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綠建築興起

12-10-2009

綠建築讓老店重生

許多人的腦海中,綠色或環保相關的關鍵詞,不外是愛護地球、節能、再循環、減碳、高科技等字眼,極少與盈利扯上關係。即使是能提高建築物資源,如能量、水及材料使用效率的綠建築(又稱生態建築,Green building),由于成本普遍較傳統建築為高,造成投資者不願涉足于此。
綠建築需要時間發酵,它無法在短期內看到實效,需要馬拉松式的堅持,但它卻隱藏著巨大回酬!

擁有80年歷史的“企鵝書店”,以綠建築姿態出現后,贏得市民與附近地區的好口碑,同時為小鎮帶來許多周邊利益。
2007年,在美國賓州匹茲堡附近的雪維克利(Sewickley)小鎮,即將退休的磁器企業家麥克丹爾(Janet and Bud McDanel)夫婦,有意成立一個基金會,以造福社會。其財務顧問得知擁有78年歷史的“企鵝書店”求售消息,建議麥克丹爾夫婦不如收購書店,將之打造成綠建築特色的書店,認為此舉產生的社會價值,遠比成立基金會來得高。
原本就想投身公益的麥克丹爾夫婦接受這個建議,並動用100萬美元(折約350萬令吉)重整書店。
關閉一年裝修


該 店為此關閉一年,進行內部裝修,除了維持書店原本的風格,店內其他設計和器材,全數依照美國綠建築理事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頒發的“能源及環境建築設計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簡稱LEED)系統標準施工,務求將“企鵝書店”改頭換面,以綠建築姿態出現。綠建築強調一間建築物,從選址、設計、建設、操作、維修及拆除,賦予它完整的建築生命週期,同時強調省水節能、環保物料的使用、室內環境質素等,因此費用不菲,但對麥克丹爾這類企業家而言,錢不是問題!
經過一年“閉關”后,“企鵝書店”重新開張,脫胎換骨,以綠建築的形象,呈現在小鎮民眾面前。
未知是否上天刻意考驗這間書店,2008年8月開張后,9月就碰上全球金融海嘯來襲,惡劣的大環境考驗著麥克丹爾的能耐。
小鎮人民支持

拆除舊屋得法,不但省下一大筆費用,能夠再使用的物件也能賺取額外收入,這是綠建築概念的神奇之處。
在鎮上不少企業和商店相繼遭金融海嘯捲走后,小鎮人民不願看到熱心公益、下足心機重建老書店的麥克丹爾夫婦,也面對同樣命運,紛紛給予實際支持,常到書店購書。“企鵝書店”的綠建築概念不只贏得小鎮人民的青睞,鄰近地區也有許多人愛上這家書店,紛紛涌到這裡購書和參與書店的活動,為小鎮創造不少周邊商機。
如今,這小店在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比過去全年最好的營業額高,現在還計劃擴展地下室,以應付龐大的需求量。
企鵝書局三度易主


以綠建築概念獲得重生的“企鵝書局”,從80年前成立至今,可說是命運坎坷。1929年,雪維克利小鎮上,一位名為伊貝亞當絲(Isabelle Adams),熱愛法國作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e)作品的名人,決定以《企鵝島》(Penguin Island)小說為藍本,將自己的書店命名“企鵝書店”。
開張第二年,該書店即碰上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各行各業陷入苦海,民眾選擇先飽肚才做其他事,書店這個儲存精神糧食之地面對衝擊。
雖然行情不佳,但歷任“企鵝書店”的業主皆苦苦經營,50年內經歷2次易手,並且搬離原址,最終僥幸的生存下來。
1981年,這間老店第3次轉售,經營者將書店遷回舊址畢佛街420號(420 Beaver Street)。
1987年,書店再度易手,第4任經營者瑪歇爾經營20年后,面對經濟不景和大型連鎖書店的夾擊,不得不像其他小型獨立書店一樣,來到轉型或黯然結業的關口。
瑪歇爾一直經營至2007年,終于迎來令書店大放異彩的新主人──麥克丹爾夫婦,老書店才重現生機。
環保拆屋大有可為
屋子拆除重建,拆屋不得法,只會製造一大堆垃圾,但若拆屋得當,可為屋主省下不少開銷,而房子的建材也可循環再使用,一舉兩得。
創立“再利用顧問公司”(Re-Use Consulting)的大衛班寧克(David Bennink),15年前就對將舊屋拆成一堆垃圾的方式不以為然,因此特別成一間公司來扭轉傳統的做法。
該間拆屋公司以各種工法和技巧,減少廢棄物,屋主從中減少開支,而該公司將這些二手物件,以轉售他人的方式,賺取不俗的收入。
今年4月,該公司拆除一棟擁有90年歷史,占地726平方公尺,以及擁有145平方公尺車房的老屋時,將其中80%屋子建材,化為二手物品,為屋主省下80%的垃圾處理費,相等于2萬美元(折約7萬令吉)。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省下的開銷可以作翻新屋子之用,怎能不令屋主喜出望外?
拆下房子的建材中,以建築造型物,如門廊、圓柱、壁爐架,以及櫥櫃、門、地板和木材最受歡迎,許多建材商和個人屋主皆愛購買這類建材。
幫人拆屋省錢,又可以銷售房屋二手建材,環保又能賺錢,難怪班寧克堅稱自己是“綠領工作者”。
該公司共有6名員工,15年來已拆除450棟建築物,從中掌握不少拆屋技巧,從原本2星期才能拆一間屋子的速度,可以提升至最快3天即拆除完畢。
這種拆屋行業屬于綠建築產業的一環,根據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的報導,美國在2010年綠建築的商機可達600億美元(折約2100億令吉)。
這可是巨大商機,誰說綠色產業不能賺錢?綠建築就是一個“金雞母”!

