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台灣休閒農場奇蹟

24-05-2010

報導/攝影:巫月圓、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台灣休閒農場一哥
香格里拉闢新天地

歷經20年摸索,台灣休閒農場已然創下台灣奇蹟新一頁。
這種結合農業、自然風光和農村體驗的休閒農場,改變了傳統農業生態,發掘農業經濟的另一面。
如今,休閒農場已成為台灣旅游業中堅分子,讓到訪的海內外游客重溫昔日農村風光、浸浴在大自然的同時,還親身體驗濃濃人情味,領悟何謂“台灣真情”。
從零到無,台灣農場主人如何一手創建新概念休閒農場?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業者開疆闢土的經驗,正是欲尋求突破的大馬農民最佳借鏡。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為台灣最著名休閒農場之一,成功在海外打響名聲,是休閒農場典範之一。
被譽為台灣休閒農場之父,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董事長,最早看到農場具有觀光潛能,也是把農場轉至休閒、觀光事業的第一人,促使香格里拉成為第一家為遊客量身打造的休閒農場。

作為休閒農場第一人,從他的創業過程中,可以看到台灣休閒農場一路走來的軌跡,從源起、挑戰,到今天力求轉型。

原為一介農夫,讀書不多的他,如何搖身一變為農場大腕?

放棄鐵飯碗回鄉

張清來不諱言,出身宜蘭偏僻小山村的他,自懂事開始,就一邊做苦力賺錢,一邊啃書,因為沒有任何背景的窮小孩,只有勤讀書、高考即中才能扭轉窮農夫的命運。

靠自修,他一路過關斬將,24歲那年,成功考中特考,成為公務員;但只做了十多天公務員,他就醒悟到自己敢沖敢撞的性格,不適合做事事遵命的公務員,于是放棄鐵飯碗,回鄉自拓新天地。

先是趁著李子價格跌,他以5萬元新台幣(約5000令吉)包下值五十多萬元新台幣(約5萬令吉)的李子果園,賺了一筆,過后開始累積地段,先是購入10公頃山坡地,后來逐步擴大版圖。

從日本農業的經驗,他看到海島經濟式的台灣,日后也會走上農業服務業,休閒農場時代終歸來臨。

1988年,他在家鄉大進村設立第一家觀光果園農場,宣告台灣農場的生態改革拉開序幕!

開放採果客似雲來

一年四季皆有不同水果摘收,現代城市人得以在休閒農場享受採果樂。
實際上,張清來眼光獨到,創造很多第一。

他是第一位開放果園供人採果的農夫,也打破了一般果園種植單一水果的定律。

一向以來,台灣果農覺得開放果園給客人採果,很不划算,擔心客人把大果子採光,剩下小果子豈不滯銷?

但他卻從客人享受採果的樂趣中看到商機,“我種了14種水果,以售門票方式讓客人進來採果,反應十分熱烈。”反其道而行的結果是,市場反應好得嚇了他一跳。

他親自挑選金棗、楊桃、柳丁、土芭樂、桶柑、蓮霧、柑橘等當地水果,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客人不論何時到來都能享受採果樂趣。

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台灣經濟起飛,台灣人更加注重休閒,1988年觀光果園一開幕,果然造成大轟動,一天多達幾千人造訪,一天收入高達20萬元新台幣(約2萬令吉)。

他也因此享受了好幾年的高峰期,3年后新鮮不再,人潮滑落,他才看到另一件事:本地人嘗鮮來了一次就不再來,外地人若只為了採果而來,不符經濟效益。

腦筋一轉,他想到利用果園週遭的天然環境,發展生態旅遊,並且提供行程活動和餐飲住宿,留住外地遊客的腳步,讓他們的行程更加豐富和舒適。

這也是台灣農場正式踏足休閒業的第一步。

推動修法掀開新頁

所謂的休閒農場,指的是就近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結合農牧生產、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打造出新的產業。

從農場轉型至休閒農場,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障礙重重。張清來說,突破傳統,最大障礙來自兩方面,一是自身,二是政府。

“我本身不擅于推銷自己,不敢和人家講話,但做這行,卻一定要推銷自己,所以我拼命學習,大膽推銷自己。”眼前的他妙語如珠,對答如流,相信這個問題早已克服。

至于第二障礙是當年台灣根本沒有休閒農場這個法規,張清來在推動政府修法方面,吃了不少苦頭。

“早期的法規,農業就農業,不能涉足觀光,我最大的危機是投入休閒農場三四年后,政府要拆掉我的旅館,因不符法規。”

最后旅館沒被拆掉,政府反而修法、正式規劃和發展休閒農場這一塊新產業。

“我本身對如何發展休閒農場有很強的論述,加上學者、專才協助,證明台灣農業要有出路,只有朝這個方向走,最終政府在1998年修改相關法令。”

1999年,台灣農委會正式推廣休閒農場,並委托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輔導整體規劃,開啟了台灣休閒農場新一頁!

沖出海外再創高峰

把台灣民俗活動媽祖出遊融入農場活動,讓更多人體驗台灣本土文化。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事事創新、想成為唯一的張清來,在踏入2000年后,有了把台灣休閒農場介紹給全世界的想頭。

這是因為繼政府修法后,大量休閒農場冒起,短短幾年,山區幾被開發殆盡,國內市場呈飽和,他認為休閒農場沖出海外,勢在必行。

2002年,香格里拉跟著觀光局參加國外旅遊展,從香港、澳門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看中東南亞華人來台旅行不會面對語言不通的優勢,且城市人嚮往大自然與田園生活,休閒農場恰好提供這些條件。

除了田園風光,他進一步把各種台灣民俗文化,如搓湯圓、放天燈等等加入,作為農場體驗的一部分,成功再度製造熱潮,大受海外遊客歡迎,順利打開東南亞市場。

回想起當年的盛況,他說,休閒農場的受落程度出乎預料之外。

2009年,台灣休閒農場吸引逾7萬各國訪客前往體驗幸福,當中3萬名是大馬人。

幕后推手開拓市場

若要為台灣休閒農場創出經濟奇蹟鼓掌的話,不得不提到其幕后推手,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Taiwan Leisure Farming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1998年成立的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是由第一批有遠見的休閒農場主人主催,旨在推廣休閒農場發展,同時也可充當業者、政府和學術界之間的橋樑,肩負上傳下達的責任。

在該協會協助下,台灣農場成功從農業轉型至高層次服務業,產值倍增至6.6倍,每年吸引1200萬名台灣人前來休閒農場觀光旅遊,海外遊客也年年增長至超過7萬名。

目前,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擁有200名成員,都是具有一定規模、中大型休閒農場業者,視進軍海外、國際化服務為目標。

對農業發達的台灣而言,休閒農場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同時還具備六大社會功能,包括改善提升農業產業的結構、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田園體驗機會、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以及紓解壓力和促進健康。

香格里拉有什麼?

