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跨性別

20 Oct 2013
報導:涂素燕

性別錯亂身心受創(第一篇)

我們的社會是以一個人的生物性征界定此人性別。然而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在出生時有著男人的身體,內在卻是女人靈魂;或者明明是男人靈魂,卻住在女人身體。 他們應該以原來的生物性別生活,還是內在性別生活?
許多人選擇傾聽內在的聲音,成為內在的性別,可是他們卻遇到種種阻撓……
莫哈末阿斯拉夫(Mohd Ashraf Hafiz Abdul Aziz)出世在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
 在他年幼的時候,母親就發現這個兒子很女性化。
 進入青春期后,他的言行也跟一般男生不一樣,走起路甚至像女性一樣搖擺。
 他的哥哥為了糾正他的行為,甚至為他剪了軍裝頭,但不管家人怎么糾正他,他看起來還是像個女人。
 2009年,阿麗莎接受班台醫藥中心的心理評估后,瞞著父母到泰國接受性別重整手術,也就是俗稱的變性手術,成為一位身心如一的女人。
 然而,他身分證的名字,還是莫哈末阿斯拉夫(Mohd Ashraf Hafiz Abdul Aziz),性別是男。
 為了解決變性后引起的生活不便,以及進入本地大學深造,他向法院申請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及把名字換成阿麗莎法哈娜(Aleesha Farhana Abdul Aziz)。
阿麗莎:只是想過平靜生活……
 事件登上媒體后,雖然有人聲援她,但刺耳、惡意的抨擊聲同樣不絕于耳。
 她在接受新海峽時報訪問時曾經表示:“喜歡或不喜歡,我會繼續跟進我的案件,直到用盡所有法律途徑。人們或許希望我閉嘴或死去,但我只是想過平靜的生活。”
 兩年前,高等法庭駁回她的申請,幾天過后,她在登嘉樓一家醫院的加護病房中去世。
 醫生表示她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併發心源性休克,當時她26歲。
 阿麗莎的心聲和控訴就此拉下帷幕,但在她的身后,還有無數跨性者,有著跟阿麗莎一樣的命運,他們沒有做自己的權利,只能生活在社會邊緣,在地下活動。
性別爭議帶來不便
 早年,變性手術在我國是合法的,跨性別者進行性別手術以后,可以更改身分證的名字和性別。
 1983年以后,宗教理事會通過禁止令(fatwa),禁止穆斯林進行變性手術或男著女裝。
 跨性別者無法在身分證更改他們的性別,而非穆斯林跨性者也受到影響。
 跨性別者,是一群靈魂錯置身體的人,明明是一個女人的靈魂,卻有著男人的身體,或者明明是男人的靈魂,卻住在女人的身體。
 他們有些人會通過手術、賀爾蒙治療或服裝打扮,讓自己的內在和外在比較協調。
 但是,在這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的性別,先是由生物性征決定,接著就由身分證表明。
 只要一天無法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跨性者還是要活在他們身分證上原來的性別之下。
 PT基金會(PT Foundation)跨性別部門計劃經理妮莎(Nisha Ayub)表示,這給跨性別者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很多跨性別的女性情願死,都不希望有一天病倒要進醫院,因為必須住在男病房。”
 妮莎本身是位男跨女跨性別者,她表示,許多跨性別者在接受賀爾蒙治療或變性手術后,已經擁有女性的身體,卻要住在男病房,這是非常尷尬和不方便的事。
 “因為身分證的性別問題,跨性者很難購買醫藥保險。”
 他們拿著存折去銀行拿錢時遭到質疑,很難貸款買車買房;他們帶著護照出國時被海關扣查,懷疑他們使用偽造護照;在申請大學、找工作的時候,同樣會面對各種身分和性別證明的問題。
跨性別者容易受攻擊
