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罐頭迷思

28-06-2010

報導:潘有文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罐頭高溫殺菌保鮮


“不要吃那么多罐頭,沒有營養,而且有防腐劑。”現代人幾乎聽過這種說法。

罐頭的保鮮期長達兩三年,按常理推想,食物能耐如此長時間,怎會不是添加防腐劑之故呢?

罐頭是一種食品保鮮技術,未必只以有無防腐劑來論斷,尚需把繁複的食品工業技術考慮在內。

現在,就讓我們循著對罐頭食品種種疑問,抽絲剝繭找答案。

李秀貞表示,罐頭偶爾會是家中菜肴之一。
63歲的李秀貞與許多人一樣,罐頭食品會是餐桌上的菜肴之一,午餐肉、沙丁魚等,偶爾加熱了來吃,或混入其他食材一起煮食。

“小時候,母親每隔三四日就會弄一些罐頭食物,小孩都愛吃。”回首自己的童年生涯,她依然難忘罐頭食品的滋味。

長大后,李秀貞食用的罐頭食品種類逐漸增多,肉丁、肉醬、水果罐頭等,只要興之所至,發現雜貨店或超級市場架子上陳列著價格廉宜,且合乎口味的罐頭食品,都會買來收在廚房櫃子內。



以備不時之需

全球罐頭銷量已達到9000萬噸,超過3500種。
反正,罐頭保鮮期極長,即使囤上一個時期,還是可以開來吃,不必擔心過期。

為人父母后,他的孩子同樣喜歡罐頭食物,雖然不常吃,但廚房內總有一兩樣罐頭食品,以備不時之需。

十多年前,李秀貞開始接觸一些直銷演說,甚至遇上某些營養師,皆提及罐頭不宜多食,因為有防腐劑。

這改變了她購買罐頭的慾望,雖不是完全停止食用,但不會大量購買。

這種改變不只發生在她身上,許多大馬人食用罐頭的習慣開始改變;對于罐頭食品,消費人有了新的詮釋。

對于罐頭食品業者而言,這種改變對業績造成一定影響。

“近15至20年,不能說是大馬消費人誤解罐頭食品,而是沒有足夠資料讓他們明白罐裝食品的新鮮、益處和保存方式。”馬來西亞罐裝食品公會主席林華恩表示。

最廣為人知的罐頭食品非沙丁魚莫屬,至今依然是“名牌”選擇,林華恩就以它比對罐頭食品和新鮮食物的差異之處。

去巴剎買魚,魚販如何保存魚的新鮮?一般上消費人看見的程序,不外是魚販當天將魚解凍;若賣不出又冰凍起來,隔日再解凍擺在擋口,直到發臭才會丟棄。

分辨真假訊息

他指出,魚類罐頭食品的保存方式,就有一些不同。以一個著名品牌的沙丁魚罐頭為例,該公司以南美洲和南非的魚制成沙丁魚罐頭,間中牽涉到冷凍技術、高溫殺菌技術,和管理方式。

“外國的魚船有冷凍倉庫,每次出海時間約兩個月,他們把漁獲冷凍起來,直到制成罐頭食品前才解凍。”

他表示,由于我國國內碼頭處理漁獲的方式,與歐盟或日本方面的標準有所不同,因此該著名罐頭食品商家才選擇進口外國魚類,制造沙丁魚罐頭。

高溫殺菌是罐裝食品的保存關鍵,整個過程與科技息息相關,這被認為是罐頭為何能夠耐久不壞的重要工序。

罐頭業者的說法,可作為消費者的參考,對于罐頭內是否加入防腐劑、香精、色素,以及罐頭沒有營養、不新鮮的說法,應深入瞭解,從各方面探查,聽取各相關人士的意見,從而分辨罐頭食品的真真假假。

新穎罐頭花樣多

林華恩:沒有足夠資料讓大馬消費人明白罐裝食品的新鮮、益處和保存方式。
罐頭食品全球銷量已達到9000萬噸,超過3500種罐頭種類面市,顯見罐頭食品依然是不少人的選擇。

尤其在歐美國家,罐頭食品佔了日常食品的四分一。亞洲國家中,對食品要求頗高的日本人民,亦有許多罐頭食品支持者。

科技日新月異,配合營養科學的發展,新穎罐頭紛紛面市,罐頭不只是一個樣,而是越來越多花樣。

以下為不同國家推出的罐頭種類,令人感嘆原來罐頭還可以這么吃!

