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親子溝通

9 Jul 2013

放開限制學自律 做錯才有機會糾正 (第1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你愛孩子,但你瞭解他們嗎?  只有經過不斷的溝通,才能瞭解對方,親子之間,如果缺少聆聽與溝通,問題就來了,尤其是中學時期的孩子,如果思緒走差,可能使得父母終生后悔。
 孩子進入青春期,已不能只是責罵和限制活動而已,從溝通中理解他們,才最重要。
 從梁素珍和其孩子的親子關係個案,或可讓我們找到更多答案……
全家都有共同嗜好,正是親子溝通最好的方式之一。
 蔡維泉和梁素珍育有兩名子女,分別是16歲的兒子蔡勵瀚,以及15歲的女兒蔡勵馨,一家人都愛看電影,因此時常結伴上電影院。
 “我們試過一天赶三場電影,什么電影都看,有時想要看,就即刻去買票。”媽媽梁素珍表示,看了電影后,一家人就會在一起分享看電影心得。
 電影是他們溝通的橋樑,任何類型的電影都能吸引他們入場,即使是動畫電影,蔡家老爸老媽也看得津津有味,兩個孩子更是全情投入;回到家中,就會各自發表對電影看法,談個不亦樂乎。
和孩子分享生活
 能夠分享自己的想法,原本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它是一種溝通,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的看法,但卻能抒發彼此內心的感覺。
 對蔡維泉夫婦來說,能和孩子分享生活,至關重要,因此,身為母親的梁素珍,從兒子5歲開始,就轉了一份工作,投入一個只需工作半天的教育行業,可以有較多時間親近孩子。
 孩子的成長路程,父母其中一人長時間陪伴,不只是因為易于管教,或也可減少溝通障礙。
 雖然,她常在孩子身邊,但她相信或還有一些不瞭解孩子的地方,需要再加一把勁,用開放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不少父母管教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梁素珍坦言,對于孩子,她也有家規,例如限制孩子玩電玩,以及溫習功課的時間。
放開孩子的手
 從自律角度來看,這是引導孩子的一種方式,給他們一個方向,讓他們曉得適可而止。
 隨著孩子跨入少年階段,禁止或限制已不是適當的方法;梁素珍也明白這個道理,逐漸放開限制,讓孩子自己選擇。
 放開孩子的手,也是一種教育和溝通;當梁素珍的兩個孩子,開始可以自己做決定,反而懂得自我克制,例如,梁素珍原本規定只有星期四、五、六才可以碰電玩,取消這些規定后,孩子反而能夠拿捏時間,不會沉迷電玩。
 她與女兒蔡勵馨,親子間互動頻密,關係極佳,即使當天發生一些事情,母女雙方各持己見,臨睡前,女兒依然會親親媽媽,所有的不快一掃而空。
 生活每個細節,都是親子溝通的機會,如果一直擔心孩子犯錯,希望他們不要誤入歧途,處處讓孩子碰上愛心建造的牆壁,也許才是問題的根源。
 “孩子做錯,不要緊張,這不是天要塌下來;因為他們做錯,才有機會糾正他們。”梁素珍表示,孩子沒有犯錯,就不知道他們的問題在哪裡,沒犯錯未必是好事。
 因此,對她來說,不會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先讓他們自己去經歷,然后才以溝通的方式,引導他們做決定。
透過溝通贏取信任
 孩子未能明白父母的安排,但因為后者願意說清楚,才能贏得孩子信任,願意跟隨父母的引導。
 蔡勵瀚和蔡勵馨兩兄妹,對于父母提出的一些要求,可能並不完全理解原因,但由于父母願意與他們溝通,因此,並不會拒絕父母的提議。
 舉例,兩兄妹從小就已學習彈鋼琴,但由于鋼琴考試中,附有演唱部分,母親希望他們到音樂學院學習唱歌。
 最初,蔡勵瀚並不想學習唱歌,然而母親一番話,使他願意嘗試。
 原來,梁素珍告訴兒子,社會已有很多相同能力的人,如果擁有多一項技能,就能具備多一些優勢。
 蔡勵瀚覺得母親這一番話不無道理,于是決定學習唱歌,現在反而愛唱歌勝于彈鋼琴。
 “現在,在學校,老師偶爾會叫我唱歌,同學也會給我鼓勵。”他因此得到意料之外的滿足感。
不阻交友見機提點
 中學階段,孩子開始與不同朋友交往,偶爾相約外出吃飯、喝茶、逛街、唱卡拉OK,父母難免會想知道孩子交了哪些朋友。
 梁素珍不想讓孩子覺得她“管太多”,並沒有干預孩子的社交生活,但又有些擔心他們會交到哪一種朋友。
 因此,她除了與兒子溝通,瞭解他有哪些朋友,如果有時間,還會當司機,載他到購物廣場和朋友相聚,然后為了不打擾兒子的“歡樂時光”,就和女兒在廣場內逛街,等待兒子和朋友玩得盡興,才把兒子接回家。
 天下父母心,為了與孩子保持良好關係,付出了時間,無非就是希望孩子不要感覺受約束,可謂用心良苦。
 青少年人對男女情愛好奇時期,情竇初開,或會找異性朋友談情說愛;雖然,梁素珍不會阻止,但也不會鼓勵,只是希望瞭解孩子的社交網絡,給予適當的意見。
 中學生對于朋友與愛情的觀點和態度,往往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大石,壓在兩者之間,不能妥善處理。
 這是由于父母和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年輕人的友情和愛情,觀點不同時,難免引起磨擦,因此梁素珍才會小心翼翼處理。
幽默,也是一種溝通
 在媽媽眼中,蔡勵馨比哥哥蔡勵瀚活潑好動,在女兒眼中,父母又是如何呢?
