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短訊行銷

短訊行銷 短訊行銷貶多褒少


01/08/2010 14:43

一粒老鼠屎壞了整鍋粥,不負責任的手機短訊四處流竄,已使消費者惱火,短訊行銷方式面對極大考驗。

 “畢竟是私人電話,因此很抗拒手機短訊行銷,感覺隱私被出賣。”手機使用者廖開清這么表示。

 但是,他指出,未必所有行銷短訊皆令人不悅,若是可以接受的訊息,他會欣然接受。

 例如,一些常用的服務如航空機票促銷或電訊公司資訊就能接受,不會抗拒這類短訊。

 另一名手機用戶黃德峻堅定表示,絕對不相信手機短訊行銷。

 “因為聽聞太多詐騙事件,所以我對短訊廣告絕對麻木,它們是一種垃圾廣告。”

 手機短訊行銷口碑不佳已是事實,但官方的手機普及率數據卻顯示手機可成為一個強大的行銷平台。

 2008年,大馬多媒體與通訊委員會(MCMC)調查報告指出,國內共有2400萬個手機用戶,滲透率達到87.8%。

 最近的一份報告則指出,手機滲透率已超越100%,這是由于一些人擁有超過一台手機之故。

 就使用手機行銷業者而言,手機行銷是某單位通過任何移動設備或網絡,與群眾互動和溝通的方式。

 但,縱觀許多消費人對手機行銷短訊的反應,大多帶有負面看法,除了視之為干擾,也懷疑個人隱私受到侵害。

 對于這種現像,一間國際品牌公司市場經理相信,手機短訊行銷因此可能是近期最被低估和誤解的市場行銷。

 任何事情皆有正反兩面,手機行銷僅是促銷方式之一,關鍵在于使用者如何運用,把最佳一面展露出來。  

 無可否認,消費人對于短訊行銷充滿好奇和有一定支持度,若使用此行銷手法的商家,只是針對消費者需求發送短訊,不隨意亂發短訊,或能扭轉目前令人不滿的情況。

針對性促銷更有效

資訊工藝學者兼拉曼大學副校長(國際化與學術發展)尤芳達教授指出,商家不應盲目發送行銷短訊,需以針對性手法來抓住顧客的心。

 “消費者買了一台手機,可能需要不同手機配件,如果商家適時發出有關此方面的促銷短訊,在顧客最需要時提供選擇,更能獲得顧客嘉許。”

 因此,他認為關鍵在于商家,不只是為盈利或促銷而使用短訊行銷,同時要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

 “要去思考別人想要什么!”

 他舉例,健康產品商家發給消費者的短訊中,以提供健康小貼士為主,令人受益,然后才在短訊結尾附上簡短行銷說明。

 而且,不要以為傳送越多短訊給不同的消費者,就能得到更高的回酬,若能針對性處理,謹慎選擇潛在的顧客,將取得更佳效果。

 “假設送出一萬則短訊,其中100條有效,但是預先瞭解消費者喜好后,發送1000則短訊同樣能得到100個反應,那為何不選擇針對性處理呢?”

手機傳銷潛力無窮

換個角度,看國際上一些數據。

 谷歌(Google)的AdMob流動科技公司在手機廣告平台上,截至2009年11月已賺取7億5000萬美元(約24億412萬令吉),另一家科技巨頭公司蘋果也緊隨其后,在這個領域取得2億7500萬的盈利(約8億137萬令吉)。

 這些數據顯示,手機是生活中重要的接收和交流工具,如果把它作為廣告或促銷資訊平台,將可達到意想不到宣傳效果。

 但,我國的市場營銷者準備好進入手機行銷了嗎?

手機短訊行銷優勢

手機短訊行銷有“最強悍的第五廣告媒體”之稱,因為業界認定它擁有不少優勢,能和其他四種媒體一較高下。

運用得當贏得人心

民眾對短訊行銷並不全然是負面印象,只要商家行銷手法得當,還是能贏得消費者的歡心。

 手機用戶林燕妮對短訊行銷半信半疑,這是由于她曾收到欺詐短訊,因此並不完全信任商家發送至手機的廣告和促銷短訊。

 “雖然如此,我還不至于討厭這類行銷,畢竟也有好幾次是帶著聲稱擁有折扣券功能的短訊,成功換取特價品。”

 媒體策划行政員許佩玲也有自己一套看法,她明白任何可以將廣告資訊傳送到消費人眼中的管道,都會被市場行銷策劃盯上,因此她只選擇性相信某些短訊促銷廣告。

 “我通常都會收到一些品牌專門店發給會員的短訊促銷廣告,或新產品推介禮的活動訊息,這些我都會看。”

至于其他“來歷不明”,或是“不請自來的短訊行銷廣告”,對她而言一般只有一個下場:“就是連看也不看,直接刪除。”

運用得當贏得人心

手機短訊行銷是干擾,不是行銷?

 拉曼大學資訊與通訊科技學院院長劉紹瑜博士認為,以消費人角度來看,手機短訊行銷是一種干擾行為,因其實際行銷作用不大。

“太多的短訊傳到手機用戶手中,雖然用戶會打開來看,但即刻將之刪除,即使頻密傳送短訊也達不到效果。”

他指出,物極必反,這類強迫消費者接收的資訊並不適合運用在行銷手法上,徒增反效果。

從技術角度探視,群發短訊並非一項艱難技術,他認為主要還是在行銷手法上,讓消費者獲得公平對待。

他建議消費人要求電訊營運商禁止某些短訊傳送至自己的手機。無論如何,有些短訊還是可避開法律禁區或不抵觸電訊商條例,傳到消費者手機內。

他認為,由于手機短訊促銷負面評價層出不窮,因此使用此種方式加強廣告效果實非易事。









分辨短訊促銷真偽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

 手機短訊行銷和短訊詐騙有別,消費者學習分辨認清其中差異,或能改善對短訊行銷的印象。

 若將短訊行銷比喻成生活中常收到的商品宣傳手冊,無法拒絕但又有獲得最新商業資訊的功用,消費人心理上也許會平衡一些吧?

短訊促銷予人負面印象,若要讓消費者重新看待,是否需要再教育消費者呢?

 MobiWeb創辦人之一兼技術總監洪漢平認為,問題不在于手機短訊行銷,而是要教育消費人如何避免跌入釣魚(Phishing)短訊陷阱,以及謹慎訂購短訊服務。 

 “就如早期電郵行銷一樣,消費人無法避免會收到短訊行銷訊息。”

短訊行銷需要經費,至少每則10仙,因此並不會有太多商家願意傳送短訊給身分不明的手機用戶,除非是用戶主動要求。

 至于為何收到來歷不明的短訊,洪漢平指出,可能性之一是手機用戶曾在某處,例如講座會、商家促銷活動等現場,留下聯絡電話號碼。

 有關商家或團體因此認為該手機用戶是潛在顧客或會員,才會傳送行銷短訊或最新消息。

 詐騙短訊是令消費者視行銷短訊為蛇蝎的原因之一,騙子希望通過恭喜中獎或冒用銀行短訊方式,引誘魚兒(消費人)上鉤,“這並不是短訊行銷,這是‘釣魚’!此為行銷和行騙的分別,消費者要擔心的不是行銷短訊,而是詐騙短訊。”

 手機是私人物件,通訊科技為行銷者增添了一個平台,商家和顧客能因此直接互動,前者可向后者傳送第一手訊息,后者則可以要求商家隨時更新資訊。

 換言之,短訊行銷能為商家取得顧客聯系,讓此種互動成為彼此信賴的關鍵。

 手機接收的短訊包括行騙和促銷短訊,消費人普遍皆視為“垃圾短訊”,這是否已掩蓋行銷短訊扮演的角色呢?

 洪漢平認為,行銷短訊依然擁有一定的市場,但無法否認的是行騙短訊日趨嚴重。

 “沒有太多商家願意發出垃圾短訊,它不像垃圾電郵無需成本,而是每一封都要發送者(商家)付費。”

 他指出,群發短訊能夠一次發送許多短訊給顧客,這是它受歡迎的原因,“許多商家擁有數以千計的顧客資料,因此適合利用群發短訊給客戶。” 

 消費者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短訊行銷,不因為要花一點時間刪除行銷和詐騙短訊而否定行銷短訊的功能,將厭惡感暫擱一邊,也許就能對短訊行銷改觀。

短訊行銷分3類

洪漢平指出,短訊可分為3類,即訂購方式(Subscribtion based)、溢價短訊(Premium SMS)和群發短訊(Bulk SMS)。

 訂購方式即是輸入5數字(On XXXXX)傳至有關服務,商家就隨時可以征收有關手機用戶的費用。

 “這就是常見的不斷輸送短訊和扣除費用的案件,它們可以不停的傳送短訊和不斷扣除手機用戶的費用,目前這種情況已有所改善,許多消費人已懂得如何處理。”洪漢平這么表示。

溢價短訊一般是指鈴聲下載或萬字成績之類,每一次可向手機用戶征收30仙至10令吉不等的費用,許多人以此接受最新消息。

 群發短信最常見,不少人通常會莫名奇妙收到這類訊息,這是商家透過一些管道獲得消費人手機號碼后,傳送各種各樣,包括商業行銷的消息。

按“Stop”回覆中止服務

 兩三年前,短訊行銷服務常惹人詬病,使用者訂購后就無法停止短訊,以致手機戶頭的費用損失不少。

 Mobiweb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工程師黃東瀛指出,目前這種情況已有改善,只要短訊訂戶輸入“Stop”致相關號碼,電訊營運商如明訊、數碼電訊、天地通等,即會停止把短訊輸送給用戶。

 之前,一些短訊服務提供商並不理會消費人停止服務要求,以致大馬多媒體與通訊委員會接獲許多投訴。

“要停止一項短訊服務,需要傳送一次‘Stop’,若已訂購10項服務,就需逐一傳送。”他說。

短訊行銷顧及環保?

 許多人家中的信箱不時會有一些商家促銷手冊,其目的在于告知消費者,該公司的產品資訊。

 若把這種方式換成手機短訊,是否會環保一些呢?

 黃東瀛指出,他的住家就常收到商家促銷手冊,一星期可能收到好幾份,一個月下來數量就相當可觀。

 “一些環保觀念較強的商家或購物廣場,就會選擇用短訊方式,定時向顧客發送訊息,取代手冊方式。”

 也許這可以成為短訊行銷崛起的理由,至少不只是商業行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愛地球的表現。

防冒用只顯現號碼

 在西方國家,短訊行銷來源可以顯示公司名字,在大馬則不行,來源顯示只能出現5個號碼,這是防止詐騙集團冒用他人商號。

 黃東瀛指出,若是騙子以某銀行名字發送短訊,用戶或會信以為,依照短訊指示進行銀行事務,其戶頭的款項就可能會被掏空。

換言之,這表示我國的短訊行騙情況嚴重,以致政府和相關方面必須列明這項規則。

短訊號碼識別及功能

 現今短訊行銷市場上常見的5個數字短訊號碼共有4種,以1、2、3和6開始,即1XXX、2XXXX、3XXXX或6XXXX它們代表不同的功能和權限。

起始號碼 功能 權限 收費
1 協助提升手機功能,例如,更換新手機時,電訊公司會傳來短訊,要求依照指示調整手機設定。 只限電訊營運商
2 電訊營運商的行銷短訊。 只限電訊營運商 若用戶回覆,就開始收費。
3 訂購方式和溢價方式短訊,較常見是使用在真人秀投選節目或鈴聲下載。 商家或個人使用(訂購方式和溢價短訊) 若用戶回覆或主動傳送至該號碼,即刻收費。
6 群發短訊之用,僅供發送消息或宣傳商品之用。 商家或個人使用(群發短訊) 發送者付費,接收者免費,不能回覆。

群發短訊前景看俏

 當近乎每個人都有手機在手,其創造的價值不只是利于通訊,它同時可以是賺錢好時機。 

洪漢平看準短訊促銷巨大潛力,尤其是大馬,因而成立專門提供短訊促銷服務的isms.com.my網站。

 “我們並不只是銷售短訊,還包括伺服器狀態預警、市場需要的任何相關服務,相信市場上也會有這個需求。”

該公司自2008年推出短訊服務后,市場反應極佳,至今為止該公司已累積超過6000名客戶,而且與日俱增,“也有一些客戶純粹想要測試這種服務而來。”

 想要群發短訊的商家或個人,只要登入該網站免費注冊成為會員后,以信用卡、Pay Pal或銀行戶頭存款方式,以最少50令吉購得500則短訊,即每則短訊是10仙,。

 然后,顧客就可在網頁上自行填入想要輸送的號碼和文字,從數十至數百,甚至數千皆可同時發送出去。

 “我們一切的交易都在網上進行,付款后就可以使用群發短訊。短訊數量購買越多越便宜,例如1000則,每則98分(0.098)、3000則每則95分、5000則每則92分等。”黃東瀛補充說。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色網恢恢

