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中途輟學

18-12-2009
報導:涂素燕
圖:本報資料中心


遭邊緣化被迫輟學


每年年尾學校評估考試成績放榜,媒體蜂湧採訪那些最多學生考獲全 A的名校,已是約定俗成。

曾幾何時,教育成為一種追逐A的競賽,大家的焦點都落在跑得最快的孩子身上。

閃光燈背后,有一群孩子,因為 成績落后或行為問題,從本該是教育搖籃的學校,提早退場了。

他們的名字叫輟學生,有誰會在乎他們?

大家只看到華社 美好的一面、華校生有多優秀,栽培了多少人才,卻忽視了背后還有一群輟學生。
在搜索引擎谷歌打“輟 學生”3個字,首頁出現的竟然是全球最著名的輟學生,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新聞。

這位多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首的全 球首富,大學三年級那年從哈佛大學輟學,創辦了影響全球人生活習慣的微軟帝國。

比爾蓋茨向全球證實輟學生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本來,人的價值 就不在于擁有幾張文憑,從哪一間名校畢業這么膚淺。

不過,當教育已經成為以學術成績為惟一標準,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的“工具”,學校開 始變成隔濾的漏斗。

這個漏斗,把那些無法適應精英教育制度的孩子,像殘渣一樣過濾掉。只有能夠在主流教育制度跑出的精英,才能通過漏斗細小 的嘴部管子,沖向社會為他們準備的就業機會和舒適生活。

就算是比爾蓋茨,也不是普通的輟學生,而是鼎鼎大名的世界高等學府哈佛輟學生,再 說,哈佛后來還送上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給他。

當學校把不能達到制度要求標準的學生,當成殘渣一樣隔濾出來后,大家是否想過,這些“殘渣”最后 會流向哪里?

幾乎每位馬華部長及副部長,每隔一段時期就會重提一次,“每4位華小畢業生,就有一位在升上中學后輟學。”

然 而,華社和媒體似乎更關心,哪間學校最多學生考獲全A、哪間學校及格率最高,華小是不是只會栽培“抄襲人才”這類新聞和課題。

輟學生成為沉 默的一群,倍受社會忽略。

不過,部分輟學生似乎找到為自己嗆聲的形式,他們把作為邊緣族群的鬱悶,訴諸于犯罪行為。

報章上, 經常可以看到輟學生犯罪的新聞,從早期的賣盜版影音光碟、參與刮刮樂欺騙,到賣迷幻藥、販毒,結伴搶劫等。

說句公道話,不是所有學校栽培出 來的精英,就必定對社會有貢獻,也不能說所有的輟學生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全球的犯罪學研究報告,可以證實輟學生跟青少年犯罪的密切關 系。

社會關懷中心喜樂之家創辦人鄧志升,長年在跟輟學生周旋,他親眼見證過,多少被社會遺棄的孩子,如何踏上不歸路,做出危害社會的事。

重人才漠視輟學生

大部分輟學生, 都是在16歲之前就離開學校,情況讓人擔憂。
鄧志升牧師17年前創辦喜樂之家以來,收容過無數遭家 人遺棄、虐待、單親和問題家庭的孩子。

從事青少年關懷工作多年,他接觸過的邊緣少年多不勝數,這些孩子十個有九個不是被學校開除,就是無心 向學自願停學。

看著這些孩子,固然是憂心忡忡的,但讓他最為感慨的是,我們的社會,對輟學問題似乎視而不見。

有3個人先后問 過鄧牧師同一個問題:“華人這么富裕,關注孩子,也會有孤兒?”

他們之中一位是鄧牧師媒體界的好友、一位是政府官員,一位是福利部官員。 “媒體人、政府官員和福利部,應該是比較了解社會現象的人,如果連他們都這么想,其他人是怎么想的?”

雖然他們說的是孤兒,但鄧牧師感覺 到,華社不管是對邊緣少年、輟學生問題,其實都一樣冷漠。

大家只看到華社美好的一面、華校生有多優秀,栽培了多少人才,是刻意、還是不期然 而然,忽視了陰影的那面。

就算近年,大家漸漸地關注到這個問題,但甚少單位真正著手處理這個問題。

而那少數實際採取行動的單 位,就明白這是個需要拿出真槍實彈應對的考驗,不是光說不練就行的。

華校 生輟學率近20%

華小畢業生升上 中學后輟學的問題,不是光說不練就能解決的。
徐雲彪曾任獨中校長,關心教育課題的他,曾經針對學生 紀律、體罰,中學生輟學等問題,做過一些研究調查,並撰寫文章結集成書《心敘神游——教育思辯集 》。

2003年,當時的教育部副部長拿督 韓春錦推動“一個都不能少”運動,他也受邀成為當中的一員。

為了統計我國華小畢業生的輟學率,“一個都不能少”內部調查報告,曾經核算過 1997年小學畢業生,升上中學的就學率。

結果發現,1997年參加小學評估的華小生,共有9万9055名,但到了2002年,這批學生 中,仍然就學的學生只剩7萬4807人。

也就是說,從預備班到初中五期間,約25%的學生流失了,換句話說,每4位華小生升上中學,就有一 位中途輟學。

從徐雲彪本身做過的一些調查來看,扣除那些中學時期隨家人移民、轉到私立學校就讀,或直接到國外就學的學生,他估計我國華校生 的輟學率大概是20%左右。

儘管如此,這仍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況且這些輟學生當中,超過65%是在中三之前離開學校。

一個 未滿16歲的孩子,離開學校后會去哪兒、做些什么?這是輟學生拋給社會的一道難題。

互相 推辭埋下禍根

學校偏愛成績優 秀的學生,把成績差、品行有問題的學生都丟到放牛班?
說到輟學問題,鄧志升牧師認為就像談論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永遠也說不清是哪方面先出了問題。

學校、家庭和社會站在不一樣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往往互相推辭。

“學 校推給家庭、家庭推給社會,大家把問題推來推去。”在他看來,問題是環環相扣,各方不可能完全沒有責任。

從喜樂之家的情形看來,家長多數是 管不了孩子,才把孩子送到中心。這類家長,把孩子交托出來以后,往往許久都不會來看孩子一面,有些連蹤影都不見。

鄧牧師想盡辦法讓孩子復 學,但是有些校長卻跟他說:“你們喜樂之家的孩子來到我們學校后,我們學校就再也沒有喜悅了,你們不能送些好一點的學生來嗎?”