身為台灣休閒農場先鋒,香格里拉可說是海內外最知名的休閒農場之一,它佔地40公頃,包括果園、自然森林、餐廳、旅館、風味特餐等,一年來客達7至8萬人,營業額約5000萬新台幣(約500萬令吉),當中2萬名為外國遊客。

四面環山,依山而建,香格里拉提供的活動有採果、參觀豐富的森林生態、登景觀山鳥瞰自然美景;見識台灣民俗文化表演,如歌仔戲、放天燈、打陀螺、媽祖出遊等;及辦傳統藝術教學、創作、童玩DIY,讓遊客對台灣本土文化有進一步認識。

《偷享台灣農夫大亨的夢》分享會─台灣休閒農場緣起、經營和成功經驗

★第一場
日 期:29/5/2010(星期六)
時 間:1.30pm至4.30pm
地 點:馬華視聽室
主講人:香格里拉(張清來、林美珠、簡佩平);大坑休閒農場(蔡澄文、蔡佳儒)

★第二場
日 期:30/5/2010(星期日)
時 間:4.00pm至7.00pm
地 點:霹靂海南會館
主講人:台一農場(張國禎);龍雲農場(鄧雅元)

★第三場
日 期:31/5/2010(星期一)
時 間:7.30pm至10.30pm
地 點:檳城韓江學院多元用途禮堂
主講人:頭城農場(卓陳明、卓志宏);仙湖農場(吳森富、吳侃薔)

★第四場
日 期:2/6/2010(星期三)
時 間:12.30pm至3.30pm
地 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禮堂3樓
主講人:飛牛牧場(吳敦瑤、吳孫碧珠、、徐白龍);南元農場(吳佳南)

聯辦單位:中國報、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蘋果旅遊、光明日報
協辦單位:馬青總團、霹靂海南公會、沙巴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

★入場免費★茶點招待★附送紀念品★機會難逢★請踴躍參與★









生態教學海外享聲譽
頭城農場環保先鋒

在成功的休閒農場,農場主人往往是重心所在;農場企業文化,就是他們待人處事的精髓。

許多第一次造訪休閒農場的人,往往被真情流露,把你當自己人看待、熱誠又細心招呼的農場主人感動,正是這份“真情”俘虜了國內外游客的心,讓他們一再回頭。

台灣老牌休閒農場,宜蘭頭城農場創辦人卓陳明,用“台灣阿”的溫情,把五湖四海的游客繫在一起,讓他們回到記憶中外婆的家。

豐富的自然資源,讓頭城農場得以在生態教育這方面打出名堂,成為學子的最佳生態教育場所。
身為第一代休閒農場唯一的女經營者,卓陳明既是頭城農場的核心,也是靈魂人物,農場內的一草一木、大小建設,源自她的點子、概念,她決心為現代人打造田園夢。

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果樹、鳥類、昆蟲、動物群聚,頭城農場堪稱全台最佳生態教學場所之一,以田園體驗、親子旅遊、生態教學為主軸,在海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家提供英文夏日營的農場。

結合農場豐富的自然生態,加上生動的體驗教學規劃,它立下了不敗條件,得以在競爭激烈的休閒農場中,脫穎而出。

在教育旅遊這一塊,頭城農場吸引眾多新加坡學生團,甚至有人為此撰書介紹。

對于今天的成就,卓陳明,更為人熟悉的名字是卓媽媽,她說,自下定決心投身這行后,她就不當自己是女性,拼全力圓夢。

趁最佳狀態圓夢

話說當年從事教職和成衣業的她,一直想退休后回歸田園,坐擁青山綠水。40歲那年,卻豁然頓悟,“不趁自己體力、精神最好之際圓夢,要等到什么時候?”

心念即生,化為行動,她以畢生儲蓄購入宜蘭頭城大片荒野,要把荒野化為兒時生活的農場,還原兒時在農村生活點滴,她希望忙碌的現代人也能享受農村生活。

她要讓前來農場的客人都能體驗農村生活、了解農村生態,從中灌輸保護資源、人類要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想法,“地球不只是人類居住,如果小鳥無法生存下來,人類要如何存活?”她把環保種子散播出去。

讓知識走出課本、讓技能走進生活,她通過精心策劃出來的農村環境,讓現代人了解如何種菜、種水稻、釣魚、養雞、鴨、豬等家畜、採果、手工等各種農家體驗,得到非一般的樂趣與知識。

開發五感體驗活動

頭城休閒農場創辦人卓陳明、長子卓志宏(左)和次子卓志成(右)。充滿大自然野趣的頭城農場,圓了現代人的田園夢。
卓媽媽為休閒農場開路先鋒之一,回憶創業初期,她說,當年從事這行業的可謂前無古人,所以她只有邊走邊看、邊摸邊學,逐步搭建出心目中的農場。

她把體驗精神注入農場,農場中每一吋空間、每一項活動,都是用心想出來的;她曾當過教師,對體驗活動、教學課程設計自有一套。

她認為,視、聽、嗅、吃和觸覺五感,是體驗精神所在,所以集中開發五感的體驗活動。

事實上,每一名曾經與她談話的人,都會被她的用心和熱誠折服,這分心意,成為頭城農場一路來精益求精的動力。

多年來,她堅持以農家生活、生態和生產作為農場主軸,融合這三大概念,策劃出與眾不同的田園體驗、親子旅遊、生態教學方式。

以農場的水稻文化區為例,她說,該水稻區稱得上是最完整的水稻區,讓孩子們對盤中餐有深刻的體驗,才會惜福。

水稻區劃分出插秧區、晒穀場,還有風穀機、打穀機、石磨等等,讓孩子體驗彎腰插秧,以及“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農夫生活,了解白米“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因應市場趨勢,卓媽媽也在構思農場下一步的發展,她說,由于人們對休閒農場有更高的要求,她也在想如何轉型。

但不論如何發展,持續推廣生態教育,是頭城農場最初,也是最終目的,始終不變。

頭城農場有什麼?

頭城農場佔地110公頃,分成九大塊,計有水稻文化區、農村動物區、果園區、聖帕樹屋野趣區、鉤魚池、戲水區、昆蟲教室、菜園區和桂竹區。

如今,遊客又多了藏酒酒莊這個去處,得以在沁沁涼意中品酒。

從最早的5間客房,它現在一次過可以容納500位遊客住宿,每年吸引約10萬人次,約有八成人是參加農場體驗學校為名的套裝生態旅遊行程,每年創造數千萬新台幣營業額。

好酒美食轉型契機

藏酒酒莊外觀,好酒配美食,卓志宏讓城市人多了一個幽靜好去處。
說到休閒農場轉型、未來方向,頭城農場第二代卓志宏有一套看法,他認為,提高經營層次、符合社會需求和趨勢,以及所需的食物里程最短,莫如釀酒業。

他是頭城農城場長,也是藏酒酒莊莊主,自小協助打理農場,從做雜務開始,一直到開拓市場,如今思變轉型。

他認為,利用農場多產的農產品,涉足釀酒業,好酒結合美食,誕生新產業,開拓全新市場,不但是未來市場趨勢,還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留美歸國,持有電腦科學和工程管理雙碩士學位,卓志宏把農場百分之一地段,一個小角落辟為酒莊,並取名為藏酒酒莊,取意為一個能夠把幸福藏得長長久久的所在。