.xxx10年爭取色情域名通關

28/07/2010 15:02
文:程為

只是一個網絡后綴域名,竟需經歷10年波折才獲準亮相互聯網,“.xxx”可謂空前,也可能是絕后。

 由于“.com”的數量日益減少,“.net”、“.org”、“.info”、.museum”、“.travel”、“.tel”等,各種配 合各行業和單位的后綴域名(亦稱通用頂級域名,Generic top-lever domain, gTLD)陸續出現,唯獨“.xxx”一直卡在社會大眾的道德觀面前。

 色情網站以“.com”形式出現多不勝數,已知色情網站就有3億7000萬個,佔所有互聯網數量的四分之一。

 教育單位和家長在電腦裝上各種過濾軟件,防止黃毒感染青少年,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不讓青少年和兒童接觸色情網,難度可真不小。

輕易過濾色情網站

 美國網域名稱註冊公司ICM Registry于2000年首次向ICANN提出申請“.xxx”域名時,其本意就是希望藉此讓色情網站業者自律,同時使社會大眾能輕易過濾色情網站。

 但民眾和政府的角度有異于該公司,擔心因為“.xxx”網上紅燈區出現后,助長互聯網黃色行業。

 ICANN不想背負以上罪名,又不想得罪業者,扛上干涉網站內容之責,于是連續三次拒絕ICM Registry的申請。

 ICM Registry分別在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三次提出申請,同時還建議ICANN成立一個機構專門處理“.xxx”,試圖降低ICANN來自美國政府和民眾的壓力。

 但,ICANN的態度搖擺不定,原本擬于ICM Registry第二次申請時拍板批準定案,但最終還是礙于當時美國布什政府和民眾壓力下作罷。

 十年人事幾番新,今年ICANN理事會立場突變,強調該組織立場必須中立,不應受到任何客觀因素主導,因此讓“.xxx”域名通關。

網上紅燈區正式成形

 對于ICM Registry而言,10年爭取終有所成,主席羅力(Stuart Lawley)不禁眉開眼笑,聲稱不管是對想消費成人內容或想躲開色情網站者,皆是一項好消息。

 ICANN也把關係撇清,聲明不強制色情業者使用“.xxx”,而是屬于自願性質。 

 2011年開始,預計互聯網上將有25萬個“.xxx”網站誕生,甚至會高達50萬個,意味著網上紅燈區正式成形,有助阻止青少年和兒童逾越此雷池。

 只是,有一個疑問:如果早在10年前就通過此申請,能否就把色情網站規範在一個后綴域名內呢?也許不能全部,但至少有大量減少青少年和兒童接觸色情網站機會。

支持反對聲浪不一

業者、支持者、反對者出現矛盾反應。

 想逛網上紅燈區者,將來只要搜索“.xxx”就能獲得許多色情網站網址。

 然而,業者對“.xxx”的反應相對冷淡,因為此舉雖能吸引大量固定和新支持者,但也容易遭電腦過濾裝置排除,失去更多潛在的“客戶”,例如青少年和兒童。

 澳洲性愛黨(The Australian Sex Party)主張反制該國政府淨化網絡色情運動,其發起人菲奧娜派坦(Fiona Patten)認為“.xxx”通關得益者只有ICM Registry,對于支持性愛自由沒有任何好處。

 換言之,業者和支持性愛自由者與反對者站在同一陣線,認為“.xxx”未必為業者帶來好處。

 至于支持“.xxx”用作色情網站者,相信它將有效的管制色情資訊,有助減少青少年與兒童接觸黃網的幾率,來自加拿大非營利組織媒體警覺網絡(Media Awareness network)就對這種處理方式表示樂觀。

 該組織認為,一般色情網站不易掌握,而且使用者可以透過繞道方式瀏覽,“.xxx”出現就能解決不少問題。

使用.xxx有隱喻

為何“.xxx”會比“.sex”或“.porn”(色情)之類的網名適合作為色情網站的域名呢?在英文書信中,“xxx”是代表女方親吻男生的暗號,后來互聯網駭客將之引申為“過度刺激”的生物繁衍紀錄片。

 因此,將“.xxx”代表色情網站有其一定意義,即不直接道出“黃色”意味,又藏有兩性之間親密行為之意。

每秒3萬人瀏覽色情網

全球“好色”網民何其多,但不管各種網站如何受歡迎,色情網依然以每秒近3萬網民瀏覽的紀錄,獨占鼇頭。

 此外,全球最貴的網絡域名交易,也與性有關,sex.com這個全球最高身價的網址,2008年以1400萬美元(折約4500萬令吉)交易,如今未有網址打破這個紀錄。

 而且,全球10大最貴網址中,排名第三的是Porn.com成人網站,價值為950萬美元(約3054萬令吉),色情網站在三甲排名佔去兩個位置(排名第二是財經網站Fund.com,交易價是1000萬美元,約3215萬令吉),可見色情有價!

 來自美國研究機構“在線研究所”列出的“黃色數據”,更令人相信色情網實在沒有不興旺的理由,以下為相關數據:

●大約4000萬美國人經常光顧黃色網站,其中三分之一是女性。

●20%的男性和13%的女性在工作時間上網看色情內容;

●全球每秒鐘平均有2萬8258名網民在瀏覽黃色網站;

●美國的黃色網站每年獲利28億4000萬美元(約91億2900萬令吉);

●全球網民每年在黃色網站上的花費達49億美元(約157億5000萬令吉),平均每秒超過3000美元(約9643令吉)。  

美國全球色網根源

美國講求自由和人權,這給全球色情網站業良佳機會,把網站伺服器(Server,用于網站操作和儲存的電腦)建立在美國,造成色情網站“金鎗不倒”,即使遭本國政府取締,政府也無法關閉有關色情網站。

 一項2006年的統計報告顯示,當年在美國境內服務器色情網頁已達到2億4500萬個,佔全球色情網頁的89%,如今自然更不在話下。

 基于各國法律條例不一,加上美國法律不干涉色情網內容,導致亞洲、非洲、拉美等各國的色情網站業者,選擇在美國紮下“黃根”。

 美國的伺服器開銷並不大,而且科技在全球數一數二,維護伺服器操作沒有太大問題,成為全球許多色情業者首選之地。

 而且,美國本土消費色情的力量極大,每年美國人在成人影像制品和色情網消費達150億美元,為全球各地色情網站大客戶。

 美國“互聯網成人市場研究公司”最近公佈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收到稅收局的退稅支票后,色情網站的收入即增加了20至30%。

 該公司首席調查員科克米什金表示,接受調查的色情網站透露,夏季是網站經濟收入低潮期,但因為今年5月稅收局的退稅行動,使他們“獲益不淺”。

 美國是色情網站伺務器集中處,美國人是色情消費大戶,將該國喻為全球色網之根源亦不為過。






各國致力打擊網絡色情

29/07/2010 14:41

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面對網上黃毒流竄,各國政府在網上掃黃也不手軟。即使如此,兒童色情網絡問題依舊不少,令各國政府疲于奔命。

 色情網站並不局限在男女性愛影音和圖片,兒童色情也是噱頭之一,進而荼毒許多兒童和青少年。

 日本和韓國是電腦網絡和手機科技發達國家,兩國兒童在這方面使用率高,因此,兒童接觸色情資訊易如反掌。

韓國處理方式嚴謹

 在日本,平均50%小學生懂得上網,6年級學生佔其中90%,而且在交友網站活動頻密,以致發生不少學生被“怪叔叔”性侵害和猥褻行為事件,讓幼小心靈承受巨大的傷害。

 因此,日本政府推行《青少年網絡環境整備法》,規定網絡和手機營運商向未成年者銷售電腦和手機時,必須安裝過濾有害網站軟件,孩童監護人則有責任監督孩子使用電腦和手機情況。

 韓國處理方式更加嚴謹,早于2008年1月28已啟動實名制,在網上瀏覽或搜索色情網時,彈出確認成年與否的網頁,上網者必須留下身分證資料,才能進入色情網站。

 韓國執行掃黃力度極大,若是業者不遵守規定,警方會毫不留情將有關人士繩之于法,希望藉此有效減少孩童成為色情網站受害者的幾率。

 新加坡則三管齊下,立法規定電訊商負起屏蔽特定網站義務,尤其是色情網,同時也鼓勵開發商研發和推廣“家庭上網系統”,協助家長過濾色情內容。

 此外,該國也早在1999年成立“互聯網家長顧問組機制”,培訓家長指導孩子上網。

英德設網上巡警

 歐洲國家中,德國和英國最為積極打擊兒童色情,前者以“網上巡警”制全天候對抗色情網站,逮到散播兒童色情業者即處以監禁;后者共有800萬名青少年上網,為兒童色情業者極大市場來源之一,若業者涉案遭警方逮捕,牢獄之災在所難免。

 許多國家能夠對色情網站開一隻眼,閉一只眼,但對于兒童色情把關甚嚴,希望及早切斷,避開兒童與黃網掛鉤的管道和機會。

 “.xxx”成為網上紅燈區代名詞后,雖然各國政府可以直接過濾相關域名網站,但也意味著青少年和兒童極易尋獲此種色情網站,若不嚴謹把關,這些網站將荼毒和傷害更多孩童。

色情網站危害更大

色情業從錄影光碟轉至網上播放和下載,令許多色情業業者起死回生!

 2004年,法國色情電影和錄像制片人路特的事業面對生死存亡時刻,長期向他購買成人影片的電視台拒絕提高收購價格,加上錄像帶滯銷,他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找出路。

 于是,他孤注一擲,把全部資本投在互聯網上,未料贏得極佳反應,每天超過2萬次點擊率,以及吸引一批固定長期訂戶,使他的“黃色事業”更上層樓。

 許多像路特的色情業者在網上找到春天,從硬體銷售到軟體下載,色情網站內容令“色友”們趨之若鶩。

 成人色情資訊在網上爆炸開來,自然也少不了兒童色情影片和照片,為許多有此特殊癖好者開拓了另一個收集管道。

 相較硬體色情資訊,色情網站免去了郵寄麻煩,直接下載等于能夠躲過執法機關,使業者與“色友”如魚得水,間接造成兒童色情日益猖獗。

加強網上過濾性罪犯

 網上交友需要小心,眾人皆知,但還是有許多色情狂利用交友網站,試圖尋找性對象,使人對交友網站的印象大打折扣。

 去年,著名的社交網站MySpace為了避免有性罪犯前科者加入,宣佈已在兩年前開始“隔離”有性罪犯前科者,降低有人利用該網站物色受害者的幾率。

 至今,超過9萬名擁有前科的性罪犯嘗試成為該網站會員,唯最終註冊資格遭注銷。

 美國前總統布什卸任前簽署法令,性罪犯需提供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資料,供政府建立資料庫,以便追蹤其線上動向。

 MySpace網站與美國各州檢察長及執法部門長期合作,並且運用一種最新科技追蹤系統,已成功使不少性罪犯者無功而返。

分享隱私或成受害者

“來,分享一下你當二奶或獵艷日記。”

 如果你在部落格或網站上看到這樣的呼喚,若你有經驗,會一起分享嗎?

 在網站分享自己隱私,透露一些自己“出軌”記錄,或者以不小心“露點”相片做號召,網站點擊率將會居高不下。

 這是否能視為是色情文化衍生的產品?各人答案或有所不同,但,許多人喜歡暴露內心秘密,偶爾在網上“晒一晒”私生活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會否成為色情文化的助力呢?

 有人認為這是分享,不是色情,胥視你用何種角度或眼光而定。

 但,無可否認的是,這類過度分享將會成為搜索色情資訊者的另類收穫。

中國政府網站遭植黑鏈

色情網站無孔不入,不只在自家網站強打宣傳,互聯網上任何可以滲透的地方,都不惜一試。

 今年5月,中國重慶政府機關網站就成為色情網“依附”對象,相關業者把“黑鏈”掛在相關網站上,加強網站知名度。

 當時,一些網友在網絡論壇(BBS)上發表消息說,當搜索“情色網站、激情網站、三級網站、亂倫電影”等關鍵詞時,排在前列竟然是重慶政府機關網站。

 而且,當網友點擊進入卻是正常的政府網站,但網絡安全工程師警告說,已被植入“黑鏈”的網站相當危險,因為可能使瀏覽者電腦中病毒。

 換言之,相關網站已遭駭客駭入和植入“黑鏈”,但並不駭掉整個網站,僅是利用政府網站來提高色情網站搜索排名。

 互聯網已給色情業者一個巨大的機會,就像它給了一般人許多成名機會一樣,但同樣帶來危險,因此,防範色情網站已是政府、家長和教育單位共同目標。

巴人最愛瀏覽色情網

美國人是成人網站消費主顧,但最喜歡瀏覽色情網站者則是巴基斯坦人!

