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暴風雪


19/02/2012


下雪,不一定浪漫…(第1篇 )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近一個月來,大風雪登場成為主角,歐洲、美洲、日本、中國等多個地區都被風雪佔領,氣候酷寒不說,大雪下個不停,令人寸步難行,甚至雪深數公尺,一副冰雪封天的模樣。
其實,這個延續自去年的北半球風雪,已多次成為媒體追蹤報導的對象。
早在去年10月尾,它以超級暴雪神高姿勢提早強硬登陸美國,一出場便聲色奪人,成為國際新聞主角。
在熱帶國家生活的人,不到溫寒帶國家,無從體會下雪的感覺,也無法感受到暴風雪的威力。
雖然如此,我們或許有必要對這些暴風雪有一些了解,它可能沒有直接影響到我們,但卻可能帶來間接影響。
去年,歐美特大的暴風雪已使到許多班機被迫取消,許多人滯留機場,趕不及回家過聖誕。當然,空郵的物品與郵件也跟著延誤了。
近幾年來,媒體每年都有風雪的新聞,例如某地超大的暴風雪或雪災、數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數十年來最早降臨的冬雪等等。
一些專家進而預測,這些情況,只是開始,不是偶一為之的特例,地球,就要邁進長達最少20年的小冰河時期了……
最近幾年,美國冬季暴風雪都不甘寂寞,要跑出來亮相一下,而且來勢洶洶,不比之前的風雪差,經常要在媒體上軋上一腳,創下什么什么紀錄。
2011年2月初的風暴,就是冬季惡劣天氣的典型代表。暴雪、冰霜、凍雨、寒風,讓三分之二的美國如處身冰窟之中。
美國首都華府地區降雪量達到創紀錄的兩呎半(75公分)以上,這場雪災地是芝加哥百年歷史上第三大暴風雪。
同年10月尾,洋人鬼節,即萬聖節期間,美國東部海岸地區出現罕見暴風雪。
這場雪導致當地海陸空交通幾乎癱瘓,多個地區大停電,220萬人在寒風中度過漫漫長夜,新澤西州甚至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冬季死傷人數多
其實,當地10月下旬,是秋天轉向冬天之際,這期間鮮少出現暴風雪,狂風暴雪突然且提早來報到,令許多當地民眾措手不及,包括紐約中央公園等地,創下有史以來最早初雪的紀錄。
非比尋常的風雪,讓街道上應節的南瓜都披上雪衣,唯風雪肆虐下,白色萬聖節可不輕松浪漫。大雪壓垮或是大風吹倒了樹木與電線杆,大規模影響電力供應。
這一個冬季實在冷,從2011年年終跨年到2012年初,風雪持續肆虐,它已不限于北美洲,日本、歐洲,特別是東歐,都遭遇特大風雪或是數十年來最冷的冬季,死傷數百人計,令人不敢小覷。
猶記得,在那個還盛行交筆友的年代,筆者剛邁入中學,也趕時髦交了幾個外國筆友。其中一位是法國男孩。
魚雁往返數次后,法國男孩提到他們國家當時下雪了,天氣很冷。我忍不住向往,羨慕地對他說:“多好哇,你可以去玩雪,我還沒見過雪呢。”
結果換來的是他怒氣沖沖的回信:“有沒有搞錯,下雪好?你可知道一個冬天裡,要凍死多少個人嗎?”