 馬來西亞國防部大學的鄭懿君博士,曾經針對我國男跨女跨性別者,進行過一項研究調查。
 在馬來文里,一般稱男跨女者為“Mak Nyahs”,女跨男者則稱“Pak Nyahs”。
 她表示:“目前沒有人知道我國究竟有多少跨性別者,尤其是‘Pak Nyahs’,他們一般過著隱匿的生活,我們很難從外表上分辨出‘Pak Nyahs’。”
 一些人可能只是喜歡穿褲子,蓄短頭髮,只要他們一天不“出櫃”,我們並無法知道他們是不是跨性別者。
 她估計,我國目前有超過2萬名跨性別者。
 她表示,近年,經由媒體廣泛報導跨性別課題,公眾已經比較了解跨性別族群,對他們的成見沒有這樣深。
 但妮莎指出,社會中還是有一群仇視跨性別者的人,他們專門攻擊跨性別者。
 “我國一些地方,都發生過多起跨性別者被暴力攻擊、性侵事件,這些事件往往受到忽視。”
 去年,關丹有13位跨性別者,在6個月里,陸續受到攻擊,讓當地跨性別者終日活在恐慌中。
 跨性別族群在全世界,其實都受到迫害和打壓,在英文中有個字眼叫“trans-bashing”,就是專指對跨性別人士的攻擊。
 不只是跨性別,其他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 雙性戀者(Bisexually),在許多國家也經常是被迫害的對象。
 在這之中,男跨女者,因為外表特征明顯,往往更容易成為目標。“如果你是同性戀,別人不會知道,但跨性人一站出來,別人就懂你是跨性人了。”
跨性別者有別同性戀
 妮莎解釋,跨性別者是個概括名詞,概括了幾個類別的族群。
 包括變性者(Transsexual)、扮裝者(Transvestites)、扮裝國王(Drag king)與扮裝皇后(Drag queen)。
 當中只有變性者是內在不認同自己生物性別的族群,“很多人經常把我們跟扮裝者、扮裝國王等混為一談。”
 儘管英文跟中文都稱這些內在不認同自己生物性別的人為變性者,但他們不一定會做變性手術,或接受賀爾蒙治療。
 “這可能跟他們的宗教信仰、家庭、經濟能力等有關,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可以接受自己的身體。”
 他們如果沒有進行變性手術或接受賀爾蒙治療,並且根據自己的生物性別穿衣打扮,旁人其實不會發現他們的內在世界。
 一般上,男跨女者在外表上比較容易被識別,女跨男者的外表其實比較難被識別。
 一些女性就算喜歡做男性化打扮,並不代表他們就是跨性別者。
 扮裝國王和扮裝皇后多數是一些表演者,他們裝扮成異性,未必是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她表示:“扮裝者是一些喜歡裝扮成異性的人,他們未必不認同自己的性別,可能只是天生比較柔性的男性。”
 他們日常都是以自己的生物性別示人,只有在夜晚、周末才打扮成女人。
 很多人經常會把跨性者跟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劃上等號,他們其實沒有直接關系。
 妮莎在接受訪問時多次強調:“跨性別是一種性別認同現象,跟性傾向無關。”
 男跨女跨性別者視自己為女人,她們戀愛對象一般是男性,要是她們跟女人戀愛,她們視之為同性戀。


我們只想做回自己…(第2篇)

許多人認為跨性別跟教養方式、模仿、心理問題有關,可以防範或糾正。 妮莎說,跨性別不是一種選擇,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希望這樣。
“作為一位跨性別者,看著其他男性或女性,我問過自己,為何我跟他們不一樣?然而,事實上我就是跨性別者,我必須接受自己,這就是我,我只想做自己。”
妮莎(Nisha Ayub)的父親在她6歲那年去世,母親沒有能力照顧她跟弟弟,弟弟跟了父親那邊的親戚一起生活,她則跟外婆這邊的家人一起生活。