以綠建築概念為主軸的酒莊,把硬體建設精緻化,從入口至每個小角落,處處看到主人家的用心,入口處的大酒瓶、南洋風情的景觀區、清泉流水區……

前來尋酒探食的遊客,可以賞景、品酒配美食、參觀酒窖製酒、嚐鮮、採果、釀酒還可以DIY酒漬愛情果。

他表示,所有的酒都是現地自產自銷自釀,由于酒莊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湧泉,水質甘美,釀制出來的金棗酒,香、甜而無苦澀,口味只此一家,由他親自研究開發和釀造,計有五糧液(穀類白酒)、金棗酒、梅子酒、紅白葡萄酒等,該酒莊還獲得2009年全台農村酒莊優級獎。

愛鄉情懷是推動力

走訪台灣休閒農場,不得不提的是,農場主人對故鄉的非一般情感,這也是大多農場主人共有的特質:熱愛土地,視發展農村為使命。

就是這股愛鄉情懷,他們不畏辛苦,一變再變,不斷想點子發掘、塑造農場的多重面貌,顛覆了一般人對農場的認知。

在他們的心目中,賺錢,不是不重要,但搞活農村經濟,讓農民找到新出路更重要。

對一路推動休閒農場發展,香格里拉創辦人張清來而言,他最大快樂在于,休閒農場把農村經濟搞活了,年輕人不再一味逕往大城市跑,更多年輕一代願意留在農村發展。

把休閒農場做起來,讓更多人回到農村、保護大自然資源,就是他的想法。

他說,休閒、觀光農業只是一種手段,最大目的是把年輕人帶回農村,建構宜遊宜住的農村。

不僅是他,其他的農場主人對此也深有體會,農場把孩子留在他們身邊、搞活農村、保護大自然,這才是無價的!

休閒農場崛起優勢

綜合台灣休閒農場優勢,可歸納為:

●為農產品加工的衍生,把初級農業種植提升至高層次服務業,將產值翻了好幾倍;

●農民不用擔心農產品產能過剩、價格不穩定,同時還提供更多工作機會、開拓農業附加價值;

●捉緊城市人對農村生活的響往,許多城市人仍對農村生活、一日農夫體驗感到新奇;

●打著“享受休閒、體驗幸福”口號,提供農村相關的體驗活動、各種鄉村童玩的DIY活動,適合親子旅遊、教育旅遊;

●大自然景觀、純樸的農村風光、農場主人提供人情味濃厚的服務,令人再三流連;

●各休閒農場主題鮮明,各走不同路線,如牧場風光、美食、農園體驗、森林遊樂、教育農園、鄉土民俗、漁業等等,有半日遊、一日遊、留宿等各種彈性配套。

●休閒農場多位于郊外、山區,可以進行走山健行、探勘自然生態、看夕陽、看日出,既增知識且身心放鬆;

●融入台灣民俗文化,加深對台灣文化的認識;

●保留廣大綠地,使生態保育永續發展。

●舒解壓力和促進健康

《偷享台灣農夫大亨的夢》分享會─台灣休閒農場緣起、經營和成功經驗

★第一場
日 期:29/5/2010(星期六)
時 間:1.30pm至4.30pm
地 點:馬華視聽室
主講人:香格里拉(張清來、林美珠、簡佩平);大坑休閒農場(蔡澄文、蔡佳儒)

★第二場
日 期:30/5/2010(星期日)
時 間:4.00pm至7.00pm
地 點:霹靂海南會館
主講人:台一農場(張國禎);龍雲農場(鄧雅元)

★第三場
日 期:31/5/2010(星期一)
時 間:7.30pm至10.30pm
地 點:檳城韓江學院多元用途禮堂
主講人:頭城農場(卓陳明、卓志宏);仙湖農場(吳森富、吳侃薔)

★第四場
日 期:2/6/2010(星期三)
時 間:12.30pm至3.30pm
地 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禮堂3樓
主講人:飛牛牧場(吳敦瑤、吳孫碧珠、、徐白龍);南元農場(吳佳南)

聯辦單位:中國報、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蘋果旅遊、光明日報
協辦單位:馬青總團、霹靂海南公會、沙巴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

★入場免費★茶點招待★附送紀念品★機會難逢★請踴躍參與★





主人家如鄰居故里
大坑農場賓至如歸

大多休閒農場主人務農起家,轉型是為了找另一條出路,多面化發掘農場經濟。

這些農場主人,大多保存農民的淳樸天性,凡事親力親為,把最好的東西保留給遊客,讓遊客享受到真正的農村之樂。

台南縣新化鎮大坑休閒農場,一家三代人寫下了把雞舍化為休閒農場的傳奇,以特色美食打出名堂。

大坑休閒農場,與宜蘭香格里拉、苗栗飛牛牧場及南投台一農場,合稱為“台灣休閒農場F4”,它們也是最早進軍東南亞市場的休閒農場。

大坑休閒農場,以特色美食打出名堂,有肉香四溢的碳烤迷你豬、香茅火鍋、竹筒飯及清脆漬竹筍。
若你想體驗台灣農民的熱情,甚至一探休閒農場的經營特質,大坑休閒農場是不錯選擇。

一家三代,老中青傾巢而出,熱情招待,營造出“大家庭”的歡樂氣氛,加上特色鄉土料理,叫人見識了何謂“家人同心,其利斷金”的不變道理。

蔡家三代務農,最早種竹,過后蔡澄文把祖傳的十公頃土地用來蓋雞舍,從事與雞相關的買賣,但因雞價長期起伏不定,收入一直無法穩定下來。

直至進入1990年代,配合農業委員會推廣休閒農場政策,他決定轉型至休閒農場,嘗試不同發展,看看是否有更好的出路。

創業者“說做就做”

大多創業者都有那種“說做就做”的氣概,他也一樣,用千萬元貸款興建旅館、開闢登山步道,作為起步。

對栽植花草園藝有一套的他,保留農場內原有的自然景觀,並依農場的山形地勢,設計各式各樣休閒旅遊設施,加上大量種植當地林木、十多種香草,都市人難得一見的田園風光逐步成形。

大坑“三姐妹”,在台灣休閒農場有一點小名氣,指的正是他的三位女兒,“三姐妹”各有所長,大姐佳玲負責市場行銷、二姐佳儒負責烹飪、研發新菜式、小妹負責櫃檯及瑣碎事務。

他本身則負責園藝,太太是烹飪高手,利用農場各種野菜,把香草入餚,不斷研發新菜式。

他們一家人各司其職,為自家農場投入100%心力,這也是大坑休閒農場獨特之處,遊客總是覺得如回家般熟悉,農場主人一家人,仿彿是來自家鄉親近的鄰居故里。

推陳出新賣點多變

蔡氏一家人,讓遊客感受到家的溫暖。圖為蔡澄文、陳玉女夫婦,及大坑三姐妹佳玲、佳儒和佳芸。
在各種不同風格、路線的休閒農場紛紛冒起之際,僅以農村風光、體驗來吸引遊客,已不能成為專一賣點,蔡澄文指出,雖然他們的收入較農業時期來得穩定,但旅遊業一直求變,休閒農場也不斷推陳出新。