英國小鎮貝丁頓零能源開發社區是綠建築概念的典範。
綠建築社區受肯定
綠建築常令人聯想是在高科技輔助之下建成,價格必然高企,但這個觀念有待商榷,因為綠建築不等于高科技或高價,而是取決于設計態度與概念。
在英國倫敦南方,有一個名為貝丁頓(Beddington)的沒落城鎮,卻有一座全英首座綠建築社區──貝丁頓零能源開發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簡稱BEDZED)。
整個社區計劃于2003年完成,采用綠建築的標準,從屋子的結構設計,到週邊的生活設施,皆是以節源和永續居住為概念。
這個社區由倫敦最大的住宅協會巴比利信托(Peabody Trust)、英國著名環保顧問組織BioRegional,以及建築師比爾丹斯德(Bill Dunster)共同發起,銷售目標為中低收入者,因此建築設計少見高科技蹤影,無形中降低建築成本。
社區建峻后,所有單位在9個月內銷售一空,並且獲得英國政府的重視,規定2016年之后建造的房子,皆需要依據這個社區的標準。
如此一來,這個綠建築社區成為焦點,許多國家爭相參考其設計,它也一躍為英國的新旅遊點。
5原則建屋節源環保

美國綠建築的商機,在2010年可達600億美元(折約2100億令吉)。
貝丁頓零能源開發社區綠建築社區以5個基本原則作為設計方向,即屋頂的空中花園、透光、太陽能、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水回收。 這個社區的屋頂,皆豎起一根根柱狀的通風口,用以調節室內的空氣。社區內大多數房子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式,這是利于在白天從南方吸收太陽的熱能,而辦公室則盡量靠北,減少在室內開啟冷氣的機會。
由于該處位于高海拔地帶,氣溫偏低,因此為避免大量使用暖氣,屋子與外隔絕的牆壁厚達30公分,此舉是開啟暖氣時,防止暖氣大量外流,以維持室內的溫度。
此社區不只貫徹使用太陽能發電,同時交通系統也以不會排放廢氣的腳車或電動腳車為主。


阿聯酋籌建綠建築城

綠色力量能改善地球的未來,但許多國家苦于財力和物力有限,推行綠建築或各種環保工程,往往事倍功半。一間屋子采用綠建築概念,已經困難重重,建立一個綠建築社區更是買少見少,一個完全綠築的城市,那,不可能吧?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石油能源大國,首都阿布達比即將于2016年誕生一個綠建築城市──馬斯達爾,而且在這個未來城市內,不用一滴石油!