他曾經落力 的幫助過一位輟學生,結果校長跟他說:“你為什么幫他,學校只有兩種學生,一種是模範生,一種是爛學生,他是無可救藥的,你不要浪費時間了。”

他 承認,有些孩子是很讓人頭痛,老師、家長當然有情緒,也會有對孩子失望的時候,但是學校和關懷中心都是植樹育人的地方,不應該放棄任何孩子。

“現 在的學校,一般都很功利主義,偏愛及不斷表揚成績優秀的學生,逃學、成績落后的學生就丟到放牛班。”

把有問題的孩子掃出校門,也許可以避免 他們影響其他學生,但是無形中卻為社會埋下一顆計時炸彈。

徐雲彪表示,這只不過是把問題掃進地毯,無法解決青少年和社會問題。

過去的調查報告顯示, 每4位華小畢業生,就有一位在升上中學后輟學。
輟學的問題環環相扣,但是家庭、學 校和社會往往互相推辭。



欠缺關愛絕跡校園


輟學的前奏,離不開觸犯學校紀律、給師長惹麻煩。

一位學生 一旦慣性逃學,則意味著他們的校園生活已經接近尾聲。

大部分輟學生,都是經歷以上過程,跟校園生涯漸行漸遠,直到最后絕跡校園。

多數學生輟學之 前,就已經有慣性逃學的紀錄。
的頭比較大,大家 都叫他大頭。

大頭自小功課不好,數學題不會做,作業經常空著大半頁,老師問他為何沒做功課,他總是說忘記,不然就把作業簿藏起來,騙老師說 忘了帶來。

上圖工課時,他總是忘記帶圖畫紙或顏色筆到學校,被老師罰站“我覺得老師不喜歡我,我也看他們不順眼。”

全部老師 嗎?他猶豫了一下,“也有一些老師很關心我們啦!”

但是他仍討厭上學,只是小學紀律嚴格,加上年紀小,就算不想坐在課堂里,也不知該去哪 里,所以他就在課堂打瞌睡、偶爾搗亂,發白日夢。

升上中學,認識一群性格跟自己合得來的朋友,膽子開始變得大起來,在課堂上頂撞老師,休息 時偷溜到附近的茶室吃東西。

初時只是吃完東西就回學校,繼續呆在課室直到放學,但在朋友的慫恿下,吃完東西后就索性不回學校,直接到網座打 連線遊戲。

大頭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家境過得去,但父母很少在家,他整天在家就是打機,除了PSP遊戲,也玩網絡連線遊戲,“但是家里打速度 很慢,而且一個人打沒有這么爽。”

有了第一次逃學經驗就有第二次,他成為班里的“神龍教主”,見首不見尾,早上可能在課室,休息后就不見 人。

學校要求見家長,回家被父親狠狠訓一頓,從此父親每天載他上下學,所以收歛了一陣子。

但過了幾個星期,就故態復萌,有時 早上父親把他送到學校,看著父親的車子消失在眼前,他連課室都懶得進去,就翻牆到附近公園跟朋友碰面一起去網座。

有一次學校紀律主任跟著警 察去網座突擊逃學生,他被抓回學校。父親一來到學校,當著老師、同學和其他家長的面,就給他一記耳光,他從那時起就不跟父親說話。

開始時母 親講他,他會大小聲回嘴,但后來任由母親囉嗦、父親罵他遲早殺人放火吸毒死在外面,他在家里就是不出一聲,出到外面就跟朋友一起踢翻垃圾桶、抽煙、罵粗口 洩怒,並且曠課曠得更凶,直到學校請他不用再上學,把他開除了。

沉迷 電玩無心向學

網座已經成為現 代學生逃學的好去處,許多學生因為沉迷網絡連線遊戲而無心向學。
跟許多輟學生談過以后,發現每位輟 學生的家庭背景可能不一樣,但是輟學的原因、踏上輟學之路的經歷卻跟大頭大同小異。仿佛已經有一個設定的方程式。

開始時是因為各種原因對學 習沒有興趣,覺得上課悶、功課跟不上,然后就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子。

課堂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壯膽之下,頂撞老 師、抓弄同學、躲在廁所抽煙、打架等,最后結伴逃學。

這一切,多數發生在初中一或初中二的階段,就算學校不開除他們,他們也可能自動停學, 不願繼續上學。

家中有這個年齡層孩子的家長,可能都會發現,孩子的個性和行為,跟小學時有了一些差異。

資深輔導老師蔡美金 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生理還是心理都有很大的變化。加上剛升上中學,新的環境和他們小學時有很大的差異。

“小學時,班上有級任老師一天 帶著學生很多節數,師生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比較密切,升上中學后,都由不同的老師來教不同的科目,情況很不一樣。”

種種的變化,都會讓孩子內 心有很多迷惑和掙扎,很容易在這個過程迷失自己。

逃學去網座打機

校方跟警方或教 育部官員,檢舉網座,帶回一群迷失在網絡線上遊戲的學生。
現年24歲的肥鴻,學生時期打架、抽煙, 是叱吒校園的幫派老大,校園生涯從初中三就玩完。

看著身邊的朋友,不是吃軟性毒品暴斃、就是飛摩哆飆車喪命,不希望自己也步上他們的后塵, “再壞的人,看到這么多朋友這樣死法也會怕啦!”