他說,在保持農場原味之中,還是要創新。

如何在傳統中創新,甚至是另尋新客源,他交由新一代負責。

負責行銷的大女兒佳玲就說,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讓年輕人看到不一樣的農場,她們想出開派對新點子。

她透露,不同節慶,不同的派對主題,甚至以戶外酒吧為名,聘請樂團、魔術師前來表演,改變年輕族群對農場的刻板印象,吸引他們來農場體驗“農場派對”。

“很多年輕人以為農場就是農村,但我們的農場就讓他們有全新感覺。”這種“原來農場也可以這樣玩”的點子,逐步讓大坑農場打開了年輕市場。

比如說去年聖誕派對,大坑就舉辦了白色派對,營造白雪皓皓的感覺。

在硬體方面,新近增設的歐式木屋別墅,就是吸引年輕人的做法。

在創新中保留傳統

在傳統中創新,談何容易?兩代觀念不同、行事作風也各異。

蔡佳玲坦誠,兩代觀念的確有落差,比如說她的父母親不會想賺很多錢,也不需要很多客人來,重要的是與客人分享農村的美,但年輕人就會想,越多人上門才好,這就是觀念不同。

她說,兩代曾有一段磨合期,但問題不大,‘家人的感覺’讓一家人的心連在一起,“只要我們在創新中能把傳統保留下來,相信會獲得父母支持。”

比如說斥資千萬台幣的歐式木屋別墅,她用了近兩年才說服父母,雖然觀念不同、想法有落差,但親情可以化解所有的分歧!

大坑農場有什麼?

以生機野菜和土產美食出名,炭烤迷你豬、土雞、竹筍、刺莧、翼豆、等各種野味野菜,味道濃郁,鮮香可口,不可放過。

農場設有繩索吊橋、單索過山、高空滑車、震撼世界等運動設施;漫步山林間的登山健行步道,以及山泉SPA水療浴場,還有伊魯巴船形香草咖啡屋,有咖啡、美酒和美食奉陪。

另外還開發自家香草提煉製成的沐浴乳與洗髮精,供遊客使用;面膜、淡雅香水、香氛膏、手工香皂等產品,可做伴手禮。

南元農場留住好山水

南元休閒農場最著名的水上高爾夫球場。
當年休閒農場的開路先鋒,今天已成了“企業家”。

他們有雙重身分,既是農民,又是企業家;既保留農業,又從事旅遊服務業,休閒農場的經營講究平衡,這是南元(花園)休閒農場第二代吳佳南的體會。

本身為律師,祖業是紡織業,他說,企業和休閒農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系統化管理,后者卻講求人性化,不能過于企業化。

他認為,發展休閒農場的要領在于一定要喜歡農業,他就是喜歡農業、大自然、環保,抱著要把好山好水留給下一代的想法。

“台灣以前被德國人稱為垃圾島,我們要把它變回美麗島。”有這種理念,加上土地較為貧瘠,一開始,南元休閒農場請專人規劃園藝,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種,並且把七個美麗的湖泊都留了下來,不讓它們淪為垃圾湖。

他解釋說,早年台南縣政府建議以垃圾填湖,但他的父親吳天素反對把大自然湖泊變成垃圾場,認為此舉對后代沒有交代。

如今,七個天然湖泊已成為農場的特色,各有不同主題,融合四周大自然景觀,形同一個大型植物園。

南元休閒農場前身本是南元紡織企業提供員工休閒聚會的場所,1995年開放,供遊客觀光休閒。

它也是台南縣第一座“無菸休閒農場”,旨在提供民眾一個“無菸、清新、干淨”的農場。

他說,在未來,南元朝環保前進,圍繞在健康、環保和綠化這三大目標。

以楓咖啡廳為例,這家周圍種滿楓樹的咖啡廳,全面採用天然光,打開窗戶可以享受戶外空氣。農場內的食物里程最遠為2公里,大部分都是農場自家種的蔬果,包括鮮奶,也是自供自足。

南元農場有什么?

南元休閒農場被稱為南台灣植物大觀園,場區面積25公頃,超過兩千種花卉樹木,處處花團綿簇,有“六甲后花園”之稱。

農場內擁有七個天然湖泊,分為天鵝湖遊艇區、水上高爾夫球區、釣魚區、回饋亭、動物島區、垂榕區、野鳥觀賞區、烤肉區、泡茶區、農耕藥草區,多姿多彩的自然資源,使之成為台灣熱門的戶外生態教學好去處。

森林景觀四季不同

走訪南元農場就像是走入森林,滿滿的芬多精充斥其中,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吳佳南透露,南元各種花卉樹木多達2012種,算是貼近大自然森林。

他希望從教育開始,教育現代孩童環保重要性,這也是南元的主旨。

以 森林農場為主題,南元休閒農場以垂榕為牆,並大量種植本土樹種,如茄苳,遊客一年四季造訪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觀,配合不同季節,不同花朵爭奇鬥艷,另外還 有許多特別的植物,比如說,人家常說七里香,但南元卻有香氣更為濃郁的九里香,另外有百年桂花、桂葉黃梅、繡球櫻花等等。

南元農場計劃復育台灣逐漸消失的紅豆杉,期望能夠打造一處紅豆杉森林,把台灣紅豆杉還給自然的同時,也提供遊客最好的“呼吸治療”場所。

《偷享台灣農夫大亨的夢》分享會─台灣休閒農場緣起、經營和成功經驗

★第一場
日 期:29/5/2010(星期六)
時 間:1.30pm至4.30pm
地 點:馬華視聽室
主講人:香格里拉(張清來、林美珠、簡佩平);大坑休閒農場(蔡澄文、蔡佳儒)

★第二場
日 期:30/5/2010(星期日)
時 間:4.00pm至7.00pm
地 點:霹靂海南會館
主講人:台一農場(張國禎);龍雲農場(鄧雅元)

★第三場
日 期:31/5/2010(星期一)
時 間:7.30pm至10.30pm
地 點:檳城韓江學院多元用途禮堂
主講人:頭城農場(卓陳明、卓志宏);仙湖農場(吳森富、吳侃薔)

★第四場
日 期:2/6/2010(星期三)
時 間:12.30pm至3.30pm
地 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禮堂3樓
主講人:飛牛牧場(吳敦瑤、吳孫碧珠、、徐白龍);南元農場(吳佳南)

聯辦單位:中國報、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蘋果旅遊、光明日報
協辦單位:馬青總團、霹靂海南公會、沙巴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