 根據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和谷歌搜尋觀察(Google Insights for search)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巴基斯坦人成為色情網頂尖瀏覽者。

 雖然該國已關閉許多網站,並把谷歌、雅虎、必應、Youtube等網站列為監視對象,但還是無法動搖巴基斯坦人對色情的“熱愛”程度。

 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回教研究教授雷諾茲(Gabriel Said Reynolds)指出,巴基斯坦對于國人利用互聯網搜索色情無能為力,這種現象將削弱原有的道德規範。

 巴基斯坦是一個禁止任何與色情有關的國家,但互聯網的無國界影響力,卻為人民開了另一扇窗口,這正是“越禁止越墮落”的寫照。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現代性奴

人口販賣無分國界(上)

26/07/2010 14:49

報導:胡小平
圖:本報資料中心

 販賣人口這個古老勾當,人人視之為社會毒瘤,欲除之而后快,但在高喊平等、人權的今天,人口販賣,尤其是未成年色情販賣,不但沒有撲滅、減少,反而變本加厲。

 最令人心怵的是,這種藉由榨取、勒索、強迫未成年少女、少男賣淫的事情,既不是遠在天邊,也不是偶一為之,而是幾乎每天上演。

 不管是先進國、新興國,還是落后國,不夠周密的保護網,以及暴利,披著人皮的人口販子專找入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下手,利用、奴役、剝削他們。

許多美國人以為,販賣人口這碼剝奪人權的事,只會發生在遙遠的第三世界,與講究人權的先進大國毫無瓜葛。

 然而,事實卻一再證明,販賣人口這檔事,遍布全世界,而且可能就發生在自己家的后院,不過卻很少人察覺,也難以想像。

 在美國,販賣和強迫未成年少女賣淫罪案層出不窮,只不過詳情鮮少在媒體曝光,以及政府缺乏有系統的追蹤調查,實際上,誘騙拐迫未成年少女事件不曾減少過。

 過去十年來,落在人口販子的手中、強迫賣淫的未成年少女有上十萬,但官方檔案記錄裡頭,這些少女多被列為“離家出走”、“失蹤人口”,或是不願意回家,跟著某團體到處流浪的未成年者,沒有人意識到發生在她們身上是怎樣的一場災難,很少人把她們列為犯罪受害者。

 這也造成未成年者遭迫害現象沒有獲得進一步關注原因。

建立“路線圖”

 美國民間調查顯示,很多被列為失蹤人口、離家出走的未成年少女,多被拐賣至大城市,受禁錮,失去人身自由,遭暴力對待,淪為性奴。

 這些失蹤少女不是如人們想像中“在某處平安的生活著”,而是過著生不如死的性奴生活。

 經過多年演進,威迫未成年者賣淫,或是從中牟利,已進化成一條龍生意,人口販賣組織一早建立起“路線圖”,從哪些州是誘拐少女基地、哪些州充為轉運中心,以及哪些州是目的地,早有清晰路線。

 人口販子多數在小鎮活動,把到手的孩子帶往美國中西部大州,這是人口販賣最活躍之處,被拐騙來的孩子,多數在這裡被帶往大城市賣淫,或是進行不法活動。

 基本上,這些被拐騙迫害的未成年者,被人口販子牢牢控制、監視,想報案,困難重重。

 直到執法單位展開隱密調查中發現,各大城市出現低齡化賣淫者現象,這些未成年賣淫者多數是失蹤少年,他們被誘拐到大城市,被迫站上街頭賣淫,未成年色情販賣才受到重視。

無知被騙墮入火坑

 拐騙未成年少女案件,相當普遍。一來是騙子越來越多、騙術越來越高明;二來是現代少女防範意識薄弱,易受誘騙,加上心智不成熟,容易被掌控。

 美國恩典之家,是一家專門收容那些曾遭到性奴役和色情販賣的未成年受害者,創辦人蒂娜弗羅恩特少年時有一段不堪經歷,為未成年賣淫受害人。

 以為遇到真愛的她,14歲開始被迫賣淫,人口販子規定她每晚必須賺500美元(約1650令吉)皮肉錢,否則就被毒打。

 她曾經因為不聽話而被鎖進壁櫃、毒打、居無定所,從一個城市被帶往另一個城市。

 最終她還是逃出生天,振作起來,並成立了恩典之家,提供那些與她相同遭遇的未成年少女一個安身之處,輔導她們,讓她們能夠過回正常生活,重拾尊嚴。

 恩典之家聚集了曾被性迫害的未成年少女,她們大多數因為年幼無知,遭人利用、威迫的情況下,出賣肉體、任人剝削。

 該中心發言人特麗莎也有一段陰暗的過去。她在15歲那年,被一名男生誘騙回家之后遭迷姦,並拍下裸照,過后這名男生用這批裸照威脅她賣淫,隨著家人搬往另一城市,她才擺脫了性奴生活。

 但那段慘痛經歷,推使她努力求學,成為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並到把自己的慘痛經歷與人分享,藉此提高少女警愓,免得她們墮入人口販子的陷阱。

利潤誘人無懼嚴刑

 據美國失蹤和被剝削兒童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平均有高達卅多萬未成年者面對被色情販賣的危機,平均年齡只有12歲。

 而宗教組織國際希望共享指出,至少有10萬名未成年者淪為色情販賣受害人,他們不是被迫賣淫,就是帶到脫衣舞廳從事色情表演。 

 由于經濟衰退,更多未成年少女被迫站在街頭上賣淫,其中大多數在12歲開始接客,藉著網絡興起,賣淫集團利用網絡指示未成年少女到不同的地點接客,這樣一來,警方更難查獲。

 在美國,未成年色情販賣即是“對未成年人的商業性剝削”,經過修法之后,一些州屬對販賣人口的刑罰很重,人口販子要坐牢100年。

 不過嚴刑峻法也無法遏止人口販賣這門行業,它是繼走私武器和毒品之后,排名第三的暴利行業,未成年色情販賣利潤更高,導致不法分子寧願坐牢也不停止販賣人口。

美國設特工隊救人

 自從美國政府察覺到所謂的未成年失蹤人口、離家出走者,實際上是被推入火坑之后,華盛頓特區在2004年成立了人口販運治理特別工作隊,來打擊這類罪案。

 去年10月尾,美國聯邦調查情報局在全美36個城市展開大規模未成年賣淫掃蕩活動,為期三天,警察拯救了52名未成年少女,以及逮捕了700人。

 有關行動包括芝加哥、紐約、洛杉磯這些大城市,有1600名警察參與此項行動,所有可能的色情場所都不放過,如賭場、街角、卡車司機經常光顧的大道休息站等,主要任務是搜巡未成年性工作者。

 在52名未成年性工作者中,當中年紀最小者只有10歲,來自西部城市,在被捕的700人當中,有60人是皮條客。

 過去9年來,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失落純真”行動中,救出900名在街頭賣淫的少女和女童,取回310萬美元(1023萬令吉)肉金,並逮捕了510名人口販子和涉及的犯罪組織成員。

看準弱點逼當性奴

 別有居心的大人,看中未成年少女心智不成熟、脆弱怕事的弱點,要脅她們,迫她們當另類性奴。

 在台灣,幾年前曾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未成年少女被迫當性奴的案件。

 受害人當年才14歲,在校外認識了一名洪姓男子,慘遭強暴之后,這名男子以公開強暴過程來要脅受害人不得報警聲張,控制受害者言行。

 在這兩年內,受害者不但要隨傳隨到,且還供洪姓男子和朋友淫樂,一再遭輪姦。

 長達兩年的變相性奴生活,導致受害者不敢上學,在社工介入下,才揭發這起案件。

 其實,類似案件並不罕見,強暴未成年少女,拍下她們裸照的手法,迫她們當性奴、賣淫案件頻密發生。

 干下惡行的可能不是人口販子,而是同校同學、同齡男生、有正當職業的變態大人。

 5年前,美國曾發生一名小女孩遭強暴並禁錮長達10年,在這10年內,她被學校警衛霍斯關在二樓的房間內,不準踏出房門一步,成為禁臠,長期遭到性侵和性虐。

 在長達10年歲月中,儘管受害者由一名14歲的小女孩變成24歲女子,但心靈上仍是14歲,長期活在恐懼、彷徨和無助當中,在一連串的惡意謊言、恫嚇下,她根本不敢向外求救,連真名字也不敢告訴人,累積了10年勇氣,最終她才拋棄心中枷鎖,鼓起勇氣求救。

未成年者最易受害

 聯合國在去年人口販賣報告中揭露,全球每年仍有120萬未成年人遭到性剝削,許多來自東歐或高加索地區的未成年少女、少年,被賣到西方私人俱樂部賣淫或當伴遊,奧地利成為新的人口販賣轉運站。

 這些少女年齡介于15歲至19歲之間,來自羅馬尼亞、捷克、摩爾多瓦、烏克蘭和保加利亞等國家的貧困或問題家庭。

 犯罪分子誘騙這些天真女孩,並對她們說,到倫敦、巴黎、羅馬等大城市,當飯店招待、保姆或舞蹈演員,能夠賺到大錢。

 除了未成年少女之外,東歐未成年少年也受到歐美國家的歡迎,他們被迫賣淫或伴遊、做扒手,最后不是染上性病,就是愛滋病終了一生。





姑息養奸助長淫業(下)

27/07/2010 11:24

報導:胡小平
圖:本報資料中心

對體格智力發展健全的大人而言,奴役、虐待、性侵未成年少女、少年,把他們視為禁臠、性奴,易如反掌。

 相反的,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失去父母、法律的保護,很容易淪為大人世界的玩物。

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威迫未成年少女賣淫牟利的惡質行為不曾減少,中國河南開封尉氏縣上個月驚爆強迫未成年少女到洗浴中心賣淫,轟動全國,激起民憤。

 有關傳聞率先在網絡傳開來,過后一發不可收拾,尉氏縣地方官不得不貼出官方報告以說明來龍去脈,但仍無法平息網友怒氣。

 網絡報導說,今年5月,有五六十名未成年少女被不法集團以各種拐誘騙手段,騙至尉氏縣一家名為“水立方”娛樂中心,供政府官員和當地名流蹂躪嫖宿。

家長不敢報警

 據那些女兒慘遭強暴的家長指出,水立方業者趁受害者前來洗浴時偷拍了她們的裸照,藉此迫她們賣淫和要脅她們誘騙其他女同學前來,不然的話,就公開她們的裸照,讓她們在社會面前抬不起頭、家人蒙羞。

 報導還說,當地許多家長明知女兒遭性侵,卻不敢報警,因為害怕惡勢力報復,以及擔心會影響孩子以后的前途。

 即使一些心有不甘的家長投案,警方卻置之不理,而聽聞此事欲查個水落石出的記者,也遭到地方政府和公安諸多阻擋、百般折撓,最后不得不憤憤離開尉氏縣。

 有關文章一貼上網,立時如一鍋沸水炸開,炸得群情憤慨,輿論嘩然。

輿論負起監督作用

 在輿論轟炸下,中共尉氏縣委會不得不在官網上貼出了官方通報,一一報告案情,承認確有未少年少女被迫賣淫,但當中許多資料卻失實。

 中共尉氏縣委會證實主要涉案者已捉獲,公安破獲5起未成年少女被迫賣淫案,捉了5人,另一人自首,還有4名嫌犯正在潛逃。

 官報說,早在今年3月,當地最出名的水浴場“水立方”傳出有女中學生被迫賣淫的消息,受害者是縣內幾所中學的女中學生,公安明查暗訪2個月之后證實有此事。

 其中3名被迫害的女學生和她們的家長已經投案,警方即成立強迫少女賣淫專案組,動用25人來查案。

 據官報說,連日行動之后,警方已破獲兩個威迫未成年少女賣淫的不法集團,並逮捕了同是未成年少女的五名犯罪嫌疑人,主謀才16歲,另外3人為17歲,還有一名25歲女涉案者潛逃中。

 它說,受害者數目並未達到網絡所傳的五六十人,已被誇大其詞了。

親入歡場警惕父母

 在泰國,未成年少女、少年賣淫現象已見怪不怪,已經成為那些喜歡未成年者和有孿童癖的變態嫖客熱門尋芳之處。

 在黃色事業蓬勃發展的泰國,未成年賣淫屬于犯法,近幾年來,泰國執法單位加強了未成年賣淫法令,嚴捉那些有戀童癖記錄的外國人,把他們驅逐出境,或是判坐牢,但,仍然難以禁止猖獗的販賣未成年少女風氣。

 最大原因是熟門熟路的人口販子,直接去邊境山區部落“買人”,連十歲的小女孩也不放過。

 買一名未成年少女,價格由100美元至450美元(約330至1485令吉)不等,價格便宜得驚人,很多未成年少女被買之后從此消失人間,不然就是數年之后感染了愛滋病回鄉等死。

 在人口販子虎視眈眈下,這些部落的女孩子生活在危險當中,未成年就被買走,不然就是被拐走。

 被賣入火坑的未成年少女大多來自北部,偏僻又落后的山區,大多部落少女不曾上學,知識水平低落,連“卡拉ok”都沒有聽過,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她們是父母第一個考慮被賣掉的對象。