馬斯達爾城內,每200公尺就設有交通網點,與半空中軌道上行駛的公共電車接軌,城內因此無需任何汽車。
空鳥瞰的馬斯達爾(Masdar)是一個四方城,像極古代的城市,四面是12公尺高的城牆,獨自坐落在酷熱的沙漠之中。城牆之外,皆是滿滿的棕櫚樹與紅樹林,還有佈滿無數的太陽能光電板和反光鏡,陽光正是這個城市重要的能源,因此也可稱它為“太陽城”。
來到城門入口,不管你擁有什么身分,即便是駕著名貴轎車,官員皆會請你下車,步行或搭規定的交通工具進城。
“先生,歡迎來到沒有汽車的城市,你可以步行到城市任何一處,或者騎腳車,也可以乘搭在半空中軌道上行駛的公共電車,請放心,我們在每一個200公尺的距離,都設有交通網點。”
這個城市以再生能源運作,太陽能、風力、氫能源,因此縱觀城內,全是綠建築設計。
2016年完成綠建築城市
無疑,這是一個夢幻城市,但你相信這會是真的嗎?
2008年1月底,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首都阿布達比舉行“世界未來能源高峰會”(The World Future Energy Summit)期間,阿聯酋政府宣佈,將于2016年完成一座綠建築城市,達到零二氧化碳排放和零廢棄標準。
與會者或通過媒體閱讀此消息的人,口中高聲叫好,心裡可能這么想:“這也許是一個天大的夢話!”
構想中的綠建築城市有1200個足球場大小,可容納5萬個居民和1500個企業,預計建城成本高達220億美元(約700億令吉)。
就一般國家而言,花費巨額金錢打造一個無碳城市,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對一個供應全球9%原油和5%天然氣的城市而言,阿布達比政府連眉頭都不皺一下,220億美元不過是常人的22美元(折約70令吉)。
證明零碳城市非夢想
與其說這是阿聯酋的綠建築計劃,不如說是阿布達比這個城市,向臨近城市迪拜或卡達較勁的方式,同時向表示要打造零碳和零廢棄物的城市或國家示威:“你們只是說說而已,我卻已開始去做!”
2008年2月9日,馬斯達爾城正式動土,今年內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另6個階段則在2016年之前完工。
阿布達比邦王儲穆罕默德親王(H.H. 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在“世界未來能源高峰會”信心滿滿的表示,建立馬斯達爾城,即提供能源解決方案,也是該城市向全球展示能力的機會。
阿布達比以馬斯達爾這個未來城市,證明零碳城市並非夢想,同時也向全球詮釋“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的硬道理。
自然能源舉足輕重

綠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親自操刀設計馬斯達爾城,顯見這個綠建築計劃極受矚目。
沙漠之地,寸草不生,天氣酷熱,並不適宜人類居住,但太陽能和風力卻是造物者給人類最好的能源,因為它們不會污染地球。馬斯達爾在阿拉伯語意指資源或來源,若這個城市成功建起,它不只是阿拉伯國家地區的光榮,同時將影響全球重新評估自然能源與綠建築的關係。
一座未來城市,尤其是綠建築城市,無法不仰賴太陽能與風力,以及其他自然能源。
身為全球盛產石油的地區,阿布達比預見石油枯竭,以及能源污染問題,藉著開發馬斯達爾這個未來零碳和零廢棄物城市,阿布達比已率先掌握未來能源之匙。
綠建築:新建築顯學

阿布達比的未來零碳之城──馬斯達爾的四方城鳥瞰圖。
能與現實密切聯系,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或者在思想學術界占統治地位的學說,稱為顯學。綠建築概念即是例子,它已獲得全球建築界的關注,目前已是新建築顯學。
美國總統奧巴馬極重視這個概念,上任不久后,為了鼓勵各州採用美國LEED綠建築標準發展屋業,答應提供相關補助。
歐洲各國鼓吹綠建築概念,但西亞國家阿聯酋卻是身體力行,不惜重本投建綠建築城市,令環保組織讚賞有加。
馬斯達達爾城的綠建築概念好評如潮,為此還獲得綠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青睞,親自規劃這個全球首座零排放量的環保城市。
環保學校意義深長

奧巴馬上任后,為鼓勵國內城市實行綠建築標準,答應提供補貼。
建一所綠建築學校,在小小心靈洒下懂得愛護地球的種子!去年,當全球原油大漲,全球吹起減碳風,台灣雲林縣大美國小也趕搭這趟列車,藉著獲得政府撥款之便,翻新50年歷史的老校舍時,將學校變成綠建築。
舊校舍多處龜裂及漏水,重建之后,不只空間明亮不少,由于採光佳,白天的課室內已無需開燈,而且課室的設計寬敞通風,室內無需長期開著風扇,該校每月可節省至少20%的電費。
同時,校方善用來自教育部6000萬新台幣(約600萬令吉)的撥款,不只採用綠建築概念,同時把校園設計的充滿童趣,例如請雕塑家用4張椅子組成風車葉片,建成能隨風轉動的風車。
各國綠建築驗證機制及標準單位