★入場免費★茶點招待★附送紀念品★機會難逢★請踴躍參與★






921劫后重生
台一斷垣殘瓦中找出路

生命最低潮時,往往也是人生轉折點:看你要爬起來,還是要往下掉。

1999年,921大地震幾乎毀了半個台灣,南部受災最慘重,在一片斷垣殘瓦中,卻有人看到當中蘊藏生機,他就是台一生態休閒農場董事長張國禎。

一場地震,他損失了5000萬新台幣(約500萬令吉),但一轉身,他又決定加碼擴大投資,打造了一座綠意盎然、觸目皆花的花園城堡。

台一的水上花屋,別有一番融入花卉世界的滋味。
張國禎外表看起來總是信心滿滿的,從開始投身種苗市場,直至設立台一生態休閒農場,他都是眼光獨到,比市場走快一步。

1991年,不顧家人反對,他辭去台灣大學實驗農場研究所主任一職,敢敢在南投埔里開設台一種苗場,台一,取意台灣第一的意思。

1999年,921大地震,中南部受傷最重,建築物毀損、道路坍塌,種苗場的溫室全毀、水電源全斷,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心血毀于一旦。

30萬棵種苗悉數死光,他不見了500萬令吉,還顧不及心痛,道路一修復,他馬上投入重整種苗場、育苗,好讓農民在災后能夠儘快投入耕種。

在一片廢墟中,他得到啟發:面目全非的埔里重建后將成為台灣焦點,許多關心它的人欲親自前來看它踏上重生之路。

加上當年政府為了鼓勵國內旅遊而實施週休二日,資源充足的埔里,大有觀光本錢。

花之饗宴令人難忘

台一生態休閒農場董事長張國禎:用花香來裝扮農場,把它打造成一座花園城堡。
雖然已損失了500萬令吉,他仍決定逆市投資,投入超過500萬令吉,把種苗場多元化發展,成為休閒農場。

埔里終年氣溫平均在攝氏21度,氣候溫和、風景怡人,人類住得舒服,植物住得更舒服,本是農業專家的他,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生態喜悅散發出去,讓更多人得以享受、讚嘆花的美麗。

“用花香裝扮多彩人生,從一粒種子觀察生命的奧妙”。本著這個理念,他成功的創設了用花裝扮成的城堡:台一生態休閒農場。

無 論是愛花之人,還是賞花之人,台一是他們理想中的花園,它種有500種花卉,處處見花海,廁所內外有花、屋頂、池塘、柱子也爬滿花朵,賞心悅目之余,還能 把花兒入菜、做成飲料,有花茶,還有花手捲,把美麗的花兒直接吃下肚子,“花之饗宴”為台一建立好口碑,成為游客最深刻的回憶。

多角化才能突圍而出

特別用心製成的水車。
讓農業多角化發展,是張國禎能夠把各種農業資源發揮極致的原因。

他認為,與其守株待免,撿撞死的兔子,不如做好準備,“一看到商機、市場需求,馬上準備,才不會手忙腳亂。”

他以過來人經驗指出,多角化策略才能突圍而出,企業要隨著時代而轉型,“客人,不是等你準備好了才上門的。”他表示,經營理念加上明確目標,才能爭取到最大的市場。

就好比以種苗起家的台一,多元化至休閒農場的同時,也是全台最大的種苗供應商。

再以新落成的豪華酒店、飯店為例,他說,自己看中的是拍婚紗照這塊市場,“不同市場,有不同需求,新酒店是為了滿足日后舉辦婚宴和賓客的需求,這是為了國內婚妙市場而做的。”

發展新市場的同時,也不表示他放棄了原本的業務,“我只是強化優點,並沒有放棄花草這一塊。”

他認為,農業是國家經濟的根,回歸農業是必然的,來到了今天,台灣休閒農場不能再守著教育、戶外教學這一塊,而是要看到未來。

未來市場有黃金老人市場,即讓退休老人回到休閒農場找到以前的田園夢、為現代家庭補給元氣,舒解他們的工作和經濟壓力、新崛起,越來越熱的婚紗市場,也不能放過。

台一農場有什麼?

把可食用的花入菜,獨特的“花之饗宴”為台一立下了口碑。
台一農場堪稱是遠離囂世的花園仙境,園區面積有13公頃,劃分七個主題,花卉迷宮、蝶舞館、悅鳥林、花神廟、綠茵廣場、雨林風情館、綠雕公園,豐富的自然生態,加上精心設計DIY教學,稱得上是中台灣最專業之戶外教學農場。

每年9月至翌年5月,可赴一場花的盛宴,不但處處花海,還可以在農場內繞水而建的花園餐廳享受花宴,及住宿在水上花屋觀星,最是悠然自在。

飛牛牧場有什麼?

佔地達80公頃的牧草種植區,提供無敵草原景觀,園內很多紅色屋頂白色牆面的木造建築,予人置身荷蘭、紐西蘭等國的大草原之感。乳牛、綿羊漫步其中,還有翩翩飛舞的彩蝶,成群結隊在花叢間起舞,“飛”蝶、乳“牛”,是飛牛牧場這個名字的由來。

場內分有乳牛、蝴蝶生態區、可愛動物區、自然步道和水域生態區。值得一提的是,牧場自行開發的乳製品,如鮮奶饅頭、各式糖果餅干,贏得好評如潮,成功開發了紀念品市場。

以西部牛仔精神開拓牧場

大花卉區前用四季海棠花做成的機器人。
台灣偶像劇把苗栗飛牛牧場捧紅了。

憨憨的乳牛、綿羊在遼闊大草原上漫無目標的散步,綠茵藍天,連成壯麗美景,怎不叫人心廣神怡,解放疲憊身心?

“觀光的價值是身心愉快,有身心的價值,方向就對,如今飛牛牧場的環境也一直在變漂亮中。”施尚斌如此指出,他是飛牛牧場創辦人之一。

從養牛業拓荒者,經過30年的摸索,才有今天的飛牛牧場,兩名創辦人吳敦瑤、施尚斌就是靠著那股美國西部“牛仔”,開拓西部的無畏精神,才能挨過1970年代澳洲牛肉開放,及自由市場帶來的沖擊。

一切從零開始

飛牛牧場創辦人吳敦瑤(右)和助理徐白龍。
膾炙人口的飛牛牧場,前身是“中部青年酪農村”,肩負著台灣政府養牛、推展乳酪農業的雄心。

話說1970年代初,鑑于人民無法攝取足夠營養,台灣政府選出17名精英,分批派往美國和紐西蘭,學習如何養牛、做酪農,回國后推動酪農業,如養牛、生產鮮奶和乳酪加工品。

在這17顆種子當中,飛牛牧場的兩名主人也在其中,為當年中部青年酪農村的拓荒人之一。

回國后,這17人,從零開始,在苗粟通霄鎮找到一片荒野之地,開荒拓墾,欲把荒山野地化為可飼養乳牛的草原綠地。

開村不久,酪農村就遭遇能源危機,面臨紐西蘭和澳洲進口牛肉的價格壓力同時,國內市場還未發展起來,當年,台灣人還沒有把牛奶當作生活的必需品,牛肉、牛奶銷售都很困難,牧場經營也很不樂觀。

