我曾向他們建議進行此計劃,唯他們的意愿並不高。”他無奈地說,市面上的飲食規劃師,更傾向計算食物卡路里。
食物觸發過敏病症
對一些病症來說,食物過敏現象比一般人普遍。
以異位性皮膚炎(eczema)孩童為例,他們之中有三分之一也同時有食物過敏困擾,若是少于5歲便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則食物過敏巴仙率更高。
“食物並非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只是能觸發其過敏情況更嚴重。”他說。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征為癢,皮膚,特別是關節部分、頸、背部分異常癢,往往令患者非得搔癢搔個皮破血流才能紓緩痕癢,這種病反复發作,主流醫學無法根治,目前只靠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加以控制。
“患者的皮膚異常干燥,就好像墻壁上出現裂痕一樣,墻壁有裂痕,我們要把裂痕糊住,患者皮膚也需要一些東西來形成保護膜,須做的就是滋潤。”他說。
他補充,患者皮層功能不全,並非一定與過敏有關,最重要的工作是預防水分從皮膚流失出去,以及避免導致感染的異物入侵皮膚。
照顧過敏兒,辛苦只有當事人知,通常,醫生能提供的只是一部分,還有許多表面看來簡單基本,卻得經常進行的工作,有賴患者或其家屬親自動手做。
以異位性皮膚炎為例,病患得避開生活起居與飲食上的過敏原、按時搽藥服藥、勤于保養皮膚免于干燥龜裂,保持環境干淨衛生,每天吸塵抹地、每周用熱水清洗床單窗簾等等,工作繁多而瑣碎。
如何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藥(steroid)是西醫的萬靈丹,功能廣泛效果卓越,其安全性尚有許多爭議,其副作用,也為一些人所詬病。
不過若作為應急用途,無可否認,它的確非常好用,功效神速。
到底類固醇要如何塗抹及每次使用份量是多少?
“3克藥塗抹覆蓋的面積相等于一個手掌的大小。”阿米爾醫生說。
所謂3克又等于若干呢?它等同擠壓出一個指尖單位(finger tips unit)的藥品。
醫生說,臉與頸,要用2.5個指尖的份量,整個手臂前相等于3個指尖單位,腿則需6個指尖單位。
它的塗抹部位是在活躍的紅色腫脹、無發炎部位。若是皮膚干燥,則不用類固醇,而是滋潤用品。
“皮膚表皮並沒有血管,一旦發炎,血管將擴張,因此不宜用類固醇。”他說。
若是搽了類固醇,最好讓它停留在皮膚上超過兩個小時,過后再給予滋潤。
滋潤霜(cream)與油膏(ointment)都具滋潤效果,分別在于,前者基底是水性的,后者則是油性的。
在選擇滋潤霜時,有個可作為選擇標準的方法,就是倒置時,滋潤霜不會流出。
衛生部應重視過敏
阿米爾副教授,專業為臨床免疫與兒科醫生,是國內極為有限、集免疫學與兒科于一身的專家。
目前國內相關專家僅有兩人,事實上,依據國際的標準,應該是一名免疫與兒科專家對50萬人,或兩人對100萬人,以我國的人口比例來說,應該有56名相關專家才對。
而目前我們尚在培訓相關人才的階段,只能期待10年后每一州都有一名專才。
雖然馬來西亞食物過敏人數並非很多,然而國內整體過敏病症卻很多,估計5人中就有一個人面對過敏問題。
對西方醫學來說,過敏無法根治,卻能控制。
除了速猛的急性過敏,一般過敏是慢性病,阿米爾教授諄諄告誡病患聽從醫生的指示,醫生將為每名患者找出最適合他的組合:“他們可以做些事項改善情況,大前提是須知這並非‘治癒’。”
教授指出,國人對過敏的認識尚不足夠,衛生部對過敏的重視也有待加強,唯有大家對它有足夠的認識,才會給予應有的重視。
他期待,在獲得衛生部更重視之余,協會會員更積極積活躍,齊心將會務推向更上一層樓。
屆時,協會才能扮演起更吃重的角色,協助國人了解過敏,給予醫生們一個溝通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對治過敏,那將是病患的福祉。
生機飲食攻克過敏
23/07/2010 15:02
“只要生活飲食控制好,皮膚就會好。”歐陽英老師說。
皮膚過敏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過敏現象,除了部分是遺傳因素外,許多皮膚過敏其實是生活飲食不當的產物。
換言之,將不常部分調整好,皮膚也將可能隨之出現轉機。
事實上,不只是皮膚,身體其他方面的敏感問題,也有望獲得改善。
耳、鼻、眼與皮膚,是最常見出現敏感的部位。
他說,晚上睡得好、睡得早,是首要條件,睡眠品質不良,將無法提供身體細胞修補的機會。
在飲食方面,一定要避開過敏食物。
在其所接觸的過敏個案中,70至80%導因是飲食所致,只有大約20%導因是接觸性引致的過敏。
“因此,在飲食上好好設計,生活中避開過敏原,如不用地毯、空氣清新劑,搬家以遠離污染嚴重的環境,都有助改善過敏情況。”
而積極做法,是改善體質,提昇免疫系統。
現代人體質差,主要是人們壓力大,小孩面對課業壓力,大人之間競爭大、生活作息亂,飲食又大多外食,加上環境多受污染,進一步削弱體質。
總之,過敏導因,后天因素多于先天因素。
過敏能否根治?