 也有不少無知少女以為外面的世界遍地黃金,而被人口販子拐騙,最終出賣肉體、淪落娼寮。

 她們的下場多是悲劇,不是病死在娼寮,就是被打死,甚至是被人性虐致死,少有好下場。

 為了教育這些窮鄉辟壤的部落父母不要隨便把女兒賣掉,這兩年來,打擊非法人口販賣組織安排他們前來紅燈區“吸取知識”,讓他們親眼目睹穿著薄紗的小女孩,如何在客人面前賣弄色相、想像被賣掉的孩子的命運。

 這樣一來,才能真正減少人口販賣活動。

借援交風吸納新血

 隨著社會風氣開放、價值觀不同,未成年援交風氣愈盛,許多無知少女為了賺快錢而下海,豈不知,她們反而成為不法集團的誘騙對象,利用她們無價的青春肉體,換取金錢和毒品。

 香港警察月前跟蹤網絡“援交站”,假扮嫖客放蛇,成功搗破兩個以未成年少女作為賣點的集團。

 警方成功逮捕了21名涉嫌賣淫的女子,大部分未成年,年齡最小14歲,最大17歲,她們不是中學生,就是離家出走的失蹤少女、雙失少女,警方還找到冰毒和K仔等毒品。

 調查發現,淫媒先在網上聊天室認識人生無目標的雙失少女、急欲找錢的援交妹和白領一族,提供宿舍和毒品給她們,並由專車接送至酒店賣淫。

 過去兩年來,香港狂吹援交風,為了避開警方緝拿,許多找快錢的女中學生,紛紛上網拉客,她們的文字露骨大膽,列明三圍數字和性服務範圍,網上年紀最小的援交妹竟然只有12歲,另一名才16歲中學生卻已是援交老手了。

 不少賣淫集團看中這股援交風,利用這些援交妹組成賣淫集團牟利,而未成年援交妹也因為有毒品和專車接送而甘于被利用。

印度兒童賣淫猖獗

在民風保守的印度,只需要20令吉,就可以買到一名男童,印度南部海邊度假勝地喀拉拉邦和西海岸的果阿正是這類交易中心。

 在這裡,年齡最小者只有8歲,專供中年人淫樂的十來歲少年賣身現象十分常見。

 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在2006年的調查發現,全印度約有400萬性工作者,未來幾年內會增加至1000萬人,當中35%的性工作者在賣淫時還不到18歲,很多人在12歲到15歲之間。

 在印度,未成年賣淫是沒有人認真當作一回事的現象,紅燈區裡的色情行業是合法的,這也是造成未成年者賣淫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更何況,在印度,只要你願意,街邊百萬計的流浪兒童中都可以買到好幾個。

 1998年,印度雜誌揭發了一宗英國軍官前來果阿開設孤兒院,實際卻是性奴集中營的悲劇,震驚全球。

 孤兒院中的兒童長期遭到威脅、性侵和性虐,直至一名小孩報警,警方介入才揭發這起驚人案件。

 12年后的今天,這種情況依然沒有改變,在執法單位默許下,未成年賣淫現象仍舊。

 最叫人絕望的是,在流浪孩童滿坑滿谷的印度,未成年賣淫不算大罪行,執法當局也並未嚴正以待,而是屈服在旅遊業、外匯收入下。

貧富懸殊賣淫主因

 為何未成年少女、少年淪為成人世界的暴力犧牲者?

 未成年者大都涉世未深、能力有限、無法自立更生是原因之一,中年人好幼齒,民間有說可以補視力、壯陽,部分是心理問題,他們坦心患上愛滋病,所以越找越年輕,以為未成年者最安全。

 從廣義角度,猖獗的未成年色情販賣還涉及全球貧富懸殊問題。

 全球每年性交易額達70多億美元(約231億令吉),絕大多數淪為“性商品”和“性奴隸”的未成年者,不是有錢有勢家庭的子女,而是來自貧困國家、地區和家庭。

 在富人盡情“性消費”的背后,是窮人的血和淚,再一次證明,有文化、有財富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隱藏在性商業與性剝削的背后,是越來越尖銳的財富兩極化問題。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過敏大作戰

嚴重過敏隨時要命(1)
18/07/2010 13:56
報導:楊潔思 
攝影:黎振寰


過 敏,它不會要了你的命,但卻足以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這是許多人對過敏的認知。事實上,極為嚴重的過敏足以奪命。對花生敏感的女生,在男友吃了花生后與 男友接吻,馬上中招。著名歌星鄧麗君,死于哮喘。這些都是過敏奪命的例子。而一般過敏患者,或許沒有性命危險,然而卻深受過敏所苦,忍受著其所帶來的種種 不便。

每年的7月8日,是過敏性疾病日。過敏,有它特定日子,顯示它有一定來頭。事實上,它的確是。

 全球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有過敏問題。

 在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人鼻子過敏。每5名住院治療嬰兒,就有一人是牛奶過敏所致。

 過去30年來,過敏性疾病至少增加了3倍,預計未來20年內,工業化國家一半人口將與過敏糾纏不清。

 事態非同小可,世界衛生組織把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預防的疾病”,可見過敏性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緩。

 過敏問題,困擾著世上許許多多人,過敏族群,也越來越龐大,一些敏感的商家,早已嗅出其商機,過敏產品應運而生,這粒市場蛋糕,正越發越大…… 

有害外物侵略防衛系統

 到底,什么是過敏?

 過敏是原本不該發生的免疫戰爭,人體免疫系統出現偏差,對周遭無害的物質出現異常或高度敏感反應。

 本該保護我們免于有害外物侵略的防衛系統,過于活躍或神經質,對不具危險性的物質也起反應,攻擊它們,進而引起發炎、泛紅、痕癢等等不同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與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開始操作的機制類似,只不過其“過敏原”並非病菌、病毒、有害微生物等,而是牛奶、大豆、塵、動物皮屑毛髮之類,對一般人無礙之物。    

 中醫方面,漢方醫師王煒翔( http://allergic.bodytalks2u.org)對過敏的詮釋是:過敏病就是身體的黏膜、皮膚等與外界接觸的器官不夠健康時,無法適應外面環境的變化所造成的疾病,最常見的是鼻子過敏。

 這些與外界接觸的器官計有眼、耳、鼻、口喉、氣管、皮膚、腸胃與免疫系統。

過敏現象越來越普遍

 他說:“通常我們的黏膜、皮膚上面都有共生的細菌,稱為‘正常菌’,當身體轉為‘陰’症的虛弱體質時,黏膜與皮膚的生理功能變差,不但管不住‘正 常菌群’,使得(它們)變成‘暴力族’,甚至于對外界接觸到的花粉、粉塵、塵、氣溫等過敏因子也失去了‘調控’的能力,于是形成了‘過敏病’。”

 他更進一步指出,過敏病的體質特征往往是表現出多器官的功能異常,而非單一器官的疾病。

 例如,過敏性鼻炎患者往往不只有鼻子過敏,很可能會有腸胃病、皮膚病。

 又如氣喘患者很可能不只是氣管疾病,往往兼有鼻子過敏問題。

 現代人過敏現象已越來越普遍,我們本身或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敏問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嚴重者,甚至生活品質破壞殆盡,日子苦不堪言。 

 本系列綜合多位專家意見及參考多方資料,以期讓讀者對過敏有更深了解,處在這個日愈污染的環境,即使我們無法完全避開過敏糾纏,至少我們要對這個對手有一定了解,畢竟,知己知彼,才不致于戰事一開始便處于下風。

先進國過敏比例高

  根據世界過敏組織(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Specialty and Training Council)統計,過敏是世界性問題,各國都有過敏病患。

 抽查結果顯示,全球約有22%人為過敏患者,相等于每5個人就有1人面對過敏困擾,總人數高達15億之多!

 愈先進國家,過敏患者比例就愈高,以英國為例,約有33%人患有過敏,而日本更高達40%。 

 本地過敏專家M.雅達夫博士(Dr. M. Yadav)估計,約有25至30%大馬人有某一種過敏特征。從事過敏研究40年,他指出,國內過敏情況日愈嚴重。

 “一項調查顯示,巴生谷7至12歲小學生中,15%人有哮喘問題,其中絕大部分為過敏性哮喘。”他說

 他的桌子上,疊起來兩吋厚紙張,都是近幾個月來病人的過敏病歷報告。

 翻著這一大疊小小過敏患者的驗血報告,他對我國的過敏情況感到擔憂:“特別是小兒過敏,越來越普遍。”

 國內最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花粉、鳥類排泄物等。

 他解釋:“過敏的征狀,因其複雜性、嚴重性與個別器官表現,而有所分別。大部分皮膚、口部、鼻子及眼睛的過敏反應,痕癢是標誌。一些人可能有多種過敏情況,通常涉及皮膚與呼吸系統。”

馬來西亞常見過敏原

◆家中塵

◆植物花粉

◆鳥類排泄物

◆貓或狗的皮屑

◆昆蟲(蟑螂、蚊子)

◆食物(牛奶、雞蛋、花生、蝦、蒜頭、香蕉等)

◆藥物

◆染料

◆香水

◆化妝品

◆昆蟲毒液等

★資料來源:《Causes And Prevention: Allergy & Asthma》作者:Dr. M Yadav & Dr. A Yadav

大馬過敏測試不普及

 過敏反應導致身體釋放抗體,特別是過敏抗體IgE。

 “超級敏感或過敏,指由免疫球蛋白IgE所觸發的反應,或是由非IgE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目前全球過敏患病率激增,主要都是IgE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本地過敏專家M.雅達夫博士說。

 一般抽血過敏檢測,就是檢視體內IgE對各種可能致敏外來物質(過敏原)的反應。一旦IgE檢測到某項物質時大量增加,可視為對該項物質過敏。

 無論如何,也有少數醫生或醫師呼吁,除了進行IgE急性過敏測試,也該進行過敏抗體IgG的慢性過敏測試。 

 在大馬,過敏測試並不普及,目前主要應用皮膚扎刺測試和ELISA抽血測試。

 目前,美國最先進的食物過敏檢測法為白血球反應抽血測試,繞過抗體IgE(急性反應)與IgG(慢性反應),直接觀察白血球反應。

四種過敏反應類型


種類
抗體/
細胞
機制
過敏原
過敏疾病
反應
時間

I
IgE 肥大細胞去顆粒釋放發炎媒介物 食物

藥物
花粉
食物過敏、
過敏性鼻炎、氣喘、
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濕疹
藥物過敏、全身性休克
立即

II
IgM
IgG
抗體活化補體或FcR+ Cells(巨噬細胞或NK細胞)ADCC 藥物
他種血型
他人器官
藥物過敏、
慢性蕁麻疹、
輸血錯誤排斥反應、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立即

III
IgM
IgG
免疫複合體卡在皮膚、關節、肺泡;
活化補體
食物
自體抗原
藥物
食物過敏、
自體免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血管炎、腎炎、關節炎、肺臟疾病、移植、血清疾病、Arthus反應、藥物過敏
延遲

IV
T細胞 過敏原引發細胞激素Th2-->活化嗜酸性白血球 食物
小麥麩質
昆蟲毒液
植物毒液
藥物

食物過敏、乳糜瀉、
接觸性皮膚炎(Th1-->活化巨噬細胞)、
PPD結核菌反應(Th1-->活化巨噬細胞)、
慢性過敏性鼻炎(Th2-->活化嗜酸性白血球)、
慢性氣喘(Th2-->活化嗜酸性白血球)、
接觸有毒長春藤(CTL)、
藥物過敏
延遲

四種過敏反應類型

測試方法:皮膚扎刺(Skin Prick Test)

操作:將少量過敏原注射皮下,20分鐘后觀察皮膚是否出現過敏反應。國家免疫與過敏中心仍采用此方式。

說明:對急性過敏的測試(以IgE反應為準)較準確,對慢性食物過敏(以IgG反應為準)偵測度低。

備注:好處是直接了當及較便宜,壞處是可能會引起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因此部分醫院改以抽血方式檢測 

測試方法:ELISA抽血測試(ELISA Test)

操作:將血液與各種過敏原混合,再以電腦分析出過敏反應的程度。

說明:偵測血液中IgE與IgG抗體,可測出慢性食物過敏。

備注:需花一筆錢,唯可看出個人對96種食物是否有過敏以及嚴重程度。

在本地,IgE食物過敏檢測,每項測試項目約35令吉至75令吉不等,完整檢測約四五千令吉。目前國內只有區區數家檢測中心提供高品質的IgE食物過敏檢測服務。

 至于IgG慢性食物過敏檢測,也是測96種項目,總費用約800令吉,不過比起前者,這類檢測更不普及,而且大部分西醫並不認同。

 在人體內,IgG含量高而IgE含量低,因此兩者無法一起測試。

測試方法:白血球反應抽血測試(WBC Reaction Analysis)