 現在任識PT基金會(PT foundation)跨性別部門計劃經理的她回憶:“自小,舅舅、姨姨時常糾正我,叫我不可以這樣坐,不可以這樣說話,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當時她年紀還小,不明白為何家人一直批抨她的動作言行,“小孩都很單純,他們做的事講的話都是很自然的,不會掩飾,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小學時她上的是男校,去到學校后,她開始明顯察覺自己跟其他小男生不同之處。
 “我現在還保留著小學照片,照片里全班只有我一個人的坐姿是不一樣的,其他男孩的腳都是打開的,只有我雙腳緊貼著,沒有人教過我這樣,我自然就會了。”
 班上的同學經常欺負她,在學校里她一直一個人獨處,沒有朋友。
男兒身女人心
 她比較陰柔,運動能力不如一般男孩,體育老師很不喜歡她,時常嘲諷她。
 所幸她功課好,其他老師疼她,每次被欺負時老師會保護她,老師還讓她使用教師廁所,不用跟男同學們共用廁所。
 當她第一次發現自己對男生動情時,心理非常害怕,以為自己是同性戀者,當時她並不知道何謂跨性別。
 “成為一位跨性別者不是一種選擇,這是性別認同問題。以我來說,我活著、呼吸和睡覺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女人。我的頭腦一直告訴我,我是女人,可悲的是我的身體是男人。”
 她說,所以她只能一天改變自己一點,慢慢讓自己的身體跟精神更協調。
 “但很多人不了解我們,他們認為我們是怪物。或許我不像一般正常人這么正常,但我的頭腦是正常的,我想的東西是正常的,只是我的身體跟我的頭腦不協調。”
 她經常在講座上演講,聽眾都會問她很多問題,當她跟大家講解過后,大家才開始明白,跨性別者跟一般人一樣,都只是個人。
 他們跟你我一樣需要愛人和被愛,一樣有著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一樣過著生活。
天生如此無法糾正
 很多人依然認為,跨性別跟家庭問題、社會因素、西方文化影響有關。
 鄭懿君博士曾經針對我國男跨女跨性別者,進行過研究調查,一直非常關注跨性別課題。
 很多她認識的研究者,包括她自己在內,進行跨性別研究之前,都曾經懷疑跨性別是一種社會影響的現象。
 但在進行研究以后,他們都深信跨性別是一種不能否定的生物現象。
 鄭博士的研究結果顯示,89%接受調查的跨性別者,在6歲到15歲之間發現自己跟一般男生不同。“6%以下受訪者,在6歲之前就發現自己跟一般男生不同。”
 當中約72%受訪者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女生,23%受訪者覺得自己同時是男生跟女生。
 她們當中大部分從小就喜歡跟女生為伍,喜歡玩女生的玩具,並且喜歡穿女裝。
 她們的母親或家人通常會阻止她們女性化的行為,她們並非在母親或姐妹的影響之下,才有跨性別傾向。
 她說:“我們沒有辦法通過輔導或其他方法糾正她們,只能接受她們做自己。”
男?女?不標籤最好
 我們出世的時候,醫生根據我們的性征界定我們是男或是女。
 妮莎說,但跨性別者,以男跨女跨性別者(Trans Woman)為例,出生的時候是個男孩,只是他們卻不像一般男孩那樣發育和成長。
 “但人們不知道他內在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男孩比較陰柔,只是多數人會覺得,小孩就是這樣,沒有關系。”
 但當他們到了發育階段,就會明顯發現,自己的思想、情緒、感覺和自己的身體完全相反,他們想成為跟自己身體不一樣的性別。
 “所以,我們會開始改變我們的外表,接受性別重整治療,不是所有人都會進行變性手術,但我們都會以男跨女跨性別者身分生活。”
 她表示,跨性別者跟扮裝者(Transvestites)完全不一樣,男跨女跨性別者從小到大、24小時都會覺得自己是女人。
 “如果我們不接受賀爾蒙治療、變性手術,或無法以女人的身分生活,我們會覺得自己內外不一致,無法做自己。”
 以前醫學把這種現象定義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現在改成“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這是生理現象。