 雖然父母倆各有不同的性格,但蔡勵馨認為兩人都一樣幽默和有趣,常會逗她發笑。
 “他們都很好笑,有時講笑話或著做一些有趣的動作,都會讓我瘋狂大笑。”父母像是開心果,這讓他覺得父母很逗趣。
 一般父母,尤其是父親,對于已是少年的孩子,如果平時少有溝通,連笑容都極少見到,但在蔡勵馨心中,父母的幽默成了另一種溝通方式,減少了兩代隔閡。


有松有緊教養孩子如放風箏 (第2篇)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陳瑞婷一家人在風光明媚的浮羅交怡島生活,夫婦倆從事攝影業,丈夫拍照,她則負責看管相館。   兩人育有兩名孩子,儿子15歲;女儿12歲。 
 雖然需要在外打理生意,對孩子的教養她卻不假手于人,凡事親力親為,就像釀制陳年老酒般,隨著歲月流逝,親子關係也在一天天平實的生活中蘊釀成長。
 如今,才12歲的女兒,已成為媽媽的服裝顧問,15歲的兒子,也展現男性風度,體貼媽媽的辛苦……
這十多年一路走來,瑞婷只在孩子小時請過女佣協助家務,但是舉凡孩子的照料,生活起居、講睡前故事,她都自己來,除了親自打點一頭家,還跟丈夫一同拼事業。
 幾年后孩子稍大,她連女佣也省下。“孩子從小都是我一手帶大的。一直以來都跟在我身邊,我出來店舖,他們也跟到店,直到三年前,他們較懂事了,放學后,我就留他們哥妹倆在家,不過晚上收工回家還是會檢查他們的功課,聊聊天。”
盡量一起用餐
 雖然海島上天空空曠遼闊,碧海藍天,環境優美,生活相對悠閒,步調也慢,但是瑞婷對孩子的功課並沒有放松,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依然會關心孩子的功課。由于她親自教導孩子課業,他們在小學時,只補習一科馬來文,去到中學才加強補習。  
 若是不忙,她盡量留待孩子放學后,共餐了才出門去工作。午間餐桌成為彼此的聊天天地。   
 与孩子相處,她會适時調整,她笑說:“當孩子犯大錯時,當然會以權威鐵腕的‘手段’鎮壓,不過,一般上都是朋友的方式溝通,有說有笑,有商有量,有些需要他們自己做決定的事情,我也會听取他們的意見。”
 雖然一般情況,都是女生較男生貼心,但是瑞婷的兒子卻是相對貼心的孩子,女儿或許還小,比較沒有意識到如何体諒媽媽的辛苦。無論如何,她跟孩子都相處得不錯。
征求孩子意見
 “孩子們比較親我,畢竟我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較長。雖然如此,爸爸不會因為少陪他們而對他們特別寵愛,以彌補愧疚心理,一旦他們犯錯或提出無理的要求都會被教導,賞罰分明。”
 當然,隨著孩子邁入青春期,對應孩子的方式也隨之改變。 
 她說,孩子漸漸長大了,為人父母者只能把孩子當朋友對待,“我們試著改變交談方式,凡事牽涉到他們的,都會征求他們的意見,不像以前小時候,‘只 手遮天’,只有我們大人做主,小孩喜不喜歡都得跟。比如現在外出用餐,點菜時會問他們喜歡吃什么,讓他們參与選擇;家里欲添購新物品,都會詢問他們意 見。”
 教養孩子是需要學習的,瑞婷也通過書籍及專家吸取新時代的教養方式,她採取的方式是開明与嚴管參半,如她所形容:“像放風箏,該放時就松,該拉緊時就不放手。” 
曉以大義感化孩子
 基本上,瑞婷夫婦所面對的教養問題不大,至多是她向丈夫發牢騷:唉……怎么這孩子總是講不听,气死人。
 老公通常會開解:給他一些時間,他慢慢會接受的。
 “最后我們就不再煩了,也許孩子們潛移默化,慢慢在改變不好的行為吧!在外人眼中,孩子都是well behaved(行為良好的)。”
 當然,現代孩子,即使是再乖的孩子,也有頑皮不聽話的時候。15歲的儿子,爸爸曾在社區內教他騎摩哆,那時是爸爸坐后座,儿子載老爸,目的是讓他 体驗在路上安全駕駛的經驗。過后有警告他,沒有駕駛執照,又沒有大人陪伴,不可偷偷騎摩哆。 豈知有好几次,兒子竟然趁父母不在家,偷偷騎去兜風。妹妹告 狀后,夫婦教訓他,分析給他听,不足齡駕駛被警察捉或發生意外,父母是要被告的,同時也勸他要珍惜健全無缺的身体,不要拿生命來開玩笑,要騎摩哆來日方 長,只要适齡考取執照,哪怕沒机會。最后他也听話了。
 至于女儿,則是偷懶沒准時交功課,四月份老師要求見家長,那時瑞婷才恍然大悟……她一直以為她六年級,懂事了,會自動自發,事件嚗光后,女兒哭著跟她保證要改過自新,果然迄今也沒有再重犯。 
互相信任自由自律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只限于外面的生活層面。瑞婷會盡量貼近孩子。“我想我是了解我的孩子的。他們在生活上的活動都會告訴我。如果沒有傷害到身心,危害到朋友的,我都沒有干涉。”
 她欣慰地說:“我的孩子不是很杰出聰明的學生,但是他們獨立,做事有交代,讓父母安心工作。”
 下午放學回家,孩子倆自己在家做功課,玩樂,弄熱食物吃晚餐,自己安排時間复習,以及補習,除了載送之外,她整個下午都在店裡工作,晚上八九點才回去。
 她抱著信任孩子的心理,給孩子相當大的自由空間。 
 無論如何,由于本身長時間不在家,她還是做了一些預防措施,只讓孩子在她規定的時間內上網,以免他們過度沉迷網上,電視節目也是有所限制。
上面書增加溝通
 著名社交網站面書(Facebook)成了現代人溝通交流之道,現代父母也不例外。
瑞婷與孩子在面子書上都將彼此加為好友。“我會鼓勵孩子加父母的朋友為朋友,因為大人會留下評語,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他們可以從大人身上吸取知識。”
 她也鼓勵孩子在面書留言,或像日記般,寫些小短文,以便提升華語書寫。 
 女兒便很喜歡在面書上書寫,包括學校活動、生活點滴,甚至連被媽媽罵,也貼上去,不怕媽媽看到,而媽媽及阿姨們也會留言,大人小孩彼此加深了解。  
 天無天天晴,天使孩子也有使壞的時候,慈祥和悅的媽媽也有發惡的時候,女兒就曾說她:天天罵(唸),你嘴巴不會酸嗎?
這位媽媽也答得巧:我整粒檸檬吃下去嘴都不覺得酸,罵你幾句哪會酸? 
 作為家長,最常面對的青少年問題就是孩子愛頂撞,瑞婷的原則是:你要頂撞到我服你,沒有道理與內涵的頂撞我一概不接受。
 有時,孩子針對媽媽的教養方式、生活方式及一些事件,感受不舒服而跟她溝通,合理的話,她就會尊重孩子的意思。
孩子心目中的媽媽
★兒子:面嚴心慈 
 我媽媽是一位嚴母,家教非常嚴格,她嚴厲把我訓練成一位有責任感及守紀律的孩子,其實她也有慈祥的一面,她沒有生气時,會跟我聊天,逗我開心,關心我的學業,教我做人的道理,以便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女兒:賞罰分明 
 我的媽媽是一位時而和藹可親,時而嚴厲的黑面神。學業或行為良好,就得到稱贊,頂撞媽媽或說話語气惡劣,就等吃熱辣辣的“炒粿條”。媽媽這么用心 良苦是為了培育我的人格,讓我有崇高的品德修養。媽媽不會在物質上(買最新的電子產品)滿足孩子,只會在“精神糧食”上給我吃飽飽,只要我和哥哥喜歡的 書,她都盡量買給我們。
你對孩子有多了解?
 以下為《心理教育活動手冊》中的測試,家長可把答案寫在紙上,然后讓孩子給你打分。這樣不僅可以讓你知道你對孩子的瞭解程度,而且還可幫助你進一步瞭解自己的孩子。以下是30個問題:
 1、誰是你孩子最要好的朋友?
 2.你孩子喜歡自己的房間漆成什麼顏色?
 3.誰是你孩子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4.最使你孩子感到苦惱的是什麼?
 5.你孩子的最大憂慮是什麼?
 6.在體育館裡.你孩子是喜歡看籃球還是喜歡看足球?
 7.你孩子最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
 8.家庭之外,對你孩子生活影響最大的是誰?
 9.在學校裡孩子喜歡什麼課程?不喜歡什麼課程?
 10.在你孩子做過的事中,他(或她)最感到自豪的是哪一件?
 11.你的孩子對家庭的最大抱怨是什麼?
 12.你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電視節目?
 13.你孩子最喜歡做什麼游戲?
 l4.假如讓你的孩子任意挑選世界上的東西?選什麼(只能挑一樣)?