操作:將200種過敏原或食物添加劑分別加入血液中,並觀察白血球的變化。

說明:可測試得更全面,包括與抗體無關的第IV型過敏反應、毒素、食物添加劑等,準確度更高,彌補了IgE和IgG測試的不足。

備注:費用昂貴,本地未有。

測試方法:低敏食物與食物挑戰法(Elimination Diet & Food Challenge)

操作:首階段:低敏飲食──三週內只吃不易過敏食物,避免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 讓身體的過敏反應降下。

操作:次階段:食物挑戰──試吃十大過敏食物,唯一次只試一種食物,攝取量稍多,若一兩天內出現劇烈反應,便可斷定其為過敏原。

說明:待第一個食物的過敏反應都解除后,才挑戰第二種食物。引起過敏的食物,可能非這十大過敏食物,也可用這個方法檢測其他食物。

備注:不花錢,唯實行難度高、耗時較久,而且有一定的風險。少數嚴重個案有可能出現激烈的過敏反應,若嚴重到呼吸困難,須進院急救。安全起見,宜在醫生督導下進行,可惜本地進行這類指導的醫生極少。



測試你是否過敏…(2)

19/07/2010 15:22

 一 個人要如何斷定本身是否過敏呢?如果每天早上起床總是打噴嚏、流鼻水,一碰到花粉就鼻子眼睛癢、一吃到海鮮就皮膚起疹發癢或腹瀉,當然,我們可以很肯定, 自己是過敏。但是,若你經常都覺得精神不集中、長期疲倦、時常肚子痛、脹氣、拉肚子,甚至是黑眼圈、憂鬱症,你可能也患上某種程度的過敏。

來得急又激烈的過敏反應,很容易就覺察到,患者本身甚至不需要去做過敏測試也能得知,但是,症狀較為遲緩出現的慢性過敏,特別是慢性食物過敏,就不是那么顯眼易察覺了。

 如此說法,或會讓讀者困擾,到底如何得知本身是否有慢性食物過敏?若是,過敏指數有多高?

 以下一些檢查指標可以協助讀者進行比較明確的自我檢查:

過敏症狀指數調查表:

你是否:

1.早上起來或平時會打噴嚏、流鼻水?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平時容易鼻塞,有時甚至會用嘴巴代替鼻子 呼吸?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3.呼吸時,鼻子裡有鼻涕的聲音?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4.常常鼻涕流到咽喉?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5.曾被診斷為鼻竇炎、過敏性鼻炎?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6.眼睛會發癢或常淚眼汪汪?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7.有黑眼圈或眼眶下緣發紅?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8.有時耳朵悶悶的,脹痛、聽力減退,或是小孩常常用手指挖耳朵或說耳朵不舒服?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9.曾被診斷為中耳炎?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0.偶爾會頭痛?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1.皮膚會發癢或乾燥?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2.皮膚起疹子?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3.曾經被醫生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濕疹、牛皮癬?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4.被蚊蟲叮咬后,沒有在兩天內消退?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5.常會肚子痛、肚子悶悶脹脹,或消化不良?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6.很容易拉肚子或大便不成形?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7.兩天以上才排便一次?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8.曾被診斷為克隆氏病或結腸炎?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19.經常感到喉嚨不舒服?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0.一年感冒三次或以上?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1.呼吸時胸背部里有聲音?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2.曾被診斷為哮喘?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3.常常咳嗽、日久不癒?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4.經常感到疲倦或懶洋洋、一副有氣沒力的樣子?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5.成年人注意力不集中,或小孩上課不專心?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6.記憶力不好?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7.沒有蛀牙,但卻有口臭?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8.睡醒還是很累,睡眠質或量不好?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29.有失眠的問題,難以入睡或半夜容易醒來?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30.有時會感到心情焦慮或憂鬱?
□A不曾 □B偶爾 □C經常

過敏有緩急之分

 很多人不知道,過敏其實有緩急之分。

 吃下海鮮,皮膚馬上出現風膜(蕁麻疹)、接觸到灰塵,鼻子馬上癢及打噴嚏,鼻水流個不停、使用某個清潔劑洗碗,雙手脫皮龜裂,再明白不過,這是過敏反應。

 這種反應很直接,症狀來得快且明顯,當事人通常都很容易找出罪魁禍首。

 依常理推論,即然有所謂急性過敏,那想當然耳也會有“慢性過敏”。

 的確,過敏是有遲緩型的,這種慢性過敏,在你發作時,往往過敏原輕舟已過萬重山,令人難以找到肇禍者。

 慢性過敏有多慢?以食物過敏為例,有些人在吃下某種過敏食物的兩天或數天后才出現過敏反應,這令人很難聯想起致敏的食物究竟是何方神聖。

 台灣宏法診所院長王桂良就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接觸過敏原后會延遲發生的‘慢性過敏’,才是真正常見的過敏類型,而其中,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又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他在為《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一書寫序時分享,他從事抗衰老醫療十余年,發現大部分病人其實都遭受慢性食物過敏的困擾。

台灣慢性食物過敏症狀排行榜


成人
 症狀
 常感覺疲倦 68
 腹瀉、腹脹、便秘 58
 頭痛與偏頭痛 51
 眼睛發癢、流淚 49
 感冒頻繁、喉嚨痛 45
 失眠 43
 皮膚起疹、癢 40
 肌肉痠痛 37
 焦慮、憂傷 36
 鼻竇炎 36
兒童
 症狀
 鼻竇炎 61
 喉嚨痛、常感冒 52
 黑眼圈 43
 頭痛 39
 皮膚癢、起疹子 39
 腹瀉、便秘 37
 感覺疲倦 30
 異位性皮膚炎 28
 流眼淚 25
 無法專心學習 24

慢性食物過敏受忽略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說,大部分人對于過敏的認知,都放在急性過敏上,而忽略了慢性過敏殺傷力。

 以食物過敏來說,慢性食物過敏隱藏于腸胃道裡,症狀延遲發作、甚至被壓抑,所以不易發現。

 “通常西醫關注的也是急性的過敏反應,所以有些人在醫院的抽血檢測,常常測不出過敏反應,也找不過敏原。而慢性過敏因為不容易被發現、自覺,所以當人偶有不舒服,卻又達不到主流醫學的‘生病’標準時,通常不會立即聯想到過敏的可能。”陳博士說。

 他說,台灣慢性食物過敏情況很嚴重,更嚴重的是,絕大部分人在這方面無知,多達80%台灣人有慢性食物過敏而不自知!

 目前醫院常見的過敏檢測,是檢測IgE(急性)免疫球蛋白,惟慢性食物過敏卻是反應在IgG(慢性)免疫球蛋白上,IgG過敏檢測在台灣並不普遍,因此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本身對哪些食物有慢性過敏反應。

 馬來西亞迄今並沒有慢性食物過敏的數據,不過相信情況不會比台灣好。

 陳博士建議,若個人有過敏問題,不要小看過敏這毛病,“因為這代表你的身體正在‘慢性發炎’,如果不處理,那么你的身體將一天比一天混亂與衰敗, 進而演變成自體免疫疾病,最后將導致退化性疾病,甚至死亡(也許速度很慢,但也有可能很快),要看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內容而定。”

過敏有緩急之分

 雖然,有醫生認為,IgG(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指標)並不適合用以檢測過敏,認為其數據還有待驗證。

 不過,不可否認,IgG有其參考價值。

 較理想的做法,是進行急性食物過敏測試(IgE)與慢性食物過敏測試(IgG),兩者相對照,那么對個人的飲食禁忌,會更為清楚。

 當然,最好的做法,是加上以身相試,讓身體直接告訴我們接受與排斥的食物。 

 在選擇檢驗所時,必須以檢驗所及醫生的素質為首要考量,價錢是其次。有些檢驗所使用素質較次的器材,化驗結果會偏離事實。

 而經驗豐富的醫生,憑初步檢測,對客戶的情況便有了結論或猜到七八分,經濟不寬裕者,未必須花一大筆錢做完所有九十多種項目檢測。

 同一種食物,急性過敏與慢性過敏檢測,可能會出現迴然不同的結果。

 以筆者手上一宗案例看來,IgE檢測顯示,蝦為中度接近高度敏感,IgG檢測卻顯示,蝦為零度致敏。

 IgE檢測顯示,番石榴呈負反應,IgG檢測則顯示,番石榴為中度敏感。香蕉則相反,有低至中度急性過敏反應,卻幾乎完全沒有慢性過敏反應。

 而雞肉的檢測就很統一,在急性和慢性過敏反應中都一律呈負反應。雞蛋則在急性和慢性過敏反應,都一律出現正反應;換言之,一旦食用雞蛋,急性與慢性過敏反應都會出現。

 從這宗案例中可看出,某樣食物一吃進肚,可能馬上出現過敏反應,其后過敏症狀就消失,另一樣食物吃下去,並沒有不妥,但身體卻在過后,可能是一兩天或三四天后,才出現過敏反應。

常見的致敏食物:

 牛奶
 雞蛋
 海鮮
 花生
 黃豆

一般食物也會致敏,如:


肉類
肉類蛋白質,不過大部分肉類蛋白質在烹煮過程中會轉換,唯肉類、色素或防腐劑的組織胺卻會致敏。
農糧作物
一些植物含有高度致敏蛋白質,這些植物包括穀物、豆科植物、芥末科、傘形科或繖形科(如西芹、胡蘿蔔、茴香等)、茄科、水果、樹生堅果、花生等。
香料
如蔥、蒜、芥末、胡椒、辣椒粉、薑等





避開過敏原免致敏


20/07/2010 14:52

關于過敏的導因,說法各異,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遺傳、胎毒、血毒。

 其中,遺傳是最廣為大家接受的說法:孩子可能遺傳了父母的過敏體質,那是涉及DNA了。

 英國牛津大學一項研究就發現,某些基因要為遺傳性過敏負上責任。

 不過,也有醫界人士不認同遺傳的說法,認為過敏並不一定源自上一代或祖輩。

 就以現今困擾著許多小朋友的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來說,中西醫普遍認同遺傳者多,唯,精專于皮膚病的中國醫師趙水香卻有不同看法,認為遺傳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有許多患者的父母並沒有這方面問題。

 有個可能性是,患者祖輩體內原本也具有這種有缺陷的基因,但是外在環境不成熟,所以沒有誘發過敏症狀,現今人類居住環境與飲食備受污染,生活作息不正常,身體不健康或亞健康,最終誘發過敏。

過敏反應具兩元素

 綜合多位專家意見,要產生過敏反應,必需具備兩項元素:一是個人擁有易于過敏體質;二是出現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即過敏原。

 沒有病毒,就不會有流感,同理,沒有過敏原,就不會有過敏。一個有過敏性體質的人,可以不為過敏所苦,關鍵在于對方是否懂得避開其過敏原。

 無論如何,針對該否避開過敏原的做法,一些專業人士也持有不同意見。

 以食物過敏為例,具營養學背景的林日昇博士就說,過敏者有兩個選擇,即避開過敏原,但這等于終生不能吃該食物。另一做法是不斷以少量過敏原挑戰體內過敏機制,讓身體慢慢適應此食物,直至不再產生激烈過敏反應為止。 

遺傳未必是主因

雖然大部分醫界人士認為遺傳是過敏的主因,依然有小部分人士不贊成過敏乃遺傳的說法。

 “人類已有數百萬年歷史是在物競天擇的定律下生存,嬰兒一出生就會有氣喘的‘氣喘體質’,早就不適應于地球環境而絕種了。但是近年來氣喘兒童的比率卻日見升高,’資深漢方醫師王煒翔(http://allergic.bodytalks2u.org)點出疑點。

 他以台北市的數據為例指出,1974年,氣喘兒童的比率是1.3%,10年后,即1985年為5.05%,1994年增至10.49%,到2007年躍升至20.34%,漲幅驚人!

 方醫師反問道:“在這個醫療技術越進步的時代,氣喘人口卻快速增加的反常現象是代表什么意義呢!?”

 “絕大部分的過敏兒出生的時候都沒有氣喘,如果有一天不小心感冒了,用特效的抗生素及非類固醇退燒藥來消炎退燒,使用多次之后,體質來不及修復(回恢正常),又不小心再感冒了,重覆的使用抗生素及非類固醇退燒藥,藥物的副作用就越來越嚴重。”他解釋。

 抗生素會殺死腸道中的好菌,破壞好菌的棲息環境,並且它要經過肝臟及腎臟的代謝才能分解及排出體外。而非類固醇退燒藥則會使黏膜萎縮、末稍血液循環障礙等(見圖表1)。

 他指出,當皮膚黏膜不能正常運作與代謝,一旦身體對致敏因子如灰塵、塵、油漆味道、花粉、冷、熱等各種生活環境中常見的能量、物質不能妥善應付與分解,這些常見的生活物質就變成毒素,會激發身體過于激烈的免疫反應。

 在這種清況下腸胃只好儘快排出“毒素”。

 氣管只好收縮以減少吸入“毒素”,即使吸不到氣也不管,是為氣喘或哮喘。

 鼻子只好噴氣及大量流水以減少附著毒素,即使是鼻子塞住也無所謂,是為“過敏性鼻炎”。

 “這些都是身體外表不能適應外界的環境變化所產生‘過敏’反應。”

 “同樣地,當身體的免疫系統不能分清敵我的時候,就容易攻擊自己,產生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免疫性疾病。” 

胎中檢測過敏兒?