我們常聽到的答案是:過敏體質無法醫治,只能期待身體自行好起來,若好不起來也是沒法的事,這種說法,聽起來相當無奈。
無論如何,歐陽英老師有更積極的說法:“只要體質轉變,過敏體質是可以連根拔除的。”
對于屢戰屢敗的過敏病患來說,連根拔除或許太奢侈了,但求情況受到良好控制,他們就謝天謝地了。
改善體質,把體質調到理想的情況,是許多病患的理想,歐陽英老師說,患者其實可在半年時間內達到這種效果。
他建議過敏者先做血液檢查(過敏原測試),找出致敏食物,避開不吃。
“過后,他們可進行人體檢測或自我檢測,進一步確認致敏食物。”
所謂人體檢測,就是以身相試看身體對某種食物是否過敏。他指出,這個方式需要加入熱茶以配套方式進行。
方法其實不難,就是早上起床后,直到午餐為止,一整個早上都不進食其他食物,只是攝取想驗證的食物,看看身體會否出現過敏反應。
人體檢測進行一兩天,身體若無過敏反應,可再進行數天,以確認該食物是否會引起慢性過敏。
一旦身體出現過敏症狀,可以立即喝濃綠茶或烏龍茶。
此外,也可以用熱茶泡澡。
他建議讀者購買最便宜的碎茶葉作為浸泡用途。
他也提醒,茶葉事先應燙過30秒,倒掉水再煮20分鐘,讓茶葉水冷卻至比體溫高攝氏一至二度,泡個5到20分鐘的時間。
使用茶鹼濃度較高的隔夜茶,效果更佳。
哪些飲食易過敏?
從飲食下手,是避免出現過敏症狀及改善體質的一大良方。
歐陽英老師建議患者,先確定哪些會引起過敏的食物,暫時將它們從三餐中剔除。
普遍易致敏的食物有:
高度致敏食物 | 牛奶、蛋、蝦、蟹、竹筍 |
中度致敏食物 | 花粉、蜂蜜、茄子、芋頭、南瓜、黃梨、奇異果、草莓(表面的細毛) |
防止過敏的有效驗方
熱濃茶:
緊急時用“熱濃茶”:當過敏症狀初起,立刻泡一杯500cc的綠茶或烏龍茶(第一泡1分鐘要倒掉,第二泡至少泡20分鐘),要趁熱喝。
喝完停30分鐘,再同樣泡一杯熱濃茶300cc,也是趁熱喝下,然后躺下休息,不出兩小時,過敏的狀況大半就會不藥而癒。
魚腥草茶:
平常的防範:下午3點以后,喝“魚腥草茶”,至少1200cc。
戒食改善體質
1.炸煎熏烤,包括烘焙食物與牛奶。
2.不吃任何加工品,如泡面、罐裝瓶裝飲料,採用零風險的飲食方法,使用原始食材,如水果、蔬菜、五谷雜糧、小麥、燕麥、黑麥等。
3.避免辛辣與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等,以免誘發過敏。
改善體質飲食法試用一個月,若可行,保持半年,則有望改善體質。
半年后,身體將會對過敏食物的抵抗力增強。無論如何,還是不宜天天吃致敏食物,以免體質打回原形。
總得來說,食物是關鍵、根本。
歐陽英老師強調,有病一定要找醫生,但同時也要找病因,以便從根源上下手對治問題。
“讀者也須對本身的體質有所認識,知道本身是寒性或是熱性體質。若是不清楚,可上綱(www.oyoung.com.tw)了解檢查方法。”他說。
改善過敏體質的飲食建議