●米飯罐頭

泰國新產品,開罐后即可使用,而且可以久藏。

●火食罐頭

芬蘭推出的火食罐頭,可以利用罐頭自身加熱和烹調食品,且無煙無害,頗適于冬季野營、運動和旅游人員的熱食用途。

●療效罐頭

有供糖尿病人用的低碳水化合物罐頭,供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人用的低鈉罐頭,適合肥胖用的低熱量罐頭,以及高能量罐頭、高纖維素罐頭,在市場上十分暢銷。

●自熱烹調罐頭

日本推出“超級烹調自熱罐頭”,可在1至2分鐘內自動加熱烹調食品。

●點心罐頭

日本人把這種罐頭當成上午茶,英國人則當成下午茶,深受消費者歡迎。

●一人食用罐頭

此種罐頭恰好就一個人吃,烹調方便,很受學生及中老年人歡迎。目前日本開發的一人食用罐頭,已達百余個品種。

戰爭造就罐頭誕生

罐頭的出現與戰爭有關,它成為士兵在戰場上最好的食物,不用擔心吃到腐臭食物而影響戰鬥力。

18世紀,好大喜功的法國皇帝拿破崙發動戰爭,為了解決行軍打戰時的糧食問題,懸賞發明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和裝備。

一名叫尼古拉阿佩爾(Nicolas Appert, 1749─1841)的廚師,無意中發現密封在容器里的食品經適當加熱,能使食物不易變質,于是將此法呈報拿破崙政府,並且獲得政府支持繼續研究,10年后成功研發罐頭保鮮技術。

之后,英國人彼得杜倫(Peter Durand)研製出薄錫鐵製成的鐵皮罐,作為罐頭容器,加速罐頭發展的速度。

1862年,法國提出蒸氣殺菌技術,于是罐頭食品技術大躍進,成為人類保藏食物的重要方法。

罐頭也趕環保潮流?

罐頭皆以鐵制為主,因此具備回收再使用的功能。
面市百余年來,罐頭皆以鐵制為主,因此它也具備回收再使用的功能。

林華恩指出,鐵制罐頭可重新加工,仿如不能使用的車子,其鐵制部分可用作其他用途,這是塑膠制品不能達到的環保效果。

“美國、澳洲、日本等先進國家,依然有不少人選擇罐頭食品,具有有環保概念即是原因之一。”

他表示,日本人注重健康,任何食品講究以不傷身體為大前提,因此少用紙質包裝的食品,反而傾向選擇罐頭食品。

“而且,以味道來講,罐頭食品接近新鮮食物的味道,甚至由于罐頭食品食材皆經特別挑選,品質不會遜色,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扶持農業增農產品價值

把農產品制成罐頭產品,不只扶持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增加農產品價值。
就使用角度而言,罐頭能延長食物的食用期限,這對農業有極大助益。

博特拉大學食品工藝部研究組副教授陳振濱博士指出,農業產品出現產量過剩時,若處理不及或銷售速度不快,將造成大量農產品腐爛遭丟棄,即是浪費食物。

把未能及時在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制成罐頭產品,不只扶持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增加農產品價值。

“例如桃樹結出許多桃子,區域市場不能消化許多新鮮桃子,制成罐頭就能銷售到不同區域,一些未能種植桃樹的國家,也可通過價格不高的桃子罐頭,品嚐這種水果。”









防腐劑可以不添加

生活中不少食品皆有防腐劑或添加劑,罐頭即是一例。

我國法律允許商家置放極少量防腐劑在罐頭內,但允許不代表必需,因為依照今日制造罐頭食品的科技,防腐劑或添加劑只是預防萬一,或讓罐頭食物維持原樣的“工具”。

消費人談罐頭食品防腐劑色變,到底罐頭內還有什么乾坤?

消費人談罐頭內防腐劑色變,罐頭內到底有何乾坤?
相較二三十年前,現代人對食品安全與否的警覺程度有所提高,至少對當中的防腐劑視如蛇蠍,凡打出不含防腐劑的食品,就能獲得一定擁護。

罐頭與防腐劑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許多人因而避而遠之,不再碰罐頭食品。

但是,罐頭食品銷量不俗,尤其在西方國家,這是否說明罐頭並非想像中“毒”呢?