 15.你孩子最喜歡哪位老師?
 16.什麼事情會使你孩子真正感到憤怒?
 17.在學校裡,你孩子是否感到他被其他孩子所喜歡?
 18.你孩子以后想幹什麼?
 19.今年最使你孩子失望的是什麼事?
 20.就你孩子的年齡來說,你孩子是否感覺自己長大了或還小?
 21.在你給孩子的所有禮物中,他(或她)最珍愛的是什麼?
 22.在假期裡,你孩子喜歡野營、去大城市觀光、還是乘船旅行?
 23.你孩子最不喜歡做的是什麼家務事?洗碗、打掃房間或倒垃圾?
 24.你孩子最近讀什麼課外書?
 25.你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家庭場合?
 26.你孩子最喜歡吃什麼?最不喜歡吃什麼?
 27.在學校裡你孩子有什麼綽號?
 28.你孩子常在什麼時候做家庭作業?
 29.你孩子最愛什麼動物?貓、狗、鳥還是魚?
 30.你孩子收藏物中什麼東西,是他(或她)認為最珍貴?
 計分方法與結果分析:把30道題目的得分核算,得出如下結果:
 (1)答對1到14個題:說明你對孩子不很關心,應該多和你的孩子交談。
 (2)答對15到25個題:說明你對孩子比較瞭解,但需要進一步瞭解你的孩子。
 (3)答對25個題以上:說明你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應繼續保持下去。


傾聽加上同理心 父母孩子心碰心 (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陳梓健、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親子需要時間相處,藉此溝通和相互瞭解,但它不應該是父母教訓孩子的“黃金時間”。
 青春期的孩子,面對心理和生理轉變,如果父母能以溝通打開一條渠道,將使親子關係更加堅固,不至于處處碰撞,雙方皆受傷……

16歲的李貝欣,外表陽光,自信滿滿,她與父母的關係不錯,雙方皆懂得表達自己,親子關係良佳。
 即使如此,她對父母一些生活小細節,還是略有微言。
 “父母沒聽完我的話,就會打岔,父親有時也愛自作聰明,這讓我很‘迫切’(粵語,受不了的意思)。”李貝欣表示,有時父親說話的語氣較重,她就會直接反映不滿,幸好其父親能及時調整語氣。
父母適時瞭解及給予協助
 至于母親方面,她笑言母親較為囉嗦,以為孩子沒把她說的話聽進去,因此不斷重復,李貝欣唯有直接說:“我有聽進去。”
 李貝欣認為,父母這些小瑕疵,只是“小Case”(小事一樁),沒有影響她與父母的關係,因為父母對她的瞭解,以及給予的協助,已讓她非常感激,“父母會和我溝通,協助解決學校演藝協會和課業問題。”
 對于自己的孩子,一些家長會說:“小孩子不要知道這么多”,李貝欣不表認同,因為在她的家中,不分父母或小孩,都會在站在同一線上面對問題。
 她說:“例如,家庭有一些經濟問題,家長應告訴孩子,不然又罵小孩亂花錢。”
 父母的關心,孩子豈能感覺不到呢?但有些時候,父母不只是需要付出愛心,溝通和理解孩子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不希望父母跟外人談論自己
 孩子踏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成長與轉變,有時連他們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對于生活上開始有一些想法,如果父母沒有仔細觀察,或因此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18歲的黃猷峻即是一例,他深切體會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但父母做出的一些事情,依然會讓他感到不悅。
 中學時期的孩子,正在摸索與建立自我,大人之間的談話,如果以在場的孩子為話題,就需要小心處理,因為孩子可能並不希望父母跟外人談論自己的事。
 黃猷峻指出,父母會把家裡的隱私,尤其是他的情況,告訴他們的朋友,這讓他覺得不自在。
 父母嘗試從各方面瞭解孩子,但往往還會有不足的地方,唯有通過溝通,親子之間,才能更理解彼此,關係更加密切。
家長需聆聽和控制情緒
 家有青春期孩子,溝通不能少,但怎樣才是溝通呢?其實,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是親子溝通的機會。
 雪蘭莪州巴生濱華獨中輔導處主任黃碧瑩老師,憑其長期的輔導經驗,處理不少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問題,理出親子溝通需要注意的事。
 她指出,父母應該聆聽孩子所說,以及時常和他們交談,而且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固定聊天時間,可以是在用餐時,也可以是載孩子上下學的路途上。
 聊天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任何芝麻綠豆的小事,都可以當成親子之間的話題;但是,黃老師提醒家長:“記得,是聊天,不是趁機謾罵或教訓孩子。”
 學生曾向她反映,如果把學校的一些事情告訴父母,例如幫了某人做一些事,父母卻告訴孩子不應該“雞婆”(多事),等同向孩子潑了一盆冷水,這可能使孩子不願再與父母溝通。
 此外,父母必須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因為不可能期待小孩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成年人卻可以做到這一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人的情緒激動,就像煮滾的水,可能“燙傷”孩子的溝通意願,讓孩子關上溝通的窗口。
瞭解關注並非放縱
 父母清楚孩子的興趣和喜好,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只要瞭解就好,而非放縱孩子。
 “例如,知道孩子喜歡某個明星,但不是任由他買了許多有關明星的東西,堆滿整個房間。孩子喜歡打球,可以買球給他,但不是為他收集名貴球衣。”黃老師指出瞭解與放縱的差別。
 孩子漸漸長大,並不表示已不需要父母的關注,他們可能更加期待父母在某些場合出現,為他們加油打氣。
 “同一件事,大人認為的重要程度和小孩不同,但一般上大人只用自己的標準,衡量該事對孩子的重要性。”因此,黃老師指出,如果孩子參加某項演出,家長應該出席觀看,以行動支持。
 親子之間相處,孩子並不一定能從父母的動作和表情中,解讀父母的反應,父母應用語言把表情、情緒和感受表達出來。
 黃老師以自己為例,她有時和學生溝通時,會說:“你這樣做會讓我很失望、很難過。”
 唯有把感覺說出來,才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從中找到適合的回應方式。
孩子眼中的父母
★張家豪(13歲)
 “父母瞭解我的性格,我生氣時,他們懂得安慰我,就是煮或買我愛吃的炒飯。”張家豪表示,父母對他很好,他也非常愛父母。
 在課業方面,張家豪的父母並未給他太多壓力,只要盡力讀書就好;反而是他自己覺得應考好成績,以此報答父母。
 “我們每天都會聊我的學校生活,以及他們的工作。”他說。 
★葉榮杰(15歲)
 如果以100巴仙作為標準,葉榮杰認為,父母對他有70巴仙瞭解,“因為他們知道我喜愛什么,沒有什么限制;與朋友外出不會干涉,只問去哪裡,載去載回。”
 而且,只要他提出想要的東西,如果父母能力所及,都會盡量替他完成。
 至于年輕人愛玩的面子書,葉榮杰表示,他把父母加為朋友,並不擔心父母閱讀自己發表的貼文或留言,“他們通常都是看過就算,不會干涉。”
★黃猷峻(18歲)
 黃猷峻認為,父母對其瞭解程度達到85%,在性格、習慣、做事方法和思想上,都對他有充份瞭解。
 “至于15%不瞭解的部分,包括學習方法,我住在學校宿舍,每天都有溫習功課,但周末假日回家就少溫習功課,父母會念我一下。”
 父母給予他相當大的自由,而且會主動與他談話,瞭解他的學校生活;課業方面,父母對他的基本要求是全科及格,至于成績排名並不重要。 
★葉雯妮(13歲)  
 13歲的小女生葉雯妮認為,父母對她的瞭解程度只有50巴仙,因為她有一些喜歡的東西,父母並不知道,而且她也不想主動透露。
 她表示,因為顧及安全問題,她不能隨意外出,但在其他方面,她的父母並沒有提出太多限制,例如可以自由使用家中電腦。
 “有時,他們覺得我溫習功課時間不夠,碰電腦太久,就會叫我去溫習。”她說。
★黃楺懿(16歲)
 在黃楺懿看來,父母相當瞭解她的興趣、性格,但並不清楚她的做事方法。
 “例如,我和朋友發生問題,想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告知父母並不是想要他們插手,但最后他們還是會介入。”她認為,這些事情應該由她自己解決。
 楺懿的父母可能擔心孩子無法解決問題,才會插手干預。但他們依然關注親子溝通,以及孩子的紀律。
 她指出,父母帶她和哥哥報名參加一個自律生活營,從中他們學習到親子之間的各種互動,以及如何相處,這讓全家人受益。
你能溝通嗎?