18歲時在母親的鼓勵下進入喜樂之家接受“改造”,早已洗心革面,自願留在喜樂之家助院長 鄧志升一臂之力。

“我1997年進中學,我敢說,那個年代,雪隆一帶沒有一間學校是沒有黑社會的。”

以前的黑社會,都會到校 園招收“馬仔”,但是肥鴻說,今天的學校對黑社會已經沒有價值了。

“黑社會早就‘out’,你叫今天的孩子打架,他會跟你說我打機更好。”

這 位曾經逃校輟學的孩子,今天為了喜樂之家的孩子,倒是經常以“監護人”的身分跟學校打交道。

“學校的老師跟我說,最近的學生比較少打架了, 黑社會也不來‘kacau’,我聽了覺得那很好啊,老師接著說,不過學生多數都是逃學去網座打機。”

校方跟警方或教育部官員,只要到學校附 近的網座一掃,總可以逮到幾十位穿著校服在打機的學生。

他說,有一位網座老板,自己的兒子逃學穿著校服來網座,他在店前貼住自己兒子的照 片,說不準照片里的人踏入網座一步,但是一大堆別人的孩子,逃學來網座玩他就不管。

他覺得,以前的孩子,是因為加入黑社會才無心向學,現今 的孩子,則是沉迷線上遊戲,茶飯不思,更不要說讀書。

剛升上中學的孩子,因為處在青春期,內心有很多迷惑和掙扎,非常容易受他人影響而走入歧途。
不是社經地位低的家庭,才會有輟學生,許多輟學生其實是來自中上階級的家庭。

輟學未必關係貧窮

網絡時代,就算 不出門也可以學壞或結交異性。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輟學生多數是來自收入或教育水平較低、單親或家 暴等家庭。

很多輟學生,確實是因為以上因素放棄學業,但是徐雲彪接觸過的輟學生,有許多其實是來自高收入、父母教育程度高的中上階層家庭。

他 表示:“在許多國家,輟學一般跟貧窮有很大關聯。”

但他認為,我國因為貧窮而輟學的人很少,反而是更為複雜的問題,導致學生中途離校。

不 是社經地位低的家庭才會有問題,“尤其是在城市里,雙薪家庭導致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陪伴與管教孩子,父母每天工作到晚上才回家,孩子一整天做了什么,誰知 道?”

鄧志升牧師也察覺,城市父母多半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把教育的問題都丟給學校。

他們時常會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然后要孩子 乖乖在家做功課讀書,他覺得這種做法等同要孩子坐牢,甚至形容這類父母是野蠻的。

“要十多歲的少年自律是很難的事,又沒有給他們適當的娛 樂,只是每天讓他們在家里念書,讓他對著電腦就當做是娛樂。”

對鄧牧師來說,讓孩子獨自對著電腦上網,是一種危險的娛樂,在網絡時代,就算 不出門,也能夠學壞。

鄧牧師就有一個個案,一位女孩在網絡認識了男朋友,結果第一次見面就上床搞大肚子。

也有一些個案,孩子 趁著上課時間,父母不在家,帶著女生逃學回家大搞男女關系。

以前的人說學好3年,學壞3天,他認為,現在的孩子,3個小時就可以學壞,但要 學好,3年卻未必足夠,因為外在的誘惑實在太多了。

他發現,中上階級的家庭,面對孩子輟學,往往放不下面子對外求助,把問題關在家門內,最 后反而更棘手。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fw123.blogspot.com
很多輟學生,其實都是聰明的孩子,但因為非智力因素,導致他們無 心向學,又或他們的興趣不在教科書上。然而,學校是否能夠提供舞台讓他們發揮?

儘管我國不乏技職學院,但是技職學院能否成為輟學生的歸屬?復學,就 能解決輟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嗎?

有一些孩子,天 生對課業不感興趣,但可能在運動、技術或藝術方面很有天分,可惜學校未必有舞台讓他們發揮。
多人以為,輟學生都是“笨小孩”,但是真正跟這類青少年接觸過的師長和輔導員,往往會發現這是一種誤解。

尊 孔獨中校長吳建成說,很多輟學生其實都非常聰明。他們戲弄師長同學的方法層出不窮,而且非常有創意,腦袋不好的人,是想不出這些點子的。

他 認為,很多孩子不愛念書或成績不好,其實是情感智商(EQ)出了問題,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專長不一樣,就連需要 的關愛和對待方式也不一樣,所以學習能力和對壓力的承受能力不能相提並論。

人類的心理層面,包括認知、智能和情感,但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只 重視學術取向,著重認知和智能的開發,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他表示,只是認知就包含思維、分析、聯想,創新和記憶,但顯然我國學校太偏向發 展記憶力,無法發展孩子的綜合想像力或創意等,也抹殺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

有些孩子比較遲開竅,根據吳校長的經驗,這些孩子必須給他們一點 時間,用對的方法教導他們,讓他們慢慢追上。

也有一些孩子,天生就不是學術型的人,對課業不感興趣,但他們可能在運動、技術或藝術方面很有 天分,而且情感智商非常高,有很好的領導能力。

只是他們在重視學術表現的學校里,往往找不到展現自己的舞台,最終被擠到主流教育制度的邊 緣。

部分孩子則是面對學習障礙,可能有自閉、過動,感覺統合失調等的特征,遺憾的是,他們總是成為主流社會制度的犧牲品。

文憑限制學生發展

很多輟學生都是 聰明的孩子,他們不愛念書或功課不好,可能是情感智商出了問題。
我國不乏技職學院,只是國立技職學 院就有九十多間,受承認的私立技職學院更是多達數百家,提供的課程種類繁多。