從此,他就再也沒有回信了。
這個結果真出乎我意料之外,對當時的我來說,想到冬天,就想到童話故事中輕柔的雪花飄飄的浪漫白色聖誕,可完全沒有料到,現實中的冬天不見得這么浪漫美好。
這是無知及國情不同下的誤會。長大一些,開始接觸媒體,才開始了解到冬天純潔無瑕銀白色世界背后,冰雪與寒風的無情,許多貧窮衣不御寒及無家可歸的人,在白雪中漸漸失去溫度。
掉到雪裡逃生難
人工清除積雪,是項費時費勁的工作,而且有一定的危險,特別是對于不熟悉的地形,更是危險,因為個人很難判斷出雪的深淺,容易失足掉進雪堆裡。
這次2011年終延續至今年頭的冬季,便有許多在清理積雪時失足受傷或死亡的案例。
若是不小心掉到雪裡,逃生十分困難,這種情況並不限于人類。
雪暴好發于冬春季節,雪暴發生時,氣溫極低,大雪隨風彌漫,到處一片白茫茫,能見度極低。畜牲往往被這種情景嚇得驚恐不安,因無法辨認方向而隨風狂奔,容易因掉進湖泊或墮下山崖而摔死或凍死。
1856年12月初,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便發生一起相關的風雪事件,暴風雪把20頭牲畜趕到山谷裡,這些牲畜被高達整9米厚的積雪所困,無法逃生。直到次年二月,農場主人才找到它們。一些牲畜靠吃樹枝而存活。
暴風雪如何形成?
下雪形成的原因類似下雨,只是雨水變成了雪。在冬天,由于天氣冷,云中溫度很低,云中的小水滴結凍。結凍的小水滴撞到其他小水滴時,就會變成雪,雪又持續與其他小水滴或雪相撞,當雪變大,就會往下落,也就是下雪。
暴風雪天除了下雪,還伴有強烈的冷空氣氣流,風雪下得大且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五六千米,溫度降到攝氏零下5度,天空大量下雪,暴風雪形成的條件便俱足了。
如何測量降雪量?
一般報導冬雪的新聞,都會提到降雪量若干、積雪幾公分或幾寸等。
到底降雪量要如何測量?是不是走到戶外,拿把尺量量積雪多厚就可以?
答案當然並非這么簡單。
雪不像雨,雨是流動的液體,無法被壓縮,如果沒有遮蔽物或干扰,20毫米的降雨在哪裡都一樣。
雪則不同,雪不會流動,它會堆積,當風把雪吹到特定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積雪就會比別處厚。所以,同一個地區,積雪可能都不會統一,可能某一處積雪深達30公分、不遠處只有1 5公分,在某一房子面北的外牆卻有70公分,另一些地方則根本沒有雪。
在這種情況下,降雪量該以何者為標準?
並非所有的雪都一樣,濕潤的呈薄片狀、干燥的呈粉末狀。由于雪的顆粒之間有空隙,所以它是可以被壓縮的。
如果要更明確,除了降雪量以外,還應該提及是哪一種類型的雪、測量位置位于哪裡、及這類型的雪是否是該地區典型的降雪。
氣象人員的作法,是細心選擇一個地方來測量雪的深度,然后把降雪當成降雨來測量。他們收集了雪,進行融化,報出的降雪量是等量的雨水。
一次強大暴風雪的降雪量會有多少?美國著名城市芝加哥過去124年來排名前5大暴風雪及其降雪紀錄,或可給我們一點提示:




排名

日期

降雪量
1 1967年1月26-27日 23英吋(58.428公)
2 1999年1月1-3日 21.6英吋(54.86公分)
3 2011年2月1-2日 20.2英吋(51.31公分)
4 1930年3月25-26 19.2英吋(48.77公分)
5 1979年1月13-14 18.8英吋(47.75公分)

風越大雪量越多?
一場特大的暴風雪或雪暴,一天下來可能帶來一兩公尺的積雪。
而連續多天大雪紛飛,降雪量可以累積到非常可觀的程度,三數公尺至八九公尺。
1977年,發生在美國水牛城和紐約周圍的地區的暴風雪,相當特殊。
水牛城位于美國五大湖東部雪帶,一個冬季有數英尺的雪是常事。
1977年,來自北方加拿大的濕潤風以1小時113公里的速度吹了5天。原本就有整米厚的雪上,因此多堆積了1.2米的雪,有的地方竟然堆積了高達9米的雪!