 當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學校的輔導老師成了求助對象之一,黃碧瑩老師從前接觸這類個案時,都會要求孩子“好好和父母說”,但現在是問孩子:“你能溝通嗎?”
 “之前,孩子的反映是:每次和父母談話都會吵架。現在,我就會教他們適當的溝通方式,如果有需要還會請家長到校,先替他們做個開頭,再讓他們慢慢溝通。”她指出,最重要是不要讓父母和孩子硬碰硬。 
 孩子都期待大人聆聽他們的說法,任何否定都會使他們放棄溝通,因此黃老師認為,父母或老師應以同理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即使孩子的理由有多荒謬,孩子都期待大人聆聽。”黃老師這么表示。
 先聆聽孩子的理由,讓他們覺得獲重視,再給予意見,如此一來才能舒緩親子之間的僵硬關係。
預防孩子輕生
 親子問題、課業壓力、感情問題等,是青少年常面對的問題,如果他們在累積一段時間后,發出輕生訊息,父母必須即刻處理。
 黃碧瑩老師指出,家長自認非常瞭解孩子,有時反而因此忽略了孩子發出的輕生訊息。
 “功課罷了嘛,沒必要自殺,我的生活比你更苦,又不見我自殺。”一些家長可能會這么認為,但這並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對黃老師來說,她不會忽略任何一個輕生訊息,即使只是半開玩笑,她都會去關注每個可能。
 在她看來,如果有人表達輕生念頭,那是一種求助訊號,並非一些人所說:說要輕生的人,就不會輕生。
 “這是錯誤的想法,說出要輕生的人,反而有更大可能會去這么做。”她指出,該校已做好預防工作,通過課程讓學生知道,任何學生透露輕生訊息或有異樣行為,必須即刻通知老師。


確保溝通不中斷 孩子叛逆沒什麼不好 (第4篇)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有多可怕?  許多父母一提到孩子即將踏入叛逆期,馬上飆出一身冷汗,還有許多父母,在孩子有驚無險地度過叛逆期后,大大地松了口氣:“幸好!”
 叛逆期的孩子真的這麼可怕嗎?
 不!不!不!本地知名青少年小說作家許友彬說:“孩子叛逆是個好的過程!”……
許友彬擁有教育碩士背景,他的小孩都已過了青春期或正值青春期,說白些,他是“兼具理論與實戰經驗”。
 他是如何教養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經營好親子關係呢?
 “孩子叛逆是有原因的。”他解說:“孩子為什么會叛逆?叛逆是好的過程,它是長大成為獨立一個人的過程,孩子必須要長成另一個人,他須擁有自己的東西,跟父母不同的東西。”
 父母若是堅持要孩子跟他的方式,是不讓孩子長出他自己的獨立人格。“其實,我們要像對朋友一樣對待孩子,放下身段。”
批評會令溝通中斷
 有父母自言有一套自己的教養方式,但許友彬說,他是讀教育出身的,不敢這樣講話,因為自認為對的教養方式,不見得就適合用在孩子身上。
 “孩子在12歲前,父母可以為他作主,但是,孩子一旦來到12歲,父母宜把對方當一個人來看待,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他認為,父母必須知道及接受,青春期至18歲的孩子處于叛逆期,他們跟同儕的關係好過跟父母的關係。
 他建議父母用良好的溝通,維繫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保持溝通很重要,孩子來到這階段,父母要確保彼此的溝通不中斷。如果孩子跟父母講話,父母批評他,孩子會不愿意講,批評會令溝通中斷,一中斷,就無法接回來。”
 他再重申:“溝通千萬不可中斷,一旦中斷,很難再連結回去。”
以柔軟手法帶出訊息
 他建議父母不要直接批評孩子,若覺得孩子有說錯的地方,宜放一邊,以后再找機會委婉地談,或是講自己,以講自己來取代批評。
 例如孩子夜歸,父母可說“你晚回,我很擔心”,說出自己的擔心,而非責罵指責對方。
 再者,也可把事件當故事或笑話來說,以柔軟手法帶出訊息,而非教訓。
 許友彬最小的孩子,即小女兒許書芹,今年已18歲,接到記者來電時,他正載著書芹去診所做體檢,以便到台灣升學。
 他在孩子12歲開始,就漸漸以朋友方式對待孩子。
 他指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已漸漸長大,其中,女生又比男生早熟。來到這個生理年齡,孩子受賀爾蒙影響,頭腦會變,情緒也跟著變化。
 以前父母的高壓嚴管方式已不管用,8至15歲的孩子會展開“八年抗戰”,這種雙方關係的拉扯、緊張,對彼此都是壓力。
尊重隱私有商有量
 “父母不可做警察!”許友彬提醒父母,若非必要,不宜檢查或搜查青春期孩子的房間,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再來,面對孩子,姿態不可太高。
 最后,是接受對方成為另一個人(展現獨立人格),能讓對方做決定的事就放手。
 “我們可以跟孩子講解及分析一件事的可能后果,再讓他做決定。”
 許友彬是位開明的爸爸,而許太太也不遜色,她愿意聆聽孩子,不嫌麻煩去認識孩子的朋友。當孩子夜歸,她知道孩子是跟哪些朋友在一起,在哪個地方、哪個嘛嘛檔。
 孩子曾試過凌晨兩三點才回家,他們也很放心,沒有因此而設立門禁。
 一些父母親會私下分配角色,一人扮白臉,另一人扮黑臉,許友彬說,孩子小時,他與太太有用這招,但是,當孩子來到中學,已不需要如此做,扮黑臉對孩子已起不了什么作用,沒有什么效果。事實上,碰到什么事,一家人都可以商量及討論,無需再有黑白臉的角色扮演。 
 他與太太是否曾為孩子的教養問題而擔憂呢?