 妮莎經常覺得,跨性別者其實就像一些出世時有兔唇或生理上不完整的人,“他們后來可能會去做手術,我們也是這樣的。”
 有些國家會把跨性別者標籤為第三性別,跨性別族群中有些人反對這種標籤,也有人認為只要能夠給他們一個正常的生存空間,就算被歸類為第三性別也沒有關系。
 “對我自己來說,我的生物性別不是女人,可是我視自己為女人,不管我去到哪里,我都會坦承自己是一位‘Trans Woman’。”
 她笑說:“不是第三性別啦,那聽起來很好笑。”
 “當我們說男人或女人時,其實我們該如何定義男人或女人?這世界有些男人很女性化,有些女人比較男性化,應該如何定義這些人呢?我覺得最好不要去標籤。”
大腦和心理不一樣
 不管在哪一個國家,每個人都是由生物性征來界定性別。
 但醫學其實有“大腦性別”的說法,大腦也會決定一個人的性別認同,不全然是身體在決定。
 男人跟女人不只身體不同,連大腦結構其實都不一樣。
 從腦部造影實驗的結果看來,男女在處理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區域是不同的,這跟男女神經組織不同有關。
 許多跨性別者表示,自己雖然有男人的身體,頭腦卻認為自己是女人,或者自己有女人的身體,頭腦卻認為自己是男人,這點可以從腦部照影實驗證實。
 西班牙遠程教育國民大學一項研究,針對跨性別者進行的腦部照影實驗,發現女跨男者的腦部蛋白質,跟男性相近,他們有“男性化”的頭腦。
 最近,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組成的榮陽團隊,針對跨性別者進行一項腦科學研究也發現,跨性別者的心理跟大腦反應,跟一般人並不一樣。
 在他們的腦部,有個常人沒有的系統性神經網絡,負責他們的生理特征、性行為跟社會性功能,這或許是導致他們“男兒身女兒心,或女兒身男兒心”的原因。
 研究團隊認為,社會應該接受和尊重跨性別者這一特征。


在嘲諷霸凌中成長…(第3篇)

成為跨性別者不是一種選擇,很多跨性別者的命運更是不由得自己選擇。
他們的故事幾乎千篇一律,從小在嘲諷、霸凌中成長,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逃離學校、家庭。 比起小鎮和鄉區,雪隆的大城市,看起來更能夠包容他們,然而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徘徊在紅燈區,在城市的陰暗角落求存……
現年40歲的法茲拉(Fazilah)來自砂勞越古晉,家中有五個兄弟姐妹,她排行最小。
 從小,就很女性化,喜歡穿女孩子的衣服,父母並沒有刻意糾正她,但她穿女裝時,哥哥會叫母親勸阻她。
 她笑說:“他們對我都是好言相勸,不會責罵我,媽媽每次都跟我說,你陰柔沒有關系,但不要穿女裝。”
 她跟家人的關系很親密,只是父親比較沉默寡言,她有什么事多數跟母親和兄弟姐妹說。
 從小學到初中三離開學校為止,學校的男同學都欺負她,她只跟女同學做朋友。
常受男同學欺負
 男同學們總是叫她“Pondan”、“Aqua”(人妖),“有一次他們把我背起來,繞場一圈,丟進垃圾桶。”
 那時候她經常都覺得很難過,每次被欺負,她都會哭,然后跑回家跟父母哭訴。
 母親每次都會這樣告訴她:“你被別人罵人妖,身體有受傷嗎?如果沒有,只是心受傷,就裝作不知道,不用聽別人講什么。”
 但如果有人對她動粗、打她,父母就會站出來維護她,“爸爸會去找這些小孩子,勸他們下次不要這樣做。”
 現在回想被欺凌的那段歲月,她反而當成有趣的笑話分享。
 她笑說:“小時候一直很難過,朋友都很壞。但是大家現在碰到面,感情反而很好,有說有笑,他們以前欺負我,只是因為小時候頑皮。”
城市人眼光較寬容
 大部分跨性別者在成長過程,都經歷過法茲拉走過的階段,因為自己的不一樣,被同齡的孩子譏笑、欺凌。
 跟大部分跨性別者比較,法茲拉自言已是非常幸運的一位,至少從小到大,家人都非常支持她,不曾阻止她做自己。