如果單單是下雪,並非那般可怕,無風的時候,雪是垂直降落的,在裸露的地表覆蓋上等量的雪。
許多時候,爆風雪的可怕在于強風的威力,狂風可以帶來大量的雪,並令雪花胡亂飛舞,打在行人臉上如刀刮般,能見度極低,低于150米甚至接近零,加上濕滑的雪地、深深的積雪也叫人寸步難移。
風搬移雪的能力令人望而生畏,像水牛城的例子,強風把積雪從結冰的Erie湖面上捲起,把它們摻雜在正降落的雪中,悉數傾倒在水牛城中。
風能夠攜帶多少的雪,取決于它有多大的能量,就像河流能攜帶多少淤泥與沙石,取決于該河的流動速度與能量,一旦能量降低河流減速,便有越來越多物質沉底成為沉積物。
因此,載雪的風減速或失去能量時,雪就會飄落,風碰到障礙物如樹與建築物,就會降下它所攜帶的雪,這些地方的積雪往往比較高。





風雪大襲擊,誰搞怪?(第2篇)

20/02/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暴風雪是自然現象,冬季偶爾出現暴風雪也屬正常。
但是,不尋常的是,過去四五年來,北半球暴風雪的密度似乎越來越頻密,受波及的範圍似乎越來越大,也就是很多地方同時期出現雪災,媒體上也不時出現最冷的冬季字眼。
這是否預示,咱們的地球,出現了什麼問題?
敏感的氣象專家,隱約嗅到地球所透露、不尋常的味道,而紛紛為日愈極端的冬季天氣把脈。
對于北半球愈來愈多暴風雪的現象,多位專家或個人也提出見解,試圖提出令人滿意與接受的答案。
眾說紛紜,到底他們提出什么解答?以下是數種說法:
一、太陽活動
(1).太陽活動的低潮
這個說法是說,暴風雪是自然規律,地球的冷熱和太陽活動有一定關係。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個太陽活動的低潮,地球就會特別冷。
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然而它以10年為周期,指出每10年就有特別冷的一個冬季。
然而,事實上2009年迄今,涉及範圍廣大、大規模的寒冬持續到今天已經有三四年了,挑戰了每10年一遭的說法。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另一個說法,還是跟太陽有關,說是太陽的活動影響到地球,這個說法與前一個說法有別,它沒有10年一遭之說。
出家人也來探討天氣?針對今年初的暴風雪,中國啟東市佛光寺的師父釋覺修特地寫了一篇文章《造成分析2012年初全世界嚴寒暴風雪的因緣》。
他認為,太陽上輻射的高能粒子流到北半球上空,再與氧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后,在高空的極低溫度作用下,在下降過程中成為冰雪,而形成北半球極大範圍的大暴風雪天氣。
他指出,2011年及2012年初之間,太陽活動頻繁,太陽上的高能粒子大量地向宇宙發射高能氫離子流。有部分高能氫離子流在射向地球過程中,與地球四周的大气發生急劇碰撞產生化學與物理反應,形成大量水份子流。
他說,在高空,氣溫極低,于是水分子就急劇凝結成冰雪下降,冰雪形成固體空間增大,氣體空間減小,形成高壓超低溫氣壓南下形成寒潮,並下降形成暴風雪。再加上,高空的水冰雪帶來極低溫度的冰雪下降,于是地球北部就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嚴寒極端天氣了!