然而,就算放寬招生資格、不收學費,“包吃包住”,有些還每個 月給零用錢,仍然無法吸引華裔生報讀。

許多華裔部長,更是多次苦口婆心呼籲華裔生踴躍申請,但是從過去的紀錄來看,我國華裔生報讀國立技職 的還不及2%。

除了華社普遍對技術行業帶有偏見,同時認為從事技術行業,不如從學徒做起,可以邊學邊賺錢,背后其實還有一些長期被忽視的原 因。

現任萬達國際學院院長的徐雲彪指出,我國的輟學生,很多是在初中三之前就離開學校,但是國立技職學院只招收擁有大馬教育文憑(SPM) 資格的學生。

許多附屬中學的技職培訓課程,也至少需要初中評估考試(PMR)資格。“那些初中一或初中二就輟學的學生,根本就沒資格報 讀。”

他建議,我國應該從初中階段,學生13歲時開始,就實施學術和技術雙軌教育,而不是等到高中或高中畢業才推行技職教育。

喜 樂之家院長鄧志升牧師的看法,跟徐雲彪一樣,他認為一位孩子是屬于學術型的還是技術型的,其實從小學時就已經能夠看得出來。

他提議教育部應 該在小學階段,就給學生做性向測試,然后把他們放到對的位置。

慎選 私立技職學院

除了輟學生,蔡 美金老師提醒大家,也應該關注在學校混日子的學生。
儘管我們鼓勵學生報讀技職學院,學得一技之長, 但是徐雲彪提醒家長和學生,必須慎選私立技職學院。

他認為,我國的私立技職學院,林林總總,素質參差不齊之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完善的管 理體系。

“辦一間學院不是容易的事,除了學生紀律問題、還有輔導,安全課題等。”很多技職學院並無法兼顧這些事務。

許多輟學 生,是因為品行問題才離開學校,去到私立技職學院更是形同大解放,男女同居、吃軟性毒品,但是私立技職學院並不管學生的紀律。

“現在的孩 子,許多十多歲就同居,根據報導發現,一些孩子12歲就有性行為,未成年懷孕、濫用藥物等現象更是常見,引發很多社會問題。

他主張,十多歲 的孩子,還是需要被管教的。這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很多孩子還在父母和師長羽翼的保護下,逐漸學習獨立。

力不從心無心向學

許多輟學孩子就 算重返校園,卻因為學習意願低,無法好好念書。
不管是自願停學,還是被令停學的學生,在我國教育制 度底下,都有重返校園完成基礎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很多家長以為,只要能讓輟學的孩子回到學校,問題就得以解決。

資深輔導老師 蔡美金發現,很多輟學生回到學校,學習進度都無法跟上其他同學。

我國提供11到12年免費基礎教育,從小學到高中之間,並沒有淘汰制度。

她 綜合一直來對輟學生觀察的結果,輟學的原因,主要是跟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基礎有關。這背后可能又有家庭、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態度,社區環境的影響等因素。

這 些學生一般學習根基不好,升上中學尤其是國中,教學媒介語一轉換,英文科和馬來文科就跟不上。

特別是國中沒有留班制,學生一年一年升班,從 預備班或初中一開始,功課就追不上,升上初中一或初中二時,就對課業更加沒興趣,功課更差。

“對功課力不從心的感覺,在課堂上無法得到滿足 感,面對著種種挫敗,孩子的自信也會變得很低,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影響。”

輟學率固然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但她也提醒大家不要忘了,還有一 群學生雖然每天如常到學校上課,但是其實是在混日子,這也是另一個社會需要關注的課題。

師長攜手扶持學生

輟學生面對的如 果只是功課問題,師長可以協助他們整合各種學習資源,協助他們慢慢迎頭趕上。
如果只是功課的問題, 老師和家長可以協助復學的輟學生,整合各種學習資源,讓他們慢慢追上來。

老師也許可以為他們提供特別輔助,家長配合監督孩子在家的學習。

蔡 美金老師說:“學校班級大,只是靠學校的老師可能不容易,家長能夠自己教最好,如果不能可能就需要尋求其它輔助。”

不過根據她的經驗,很多 孩子之所以在學校呆不下去,是因為完全沒有學習意願,就算老師願意幫他們也不容易。

她說,這一類學生,可能需要通過輔導,協助他們擬定自己 的學習目標,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學習目標必須依據孩子的能力,就算從D到C,也是一種目標,鼓勵他們有方向的學習,會比茫然的學習來得有 效率。

“最重要的是,從D到C的過程中,有誰看到他?許多輟學生,因為長期在課業上面對挫敗,自我感很低,非常容易受人家影響,師長需要多 肯定他,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的’。”

如果學術這條路真的不行,她建議就應該考慮接受技職培訓,行行出狀元。

我國的職技教育,無法 趁早培訓技術型孩子,導致他們從教育體系里流失。
很多輟學生在重返校園后,都面對 課業落后的情形,家長和老師需要給予他們更多支持。



特輔班著重另類教學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說來容易,但做起來談何容易?

我 們當然可以大喊口號,所有學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但真正面對態度頑劣、學習意願薄弱或學習緩慢的學生,學校是否真有特定教育方針,協助這些孩子融入 校園?