“如果有留意市場上售賣的罐頭,不少標簽上皆找不到有防腐劑成分,這是因為罐頭經高溫殺菌,不太可能還有細菌存在。”UCSI大學應用科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講師陳春暉這么表示。

細菌是微生物,只要有適當水分、PH值(酸鹼值)、溫度等條件,就可在食物內生長,使食物變質,人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肉類攝氏121度殺菌

食物、糖或蛋白質皆有水分,因此水的活動(Water acivity)空間中,若自由水(Free water)值高,微生物極易滋長,食物極易腐壞。

“水的活動值最高是1,最低是0,新鮮食物往往介于0.95以上,因此是微生物的溫床。反之,水活動值低,例如餅干只有0.2,微生物就難以生長。”

但是,她強調,並非所有加工食物,例如餅干,水活動值皆低,胥視各種客觀條件而定。

蔬菜和水果制成罐頭,只需要加溫至攝氏100度即可,所有依附的微生物皆難以生存;肉類則不同,必須攝氏121度,殺菌過程才算成功。

“肉類中有一種微生物稱為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可在無氧條件中生存,只要有適當水份、PH值、溫度,就能使食物變質。”

吃下含有肉毒桿菌的食物,不似一般食物中毒者只是上吐下瀉,它會使人意識模糊和暈厥,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肉類罐頭高溫殺菌須確保肉毒桿菌不能生存,“攝氏121度就能殺死這個細菌,但也不用高于這個溫度,因為每增溫一度殺菌,就會增加成本。”

高溫殺菌最佳防腐

她指出,高溫殺菌,真空處理罐頭已是最佳的防腐方式,沒有必要在罐頭內加入防腐劑,“只要做好加工程序,就沒問題。”

然而,消費者能就此去除罐頭食品防腐劑的疑竇嗎?

這並不然,有些商家為安全起見,即使經過高溫殺菌工序,還是會加入合乎法律要求的防腐劑。

博特拉大學食品工藝部研究組副教授陳振濱博士指出,這些商家為防未殺淨的細菌使罐頭變質,就會加入防腐劑,“因為只要有一只細菌留在罐頭內,一出現問題,廠家就一個頭兩個大,因此選擇不冒險。”

顯而易見,這關乎商家的信心、硬體設備,及罐頭食品技術問題,如果罐頭食品商家擁有完善素質檢查工作,嚴格執行生產工序,不在罐頭食品中添加防腐劑,才值得人稱道。

罐頭有“形象設計師”

食品保色劑和食物穩定劑成了罐頭食品的“形象設計師”,使罐頭以最美麗的形象和消費者見面。
消費人是商家的米飯班主,產品推出前總會調查或設想消費者想要怎樣的商品,這間接導致罐頭食品制造商選擇把一些添加劑加入罐頭內。

當你打開一罐肉類罐頭,發現食物非想像中的色澤,你或許會嘀咕:“怎么不一樣,是不是罐頭有問題?”

因此,各種添加劑,如肉類食品保色劑硝酸鈉(sodium nitrate),以及食物穩定劑(food stabilizer),成為罐頭食品制造商的選擇。

陳振濱博士指出,罐頭經高溫處理后,食物顏色會淡化,商家擔心影響消費者的食慾,因而選擇加入色素,使之維持原貌。

“肉類煮熟后,顏色會從粉紅變成棕色或深棕色,但消費人認為粉紅色的肉類才正常。”陳春暉同樣表示。

即使是水果罐頭,如草莓經高溫制成罐頭后,顏色會從紅色轉為紫色,商家即會添加色素,使之看來無異于原本草莓的顏色。

至于食物穩定劑,它是為了使罐頭內的食物與其他物質結合起來,例如有水和油的食物,若不添加食物穩定劑,打開罐頭時即看見水和油分成兩層,除了外觀不佳,吃起來也不怎樣美味。

因此,食品保色劑和食物穩定劑成了罐頭食品的“形象設計師”,使罐頭以最美麗的形象與消費者見面,確保第一眼就能留下好印象。

沒有這些添加劑不行嗎?因為消費者希望罐頭食物的樣子也有看頭,商家就大費周章放人各種添加劑。

如果消費者不介意吃非粉紅色的肉類罐頭,即使水和食物分成兩層,只要能吃就好,或就可以向食物添加劑說再見了。

留意標籤買得安心

陳振濱博士指出,根據1983食品法令,允許罐頭食品制造商添加不超過200ppm防腐劑(ppm代表百萬分之一,Parts Per Million),若以一公斤為標準,即每公斤最多0.2克防腐劑。

在該法令第149條文下,聲明肉類罐頭裝有90%肉類,除了可以限量使用一些規定防腐劑,如亞硝酸納、硝酸甲、亞硝酸鉀等,還允許添加香味物質和增味劑。

至于蔬菜類罐頭,在此法令第220條文中列明,罐頭內至少有50%是蔬菜,除了允許添加香味物質和增味劑,還可加入每公近不超過500毫克氯化鈣,作為調理食物之用。

大馬罐裝食品公會主席林華恩指出,該會鼓勵消費人主動留意罐頭食品標簽,從而知道相關產品是否加入添加劑和防腐劑。

最重要的是,他希望消費者主動瞭解哪家罐頭商家品牌值得信賴,以便更安心購買罐頭食品。

陳春暉同樣鼓勵消費者檢查標簽,“因為標簽一定會註明食品成分,從成分(ingredient)一欄,可觀察是否出現防腐劑及各種相關名稱。”

水果罐頭不需防腐劑

由于一般水果的酸性值達到,細菌不愛這樣的環境,因此水果罐頭無需加入防腐劑。
買水果罐頭回家,大熱天時打開來,加入一些冰和水,也算是不同的人生享受。

且慢!水果罐頭也是罐頭,會不會也有防腐劑?