這種說法是否獲接受,還有待證實。
亂了歐洲擴及俄羅斯
今年初,在歐洲的暴風雪,似乎有點作弄人。
去年尾,歐洲經歷了50年來最熱冬天,位于阿爾卑斯山脈,法國與瑞士等國多個滑雪勝地,為了沒有積雪而發愁,然而,踏入今年1月初,大風雪就來了。
大概是天神聽聞當地人的苦水而想出手相助,不料卻下手太重,降雪變成了舖天蓋地的暴風雪,結果現在反而因雪量太大,擔心會引發雪崩。
暴風雪一下就下個沒完沒了,肆虐到2月,整個北半球就像個超大冰箱,歐洲籠罩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溫度低達攝氏零下30度,逾400人喪命。
俄羅斯靠近黑海的諾瓦羅西斯克港,竟然還出現狂風巨浪,不少住家屋頂整片被掀開。
多個國家如俄羅斯、羅馬尼亞等地,都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風雪下不停,積雪厚度高達兩三公尺,部分村落慘遭封村,民房幾乎被大雪吞噬。
著名的多瑙河有超過9成面積結冰,商業水運無法操作。塞爾維亞甚至得利用炸藥破冰,以免融雪后引發水患。
二、全球變暖下的極端天氣
(1)全球變暖極端現象
一些支持全球暖化說法的科學家指出,全球變暖並非指溫度一直升高,有些地方、有些時候會變熱,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時候會變冷。在歐洲,它會體現為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
中國遼寧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韓江文從大氣環流理論分析,極端天氣增加與全球變暖有關。
全球大氣能量基本不變,但大氣不斷流動,有些地方溫度特別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會出現相反情況,溫度降得非常低。這顯示出極端天氣與全球暖化的關係。
(2)北大西洋暖流變緩
由于地球溫室效應,減緩海洋暖流速度,進而影響海洋周邊的歐洲國家氣候變冷。
德國氣候變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指出,歐洲城市的冬季氣溫普遍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攝氏9至18度,應歸功于北大西洋暖流。然而如今該大洋的洋循環出現問題,使周邊國家冬天越來越冷。
英國南安普敦國家海洋學中心科學家哈里布萊登,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其研究成果。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巴哈馬群島和加那利群島間,沿著北緯25度取樣調查海水的鹽分和密度。
檢測數據和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紀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1957年來,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顯著下降,特別是1992年以來下降速度特快。
現今,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已比50年前慢了31%。
氣象專家把這種現像歸咎于全球暖化,英國氣象辦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家指出,人類活動引發的溫室效應使北極及格陵蘭島的冰蓋快速消融,這些淡水大量流入北大西洋。
淡水含鹽分少,比海水輕、密度也較低,下沉速度慢、也不會沉到太深度,海面充滿淡水,導致大西洋的暖流流失向北移動的動力,速度逐步變慢,甚至最終會停止。
這種情況並非空想,古代的確曾發生同樣的情況,即洋流速度減慢或停止,當時的結果是北方的空氣溫度在幾十年頭降了10度!而冰河期也是同樣情形下而造成的。
哈里布萊登等科學家預測,如果洋流流速減慢現象持續,英國的冬天將在未來10年下降2度,如果洋流完全停止,則未來20年,北歐和西歐的平均氣溫將降低6至10度,並會讓冬天變得異常寒冷。
三、北極濤動
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約北緯45度)與北極地區之間氣壓差別變化,影響北極地區大氣流向的重要氣候指數。
北極一般受低氣壓系統支配,中緯度地則受高氣壓系統影響。
當北極濤動處于正位相時,這些系統的氣壓較正常強,限制了極區冷空氣向南移;反之,北極濤動處于負位相時,冷空氣較易向南侵襲。
四、艾爾尼諾作崇
也有人把冬季嚴寒現象,視為艾爾尼諾作崇。
2010年初,美國出現超級暴風雪,該國首都華盛頓的降雪量,甚至達到創紀錄的60到91公分,有氣象學家指出,這是300到400年一遇的情況。媒體甚至稱它為“暴風末日”。
氣象學家喬巴斯塔迪認為,這次暴風雪的嚴寒程度,至少是2002年至2003年冬季以來最嚴重的,也很可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寒冷的。
他並不認為這是異常信號,只不過表明地球氣候變化“具有周期性”罷了。
他認為這次超冷的寒冬,是艾爾尼諾現象引起的,這與上世紀60、70年代非常相似,這可能預示著未來的冬季,將更加寒冷、多雪。