 大部分跨性別者,受外人指指點點之余,也因為違反家庭對他們的期待,無法獲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鄭懿君博士表示:“在這種情況之下成長的孩子,會面對很多問題。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堅強,可以承受這一切。”
 這導致很多跨性別者很早就輟學,離開家里到外地生活。
 PT基金會(PT foundation)跨性別部門計劃經理妮莎(Nisha Ayub)說:“不少跨性別者是被家人趕出門,因為家人無法接受他們是跨性別者。”
 她也遇過許多跨性別者,被家人視為恥辱,把他們囚禁在家中,不讓他們接觸外人,這些跨性別者后來從家中逃出。
 鄭博士過去對我國507位男跨女跨性別者進行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當中74%的人有中學教育程度,只有3%人擁有更高的學歷。
 很多跨性別者最后會來到雪隆一帶的大城市,妮莎說,除了是這些城市有更多工作機會,比較起一些小鎮鄉區,跨性別者可以在這里生活得比較自在。
 儘管這些城市里,他們經常會受到飆車族騷擾,也有許多人會帶著異樣眼光看待他們,但他們還是可以比較自在地過生活。
 “在一些州屬,跨性別者很容易受到公眾的暴力攻擊,及被宗教局執法人員取締,她們就算走在街上,在餐廳吃飯,都要擔心會發生什么事。”
男扮女裝被扣留
 見過妮莎兩次,她自信的言談,開朗的笑容,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她自己不說,沒有人會知道,在她自信開朗的外表背后,其實有著心碎的故事。
 妮莎中學畢業以后,在一家酒店工作,她精通英語、馬來語,還會說華語,工作得很好,甚得上司歡心。
 那時她開始蓄長髮,家人很不喜歡,總是叫她把頭髮剪短。
 工作了四五年,她存到一筆錢,開始接受賀爾蒙療法,並且隆胸。“我的家人不喜歡,給我很多壓力,我從家里逃了出來。”
 有一天她跟朋友走在街上,被宗教局人員扣留,指她“男扮女裝”要她認罪,她不知道有這樣的法令,認了罪,被扣留三個月。
 因為身分證的性別是男性,她被關進男性監獄。她的頭髮被剃光,被逼脫光衣服在眾多男性前面走一圈。
 她說那個地方根本是一個地獄,她還被逼提供性服務,當時她很年輕,對這些事情完全不懂。
 在監牢里,她多次想要自盡。這些事情她已經不想再去回憶,“現在要我重說的話,我會一邊說一邊流淚。”
 那年她21歲,剛過完自己的生日,三個月的牢獄之災,改變了她整個人生。
 “從監牢出來后,我失去一切,我的工作、我原來的生活,我再也回不去,然后我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
主動求助重新生活
 妮莎本來是一個開朗的人,從監牢出來后,她變得憤世嫉俗,很易發怒,“我不是殺人,我沒有接觸毒品,我只是做我自己,我傷害了誰,為什么我要受到這種對待?”
 她開始在夜間討生活,“我在酒吧、舞廳、夜總會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這么多跨性別者,第一次明白為何有這么多跨性別者涉及夜生活行業。”
 她說:“我們想要從事一般的行業,但我們很難找到工作。”
 她們無法在陽光下生存,只好在暗黑的角落求存。
 她當女公關,從事夜生活行業,但她並不快樂,想要擺脫這樣的生活。
 她通過網絡知道鄭懿君博士正在研究大馬跨性別課題,她給鄭博士寫了電郵,告訴鄭博士自己面對的問題和困境,鄭博士介紹她到粉紅三角基金(PT Foundation)接受輔導和尋求協助。
 她后來在這個非政府組織工作,認識她的前上司,也是一位男跨女跨性別者,“她啟發了我,教了我很多東西,給了我現在的事業。”
 她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重新找到自己的新生活。
 “我其實有很多機會,當我到美國演講時,說我自己的故事,美方有人接觸我,表示願意提供我庇護移民。”
 但她拒絕了,“我的家人全在這里,我是唯一一位照顧我母親的人,而且她是一位癌症病患,如果我離開了,誰來照顧她?”