“由于一般水果的酸性值達到PH4.5(水果吃入體內變成鹼性),細菌不愛這樣的環境,因此水果罐頭無需加入防腐劑。”

陳振濱博士指出,水果罐頭內一般會加入糖和水,以平衡其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利用糖分平衡果肉和水的味道。若只加入水分,果肉的味道和營養就會全部流入水中,令果肉變得淡而無味。

罐頭食品廠商擔心消費者食用后,由于果肉淡而無味而質疑品質,多數選擇以糖水處理。

食物中毒如何造成?

全球各地,偶有傳出消費者因食用含有肉毒桿菌罐頭中毒的新聞。不是說以攝氏121度高溫真空殺菌,肉毒桿菌就不能存活嗎?

陳春暉指出,出現這種情況,有幾個可能性。

首先,可能是原料,例如漁獲未馬上冷凍,以致細菌迅速破壞食物。

再者就是冷凍溫度未達標準,以致肉毒桿菌有機可趁,“攝氏負18度或以下溫度,才是冷凍的最佳標準。”

她表示,冷凍只是讓細菌冬眠,攝氏零度解凍后,細菌會很快活動起來。反之,攝氏負18度解凍后,細菌還需一段時間才能復活,因此有充足時間進行其他罐頭程序。

此外,原料的運輸和處理過程中,只要有某處出現紕漏,任何微生物,包括肉毒桿菌,皆會活躍起來,這些都是消費者食用罐頭后,出現中毒現象的重要原因。




罐頭出錯人為造成

使用高溫殺菌技術制作罐頭,雖然可免去添加防腐劑,但也引起另一個疑問:罐頭食物的營養經高溫處理后,會流失多少?

就讓我們從探索高溫殺菌技術、真空儲存的制作過程,看罐頭的食用價值還有多少。



罐頭食品用來裹腹即可,無須攝取維他命。
食物會腐爛,全因氧化與細菌作用,罐頭食品技術百余年前就對症下藥,以科學方法抽取罐頭內的氧氣,和使用高溫殺菌方式,藉此延長食品的使用期限。

真空與高溫殺菌的原理百年來沒有變,只是技術不斷提升,利用更先進的方式執行這些步驟。

博特拉大學食品工藝部研究組副教授陳振濱博士指出,罐頭是以卷封的方式封口,這是阻止細菌與食物接觸的重要手段。

當消費者仔細觀察罐頭,即會發現其頂部邊緣較為凸出,那即是卷封(Hermetically sealed)后形成之故。

食物不應填滿罐頭

“食物不應完全填滿罐頭,需要留下10至20%空間,因為高溫加熱過程中,固體食物會有膨脹現象。”

罐頭進行封口前,必須先驅走罐頭內的空氣,因此會進行排氣(Exhausting)過程,即把罐頭放在熱水上,驅走空氣。

經過這項程序后,必須讓罐頭降溫,回復原有溫度,才能進入高溫殺菌程序。

“高溫和高壓儀器稱為Retox,它其實與平常生活中使用的壓力鍋(Pressure cooker)原理一樣,只是工業用途需要大型裝置。”

攝氏121度是制造罐頭的標準溫度,所有細菌在此溫度下皆無法生存,但必須注意的是:確保罐頭各處皆達到此標準溫度,一點都馬虎不得。

“罐頭中心點達到攝氏121度時才能進行下一步,因為罐頭中心點傳熱較周圍慢。一旦罐頭中心點達標,才可開始計算加熱間,一般都是加熱至少30分鐘。”

加入水分加速傳熱

罐頭食物以摻有液體的種類居多,較少見到完全是固體或干燥的罐頭,這是由于固體食物傳熱難度較高,通常會加入一定分量水分,這也是為何要在罐頭內保留20%空間的另一個原因。

“沙丁魚就是例子。如果只是沙丁魚,高溫加熱時,中心點難達到攝氏121度。午餐肉亦是如此,雖然外表看來沒有水分,其實加了很多水,只是它已均勻滲透午餐肉內。”