于是,許多人紛紛退出這個行業,只剩下吳敦瑤、施尚斌和李穎耀,他們決定以合力經營方式,貸款購下其他人的地段,引用外國觀念加上專業管理,慢慢摸出一套適合台灣氣候的飼養乳牛方式。

逆境中改進美化

綠茵草原,牛只漫步其中,一幅如詩如畫景象,飛牛牧場已成為台灣精緻農業的典範。
由于經營不易,有人退出“牛仔夢”,而堅持圓夢的兩人,繼續留守這片牧場,這時他們才發覺,台灣的牛奶價格太貴了,一旦市場開放后,無法與外來者競爭,遂有了轉型念頭。

看到日本牧場轉型變成休閒農場,他們也找日本人前來規劃,並舉債投資買地,開始進行一連串“綠色生態景觀營造”工程。

經過一番大改造后,1995年,牧場正式易名為“飛牛”,對外營業,門票50元新台幣(約5令吉),外加一杯牛奶,養了半輩子牛的兩人,因為場內沒設餐廳,廁所又不夠,還惹來批評。

有批評,才有進步,兩人邊摸索,邊學習、邊改進,才有今天的飛牛。

除了硬體不斷改進美化,飛牛牧場也大事開發附加產品,把衍生農產品加工,如用鮮奶製成優乳酪、用雞蛋做成蛋卷、乳類保養品、洗面乳、布丁等,把體驗提升至深度旅游,為農場的整體形象加分。

《偷享台灣農夫大亨的夢》分享會─台灣休閒農場緣起、經營和成功經驗

★第一場

日 期:29/5/2010(星期六)
時 間:1.30pm至4.30pm
地 點:馬華視聽室
主講人:香格里拉(張清來、林美珠、簡佩平)、大坑休閒農場(蔡澄文、蔡佳儒)

★第二場

日 期:30/5/2010(星期日)
時 間:4.00pm至7.00pm
地 點:霹靂海南會館
主講人:台一農場(張國禎)、龍雲農場(鄧雅元)

★第三場

日 期:31/5/2010(星期一)
時 間:7.30pm至10.30pm
地 點:檳城韓江學院多元用途禮堂
主講人:頭城農場(卓陳明、卓志宏)、仙湖農場(吳森富、吳侃薔)

★第四場

日 期:2/6/2010(星期三)
時 間:12.30pm至3.30pm
地 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禮堂3樓
主講人:飛牛牧場(吳敦瑤、吳孫碧珠、徐白龍)、南元農場(吳佳南)

聯辦單位:中國報、光明日報、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蘋果旅遊

協辦單位:馬青總團、霹靂海南公會、沙巴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

鳴謝:蘋果旅遊、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農場迎來新挑戰
轉型求變創未來

創下農場奇蹟后,台灣休閒農場也面對轉型、迎合市場需求、開拓新市場的多重挑戰,不同農場採取不同策略來迎接挑戰。

就如賽跑,總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快者未必贏到最后,慢者也不一定包尾,胥視耐性和韌性。

兩家同樣擁有得天獨厚地理環境的農場,台南仙湖休閒農場期待把在地文化、美食發揮至極致,再創奇蹟;嘉義龍雲農場則以整座阿里山作為籌碼,提供游客最深刻的生態體驗。

山中央一幢幢紅頂白牆小木屋,右圖:小木屋近觀。
早期是果農,一旦柑橘類盛產時,不是擔心滯銷,就是價錢太低,13年前轉型至休閒農場之后,才看到轉機,仙湖休閒農場場長吳森富回憶創業史。

盤據東山鄉山頭,仙湖休閒農場最大優勢在于先天地理條件十分優秀。

它面積大,佔地52公頃,四面環山,雲霧長年圍繞山峰,視野之遼闊、空氣之清新、風景之優美,令人宛如進入山的靈秀世界。

為何取名仙湖?吳森富解釋,由于農場有四座水庫圍繞,又處于集水區上游,水氣濃郁,清晨時山麓偶會出現雲海,如同置身仙境,才叫仙湖。

氣候涼爽,種出來的水果也特別飽滿,他是果農出身,在果園經營上特別下功夫,下半年正是採果好時機,為游客提供至高樂趣,滿山果樹累累都是荔枝、龍眼、椪柑、柳丁、橘子、柚子等,用他的話說,只要你願意,任吃、任採到飽。

洗去一身烏煙瘴氣

仙湖的野菜特色餐,清淡、好滋味又養生,高山野菜,果然不同凡響。
除了天然美景,仙湖可貴之處在于不經意的純樸,同樣有小木屋,餐廳、會議室、景觀台、野菜特色餐,但卻處處透著樸素,農家本色呼之欲出。

做慣農夫,他還是以農夫自居,一心想讓這片土地呈現自然的美,不想改變太多,“硬體方面,我不會有太多建設,儘量讓它最貼近大自然。”

沒有精緻豪華的搭景、爭艷奪麗的花草、人工推砌成的景觀,有的只有依山形而建的景觀台、森林步道、原始森林原貌、大片果園、吃的是不會對腸胃造成負擔的山珍野菜,適合那些亟需洗去一身烏煙瘴氣、壓力大得透不過氣的城市人。

發展在地文化和美食

仙湖轟立在東山鄉山頭,長年被雲霧圍繞,美得像山的靈秀世界。
每一家休閒農場背后,都有夢想。

吳家三代務農,吳森富完成為農場找出路、完成轉型初階段,他的兒子肩負把農場奇蹟延續下去的使命。

吳侃薔是農場第三代,他坦言,旅游業變化快,若不改變,會被市場淘汰;若要改變,如何分配手頭上有限資源,是最大難題。

資源有限,他們無法主動出擊,先市場動而動,能做的只是把資源花在刀口上,發揮最大價值。

“我們仍處于摸索階段,但重心會放在在地文化和飲食。”這是農場不可脫離的主軸。

堅守祖傳土地

目前,仙湖約有90%收入來自觀光旅遊,農業只佔總收入10%左右,取得不錯的轉型發展,但接下來,農場要往哪個發展方向走,仍是兩父子不得不面對、思考的挑戰。

今年53歲的吳森富,半輩子都在農場,他想說把業務交給孩子打理后,去別家農場走走,看看能否發現突破點。

今年25歲的吳侃薔,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他想成為科學家,長大后,卻想守護這個農場、專心發展這塊祖傳土地。

他的夢想是改變現代人想法,提供現代人不同的享受選擇,不讓西方文化專美,他說,“一提到‘享受人生’,很多華人會想去歐洲旅游、吃牛扒、住五星級酒店,他們認為這樣才算享受。”

為何東方人認為西方文化的享受才是享受?而不以東方文化為優?“我要找出台灣人舊有的文化,讓現代人在享受方面多一種選擇。”他有感而發地說。

他認為,把在地文化、飲食發揮至極致,是農場未來發展,與父親看法相同,他說,未來,農場不會大興土木,或是改頭換面,但會增加一些設施,比如還未完工的戲水池,就是源自他的概念,配合山蔍遼闊的景色,戲水池的水平線和山相連,令人陶醉在山水相連景色中。

農場有什麼?