果汁斷食暢通生理
歐陽英老師對一個嚴重的過敏個案印象特別深刻。
對方是一名瑜伽老師,不料卻出現嚴重過敏症狀,即類風濕關節炎。
老師教對方避開某些食物,並且兩個月1次進行3至5天的果菜汁斷食,結果短短兩個月時間就看到明顯的改善。
這個案例,有兩個重點,一是避開過敏食物,二是斷食。
斷食有其道理,其一是提高排毒功效。
這期間,消化系統沒有工作而停頓下來,能量無需用于消化,而集中往下流往排泄系統,排毒效果在隔天起床更為明顯。
其二,內臟休息。
這就好像是在高速大道開車,疲累了需要休息一樣,我們的內臟也需要休息。這期間只喝天然果菜汁與飲料,腸胃無負擔。
其三,身體出現飢餓危機。
面對危機,身體發揮出潛能,就像有人在火災時能搬動平常無法搬動的物體一樣,面對無食物入肚的情況下,身體啟動“危機”
機制,促進賀爾蒙排放,生理機能進行擴散作用,將毒素排掉。
最后,身體出現自體融解現象。
身體因沒有食物,而尋找體內多余的負面物質,燃燒以維持生存,這恰好可協助身體清除一些廢棄物。
簡單來說,天然果汁斷食,可讓生理暢通。
無論如何,大人固然可進行斷食,然而小孩子恐怕不易實行。
歐陽老師建議小孩半斷食,只進行一至三天 ,一天喝3至4次,乃至5至6次果汁,另外可喝一些米湯、熱湯,只喝湯不吃料。一杯米配上4碗水煮,便可製成米湯。
半斷食的效果雖比不上全斷食,然而有做總好過沒做。
轉換體質有訣竅
最后,他針對“如何建立永不生病的體質”,以及如何用半年時間轉變體質給予建議:
1. 三餐定時定量並顧及營養
一般人,包括任何病人在飲食上要有全餐的概念。所謂全餐,涵蓋五穀類、蔬果類、菇藻類、根巠類、芽菜類食物 ;這樣吃即營養又健康。
此外,要多攝取幫助排便的食物,如木瓜、火龍果等水果,以及空心菜、地瓜、山藥等粗纖維食物。
2. 攝取足夠水果
一天要吃三次,即分別為早上11時、下午5時及晚上8.30時。
水果有大量酵素及維生素C,對身體有益。
3. 水分要足夠
所謂足夠的標準,就是個人體重乘40。若體重為50公斤,其喝水量應是50x40,即2000cc。
4.定時運動
進行適當的運動,例如關節操,並且吸取新鮮空氣。
5.早點上床
最好是在晚上10點前上床 ,若不行,也要在11點前。
總得來說,是通過調整生活作息,將不健康的體質調整過來,從而杜絕文明病與過敏病。
各種過敏對治法
◆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者,應避免抓癢抓到皮膚病。要避開這個問題,可使用打針用的消毒酒精片,抹在出現傷口的部位,酒精片專殺菌,傷口可以很快止癢。
另外也可使用隔夜濃茶水,以棉花棒沾了塗在相關部位。
一般止癢藥,都是含藥性成份,依賴久了會對它麻木,比較接近天然的方法,就是以酒精片來止癢。
◆鼻子過敏
鼻子過敏者,早上起床通常是最難挨的時段,不是鼻子不聽使喚頻打噴嚏,就是鼻涕長流流個沒完沒了,實在困擾。是否有何對治方案?