陳振濱博士表示,若純液體狀態的罐頭,例如煉奶,就不用保留20%空間,因為它容易傳熱。

制作罐頭技術水平已趨向穩定,反而各種人為疏忽,包括是否依照工序處理,或運輸和銷售過程出錯,才是造成罐頭出問題的重要原因。

罐頭食品裹腹即可

陳振濱博士指出,罐頭是以卷封的方式封口,這是阻止細菌與食物接觸的重要手段。
人類從不只以食物裹腹,同時也從中攝取營養,罐頭食品經高溫高壓處理后,營養流失多少令人關注。

陳振濱博士坦言,罐頭食品內食物的營養確實會流失,尤其水溶性維他命,即維他命C和維他命B群。

罐頭食品的維他命,尤其是維命C,流失程度較高,脂溶性維他命則較低。雖然罐頭內依然能夠保留這種維他命,但人們可透過生活中其他食物攝取,無需依賴罐頭。

UCSI大學應用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講師陳春暉指出,維他命B和C屬于水溶性維他命,穩定度不高,加熱過程使用許多水分,形成這兩種維他命會流失50%左右。

至于脂溶性維他命,如A、D、E、K,相對比較穩定,人體也可從罐頭以外的食物攝取這類維他命。

囤積超過十數個月以上的罐頭,罐頭食物的維他命C也會完全流失,但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則較為穩定,流失情況不嚴重。

但陳春暉指出,罐頭食物也有一些營養上的優勢,例如新鮮魚類在運送過程中,從漁獲至批發市場,再轉運到各地巴剎、等待顧客購買等過程,可能已流失許多營養。

“菜市場小販把魚放在冰塊上,面向冰塊的魚或會保留某些營養,向上接觸空氣部分的魚面,營養則會流失較多。消費者買魚回家,以高溫煎煮,同樣會造成許多維他命消失。”

罐頭反而在這方面佔些優勢,因從收集漁獲開始,就進入完全冷凍程序,保存了食物的營養,即使經過高溫加熱,還保有一定程度的營養。

然而,陳振濱博士認為,罐頭食品用來裹腹即可,無須攝取維他命。

罐頭有細菌頂蓋凸出

現代罐頭的設計附有測試功能,其頂蓋平面設計成梯狀,若是尚有氧氣或細菌在內,頂蓋將會逐漸凸出。
購買罐頭時,偶爾會發現一些凹陷或破損之處,消費者最好不要選購這類罐頭,因為可能已被細菌感染,食用后或會引起食物中毒。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罐頭破損或有凹凸不平呢?

陳振濱博士指出,若是凹陷,多數是運送過程不慎跌落或遭他物撞擊,這是人為因素。市場上較少見到凸出的罐頭,若見到這種罐頭,消費者千萬別為了省錢把它買下來,因為膨脹凸出的罐頭,肯定已有細菌在內,勿因小失大。

“經高溫加熱后的罐頭,不會直接運送到市場,大約需要有一至兩個星期降溫期,讓罐頭在倉庫內回愎正常溫度,同時觀察罐頭頂蓋的變化。”

現代罐頭設計附有測試功能,其頂蓋平面設計成梯狀,若尚有氧氣或細菌在內,食物裝罐一兩個星期內頂蓋將會逐漸凸出。

同一個時期制成的罐頭,即使只是極少數出現這類情況,廠商即會銷毀同一批罐頭,確保不會流入市場。

因應食材殺菌溫度有異

蔬果和肉類因酸鹼性質不同,加熱殺菌溫度有所不同。
食物不同的酸鹼性質,就有不同的罐頭高溫殺菌方式,即是說肉類罐頭和菜類罐頭各有高溫加熱的標準。

陳春暉指出,肉類罐頭需加熱至攝氏121度,菜類罐頭的溫度稍低,僅需攝氏100度即可。

“就好像平常在家中以熱水燙菜,然后食用一樣,不需要太長時間,但它只能用在蔬果類。”她說。

菜類的高溫殺菌時間只需數分鐘,這個過程不只可以較好保留蔬菜色澤,還能有不激活(In-activate)酵素的功能,不會使果菜內的酵素因熱度而活躍起來,“因為不好的酵素被激活后,將會腐化食物。”

然而,這種方式利弊皆有,某些有用且能耐高溫的有用酵素或可留在食物中,但一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也會因此遭破壞。

易言之,這個加熱過程不能兩全其美,將會同時失去好壞酵素。

“此種加熱方式的另一個作用,是要使菜類變軟,易于放入罐頭中。”她補充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