 “青春期的孩子交男女朋友,我們都會擔憂,但也要看他們雙方面的態度,而非一味反對。孩子也要你相信他,所以我們也只有選擇相信。”
 不過,他也認為,同齡孩子談戀愛,問題不大,若是青春期的女兒跟成年人,如二十七八歲的男人談戀愛,他會反對,主要是要提防壞男人,怕對方有目的而來。
 “若雙方都是學生,比較單純,那倒還好。我們會建議孩子最好不要單獨與對方相處,盡量在人多的地方。”
期望孩子做回自己
 許書芹要到台灣唸電影科系了。
 投入電影領域,對許多人來說只是夢想吧了,會擔心出路問題。
 但許友彬卻是真心讓孩子選擇他們要走的路。
 他甚至希望女兒選擇電影系,“我覺得很好,行行出狀元。我並不擔心孩子以后難賺吃,我自己寫作也不壞呀!”他半開玩笑地說:“當年我以寫作為業也不受看好,現在哪敢批評女兒選擇電影?坦白說,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自己也想選電影系呢。”
 以后,會不會是作家爸爸vs從事電影的女兒?
 但是,這位作家說,他不要把自己的小小名氣戴在孩子頭上,給他壓力,“他應該做回他自己,而非是爸爸的孩子。”
青春期兩大特質
 依許友彬的見解,青春期的孩子有兩大特質,一是要求公平;二是需要朋友。
 “他們很講求公平,要求獲得公平對待,例如別人都有手機;或者是同學都穿名牌,他卻沒有,他會在意同學如何看他。孩子有他們的世界,像手機名牌這 些,孩子若是沒有,他會覺得不公平、心痛,甚至最終會形成心中的死結。”他說,這是孩子生存的規範,他們要跟著現行文化,否則將會有受孤立的感覺。 
 因此,他會建議,孩子同學有的,也要提供給孩子,但是父母可以事先跟孩子談判、商量,例如買手機給孩子前,先限定其每月用費或使用時間,這些事項都可商量討論,達成雙方能接受的協議。
家有“逆子”怎麼辦?
 叛逆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孩子叛逆表示他開始發展獨立的思想意識,邁向成熟了。因此,孩子叛逆是好事。
 話雖如此,教育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卻是分外棘手,許多父母如同“狗咬烏龜”,無從下手。打罵不行,只會引來更大反彈;說教又被孩子當成“耳旁風”;放任不管則難保他們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步入歧途。
 許多家長反映,與青春期孩子交流往往不歡而散,親子衝突特別明顯:“無論你說的對也好,不對也罷,孩子總是有理由反駁。無論我如何妥協,孩子就是 不領情……”、“女兒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網跟同學聊天、打電話,根本不理睬父母,說多了還嫌煩!”“你叫他這樣,他偏不這樣,非要鬧獨立,很任性。”
 其實,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是成長過程中一種正常心理狀態。
 作為家長,如果能看清問題的實質,就不必覺得害怕,而可試著去瞭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心態。
 專家建議父母不妨換一種心態,即肯定、接受孩子的叛逆。認識到這些變化不是大問題,坦然接受。
 改進孩子的教育方式,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和他們傾心交談,並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允許和接受他們成長中的錯誤。
青春期特殊心理狀態
 13歲至19歲的青春期,孩子有著特殊心理狀態,這與心理和生理兩方面有關:
 ★生理變化
 賀爾蒙分泌旺盛,使孩子情緒起伏極大,加上大腦掌管情緒的額葉最晚發育,使青少年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
 ★急于成為獨立個體
 青春期的孩子經歷心理斷乳期,希望自己是獨立的大人,不要讓人覺得自己還是父母的小孩,因此不愛和父母一起出門,父母不應強迫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決定。
 ★性生理和心理發展
 父母以學習為重的理由,壓制孩子對異性的好奇,或者早戀,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
 加上課業壓力增大,面對學習上的競爭,易和師長、父母溝通不良,而被視為是難以溝通的一群。


莫讓拒絕切斷溝通 不讀書是可以的…(第5篇)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親子關係要及早經營,不要等到青春期才來努力,事倍功半。  一般上,親子關係不是一夜間由甜變酸,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不咬弦、關係惡劣緊張,通常也不是突然之事。
 檢討親子關係,首先要看你之前的親子經營成績單!
 如果想要和青少年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就要自問,之前自己做了些什麼?
如果你以忙碌作為理由,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就經營好彼此的關係,怎能奢望青春期的孩子會賣賬呢?
 “之前你做了什么?前面這些年你去了哪裡?若是你之前老是跟孩子說‘我不得空’,來到孩子青春期,你終于得空了,但反過來,可能是孩子跟你說‘我不得空’了。”資深輔導老師盧水清說。
 他說,理想的狀態是,我們在孩子小時已做了很多舖陳,打下了良性溝通基礎,當孩子來到青春期時,局面就會不同。
 不過,他也說,青少年孩子有其心理狀態,可能不愿溝通。因此,怎樣跟孩子溝通,讓他們感覺家長的關心?或是,怎樣跟孩子溝通,他們才會愿意談?是父母需要學習的。 
要懂得溝通技巧
 盧水清也是孩子王交流站創辦人,有豐富輔導學生的經驗。
 很多時候,父母愛講一大堆道理,流于說教。其實,溝通是需要技巧的。盧老師就問:“當你跟孩子講話,你能看到其亮點嗎?意即行為背后的善意。你怎樣詮釋他的話,從而了解他?”
 例如,孩子不想上學讀書,通常父母一聽,馬上拒絕:“不可以!”結果即刻就切斷了溝通的鏈。
 其實,如果懂得一些溝通技巧,雙方的對話是可以持續下去的,不必搞得不歡而散。
 他舉例,有個16歲的中學生,不想唸書。他的頭髮染成綠色,並灑上金粉,是很潮的人。
同理孩子的情緒
 盧老師對他說:“不讀書是可以的,你想做什么?”
 “美髮師。”
 “美髮師也不錯,不過,你介意我講實話嗎?”
 對方不介意,老師就說:“美髮師是要跟上潮流的,但是你不入流,你開美髮店的話,幫人家弄成像你一樣的髮型,我看你沒幾天就會倒閉。”
 對方很訝異,老師指出,他的綠髮在華人眼中像是“戴綠帽”,華人很避忌。
 “再來,美髮師要留意潮流,著名美髮師還需要看書,提升自己,例如頭髮需要哪些營養與保養,所以多少還是要看書。”
 后頭是重點:“不過,讀不讀書沒關係,兩者都可成功。讀書可能可拿到大學文憑,選擇比較廣;不讀書也未必不成功,只是需要繞比較大的圈子,但是你 要知道,你選擇這條路,會面對很多困難,你準備好了嗎?你準備好了就沒問題。你千萬要記住,你如果要成功,怎樣都要讀一點書。”
諄諄誘導分析利弊
 “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才來引導他,讓他看到問題在哪裡。”盧老師說。
 盧老師的孩子,在初中時也曾想停學。一天,小瓜放學回家大吐苦水,認為數學讀來沒用,不想上學,不如去做運動員。
 他並沒有否定孩子這個想法,而是認同孩子: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沒什么用,我們一般只用四則運算罷了。
 孩子的情緒獲得同理后,他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分析,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很短暫,孩子若做運動員,須思考,30歲以后要做什么?