 我們並無法檢測胎兒是否有過敏問題,然而,一旦胎兒生下,就可通過血液檢測其過敏風險。

 一半在檢測中呈陽性(IgE相等或超過1 IU/ml)的新生兒,在斷奶后對牛奶過敏,其中80%在他們10歲前出現過敏症狀。

 國外一些醫院,對IgE呈陽性的新生兒進行嚴格飲食計劃,以避免嚴重牛奶過敏。

 若有家族史參考,新生兒過敏測試對于風險斷定以及如何給予最大的預防措施將會很有用。

 唯,有一點須知,是項測試並非100%可信,過敏檢測中呈陰性的嬰兒仍有可能在未來對牛奶過敏。 

 無論如何,即使是過敏檢測呈陽性,只要保護得宜,還是可以避免擁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嬰兒出現過敏症狀,例如避免讓他們太早接觸牛奶、奶制品、塵等等。

 許多亞洲人的腸胃無法適應及吸收牛奶,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讓寶寶兩歲過后才接觸牛奶。

能否治癒存疑…

一直以來,正統醫學大多把過敏視為無法根治的病症。

 大多時候醫生只是開“安慰劑”:等孩子長大后,免疫系統強了,這個病或許就會好。

 事實上,屆時是否真的會好,醫生及病人心裡都沒有譜。

 更何況,好些過敏案例,過敏導因是免疫系統過于敏感,白血球超活躍,那是免疫系統失調而非弱,如果誤認為患者免疫系統差而加強免疫系統,后果往往適得其反,造成病情惡化。


腸道受損、好菌死亡→(導致)消化不良→(導致)體內營養不良→(導致)皮膚黏膜營養不良。
肝臟、腎臟功能受損→(導致)排毒不良→(導致)體內毒素變多→(導致)皮膚黏膜堆積毒素。
末稍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代謝不良→(導致)皮膚黏膜老化→(導致)不能適應環境而過敏。
資料整理自:王煒翔醫師文章《過敏疾病養生成功故事分享》(http://allergic.bodytalks2u.org) 

過敏可轉換!

許多醫生和中醫師認為,過敏與遺傳的關係密切,所謂的遺傳,是指遺傳到“過敏體質”,而非“過敏症狀”,也因此,過敏的情況是可以轉換的。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就解釋了數種轉換方式:

1.上一代到下一代的轉換

 同一個家庭裡,小孩都遺傳了父母或祖父母的過敏體質,但是他們卻未必呈現出與至親長輩同一類過敏。

 甚至幾兄弟姐妹各有各的過敏問題,例如媽媽腸胃過敏,哥哥鼻子過敏、姐姐濕疹、妹妹哮喘等。

 同樣的過敏基因,在各人身上呈現出不同症狀,這是一種過敏轉換的情況。

 “這是因為過敏雖然有不同疾病,但是這些細胞分子層面卻相當類似。也就是同樣一家人,雖然有類似甚至同樣的基因,但因每個人身體系統強弱不同、后天飲食、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個人的過敏表現在不同的部位。”陳博士在《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一書如是說。

2.同個人過敏症狀的轉換

i. 同一個人不同年齡階段出現不同的過敏症狀,由淺入深。

 舉例,嬰兒時皮膚過敏、學齡時鼻子過敏,到了整10歲時演變成哮喘。

 其實,這些病徵都是環環相扣的,這是歐美自然醫學與同類療法的珍貴發現。

 從統計中發現,過敏疾病通常由皮膚先表現出來,一旦使用壓抑性治療法(如人工類固醇、抗組織胺等),皮膚過敏的情況會消失,唯這並非治癒,乃是逼 迫過敏症狀往身體內部發展,改而從其他部位顯現出來,若透過鼻子,就形成過敏性鼻炎,若果再使用壓抑性藥物,過敏將再往身體更深層發展,如肺部支气管,並 以氣喘的形式表現。

 “講簡單一點,人之所以會過敏,就是體內有一些不適合的東西想要以發炎的方式排出,開始會從皮膚排,形成皮膚過敏,如果壓抑,就往內部排,形成鼻子過敏或中耳炎,如果再壓抑,就更往深層排,形成氣喘。”陳博士說。

ii.個人體內累積過多外來毒物,過敏症狀也會相互轉換。

 舉例,有人可能鼻子過敏一段日子,比較嚴重的氣喘發作,而鼻子過敏情況似乎已好轉。

 其實不然,是免疫系統認為肺部比較危急,而轉換戰場,率領免疫大軍去肺部作戰,導致氣喘嚴重,而其他部位(鼻子)則暫時撤兵。

 一旦免疫大軍在肺部獲勝,哮喘好轉后,鼻子過敏又變得更嚴重,標誌著免疫大軍又回來了。

過敏高風險孩童6建議:

1.延長哺乳。

2.審慎斷奶及延遲給予多樣化食物。

3.1歲前不食奶制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為6個月)。

4.住家保持干淨無塵埃。

5.住家、褓姆家或托兒所沒有養寵物。

6.懷孕時或在孩童面前不吸煙。

孩子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巴仙率高不高?

你是否期待生寶寶?你本身是否有過敏問題?

 身為家長,你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寶寶?

 預防勝于治療,防範于未然是最好方法,特別是有過敏體質夫妻,最好在未懷孕前先征求專業意見,將孩子遺傳過敏體質及誘發孩子產生過敏症狀的種種因素,減至最低。

 請填好以下家譜圖,根據以下過敏病症填上號碼。填妥后,交給你的醫生和醫師,諮詢他們的意見。



缺水也會導致過敏…

21/07/2010 14:55

“雖然過敏顯示的症狀或有不同,然而,大體上來說,它的成因有兩種,一是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二則是身體缺乏一些東西。”生物科技(美學)博士林日升說。

 有些人或許不知道,自體免疫系統紊亂,自己打自己,是其中一個造成過敏的原因。

 更多人不知道,體內缺乏某些營養素,也會導致過敏反應,而且這個導因的比率比第一種要來得普遍。 

 也擁有營養學碩士學位及美容治療與草本治療資格的林博士說:“身體缺水、酵素不足等,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面對過敏問題,或可往這方面探索,判斷身體是否缺乏某樣東西,唯,一般人還是需要專人幫忙做鑑定。 

 林博士建議,過敏者可靠醫藥報告找出問題。

 他們可進行血液測試以找出過敏原及過敏指數,其后,要厘清成因為何,可進行自體免疫系統測試(blood test for autoimmune system),若免疫系統沒有問題,就可歸納為身體缺乏某些元素了。

通過測試找缺陷

 至于說要做哪種自體免疫系統測試,紅斑狼瘡症、類風濕關節炎等,都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過敏患者雖然沒有這種病症,也可通過相關測試看出免疫系統是否有某些缺陷,唯這些報告必須交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分析,才能從數據中看出問題。 

 不過,林博士也建議,個人要對人體有認識,問題出現必須去找原因,舉例,若是腸胃出問題,須找出原因,是什么神經線?這神經線連結什么神經系統,這神經系統與腦部哪部位連結等諸如此類。

 “我們要看息息相關的部位或系統。”他說。

免疫系統失調

免疫系統失調是過敏的一個成因,由于某些原因,免疫系統無法分辨進入體內的東西何者為友何者為敵。  

 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都是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自己打自己所致。

 嚴重過敏,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濕疹、自閉(過動也屬于自閉),都與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有關。  

 自體免疫系統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基因)測試,可測試出個人基因方面的缺陷。

 林博士解釋,細胞有記憶,單一一個細胞,便有完整的紀錄。

 由于不明原因,基因出錯,使得細胞出問題,也會造成免疫系統的不完善。

 一是原來版本的DNA不完整,其次,則是細胞在復制過程中出問題。

 第一項問題,就像是第一次錄音,漏錄了一段,其后無論怎樣剪接烤貝,那漏錄的一段,永遠都彌補不來。

 第二個問題,就如拿原稿去複印,過程中出問題,造成複印成品有缺陷,由于原來的細胞是完整的,因此尚有補救的希望。 

9個月汰換細胞

 而調整免疫系統,會是耗時的工程,時間以年計算,畢竟一個細胞的壽命長達9個月,換言之,至少要9個月的時間,體內細胞才經過一輪汰換。

 在對治上,首先是調整心情,經常要保持好心情,其次是多休息,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水分,以及好的乳酸菌。

 這須多方面下手,營養、心情、認知療法及必要的藥物,都有輔助作用。

 過程中,或有兩種反應,一是瞑眩反應(好轉反應),例如原本疼痛的部位變得更痛,其后症狀才慢慢好轉。二是身體直接就慢慢好起來,這一點自己可以感覺得到。

 在此,林博士特別強調情緒平穩的重要性:“心情,是影響一個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許多時候,情緒改變對症狀有很大幫助。不妨借助天然香精油如薰衣草、甜菊等平穩情緒。

減緩過敏症狀有方

◆睡眠充足
◆保持好心情
◆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
◆攝取充足水分
◆攝取好的乳酸菌

缺水引發多種問題

“過敏,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林日升博士說。

一旦缺乏水分這種營養素,人體將很容易出現過敏反應。

 “過敏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喝水喝得不夠。”他說。

 許多人在餵嬰兒喝奶后,並沒有喂水,沒有讓孩子養成從小多喝水的習慣。

 美國人普遍上過胖、衰老得快,都是與體內缺水有關,他們很少喝白開水,通常愛以飲料取代水,結果反而造成體內缺水。

 其實,頭痛、失眠、情緒不穩等多種情緒問題,都可能是缺水所致。

 “水有助于滋潤神經系統,一旦缺水,神經與神經之間的溝通就會出問題。”

 他說,水與人體有共同點,即由電子、分子組成,若是要細分,又可分為原子、電子、質子與中子。這種共通性,使水中電解質,能融合進人體。 

 人類沒有水不行,要身體健康,要多喝水,這是常識。

 但是,要怎樣喝才能健康呢?

 林博士建議人們喝鹼性水,這種水能中和體內酸性,達到淨化身體的目的。

 “單單是用淨化過的水煮飯這個極簡單的動作,便能解決許多健康問題。”

 然而,他也指出,許多人有個迷思,就是認為水越純淨越好。

 他說,淨化食水,並非是讓水成為無雜質的純淨水。

 所謂的輸水通道,就是電離子通道。如果把水中的電解質去掉,成為干淨無瑕的純淨水,反而沒有辦法為人體所吸收。 

怎樣喝水才最有效?

 餐前一小時飲水,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因此,單是喝水,也能幫助身體瘦下來,而且不易老化。

 一般上,成人每天宜喝3公升的水,方法如下:


早上
500cc
午餐前1小時
500cc
晚餐前1小時
500cc

臨睡前 500cc

(若是小孩子,每次飲水量為100-200cc)

 另外1000cc,在這些時間以外,分5次喝,每次200cc,小孩斟減。

 一些女生愛美,晚餐至上床睡覺這段期間都不喝水,以免隔天臉部或眼袋水腫。

 事實上,這是很不智的作法。

 “臨睡前喝水很重要,有助于稀釋血液,水分不足將使血液濃稠,毒素增加,毒素多就等如組織胺多,容易引進過敏反應。” 

 “水分無法永久性儲存在人體內,每隔18天,人體內的水就更換一次,若是長期飲水不足,就沒有足夠的水來清洗內臟,這種情況,吃什么都沒有用。”他說。

缺少酵素影響代謝

林博士以一宗嚴重食物過敏案例指出,他懷疑對方天生缺乏很多酵素,不能分解吃進肚裡的食物。

 目前已知的酵素有2000多種,人體內酵素可分為兩大類,即消化酵素與代謝酵素。

 林博士把酵素比喻為咖啡廳裡的員工,咖啡廳(人體)有兩間房(消化與代謝),每間房分別有10名員工駐守。

 有一天,消化房來了10名刁鑽的食客(難消化的食物),員工被點得團團轉極為狼狽,老板只好從代謝房調來5名員工應付這些客人。

 15名員工服務10名客人,終于可以應付自如了,但是代謝房卻只剩5名員工,若這時再來10名客人,一名員工服務2名客人,它的服務品質自然降低。

 由此可見,缺乏酵素的人,體內固然可以調動代謝酵素協助消化工作,然而,長久來下,代謝功能卻因此而受影響。

 自體酵素不足,加上日常飲食中,沒有補充足夠酵素,將無法充分分解食物,這些無法好好分解的食物,正是造成過敏的元兇之一。

 身體會把它們視為外來侵入者,對它們啟動攻勢,身體設法把它們排出體外,其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出現腹瀉與嘔吐。

 林博士說,除非是食物中毒引起的瀉與吐,余者都屬過敏現象。

過敏者可補充:

◆水分
◆酵素(新鮮及生的蔬果中含有豐富酵素)
◆乳酸菌或益菌**
◆寡醣/水溶性纖維(為益菌的食物)

 **購買乳酸菌時,除了須注意其含菌量外,也要確保它們仍活著,現今除了一些廠商有辦法克服乳酸菌在無冷藏情況下存活的技術性問題,一般乳酸菌都需要冷藏以保存生命力。市場上一些著名乳酸菌飲料,雖含乳酸菌,不過份量並不多。

孩子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巴仙率高不高?