試試以蒸氣蒸鼻子吧!可以採用一般蒸臉的器具,放入熱濃茶湯來蒸鼻子,茶葉具有很好的解毒抗過敏功效。再配上早晨慢跑鍜練,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好七八成,兩個月時間便可根治。
慢跑要跑上30分鐘,跑到微喘、心跳一分鐘100至120下的程度。
患者切記要保持晨運的習慣,並避開過敏原,並保持鼻腔衛生。
可買個洗鼻器,清除鼻腔內髒物,使用生理食鹽水,加熱至溫度與體溫相若,左右鼻腔相互輪流洗。
鼻子長息肉,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新陳代謝能讓身體由不正常變成正常,只要避開不適合的食物,鼻肉問題有望解決。
◆眼睛過敏
眼睛過敏,主要是接觸性過敏,地毯、花粉、塵,都可能是過敏原,如果能夠,避免養寵物。
在食物方面,也要避開致敏食物。
以濃茶湯蒸眼,眼睛稍為睜開,殺茵效果更佳。
◆耳朵癢、耳鳴
耳朵癢,可洗耳,準備好茶湯置隔夜,以大枝的棉花棒或棉花球沾了小心置入耳朵,停留在耳內20分鐘,一天做2次,讓茶鹼發揮作用。
耳鳴與老化比較有關,可喝魚腥草茶。
※延伸閱讀:
若想進一步了解健康方面的資訊,可登入歐陽英老師的網站:www.oyoung.com.tw
過度干淨或越過敏
25/07/2010 14:49
到底,是不是有方法可以避免過敏呢?準備當父母者,是否可做些什么防範措施?
好消息是:有!
壞消息是:城市人不易辦得到。
方法是:讓孕婦搬到農庄去,並且在農庄中產子。
“讓寶寶生命的第一年在農場度過,那他往后將沒有過敏的機會。”本地過敏權威之一M.雅達夫博士(Dr. M. Yadav)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半開玩笑,主要是這個方法實行上有一定的難度,說笑成分似乎居多一些。
不過,他提出的這個點子有根有據,並非無的放矢。
難建立防禦系統
農場中動物多,各種細菌與病毒也多,正是最好的磨練機會,當身體適應了好壞細菌環伺的日子,就不會對所有不速之客起不必要的神經質反應。
雅達夫博士是國內醫學界過敏先驅,在界內頗有名。
他說:“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改變,很講究干淨,太干淨,感染細菌的幾率就相對低,導致人體防禦系統無法建立。”
過度干淨的結果,沒有辦法自然感染,免疫系統無法操作,陰陽失調。
他指出,這種現象也解釋了為何過敏病患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區,衛生條件相對弱的鄉下地區則較為罕見。
現今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反而更易有過敏問題。以往,我們自小在雨中玩耍,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完善免疫系統,各類過敏的幾率都相對低。
多接觸微生物
另外,他也指出,剖腹產小孩要比自然生產小孩有更高的過敏風險。
自然產的嬰兒,須經過母親陰道,這裡含有多種細菌,對保護嬰兒免于過敏非常有效。
小孩在童年階段多接觸各種微生物,也有助避開過敏風險。
總而言之,越是曝露在細菌世界中,過敏的機會越低。
改善腸道有助減敏
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時,宜一樣一樣食物慢慢添加,每一樣食物吃上四五天,確保無礙才增加另一樣食物。
“過敏個案持續上升,情況越來越糟糕。”與過敏周旋超過30年,雅達夫博士對這個現象感到擔憂。
國內過敏現象,有日趨惡化勢頭,情況堪虞。而這並非我國獨有的問題,世界各國情況類同。
“在我國,四分之一人面對過敏問題。”他透露。
這個問題這么嚴重,與嬰兒過早接觸高致敏食物有一定關係,換言之,食物過敏在過敏總數中佔有重要席位。