 但是,大部分跨性別者未必有機會回到正軌的生活,“我可以說,我們之中有60%的人涉及性工作,他們沒有其他的出路。”


變性是條不歸路…(第4篇)

成為跨性別者,尤其是接受變性手術,是一條長遠而無法回頭的路。 接受賀爾蒙療法、進行變性手術,只是第一步,而這步一踏出去,就是一輩子的事……
美兒(化名)外表清秀、瓜子臉、身材高佻,言談非常自信,為了避免引起家人的不快,她要求記者隱瞞她的身分。
 她從小就很女性化,跟大部分跨性者一樣,在嘲諷中成長。
 小時候,她時常偷拿母親的口紅來涂,還拿母親的內衣來扮女人,被母親發現,總會狠狠地把她毒打一頓。
 但家人還是逐漸接受原來的她,對她像女生的言行舉止,逐漸習以為常,並一隻眼開一隻眼閉。
 25歲那年,她存到一筆錢,到柔佛做了隆胸手術。兩年前,她過完29歲生日,拿出自己大部分儲蓄,到泰國做了變性手術。
 手術結束后,她昏迷了兩天,醒來的時候,傷口痛得厲害,“但那種喜悅,可以戰勝一切,多少年以來,我一直夢想這天的到來。”
 她說,進行變性手術之前要簽“生死狀”,任何手術風險都需要自己承擔。
手術是一種解脫……
 可是她進手術室前,幾乎沒有考慮過疼痛或死亡的問題,“與其‘住’在一個不適合的身體,我更想要有一個合適的身體。”
 沒有做手術之前,她總是很自卑,覺得自己原來的身體不屬于自己,“我覺得完成手術是一種解脫。”
 泰國,幾乎成為我國跨性別者的“變性天堂”,相較于新加坡或其他國家,泰國的手術費較低廉。
 “當然,不管變性手術或隆胸,根據選擇的材料和具體要求,收費也有差異。比如有些人會做喉結整型,有些人不一定做。”
 就算是泰國,實施變性手術的診所也有合法跟非法的,“你選擇一些知名的醫院,費用當然比較高,許多人因為沒有錢,會去一些收費較低的醫院,甚至非法醫院,風險當然更高。”
變性前須嚴謹評估
 1983年之前,我國政府醫院本來有提供性別重整治療服務,跨性別者在接受評估和心理輔導以后,可以在本地醫院接受變性手術。
 鄭懿君博士表示:“在80年代之前,跨性別者可以在本地醫院進行變性手術,手術過后可以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和名字。”
 她的調查研究訪問過一位跨性別者,對方不只結了婚,還當了婆婆。“我很奇怪跨性別者怎么能當婆婆,對方跟我說,她跟丈夫領養了孩子。”
 變性手術對跨性別者來說,是關乎一輩子的決定。
 很多國家對變性手術都有嚴格的管制標準和要求。
 1983年之前,我國跨性別者要在本地醫院實施變性手術,必須先接受兩年的評估和輔導。
 除了經由精神科醫生確診、臨床心理醫生評估,排除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病因,還要檢驗身體、賀爾蒙等情況,確認是否需要和適合接受變性手術。
 “手術過后還需要接受兩年的追蹤覆查和輔導,確保她們能夠適應變性后的生活。”鄭博士說。
 跨性別者經過這樣的嚴謹評估才進行變性手術,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新身體和新生活感到滿意,甚少有人懊悔做了手術。
身心準備好才變性
 在宗教理事會通過禁止令(fatwa)以后,跨性別者從此不能在本地醫院進行換性手術。
 PT基金會(PT foundation)跨性別部門計劃經理妮莎(Nisha Ayub)說:“很多跨性別者因而到泰國做變性手術,引發很多問題。”
 她表示,在泰國,變性手術不是一種醫藥治療,而是一門生意,只要有錢,願意付錢,馬上就可以進行換性手術。
 變性手術是一條“不歸路”,“一旦做了變性手術以后,你就再也不能變回原來的樣子。”
 不是所有跨性別者都需要或適合進行變性手術,許多人在做了變性手術后,生理和心理都調適不過來,無法融入新生活。
 她看過一些人因而患上憂鬱症,最終自殺。
 雖然很多跨性別者,就算不接受變性手術,早就安然以另一性別身分生活。但真正做了變性手術,切除原來的性器官,及重整性器官,身心依然面對巨變。
 不只是這樣,他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社會角色等也會面對很大衝擊。
 “別說手術,就算一位男跨女跨性別者,剛接受賀爾蒙治療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她形容,就像一些女人在生理期的時候會經痛、賀爾蒙不平衡,情緒低落般。
 她勸請跨性別者:“我們必須確保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已經準備好,才進行變性手術。”
缺乏諮詢后遺症大
 妮莎說,人的身體不是電腦,不是隨時可以“格式化”,或在里面“安裝”什么東西。
 “在美國,接受賀爾蒙治療之前,需要通過醫生檢驗,開適合你身體的賀爾蒙,但在本地,很多跨性別者都是自己隨意吃賀爾蒙藥。”