“對食物過敏者來說,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避開導致過敏的食物,一輩子不碰這些食物。二則是嘗試慢慢地讓身體適應這些食物。”林博士說。

 針對第二個選擇,他建議,一次只用一種食物,先由小分量開始。

 以雞肉為例,先以一塊小肉丁(尾指末端那節般大小)開始,吃上一周后,第二周增至兩塊小肉丁,第三周三小塊,循序漸進。

 “在這過程中,身體或許會有一點過敏反應,這無所謂,可持續,如果情況很糟糕,那就需要馬上停止。”

 若是中止,可隔一段時日,再嘗試。

 他說,食物過敏問題普及,這跟很多食物人工化有關。吃過多人工食物,等同在透支自己的身體,現今大部分人都在透支身體,這也是疾病年輕化的一個原因。

※延伸閱讀: 《Youe not sick, you're thirsty!》作者F.Batmanghelidj.M.D.





進行檢測確認過敏

22/07/2010 14:46

“85%自認食物過敏的人,並非過敏,而是食物不耐受。”馬來西亞過敏與免疫學會主席阿米爾韓沙教授說。

 他指出,人們濫用“過敏”這個字眼,一吃到某樣食物,感到不適,就認為是過敏,事實上,真正食物過敏的案例並不多,大部分自認食物過敏(food allergic)的人是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ence )。

 “吃下某物食物后,身體不適,並非一定就是對相關食物過敏,只有出現超級敏感反應並涉及免疫機制,才叫食物過敏,否則屬食物不耐受。”

 身體不適,包括嘔吐、腹痛、腹瀉、出現紅斑、紅疹、痕癢等等反應。

 同時執聽筒與教鞭的阿米爾教授,是國內極少數主攻免疫和兒科專科的醫生,對小兒過敏方面頗有心得。

 他透露,只有6~8%個案才是真正的食物過敏,余者大多數為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難檢測

 要確定是否是食物過敏,過敏檢測是診斷標準。

 目前,有不同種類的過敏檢測,可檢測少于2小時的立即過敏反應,到遲至4天的延緩型過敏反應。

 “不要自行臆測。”他說。“若懷疑自己有食物過敏問題,去進行驗血或皮下過敏檢測。”

 這些檢測,有助于協助厘清免疫系統方面的食物過敏及皮膚過敏反應,一旦確定免疫系統未涉及過敏反應,那么可推測為食物不耐受。

 迄今為止,食物不耐受尚未有什么具體的方法可檢測。

 食物不耐受可能是身體缺少某些元素所致,例如許多亞洲人對牛奶不耐受(乳糖不耐症),這是他們體內缺乏可分解乳糖的酵素所致。

 而過敏,則是超敏感,與體內缺乏某元素無關,乃是因不明因素,免疫系統出差錯使然。

國內缺食物挑戰計劃

在馬來西亞,並沒有食物過敏的統計,他估計,約有6-8%孩童,及1-3%成人,面對食物過敏問題。

 “可實上,食物過敏並不普遍,不耐受更為普遍。”

 他再進一步區分兩者之間的分別:“牛奶過敏,嚴重的話可致死 ,牛奶不耐受只是造成身體不適,不足以致死。”

 例如小孩吃下某項食物后,馬上肚子痛,是他們的腸胃未成熟,不能吃該種食物,他很有可能是對該食物不耐受,未必是過敏。”

乳糖不耐受的嬰兒,有85%在3歲之前不再對牛奶起敏感反應。

 有些人不可大量吃某些食物,但是吃一點點則無妨,這很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過敏案例,即使是攝取少量過敏的食物,都可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

 因此,他並不鼓勵消費者自行進行食物挑戰,以減免不必要的風險。

 “以我的病人來說,食物過敏檢測,95%靠臨床檢測,進行血液與皮膚檢測,另5%進行食物挑戰。”

 食物挑戰方面,為免個人主觀影響成果,宜進行雙盲檢測,即醫生與消費者都不知所檢測樣本為何物。

 醫生或飲食規劃師進行的正統食物挑戰,一般是小劑量,在15至20分鐘后觀察其反應。進行檢測者須留院至少半天以進行觀察。

 唯,可惜的是,國內愿意協助進行食物挑戰計劃的飲食規劃師少之又少。

 “我曾向他們建議進行此計劃,唯他們的意愿並不高。”他無奈地說,市面上的飲食規劃師,更傾向計算食物卡路里。

食物觸發過敏病症

對一些病症來說,食物過敏現象比一般人普遍。

 以異位性皮膚炎(eczema)孩童為例,他們之中有三分之一也同時有食物過敏困擾,若是少于5歲便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則食物過敏巴仙率更高。

 “食物並非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只是能觸發其過敏情況更嚴重。”他說。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征為癢,皮膚,特別是關節部分、頸、背部分異常癢,往往令患者非得搔癢搔個皮破血流才能紓緩痕癢,這種病反复發作,主流醫學無法根治,目前只靠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加以控制。

 “患者的皮膚異常干燥,就好像墻壁上出現裂痕一樣,墻壁有裂痕,我們要把裂痕糊住,患者皮膚也需要一些東西來形成保護膜,須做的就是滋潤。”他說。

 他補充,患者皮層功能不全,並非一定與過敏有關,最重要的工作是預防水分從皮膚流失出去,以及避免導致感染的異物入侵皮膚。

 照顧過敏兒,辛苦只有當事人知,通常,醫生能提供的只是一部分,還有許多表面看來簡單基本,卻得經常進行的工作,有賴患者或其家屬親自動手做。

 以異位性皮膚炎為例,病患得避開生活起居與飲食上的過敏原、按時搽藥服藥、勤于保養皮膚免于干燥龜裂,保持環境干淨衛生,每天吸塵抹地、每周用熱水清洗床單窗簾等等,工作繁多而瑣碎。  

如何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藥(steroid)是西醫的萬靈丹,功能廣泛效果卓越,其安全性尚有許多爭議,其副作用,也為一些人所詬病。

 不過若作為應急用途,無可否認,它的確非常好用,功效神速。

 到底類固醇要如何塗抹及每次使用份量是多少?

 “3克藥塗抹覆蓋的面積相等于一個手掌的大小。”阿米爾醫生說。

 所謂3克又等于若干呢?它等同擠壓出一個指尖單位(finger tips unit)的藥品。

 醫生說,臉與頸,要用2.5個指尖的份量,整個手臂前相等于3個指尖單位,腿則需6個指尖單位。

 它的塗抹部位是在活躍的紅色腫脹、無發炎部位。若是皮膚干燥,則不用類固醇,而是滋潤用品。

 “皮膚表皮並沒有血管,一旦發炎,血管將擴張,因此不宜用類固醇。”他說。

 若是搽了類固醇,最好讓它停留在皮膚上超過兩個小時,過后再給予滋潤。

 滋潤霜(cream)與油膏(ointment)都具滋潤效果,分別在于,前者基底是水性的,后者則是油性的。

 在選擇滋潤霜時,有個可作為選擇標準的方法,就是倒置時,滋潤霜不會流出。 

衛生部應重視過敏

阿米爾副教授,專業為臨床免疫與兒科醫生,是國內極為有限、集免疫學與兒科于一身的專家。

 目前國內相關專家僅有兩人,事實上,依據國際的標準,應該是一名免疫與兒科專家對50萬人,或兩人對100萬人,以我國的人口比例來說,應該有56名相關專家才對。

 而目前我們尚在培訓相關人才的階段,只能期待10年后每一州都有一名專才。

 雖然馬來西亞食物過敏人數並非很多,然而國內整體過敏病症卻很多,估計5人中就有一個人面對過敏問題。

 對西方醫學來說,過敏無法根治,卻能控制。

 除了速猛的急性過敏,一般過敏是慢性病,阿米爾教授諄諄告誡病患聽從醫生的指示,醫生將為每名患者找出最適合他的組合:“他們可以做些事項改善情況,大前提是須知這並非‘治癒’。” 

 教授指出,國人對過敏的認識尚不足夠,衛生部對過敏的重視也有待加強,唯有大家對它有足夠的認識,才會給予應有的重視。

 他期待,在獲得衛生部更重視之余,協會會員更積極積活躍,齊心將會務推向更上一層樓。

 屆時,協會才能扮演起更吃重的角色,協助國人了解過敏,給予醫生們一個溝通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對治過敏,那將是病患的福祉。





生機飲食攻克過敏

23/07/2010 15:02

“只要生活飲食控制好,皮膚就會好。”歐陽英老師說。

 皮膚過敏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過敏現象,除了部分是遺傳因素外,許多皮膚過敏其實是生活飲食不當的產物。

 換言之,將不常部分調整好,皮膚也將可能隨之出現轉機。

 事實上,不只是皮膚,身體其他方面的敏感問題,也有望獲得改善。

 耳、鼻、眼與皮膚,是最常見出現敏感的部位。

 他說,晚上睡得好、睡得早,是首要條件,睡眠品質不良,將無法提供身體細胞修補的機會。

 在飲食方面,一定要避開過敏食物。

 在其所接觸的過敏個案中,70至80%導因是飲食所致,只有大約20%導因是接觸性引致的過敏。

 “因此,在飲食上好好設計,生活中避開過敏原,如不用地毯、空氣清新劑,搬家以遠離污染嚴重的環境,都有助改善過敏情況。”

 而積極做法,是改善體質,提昇免疫系統。

 現代人體質差,主要是人們壓力大,小孩面對課業壓力,大人之間競爭大、生活作息亂,飲食又大多外食,加上環境多受污染,進一步削弱體質。

 總之,過敏導因,后天因素多于先天因素。

過敏能否根治?

我們常聽到的答案是:過敏體質無法醫治,只能期待身體自行好起來,若好不起來也是沒法的事,這種說法,聽起來相當無奈。

 無論如何,歐陽英老師有更積極的說法:“只要體質轉變,過敏體質是可以連根拔除的。”

 對于屢戰屢敗的過敏病患來說,連根拔除或許太奢侈了,但求情況受到良好控制,他們就謝天謝地了。

 改善體質,把體質調到理想的情況,是許多病患的理想,歐陽英老師說,患者其實可在半年時間內達到這種效果。

 他建議過敏者先做血液檢查(過敏原測試),找出致敏食物,避開不吃。

 “過后,他們可進行人體檢測或自我檢測,進一步確認致敏食物。”

 所謂人體檢測,就是以身相試看身體對某種食物是否過敏。他指出,這個方式需要加入熱茶以配套方式進行。

 方法其實不難,就是早上起床后,直到午餐為止,一整個早上都不進食其他食物,只是攝取想驗證的食物,看看身體會否出現過敏反應。

 人體檢測進行一兩天,身體若無過敏反應,可再進行數天,以確認該食物是否會引起慢性過敏。 

 一旦身體出現過敏症狀,可以立即喝濃綠茶或烏龍茶。

 此外,也可以用熱茶泡澡。

 他建議讀者購買最便宜的碎茶葉作為浸泡用途。

 他也提醒,茶葉事先應燙過30秒,倒掉水再煮20分鐘,讓茶葉水冷卻至比體溫高攝氏一至二度,泡個5到20分鐘的時間。

 使用茶鹼濃度較高的隔夜茶,效果更佳。 

哪些飲食易過敏?