台灣雲林縣大美國小以建築概念翻新校園,不只節省能源,而且校園設計極具創意,用椅子當風車葉片就是例子。
●美國:LEED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標準(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英國:
BREEAM英國的熕媬v研究所環境評估法(BR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台灣:
EEWH(Ecology、Energy Saving、Waste Reduction、Healt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
●澳洲:
Nabers澳洲國家建築評估系統(The 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ystem)
●加拿大:
綠地球(Green Globes,The Green Globes assessment and rating system)
●法國:
HQE法國高環境品質評價體系(High Quality Environmental)
●德國:
DGNB德國可持續建築認證體系(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ertificate,簡稱源自德文)
●香港:
HKBEAM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 Hong Kong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新加坡:
Green Mark綠標,新加坡頒布的綠建築標準。



德國政府以身作則

想要創造風潮或改變某一些社會習慣,領頭者是關鍵!德國政府對綠建築的態度,可說是眾多國家中的典范,因該國早在15年前,就藉著重建國會大廈的機會,將綠建築概念進行到底。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決定國家大事的殿堂推崇綠建築,此種效應將逐漸在民間發酵,產生正面影響。


名嫁給德國人的台灣女士,才到德國時,並不瞭解該國人民如何重視節源,有一回出門忘了關掉室內的燈,即讓她上了寶貴一課。第二天,隔壁的鄰居就來敲門,對她說:“德國的電費很貴喔,已缺乏足夠能源,要記得關燈才行!”
此舉嚇了這名新來者一跳,未料德國人重視節源至斯,從此之后,就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
尋找低耗能建築可行性
由于德國一直為能源消耗而煩惱,所以德國人絕不輕易浪費任何一個節源的機會,因此當綠建築概念出現后,輕易俘虜了德國人的心。
該國冬天平均氣溫介于攝氏1.5度至12度,夏天最高溫也只在攝氏18度至20度之間,這樣的氣候極需龐大的暖氣能源,才能使人民生活得暖和一些。
德國不斷尋找低耗能建築的可行性,而最好的方法即是集眾人的智慧,發揮最好的創意。
進行各種建築計劃招標活動,以及國際建築展,成了德國覓得各種先驅概念的捷徑,許多優良的建築點子也由此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初期,德國國會大廈改建即以這種方式,找到適合的人選設計這座國家殿堂。
早在1993年,德國政府公開招標大廈設計,共有80余份建築作品參與競標,最后由現為國際建築大師的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奪標。
國會大廈綠建築設計
1995年7月,經歷大火和希特勒時期納粹蹂躪的德國國會大廈,開始改頭換面。
德國政府一開始即把透明度、清晰度和模範性的能源技術,列為建築標準,而這也促使建築大師們絞盡腦汁,以交出不影響建築的歷史痕跡,卻又具備生態概念的現代建築。
1999年4月19日,國會大廈改建完成,並于同年9月7日正式啟用,同時宣告德國的綠建築概念跨出一大步。
國會大廈綠建築設計,象征德國帶領民間投入各種節能方式的決心,雖然未能在短時期內取得極大的改變,但已為該國的綠建築發展方向,注入一股強大的推動力。
3大特色為人稱頌

德國人非常謹慎看待節源,因此綠建築能在該國有所發展。
德國國會大廈改建之后,共有3大特色為人稱頌,分別是電能與熱能自給自足、把熱水和冷水儲存起來,供冬夏兩季使用,以及能夠自然照明的玻璃圓頂內的圓錐形柱子。首先,國會大廈設有馬達發電廠系統,主要是使用油菜花籽制造生物燃料,供應國會大廈內所有的電能與熱能,大量減少能源消耗,以及避免排放二氧化碳。
其次,四季分明的德國,對于冷熱水的需求量極高,因此必須未雨綢繆。
國會大廈在夏天收集攝氏20度左的溫水,儲存在地下300公尺的溫層,留備冬天使用。反之,在冬天收集冰水,存在地下60公尺的地下水層,供夏天使用。
當冬夏兩季來臨時,只需直接抽取已儲備的水源,供國會大廈內使用。
以上兩項有利生態環境的措施,民眾無法親身體會,但國會大廈的玻璃圓頂,通過頂內的圓錐形柱子采集光線的方式,卻能讓民眾一睹為快。
這個設計使得國會大廈成為德國另一個旅遊點,平均每天有8000人前來參觀。
玻璃頂內的圓錐形柱子,把室外明亮的光線反射到室內,成為國會會議廳仰賴的光源。
一次國會會議需要冗長的時間,電源耗費不少,但把自然光采集室內,全面凸顯綠建築的功能。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陽光過亮或過熱,那國會議員不是汗流夾背或感到刺眼嗎?”
建築設計者早已將此計算在內,玻璃圓頂上有調節陽光角度的屏風,隨著地球移動時的經緯線,適時遮掉過強的光線。
此玻璃圓頂另有深層涵義,人民由此俯視國會議會廳內的情形,代表人民在上方,賦予議員權力,提醒人民選出的代議士是在為人民服務。
被動屋自動調節溫度