 她今年34歲,因為使用賀爾蒙已經有高血壓,心律不整的現象,三年前,醫生要她停用賀爾蒙。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想著要當一個女人,想要變漂亮,亂亂服用賀爾蒙、打針,沒有先咨詢醫生。”
 鄭懿君博士也表示,本地跨性別者濫用賀爾蒙的情況很嚴重,這給他們帶來很多后遺症,像提高患乳癌的風險、患上憂鬱症、有自殺傾向等。
 妮莎說,就算我國禁了變性手術,也無法阻止他們到泰國做手術,無法阻止他們想要改變性別。
 “有些跨性別者因為胡亂注射賀爾蒙、硅膠,后來死了。”她所知道的就有兩人因為這樣而丟命。
女變男花費難度更高
完成變性手術只是一個開始,跨性別者接下來還需要常期保養和使用賀爾蒙,以實現性別轉換。
 就像一些更年期的人,賀爾蒙分泌減少,會導致她們情緒不穩定、皮膚變差、睡眠品質下降等。
 所以在完成變性手術后,跨性別者還需要長期使用賀爾蒙。
 妮莎說:“成為一位跨性別者,不是一件便宜的事。所以你會聽到很多跨性別者需要‘兼職’。”
 說完以后她自己笑了出來,但她隨即認真地說:“親愛的,我不是開玩笑,成為一位跨性別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女性要跨性成為男性,更是比男性跨性成為女性還“昂貴”,“變性手術的費用比男性要變性成女人貴3倍,因為那是更複雜的手術。”
 她聽說在泰國,男性要變成女人,隆胸費用一般是四五千令吉,但女性要變成男人,切除乳房的費用需要八九千令吉。
 女性要成為男性,療程長、難度高,需要多次手術才能完成,要承擔的風險也更高。手術一旦失敗,不只可能造成終生遺憾,還會危及性命。


請給跨性別者生存空間(完結篇)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跨性別者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跨性別現象,我們都不能阻止一位跨性別者“跨出去”。
妮莎說,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一位跨性別者,為何不給他們一個生存的空間?
每一年每一天,都有許多跨性別者從全國各地到吉隆坡、雪蘭莪的大城市尋求一個新的生活空間。
 他們當中,有人跟一般游子一樣,認為城市遍地機會,希望在城市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但也有一群跨性別者是逃家,為了逃離他們成長的地方,逃離從小到大不停為他們貼標籤的熟人,而來到城市。
機會多競爭也激烈
路,可是來到城市以后,才發現這里不是他們想像的天堂。
 PT基金會(PT Foundation)跨性別部門計劃經理妮莎(Nisha Ayub)說:“城市工作機會比較多,但競爭也很激烈。許多跨性別者因為學歷低,很難找到工作。”
 他們找不到工作,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流落街頭,最后只能在秋傑路、亞羅街的淫窟討生活。
 她表示:“每天都有15到20位無家可歸的跨性別者來到PT基金會求助,她們有些是性工作者,有些不是。有些是新臉孔,有些是經常來的。”
 這些跨性別者的年齡一般20出頭,年紀最大的六十多歲,PT基金會提供他們基本的飲料和食物,讓他們有個地方可以洗澡和暫時歇息。
 性交一直是傳播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徑之一,從事性工作的跨性別者,是感染愛滋病的高危族群。
辦活動協助過正常生活
 PT基金會是一個專為吸毒者、性工作者、愛滋病患者、男同性戀者、跨性別群體,這些愛滋病高危族群提供愛滋病防治教育、護理及關懷支援計劃的社區組織。
 這里更是許多無家可歸的愛滋病患者、性工作者、跨性別者的庇護所。
 該組織向上門客戶收取象征性收費,以維持部分經營成本,不過,那些沒有能力繳付費用的人如學生、無工作者,可以申請全額或半額贊助。
 “我們每個月都會辦一些活動,公開給所有跨性別者,比如有關烹飪、權益等的課程。
 PT基金會的宗旨是協助這個族群的人過正常生活,首先,幫助他們免于流落街頭,有機會回到正軌的生活。
找工碰壁賣淫求存
 訪問51歲的莎拉(Sarah)時,並不知道她曾經是性工作者,甚至不知道她是跨性人。
 自我介紹的時候,她就直接說,自己在1980年代時是性工作者,直到后來在餐廳找到工作,才正式轉行。
 很多人認為性工作是一種罪惡,至少不是一份“正經”的工作。
 但是,在我們用道德鞭子鞭撻那些自願投入性工作行列的人,在我們對被逼入行的性工作者投以同情眼光時,我們也許該省思,為何有這么多弱勢族群投入性行業?