牛奶、雞蛋、花生及小麥,都是高風險過敏食物。一些孩子對前述食物都過敏,要替他們尋找適合的食物並不容易,醫生得為他們構想飲食計劃。
當孩子稍大,介于2歲到10歲之間,他們的食物更為豐富,致敏食物也更多元化,例如蝦之類海鮮、峇拉醬(Balacan)等。
一般人愛給嬰兒吃香蕉,主要是看上它營養豐富及肉質軟,事實上,香蕉過敏的孩童不在少數。
孩子在2到3歲時,也容易對塵過敏。
“無論如何,家長可在早期確認問題並加以關注。對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首二三年。”
進行過敏測試
他指出,小過一歲即出現過敏症狀的嬰兒,有很高風險在5歲時患上哮喘。若是家長有所懷疑,應進行過敏測試,加以防範。
“皮膚問題,60%原因出自于食物,另有40%原因未詳。”他建議通過保健讓身體恢復健康。
患者可用一年時間,將失調的免疫系統慢慢調回來。主要方法是避開過敏食物及服用有益腸胃的乳酸菌或益菌。
腸道的健康扮演著重要角色,腸內有越多益茵,過敏幾率就越少。因此,攝取良菌有助改善腸道健康。
蛋白質越多越易過敏
人之所以會對某一種食物過敏,主要是對該食物中某種或多種蛋白質成分過敏。換個說法,某一種食物蛋白質越豐富,其致敏的可能性相對高。
因此,高蛋白質的雞蛋、牛奶、大豆、海鮮等,都是容易致敏的食物。
以牛奶為例,雅達夫博士指出,100毫升的牛奶具有3.2克的蛋白質,其中包括80%的酪蛋白及20%的可溶性蛋白。
他建議,有過敏問題者,可先進行過敏檢測,唯要選擇良好聲譽與設備的檢測所,並找一些可以提供意見的人,好好聽從對方忠告。
過敏蛋白:
比起其他牛奶過敏原更能耐熱及抗胃酸。與豆奶及其他有蹄類動物的奶出現交叉過敏反應。
☆α-乳清蛋白(4%) 與蛋白有共同的抗原決定基(epitope) ☆β-乳球蛋白(10%) 有力的過敏原,不存在于母乳中 ☆血清白蛋白 牛肉及牛奶交叉反應。約有20%對牛奶過敏的孩童也對牛肉敏感。大約90%對牛肉敏感的孩童也對牛奶敏感,白蛋白與其他有蹄類動物的類似蛋白質交叉反應。 脫敏治療漸成趨勢
近年來,脫敏治療(Desensitization therapy)已成新趨勢,用以對治一些過敏病症。
這項治療是受世界衛生組織認可,是可影響過敏性疾病基礎機制的治療法。
醫生先替病人找出導致身體過敏的致敏原(主要是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寵物或花粉等,然后再對症下藥,為病人注射適當的脫敏治療疫苗(致敏原提煉劑)。
醫生將逐漸加大劑量至最高濃度,令患者免疫系統逐漸產生耐受能力。
這種依循漸進的方式,使治療時間相對長,需3到5年時間,且價格較貴。
由于脫敏治療成效顯著,近年已許多嶄新的脫敏治療推出市場,包括舌下脫敏治療及抗 IgE藥物,后者主要抑制IgE急性過敏反應。
惟,脫敏治療效果雖好,卻不適合5歲以下孩童,對食物過敏及異位性皮膚炎也無療效。
※延伸閱讀:《Causes And Prevention: Allergy & Asthma》作者:Dr. M Yadav & Dr. A Yadav
過敏症狀:
□全身反應
過敏性反應(有生命危險的情況)
全身癢
暈眩、衰弱與混亂
血壓下降
眼前一黑與呼吸窘迫
喉嚨嘶啞與口渴
□皮膚反應
蕁麻疹
血管性水腫(口唇、皮膚腫脹)
過敏性異位性皮膚炎
紅斑
皮膚癢
□呼吸道反應
過敏性鼻炎(起初流鼻水,后來鼻子阻塞)
咽喉腫(說話變音)
哮喘(喘息及氣短)
鼻子及咽喉癢
□胃腸道反應
不尋常的疼痛及絞痛
噁心及嘔吐
下瀉及腸胃不適
絞痛
口腔過敏綜合症
咽喉與舌頭干癢
□眼睛反應
痛、紅與痒
淚水汪汪
□耳朵反應
痛及發炎
經常中耳炎
□神經反應
頭痛
疲勞
易怒
偏頭痛
關節痛
無特定部位的身體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