德國國會大廈玻璃頂內的圓錐形柱子采集光源的設計,除了是綠建築的標誌,也使它成為旅遊點。
“被動屋”(Passive House)不被動,反而能自動調節屋內氣溫,是德國一項重要的綠建築概念!貝特霍德考夫曼一家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郊外的達姆施塔特克蘭尼希斯坦區,他的家就是一間“被動屋”。
在貝特霍家中,有一台暖爐,但只是后備用途,因為這間屋子的設計,並不需要暖爐,只需有一個吹風筒的用電量,就能獲得暖氣與熱水。
一般屋子在寒冬來臨時,就要開啟熱呼呼的暖爐,使屋內的氣溫增高,為人體保溫。
“被動屋”使用超厚的絕緣材料和組件,保留屋內的熱氣,同時不讓冷空氣滲入,即使室外氣溫再低,也無法影響室內的溫度。
此種設計不禁令人要問:“那會不會像關在一個大盒子內,密不透風,有損健康?”
這倒不必擔心。事實上,這個社區是“被動屋”概念的發祥地,1991年就開始出現“被動屋”,已研發出一種“中央通風系統,能調節室內的冷暖空氣,不會出現污濁和潮濕發霉的問題。
此外,“被動屋”的高效能設備不只保留太陽的熱能,並且可以收集人體釋放的熱能,因此冷天氣在屋內也有暖洋洋的感覺。
目前,全球約有1萬5000棟“被動屋”大多數在德語系國家。
由于“被動屋”的價格僅比一般屋子高出5%至7%,而且非常節能,歐洲國家議會已積極推動這種建築技術,期待能在2011年前,使之成為歐洲建屋標準。
綠色獨裁惹民怨

“被動屋”的價格較傳統屋子稍高,屋內設計也無明顯差異,但卻能節源,因此開始受到歐洲國家的關注。
只要綠色,不要綠色獨裁!德國黑森州(Hessen)吉森市(Giessen)的馬堡(Marburg)擁有8萬人口,為該國國內再生能源的模範城,已成功實行天然氣公車、汽車,以及使用太陽能路燈。
如今,市政府設下新規定,今年起全部屋子必須裝上太陽能板,否則將罰款1000歐元(約5100令吉)。
之前,該市已規定新建的屋子必須裝上太陽能板,並未引起反彈,未料如今變本加厲,規定舊屋也不能倖免,于是即刻遭市民狠批為“綠色獨裁”!
馬堡居民荀赫基于支持環保而使用太陽能,但新條例一出,他也需要更換不符合市政府規定的太陽能板,預計需另花費2萬5000令吉。
換言之,一名已擁有這類配備的市民,都要花費巨額更新,遑論未有太陽能板的市民,無端端要付出另一筆錢以符合市政府的要求。
目前,馬堡市這項舉動已引來吉森市政府譴責,準備動用行政權力,廢除這項規定。
但是,馬堡市立場強硬,甚至揚言推動修改黑森州的建築法,以支持這項環保政策。
實現綠色環境雖佳,但是過于急進,惹起人民反感,是否得不償失呢?
減溫室氣體貢獻大
綠建築真能協助減少溫室氣體嗎?德國即是答案!
2005年“京都協議書”(Kyoto Protocol)生效后,超過174個國家共同簽署這個國際環境條約,為穩定地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努力,德國是第一個達到減量的國家。
目前,德國已將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9%,並希望于201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1%,這其中的訣竅之一,即是透過綠建築來完成。
綠建築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它最初可能是一項負擔,但長遠來看,卻是一種強勁的綠色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