 三十多年前,莎拉從砂拉越古晉來到吉隆坡,找工作時碰了不少壁,她直爽坦白地說:“我需要生活,我是為了錢而當性工作者。”
 現年40歲的法茲拉(Fazilah)跟莎拉一樣來自古晉,初中畢業以后,她待在家里跟媽媽學過一陣子縫紉技巧,過后就到西馬找工作。“古晉雖然是城市,但是很少工作機會。”
 有一次,她應征一份裁縫工作,對方露骨地把她從頭到腳打量一次,最后沒有聘請她。
 這種眼神她並不陌生,她甚至不問對方拒聘她的原因,她自己猜想:“因為我是一個跨性別者。”
 后來她當過本地兩位著名設計師的助理裁縫,也在商場當過售貨員,但工資不高,她也兼職當性工作者。
 有些跨性別者當性工作者,只是純粹為了三餐,有的為了變性手術,有的為了支付“維持”一個女人的開銷,如使用雌激素、變性手術后的保養。
 我們說笑貧不笑娼,性工作者是不是都“大富大貴”?
 法茲拉說,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就像做生意,有的人很成功,有的人會失敗。漂亮的人會賺到很多錢,很多人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開銷。”
提升學歷盼離苦海
 經常都有跨性別者找上PT基金會,對妮莎說:“妮莎,你可以幫我找一份工作嗎?”
 她說:“我會盡量幫助她們,但我老實跟你說,這很困難,很少人能找到工作,就算他們跟一般人有相等資格,也無法找到工作。”
 許多跨性別者告訴她,她們應征工作時沒問題,不過對方一看她們的身分證是男性,就沒有下文了。“她們不被聘請並非不符合資格,而是很多人不想聘請跨性別者。”
 每一年都會有年紀很小的跨性別者到PT基金會尋求援助,“我總是鼓勵他們,先回去把書念好。”
 雖然這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會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學歷對他們來說,仍然是打開自己人生大門的一把希望鎖匙。
 “其實,我認識一些跨性別者,她們是化妝師、髮型師、律師、醫生,但她們不能出櫃,必須隱瞞自己的身分過日子,一旦她們出櫃,就會引起很多麻煩。”
 曾經鑽研本地跨性別者課題的鄭懿君博士說:“跨性別者跟一般人一樣,當中有很傑出的人,他們需要機會發揮自己所長。”
 她表示,在西方國家有許多有成就的跨性別者,日本也有出櫃的跨性別政治人物,我國除了鐘潔希是比較成功的例子,有自己的公司和事業,大部分跨性別者都很難在社會立足。
希望獲得社會接納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接不接受,跨性別者跟你我一樣,有自己的家人、伴侶、朋友,他們一樣需要過日子,一樣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
 妮莎多次重申,就算PT基金會支援跨性別族群,但他們不鼓吹人們成為跨性別者,跨性別者的存在不是一種選擇,是社會的現實。
 我們無法讓一位沒有跨性別傾向的人成為跨性別者,同樣的,我們也無法改變一位跨性別者。
 “就算他們剪去我的頭髮,把我關起來,我還是一樣,我還是我。”
 很多跨性別者只是希望社會接受他們本來的面目。
 經常有跨性別者向她哭訴:“我都做了變性手術,大家還是不能接受我,叫我‘人妖’。”她們感到非常沮喪和憂慮。
 她經常告訴她們:“不管你們喜不喜歡,你們必須接受這一切,接受自己是誰,你們是跨性別者,就做一位跨性別者。”
 她表示:“我們明白我們是在馬來西亞,不是在美國,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的關系,大家無法開放對待跨性別者,我們沒有要求特別待遇,只要我們能夠被視為社會的一分子,這就足夠了。
 “只要給我們一點空間呼吸,給我們一個機會過自己的生活,這樣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