叫人欣慰的是,在尊孔獨中,我們終于看到,有學校願意為了一群被主流教育制度遺忘的孩子,提供一個生存的空間。

尊孔獨中校長吳 建成說,不管是聽話、頑皮、功課好不好,家境富裕還是貧窮,尊孔獨中只要有位就會錄取,沒位就沒有辦法。
間有這樣的說法,成績考不進其它獨中、不聽教的問題學生,或是被學校開除無處可去的學生,可以報考尊孔獨中,尊孔 獨中會收留這類學生。

尊孔獨中校長吳建成笑說,孔子兩千多年前就宣揚有教無類、平等和民主教育,我們學校叫“尊孔”,只好不負孔老夫子的教 誨。

“不管是聽話、頑皮、功課好不好,家境富裕還是貧窮,學校只要有位就會錄取,沒位就沒有辦法。”

這種教育精神,在這個以 課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唯一標準的社會,竟然被詮釋為專收“爛苹果”。有老師因而難過地跟他投訴:“校長,大家都當我們的學校是垃圾回收站。”

他 這樣告訴老師:“垃圾可以變黃金!”這並非安慰的話語,事實上,他自己是堅信這種信念的。

為了培育這些主流教育體制下被視為“弱勢”或有 “問題”的學生,尊孔獨中從2003年起,開設了為這群孩子量身訂作的特輔班。

那些入學考試學科能力表現比較弱的學生(總平均分數35分以 下),校方經過性向測試,如果發現他們不適合在一般班級上課,就會把他們編入特輔班。

這些學生一般都是小學時基礎打得不好,要是不特別扶他 們一把,日后可能會因為課業跟不上,而對學習失去興趣。

所以學校要求他們多念一年基礎班,寧多花一點時間打好基礎,免得他們因為沒有做好準 備,而在升學的洪流里失去方向。

一年的基礎班,加上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特輔班的學生,總共需要7年才能從中學畢業。

另外, 正統的初中教育課程並不適合他們,所以校方為他們另編教材及設計課程,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發掘他們的興趣和非學術方面的能力比如技術、溝通和組織能力 等。

為了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特輔班不修讀政府課程,不會報考初中評估考試(PMR),校方也不強制他們報考統考。

不是所有 孩子,天生就愛對著課本,校方希望尊重孩子個體的差異,讓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所長,考不考試反而是其次。

互相支援走得更遠

尊孔獨中遵循孔 子有教無類教誨,抱著不嫌品德好壞,不管成績優劣的學生,平等對待所有學生的理念辦學。
許多美麗的 願景,在實踐過程可能就會逐漸破滅,根據尊孔獨中的經驗,要是沒有完善的制度作后盾,“愛的教育”、“因材施教”其實只是空談。

首先特輔班 是採取小班制教學,一個班級只能收25位到30位學生,而且需要動用更多學校資源,比如師資、輔助教材等,所以必須收取比一般班級高50%的學費。

特 輔班的負責老師之一謝映紅坦白告訴記者,從2003年開始辦特輔班,前面幾年其實是摸索期。

她指著電腦螢幕顯示的學生流失數據表說:“要說 我們辦得好,其實特輔班的學生流失率很高。”第一屆入學的學生32位,真正念完7年畢業的只有18位,每一屆都陸續有學生退學或轉校。

所以 校方去年重新整頓特輔班資源,除了整合過去個別教師為特輔班設計的學科教材,匯集成教學課本,也建立特輔班核心教師隊伍,讓老師們可以在教學、育人問題上 互相支援。

特輔班學生面對的並不只是表面看到的學習問題而已,而是更為複雜的家教、不良生活習慣,負面思維、沒有學習毅力等非智力問題。

很 多學生可能來自問題家庭,或者從小做錯事、功課不好時就被打罵,所以對自己沒有自信,感覺到自己的情感不被接納,經常會以一些出位的行為,為自己的負面情 緒尋找出口。

謝映紅說:“老師在教導這群學生,包容著他們的同時,自己的內心其實也會受到傷害,不停磨著自己的耐性和愛心。”

通 過定期舉行特輔班核心教師備課會議,老師們除了可以一起商討教課、學生行為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可以在精神上互相支持。

強調育人重于學術

特輔班引入經典 教育,希望學生通過讀經和描紅,學習生活禮儀及修身養性。
特輔班強調的是育人重于學術,謝映紅老師 說:“所以開始時不會強調學生的成績表現,而是重視他們的學習態度。”

校方大膽摒棄以筆試評定學生的傳統做法,改以“過程評論”,從學生日 常的學習態度、基本禮儀、日常的作業和報告、校園活動的領導服務表現等評估學生。

評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培養他們 的自信,而不是要他們在考場里競爭,承受挫敗或得到優越感。

所以就算是日常上課時間,只要學生表現積極,像從零分進步到10分,這樣的成 就,校方也會給予肯定,希望他們再接再勵。

另外,學校也鼓勵同學之間互相表揚對方的優點,記錄下來貼在堂上給予肯定。同學之間互相觀察對方 的優點,也是一種互相鼓舞的方法。

教學多元及生活化

經典課程著重于 學生的禮儀規範,所以上課時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坐姿。
課程設計方面,為了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特 輔班採取了生活化和多元的教學。

語文科多以分組演練的方式教授,謝映紅老師說:“我們先讓學生多聽多說和多讀,等掌握了一定能力,才要求他 們寫。”

老師在編寫教材時,會盡量把語文科結合文化和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從語文教學中建立價值觀。

同時加插經典教育,讓學生 通過讀經和描紅,學習生活禮儀及修身養性。

數學教學除了從加強基礎運算能力著手,也強調從生活中取材,以便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學習。

“比 如學分數的時候,老師會帶一粒蛋糕進課室,讓學生想辦法切分”,學生可以從中知道生活與數學的緊密關系。

由于特輔班的學生多數比較難安靜地 坐在課堂聽課,所以校方為他們引進實驗科學,科學課的時間,都會盡量安排他們在科學室動手做實驗及觀察實物。

勞作抵過避免開除

學做家事、照料 自己的生活也很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折衣服。
尊孔獨中校規規定,學生只要記3個大過就必須開除, 打架、考試作弊、抽煙、偷東西、辱罵師長,視情況和嚴重程度而定,都可能被記大過。