 “一是轉行,二是當教練,當教練須 要懂得運動學、營養學、管理等,所以,你還是要有知識。”
 “不過,”他話鋒一轉:“不過沒問題,如果你不要讀書,如果你想晚上去當侍者捧餐,也可以,爸爸今晚就可以帶你去阿姨的店裡幫忙。但是,孩子,爸爸認為你不止于此,你可以做更多東西,而非只做很多人都可以做、相對容易的捧餐工作。”
 “為什么不給自己一些機會?你想想看吧。”話到這裡,就停止不談了,這是適可而止的藝術。過后,孩子打消了停學想法。
 他說,他敢敢這樣說,是因為他在之前打下了基礎,孩子比較聽得入耳,所以,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和溝通氛圍是重要的。
勿讓孩子予取予求
 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物質享受比起以前豐裕得多,現代孩子對物質的追求相應提高。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有比較心理,人有我也要有,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面對同儕壓力,會要求父母購買昂貴的電子產品,如iPhone手機、新穎的手提電腦、iPad等。不想予取予求的父母,就很容易膠著于與孩子的拉鋸戰中。
 對此,資深輔導老師盧水清認為未必須要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面對‘別人有,我沒有’的情況,否則,我們只能解決孩子這個時候的需求罷了,但是當他長大了,人生中也會面對‘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情況,別人有他沒有,怎么辦?”
 “以前家中經濟不好,父母也沒有辦法在物質上滿足我們,那時是黑白電視機時代,一條街只有兩戶人家有電視機,我們都是站到別人家的窗口看電視,對方只要把窗簾拉上,我們就看不到了,難道我們的爸爸看到這種情況也要去買(電視機)嗎?”
 “當時我們小時,我們也曾面對不能擁有、想要卻得不到的感覺。當我們來到成年,得不到又怎樣?我們小時候也碰過這種情況。”
 “但是,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孩子,他們若沒有,我們一定要給他,滿足他?以后他怎么辦?講得誇張點,現在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后怎么得了?”
溝通有層次
 1.命令/權威性話語:孩子言行舉止有危害性,或是對他人造成危害,需要馬上制止,用詞直接了斷。
 例如孩子在樓梯口玩,我們要馬上及直接阻止他,用的是權威性話語。
 2.技巧性的溝通:孩子有問題,父母想了解,但是孩子暫時不愿談,父母如何發出邀請及等待?
 父母可用其人生經驗閱歷,用良性溝通的技巧去引導孩子。
 3. 討論式:有時,孩子的行為引起父母的不舒服,可以跟孩子討論,怎樣達致彼此能夠接受的範圍。
 4.愉快的對話:生活中比較愉快的對話與互動,這是很重要的溝通,通過日常的互動,在輕松的氛圍中,建立、改善及提升親密關係的分量。
不必全然滿足孩子
 有孩子認為,別人擁有的,媽媽不能滿足他,而質疑他母親不是好的母親。盧老師說:“他不能擁有就不能擁有啊!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就是不允許,這是需要讓孩子去體會的。”
 說到這裡,他指出,他發現現今許多父母沒有勇氣去面對孩子的質疑及挑戰,“這一點是我們做父母必須看到的,我們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一切需求。”
 “以前我們看到父母辛苦,米缸沒米、沒菜,以及菜販來追債,我們體驗到生命的苦,會感恩父母。現在的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反而不會感恩珍惜。”他感慨。
 “為什么我們這一代父母做了這么多、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犧牲自己的一些需求去滿足孩子,但是孩子反而沒有感恩、惜福?”這情況值得我們省思。
 最后,他說,孩子得不到所要的東西而有情緒,我們也不要害怕去面對。
帶孩子身教勝言教
 盧老師擁有十多年的輔導經驗,這些年來,他發現,有問題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連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唸書。“現在的媽媽連5歲的孩子都束手無策。”
 以前的父母有權威,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沒辦法,而且,許多父母不愿或沒有時間學習新時代教養方法,但是,針對孩子的課程,他們倒樂意讓孩子去上。
 有些父母載孩子來尋求輔導,放下孩子就走,沒有打算參與孩子的輔導。
 這像是將教養外包出去了。
 “或許家長沒有信心面對孩子的問題,不懂該如何做。”盧老師說。
 但是,教養孩子的觀念與方式,其實是可以學習的,盧老師本身就設有帶領父母成長班。
 父母帶孩子,身教勝于言教,父母要教好孩子,平常的言行舉止就要注意,孩子會在一旁將一切看在眼裡。
 例如,到學校載孩子時,是否以不阻礙他人為原則?是否為了一己方便,隨便泊車?家長面對老師,是否有禮?還是用粗話罵老師?
 盧水清老師聯絡電話:012-3377522。
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
 孩子情況不妥,有情緒困擾,如茶飯不思、一直關在房裡不出聲,父母可以如何處理?以下是盧水清老師的建議:
 1.柔和的啟動/開始(soft start),發出邀請,表達關心:
 例如面對有狀況的孩子,語氣柔和、關心地問:“我們不知你發生了什么事,我們擔心你,也想知道,我們可以怎樣幫你?”以這種方式邀請孩子談談他的問題。
 2.同理孩子
 孩子愿意談的話,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同理孩子,過后才去找出問題在哪裡,並且要思考怎樣引導孩子看到問題。  
 3.沒有批判
 很多父母不會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是迫你,是關心你。”
 言語中,不要對孩子有任何批判,只說出看到的情況,自己的擔心,以及:“我們不懂怎樣幫你。”希望由孩子說出他需要家長如何幫助他。
 4.尊重孩子的意愿
 若是孩子不愿談,就不要苦苦相逼,就讓孩子知道父母愿意聆聽,待他愿意談的時候再談。可以說:“你目前不想談,沒有關係,等你準備要談了才談,但,我們真的擔心你的情況,或許你去找朋友談談。”
 父母表達了他們的關心后,就稍為退后,若是孩子不想談,不能硬硬迫他談。



立場堅決手法溫和 不怕面對親子沖突(第6篇)

報導:楊潔思 
圖:張文輝。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起來,可以極為激烈,父母強硬鎮壓,彼此關係會很僵。
 身為現代父母,我們不想跟孩子硬碰硬,讓家中無寧日,但是,反過來說,若要我們處處遷就忍讓孩子,會不會讓孩子步步逼進,被孩子操控?
 親子關係的鋼索如何走?要如何拿捏才不會淪為軟弱?
“不要害怕面對親子沖突。”資深輔導老師盧水清如是說。
 “固然,我們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家中有良好互動的氛圍,但是,有沖突時,我們也不要害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孩子得不到所要的,可能會爆發情緒,這時父母的態度,是堅持初衷,還是最終拗不過而向孩子妥協?
坦然面對負面情緒
 盧老師說,孩子有負面情緒很自然,因為他得不到,“父母就讓他去,沒關係。”
 有些父母不能承受孩子有情緒、吵呀鬧呀的,他自己也亂。
 “當你作為一個父母,你心中沒有一個定見時,你就會跟著外面這些孩子的言行舉止而搖擺,當孩子搖擺,你也跟著搖擺,這個關係就不穩定,這時,就很難扮演 好父母的角色,所以,你一定要讓自己站得穩穩的,情緒一定要搞清楚,情緒每個人都有,孩子有情緒是正當的。孩子要這個東西,我給不到你,你很不舒服,你生 氣,那是沒關係的,你就去吧!你要生氣你就生氣吧。”他一口說。
 “但是當孩子生氣,做出一些傷害性的行為,干擾到別人,這就回到父母的角色,你是需要去制止的。”制止的是孩子的傷害行為,而非不允許孩子流露情緒,情緒就讓孩子去承受,因為以后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還有很多情緒要去承受──挫折、難過、憤怒、悲傷等。
愛的教育還是有規範
 “所以不用擔心孩子,他需要承受的就讓他去承受,而承受過程中,家長的陪伴最重要:我明白你的心情,你去好好哭一場也沒問題。”他說。
 那么,孩子在宣洩情緒時,界線在哪裡?