吳森富、吳侃薔兩父子:休閒農場的發展到了瓶頸,兩人也要思考下一個方向。
高度為海拔300公尺,四面被山環繞,大自然的美、來自森林的靜謐是它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仙湖農場規劃三大區,生態區、休閒區和農業區,森林步道有十多公里,沿途蟲鳴鳥叫,還能夠發現多種鳥類蹤跡、各種原生植物,是生態旅遊最佳選擇。

以盛產甜、肥、厚龍眼聞名,備有各種製作龍眼干的體驗活動。最大驚喜是自家開發的野菜特色料理,既有心又用心,採用自種不施農藥的野菜,配上自養土雞,呈獻出最有誠意的一餐。飯后再來一杯農場自製東山咖啡,滿足感自內心湧出。

阿里山是我的后花園

嘉義龍雲農場主人鄧雅元,個子不高,卻很熱情,在他大力帶動下,本來興緻已被雨水澆冷的一行人,在晚餐后,洗愛玉、做愛玉冰,然后大伙輪流搗麻糬,用杵臼大力把糯米飯樁搗至爛稠,體驗台灣最出名的搗麻糬。

在 此之前,他還準備了一頓精采的晚飯,喚醒了因舟車勞頓而失去食慾的胃,我們一行人被油土雞勾起了胃口,加上其他的山珍海產,如龍須菜、混有山豬肉、明日葉 (藥草)的南瓜餅、福香蒸高山鱸魚、生炒孟宗筍、猴頭菇藥膳湯等,啖啖清新,既不油膩又養生,不多久盤中菜就被掃得七七八八,成績斐然。

龍雲農場緊貼著阿里山,前來落腳的父輩靠山種筍,直至他接手后,才轉型至休閒農場,后山那整片森林,就是他的本錢。

整片四百多公頃的阿里山,就是他的后花園,對此,他自豪地說,雖然這座山不屬于他,但他擁有使用權。

龍雲農場位于海拔1500公尺,即使是夏天,氣候仍是宜人涼爽,何況還有整座寶山有待發掘呢!

在這裡土生土長,已熟悉后花園一草一木,鄧雅元透露,從早至晚,只要你願意到森林走一趟,必有不同發現。

白天有各種小鳥啁啾聲,形成天然交響樂;下午則看到周圍山巒起伏,只想融入山中;晚上螢火蟲出動,還有樹蛙鳴聲、貓頭鷹叫聲,加上林中藥用植物超過3000種,這種原汁原味的森林生態,叫他捨不得佔為己有,一定要邀人分享。

農場有什麼?

搗爛變稠的糯米團,只差最后一步就成美味可口的麻糬。
阿里山特產:日出、夕陽、雲海,這裡都有。若起得早,清晨日出不可放過,看著太陽從台灣最高峰──玉山前峰“蹦”出來那一剎那,值回票價,加上半山高度,視野壯闊,遠近山巒層層疊疊,令人為之心曠神怡。

體驗活動有搗麻糬、洗愛玉、吹竹笛DIY;白天可走森林步道、排列有致的竹林步道,不知歲月悠悠多少載,才長出如碗口般大的粗竹。晚上是森林夜游,滿天星斗伴著微冷的空氣,芬多精令多日疲態一掃而空。值得一提的是,留宿山中,睡眠特別有素質,睡得特沉、特香。

天然食材款待客人

起個大早觀日出,太陽只是小露一下臉,接著整個太陽跳出來,阿里山觀日出,不虛此行。
龍雲農場有天然有機菜園,竹荀也是產品之一,鄧雅元說,自己喜歡山林、天然的東西,所以在飲食方面相當講究。

所謂的講究,指的不是什么難得一見的美饌佳餚,而是他只把自己最愛、喜歡的東西拿出來款待客人,他最愛天然、不添加人工味精的食材,所以不是天然有機的蔬菜,他不會煮給客人吃。

“我們都用天然調味,人工味素不合口味。”

中國有四大名菜,在天上飛的是“燕窩”、在水裡游的是“魚翅”、地上爬的是熊掌,而林中寶就是猴頭菇。

猴頭菇,加上有長生不老藥之稱的明日葉,他用山珍來招待客人,讓每一位游客暖在心頭。

去年杪發生八八水災,造成很大損失,上山路道坍塌,游客銳減80%,生意直落,讓他頭很大,他期望借由阿里山的豐富生態,再把客人帶來龍雲農場。

《偷享台灣農夫大亨的夢》分享會─台灣休閒農場緣起、經營和成功經驗

★第一場

日 期:29/5/2010(星期六)

時 間:1.30pm至4.30pm

地 點:吉隆坡馬華視聽室

主講人:香格里拉

(張清來、林美珠、簡佩平)

大坑休閒農場

(蔡澄文、蔡佳儒)

★第二場

日 期:30/5/2010(星期日)

時 間:4.00pm至7.00pm

地 點:霹靂海南會館

主講人:台一農場(張國禎)

龍雲農場(鄧雅元)

★第三場

日 期:31/5/2010(星期一)

時 間:7.30pm至10.30pm

地 點:檳城韓江學院多元用途禮堂

主講人:頭城農場(卓陳明、卓志宏)

仙湖農場(吳森富、吳侃薔)

★第四場

日 期:2/6/2010(星期三)

時 間:12.30pm至3.30pm

地 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禮堂3樓

主講人:飛牛牧場

(吳敦瑤、吳孫碧珠、徐白龍)

南元農場(吳佳南)

聯辦單位:中國報、光明日報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蘋果旅遊

協辦單位:馬青總團霹靂海南公會

沙巴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

★入場免費
★茶點招待
★附送紀念品
★機會難逢
★請踴躍參與

鳴謝:蘋果旅遊、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闖出名堂前進世界
四大目標再接再厲

台灣休閒農場的成就,絕非僥倖,由業者、協會和政府一步一腳印走出來。

當中,台灣休閒農業協會是幕后靈魂,台灣休閒農場能在海外發光發熱,它功不可沒。

在闖出一片天后,接下來,台灣休閒農場將朝四大目標前進:堅持特色、改善設施、提升品質和建立品牌。

休閒農場國際化,提升住宿設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不少農場已搭建新的住宿,做好提升服務的準備。
台灣休閒農業協會秘書長游文宏指出,經營休閒農場最大的困難在于不懂市場在哪,“國內市場需求變化快、國外市場又難以打開通路,剛開始時,的確很困難。”幸好海外市場通路一打通,困難也就迎刃而解。

打出口碑后,他說,台灣休閒農場下一步是推動服務品質認證制度,用以引導、提升休閒農場服務品質。

透過服務品質認證制度,休閒農場的服務水準得以統一,他說,訂制度是很複雜的事,但有了制度,就能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

“接下來,我們可能還會把休閒農場分等級、分種類。與提升服務水平不同,分等級等于品牌建立,也會造成業者間的競爭,若果真的要推行的話,需要十分謹慎。”