但是特輔班的學生卻有“特權”,吳建成校長說:“特輔班 的學生,都是比較頑皮好動的孩子,所以一般校規不適于他們。”

頑皮好動到什么程度,特輔班的第一屆畢業生黎志文笑說:“說出來怕嚇到你,試 過幾位同學合力,把一位同學丟進垃圾桶。”

另一位特輔班同學張玉芬掩住嘴笑說:“有時玩得太癲會打爛燈管。”打爛科學實驗室的器材更是司空 見慣的事。

面對這類孩子,如果用一般校規對付他們,很快就可以讓他們捲包袱走人了。所以校方有一套應對他們的策略──“勞作抵過制”。

以 勞作抵消過錯,雖非專為特輔班而設,但不管是用在學校所有學生還是用在特輔班學生身上,都有一定的成效。

做錯事的學生通過勞作,可以明白 到,自己需要對一些困擾到別人的行為負責任。

尊孔獨中為主流教育體制下被視為“弱勢”或有“問題”的學生,開辦量身訂作的特輔班。
“因材施教”說易行難,尊孔獨中花了7年時間,摸索出一條路。
勞作抵過制
勞作時間

一個書面警告 4小時
小過 16小時
大過 48小時
已達退學階段 長期勞作



勿小看自己的潛力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是“爛苹果”的孩子,只有被社會、家庭和教 育制度遺棄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只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每位孩子都能夠成人成才。

“我在特輔班學到一句名句,不要小看 自己,人有無限的能力。”尊孔獨中特輔班第一屆畢業生黎志文,特別交待我把這句話寫在文章里,與所有孩子共勉之。

尊孔獨中為了貫 徹多元化教學,在高中課程分流里,增設美術設計科和餐飲管理科。
年 19歲的黎志文,言談穩重有條理,跟那張還充滿孩子氣的臉孔,看來反而有點不搭調。

聊起7年來在尊孔獨中的學習生涯,他說來頭頭是道,說到 自己未來的出路,更是胸有成竹。

志文希望將來可以自己創業經商,所以升上高中后,他選修了文商科。

為了實踐在學校所學的理 論,他從高一開始就到服裝店當售貨員,“在學校學的是理論,打工的時候能夠開單、看賬、點貨和進貨,真的看到一間店是怎么系統化的經營。”

剛 從中學畢業的他,已經非常清楚自己的志向,而且已經跟著自己的鋪排,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理想。

如果他不說,沒有人會相信眼前自信的他,曾經 因為入學考試低于35分,而被編入特輔班。

小學成績不怎么樣的他,曾經嘗試報考城中一間著名獨中,但是入學考試不過關,所以才報考尊孔獨 中。

可是他在尊孔獨中的入學考試成績也不理想,被編入特輔班,必須多念一年基礎班,才能從中學畢業。

一些家長聽說特輔班學生 會比其他同齡同學遲一年畢業,就索性讓孩子去念其他不需入學考試就錄取的學校了。

但是志文的父母認為最重要是能夠念好書,全力支持他在尊孔 獨中念下去。

黎志文(左)在 特輔班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同時找到人生目標。
他回想當初的感受:“那時知道班 上的同學成績都很爛,擔心會給其他班的同學看低,而且特輔班的學費又比一般班級高,所以很大壓力。”

但是他無論如何都不想被看扁,覺得別人 看不起自己,自己就更應該上進。跟班上其他愛跟老師作對、上課喜歡吵鬧,不交功課的同學比較起來,他其實是乖巧、想好好念書的學生。

至于功 課為何一直不好,他認為自己學習進度比較慢,“班上有幾位同學很好玩,但他們其實是很聰明”,他自認自己不屬于聰明的學生。

“好像數學題, 老師講解時,別的同學可能一聽就明白,可是我需要聽幾次,然后慢慢思考才能吸收。”

老師都很用心教書,志文說他們其實是全校最好的老師,校 長特別把他們派來教特輔班,“只要學生肯問肯聽,他們都能夠耐心的一遍又一遍重教。”

“尤其是馬來文、英文和數學,大家的基礎都不好,老師 會花很多時間,讓大家慢慢吸收。”

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他的成績開始進步,從初一開始就都是考三甲以內。

高中選修文商科, 跟普通班級的學生一起學習,成績還是名列前茅,連續三個學年都是班級第一名。

技藝 班供另一選擇

陸康恬老師: “尊孔廚藝學苑盈利都是捐予尊孔獨中,校長的理想是希望做到企業養校,減輕華社捐款的壓力。”
黎志 文算是少數從特輔班轉入文商班,而且成績突出的學生。

尊孔獨中校長吳建成表示,特輔班的學生多數是技藝型的孩子,這類孩子大部分比較感性, 很難應付主流的學術科目,尤其是理科,文商科還可以。

“但是選修文商的學生不多,根據他們的性向分析,多數比較適合選修技藝,當中又是適合 技術的多,適合美術的比較少。”

他分析,這類孩子需要用手學習,不適合用腦學習,所以必須讓他們多實踐,靠觸摸帶動腦袋思考。

為 了貫徹多元化教學,尊孔獨中在高中課程分流里,開設美術設計科和餐飲管理科。

學校從2007年1月開設餐飲管理班,特輔班的學生選修反應熱 烈,許多學生從烘焙、烹飪,或學習餐飲服務的過程中,發掘了自己的潛能,找到自信。

當初設立餐飲管理,是為了讓特輔班的學生,在升上高中有 多一門選修的課程,掌握專業技能。

但是餐飲管理科目前已經成為該校的另一分流,許多普通班級的學生,甚至其他學校的學生,也視這為一種新的 選擇。

歡迎輟學生學烹飪

許多特輔班的學 生,從烘焙、烹飪,或學習餐飲服務的過程中,發掘了自己的潛能,找到自信。
餐飲管理科主任陸康恬老 師說:“其他學校的學生,只要有初中評估考試(PMR)資格,或獨中初中統考資格,就可以申請報讀尊孔獨中餐飲管理科。”