 父母或許可劃個界線,如果他在房間裡宣洩情緒,是被允許的,如果他拋東西,重點是不要傷害到自己,但是損壞的東西,他要自己承擔,如他要補充回去,需用他自己的零用錢來買。 
 “但是若在客廳,對不起,那是不被允許的,這就回到從小就設立家庭規範,不要誤解愛的教育沒有規範,愛的教育還是有規範。”他說。 
 你要讓孩子從小就要打好基礎,知道哪些東西是不可以做。  
先冷靜情緒再處理
 “許多人很怕沖突,實際上,不管是婚姻關係或是親子關係,會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都是逃避沖突或不會處理沖突所致。”盧老師說。
 他指出,幸福美滿的家,不在于歡笑時,而在出現沖突時,當事人怎樣處理沖突,越是能冷靜,以堅決的態度以及溫柔的語氣處理沖突,便越能改變局面,促進家庭和諧。 
 當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有情緒,若是父母還是能淡定地跟他溝通的話,其實你已經展現身教了:當我們有情緒時,除了打人、傷人、破壞物品以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談論。”
 當親子起沖突,我們有情緒,並知道自己不能冷靜地處理時,我們可告訴孩子:“對不起,我們等下才談吧”。
 你的語氣或是生氣的,但,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是用身教告訴孩子:沖突的時候,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暫時退后,等彼此冷靜了才來處理。”
 這些,不是靠我們去講道理而來的,而是要以身教示範給孩子看,我們就在自己的身教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孩子應該知道,當爸爸媽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不想談時,他自己也要退后,這樣可慢慢讓新的模式建立起來。
覺知觀照打破模式
 親子關係若處于很惡劣的情況,不能完全怪孩子,沒有父母的配合,親子模式不會去到如斯地步。盧老師說:“很多時候,我們要孩子改變,但是這超越我們的控制範圍,孩子是另外一個人,你能控制的是你自己。”
 父母要改變孩子或家庭的氛圍,必須要先清楚一直以來所養成的模式,了解這個模式如何形成,進而打破模式,調整對應方式。 
 有個20歲的孩子,好幾年了,從不下樓吃飯,食物都讓媽媽端上樓,孩子就成天長時期關在房裡。
 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小時,很多大人都選最好的給孩子,例如餐桌上,選最大的雞腿挾給孩子,養成孩子理所當然選最好吃的,吃了就走,也不收拾碗筷。
 這些都是父母養成的孩子模式,父母必須檢討。
 “在孩子幼小時,父母若對家裡的模式有知覺的話,那就比較容易調整,先要看清楚模式是什么,再去打破模式,一旦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不會猶豫不決。”他說。 
 他聽過一個例子,孩子不肯幫忙洗碗做家務,母親請教法師,師父教她買一大堆干糧藏起來偷偷吃,再裝重病無法下床,迫得孩子要自己下廚,這也是改變的開始。
 美國有一位媽媽,要孩子洗碗。孩子不洗,母親也忍住不洗,最后更因為沒有碗碟可用而不煮飯,迫得三個女兒不得不洗碗,從而打破家裡的模式。
父母視情況軟硬兼施
 有孩子離家出走,過后卻告訴父母他在哪裡,用離家出走來要脅父母談條件,由于家長擔心,就答應了孩子開出的條件,例如允許他玩電腦遊戲。但是日子久了,父母又看不順眼,又再起沖突,沖突可能升級,孩子再度離家出走,且開出的條件更苛刻,形成惡性循環。
 他坦承,親子關係走到這地步,要處理起來委實不易,父母有時採取一些行動時要夠狠,當然,也要看孩子的狀態,如果情況不允許,那只好慢慢改變。
 對應這些所謂的契約,父母態度很重要,可先做好一些措施,再用堅決的態度、友善的語調跟孩子商討:“你玩是可以玩,但是必須規範一下。我們可以談,但是不是這樣的不平等條例。”
 這樣的處理方式或有不盡完善的地方,但家長可在這個基礎上慢慢改善其教養問題。 
 盧水清老師聯絡電話:012-3377522。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訣竅
 如何跟青春期孩子相處?盧老師的貼士:
 1.不要怕沖突
 父母一旦害怕跟孩子起沖突,而流于假和平狀態,被孩子牽制,便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2.學大氣一點
 人年紀越長,越小氣,父母要大氣一點。青春期孩子人生閱驗不夠,有時跟父母講話,會令人覺得不舒服。
 有些孩子有時會以為自己很有能力,例如不走大路,偏要走偏僻小路,過高估計自己在危急時的應對能力,諸如此類。
 這時我們要稍微忍受他們,只要不犯大錯,就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3.孩子言語失當
 孩子如果不是沒大沒小,卻用污辱性語言,這可能是孩子不大能掌握說話技巧,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他不尊敬父母,可以語氣較嚴肅地提醒孩子;“要注意哦,你這樣的言行是讓我不舒服的,怎樣說我都是你的爸爸,你講話要有分寸”。
 一個孩子若沒大沒小,沒有尊卑的觀念,是很難管教的。對長輩要有一定的尊敬。
 4.允許宣洩情諸
 父母可定下界線,在一個範圍內,允許孩子宣洩情緒。
 不要怕孩子鬧情緒,以后孩子的人生還有很多情緒要去承受,現今先讓他承受,等于為將來作準備。 
 5.父母不要聞雞起舞
 父母一定要夠鎮定,即使孩子因故鬧情緒、耍把戲,父母不要跟著他跳,否則就中計了。
 這時,父母若是暫時想不到應對方法,可以故意漠視孩子,讓他無趣。
 孩子知道他走某一步,你會出現何種反應,他的鬧就是要讓你出現他預期的反應,所以你不要給他這個反應,才能破解這模式。須知,你越被他牽動,模式越難改變。



明確溝通減少誤解 將心比心贏孩子心(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圖:陳梓健、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代人生活忙碌,親子之間的交流連結少,許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思想及心理一無所知。  在一些青少年輕生案例中,有些父母自認為了解孩子,但是,往往跟孩子日記或面書中的說詞相差十萬八千里。   
 是不是,在例常跟孩子聊天交流時,除了詢問孩子:“功課做完了沒有?今天在學校吃什麼?”這類問題以外,也要關心地問:“孩子,你的心情如何?快樂嗎?”