提升服務人員素質

與此同時,該協會還計劃設立休閒農業學院,為行業培養人才;推動休閒農場人員證照制度、提升服務人員素質。

對外方面,在穩定東南亞市場后,該協會下一個目標是開發日本市場,並評估中國市場,以及建構休閒農場主題網站,用來作為業者、協會與國際遊客的交流平台。

至于業者方面,他說,業者的挑戰在于如何保持吸引力、開拓新市場。

“剛起步時,休閒農場入門門檻不高,只要能夠轉型,收入就會增加,如今情況不同了。”

他表示,國內旅遊市場變化快,游客口味轉變也快,所以休閒農場不能獨沽一味,“我們鼓勵農場多元產品開發,只要農場有什么資源,就去做,比如說戶外教育、婚妙市場,但最好不要過度開發。”

他說,邊賺邊投資,是休閒農場的特色,一旦過度投資,就會失去這項特色。

無論如何,他表示,該協會和農場主人需要在市場開發和農場特色當中,找到平衡點,不能因為過度開發而失去特色,也不能因為堅持特色而失去市場。

海外市場逐年增長

從農業轉型至休閒業,台灣休閒農場以精心設計的農場主題和體驗活動打出新天地。
台灣休閒農業協會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尤其在開拓海外市場這一塊,它居功至偉。

游文宏說,台灣休閒農場走向國際化有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東南亞國家,接下來東北亞國家,再下來是日本和韓國。

他說,進軍海外市場從2004年開始,香港是首個目標,因為港人熟悉台灣;翌年是新加坡,2006年才到馬來西亞。

今天的成就,殊為不易。

回想起該協會在2004年決意推動“國際行銷”,卻被潑冷水,不只業者沒信心、觀光單位不懂什么是休閒農場,就連旅行社也不看好,認為國際遊客絕對不會對台灣休閒農場產生興趣。

但他不為所動,帶著四名休閒農場業者前往香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參展。結果在沒人看好情況下,竟然成功吸引1300名游客前來旅游,連他自己都嚇一跳。

隔年,主動參展的業者一下子增加至20家,游客增加超過一萬人。口碑傳開后,在2006年至2008年間,參展業者激增至80家,游客大幅增加至超過6萬人。

成功打開海外市場,讓台灣休閒農場安然度過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原本休閒農場的90%市場來自國內旅游。

他說,2007年,大馬市場開始成長;到了2008年,前往休閒農場的游客數目與新加坡差不多;2009年,大馬游客數目已超越新加坡,成為休閒農場最主要的外國游客。

每年有3萬名大馬游客前往台灣休閒農場,為當地帶來1000萬令吉外匯。

兩代理念必須磨合

游文宏:打出口碑之后,台灣休閒農業協會下一個計劃是推動服務品質認證制度,以提升農場的服務水平。
如今,許多休閒農場不僅面對轉型問題,當中還挾著第一代和第二代經營理念的不同,創辦人和接班人對農場未來方向看法各異的問題。

游文宏認為,兩代觀念落差,需要時間磿合,如果兩者的優點能夠並取,農場轉型就不是問題。

他說,兩代觀念落差,本是家務事,后來他們卻發現,若是分歧拉大,會影響農場的經營,所以要取得平衡。

“借鏡第一代經營者的農場聯誼會,我們鼓勵第二代也組成聯誼會,而第一代農場主人就是他們的老師,藉著分享他們創業故事、經營理念,讓第二代領悟自己的目標、需要什么輔助、開發專長,才能讓農場成長。”

他說,只要能夠幫得上忙,他們都會盡力去做。

與此同時,該協會還會辦講座會以培育第二代的經營管理觀念,從中也讓他們明白第一代經營者的想法,減少摩擦。

深度推廣農業精緻化

發揮當地文化特質、開發特色食物、乃至農場主人的行事作風都成為台灣休閒農場的特色。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鄧雅元,也是該協會草創人之一,他認為,休閒農場走向國際化是必經階段,“整個產業已發展至成熟階段,必須走向國際市場,讓更多人認識休閒農場。”

他說,還未成立協會之前,業者率先成立聯誼會,討論如何經營、規劃休閒農場,過后才決定成立協會,全面發展台灣休閒農場。他是龍雲農場主人,也是休閒農場第一代經營者。

他說,休閒農場推行了四年后才進入狀況,為台灣人所認識,並大受歡迎,第五年就通過參加國際旅游展來開拓海外市場,“台灣休閒農場在國際獲得高評價,許多人因而發現,‘其實農業是可以這樣經營的’。”

他表示,台灣以農業起家,在1950至60年代,農業是台灣的根,把農業推向精緻化,兼具休閒作用,既不會忘本,又能增加農業價值,不失為好點子。

雖然台灣今日走高科技路線,但他認為,農業才是根基,若要農業不斷精緻化,休閒農場是最佳選擇,不但收入來源得以增加,農業也獲得更有深度推廣。

后記:

孤陋寡聞的我,初步踏足台灣休閒農場,一口氣走訪了十多家,才算有進一步的認識。

與發展十多廿年的台灣休閒農場一比,處于起步階段的本土休閒農場明顯遜色得多,本土休閒農場還停留在採果觀光、有機耕種,或流于度假屋形式,差太遠。

除貫徹拼命三郎精神,台灣農場主人那股感恩大地、守護大自然的心意,以及發展家國的強烈使命感,雖然無形,但感受至深。

不需要高喊什么愛國口號、政府與人民同心協力為農業找出路、把種菜、種果、種花這些原始農業提升至全新領域,應用資源、開發市場,乃至于沖出國際,皆為了讓這個行業能夠走得更長更遠,為后代謀富。

本地農場主人要從台灣農場大亨身上學習的,不僅是資金分配、專業、市場行銷,還要感染他們那股熱愛土地、熱愛農業的執著。

《偷享台灣農夫大亨的夢》分享會─台灣休閒農場緣起、經營和成功經驗

★第一場

日 期:29/5/2010(星期六)

時 間:1.30pm至4.30pm

地 點:吉隆坡馬華視聽室

主講人:香格里拉

(張清來、林美珠、簡佩平)

大坑休閒農場

(蔡澄文、蔡佳儒)

★第二場

日 期:30/5/2010(星期日)

時 間:4.00pm至7.00pm

地 點:霹靂海南會館

主講人:台一農場(張國禎)

龍雲農場(鄧雅元)

★第三場

日 期:31/5/2010(星期一)

時 間:7.30pm至10.30pm

地 點:檳城韓江學院多元用途禮堂

主講人:頭城農場(卓陳明、卓志宏)

仙湖農場(吳森富、吳侃薔)

★第四場

日 期:2/6/2010(星期三)

時 間:12.30pm至3.30pm

地 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禮堂3樓

主講人:飛牛牧場

(吳敦瑤、吳孫碧珠、徐白龍)

南元農場(吳佳南)

聯辦單位:中國報、光明日報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蘋果旅遊

協辦單位:馬青總團霹靂海南公會

沙巴州亞庇中華工商總會

★入場免費★茶點招待★附送紀念品★機會難逢★請踴躍參與

鳴謝:蘋果旅遊、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