課程是在高一、高 二和高三,3年里完成,畢業后可以獲得“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所頒發的文憑,這項文憑獲得世界多個國家承認。

至于沒有以上學術資格的輟學 生,可以報讀“尊孔廚藝學苑”夜間班課程。

基于已經投入資金建設烘焙教室、廚房等餐飲課程設備,並且擁有專業的師資,為了善用這些資源,該 校注冊一間尊孔資源中心有限公司,然后成立“尊孔廚藝學苑”,開辦夜間課程,公開招收校外人士。

陸康恬老師也兼任“尊孔廚藝學苑”策略發展 經理,她表示,廚藝學苑提供烘焙、點心、西餐、日本餐料理等,學費合理,較其它商業性質的學院低。

“盈利都是捐予尊孔獨中,校長的理想是希 望做到企業養校,減輕華社捐款的壓力。”

目前報讀尊孔廚藝學苑課程的,大部分是一些就職人士,他們多數有意轉行或創業,輟學生的反應則很冷 淡,課程開辦至今3年,報讀的輟學生只有一位。

功課平平創意無限

餐飲管理科的同 學廚藝不賴,曾經獲得雪隆區KDU學院動力廚師競賽第一名。
張玉芬和沈佩幸兩位女生,一位活潑一位 外表看來嚴肅。

她們是尊孔獨中第一屆特輔班少數女生之一,聊起當初進入特輔班的情形,玉芬笑說:“開始時有點害怕,男同學們都很頑皮,玩起 來都很癲,但只要我們閃到一邊,他們也不會騷擾我們。”

在一些人眼中,特輔班聚集了一群調皮、功課較差的學生,不過玉芬並不覺得自己念特輔 班有何不妥,也不覺得有其他同學會用異樣眼光看自己。

她形容自己是無法單調對著課本念書的學生,“小學和中學的功課都是一般。”

佩 幸不大出聲,我們說話時她都是認真在聽,哪個部分說漏或說得不夠清楚,她就適時給予補充。

兩位女生功課也許不是第一流的,但都是學校的風雲 人物,玉芬是總學長,佩幸則在初中時獲得品學兼優全能獎,更多次獲得年度服務獎。

她們都在高中選擇了餐飲管理科,選修這科之前,對自己有沒 有興趣其實也沒有什么概念。

但真正上課后,就喜歡上這科了,不管是調酒、準備果汁、烹飪、做糕點,點心等,都可以找到許多樂趣及滿足感。

玉 芬開心地透露:“很多時候我們完成一樣糕點,老師都會很驚喜,覺得我們真的很有創意。”

佩幸感性的說,自己是比較不喜歡念書的學生,但是學 校卻給了她們很多空間。

不管是籌辦活動,或是參加校內的各種團體,都使她們有許多跟各班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她們7年的中學生涯多姿多 彩,充滿回憶。


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職能,尊孔獨中在高中課程分流里,開設美術設計科和餐飲管理科。
一些技藝型的孩子需要用手學習,不適合用腦學習,必須讓他們多實踐,靠觸摸帶動腦袋思考。



喜樂之家開另一扇窗

有一群來自單親、無父無母,或家暴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家里得不到 愛和關注,有一顆受傷的心。

去到學校,又因為得不到理解,搞得師長、同學、朋友們的心也跟著傷痕累累。

當社會為他們關上一扇門后,所 幸還有喜樂之家,為他們打開一扇窗。

現代社會視學校 為理所當然的重要學習場所,但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
愛玲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她10歲那年,也因病離世。

母親去世后,舅舅就接她過去一 起生活,同住的還有外婆、舅母和一位小表弟。

舅舅夫婦待她不薄,外婆也很疼愛她,但是在她的內心世界,卻覺得仍有個缺失的角落。

升 上中學后,她認識了一群喜歡玩樂的朋友,一堆十多歲的男男女女,就相約一起逃學在外遊盪。在中學一年的時間里,她就交了兩位男朋友。

“星期 六、禮拜天就騙舅舅說有課外活動,然后去金河逛街,溜冰、唱卡拉OK。”

每次出一趟街,包括來回車費、從早到晚吃飯喝茶玩樂,至少需要五十 多令吉。

有時一個星期好幾天,都是逃學或騙說有課外活動,脫身出去玩,開始時還可以從舅舅、外婆那里騙一些零用錢。

但一而再 再而三被揭穿幾次后,大家都不肯給她錢了,她便去偷舅母、外婆的錢。

舅舅拿她沒有辦法,決定把她送到喜樂之家,“當時我有80%不願 意,20%願意。”

不願意,當然是不想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被“管教”,可是內心又矛盾,希望有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進入喜悅 之家后,她自願放棄上學的機會,“我擔心變回像以前那樣。”

她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是肯定不會再跟那班朋友交往,但是她擔心他們不會放過她。

這 些日子,她顯然已對自己的行為,有過深刻的反省,或者和中心的人,針對自己的行為深談過多次。

每每說回在學校的事,她都會說,“以前不會 想,現在覺得很內疚”、“現在回想,我覺得以前那班朋友是在利用我,比如要做什么壞事,或跟老師理論,就一定都是叫我去。”

她沒有說,自己 究竟在學校受過什么傷害,但是卻一再強調,無論如何都不肯回去以前的學校。

問她不想念書嗎?她毫不猶豫地答:“想!”,那為何不嘗試去別間 學校?她頓了頓說:“但是,我還是不想上學。”

問了她幾次,答案都一樣,她覺得自己並不討厭念書,但卻擔心回到學校,理由都是怕自己又重蹈 覆轍,學校對她來說,也許有很大的陰影。

大膽嘗試在家教學

喜樂之家安排一 些孩子在養殖場學習養魚,以掌握一技之長。
現代社會視學校為理所當然的重要學習場所,不過有沒有人 質疑過,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背著書包上學?