從飲食下手,是避免出現過敏症狀及改善體質的一大良方。

 歐陽英老師建議患者,先確定哪些會引起過敏的食物,暫時將它們從三餐中剔除。

 普遍易致敏的食物有:


高度致敏食物
牛奶、蛋、蝦、蟹、竹筍
中度致敏食物
花粉、蜂蜜、茄子、芋頭、南瓜、黃梨、奇異果、草莓(表面的細毛)

防止過敏的有效驗方

熱濃茶:

 緊急時用“熱濃茶”:當過敏症狀初起,立刻泡一杯500cc的綠茶或烏龍茶(第一泡1分鐘要倒掉,第二泡至少泡20分鐘),要趁熱喝。

 喝完停30分鐘,再同樣泡一杯熱濃茶300cc,也是趁熱喝下,然后躺下休息,不出兩小時,過敏的狀況大半就會不藥而癒。

魚腥草茶:

平常的防範:下午3點以后,喝“魚腥草茶”,至少1200cc。

戒食改善體質

1.炸煎熏烤,包括烘焙食物與牛奶。

2.不吃任何加工品,如泡面、罐裝瓶裝飲料,採用零風險的飲食方法,使用原始食材,如水果、蔬菜、五谷雜糧、小麥、燕麥、黑麥等。

3.避免辛辣與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等,以免誘發過敏。

改善體質飲食法試用一個月,若可行,保持半年,則有望改善體質。

 半年后,身體將會對過敏食物的抵抗力增強。無論如何,還是不宜天天吃致敏食物,以免體質打回原形。

 總得來說,食物是關鍵、根本。

 歐陽英老師強調,有病一定要找醫生,但同時也要找病因,以便從根源上下手對治問題。

 “讀者也須對本身的體質有所認識,知道本身是寒性或是熱性體質。若是不清楚,可上綱(www.oyoung.com.tw)了解檢查方法。”他說。

改善過敏體質的飲食建議

果汁斷食暢通生理

歐陽英老師對一個嚴重的過敏個案印象特別深刻。

 對方是一名瑜伽老師,不料卻出現嚴重過敏症狀,即類風濕關節炎。

 老師教對方避開某些食物,並且兩個月1次進行3至5天的果菜汁斷食,結果短短兩個月時間就看到明顯的改善。

 這個案例,有兩個重點,一是避開過敏食物,二是斷食。

 斷食有其道理,其一是提高排毒功效。

 這期間,消化系統沒有工作而停頓下來,能量無需用于消化,而集中往下流往排泄系統,排毒效果在隔天起床更為明顯。

 其二,內臟休息。

 這就好像是在高速大道開車,疲累了需要休息一樣,我們的內臟也需要休息。這期間只喝天然果菜汁與飲料,腸胃無負擔。

 其三,身體出現飢餓危機。

 面對危機,身體發揮出潛能,就像有人在火災時能搬動平常無法搬動的物體一樣,面對無食物入肚的情況下,身體啟動“危機”

機制,促進賀爾蒙排放,生理機能進行擴散作用,將毒素排掉。

 最后,身體出現自體融解現象。

 身體因沒有食物,而尋找體內多余的負面物質,燃燒以維持生存,這恰好可協助身體清除一些廢棄物。 

 簡單來說,天然果汁斷食,可讓生理暢通。

 無論如何,大人固然可進行斷食,然而小孩子恐怕不易實行。

 歐陽老師建議小孩半斷食,只進行一至三天 ,一天喝3至4次,乃至5至6次果汁,另外可喝一些米湯、熱湯,只喝湯不吃料。一杯米配上4碗水煮,便可製成米湯。

 半斷食的效果雖比不上全斷食,然而有做總好過沒做。

轉換體質有訣竅

 最后,他針對“如何建立永不生病的體質”,以及如何用半年時間轉變體質給予建議:

1. 三餐定時定量並顧及營養

 一般人,包括任何病人在飲食上要有全餐的概念。所謂全餐,涵蓋五穀類、蔬果類、菇藻類、根巠類、芽菜類食物 ;這樣吃即營養又健康。

 此外,要多攝取幫助排便的食物,如木瓜、火龍果等水果,以及空心菜、地瓜、山藥等粗纖維食物。

2. 攝取足夠水果

 一天要吃三次,即分別為早上11時、下午5時及晚上8.30時。

 水果有大量酵素及維生素C,對身體有益。

3. 水分要足夠

 所謂足夠的標準,就是個人體重乘40。若體重為50公斤,其喝水量應是50x40,即2000cc。

4.定時運動

 進行適當的運動,例如關節操,並且吸取新鮮空氣。

5.早點上床

 最好是在晚上10點前上床 ,若不行,也要在11點前。

 總得來說,是通過調整生活作息,將不健康的體質調整過來,從而杜絕文明病與過敏病。

各種過敏對治法

◆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者,應避免抓癢抓到皮膚病。要避開這個問題,可使用打針用的消毒酒精片,抹在出現傷口的部位,酒精片專殺菌,傷口可以很快止癢。

 另外也可使用隔夜濃茶水,以棉花棒沾了塗在相關部位。

 一般止癢藥,都是含藥性成份,依賴久了會對它麻木,比較接近天然的方法,就是以酒精片來止癢。

◆鼻子過敏

鼻子過敏者,早上起床通常是最難挨的時段,不是鼻子不聽使喚頻打噴嚏,就是鼻涕長流流個沒完沒了,實在困擾。是否有何對治方案?

 試試以蒸氣蒸鼻子吧!可以採用一般蒸臉的器具,放入熱濃茶湯來蒸鼻子,茶葉具有很好的解毒抗過敏功效。再配上早晨慢跑鍜練,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好七八成,兩個月時間便可根治。

 慢跑要跑上30分鐘,跑到微喘、心跳一分鐘100至120下的程度。

 患者切記要保持晨運的習慣,並避開過敏原,並保持鼻腔衛生。

 可買個洗鼻器,清除鼻腔內髒物,使用生理食鹽水,加熱至溫度與體溫相若,左右鼻腔相互輪流洗。

 鼻子長息肉,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新陳代謝能讓身體由不正常變成正常,只要避開不適合的食物,鼻肉問題有望解決。

◆眼睛過敏

 眼睛過敏,主要是接觸性過敏,地毯、花粉、塵,都可能是過敏原,如果能夠,避免養寵物。

 在食物方面,也要避開致敏食物。

 以濃茶湯蒸眼,眼睛稍為睜開,殺茵效果更佳。 

◆耳朵癢、耳鳴

 耳朵癢,可洗耳,準備好茶湯置隔夜,以大枝的棉花棒或棉花球沾了小心置入耳朵,停留在耳內20分鐘,一天做2次,讓茶鹼發揮作用。

 耳鳴與老化比較有關,可喝魚腥草茶。

※延伸閱讀:

若想進一步了解健康方面的資訊,可登入歐陽英老師的網站:www.oyoung.com.tw





過度干淨或越過敏

25/07/2010 14:49

到底,是不是有方法可以避免過敏呢?準備當父母者,是否可做些什么防範措施?

 好消息是:有!

 壞消息是:城市人不易辦得到。

 方法是:讓孕婦搬到農庄去,並且在農庄中產子。

 “讓寶寶生命的第一年在農場度過,那他往后將沒有過敏的機會。”本地過敏權威之一M.雅達夫博士(Dr. M. Yadav)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半開玩笑,主要是這個方法實行上有一定的難度,說笑成分似乎居多一些。

 不過,他提出的這個點子有根有據,並非無的放矢。

難建立防禦系統

 農場中動物多,各種細菌與病毒也多,正是最好的磨練機會,當身體適應了好壞細菌環伺的日子,就不會對所有不速之客起不必要的神經質反應。

 雅達夫博士是國內醫學界過敏先驅,在界內頗有名。

 他說:“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改變,很講究干淨,太干淨,感染細菌的幾率就相對低,導致人體防禦系統無法建立。” 

 過度干淨的結果,沒有辦法自然感染,免疫系統無法操作,陰陽失調。 

 他指出,這種現象也解釋了為何過敏病患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區,衛生條件相對弱的鄉下地區則較為罕見。

 現今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反而更易有過敏問題。以往,我們自小在雨中玩耍,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完善免疫系統,各類過敏的幾率都相對低。

多接觸微生物

 另外,他也指出,剖腹產小孩要比自然生產小孩有更高的過敏風險。

 自然產的嬰兒,須經過母親陰道,這裡含有多種細菌,對保護嬰兒免于過敏非常有效。

 小孩在童年階段多接觸各種微生物,也有助避開過敏風險。

 總而言之,越是曝露在細菌世界中,過敏的機會越低。

改善腸道有助減敏

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時,宜一樣一樣食物慢慢添加,每一樣食物吃上四五天,確保無礙才增加另一樣食物。

“過敏個案持續上升,情況越來越糟糕。”與過敏周旋超過30年,雅達夫博士對這個現象感到擔憂。

 國內過敏現象,有日趨惡化勢頭,情況堪虞。而這並非我國獨有的問題,世界各國情況類同。

 “在我國,四分之一人面對過敏問題。”他透露。

 這個問題這么嚴重,與嬰兒過早接觸高致敏食物有一定關係,換言之,食物過敏在過敏總數中佔有重要席位。

 牛奶、雞蛋、花生及小麥,都是高風險過敏食物。一些孩子對前述食物都過敏,要替他們尋找適合的食物並不容易,醫生得為他們構想飲食計劃。

 當孩子稍大,介于2歲到10歲之間,他們的食物更為豐富,致敏食物也更多元化,例如蝦之類海鮮、峇拉醬(Balacan)等。

 一般人愛給嬰兒吃香蕉,主要是看上它營養豐富及肉質軟,事實上,香蕉過敏的孩童不在少數。

 孩子在2到3歲時,也容易對塵過敏。

 “無論如何,家長可在早期確認問題並加以關注。對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首二三年。”

進行過敏測試

 他指出,小過一歲即出現過敏症狀的嬰兒,有很高風險在5歲時患上哮喘。若是家長有所懷疑,應進行過敏測試,加以防範。

 “皮膚問題,60%原因出自于食物,另有40%原因未詳。”他建議通過保健讓身體恢復健康。

 患者可用一年時間,將失調的免疫系統慢慢調回來。主要方法是避開過敏食物及服用有益腸胃的乳酸菌或益菌。 

 腸道的健康扮演著重要角色,腸內有越多益茵,過敏幾率就越少。因此,攝取良菌有助改善腸道健康。

蛋白質越多越易過敏

人之所以會對某一種食物過敏,主要是對該食物中某種或多種蛋白質成分過敏。換個說法,某一種食物蛋白質越豐富,其致敏的可能性相對高。

 因此,高蛋白質的雞蛋、牛奶、大豆、海鮮等,都是容易致敏的食物。

 以牛奶為例,雅達夫博士指出,100毫升的牛奶具有3.2克的蛋白質,其中包括80%的酪蛋白及20%的可溶性蛋白。

 他建議,有過敏問題者,可先進行過敏檢測,唯要選擇良好聲譽與設備的檢測所,並找一些可以提供意見的人,好好聽從對方忠告。

過敏蛋白:


☆酪蛋白
比起其他牛奶過敏原更能耐熱及抗胃酸。與豆奶及其他有蹄類動物的奶出現交叉過敏反應。
☆α-乳清蛋白(4%) 與蛋白有共同的抗原決定基(epitope)
☆β-乳球蛋白(10%) 有力的過敏原,不存在于母乳中
☆血清白蛋白 牛肉及牛奶交叉反應。約有20%對牛奶過敏的孩童也對牛肉敏感。大約90%對牛肉敏感的孩童也對牛奶敏感,白蛋白與其他有蹄類動物的類似蛋白質交叉反應。

脫敏治療漸成趨勢

近年來,脫敏治療(Desensitization therapy)已成新趨勢,用以對治一些過敏病症。

 這項治療是受世界衛生組織認可,是可影響過敏性疾病基礎機制的治療法。

 醫生先替病人找出導致身體過敏的致敏原(主要是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寵物或花粉等,然后再對症下藥,為病人注射適當的脫敏治療疫苗(致敏原提煉劑)。

 醫生將逐漸加大劑量至最高濃度,令患者免疫系統逐漸產生耐受能力。

 這種依循漸進的方式,使治療時間相對長,需3到5年時間,且價格較貴。

 由于脫敏治療成效顯著,近年已許多嶄新的脫敏治療推出市場,包括舌下脫敏治療及抗 IgE藥物,后者主要抑制IgE急性過敏反應。

惟,脫敏治療效果雖好,卻不適合5歲以下孩童,對食物過敏及異位性皮膚炎也無療效。

※延伸閱讀:《Causes And Prevention: Allergy & Asthma》作者:Dr. M Yadav & Dr. A Yadav 

過敏症狀:

□全身反應

 過敏性反應(有生命危險的情況)

 全身癢

 暈眩、衰弱與混亂

 血壓下降

 眼前一黑與呼吸窘迫

 喉嚨嘶啞與口渴

□皮膚反應

 蕁麻疹

 血管性水腫(口唇、皮膚腫脹) 

 過敏性異位性皮膚炎

 紅斑

 皮膚癢

□呼吸道反應

 過敏性鼻炎(起初流鼻水,后來鼻子阻塞)

 咽喉腫(說話變音)

 哮喘(喘息及氣短)

 鼻子及咽喉癢

□胃腸道反應

 不尋常的疼痛及絞痛

 噁心及嘔吐

 下瀉及腸胃不適

 絞痛

 口腔過敏綜合症

 咽喉與舌頭干癢

□眼睛反應

 痛、紅與痒

 淚水汪汪

□耳朵反應

 痛及發炎

 經常中耳炎

□神經反應

 頭痛

 疲勞

 易怒

 偏頭痛

 關節痛

 無特定部位的身體疼痛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