巴斯塔迪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學院Accu Weather氣象預測機構工作,他認為這次創紀錄的降雪,艾爾尼諾現象要負起大部分責任。
艾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范圍水溫升高引起的一種周期性異常氣候現象,一般周期是3到7年,它發生時足以影響到全球氣候異常,經常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降雨過多。
每當艾爾尼諾現象嚴重時,常發現全球一些地區暴雨成災、洪水泛濫,而另外一些地區則是久旱無雨,農業歉收。
巴斯塔迪聲稱目前的艾爾尼諾現象“非常強大,導致美國中大西洋地區暴風雪頻發。”艾爾尼諾也改變了高空氣流,將冷空氣從加拿大北部推移到美國上空。
五、大氣環流異常
美國國家數據中心的專家認為,對北極冷空氣具有限制作用的大氣層氣流,最近在北半球上方出現異常扭結,導致大量北極冷空氣南下及一些地方的暖氣流北上,造成北半球一些國家在2009年到2010年初的冬季出現極端天氣。
六、正常現象
為寒冬找說法的人固然不少,然而也有專家認為媒體誇大其詞,過度強調冬季的寒冷。
以去年初為例,他們認為當時北半球多個國家遭遇的嚴寒天氣,並不算反常。
美國著名氣象服務网“地下氣象員”創始人傑夫馬斯特斯針對美國的情況指出,按照氣候的自然變化,美國每隔10到20年就會遭遇一次類似的特大寒流,2010年初的天氣狀況,並未超過1977年年初和1989年年底美國遭遇極度嚴寒時,創下的低溫紀錄。

地球變暖還是變冷?(完結篇)

21/02/2012
  • 層層冰雪遮蓋下的泥土是虛是實,表面上看不出來,容易構成意外。
  • 到底地球是越來越冷,還是越來越暖? 
  • 水晶宮?
  • 這幾年的冬天都很寒冷,因此有地球變冷之說。
Send to friend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外國新聞社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月以來,歐洲和亞洲多個地區都在冰雪嚴寒淫威下,歐洲有四百余人因而喪命;日本失去數十條人命;中國自去年12月入冬以來,氣候偏冷,全國平均氣溫為過去15年以來同期第二低紀錄。
縱觀這幾年的暴風雪新聞,似乎讓人有一個印象:雪災從某一個區,演變成北半球越來越多國家同時期受災,暴風雪威力極大,而且多地創下數十年仍至百多年最低溫紀錄。
這令部分專家學者懷疑,地球變暖這個學說,是否是弄錯了,地球的冬天似乎越來越冷,與變暖之說互相矛盾。
到底,地球是變暖還是變冷?
今年1月,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報導《忘掉全球變暖:第25個太陽活動週期才是我們要擔心的》,爆出地球可能即將進入長達數十年的“小冰河期”!
這則新聞令人聞之驚悚,進而聯想到成片的冰川及難以抵禦的寒冷,不必說,這篇文章引起了轟動,全球多家媒體跟進及轉載。
文中,一些氣候學家與全球變暖學說支持者唱反調,指出地球已停止暖化,未來二三十年,世界的氣候將逆轉並迎來寒冷時期。
德國氣候學家莫季布拉蒂夫帶領的一支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隊伍,對海洋表面以下1000米左右的海水冷熱周期循環交接組進行測量和研究,得出結論為:全球未處在氣候暖化理論所說的“無可逆轉的崩潰邊緣”。
拉蒂夫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要成員之一,他在1月9日受訪時指出,他與團隊得出結論,在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間,甚至20世紀早期,地球所經歷的暖化現象,也許有一半都是由于海洋冷暖交替的周期引起的。
海洋將進入冷狀態
他們分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循環周期后認為,海洋有自己的冷暖周期,這個周期主宰全球氣候,當海洋處于“冷化模式”(cold mode)時,全球氣候就會變冷,當海洋處于“暖化模式”(warm mode)時,即使沒有溫室效應,全球溫度都會上升。
他們認為,20世紀以來,海洋的暖狀態目前來到尾聲,海洋將進入冷狀態,因此接下來的氣候會變冷。
文中指出證據包括:美國國家冰數據中心的數據,自2007年,北極夏季的海冰面積增加了106萬平方公里,增幅超過25%,“這意味著海洋在向‘冷化模式’邁進。”
溫室效應阻變冰河期
氣象史上的“小冰河期”,是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出現的“相對寒冷期”。
其表現為全球大範圍氣溫顯著下降,冰河期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冰川在大陸上不斷擴張,顛峰時,歐洲、亞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都為冰層所覆蓋。
今年寒流看來來勢洶涵,實際上此次降溫無論是程度還是範圍都和“小冰河期”相差甚遠。應該說,它只是一段寒流極端天氣,跟氣候逆轉無關。