固然,我們都知道溝通很重要,但是怎樣才算是有效的溝通呢 
 “你說要遲歸,所謂的遲,是到幾點?”資深輔導員余瑩櫻舉個簡單的例子。
 余瑩櫻是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也是小學輔導老師。 
 她說,青少年孩子晚上跟朋友去喝茶,很多家長都會如此囑咐孩子,家長要孩子不要太遲回家,孩子也答應家長不要太遲回,這原無不妥,但是,問題就出在彼此對“太遲”的詮釋與認知不同。 
 對家長來說,可能晚上十一二點就算很遲了,但是,孩子可能認為,凌晨三四點回家才是太遲回。
學習互相尊重體貼
 結果,就真的有位孩子在凌晨兩三點回家時,被媽媽鎖在門外…… 
 由此可見,溝通還不夠,還要有效溝通才行。 
 孩子遲回,家長未必要有激烈的反應,可以只說句:“回來就好了,媽媽就放心了。”
 余瑩櫻說,我們越能關心與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心生尊重,進而體貼家長,會說:“媽,我這次遲了回來,下次不會這樣了……”
 媽媽可趁機問孩子:“如果下次遲回,是否可打個電話回來跟媽媽說一聲?”切莫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壓孩子,或是用諷刺的言語,這樣易使親子關係破裂。  
 她認為,父母扮演何種角色,可視事情的輕重而定,如果是孩子的房間,就不要干涉,大家當朋友就好。 
 若是發現孩子看色情刊物,也不用馬上惡言制止,可以語氣平和地詢問孩子:“為什么你看這些書?你覺得怎樣?”前提是不要傷害孩子自尊心。 
引導孩子而非阻止
 用父親或母親的身分引導孩子,如何看待這些東西,而非阻止。
 “我們若是阻止孩子,嚴重侵犯其自尊心,孩子會挑戰我們。用開放方式,大人對大人般,好像朋友一樣引導對方,討論他怎樣看、我怎樣看,他會比較舒服。”
 上天固然賦于家長父母的地位,但是,這個角色受孩子尊重的程度去到哪裡,尚需家長從小處,長年累月一點一滴的悉心經營。 
 當這種經驗累積多了,父母的地位也就更加堅固,孩子也更尊重和信服父母。 
 從小,家中就宜培養起溝通的習慣,余老師的孩子如今長大了,碰到工作上的問題,也喜歡跟父母與手足談,一家子圍在一起聊,分享各自看法,孩子從傾訴中也會看到自己不對的地方,這讓余老師欣慰。 
溝通,要深入
 溝通,真的要及早及時。
 歲月如梭,孩子似乎一夜間就長大了,邁入青春期,這時他們有許多話或許不想告訴父母,如果父母之前沒做好功課,這時才來擔心,想關心孩子,孩子卻已把溝通之門關上了。 
 生命線協會另一位輔導督導張慶鋒的大女兒十歲,離青春期不遠,他笑說:“看來,我也要加強跟孩子交流,不要等她長大了,門已經關了,才來溝通。” 
 前不久,余瑩櫻老師執教的學校,配合雙親節,讓小學生記者訪問父母,結果意想不到的收獲竟是讓不少父母感激學校制造機會讓他們跟孩子聊天。 
 原來,現代父母與孩子日常的互動並不多,通常談的也只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及功課,鮮少有深入的溝通。 
 當親子之間的交談只圍繞在日常生活瑣事,可以想像得到,彼此將難以達到有品質的溝通,心恐怕也會越來越遠。 
 張慶鋒的幾位孩子還在小學階段,但他已為親子關係做了許多努力,在夜裡孩子上床時,都會跟孩子聊天,促進親子溝通。
溝通,用口更要用耳
 跟孩子溝通須注意,除了用口,更要用耳。
 家長要學會聆聽。傾聽中,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肯定:這部分你做得很好。讓孩子看到其強項。 
 孩子做錯的地方,可略過,至少也不要馬上批判或指正,也不要說孩子的方法不對,最多以建議的方式說出個人看法:“針對這一點,媽媽有其他看法……”
 以非正式,喝茶聊天的方式談,孩子會覺得比較舒服,不會有被壓迫的感覺。 
 以同理心,讓孩子看到解決問題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處理,端看他採用何種方式。
 最后,張慶鋒說:“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成人方式對待青春期孩子。要信任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去面對及處理問題。” 
道歉要明確而真誠
 傳統那套教養方式,道理很多,人性的部分很少,已不足以應付現今的孩子了,父母要學習一些技巧。
 一個人或許是位很棒的專業人士,但是職業上的成就不等于他就會做父母,父母的角色需要大量的學習與覺察力。 
 張慶鋒僥倖自己學到親子溝通技巧:“這些都是輔導技巧,如果沒學到這些醒覺與技巧,或許我自己碰到親子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余瑩櫻老師說,應該讓更多人學習這些技巧,她這么多年還留在生命線,就是因為輔導中有很多提醒的部分。“人生需要不斷學習,我每一年都要去學習,我改變,潛移默化中,另一半也跟著改變。
 余老師分享,當她看到自己在親子交流中有欠妥當的地方,她也會跟孩子道歉。 
 談到跟孩子道歉,有些人可能會很不習慣,有些人則淪為討好孩子。
 但張慶鋒指出,真誠的道歉是明確地,針對哪句話或哪件事而道歉,而且“可能跟情緒有關”。
 要厘清楚,父母的決定是對的,但是卻加了情緒。因此,他們的道歉是針對情緒而道歉,並不是為了做了錯誤的決定了而道歉。
 說出來的話可以是:“爸爸剛才很生氣,爸爸針對此事道歉。”或是“那天媽媽的語氣重了點,媽媽道歉。” 
好聚好散免傷孩子
 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現代社會,離婚率很高,父母離婚或是婚姻不愉快,對孩子造成很大的情緒困擾,令他們心緒紊亂。
 許多面對家變的孩子,由原本平靜的性情,變得暴躁,會打人、易發脾氣、捉狂、發呆、無心功課等。
 當老師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觸碰到這些孩子的心,他們的情緒就會流泄。
 “老師,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分開了,讓你選,你會怎樣選?”這是其中一個這些孩子常問的問題。
 他們需一雙傾聽的耳朵,余瑩櫻老師會借出耳朵,再慢慢引導孩子如何處理、面對,讓他們的心定下來。
 許多時候,大人都是做了決定,才讓孩子知道。和平分手的還好,若是關係僵持不下,上庭爭奪孩子撫養權,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有個孩子便曾因此而向余老師傾訴:“我寧可去孤兒院。”
 因此,離婚過程中,要保留另一半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要互揭瘡疤。
 張慶鋒說,這類孩子是徬徨不安的,對未來充滿情緒困擾,不明白大人的世界發生了什么事,感覺複雜難理解。
 生命線輔導熱線:03-92821995。
別用電子產品帶孩子
 現在家長,大多很忙碌,很多人都會借助電視及電子遊戲機、iPad、手機等電子產品來幫忙“帶孩子”。
 在餐廳中隨處可見,大人在講話,小孩人手一機,低頭玩個不停。
 最讓人感慨的是,即使是兩三歲的小孩,父母在餐館一坐下,就掏出iPad讓孩子安靜下來。
 余老師有一次到友人家作客,那位友人囑咐孩子叫哥哥姐姐下樓吃飯,不見孩子行動,追問下,孩子說他已通過智能手機iPhone通知了哥姐。
 結果就出現一種情況,大家同坐一圍檯吃飯,除了大人熱烈交談,孩子都成了沉默的低頭族,各自把玩手機。再問之下,原來孩子們都有交談,他們是同桌吃飯隔著手機交談。
 這不是單一個案,這種情況已越來越普及,造成的結果是越來越多人,真正面對著人的時候反而不會說話了。
 他們的眼神不會與人接觸,有一位學生便是如此,余瑩櫻要他“說話時看著老師”,對方的回答是:“老師,我看著你就不會說話了。”
 要減少孩子依賴電子產品,張慶鋒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例如讓孩子從小翻閱繪本,有些孩子就是因為不會閱讀,而將心思放在電子產品上,沒有其他習慣與嗜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