檳城消費人協會出版過一本思想叢書《學校如何影響孩子》,就提出許多學校的弊病。

喜 樂之家院長鄧志升牧師對此更是感觸良深,我們沒有必要把矛頭直指學校、老師或校長,但是卻必須承認,我們的教育制度,確實無法做到人性地兼顧不同類型的孩 子。

喜樂之家有一位孩子,從小就有貧血症,他的功課不錯,但是無法承受學校的學習壓力,經常暈倒。

對一些抗壓性低的孩子來 說,學校其實是一個充滿挫折的地方,功課、考試都會引起他們焦慮緊張,導至性格出現問題。

這位孩子就是因為這種因素,父母才逼不得以把他送 到喜樂之家。

鄧牧師說:“喜樂之家里,有一半孩子是如常上學的,另一半則是輟學生。”

輟學生當中,也分對學術課業完全沒興 趣,以及其實功課不錯,但因為各種理由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的。

為了讓后者可以繼續學業,喜樂之家為他們引進了“在家教學” (Homeschooling)。

由于這項計劃才剛推行不久,關于孩子完成課程后的出路,仍然還未有明確的方案,鄧牧師表示,還需要繼續觀 察他們的學習進展。

謹慎處理學生復學

有些孩子學術課 業不行,但是對烘焙卻有一手。
學校往往把輟學生當狼看,擔心讓一匹狼回到學校,會帶走一群羊。

但 是在鄧志升牧師看來,學府對那些容易受他人影響,沒有定力的學生而言,何嘗不是個危險的地方?

喜樂之家早期的做法,是千方百計把輟學的孩子 送回學校,希望他們跟所有孩子一樣,有正常的成長生活。

但是每每通過繁複的手續,把許多本來就品行有問題的孩子送回學校,他們很容易就會再 次行為出軌。

“我們好不容易,才讓一些孩子的行為有所改善,但一回到學校,他們又開始有很多品行問題。”

這類孩子通常比較沒 有自制能力,容易受他人的影響,所以中心對他們有嚴厲的紀律要求,但是趁著上課時間,脫離中心監管,就會逃學,結伴出外打機遊蕩。

“要讓一 個孩子學好,不是三兩天的事,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不斷給他們機會和鼓勵。”

近年鄧牧師改變做法,如果輟學生告訴他想重返校園,他都會先 花一些時間,觀察他們的行為,考量他們過去的成績,確定他們是真心想上學,才幫他們重新申請入學。

喜樂之家長年都有義工為孩子補習功課,孩 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學習意願,還是想回到學校結社、玩樂,都難逃鄧牧師的法眼。

協助 孩子發掘興趣

喜樂之家的農業 培訓計劃,包括栽種有保健功效的貓鬚草。
對于那些不愛念書,沒有參與“在家教學”課程的學生,喜樂 之家也不會讓他們閒著。

為了替這群孩子尋求出路,喜樂之家設計了“Training Service Revenue Programme(培訓服務收益計劃),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志向,提供他們技職培訓。

這些近一兩年才推行的計劃,目前因為資金受限,所以目 前只提供烘焙、農業和養殖業培訓。

鄧志升牧師透露:“農業培訓方面,我們在烏魯音南馬(Ulu Yam Lama)和沙巴有自己的菜園,只要孩子願意,我們就會送他們到這些菜園,學養蚯蚓堆肥和種菜。”

另外,他們也在沙巴及蒲種的喜樂之家男童 之家,訓練孩子栽種貓鬚草。我國理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兩年的研究,證實貓鬚草有防癌、減緩腫瘤擴散的功效。

他解釋,貓鬚草傳統上也用來 預防糖尿病、高血壓,降尿酸和膽固醇等。

至于對農業沒興趣的孩子,喜樂之家也讓他們選擇做手工藝品、烘焙、腳底按摩,以及在養殖場學習養 魚、為魚配種等技術。

愛玲目前就在學習做手工藝品,她對這方面很有興趣,塗塗畫畫的過程,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鄧牧師表示: “就算再難搞的孩子,只要找一些適合他們做的事,讓他們去忙就行,他們忙我們就不用忙了。”

放對 地方出頭有望

很多人認為,只有讓輟學的孩子復學才有希望,但是長期跟邊緣青少年相處的經驗告訴鄧志升牧師,只有 把孩子放在對的地方,才能夠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

他看過許多喜樂之家出去的中輟生,只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願意學習一門技術,也可以創 造有意義的人生。

反之,他們可能走上歪路,成為社會的負資產,“不只他們自己,這個社會也需要付上慘重的代價。”

他呼籲大 家,是時候改變工字不出頭的觀念。社會分工需要各種層面的人才,技術人員的貢獻跟專業人士一樣重要。

但是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都忽視這些技 術人員,視他們為身分地位較低的族群,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當技術人員,造成我國必須從國外引進大量技術人員。

鄧牧師為了孩子的問題,經 常走訪世界各國考察,他發現澳洲、紐西蘭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技術人員,而且歡迎持有技術文憑的移民,為何我們就不能給予技術人員正面的肯定?

對于一些抗壓性低的孩 子,功課和考試容易讓他們焦慮不安,出現性格問題。
輟學生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也 可以成為社會重要的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