事實上,歐洲已迎來多個嚴寒冬天,但它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最熱的年份,前13位都發生在過去15年中。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科學家指出,2011年全球平均氣溫處于最高氣溫排行榜的第9位,過去最熱10年中有9年落在2000年以後。2011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20世紀中葉的基準溫度高攝氏0.51度。
專家派定心丸,指出現今的溫室效應,將能阻止冰河形成。
劍橋大學古氣象學家盧克斯金納在去年1月的《自然-地球科學》中就指出:即使現在停止碳排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仍會在至少1000年內處于升高狀態,所儲存的熱量可以阻止下一次冰河形成。
理論兩極備受爭議
然而有部分科學家或專家卻駁斥這種說法,有人把它與2010年盛行一時的“千年極寒”之說相提並論,認為它們都是謠言,是媒體誤讀之后,再以訛傳訛炒作放大的產物,不值得相信。
據悉,這篇報導講的並不是歐洲近期的寒潮,而是根據一些氣象資料稱“地球在過去的15年就已經停止了變暖的趨勢”,並引述一些專家的話,稱“地球會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
事實上,在文章中,並沒有專家提及“冰河期”這個字眼,有的只是作者本人寫的:“這些數據顯示,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這篇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權威專業研究機構和科學家。
其后在其他媒體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
這篇文章出街后,英國氣象局迅速在其官方网站部落格撰文反駁,指該記者對氣象局的回答斷章取義,文中有“多處錯誤”,包括全球氣溫在過去15年裡沒有升高是完全誤導。事實上,多家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2010年是全球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逐步向冰河期改變
無論如何,拉蒂夫不是唯一支持地球變冷論的人,在2008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托馬斯克羅利和多倫多大學威廉海德,聯合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克羅利教授以萬年為時間單位,對冰河紀周期進行研究,他推斷,地球如今處于一個間冰期,正逐步向新的冰河期轉變。
從提出假說,到創立模型,不斷以數據論證到發表論文,他用了近20年時間。
全球變冷說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初,1947年至1976年全球性寒冷天氣,使一些氣象學者驚呼小冰期的到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承繼成向來懷疑“全球變暖論”,但他也不見得就全然支持“全球變冷論”,他認為,現階段說地球在變暖或變冷都為時過早。
他以竺可楨于1972至1973年發表的一系列有關《中國過去5000年溫度變化》的文章舉例說,無論是近幾十年持續升高的氣溫,抑或最近一個月出現的極端天氣,都是地球氣候的正常波動。
“地球正在變冷、變暖還是異常,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論證,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別有用心。盡管最近20年,地球的均溫在上升,但是並沒有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溫度,這和極端天氣一樣仍屬于正常的氣候波動。”他說。
“即使新冰河期到來,我們沒什么可擔心的。現在的地球平均溫度是14-15攝氏度,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均溫6-7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下,也照樣挺過來了。”他說。
北極濤動影響所致
世界氣象組織最近在日內瓦發佈消息說,根據其成員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寒冷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冰川融化等條件下,北極地區的氣壓異常改變,導致冷空氣持續南下,影響歐洲和亞洲。
相反的,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氣溫偏高,北美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高,類似現象在過去10年中曾發生數次。另外,艾爾尼諾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速亞洲出現寒潮。
無論如何,歐亞的嚴寒天氣只是正常的氣象變化,被誤讀為“冰河期”的開端,只是美麗的誤會。
歐洲嚴寒不但極不可能是全球變暖結束的證據,更多的證據都顯示近期的極端氣候變化,大多數與全球變暖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